儿童康复建设方案十篇-尊龙凯时最新

时间:2024-01-16 11:45:00

儿童康复建设方案

儿童康复建设方案篇1

2015年,为促进残疾儿童康复医疗的开展,推进残疾儿童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宗旨,在省厅的领导下,在市政府的带领下,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初步完成我院自闭症脑瘫康复中心的建立,并得到了省厅的高度重视,确立我院为全省试点康复基地。为进一度促进康复基地的落成及启动,特制定如下计划:

制度建设工作

严格按照院部各项规章、制度办事,完善各项机制,优化工作流程,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和谐文化,坚持学习和贯彻人文管理的理念,做到开拓、创新、进取。 

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核心价值观(儿童观、教育观、工作观、管理观)的教育,真正形成优秀的部门文化,达到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工作责任制度,部门管理制度,部门工作章程等。

建立完善的儿童康复服务档案、体检表及流程等。

康复治疗工作

认真完成现有残疾儿童的康复治疗工作

及时跟进更新服务档案,制定完善安全的康复服务计划,定期进行康复评估,针对性的变更康复治疗内容,个性化服务每一位残疾儿童。

对所有残疾儿童做好图片或者影像的资料备案。

对科室人员进行岗位明确制,确立各个科室的负责人,并将残疾儿童档案分类管理,制定康复统计量表,便于康复治疗的统计以及康复效果的对比。

随着各项便民服务的开展,来院儿童的增加,做好与儿童父母的交接工作,制定相关交接表及责任书,明确各方关系,以便顺利开展康复服务工作。

针对中心自闭症患儿的增多,可相应开展有关入学前教育的课程,为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打下基础,从而进一步促进残疾儿童就学率的提升。

开展家长培训班,贯彻家庭康复理念,指导简易家庭康复要领及操作方法。

相关培训工作

根据我院康复中心建设情况、科室配置情况、残疾儿童类别开展相关康复课程,提升科室人员、保育员对于康复的了解以及治疗方式方法,从而达到独立作业能力。

针对自闭症患儿家长如何照顾子女的问题上,相继开展相关培训,从而促进自闭症患儿的家庭教育以及生活能力。

相关活动及日常工作

联系社会公益团体,例如狮子会、壹基金等,或者大型民企组织,与残疾儿童建立“老友”关系,实行一对一帮扶机制,从身心,物质,文化等方面全面帮助残疾儿童。

儿童康复建设方案篇2

经估算,我国现有中、重度残疾儿童约77.6万人,占残疾儿童总数的43.7%,其中:视力残疾儿童9.7万人,听力残疾儿童12.6万人,肢体残疾儿童15万人,智力残疾儿童37.5万人,孤独症儿童2.8万人。不同类型的残疾儿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康复救助需求。

“十一五”期间,中国残联以救助补贴的形式对少量贫困残疾儿童实施了救助,惠及各类贫困残疾儿童约17万人,补贴经费达2800余万元。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少量贫困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残疾儿童康复需求量大、需求迫切的问题,残疾儿重抢救性康复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

调查:抢救,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尚处于完善阶段。

残疾人事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客观存在。

生活水平低、就业率低、社会保险覆盖率低是广大残疾儿童家庭普遍存在的现状。

2008年,中国残联赴河北、湖北等省就“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保障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量非常大。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尚处于完善阶段,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和社会救助范围正在逐步扩大,“全民低保”、“全民医疗”已开始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也将残疾人列为重点补贴对象。实施针对残疾儿童的特殊救助、特殊服务,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满足残疾儿童的特殊保障需求,也是建立完善全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客观需要。

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客观存在,体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各业务领域之间以及不同类别的残疾人之间、不同残疾程度的残疾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残疾儿童在抢救性康复救助工作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尤为突出。生活水平低、就业率低、社会保险覆盖率低,是广大残疾儿童家庭普遍存在的现状。由于医疗、康复服务等多方面的特殊支出,残疾儿童家庭的生活水平明显降低,且由于残疾儿童需要长期的照料,残疾儿童亲属不得不在就业、就学,甚至婚姻上做出艰难的取合。因此,残疾儿童的康复救助,十分必要。

在全面了解我国残疾儿童现状及康复救助工作开展的情况下,2009年,中国残联启动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设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专项资金,以满足广大残疾儿童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从根本上提高了残疾儿童的生存能力,改善了残疾儿童生活质量。

残疾儿童生存现状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需求量大以中、重度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需求最为迫切。

残疾儿童筛查体系有待建立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较为系统的残疾儿童筛查体系,许多残疾儿童因为其残疾症状没有得到及时发现和确认而错过了治疗和康复的最佳时期,导致后续的治疗和康复效果不够理想,有的甚至导致终生残疾。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残疾儿童筛查体系,将触角延伸至基层医疗卫生部门,建设残疾儿童筛查上报系统和管理系统,是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的重要前提。

残疾儿童家庭收入水平普遍较低,无力承担康复费用目前,我国残疾儿童中约有80%生活在农村和边远山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许多家庭经济收入微薄,无力承担康复费用,因此错过了孩子康复的黄金时期。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我国残疾儿童家庭户人均年收入为2264元,其中农村残疾儿童家庭户人均年收入仅为1918元。残疾儿童家庭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作的开展,降低了康复治疗效果。

现有康复服务机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各级康复机构均存在专业设备老化、不足,康复服务功能欠缺,服务人员专业技术不过关等问题,特别是我国农村地区康复服务条件差、服务机构功能少、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尤为突出,导致大量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残疾儿童家长对残疾儿童康复教育知识缺乏了解家庭是儿童成长的主要环境,家庭康复教育对残疾儿童实施早期介入、早期康复具有重要意义。调查结果显示,学龄前阶段是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及早进行干预,实施科学的康复措施,能够最大程度的补偿残疾儿童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可以说,家庭康复教育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残疾儿童未来的发展。但由于我国残疾儿童家长普遍存在对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基本知识认识不足,康复训练方法不够科学,致使残疾儿童的早期补偿性训练效果事倍功半。因此对残疾儿童家长开展培训,普及残疾儿童康复教育知识,传授科学、规范的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法,是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的重要保障。

残疾儿童及其家庭对康复救助工作知晓率低,参与程度有待提高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各级政府、残疾人联合会以及康复服务机构的不懈努力和共同推进,也需要残疾儿童及其家庭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但由于我国大量残疾儿童生活在农村和边远山区,信息不够畅通,使得残疾儿童及其家庭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知晓率不高,残疾儿童参与康复救助的比例偏低。因此,加大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残疾儿童及其家庭对康复救助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程度,是推广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工作,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有力保障。

实施:救助,全面适配

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是指对0-6岁在视力、听力、肢体、智力、精神等方面存在残疾的儿童开展全面的治疗和康复救助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残疾诊断评估、辅助器具验配、医疗救助服务、康复训练服务以及家长康复教育等5个方面。

(1)残疾诊断评估:在全国范围内对0-6岁残疾儿童进行测试、筛查、诊断、评估等一系列检查工作,从而判断其残疾程度,明确其康复救助需求。如,对听力残疾儿童进行听力残疾诊断评估,明确其残疾程度及需要的康复救助形式。

(2)辅助器具验配:为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配备能够有效弥补或代偿因残疾造成的身体功能减弱或丧失的辅助器具,从而有效补偿、减轻、替代其功能缺损。如,为视力残疾儿童配备助视器,为听力残疾儿童配备助听器,为肢体残疾儿童装配假肢、矫形器、轮椅及其他助行器等。

(3)医疗救助服务:对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进行医疗手术,从而改善其残疾状况。如,对听力残疾儿童、特别是新生听力残疾儿童进行人工耳蜗移植手术,对肢体残疾儿童进行肢体矫治手术等。

(4)康复训练服务:采用机构、社区、家庭相结合的方式,为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服务,从而帮助其改善或

恢复各项缺损功能。如,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运动、感知、认知、语言、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能力的训练,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认知、行为等能力的训练等。

(5)家长康复教育:采用机构与社区相结合的方式,对残疾儿童家长进行康复教育培训,普及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基本知识和康复训练的基本方法,协助开展残疾儿童的早期介入与干预工作。

为确保“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的顺利实施,中国残联成立由主要领导、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中国残联的监督指导下,覆盖全国省、地(市)、县各级残联的康复救助服务体系,明确规定各级任务和职责。省级残联作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的具体管理单位,负责管理、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本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地(市)级、县级残联作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的具体实施单位,负责本地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的具体实施。

各级残联高度重视项目的实施工作,具体研究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及困难。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制度,确保按规定做好救助对象的筛选和辅助器具的配发等工作。集中做好项目的部署、培训,确保项目执行地区、执行机构的人员掌握项目管理要求,精通服务技术。要建立公示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项目救助情况。

各项目执行地区残联及相关康复机构要有专人负责项目管理,建立专门档案,确保相关档案资料完备。同时,加强项目资金管理,项目经费不得用于项目实施方案规定以外的用途。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宣传项目的意义、资助内容和申请办法,及时宣传报道项目开展情况和受助效果。通过举办项目启动仪式、组织慰问受助残疾儿童等活动,让全社会更多地了解、关注和扶助贫困残疾儿童。

中国残联会同财政部根据项目实施进度,组织了检查评估。严格各地的项目评估考核工作制度,定期检查了解项目实施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要指导基层及时整改。

“中国残联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的实施,加大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力度,积极推动了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

项目目标

为贫困视力残疾儿童免费配发低视力助视器2700件,总计金额120万元。

为1500名贫困聋儿配发人工耳蜗产品,补贴人工耳蜗手术和术后康复训练经费,总计金额18900万元;为9000名贫困聋儿配发助听器,并补贴康复训练经费,总计金额22320万元。以上共计41220万元。

