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策划要素十篇-尊龙凯时最新

时间:2024-02-27 17:52:24

旅游策划要素

旅游策划要素篇1

【关键词】旅游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

旅游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敏感性,旅游业的发展容易受政治、经济、社会、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部分因素又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为保障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通则》[1]规定,旅游规划应对旅游项目的宏观背景、资源禀赋、开发条件、环境保护等作充分的分析和研究。但由于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客观存在,旅游规划的实施效果与规划目标仍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因而“旅游规划蕴含风险”[2]。因此,在旅游规划中应重视风险分析,识别影响规划实施的风险因素,评估其风险程度,制定相应的风险对策。风险分析可以提高旅游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减小风险因素的不利影响。

本文基于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分析理论,结合旅游业的自身特点,探讨风险分析方法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1 风险分析的含义

1.1风险的定义[3]

风险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风险是指“不利结果出现或不幸事件发生的机会”(英国风险管理学会(irm))。狭义的风险定义认为风险的本质是有害的或不利的。广义的风险定义认为风险是中性的,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风险定义为“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其后果的组合”。广义的风险定义可以理解为:风险是未来变化偏离预期的可能性以及对目标产生影响的大小[3]。

1.2风险分析的内容

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识别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估计这些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影响;为防止或减小不利影响而制定对策。与上列内容相对应,风险分析可以分为以下3个步骤:①风险识别;②风险评估;③风险对策[3]。

2旅游规划中的风险识别

由于旅游活动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旅游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风险因素也比较多。按风险因素的来源,旅游规划中的风险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2大类。外部风险一般包括政策、经济、社会、环境、市场等方面,内部风险一般包括决策、管理、技术等方面。不同的规划类型和规划阶段,涉及的风险因素不尽相同,需要根据具体项目区别对待。

2.1外部风险

(1)政策风险旅游规划的政策风险可能来自2个方面,一方面是因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改变了旅游规划实施的政策条件;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不合理的旅游发展政策,可能与生态环境、自然文物保护等法律法规划相悖。

(2)经济风险旅游业受经济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经济波动一方面直接影响旅游者的经济收入与消费能力,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其消费心理与消费预期。如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对旅游业造成了巨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与经济形势恢复相关,一般持续时间较长。

(3)社会风险社会风险因素可能会对旅游活动造成关键影响。旅游规划中需要考虑的社会风险有:①当地居民是否支持旅游开发;②旅游活动涉及到的民族矛盾、宗教问题;③旅游开发引起的移民、拆迁补偿问题;④突发性事件如非典、h1n1流感及暴力事件等。

(4)环境风险环境因素日益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环境风险一方面来自环境变化对旅游活动的影响,如气温变暖引起雪山融化,干旱使河水断流,污水排放使旅游区水体遭受污染等,对相关旅游活动将构成重要威胁。另一方面,旅游活动的环境保护措施不当,也会引起环境的破坏,而给旅游项目带来风险。

(5)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竞争性项目常遇到的重要风险,对旅游规划来说,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①市场预测方法或数据错误,导致市场需求分析出现重大偏差;②旅游者偏好转移,使市场需求与预测发生偏离;③竞争格局变化;④产品价格不被市场认可,影响旅游项目的预期收益。

2.2内部风险

(1)决策风险由于旅游业的复杂性和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管理者在规划、管理、经营的决策过程中,不可避免具有主观性,如果决策时未考虑风险因素的影响或忽略了某些主要的风险因素,就会导致决策风险。例如宜昌市“三峡集锦”项目,因盲目跟风人造景观热,“真三峡前建设假三峡”,建成10年后被迫拆除,造成了巨大的投资损失(楚天都市报,2006年8月24日)。

(2)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由于管理模式不合理,组织不当,管理混乱或主要管理者能力不足等引起的风险。旅游规划中需要考虑的管理风险有:①旅游开发活动中的管理风险;②旅游企业经营风险;③旅游人力资源管不足、人才流失的风险。

(3)技术风险

旅游项目的技术风险可能来源于:①前期勘察资料的可靠性及开发方案的可行性;②工程施工风险,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遭遇滑坡、坍塌等;③旅游活动的安全性,特别是一些高危性旅游项目,如漂流、探险等,往往存在较大的技术风险。

3旅游规划中的风险评估

旅游规划中风险评估的任务是估计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规划目标的影响,并按照一定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划分风险等级,确定关键风险因素。风险评估分为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2部分内容。

3.1风险估计

风险估计包括风险概率估计和风险影响估计2个方面。风险概率即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旅游项目中风险概率估计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前者主要包括头脑风暴法、电子会议法、德尔非法等,后者一般是通过统计分析、数学计算和计算机的应用来实现[4]。

按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小及评价的需要,可以将风险概率分为若干档次,如文献[3]将风险分为很低、较低、中等、较高、很高5档,对应风险概率从0%按每档20%递增至100%。同样,根据风险发生对规划目标的影响大小,可以把风险影响划分为5级,即:严重影响、较大影响、中等影响、较小影响和可忽略影响。

3.2风险评价[3]

风险评价以风险概率估计和风险影响估计为基础,对风险划分等级。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评价矩阵法和专家评价法等。

旅游规划中的风险评价,可以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价矩阵。以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为横坐标,以风险发生后对规划目标的影响大小为纵坐标,将各种风险因素排列在矩阵的25个网格内。结合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及对规划目标的影响,将风险程度划分为5个等级。

4旅游规划中的风险对策

在旅游规划中,不仅要了解规划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还要提出针对性的风险对策,以避免风险的发生或将风险发生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风险对策研究的结果应及时反馈到规划的其它方面,作为规划修改和方案调整的依据。

4.1基本要求

(1)风险对策应具针对性旅游规划可能涉及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各种规划的内容和重点也不相同。因此风险对策应结合旅游项目的特点,针对特定对象和关健的风险因素制定对策,将风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2)风险对策应具可行性风险对策应立足于现实客观的基础之上,提出的风险对策应是切实可行的。所谓可行,不仅指技术上可行,而且从财力、人力和物力方面也是可行的。

(3)风险对策应具经济性规避防范风险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风险对策所需要的费用远大于可能造成的风险损失,那么该对策是没有意义的。在风险对策研究中应将规避防范风险所付出的代价与该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权衡,寻求以最小的费用获取最大的风险效益。

4.2常用的风险对策

在旅游规划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风险分别采用不同的对策。常用的风险对策主要有: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自担。

(1)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彻底规避风险的一种做法,即断绝风险的来源。对旅游规划而言意味着改变规划方案或否决某些开发项目。风险回避方法在规避了潜在的风险损失的同时,也放弃了预期的收益。因此,这种方法一般是在风险影响严重,风险概率很高的情况下采用。

(2)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针对可控性风险采取防止风险发生,减少风险损失的对策,是最常用的风险对策。风险控制措施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况,一般包括技术措施、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等。如在旅游项目决策过程中进行科学论证,鼓励公众参与,强化监督工作,落实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可以有效减少决策的盲目性,降低决策风险。

风险分散是另一种常用的风险控制措施,例如对某些新兴旅游项目,市场前景较好,但不确定因素也较多,可以采取引进风险投资的方式,分散部分风险。

(3)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将潜在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以避免风险损失的一种方法。例如旅游企业采取向保险公司投保的方式将旅游活动的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此对策尤其适用于高危性旅游项目和某些人力难以控制的灾害性风险。

旅游项目建设中的工程风险,可以通过相关合同条款转移给承建方,再由承建方依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风险对策。

(4)风险自担风险自担就是将风险损失由旅游项目自己承担,主要适用于风险程度较低的风险因素。另外,在采取风险应对措施的费用远大于风险损失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风险自担的对策。

5结语

旅游业的发展涉及旅游区的诸多方面,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旅游规划中的风险分析应具有广泛性和长远性,旅游规划风险分析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旅游规划风险分析应涵盖与旅游业关系密切的政策、经济、社会、环境、市场、管理、技术等诸多方面。

(2)旅游规划风险分析应涵盖旅游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的全过程,旅游规划人员应具有一定的风险预见能力。

(3)旅游规划风险分析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规划单位、旅游企业及其它利益相关者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参考文献

[1] 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s].

[2] 汪宇明.旅游规划方的理性和责任-再谈规避旅游规划的风险[j].旅游学刊,2008,23(9):6.

[3] 全国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资格考试参考教材编写委员会.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388-423.

[4] 孙华平,刘风芹.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j].经济与管理,2008,22(10):63-67.

旅游策划要素篇2

关键词:旅游营销;策划;创新

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旅游营销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一套有创意的可执行的旅游营销策划不但可以为旅游景区带来显著的综合效益,而且可以影响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发展,甚至可以提升整个国家的“软实力”。本文通过回顾我国旅游营销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制约当前我国旅游营销策划的各个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我国旅游营销策划的措施,明确了创新是旅游营销策划之本,只有在旅游营销理念、营销技术手段以及营销内容等方面积极创新,才能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才能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我国旅游营销发展历程

(一)第一阶段(1978-1987年):政府主导下的旅游营销缺位阶段

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国家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引下,经济建设成效显著,我国旅游业开始进入起步时期。同时,由于我国财政困难,党中央提出了利用国内外资源打开国内外市场的方针,旅游业作为创汇产业表现出的经济性逐步凸显,旅游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从外事接待型逐步向积累外汇型转变。这一时期,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了政府供给主导型的模式。我国旅游营销整体处于缺失状态,旅游企业呈现“等、靠、要”的特征,直到1986年一首“无锡旅情”唱响日本,开辟了一首歌带动一个国家市场的营销先河,也开启了我国旅游营销发展的新篇章。

(二)第二阶段(1988-1998年):行业实践超前于理论发展的旅游营销探索阶段

伴随着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变革以及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全面开展,这一时期旅游业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我国旅游环境的特殊性以及缺乏竞争的经验和积累,这一阶段的旅游营销尚处在初级和探索的阶段,行业出现了简单模仿和盲目跟风的现象,90年代流行的点子热、ci热,也冲击了旅游营销,凸显了我国旅游营销的浮躁和发展的不成熟。

(三)第三阶段(1999-2002年):旅游营销的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营销学术界与国际营销学术界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国际前沿的营销理论被我国大量吸收和学习借鉴。这一时期顾客满意理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定制化营销、关系营销、网络营销等理论相继传入我国,我国旅游营销得到了快速而又理性的飞跃发展。

