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交流发言材料十篇-尊龙凯时最新

时间:2024-02-27 17:56:11

防灾减灾交流发言材料

防灾减灾交流发言材料篇1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防灾;抗灾

引言: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仅仅只有人类文明、科学技术进步、还有各种各样的灾难,它们为人类历史留下的是一页页触目惊心的篇章。灾害,特别是工程灾害,每年都会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如何防灾已是土木工程界研究和关注的课题。

一、灾害的分类

土木工程中的灾害及其分类土木工程中的灾害主要分为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自然灾害是自然界中物质变化、运动造成的损害。例如,强烈的地震,可使上百万人口的一座城市在顷刻之间化为废墟;滂沱暴雨泛滥成灾,可摧毁农田、村庄,使成千上万居民流离失所;严重干旱可使田地龟裂、禾苗枯萎、饿殍遍野;火山喷发出灼热的岩浆,可使城镇化为灰烬;强劲的飓风、海啸可使沿海村镇荡然无存,诸如此类,都是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天灾”。人为灾害是由于人的过错或某些丧失理性的失控行为给人类自身造成的损害。具体灾害有如下几种:

1、泥石流。

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泥石流按期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粘粒、石块、粘度大,成稠泥状的叫泥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水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对居民点的危害;对公路、铁路的危害;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对矿山的危害。

2、滑坡。

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 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跨山”“土溜”等。

滑坡的条件: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部连续状态时,才可能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滑坡的活动强度:主要与滑坡的规模、滑坡速度、滑坡距离及其蓄积的位能和产生的动能有关。

滑坡灾害的治理:如在坡顶筑截水排水沟,裂缝回填,建造排水隧洞及坡面排水孔、削坡、压脚等措施;还有就是开展抗滑工程。

3、崩塌。

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岩)的地质现象。按崩塌体物质的组成,崩塌可分为土甭和岩崩两大类。

崩塌的活动时间:崩塌一般发生在暴雨及较长时间连续降雨过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强烈地过程中;开挖坡脚过程中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强烈的机械振动及大爆破之后。

崩塌的地域性:西南地区为我国崩塌分布的主要地区。

4、地面下沉。

地面下沉是由于长期干旱,使地下水位降低,加之过量开采地下水等导致的地壳变形现象。

5、地震。

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除了地震直接引起的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之外,还会引起火灾、水灾、爆炸、滑坡、泥石流、毒气蔓延、瘟疫等次生灾害。

二、土木工程抗灾内容

1、灾害材料

在工程结构的抗灾研究中,首要关注的是材料受灾后的性能变化,即灾害对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也即材料在灾害下的损伤等。关于灾害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国内外都已做出了许多研究,定性和定量的得到了一些结论,但是系统性还显然不够,故在土木工程研究中,灾害材料领域还未形成一个专门完善的领域。而在工程结构的加固设计、工程鉴定和工程咨询等实践中又必不可少地需要这方面的知识。灾害材料学一般涉及到土木工程材料的一般力学性能。

2、灾害检测

检测在受灾的土木工程结构鉴定和加固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检测的程序为:检测任务委托,收集原设计图纸及竣工图,外观检测,材料检测,构件变形及现有强度评估,有无可修性,寿命估计等。灾害检测报告一般包括:现状调查,图纸核对,材料强度鉴定,承载能力验算等。

3、灾害加固

就加固材料来说,目前仅仅是用钢材作为加固介质。钢筋砼结构加固方法有很多种,90年代以来主要是置换法、绕丝法、粘刚等方法。国内外近几十年来已较多的开始研究粘贴复合材料来加固梁柱等结构。与钢相比,用复合材料对结构进行加固有如下优点:自重轻、厚度小;任意长度、免搭接;材料不用预加工;板材允许交叉;极高的强度;可采用不同模量的产品;突出的抗疲劳能力;结构物不用预处理就能覆盖;抗腐蚀;施工时对环境无特殊要求等。而粘土剂同样具有以下优点:高强度、高模量;基材可以是混凝土、砌体结构、木结构等多种结构建材;永久荷载下抗蠕变,抗腐蚀;符合环保要求。

三、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

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防护性无论从筑巢穴居,还是到近代的地下指挥所、核电安全壳都需要土木工程的防护。

2、超前性防护设施必须建在遭受袭击之前,如交通需要先修路架桥、发电先建电厂等。

3、基础性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具有投入大、效益大、服役周期长等特点。

4、普遍性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土木工程,而其对土木工程也有不同程度的依存关系。

防灾减灾交流发言材料篇2

游戏是幼儿成长的摇篮,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的游戏能力,本学期我们在开展好各班区域游戏的同时,着重做好以下两个全园性的游戏活动。

1.大游戏活动求深入:大游戏活动历时一年了。在这一年中,我们欣喜于幼儿在此活动中的成长。每周下午“快乐大本营”中全园幼儿共同参与的大游戏已经成为孩子的最爱。为了不负孩子们的喜爱,本学期我们继续深入了对大游戏活动的研讨,就游戏区域材料和幼儿个性指导作了专题讨论。根据游戏中出现的新情况,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增添了百宝箱半成品提供区域,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制作材料。建吧中增加了物品资源库收集来的各种纸盒,丰富了建吧材料。对游戏中少数因不会合作、性格内向而游走活动之外的个性幼儿进行了帮带和教师个别跟进的办法及时给予了帮助,真正使全园幼儿都有效参与大游戏之中。

2.户外游戏活动求个性:本学期我们进一步进行了课程游戏化的探讨。以小班罐中班球大班绳为主材料进行户外相关游戏活动。从户外活动时对材料的花样玩法到下午的器械操,各班边探索边总结边调整,以一个学期的时间形成了一种材料的多种游戏内容,相关效果非常显现。小班罐、中班球、大班绳活动的开展,让幼儿对同一器具玩转起来,花样多,能力强,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身心的发展。例小班罐活动使幼儿掌握了走罐桩、踏罐跷等技能;中班的球活动,使90%以上的幼儿掌握了连拍、走拍、障碍拍等技能;大班的绳活动让幼儿学会了单脚跳、反跳、双人跳、障碍跳、接龙跳等不同的跳绳花样。各班的活动效果我们以课程游戏的系列报道形式,分别在南丰教育和微信上进行了报道。

我园故事阅读活动按计划有序开展,除做好班级故事角、睡前小故事、故事阅读课等日常性活动外,本学期我们拓宽了阅读的内涵,丰富了活动的形式,逐步实现故事陪伴幼儿成长的愿望。

1.故事唱玩多样化

结合六一,我们开展了“六一励志故事嗨”主题庆祝活动。在活动前期,教师们积极动手做好材料的准备,主动集中排练节目,发挥各自特长各自做好相关准备,如李李英老师的主持设计和主持稿准备、徐才妹老师的音乐剪编、万莉红等老师的标牌制作等。故事嗨通过唱、讲、演、玩的形式,全程让幼儿阅读了二十个相关励志故事。不但丰富了幼儿阅读故事的方式,更得到了团结、坚强等意志方面的品质教育。《__园区别样庆六一—六一励志故事嗨》的图集新闻,南丰教育和校园微信。