为贫困肢体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9000人次,总计金额9000万元;为贫困肢体残疾儿童免费配发矫形器、轮椅、坐姿器、站立架、助行器等辅助器具共18000件,总计金额2160万元。

儿童康复建设方案篇3

【关键词】电子政务;社区卫生;三层体系结构;数据分析 背景与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不断改善,全民身心健康不断提高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社区卫生服务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 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服务重点, 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 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建设功能合理、方便快捷、综合性强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已成为我国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区保健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目标是基于it技术及卫生管理科学,社区卫生医疗机构的卫生医疗资源进行高效的管理和监督,实现社区保健综合信息管理的智能化、无纸化、网络化和标准化。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汇总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社区居民保健信息。

社区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平台设计 平台网络架构设计

平台需要全面涵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社区卫生基础数据的归档与生成、管理与分析、汇总与统计等各个方面数据的应用。因此,平台需要分为社区中心(站)端与卫生厅(局)端两部分。社区中心(站)端用于各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实现各种基础数据的录入、修改、管理,以及对本社区中心(站)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汇总等。社区端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社区基础数据管理、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妇幼保健管理、儿保与计免、慢病监测管理、康复系统管理、计划生育管理、其他健康管理3。 三层分布式系统架构

根据系统网络和用户量的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平台采用三层架构模式:分别是直接面向用户的界面表示层(jsp/java/xml)、业务逻辑层(weblogic/ tomcat)和对数据库进行各种操作的数据层

系统采用三层架构简化了客户端。它无需象 c/s (客户机和服务器)模式那样在不同的客户机上安装不同的客户应用程序,而只需安装通用的浏览器软件。

三层结构能够满足应用程序的两种需求,即可伸缩性(或可扩展性)和internet/intranet应用,它可以将系统扩展到几乎无限的范围;同时这也为进行复杂的事务处理铺平道路,而这种事务处理将通过internet为成千上万的用户服务。我们将用到microsoft的dcom结构模型和activex组件技术。 基于模糊匹配的“万能查询”

社区保健信息具有管理烦琐、数据量大、查询困难等特点,传统的查询模式显然难于满足用户的需求,为此系统采用全新的查询模式,即基于模糊匹配的“万能查询”,它可以根据各种条件组合进行精确或模糊查询,可以方便地满足用户的各种查询需求。 社区卫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信息化的需要和平台的基本设计,全面涵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的管理与统计分析等各个方面数据的应用。主要功能大体设计如下: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妇女专项保健管理、孕产妇幼专项管理、儿童保健与计免免疫管理、慢病传染性病监测管理、残疾康复系统管理等。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接口模块

由于居民档案号是系统中唯一档案号,通过居民档案号可以快速、方便查询该居民的所有信息。系统还根据居民健康档案中的主要健康问题、周期性健康检查和各种慢性病判断标准来判断是否是慢性病患者。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功能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主要有社区基本资料、家庭健康档案和居民健康档案三部分。社区基本资料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分布图、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人口资料、社区健康资料和社区经济发展状况;家庭健康档案主要包括户主主姓名、家庭地址、家庭成员关系及周期性上门服务等信息;成员健康档案主要包括病人的基本资料、健康问题、行为危险因素、家族史、健康宣教及周期性健康检查等信息。 妇女保健信息管理功能

妇女保健信息系统包括妇女专项卫生服务信息管理和孕产妇卫生服务信息管理,实现对妇女保健过程中服务对象管理、服务过程、高危筛查与跟踪、系统卫生服务信息管理、周期性健康检查和疾病普查普治、婚前医学检查以及产前、产后保健服务,自动地完整的妇幼保健报表及决策支持系统。 儿童保健信息管理功能

儿童卫生服务信息管理主要功能是对儿童生长发育监测与评价、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四病专案管理、托幼机构卫生服务信息管理。 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功能

计划免疫管理是对儿童的预防接种进行管理。儿童首先要登记儿童预防接种登记卡,发给儿童预防接种证,然后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疫苗接种,并生成各种报表。 慢性病信息管理功能

慢性病系统管理由服务对象管理、人群干预、个体追踪管理、效果评价等若干有机结合的功能组成,系统可以通过个案发现或人群筛查后自动建立慢病专案,对专案对象进行诊疗、健康教育、追踪管理。

3.6残疾康复信息管理功能

康复系统管理主要对各种残疾人进行诊疗、康复指导、健康教育、追踪管理。康复对象主要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及精神残疾等。 其他健康信息管理

其他健康管理主要包括传染病管理和死亡管理。传染病管理主要登记传染病病人的姓名、建卡日期、家庭地址、传染病种类、症状、发病日期等信息,并向卫生主管理单位上报相关资料信息。死亡管理主要登记死者姓名、登记日期、死亡日期、死亡年龄、死亡原因等信息。 结束语

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设施逐步完善,社区卫生信息化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大,通过社区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提高社区系统的运行速度,提高全省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共享能力,减轻基层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实现全省各地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公共卫生信息的高速、稳定、安全和有效传输,并进行合理的、选择性的数据异地同步、信息资源共享或按管理需要进行分配。

儿童康复建设方案篇4

2020年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办法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以努力实现全市残疾儿童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为目标,提高残疾儿童健康水平,努力实现残疾儿童“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使残疾儿童家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二)基本原则

x.坚持共同推进。更好发挥政府“保基本”作用,不断推进基本康复服务均等化。更好发挥社会力量作用,不断扩大康复服务供给,提高康复服务质量。强化家庭抚养、教育、保护残疾儿童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形成家庭尽责、社会参与、政府保障的共同推进格局。

x.注重制度衔接。立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既有救助政策和残疾儿童实际,精准施策、引导预期、科学统筹,有效衔接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专项补助等保障救助制度。

x.坚持公开公正。建立科学规范、便民高效的运行机制,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做到公开透明、结果公正。

(三)工作目标

到xxxx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残联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格局,基本实现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到xxxx年,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残疾儿童普遍享有基本康复服务,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二、具体内容

(一)救助对象条件

x.具有x市户籍(或持有x市居住证),有康复需求,经专业医疗机构诊断并评估认定,有相应康复适应指征,通过康复服务可以达到功能重建或改善的x-xx岁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

x.优先救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残疾儿童和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的残疾儿童;残疾孤儿、纳入特

困人员供养范围的残疾儿童;其他经济困难家庭的残疾儿童。其他经济困难家庭的具体认定,由各民政局负责认定。

(二)救助内容和标准

救助内容包括以减轻功能障碍、改善功能状况、增强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手术、辅助器具适配和康复训练等。服务项目及补助标准详见《x市x-xx岁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救助补助标准》

多重残疾儿童按其所包含的残疾类别,可申请最高救助标准的康复训练项目,不允许两项或以上叠加申请康复训练项目。

依据本地区财力状况、确定每年保障对象数量、残疾类别等,分类确定康复救助基本服务项目的经费保障标准,增加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项目,并建立救助项目和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三)工作流程

x.申请。残疾儿童监护人向残联提出申请。监护人也可委托他人、社会组织、社会救助经办机构等代为申请。

x.审核。残联按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相关标准和规定,负责对残疾儿童相关情况进行审核、认定,按程序办理相关手续。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残疾儿童和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的残疾儿童的救助申请,以及残疾孤儿、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的残疾儿童的救助申请,残联与民政局、扶贫办进行相关信息比对后作出决定。其他经济困难家庭的残疾儿童救助申请的审核程序,由民政局确定是否为贫困边缘户再到残联申请。

x.救助。经审核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由监护人自主选择省、哈市残联定点的康复服务机构接受康复服务。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必须是由哈市残联会同卫健、教育、民政等部门按照公开择优的原则选择确定的定点机构,并要严格按照各类别残疾儿童康复项目服务规范开展康复服务。

x.效果评估。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每年度要对在训残疾儿童进行阶段性康复效果评估。由市残联牵头与卫健局、教育局、民政局等部门建立专家技术指导组,每年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进行康复服务效果评估。

x.资金结算。在省、哈市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接受康复服务发生的费用,经残联组织审核后,由残联与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直接结算,结算周期由残联商同级财政部门确定。经残联审核并同意在非定点康复服务机构(即其他省、市、县残联的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服务所发生的费用,由残联商财政局明确结算办法。在资金结算过程中要简化手续,方便残疾儿童和定点康复服务机构,努力实现“最多跑一次”、“一站式结算”,切实提高便民服务水平。

(四)经费保障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纳入政府预算。残疾儿童救助资金由财政立项解决。要健全多渠道筹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捐赠。对低保救助家庭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仍有特殊困难且符合条件的,可通过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方式给予生活补助,生活补助费用每月xxx元,(一年不超过xx个月)由民政局负责解决。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实行市政府负责制。各乡镇政府、有关部门要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单位和个人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对违纪违法的严肃追究责任。残联、教育、民政、财政、医保、卫健、发改、市场监管、扶贫等部门要分工协作,共同组织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

残联部门要切实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会同相关部门做好宣传发动、儿童残疾筛查、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准入与退出监管、救助对象审核工作;组织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检查、指导、评估、培训等工作。

教育局要支持具备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融合教育幼儿园,开展x-xx岁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为残疾儿童就近就地提供康复服务。

民政局负责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的残疾儿童以及残疾孤儿、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仍有特殊困难且符合条件的,可通过临时救助、慈善救助方式予以救助。

财政局负责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

医保局负责对纳入医疗保险范围的定点医疗机构为参保人员提供的医疗服务行为进行管理和监督。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衔接,将符合规定的残疾儿童康复项目纳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并逐步扩大支付范围,提高报销支付比例。

卫健局负责医疗康复机构的资质审定和管理监督,加强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康复技术培训。落实哈市残联、原市卫计委《关于印发哈尔滨市x-x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哈残联联发〔xxxx〕x号),建立新生儿及儿童致残性疾病和出生缺陷筛查、诊断、干预一体化工作机制。