(四)第四阶段(2003-2005年):精细化营销和联合营销阶段

这一阶段,整个社会处于急剧发展之中,消费者分层更加明显,使得细分消费群体十分必要,细分目标市场,捕捉市场机会,成为广大旅游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我国旅游企业迎来了一个精细化营销的新阶段。同时,联合营销成为这个阶段旅游营销的主旋律,区域旅游合作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五)第五阶段(2006年至今):新营销破题前的困顿和品牌营销阶段

世界旅游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品牌化经营时代。打造强势旅游品牌和知名旅游品牌,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旅游营销已进入品牌制胜的阶段,然而我国旅游营销品牌化成长之路十分艰辛,我国的旅游营销整体处于一个迷茫困顿期。唯有正确认识到旅游营销策划的系统性和战略导向性特点,充分发挥旅游营销策划的作用,才能促进我国旅游营销的快速发展。

二、制约目前旅游营销策划发展的因素

(一)旅游营销策划理念的缺失

旅游营销策划理念的缺失是目前我国大多数旅游企业都存在的普遍现象,营销不等同于促销,而在当前我国许多旅游企业却经常混淆这两个概念,促销仅仅是营销工作的一部分活动,而营销更强调前期的市场调查和分析以及对顾客需求的把握。旅游营销策划理念的缺失成为阻碍当前我国旅游营销策划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缺乏科学的市场分析

随着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的确立,各地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当地旅游业。然而,各地政府发展旅游业的战略模式日益标准化,认为发展旅游就是建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等等,导致一时间全国优秀旅游城市遍地涌现。旅游业发展战略的制定缺乏科学的市场分析,存在盲目性,导致在旅游营销策划中各个地方旅游营销策划雷同现象严重,缺乏地方特色。

(三)旅游产品设计缺乏创新

旅游产品是旅游营销策划的对象,一个创新的旅游产品结合有效的营销策划往往能够很快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但是实际中,旅游产品的更新速度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旅游需求,就以各大旅行社推出的旅游线路为例,旅游线路大同小异、缺乏特色、更新缓慢,只能靠价格来吸引旅游者,致使旅行社陷入价格战的旋涡不能自拔。旅游产品缺乏创新性,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旅游营销策划的效果,导致旅游营销策划的效果不理想等等。

(四)旅游营销形式同质化现象严重

旅游业的营销,从早期借助景区导游图、宣传册、录像带开始,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逐渐演变为借助旅游交易会、推介会、dvd的营销,其营销形式同质化现象十分普遍,致使旅游营销策划在形式上很难突破。这些为数不多的相当有限的旅游营销手段,缺乏形式创新,更缺乏内容创新,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所发挥的功效也日益减弱,在旅游营销策划中采用这些传统的旅游营销形式很难达到营销的预期效果。

三、优化我国旅游营销策划的措施

(一)重视创新精神,注重创意的运用

成功的旅游营销策划案例无不体现了“创新”二字,创新通过创意来表现,未来学家托夫勒说:“主宰21世纪商业命脉的将是创意,因为资本时代已经过去,创意时代正在来临。”创意是工作人员根据企业营销目标,在收集、分析、筛选、组合各类基础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艺术思维,“苦思冥想”后形成的一个(或一系列)想法和构思。旅游企业应高度重视创意在旅游营销策划中的作用,利用创意创造特色和活力,一套有创意的可执行的旅游营销策划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创新旅游营销策划形式

旅游营销策划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形式有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旅游广告、参加旅游交易会、到客源地举行旅游推介会等。然而这些传统的旅游营销策划形式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所发挥的功效日益减弱,产生的营销影响力很有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可以用于旅游营销的新载体层出不穷,旅游营销策划在形式上应创新地综合运用各种有利于达到营销目的的方式,可以将传统与现代营销载体相结合,借助丰富多变的物质载体,不断扩大旅游营销的影响力。

(三)创新旅游营销策划内容

旅游营销的内容,就是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和具体的旅游产品。旅游营销策划的内容创新和旅游产品创新是一致的,某种意义上,旅游产品的创新实际上也是旅游营销策划内容的创新。旅游产品创新,要点在于使旅游产品能够适应、引导乃至创造市场需求。旅游营销策划内容的创新更强调智力的投入,花费智力的策划,使旅游产品通过创新而更加新颖和具有魅力。

(四)创新旅游营销策划理念

旅游营销策划的理念创新,是旅游营销策划在其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基础上的升华,它使旅游营销跃入更高的层面。对旅游企业而言,营销观念是旅游企业营销策划活动的指导思想,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方向和长远发展。从营销观念的演变进程及市场需求变化来看,旅游企业应当以旅游者为中心,根据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进行产品设计和营销策划活动,同时还要根据旅游者消费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旅游企业的营销策划活动以切实达到预期的旅游营销目的。

(五)创新科技手段在营销策划中的应用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作为一种有益身心健康的体验性消费,在旅游营销策划中应愈加重视满足潜在游客的一种体验感,这也是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例如虚拟技术在故宫景区营销策划中的成功运用,充分体现了技术手段在旅游营销策划中的作用。通过这种创新的科技手段,一方面模拟景区的场景为潜在的游客提供一种虚拟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当游客来到实地旅游时可以加深旅游认识。可见,积极创新技术手段在旅游营销策划中的应用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旅游营销策划的效果,可以促进我国旅游营销策划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浏英.旅游企业营销策划的创意要求[j].旅游科学,2000(04)

[2]武彬,龚玉和.旅游策划文化创意[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8月.

[3]武义勇,方丽莹.中国旅游营销30年回顾、反思和问题[j].新营销,2007(08)

[4]孙伶俐.对旅游线路营销策划若干问题的探讨[j].当代经理人,2006(02)

[5]冯广平.不可忽视的创意策划[j].科技智囊,2008(09)

[6]王荣国,蒋卫东.加强旅游创意策划[n].中国旅游报,2003年2月19日.

[7]沈祖祥.旅游策划[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8]我国旅游营销现状及发展策略.http:///,2008年3月3日.

旅游策划要素篇3

旅游规划,已经成为政府管理旅游产业和区域旅游开发的主要工具。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县级城市及大部分旅游区,都已经编制了旅游规划,这是中国旅游产业可喜的进步。

现有的规划体系,主要是确定要素布局及配套的整体关系,但不可能按照项目运作的要求进行深度挖掘、创意与整合;恰恰是规划不能达到的地方,策划是解决实际操作问题最好的钥匙;这些实际操作问题主要是:产品(或项目)、形象与营销、促销活动、可行性(投资评价)、招商引资、融资、开发管理。

《旅游规划通则》指出:“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旅游区规划是指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旅游区,使其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

简单概括,现有的旅游规划是围绕产业发展目标进行的要素布局与配套安排。

我们认为,旅游产业是在交通等公共条件与设施基础上,由旅游企事业主体提供服务性产品而构成的。适用的产业规划,不应该仅仅从横断的要素进行研究,最重要的是,必须研究产品,研究企事业主体如何对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市场、交通等等要素进行整合与创造,形成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规划还有另一种编制方式,即以产品为核心概念的方式。首先通过对资源于市场的整合,形成关于产品及产品体系的结构,以主力产品为中心,构筑产业配套结构,可以建立起一个更加适用合可以操作的区域生产力布局,形成区域规划定位与目标。

从我们的观点来看,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市场、交通,都是产品策划的资源基础和环境要素。只有将这些要素整合成为产品,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区域的产品谱系,根据产品,提出投资规模要求,进行产品配套,预测区域市场目标,建立以公共设施配套与产品开发相结合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没有产品,就意味着要素布局与配套缺少主体的保障和实现的机制。

通过规划,资源并不能变成产品;即使编制了修建性规划,修建出来,也只能算是一种半成品;还没有成为完整的产品。

这就是目前很多旅游机构编制规划后,不得不将规划束之高阁的原因。

规划起于资源;规划的编制从资源开始,中国旅游规划的发展,也是从地理学的旅游资源研究形成起来的;以区域自然及人文资源为基础,成为了编制旅游规划的基础思路。

从开发旅游资源的历史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原始资源利用期、资源开发起步期、资源全面开发期、资源深度挖掘期、后资源开发期。我国旅游产业起步于80年代初,95年以后进入资源开发的起步期,目前已处于起步晚期和全面开发初期。从具体的资源开发过程来分析,用以上的五阶段划分方法仍然完全适用,即仍可分为从原始利用,直到后开发的五个阶段。

然而,我国东西部发展很不平衡,东部,特别是南方,由于资源的有限,高度发展的市场催动了旅游产品的另一个发展方式:由市场需求决定的非资源型人造旅游产品(锦绣中华、欢乐谷、航母等)的快速发展。

于是,有了旅游学上市场派的声音,有了地理派与市场派的争论。

我们的观点认为,就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而言,旅游发展的目标与战略,是由旅游资源与市场共同决定的,而资源与市场的结合点,是产品,特别是产品的定位与成型,产品的调整与改造。

比如:没有博鳌论坛,我们不可能正确规划出琼海的旅游战略;没有中视基地,无锡旅游又如何去规划;没有将瓷艺转化为瓷艺旅游的产品,景德镇又怎样成为旅游目的地?规划最重要的,除了公共设施的条件及发展战略外,是运作主体必需清晰把握的产品整合与实现机制。

对于“以产品为核心概念的规划体系”而言,策划,理所当然是规划的一部分;但按照目前的规划体系,策划不被包含,策划是策划,规划是规划。

当目前的规划尚未建立起以产品为核心的编制体系时,策划,就成为规划最好的补充!

