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健康发展十篇-尊龙凯时最新

时间:2024-01-18 17:59:14

儿童健康发展

儿童健康发展篇1

关键词:社区保健儿童身体健康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45-02

我国儿童基数占全国人口的28.9%,可见儿童人口比例之大[1]。儿童因为生理发育时间较短,免疫能力较低,比较容易受到一些常见病的侵袭,而一旦儿童患病后,其自身抵抗能力有限,病情发展迅速,一旦不及时进行治疗,很有可能出现致残,致死情况发生。社区儿童保健是专门针对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常见各类病症而进行防治的一项措施,能够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全方面的为儿童生长保驾护航。

1社区儿童保健基础内容

社区儿童保健是建立在医生的科学正确带领基础之上的,在医生的带领下对社区儿童常见的各类疾病进行诊疗负责,并专门针对社区医师/保健护理人员进行科学管理。在这其中包括了新生儿保健、婴幼儿保健、学龄期保健几个主要阶段[2]。在社区儿童保障工作开展过程中,要针对不同时期儿童生理情况制定针对性地保健措施,保障促进儿童生理身心健康发展。

2社区儿童保健加强的几点措施

2.1建立散居儿童系统。社区居民存在一定的流动性,而在这部分流动人口中,儿童也占据一定比例,如何做好这部分散居儿童社区保健,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社区儿童保障人员应该每月定时与妇保、计生办、计划免疫等部门主动核对散居儿童情况,及时根据了解情况开展相关保健工作。建立好散居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电子卡,在其流动后只需将电子卡交给相关社区部门就可以及时建立相应保障体系。

2.2加强保健团队专业性与服务性。社区儿童保健被很多医护人员看做为“闲职”,就是每天上班打卡,然后喝茶、看报、聊天等工作。专业性差,服务性被动。当今社会,只有优质服务才能取得服务对象的信任。首先要彻底解决社区服务人员思想问题,贯彻社区健康服务工作方案相关要求,从服务人员中选拔出临床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政治思想态度端正、服务主动的医师来担任儿童保健门诊工作[3]。对所有医师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实行考核合格上岗制度。

2.3系统管理,定期与不定期指导。社区人口基数不稳定,中间存在常驻居民与流动居民,社区儿童保障部门不能等待居民有问题上门求助才开展保障工作,而是应该主动进行儿童人口调查。半年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半年内不定期进行2次以上调查,通过居民走访了解社区儿童近期患病趋势与治疗情况,根据了解情况再进行针对性调查,制定出相应保障措施。对来门诊体检治疗的儿童进行跟踪随访,了解儿童患病治疗情况。相关社区领导要定时不定时对社区健康服务站门诊进行检查与指导,指出不足之处并指导相应完善策略。

在社区服务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体弱儿的管理,如活动性佝偻病、各类贫血症、早产儿等等,针对这部分儿童要对其父母进行专门的健康教育,建立专门档案进行管理,并随访监督遵医行为。在整个服务过程中要随时保持与社区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指导孕产妇正确掌握母乳喂养方法,宣传不同儿童成长期正确处理方法,常见病首要临床表现,预防措施等等[4]。

2.4完善计划免疫制度。建立相关儿童免疫接种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儿童计划免疫制度与程序对社区内儿童进行预防接种。部分家庭因为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不能及时让儿童按照规定进行预防接种,针对这部分家庭应该了解其主客观原因,再教育告知预防接种的重要性与实用性,让这部分家庭了解配合儿童预防接种,避免各类传染病在社区内爆发流行。

3体会

随着我国社会水平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生活得到有效改善,儿童身体健康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是在高节奏的生活过程中,家长因为工作原因而疏忽了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关注,导致部分儿童患病已经明显表现出临床特征才就医问诊,这无疑加大了治疗的难度。同时由于几年来流动儿童大量增加,给社区儿童保健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只有在社区儿童保健工作中坚持以家庭为中心,以儿童为单位,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与服务水平,主动出击才能将促进儿童身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能清,黄俊芳,贺卫权等.新型社区儿童保健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9):2169-2171,2174

[2]唐敏.社区儿童保健系统化管理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2):21-22

儿童健康发展篇2

一、学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

学校通过采集信息,建立详细的留守儿童档案,对不同年龄,不同的类型分组,以便更好地管理,如单亲留守、双亲留守、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进行分类。并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活动,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

二、学校组建留守儿童帮扶小组

每一组有固定的老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留守儿童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他们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心理产生自卑和孤独,缺少安全感,学校成立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经常和农村留守儿童谈心交流,虽然他们的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他们也能体会到家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使他们从小懂得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不一样,有的父母在身边,有的父母离得很远,都是工作,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祖国的建设,城市的美化,离开了你们,你们要为父母的所作所为感到高兴和光荣,但是你们的任务是在家听爷爷奶奶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力争学习第一,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你们经济上或学习上有什么困难,要对身边每一个人说或跟老师说,他们会帮助你们的。对家庭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产生无助感,缺少学习用具,不能顺利完成学业。这就要求我们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帮扶教育他们,社会爱心人士、团体出一份力量,对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上,困难的家庭和学生,资金得到帮扶和赞助,让他们也感受到爱的温暖,感受爱的教育。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学习及其要关注,不能让他们掉队,及时补课和心理辅导,让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学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课

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和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爷爷奶奶的年龄偏大,没有多少文化知识,对他们的生活起居可能照顾的不到,对他们的教育更是谈之甚少,没有起到很好的监管作用,久而久之他们就养成了不良的习气,有的依赖性较强、感情脆弱、容易冲动、不理智。另一种由亲戚监管,孩子大了,亲戚也不好管教,有的管了,也不听管教,从此放任自流,抽烟喝酒、上网聊天,时间长了就在认知和价值观上出现了偏离,以及个性、心理上发生了异常。学校心理辅导老师,要及时地对他们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进行心理辅导讲座,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学校组建农村留守儿童家园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长辈们又忙于劳作,没有文化,无暇顾及他们,让他们各得其所,久而久之,他们就染上了社会的不良风气,他们处在青春发育期,身心较脆弱,思想容易左右,会受到不良习气的侵蚀,形成不良的习惯,重哥儿们义气,不听别人劝阻,我行我素、唯我独尊、酗酒闹事,包网吧,聊通宵等不良的行为习惯。鉴于此,我们学校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之家,让他们在这个大家庭中得到熏陶,感受大家庭的温暖,我们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之家中,设有舞蹈组、电子琴组、葫芦丝组、篮球组、阅读组等十三个组别,有辅导老师,学校还设立了心理辅导室,对学生不良习气的形成提前干预,为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奠定坚实的基础。让他们的兴趣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张扬,从小形成务实的个性,体现每个人的价值。

