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实验的收获与体会十篇-尊龙凯时最新

时间:2024-02-27 17:55:02

科学小实验的收获与体会

科学小实验的收获与体会篇1

关键词:创新实验计划;本科生;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李治淼(1976-),男,黑龙江五常人,东北石油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丛蕊(1972-),女,黑龙江富锦人,东北石油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bc121102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编号:hgjxhb11101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92-02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作为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上实施的、直接面向大学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是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所提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的重要举措。[1-3]在《纲要》的高等教育部分,明确提出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与学生的主体性密不可分。[4]然而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期待有怎样的收获,以及如何保障计划的实施,应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组织实施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就本科生围绕创新实验计划认知、认可情况展开了调查,结合调查结果,探究了在创新实验计划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长期实施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调查研究对象为大一至大三的三个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累计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问卷128份,回收率为64%。

问卷设计首先了解了本科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认知情况,继而调查了本科生在校期间提升专业技能与创新实践能力的途径;其次以本科生参与创新实验项目的各个环节为主线,调查分析了创新实验计划的前期准备、信息获知、学生的参与心理等,以及项目科研流程每一阶段的运行情况;最后部分了解了本科大学生对创新实验计划的预期收获与建议。

二、调查统计与分析

1.本科生专业认知情况

现代高校按照社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划分学科门类、组织教学、进行专业训练、培养专门人才。[5]由于学生在本科阶段主要学习理论基础知识,大三阶段,甚至是大四阶段才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往往对本专业知之甚少。针对本专业的应用领域、前沿技术与发展的调查发现,1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完全了解;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比较了解;74%的被调查者表示仅了解一点;3%的被调查者表示完全不了解,如图1所示。而对于不了解本专业应用领域、前沿知识的原因,39%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缺少与导师沟通;5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由于信息闭塞,缺少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对于增进了解本专业相关知识的途径选项中,6.25%的被调查者想通过学科竞赛的方式来拓展专业知识;18.75%的受访者选择了参加挑战杯;75.00%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参加创新创业训练以及参与专业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来了解专业的应用领域以及前沿知识。

由此看来,绝大多数学生希望了解本专业的技能知识,并且认可通过创新创业训练以及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等方式来提高专业认知。[6]

2.创新实验计划的宣传情况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作为一项新兴的由本科生参与的科研活动,高校组织部门的宣传情况以及教师的支持情况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参与者人数的多寡。没有及时的宣传,即使有能力、感兴趣的学生也会与创新实验项目失之交臂。

调查中发现,62.5%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创新实验计划不是很了解;32.5%的被调查者完全不清楚什么是创新实验计划;仅有6%的被调查者完全了解创新实验计划,如图2所示。在了解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途径上,大部分被调查者是通过教师或同学获知信息的,比例分别为31.25%和39.06%;此外有14.06%的被调查者是通过网络了解创新实验计划的。对于创新实验计划的帮助作用,59.38%的被调查者认为帮助很大,认为可以通过创新实验计划培养实践创新能力;39%的被调查者认为有一定的帮助,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如果有机会,67.19%的被调查者会尝试参加创新实验计划;28.13%的被调查者会视他人参与情况参与实验项目;仅有4.69%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参加该计划。由此看来,学生对创新性实验计划认可度较高,然而在此方面的宣传力度仍有待提高。

3.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大体包括前期准备、选题立项、信息获取、项目的具体实施、论文撰写、专利申报等,问卷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参与心理、项目中师生各自扮演的角色及项目所需的硬件、资金支持情况展开了调查。

“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申请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队,团队由3~5人组成。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鼓励跨院系、跨专业以团队的形式联合申报,81%的被调查者倾向于团队申报,其余19%的被调查者倾向个人申报。对于团队中年级和专业交叉情况如图3所示,11%的被调查者不希望有任何交叉;而30%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有年级交叉;20%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有学科交叉;39%的被调查者倾向于二者均交叉,这样能够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关于项目的加入途径,34%的被调查希望通过指导教师推荐申请创新实验计划;53.13%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自荐申请。

选题是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重要一步。[7]在选题来源方面,如图4所示,选择“对某一课题感兴趣,并做了充足的准备”的比例为52%;选择“部级科创的题目或导师的一个研究课题”的比例为22%;选泽“研究的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理论结合实践”的约占20%;课题选择“偶然,或来自社会上的热门话题,或自己灵感”的比例为6%。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对于选题都较为谨慎,或涉及专业前沿,或是兴趣点。对于最终选题的确定23%的被调查者期望课题由导师帮助确定;67.19%的被调查者倾向于小组讨论决定;9.38%的被调查者认为应由项目组组长确定,显然更多的学生希望借助小组讨论来确定最终的选题。

在信息获取方面,31%的被调查者会在图书馆查阅书籍;32%的被调查者选择查询互联网检索信息;14%的被调查者会在导师处获取;17%的被调查者选择通过项目交流获取。对于互联网信息检索,仅有16%的被调查者掌握了文献的检索方法;35%的被调查者了解信息检索,但不会使用;45%的被调查者不会信息检索,但希望通过学习掌握。在项目交流方面,49%的被调查者期待有较多的项目交流;有65%以上的被调查者期待有院级及以上的项目交流活动,以开阔眼界。

对于教师的指导,43.75%的被调查者与实验室教师每周见面次数低于1次;13%的被调查者与实验室教师每周见面次数高于1次。54.69%的被调查者认为导师起到辅导作用,能够给学生讲解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43%的被调查者表示导师起到咨询作用,给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途径,让学生自己学习;3%的被调查者认为导师仅仅起到监督作用,只负责时间和工作量的考量。