二、“玩法”与产品策划的创造性

在同样的资源与市场要素的条件下,产品,可以有多种多样可能的形态。我们可以以资源为对象,进行产品设计,比如独特的自然资源,它本身就是观赏对象;我们也可以以资源为背景,进行产品设计,比如度假村、高尔夫球场;我们还可以完全“无中生有”,比如主题公园。

产品的定位,包括五大定位:市场定位、主题定位、形象定位、游憩方式定位、商业模式定位。完整的旅游产品,应该有明确的游憩方式、和相对清晰的商业模式。

与定位相对应的,是创意过程。

定位不仅仅需要整合各种要素,从中挖掘出对应市场的最大吸引力因素;定位更需要创造,为产品注入新的内涵,包括主题、形象、游憩方式、商业模式等不同的方面。

就对观赏性资源的产品化改造而言,创造性设计就非常重要;其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充分体现。人体工程设计、情境设计和体验设计是观赏方式设计的主要技术。

人体工程设计:以人与自然相适应为基础,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安排最适于人体的观赏及游乐方式;以最适合于人体步行、站立、座息、游走及观赏的方式,设计每一个景点的游步道、座椅、观赏点等;

情境设计:对整个景区、每一个景点,设计出观赏角度,利用人文要素,形成审美意境,产生情景交融,情境互动的效果;

体验设计:以人为本,把纯自然的过程,转化为人的参与过程,是人在参与中,体验乐趣,产生新的经历与经验,获得全新的感受。

我们有时把观赏方式游称作为游赏方式;游憩方式不同于游赏方式,尤其包含了休憩的含义,以休闲为核心的娱乐、康体、疗养、休息成为休憩。

游玩方式游不同于游憩方式,玩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玩乐,不一定休闲,可能很累,可能使人与人之间的游戏。而游,则包含了外出,行走等出游理念,又包含了登山等康体概念。

总体上说,最大的概念是游玩方式,其次是游憩方式,再次是游赏方式或观赏方式。

对产品策划而言,最重要的是确定游玩方式,又成为“玩法”。创意的最大难点,也是最核心点,就是玩法。

有了玩法,就可以清楚的分析产品的吸引力有多大,吸引什么样的游客,满足什么样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进行商业运作的策划。

三、产品体系与规划

1)产品策划

产品策划包括产品定位、游玩方式设计、功能分区、空间布局、景观策划、交通与游步道策划、设施要求与配套策划、环境保护策划、商业模式设计、形象设计、营销策划、投资分期、融资安排、收入预测。

一个区域旅游规划,应该对区域内的资源进行整合,结合市场、交通、城镇、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形成一批产品,并形成产品体系结构。

2)单元产品、产品集及产品体系

产品体系,是指区域内全部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产品共同构成的整体。单元产品指地域、游玩方式、管理条件等具备相对完整性的,可以独立经营的最小单元。产品集指由一个或几个吸引力中心单元产品及其配套产品共同构成的,在地域上紧密结合,在经营上形成最佳规模的产品群。有几个产品群,构成一个区域的产品体系。

在产品体系中,有1-3个产品群具有最大的吸引力,是区域的核心产品集,其他产品集有的处于补充地位,有的是配套性,有的市场对象较小或局限较大、有的为未来潜力性产品。这些产品集之间,构成一种结构关系,形成产品体系。

3)发展目标与战略

有每个产品的目标及产品体系的构架,很容易整合出区域发展目标。基于产品体系,制定的战略将以产品开发和公共设施开发为基础,结合营销战略,形成综合发展战略。

4)生产力布局及要素配置

依托产品体系构架,可以形成跟适用的生产力布局,其中各要素的配置都依托于公共设施或产品,有明确的承担主体,有清晰的投资及引资操作方式。

5)区域形象与营销战略

区域的形象,往往是以核心产品的形象或大多数产品共有的形象为基础,结合产品的情景、体验及互动方式,进行提炼;凸显区域旅游的独特性和游玩吸引力。

营销战略则是对各产品集营销战略的区域整合,从整个区域出发,依托核心产品的吸引力,以核心产品的营销为主,建立带动模式,同时考虑不同产品的区域及时场细分战略。

6)区域投资与招商

区域投资,依托于产品的投资估算和公共设施的估算,可以非常容易的得出。公共设施需要政府进行投资,产品可以按项目(可以是产品集,也可以是单元产品)进行招商。

旅游策划要素篇4

关键词 海南省;国际旅游岛;旅游专业人才;教育 

 

1 海南国际旅游岛概述 

 

国际旅游岛,是指在特定的岛屿区域内,限定在旅游产业领域范围中,对外实行以“免签证零关税”为主要特征的投资贸易自由化政策。 

建立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主要内涵是:确立新目标,实现“服务零距离、管理零距离、景区零距离、产品零距离”,把海南建设成为“旅游开放之岛、欢乐阳光之岛、休闲度假之岛、生态和谐之岛、服务文明之岛”;建立新体制,参照国际惯例,构建海南更新更特的旅游发展和管理体制,为中国旅游业整体转型提供一个先行先试的试验田;进一步扩大国际游客的免签范围,为游客进出提供尽可能的方便和自由;在旅游产业的主要领域,全面开放市场,率先实行我国人世的承诺。 

 

2 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的旅游专业人才 

 

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规划、建设及运作离不开各个方面专业人才的参与,尤其是旅游专业人才。分析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内涵及目标。可以看出需要以下几方面的旅游专业人才。 

2.1旅游规划人才。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将分三个阶段完成:到2013年,建成国际旅游岛的雏形;到2018年,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到2028年,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旅游岛。 

在第一个阶段,海南省首先要完成的工作是高水平编制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对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实施国际化改造,全面推进旅游服务与国际接轨。因此,具有专业水准的旅游规划人才不仅可以参与总体规划的编制,对总体规划的细化及实施也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2旅游策划人才。 

海南省具有不可替代的热带旅游资源,但如何进行海南省旅游形象策划、公关策划、广告策划、产品策划、服务策划及旅游节庆活动策划对海南省旅游资源能否国际化非常关键的因素。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研发、设计出适应国际旅游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进一步强化旅游精品意识,全面实施精品战略,在高起点、高水准规划的基础上,构建融观光、度假、会展于一体的旅游产业格局;强化旅游产品品牌建设,加快培育和开发豪华邮轮旅游、水上活动旅游、森林旅游、康体旅游、体育旅游等精品专项旅游产品;改善旅游产品结构,丰富旅游产品内涵;深度策划、开展大型旅游节庆活动、国际交流活动,增强旅游产品的国际性影响力。 

2.3市场营销人员。 

2007年,海南省共接待海外游客75万人次,同比增长22%,其中外国人59万人次,同比增长27%,而同年海南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45万余人次,海南省可招待2500万人次,因此,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市场营销人员正是针对细分市场进行深入剖析,然后在分析结构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市场、不同产品进行不同营销方式。 

对于海南省来说,主要是巩固港、澳、台旅游市场,进一步扩大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以及俄罗斯市场,逐步拓展欧洲、澳洲市场。用好用足现有的旅游优惠政策,加快开辟新国际航线,强化海南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提高海南旅游的知名度,让更多的国际高端游客到海南休闲度假。 

2.4旅游管理人才。 

国际旅游岛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旅游管理国际化。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尤其是要明晰政企职责,实行政企分开,把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力量集中到宏观产业指导上来;要改革和完善各级旅游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制度,提高旅游管理水平;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规范审批行为,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加强旅游行业地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管理环境;应通过积极引导和鼓励,尽快建立一批旅游信息咨询、旅游企业及旅游人才交流等方面的中介机构,为政府当好行业管理的助手。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并使之成为加强行业自律的主体。 

2.5旅游服务人才。 

要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惯例的旅游行业服务质量标准,规范旅游服务质量操作流程,实行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以人为本,围绕游客的需要,提供个性化优质服务;要创新旅游培训工作思路,着眼于提高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起一支具有国际管理水平,熟悉国际旅游服务业行规、法规、操作模式的酒店高级管理人员队伍;结合服务需要,强化旅游从业人员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全行业人员的服务水平。 

随着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扩展,国际游客所占的比例也将从目前的不到30%上升到60%,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运营需要有大批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才。 

 

3 海南省国际旅游岛所需旅游专业人才教学内容

 

 

面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好形势,为其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对海南省旅游专业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而作为海南省最重要的旅游高级人才培养基地,本人认为海南旅游管理人才的素质教育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较高的道德素质。 

随着国际游客的比例不断增高,将会对海南省旅游从业人员有一定的思想冲击,如果没有坚定正确的道德修养,将会产生很多的负面效应,因此,道德修养教育至关重要。道德修养不仅是旅游从业人员行为的准则,而且旅游从业人员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管理因素和手段,它对员工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这一素质对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和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如果旅游从业人员没有顽强的意志力,没有对事业的责任感,就无法满足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发展的需要。 

3.2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专业技能。

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要求旅游专业人才对国际旅游岛的性质、特点、发展规律有一个系统的现代认识。除旅游学基本理论外,还应对与旅游密切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以旅游学基本理论为核心的理论基础可以使旅游从业者准确把握国际旅游岛旅游发展趋势,有效地发现并解决国际旅游岛发展中各种关键性问题。目前海南省大多数旅游从业人员的理论基础较差,需要进行系统补充。同时,旅游业是一个操作性非常强的行业,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有非常高的要求,尤其是针对旅游服务第一线的从业者都要进行严格的技能训练和考核,这将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发展有非常举足轻重的作用。 

3.3宽广的知识面。 

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不止设计旅游一个行业,同时对海南省的各个行业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发展旅游业,而是以旅游为契机,促进海南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对各个行业的新信息的掌握对国际旅游岛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旅游从业人员必须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旅游业又是以旅游者服务为中心的综合性服务产业,它对旅游从业人员提出了特定的复合智能结构要求。 

3.4创新精神的培养。 

国际旅游岛人才建设要求旅游从业人员的创新精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理方法上的创造力,敢于否定和突破传统或落后的管理模式,能不断创新,改善现有不适应管理模式;理论上的创造力,探讨旅游学的新思想、新理论;学科应用上的创造力,积极大胆地把理论和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佳方式、最佳途径和最佳效益。 

 

4 海南省国际旅游岛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针对国际旅游岛对专业人才及培养内容的需要,其培养方式主要有三种。 

4.1课堂讲授方式。 

对于旅游从业人员扎实的理论知识的要求,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大多数在室内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来完成。这种方式可以让从业人员对一个学科的概念、基本理论、架构等有非常系统深入的了解,对于具体实践的理解有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如何能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培养培训的竞争力也对高校旅游职业教育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4.2课外实践方式。 

旅游行业是一个操作性非常强的一个行业,仅仅只有室内课堂讲授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课外实践活动成为必须。目前主要方式就是在酒店、旅行社等地进行真枪实弹地工作,一般采用实习方式,时间大概在半年左右,这种方式对学生的锻炼培养和提高效果非常好,这种方式对于国际旅游岛所要求的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应急处理等方面有非常大的优势。 

4.3专业讲座方式。 

国际旅游岛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时时补充旅游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和相关信息,而这些信息只有在旅游行业第一线的人和旅游资深专家学者才会有非常快速的了解和敏锐的判断,因此,可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邀请旅游行业第一线的从业者和旅游资深专家学者给学生作讲座,这对学生深入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动向及扩大知识面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5 小结 