五、构建和谐的新农村建设

儿童健康发展篇3

关键词:健康发展激励兴趣反思质疑

儿童能否得以健康良好发展,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他人的激励,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善于自我反思行为,敢于质疑的精神是最重要的因素。

一、激励,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有效手段

一个人即使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具有能力意识,也需要以别人的激励为契机。有经验的教师都明白,教师的每一次鼓励,哪怕是一句简单的表扬,一个表示肯定的简单体态动作,都能激发儿童发奋努力的自信心和内动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是非判别能力很弱,他们往往以成人的表扬与批评来判别自己行为的对与错,因而,他们的每一次行为表现都渴望能得到教师或家长的的评价,并在每一次肯定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这种喜悦的心境下,学生的思维比常态下更活跃,兴趣更浓烈,这就为高效率的教学奠定了心理基础。由此可见,成功的教学手段不是强制,不是命令,而是激励。人文主义哲学思想认为:“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上进心,都想进步,都想发展。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儿童潜能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模式,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利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生成长与进步,是增强儿童学习自信心的关键。

二、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因

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好奇情趣。渴望好奇情趣的满足,避苦求乐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无止境的本能欲望。儿童对学习有兴趣,就能在学习中具有积极向上的情态,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为满足这种好奇心,学生就要看、就要听、就要问、就要想,就要动手操作、探索、研究、实践,兴趣来了,尽头足了,注意力集中了,思维也被激活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油然而生了,学习怎能不有效呢?要想使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经久不衰,首先,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在教学中,摆正教学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废弃师道尊严,在教学中以极大热情关注每一位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用真情实感激起学生学习的热烈情趣。其次,教师尽可能地运用启发式谈话、情境创设等各种新颖教学手段和电脑动漫等现代教学技术,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比如,在学习《海底世界》一课时,我以播放海底世界录像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了解海底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海底奥秘的兴趣和欲望。

三、反思是正确思维的根本保证

《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其过而自讼者也”等格言都强调了反思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它能让感性的实践升华成理性的经验。有个性、有主见的孩子是值得我们欣赏的。我们既要注重培养儿童敢于直抒胸意的优秀品质,也要注重培养儿童勇于直面自我的良好个性。在整个教学中,要善于用科学的眼光,敏锐地捕捉时机,及时激励、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省,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我,通过不断反思自己、不断解剖自己,克服自己的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自己正确的思维形成。例如,在学习《蘑菇奖给谁》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就“蘑菇能不能奖给小黑兔”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经过辩论,大多数学生认为可以将蘑菇奖给小黑兔,理由是,在比赛前妈妈并没有规定比赛要求,也没有指定比赛对手,小黑兔选择弱者轻而易举地获胜是聪明的表现。听了孩子们的发言,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如果你是一只小兔子,愿意做一个像小白兔一样勇于挑战强者的人,还是做一个像小黑兔一样轻而易举战胜弱者的人呢?哪一种人对自己的发展更有利?经过思想斗争和思维的不断碰撞,孩子们对自己的想法有了清醒的认识,个个表示,要向小白兔学习,敢于挑战强者,做一个勇敢的人。此后,在学习《蚂蚁和蝈蝈》一课时,对蚂蚁的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和蝈蝈的懦弱懒惰的性情,又进行了一场讨论。可喜的是孩子们已不再向学习《蘑菇奖给谁》时那样人云亦云了,他们开始大胆地、批判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蚂蚁和蝈蝈各有各的劳动观念,但自己更欣赏蚂蚁,做一个勤劳勇敢的人,不愿做“无远虑”的蝈蝈。从两课讨论的情况看,似似乎只是一个很小的细节差异,但却透视出来两种不同的思维,两种不同的思想。如果我们听之任之,忽略这一细节,不加引导儿童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事物,审视自我,就会严重阻碍儿童崇高的人生观的形成。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做到该宽容时就宽容,该苛求时一定要苛求,否则将会导致儿童迷失方向,迷失自我。只有常常启迪他们审视自我,自省自悟,才能养成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的优秀品质。

四、质疑是创新的前提

儿童健康发展篇4

【关键词】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07-02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基础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儿童进入小学后,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并以学校为媒介开始了社会化的进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影响着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与走向,更影响着儿童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更加重视小学心理教育,使之在儿童心理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

一、儿童心理及其发展

童年被视为人生一段非常关键和特殊的时期,在成长的奠基阶段,个体的生理与心理逐渐发育,进而不断完善。其心理健康水平涉关个体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准、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自我意识与交往能力等,生理与心理因素相互影响,构成了每一个体极为复杂的成长过程。儿童心理在各个具体的年龄段呈现为不同的表现形式,总体而言,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可塑性、阶段性以及差异性等特征。

首先,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儿童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对成人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心智发育尚不成熟,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知识与行为的能力,因而心理发展十分迅速。倘若忽略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则会错失促进其心理发展的最佳时期,使其心理健康出现障碍或问题。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其出现的时机与持续的时间都可能有所不同,需对每一个体酌情对待。通过了解儿童心理的敏感性,能够更好地观察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需求,为其发展提供适时适当的条件。

其次,儿童心理具有可塑性。这种可塑性由最初的情感认知逐渐发展为日趋成熟的思维体系,无尽的好奇心与极强的探索精神。儿童具有十分丰富的情绪,感受力极强,推动着其智力的发展与进步。当儿童的感知与情绪有所成长,才能促进其心理的成长,进而实现认知力的提升,逐渐实现身心的整体成长。因此,要尊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需求,尊重儿童的好奇心,同时要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认知力,使其在心理健康的各个层面都有所长进。

再次,儿童心理具有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渐进的过程,其发展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既存在各自特征的不同,也存在各个阶段间的衔接性与渐进性。每个阶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每个阶段的前后次序不能颠倒或超越。通过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掌握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利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儿童的智力水平与个性特征,适当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进程。

二、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小学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由于这一环节常与道德教育相混淆,或多集中于课堂教育而疏于日常教学的贯通,使其缺乏科学教育的多元性与可行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不仅限于对心理问题的疏导与解决,更应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本身出发,对儿童心理的多个方面进行系统而细化的指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使其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

第一,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超越书本、课堂,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应该承认的教育权力的程度,以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成“人”,即体现人的本性的自由个性养成和充分的精神生长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包括日常教学、活动以及各项校园事务中。