发改局、市场监管局要积极贯彻落实省发改部门关于医疗康复服务项目价格方面的政策,依法依规做好营利性康复服务机构登记注册工作。加强对康复服务机构价格行为的监督,督促康复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内部价格管理制度,对康复服务机构价格违法行为依法严肃处理。

扶贫办要配合残联、民政等部门做好残疾儿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资格认定工作。

(二)加强能力建设

x.科学规划康复服务机构。市卫健局将根据本行政区域残疾儿童数量、分布状况、康复需求等情况,制定康复服务机构设置规划。举办公益性康复服务机构,将康复服务机构设置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用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管理综合信息平台。

x.提高机构和从业人员服务能力。卫健局要加大对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设施、设备投入力度,不断提升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康复人才教育培训培养,不断提高康复服务从业人员能力素质;切实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经办能力,确保事有人做、责有人负。

x.提高社会力量康复服务能力。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康复服务机构建设,鼓励多种形式举办康复服务机构。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康复服务机构与政府举办的康复服务机构在准入、执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非营利组织财税扶持、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执行相同政策。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慈善组织和残疾人专职委员、社会工作者、志愿服务人员等作用,并做好发现告知、协助申请、志愿服务等工作。

(三)加强综合监管

x.完善协作监管机制。教育、民政、卫健、市场监管、残联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完善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管理相关政策,共同做好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监督管理。

x.建立定期检查综合评估机制。残联、教育、民政、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要指导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规范内部管理、改善服务质量、加强风险防控,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和安全责任事故,确保残疾儿童人身安全。

x.建立联合惩戒机制。残联、民政、卫健等部门要建立覆盖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救助对象家庭的诚信评价和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建立黑名单制度,做好公共信用信息记录和归集,加强与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信息交换共享;积极培育和发展康复服务行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x.建立监督检查机制。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止发生挤占、挪用、套取等违法违规现象。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和资金筹集使用情况要定期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儿童康复建设方案篇5

[关键词]妇幼保健;档案

近年来,肇庆市妇幼保健院遵循“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妇幼卫生工作方针,以建设民生档案,为幸福肇庆服务为最终目的,着力在民生档案上下功夫,不断拓展民生档案服务的覆盖面,创新服务手段,使民生档案为民生搭建幸福桥梁,并以“幸福档案”为突破口,拓宽档案发展的空间,不断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取得一定的成效。

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是一定时间内妇女、儿童个体身体健康状况的记录和反映,它真实记载一定时间内妇女、儿童个体身体健康状况的基本要素,成为妇女、儿童身体自我保健以及妇幼保健部门制定妇女、儿童防病治病措施的依据和参考资料。现一、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管理的现状。

妇女保健健康检查主要项目有:婚前医学检查、优生优育咨询指导、孕前保健、产褥期保健、心理疏导、产后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妇女病普查普治、妇女“五期”卫生保健指导、宫颈癌防治、乳腺癌防治、产后42天妈妈随防、“地贫”防治等。近年主要档案业绩有:(1)2011年至2013年9月共为妇女优惠检查4892人次,全部建档;(2)2012年3月在市直单位的妇女中开展了宫颈人瘤病毒(hpv)免费检测工作,完成了1982名35-65岁妇女的宫颈hpv免费检查工作,全部建档,档案显示检测阳性人数为144名,按档案提供的资料,对阳性妇女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查与治疗。(3)2013年1-7月,全市共有25075名孕妇接受梅毒检测,全部建档,档案显示梅毒感染孕妇19人,按档案提供的资料,跟踪落实其所生的婴儿及时进行干预治疗;(4)2013年1-7月,全市共有24284名孕妇接受乙肝检测,全部建档,档案显示表面抗原阳性产妇3317人,按档案提供的资料,跟踪落实其所生的婴儿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3317人。(5)2012年10月到2013年9月,根据“地贫”档案资料,按政策帮助44名孕产妇申报“地贫”档案资料领取地贫产前诊断补助金,合计人民币76737元。

儿童保健健康检查主要项目有:生长发育监测、早期综合发展指导、神经行为评定、高危儿干预、水疗、体弱儿管理、儿童心理、神经行为评定,脑瘫康复训练、智能评估、语言评估、视力筛查、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儿童营养、儿童过敏门诊、感觉统合训练、智力测验、听觉统合训练等。近年主要档案业绩有:(1)2007年11月至2013年9月,儿保科共筛查新生儿144562例,全部建档,档案显示新生儿有苯丙酮尿症4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98人,按档案提供的资料,我院为患儿提供免费治疗87人,追踪随访147名儿童,使其生长发育均在正常水平。按照每例残疾人造成经济损失60万元计算,共避免国家损失约8820万元。(2)2013年,儿保科对4间幼儿园进行儿童集体体检,受检人数共923人,全部建档,档案显示新生儿有龋齿儿童173人,贫血儿童56人,按案提供的资料,我们对龋齿儿童进行龋齿氟泡预防活动。(3)2013年9-10月份儿保科对辖区内16间幼儿园儿童免费进行眼筛查活动,筛查人数共3951人,全部建档,档案显示有眼异常人数为1756人,按案提供的资料,针对视力、屈光异常者,我院提供了儿童增视服务项目。(4)按儿保科档案显示,我市的儿童听力行筛查率从2012年的23%提高到2013年的45.03%,通过对儿童听力障碍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避免了婴儿“因聋而哑”的发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管理中的存在问题

1、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归档,归档率不高。主要原因是它有别于病案,病案是患者治疗疾病的证明和依据,2012年1月肇庆市妇幼保健院已全面启用电子病历系统,院领导非常重视,专门出台《电子病历管理规范(试行)》,规范电子病历的建立、打印、使用、保存和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而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是在妇女、儿童未发生疾病的情况下,通过健康检查的手段,筛查出疾病或者了解妇女、儿童的身体是否健康的基本情况,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而且健康检查一般人认为是无“大病”,导致医务人员甚至档案人员对这种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在完成妇女、儿童健康检查工作后,妇幼保健健康检查资料归档率不高。

2、负责妇幼保健健康检查的科室,因医院经费不足,未能开展档案系统管理,直接影响了档案的开发利用。因为科室经济效益不高、工作繁琐,导致很多医务人员都不愿意留在妇保科和儿保科工作,同时,国家暂时对这方面的档案没有统一规范,不像电子病历管理一样进入计算机管理化,仍停留在纸质手工填写和纸质档案保管水平,个别人员书写字迹不够工整,对日后开发利用失去意义,另外,有些如b超、检验等报告结果在b超室、检验室保存一定时间后就难以查询,造成难于保证档案的完整性。

3、没有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在妇保科和儿保科工作,兼职人员档案水平不高,对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缺乏足够重视,影响其工作开展。从事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管理人员都是由医务人员兼任,既做妇幼保健健康检查工作,又做结果登记建档及统计,没有接受过档案专业培训或仅接受较短时间的培训。个人素质的受限造成对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导致对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的认识不高并影响管理质量水平的提高。

二、改进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管理的办法。

1、重视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管理,严格收集制度。按照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的目标开展好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从制度上对一些不完善的归档范围进行调整,对临床工作中可能形成较多妇幼保健健康检查资料的科室,如b超室、检验科、妇科、产科、儿科、新生儿科等,要将其检查结果纳入归档范围,杜绝健康检查档案失管现象,同时,随时检查健康检查资料的记录和及时整理、归档,以防日久被人遗忘而丢失。妇保科、儿保科要与各科室保持沟通和联系,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对各科室和科研人员档案查阅提供便利条件,使各科室医务人员对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工作予以配合支持,做到整理规范、管理科学,有效服务于临床医疗工作。

2、加强档案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素质。衡量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高低,也是衡量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如何加强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管理,保证档案归档质量,医院要经常开展档案专题宣传,包括对妇幼健康检查档案知识的宣传,比如开展档案开放日活动,档案业务知识讲座等,提高医务人员对健康检查档案重要性的认识,多途径提高档案人员素质,同时,加强医院间的合作与交流,取长补短,提高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管理水平。医院档案室有针对性地制定好年度培训计划,做好档案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档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大档案人员专业理论、业务技能以及信息化技术培训工作,稳定一支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档案专业队伍,优化档案人员的知识结构。

3、将现代化管理手段和计算机应用于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配备必要的设备、电脑、复印机、打印机、档案专用柜等,将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等同于病案管理,把健康检查的有关资料像病历管理一样输入计算机,采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数字化,从而实现档案资源共享和网络传播远程查询,这样对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的保管和开发利用都有很大作用。保证其资料的完整性和档案的严肃性、法律性,切实提高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管理质量的水平。

儿童康复建设方案篇6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情趣化;玩具;兴趣;康复

1.前言

1.1 研究的动机与目的

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的发育障碍,在全球自闭症儿童的发病率也达到了万分之五。自闭症儿童这一群体他们的生活范围极其狭窄,语言表达能力很差,在情感交流上更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群孩子大部分基于3岁到12岁之间,据相关资料显示儿童在0至6岁这一阶段被称为个体超速发展的关键期,也就是对自闭症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康复治疗的最好时期。然而针对自闭症儿童这种群体所研制的情趣化玩具极其缺乏。

情趣化玩具设计也就是通过玩具的设计来表达某种特殊的情感与兴趣,使玩具富有情感化。设计情趣化的儿童玩具可以使自闭症儿童在把玩的过程中去认识周围的环境、感触外界的事物以及增长知识。

1.2 研究的流程

本项研究首先通过实际调查,探究自闭症儿童的病症特点,同时针对自闭症儿童对玩具需求加以探讨与分析,以提供自闭症儿童情趣化玩具设计的想法。然后通过相关技术制造玩具实物模型,记录使用者的观点进行相应设计规划。最后希望通过自闭症儿童玩具的设计起到具体解决自闭症儿童在某一方面的问题。