 

海南省目前处于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如果能很好地把握将会对海南省旅游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而其中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又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旅游策划要素篇5

关键词:旅游规划 环境影响 识别 探讨

中图分类号:x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117-01

随这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业兴起,社会压力过大,人们需要通过旅游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但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许多影响。旅游规划中环境影响识别工作,能为旅游环境评价中的指标和具体的评价工作提供有效数据,为了能够有效的控制由旅游规划该环境带来的影响。

1 旅游规划中环境影响识别概述

1.1 旅游规划中环境影响识别的概念

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主要是对旅游的规划目的、环境指标和整体计划进行分析,分析在进行旅游活动时将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在旅游活动开始前,对活动造成地环境影响的区域等进行预测,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对旅游景区的环境进行保护。

1.2 旅游规划中环境影响识别的主要内容

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是由旅游景区内的环境与旅游活动等外界因素间相互作用后产生的影响。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主要包括对旅游相关产业的识别、外界因素的识别、旅游环境影响的连锁反应识别三个方面:(1)旅游相关产业的识别。旅游相关产业的识别包括交通运输,基础的娱乐、保护、绿化等设施,旅游规划的区域和公共设施等建设对旅游环境造成的影响,还有实施旅游规划后,所兴起的相关产业。(2)外界因素的识别。旅游规划范围内识别出来包括旅游景点、旅游区内的保护区、旅游资源、旅游环境存在的危险区域等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外,还包括当地的文化习俗、经济等。(3)旅游环境影响的连锁反应识别。识别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生态连锁反应,这种识别不仅是针对造成环境影响的时间、可能性、受影响的程度等,还需要识别旅游业的规模、发展方向、建设的项目、带动的相关产业中潜在的影响。

1.3 旅游规划中环境影响识别的重要性

(1)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效率,避免识别中的盲目性预测。影响旅游环境的因素有很多,并非所有的因素都需被纳入评价的范围内,对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进行识别,可快速的判定影响环境的不利因素,避免识别中存在盲目性预测,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效率。

(2)提升旅游规划中环境影响识别的真实性。只有正确的对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进行识别,才能为评价指标提供可靠数据,使评价指标更真实。为了能够使旅游规划环境的评价指标可靠、科学、真实,需提高环境识别的质量。

(3)有效的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通过识别分析,找出影响环境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缓解旅游规划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4)节省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资金。对环境影响进行有效识别,可缩小评价的区域,不仅能够保证评价的真实性与科学性,还能节省人员、资金、物力的浪费,减少评价的成本。

2 旅游规划中环境影响识别主要方法

对旅游规划中的环境影响识别方法较多,如清单法、矩阵法、核查表法、叠图法、层次分析法及情景分析法等。这些方法都需按照相关规定,有步骤的进行,才能对旅游规划中环境影响进行有效识别。识别需要按照以下四个步骤实行:

(1)对环境影响的相关项目进行分类。首先,需将旅游规划内的可能会产生环境影响的景区分类;其次,需这些选定的景区进行分析,选出对会环境造成影响的建设项目、产业进行汇总。

(2)旅游规划内的会产生环境影响的要素进行分析。通过分类,缩小评价范围,选出对会环境造成影响的建设项目、产业,汇总后可得出这些项目,产业将会对景区内环境造成多大的程度的影响,将参数进行计算后得出具体的影响程度,受到影响后环境的参数与受到影响的环境范围。

(3)根据得出的结果制作识别矩形图。将得出的数据用矩形图进行汇总,在构建矩形图时,需考虑影响景区环境的因素,选出最为得当的分析法,才能构建出与当地的旅游环境影响最为合适的分析矩形图。

(4)对矩形图内影响环境的因素进行分析。构建好矩形图后,将矩形图与计算出的数据联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对影响环境的因素进行识别,得出造成环境影响的真实原因。

3 旅游规划中环境影响识别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3.1 旅游规划中环境影响识别存在的问题

(1)识别对象。在我国,相关专家只是对景区内的动物、植物、水环境、大气、土壤等因素作为研究的对象,需对旅游规划中环境影响进行识别时深化研究对象。

(2)识别尺度。我国环境影响识别的研究仅限于小范围的生态系统,不能对大范围、周期较长、隐秘度较高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3)识别方式。一直以来,旅游规划环境影响都是把野外调查都为基本研究的方式,设计的实验大多以短期的影响为主,这种描述性的研究过于肤浅,没能进行长期性的追踪研究,数据不精准,不能真正的实现对旅游环境研究的目的。

(4)识别研究的方向。迄今为止,我国一直缺乏对环境影响的深层次的系统性研究,如与其密切相关的旅游规划工程的措施、社会经济的发展政策、改变能源构造的方法等。

3.2 旅游规划中环境影响识别问题的解决对策

(1)深化研究的对象。影响景区环境的因素不断增加,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活动将会有新的形式,因此,研究的对象也需有一定的变化,需深入地对影响环境的因素进行研究,新的旅游活动也会带来新的环境影响,也会是旅游规划环境影响新的研究对象。

(2)拓展研究的尺度。目前,我国对于一般尺度的研究有较好的情况,但是缺乏大尺度的、长期性研究。因此,需拓展研究的尺度,在大范围的空间进行研究,可能会发现大区域内的种群构造,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3)优化研究方法。除了对野外进行实验研究外,还需建造长期的监测系统对景区内的环境影响进行有效地监控。如3s技术,该技术的运用,能增大对环境影响范围的监测与数据的获取,并进行分析,提高环境影响研究的精确度。

4 结语

由于我国对旅游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才刚开始,对环境识别的方法与内容上都需要完善,只有根据我国旅游环境的现状,结合相关规定才能寻得最合适的识别方法,使我国的旅游行业能够稳定、健康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曹雪稚.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的技术思路探讨[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9).

旅游策划要素篇6

goodrich、pearce、phelps、calantone、echtner和ritchie以及milman和pizam分析研究了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认为旅游感知形象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旅游决策、服务质量的感受以及满意程度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11-16]mayo认为旅游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景色、气候和交通等方面的差异[17]。anderssen和collberg也作了类似研究,发现目的地的感知形象存在8种属性差异[18]。goodrich则对旅游者关于旅游目的地感知和判断的相似性做了评估,发现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在娱乐和文化生活模式方面有相似性影响因素[19]。po-juanddeborah在调查中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主要取决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和社会人口等统计变量[20]。态度、行为和社会阶层方面的文化差异,会影响旅游形象的感知[21,22],在旅游目的地吸引下,在旅游客源国的影响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的旅游者会产生不同的旅游满意度;收入较低和教育水平较低的旅游者、低层社会的旅游者、老年旅游者对旅游形象感知的期望较低,会认为到国外度假是奢侈消费,因而旅游满意度较高。

由于旅游决策归因于目的地形象,国外许多研究者试图解释影响选择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因素,crompton的实证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形象因素都会影响旅游决策[23]。旅游形象的感知属性,可以通过感知的目的地之间的类似性,识别旅游目的地形象相对于其他目的地形象的优势与劣势[24-31]。john认为通过rg方法对旅游感知形象进行评估,避免了其它方法所产生的固有偏见,使旅游感知形象更利于解释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各自特有的旅游环境结构,更有可能成为决策的相关因素[32]。dann、crompton、iso-a-hola、uysal和jurowski则根据推拉理论,认为旅游者以及潜在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从本质上受制于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形象,理解旅游者所感知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能够有助于更好的研究旅游者以及潜在旅游者行为动机以及相关因素[33-36]。

1.2旅游形象感知的类型研究

gunn把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形成的旅游感知形象概括为原生形象和诱导形象,原生形象指潜在旅游者还未到旅游目的地之前所形成旅游感知形象,而诱导形象则在旅游者实地旅游之后形成[37]。fakeye和crompton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所形成的旅游感知形象概括为原生形象、诱导形象和混合形象[38]。gartner在旅游感知形象形成过程的研究中,把旅游感知形象分为明显诱导、隐藏诱导、自主原生等8个类型[39]。gartner和hunt在旅游感知形象变化的分析研究中指出,由原生形象和诱导形象构成的混合形象,决定着旅游感知形象在非本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变化[40]。echtner和ritchie为了构建更为精确的旅游感知形象,衡量旅游者所形成的海外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分析了许多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类型特性,对旅游感知形象的评估起了很大作用[41]。

baloglu和brinberg则提出了旅游形象情感模型,运用了russel等提出的情感环绕丛模型,由于旅游目的地的积极与消极形象的差异,旅游感知形象的情感模型可以作为旅游市场战略定位手段[42-46]。robert认为旅游感知形象是心理预景,只有积极的旅游形象才能影响潜在旅游者,可以运用分类法对旅游目的地积极的感知形象进行分析[47]。只有当积极的形象对旅游者的影响超过了消极形象的影响时,潜在的旅游者才会选择该旅游目的地[48]。由于旅游感知形象具有持续性,形象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一段时间内一般不会改变[49];实际上,旅游感知形象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形成旅游目的地因素改变后,仍可持续相当时间;同时,由于潜在旅游者的体验经历、文化背景、地理缘源、对目的地的熟悉程度、以及对目的地的期望值不同,因而对目的地形象感知也会有所不同或改变。

1.3旅游形象感知的行为模式研究

carmen等认为大多数旅游者在旅行时,会选择一个以上的旅游目的地,然而,对多目的地旅行的感知模式结构研究仍相当薄弱[50]。lue、crompton和fesenmaier关于多目的地旅行的感知行为模式研究,以及lue、crompton和stewart对特定地区的多目的地旅行的感知行为模式的实验性研究,证实了许多因素与多目的地旅行的感知行为模式有关[51,52]。seyhmus和ken发现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在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中存在明显差异[53]。尽管大量研究都认为旅游形象的感知研究对旅游地形象起着重要作用,旅游感知形象影响着旅游行为选择,但衡量旅游目的地的最主要特性仍需探讨,研究旅游感知形象、预测旅游者旅游感知选择行为模式仍需深入[54-58]。joseph和chenting在此基础上,运用消费研究中的自我概念,解释了旅游形象感知的行为基础,建立了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自我协调的综合旅游行为模式[59]。