对于小组分工情况,47%的被调查者认为应有明确分工、各司其职;50%的被调查者认为要有组长及有专门主管某一任务的组员,但有事时大家一起商量着干;3%的被调查者倾向于组长全权负责,组员听从指挥。项目在进行中需要借助一定的实验或调研,39.06%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实验设备先进;25.00%的被调查者认为项目所需的硬件设施设备比较落后;21.88%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专业性的设备,没有专门的实验基地;14.6%的被调查者需要去周边或相关地方完成项目。对于实验室开放程度,30%的被调查者认为校园实验室硬件设施使用方便,开放性良好,可以随时去实验室做实验;45%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太方便,实验室要申请,中间环节复杂,等待时间较长;25%的被调查者认为不方便,实验器材和实验所需的材料不全。

在论文撰写方面,有25%的被调查者撰写过论文或报告。对于论文撰写时出现的问题,39%的被调查者认为撰写的论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28.13%的被调查者认为论文抄袭严重,没有自己的创新点;32%的被调查者认为论文撰写格式不规范。在撰写论文时,34.38%的被调查者会参考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58%的被调查者会参考指导教师和高年级学长的意见。在需要版面费用的使用上,65.63%的学生表示会寻求学校资金支持;6.25%的学生表示会寻求导师帮助;约28%的学生表示倾向于组内筹集。

4.创新实验计划预期收获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需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注重创新实验的实施过程,强调项目实施中大学生对创新思维方面的收获和实践能力的收获,并没有强制要求一定要或取得专利等。在针对小组成员收获期望调查中,33%的被调查者表示做了就要做到最好,期望获得最高奖项;55%的被调查者表示会认真的去做,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12%的被调查者表示只管认真做项目,不去管结果如何。而对项目预期所得到的有益效果,53%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过参加创新实验项目后能将项目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30%的被调查者表示参加创新实验项目后掌握了更创新、规范的研究方法;13%的被调查者认为参加创新实验项目后文献搜索和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4%的被调查者表示论文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能够发表更专业的学术论文。由此可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项目的终结,收获、反思、总结经验与教训也需要纳入进来。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项目获得了哪些体验与收获,存在哪些遗憾,对今后此类活动的开展有哪些期望与建议等都值得关注。

三、结束语

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提出,使得本科生的创新实践项目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与支持。文中讨论的本科生对创新实验的认知以及创新实验具体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以及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调查的结果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良性发展以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赵希文,李旦,朱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与高校课程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8-10.

[2]王祖源,毛骏健,吴淤人.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7,(9):26-28.

[3]曾兴闻,赵树凯,赵韩强.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子教育,2008,(3):48-51.

[4]刘大军,罗一帆,周合兵.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下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策略[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8):304-306.

[5]卢晓东.本科专业划分的逻辑与跨学科专业类的建立[j].中国大学教学,2010,(9):10.

科学小实验的收获与体会篇2

一、化学实验课是绝不能被忽略的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丁肇中先生在他的一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谈到,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正是因为缺少这种格物致知的实验精神,许多学生在真正面对科学研究工作需要拿主意的时候,常常显得不知所措。众所周知,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对于现阶段的中学生来说,化学实验课是化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课程。在化学学习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勤于动手、亲身实践的实验精神,让每位学生清楚地明白化学实验课的重要性,多带学生进行化学实验,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走向实践,在实验中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化学的无穷奥秘与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爱上化学,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所收获,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什么是格物致知,在动手动脑中培养每位学生的实验精神。我想这一点,无论是对化学学习还是其他需要进行科学探究的学科,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化学实验课应走入学生生活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是学生创新的平台。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鼓励并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小实验,合理布置研究性课题,带领学生开展一些化学家庭小实验,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例如,鸡蛋壳和食醋的反应及生成物二氧化碳的检验、清洗餐具、自制简易净水器、自制汽水、制作“叶脉书签”等等。这些家庭小实验都与化学知识联系紧密,能够走入学生生活,化学学习不再枯燥无味。这些家庭小实验还能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学识的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把家庭小实验作为作业的一部分,让学生在家中准备材料,独立完成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进行定期检查,还可以在一段学习时间后请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演示及家庭小实验,这样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开阔视野,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分析观察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也能起到巩固作用。通过这些活动能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紧密相关,进而增强我们对科学的热爱。

三、化学实验课的内容要丰富多彩

化学实验课是一个全新的课堂,与以往的课本教学不同,他注重的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室的每一节课都应该更加充实、丰富、精彩。教师在讲解完实验操作与实验要求后,让学生自主进行试验,并让学生记录下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在完成实验后进行小组交流,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师还可以对每组学生的实验进行评比,拓展延伸一些课外小实验传授给大家。在实验结束后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做些练习,或者留些时间给学生,谈谈这节实验课中自己的收获、反思与评价,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总之,化学实验课应该变得活泼、轻松、有乐趣。在快乐中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科学小实验的收获与体会篇3

一、以德治校,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培育文明之花。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培养具有高度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富有改革创新、求真务实、敬业奉献的师资队伍是实现学校腾飞的决定性因素。本学期继续坚持每周两次的政治、业务学习,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和努力实践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掀起学习十六大精神的新高潮,不断树立“热心爱教、廉洁从教、文明执教、优质施教”的道德形象;大家已基本形成“爱校、敬业、爱生、学先进、赶先进、比奉献、人人争当先进”的良好局面,本学期王世泽老师获得晋江市“星星火炬奖章”,林丽卿老师被评为镇优秀教师。

陈丽永老师参加泉州市骨干教师培训,王世泽老师参加市校长提高班培训。陈美旋老师参加“立现代观念、建现代城市、做现代人”主题演讲比赛获优秀奖。镇举行教师基本功比赛,我校蔡室恩老师获得钢笔二等奖,施国雄获得三等奖,粉笔字比赛施国雄老师获得二等奖。

(二)、狠抓校风,规范学生行为。本学期我校学生工作继续把养成教育、纪律教育视为德育的中心工作,继续围绕“五小”内容结合《守则》、《规范》及我校制定的学生管理制度,改进评比方式,各班科任老师狠抓文明班级评比,通过“文明班级”评比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纪律、环保卫生习惯。其中四年、五年和六年分别获该评比前三名。