2.故事演出专场化:本学期我们以“小小故事表演会”专场演出的形式展示了各班的故事活动成果。四月份大班的专场演出,六月份小中班的专场演出,更好地丰富了幼儿故事阅读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了幼儿对故事的更大的喜爱。

3.日记展评日常化:亲子阅读日记是我园每个幼儿和家长的日常“家庭作业”。为了让家长间更好地进行撰写日记的经验交流,各班开设了亲子阅读日记展示台,把每天幼儿交来的日记进行展示,以方便家长学习交流和提高撰写亲子阅读日记的水平。在亲子优秀日记评比中,有17名家长撰写的日记获奖。

三、常规活动抓实处

本学期我们本着每项工作必须有内容、有过程、有效果的思想开展了学校的常规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1.教育活动重提高:

本学期我们本着“为每个幼儿提供展现自我、展现特长的平台”的思想,以培养幼儿动手能力、服务能力、创造能力的目标,开展了“我是生活小能人”和“我有小巧手”两大主题活动。在“我是生活小能人”活动中,通过穿衣、穿鞋、叠被子、系鞋带、梳小辫等比赛,较好地促进了幼儿生活能力的提高;在“我有小巧手”

主题活动中,小班利用彩纸粘贴图片和其他辅助材料进行小玩具亲子手工制作、中班的变废为宝亲子手工制作、大班的拉花操作秀等制作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2.教学活动重研讨:本学期我们围绕“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引导”开展了三堂园级研讨课,小班万莉红老师的语言研讨课活动,教师准备充分,特别课件的制作比较直观生动,同时教师教学语言、表情、肢体语言都十分丰富,比较适合小班幼儿,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中班李季英老师的安全教育课以课堂、生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幼儿真正懂得了如何在生活中安全活动的本领。大班徐才妹老师的阅读研讨课,老师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采用适当点拨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会有效阅读绘本的方式,让听课老师学有所得。园内研讨课的开展,为教师的交流、学习、展示提供了平台。

3.家长活动重引导:本着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学会和孩子一起学习,我们以“你会和孩子玩吗?”为主题设计开展了本学期的家长开放日活动,通过引导家长参与幼儿的户外锻炼活动和学习活动,让家长真正了解了孩子在“玩”中学的学习方式,掌握了一些和孩子一起“玩”的方法,在教师和家长的面对面交流中,更是让家长了解了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提高了家长和孩子在家中“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安全活动重主题:

本学期我园区在做好安全网络上报、日常安全检查、安全平台授课等日常工作的同时,还开展了以下专题教育。

(1)安全教育周教育:结合安全教育日专题活动进行了校园系列安全活动,及时修理了损坏的橱窗、补贴了楼梯警示标志、发放了防溺水告家长书、上好安全平台教育课、进行了“不跟陌生人走”应急演练,创造了安全的学校环境,提高了幼儿的安全意识和技能。(2)防灾减灾专题教育:根据__教保[2016]5号通知要求,结合本园实际,及时制订了5月9日——5月15日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方案,积极开展了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通过周一的交通安全升旗仪式讲话、周二的防溺水专题安全课、周三的身边隐患大排查、周四的“地震来了我会躲”应急演练、周五的防灾减灾公益短信大发送、为期一周的安全知识图片展板等形式,有计划地进行了防灾减灾的相关教育。

(3)消防安全专题教育:联同南丰消防中队开展了消防专题教育,南丰消防中队把消防车开进校园,让幼儿认识了消防设施设备,观看了救火演练,__教育网站新闻《消防救火演练进校,防患意识师幼入心》

防灾减灾交流发言材料篇3

【关键词】: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方法;创新

【引言】:固原市六盘山林业局改变原有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方法,扩大宣传范围,从多方面实现宣传教育方法的创新,加大了宣传力度,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责任,让各层人员及时沟通,制定应急处理方案,及时应对森林火灾的发生,在较短的时间救助火灾,减少森林资源损失,把森林火灾的影响降到最低,提高宣传的效果。

1.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宣传机制

在红峡林场周边生活的人们多以农业为主,森林防火意识较弱,通过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宣传机制,可以让宣传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发展并形成群众基础,强化人们的防火意识,让固原市六盘山林业局的防火工作有序进行[1]。

1.1扩大宣传范围

固原市六盘山林业局不止把宣传范围放到森林周边,更将宣传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全方面强化人们的森林防火意识。通过走进清真寺、学校、集贸市场、村庄、农户家等多种形式,将森林防火宣传做到家喻户晓,防患于未然。

1.2完善制度的不足

当下,很多林业局尚未明确森林防火各部门的权益与义务,导致发生森林火灾后,各部门互相推脱,为此,林业局需要根据各层员工的职责,明确其森林防火的工作内容,并定期组织防火会议,请林业局及乡领导、村负责人参与,总结上一个工作阶段的成绩和不足,给出下一个阶段的防火任务,根据季节与环境的变化,确定新的防火方案,并不定期审查,检验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

现在,固原市六盘山林业局红峡林场为了做好2016到2017之间的森林防火工作,已经召开了乡场联防会议,在会上参与的人员已经达成一致的观念,即客观分析目前森林防火面临的挑战,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认识到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及时沟通,保证信息传播的通畅。

1.3建力双向交流机制

防火教育部门要与各基层建立双向交流机制,以固原市六盘山林业局红峡林场为例,其会在林场与村落之间建立联系,由林场向村民提供防火教育的资料,让村民自主学习,让其了解当下森林防火面临的挑战,形成正确的理念。林场负责人会定期到村落走访,了解防火宣传活动进行的情况,为下一阶段防火工作内容的制定提供资料,帮助决策。[2]。

1.4建立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大会制度

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大会制度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召开,可以是一个月,或一个季度,会上要求各负责人全部参加教育大会,讲述自己在上一阶段的防火工作内容与效果,以及新掌握的防火知识,各方可以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由其他部门进行解答,或是通过观摩教育的方式,加强防火宣传。相关人员还可以根据全国各地已发生的火灾,总结火灾发生的原因,及时制定预防方案,避免火灾发生。

1.5建立防火宣传教育体系

林业局可以通过培训、讲演、展示等形式,全面贯彻国家对森林防火工作颁布的方针,让宣传工作向精细化、透明化转变。

首先,让教育内容有形化。林业局不仅用说教的方式传递防火内容,而是创新了防火宣教形式,以实际演习或是其他贴近人们生活方式的内容呈现。

其次,让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林业局把宣传内容融入真实的火灾案例中,通过对火灾案例的分析,便于人们接受,并形成“蝴蝶效应”,让其时刻关注森林火灾,小心用火,减少森林火灾的出现。

最后,丰富空洞的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宣传材料,增加教育内容的数量,让人们主动阅读材料,在潜移默化中了解防火的相关内容,强化自身的防火意识。[3]

2.创新防火教育内容与形式

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方法的创新包括内容与形式的创新,防火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可以进一步扩大教育内容传播的范围,提高宣传的效果,

