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措施十篇-尊龙凯时最新

时间:2024-02-27 17:55:53

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措施

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措施篇1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现状;改善措施

1.目前我们国家投资审计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我们国家的投资审计发展现状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投资审计在社会中的发展已经逐渐成熟,已经形成了适应我们国家的投资审计体系,具体地来说目前我们国家的固定资产的投资审计现状主要有:首先,投资审计已经引起了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开展资产审计不仅提升了企业资金往来的安全性,而且还可以为企业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提升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可能性,其次,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已经成为了集团公司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和财务设计的一项核心内容,最后是我们国家的审计效率过低。

1.2我们国家固定资产的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市场较为混乱,规章制度等都还不完善,这主要是由于当下的很多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过于重视对固定资产的清查,忽视了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违法违纪现象的审计和处理,最终导致这些企业的固定投资审计结果无法实现其真实的功能――为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很多集团公司的固定资产的审计不够全面,大多数企业选择在每个会计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审计,但是却并没有实施事前审计和事中监管,这样根本无法保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真实可靠,而且也会给实际的审计和投资工作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最后就是目前我国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或者是专业的审计人才的欠缺还很大,现有的审计工作者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都有很多的不足,不论是能力上的欠缺还是经验的不足都会给实际的审计工作开展带来影响,而且也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和投资效率。这些问题虽然并不是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过程中存在的全部问题,但是却是其存在的最为严重的几个方面,而且也是必须要引起社会和国家广泛关注的企业资产管理问题。

2.改革、完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措施和方法

2.1对现有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理念和措施进行改革和创新

对现有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理念和措施进行改革和创新是改革审计制度的前提,只有从理念上进行改革才能指导实践,为实践提供指导。传统的固定资产审计措施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现有的经济转型的形势下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应该增强风险意识,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寻找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投资审计准则和制度。目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努力探索审计的新理念,新思路,寻找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审计的制度的转变。这样的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方式的转变必然会引起企业资金的管理方式、固定资产的筹措方式等都会得到相应的改变,这些变化都会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措施和方法等发生改变,尤其是审计的环境、对象,内容和审计的方式,而且极其容易出现的就是各个方向改变的程度都可能不尽相同,但是在制定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审计制度和模式的时候必须要注意将这些改变和实际的审计需求相结合,制定出符合实际需求和实际需要的制度和规定,使之能够更好地为提升企业的资产审计效率服务。

2.2改变固有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内容、方式

固定资产是企业资产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有很多的企业对于自己的固定资产的情况并不是特别的了解,在财务管理中固定资产可以分为:易损耗品和实用品,易损耗品包括公司的电脑耗材,打印纸等办公用品,其他的固定资产就是指那些价值比较高,而且会随着使用的年限增长会不断折旧的物品,比如办公桌、电脑等,这些都属于固定资产,也都是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核心内容,但是在传统的企业固定资产审计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的需要和要求对现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审计,这不仅造成审计结果的不准确,而且也会影响企业未来的投资决策和外界对该企业的财务监管,因此在未来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过程中审计者必须要明确自己所有审计的企业固定资产的分类,将其按照实际的特征和数量进行精确的审查和统计,确保整个审计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其次就是审计部门和机关必须要改善自身的审计方式,这也是影响企业固定资产审计的一个关键因素。

2.3健全我国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才规划和战略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同时也是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尤其是对于企业资产审计行业来说更是对专业的、高素质的审计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因为它要求参与审计的人员不仅要有职业道德,更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做准备,因此在提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道路上不可避免的一个项目就是必须要从整体上提升我们国家的专业的审计人才数量和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国家必须要积极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和规划,在实际的人才培养和教育过程总着重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为我们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效率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而且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也是每个审计工作者应有的职责和义务,我们现在亟待解决的就是健全我们国家的审计人才的培养规划,努力平衡社会对专业的审计人才的需求和供应之间的平衡,这也是我们国家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对财务管理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小结

固定资产的投资审计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优化资源配置是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基本保障也是最佳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企业都离不开审计工作的开展和支持,因此在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着重我们国家的审计实力和审计效率的提升是我们发展经济,实现经济转型的关键。

参考文献:

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措施篇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投资力度,不仅新建、扩建、改建了许多科研、生产基地,也添置了许多新设备,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是建设项目立项、实施、竣工验收等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形式的真实记录,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项目建设、运行、维护等各项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1.是项目竣工验收的前提条件《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验收办法》(科工办〔2007〕161号)和《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工作管理办法》(科工计〔2015〕931号)中明确规定:“项目档案验收是项目竣工验收的必备条件之一。未经项目档案验收或者项目档案验收不合格的,不得进行或通过项目竣工验收”。项目档案专项验收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加强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确保项目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2.是项目顺利推进的有力支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不是简单的对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和提供利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三纳入”“四参加”“四同步”管理,全面跟进项目建设,对项目实施有效的监管和控制。项目档案的形成与管理贯穿整个项目建设过程,通过规范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的档案支持。3.是项目后续维护的有效凭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为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真实记录,在今后项目工程的实施、改建、扩建,设备采购、运行、维护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具有原始记录性,是检验项目质量的重要依据,是追溯责任的有效凭证,也是企业维权的有力证据。

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重视程度不高首先,档案部门在科研单位中属于科研保障部门,主要任务就是做好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为科研技术人员提供档案支持。军品科研单位为了实现盈利和自身的更好发展,以科研生产为主要任务,虽然档案工作不可或缺,但对其重视程度明显不高,这样就增加了开展档案工作的难度。其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不同于科技档案,它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部分单位领导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从而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同样,项目管理人员和建设人员也存在着轻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的情况,认为可有可无,这就直接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文件材料收集不齐全、不完整。此外,许多企业普遍存在着档案工作岗位待遇低下的问题,造成业务骨干流失、人才缺乏,特别是人员更替频繁的现象突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有专业性强、涉及知识面广、建设周期长等特点,新职工缺乏相关的业务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胜任这方面的工作。这些都是阻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不利因素。2.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收集不完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的收集工作是项目档案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做好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项目档案验收检查的关注点。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档案收集的完整性一直是困扰档案部门的一大难题。一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建设周期往往是一年、两年甚至几年,项目建设周期长,在此期间不免会发生人员变动,文件材料交接不清楚、不完整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涉及部门繁多,对外有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对内有项目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设备使用部门、档案部门等。因此工程建设期间,产生的档案文件材料数量大、类型多,既有管理性文件材料,又有专业技术性文件材料。这些问题都给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的收集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3.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整理不规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来源渠道多,如基础建设项目,参建单位各自完成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在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时各单位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档案管理岗位上的人员不同,各自对标准规范理解的程度不同,这些都会造成在进行档案移交时档案状态的多样性。同时,在项目档案整理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统一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整理规范,经常会出现项目档案整理不规范的情况。常见的问题有:应归档文件材料遗漏;接收了归档范围之外的无用的文件材料;归档文件材料不是原件;文件签署不齐全、签章不完备;归档文件材料随意涂改;归档文件材料附件、相关资料不完整等。这些档案整理不规范的问题都给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4.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人才缺乏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复杂性高、专业性强、涉及知识面广,包括土建、设备、工艺、监理、招投标等相关专业领域,这就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档案部门作为企业内部职能部门,档案管理人员日常工作量大、兼职多,每天忙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缺乏对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业务提高,从而使档案管理工作消极被动;另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在单位中一般地位不高,低收入留不住真人才,档案管理岗位人员流动性较大,而新员工自身缺乏对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的整体了解,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过程中往往力不从心。