1.4旅游感知形象的营销管理研究

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必须着眼于对潜在旅游者的有效促销与引导,目的地管理应为旅游目标客源市场提供特殊、长期、有效、有吸引力的旅游感知形象[60,61]。kotler和barich认为旅游感知形象应建立在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利益、价值的预先假设基础之上[62]。sheth,newman,gross建立了旅游感知形象的市场选择消费模型,包括功能、社会、情感、认知、环境等多维消费营销管理的价值研究[63]。由于女性社会地位和出游率不断提高[64-67],ercanandsevil认为旅游市场营销者、广告宣传者和旅游目的地促销者,应注意旅游营销中男性和女性的关系[68]。butler根据游客需求周期理论,认为新型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市场营销可能会过度吸引游客,当供给方需求的推动力增加时,超过了目的地承载力的临界线,旅游者就会不再选择这个旅游目的地[69]。gartner依据gartnerandhunt的研究数据,运用了多层面的尺度分析,以帮助市场营销者确定更为有效的旅游市场细分[70]。

在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中,旅游目的地营销不但要充分了解旅游者心目中的感知旅游形象,而且还要对竞争对手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深入了解,目的地营销人员应充分了解自身与竞争者的长处和短处,以便拓展旅游市场定位战略[71,72]。旅游市场战略定位是旅游者心目中对旅游目的地树立与众不同旅游形象的感知过程[73-75]。拓展旅游战略定位包括目标客源市场中的目的地形象感知识别、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竞争比较以及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需求和差异[76-79]。如果该目的地的形象感知特色不突出、营销管理不得力,旅游者的旅行选择几率将大大减少[80]。

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近年来,我国旅游学者在吸取了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拓展了旅游形象感知的理论领域,特别对旅游形象设计的概念、内涵和营销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实证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林炎提出了旅游形象设计是我国旅游城市面临的新课题[81];陈传康在旅游形象设计的实践中,提倡抓住地方文脉进行形象设计导入,并将企业形象识别理念引入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中[82];保继刚认为旅游者感知的旅游形象受到感知距离和目的地的人文事象等因素的影响[83];王家骏认为,如果旅游感知形象和旅游者的期望与偏好之间差异性越大,潜在旅游者选择的可能性越小,而同一性越大,中选机率会增大[84];吴必虎等则对中国居民的旅游目的地行为进行了研究[85];谢飞帆介绍了旅游形象地研究在西方的掘起[86];张安等则提出了旅游感知形象的策划设计内容、方法和旅游感知形象评价指标体系,认为形象感知策划是多学科、多阶段的系统工程[87];屈海林、聂献忠、谷明则分别以香港、上海、大连等城市为例,探讨了都市旅游形象营销的思路[88-90];李蕾蓄则系统地介绍了旅游地形象策略的理论与实践[91];王磊等从旅游主客体的角度,探讨了实际发射性、传播发射性、个体化、社会化等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旅游形象感知的主客体关系[92];宋章海从旅游者感知出发,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可感知性与不可感知性,提出了应用正确运用旅游形象要素进行营销策划的观点[93];谢朝武等则探讨了旅游形象感知策划的系统组织程序,提出了旅游形象策划的参与型组织模式[94]。

3结论

国外同类研究,从研究内容而言,主要集中在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形象感知类型、形象感知行为模式、形象感知营销的研究等方面;从研究方法而言,不但有定性研究,而且有定量研究;从技术方法而言,不但有单因子分析,更有多因子分析,有的还运用了gis及spss等研究手段;从研究区域而言,不但有国内旅游形象的感知研究,而且有跨国多目的地的旅游形象感知研究;从研究结果而言,相当的研究结果依赖于市场抽样调查数据,结果分析具有客观性,主要为旅游企业营销管理提出市场定位战略。

国内同类研究,从研究内容而言,主要是对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策划研究;从研究方法而言,大多是对旅游形象策划的定性研究,对定量研究则处于起始阶段;从研究区域而言,只局限于对国内和区域性旅游形象的策划及设计研究;从研究结果而言,相当的研究成果是从区域性旅游市场开发,具有主观性,主要为地方政府经济和社会的战略发展提出建议及对策。

【参考文献】

[1]goodall,b.howtouristschoosetheirholidays:ananalyticalframework[a].inmarketinginthetourismindustry:thepromotionofdestinationregions[c].editedbyb.goodallandg.ashworth.london:routledge,1990,pp.1-17.

[2]gartner,l.imageformationprocess[a].incommunicationandchannelsystemsintourismmarketing[c].editedbymuzafferuysalanddanielr.fesenmaier.newyork:haworth,1993,pp.191-215.

[3]fakeys,p.c.,andj.l.crompton.imagedifferencesbetweenprospective,first-time,andrepeatvisitorstothelowerriograndevalley[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1,30(fall):10-16.

[4]boulding,k.theimage.annarbor: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m].1956.

[5]gartner,c.m.themeaningandmeasurementofdestinationimage.[j].journaloftourismstudies,1991,2(2):2-12.

[6]chon,k.s.theroleofdestinationimageintourism:areviewanddiscussion[j].thetouristreview,1990,2:2-9.

[7]moutinho,l.vacationtouristdecisionprocess[j].thequarterlyreviewofmarketing,1984,9(spring):8-17.

[8]woodside,a.g.,ands.lysonski.ageneralmodeloftravelerdestinationchoice[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89,16(winter):8-14.

[9]um,s.,andj.l.crornpton.therolesofperceivedinhibitorsandfacilitatesinpleasuretraveldestinationdecisions[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2,30(3):18-25.

[10]gensch,d.h.image-measurementsegmentation[j].journalofmarketingresearch,1978,15:384-394.

[11]goodrich,j.n.anewapproachtoimageanalysisthroughmultidimensionalscaling[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77,16(3):3-7.

[12]pearce,p.l.perceivedchangesinholidaydestination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2,9:145-164.

[13]phelps,a.holidaydestinationimage-theproblemsofassessment:anexampledevelopedinmenorca[j].tourismmanagement,1986,7(3):168-180.

[14]calantone,r.1.,c.a.dibenedetto.a.hakam,andd.c.bojanic.multiplemultinationaltourismpositioningusingcorrespondenceanalysis[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89,28(2):25-32.

[15]echtner,c.,andj.r.b.ritchie.themeasurementofdestinationimage:anempiricalassessment[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3,22(4):3-13.

[16]milman,a.,anda.pizam.theroleofawarenessandfamiliaritywithadestination:thecentralfloridacase[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5,33(3):21-27.

[17]mayo,e.j.,andl.p.jarvis.thepsychologyofleisuretravel[m].boston:cbi.1981.

[18]anderssen,p.,andr.t.colberg.multivariateanalysisintravelresearch:atoolfortravelpackagedesignandmarketsegmentation[m].inthefourthannualconferenceproceedingsofttra.sunvalley,id:travelandtourismresearchassociation,1973,pp.225-238.

[19]goodrich,j.n.therelationshipbetweenpreferencesforandperceptionsofvacationdestinations[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78,16(fall):8-13.

[20]po-juchen;deborahlkerstetter.internationalstudents''''imageofruralpennsylvaniaasatraveldestination[j].journaloftravelresearc,1999,29(feb):256-266.

[21]lewis,barbarar.servicequality:aninternationalcomparisonofbankcustomers''''expectationsandperceptions[j].journalofmarketingmanagement,1991,7(1):47-62.

[22]mayo,edwardj.,andlancep.jarvis.thepsychologyofleisuretravel:effectivemarketingandsellingoftravelservices[m].boston:cbi.1981.

[23]crompton,j.l.anassessmentoftheimageofmexicoasavacationdestinationandtheinfluenceofgeographicallocationuponthatimage[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79,17(spring):18-23.

[24]anderssen,p.,andr.t.colberg.multivariateanalysisintravelresearch:atoolfortravelpackagedesignandmarketsegmentation[m].inthefourthannualconferenceproceedingsofttra.sunvalley,id:travelandtourismresearchassociation,1973,pp.225-238.

[25]goodrich,j.n.therelationshipbetweenpreferencesforandperceptionsofvacationdestinations[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78,16(fall):8-13.

[26]garther,w.c.temporalinfluencesonimagechange[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6,13:635-644.

[27]fenton,m.,andp.pearce.multidimensionalscalingandtourismresearch[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8,15:236-254.

[28]gartner,l.tourismimage:attributemeasurementofstatetourismproductsusingmultidimensionaltechniques[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89,28(fall):16-22.

[29]crompton,j.l,p.c.fakeye,andchi-chuanlue.positioning:theexampleofthelowerriograndevalleyinthewinterlongstaydestinationmarket[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2,31(fall):20-26.

[30]baloglu,s.,andil.brinberg.affectiveimagesoftourismdestinations[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7,35(4):11-15.

[31]vanraaij,w.fred,anddicka.francken.vacationdecisions,activities,andsatisfaction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4,11:101-112.

[32]john.t..coshall.measurementoftourists''''images:therepertorygridapproach[j].journaloftravelresearch,2000,38(aug):85-89.

[33]dann,g..anomieego-enhancementandtourism[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77,17:155-169.

[34]crompton,j..motivationforpleasurevacation[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79,6:408-424.

[35]iso-ahola,s..towardasocialpsychologicaltheoryoftourismmotivation:arejoinder[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2,9:156-262.

[36]uysal,m.,andc.jurowski.anempiricaltestingofthepushandpullfactorsoftourismmotivation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3,21:844-846.

[37]gunn,c..vacationscape.austin:bureauofbusinessresearch[m].universityoftexas.1992.

[38]fakeye,,p.andj.crompton.imagedifferencesbetweenprospecfive,first-time,andrepeatvisitorstothelowerriograndevalley[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1,29(2):10-16.

[39]gartner,w.c..imageformationprocess[j].,journaloftravelandtourismmarketing,1993,2:199-212.

[40]gartner,w.c..tourismimage:attributemeasurementofstatetourismproductsusingmultidimensionalscalingtechniques[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89,28(2):16-20.

[41]echtener,c.,andj.r.b.ritchie.themeasurementofdestinationimage:anempiricalassessment[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3,22(4):3-13.

[42]russel,j.a..acircumplexmodelofaffect[j].journalofpersonalitvandsocialpsychology,1980,39(6):1161-1178.

[43]baloglu,s.,andil.brinberg.affectiveimagesoftourismdestinations[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7,35(4):11-15.

[44]russel,j.a.,andg.pratt.adescriptionofaffectivequalityattributedtoenvironment[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0,38(2):311-322.

[45]russel,1.a.,l.m.ward,andg.pratt.affectivequalityattributedtoenvironments:afactoranalyticstudy[j].environmentandbehavior,1981,13(3)259-288.

