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产业现状十篇-尊龙凯时最新

时间:2024-02-27 17:51:50

煤炭产业现状

煤炭产业现状篇1

[关键词] 内蒙古; 资源产业; 现状综述; 节约型社会

内蒙古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区域内煤层面积大,分布范围广,煤炭品质优良,易于开采,为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内蒙古按照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的总体安排和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创新机制,积极推动转型,促进了煤炭资源产业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 煤炭资源查明储量全国居首

作为我国原煤生产第一大省份,内蒙古已经成为全国主要的能源保障基地。目前共勘查含煤盆地103个,全区含煤面积12万平方公里,煤炭资源远景含量13000亿吨,累计探明煤炭储量8080.65 亿吨。在探明储量中,亿吨级以上的整装煤田36处,查明煤炭资源量居全国第一位。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产量10.8 亿吨,比 2011 年增长10%,其中电煤占总产量的95%以上。

内蒙古煤炭资源品种齐全,主要有烟煤、褐煤、焦煤、无烟煤,分别占煤炭资源总量的57%、32%、9%、2%。烟煤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鄂尔多斯、包头、巴彦淖尔等地区,查明及预测资源量4161亿吨;褐煤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呼伦贝尔、通辽、锡林郭勒、赤峰地区,查明及预测资源量2336亿吨;焦煤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乌海、包头、阿拉善地区,查明及预测资源量657亿吨;无烟煤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阿拉善地区,查明及预测资源量146亿吨。

根据煤炭资源勘探程度,目前具备规划开发利用条件的资源储量为2570亿吨,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呼伦贝尔等地。其中鄂尔多斯市规划利用储量1482亿吨,占全区规划利用总量的57.67%;锡林郭勒盟规划利用含量494亿吨,占全区规划利用总量的19.22%;呼伦贝尔规划利用含量294亿吨,占全区规划利用总量的11.44%;乌海市规划利用储量43.24亿吨,占全区规划利用总面积的1.68%。

二 煤炭资源整合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等重点产煤省份,要以大型煤炭企业为主体,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促进煤炭资源连片开发;对已设置矿业权的矿区,鼓励优势企业整合分散的矿业权,提高勘查开发规模化和集约化;要继续培育大型煤炭集团,鼓励兼并重组;目标是到2015年形成10个亿吨级、10个5000万吨级特大型煤炭企业,煤炭产量占全国60%以上。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自治区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的通知》,对内蒙古开展新一轮煤炭资源整合、企业兼并重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不仅明确了煤炭资源整合、企业兼并重组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以及企业兼并重组的范围、主体和形式而且提出了较为全面的政策措施。

坚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加快煤炭产业优化升级。通过关闭、淘汰、整合等措施,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促进煤矿与煤矿之间的联合整合。截止到2012年,全区煤矿数量由2005年的1378处减少到目前的598处,淘汰落后产能250万吨,年产30万吨以下的煤矿已于2010年底全部退出了市场。到2013年底,全区地方煤炭生产企业数量将由2012年353户调到80-100户,在地方企业中形成1-2户亿吨级、5-6户5000万吨级、15-16户千万吨级的煤炭生产企业。在进行资源整合的同时,积极推进煤炭机械化改造,目前内蒙古煤矿机械化程度已经由原来的不足40%提高到80%以上,2013年底将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

三 煤炭工业产业转型步伐加快

尽管内蒙煤炭项目的工艺、技术水平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初步形成了“煤电-化工-建材”、“煤-电-冶金”、“煤-电-粉煤灰-氧化铝”等产业链,但却始终处于“卖碳翁”的被动局面。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内蒙古提出不再无限制扩大煤炭生产,今后要把生产规模控制在10亿吨以内,把主要精力转到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上来。

2011年以来,内蒙古以推进煤炭资源产业转型为重点,积极开展新型煤化工项目示范基地建设,争取到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5大部级示范工程。在推动煤炭资源产业升级过程中,内蒙古坚持以“延链、扩链、补链”的方式发展煤基产业,大力推动技术集成和技术储备,初步占领了新型煤化工的技术高地,已经建成2个部级工程中心,引进和培育一大批大型企业,围绕煤炭加工利用形成了100多项专利技术,“煤炭―电力―冶金”、“煤炭―电力―多晶硅―光伏制造”、“煤炭―电力―稀土新材料”、“煤炭―电力―煤化工”等7条产业链同步发展,预计这些产业链到2015年可实现工业增加值9000亿元,占内蒙古“十二五”末期gdp的40%以上,带动就业30万人左右。

四 煤炭物流园区建设稳步推进

2012 年,内蒙古煤炭外运量从2001年不足2000万吨猛增至2012年的6.6亿吨,而铁路运力却迟迟没有跟上煤炭产量增长步伐,铁路煤炭运能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公路运量虽然持续快速增长,但很难满足旺盛的煤炭运输需求,导致“京藏高速”等内蒙古境内主要公路大堵车现象频繁上演。在煤炭销售旺季,特别是雨雪天气后,公路拥堵与事故频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治区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

为解决内蒙古煤炭资源运力不足问题,内蒙古进一步加大了煤炭物流园区建设工作力度,并煤炭工业与发展物流仓储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激活民间资本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2012 年初,内蒙古自治区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围绕国家煤炭基地建设,通过联合兼并组建一批大型专业化煤炭物流企业,有计划地新建煤炭物流园区。

目前,在煤炭的主产地鄂尔多斯市建成以及在建的具有煤炭物流功能的物流园区三个,分别为阿康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札萨克煤炭物流园区和大路煤炭物流园区。其中,阿康物流园区为自治区级综合物流园区,是一个集物流、交易、会展、保税、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区域性物流园区;札萨克煤炭物流园区包括鑫聚源札萨克镇煤炭物流配送中心和鄂尔多斯市新街煤炭物流配送中心;大路煤炭物流园区项目属于鄂尔多斯市及蒙西煤炭外运前端工程,是一个可以提供综合性煤炭物流服务的物流园区。在自治区主要工业城市包头,建有土右旗大城西煤炭产业园区、东河现代物流园区、面向蒙古国的满都拉口岸物流园区和筹建中的华电蒙能公司大型现代化物流园区。首府呼和浩特建有和林县大红城煤炭物流园区、土左旗晋丰元煤化物流园区和托克托县嘉和煤炭物流园区。在煤炭出区的主要窗口乌兰察布市,建有兴和庙梁煤炭物流园区 (隶属于自治区重点园区乌兰察布综合物流产业园区)、集宁现代物流园区%察右后旗贲红煤炭物流园区以及商都弘达煤炭物流园区。

五 生态环境治理机制不断完善

内蒙古坚持煤炭资源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稳步实施,建立健全矿山开发利益补偿和分配机制,全面实施矿山开发保护抵押保证金制度和绿化专项资金制度,坚持“谁开发、谁治理、谁投资”的原则,对煤田火区实行分类治理,截止2012年全区累计投入治理资金209亿元,完成复垦绿化4135万立方米,已发现的238处火区2013年底可基本达到熄灭程度。

六 煤炭安全生产取得重大成效

内蒙古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煤炭资源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事故总量和死亡总人数大幅度下降,从2002年166人,减少到2012年的33人;较大以上事故起数明显下降,从2002年的8起、16人减少到2012年3起、16人,且连续两年没有发生重特大事故;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明显下降,从2002年的1.45下降到2012年的0.031,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2012年以来,内蒙古强化监察、严格执法,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创自治区历史最好水平,继续保持了全国领先水平。2012年内蒙古煤炭产量在同比增长近10%的情况下,发生事故20起、死亡33人,百万吨死亡率0.031,同比分别下降33%、34%和40%;事故起数连续10年下降,死亡人数连续7年控制在百人以内,百万吨死亡率连续8年下降。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认真履行国家监察职责,全年全局共监察生产经营单位1560矿次,矿井监察覆盖率100%。

总结

《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内蒙古按照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的总体安排和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创新机制,积极推动转型,促进了煤炭资源产业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六个方面对内蒙古资源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

具体而言,作为我国原煤生产第一大省份,内蒙古已经成为全国主要的能源保障基地;坚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加快煤炭产业优化升级;内蒙古提出不再无限制扩大煤炭生产,今后要把生产规模控制在10亿吨以内,把主要精力转到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上来;内蒙古进一步加大了煤炭物流园区建设工作力度,并煤炭工业与发展物流仓储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激活民间资本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内蒙古坚持煤炭资源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稳步实施。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还应在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上下工夫。

[参考文献]

[1]苏雅 .内蒙古煤炭产业经济效益研究[j].北方经济,2013(5).