三、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的应对措施

1.提高全员认识,健全规章制度要始终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和档案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到项目管理部门和项目档案管理部门统一认识,始终把创建一流项目档案作为我们的工作目标。在项目档案管理上,应始终坚持实行前端控制,全过程参与,与项目建设同步。建立健全项目档案管理制度,针对项目档案归档范围、保管期限、管理方式等具体问题,编写相应的管理文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对规章制度的宣传贯彻,实现全员档案意识的明显增强,为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良好基础。2.制定归档计划,优化收集工作健全完备且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收集工作的坚实后盾,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档案归档计划是促进项目档案收集工作的有力措施。在以往的工作中,往往会出现为了应付检查而临时补订归档计划的情况,这无疑没有发挥归档计划的实际作用。在编制归档计划时,我们应做到多方面沟通,不能闭门造车,任何单方面制定的归档计划都是不完善、不全面的。单位项目管理部门每年应按照项目节点制定项目档案归档计划,在档案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明确各类档案文件材料的责任归档部门和归档时间,并按计划进行检查,督促项目档案责任部门做好项目档案文件材料的积累和移交工作,以确保各类档案文件材料的及时归档。3.转变工作方式,规范整理工作针对参建单位多、各单位之间档案整理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建设单位档案管理部门应转变工作方式,提前介入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根据各单位参与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归档范围;及时跟踪项目建设进度;定期对项目管理人员、建设人员的档案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业务培训。值得注意的是,在指导项目档案工作时,要加强对重点档案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如项目前期管理性文件、隐蔽工程文件,项目开、竣工仪式照片、录像等。4.加强业务培训,提升专业素养档案管理人员作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行为主体,其自身素质至关重要。因此,要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必须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首先,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对建设项目的整体了解,做好档案管理“三纳入”“四参加”“四同步”,全面跟进项目的实施;其次,定期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参加项目档案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第三,开展实地考察,学习其他单位先进的工作方法和成熟经验;第四,实施奖惩激励机制,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者给予表彰和一定奖励,鼓励档案人员积极主动地提升档案管理水平。多项并举,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档案管理队伍,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人员保障。5.做好自检工作,备战档案验收《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中明确规定:“在项目档案验收前,项目建设单位(法人)应组织项目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负责人以及有关人员,根据档案工作的相关要求,依照《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内容及要求》进行全面自检”。各单位在申请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专项验收前,都应组织开展项目档案自检工作。项目档案自检工作是推动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力举措。通过档案自检工作可以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形成自检报告,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整改措施,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的质量,为顺利通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专项验收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亚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策略[j].机电兵船档案,2011(1):38-40

[2]周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质量控制策略[j].机电兵船档案,2007(1):5-8

[3]刘曼.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体会与思考[j].档案工作,2015(8):71-72

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措施篇3

关键词:小型水库 除险加固 措施

1.引言

病险水库是防洪安全的最大隐患,严重威胁着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亟待除险加固。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是当前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一件头等大事,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解决好小型水库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是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工作。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为广大一线水利工作者提供帮助,本文从病险水库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而提出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的几项措施[1]。

2. 病险水库的基本情况

我国的小型水库为数众多,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大约有81893座。它们分布的区域广,坝型多样。这些水库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灌溉水源,也为人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提供水源,同时为防御洪水灾害发挥了一定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养殖业的青睐,利用水库养殖业已成了一种热门行业。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水库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病险问题,特别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期间由民工投劳建成的水库问题较多,一直成为水利行业的工作重点之一。病险水库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防洪标准偏低,达不到有关规范。水库大坝的防洪标准和工程等级划分是水库建设与管理的标准,也是除险加固标准。除险加固工程设计(包括大坝安全鉴定)时,应依据原建设标准(或依据水库改建后最新审批的标准)。当原标准不合理时,应按照《防洪标准》(gb50201-94)和《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根据工程实际规模,下游的影响范围,对原标准做必要的认证,提出新标准。小型水库大多建于年代或时期,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存在严重的“三边”现象,原设计防洪标准低,经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大多水库实际抗御洪水能力都不满足现行部颁防洪标准中的校核洪水标准,设计标准偏低又造成了水库的防洪能力不达标。

二是工程本身质量差。我国大部分的小型水库建设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经济不发达,工程施工经费不足,施工质量相对较差;科技水平较低,施工技术落后,由此影响了水库的工程质量。

三是工程老化失修。水库在建设成功后,在当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一方百姓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后来由于使用年限较长,大多数小型水库出现了老化的问题;工程质量不过关又引起水库出现渗透等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对小型水库出现问题后不够重视,未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补和完善[2]。

3. 除险加固措施

形成的这些大量病险水库,不仅造成水库不能正常运行,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而且还严重威胁到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这些病险水库急需抓紧除险加固处理。 其除险加固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把病险水库加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落实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责任制,按照“事权一致,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省管大型水库责任主体为省水利厅,其它大中型水库责任主体按现行隶属关系,为市县政府。县、乡(镇)管中小型水库责任主体为有关县政府。各级政府要对其管辖的水库运行安全、日常管理、建设管理等负总责,落实运行管理、除险加固资金,签订责任状,限期完成除险加固任务。各级政府及责任单位要制定详细的分年实施计划,以市为单位排定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次序,相关市政府要积极组织力量,尽快完成安全鉴定、安全评估、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落实资金,按时完成除险加固任务。

3.2 加大投入,积极筹措建设资金

资金投入的多寡直接影响到水库建设和维护的质量,资金充足,则投入的人力和物力较多;若资金短缺,水库的维修将很难开展,除险加固也只能是空喊口号。各级政府要按照“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和“财政投入为主,市场融资为辅,鼓励社会参与”的原则,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各地既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水库除险加固。各地也要制定相应的投入政策,明确投入渠道和资金比例。要整合省下达各地的涉农资金,在不改变投资渠道和现行管理方式的前提下,尽可能兼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同时,要用活“一事一议”等相关政策,动员组织农民群众投资投劳,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3]。

3.3建立良性循环的管理机制

目前水库产权虚置、管理不善、责任不落实的现象较普遍。为防止出现一边除险、一边出险,旧帐未还、又添新帐的被动局面。病险水库加固后,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良性循环的管理体制。首先,要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水库管理新机制。在病险水库加固工程建设之初应确定实行建设与管理统筹结合的新型建设管理体制。投资多元化、产权明晰化、供水供电价格商品化、水库服务有偿优质化,增加现有水库管理经费,逐步实现良性运营。其次,要加强对水库调度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及水库调度水平。三是建立并严格遵守水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及细则,使其早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四是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开发水土资源,以开发促发展,以发展促管理,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良性管理运行机制。

3.4 加强部门协作,建立健全监督体系

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水利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办事机构,充实力量,负责病险水库的安全鉴定和安全评估工作,组织编制、审批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组织和指导项目的建设及运行管理;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做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计划下达等工作;财政部门负责筹措地方配套资金,及时落实建设资金,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新闻媒体要加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宣传和舆论监督;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强对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的审计、检查,保障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4.结语

小型危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应该高度重视,落实责任,并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病险水库出险加固实施后,能够确保水库安全度汛,正常蓄水,发挥其应有的防洪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大保证了水库下游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发展农村水利和农业现代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孟迎,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确保水库除险加固质量,建筑科学与监理,2008年4月

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措施篇4

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是集团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资产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实现资源配置与利用的最大化。通过上述现状的分析,集团应在以下方面加强固定资产的管控。