2.1防火教育内容的创新

森林防火宣传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强化人们的森林防火意识,减少火灾的发生,因此,林业部门与各林场的教育内容必须加入新内容,实现教育内容的创新。

2.1.1加入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

在宣传教育内容加入法律法规,让人们了解与森林保护相关的内容,使其逐渐形成自觉保护森林的意识。

2.1.2加入防火灭火的知识

加入这类知识,可以让人们了解出现森林火灾时,可以用哪种方式灭火,以及容易发生火灾的条件与季节,在某种环境或某个季节,加强森林火灾的防护力度。[4]

2.1.3加入典型事例与做法

加入典型事例可以激发出人们内心的共鸣,产生心理认同感,起到示范的作用。

2.1.4加入典型火灾的案例

加入典型火灾的案例,可以给人们以警示,加强人们的责任意识,吸取经验,防止重蹈覆辙。

2.2教育宣传方式的创新

林业局和林场的负责人除了用纸张的形式进行宣传外,还可以把内容做成图画册的形式,发到人们手中。同时,现在网络已经在社会中广泛应用,其可以以网络为平台,把文字转化为电子信息,传送到客户端中,比如手机、电脑等,人们会手机查阅信息,接受教育。另外,林业局还可以进行演习,o计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标志符号,或是借助电视台,扩大教育人群。

结语

总而言之,固原市六盘山林业局红峡林场要想实现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方法的创新,必须扩大宣传范围,完善制度的不足,建立双向交流机制和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大会制度,以及防火宣传教育体系,并加入新的森林防火宣传内容,实现宣传内容的创新,改变教育宣传的形式,强化人们的森林防火意识,减少火灾发生的概率,切实做好森林防火教育宣传工作。

【参考文献】:

[1]杨荒源. 如何创新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方法[j]. 新疆林业,2015,01:39-40.

[2]周峻. 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

防灾减灾交流发言材料篇4

【关键词】 矿物绝缘电缆 电气火灾 消防回路载流量

1 引言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以下简称《民规》)第13.10.4条规定:“l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保护对象分级为特级的建筑物,其消防设备供电干线及分支干线,应采用矿物绝缘电缆。2火灾自动报警保护对象分级为一级的建筑物,其消防设备供电干线及分支干线,宜采用矿物绝缘电缆……。此规范条款一出,由于矿物绝缘电缆特殊的生产工艺和结构,较高的价格,在全国很多地区设计、安装及工程业主中引起一些争议,许多人对此持疑虑态度,认为要求过高,增加了线缆的投资。

早在2002年上海市就制定了《民用建筑电线电缆防火设计规程》(dgj08-93-2002,以下简称《电缆防火规程》),第5.1.3条规定:“当电线电缆成束敷设时,应采用阻燃电线电缆”;第5.1.4条规定:“在外部火势作用下,需保持线路完整性、维持通电的场所,其线路应采用耐火电线电缆或矿物绝缘电缆”(5.1.3条、5.1.4条为强制性条文);第5.3.2条规定:“由变配电所(或总配电室)引至消防设备的电源主干线路应采用阻燃耐火电缆或矿物绝缘电缆,但在特级、一级场所宜采用矿物绝缘电缆。”《电缆防火规程》与《民规》的要求是一致的,只是《民规》的要求更高。

下面根据矿物绝缘电缆的特性和使用安装中的特点,谈一下笔者的看法。供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2 电线电缆的防火设计

《中国火灾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993~2007年的15年间,全国共发生火灾152.76万起,其中电气火灾37.37万起,占火灾总起数的24.5%。而2008年全国共发生电气火灾4.57万起,更是占到了火灾总起数的30.1%。电气火灾发生的起数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居各类火灾之首位。在电气火灾中由于线缆老化和过载使用引起的火灾占很大比例,因火灾时引燃线缆中可燃绝缘和护套材料,散发出的有毒气体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并阻碍消防人员灭火。因此电气设计中正确选用电线电缆,防止电线、电缆火灾及减少火灾中电线、电缆的危害,保证火灾时消防设备的正常运行,使民用建筑物内的电线电缆设计和使用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非常重要。

3 矿物绝缘电缆介绍

矿物绝缘电缆是在同一金属护套内,由经压缩的矿物粉绝缘的一根或数根导体组成的电缆。矿物绝缘电缆完全由无机材料组成,包括铜导体(熔点1083℃)、高纯度氧化镁矿物粉(熔点2800℃)、无缝连续铜管护套(熔点1083℃)。

矿物绝缘电缆在国外开发应用较早。19世纪末瑞士人研发出矿物绝缘电缆,1934~1936年法、英等国相继正式投产矿物绝缘电缆,到20世纪70年代中叶仅电力用矿物绝缘电缆在世界范围的使用量就已达到50000km以上。由于此种电缆在某些场所使用时具有其它电缆无法替代的优越性,目前一些主要的工业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都在大规模生产。一些国际性组织和国家的标准、规范、法规等也规定或推荐在某些场所和部位使用矿物绝缘电缆,尤其在对安全要求很高和环境条件恶劣的场所。国内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引入,80年代开始生产矿物绝缘电缆,随着使用量的大量增加,现在已有多家公司从事矿物绝缘电缆的生产,为国内许多重要项目提供了可靠的电缆。

矿物绝缘电缆的主要特性如下:

(1)耐火。电缆的全部材料仅由铜和氧化镁构成,氧化镁本身是一种优良的耐火材料,在高温下的绝缘性能也很好,因此电缆可在接近铜的熔点温度下继续运行,试验证明矿物绝缘电缆在950~1000℃下可持续运行180min。国内外的很多火灾现场也充分证明经火灾后的所有电缆中,仅有矿物绝缘电缆完好无损并能保持连续供电。

(2)耐高温、不老化、寿命长。电缆可在250℃下连续长时间使用,寿命可达数百年。由于电缆全部由无机材料构成,因此不会老化,尤其适用于需要电缆在高温环境下长期使用的场所。

(3)无烟、无卤、安全。在过载和火烧的情况下,电缆不会释放出任何有害气体和烟雾,更不会引发和传播火灾,是真正意义上的“安全型”电缆,这对火灾时确保消防设备连续供电和人员(包括消防救援人员)安全至关重要。

(4)载流量大、过载能力强。氧化镁绝缘材料的导热系数远大于有机绝缘材料。散热非常好。相同截面的矿物绝缘电缆载流量大于有机绝缘电缆的载流量。由于有机绝缘电缆在消防系统中使用加以机械及防火保护,这样在相同载流量下,完全明敷的矿物绝缘电缆至少可比其他电缆降低1~2个截面等级使用。

(5)防水、耐腐蚀。矿物绝缘电缆的护套是无缝的金属铜管,不透水、油和气体,可以在水中敷设长期使用。因为铜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在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采取附加保护措施。在有氨及氨气等对铜有强烈腐蚀作用的化学环境中,可在电缆外面直接挤包上一层塑料护套。

(6)节能、环保。由于矿物绝缘电缆导体采用的材料是t2纯紫铜,护套采用的也是磷脱氧的纯紫铜,含铜量高,因此相同截面的电缆,导体直流电阻小,线路损耗少。另铜护套可做pe线使用,既可靠又节约了线材。