[2]孙立强.内蒙古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措施[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3(5).

煤炭产业现状篇2

【关键词】 新常态 国有 煤炭 现状

煤炭是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国有煤炭企业是煤炭生产的骨干。从煤炭生产现状进行分析,煤炭企业虽然为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煤炭全行业出现了亏损现象,影响了整个企业的发展和进一步创新。本文主要结合新常态经济环境下,对国有煤炭企业的现状进行具体研究,并制定了应对措施,加强煤炭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营模式,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国有经济不断提升。

一、行业现状与成因分析

针对目前国有煤炭资源现状的分析,该行业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整个煤炭企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1、产能严重过剩

从市场角度分析,煤炭企业在生产中,供大于求制约了整个企业的正常发展,几十年来,煤炭生产由指令计划调节,1992年煤炭企业走向市场,1993年煤炭价格全部放开,逐渐由市场的供求关系调节煤炭企业的生产销售,造成国有煤炭资源市场行情不容乐观,煤炭消费量增长缓慢,最终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能源供大于求的局面,影响了能源的市场发展。

2、环境污染广受诟病

随着生产量、消费量的快速增长,煤炭行业所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饱受公众诟病。由于煤炭消费企业环保工作不到位,给社会造成严重的污染。煤炭企业的开采规模在不断扩大,相应地生态问题加剧,破坏农田以及地下水等,另外煤炭在燃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大于煤炭开采,一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不但会污染大气,还会危害动、植物生长以及人类的生命健康。

3、煤炭企业亏损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煤炭企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导致部分国有煤炭企业亏损严重,造成这种亏损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一方面体制性原因。受到企业自身管理弊端以及传统体制的影响,导致煤炭企业在建设中,经济结构不合理,出现了重复建设现象。另一方面:非体制性原因导致煤炭企业亏损,受到结构变动性及其调整,导致煤炭产业的结构性衰退,产业出现这些故障,最终引起煤炭产业的全行业出现亏损,造成成本增加。

4、法律法规政策监管趋紧

煤炭企业生产中,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使得生产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造成煤炭企业生产混乱,安全防范意识不到位等现象,影响整个煤炭企业的生产效率及质量,因此,相关法律法规层次还需加强监管力度,使煤炭行业生产更加规范。

二、国有煤炭企业的应对措施与思考

目前煤炭企业生产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企业管理以及生产正常进行,笔者通过上述介绍和研究,结合自身多年工作实践经验,总结并归纳出一些解决煤炭资源现状问题的措施,具体表现在:

1、煤炭限产方面

针对目前国有煤炭企业制定科学有效的生产战略和实施方案,按照计划实施,确保煤炭生产合理,有效。这就需要煤炭企业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管理、策划及计划生产,避免出现供求不利关系,导致能源过剩现象发生,造成浪费资源等,不能使用计划经济市场的正常发挥。

2、市场营销方面

首先,要转变营销观念,创新营销思维,要严格从生产人员、煤质管理人员、销售人员等全过程理解营销的新思维,加强对全员全过程的营销培训,制定战略计划;其次是推行营销一体化策略,分散市场风险。通过延伸产业链等一体化营销策略,创造内部市场,最终达到分散市场风险的目的,同时还要确保各个运能顺利;最后遵循价格波动规律,建立煤炭价格适时调整机制。国有煤炭在生产中,结合自身企业状况,充分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并根据市场价格波动规律,把握用户的不同需求,调整煤炭销售价格,促进市场正常秩序。

3、煤质管理方面

在加强国有煤炭企业质量管理中,要通过加强整个企业的质量管理来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因此,煤炭企业要做大做强不能只一味地追求卓越,更应该注重提升自身管理的稳健性,针对煤炭企业中的投资、收益、风险以及资源开采的持续性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加强管理,才能最终达到提高煤炭开采质量的目的。

4、煤炭企业自律方面

国有煤炭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以自律的形式来促进企业正常生产,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及其制度,加强自律行为和规范,促进煤炭企业提升经济效益。

5、企业管理方面

目前国有煤炭企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环境污染,本企业亏损严重以及相关法律体系欠缺保护等,因此,企业在以后生产过程中,要强化管理,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做到规避风险,提高效率的目的。

煤炭产业现状篇3

2012年我国原煤产量36.5亿吨,原煤产量列世界第一位。中国煤炭消费量占全球消费量的比重首次超过半数,达50.2%,创历史最高水平。但是由于煤炭属于一次资源,煤炭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污染,不符合国家最近提倡的低碳环保的理念。随着国家最近对能源市场产业布局的调整,煤炭市场存在着低迷的现状。因此,必须对煤炭市场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并不断改善。

一、我国煤炭市场的现状

(一)煤炭价格下降,供大于求

煤炭在2003年到2013年处于黄金阶段,当时煤炭资源在我国占有者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的煤炭资源的使用量较高、利润较大。当时大批投资者看中煤炭市场,不断投入大笔资金导致煤炭资源的产量升高,后期随着国家对资源市场布局的调整和全球低碳环保的理念的提出,导致煤炭市场走向低迷,煤炭使用量的下降再加上货品的囤积,使煤炭的价格也呈现下降的趋势,更是为煤炭营销市场带来了挑战。

(二)环保理念打击煤炭营销市场

在中国发展前期煤炭资源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由于当时人们对于环保理念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也没有足够的重视,所以对煤炭资源的使用并没有很大的抵触。而煤炭资源属于一次资源,在中国的产量丰富、价格合理,因此在中国的使用量大大提高,也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最近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和全球污染逐步严重,低碳环保的理念逐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煤炭资源由于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污染,因此煤炭资源的使用成为了环保理念推进的主要矛盾之一。迫于我国对环保理念方面的压力,因此我国对资源营销布局提出改善和优化,对煤炭的销售量提出了定量化的局限,因此严重制约了煤炭的营销。

(三)营销观念较为落后

煤炭企业员工对于煤炭的市场营销没有一个充分的认知,往往认为煤炭的市场营销只是单纯地销售煤炭而已。这种想法是十分表面和错误的,煤炭的市场销售应当与销售其他产品一样,包括产品的开发、煤炭价格的制定、销售市场分配,也包含产品销售和产品的尊龙凯时最新的售后服务。但是当前的煤炭市场只是一味地注重产品的生产与营销两方面,而对于宣传和尊龙凯时最新的售后服务等方面并不看重,也缺乏相关的人才,导致煤炭市场销售过程中的某些环节过于薄弱,这种现状造成了煤炭产量过高囤积过多引起了煤炭价格的下降,对煤炭市场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同时由于对于市场销售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够做到深刻的反思与改进,并且难以对市场的趋势做出针对性的产品开发和营销模式,难以改善煤炭营销的持续低迷情况。

在中国经济发展初期由于生产力还较为落后,所以能量资源的产量较少,煤炭资源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大量使用,不存在现在供大于求的情况。并且我国的煤炭企业属于国家企业,由于企业与其他单位存在紧密的联系,煤炭企业的与其上下游企业都存在息息相关的关系,所以当时的煤炭企业借助并且依赖这些关系,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当今中国已经摒弃过去的计划经济,逐步走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然而煤炭企业没有完全适应当今的经济形势,反而持续过去的营销模式,所以并不具备有效的销售模式和先进的销售观念,且难以针对变化的市场做出策略调整,更加制约了煤炭企业的长足发展。

二、煤炭市场营销改革策略

(一)研究价格趋势,适时调整价格

针对于前面提到的煤炭市场存在的价格下降的问题,要求煤炭企业要适应当前煤炭市场瞬息万变的发展模式,对于市场的变换要及时做出政策进行调整。对于客户提出的要求,要学会深入分析,适当地对煤炭的价格进行调整,争取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同时要牢牢把握各地煤炭价格的变化规律,对当地煤炭市场做到透彻分析,了解当地煤炭市场的需求饱和值,改善原来的盲目生产的情况,避免货品囤积导致价格下降的情况。

同时由于煤炭货品生产过剩,国内的需求量难以企及,为了有效解决国内生产过剩的情况,这就要求企业进行国际化市场的开发。中国的煤炭企业必须要对世界内经济有待发展且对煤炭有需求的国家进行分析研究,在企业内吸纳大量有用人才,实现国外市场的开发,对国外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和了解,实施相应的营销策略。同时铺设煤炭运输路径,实现煤炭的出口,有效解决国内货品囤积的现状。另外,开发国外市场也不只是进行货物的出口,还可以在国外实施采矿,对其提出技术咨询、经验讲解、资金支持的服务,利于中国煤炭企业发展良好的优势,与国外煤炭市场实现协同发展,谋取共赢。