(一)实行集中管理,强化整体观念

集团应对固定资产的新增、报废、处置、调拨(下属企业间)实行集中管理。下属企业按集团确定的投资导向和原则,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安排投资项目,经审批后实施。集团根据企业整体经营情况,集中调配各下属企业的资产,实行集团企业资产动态共享使用,解决资产短缺和闲置并存的问题。通过实行集中管理,打破单一企业思维,强化整体观念,提升固定资产优化配置及使用效能。

(二)完善固定资产预算管理,建立投资项目后评估机制

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管理制度,在对生产经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各下属企业的固定资产预算额度,并根据业务发展情况的变化,及时对预算进行调整。建立固定资产投资论证制度,强化项目效益评估及可行性分析,并推行“谁使用、谁承担”的原则。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估机制,对项目的实施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考评。通过上述措施引导下属企业合理安排固定资产投资资金,避免重复投资等企业资源浪费。

(三)建立各项资产配置及使用效率指标,实行标杆管理

通过设立生产及办公场地、车辆、设备等各类固定资产的配置标准,从固定资产购置建设的源头杜绝奢靡浪费的现象。建立房屋、车辆等重要设备的使用效率和经营效益对标机制,通过设置关键指标并进行对标监控,定期通报考评。通过人均办公面积、车辆百公里油耗及维修费、出租收入增长率等指标强化资产全成本意识(包括购置或建设成本、使用成本、维护成本、处置成本以及资金占用的机会成本),引导下属企业关注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优化资源的管理和配置,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

(四)完善日常管理制度,建立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

理机制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涵括固定资产的整个生命周期。集团企业应建立严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包括采购管理制度、盘活及日常管理规范等。各下属单位应在集团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细化的、可操作性较强的制度。其中包括:1.人员的配备要落实。企业内部应配备素质优良的专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同时各使用单位应配备兼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明确各部门及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各项管理工作得以落实。2.建立固定资产盘点制度。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抽查,每年年终进行一次全盘。对盘亏资产进行原因清查,落实相关责任人并进行考核。3.加强对调拨、维修、借用的管理,及时办理调拨手续,更新系统信息。4.制定固定资产报废审批权限和流程,特别是加强报废设备的回收管理,实现固定资产的闭环管理。

(五)鼓励闲置固定资产的对外盘活

闲置固定资产是指企业存放超过一年未使用的固定资产,对企业目前的生产经营来说,闲置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很低,但是企业却需要承担相关的成本费用,占用企业宝贵的资金资源。所以对于不能通过企业内部调拨进行盘活的闲置固定资产,集团应制定相应机制鼓励闲置固定资产的对外盘活,特别是闲置的大型设备或房屋资产。鼓励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盘活,并建立相关配套管理办法。通过出售、置换、合作、出租等方式盘活闲置资产,不仅能减少企业资产闲置带来的损失,还能提高闲置资产的使用效能,为企业创造利润和现金流。

(六)搭建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平台

为了实现高效的固定资产集中管理,集团企业应加强信息化发展,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平台的功能需求应征求资产管理人员及专业人士的意见,力求结合企业实际建设科学健全合理的管理平台。通过搭建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帮助下属企业提高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的效率,同时利用系统强大的分析能力对属下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摸查和动态监管,实现提高整体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实现资源配置与利用最大化的根本目标。

二、结束语

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措施篇5

市政府决定召开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全市投资形势,研究部署下步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确保投资目标的实现。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当前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严峻形势,增强做好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固定资产投资不容乐观。今年一季度以来,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的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5.12亿元,增长10.5%;实现财政总收入3.67亿元,增长28.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40元,增长1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2元,增长20.9%。全市经济呈现较快发展态势。

但是,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喜中也有忧,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乏力。进入年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下降趋势,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国23.7%,全省10.9%)。一季度,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8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2.7%,仅完成全年任务68亿元的12%。全市8县(区)中,有4个县实现投资增长,其中,凤庆县完成2.1亿元,增长15.4%;县完成1.09亿元,增长6%;县完成0.91亿元,增长6.4%;县完成0.42亿元,增长19.8%。有4个县(区)投资下降,其中,区完成2.02亿元,下降13.4%;县完成0.5亿元,下降45.2%;县完成0.46亿元,下降56.7%,沧源县完成0.37亿元,下降42.9%。同时,重点行业投资与去年同期相比,也基本呈下降趋势,农林水完成投资1.18亿元,减少2200万元;交通完成7698万元,增加3347万元;工业能源完成1.68亿元,增加877万元;城建完成1.17亿元,减少392万元;社会事业完成8480万元,减少2820万元。

深刻分析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的主要原因。一是新开工项目减少。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311个,同比增加52个,新开工项目63项,同比减少5项。大雪山水库、凤级路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仍未能开工建设。二是大项目进展慢。一季度全市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156个,完成投资5.41亿元,同比减少4625万元,下降7.9%;5000万元以上项目61个,完成投资3.56亿元,减少433万元,下降1.2%。施孟线由于投资商资金不到位,1-3月基本处于停工状态。三是建设资金不足。一季度累计资金来源8.95亿元,下降5.2%,其中:预算内拨款1.68亿元,下降1.3%;贷款1.63亿元,下降25.4%;自筹4.08亿元,增长26%,利用外资0.2亿元,其它资金1.35亿元,下降41.7亿元。四是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滞后。项目储备不足,前期工作经费难以落实,进展缓慢。在目前所储备的前期项目中,上亿元的重大项目只有大雪山水库、凤级路、南华纸业公司年产9.5万吨蔗渣浆纸、大丫口电站等项目已基本具备开工条件。五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力度加大,效应显现。国家在项目审批、土地、环保、银行贷款、节能降耗等方面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约束性日渐增强,项目实施难度增大。

准确把握固定资产投资面的形势和机遇。要圆满完成今年全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任务,对于集边、少、穷为一体的而言,任务艰巨,必须以项目来支撑,靠投资来拉动。在剩下的半年多时间里,各县(区)、市级各部门,一定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当前,在党中央、国务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中,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把财政支出的重点向和谐社会建设项目倾斜,向基础产业、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倾斜,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将成为国家支持的重点。在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方面,国家将更加注重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西部实施基本口粮田、商品粮基地、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节水示范工程、农村社会事业等十大工程建设。省委、省政府立足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业培育、优势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这些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我们一定要在国家和省的这些发展战略的指引下,科学确定我们的工作重点,策划、包装好项目,积极主动地向上汇报,多争取支持。

二、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努力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工作

今年,市人大会议确定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为16%,总量达到68亿元。完成全年的投资目标,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快在建项目进度,力争新开工一批项目。坚持推进以交通、水利、城建、工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把新开工项目作为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重点,科学编制项目实施计划,对列入年度实施和推进计划的项目,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做好在建项目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加快建设步伐,争取早完工,早见效。根据国家、省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衔接和汇报,积极争取建设项目和资金支持。在抓好在建(拟建)144项重点项目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以下方面项目建设:

交通方面。争取新实施200公里的通乡油路和150公里的通达工程建设;加快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农林水利方面。抓好南等水库建设及回努水库病险处理,实施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以工代赈和易地搬迁、8万人人饮安全工程、2万口沼气池建设等重大项目建设,争取大雪山水库尽快开工。

城建方面。继续抓好八县(区)和孟定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等县城供排水工程建设,继续推、等县垃圾处理工程和区污水处理理工程建设前期工作。