第二,应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重视教学中的尊重、理解、关爱与平等。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决定着他们具有极强的自尊心,对来自外界和他人的尊重、理解、关爱及所处环境的平等具有敏感的触觉,易受其影响,产生心理上的反应与波动。

第三,应重视个体的年龄、性别、性格等特征,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小学阶段涉及儿童早期、中期及后期直至青春期的开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我们将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的紧张;二是学习所造成的压力;三是在“自我”方面出现问题。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具体特征,强化学校常规教育,对其进行积极且正面的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预防,应着重于学生心理的训练与引导,避免走向学科化和医疗化。同时,对有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学生应及时予以咨询指导,同家长一同对其进行矫正训练,增进其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提高其认知水平和人际关系技巧。根据各个年龄段的具体需求,应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立性,强化其自理能力、学习能力、抗压能力以及集体意识。

儿童健康发展篇5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探讨

儿童时期心理的发展在一个人一生的心理发展进程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他自己的特点和规律,这就决定了在这一时期儿童有他们独特的基本心理需求,只有在这些心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满足,他们才会有更好的机会在心理健康的环境中长大,从而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在我们实地的调查研究中,留守儿童确实存在制约以上需要充分实现的因素,但他们缺失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有些条件是可以通过其他条件或方式来弥补。以下依据这些条件,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可能性做相关的探讨:

(一)亲情缺失问题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但大多数的农村家庭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留守儿童虽然与其父母分离,但他们多数与兄弟姐妹在一起,他们年龄相近,境遇相仿,共同的语言较多,在情感上也容易形成相互依恋和获得归属感。

(二)教育的缺失

留守儿童其父母外出打工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对他们的特殊抚养方式,如单亲抚养、隔代抚养、由亲切朋友代为抚养等。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造成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无暇顾及或者采取方式不佳。不利于实现指导的需要、成就感的需要以及满足好奇心的需要。但在实践中,对他们的抚养不完全是由其祖父母或者亲戚朋友中的一方进行,二十二者共同承担,交叉进行。

由于一些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较差,校风不好,加之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留守儿童”到了中学,觉得升学无望而产生厌学情绪。继续学习者只是其中少数。据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只有20%考入普通高中,10%的就读职业技术高中和中专,多达70%的孩子则在中考后便走上打工之路。虽然完成了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要求,但由于缺少进一步学习深造,带来的将是不适应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影响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社会环境影响

现在农村迷信风盛行,很多的农村的休闲活动就是打牌、打麻将,有的还在搞地下的活动有很多的大人参与其中,由于没有父母的监督和留守儿家庭监护上的不足,很多的孩子也时常到桌面去转转,耳濡目染,一些学生也学会了,而且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产生对于金钱的盲目崇拜,无心学习,给学生心灵带来严重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种娱乐场所也逐渐增多,特别是网吧在农村的日益普及,使得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有可能使得老师、同学及其他社会人对他们产生某种歧视或偏见。留守儿童自身也并不为此苦恼、担忧。可能是留守现象普遍存在和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日程行为中并无异常造成的。因此,对实现自尊心需要及活动需要时没有多大的阻碍。

二、如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必须家长、学校、社会、政府四个方面互动,以保障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父母尽可能多的给予孩子关爱。作为父母,能够在当地找到合适的工作或者有合适的生意可做的话就尽量不要外出,以更好的照顾孩子,让他们感觉到父母的亲情、温暖和关爱。如果父母双方一定要外出,最好想办法把孩子带在身边或者安排在工作所在城市一起生活。如果留守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人照看,父母要经常孩子打电话和留守孩子的进行情感沟通与引导。如果父母一方外出的话,那么外出的一方也要经常打电话和孩子沟通,时常鼓励和赞美孩子,寄些小礼物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让他们感觉到被爱而增强信心,使孩子对父母和亲人产生信任感、依赖感和安全感。如果孩子已经在上幼儿园或者在学校读书,父母更要引导孩子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引导孩子和同学间的互帮互助,培养孩子宽容和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从小树立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经常主动和老师与同学沟通与交流。

儿童健康发展篇6

【关键词】音乐教育;留守儿童;心理成长;作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8-0196-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成为农民致富的一个主要途径。受条件的制约,儿童不能随父母外出,农村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据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占80%以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要阵地,教师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担当重要的责任。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教育解决与改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使其能够健康发展。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基础教育薄弱以及父母教养的缺失等原因,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品行、身心健康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其健康成长状况令人堪忧。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内心极度渴望被关心重视,使他们存在诸多心理问题:

(一)亲情缺乏,没有幸福感。留守儿童本身缺失家庭关怀和完整的爱,存在心理不平衡的现象,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感到生活单调,出现抑郁、焦虑、逆反、敌对的心理,缺乏幸福感。

(二)学习能力差,学习压力大。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父母的帮助,有厌学情绪,学习中出现强迫症状,害怕考试,造成学习成绩差。

(三)难以适应环境,人际交往能力弱。留守儿童不善与人交流、不能与人友好相处,极易出现情感冷漠、缺乏爱心等心理问题,在与人交往中往往会感到紧张、忧郁、多疑、焦虑,存在情绪与交往问题。

(四)性格孤僻,情绪不稳定。由于缺少父母对其情绪上的疏导,留守儿童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排解,导致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性格抑郁、自我封闭、缺乏自信和自暴自弃的心理,形成悲观、偏执、内向、胆小、自卑、消极、孤僻、不合群的性格。

(五)人格不健全,人生无目标。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在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缺少父母的引导和管束,有的孩子出现意志薄弱、道德品质差、妒嫉他人、憎恨富人、仇视社会等心理,并有撒谎欺骗、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

因此,留守儿童问题不可忽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对于促进留守儿童塑造完美人格、保持健康心理、实现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大多数,是今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他们的成长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作为弱势群体存在的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名支教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成功的音乐教育能提高留守儿童的素质和审美情趣,通过音乐的熏陶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让他们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一)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净化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升道德素质,塑造健全人格。

(二)音乐教育的智育功能,有利于开发留守儿童的智能,培养他们的语言、数学、逻辑、运动、空间、人际关系、内省和观察等能力,提高留守儿童获取知识、积累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感受旋律美、节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塑造美的灵魂。

(四)音乐教育的体育功能,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身心素质。音乐净化人的心灵、调节人的情绪、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体育锻炼人的身心、强壮人的体魄、促进人的身体健康,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音乐的娱乐解压作用,能及时疏导、释放留守儿童心理压力,平衡心理,愉悦身体,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

(五)音乐教育的凝聚和激励功能,有利于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强留守儿童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协同合作能力。