(三)以少先队活动为阵地,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本学期,学校的少先队工作继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为重点,通过完善“三项评比”和“晨午检”制度,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站”和“红领巾执勤岗”的宣传监督作用,强化《守则》《规范》再教育,使“升降旗敬礼”“讲普通话”“文明礼貌”等习惯成为学生日常的自觉行为。

1、为提高少先队员的竞争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9月9日下午,我校大队部举行“展我真风采,争当领头雁”大队委竞选活动。全校共20位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通过“个人自荐、上台演讲、才艺展示、集体投票”的形式,产生了新一届学校少先队“领导机构”。

现场人气喧天,高潮迭起,无处不闪烁出新时期队干部新风采。活动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队员们的小主人意识、自能管理等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以10月13日建队纪念日为契机,我校开展xx年新队员入队仪式暨队干就职仪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热爱少先队的教育,从小树立为祖国为人民作贡献的远大理想。

3、以共建活动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体验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11月27日组织4~6年级学生200多名少先队员在共建部队的护送下,再度来到石狮灵秀山部队开始“走进绿军营”一日体验共建活动。“航模比赛”、“枪枝分解”、“队列观摩”、“野炊、野餐”、“童心系军营、高歌送战士”联欢会等活动,队员们不仅体验到部队过硬的军容,还架起了部队战士与队员之间的深厚的情感。队员们再一次体验到了部队生活,拉近了军民之间的距离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本次共建活动让队员们受到热爱祖国,继承革命光荣传统的教育,从小练就了雏鹰展翅高飞的硬翅膀。

4、11月我校的科技月“第三届校园环保科技节”又再次掀起了一股科技热,此次科技活动与雏鹰奖章相结合,推出“创造章”、“科技章”、“科学知识章”三枚奖章,开展“鸡蛋撞地球”、“航模比赛”、“四驱车比赛”、“科技制作展”等十几项活动,队员在活动中参与踊跃,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热情空前高涨。透过活动,我们欣喜看到后埔小学的雏鹰已开始起飞,正在展示朝气蓬勃的风采。

5、福建省电视台到我校拍摄春节特别节目《超级学校》“心愿面对面”,开拓学生视野,提高了能力,学生们的表现欲更加强了。

6、由林丽卿、陈丽永老师指导的《让智救唱起来》获得福建省优秀少先队活动金奖。

二、强化教学科研,推进课程改革,提升教育质量。

(一)以评选“教研先进单位”为切入点,推进教改纵深发展

1、加强校本教研力度,提倡积极学习之风。

本学期是执行新课程计划第一学期,为使广大教师适应和走进新课程,改进教学方式,学校加大了培养力度。一开学,我们组织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掀起了学习新课程解读新课程的热潮,时而分散,时而集中,时而推荐,时而传阅。通过学习,使广大教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才观,质量观。我校注意引导教师秉着创新教育的理念,深层次、广角度地进行。一个学期来,我校教改异军突起,三篇教学案例入选晋江市汇编。施国雄老师课改论文入选晋江市教育年会交流。

2、教改带动教研整体推进,提升质量。

几年来我校教学教研工作以科研以先导,扎实进行课改研讨,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9月30日,永和镇教委办组织全镇小学教导对我校申请镇教学教研先进单位进行验收。验收组首先查看了我校一学期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情况,然后分成六个小组,依据《永和镇教学教研先进单位量化细则》,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访问学生、随机抽查、现场听课进行逐一验收。验收后各小组还进行了反馈,验收组对我校近年来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高分通过镇“教研先进单位”评估验收。

(二)创建特色,培育亮点。

本学期我们围绕解读新课程标准、执行新课程计划、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专题,进行系列研讨活动,进一步促进了新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1、加强研讨力度,开发与研讨相辅相成,全面开设校本课程。本学期我校能充分利用每周业务学习时间,科学安排各种学习计划,

保证让每位教师深入学习、交流课改心得、疑惑。利用业务学习时间交流开发中得到的一些宝贵经验或碰到的一些问题,有时就其中的某一课题进行开发思路、开发内容、活动评价的综合设计,集思广益,力求有所突破。可以说通过一年的摸索,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已扎根在每位老师的身上,并开始实践于实际的课堂教学上。本学期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专长、才干,人人参与校本课建设,人人提交课程方案。每位老师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特长开发一门校本课,制定课程实施方案。每位学生参与一门校本课学习。本学期开设了电脑精灵、心灵之花、与美同行、艺术之旅等12个校本课程,打破班级限制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行教学。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向“关注学生”转化,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一学期来取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2、注重课改实验年段的教学研讨,率先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本学期实验班老师能保持高度的意识,时刻以新课程标准为理念,指导于平时的教学工作,能勇于摸索,不断总结,注重反馈,在反馈中学习,在学习上提高。11月份镇进行“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大奖赛”实验班的黄美铃、雷国山老师,认真领会新教材的精神,大胆实践,向老师们展示了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他们分别获得镇语文科、数学科二等奖。

特别是为了搞好以后三年级的衔接,充分利用教师优势,我们率先在全镇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本学期我们提出“高起点、快发展、创特色”的奋斗目标,迎难而上,我们一手抓理论研讨,一手抓实践 一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已初步形成。

3、前年我们率先在小学开设了英语课,本学期我们本着“快发展、创特色”的奋斗目标,迎难而上,英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镇英语口语比赛庄丽兰获得朗诵第一名,庄伟豪获得演讲第三名。

三、加强过程管理,协调学校各项工作,稳步提高办学效率。

1、规范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双高普九”工作。做好招生巩生工作,保证小学在校生的全额巩固率。做好6周岁儿童入学工作。深入了解本校学生的在学情况,健全贫困生档案,对个别家庭有特殊困难的学生,采取减收费等措施。严格把好转学、借读手续关。及时做好“双高普九”相关材料整理收集工作。各档案材料做到规范化,有专人负责,责任到人。

2、重过程、抓实效,做好学生各项教育工作。通过早会、班队会加强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人身安全和交通安全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注重普法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学期学生中没有发现严重违纪和违法犯罪现象及安全事件。