工业方面。围绕农特产品深加工、生物质能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重点实施好南华纸业公司年产9.5万吨蔗渣浆纸建设、新塘房电站、南河一级电站等新建项目及南华晶莹糖业公司年产10万吨燃料乙醇等41个技改项目。

社会事业方面。抓好以市一中、师专为重点的教育项目建设,以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楼、市第二人民医院搬迁为重点的卫生项目建设,以沧源崖画谷、茶文化风情园为重点的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以及计生、体育、公检法司等各类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

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策划一批新的重大项目。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省的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做实前期工作,把握主动,实现项目与政策对接。科学分析潜在市场,发挥资源优势,策划一批产业关联度强、市场空间大、成长性好的项目。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多渠道筹措前期工作经费,加大项目前期经费投入力度。期间,要全面完成水库、水库、高速公路、国道线思茅永平至二级路、国道线至二级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研究,逐步形成投产一批、续建一批、新上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滚动发展局面。

强化招商引资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要进一步创新招商理念,努力实现由数量招商向质量招商、由任务型招商向发展型招商的转变。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放宽投资领域。当前,要鼓励民间投资参与生产性投资,加快推进以资源优势为主的工业招商,以县城区改造和房地产开发为主的城建招商,加速推进等流域地方中小水电开发。进一步提高签约项目的履约率,确保全年招商引资任务全面完成。创新投资手段和投资方式,鼓励、支持、保护私营企业发展,让社会资金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加强银企合作,营造安全有序的金融环境,金融部门要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在政策范围内多为当地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创新发展机制,加快工业技改和工业园区建设。继续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加快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把技改作为工业发展的突破口,组织协调和服务好工业技术改造,努力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注重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大力推行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突出抓好蔗糖、食品、冶金、建材、煤炭、矿产资源开发等20户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把节能降耗落到实处,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设备,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重点行业、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把好源头关,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费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园区建设要在认真搞好规划论证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量力而行,体现特色,真正形成产业优势和集聚效应。注重节约利用土地和保护环境,用足用活土地政策,增强供给能力,盘活存量土地。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各项政策措施和控制标准,坚决控制高污染类项目的实施,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项目。要开拓创新,以项目带动园区建设,既要“筑巢引凤”,又要“引凤筑巢”,以商招商。

发展特色产业,调整优化投资结构。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突出产业重点,促进产业集聚,加快优势特色产业项目建设。围绕培育发展优势主导产业,着力引导龙头企业根据本地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产业集聚,进一步体现特色,形成规模,发挥集聚功能,带动和促进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期间,要着力推进蔗糖、茶叶、泡核桃、畜牧业等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橡胶、木瓜、木薯、香蕉、澳洲坚果等新兴产业发展。

在具体工作中,一是要围绕市场需求发展产业。大力发展茶叶、泡核桃等产业。年内争取完成泡核桃种植100万亩,无公害高优生态茶园3万亩、认证有机茶园1万亩、木薯6万亩、马铃薯基地10万亩、蔬菜(含瓜果)产业基地30万亩、优质高产蚕桑基地2.5万亩。加强现有产业管理,促进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要围绕产业规划做项目。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配套,鼓励农副产品深加工、矿电和旅游业等领域新项目建设。三是要围绕企业发展规划做项目。既要在发挥现有产业基础、提升优势产业上有所作为,更要敢于在新兴主导产业上实现突破。市内企业要围绕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企业生产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抓住时机、深入细致地做好一批项目,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要深入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投资体制改革配套政策。规范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制和核准制管理,落实企业投资自主决策权,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对核准目录以外的企业投资项目均实行备案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明确政府投资范围、决策程序和资金管理。

要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将政府投资更多的用于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坚持科学的决策规则和程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规范政府投资资金管理,逐步实现政府投资的决策程序和资金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监管体系,投资、财政以及有关部门,要依据职能分工,对政府投资的管理进行相互监督;审计机关要依法全面履行职责,进一步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管;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和新闻媒体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监督。规范项目审核程序,依法办理土地、环保等审批手续,严格新开工条件,新开工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建设规划和市场准入标准,开工前必须履行完毕相关手续。

三、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

(一)转变政府职能。要按照政府职能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转变的要求,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把政府该管的事管住、管好,该交给市场的真正交给市场,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激发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继续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加强和改善对企业的服务,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二)明确工作职责。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是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第一责任人,要站在讲政治的角度,高度重视固定资产投资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制定措施,抓好落实,进一步细化目标和措施,逐步形成项目主管部门、项目所在地政府和项目单位“三位一体”,共同协调,推进实施的联运工作机制。

为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领导,市人民政府成立了固定资产投资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发改委,负责办理具体日常事务。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切实抓好固定资产投资工作。

(三)加强督促和检查。要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督导,建立项目进度推进机制,对在建项目要加大检查力度,对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实行市分管领导、县(区)或主管部门领导、项目业主三级负责制,其它项目也要明确各级各部门有关负责人的工作目标和责任。要通过现场办公、深入项目一线等方式,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建立直报直通制度,对协调难度大或迟迟难以解决的问题,相关部门或项目单位要直报市政府,由市政府办公室进行督办落实。对重点项目、上级投资项目以及影响较大的在建项目,要逐级明确责任,做到事事有人管、层层有人抓。要建立健全投资监管体系,加强对新开工项目的监督检查和指导,把加强新开工项目管理作为投资宏观调控和建设项目管理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切实抓好,化解政策风险。加大稽察工作力度,加强项目建设管理,认真落实投资、工期、质量等“三大控制”,全面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等“四项制度”,确保国家建设资金的安全和工程质量

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措施篇6

目前,大部分固定资产投资的跟踪审计均是以审计情况通报的形式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向相关被审计单位进行及时通报,努力将所有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不出现某些小问题的进一步扩大,尤其是极力倡导投资跟踪审计的早期介入,普遍认为越早介入则会产生越好的审计效果。然而,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审计的时间介入点有些模糊,甚至地方政府为追求经济增长而出现的行政干预等原因,往往会导致投资跟踪审计的成果难以得到有效体现。

2加强基层审计机关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审计的对策探讨

2.1完善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审计监督制度,依法履行跟踪审计监督职能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对于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审计工作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审计工作开展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家的战略计划的制定与推行。跟踪审计就是通过对工程项目进行事前、事中工程建设情况的审计跟进来完善项目的相关管理机制,对项目建设管理、工程施工、监理及资金使用等工作进行特定的审查监督,进而督促相关项目实施按照国家的规章制度执行,加强基层审计机关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审计,首先要依法履行跟踪审计监督职能,并健全相应的跟踪审计监督制度来保证职能的有效执行和实施。特别是地方政府要制定相应制度,建立各部门协调配合联动机制,强化审计监督职能。基层审计机关对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工作需要站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平台立场上来进行,从而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

2.2建立多元化的跟踪审计模式,分阶段开展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审计工作项目建设规模、建设类型、建设周期以及项目建设要求和目标具有多样性,这些项目建设要素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到项目的跟踪审计工作,针对不同建设项目存在一定差异性的状况,必然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跟踪审计模式,以便于有效地适应不同建设项目审计工作的需求。同时,多元化的跟踪审计模式以及分阶段开展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审计工作,有效地贯穿于项目建设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审计工作的持续性与连贯性,同时有利于跟踪审计工作与项目建设保持同步,依照国家有关审计工作的政策和法规,准确及时地对于固定资产项目投资进行科学的审查。