(本论文涵盖的范围)

2.对自闭症儿童以及玩具的实际调查

2.1调查过程

在产品设计的前期为加深对自闭症患儿习性、兴趣爱好、智力情况的了解,我们决定对普通群众、家长、以及康复中心教师这三个人群展开调查工作。

首先我们对普通群众进行了调查。在调查的方式上我们主要采用问卷、谈话的形式。我们了解到大部分群众都知道有自闭症儿童的存在,但由于缺少与他们的接触,对自闭症的成因、自闭症患儿的行为特征等理解不到位。

其次我们对康复中心的教师进行了采访,在与老师的交谈中我们得知,自闭症是一种发育障碍,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在交谈中我们还得知大多数患儿在被送进康复中心之前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目光呆滞,不太喜欢或者是根本不会与人交流,但是经过在康复中心的长时间治疗,孩子们逐渐学会如何写字画画、如何使用筷子、手脚的协调性大幅度提高、与他人的交流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等等。

在康复中心的调查过程中我们还与患儿一起上课、互动玩游戏。我们发现康复中心所提供的器材都比较偏向于眼手协调的玩具,这类康复道具主要给程度一般或者状态比较不理想的孩子们使用。对于程度比较好的孩子来说,这些玩具主要起辅助作用。他们主要学习简单汉字的书写,以及对基本形状(正方形 三角形等)的填色与剪裁。调查过程中我们以拍照记录谈话等方式记录整个过程。

最后在与家长们的交流中在他们看来目前的玩具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很大,绝大多数都希望能有更好的器材玩具来辅助治疗孩子。从中不难看出设计自闭症儿童专用的玩具的巨大必要性。

2.2调查的结果

2.2.1 自闭症儿童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通过网上查资料,以及走访自闭症儿童家长及老师,我们总结了以下自闭症儿童的主要问题: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社交障碍十分突出;不会运用语言沟通;具有特殊的语言障碍表现形式;不会运用非语言方式进行沟通;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感知觉异常;

为了得到更合理的数据,我们又分发了1000份调查问卷,择取了一部分有效问题,结果如下:

(对自闭症儿童特征的调查数据结果图)

(对自闭症儿童玩具的调查数据结果图)

调查结果有助于我们规划玩具设计的侧重点,从以上图表分析,自闭症儿童的行为,注意力以及语言方面社会关注度最高,认知类玩具比较受青睐。

2.2.2目前自闭症儿童玩具的探究

经过上网查资料,亲自走访自闭症康复机构,发放回收问卷等,我们发现,自闭症儿童目前所拥有的玩具类别主要集中于以下四方面:辅助生活自理类玩具、体能康复类辅助玩具、沟通类玩具、益智玩具四类。

2.3 自闭症儿童的情趣化玩具设计要素

在儿童玩具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元素,针对自闭症群体的玩具设计更不能一概而论。不仅要遵循设计的基本规律,还要从儿童的生理、心理角度进行全面考虑。包括自闭症儿童对色彩、图案、造型、材料等感知度和喜好都要被纳入剖析范围。

2.3.1视觉方面

(色彩对比图)

首先是颜色选取,经问卷调查发现97%以上被调查的自闭症孩子偏爱暖色。所以设计中尽量避免颜色偏暗,偏冷。且自闭症群体对色彩的感知度较低,那么在玩具设计方面,尽可能采用鲜艳明快的颜色。

图案选取方面,尽量筛选信息,做到简洁明了,易于记住。此外,图形要温馨俏皮,富有童真,避免让孩子产生排斥、厌恶的心理。

造型方面。圆润,憨厚的造型优先,避免棱角带来安全隐患。方便使用,例如需要拿握操作的玩具,拿握处的造型设计要充分考虑。

此外,回馈方面很重要。例如孩子在玩的过程中,玩具会发光或者变色,对孩子的视觉进行一定的刺激,达到刺激感官的效果,这一方面也是可取的。

2.3.2触觉方面

考虑到群体特殊性,在玩具材质方面尽量选取安全,柔韧性较高的材料,如橡胶,皮质,布质,木质等,触感也会较为温暖柔软。玩具的一些细节可以融入小的触点设计,起到按摩的作用。

3.自闭症儿童情趣化玩具设计与开发

3.1 自闭症儿童的情趣化玩具设计目标

自闭症儿童的玩具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适用人群方面,其设计目标也与一般儿童玩具不同。其玩具更多目的是让自闭症孩子在感觉认知,语言交流,肢体行动等方面得到锻炼与恢复。一般来说,自闭症儿童玩具的设计都有一定指向性,也就是针对某一症状问题进行设计。例如有一款自闭症儿童玩具,是让自闭症儿童为小木人换表情。目的在于帮助孩子区分喜怒哀乐,感知表情语言。

3.2自闭症儿童的情趣化玩具具体设计流程

自闭症儿童情趣化玩具设计流程主要包括:一、总结自闭症儿童的特点以及自闭症儿童对玩具需求的特点。二、进行自闭症儿童情趣化玩具的设想。三、确定研究范畴。四、概念设计、绘制草图。五、三维建模与模型制造。六、研究实验,将设计好的玩具送到康乃馨儿童康复中心进行使用,观察儿童对情趣化玩具的把玩情况以及玩具所达到效果。七、通过实际使用对情趣化玩具进行最后完善。

(设计流程图)

3.3 具体设计概念与模型制作

3.3.1设计概念一:“亲子玩具推车”小车的设计概念是一种协作式玩具设计,让自闭症儿童在玩玩具的时候能够学会与父母之间沟通和分享。通过小车这个媒体实现孩子与父母老师等的交流。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孩子坐在设计的小车内部控制小车的行动方向,而父母和老师在车后面推动小车为小车提供动力,在两者的协助下,将按照指定的路线将小球运送到目的地。在游戏的过程中父母需要告诉孩子方向孩子也需要父母的速度配合,只有两者通力协作下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指定地点。游戏过程中共分几组进行竞赛增加乐趣和游戏性。

电脑模型3d

(设计概念一亲子玩具推车模型图)

3.3.2设计概念二:“旋转式拼图玩具”根据自闭症儿童手眼协调能力差以及大部分自闭症患儿智力偏低的现象,在原有的滑块拼图上,将滑块进行固定并让其旋转,大幅度的降低了玩具的难度。与传统拼图不同,该拼图采用了白板所用的白版面,使用者可以使用白板笔在拼图上绘制任意图案,并可用白板擦图案除去,家长可根据孩子自身的情况更改图案的难易程度。

电脑模型3d

(设计概念二旋转式拼图玩具模型图)

3.3.3设计概念三:“穿啊穿”单元件是几个大小不一,上方有环形(上有同规格的缺口)的棒棒,棒棒的规格相同,另有一方盘,上有与棒直径吻合的洞口,可随意插取。孩子手握t形元件,穿过每个圆环。由于环的大小不一,愈小所需注意力愈要集中。可以逐渐锻炼孩子注意力与手眼协调能力。颜色取彩虹颜色,绚丽缤纷。材质为木质,自然亲切。

电脑模型3d

3.3.4设计概念四:“玩具肥皂”在香皂中置入橡胶小玩具,随着香皂的消耗,玩具会逐渐显现出来。父母可以教导孩子:“勤洗澡、洗手就可以得到奖励哦。”从而使自闭症儿童在形成洗澡、洗手的意识方面起到辅助作用。

实物图:

3.3.5设计概念五:“表情娃娃”由于自闭症儿童对于表情的含义没有意识,所以如何设计一种强化对表情的概念的玩具也是我们的考虑范围。考虑到材料的安全性,图形的简洁性,设计了一系列充气玩具。玩具形态为简化的小猫形象,小猫头起初是瘪掉的,孩子通过捏“小猫”头的下方的圆柱体,使得圆柱体内气体充入猫头,显现出不同表情。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使得孩子认知喜怒哀乐四种情绪。

电脑3d模型

4.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4.1自闭症儿童情趣化玩具的设计和普通儿童玩具设计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功能性方面。

4.2自闭症儿童情趣化玩具设计要符合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包括认知水平、触觉要素和视觉要素等。

4.3自闭症儿童情趣化玩具主要是为了能使自闭症儿童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通过感兴趣的玩具来促进语言和情感方面的发展。

4.4可以通过对自闭症儿童把玩玩具行为的调查与评估确认具体的设计方法是否可行。

4.5针对不同现象设计不同产品是必要的,是设计专业学生把握每个设计环节应该采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占富,王汉斌,张艳杰,孤独症的快乐疗法,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2]佐佐木正美,解析儿童自闭症,辽宁,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

[3]王梅,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4]张倩,《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自闭症儿童玩具设计调研》,学位论文,2007.