[46]russel,j.a.,andj.snodgrass.emotinandenvironment[a].inhandbook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c].editedbyd.stockolsandi.altman.newyork:johnwiley,1987,pp.245-280.

[47]robertwaryszak.anexaminationoftheroleofbeneficialiimageintouristdestinationselection[j].journaloftravelresearch,2000,aug:37-44.

[48]mclellan.r.w.,andk.d.foushee.negativeimagesoftheunitedstatesasexpressedbytouroperatorsfromothercountries[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82,22(summer):2-5.

[49]crompton.j.l.,andc.w.lamb.marketinggovernmentandsocialservices[m].newyork:johnwiley.1986.

[50]carmentideswell,billfaulkner.multidestinationtravelpattemsofintemationalvisitorstoqueensland[j].journaloftravelrosearch,1999,may:364-374.

[51]lue,c.c.,j.l.crompton,andd.r.fesenmaier.conceptualisationofmulti-destinationpleasuretrip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3.20:289-301.

[52]lue,c.c.,j.l.crompton,andw.p.stewart.evidenceofcumulativeattractioninmultidestinationrecreationaltripdecisions[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6,35(summer):41-49.

[53]seyhmusbaloglu,kenw.mccleary.u.s.internationalpleasuretravelers''''imagesoffourmediterraneandestinations:acomparisonofvisitorsandnon-visitors[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9,nov:144-152.

[54]gartner,w.c.,tourismimage:attributemeasurementofstatetourismprodectsusingmultidimensionalscalingtechniques[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89,28(2):16-20.

[55]gamer,w.c.,andj.hunt.ananalysisofstateimagechangeoveratwelve-yearperiod(1971-1983)[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87,26(2):15-19.

[56]echtner,c.,andj.r.b.ritchie.themeasurementofdestinationimage:anempiricalassessment[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3,22(4):3-13.[77]javalgi,r.g.e.g.,thomas,anss.r.rao.u.s.pleasuretravelers''''perceptionsofselectedeuropeandestinations[j].europeanjournalofmarketing,1992,26(7):45-64.

[57]milman,a.,anda.pizam.theroleofawarenessandfamiliaritywithadestination:thecentralfloridacase[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5,33(3):21-27.

[58]court,b.,andr.a.,lupton.customerportfoliodevelopment:modelingdestinationadopters,inactive,andrejecters[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7,35(1):35-43.

[59]josephsirgy,chentingsu.destinationlimage,self-congruity,andtravelbehavior:towardandintegrativemodel[j].journaloftravelresearch,2000,may:340-352.

[60]salah,s.hassan.determinantsofmarketcompetitivenessinanenvironmentallysustainablesourismindustry[j].journaloftravelresearch,2000,feb:239-245.

[61]um,s,j.l.crompton.therolesofperceivedinhibitorsandfacilitatesinpleasuretraveldestinationdecisions[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2,30(3):18-25.

[62]kotler,p.,andh.barich.aframeworformarketingimagemanagement[j].sloanmanagementreview,1991,32(2):94-104.

[63]sheth,j.n.,b.i.newman,andb.l.gross.cons-umptionvaluesandmarketchoices[m].cincinnati,oh:south-western.1991.

[64]andes,n..socialclassandgender:anempiricalevaluationofoccupationalstratification[j].gende&society,1992,6(2):231-251.

[65]chafetz,j.s.,j.lorence,andc.larosa.genderdepictionsoftheprofessionallyemployed:acontentanalysisoftradepublications,1960-1990[j].sociologicalperspectives,1993,36(1):63-82.

[66]skelly,g.u.,andw.j.lundstrom.malesexrolesinmagazineadvertising,1959-1979[j].journalofcommunication,1981,31(4):52-57.

[67]tuchman,g..women''''sdepictionbythemassmedia[m].signs,1979,4:528-542.

[68]ercansirakayam,sevilsonmez.genderimagesinstatetourismbrochures:anoverlookedareainsociallyresponsibletourismmarketing.[j].journaloftravelresearch,2000,may:323-362.

[69]butler,r.w..theconceptofatouristareacycleofevolution:implicationsformanagementofresources[j].canadiangeographer,1980,24(1):7.

[70]garner,w.c.,andj.hunt.ananalysisofstateimagechangeoveratwelve-yearperiod(1971-1983)[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87,26(2):15-19.

[71]ahmed,z.u..theinfluenceofthecomponentsofastate''''stouristimageonproductpositioningstrategy[j].tourismmanagement,1991,12(december):331-340.

[72]calantone,r.j,c.a.dibenedetto,a.hakam,andd.c.bojanic.multiplemultinationaltourismpositioningusingcorrespondenceanalysis[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89,28(fall):25-32.

[73]crompton,j.l.,p.c.fakeye,andchi-chuanlue.positioning:theexampleofthelowerriograndevalleyinthewinterlongstaydestinationmarket[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2,31(fall):20-26.

[74]kotler,p.,d.h.haider,andi.rein.marketingplaces:attractinginvestment,industry,andtourismtocities,states,andnations[m].newyork:freepress.1993.

[75]echtner,c.m.,andj.r.brentritchie.themeasurementofdestinationimage:anempiricalassessment[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3,31(spring):3-13.

[76]aaker,d.a.,andj.g.shansby.positioningyourproduct[j].businesshorizons,1982,may-june:56-62.

[78]crompton,j.l.,p.c.fakeye,andchi-chuanlue.positioning:theexampleofthelowerriograndevalleyinthewinterlongstaydestinationmarket[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2,31(fall):20-26.

[79]ahmed,z.u..theinfluenceofthecomponentsofastate''''stouristimageonproductpositioningstrategy[j].tourismmanagement,1991,12(december):331-340.

[80]mayo,e.j.,andl.p.jarvis.thepsychologyofleisuretravel[m].boston:cbi.1981.

[81]林炎.旅游形象设计:我国旅游城市面临的新课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3).

[82]陈传康,等.神仙世界与泰山文化旅游城的形象策划[j].旅游学刊,1996,(1).

[83]保继刚,等.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84]王家骏.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旅游决策行为研究[a].旅游地理纵横谈[c].1997.

[85]吴必虎,等.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7,(2).

[86]谢飞帆.旅游地形象研究在西方的崛起[j].社会科学家,1998,(1)

[87]张安,任黎秀,丁登山.试论旅游地di设计[j].社会科学家,1998,(4).

[88]屈海林,邱汉琴.香港都市旅游的形象及竞争优势[j].旅游学刊,1996,(1).

[89]聂献忠.旅游形象建设与都市旅游业发展——以香港、上海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1998,(1).

[90]谷明.大连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及整体策划[j].旅游学刊,2000,(5).

[91]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92]王磊,赵西萍.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

旅游策划要素篇7

关键词:产业集聚度;方法;旅游产业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240-02

引言

西咸新区位于西安、咸阳两市建成区之间,规划区范围882km2,规划以“大开大合”的空间发展模式,构建“一河、两带、四轴、五组团”的空间结构,按照西安未来国际化大都市功能布局要求、产业层次完善进行布局。从宏观层面看,西咸新区旅游产业发展是西安旅游产业的扩散;从微观层面看,其实质是旅游要素和游客流在西咸新区内的集聚。作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功能新区和生态田园新城,西咸新区将成为承接西安旅游产业辐射力和扩散效应主要区域,也必将成为西安都市圈旅游产业新的增长极和副中心。这一承接过程如能顺利快速实现,不仅能推动大西安都市圈旅游产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更宽领域整合聚集发展优势,也能有力地促进西咸新区的建设发展。在此情况下,对其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西咸新区承接西安旅游产业扩散的有利条件

(一)资源条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优良的生态环境

西咸新区旅游资源丰富,为西咸新区开发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农业旅游等多种形态的旅游产品提供了基础条件,旅游市场前景广阔,客观上具备承接西安旅游产业扩散的资源基础。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西咸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文化积淀深厚。西咸新区连接西安、咸阳两大,辖区内拥有丰富的周秦汉唐历史时期文化遗存,包含陵墓、都城皇城遗址、古建筑等文物类型,文化遗存和文物类别均呈多样性,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世界性。这既是西咸新区最显著的标识,也是将来支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延续大都市帝陵文化、秦汉文化、古都历史三条文化带,与西安旅游发展相互辉映。

二是西咸新区拥有优良的生态环境。渭河、泾河、沣河三条河流从新区穿境而过,辖区生态环境良好。西咸新区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打造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在以组团布局发展模式保持新区良好生态格局的同时,构建与生态系统相衔接的区域一体化生态体系,规划了223 平方公里的农田和果园用地和237平方公里的水域、生态防护绿地,形成以秦岭北麓、渭河干支流、湿地和北塬南坡为骨干,以自然保护区、林地、大遗址为基本要素的“一廊、两带、多水系”的区域生态体系,将建设成城在绿中,林田遍布的城园交融、和谐共生的现代田园城市,这也是西咸新区规划建设的重要亮点之一。

(二)区位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旅游区位条件始终是影响区域旅游要素和客流集聚与扩散的关键性因素。全国机场之一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位于新区北部,新区有福银、西宝等6条高速、两条国道、两条省道穿过,区域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同时,新区位于西安咸阳结合部,东距西安市中心10公里,西距咸阳市中心3公里,与西安、咸阳的距离均在半个小时车程内,与西安市通过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快速路、城市轨道、大运量公交多种现代交通方式相连,构建了以快速干道为重点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新区内外组团间的便捷连接。

(三)政策条件:明确的旅游产业定位和优越的政策环境

西咸新区是陕西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确定的西部地区重点建设的五大城市新区之一。通过设立特区模式,可以突破行政壁垒,吸纳优惠政策,整合各种优势资源,搞活整个区域经济。2010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和西咸新区建设,将西咸新区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1年6月《西咸新区总体规划》完成,明确提出将建设彰显秦汉文明、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历史文化基地,其中秦汉新城的主体功能是建设具有世界影响的秦汉历史文化聚集展示区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生态田园示范新城,以生态、文化和商业为主,秦汉历史文化旅游是其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陕西省政府随后出台系列相关政策规定,为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例如,陕西省政府明确规定,在西咸新区五年内有重大投资的企业,可优先参与陕北资源开发;同时,鼓励支持在陕资源开发企业积极参与西咸新区建设。