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措施篇7

关键词:建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措施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也使得建筑行业得到了极大的带动,建筑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内部固定资产数量也越来越多,再加上信息化时代的背景,给我国建筑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本文简单分析和总结建筑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改进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措施,从而有效提升建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水平,进而更好的促进和推动建筑企业的蓬勃、良性、健康发展。

一、建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

(一)缺乏先进的固定资产管理理念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够全面,在实际工作开展中的重视和投入不足,管理理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观念上,认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就是简单的登记存放,在进行固定资产购买时,不能进行预先的预算规划,往往只是看重自身利益或短期效益进行盲目的项目投资,导致固定资产投资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从而导致许多固定资产存在重复建设、盲目购置等现象,也造成固定资产的严重浪费。

(二)缺乏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

由于建筑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导致对一些施工设备设施的购买、管理和处置多数是各个分公司或项目部门自行掌握的,缺乏统一、规范、严格、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机制,管理工作的落实流程不具体,管理目标及标准不明确、不具体,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不到位,从而导致建筑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存在账实不符、配置不够优化等问题,也使得建筑企业不能及时、全面、有效的掌握企业固定资产的整体情况。

(三)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较差

我国许多建筑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时所采用的方法是分散式管理,对固定资产缺乏统一、集中的统筹分配和管理处置,这就导致在分配过程中同一类固定资产可能在有些部门大量闲置,而在有些部门缺供需紧张,从而使得部分固定资产的利用效果偏低,出现严重闲置、浪费等问题。同时,有些固定资产在购买后只是记录成本摊销而未列入固定资产管理,这就导致这些固定资产容易出现流失问题,从而造成企业经济损失。

二、建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针对建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现状,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建筑企业可以通过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和对策加以改进和优化,从而更好的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一)积极更新固定资产管理新观念

建筑企业必须紧跟时展步伐,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知识进行认真、全面、细致的学习、了解和认识,重视现代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明确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目的、内容、标准和模式等,尤其要重视发挥固定资产在企业整体经营发展中的制约和推动作用,积极提高现代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将过去片面、单一的管理观念逐步转变为当前综合化、创新化的管理新观念,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从而有效提高建筑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避免和减少盲目投资、资产浪费等问题的发生。

(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

建筑企业要根据国家现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政策,结合自身管理发展特点,制定科学、有效、合理、全面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各管理岗位的职责、内容和标准,规范固定资产管理收入、转移、使用、管理、处置、报废等全过程的具体操作流程,完善管理监督工作的具体规章制度和项目标准。同时,建筑企业还要设立专门、独立的固定资产管理小组或部门,优化和完善管理机构内部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等,并将各分公司以及项目部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模式进行统一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从而更好的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机制的可行性、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确保固定资产的完整、安全,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效果和水平。

(三)强化固定资产的折旧管理工作

建筑企业还要着重加强对固定资产在折旧方面的管理和控制,要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折旧管理制度,明确折旧管理的审查、核算等工作步骤和流程,通过定期盘查,详细了解和掌握在役期间相关设备设施的购置日期、使用年限、损耗程度等,并依此估算出这些设备设施的报废期间及折旧情况,对超出服役期间的设备设施要进行及时的更换,而对在役期间的设备设施要进行定期、科学的维护保养,避免盲目购置新的设施设备,从而更好的节约固定资产资源,减少资产浪费问题。

三、结束语

总之,建筑企业要想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就必须要积极更新管理理念,健全规章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模式,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从而更好的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效果和水平,真正发挥固定资产在建筑企业管理中的资产效能,促进和推动建筑企业的长效、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萍.建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改进[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6):35-36

[2]刘杰.对当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改进对策的思考[j].经济师,2014(03):272-273

[3]何德琨.企业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改进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1(30):78-79

[4]张巧云.论如何提升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水平[j].中国市场,2014(40):48-49

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措施篇8

【关键词】 增值税转型 电力企业 固定资产

增值税是一种以增值额为税基的流转税,其课税对象包括商品和劳务。在我国,按增值税的扣除方式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只允许扣除购入生产用原材料等所含税金,但不允许扣除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税金的称为生产型增值税;允许对固定资产所含税金分期扣除的称为收入型增值税;而消费型增值税则允许对所有外购资产包括原材料、固定资产等所含税金的一次性扣除。过去,我国增值税以生产型为主,消费型为辅,一直束缚着我国企业的更新和升级。近年来,随着增值税逐步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过度,不仅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现金流,提高企业设备投资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加快企业的升级和转型,增强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无论从生产还是从经营的角度来看,增值税的转型都会给电力企业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拟探讨我国增值税转型对电力企业的影响及电力企业的相关应对措施等问题。

一、增值税转型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我国增值税税制共经历过两次重大改革,一次是1994年的税改,其目的是保证财政收入、消除恶性通货膨胀和扩大就业;另一次便是2009年的增值税的转型改革,它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背景下,在生产型增值税弊端逐渐显露出对经济发展的阻碍的前提下推行的。生产型增值税不仅降低了投资预期收益率,同时对投资具有直接而强烈的限制作用,影响了企业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相比之下,消费型增值税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税负、刺激消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等,它会刺激固定资产投资,鼓励企业成为市场长期投资主体,加快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增加社会财富积累,是国家鼓励企业升级转型的又一重要举措。

增值税转型的主要内容是:为减轻企业负担,允许企业新购进的使用期间超过一年的固定资产进行进项税额抵扣;购买符合条件的设备材料所形成的运输费可以进行进项税额抵扣;调节小规模纳税人的部分税收征收率,如工商、商业两档税率统一调到3%,而矿产品税率则从13%调到17%;废弃老工业城市的增值税税收政策,全国统一增值税抵扣政策;将增值税申报期间由10日延长至15日。

二、我国增值税转型对电力企业的影响

电力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其固定资产投资大,折旧额高,增值税转型之前,电力企业增值税税负远高于其他行业。因此,增值税的转型对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针对电力企业的具体情况,增值税转型将对电力企业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值税转型可以降低电力企业的成本

随着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大大减少了电力企业新购生产设备的支出和设备的折旧,减轻企业的税负,降低企业成本。据国家相关调查显示,增值税向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后,某省电力系统的20多户企业的税负下降幅度将高达35%左右。具体以某电力企业为例,该企业2010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为8000万元,新增固定资产进项税未抵扣前应缴纳增值税600万元,如果新增固定资产400万元,其进项税额为400/应缴纳税额为400/(1 17%)?鄢17%=58万元,则抵扣后应缴纳增值税600-58=542万元,可知增值税转型后,该电力企业税负将减少600/8000-542/8000=0.7%,共减少应缴增值税58万元,电力企业成本明显降低了。

2、增值税转型可以增加电力企业的现金流量和净利润

过去企业购买的固定资产进项税不能抵扣,账面上表现为投资活动的现金支出,而增值税转型后固定资产的可抵扣进项额将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出,也即增加现金流入量。消费型增值税对电力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相对于生产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会增加现金流入量,降低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周期内的产品成本,因为在固定资产寿命周期内,固定资产年折旧成本中已包含抵扣后增值税进项税额;另一方面,增值税抵扣会降低新增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少电力企业每年的计提折旧,进而增加企业的账面利润。例如,某电力公司新增固定资产6000万元,新增设备进项税为:6000/(1 17%)?鄢17%=872万元,如果按10年计提折旧,则新增设备增值税额将在10年内被摊销,每年摊销额为872/10=87.2万元,即现金流每年将减少支出87.2万元,每年税前利润增加87.2万元。企业所得税率为25%,则每年的净利润将增加87.2?鄢(1-25%)=65.4万元。