(六)音乐教育的传承功能,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成为音乐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和现代先进文化的接班人。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发挥其积极作用能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将他们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四有”接班人和建设者。

三、音乐教育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途径

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主体,老师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二者应主动担当起培养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以音乐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健康发展。

(一)培养留守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教育中,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首先,音乐老师要以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在学生面前展现专业的音乐素养,用自己丰富的乐理知识和美妙的歌声,解答学生的疑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老师在课堂上要营造宽松、自由、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运用电教和多媒体动画手段,将音乐转化成具体的形象,让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学有所获;丰富教学内容,开发音乐课程资源,让学生开阔视野。再次,组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传授学生音乐基础知识、进行技能培训,让学生了解音乐相关知识,掌握呼吸、发声、共鸣等声乐技巧;成立课外音乐兴趣小组,组织观看演出、开展音乐比赛,举办音乐节,搭建展示学生音乐才华的舞台,吸引更多的留守儿童热爱音乐。

(二)用音乐加强与留守儿童心灵的沟通。作为大学生志愿者和一名音乐老师,我们采取互动式的音乐教育,注重用心和音乐去与留守儿童沟通,疏导其心理,成为他们信任的朋友。首先,通过家访和谈话聊天,了解掌握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和其对音乐的认识情况,并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将他们带入音乐的殿堂;其次,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个人音乐的潜能,挖掘孩子心灵深处的东西和音乐天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实践,让留守儿童享受成功的快乐;再次,注重他们的音乐审美观,激发孩子主动对天籁之音的追求,让他们参与到互动的音乐教育中来,让孩子感受审美的意境和对音乐的创造力,让音乐真正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

(三)音乐教学中倾注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留守儿童处于特殊的成长环境,他们特别渴望和需要老师的关怀。音乐教师要将教学的过程当成重塑留守儿童形象和信心的过程。首先,在教学的目的上倾注人文关怀。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的熏陶、意志品质的培养,让留守儿童在学习音乐中,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品质;其次,在教学内容中倾注人文关怀。扩大留守儿童的音乐视野,用音乐优美的旋律和生动的歌词,培养其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陶冶高尚的艺术情操,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再次,在教学方法上倾注人文关怀。教师要为留守儿童成长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和氛围,打破“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方法,通过参与合唱、音乐游戏、歌舞伴奏、观看录像欣赏、相互观摩和交流演出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音乐教学,激励留守儿童主动学习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以丰富多彩活动为载体,展示留守儿童的音乐成果。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活动,如组织留守儿童进行歌曲排练、音乐技巧培训和安全文明知识讲座,举办歌曲歌词知识抢答赛、歌曲接龙趣味赛、“三独(独唱、独奏、独舞)”比赛、爱国经典歌曲歌咏赛、以感恩为主题的文艺汇演,组织留守儿童到外地参观访问、举行城乡儿童文艺联欢等活动,展示留守儿童学习成果,开阔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留守儿童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五)用音乐治疗留守儿童心理疾病。针对那些已经患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我们要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记录卡(包括心理问题产生时间、主要表现、原因分析、治疗方式、治疗效果等)。在对他们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同时,尝试用音乐治疗他们心理疾病。音乐治疗分为聆听式、再创造式和即兴演奏式三种方法。在聆听式治疗中,我们让留守儿童聆听、欣赏、理解音乐乐曲的内容,达到放松肌肉、启发联想、安抚心灵、宣泄感情、缓解稳定情绪、释放减轻压力目的,引导他们将消极生活状态转变到积极的生活状态中来。如用柔和优美的音乐治疗抑郁症、以轻快活泼的音乐消除自我封闭症状。通过在校园播放音乐,改善学习紧张的气氛,缓解焦虑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在再创造式治疗中,让留守儿童直接参与到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通过歌曲欣赏和音乐想象,使自身心理在音乐活动中被同化和感染,身心和谐,达到改善治疗其心理生理的目的;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是以鼓、铃鼓、木琴、三角铁等为工具,根据他们自身的喜好即兴演奏各种节奏,在团体的演奏中重塑自我,增强集体意识,学会与别人和睦相处,建立协调人际关系,从而达到身心愉悦、健康的目的。

总之,留守儿童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留守儿童同样担当重任。我们音乐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以音乐教育把每一位儿童培养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98.

[2]高亚兵.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学管理,2010(1).

[3]仁真古.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j].新课程(教研),2011(5).

[4]普红雪.浅谈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教育探索学刊,2013(8).

[5]李权超.音乐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心身疾病,2007(5).

儿童健康发展篇7

关键词:情商;留守儿童;类型;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21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140情商即情绪智商,是一种自我调控和管理情绪的能力,它包括认识自身情绪、妥善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认识他人情绪、人际关系的管理等内容。情商是与智商相对而言的。智商是外显的,容易被测试的;而情商则是内在的,不容易被测试的。一个人的情商虽然不能给予明确的鉴定,但对其人生的成败却至关重要。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很多,他们因亲情的缺乏造成了情感障碍,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发育与成长。由于娇生惯养、亲情缺失、情绪波动、意志力薄弱、耐挫力不强、不良社会风气等非智力因素影响而导致的懒惰散漫、基础知识差、学习困难、兴趣低落、自信心丧失的一类学生,占全体学生人数的20―30%。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很复杂,教师要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以下是我给这一类学生的定性与分类,以及针对具体对象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因娇生惯养而导致的懒惰散漫型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养尊处优,加上爷爷奶奶的偏袒和娇惯,形成了很多不良习气,吃饭儿戏,心不在焉,一碗饭能吃半个小时;干活拖拖拉拉,漫不经心,爱干不干,吊儿郎当。这种不良习性带到学校之后,上课不集中精力,东张西望,小动作百出;做作业没有紧迫感,看似在做,实则在玩,心思一点儿也没有放在作业上。俗话说:性相近,习相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这种学生,最好的办法是让他寄宿在学校里,过半军事化的集体生活,在老师和其他同学的监督影响之下去掉惰性,改变不良习气。

二、因个性太强而导致的偏科型

一般来说,个性太强的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们心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对别人的批评,不但不能正确对待,而且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比如六年级学生李红,其他课程学习成绩都很好,但唯独数学成绩太差。究其原因,是由于四年级时与数学老师有过节,不投缘,上课时不愿意听他的课,或偷看小说,或做其他课的作业,老师虽然给予了提醒,但他就是不听劝告,长期下来造成了数学成绩严重下降的状况。对此,我在给他做了大量思想工作的同时,请数学课老师对他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为他补习了所缺知识,让他的数学成绩迅速赶了上来。