二、西咸新区承接西安旅游产业扩散的障碍因素

(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障碍制约旅游吸引力的形成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西咸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以此为依托和凭借可以开发历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农业旅游、都市旅游等各种形态的旅游产品。然而,高质量的旅游资源并不等同于具有旅游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尤其是西咸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侵占、损毁、破坏等现象十分严重,且面临保护与开发的难题,遗址地的文化旅游和社会经济活动很难开展。同时,由于对本区丰富的旅游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开发水平较低,文化底蕴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旅游特色不明显,旅游产业开发尚未形成规模。

(二)游客认知障碍阻碍旅游客流的进入

旅游客流的流动能带动信息流、资金流、商品流等要素流动,从而影响区域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由于成立时间较短,游客对西咸新区的了解少,存在较大的认知障碍,这直接阻碍旅游客流的进入,影响旅游产业集聚与扩散的进程与深化。另一方面,受旅游区“阴影效应”的影响,即便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咸阳宫、汉阳陵等具有很强代表性,在周边秦始皇陵兵马俑、唐茂陵、唐乾陵、西安古城、大雁塔、大唐芙蓉园等久负盛名的同类旅游景区“阴影”之下,旅游产品被游客认知也很困难。

(三)市场制度障碍约束旅游要素自由流动

市场通道不畅、缺乏有效的市场化平台和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常常是主要的障碍所在。市场制度障碍约束旅游要素和旅游产品的自由流动,使其无法按照区域、部门、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实现最优化配置;制约旅游资源与旅游要素的跨区域整合、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的跨区域开发,导致旅游产业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和协调持续发展。从西咸新区行政管理职能的划分和现有的行政管理模式看,涉及到的行政管理体制、资金筹集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上,都存在许多制度性的障碍。

三、西咸新区承接西安旅游产业扩散的对策措施

(一)注重旅游产品创新

针对西咸新区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的障碍,需要转变思路,创新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的思路和技术手段,真正让历史文化“活”起来。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以秦汉文化为内核,以丰富的形态展现无形的历史文化,以生动的方式开展体验式旅游活动,打造一批新型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一批重量型的旅游项目。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区位条件,开发面向西安及周边城市居民的休闲型旅游产品。同时,借助西安强大的辐射力,积极参与旅游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加紧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构筑线路对接、客源互通的旅游网络,与西安联手打造旅游黄金品牌,力争把西咸新区建成西安旅游休闲的延伸基地。

(二)统筹协调区域旅游发展

西咸新区管委会应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统一制定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政策,统一协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打破原有行政体制障碍,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在打造西咸旅游大品牌的前提下,根据各行政辖区资源禀赋特点,合理确定各地旅游发展方向和特色,避免在项目建设和旅游形象上相互冲突。实现同类产品通过组合包装使其价值得以升级,不同产品通过优势互补使其结构得以完善的协同效应。既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又可以实现无障碍旅游,延长旅客逗留时间,提高新区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强化旅游市场营销

通过营销增加游客对西咸新区旅游产业的认知度,增强旅游吸引力。首先是在调查分析基础上进行准确定位,找准目标市场。其次是针对不同游客进行区分式营销,采取有不同的营销重点和营销策略。再次是融入“大西安”的旅游营销格局,与西安、咸阳联合设计和营销精品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西咸新区与西安市应在政府之间、旅游企业之间建立旅游营销战略合作关系,既要充分依托西安现有旅游形象和旅游营销系统,又要树立有异于西安的旅游品牌与形象。在营销方式上,可以使用媒体宣传、会展节庆、走访邀请、网络营销等形式,努力扩大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目的地品牌。

(四)合理发挥政府与市场双重作用

西咸新区旅游产业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要想承接好西安旅游扩散,尽快实现西咸新区旅游产业的集聚,单纯依靠市场自身引导作用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这就需要在初期阶段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不仅能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而且能够通过制定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和合理的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刺激市场力量薄弱环节,促进市场的有效性,提高集聚与扩散的专业化。因此,政府部门应正确认识旅游产业集聚与扩散的本质和重要性,把旅游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结合起来,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性产业如交通、餐饮等配套性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引导,营造良好的产业集聚环境。我们必须看到,政府导向的产业发展战略能在短期内创造足够的条件,实现旅游产业集聚和培育地方旅游创新网络的目标。然而,随着产业发展逐渐成熟,政府就不宜继续采取经济、行政手段直接干预旅游业空间集聚和扩散。政府应逐步“退位”,培育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最终实行以市场机制为主、政府机制为辅的扩散模式,使两者相互协调,共同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聂献忠.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0.

[2] 李海霞.“大西安”旅游产业集群培育问题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0.

旅游策划要素篇8

关键词:黟县西北地区 旅游形象 策划设计

一、问题导入

安徽省黟县是中国旅游百强县,是全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县之一,同时是“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优秀文化遗产,旅游业已逐渐成为黟县经济的主导产业。2003年统计旅游接待人次达到111万,旅游总收入2.7亿元,超过全县gdp的50%。面对西递、宏村、南屏等黟东南地区的国家4a级景区在国内强势的旅游形象和品牌,黟西北地区如何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紧抓创建部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战略机遇,创立本地旅游形象和品牌,并保持与东南地区的形象和品牌互补,形成“山外看文化,山内看生态”的旅游新格局,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理论基础

(一)区域旅游形象策划理论

区域旅游形象策划(tourism destination identity system, tdis)是受企业ci策划的启发和广告业的影响带动,以及国内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同时伴随有强大的市场竞争)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在对旅游地和旅游景点传统意义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形象识别和营销系统,

(二)旅游规划理论

旅游规划理论旅游规划可预测与调节系统内的变化,以促进有秩序的开发,从而扩大开发过程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规划成功的旅游地在经济、交流、环境和促进上将获益匪浅;相反,规划失败的旅游地往往导致环境污染、土地退化、社会冲突等。

三、黟西北旅游形象策划

(一)黟西北的旅游文化背景剖析

1 农耕文化一男耕女织拼绘生活版图,阡陌交通编织天然绿网。黟西北人民依托本土土地资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科技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勤劳耕作,构筑家园,体现了中国传统农耕经济自相维系,孕育了农耕文化。中国人的主体一农民,大都束缚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形成了安居乐业,循环生息的观念、民族心理和务实精神。

2 红色文化一激扬文字指点江山,革命烈士千秋永存。皖南第一个红色政权――皖南苏维埃位于黟县柯村乡,革命先辈同志曾率领北上抗日先遣队来到这里指导苏区工作,进行革命斗争,中国革命的先驱在此留下光辉的印迹,激励后人勇往直前,不断开拓,创造新生活。

3 生态文化一古朴聚落点缀苍山绿谷,生态系统孕育勃勃生机。黟西北四乡拥有五溪山、打鼓岭、黄菇河等一批绝佳的生态旅游资源。连接山里山外的黟七线将全线贯通,从而将各个生态区串联起来,形成联动发展的优势。黟西北深厚的生态文化优势,将带动旅游产品结构升级,形成生态度假为主,旅游观光为辅的新型产品结构。

4 民俗文化一古徽文化灿若星辰,物质精神交相映。徽州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物质和精神文化交相辉映。南宋以降,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如果说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那么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在全国领取已约有800年之久。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

5 山野文化一奇情野趣叹为观止,山野生活引人入胜,黟西北多为山地,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各类珍禽异兽,奇木怪林生长其间,与当地居民和谐共生。厌倦了城市的嘈杂和拥挤,厌倦了文明的虚假和繁缛,能够享受一段安静闲适的,乡野生活是现代人最奢侈的享受了。

(二)黟西北旅游形象定位

1 旅游形象定位理论。国内学者认为旅游形象是指旅游地内外部公众对旅游地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区域内在和外在精神价值进行提升的无形价值,是旅游地现实的一种理性再现,由理念形象、行为形象和视觉形象构成。理念形象是旅游地形象系统的基础、核心和灵魂,可比作旅游地的“心”。通过对旅游地的理念分析,形成对旅游产品准确而清晰的认识,由此进~步建立用以表达和传播旅游地形象的主题(或核心理念)及一系列宣传口号(核心理念的具体补充延伸)。王磊等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内涵包括发射性目的地形象和接受性目的地形象,从旅游目的地客体和旅游者主体角度分析了目的地形象。国外学者劳森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个人所有知识、印象、偏见和感情思维的表达。或者团体的特定目标。

2 旅游形象定位原则。尹隽认为旅游形象定位的指导原则包括:(1)资源特色和市场导向原则:一个地区的总体形象总是和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紧密联系,并且要从旅游者认知的角度去透视。(2)整体性和层次性结合原则:一个地区的形象总是包括外延广泛的总体形象和内涵深厚的分体形象。从而形成完整的形象体系,针对不同的市场人群进行营销。(3)易识别和排他性结合原则:一个地区形象要简洁易懂、朗朗上口、易于识别,并且和其他旅游目的地要易于区别,避免相互替代。

3 总体形象定位。黟县西北地区形象要素广泛,内涵精深,根据本身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将黟县西北地区定位为部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总体形象定位包括概念引导和主题口号两个方面:(1)概念引导:中国最适合归隐的地方。(2)主题口号:诗意栖居黟西北,结庐归隐山水间。备选口号为:和陶渊明一样柄居;梦回古徽州,醉死黟西北。总体形象定位基于黟西北形象要素分析和文化现状分析,倡导黟西北清幽绵长、天人合一的文化哲学及当地居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哲学。

4 分体形象定位。美溪乡形象定位:绝美胜境,清溪宜居一中国美溪。宏潭乡形象定位:此地并非桃花潭,栖居尤胜桃花源一中国宏潭。洪星乡形象定位:花洪叶绿。观星赏月一中国洪星。柯村乡形象定位:皖南第一红色首府。

四、黟西北旅游形象设计

(一)感观旅游形象设计

1 视觉形象设计。黟县西北地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无疑是吸引游客的最大因素所在。正如之前分析黟县西北地区的打鼓岭风景区、五溪山风景区都包含了众多吸引都市视觉疲劳人群的原生态美景,在开发过程中应当将视觉形象作为形象推广的核心环节。

2 听觉形象设计。潺潺流水、声声蛙鸣、百鸟朝凤的清脆鸟啼。正如一首森林交响曲,让都市中的人群如痴如醉。期待逃离都市,在这个无人打扰的清净之地畅谈人生,体味田园。可以举