3、增值税转型可以促进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

电力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通常较大。从以上两点分析可以知道,消费型增值税能够有效降低电力企业的税负,减少固定资产投资成本,增加企业现金流和账面利润等,这些因素将会提高电力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积极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设备投资和配套投资占总投资高的电力项目将会大幅增加,因为进项税额抵扣的原因,电力企业会更倾向于能带来进项税额抵扣的投资项目,设备投资计划通过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其次,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使得企业的投资周期明显缩短,使得一定条件下投资次数也会增加。最后,增值税的转型间接的会降低电力企业的筹资难度,必然会刺激企业的融投资活动。可以看出,增值税的转型降低了投资成本,调动电力企业更新设备和改造的积极性,会吸引投资者的滚动开发,利于发挥电力企业的规模效益,有利于企业进一步扩大再生产。

4、增值税转型为电力企业带来的问题

从消费型增值税政策近年来在电力企业的实施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影响固定资产进项税的抵扣:固定资产采购人员不了解、不熟悉增值税转型的抵扣政策,经办人员未能及时要求设备供应商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是设备供应商不具备一般纳税人资格,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从而造成进项税抵扣的损失;部分采用包工、包料的方式签订的电力工程合同属于施工合同,超过增值税进项税抵扣范围;由于相关人员的疏忽使得已开具的、合法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超过税法允许的认证抵扣期限,造成增值税进项税抵扣的损失。以上种种现象都会造成消费型增值税政策在电力企业的执行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效用。

三、我国电力企业对增值税转型的应对措施

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给电力企业设备更新、技术创新、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升级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为充分把握增值税转型带来的种种机遇,建议我国电力企业应事先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根据增值税的政策转型,做好经营规划

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型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增值税政策转型这一大背景下,我国电力企业应借此机会做好经营规划,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首先,电力企业应深入分析自身所处环境,分析企业所处的国家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和社会环境,明确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正确认识当前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充分借助国家政策享受最大的政策优惠,制定合理的战略发展规划。其次,根据当前消费型增值税政策,做好相应的工作体系,包括:建立增值税转型筹划组织体系,搜集增值税最新法律法规,准确把握增值税可抵扣范围,做好固定资产进项额认证抵扣和账务处理;建立相应的监督体系,掌握企业进项税的抵扣情况,加强涉税风险防范;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将增值税转型工作的实施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建立投资评价体系,制定合理的投融资计划。

2、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

增值税转型能够减轻企业的税负,增加企业利润,充实企业资金实力,因此电力企业应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所带来的机遇。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电力设备的进行更新换代,扩大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为社会创造更大的效益;二是开展技术创新,实现技术升级,由固定资产投资获得的税负减轻的好处可以激发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科技含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电力企业有必要借助增值税转型的契机,大力推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来促进技术的升级,提高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经济快速增长。

3、制定合理的投资计划,重视投资效果

增值税转型对电力企业设备更新和基础建设投资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电力企业应建立相关的投资方案评价体系,制定合理的投资计划,以保证企业投资达到最佳的效果。投资效果是衡量企业在此次增值税转型中是否真正受益的关键。因此,电力企业进行投资评价时,要谨慎处理安全系数设计规范和投资效益要求的相关问题,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因素:避免重复投资和盲目投资造成的浪费;重视投资质量和投资效益,要求有可预见的投资回报以及持续增长的投资效益;保持投资的平衡,应在充分审视自身类型和所处阶段后制定合理的投资计划,不能一味上大项目,压制小项目;避免盲目追求高安全系数,将安全系数控制在合理的设计规范内,降低投资成本。总之,在增值税转型促进电力企业加大固定投资的情况下,必须注意不能盲目投资,而应充分重视企业的投资效果。

4、积极实施税收筹划

为应对此次增值税转型所带来的机遇,电力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税收筹划部门,或是聘请相关税务师事务所,在国家税法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筹划来尽可能的减轻企业税负,帮助企业获得税收利益。

综上所述,增值税转型可以减轻我国电力企业的税负,进而降低企业成本,增加现金流量和净利润,刺激电力企业加大投资力度,更新设备和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拉动企业经济的增长。因此,电力企业应充分把握此次税收转型带来的机遇,在保证理性投资的前提下,实现企业最佳的投资回报,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刘盛:增值税转型对电网企业的影响及相应举措[j].能源技术经济,2010(6).

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措施篇9

内容提要:2006年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初步遏制了中国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势头。但国际收支失衡造成的货币流动性过于宽松的局面尚未改变,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信贷增幅回落的基础还不稳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形势严峻。预计2007年gdp增长9.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继续保持“增长较快、物价较稳、效益较好”的局面。但产能过剩压力和就业再就业压力比2006年加大。从国际收支源头控制货币流动性、进而控制国内经济过热的宏观调控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强。

2006年,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和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党中央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初步遏制了中国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势头,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的态势,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造成的货币流动性过于宽松的局面尚未改变,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信贷增幅回落的基础还不稳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形势严峻。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必须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体制改革以提高宏观调控有效性,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坚持从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积极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努力调整进出口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使经济运行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一、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

针对2006年上半年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并呈加剧之势、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能源消耗过多、环境压力加大等突出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下半年在经济工作中狠抓政策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效果逐步显现。

(一)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

2006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反弹,带动工业生产屡创高速,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达到11.3%,经济运行出现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年中,中央出台了清查新开工投资项目、加强土地管理、控制信贷增长等针对性调控措施,并加大政策落实的力度。2006年三季度以来,随着清查工作的深入,新开工项目增长势头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开始高位回落。1~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26.6%,累计增速比上半年回落4.7个百分点。在投资回落的影响下,工业生产增速也逐步下降,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8%,累计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见图1)

(二)货币信贷增速逐步放缓

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货币信贷投放过多。2006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8.43%,增长幅度比上年同期高2.7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同比增长13.94%,增长幅度比上年同期高2.69个百分点;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24%,增幅比上年同期高1.99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2.26个百分点。针对货币信贷高投放的突出问题,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两次提高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两次提高贷款利率、发行定向票据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并加强窗口指导。1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6.8%,增幅比6月末低1.6个百分点。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平稳回落,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扭转。1~11月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29,667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7577亿元。11月份当月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1935亿元,同比少增315亿元。连续三个月同比少增,贷款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明显控制。

(三)扩大消费政策效应逐步释放,消费市场保持旺势

2006年以来,消费品市场持续保持购销两旺态势,出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好形势。1~11月份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9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消费品零售市场趋旺主要得益于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政策。各地提高了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加大了农民工工资及时兑现和清欠工作力度,调整了公务员工资标准,增加对农民的补贴,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工工资水平提高和及时兑现以及其它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使农民消费能力增强,城乡市场差距进一步缩小,2006年1~11月份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4.2%,县及县以下零售额增长12.5%,城乡市场增速差距由上年的2.9个百分点缩小到1.7个百分点。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建筑及装潢材料、金银珠宝、通讯器材、汽车、石油及制品的销售增长率均超过20%。(见图2)

二、货币流动性过于宽松使经济增速反弹压力依然存在

宏观调控虽然取得初步成效,但基础并不稳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反弹可能性继续存在