三、因家庭变故而导致的情绪失落型

人在不如意的时候,往往比刹那间的快乐更令人刻骨铭心、意志消沉。教育者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与情感问题,让他们在失意和挫折面前能够尽快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

比如钱小梅同学,平时性格开朗,兴趣广泛,学习成绩也不错,可是近来却突然情绪低落,学习成绩也下降了,并且上课和课外活动时也常有心绪不定和精力不集中的表现。经过多次询问和个别交谈,才知道是最近一段时间她的爸爸和妈妈在闹离婚,她不但遭遇到了家庭不和所造成的生活上的不顺心,而且面临着亲人离异所造成的何去何从的窘况。知道了这种情况,我们及时地进行了家访,与她的父母进行了沟通。后来她的父母想开了,态度发生了转变,决定不离婚了。钱小梅也走出了低谷。

四、因养尊处优而导致的思想堕落型

李明,五年级二班学生,因他爸爸是一个大老板,很有钱,上学回家都有小车接送,可学习很差,不用心,而且还有故意骚扰影响其他同学正常学习的不良行为。一次我们在家长会上请来了他的老板爸爸,在问到他应该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如何关心孩子的学习时,他竟然说出了这样的一番话:“噢,我的儿子么,学习差点没关系,他只要不杀人放火就行,老子挣下的钱他三辈子也花不完,愁苦个什么哩!”这番话惹得其他家长大笑了起来,我们老师只有无可奈何地摇头叹息而已。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老师集体商议,对李明同学实施恩威并用的心理调理战术,一方面对他的不良行为进行正面批评教育,另一方面利用课堂和班会对他采取心理战术,让他明白一个道理:人不单单是为了金钱而活着的,一个人再有钱,如果他仅仅活在那种维持躯体快乐的动物性本能层面,人们也是瞧不起他的。通过讲故事的办法让他认识了解那些没有一点儿文化与道德修养的暴发户突然暴富,又突然变穷的可悲可笑的状况。通过一段时期的启发教育,李明同学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幼稚和肤浅,公开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把精力用在了学习上。

五、因社会不良风气而导致的邪门歪才型

儿童健康发展篇8

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对于语言学科的学习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于这类残疾儿童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在语文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教学的设计,提高这类儿童的学习能力。本文主要对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的语文课程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实际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中重度 智力障碍 儿童 语文课程 课堂

语言可以说是人们交流的一种工具,正常的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才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且体会和了解别人的思想,人与人之间有交流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但是目前还存在着一些智力上存在障碍的儿童,这些智力障碍的儿童在语言表达上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无法正常的进行语言表达使得这些儿童缺少社会交流的经验,考虑到智障儿童将来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针对智障儿童进行课程设计,智障儿童的思想和行为都比较迟缓,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差,而且理解能力也比较差,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反复的训练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说优化课堂设计对智障儿童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语文课堂的课程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1.采取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

针对中重度智障儿童开展的语文教学,在教学方面还是应该和正常的教学内容区分开来的,智障儿童的反应能力一般是比较缓慢的,认识事物的过程也是比较困难的,这种现状通常会给教师造成一种教学的误区,认为只要让智障儿童多加练习形成一定的惯性记忆就能够达到教学的效果,这样的机械练习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只是进行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对于知识点根本没有变通学习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对智障学生的最终重回社会的教学目的相背离的。其实针对智障学生的语文教学,在进行教学训练的过程中不应只注重数量,而更应该注重质量,练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真正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智障儿童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内容的练习,结合教学经验对经常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重点练习,让学生能够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精选练习的题目,然后针对精选题目进行重复的练习,易错点进行反复纠正练习,这样的课堂练习方式才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开展有层次的课堂教学

在开展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到智障学生的智力程度上的差异,虽然说面向的群体是中重度的智障儿童,但是教师要意识到,虽然是这样的一种情况,但是学生之间的智力发展情况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教师在教学的内容开展上要具有层次性,可以根据多年来的特殊教育的经历将智障学生按照不同类型、不同智力程度进行分组,将学生进行分组之后就可以根据程度的不同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师可以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认知水平,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在语文课堂上的一些练习中可以出现不同难度的练习题目,将题目按照难易程度的不同分配下去,这样能够使各个阶层的智障儿童都能够发展,层次教学的形式还能够帮助学生逐步的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增加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同时也能够提升智障儿童的语文教学质量。

3.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趣味性的课堂教学

对于智障的学生来说,单纯的对他们讲述学习的重要性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由于智力上存在缺陷,对于语言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也相应的比较差。所以说要想让智障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并且能够提升学习的兴趣,就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是越来越普遍,利用多媒体能够展现文字、图像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引发学生的兴趣。对于智障的学生来说,兴趣可以说是最大的学习动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根据图片或是动画进行听、说练习,图片和动画是一种直观的教学形式,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看图听课文的学习,利用电脑制作一些动画课件,从视觉上将智障儿童的注意力吸引住,延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通过看图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跟随图片或者是动画的内容进行想象,同时多媒体技术具有的声音演示功能也能够让学生进行跟读。比如:在学习古诗《静夜思》时,教师可以根据这首古诗的意境,找到与之相符的动画视频,并且要带有配乐朗读的形式,通过视频图画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跟着视频中的声音进行跟读训练,在学会朗读的过程中再加上图画、音乐的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对文章的内容加强理解和体会。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分组复述的形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和了解,要求学生将看到的动画内容进行描述,考察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学习,将学习转化为自身具备的能力才是智障教学的根本目的,让这些学生能够掌握学习和理解的基本技能,才能够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为进行更加复杂的社会交流打好基础,教师可以适当的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根据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答,将文字化的语言转化成具有个性的语言,提升教学的效率。

4.总 结

总之,对于智障儿童的教育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指导,智障儿童的语文学习能力是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的被培养的,对于这样的特殊群体,教师要有耐心,在教学过程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针对性的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要进行合理的安排,逐步的促进智障儿童的发展,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世英.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效策略【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2(9)

儿童健康发展篇9

【摘要】目的:探讨广州市萝岗区儿童家长健康教育需求。方法:设计自拟问卷,对广州市萝岗区260例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需求调查。结果:该地区基本的儿童保健已得到满足。但社区儿童保健面临诸如:儿童心理行为、肥胖、影响母乳喂养的社会因素等新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适宜的健康教育方式在儿童保健的实施上起着重要作用。结论:应进一步拓展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服务内容,满足新时期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的需求,做好儿童保健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使儿童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健康的全面发展,是今后儿童保健研究和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儿童保健;服务需求;健康教育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health information needs of 260 parents in lokong district of guangzhou city

donghai-peng ma xin-lisu hong-mei yuan hui-rong zou qing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health education needs of parentsin lokong district of guangzhou city.methods:design the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the health education needs of parents. 260 parentswere enrolled in lokong district of guangzhou city.results: the region basic children's health care been met. but the community of children's health ca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behavior, obesity, the social factors of influencing breastfeeding , these to further study and to solve. appropriate health education mod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hildren's health ca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conclusions: we should further expand community children's health care service contents, meet the children's health needs of parents in new period,completes the 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of the child health .to make children get good protection and health all-round development, is the future of children's health research and focus of the work.