儿童康复建设方案篇7

广州市残疾人安养院附属学校创建于2010年7月,是广州市残疾人安养院的内附机构,附属学校及其前身多年来一直托养福利院转介而来的孤儿。

学校自2013年9月起对外招生,一年(1)班是第一个招收社会生源的班级,是第一个使用《广东省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档案》实施康复教育管理的班级,是第一个尝试运用“医教结合”理念开展康复训练的班级。

二、学生基本情况

一年(1)班共有4名学生,入学平均年龄为11.5岁,一级智力障碍的学生有舍舍、日日,一级智力肢体障碍的学生有扬扬,二级智力障碍的学生有月月。学生一直由父母、祖父母等长辈或保姆照顾,舍舍、日日、扬扬入学时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入学后,教师根据《广东省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档案(修订版)》中的《智力残疾儿童学习能力评估表》,对参与了该康复训练项目的舍舍、日日两名学生进行学习能力前测,前测结果如下:

三、主要探讨内容

1.新生中普遍存在的突出现象

残疾程度和障碍类型。极重度智力障碍学生的比重大幅度提高,障碍类型也更为多样化。一年(1)班中,极重度智力障碍学生比率高达75%,另伴有自闭症、失语、肢体障碍等双重或多重障碍。

自理能力。学生长期有家人照料,依赖心理强烈,学习需求严重不足,自理能力明显低于同等能力的托养残疾孤儿,如:部分学生存在手部健全但抓握能力薄弱的问题,个别学生被家长抱起来像婴儿般把尿。

行为问题。施教者的多元化、教育方式的差异和生活环境的变换,使学生行为问题反复性的现象更为突出,假期后容易出现退步现象。

2. 在《广东省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档案》的背景下实施“医教结合”的方法

学生在七大领域的能力发展均处于极其低下的水平,单纯开展功能性课程对极重度学生而言收效甚微。因此,需要引入“医教结合”的理念,在开展功能性课程的同时加强相应的康复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

《广东省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档案》是康复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它的应用为我校施行“医教结合”的理念提供了一个切入口。根据实施阶段的主要内容,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2.1评估阶段

包括入学登记、学习能力评估、综合分析三个环节,并需对应填写好《智力残疾儿童入学登记表》、《智力残疾儿童学习能力评估表》、《学习能力评估结果综合分析报告》三份表格。

2.2教学内容确定阶段

包括个别化教学计划制定和开发教学主题两个环节,对应填写好《智力残疾康复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对于工作年限三年以内的教师,教学目标可作季度性调整。

教师和康复治疗师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康复治疗师则根据教学内容确定相应的康复训练目标,通过增强机体能力来提高功能性课程的效果,这一环节是把康复训练和功能性课程教学结合起来,践行“医教结合”理念的重要一步。主题化设计使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相对枯燥的训练项目也因此更具趣味性。

2.3评估总结阶段

把期末的评估结果与期初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填写《学生学习进度报告表》和《年度评估与总结》。

3.在《广东省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档案》的背景下建立“医教结合”的支持系统

3.1校本课程

课程的开发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教学目标要与评估内容相结合,避免教学和评估脱节;二是教学要注重体现功能性的作用。以一年(1)班第一学期的课程设置为例,该学期开发出“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环境”三个教学主题,分化出生活适应、生活语文、生活数学三个科目及若干教学目标。

3.2教学形式

智障学生知识技能迁移能力弱,课堂教学虽是教与学的重要形式,但并不是唯一形式。因此,一年(1)班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的模式,来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适应的良好衔接。

第一课堂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则运用了生态环境教育的理念,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对学生技能的运用加以训练指导。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是相互相承的,二者在目标上一致,但在操作方法上又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必须服务于生活,但又不能是生活内容的简单重现。精心组织的课堂和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反之,若直接在真实场景中开展教学,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参与度低,学习效果差,练习的强度也往往受到限制。例如:当学生不会使用蹲厕解便时,教师不宜直接把学生带到卫生间里教,一是练习过程学生身体触碰到不洁地面,二是教学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应先在康复方面进行粗大运动训练,增强大腿肌肉的运动能力,再练习蹲等等。

其次,以第二课堂形式开展的训练,训练过程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经验积累。教师要以先培养自我服务的意识、再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为原则开展教学,切忌包办,例如:学生餐后不会擦嘴,那么教师就需要拿着学生的手,让学生自己拿着餐巾后,再手把手帮她擦。

3.3教学工具

教具从以往的图卡、多媒体课件,发展延伸到康复训练器材。班级里要配备一些简单的康复器材,如:羊角球、水晶按摩球等,让学生在休闲时使用,在玩乐中达到适度开展康复训练的效果。

3.4教师队伍

要建立“医教结合”的复合型、研究型人才队伍。在人才管理方面,首先要加强对教师进行康复知识培训,其次要建立一支由学校医务人员、康复治疗师、教师组成的相互协作的专业团队,负责进行各类评估、康复训练与教学工作。在医教结合过程管理方面,要做好学生的康复、教育过程记录,创新评测方式,如运用影像、文字等多种形式来记录学生的康复过程,以保证学生康复和教育测评工作的信度和效度。

四、教学效果

期末时教师对学生七大领域的学习能力进行再次评估,评估结果如下:

4.1 王鑫

4.2 李浩

上述数据显示,两名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后,七大领域的能力均有了提高,按照《广东省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档案》的相关指标,训练效果达到显效标准。

儿童康复建设方案篇8

特殊儿童是指在身心发展或学习、生活中与普通儿童有明显差异,因而需要给予区别于一般帮助的特殊服务的儿童。包括高于正常的超常儿童,学习困难儿童,有视觉、听觉等各种残疾的儿童,在某一方面某个时期在发展或学习中需短期或长期的各种特殊服务的非残疾儿童[1]。而所谓社会关注度,是指社会公众对于他人或者某一事物所表现出的关心与重视程度[2]。提高社会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度,有助于增进社会公众对特殊儿童的了解与支持,倡导社会扶残助残的良好风尚,同时也能够使特殊儿童获得认同感,不断认识并挖掘自身的潜能和价值,对于特殊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希望经过这次对西安部分特殊儿童生活及其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度的调查,能够了解特殊儿童的日常生活状况,了解社会群体对他们的看法和关注程度以及为他们的扶助机构所贡献的力量,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多关注他们,较大程度依赖于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社会关注度高低与特殊儿童身心发展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过高或过低的社会关注度对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都存在不良影响,关注适度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调查设计

2.1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西安市普通居民,研究方法主要为问卷调查法辅以访谈法,笔者在西安市随机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回收率为95.0%。在所有调查对象中,听说过但不是十分了解特殊儿童的被调查者占80.2%,对特殊儿童有一定的了解的占18.6%,完全没有听说过特殊儿童的被调查者占0%。

2.2调查工具与统计方法

所用调查问卷共11题(10道选择题,1道开放性的建议题),其中6道建议类题目采用普通数理统计法计算,5道态度类问题采用李克特量表进行统计计算。具体采用5级量表形式,即对量表中每一题目均给出表示态度积极程度等级的5种备选评语答案(如“很不同意”、“不同意”、“说不准”、“同意”、“非常同意”等),并用1-5分别为5种答案计分。将一份量表中各题得分累加后即可得出态度总分,它反映了被调查者对某事物或主题的综合态度,量表总分越高,说明被调查者对某事物或主题的态度越积极。因此,用此态度总分来表示特殊儿童的公众关注度是较为科学的[3]。

3.统计结果

3.1公众态度类

公众对于特殊儿童的平均态度是评价特殊儿童社会关注度的重要标准之一,所有态度类题的平均意向为3.793,属于中等偏上,愿意当志愿者帮助特殊儿童的平均意向为中等(3.449),民众认为社会和政府对特殊儿童的关注程度是中等的水平(3.901),而认为社会及政府需重视特殊儿童的平均意向达到4.425,是较高的,这与之前一个问题的调查结论也是相符的,由此可见,总体来说,公众对于特殊儿童的关注度属于中等偏上的程度,大部分的人都是有所了解并给予关注的(见表1,表2和表3)。

3.2建议类

54.7%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帮助特殊儿童方面,家人扮演最主要的角色,这与对从事特殊儿童教育的老师的访谈的结果是一致的,剩余参与社会儿童帮助的社会群体中,特殊教育机构占17.4%,义工团体占14%,政府只占1.4%(见表4)。

在对特殊儿童的帮助方面,选择“完善保障的权利”以及“提供免费的康复治疗”的人数达到89.5%,而“给予家人补贴”只占1.3%,这说明给予特殊儿童的家人补贴的作用并不大,无限期的大量投入与缓慢的康复效果的差距是较难弥补的,因此,政府包括社会的再多帮助与关爱,都不及让这些特殊儿童能够自食其力来的重要,由此,阳光家园项目的产生也能从更大的程度与范围上解决这个问题(见表5)。

除了需要社会保障之外,36.2%的人认为特殊儿童更需要“社会和人们的接纳和关心”,其余各项“基本技能的学习”(23.2%)、“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23.2%)以及“某项工作技能的学习”(17.4%),由此可见,在基本的生存能够被保障的条件下,特殊儿童也需要社会的接纳,这也是社会关注度的一种重要表现(见表6)。

在选择帮助特殊儿童的方式上,59.8%的被调查者去做志愿者,19.5%的人表示会捐钱给他们,6.1%的调查者会去联系政府或者其他志愿者,同时也有14.6%表示不知道怎样帮,由此,也可看出不论是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还是福利院在帮助特殊儿童的志愿者的宣传力度是不够高的,也可以加强宣传招募志愿者的力度(见表7)。

4.小结与思考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特殊儿童虽然由一定的机构进行管理和教育,但在其教育过程和生活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调查问卷的反馈来看,公众对特殊儿童的认知并不完善,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就需要加大公众对该类人群的关注度。

对于政府机构来说:

(1)应当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公众更加了解特殊儿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听说过”的阶段。

(2)对康复中心等提供特殊儿童恢复健康的医疗机构进行大力扶持,分别从资金,人力资源,医疗设备,康复环境等方面采取措施。

(3)呼吁全社会对特殊儿童生活的有效重视。积极倡导义工,志愿者或者有偿服务人员定期去康复中心。

(4)应该完善有关社区康复的立法从而将社区康复制度化,并重视残疾预防的积极意义。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特别是残联在构建相关制度安排中的作用,各地残联应该对当地残疾人社区康复和残疾预防工作的开展情况加以监督指导,统筹安排社区康复资源的配置。残联应与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合作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康复专业人员队伍,为残疾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5)提倡全纳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理解并接纳特殊儿童的教育形式。