3、以竞赛活动为动力,加快学校的素质教育步伐。本着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我校积极开展各种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了镇、市举办的比赛,为特长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特长,体现成功的喜悦。施国雄老师指导庄锦亮获晋江市第五届小学生美术书法作品展硬笔书法一等奖,佘冰冰、庄嘉玲获毛笔佳作奖。蔡室恩老师指导蔡其铅获晋江市硬笔书法佳作奖。施国雄老师指导佘冰冰同学在晋江市小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比赛中荣获“书法项目组”一等奖。在镇六项技能比赛庄丽娟同学荣获个人综合素质二等奖,庄嘉华同学荣获个人综合素质三等奖,电脑第二名。庄佳壕同学荣获个人综合素质三等奖,泥工第三名。在镇现场书画比赛庄锦亮获硬笔书法一等奖佘冰冰获得二等奖。

4、争取资金,加大改善办学条件力度,本学期侨胞郑科显、陈秋蓉伉俪捐赠复印机一台,塘仔头村蔡衍贵捐赠“联想”电脑2台,改善了办学条件。

四、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要把后埔小学办成令人满意,优质的侨乡名校,我们还存在差距。诸如:

1、应进一步创新发展管理机制(尤其是教科研、评优争先等),真正体现“依法治校、以人为本”;

2、校行政班子应更加团结,更加努力,增强亲和力、真正体现“以德为先”起到模范作用。

3、应进一步整合、优化、净化教师队伍、增强教师的危机感、荣誉感、责任感使后埔小学尽快涌现出一批学者型专家型的名师。

4、学校办学规模偏小,不能出效益,教育经费短缺,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缺乏财力保障制约学校的发展;

科学小实验的收获与体会篇4

一、少儿科技活动能向少年儿童进行科普知识教育,培养少年儿童对科学的兴趣,起到科技启蒙教育的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少年儿童早期进行科技启蒙教育,对于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幼苗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示出来。要从小培养科技人才幼苗,首先就要从小培养少年儿童对科学的兴趣、爱好,而少儿科技活动就是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学兴趣、爱好、普及科学知识的一种极其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科技活动中,可以针对少年儿童的年龄、智力等特点,选择有关内容,对少年儿童有系统、有计划地进科普知识教育。从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科学常识,各种自然现象及天文、地理、生物、卫生等方面的知识,讲身边处处有科学的道理;从现代化战争、未来科学的应用,讲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讲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科学家、发明家的成长过程,讲从小学科学、用科学、参加科技活动,注意观察、勇于探索、大胆进行科学小实验的重要意义。在活动中,还可以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能力等特点,进行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小制作。如:“风向标”、“潜望镜”、“太阳钟”、“明暗灯”、“小喷泉”、“电磁铁”、“空瓶吸水”、“隔瓶吹火”、“秘密文件”、“奇妙的纸圈”、“烧不着的手帕”、“吹不翻的纸桥”、“会飞的螺旋桨”、“小收发报机”、“中国飞板”“海、陆、空模型”等等。通过讲解科学知识和进行各种有趣的小实验、小制作,引起儿童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为他们探索知识的动力,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中,逐步认识事物、丰富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揭示他们探索奥秘的心扉,起到科技启蒙教育的作用。

二、少儿科技活动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扩大知识领域,促进各科教学

兴趣是发展智力的重要因素,它能使学生智力开足马力,推动儿童主动地去探索知识。

科技活动内容广泛,包括数、理、化、天、地、生各个学科,以及课堂之外现代科技新领域,如:激光、导弹、核武器、太阳能、电脑、超导技术、空间技术等等,进行这些教育时,都离不开课堂所学的基本知识,也都与各学科教学紧密联系的。如:在科普知识讲座中讲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科学家的故事”、“中国一百个世界第一”、“速算妙方”、“怎样使你更聪明”、“祖国之最”、“复习的方法”等知识,不仅与思品、语文、数学、地理等学科紧密结合,而且还与心理学有关系,这些都为学习这些学科知识打下了基础。又如:“电磁小鸭”、“蜂鸣式小收发报机”的实验与制作,使他们进一步加深了电磁铁特性的理解和应用;“空杯吸水”、“覆杯盛水”的实验,使他们懂得了大气压力;“飞机模型”的制作与调试,使他们懂得了机翼产生升力的原因;“水上燃烧”的实验使他们懂得了如何调整重心和物体在水中的浮力等于这物体排开同体积水的重量的道理;“灵敏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的实验与制作,使他们不仅认识了什么是导体、半导体、绝缘体,而且形象地观察并亲自进行了“人体是导体”的演示--这些都是与小学自然教学密切联系的。通过这些实验与制作,既可以使高年级学生巩固自然课中所学的知识,又可以使低年级学生为今后学习这些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科技活动普及科学知识,进行各种有趣的小实验、小制作,激发了儿童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推动他们主动地去探索知识,人人动手,大胆实践,学会了进行各种小实验、小制作的本领。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实践证明:少儿科技活动确实能起到开发儿童智力、培养能力、丰富学生知识、促进各科教学的作用。

三、少儿科技活动有利于组织开展小发明创造活动,有利于早期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幼苗

少年儿童有一种揭示大自然奥秘的强烈愿望,他们对许多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敢于提出大胆的设想和意见。根据少年儿童的这一特点,利用科技活动指导少年儿童开展小创造发明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多年来,我们在科技活动中,针对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小创造发明内容,系统地对少年儿童进行小创造发明教育辅导。通过讲解小发明的意义、方法和事例,启发他们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寻找日常生活中使用不方便的物品,大胆设想,提出改进方法、意见,动手动脑搞小发明、小创造。同时指导他们填写小发明提案表,写好小论文,做好小发明作品。在此基础上,选出优秀提案、论文和作品在少年儿童中指导讲解,进一步启发他们动脑思考,开阔思路。对提出有重要价值的小发明提案,在科技小组活动中给予重点辅导制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几年来,他们写了上千个小发明的小提案、小建议,制作了几百件小发明作品。有五十余件作品在全国、省、市获奖。其中有两件作品分别在全国第六、第七届青少年创造发明竞赛只获二等奖,一件作品还获全国第八届发明展览铜牌奖。