【keywords】 child health;health service demand;health education 我国人口众多,中国儿童人群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约3.42亿),以农村地区为主[1]。2010年我国儿童保健事业持续发展,约2/3 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3岁和<7岁)已进入儿童系统管理[2],儿童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随着人们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城市家长对儿童保健的需求越来越高,儿童的健康及婴幼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每个儿童有权拥有最佳人生开端”[3],如何才能做好儿童保健? 今后儿童保健的发展方向如何? 为此,我们做了以下调查,以了解社区内儿童保健服务现状;母亲育儿知识、态度、行为;母亲对儿童保健的需求,提高今后儿童保健的工作质量。

1对象和方法

1. 1对象:在广州市萝岗区夏港街道社区,对在辖区内本市户籍509名儿童进行随机抽样,抽取6 个月~3 岁儿童260例。对这260名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1. 2 方法:采用面对面调查的方法,于2009年12月进行调查。为了保证调查质量,调查员经统一培训,严格操作规程,问卷填完后当场校对。资料采用spss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问卷内容:调查内容包括四个方面:①被调查者的年龄、职业、孕产次和家庭情况;②家长对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及其方式的需求,对健康教育方式设12项内容;③ 家长对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共设28项内容;④婴幼儿期保健知识的需求,设16项内容。

2结果

2. 1 儿童基本情况:260 例婴幼儿有230例为足月产,占88.46%; 其中自然分娩为118例,占51.13%;平均出生体重(3 165.87 ±437.95)g。对被调查儿童进行体格测量,用2005年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结果评价结果:发育正常儿童231例,占88.85 %;肥胖儿童23例,占8.85%;营养不良儿童6例,占2.31%。被调查儿童母亲、父亲的文化程度以大学及大专以上为主,占64.5%和74.6%。

2. 2 儿童期保健服务提供及利用情况:被调查儿童新生儿期访视次数为0~3次,平均为(1.87 ±1.08) 次;其中接受过1次以上的占86%。被调查儿童中257例(占98.85%)参加定期体格检查,其中207例(占80.54%)儿童在体检中未发现过问题。94.6%的母亲自认为了解有关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常见病预防等育儿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渠道依次是:书籍或宣传册90.5%、家属朋友介绍44.5%、孕妇学校或家长学校等讲座42.5%、广播、电视、vcd 34.5%、医生个别讲解或咨询31 %、医生入户访视时宣传15.5 %、热线电话14.5 %、宣传栏板报8.5 %、上网及其他3.0%。

2.3 母亲育儿的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中母亲对育儿知识回答的正确率分别为:保健常识88.5 %; 心理行为发育82. 34%;喂养(母乳喂养及辅食添加) 方面75%;疾病预防57.88%; 其中母亲的文化程度对一些问题的正确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在处理儿童自立能力和外界交往的态度上,母亲的文化程度对其正确率差异无显著性( p>0.05) ;在处理儿童不合理要求哭闹态度上,母亲的文化程度对其正确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被调查儿童中81.5%喂过母乳,3 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为50% ,4 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仅为19 %。第4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急剧下降的原因是有职业的母亲产假大多为3个月甚至更短,城市中职业母亲工作中的紧张因素和事业压力等种种社会因素是造成各种“奶不足”的主要原因,也是城市中母乳喂养率难于提高的重要原因,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有赖于一些社会因素。调查儿童开始常规添加半固体食品的平均时间(4.39 ±0.88) 个月。断奶的平均月龄为(6.07 ±5.42)个月。

2. 4 母亲对儿童保健的需求:98.0%母亲想了解有关养育儿童方面的知识,需要得到的育儿知识依次是:儿童智力发育90. 5%、儿童心理保健81.0 %、常见病的预防73.5%、儿童营养66.0%、辅食添加23%、母乳喂养5.5%。母亲自认为适合的健康教育方式主要顺位是:书籍或宣传册74.0 % ,医生个别讲解或咨询51.5 % ,广播、电视或vcd 46 .5 % ,孕妇学校、家长学校等讲座37.5 % ,热线电话18.0%等。被调查的母亲希望儿童保健门诊开设的项目依次是:常见病的预防84.0% ,营养咨询80.5 % ,心理咨询75.5 % ,智力筛查74.0% , 眼、耳、口腔保健70.5%。母亲在育儿过程中常遇到哪些问题? 有73 %的应答率,主要问题依次是:42. 46 %属于儿童智力、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29.45 %属于常见病的预防和处理; 28.08 %属于喂养、营养与保健方面的问题。母亲希望解决的途径最主要还是咨询医生或寻求权威医疗机构的帮助等。

3讨论

该文调查的社区地处广州市萝岗区,经济文化水平较高,因此,社区儿童保健工作,以及家长的儿童保健意识正在逐步提高。调查结果显示: 64.5 %的母亲和74.0 %的父亲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被调查的儿童新生儿期访视率为84 % ,参加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达到99 % , 其中,81 %的儿童在体格检查中未发现问题,可见该地区基本的儿童保健已得到满足。然而,随着居民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儿童保健服务的需求已超出了其基本的保健工作范围,拓展儿童保健工作的服务范围,满足人们对儿童保健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使儿童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健康的全面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3. 1 探讨社区内儿童保健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方式,满足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和科学的育儿方法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5.5%的母亲自认为了解常见的育儿知识,但调查中育儿知识正确率均低于这一比例( 57.9%~ 88.5%) 。这一结果与家长获得育儿知识的渠道有一定关系。调查显示获得这些知识的主要渠道首先是“书籍和宣传册”(占90.5%) ,其次是“家属朋友介绍”( 占44.5 ) ,而与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相关的渠道占的比例均不足50 %。单纯通过市售的“育儿书籍”让非专业的家长得到育儿知识有时难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容易断章取意;而通过“亲属朋友介绍”,尤其是长辈朋友的介绍,获得的育儿知识往往缺乏科学性,有时还会造成误导。这可能就是大多数家长自以为很了解儿童保健知识,实际上很多方法都不科学的原因。由此可见,健康教育应是儿童保健的重要内容;健康教育的方式在儿童保健的实施上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当传播内容和情感冲击之间架起桥梁,联系这两个同等重要的因素, 有效的传播才可能发生[4]。”诸如:经常在社区举办育儿知识讲座(调查显示91 %的母亲愿意参加此类知识讲座) ;给予家长更多机会、多种形式的咨询和讲解。总之,如何更好地做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今后儿童保健研究和工作的重点。