(二)改善产品,缓解环保问题压力

煤炭产品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污染,由于国内出现的雾霾严重、沙尘暴等环境污染,导致煤炭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针对国内目前存在的低碳环保的压力,煤炭企业应当对自己营销的产品做出改善,顺应全球对于环保的呼声。对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改善,减少或者摒弃原来污染严重的煤炭的生产,转而开发新型产品,着重生产对环境危害较小的产品,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煤炭企业顺应时代的发展。

(三)转换营销理念

原来的煤炭企业过分注重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两个方面,反而对于产品推广和尊龙凯时最新的售后服务等环节没有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会引起煤炭市场营销中出现薄弱环节,使煤炭企业难以实现长足发展。因此企业必须吸纳大批人才投入市场营销的薄弱环节,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加大产品推广,提升产品的营销量。我国煤炭企业必须摒弃原有的注重关系的营销模式,要顺应当代市场的发展,根据市场的变化实施相关策略,并且对营销模式做出改善,实现企业的不断发展。

煤炭产业现状篇4

鄂尔多斯煤炭企业现状问题

一、历史沿革

鄂尔多斯位于内蒙古西南部,黄河流经西北东侧,总面积86,752平方公里,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辖区面积的70%,占全国总储量的六分之一,煤质品种齐全,埋藏浅、垂直厚度深、易于开采。

除煤炭资源外,鄂尔多斯还拥有占全国总储量三分之一的天然气储量、占全国二分之一的稀土、高岭土储量、丰富的化工资源和优质易开采的建材资源。

鄂尔多斯以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贫穷地区,虽然自宋代就有采煤活动,但一直未形成规模,上世纪30年代,国内外地质工作者多次对鄂尔多斯东胜地区进行勘查,发现了不少煤炭点,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闭塞,受自然条件制约,勘查工作过于粗浅,煤炭蕴藏情况未能得到真实反馈。

80年代,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发展地方国营煤矿和小煤矿。县镇煤矿在政策支持下开始进入商业化发展,1980年,煤炭工业部将鄂尔多斯盆地作为全国三大找煤区之一进行重点勘查, 1981年发现国内储量最大的东胜煤田,1984年开始修建配套的铁路专用线,拉开了国家大规模投资开发鄂尔多斯煤田的序幕。

进入90年代,随着全国经济改革和煤炭产业进入市场化阶段,经济发展对煤炭能源产生了强劲需求,促进了鄂尔多斯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煤矿数量和煤炭产量迅速增加,由于小煤矿低水平重复建设、乱采滥挖和破坏资源的状况在全国都十分严重,国务院于1998年以43号文件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关井压产和开采治理工作,整顿后煤矿数量大幅下降,煤炭行业秩序有所好转。

进入21世纪,鄂尔多斯开始利用煤炭资源优势,实施建设全国煤炭能源基地大战略,在宏伟蓝图指引下,全国的资金开始向鄂尔多斯聚集,买矿、卖矿、买煤、卖煤成为鄂尔多斯本地人和外地人共同的话题,2004年煤炭产销量达到一亿吨,成为我国首个煤炭生产突破亿吨的地市级煤炭基地,2007年,鄂尔多斯人均gdp超过北京上海高达1万多美元,成功由农业型城市转型为资源型城市。

2013年,国家取消煤炭进口关税,进口煤炭以低廉价格迅速替代了国内煤炭,鄂尔多斯煤炭首当其冲,成为最受重伤者,往日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已完全消失,公路上已难见运煤车影。

二、企业现状分析

鄂尔多斯煤炭企业的现状是全国煤炭产业的一个缩影。煤炭从2003年起成为鄂尔多斯市的支柱产业,产量迅速提高到居全国产煤城市之首,收入快速上升至可与北京上海比肩,曾经与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草原钢城包头并称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金三角”,繁华程度一度赶超香港,煤炭黄金十年在鄂尔多斯得到了最好的展现。

我国的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偏东南沿海的电力(53%)、钢铁(18%)、建材(14%)和化工(3%)四个行业,而生产多集中在西北地区,形成了西煤东送、北煤南运的运输格局,由于动力不足,时常造成煤炭供应断档,2012年我国为解决煤炭运输瓶颈导致供应不足问题取消了煤炭关税,鼓励煤炭进口以满足用煤生产需求,但满足了用煤企业的直接后果就是进口煤炭以低价格优势直接取代了国产煤炭供应,原本不愁销路只愁生产不出和运不出去的鄂尔多斯煤炭企业并没有意识到国外煤炭的进口煤炭带来的冲击,仍在用尽全力提高产量,2013年,前期的产能过剩累积终于由量变转成了质变,几乎是在一夜间,鄂尔多斯的煤炭无人问津,昔日的辉煌已荏苒不在,约70%的中小型煤炭企业停产,80%的煤炭企业出现亏损, gdp增速由全自治区排名第一降至倒数第一。

帮助煤炭企业走出困境,国家和政府方面都下了很大决心,意图通过对资源型城市的重新定位,将煤炭经济重新拉回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2014年4月,鄂尔多斯市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综合改革试点,促使鄂尔多斯从能源综合利用、产业转型升级、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等重点领域进行困境突破,人们也一直在期盼着困境能够尽快过去,机会能够再次重现,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鄂尔多斯并未找到重振辉煌的可行路径,困境仍在延续。根据2015年12月鄂尔多斯市煤炭局统计数据表明,2015年1-11月份,全市煤炭综合均价183元/吨,同比降低42元,降幅18.7%,除个别大型煤炭企业有原签合同保底外,其它煤炭企业仍处于困境无法自拔,鄂尔多斯煤炭企业的出路何在,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存在问题

多年来,由于下游电力、钢铁化工产业煤炭能源需求旺盛,掩盖了煤炭行业在发展中不断积累的大量问题,其中既有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有企业自身的不足,具体表现在:

(一)国家煤炭管理体制和政策不适合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

现行的煤炭管理体制是基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改进,已不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煤炭行业;对煤炭企业实行的资源管理、税费交纳等政策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致使煤炭企业的负担非常沉重。

1.煤企税费过多。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最新数据统计,涉及煤炭的国家税收有16项、行政性收费31项(包括资源类5项、环境类11项、经济建设类3项、行政管理类5项,企业发展类1项和社会保障类6项),是全国工业行业平均税负水平的2―3倍。

2.煤炭开采用地管理体制紊乱。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归集体,当煤矿征地时,须向国家和集体交纳双重费用,既增加了开采成本,又易形成灰色利益链,导致时常因各方利益失衡而引发。

3.煤炭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政策过于粗放。煤矿兼并整合是政府提高煤炭市场集中度和去产能的主要手段,但是兼并整合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实现统一管理、统一经营,不但未能达到去产能的目的,反而因整合后的分块外包使产能得到更大施放。二是强行的指令性兼并没有充分考虑已投资者的资本保全,严重伤害了既有投资者的利益。

(二)工业布局不合理

鄂尔多斯不是钢铁、发电、化工等高耗煤产业基地,所产煤炭主要销往南部和东部地区,煤炭生产和消费逆向分布使得煤炭成本居高不下,如果没有政策保护,价格无法与进口煤炭抗衡。详见图全国煤炭流向示意图。

(三)煤炭运输瓶颈长期存在

鄂尔多斯占有全国1/6的煤炭产量,却没有一条公用运煤铁路线,煤炭基本靠汽车公路运输,运输成本常高于煤炭本身,且运输过程常被更换成劣质煤而引发不少纠纷,成为鄂尔多斯煤炭企业的硬伤。

(四)资金链畸形运转

鄂尔多斯的煤炭主要用于火电和钢铁、化工等大型行业,由于与这些下游用户未形成稳定的供求关系,用户占据买方市场优势,常采用不平等条约进行合作,如结算方式,基本都是延期付款或分期付款,资金占压情况非常严重,为了能够顺利拿到货款,煤炭企业不得不进行从上至下的关系“打点”,形成了又一灰色利益链。

(五)资源开发秩序混乱

在煤炭市场兴盛时期,许多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投资煤矿项目,跑马圈地、炒卖探矿权和采矿权,很多煤矿和采区被多次转让买卖,资源开发处于严重的无序状态,虽然政府多次对煤矿资源开发进行整顿,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钻政策空子将整块资源分割成小采区招标挂牌拍卖、变显性合作为隐性合作,巧立名目避开政策限制的例子比比皆是。