(6)应加大对“阳光家园”项目的投入与建设,让特殊儿童的未来多一条可能的出路。

对于社会各界公益人士来说,首先,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在网路上宣传使得更多的人知道特殊儿童存在的困难。其次,特殊儿童心理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小觑。无论是正常儿童还是特殊儿童,都需要别人的鼓励,关心和爱护。加强特殊儿童的心理教育也是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步骤。所以,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也不仅仅在于可以为这些孩子提供经济支持,适当的看望和陪伴也是必要的。最后,从问卷的结果来看,家人的陪伴对这些孩子的影响甚大,无论外界的力量多么强大,对于这些特殊儿童来说,最亲近的还是自己的家人。政府,志愿服务团体(义工团体),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的都是外在力量。但是,由于经济条件或者社会压力有些家长会放弃对这些特殊儿童的监护权,从而交给康复中心,对于此类行为,康复机构和政府可以适当参与调节,说服家长。(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

儿童康复建设方案篇9

本规划纲要所指儿童为出生至未满18周岁人口。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提供必要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机会和条件,促进儿童发展,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年,市政府颁布《儿童发展纲要》(以下简称《儿童纲要》)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切实加强领导,各职能部门积极履行职责,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儿童发展。到年底,《儿童纲要》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儿童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儿童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儿童保健事业走在全国前列;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不断加强,儿童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儿童权益保护进一步加强,儿童工作的法制化和科学化水平逐步提高;保障儿童优先发展的社会意识明显增强,儿童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儿童纲要》的实施,对于促进儿童和儿童事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儿童发展和权利保护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儿童优先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儿童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区域儿童发展不均衡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儿童在健康、教育、社会保障、法律保护等领域的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保护儿童合法权利,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仍然是“十二五”时期我市儿童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推动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省儿童“十二五”发展规划》等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儿童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创新、文化、和谐、开放和宜居的总体战略部署,树立世界眼光,瞄准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以优先保护、平等发展、普惠福利为主线,保障儿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和儿童事业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儿童优先原则。在制定法规政策和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优先考虑儿童的利益和需求。

2、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利益出发,处理与儿童相关事务,保障儿童利益最大化。

3、儿童平等发展原则。为儿童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障所有儿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4、儿童参与原则。创造有利于儿童参与的社会环境,鼓励、支持儿童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

二、总目标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儿童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儿童享有高质量的教育;建立适度普惠的儿童福利体系,提升儿童福利水平;加强儿童安全监管,确保儿童安全成长;建立完善儿童法律保护体系,保障儿童合法权利;优化儿童发展社会环境,促进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权利的实现。

三、发展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

(一)儿童与健康

主要目标

1、减少出生缺陷所致残疾。

2、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5‰和7‰以下。

3、预防和控制儿童常见多发性疾病、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传染性疾病的增长和蔓延。

4、儿童规划免疫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

5、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以区(市)为单位控制在1‰以下。

6、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控制在2%以下。

7、6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达到90%以上,适时合理进行食物转换。

8、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控制在2%以下;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贫血患病率控制在3%以下;中小学生贫血率以年为基数下降1/3。

9、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控制在7%以下,低体重率降低到5%以下。

10中小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达到90%以上。

策略措施

1、加大妇幼卫生工作保障力度。根据国家医改方案规定和现行政府卫生投入政策,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卫生投入机制。建立完善区(市)、镇(街道)、村居三级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和基层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儿童医疗保健机构建设,强化儿童急诊急救体系建设,提高妇幼卫生保障水平。

2、加强优生优育工作,减少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完善以三级防治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将新生儿疾病筛查逐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和婚前医学检查率。健全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网络,产前筛查率达到60%以上;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保持在98%以上,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到95%以上。建立残疾儿童早期治疗、早期康复的干预体系,开展婴幼儿神经运动发育筛查和早期干预,减少儿童早期神经运动功能损伤所致残疾的发生。

3、降低5岁以下儿童主要疾病死亡率。大力推广新生儿窒息复苏、儿童疾病综合管理等适宜技术,降低新生儿窒息、早产与低出生体重、肺炎和先天性心脏病等儿童疾病死亡率。

4、加强儿童保健管理和服务。为3岁以下儿童免费提供系统保健服务,为7岁以下儿童提供基本保健服务,将流动儿童纳入流入地社区儿童保健管理体系。3岁以下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均达到90%以上。

5、预防、控制儿童疾病。扩大免疫规划范围,完善免疫服务形式,规范预防接种行为,加强冷链系统建设和维护,提高免疫服务质量。以农村和城市社区为重点,普及儿童疾病预防基本知识,提高儿童疾病预防技能。对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提供干预服务,并纳入儿童保健常规工作范畴。

6、提高儿童营养水平。继续推行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伙食补贴范围。宣传普及碘缺乏和碘过量知识,缺碘地区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5%以上。降低儿童铁、锌等常见微量元素缺乏的发生率。

7、积极倡导母乳喂养。加强科学育儿指导,倡导母乳喂养,普及辅食添加相关知识,严格执行《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推行爱婴医院管理模式,提高婴儿母乳喂养率。

8、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实现学生健康体检网络化管理,确保中小学生每年免费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及每学期视力普查两次。定期组织开展儿童体质监测。积极推行对适龄儿童实施免费窝沟封闭项目,降低儿童龋齿率。加强儿童膳食、用眼及口腔卫生指导,控制中小学生视力不良、肥胖和营养不良发生率。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和每天至少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加强学校、幼儿园体育活动设施和儿童体育俱乐部建设,新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兼顾儿童健身需求,为儿童参加体育锻炼创造条件。

(二)儿童与教育

主要目标

1、促进0-3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

2、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适龄儿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7%以上。

3、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辍学率控制在0%;初中学生毛入学率达到100%,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适龄残疾儿童小学入学率达到98%以上,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保障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4、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学生毛入学率达到97%。

5、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6、保障儿童享有公平教育,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7、提高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所有中小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标准。

8、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9、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

策略措施

1、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保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发展教育,并适度超前发展。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增加教育投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确保在2012年达到17%以上,并逐年提高。

2、促进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和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原则。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发展差距。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完善教师交流制度,缩小学校间办学条件、师资素质、教育质量上的差距。

3、支持发展0-3岁儿童综合发展指导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研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城乡0-3岁婴幼儿家庭提供多种形式的科学育儿指导和咨询服务。

4、高质量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将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政府主导、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办园体制。加大财政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公办和公办性质幼儿园数、在园幼儿数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每个区(市)政府至少建设一所达到省级标准的实验幼儿园,每个镇(街道)政府至少建设一所独立建制的省级认定公办中心幼儿园,建好用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扶持发展民办幼儿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逐步对在教育机构接受学前教育的残疾儿童实施免费教育,保障流动和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测体系,加强对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监督。

5、重视发展民族教育。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做好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加强对我市内地新疆班等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6、保障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和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解决流动儿童的就学问题。在社区建立流动儿童就学登记制度,制定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办法,保证流动儿童享有与当地儿童同等的义务教育的权利。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住宿需求。

7、保障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落实孤儿、残疾儿童、贫困儿童就学资助政策,保障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和完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扩大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规模,实施残疾学生免费高中阶段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消除制度障碍,为流浪儿童、具有严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创造条件。

8、加强普通高中教育。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发展,全市所有普通高中达到基本办学标准。鼓励普通高中增加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提供多元选择的机会。

9、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具有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的开放式基础实训基地。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到“十二五”末,各区(市)重点建设1-2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10、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省素质教育推进计划》,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坚持德育为先,将德育工作纳入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提高德育工作吸引力和感染力。实施教育行政问责制度,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考核各级党委、政府政绩“一票否决”的指标。实施“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行动”,建立覆盖全市的社会实践基地。

11、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控制作业量,不得以升学率和竞赛成绩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与升学的依据。推进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化,提高阳光体育运动普及水平,丰富艺术教育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美育活动。

1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进修深造和评优奖励的依据,提高教师师德修养水平。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13、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改造和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多媒体“班班通”,缩小城乡教育数字化差距。建立健全覆盖全市城乡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园区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现代化。

14、建设民主、文明、和谐、平等、安全的友好型学校。保障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权利。提供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学习、生活条件和服务设施,改善寄宿制学校学生食堂和宿舍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人文关怀,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儿童与福利

主要目标

1、扩大儿童福利范围,推进由补缺型福利向适度普惠型福利的转变。

2、提高儿童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为贫困、残疾和大病儿童提供医疗救助。

3、基本满足流动和留守儿童的公共服务需求。

4、保障孤儿生活、教育、康复、医疗和适龄就业等方面的基本需求,提高孤儿的家庭寄养率。

5、提高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率。

6、减少流浪儿童的数量和反复性流浪。

7、增加孤残儿童养护、流浪儿童保护和残疾儿童康复专业服务机构数量。

8、保障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和服刑人员未满18周岁子女的生活、教育、医疗、适龄就业等权利。

9、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

策略措施

1、提高儿童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机制,增加财政对儿童福利的资金投入,实现儿童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完善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分类施保提高贫困家庭儿童的生活保障标准。

2、健全儿童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扩大和提高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减轻患病儿童家庭医疗费用负担。将先天性心脏病等大病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3、加大儿童医疗救助力度。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贫困家庭儿童医疗救助水平。继续开展“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程”、“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低保家庭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免费手术”、“唇腭裂患儿重生行动”、“福彩助残行动”等孤残儿童专项福利救助活动,开展儿童重大疾病救助试点,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

4、扩大儿童福利范围。探索建立5岁以下贫困儿童和残疾儿童生活津贴制度,改善5岁以下贫困儿童和残疾儿童营养状况。

5、提高孤儿福利水平。完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自然增长机制,保障孤儿基本生活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对孤儿参加城镇儿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予以政府补贴。建立替代养护制度,完善福利保障措施,为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父母是重度残疾的儿童提供生活、医疗、教育、就业等保障。