(7)安装方便、美观。矿物绝缘电缆经完全退火处理,具有很好的柔软性,矿物绝缘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仅为电缆直径的2~6倍,在安装敷设时使用专用工具,施工方便、美观。

4 矿物绝缘电缆与其它类型电缆使用对比

民用建筑消防回路中常用的电缆有耐火电缆(型号为nh-yjv等)、矿物绝缘电缆(型号为bttz等),其他一般负荷的线路则采用阻燃型电缆(型号为zr-yjv等)。

4.1 线路的安全可靠性对比

矿物绝缘电缆无毒、无烟、不会燃烧,本身不会因短路而引起火灾。火灾时可以长时间连续供电,在供火温度950℃时可连180min,并且可以经受火灾时喷淋水和重物坠落的冲击。

而其它耐火电缆只能达到国标《在火焰条件下电缆或光缆的线路完整性试验》(gb/t 19216-2003),即在750℃温度下燃烧。电缆连续供电90min的要求,且无法承受喷淋水和重物坠落的冲击。为了满足承受喷淋水和重物坠落的冲击,需要穿金属管或密封桥架进行保护,而金属管和金属线槽须涂刷防火涂料。涂刷防火涂料受到众多因素的限制,质量很难保证,影响防火效果。且防火涂料通常需要2~3年涂刷一次,往往很难保证定期涂刷,造成安全隐患。

2001年4月26~28日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按照英国消防研究所的实体火灾实验要求,对市场上的5种电缆在不同敷设方式下进行了实体火灾耐火实验。这5种电缆分别是普通电缆、阻燃电缆、耐火电缆、隔氧层电缆以及矿物绝缘电缆。除矿物绝缘电缆明敷设以外,其他电缆分别采用5种敷设方式:明敷、穿管敷设、埋墙敷设、防火桥架敷设、防火桥架内穿管敷设。矿物绝缘电缆在规定的60min火灾实验中能保证线路的完整性。在燃烧过程中能承受水喷淋及重物冲击;耐火电缆在防火桥架内敷设时能通过60min的火灾实体实验;埋墙敷设的耐火电缆、阻燃电缆、隔氧层阻燃电缆能通过60min的火灾实体实验;其余电缆均失效。(失效记录见表1)

4.2 烟雾和毒气性能对比

矿物绝缘电缆由无机物组成,火烧时不会产生任何烟雾和毒气。聚氯乙烯绝缘电缆在火灾中会释放出烟雾和毒气。交联电缆的卤素含量虽低,但烟雾量和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相近。因此,对于人员密集的场所,一旦发生火灾.只有矿物绝缘电缆才能彻底避免“二次灾害”。

4.3 经济性对比

在建筑工程中,不同的电缆需采取不同的敷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矿物绝缘电缆明敷,无需特殊保护。(2)耐火(nh)电缆穿金属管、密封金属线槽(外刷防火涂料),或在防火桥架内明敷。(3)普通电缆(阻燃)穿金属管暗敷在不燃烧体结构内,且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30mm。

以上三种方式下敷设的消防回路,在同等防火要求下.可比较其经济性。耐火电缆在穿金属管、密封金属线槽(外刷防火涂料)或防火桥架内敷设时,散热条件差,对载流量影响很大。而矿物绝缘电缆,采用在梯式桥架沿墙、棚等明敷,可很好解决线路的散热问题。矿物绝缘电缆敷设的最小弯曲半径为电缆直径的2~6倍,交联类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一般为电缆直径的10倍以上。在相同载流量下,矿物绝缘电缆的外径比其他类型电缆的外径要小得多,重量轻得多,其所需敷设空间将会更小,施工也更加方便。

按照《建筑物电气装置第5部分:电气设备的选择和安装第523节:布线系统载流量》(gb/t16895,15-2002,idtiec 60364-5-523:1999),在载流量相同的前提下,比较现在电缆价格,矿物绝缘电缆、耐火(nh)电缆和普通电缆的价格比为1.4:1.3:1。穿电线管保护的安装成本上升20%~80%不等,同样在桥架敷设中,普通梯式桥架同防火密封桥架的价格比为1:1.8,安装密封桥架的施工费用还要上升。因此消防回路采用矿物绝缘电缆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5 安装选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矿物绝缘电缆的无机绝缘层易吸潮,因此电缆两端和中间连接器必须做好密封处理,应按照国家标准设计图集《矿物绝缘电缆敷设》(99d101-6)安装。

由于矿物绝缘电缆加工长度受到原材料及生产工艺的影响.大规格单芯和多芯电缆的交货长度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设计选择电缆规格时应考虑电缆交货长度。尽可能避免使用中间接头。如选择400mm2的电缆,其交货长度约为30m,但如选用240mm2的电缆双拼使用,则交货长度可达到约70m,这样可避免或减少用中间连接器。

6 结语

国标《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都已明确了对矿物绝缘电缆的使用。《民规》对消防用电设备在火灾发生期间的最少持续供电时间也作了明确的规定,消防设备如消防泵、消防风机、消防电梯等要求持续供电时间大于180min,实际上目前只有矿物绝缘电缆在火灾时能满足此要求。

防灾减灾交流发言材料篇5

关键词:在建 火灾 识别 对策

1.引言

2010年11月15日,上海市一幢28层高正在翻新维修的高层居民楼发生特别重大火灾事故,造成58人死亡,火灾系电焊工违章操作引起。起火建筑虽不是在建建筑,但当时由于正在进行外墙节能改造,整个建筑完全被脚手架包围,实际等同于在建建筑。而近几年来,国内在建工地建筑火灾事故频发,由此引发笔者对在建工地火灾隐患识别及整治对策的思考。

2.火灾隐患识别

2.1对在建火灾案例进行分析(案例分析法)

本文列举了近年来发生在全国范围内的一些典型的在建建筑火灾的案例。

2004年6月9日,北京市京民大厦施工人员在大厦西配楼游泳馆内焊接二层平台的不锈钢扶手时,焊花引燃一层地面上的聚氨酯防水涂料,起火并蔓延成灾,火灾共造成12人死亡,9人重伤,4人轻伤,22人轻微伤,直接财产损失81.9万元;2005年1月17日15:00许,南京市最繁华地区新街口中山路一高层建筑工地因焊工作业时电焊火花落在下面电梯的油布上点燃易燃油布成灾;2005年6月7日1:53许,上海市江浦路、茭白园路路口,一幢在建高层建筑因电焊火花引燃尼龙护网发生火灾;2005年11月13日2:40许,山西省太原市南内环街正在施工的财富大厦13层发生火灾,该大厦12、13两层被烧毁,据调查,12日晚24:00左右,有工人电焊作业; 2008年10月9日15时59分,位于哈尔滨市经纬街与田地街交叉口处的在建工程“经纬360”高层商服住宅楼双子座a座和4层裙房发生火灾。经查,造成本次火灾的原因是电焊操作不当,引燃该建筑外墙部位聚氨脂硬发泡保温层,蔓延成灾。