2006年1~11月份累计,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26.6%,仍高位运行。庞大的在建规模使投资增长的惯性较强。虽然宏观调控政策对新开工项目的准入条件、土地管理等方面作出了新的规定,但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和地方税收的体制、政府对投资有权无责的软约束体制没有根本改变,投资膨胀的体制基础与宏观调控政策之间的矛盾将考验紧缩投资的政策有效性。另外,与投资膨胀紧密关联的货币信贷过于宽松问题没有根本改变。三季度以来,人民币贷款增速小幅回落和同比少增主要是通过新增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同比少增实现的,中长期贷款同比依然多增。说明中长期贷款受庞大的在建规模影响增长惯性较强。从中长期贷款和投资到位资金增幅情况看,投资的资金环境宽松,投资增速反弹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二)外贸顺差不断创出新高,国际收支失衡造成的货币流动性宽松局面尚未改变

2006年1~11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5,93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110亿美元,增长24.3%。其中,出口8750亿美元,增长27.5%;进口7180亿美元,增长20.5%。虽然,出口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进口增速提高了3.4个百分点,但贸易顺差不断创出新高,累计实现1570亿美元(见图3),比上年同期增加660亿美元,顺差规模比上年同期扩大70%。在外贸顺差和fdi流入的推动下,2006年11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首次突破10,000亿美元,同比增长28.6%。国际贸易大幅顺差带动外汇占款渠道投放基础货币增多,造成银行体系货币流动性过于宽松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从国际收支源头控制货币流动性、进而控制国内经济过热的宏观调控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粗放型盲目扩张所造成的能耗、环保压力继续增大,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出现根本性转变的趋势

作为“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如何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正在探索之中。按照“十一五”规划,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两个指标在“十一五”五年里每年下降2%。据国家环保公报,2006年上半年,cod排放总量同比增长3.7%;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同比增长4.2%,这和“十一五”规划所要求的每半年下降1%,呈南辕北辙之势。同样,“十一五”规划提出单位gdp能耗每年应降低4%,但2006年前三季度仅下降了0.6%。根据经验数据分析,经济只有在接近潜在增长率但不超过潜在增长率的水平运行,经济能耗弹性系数才有可能回落到长期平均线附近的正常水平,目前这种明显偏离潜在增长率的粗放型盲目扩张使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过大,经济增长中结构性矛盾突出,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难度不断加大。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制的“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监测分析系统”数据显示,代表即期经济景气走势的一致合成指数和代表未来经济景气走势方向的先行合成指数在2006年10月份已经出现明显回落趋势,说明经济运行出现高位趋降的基本态势。2006年中国经济在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下,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趋势,下半年增速略为放缓,但未出现明显下滑。据计量模型和政策背景定性分析,我们估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将为10.5%左右,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三、2007年中国经济展望

(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较好,但不确定因素影响增大

2006年,针对世界各国不断加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发达国家普遍连续提高利率为经济降温。各国宏观调控措施已经产生初步效果,国际油价和大宗初级产品期货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资本市场也做出相应的反应。预计2007年世界经济将仅呈现小幅调整。总体上看,我国2007年经济增长的国际环境仍然较好,高油价、高初级产品价格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会有所减弱,但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将明显增强。

现阶段,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发展等内需因素增长强劲,人口红利等人口结构因素有利于我国保持高储蓄率水平,经济全球化带动的国际产业分工变化有利于我国在全球配置资源,这些长期有利因素支撑我国这一轮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延长。同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快,包括政府职能、金融体制、土地管理体制、能耗环保监测问责体制和财税体制在内的各项改革正在稳步推进,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在不断提高,2006年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在2007年效果将进一步显现。随着前几年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投产,国内支持经济增长的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煤电运支撑条件2007年将继续改善。这一切都为2007年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健康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当然,2007年的经济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国际收支失衡造成的货币流动性过松局面和体制性的粗放型盲目投资冲动难以明显改观,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还需进一步转变,产能过剩压力和就业再就业压力比2006年加大。

(二)固定资产投资在政策引导下有望平稳回落

2006年出台的抑制固定资产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不仅有针对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方面的短期需求管理措施,还有不少意在调整投资结构、改善增长质量的长期性制度改革,特别是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重点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的提高、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调整、能耗环保问责制度等,这些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调控措施在2007年将进一步显现政策效果。预计2007年新开工项目增长过快的势头将明显得到遏制,部分不符合条件的在建项目将整改甚至停建,这将有助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降温。2006年1~11月份,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微增2.1%,盲目的招商引资已经受到一定限制。土地督察制度将进一步加大土地管理政策的落实,对土地的严格控制是2007年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最关键环节。只要有关政策真正得到落实,固定资产投资增幅2007年有望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将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但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回调幅度有限。一是在建规模过大,2006年新开工项目众多。截止11月底,城镇5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累计267,839个,同比增加37,590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00,651亿元,同比增长21.3%;在建规模中需要结转到2007年继续施工的投资规模巨大,投资增长惯性将使2007年投资减速有限。二是货币流动性过松必然导致中长期货款增速难以控制,银行追求经营效益的商业化目标将使收缩信贷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约束力有限。三是企业投资的资金来源宽松。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4,6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7.29,比上年同期提高17.12点。2007年企业自有资金较为充裕,货币宽松也使企业自筹资金条件较好。

综合以上分析,宏观调控政策如果得到较好落实,可在土地方面对投资形成硬约束,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约束比2006年有所加强。在宏观调控政策紧缩和市场自发扩张两力抗衡中,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将有小幅减速,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0%左右,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2%左右,房地产开发投资名义增长21%左右。

(三)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活跃旺盛态势

2007年消费需求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近年来,我国政府把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作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方针的重点,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扩大消费的惠民政策。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在“多予”上采取了很多措施。2006年各地都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制定和推行最低小时工资标准。逐步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的问题,建立并完善防止工资拖欠的法规和机制,认真实施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负,适当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并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建立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近年来,通过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解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领域的突出问题,减轻居民增加消费的后顾之忧;还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和市场建设,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为农民增加消费提供便利。这些政策措施已经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城镇居民收入基本实现与经济增长同步的增长水平,农民在连续几年收入增幅较高的基础上保持较快增长。同时,经济景气连续多年高位运行明显改善了城乡居民的收入预期,消费者信心增强。2007年,政府扩大消费的政策取向将继续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惠民措施将陆续推出和得到落实,消费增长的政策环境趋好,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品市场活跃旺盛态势有望在2007年延续。

2007年消费增长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受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住房成交量增长将放缓,住房改善对相关消费的带动作用会有所减弱。二是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三是医疗、教育和养老等政府公共服务的改善进程与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有较大差距,消费后顾之忧甚重,城镇居民消费增长明显于收入增长。2006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10%,人均消费性支出同比实际增长7.5%,相差2.5个百分点,差距比上年同期扩大1.5个百分点。

综合分析,2007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交通、通信、旅游、餐饮、教育、医疗等服务性消费增长快于商品消费,消费市场呈现旺盛趋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

(四)进出口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强

国际上对2007年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走势的判断分歧较大,有些甚至悲观地预测美国房地产市场下跌将带来美国家庭消费下降,美国经济增长率将会下调到1.9%(原来的预期是3.6%),预测中国出口将受很大影响。我们认为,近十年来,世界经济抗冲击能力明显增强,“911”等突发事件和高油价等因素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冲击都比预期表现的要弱。世界经济抗冲击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全球化使冲击带来的风险在全球分散,二是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石油等传统要素对经济增长影响减弱。2007年世界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有利条件较多,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相互的贸易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世界贸易增长率回调幅度有限。