6、完善孤儿养育模式。推行适合孤儿身心发育的养育模式。完善孤儿收养制度,规范家庭寄养,倡导社会助养。建立和完善家庭寄养监督、支持和评估体系,提高家庭寄养孤儿的养育质量。

7、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建立0-6岁残疾儿童特别登记制度,对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基本康复需求给予政府补贴。建立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体系,开展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

8、加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建立完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健全流浪儿童生活、教育、管理、返乡和安置保障制度。对流浪儿童开展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矫治、医疗卫生和技能培训。鼓励并支持社会慈善机构和志愿者保护和救助流浪儿童。

9、建立和完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服务机制。建立16岁以下流动儿童登记管理制度,保障流动儿童享有教育、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建立发展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场所。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和行为的指导,提高留守儿童家长的监护意识和责任。

10、加强儿童福利设施建设。市、区(市)要加强孤残儿童医疗康复工作,完善孤残儿童社会供养机制,依托社区服务设施为特殊儿童提供服务保障。

11、完善困难儿童教育救助体系。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为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提供资助。提高义务教育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活标准。完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政策体系。继续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切实保障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四)儿童与安全

主要目标

1、普遍开展儿童安全知识教育,安全知识普及率达100%。

2、减少儿童因伤害所致死亡和残疾。

3、减少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发生。

4、提高适龄儿童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普及率。

5、禁止儿童吸烟、酗酒和吸毒。

6、保障儿童食品、药品、用品的安全。

7、减少环境污染对儿童的伤害。

8、保护儿童免受网络、手机、游戏、广告和影视中不良信息的影响。

9、强化校园安全,保障幼儿园和中小学校校园安全。

策略措施

1、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制定实施多部门合作的儿童伤害综合干预计划,建立完善儿童伤害监测系统和报告制度,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预防儿童伤害事故发生。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普遍开展灾害避险、交通和消防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儿童自护、自救、防灾和逃生能力。建立健全学校和幼儿园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和校园伤害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为受灾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生活、教育、心理康复等救助服务。

2、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加强对儿童的健康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儿童禁烟、禁毒、防病宣传教育。严禁向儿童出售烟酒,杜绝儿童吸烟、酗酒和吸毒等不良行为,严厉打击诱骗儿童吸毒的违法犯罪行为。

3、提高儿童心理卫生服务质量。建立儿童心理健康公共服务网络,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医院、精神专科医院设置儿童心理科(门诊),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促进儿童心理和行为健康发展。加强儿童精神疾病预防与治疗,减少儿童精神疾病发生。

4、提高儿童生殖健康服务质量。建立儿童生殖健康公共服务网络。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帮助儿童掌握相关知识,形成正确观念,做出知情选择。

5、加强儿童食品、用品等安全监管。提高儿童食品、药品、用品的质量安全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立婴幼儿食品、药品安全监测、质量检测和预警机制。加强婴幼儿用品、玩具和游乐设施生产、销售的监督管理和质量认证,定期开展儿童食品、药品、用品、游乐设施质量安全检查。加大中小学生午餐配送和服务的监管力度,确保学生营养午餐的质量和安全。

6、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控制和治理大气、水、固体废物、噪音等环境污染和工业、生活、农村面源污染,建立环境污染暴露监测网,确保主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主要重金属(铅、镉)暴露水平符合国家标准。降低儿童铅中毒发生率。

7、为儿童健康上网创造条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完善网络监控平台,防止网络中不良信息对儿童的伤害。推广绿色上网软件,加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打击和治理。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监督管理,严格实行消费者实名登记制,依法查处接纳儿童进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行为。加强对儿童上网的引导,防止儿童沉迷网络。

8、加大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管控力度。全面落实中小学、幼儿园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在校园周边治安复杂地段设立治安岗亭,增设报警点,加大对重点地区、路段和易发案件部位的监控和巡逻密度。加强对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商业网点和经营场所的监管,校园周边禁设互联网上网服务、电子游戏、营业性歌舞娱乐等场所。合理规划和科学设置校园周边交通安全设施,加强接送学生车辆管理。

(五)儿童与法律保护

主要目标

1、完善和落实保护儿童的地方性法规。

2、依法保障儿童获得出生登记和身份登记。

3、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趋势,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合理。

4、完善儿童监护制度,保障儿童获得有效监护。

5、中小学生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6、预防和打击侵害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禁止对儿童实施一切形式的暴力。

7、保障儿童的合法财产权益。

8、禁止使用童工(未满16周岁)。

9、保障儿童依法获得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10、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降低未成年人罪犯占刑事罪犯的比重。

11、建立与完善适合儿童的司法体系。

策略措施

1、完善保护儿童的地方性法规。加强保障儿童权益的立法调研,制定和完善儿童福利、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地方性法规,依法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

2、加强法制宣传和执法监督。加大保护儿童权益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家庭、学校、社会保护儿童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继续开展“法制进校园”活动,提高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定期开展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专项执法检查。

3、落实儿童出生登记制度。完善出生登记相关制度和政策,简化、规范登记程序,确保出生儿童依法获得合法公民权利。

4、消除对女童的歧视。建立有利于女童及其家庭的利益导向机制,实施“关爱女孩行动”,落实奖励生育女童家庭的优惠政策,提高农村生育女童家庭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加大对利用b超等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的打击力度。

5、建立完善儿童监护、监督制度。加强保护儿童监护权的宣传,提高儿童监护人的责任意识,落实监护人资格撤销相关法律制度。逐步建立以家庭监护为主,以社区、学校等有关单位和人员监督为保障,以国家监护为补充的监护制度。

6、保护儿童人身权利。严厉打击、拐卖、绑架、虐待、遗弃等侵害儿童人身权利和胁迫、诱骗、利用儿童犯罪的刑事犯罪。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利用儿童进行乞讨、卖艺、等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儿童免遭一切形式的犯。妥善安置被解救儿童,为被解救儿童提供心理康复服务。

7、加强对儿童财产权益的保护。依法保障儿童的财产收益权和获赠权、知识产权、继承权、一定权限内独立的财产支配权。

8、建立健全监督和惩罚违法使用童工的监管机制。加强执法监督,严肃查处违法使用童工的行为。严格执行国家对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未成年工的保护规定,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等劳动或者危险作业。

9、完善儿童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机制。健全法律援助机构,加强基层法律援助队伍建设,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为儿童提供法律援助。为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提供司法救助。

10、教育挽救违法犯罪未成年人。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刑事处罚。重视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回访和教育,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和重新犯罪。

11、加强对儿童的司法保护。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指定相应机构或指定专人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加强少年法庭或专门审理未成年人案件的合议庭建设,落实民事、刑事、行政统一的综合化未成年人审判制度。坚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公开审理原则,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完善司法分流措施,推行非审判处置方式。逐步实现犯罪前科有限消灭,保障解除羁押、服刑期满的未成年人在复学、升学、就业中不受歧视。

12、完善具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矫治制度。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运作机制,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早期介入、有效干预和行为矫治。

(六)儿童与社会环境

主要目标

1、营造尊重、爱护儿童的社会氛围,消除对儿童的歧视和伤害。

2、提升儿童家长素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3、提供健康向上的儿童文化产品。

4、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增加儿童图书阅读时间和阅读量。

5、市及各区(市)建立一处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增加儿童课外活动设施和场所。

6、保障儿童参与家庭生活和学校、社会事务的权利。

7、保障儿童享有闲暇和娱乐的权利。

8、向儿童免费开放科技、文化等场所。

策略措施

1、营造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强对儿童优先、儿童权利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儿童优先发展和保护儿童权利的意识,为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家庭教育工作。制定实施《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二五”规划》。完善适应城乡、区域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形式多样的家长学校,逐步完善家庭教育、咨询体系建设,加强家庭教育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和指导,培养专兼职家庭教育工作者。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倡导平等、文明、和睦、稳定的家庭关系,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家庭环境。

3、优化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各类媒体传播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的信息,鼓励创作优秀儿童作品,宣传积极向上的儿童形象,丰富儿童精神生活。制定实施传播优秀儿童作品的鼓励政策。规范管理文化市场,打击非法出版物,减少色情、暴力等信息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损害。

4、规范与儿童相关的广告和活动。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禁止母乳代用品广告宣传,规范儿童食品、营养品、保健品和烟酒广告的播。禁止组织儿童参加商业性演出和活动。

5、加强儿童活动设施建设。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儿童课外、校外活动设施和场所建设纳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加大扶持力度。规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儿童课外、校外活动设施和场所的管理,坚持公益性,提高利用率和服务质量。加强各类文化、科技、体育、图书等公益性场馆设施建设,并对儿童免费开放。

6、强化镇(街道)和社区对儿童的服务和管理功能。增加镇(街道)综合服务机构承担儿童服务的功能,整合社区资源,创建以娱乐、教育、卫生保健、心理咨询、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儿童之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儿童保护。

7、优化儿童阅读环境。推广儿童图书分级阅读制,为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图书,为儿童家长选择图书提供建议和指导。增加社区图书馆数量,公共图书馆设儿童阅览室或图书角,“农家书屋”配备一定数量的儿童图书。开展图书阅读活动,培养儿童阅读兴趣。

8、保障儿童发表意见的权利。将儿童参与纳入儿童事务和儿童服务决策过程,决策有关儿童的重大事项吸收儿童代表参加,听取儿童意见。增加儿童的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儿童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庭和社会事务。

四、组织与实施

(一)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及区(市)政府负责实施本规划纲要。市及区(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具体负责规划纲要实施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督促。市及区(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承担落实规划纲要中相应的目标任务。

(二)制定地方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和部门实施方案。各区(市)政府依据本规划纲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并将主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市及区(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结合各自职责,制定实施方案,将实施规划纲要纳入部门计划。