通过查阅了大量在建工地火灾案例资料,发现电焊作业引起火灾的占90%左右。

2.2对在建工地火灾隐患调研(专家调研法)

经组织市级以上的公安、建设、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专家对在建工程项目进行调研,总结分析当前在建工地存在的火灾危险性:

(一)建筑工地火灾负荷大。因工程需要,部分施工现场仍然采用木制等可燃性的脚手架和易燃材料作为安全防护物,特别是装修现场既堆放有大量的可燃性装修材料,部分建筑外墙采用易燃保温材料,又存放有油漆等易燃易爆危险物品,一旦发生火灾,势必造成猛烈燃烧,迅速蔓延。多数工地的办公室、员工休息室、职工宿舍、仓库等建筑相互毗邻,并且这些建筑大多为临时性,结构简易,且耐火等级多为三、四级,有的甚至仅设置一个安全出口,一旦失火,人员难以疏散,极易造成火烧连营的严重后果。

(二)建筑工地防火分隔不到位。一些建筑工地随意堆放建筑材料及建筑垃圾,增加了火灾负荷,堵塞了消防车道;在已建成的建筑物外侧采用的脚手架和安全防护物未及时拆除,占用了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更有甚者,未划分明火作业区,不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擅自在易燃、可燃材料堆放场地以及危险物品库房等区域实施明火作业,导致火灾发生的机率增大。

(三)消防安全意识谈薄。部分施工单位负责人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安全素质较差,不履行自身消防安全职责。在进行在建工地现场检查时,大部分施工负责人认为消防管理是建设单位的事,与己无关,舍不得投入资金购置必备的消防器材。同时,建筑工地的施工人员流动性大,文化程度低,未经过严格的管理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没有掌握基本的消防知识,不会利用灭火器扑救初期火灾,不会报警、不会组织人员疏散,自防自救能力较差。

(四)消防安全管理不到位。建筑工地一般都为临时用电,但是用电量大、电气线路敷设不规范,违章安装电气设备、私拉私接电气线路现象较为严重,甚至直接将配电装置安装在可燃木制构件上。施工期间,违章使用明火的现象普遍。施工单位氧气、乙炔使用频繁,部分电焊、气焊工作人员无证上岗,保护措施缺乏,存有不清理现场的可燃物或边使用边施工现象。

3.在建工地火灾隐患整治对策

(一)通过改变物的不安全状态进行整治

施工现场合理规划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隐患。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和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定期组织检验、维修,确保消防设施和器材完好有效;施工工地特别是明火作业区、易燃、可燃材料堆场、危险物品库房等区域,设立明显的标志,将火灾危险性大的区域布置在施工现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或侧风向。建筑材料尽量采用难燃性建筑材料,减低施工现场的火灾荷载,提高临时建筑的耐火等级且相互间留有必要的防火间距。施工现场要保障消防车通道、安全出口畅通,消除堵塞现象;确保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设施,不能存在使用安全防护不符合要求的自制配电箱和乱拉、乱设临时用电线路;检查简易建筑等防火措施的落实情况,消除火灾隐患;在建工地消防设施、消防产品、器材等要符合国家规范要求,不能存在伪劣消防产品和不符合安全规范设置要求现象。

(二)通过改变环境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整治

在建筑行业, 改善作业环境对安全的促进作用应得到足够重视。主要的表现有两个: 一是应注重环境设计。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在消防等专项安全施工方案中,应有总平面布置图, 使施工现场道路通畅, 材料堆放井然有序, 合理配置水电资源, 不仅可以提高作业效率, 而且可以大大降低安全风险。二是应重视文明施工。提高文明施工水平, 改善作业环境,对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 作业现场不良的微气候、噪声、振动、照明、粉尘等条件,会导致作业者疲劳、烦恼, 引起意识水平下降、反应能力降低而增加事故发生率,还会影响作业者正确感知信息的能力, 酿成错误判断而导致事故。

(三)通过改变人的安全行为进行整治

要对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和特殊工种人员进行安全培训,经常开展灭火演练,要针对本工地项目的特点对职工进行消防安全教育,要确保职工掌握消防知识程度满足“三懂三会”要求,增强此类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尤其是要针对电焊工等重点群体开展严格的安全培训,做到持证上岗,焊接作业时要派至少一人监护,焊接作业确定焊接的可行性,配齐必要的消防器材,并在焊接点附近采用非燃材料板遮挡的同时清理干净其周围可燃物,防止焊珠四处喷溅。

(四)通过改变管理上的缺陷进行整治

在建工程应按照规定办理了消防设计审核等手续,施工现场要建立消防安全责任制度情况,确定各部门、岗位的消防责任人;施工现场按要求建立和完善消防安全制度、值班制度和消防措施;要根据建筑施工中安装、装修各阶段的特点,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针对人员、材料等消防安全措施情况,要在工地加以落实;还要定期组织防火检查,消除火灾隐患。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9.05.01

[2] gb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6

防灾减灾交流发言材料篇6

【关键词】路基;加宽施工;跨年度施工

1. 引言

公路在经多年的通车后,路基沉降基本完成,路基加宽段由于新旧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必然产生以纵向裂缝为代表的裂缝,从而对公路产生破坏。为此,必须加强公路路基加宽时设计优化及施工质量,使沉降量减为最少,以保证公路的质量。

2. 施工准备

旧路路基加宽,首先要对旧路的状况进行调查,并对原路基的病害进行处理。调查内容包括旧路路基的填筑材料、使用和损坏等病害情况,分析病害的种类、规模、状态、原因等,并在施工前或施工期间,对路基不同类型的病害要进行彻底地处理。其次,路基施工前应完成击实试验和土的液塑限试验。通过击实试验确定路基土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为路基施工检测压实度提供参照依据;通过液塑限试验取得路基填料的塑性指数,以确定该土样能否用于路基施工。

3. 基底处理

旧路两侧一般为排水边沟和碎落台,边沟经长期的雨水侵蚀,其下部已基本变得相当软弱;平台由于绿化其底部实际也为腐质土。对于上述情况地基必须作彻底清除,对于地下水丰富区域,须铺设透水性材料。基底压实度一般比规范要求高出1~2%;减少地基沉降,选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填筑路基,不但可以降低地基沉降,还能节省材料。施工时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保证基底承载力,减少新老路基剪切变形。

4. 路基加宽

4.1 台阶 由于原路基边坡坡率一般为1:1.5,必须将原边坡挖成台阶,台阶使新旧路基有效得交错结合,是衔接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时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台阶宽度应满足摊铺和压实设备操作的需要,以便有利于机械施工,一般不少于2.0m,如受环境限制可适当放窄,但宽度不得小于1m,并作成2%~4%的内倾斜坡。由于原路基边坡部分填土由于原来施工的忽视、现施工的挠动及其他原因,填土压实度实际上一般都未达到设计要求。

4.2 填筑材料 填筑材料经自重、路面和车辆等荷载的作用,老路基已经基本被压实,而新路基的填料虽经严格压实,仍存在后期变形。为此,填筑材料的选择将很大程度影响路基的有效沉降。所有填料宜与旧路堤相同或选用透水性较好的材料,相关单位在综合考虑工程造价和施工实施的问题上,尽量使用碎石土或石渣等沉降量较少的材料进行填筑,并控制好填筑材料的液塑限、承载比(cbr)和击实试验等各项指标。