此外,由于科技活动内容丰富,需要动手动脑、操作实践,所以在科技活动中还容易发现科技人才幼苗。许多心灵手巧和有特长的儿童,可以在科技活动中逐渐显露出来。这对于早期及时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幼苗是非常有利的。如:在给儿童进行了“蜂鸣式小收发报机”的实验和制作后,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在指导他们制作中,发现原四年级张辉同学心灵手巧,他制作的小收发报机,线包绕的非常整齐。不仅质量合格,而且形状独具一格,非常灵巧。吸收他参加科技小组后,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很快成为科技小组中的骨干。他制作的科技作品和小发明作品多次在区、市获奖,制作和调试的飞机模型多次在区航模比赛中获第一名。又如:在给儿童系统地讲解了小发明的方法及事例后,在发动他们人人动手动脑搞小发明活动中,发现原五年级徐佐君同学思路开阔、设想大胆。他提出了好几个小发明提案都很有实用价值,其中利用自然课中学到的“水的浮力”的知识,提出的“安全方便蜡台”的设想,很有新意,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制作,获得了全国第六届青少年创造发明二等奖。

科学小实验的收获与体会篇5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毅力,勤奋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许多科学家和科学史的智慧结晶,包含科学探索,积累的科学史实,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思想,使学生能接受科学的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启蒙方面的熏陶。这是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之一。在课堂中重现科学家们经典实验的设计过程,让学生重复科学家探索的思路,使知识成为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的研究,研究和动物激素等的概念。生物科学史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其中的许多例子,反映科学教育的精神,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材料。例如,孟德尔经过8年,经历了无数次的杂交实验,他终于作出分离基因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达尔文冒着生命危险做全球生物调查,最终写出伟大的进化杰作《物种起源》。通过科学历史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也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情绪,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

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需要依靠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学习的内容尝试后,只听三小时,能记得60%;如果你听了看了三个小时后,能记得80%;如果听了看了并且动手做三小时后,能记住90%。可见,生物课程学习中实验是十分重要的。实验教学主要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实验设计、质疑、推理、归纳和演绎的科学方法等应用体验,学生必须要实事求是的记录,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定量表达结果等。《标准》说,学生应正确使用显微镜、生物实验和仪器等常用工具,实验操作能力必须具备。需要注意的是,安全使用实验器具(如解剖器具、玻璃器皿、酒精灯等)和实验药品(酒精、酸、碱等),在实验中是不能忽视的,教师应强化这方面的实验安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安全实验观,提高他们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三、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科学小实验的收获与体会篇6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或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等活动,从探究过程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则起组织者,帮助者和建议者的作用。因此,在探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如何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通过创设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动参与探究和讨论,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

1.1 设计实验或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

例如,在讲“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时,设计一个小实验:一个小烧杯装有热水,另一个小烧杯装有自来水;然后分别向两个小烧杯加入一朵新鲜的红色的大红花;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然后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有的同学说是:热水使细胞破裂,从而使里面的物质流出来;有的同学说是:细胞被热水烫死了,里面的物质就流出来了,而自来水中的花的细胞还是活的,物质就不能流出来。在通过讨论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调动出来了,充满探究激情。

1.2 设计情境式问题、探究式问题等方法,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认知需要,主动参与探究

如,讲“遗传的基本规律”时采用提问式导入课题,“为什么有的同学是双眼皮,有的是单眼皮?”“为什么有的同学父母都是双眼皮,而他却是单眼皮?”,“为什么有的同学是双眼皮,而他们的姐妹却是单眼呢?”通过探究性的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学习过程。

在这些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起组织者的作用,不断鼓励和表扬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提高自身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2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索

2.1 教师可根据当前社会发生的生物事件或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观点,然后让学生自己确定想要了解的某一事件或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体验事件或问题的性质或规律。例如,结合社会上发生的sars和禽流感事件,让学生讨论和探索。通过讨论,有些学生结合所学的生物知识提出了许多问题:如sars、禽流感、口蹄疫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它们的寄主有哪些?这些病毒的生存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病毒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的?人体会产生免疫功能吗?应该怎样去预防这些病毒?为了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就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确定调查项目,然后利用各种媒体如报刊、杂志或internet等,查阅和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在这一过程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使学生懂得如何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归纳资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观,懂得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社会的某些事件。

2.2 利用课文的“资料分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如在学习“免疫调节”时,以课文的“资料分析”为基础,开展“关注艾滋病”专题讨论,让学生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来发表自己对艾滋病的认识,以及如何运用生物学知识原理去预防和治疗艾滋病。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3 探究性实验教学,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

实验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也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所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独立操作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最好方法,而且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容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确定问题 ——提出假设——实验预测——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实验数据。例如在讲“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时,在学习了普利斯特利和萨克斯的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去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以及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了让学生掌握溶液培养法来研究植物的必需矿质元素,首先设计实验小组:(1)完全营养液培养某种植物(三个实验小组均使用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同种植物)。(2)缺n元素的营养液培养同种植物。(3)缺p元素的营养液培养同种植物。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准备实验材料:配制营养液;选取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同种植物。让学生理解到实验材料的准备也是十分重要的。最后让学生自己管理及观察实验,实验后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结果,并思考为什么要设计实验小组。经过此实验,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实验方法去研究问题,并了解到科学地设计实验的重要性,并从中理解什么叫无土栽培。学生还能从此实验中,总结出:时间长了要更换营养液,并且营养液浓度高植物容易出现失水现象。为以后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培养植物提供了经验。有了实验操作经验后,在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中,要求学生自行拟题、进行实验设计、选取实验材料和设计实验步骤,并自己观察及总结实验。通过探究式实验教学,使学生懂得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及应具有的科研态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4 专题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科学小实验的收获与体会篇7

《小车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第35-36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收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够通过测量收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反复实验的重要性。学会尊重科学实验中的有关数据。

教学重点: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探究。

教学难点:根据假设设计实验。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实验记录单、小车、绳子、钩码、垫圈、秒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玩中促思

(一)、推拉小车

1、向学生展示玩具小车,提问:同学们,你们玩过哪些小车?