3. 2 重视儿童的心理、发育保健工作,促进儿童健康的全面发展:据文献报道,全国22个城市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2.97 %[5] 。儿童心理行为健康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5 ,6 ] 。相关研究表明:早期教育能促进婴幼儿心理及智能发育, 提高其运动、认知、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 并有利于儿童良好气质的培养和适应行为的形成[7]。专业指导人员更应以传播学的理念和方法对儿童健康知识普及进行指导,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儿童获得必要的卫生知识,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培养和巩固健康行为[8]。本调查中“儿童心理发育行为方面的问题”排在育儿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中的首位:“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和儿童心理保健”是问卷中母亲最希望得到的育儿知识;母亲的一些育儿态度正确率只有63. 5 %~78.0 %;而且该地区儿童保健在儿童心理行为方面的服务很少。

因此,社区儿童保健的服务内容应拓宽、加深,应由原来只对儿童躯体健康保健,发展到不仅关注儿童躯体健康和营养状况,而且加强对儿童心理发育行为保健的服务,满足新时期儿童家长的需求。这也正是今后儿童保健的发展方向。

3. 3 应该重视儿童肥胖问题:目前肥胖已成为城市儿童常见的健康问题,有资料表明,儿童期肥胖的发生率从10 %~20 %不等,而且近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9] 。本调查结果显示, 儿童肥胖的发生率达11 % ,更重要的是,从问卷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家长对肥胖的认识不够,其中有54.5 %的家长不认为“过胖”应该去看医生。因此,儿童保健工作应重视儿童肥胖发生率逐年升高的现象,在社区内加强儿童肥胖的防治、探讨儿童肥胖的管理方法。

我国目前保健知识普及率不高,医院只能针对就诊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及出院后保健指导, 而儿童保健工作的服务对象是辖区所有散居儿童, 由其所开展的散居儿童健康教育具有覆盖面广的显著优势, 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 通过加强基层散居儿童健康教育工作, 使家长接受新的保健理念,增强了家长的保健意识, 使其建立了正确的育儿态度, 改变旧的、不良的养育习惯和方法, 促使婴幼儿身心两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因此, 在基层散居儿童保健工作中开展健康教育干预可以提高婴幼儿的行为发育水平, 适应社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10]。早日构建完成健康知识普宣教的大环境, 就能让儿童健康这一社会工程得以实施,为创建更加和谐的社会、为公众及下一代的健康幸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children[r/ol]. special edition. new york: unicef.(2009-11-20)[2010-02-22]. http:// unicef. org/publications

[2]2009 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eb/ol]. (2009-10-01)[2010-02-22]http:// moh. gov. cn /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hbgt/ s8274/200905 /40765. htm

[3]鲍秀兰.塑造最佳的人生开端: 新生儿行为与0~3岁潜能开发指南[m].北京: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1. 2

[4]harry e. chambers.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kills: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rofessionals[m] . perseus publishing ,2000.26

[5]姚凯南. 大家都来关注儿童心理行为保健工作[j] .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8 ,6(3) :141-143

[6]潘黎明, 唐剑波, 叶掌梅. 湖州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4, 12 (3) : 229

[7]季成叶,刘宝林. 儿童少年卫生学[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171 - 173

[8]许积德. 在社区卫生工作中开展儿童保健[j] .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8 ,6 (1) :123

儿童健康发展篇10

1 背景

黄浦区是上海中心城区之一,面积12.47 km2,共有6个街道134个居委,全区总人口61.9万,加上流动人口,人口密度较大。人群对围绝经期保健和孕、产妇保健、生育调节服务需求较大,整个区域既存在因病原体感染所致疾病的健康影响因素,也存在因生活方式因素所致的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健康影响因素,这些发展的不平衡,影响区域妇女、儿童脆弱人群的安全、公平与和谐,也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给区域生殖健康促进带来挑战。近年来,黄浦区政府在区域发展中,关注社区儿童、妇女健康和权益,关注影响市民健康的影响因素,在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和区域卫生改革的实践基础上,对开展儿童、妇女健康保健,作出了承诺和决策,改革和完善社区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为开展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促进带来了“契机”。

2 特征

我们通过儿童、妇女(生殖)健康的社区诊断,得出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具有以下特征。

2.1 社会环境呈现“二元化”特征

作为上海中心城区,人口结构老化, 女性人口中45~55岁占24.11%,20~25岁婚育人口也占相当比例。因此,围绝经期妇女和孕产妇保健、生育调节服务需求较大。另外,居住时间>6个月的外来人口达9.71万人,其中以青壮年务工人员为主。社会环境呈现二元化特征,有舒适的居住环境,也有简陋民宅;有高学历、高收入人群,又有较低文化、低收入的弱势人群;人群构成与环境较为复杂。

2.2 感染性疾病与生活方式病并存

2006年对39 683名社区已婚妇女妇科健康检查表明,各类妇科疾病的患病率达32.86%,其中子宫肌瘤、宫颈疾病、卵巢肿块、生殖道感染为主要疾病,而性传播疾病仍没得到有效控制。全区疾病统计分析显示,肿瘤死亡位居女性死因第2位,而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肿瘤首位,成为女性生命重要“杀手”;全区儿童健康统计分析表明,肥胖成为儿童健康生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儿童的视力异常也值得关注。

2.3 健康行为缺失健康信念需强化

社区诊断表明,妇女对生殖健康的知识、态度、行为知晓率整体水平不高,而行为正确率更低,如婚前医学检查率低下。要努力促进社区妇女的生殖健康,提高社区妇女的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的正确率是我们重要任务,尤其是努力使妇女形成生殖健康的正确态度与行为。

2.4 多部门合作

目前区域内妇(产)、儿科医疗服务资源充足,但在妇幼保健机构的组织体制、人员业务素养、妇幼保健的有效投入,改变“以医养防”等方面需要改变。另外,动员各相关部门参与社区生殖健康促进,建立部门间的有效合作,关注社会决定因素,是社区生殖健康促进的重要策略。