(六)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严重

鄂尔多斯的煤炭资源多数处于浅表地层,因此多为露天煤矿,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露天开采煤炭回采率为90%,小煤矿为追求短期效益,放弃回采,造成回采率低下,往年鄂尔多斯的煤炭回采率仅为35%,国务院曾两次派工作组到鄂尔多斯对鄂尔多斯煤炭资源管理不善问题进行调查督促整改,经多年整改,也仅达到60%左右,远低于国家标准要求,资源浪费的程度非常严重。

煤炭开采过程中产出的副产品煤矸石等不但未能有效利用,反而占用大量土地,造成可种植土地大面积损失,虽然政府为了减少煤炭开采对可种植土地的侵害,采取征收土地复垦保证金的方式强制煤炭企业在煤炭开采后的区域恢复土地生态环境,但是相较于政府所收费用,用于复垦的费用要高出数十倍,故企业常选择放弃索回保证金,不进行复垦,其结果是处处留下开采后露的坑体或仅进行简单的掩盖,采后残渣经风化后变为粉尘飘入空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七)煤炭收益状况极度恶化

目前煤炭价格已降至直接生产成本以下,煤炭已处于无价值销售状态。

(八)企业转型路径未能基于长期战略规划

鄂尔多斯借助煤炭资源吸引了不少高科技和知名制造企业,希望把鄂尔多斯转型成为新型高科技工业城市,许多企业之所以愿意去鄂尔多斯,就是为了获取免费配置的煤炭资源带来的巨大收益和现金流,由于引入企业在当地没有上下游产业链的支撑,无法形成生产力,只能走走形式,完全达不到政府预期。

煤炭产业现状篇5

关键词:煤炭企业;财务管理;财务风险

一、煤炭企业现状

2014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接近两位数的高速经济增长期已经结束,进入了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在此背景下,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的煤炭产业亦处于新的发展格局,产能过剩、需求疲弱、存煤量高、进口煤冲击、价格持续低迷、企业经营困难等特征始终贯穿2014年的煤炭市场,煤炭行业经济面临着严峻挑战。从目前来看,我国煤炭行业依旧存在着短期性、结构过剩和长远产能不足的矛盾,突出表现在4个方面。首先,我国煤炭需求增速正在放缓,但超需求产能建设释放的煤量及煤炭资源进口量却逐渐增加,“去产能”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第二,我国煤炭企业收益正不断减少,但企业负担却普遍过重;第三,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正不断深化,但煤炭企业退出难度较大;第四,煤炭企业资金紧张,但煤矿企业安全建设投入越来越大,矿区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基于这些矛盾,煤炭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二、煤炭企业当前面临的财务风险

(一)资金短缺,资金链运营不稳定

前几年,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我国煤炭企业一直处于扩张状态当中,不断进行资源整合,出现了较多的兼并重组现象,产业经营多元化趋势较为明显。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我国煤炭企业的资金链越拉越长,大量的资金被挤占,且被挤占的资金大部分为国家贷款。在国际国内煤炭产业形势不断下滑的现状之下,煤炭企业的建设周期依然很长,出现了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致使煤炭企业大量资金无法按时回收,企业资金链运营出现了不稳定状况,资金短缺现象常见,资金链断裂风险极高。

(二)形势认识偏差,财务风险管控意识不足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处于亚增长状况,经济增速已经放缓,对能源的需求增幅已经降低,而且,随着国家提倡清洁、环保能源的增加,煤炭能源的需求量占总能源需求量的比例将进一步下降。同时,我国煤炭形势下滑较为明显,较1998年与2008年的煤炭形势下滑不同,这次形势下滑的原因主要是进口量过大、产能过剩、宏观调控影响造成的,必然呈现周期性震荡的过程。但是,我国大部分煤炭企业对于煤炭形势都没有科学的认识,依旧固守着抱煤矿发财的思想,没有强烈的财务风险意识,投资不科学,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发展出现明显困难。

(三)预算管理约束不足,资金管理方法不科学

煤炭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有着较强的特殊性,需要科学严谨的预算管理制度进行支撑。但是,从现实状况看,我国大部分煤炭企业的预算控制机制并不健全,在预算管理中常常忽视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以及控制的连续性不够,在资金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模式及信息技术,出现了明显的资金沉淀,企业资源闲置现象较为严重,无法实现高效的资金使用。

(四)财务控制及监督弱化

煤炭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一般为行政管理模式,煤炭企业中的财务部门负责人一般由上级单位委派,但是,财务部门负责人的薪酬、业绩考核等方面,往往由所在单位控制,这样的财务负责人管理机制极易使得其独立性削弱,财务监督的有效性难以得到最好发挥,甚至出现单位领导直接控制财务负责人的现象,煤炭企业财务控制及财务监督弱化,财务舞弊风险增高,不利于煤炭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当前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强化资金控制,优化资金链

要实现良好的资金控制,实现煤炭企业资金链的优化,就必须不断提高煤炭企业的资金链管理能力。

1.煤炭企业应该坚持稳健的财务预算。在不断下滑的煤炭形势之下,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战略思想。资金链断裂的原因不只是现金流紧张,还可能是投资规模过大、融资渠道单一等方面的原因,而这些问题的根源正是过于乐观的财务预算。因此,煤炭企业要在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协调现金流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制定相对稳健的财务预算。

2.要注重融资渠道。如今,我国煤炭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来自银行,短期行为较为明显,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明显偏重的债务资金现象,因此,在优化资金链的过程中,煤炭企业应该尽量构建自我约束、自我积累的机制,优化资本金与债务资金的比例,重视外部环境,开辟多元融资渠道,实现科学融资。

3.要加大对产品资金链的检修。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煤炭企业极易出现产品囤积的情况,一旦出现市场波动,煤炭企业很可能出现亏损,因此,煤炭企业必须及时检修自身产品资金链,保证产品资金链的正常运行,从而保障企业资金链稳定。

4.降低企业成本。在企业出现亏损状况下,煤炭企业应该通过降低成本费用来提升企业生存和市场竞争能力,维护企业稳定。在改善煤炭企业成本的过程中,企业可以引入精细化管理思想,通过优化成本配置来清理投入与产出关系,帮助企业识别机遇与风险。

5.提高资金链风险识别能力。资金链断裂之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征兆,在煤炭市场波动频繁的现状下,企业必须不断提升资金链风险识别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煤炭企业要以内部会计控制目标为导向,不断建设风险预警及防范机制,建立健康的风险管理模式,从而规避资金链风险。

(二)强化风险意识,提高对形势的把控

在煤炭形势下滑的现状之下,煤炭企业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对形势盲目悲观。从长远来看,市场经济的波动是正常现象,如今的下滑只是煤炭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低谷。从这样的视角出发,煤炭企业应该强化风险意识,不断建设风险管理机制。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

1.煤炭企业应该注意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时效性。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制定不同的风险预警方案,主要包括初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要将风险评价标准全面化,在建立的风险预警机制中应该涵盖企业研发、销售、资金管理等全方面的内容。

2.要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实现科学的风险评估。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设主要针对企业长期风险预警,在这一过程中,应该重点涉及资产负债率、资产流动比率、短期负债比率等,尤其是有息负债比率。煤炭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强化实质性控制、重视成本效益,权衡三方面设计内部控制制度,从梳理业务流程、风险管理数据库建设、风险管理工具应用等三方面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3.在财务管理中应该注重财务控制与制约。煤炭企业要权衡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各人员之间的关系,提高企业内部的监督约束力度,充分有效的发挥企业的监督约束机制的作用,实现高效有序的运营和发展。企业在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对内部人员进行监督,保证内部的控制管理体系的平衡性,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和透明,可以采用民主的方法来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督机制,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保障。

(三)实现全面预算,强化预算约束

实施全面预算,就是要求煤炭企业针对自身发展制定全面年预算,实现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在实施全面预算的过程中,应该强化煤炭企业的成本费用控制能力,同时不断丰富煤炭企业的全面预算内容,拓展煤炭企业全面预算范围,使全面预算真正实现对生产经营的指导控制作用。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煤炭企业应该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科学地调整预算内容,不断完善预算体系、编制流程及管理制度,从而健全成本管控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管理效率,提高风险抵抗能力。

(四)完善财务负责人委派制度,提高财务控制水平

在煤炭企业中,财务负责人时常出现一把手直接任命的状况,极大地削弱了煤炭企业会计监督作用。因此,煤炭企业应该大力推行财务负责人委派制度,将财务负责人的薪酬管控、绩效考评及职位升降直接交由上级单位管理,并实行定期轮换制度,充分实现财务负责人的独立性,从而发挥财务负责人的监督作用,提高财务控制水平。

四、结语

当前,我国煤炭行业形势不佳,煤炭企业面临的风险种类急剧增多,风险强度也日益提升,要全面加强风险管控。在强化财务风险控制的过程中,煤炭企业要充分结合自身需求,避免对理论的照搬照抄,有针对性地对风险关键点进行把控,从而提高煤炭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推动企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武.浅议目前形势下煤炭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及应对措施[j].管理观察,2013(21):134.