2、师玩小车,提问:小车为什么会跑?

3、出示:没有动力的小车,提问:没有动力的车我们怎么让它动起来呢?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推”和“拉”使小车运动。理解“力有大小并且有方向”。)

(二)、游戏铺垫、提出假设。

1、“吹小车”游戏

师:其实除了“推”和“拉”,还有一个办法让车动起来,演示“吹”,你们想试一下吗?

第一轮:吹空车和载重车,(生:不公平,载重量不一样);

第二轮:在光滑的桌面上和铺上毛巾的桌面上吹小车,(生:不公平,路面的光滑度不一样);

第三轮:吹形状不同的小车,(生:不公平,车的形状不一样)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进行板书:保持不变:载重量、路面光滑度、车的形状······。

(设计意图:这两个活动都是让学生在用不同的方式玩车,在玩中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2、主题图,提出问题: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载重汽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说出你的假设(猜想)。

生1:可能与路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生2:可能与小车的重量有关,可能小车越重,运动的速度越慢。

生3:可能与车轮的多少有关,车轮越少运动的速度就越快。

生4:可能与拉力有关,拉力大小车就行驶得快。

······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假设,老师真的很佩服你们!这些条件都有可能对小车运动的快慢产生影响。如果想知道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需要干什么?

(生:用实验来证明)

师:引导用假设中的“与拉力大小有关”开展探究并板书:与拉力大小有关。

二、依据假设,设计方案

师:想要完成好实验,我们先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请同学们思考在此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课件出示“实验记录表”,借助此表进行分析:我们研究的是什么?你认为可以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借助“实验记录表”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进行实验的设计从而让学生掌握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方法,设计出对比实验方案,这样就能有效的突破难点。)

三、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1、演示讲解

教师进行一次演示实验,在实验中介绍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并明确各小组成员分工及职责。

师:实验必须要多做几次,一次实验可能还不能说明问题。

师:我们获得多个数据时,要取中间值。

师:大家都同意吗?好的,那接下来请研究拉力对小车运动快慢的实验?(用垫圈的重力作拉力)。

师:进行小组分工合作(记录、记时、挂垫圈、控制小车最少4人)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完成各自实验记录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

(第一次挂2个垫圈用时(

)秒、第二次挂4个垫圈用时(

)秒,第三次挂6个垫圈用时(

)秒、我们的结论是: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请两个小组上台汇报。教师小结并板书:拉力大,小车运动得快,拉力小,小车运动得慢。

师:刚才我们的研究是按怎样的顺序来研究的呢?让学生回忆实验过程,进行归纳。

(问题——假设——实验——结论)

四、总结学习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让学生通过汇报学习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汇报学习收获,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五、作业布置

在这节课中同学们探究的积极性非常高,研究的成果也非常好!可是在刚才我们还有几个假设没有验证,怎么办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研究其他的因素。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设计实验,验证刚才提出的其他假设。继续研究其它影响小车运动快慢的因素,用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结束语:最后,老师希望,一位同学都是一个优秀的“驾驶员”,让我们借这辆“科学的小车”驶入科学的大道,探索、探索、再探索,直达科学的殿堂。(课件出示)

六、板书设计:

大小

小车的运动

问题

结论

实验

假设

与拉力有关

拉力小,小车运动得慢。

拉力大,小车运动得快。

路面光滑度

车的形状

方向

科学小实验的收获与体会篇8

播种――萌发科学探究的幼苗

虽然培源实验小学的学生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但受到苏南地区高度的工业化和独生子女家庭的影响,如今的孩子们对于植物生长的了解是非常欠缺的。在曾经进行的“现在农田里种植的是水稻还是小麦”、“你能准确辨认出韭菜和麦苗吗”等常识调查中,学生的正确率低于40%。在“感知生长”数字农植园建设之初,学校就把它定位在要让学生们乐于认识常见植物,乐于去观测研究它们,并为此做了两项准备工作。

1.洋溢“农”味的园地

在数字农植园主体建设完成、各种物联网设备安装到位之后,为了激起学生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探究欲,在征询他们意见的基础上,学校对数字农植园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的布置。铺着青砖的林阴小道、古色古香的木质门面、布满爬山虎的墙壁、彰显活力的老水车等共同打造出既彰显现代气息又不乏传统文化的一个全新的科普实践基地。学校有10多个实践活动场地,但学生们如今最想去看的还是数字农植园,用他们的话说就是“那儿既像景点又充满神奇”!

2.普及物联网知识

“物联网”这个名词对大多数人而言是陌生的,如何让学生们记住这个词,并能产生了解、参与的愿望且保持好兴趣呢?我们从生活入手,用etc专用车道、智能家居等各类应用实例增长学生们的见识,让他们看到物联网已给现代生活带来的便利。为了增强感性认识,我们还组织学生参观了应用物联网技术开展养殖的中国农业大学宜兴实验室,他们在监控大厅内,看到工作人员通过轻点鼠标,实时监控着一个个水产养殖场,进行远程增氧、智能投喂、预警资讯等操作,大家无不感到科技的神奇力量,也自然地萌发了学习、探究的欲望。

耕耘――洋溢生命活力的体验

在学生对物联网有了浓厚兴趣的基础上,我们及时把信息技术、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的教学与数字农植园活动有机整合起来,让学生们走进它、触摸它、感知它、研究它。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感知生长――数字农植园》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们认识到了数字农植园是利用温度、湿度传感器,远红外摄像头等先进设备实时监测、记录植物生长的各项数据,并通过网络发送到管理平台,供世界各地的朋友共享使用,分享活动过程,实现“一人种植,众人观察,集体研究”的喜人效果。在科学教学中,我们把大量关于认识植物的课程安排到数字农植园中教学,这一学习方式有效地弥补了科学教学资源的不足,能让学生们在既现代化又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情境中尽情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多项专题性研究活动。