3 目标与目标人群

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促进的目标是,通过社区诊断明确我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的儿童、妇女(生殖)健康促进,增强社区妇女人群对生殖健康的知识、信念和行为能力,提高儿童、妇女(生殖)健康保健水平。目标人群是社区18岁以上妇女、儿童,以及妇女(生殖)健康管理、服务部门工作人员。

4 策略与措施

4.1 社区诊断

运用健康促进理论和社区诊断方法,收集、利用现有的相关统计资料,用专题小组讨论、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收集社会、教育、管理与政策诊断资料,对全区6个社区用分层单纯随机抽样方式抽取450名妇女,作儿童、妇女(生殖)健康的 “知识、信念(态度)、行为”等方面信息的入户调查。了解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为开展健康促进干预明确优先项目,把有限资源应用于妇女、儿童健康最关切,干预最有效的项目上。

4.2 社区动员

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对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促进项目的支持。把握区域卫生规划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和 “十一•五”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实施的契机,让各级领导宣讲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促进工作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与地位,倡导社会支持环境。制定和改革相关政策,并利用会议、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计划、目标评估等手段,把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促进工作作为社区工作的职责与任务,动员各个部门,如工会、妇联、教育、民政等部门组成尊龙凯时最新的合作伙伴,以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为平台,明确共同目标,加强协调、合作。动员专业人员、志愿者参与,动员社区、家庭和个人参与,首先对社区居民委员会、居民小组骨干进行宣传、培训,使他们了解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促进项目,并认识到应对社区居民的健康负有责任,掌握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促进项目的知识。宣传社区居民对个人生殖健康的责任,社区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能参与社区生殖健康促进的过程,学习能改变不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的知识与技能。注意发挥家庭和家庭成员在生殖健康促进、生殖健康保护中起积极作用。

4.3 培育生殖健康新理念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的社区诊断,对社区中存在的生殖健康问题,运用多种形式和活动载体开展生殖健康教育。如“孕妇学校”、“父母学校”、“控烟与家庭健康”主题活动、“三h(健康healthy、快乐happy、和谐harmony)”俱乐部、“亲子活动”、“心系新生命”系列活动,提出了“母亲安全、儿童优先”、“计划生育避孕知情选择”的口号,总计有16 358人次参加活动。另外,还举办各类健康讲座23次、培训班24期,2 816人参加讲座或培训;设立社区生殖健康板报12期,分发各类生殖健康小册子8种6万余册,向居民提供健康信息,开展健康服务;倡导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健康生活每一天的健康新理念。

4.4 政策改革

调整社区生殖健康服务方式,在提供包括妇女、儿童系列保健在内的社区全科服务,设点提供围绝经期健康咨询,生育行为指导,幼儿生长发育指导。将流动人口纳入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服务范围。针对区域生殖健康服务中的管理薄弱点,由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区产科质量管理制度”、“危重孕产妇报告、转诊、抢救流程”、“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等政策性文件。并在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时,把以临床服务为主体的妇幼卫生保健院,调整为以社区妇幼保健为主体的妇幼卫生保健所,突出了区域妇幼保健专业机构的公共卫生功能。

4.5 建立多部门合作

将项目融入“十一•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在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大平台中,推进社区生殖健康促进项目。充分运用全国妇联心系新生命的工作资源,如人员培训,提供健康教育资料,大型活动项目资金。充分整合社区资源,与社区中的教育、民政、计划生育、企业等单位联手开展活动,如与民政婚姻登记处合作,开展婚前医学咨询和检查;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展肥胖儿童干预;与计划生育部门合作实施计划生育避孕知情选择和流动人口孕产妇健康服务;与区工会、区妇联、一些非政府组织(企业家联谊会)合作,对社区下岗、待退休、流动人口等贫困妇女开展妇科健康检查;以社区学校等平台,开展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营造关注生殖健康的社会环境。

4.6 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融合

对从事儿童和妇女保健工作的临床医务人员,进行公共卫生与生殖健康知识的培训。临床医师在社区儿童和妇女保健门诊中,融合了健康教育、行为指导、跟踪服务访视、咨询等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建立社区公共卫生与临床相结合的监测网络,如新生儿出生缺陷筛查、孕产妇和社区妇女感染性疾病筛查、登记报告等。而公共卫生妇幼保健人员运用临床诊疗手段开展妇女、儿童人群相关疾病的控制。

5 主要成效

通过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促进项目,形成了纵向区-街道-居委,横向社区各部门参与的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促进工作网络、工作模式和相关政策,形成了一支22人的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促进的工作骨干队伍和120余名社区志愿者队伍。

以健康促进理论为依据,尝试了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的社区诊断,综合评价了社区妇女生殖健康相关数据、资料和信息,较客观和全面地反映了区域内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的影响因素,为开展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促进提供依据。

通过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促进项目,社区妇女对生殖健康知识、信念、行为的总体正确率由77.14%、61.67%、36.73%,分别提高为88.99%、77.85%、59.89%,(p<0.01);参加婚前医学检查率由8.96%上升到20.19%,参加妇科健康检查人数增加1倍以上,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由11.03%下降至7.99%。过程评价,用中心拦截法对社区人群调查显示,社区目标人群参与妇女生殖健康促进活动的覆盖率达82.05%;用访问法,对社区管理者、社区单位负责人、社区志愿者作访谈研究表明,多数被访问者认为“社区妇女生殖健康项目,促进社区妇女、儿童健康”、“对保护社区脆弱人群的健康权益具有积极意义”、“促进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6 问题与体会

在呈现“二元化特征”的中心城区,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妇女生殖健康促进,其人文、经济、居住等环境差异大,需求也不同,通过社区诊断可有针对性地设计各种健康促进项目计划,提高了健康促进的可干预性、公平性和干预的有效性。

社区妇女生殖健康促进项目范围广、 内容多,一些慢性疾病远期效果在项目短期内很难显现,根据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理论,我们用知识、信念、行为正确率作近期效果评判,另外,由于本项目用非标准设计作前后比较,对可能存在的“讯息污染”对项目结果的影响,需作进一步探讨。

社区健康促进项目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离不开多部门的合作。本次项目把握了社会环境对儿童、妇女脆弱人群关注和区域卫生改革的契机,整合了社区资源,推进项目的发展,但是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促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把项目形成的组织网络、政策、资源筹集延伸下去,并在实践中充实其内涵,使社区健康促进可持续发展。

7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朝着实现国际发展目标和具体目标加速进展的生殖卫生战略\.2004.

[2]林益强,顾玉珠,臧贤玲.黄浦区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的社区诊断分析\.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8,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