[2]安雪芳.煤炭企业战略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d]. 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5.

煤炭产业现状篇6

关键词:煤化工 技术现状 发展对策

一、我国煤化工发展概况分析

我国煤化工发展有以下几个阶段:(1)20世纪40年代:我国最早开始发展煤化工产业,主要以煤炭为原料生产和合成化肥、萘、氮、苯、焦炭、炸药、沥青等产品;(2)50年代:我国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煤化工产业合成甲醇、氨、电石、酒精、石灰氮、合成橡胶、染料等产品;(3)6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以煤炭为原料生产氮肥的中型氮肥厂,并且化肥企业在生产化肥的同时业生产出了许多化工产品,为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打下来了坚实的基础;(4)70年代:世界石油化工产业的突起和迅猛发展,严重影响了煤化工产业的发展;(5)20世纪80年代: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充分考虑到我国的丰富的煤炭资源来解决能源危机的作用,我国在陕西、山西、上海等地建设起大型的煤化工产业基地。

二、我国煤化工技术现状分析

1.煤炭气化技术的大型化、高效化

煤炭的气化技术是将煤炭进行深度的转化,气化技术是我国煤化工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突破。我国已经实现的商业化运行中的煤炭气化炉大约有8000台,它们主要包括有:加压固定床气化炉、恩德常压流化床气化炉、常压固定床气化炉、温克勒常压流化床气化炉、液态排渣的gsp加压气流床干煤粉气化炉和德士古加压气流床水煤浆气化炉与壳牌加压气流床干煤粉气化炉等。虽然我国已经应用了各种煤炭气化工艺,但是这些工艺技术相对落后,大型的、先进的煤炭气化技术的应用不够。

2.煤炭液化技术已进入商业化示范

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煤炭的直接液化技术指的是通过高温高压或者溶剂抽提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在煤浆中加氢让煤炭中的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产生变化,让煤炭中的碳氢原子比发生改变,将煤炭直接转化成液体燃料,从而生产化学产品和人造石油。当石油资源短缺时,煤炭液化产生的人工石油可以代替天然石油;(2)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煤炭的间接液化技术指的是在煤炭中加入水蒸气和氧气进行气化,将煤炭制成氢气合成气和一氧化碳,并且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将氢气合成气定向催化合成为液体燃料。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的煤炭间接液化工程主要有:神华鄂尔多斯煤炭间接液化制油项目、山西潞安煤炭间接液化制油项目、内蒙古伊泰煤炭间接液化制油项目等。

3.煤炭焦化技术的低污染、节能降耗

我国比较传统和成熟的煤化工技术是煤炭焦化技术,煤炭焦化技术也是冶金工业中机械铸造行业和高炉炼铁最重要的配套产业。煤炭的焦化技术指的是将炼焦煤在隔绝空气的焦炉中进行加热,从而生产出煤焦油、干馏煤气、焦炭和其他化工产品。煤炭焦化产生的煤焦油和干馏煤气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深度加工和转化生产出合成氨和甲醇等化工产品。煤炭焦化技术虽然取得了客观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煤炭焦化污染问题,我国在大中型的焦炉中装备了推焦除尘地面站、装煤除尘地面站、推焦除尘热浮力罩、装煤除尘车等设施,有效地缓解了煤炭炼焦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污染。

三. 煤化工发展的对策分析

1.规范煤化工用煤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

国家应制定完善的煤化工产业用煤技术条件标准体系,明确规范煤化工产业用煤质量要求,科学、合理地使用煤炭资源,确保我国煤炭资源的合理开采;(2)严格规定各类煤化工产业项目的能源消耗定额和指标,严禁使用高耗能的煤化工生产装备和工艺;(3)制定合理、科学的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主要包括:煤化工产业的区域分布、生产规模、生产产品种类、生产工艺、产品运输条件等;(4)制定保障煤化工产业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标准与规定,提出煤化工产业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装备试制和工程示范等阶段性目标。

2.积极开展煤炭气化、液化、焦化等用煤资源评价

煤化工企业要积极开展煤炭焦化、液化和气化等用煤标准的资源评价,做好以高硫煤资源进一步发展煤化工产业的所使用原料煤的性能评价,做好煤化工用煤规划,合理利用煤炭资源。在煤炭资源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好煤化工产业项目的生产规模、产品定位、技术路线和基地规划。充分考虑到我国煤炭性质的适应性、煤化工生产技术的合理性和先进性、煤炭资源的可靠性、工厂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规模、产品的特色和品质以及价格优势、国内和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等。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装备和生产工艺,取得科技创新上的突破,促进我国煤化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依托传统煤化工推进现代煤化工建设

加大对传统煤化工产业的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提高煤化工生产工艺水平。充分考虑到国家煤化工产业政策,淘汰小型的传统的化肥等煤化工产品,优化煤化工产业布局,合理运用先进的技术加快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进一步提高煤化工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煤化工产业的工作重点从生产化肥向生产烯烃、甲醇等方向延伸,发展为以醇醚燃料为主的碳一化工,形成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煤制乙二醇、煤制烯烃等为主的新型煤化工产业群。

四、结束语:

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在煤炭资源丰富和油气短缺的社会环境下,将超前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煤化工产业,成为世界上化工原料多元化的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随着大型化甲醇、大型煤气化炉、煤液化、大型化二甲醚等示范工程初见成效,为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华民,王永刚,初茉. 煤化工产业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j].煤炭工程,2009

煤炭产业现状篇7

关键词:煤炭企业;销售管理;现状;探究;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一、煤炭销售管理的现状

(一)销售渠道流向单一

煤炭企业的销售渠道主要有两种: 直接销售和间接销售 其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四大行业是煤炭企业直接销售渠道的对象,原因在于: 这四大行业煤炭需求量大且需求稳定,而居民煤炭消费者和小型企业煤炭消费者用煤量小且需求不稳定,因此煤炭企业需要借助中间商来向这些小型用户提供煤炭,满足他们的煤炭消费需求,这就是煤炭企业的间接销售渠道 由于直接销售的对象信誉好,资金回收快,因此大部分煤炭企业都往往把直接销售渠道作为销售管理的重点,忽视了间接销售渠道的管理 煤炭企业直接销售和间接销售的渠道格局受市场影响大,且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容易导致煤炭企业间的恶性价格竞争,影响煤炭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销售观念不够前瞻

目前,大部分煤炭企业仍处于原地踏步,在观念上缺乏前瞻性,未形成现代市场,在日常生产运营中仍然追求产量的提升,产值的最大化,即使部分煤炭企业提出以销定产,以运定产的销售观念,但实际上仍然是从企业自身和现有产品出发,销售观念并没有实质意义上的改变 销售观念的落后导致煤炭企业的经营活动难以适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更是导致了其销售手段和销售渠道的单一化,使得煤炭企业的销售管理水平迟迟没有大的提高,削弱了煤炭企业的市场渗透力,影响了煤炭企业的发展。

(三)市场信息不够发达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炭企业销售管理工作之一,就是要认真调查研究消费市场,了解产品消费市场的需求状况,掌握消费市场的规律,适应消费市场的变化,煤炭企业才能迅速占领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但是,目前大部分煤炭企业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只重视在短期内能获益的市场研究,忽视了长远市场的调查,由此导致煤炭企业的销售决策带有较大的主观性、盲目性和片面性,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四)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煤炭企业销售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缺少必要的市场营销知识和技能,也没有系统的地掌握现代销售知识,导致煤炭企业销售人员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差,这不仅限制了煤炭企业现代销售观念的形成,更是制约了现代营销策略的实施 而且,大部分煤炭企业更是缺乏对销售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能力拓展,销售人员往往凭自己的经验开展销售活动,从而带有很大的局限性盲目性,无法适应现代营销环境的变化 更为重要的是,在实际销售工作中,一些销售人员容易与采购商进行某些非合理交易,损害煤炭企业的利益 因此,提高销售人员的素质迫在眉睫。