1.校内科学实践活动

根据学生们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以班级为单位,采用申报立项的形式确立了“暖棚内外植物生长情况对比研究”、“玉树繁殖方式的研究”等10多个小课题实验项目。学生们平时通过网络既可以对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观测、记载和分析,又能根据数字农植园仪器探测到的空气和土壤的温度、湿度,科学地进行调控、灌溉等管理,让植物们健康成长。学生们还会走进“开心农场”,与各种植物来一次亲密接触,量一量它们的生长高度,闻一闻花香,松一松土壤,除一除杂草,捉一捉害虫……在这些体验活动中,学生们充分了解了植物生长和环境的密切关系,享受到绿色给人们带来的活力,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第一手实验资料。有个学生在观测日记中记道:“我今天才知道原来有很多植物可以通过剪枝插入土壤这种便捷的方式进行繁殖,看来植物的本领之大超出我们的想象,‘无本之木’真的存在啊!”

2.省际“携手助学”活动

在全体学生走进数字农植园接触物联网的同时,我们组成了50多人的“周培源数字农植园”小院士队伍,在辅导教师的带领下开展远程研究性、合作性学习活动,结合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创新研究项目,联合江苏、河南、新疆等地的多所学校开展异地网络观测、对比性小实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三地的小学生们既感受到物联网技术的奇妙,又见识到自然界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生长的差异,从而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氛围,萌发了可贵的探究意识,取得了很好的合作学习效果。当外地的学生第一次通过网络看到我校数字农植园内各种植物随风摆动、孩子们穿行其间的实时景象时,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这个世界真是太小了”的感叹。更为可贵的是,学生们自发设立的跨区域植物种植研究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大家探究的兴趣,在看到两地同时种植的长春花、一串红、月季等植物大相径庭的生长情况后,有学生在观测心得中写道:“各种植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尽相同,而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地对光照的要求也会出现差异。一般来说,大多数植物在苗期对光照要求小,发芽阶段甚至根本不需要光照,而在开花阶段则对光照有较高要求。”

收获――品味辛勤劳作的甜蜜

几年来的“开心农场”实践体验,让学生们既有了对高科技的认识,又对身边的花花草草有了真切的感情。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综合素养,而这,通过“感知生长”数字农植园这一载体已经初步实现。

1.科学素养明显提高

我们对“感知生长”主题教育活动与学校常规的科技、德育类活动科学进行了整合,通过每周的校园电视、每月的科技信息、每学期的科技节等形式向学生们持续提供丰富的物联网大餐,并用科技创新大赛、科学幻想画竞赛、科学小论文竞赛等受到大家欢迎的形式理解巩固知识,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学生可贵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得到充分发挥,研究学习的能力明显增强。

2.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

科学小实验的收获与体会篇9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核心,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实验教学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最佳途径,实验能让学生直接参与并获得对探究特征的深刻认识。

科学课上,我们看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科学课呈现出了与以往明显不同的特点:学生动手机会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但是课上还存在着以下几点实验教学低效的现象:

1.学生的常规养成缺乏训练

我们知道好奇、贪玩、好动是小学生这一年龄的特点,课堂中我们经常看到老师还没宣布开始实验,有些学生已经按捺不住要摆弄一下实验器材。在瞎摆弄的过程中孩子一无所获。平时实验教学课上对学生常规的培养尤其重要,学生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的有所收获。

2.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缺乏科学思维

学生对实验探究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活动上,在活动当中,并没有参与科学的思考和探究。因此,一般课上,学生实验活动热闹有余、思维不足,科学实验的更重要的任务建构知识层面缺失,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后续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3.实验活动中学生缺少合作,只是旁观者

在科学实验活动中,小组合作是主要的活动形式。我们经常会发现,合作当中有小组成员不发表意见,不参与讨论。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一些学生只作为旁观者在一边观看,没有合作和参与意识。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承担全部探究任务,成了小组探究活动的主角,其它学生成了观众。所以在实验的设计中我们就得考虑这部分人能力的培养。让他们也能积极地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也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因此,要想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通过教学研究分析总结,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实践,μ岣呤笛榻萄в行性有一定的效果。

1.明确课堂要求,规范学生课堂行为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保证一堂课的高效有序,首先要有明确的课堂纪律和要求。只要常规落实到位,我们的科学实验就有了保证。学生经过一段时间规则和要求的监督约束,自然能初步遵守,慢慢地习惯这样的科学课堂学习,在实验活动时,能控制自己的音量,就不会自由散漫。对于小学生,只要耐心教育,树立榜样,经常提醒督促,慢慢课堂就会规范有序。

2.合理分组,人人参与

科学实验小组合作探究是主要的形式。要想达到实验的高效,首先分组要科学合理,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二是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促进;三是培训小组组长的组织和调控能力,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组内人员分工有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实验员。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小组成员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小组内积极配合,团结合作,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3.评价机制多元化

首先,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个人的评价。教师能对学生的回答或展示作出诊断性评价,让学生明了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或表达中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其次,教师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的同时也要看到学习小组的成绩。做到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的有机统一。教师通过对小组整体评价,促进小组团结合作,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让突出小组带动其他小组,最后达到全班积极互动、合作探究的和谐场面。

再次,课上除了教师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评价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生生之间的评价,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生之间的言语和评论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这样学生之间就会树立榜样,对于实验教学更有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不会倾听,不能很好的关注同伴在观察方法、语言表达、操作技能等方面的长处。培养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在评价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尽力拓展相互合作的空间,在评价中促进学生的表达与交流。

科学小实验的收获与体会篇1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在已经不是新事物,它的优势我们都能理解,但在实际操作尤其是一些新兴课程如科学课的教学中总会遇到许多的困难,阻碍了这 项研究全面有效而迅速地开展 ,一方面是因为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就是因为老师们有畏难情绪,对网络环境下的科学课教学的认识有待提高,还需要大胆创新。