办黟西北森林音乐节,邀请著名的乐团和音乐家参演,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与,将自然天籁和悠扬音乐融合,向外界宣传黟西北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3 味觉形象设计。黟县西北地区盛产灵芝、食用菌、笋干、茶叶、香菇、笋蕨、蚕茧等土特产品,这些原生态无污染的食品,对深受食品安全困扰的都市人群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可以进行生态食品推广。结合徽菜的知名度,让黟县西北地区成为生态安全食品的基地,名品徽菜的策源地。

4 嗅觉形象设计。结合黟县西北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联合大中型化工企业开发植物芳香产品,为这些企业提供良好的原材料和政策支持,努力让黟县西北之香蔓延全省甚至全国。可联合国内外大型芳香产品企业进行开发,并重视产品品牌和产权的保护。

(二)行为旅游形象设计

1 政府形象设计。政府形象是旅游目的性形象的代表,主要体现在旅游景区的开发规划,旅游节活动的组织与策划、旅游市场发展动态、旅游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政府应当建立“公正、高效、廉洁、务实、敬业”的形象。管理者的形象直接关系到该区民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关系到对外的亲和力。因此必须强调旅游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业务素质,在管理体制改革、旅游管理法规等方面有所作为。树立起廉洁高效的形象。

2 旅游服务形象设计。旅游服务形象是旅游目的性形象的旗帜,优美的风景、美味的食物、舒适的住房都无法替代旅游产品的核心――旅游服务。服务设计的核心是不断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建立完全的质量控制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建立在当地文脉基础上的地方特色服务,会让旅游者产生文化距离,从而产生很强的文化吸引力。徽派文化是古徽州地区独有的文化范式,应当在服务中尽量体现徽派文化的精髓。旅游服务形象的重点在于旅游企业服务形象,应当加强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尤其要加强对导游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实施持证挂牌上岗制度,提高服务质量。让游客能体会到旅游员工的文化素养,使旅游企业树立起自觉服务、优质服务的良好形象。

3 旅游目的地居民形象设计。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语言、服饰和性格都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要素。应当体现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勤劳奋发的精神风貌,从而给旅游者带来强烈的归家的感觉。着力提高居民的素质。对居民实施“人人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资源”意识的教育,要求居民对游客做到热情、礼貌、宽厚待人、义务咨询等,使游客能体会到黟西北文化对居民性情的熏陶和感染,

旅游策划要素篇9

安图县的城市发展已离不开旅游业的繁荣,反之旅游业的发展同样依赖于安图县的规划建设,旅游业的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之间应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首先,安图县所特有的众多旅游资源将使安图县必然地承担起东北亚地区的旅游职能,而旅游经济将加快安图县的产业结构调整,二者对安图县的城市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再者由于相对集中的旅游季节、旺季爆发式的游客数量,安图县已无法参照常住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进行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旅游业发展所需的配套建设深刻影响着安图县的用地结构规划;同时为了适应和满足大量游客的差异化需求,安图县的空间布局从发展方向、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等方面亦将收到旅游业规划的影响[1]。

2安图县旅游业重点规划策略

通过以上描述可知,旅游业规划是县域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总体规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旅游业应与其他相关产业统筹统规,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策略。

2.1规划目标

安图县旅游业的发展要以长白山旅游开发为主,辅以特色民俗文化旅游、生态风光旅游、历史古迹旅游、边境旅游、冰雪漂流娱乐项目等人文和自然相结合的模式[2],确立旅游业在安图县域总体规划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旅游业软硬件建设,实现旅游市场规范化、基础设施现代化、服务质量标准化、旅游合作国际化、旅游产品多样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通过实现这“五化一体”来使安图县成为新兴的旅游强县,让旅游业成为全县经济起飞的全新动力。

2.2旅游业布局规划策略

2.2.1空间布局规划

安图县旅游业的总体格局是“两镇两村”、“两湖两园”、“一线一岸”为主线,沿线8个重要旅游景区、23个重要景点构成的四个各具特色的旅游。一起构成了安图县旅游业“一线四区23景”的叶脉状布局结构,如表1所示。将上述重要的布局节点平铺开共有23景,分别是:长白山、虎林园、美人松园、园池、古洞河浪漫漂流、长白山药园、长白山文化博览城、宝马古城、泰安寺、“安图人”遗址、刘建封县衙、森林狩猎场、森林小火车、药水泉、浮石林、二龙山公园、五峰山森林公园、明月湖风景区、龙顺雪山飞湖旅游景区、福满生态沟、红旗朝鲜族民俗村、海沟“黄金城”、双目峰口岸。

2.2.2交通布局规划

加快各级公路网的建设,以s203省道为县域旅游的交通主干线,构建县城明月镇-长白山旅游风景区的s型主干线和叶脉状辅线的公路、铁路交通路网络。

2.2.3旅游服务中心布局规划

根据各景区的重要性,将安图县旅游布局的各重要节点规划为五个级别的旅游服务中心。

2.3旅游路线规划策略

安图县域旅游的一般行程普遍是从明月镇出发终到二道镇长白山旅游风景区、沿途经过各景点的“传统路线”。为了充分开发淡季旅游资源,突破安图县传统旅游的固有模式,应依托于长白山的特点强化冬季旅游项目的建设,根据季节特点进行旅游路线规划。为了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根据安图县内各处旅游景区的特点规划出相应的特色旅游路线,以s203省道为主线呈叶脉状的空间布局。为了满足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游客对于时间成本和旅游日程的要求,根据各景区之间的空间位置关联和交通状况,以日为单位规划出多层次的日程旅游路线。

2.4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规划策略

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是发展旅游业的主要因素,根据安图县现有情况合理强化交通路网、能源、水电、通讯、环卫、餐饮、住宿、商业、娱乐休闲、医疗卫生、安全防灾等等一系列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重点是加强各景区景点之间的交通联系、缩短旅客在途时间[3]、提高景区周边便利性,对于长白山北坡以外的其他旅游景点,应加强景区排污和垃圾处理、完善景区引导标识、公厕及停车位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中心建设[4]。各主要景区周边的城镇要加强绿化建设、游客步行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小城镇特色景观建设[5],加快与旅游相关各行业的升级转型,尤其是随着游客数量层次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应在中低档餐饮住宿设施为主的基础上,增加高档旅游餐饮住宿设施的建设,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使安图县内旅游产业链上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有机结合,互促互进。

3结论

旅游策划要素篇10

1.旅游管理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包括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旅游经济学、会计学、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心理学、旅游规划、旅游地理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饭店管理、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地理学、民俗旅游、旅游文化学、生态旅游学等,大多数课程表现出较强的交叉学科的特征。

2.旅游管理是一个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

学校在校期间要参加大量的实习实训课程,需要掌握的技能包括景区讲解、全陪带团、旅游服务礼仪、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旅游规划制作、旅游景区管理、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商品设计、旅游咨询、旅游电子商务、旅行社经营管理等多项技能。

3.旅游管理是一个基础理论与应用技能紧密结合的专业

要求学生要将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密切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旅游管理是一个对学生素质要求较高的专业

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和执行能力,具有较高旅游行业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沟通交流能力,良好的公关礼仪素质,宽广的人文修养和职业创新精神。

二、旅游管理专业图书资料建设思路按照重视基础、突出实用、注重拓展的思路

旅游管理专业图书资料建设需要满足学生知识素质和综合素质拓展的需要,满足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的目标。

1.满足学生知识素质和综合素质拓展的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涉及经济、管理、历史、地理、城乡规划、市场营销、艺术、心理学、民俗学、美学、文学、外语、法律、建筑等多门学科。因为学时和课程设置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在教材中和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有限,课程的知识的扩展性严重不足,图书资料建设应注意满足学生知识素养拓展的需要。我校早已开设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地理学、外语、美术、心理学等专业,这些学科的图书资料相对充足,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需要,要重点补充民俗文化、宗教、园林、建筑、饮食文化、茶文化、西餐与酒水知识、中餐文化、流行文化、休闲文化、野外生存、世界遗产等方面的资料。特别是陕西省和渭南市历史文化、风土人文、山水物产等方面的图书资料。在综合素质方面,要求毕业生具有从事旅游服务及管理所需的专业技能、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掌握涉外旅游礼仪规范,具有良好的社会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表演能力和素质;具有社会环境和行业环境分析能力;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自我调节能力;个人形象塑造能力;这些综合素质离不开教学过程的训练和引导,但资料建设也尤为重要。在重视社交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演讲与辩论、个人创业等图书资料书籍资料的建设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光盘、视频教程等数字图书的建设。

2.满足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包括旅游景区(点)、宾馆、饭店、旅行社、主题公园、度假村、旅游营销企业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学生主要从事导游事务处理与基本业务管理、导游服务;日常旅游事务管理与实务处理;旅游产品开发与推销实务处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管理;旅游组织行为规范制订与管理;旅游产品与服务销售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旅游企、事业单位的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旅游法规、制度与行政监督管理等。学生需要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和旅游业经营管理基本知识,熟悉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熟悉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了解区域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了解重点客源国和旅游目的地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风俗习惯,掌握酒店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和旅游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熟悉我国酒店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酒店业的发展动态。有健康的审美观,对艺术有一定的欣赏鉴别能力。图书资料建设过程中注重旅游业各产业要素相关的书籍资料,如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状况;国内外知名旅游景区(点)的导游词、旅游交通图、宣传光盘;主要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国家旅游业发展现状及代表性景区(点)解说词、景区平面图;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旅游政策与法规;国内外饭店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世界知名饭店(酒店)介绍;国内外旅游服务业的质量服务体系与标准;陕西省(渭南市)内各级各类景区(点)的旅游地图、导游词、旅游接待情况,省内各层次宾馆饭店的方位、设施、服务配置,省内国际国内旅行社的规模、接待能力等方面的资料。

3.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在职业能力方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要掌握山地景观、水体景观和人文景观导游讲解能力;旅游文学知识讲解能力;导游事务处理与基本业务管理及导游服务能力;旅行社经营管理能力;景区规划,宣传,基层管理工作能力;旅游市场的调查、预测、决策能力;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能力、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营销的能力;旅游饭店的管理能力;旅游行政、企事业单位的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掌握野外旅游基本知识,了解野外旅游的基本常识,掌握一定的生存本领。图书资料建设方面,要重视对各种类型景观(景区、景点)的导游词,旅行社、旅游饭店经营管理,区域旅游规划和景区旅游开发规划文本,户外运动、探险、野外生存相关知识等常规书籍资料的同时,还要重视对景区宣传片、景区宣传画册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录像、教程、课件等数字资料的建设。

4.满足学生科技创新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