二、新形势下创新煤炭销售管理的新思路

(一)改变销售观念,根据市场需求投入生产

在新经济时代里,煤炭企业销售要重视煤炭销售管理人员知识和智力的培养,管理人员要坚持与时俱进,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以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步伐。煤炭销售人员应该加强对利用知识经济来改进销售方法的研究,时刻关注煤炭市场变化形势,全面了解用户的需求,帮助企业提供适应市场和用户需求的优质产品。同时,煤炭企业要通过各种方式,增加煤炭销售渠道,使得企业在煤炭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提高企业效益。

(二)建立信息系统,提供更周密的服务

煤炭企业应积极建立煤炭销售供应链管理系统,使得煤炭的产、运、销、服务、信息有机统一起来,这样可以加强各环节的联系,为煤炭企业销售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市场形势随时变化,及时捕捉市场信息是煤炭企业提高销售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所以,煤炭企业要加快信息建设,建立基于市场形势的信息系统,及时获取国家对煤炭宏观调控政策和煤炭市场用户需求变化的情况,为企业制定适宜的营销策略提供信息服务。通过建立这些信息化系统,提高煤炭企业销售管理水平,使得煤炭销售管理人员可以深入分析企业发展状况,为制定长远的营销战略服务。

(三)利用网络,增加销售的便利性

煤炭企业应紧紧抓住网络化这一优势服务于煤炭的销售管理。首先,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更加的快捷和便利,煤炭企业可以借助网络、短信平台等,向煤炭需求用户提供企业所生产的煤种、煤种的成分组成、用途和价格等相关信息,从而让用户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煤炭的销售信息,便于用户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采购,拓宽了煤炭销售渠道,增加煤炭销售量,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其次,煤炭企业可以在网络上做广告宣传,利用电子商务的交易方式,进行网络销售。培养网络销售人才,利用网络交易软件与客户在网络上沟通交流,通过宝支付完成网上交易,大大缩短了交易的成本,增加了销售的便利性;最后,利用网络强化销售管理。网络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煤炭需求用户通过网络下订单,煤炭企业通过网络可以给客户提品类型、运输等各方面的信息,在交易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得到及时反馈并解决,避免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

(四)创新技术的应用

生产与销售是有机联系的,产品生产质量的好坏关系产品是否能够顺利销售,知识经济背景下,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煤炭企业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引入高科技设备,提高生产出来的煤炭质量,使得产品适应市场需求,从而更好的供应给客户。同时,注重自身服务,建立诚信销售口碑。

参考文献:

[1]刘红安.煤炭销售管理之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7):165-165.doi:10.3969/j.issn.1001-828x.2014.17.136.

煤炭产业现状篇8

淮北市是一个因皖北地区煤炭开采而设立的新兴工业城市,1960年建市。特殊的工业结构使煤炭工业产值一直在淮北市工业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据着较大比重,煤炭企业税收则是淮北市税收的主要构成部分,煤炭企业同时也是淮北市金融机构的重点和大额贷款客户。淮北市煤炭企业在经济金融中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煤炭行业的经营状况对淮北市经济金融运行有着较大的影响:当煤炭企业的经营效益较好时,淮北市经济增长也随之加快;当煤炭企业的经营效益较差时,淮北市的经济增长随之减缓,并且对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暴露也有着同样的影响。 一、煤炭企业经营状况对淮北市经济增长影响的对比分析。 1、低谷时期。在1996年以前,淮北市煤炭企业的产销状况总体上是比较平稳的,煤炭企业产值在全市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60%左右,没有过大的波动。但是从1997年开始,在中国经济实现了“软着路”以后,能源需求减少,使淮北市的煤炭企业经营陷入了困境,煤炭工业经济步入了罕有的低谷。全市煤炭产量从1995年的2236万吨下降到了1996年的2200万吨,下降了1.6%,之后煤炭产量继续减少,直到2000年才开始恢复性增长,达到了2320万吨,仅比1999年增长1.7%,比1995年增长3.8%。在1996-2000年间,淮北市的煤炭价格也不断下降,从1995年的210元/吨下降到了2000年的165元/吨,最低时只有140元/吨。煤炭产量的减少和价格的下降,使煤炭企业产值增长缓慢,对淮北市工业经济的贡献率也大幅度下降。煤炭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1995年以前的65%左右下降到了2000年56.8%,在gdp中的比重从1995年以前的40%左右下降到了2000年的26%。由于煤炭产业在淮北市工业经济中占据着支柱地位,煤炭工业经济增长减缓也拖累了淮北市经济的增长。在1997年到2000年间,煤炭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4%,同期淮北市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7%。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低的几年。 2、高峰时期。2000年以后,由于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宏观经济增长加速,能源需求迅速增加,淮北市煤炭企业逐渐摆脱了经营困境,煤炭生产和销售向好,煤炭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市煤炭产量从2001年的2679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3279万吨,年平均增长16.2%;煤炭价格从2000年的162元/吨上涨到2011年的396元/吨,年平均增长23.6%。2001-2011年间,煤炭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25.8%,其中2001年淮北市煤炭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1.4%,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 在煤炭工业经济增长加速的带动下,淮北市工业经济同时呈现增长加速的状态,2001-2011年,工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3.5%、15.8%、16.4%、25.2%,是淮北市工业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这期间,煤炭工业增加值对全市工业经济增加值的贡献率分别为68.6%、74.3%、72.5%、74.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6.2%、42.6%、45.8%、42.8%。下图显示了煤炭工业增加值在淮北市工业增加值和gdp中所占的比重。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煤炭工业增长对淮北市工业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增长有较强的支撑作用,煤炭工业增加值与全市工业增加值高度相关,相关系数r=0.99,下图表明了这种相关关系。 二、煤炭企业是淮北市金融机构的重点客户。 淮北市因煤炭开采而建,所以煤炭企业一直是淮北市金融机构的最大客户,也是信贷的主要投放对象,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农村信用社无不把煤炭企业作为贷款营销的首选目标。1997年前,淮北市煤炭开发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投资和投资银行的贷款,商业银行只是提供 配套的流动资金贷款;1997年以后,煤炭开发的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开发银行提供的中长期贷款,国有商业银行提供部分中长期贷款和全部流动资金贷款。 即便是在煤炭企业经营处于低谷时期,煤炭企业仍然是淮北市各家商业银行的最大客户,因为从生产规模上来讲,淮北市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超过煤炭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淮北市两家国有煤炭企业和一家私营煤炭企业一直是处在龙头老大的地位。特别是1998年以后,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采取集约化经营的模式,收缩中小企业信贷,重点服务于大客户、大企业,煤炭企业作为淮北市最大的企业集团,理所当然的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支持的重点客户。从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角度来看,煤炭企业的存款一直是淮北市各家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仅以淮北矿业集团为例,该企业集团2005年6月末存款即占淮北市企业存款的36.6%。同时,由于2000年以后煤炭企业经营效益不断攀升,其贷款需求也是商业银行贷款的主要竞争对象,对煤炭企业的贷款在淮北市信贷市场上竞争激烈,煤炭企业在新增贷款中占据着很大比例。下图显示了淮北市煤炭企业贷款在各行业贷款中所占的比重。 2000年以后也就是煤炭企业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以后,金融机构对煤炭企业的贷款支持还突出表现在对煤炭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大力支持,除新建矿井以外,金融机构利用企业效益较好的时机,支持了煤炭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的调整。2001-2011年间,淮北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其中煤炭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据着较大比重。下表列出了淮北市固定资产投资和煤炭企业的非新建矿井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单位:亿元项 目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1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 39.6 43.2 51.2 64.1煤炭企业固定资产投资 13.9 14.8 17.4 22.5 在煤炭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金融机构贷款占比较大,2001年以后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的大部分投向了淮北矿业集团和皖北煤电集团这两家国有大型煤炭企业,支持这两家企业的技术改造,下表列出了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与煤炭企业在淮北市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的年末余额。单位:亿元项 目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11年中长期贷款 23.8 24.3 26.5 33.2煤炭企业中长期贷款 19.3 17.6 22.6 30.7 淮北市煤炭企业产能的增加,主要依靠技术改造提升的生产能力,也主要依靠金融机构对煤炭企业技术改造的贷款支持。 针对近两年煤炭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为了进一步提高煤炭企业的产能和煤炭企业的综合利用能力,淮北市金融机构在2004、2005年还大量增加了对煤炭企业的授信额度。2011年11月,国家开发银行对淮北矿业集团授信177亿元,用于10对矿井的新建和改建。2005年3月,国家开发银行对皖北煤电公司授信110亿元,用于新建6对矿井和煤化工等14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到2005年3月末,国有商业银行淮北分行共计对淮北矿业集团和皖北煤电公司授信120亿元,使这两家煤炭企业从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获得的授信总额已经达到了397亿元,比2003年增加近47倍,这还不包括异地金融机构对其的授信在内,是淮北市建市以来金融机构对煤炭企业的最大授信额度。在今后5年这些投资项目全部建成以后,淮北市的煤炭产量将从2011年的3000万吨上升到7000万吨以上,产能增加1.3倍,发电能力新增140万千瓦时,使淮北市步入全国中等工业城市的行列。 三、金融机构贷款向煤炭企业集中的风险分析 按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商业银行需要制订有效的内部措施以限制对单一借款人和相关借款人群体的风险暴露,对单一借款人或单笔大额贷款被约束在一定的比例范围之内。但是这些限制措施的实际执行效果较差。原因在于淮北市规 模不大的信贷市场上金融机构都在努力争取市场份额,争取更多的利润。 在淮北市,由于优质客户较少,所以在信贷市场上对优质客户的竞争激烈,特别是人民银行在破解宏观经济中出现的通货紧缩现象、使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来抑制信贷紧缩问题,使国有商业银行地市级分行也不得不重视所在地企业贷款需求的情况下,增加贷款投放是国有商业银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但是在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建立起了有效的贷款风险约束制度,对信贷员实行贷款风险责任终身制,使贷款投放只能满足有效需求,那些信用评级较低的客户无法实现贷款准入。所以,1998年以后淮北市的新增贷款主要投向了那些信用评级较高的企业,由此引发的问题是新增贷款向少数客户群体集中,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向经营效益良好的煤炭企业集中。如在2000-2011年间,淮北市金融机构贷款新增31.3亿元,煤炭企业新增18.8亿元,占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60.1%。虽然对煤炭企业的贷款给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同时也使金融机构承担着巨大的贷款集中风险,在煤炭市场供求状况发生变化时,市场风险也增加贷款集中的风险暴露。 淮北市煤炭企业经营处于低谷时期,金融机构对煤炭企业贷款的最佳状态是勉强可以维持收息,煤炭企业入不敷出的现金流几乎拖累了淮北市所有金融机构,只是由于宏观经济的复苏才使煤炭企业起死回生,也使金融机构避免了贷款潜在风险的完全暴露。但是目前淮北市贷款集中的现象表明金融机构仍然无法有效控制贷款集中风险。 四、政策性建议 1、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地方经济的结构调整。淮北市正在积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作为金融机构而言,要通过信贷支持的方式支持地方经济结构调整。金融机构经营要有长远发展的意识和思路,充分认识到地方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将会拓展金融机构的市场空间,增加金融机构的生存和盈利能力,从而增加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 2、金融机构要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新增贷款向某些行业集中的状况表明金融机构不能有效避免经济增长波动的风险,这是金融机构经营水平欠佳的典型表现。从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角度来看,金融机构必须要重视信贷资产结构的调整,尤其要避免贷款向个别行业和个别的企业集团集中,使经营可以尽量规避经济增长波动所形成的市场风险,维持经营的稳健和良好的竞争力。 3、监管机关要提高对宏观经济走势及对金融机构经营影响的判断能力。有效银行监管的基础条件之一,就是经济稳定增长和低通货膨胀率。中国经济增长过程的资金需求有较大部分是来自于金融机构的贷款,特别是近几年中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m2/gdp)进一步增加,金融机构贷款承受的经济风险有增无减,金融监管机关应该有能力对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的风险提示,避免不良贷款的大量增加。 参考资料: 1、1980-2011年淮北市统计年鉴。 2、人民银行淮北市中心支行货币统计资料