4.3 路基碾压 路基填筑前,须根据规范要求做好试验段,必须严格控制材料的最佳含水量、松铺厚度、压实设备的类型、最佳组合方式、碾压遍数及碾压速度等,使各项指标达到最优状态,保证压实度达到设计要求。对于加宽渐变部分,必须严格控制其碾压宽度,如旧路基挖台阶受限制时,可通过铺设护道等方式满足其要求,使路基压实度均满足要求。

(1)在施工时分层碾压,控制每层填筑厚度及压实度,提高压实标准。碾压应采用重型压路机(>20t)进行,双驱双振。碾压虚方厚度不得大于30cm,压实度必须达到新标准的压实度要求,且重点应放在新老路基的结合部,每层压完后应平整光滑。

(2)路基填筑时应控制路堤填筑速率。当填土速率较快时,地基强度来不及增长,易产生较大的剪切变形。在施工时按照慢速填土标准进行控制,控制标准为地面沉降率每昼夜不大于10mm,坡角水平位移速率每昼夜不大于5mm。

4.4 加强路基路面排水 路面排水的任务是迅速排除路面范围内的降水,减少水从路面渗入,使之不冲刷路基边坡。在进行施工时要集中排水,在硬路肩外侧设置水泥混凝土预制块或现浇沥青混凝土的拦水带,以其与硬路肩路面构成三角形的集水槽流水,每隔20~50m间距设一泄水口与路堤边坡急流槽衔接将雨水排到坡脚排水沟中。设超高路段的排水通过设在中央带的园形开口排水沟或雨水井进行排除。

5. 补强措施及其他

5.1 铺设土工积物 土工格栅具有抗拉强度高、伸长率低,不易变形等特点,其全面与土体接,大大增加了与土体的摩擦,有力约束土体的侧向位移,土工格栅网格与粗颗粒填料结合,其最优的镶嵌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加宽路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在加宽路段中的铺设,可以增加新旧路基的结合,增大结合部抗剪能力,防止新路基的沉降对老路基的破坏,从而达到稳定新旧路基不均匀沉降的效果。

5.2 隧道内的消防设施:隧道是一个近似密闭状态的交通设施,为了能及时了解隧道的营运情况,应在隧道内安装电视监控系统。此外,为了使火灾或其他突法事件能及时得到解决,隧道内还应安装应急设施,主要包括报警设施(隧道内车辆多,排放的烟气多,不适合安装感烟探测器,宜采用感温探测器或火焰探测器)。在安装自动报警设施的同时还应安装手动报警装置,以便发现火情的人员能够迅速报警。另外,宜在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消防应急电话,手动报警设施和应急电话可设在消火栓箱旁。疏散设施,为了控制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为了是消防人员快速进入火灾现场扑救,必须尽可能快的疏散人员和车辆。短距离的隧道可用自然通风,如果隧道内采用纵向通风系统,火灾时烟气将会顺车道扩散,则应设置避难设施。隧道内应设置事故照明和安全疏散引导引导标志,以便火灾时指示人们的避难方向。灭火设施,在隧道内应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材,应设置消火栓系统以及便携式灭火器材。

5.3 隧道的消防管理:隧道的火灾主要是通过隧道内的车辆引起的,加强安全管理首先应从加强车辆管理入手,隧道管理部门通过监控系统对隧道内车辆进行监控,如果发生事故,隧道管理部门应立即派车进行疏散。公安交警应加强对进入隧道的车辆以及驾驶人员的检查,对酒后驾车和疲劳驾驶的驾驶员不许进入隧道。另外,隧道管理部门还应定期检查隧道内的消防设施、火灾隐患和消防安全工作等。

6. 隧道火灾时各系统的控制

6.1 隧道通风系统的控制:正常交通情况:稀释隧道内汽车行驶时派出废气中以co气体为主的有害物质和烟雾,为乘用人员、维修人员提供符合卫生标准的洞内空气环境,为安全行车提供良好的清晰视线。

(1)火灾事故情况:通风系统具备双向排烟功能,在事故发生时能控制烟雾和热量的扩散,可根据消防及救援人员的现场要求控制和调节隧道洞内的风向和风量。火灾状态时,隧道内的风速应控制在3m/s以内。

(2)控制的目的是保障隧道内环境指标处于标准允许范围内,即co浓度低于标准要求的230ppm,烟雾透过率低于0.0070。

(3)启动风机应首选累计启动时间最短的风机,以平衡各组风机的劳逸程度,延长风机寿命。

(4)为了减缓风机启动瞬间的电流冲击,启动风机时各组风机之间要有足够的延时,如果改变送风方向,应确保先关停再启动反向运转。

(5)启动一组风机5分钟或10分钟后,如果各项指标没有明显下降应再启动一组,直到全部风机启动。若还无法降至允许范围内,监控系统应立即向监控员发出报警信息,提示关闭隧道。

(6)在隧道火灾时,风机启动和送风方向在火灾早期应以抑制或减缓洞内烟雾和有毒气体扩散速度和范围为目标,以确保受困人员有足够时间安全疏散。如果车行横洞没有安装防火卷帘门,可以通过横洞两侧前后两组风机互相对吹,在车行横洞内形成空气反压,来阻止火灾隧道有毒气体向另一侧扩散。

6.2 隧道的照明控制:隧道的照明控制确保车辆驾驶员在进出隧道时实现洞内外光线平稳过渡,避免因“黑洞”或“白洞”现象而影响车辆行驶安全。照明控制一般根据洞口光强检测值或人工设定的时序参数进行自动控制。但是在隧道发生火灾时,应与事件处理要求实现联动控制、为疏散人员和事件处理部门提供照明。 以上2个系统的控制在监控系统检测到火灾报警后,由监控中心下达命令,切断市电供电,由市电切换到配电柜处安装的应急电源eps,同时熄灭隧道内的照明灯,由eps供电,支持应急灯照明和风机的运行,在此期间,依照设计时定的方案,自动或手动控制发电机的启动,来供隧道内各个设施的用电。

6.3 可变情报板信息的:隧道洞内外情报板和可变限速标志信息主要是配合隧道内事件的发生,及时向隧道内司乘人员和救助人员提供疏散路径、隧道环境状况、交通管制等信息,以便及时掌握隧道内情况,配合应急部门处理应急事件。

6.4 隧道广播:隧道广播主要用于隧道突发事件时操作员指挥洞内受阻人员和车辆及时安全的按预定方案疏散,以及组织灭火等突发时间的处理。

6.5 交通信号控制:交通信号系统主要用于隧道正常交通指示以及隧道发生火灾、交通阻塞和事故等事件的交通控制。

7.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速公路建设越来越重要,隧道内的突发事件也同样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可见一份火灾应急方案的制定对于高速公路的管理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预防和减少隧道火灾带来的损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首先应进行合理的设计,根据发生火灾的各种情况以及以及相应的原理,制定出最有效的安全措施。