小学科学是课程改革中的一门新兴课程,它源于课改前的自然课,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课程内容很好地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科学课程标准》)这些目标要在课堂上实现需要教师积极转变观念,营造不同于以往的一种全新的课堂。

教育部前部长陈至立说:“现代信息技术的崛起,对教育本身也会产生极大改革,使得人们可以不在学校、教室里学习,使得我们的终身学习以及主动学习有了更好的手段……”在《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催生着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已形成一种大的趋势,这里不仅是教学技术有了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新理念在教学中有了体现。信息技术以其逼真的图像、动画、音效能营造另一个教室外的“真实的虚拟环境”,同时又以其灵活多变的交互性深深吸引着学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教学之中,能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此,笔者拟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利用特点,解决难点。

科学课上有众多的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这些活动的安排教材编排者是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的,他们有能力完成。但有些活动过程周期较长,要在课堂上立刻看到结果是不可能的。例如,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的教学,以蚕为例来探讨动物成长过程。这一课题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求学生记观察日记。但每个同学养蚕的时间不可能一致,每个周期也有一些差异。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这就和蚕的生长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一位教师在教学《蚕的生命周期》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根据亲身经历谈一谈蚕的生长过程中间有哪些变化,然后教师将每个阶段的内容制作成影像资料,通过快速连续的播放,已经养完了蚕的同学重温了这一过程,有部分没有养完了蚕的同学也能了解到蚕的变化,具体感受到了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是令人惊奇的。在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时,教师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动物(生命周期长短不同)不同时期的图片制作成电子图片让学生自主浏览,又提供一些网站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采取这种方式来进行教学既让学生进行了自主的探究,又能不受学生调查时间的制约,从而保证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课上经常会有一些实验要学生来完成,这些实验的操作过程因为学生的差异会造成实验的进程和效果各不相同。比如《造一艘小船》这一课,学生材料准备是相同的,但最后造出来的船各不相同,有的同学很快能完成,而有的同学不能完成。教师的演示只能针对大多数,不可能反复地进行。有一些实验也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如解剖植物的种子,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教师演示要求。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制作或实验演示分成几部分放在自制的网页里供学生随时调用,让人机进行对话,教师腾出时间进行实验结论的指导。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 ,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丰富资源,激活思维

现代科学发展表明,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某一特定对象,是当代科学发展的最有前途的方向。各种信息数量增大,知识种类增多,使人能产生丰富的联想,找到多种事物的交叉点,产生新的思路,提出多种设想,得出新的结论。当代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正是产生于各门科学相互结合的交叉点上。基于这方面的认识,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无疑应让学生把教材变“厚”,从而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师生、生生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在科学课上,学生要完成大量的实验与观察,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尽管不是每个学生都可能到实地去考察教材上呈现的内容,见到教材上呈现的实物或现象,但可以广泛地使用在线资源去进行探索。如一位教师执教《流动的空气》一课时,学生对流动的空气形成风这一概念已经十分清楚,教师和学生这时登陆“中国科普博览”( .cn)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对风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后面的交流中发言十分踊跃,各种资料不断地丰富,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科学课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能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网络对学生来说是一座巨大的信息宝库,根据老师的指引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收集大量的信息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互相讨论、补充、分析所收集的信息,在交流中激活思维,可以产生许多新的想法。一位老师教《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一课时,先让学生通过两个两个小游戏让学生明白人离不开空气,然后又让学生浏览自制的网页,找出空气和人类还有哪些关系。由于学生不可能在一定时间内浏览到所有网页,因此在交流时他们每发现一个新的内容就会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

三、优势互补,扬长避短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从上面的表述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在科学课中探究活动占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教材的内容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特点。教材中大量的实验既是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认识,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这些真实的或模拟的环境中掌握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关于网络环境下的科学实验在前文已有简要叙述,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是为了创设一种全新的科学课教和学的情境,网络还是教和学的工具以及研究和交流的工具,它不单是一种手段。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迎接蚕宝宝的诞生》这一课时设计了页面精美、内容丰富的网页,上课开始就以一段生命的变化视频片段引出生命诞生这一话题,然后让学生就“生命诞生”这一主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进行主题探究时学生利用教师设计的网页中的单元进行资料收集、分析,然后再进行交流。在网页中教师不是单纯地丰富教材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而是根据教学目标还设计了一个留言板,让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及时地,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从教学的反馈来看,学生借助网络这一工具使得课堂容量可以无限扩充,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过程,不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真正成为了科学学习的主体。

我们在看到网络工具的优势时还要注意《标准》中“使他们在 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 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这一句,科学家探究是离不开实验室的,网络是不能代替实验的。还是以上面这一课例来看,蚕的生长过程在网上收集或看到的只能是一般的,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肯定会有许多新问题生成,网络是不可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的。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多是前人已经探究过的,但在重复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们完全可能有一些“意外”产生,而这些“意外”对于“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收集相关资料对这些“意外”进行对比分析,还可以将自己的问题在网上供大家一起研究,有了一个理想的方案后再进行具体实验来解决问题,这样做才能真正实现科学课的目标。比如养蚕,教材上介绍了一些如何使蚕宝宝长得又大又壮的方法,可以肯定地是学生养的同一批蚕中不可能是每条蚕长得完全一样的大和壮,如果他们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主动进行探究,他们的收获是不是会很大呢?所以在进行科学课教学时,要注意发挥网络教学和实际的实验操作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

四、积极探索,摸清规律

在网络环境下,将科学课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是一种趋势。由于科学课的开设时间不长,故其整合规律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有许多具体的操作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其一:网页设计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学生在线学习时对那么多的信息有时有些茫然,有时点击了很多页面还很难有所收获,如何设计好网页能更明显的体现学科特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可是我们要长期探索的一个问题努力。

其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教师的角色如何把握呢?从传统的课堂跨入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关系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但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呢?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并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