煤炭产业现状篇9

关键词:煤炭企业 并购

一、国内煤炭行业的现状

我国煤炭资源储量比较丰富,品种比较齐全,煤炭行业发展迅速,企业众多,全国大小不一的企业大约有2万多家。企业数量虽多,但是其中大部分的生产能力十分低下,不足4万吨。这些企业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大,安全事故发生率高,管理松散,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存在一系列问题。与国际煤炭企业相比,中国煤炭企业没有国际竞争力,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模式远远落后于美国、澳大利亚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模式。由于技术落后,突出表现为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差,生产成本和出口成本高,不具有国际竞争力。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使我国煤炭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具有国际竞争力,煤炭行业不可避免的要进行整合重组和并购。

二、关于不同并购模式的分析

第一、横向并购。横向并购一般是指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并购,并购企业的特点是生产经营同一类或者相似的产品。通过横向并购,可以快速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并且可以快速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增加对市场的控制力,从而获取更高的利润。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并购浪潮的主要模式就是横向并购,超过75%。迄今为止,横向并购的“大鱼吃小鱼”模式仍在继续。

横向并购也是现如今煤炭企业并购的模式之一。我国的国有重点大中型煤矿,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并购乡镇小煤矿,以提高企业规模,煤炭生产量,降低成本和高伤亡率和资源浪费。

第二、纵向并购。纵向并购一般指的是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之间的并购模式,其特点是和处于同一条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进行并购。通过纵向并购,把本来处于上下游的两个企业变成同一个企业,也就是产业结构的一体化,两者之间不再是通过市场交易来进行原料的购买或者产品的生产,而是变成了内部统一运筹和分配。通过纵向并购,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减少原料采购费用,使得市场上原料需求不足的时候使其原料有稳定的销路,市场上原料短缺时也能及时获得供应。这就极大的增加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在第二次世界并购浪潮中,纵向并购超过了75%。我国煤炭企业也可以采用纵向并购,发展煤―电―焦―化等煤矿综合开发发展模式,以煤炭为原料,发展下游的燃气,焦炭,化工、电力、电解铝等产品,进行资源的循环利用。

第三、混合并购。混合并购指的是对不同产业的企业进行并购,以使生产经营多元化,减少长期处于一个行业经营所带来的风险。在第三次世界并购浪潮中,混合并购为主要模式。混合并购多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和特大型企业所采取的并购模式,中小型的煤炭企业一般不具有混合并购的资金和能力。bhp billiton 也是通过并购重组快速发展,合并后的必和必拓成为全球最大的矿业公司、全球第三大煤炭企业公司、全球最大炼焦煤生产和出口商、全球第二大铜矿石、全球第三大铁矿石厂商。混合并购也存在不少弊端,由于是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的并购,这就容易造成企业资源和精力的分数,使得企业经营状况恶化。所以企业采取混合并购的前提是在本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有足够的资金和能力来应付混合并购带来的风险。

三、我国煤炭行业并购的建议及注意事项

在国家宏观调控、煤炭产业政策支持下,我国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加速。由于我国煤炭企业众多,大部分为投资少、规模小,生产力低的乡镇企业,对于这些企业,大中型的煤炭企业可以采取横向并购的模式,整合这些企业。大型的煤炭企业则既可以用横向并购的模式去并购其他的煤炭企业,也可以采用纵向并购的模式去并购相关的企业,比如电力、炼焦、化工、钢铁等等,延伸煤炭产业链,实现煤炭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打造煤、电、路、港、化完整的产业链。对于特大型的煤炭集团公司,则可以多种并购模式共同采用,甚至实现跨国并购。神华集团就是通过多种模式的并购重组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煤炭企业。总的来说,煤炭企业对并购模式的选择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所处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环境以及竞争对手的基本生产经营状况等因素来决定。

并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

首先,要对并购目标认真调查,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和优劣势,选择并购目标。横向并购的对象企业必须要有丰富的煤炭储量和开采量或者和被并购方的煤炭种类和自身的煤炭种类具有互补性;纵向并购目标要保证使用并购方的煤炭企业的产品,确保煤炭企业的产品销路;混合并购的对象企业要有发展潜力,不能并购后成为自身企业的累赘和包袱。

其次,要注意并购过程中主要的法律风险。中国众多的私营中小煤矿企业由于历史改制问题或者操作的不规范以及腐败等众多原因,导致煤矿的开采权有诸多问题,可能会影响并购后煤矿的生产经营;还有一些煤矿企业由于没有达到政府规定的开采规模或者其他问题而无法有效续展煤矿企业经营需要的“五证一照”,导致丧失企业主体资格;还要注意并购目标企业的土地使用许可、房屋建设许可等手续以及被并购企业的债权债务状况和用工状况,有些私营中小企业的用工不规范,与员工没有签订劳务合同,拖欠员工的工资以及各种社会保险的费用,对员工的工伤人员没有合理安置,这些对于收购方在并购后可能要面临补交各种相关费用和工伤赔偿等风险。

参考文献:

[1]胡乾坤.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争论与辨析―政府、市场与产权的视角[j].资源与产业.2010(6).