(2)其次是设置应急设施,确保这些设施的方便性、有效性、预防性和系统性。

(3)通过信息宣传和各个部门的大力配合,使隧道司乘人员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重要性。

防灾减灾交流发言材料篇7

[关键词]大学生 防灾减灾 价值理念

[作者简介]刘胜男(1974- ),女,河北廊坊人,防灾科技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政治史。(河北 廊坊 101601)汪行舟(1979- ),男,江西抚州人,赣南医学院学工处办公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与思想教育。(江西 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类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高校防灾减灾价值理念培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h13400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77-02

应灾、防灾、减灾是当今每个国家或地区关注的热点议题之一。1989年,在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1990~2000)报告中曾特别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也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强调,要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将灾害预防等科技知识纳入国民教育,提高全民防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由此可见,通过教育来防灾减灾已成人类的共识。

一、问题的缘起

灾难是指对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伤害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具有种类多、频率高、分布广、损失大等诸多特点。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经历着大大小小的灾难,虽然科技的不断进步使我们对某些灾难的成因和预防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但潜在的威胁与现实威胁仍广泛存在,且互相交织。减灾的关键在于防灾,防灾的关键应依靠教育。

当前大学生灾害观念薄弱,对各种灾害整体认识肤浅。在一份关于地震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中,75.9%的学生选择知道一些,20.5%的学生选择不是很了解。另一份对北京5所大学部分学生的调查表明,被调查者的灾害基础知识得分最低,问卷中只有50%的大学生认为生态环境灾害造成的损失最大,其中36%的大学生能够准确回答出气候灾害是对我国造成最大经济损失的自然灾害;在对居住地灾害了解程度的调查中,大学生对所在地可能发生的灾害情况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比例很小,多数学生对当地灾害情况仅了解一点或完全不了解。

在目前的高校灾害教育中,传统教育模式占主导地位,主要方式是举办知识讲座、办宣传栏为多,重知识,少趣味,不仅教学模式单一,方法陈旧,与学生的心理需求也相距甚远,学生参加这类培训的意愿不足。对首都高校的调查显示,仅有10.8%的学生曾参加过学校的相关培训或者课程,56.96%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对学校的灾害教育工作不满意,47.33%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对灾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实训方面,大部分学校缺乏防灾演习,即便是已经开展的部分学校,也未能形成长效机制。当被问及是否接受过逃生训练和自己家里是否有防震准备时,69.9%的学生承认从来没有接受过此类培训,65.1%的学生家里没有防震准备,15.67%的学生选择不知道准备什么。

防灾、减灾需要知识,知识的获得来自学校、社会或媒体的宣传,目前高校灾害预防知识宣传普及度不高。相关资料显示,学生获得的求生知识与技能大部分来自于媒体,其中43%来自电视与广播,25%来自报纸杂志,18%来自专题宣传影片,只有11%来自学校。当被问及在地震时是否能找到避难所时,57.8%的学生选择不能和不知道。

二、当代防灾减灾理念

防灾减灾,理念先行。当前我国的防灾减灾理念既有本土化的传统内容,也有对西方先进理念的接纳与吸收。

(一)人本价值理念

“以人为本”是当代社会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同样适用于防灾减灾。“人本”首先着眼于自身,关注个体的生命。中国传统哲学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天地之性,人为贵”;古人把天地人称为“三才”,认为“三才相通,灾害不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曾对本强调自然为本、名教为末,与现在的“人本”思想有相通之处。由以人为本延伸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既尊重人的权利,也尊重自然的权利。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来自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与中国的传统人本思想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在交锋过程中,对人本理念的解读变得更加深刻、完整起来。一方面,西方的人本关注个体存在的价值与尊严,使人认识到“人性”的丰富,认识到主体的本能、欲望、意志、情感等内在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对科学理性及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进行深刻地批判和反思,揭示科学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和危机,从而促使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如果说传统的思想还停留在对“何以为生”的探讨上,那么现实的讨论则转变为“为何为生”,这一理念的转变启发人们再次思考与体会生命的深层意义,确定生命存在的价值。

(二)安全防范理念

随着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安全意识对于人类建设实践和减灾实践的重要性。古人云:“灾异之生,常出于人之所不意,诚素有其备,虽甚灾不足为忧也。”因此,要树立安全防范理念,建立“预防为主”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安全防范的文化氛围,进而达到公众化、社会化。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安全的内涵和主体要素也发生了改变。从小范围而言,安全隐患就在身边,生产事故、交通事故等时有发生;从大范围而言,军事安全、恐怖主义、民族分裂、社会不公正等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全与稳定。现实社会中的安全防范不再仅局限于个人的生存、生活安全与健康安全,国家安全、工程安全、网络安全等也先后被纳入进来。《21世纪国家安全文化建议纲要》规定:“21世纪我国安全事业应提高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建立大安全体系(安全减灾防灾体系),从生产安全扩展到生活、生存安全;加强安全减灾防灾基础性科学研究,包括安全基础理论、安全宏观决策智能化,实用安全技术和现代安全管理机制等研究,以及建立重大事故应急计划体系等。”这就将大安全观、“全面预防”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将防灾减灾理念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三)科学防灾理念

人与自然的较量是一项宏大的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涉及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环境公害等诸多领域,因此科学的防灾减灾理念显得非常重要。科学的研究、科学的预防、科学的应对、科学的管理应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与运用,并纳入国家法律法规中。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支持防震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逐步提高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经费投入,推广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防灾减灾处处需要科学,汶川地震的调查资料告诉我们,凡是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并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施工的工程,抗震能力都明显高于未经抗震设计的工程;凡是接受灾害预防教育并经常进行避害演练的学校,抗灾害能力明显高于未接受任何灾害教育的学校。这充分说明,防灾减灾离不开科学,科学能让人的实践减少更多的盲目性,树立科学的减灾理念比灾难来临时盼望奇迹降临更有实际意义。

三、防灾减灾价值理念的培育途径

(一)优化灾害教育课程

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应积极优化灾害教育的课程设置,开设通识性专业课程或与灾害有关的选修课程,强化灾害知识的传授。灾害教育可以单独设课,也可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采用互相渗透的方针。例如,可以把灾难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挖掘有效的精神资源,通过思想启迪唤醒大学生的灾难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理工科教学中,适当讲解一些灾难发生的原理、规律、危害,通过答疑解惑解决疑问,进而达到未雨绸缪的目的;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传授灾难来临时的逃生技巧和应急能力等内容,使学生形成危机意识。

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兴趣,灾害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可以灵活多变,如可以设置网络课程进行讲解或答疑、利用学生喜欢的网络游戏进行灾害仿真练习。此外,教材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必需品,可以开发一些专业性、指向性较强的灾害教育教材,或编写一些与灾害相关的通俗性读物。