(三)优化规划纲要实施的法规政策环境。完善促进儿童发展的法规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充分体现儿童优先原则,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执法检查和司法保护,保障儿童合法权利。

(四)保障儿童事业发展的经费投入。市及各级人民政府逐步加大儿童事业经费投入,将实施规划纲要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

(五)实施重点项目,为儿童办实事。“十二五”期间,围绕儿童的民生问题实施重点项目,将实施项目所需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保证项目如期实现。

(六)建立健全实施规划纲要工作机制。建立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规划纲要实施工作。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将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目标管理和考核体系。健全报告制度。各有关部门每年向本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实施情况;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每年向上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报告实施情况。健全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全体成员会议、联络员会议,汇报、研究实施工作;每2-3年召开全市妇女儿童工作会议,总结部署实施工作。健全监测评估制度。成立由各级统计部门牵头的监测组,负责实施规划纲要情况的监测统计工作;成立由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牵头的评估组,负责实施规划纲要情况的检查评估工作。建立示范制度。通过分类指导、示范带动,总结推广经验,推进实施。健全表彰激励制度。每5年由市委、市政府对妇女儿童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七)加大实施规划纲要的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儿童优先”原则,宣传规划纲要内容,宣传实施规划纲要工作的典型经验和成效,宣传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营造有利于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的社会氛围。

(八)加强实施规划纲要的能力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研讨会等形式,有计划地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将实施规划纲要所需业务知识纳入部门培训计划,对相关专业工作者进行培训。开展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掌握儿童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探索儿童发展和儿童工作规律,为制定法规、政策提供依据。

(九)鼓励儿童参与规划纲要实施。在实施规划纲要过程中,注重发挥儿童的作用,听取儿童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儿童参与规划纲要实施,在参与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五、监测评估

(一)监测评估是实施规划纲要的重要手段和必要环节。

监测是指收集、整理、分析反映儿童发展状况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动态反映发展目标进展情况和趋势变化。评估是指在监测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和评价规划纲要目标达标状况,衡量和判断规划纲要策略措施和实施规划纲要工作的效率、效果,预测规划纲要目标和儿童发展趋势。通过监测评估,准确掌握儿童发展状况,制定促进儿童发展的法规、政策和措施,推动规划纲要目标如期实现,为规划未来儿童发展奠定基础。

(二)市级规划纲要和各地规划纲要分别实施年度监测,2-3年进行中期监测评估,5年末进行终期监测评估。

(三)监测评估工作机构和职责。

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设立监测评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同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及有关部门领导组成,负责组织领导监测评估工作,审批监测评估工作方案,审核监测评估报告等。监测评估领导小组下设监测组和评估组。

监测组由各级统计部门负责,承担规划纲要目标任务的有关部门人员组成。监测组负责规划纲要监测工作的指导和人员培训,研究制定监测方案,收集、整理、分析和监测相关数据。

评估组由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承担规划纲要目标任务的相关部门人员和专家组成,负责评估工作的指导和人员培训,制定评估方案,组织开展评估工作,撰写并提交评估报告等。

(四)监测评估工作步骤。

科学设计发展规划纲要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确定监测指标和重点评估指标;区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明确指标定义和判断标准等。

制定监测评估方案。在方案中明确监测评估的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确定监测评估的内容、标准、方法和要求。

开展监测评估并撰写报告。通过常规统计和统计调查收集数据,通过调查、检查等方法了解工作信息;对收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质量审核;及时分析数据和信息,全面、客观评价规划纲要目标进展情况和实施工作成效;撰写监测报告和评估报告。

(五)监测评估工作要求。

各级人民政府要重视规划纲要监测评估工作。各级监测评估领导小组切实履行职责,保证监测评估工作有序开展,取得实效。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及时研究监测评估结果,加强实施规划纲要工作。

完善监测评估相关制度。健全性别统计制度,规范并完善分性别统计指标,纳入常规统计和统计调查。建立并完善市、区(市)两级妇女儿童发展状况监测数据库,规范各级数据信息的收集、和展示,实现数据信息的交流、反馈和利用,逐步实现数据的资源共享。

儿童康复建设方案篇10

关键词:孤独症 康复机构 工作理念

discussion autism child is restored to health organization work idea

wang jintao

abstract:is restored to health the organization rapid increase along with the autism child,the service grade of service unceasingly is also enhancing,for autism childs recovery to the limit major positive role.but many organizations in the recovery management,the recovery service idea aspect also have the maximum problem.this article emphatically from recovery aspects and so on service form,recovery service principle,recovery service flow discusses the autism child to be restored to health the work idea which the organization should have.

keywords:autism recovery organization work idea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017-02

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教育、残联、民政及医疗卫生、社会机构的努力下,我国孤独症儿童康复工作发展迅速,各级各类康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目前我国有上千家孤独症儿童康复和教育机构,在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康复和教育服务。但是,孤独症康复机构的工作理念还亟待提升和规范,以提高服务水平和康复质量。

1 康复服务形式

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主要采取以机构训练及指导家庭训练为主的康复服务形式。

1.1 以机构训练为主的康复形式。

康复机构直接给孤独症儿童提供综合性的功能干预。内容涉及儿童认知、语言、行为、自理、社会交往等领域。

1.1.1 按康复形式分为:一对一个别化训练多见于训练早期及低功能孤独症儿童。一对一与小组结合训练随孤独症儿童的发展而行,逐步培养儿童适应小团体训练,为将来参与集体学习打下基础。小组训练基本倾向于有一定行为控制能力、有初步的交流意愿并具备基本的交流行为的中高功能孤独症儿童或疑似孤独症儿童。

1.1.2 按康复时间可分为:全日制康复一般对无法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环境的孤独症儿童,给他们提供高密度、高强化的针对性训练。已经开始适应幼儿园及学校集体环境的孤独症儿童,利用半天的时间参加康复、半天接触或参与主流学校和幼儿园集体活动。完全可以融入主流学习环境的孤独症儿童,每个假期或利用周末时间参加以社会适应训练的康复训练。

1.2 以指导家庭训练为主的康复形式。

以指导家庭训练为主的康复形式主要是以培训或指导孤独症家长为核心内容。在认识与方法上给予具体的指导,注重给家长提供可操作性的家庭康复训练方法及可持续性资源支援。

1.2.1 分期指导。针对某一门康复技术而言,短期培训注重于简要的概况,使受训者对该技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中期培训着重提高对该技术的理论及操作基本认识,掌握基本的实施方法;长期培训则是将该技术的运用手法分层次、分等级进行分级指导。

1.2.2 分类指导。普及性的知识可进行团体指导;同等类别患儿或同等基础的家长可以通过小组形式定项指导与交流;特殊的案例则可以通过个别指导方式进行。

1.2.3 按需指导。有的孩子学习能力较弱的家长,需要手把手逐步培养他们基础的认知能力,辅助他们掌握孤独症孩子基本的问题处理技能,这种养育性的指导需要有长时间的跟踪教育过程;对于一部分有学习能力的家长给他们提供成长性指导,分阶段,一步一步提高他们的康复理念和操作技能,帮助他们逐步成为一名合格的家庭训练教师;对于一些有特殊能力的家长,根据他们的需求(如办机构、推广某技术等),在进行功能性定向指导。

1.2.4 操作技能指导。针对家长做训练技能指导;指导者通过训练示范,现场指导家长等方式进行亲子实践指导。家庭跟踪指导则是通过家庭康复实例案例的分析或对家庭定期提供的康复训练实践材料进行分析与帮助。

2 康复服务原则

2.1 方向性原则。坚持政策导向作用,紧紧把握康复机构的发展方向,使政策指导成为提高、发展、创新的动力,使康复服务形成自觉贯彻党和国家、地方政策机构的相关政策、法规及指导条例的行为范式,更好地完成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服务任务。

2.2 指导性原则。机构管理者需要根据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条例,自觉引导本机构康复教育工作者努力掌握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的服务技能与策略,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机构康复服务规章制度和教科研相结合来实现机构的发展。

2.3 科学性原则。机构的发展需要有先的康复理念与康复技术。康复教育科研管理者要具备丰富的康复教育科研的思维,实事求是地顺应康复教育科研管理规律,逐步掌握现代化的科研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孤独症康复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2.4 交流性原则。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是残疾儿童康复体系中的新课题,需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多形式、多渠道、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康复技术与理论交流活动,促进机构管理水平及康复技术的整体提升。

2.5 发展性原则。具有良好康复效果及发展潜能的康复机构,应积极寻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帮助,努力创设良好的服务品牌,开展多形式的经验交流活动,在交流与学习中得到发展。

2.6 服务性原则。孤独症儿童及家庭是弱势群体,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作为提供康复训练的机构就是直接的支持者和爱的实施者,需要具备全方位的服务理念,以“爱”为出发点,让来求助的孩子与家庭建立信心、提升能力,减轻痛苦。

3 康复服务流程

3.1 组织架构。不同的康复机构根据不同的要求设置符合机构发展的组织管理框架。一般包括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两部分。 下图为深圳市康宁医院儿童心理康复教育中心以康复业务的管理为线索,通过业务流程来进行“角色分配”,注重层级责任,是一个职、责、权的结构系统,供参考。

3.2 康复流程。康复流程是工作规范,也是服务流程。在制定时要考虑康复过程的实用性,也要对康复效果进行合理把控。下图为深圳市康宁医院儿童康复教育中心孤独症儿童康复操作流程,供参考。

我国孤独症相关知识的普及、康复理念的推广、康复资源的建设和经验积累等工作刚刚起步。在目前状况下,各个康复机构需要根据国外成功的康复理念与技术,总结经验、努力探究,提高孤独症康复机构的康复理念、服务水平与康复质量。

参考文献

[1] stanley l.greenspan;robin simons.teshuer著.刘琼英译.特殊儿教育宝典.久周文化出版.2007.3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