从国内看,200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调整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政策将在2007年进一步得到落实,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将逐步显现出来。国内控制出口增速的政策性因素和国内经济降温对进口也会产生较大影响。但我国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国内不断提高的贸易便利化条件、企业技术进步增强国际竞争力、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贸结构等多种长期因素决定着我国在世界贸易增长格局中的有利位置,综合考虑世界经济温和减速、我国投资和工业降温、人民币升值、国内进出口政策调整和各种影响外贸的短期、长期不同因素,预计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更加均衡发展,全年出口将增长15%左右,比上年下降近10个百分点。进口增长14%左右,比上年下降6个百分点,贸易顺差约1800亿美元。

(五)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定较快增长

假定世界经济维持平稳增长、稳中略降的格局,国际石油价格虽有波动但年均价水平比2006年略为下降,国内外没有影响经济发展的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宏观调控政策操作上稳中偏紧,已经出台的治理经济偏快的各项政策措施(特别是土地控制措施)取得较好落实,并根据实际运行变化继续出台针对性微调措施。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继续下降,财政支出向有利于扩大消费、改善民生、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和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倾斜;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6%和14%,新增贷款规模三万亿元,但严格控制中长期货款比重。在上述条件下,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9.5%,增长幅度比2006年回落1个百分点,回落到8%~10%的潜在增长区间。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在经过连续两年较快增长后,增速将从2006年的5%回落到4.5%左右。第二产业受投资增速回落影响,重工业和建筑业增速有所下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17.1%减速为15%左右,第二产业增速也由2006年的12.2%减速为10.7%。受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和国家扩大消费政策影响,预计第三产业增速2007年与上年基本持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左右。

四、2007年宏观调控政策稳中偏紧

2007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在总体上要坚持稳中偏紧取向,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继续以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为核心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注重从改变国际收支状况来控制经济过热的资金源头,加强各项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突出抓好已出台政策的落实,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财政政策

要更好地发挥财税政策调节国民经济运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作用。加快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工作。要抓紧研究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具体方案及配套措施,做好改革前的准备工作;力争完成并实施新的耕地占用税、车船税条例;调整和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出台实施新的资源税制度。抓紧完善燃油税改革方案并择机实施;完善印花税政策;密切跟踪已经出台的房地产涉税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要严格按规定将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和部分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城镇廉租住房保障。进一步调整出口退税率,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为扭转国际收支失衡提供更加合理的财税制度环境。

积极调整政府直接投资的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向公共服务领域转移,加大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新农村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社会保障和农村公益业、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

政府采购应以大力扶持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为重点。政府采购是体现国家意志、扶持本国重大技术发展的政策工具。应尽快将政府采购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发挥政府采购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技术的扶持作用,加快其产业化步伐。

(二)货币政策

国内外经济金融的深层次矛盾决定了流动性过剩现象将在2007年持续存在,这将不利于抑制投资和资产价格的过快增长。建议2007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操作上稳中偏紧,继续把控制流动性过剩作为货币政策的核心,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加强流动性管理,要根据经济运行和投资的变化,相机采取提高存贷款利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定向发行票据、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等手段,适时调节市场流动性,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保持总量平衡;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适当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大资本项下可兑换的改革力度。积极调整信贷结构。2007年m2增长率应控制在16%左右,m1增长率应控制在14%左右,人民币新增贷款增长目标控制在3万亿元以内。加大利率政策的调整力度,提高资金成本,防止资产价格继续快速上涨。

(三)外汇政策

积极分流外汇储备,促进官方外汇储备和运用的多样化。要藏汇于民,为居民持有、多种形式运用外汇创造条件。根据国际市场原油、重要金属等战略物资价格的变化,适时增加战略物资储备,扩大对全球大宗商品交易的参与;在满足储备资产必要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以多余储备单独成立专门的投资机构,拓展储备投资渠道,延长储备资产投资期限,以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水平,推动外汇储备积极管理。

加强外汇市场建设。在广度上,鼓励人民币衍生产品发展,在已允许开办人民币远期和互换的基础上,继续推出人民币期权和期货交易;在深度上,完善人民币远期交易,使之成为企业规避外汇风险的主要工具,允许中资银行参与境外人民币ndf交易,使中资银行可以对冲持有的外汇净头寸,增加人民币远期市场的流动性,为发现合理的人民币即期汇率水平提供市场依据。

为全面反映经常项目收支变化情况,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应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统一规范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一是建立与货物贸易统计相对应的服务贸易月度统计报告制度;二是建立国别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三是建立相关服务行业进出口统计制度。

(四)投资政策

在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同时,以调整投资结构为重点,继续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使投资增长体现国家行业规划、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标准、安全标准等多方面的要求。要继续严把市场准入关,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严格审核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节能、环保、安全、土地等规定要求的项目,不予核准;对违规建设项目,要及时予以纠正,依法履行建设程序。对应报批审核的项目,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审核手续。严禁越权审核,严禁化整为零规避审核。抓紧研究制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的具体办法,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批、核准的强制性门槛。要通过环保和安全措施限制相关产业投资。尽快制定与完善城市各功能区的环境容量标准,严格控制相关产业进入环境敏感区域。

(五)土地政策

2007年土地政策应该在贯彻落实2006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国家部委有关政策精神的基础上,把好土地这个闸门,将最严格的土地管理落到实处,在土地供应、土地财政、土地监管等关口进行全面紧缩。一是严格土地执法,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管理和考核,加强对各地实际建设用地和土地收益征收情况的核查,土地督察机构要加强对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行为的监督检查。二是对土地收益分配机制进行调整,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以遏制地方政府盲目扩大征地规模的冲动。做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工作,建立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统一公布制度,做到价格透明、信息公开。三是强化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责任,由省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

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措施篇10

[论文摘要] 金融 危机 的发生使更多人开始关注我国 经济 增长结构的问题,扩大内需也成了这一段时间来的关键词,

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政府提出了一个有一个议题;4万亿 投资 计划、大幅降息、扩大内需事项政策,国家实施了各种措施。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已经给国人敲响了警钟,长期的通过对外贸易顺差所维持的gdp的高速度增长将使我国经济对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2008年开始的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使我国又不得不开始关注我国经济增长结构的问题。

一、应对金融危机的途径

固定资产投资、对外贸易和内需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我国出口贸易目前严重缩水,而且短时间内,在世界大经济 环境 的影响下,也很难有大幅度的回转,那么为了维持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就需要将目光更多的转移到固定资产投资和扩大内需这两个方面上。

(一)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首先从当期的作用来看,增加固定资产的投资是国家为应对当前国内外急剧变化的世界形势所非常愿意实施的方案,因为它是事情来比较容易,效果也相对容易预测,国家一般会采取国家 财政 拨款加强基础建设,也会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4万亿的基础建设投资方案的逐步开展加上近期国内信贷规模所呈现的急剧扩张态势,都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的表现。但是从长远来看,虽然增加固定资产的投资可以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也伴随着产能过剩、无效供给、经济波动加大和资源环境压力巨大等诸多问题,如果处理不好,还可能会引发很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

(二)扩大内需的的影响

“扩大内需”四个字成为了近年尤其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不断提及的字眼。内需应该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部分,投资需求可以通过国家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调整,短期内也较容易看到成效,然而消费需求的提高却相对难以驾驭。党中央出台了扩大内需的十项政策措施,措施中提出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并将民生工程放在了首位。这是因为如果仅仅看重投资需求的刺激而忽略消费需求的话,会由于消费市场不足而导致投资无法收回,进而发生严重的信贷危机。刺激国内消费需求的起步成为了无法规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