[2] 史志斌,李轶民,陶志国. 关于我国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的思考[j]. 煤炭经济研究,2010,30(7).

煤炭产业现状篇10

    一、煤炭企业经营状况对淮北市经济增长影响的对比分析。

    1、低谷时期。在1996年以前,淮北市煤炭企业的产销状况总体上是比较平稳的,煤炭企业产值在全市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60%左右,没有过大的波动。但是从1997年开始,在 中国经济 实现了“软着路”以后,能源需求减少,使淮北市的煤炭企业经营陷入了困境,煤炭工业经济步入了罕有的低谷。全市煤炭产量从1995年的2236万吨下降到了1996年的2200万吨,下降了1.6%,之后煤炭产量继续减少,直到2000年才开始恢复性增长,达到了2320万吨,仅比1999年增长1.7%,比1995年增长3.8%。在1996-2000年间,淮北市的煤炭价格也不断下降,从1995年的210元/吨下降到了2000年的165元/吨,最低时只有140元/吨。煤炭产量的减少和价格的下降,使煤炭企业产值增长缓慢,对淮北市工业经济的贡献率也大幅度下降。煤炭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1995年以前的65%左右下降到了2000年56.8%,在gdp中的比重从1995年以前的40%左右下降到了2000年的26%。由于煤炭产业在淮北市工业经济中占据着支柱地位,煤炭工业经济增长减缓也拖累了淮北市经济的增长。在1997年到2000年间,煤炭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4%,同期淮北市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7%。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低的几年。

    2、高峰时期。2000年以后,由于国家实施积极的 财政 政策 ,宏观经济增长加速,能源需求迅速增加,淮北市煤炭企业逐渐摆脱了经营困境,煤炭生产和销售向好,煤炭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市煤炭产量从2001年的2679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3279万吨,年平均增长16.2%;煤炭价格从2000年的162元/吨上涨到2004年的396元/吨,年平均增长23.6%。2001-2004年间,煤炭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25.8%,其中2001年淮北市煤炭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1.4%,创下了 历史 最高水平。

    在煤炭工业经济增长加速的带动下,淮北市工业经济同时呈现增长加速的状态,2001-2004年,工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3.5%、15.8%、16.4%、25.2%,是淮北市工业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这期间,煤炭工业增加值对全市工业经济增加值的贡献率分别为68.6%、74.3%、72.5%、74.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6.2%、42.6%、45.8%、42.8%。下图显示了煤炭工业增加值在淮北市工业增加值和gdp中所占的比重。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煤炭工业增长对淮北市工业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增长有较强的支撑作用,煤炭工业增加值与全市工业增加值高度相关,相关系数r=0.99,下图表明了这种相关关系。

    二、煤炭企业是淮北市金融机构的重点客户。

    淮北市因煤炭开采而建,所以煤炭企业一直是淮北市金融机构的最大客户,也是信贷的主要投放对象,国有商业 银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 农村 信用社无不把煤炭企业作为贷款 营销 的首选目标。1997年前,淮北市煤炭开发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 投资 和投资银行的贷款,商业银行只是提供配套的流动资金贷款;1997年以后,煤炭开发的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开发银行提供的中长期贷款,国有商业银行提供部分中长期贷款和全部流动资金贷款。

    即便是在煤炭企业经营处于低谷时期,煤炭企业仍然是淮北市各家商业银行的最大客户,因为从生产规模上来讲,淮北市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超过煤炭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淮北市两家国有煤炭企业和一家私营煤炭企业一直是处在龙头老大的地位。特别是1998年以后,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采取集约化经营的模式,收缩中小企业信贷,重点服务于大客户、大企业,煤炭企业作为淮北市最大的企业集团,理所当然的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支持的重点客户。从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角度来看,煤炭企业的存款一直是淮北市各家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仅以淮北矿业集团为例,该企业集团2005年6月末存款即占淮北市企业存款的36.6%。同时,由于2000年以后煤炭企业经营效益不断攀升,其贷款需求也是商业银行贷款的主要竞争对象,对煤炭企业的贷款在淮北市信贷 市场 上竞争激烈,煤炭企业在新增贷款中占据着很大比例。下图显示了淮北市煤炭企业贷款在各行业贷款中所占的比重。

    2000年以后也就是煤炭企业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以后,金融机构对煤炭企业的贷款支持还突出表现在对煤炭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大力支持,除新建矿井以外,金融机构利用企业效益较好的时机,支持了煤炭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的调整。2001-2004年间,淮北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其中煤炭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据着较大比重。下表列出了淮北市固定资产投资和煤炭企业的非新建矿井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单位:亿元

项 目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 39.6 43.2 51.2 64.1 煤炭企业固定资产投资 13.9 14.8 17.4 22.5

    在煤炭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金融机构贷款占比较大,2001年以后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的大部分投向了淮北矿业集团和皖北煤电集团这两家国有大型煤炭企业,支持这两家企业的技术改造,下表列出了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与煤炭企业在淮北市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的年末余额。

单位:亿元

项 目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中长期贷款 23.8 24.3 26.5 33.2 煤炭企业中长期贷款 19.3 17.6 22.6 30.7

    淮北市煤炭企业产能的增加,主要依靠技术改造提升的生产能力,也主要依靠金融机构对煤炭企业技术改造的贷款支持。

    针对近两年煤炭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为了进一步提高煤炭企业的产能和煤炭企业的综合利用能力,淮北市金融机构在2004、2005年还大量增加了对煤炭企业的授信额度。2004年11月,国家开发银行对淮北矿业集团授信177亿元,用于10对矿井的新建和改建。2005年3月,国家开发银行对皖北煤电公司授信110亿元,用于新建6对矿井和煤化工等14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到2005年3月末,国有商业银行淮北分行共计对淮北矿业集团和皖北煤电公司授信120亿元,使这两家煤炭企业从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获得的授信总额已经达到了397亿元,比2003年增加近47倍,这还不包括异地金融机构对其的授信在内,是淮北市建市以来金融机构对煤炭企业的最大授信额度。在今后5年这些投资项目全部建成以后,淮北市的煤炭产量将从2004年的3000万吨上升到7000万吨以上,产能增加1.3倍,发电能力新增140万千瓦时,使淮北市步入全国中等工业城市的行列。

 三、金融机构贷款向煤炭企业集中的风险分析

    按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 管理 的要求,商业银行需要制订有效的内部措施以限制对单一借款人和相关借款人群体的风险暴露,对单一借款人或单笔大额贷款被约束在一定的比例范围之内。但是这些限制措施的实际执行效果较差。原因在于淮北市规模不大的信贷市场上金融机构都在努力争取市场份额,争取更多的利润。

    在淮北市,由于优质客户较少,所以在信贷市场上对优质客户的竞争激烈,特别是人民银行在破解宏观经济中出现的通货紧缩现象、使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来抑制信贷紧缩问题,使国

有商业 银行 地市级分行也不得不重视所在地企业贷款需求的情况下,增加贷款投放是国有商业银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但是在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建立起了有效的贷款风险约束制度,对信贷员实行贷款风险责任终身制,使贷款投放只能满足有效需求,那些信用评级较低的客户无法实现贷款准入。所以,1998年以后淮北市的新增贷款主要投向了那些信用评级较高的企业,由此引发的问题是新增贷款向少数客户群体集中,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向经营效益良好的煤炭企业集中。如在2000-2004年间,淮北市 金融 机构 贷款新增31.3亿元,煤炭企业新增18.8亿元,占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60.1%。虽然对煤炭企业的贷款给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同时也使金融机构承担着巨大的贷款集中风险,在煤炭 市场 供求状况发生变化时,市场风险也增加贷款集中的风险暴露。

    淮北市煤炭企业经营处于低谷时期,金融机构对煤炭企业贷款的最佳状态是勉强可以维持收息,煤炭企业入不敷出的现金流几乎拖累了淮北市所有金融机构,只是由于宏观 经济 的复苏才使煤炭企业起死回生,也使金融机构避免了贷款潜在风险的完全暴露。但是目前淮北市贷款集中的现象表明金融机构仍然无法有效控制贷款集中风险。

    四、政策性建议

    1、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地方经济的结构调整。淮北市正在积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作为金融机构而言,要通过信贷支持的方式支持地方经济结构调整。金融机构经营要有长远发展的意识和思路,充分认识到地方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将会拓展金融机构的市场空间,增加金融机构的生存和盈利能力,从而增加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