(二)普及并强化实际训练

灾害教育不等于一般的知识传授,学生掌握灾害知识只是灾害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将知识内化为行动,从而构筑一种理念,方能自觉防灾,所以开展深层次、有梯度、全方位的灾难实训非常有必要。实训的方式可分为多种,如防灾演习演练、情景模拟,观看电影电视、参与知识竞赛、观看实习基地、参加研讨会等。美国学校将“户外教学”广泛运用于灾害教育领域,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灾害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学校还与消防部门合作,邀请消防人员亲临学校指导,组织师生共同参与防范灾害的演习。美国儿童从出生就被灌输生命至上的价值观,读幼儿园时就已开始训练他们的逃生技能,美国学校至少一个月举行一次紧急情况下的疏散演习。日本的防灾减灾模拟演习丰富多样、次数频繁、参与面广,政府把每年的9月1日定为“全国防灾日”,开展全国性的防灾教育活动,活动规模宏大,参与人数达数百万,且日本首相及各有关内阁大臣均要带头出席。除了模拟演习外,仿真游戏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如联合国与英国一家游戏公司曾设计了一款阻止灾害的教育游戏,游戏中模拟龙卷风、地震、洪水、海啸和森林大火等严重的自然灾害状况,玩家们需要在一定的财政预算和时间限制下拯救尽可能多的居民。总之,借鉴西方模式,凸显自身特色,加强宣传和训练的力度、频度、广度及深度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构建防灾减灾校园环境

良好的环境有助于理念的养成,作为社会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营造校园减灾环境,高校责无旁贷。校内可以设立内部综合性、常规性的危机管理部门,筹建多个应急小组、志愿团队或救护队。对这些应急小组或志愿团队不仅要及时加强设备、设施的供应,还应加强参与人员平时的教育和培训。充分发挥辅导员的纽带作用,通过他们指导、督促班级、党员、团员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同时,由于高校拥有大量开放空间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天然防灾避难场所,以学校为阵地,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能带动家庭,形成辐射社会的功效。为扩展宣传场域,烘托特色氛围,可以组建学校宣传队或社团组织,让他们充分利用校园网、电台、电视台、学校报纸等媒体,播报防灾知识、避灾技能等。此外,宣传队或社团组织还应定期走出校园,在不同的场合、地点广泛开展灾害科普宣传,通过当众讲解、发放宣传画、表演小品等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灾害基础知识、防灾技能传播开去。

[参考文献]

[1]郑,钱建江.国内外自然灾害教育研究综述[j].绥化学院学报,2008(2).

[2]李莉.河北联合大学学生地震灾害意识调查[j].中国科技信息.2011(8).

[3]谌丽.大学生灾害感知水平调查与减灾教育建议[j].中国地质教育.2007(6).

[4]王红岗.关于首都高校灾害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社科纵横. 2011(6).

[5]李莉.河北联合大学学生地震灾害意识调查[j].中国科技信息.2011(8).

防灾减灾交流发言材料篇8

关东大地震尽管过去了85年,日本的老幼妇孺仍能不假思索地说出当时地震发生在午餐时间,由于多数家庭正在动炊,震后火灾引发了连锁灾难。人们还认识到灾害面前保持信息透明度、减少社会恐慌的重要,因此日本家庭常备携带型收音机和电池,以便在避难时收听新闻报道,不被谣言传言干扰。

90年代以后,日本流行多功能电话,但无论花样如何翻新,电器店仍坚持出售一些不需电源的老式电话,每个家庭也被告知必须要有一部这样的电话防止停电时无法和外界联系。

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以后,日本政府不是简单地统计死伤人数,而是对死亡和负伤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这些分析结果马上又运用到新的防灾对策之中。例如,发现有80%的遇难者死于木造房屋,日本政府请建筑专家勘察这些房屋之后,按照他们的建议修订了建筑的防震基准:发现有600多人不是死于倒塌的房屋,而是被家具压死,或是被倒下的家具堵住逃生的出路,随后的几年里,防灾手册里比过去更强调不要使用高大的家具,如果不得已要使用,也要用特制零件加以固定;发现有不少灾民由于长时间压在瓦砾下,获救时尽管看上去没有外伤,但原先受阻的血液循环突然畅通,心脏和肾功能遭到破坏而造成死亡,日本的救灾教育增加了普及挤压综合症的相关知识,训练救灾人员给患者及时验血和输液。

地震幸存者也经常与其它人分享求救经验,有位老者被埋在废墟中,体力极度虚弱,所幸摸到一只哨子,哨音唤来了救援队员,老者因而得救。后来,市场上也就出现作为防震灾商品的“求救哨”。

日本的相关机构总结了救援过程中的种种教训之后,消防厅着手组建能够在72小时黄金时间内尽快救人的救援队,厂家也开始设计高科技的救援器材,如探知废墟下情况的线形探视镜、感应生存者心跳的电磁生命探查器等,这次日本派往四川灾区的救援队伍就使用了这些器材。日本电信电话公司看到阪神地震后通讯中断、电话忙线,灾民和亲友难以联络的情况,便在短时间内开发了“171”免费留言电话系统,迅速在日本全国推广。灾民只要拨打“171”,按照提示输入自己家的电话号码,便可在计算机中录下自己的留言,其远方亲友也可拨打“171”,输入要寻找的灾民的电话号码,可以听到对方的留言。这种系统即使在停电的情况下也可通过公用电话使用。后来在日本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中,“171”发挥了安定民心的重大作用。

汲取教训,还不是“以灾难为师”的全部。政府与民间居安思危,还不断设想“更加困难的局面”,在困境来临前先行训练。阪神大地震后的几年里,日本大都市出现了一种不同于普通疏散训练的新演习――步行回家。

地震专家指出,阪神地震不幸中的万幸就是发生在凌晨,上班的人们还没有出家门,较少发生家人失散,日本工薪族多利用公共交通。尤其是地铁,可能在一个城市生活几十年对路面交通都不甚了解。如果大城市在工作时间发生地震,那么将产生数以百万计的“归途难民”,加剧灾区的混乱局面。步行回家的训练要求上班族以自己的双脚从办公室走回家,以便在万一发生地震、交通瘫痪的情况下,还能靠自己的力量与家人团聚。

作为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度,日本的地震研究及预测更是活跃发达,但是普通民众对于预警却并无太大兴趣,他们更注意“防患于未然”。记得笔者在日本第一次出差。人住旅馆后日本同事提醒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房间里的“避难路线示意图”,确认过逃生路线后再入睡。她解释:“我们国家是灾害大国,日本人心里很清楚,我们缺乏准备的时候,灾难会格外巨大。”

果然,每个客房的“入住指南”里,都有一张避难路线图。如果不是有人提醒,我绝不会想到去注意和阅读这也使我看到,中国人和日本人对于灾难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灾难并不是经常发生的,就是发生也不会轮到我”,而在大多数日本人心目中,“灾难是随时会发生的,绝不可有侥幸心理”。

防灾减灾交流发言材料篇9

关键词:政治社会学;防灾减灾;灾害评价;忧患意识

在政治社会学的当代视野里,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它既关乎社会发展,又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这项工作包括灾害区划、灾情预测、灾情教育、防灾预案制定、防灾工程建设、应急反应机制建设、灾害发生后的社会力量动员、救灾的组织实施和灾后重建等内容。政治社会学强调社会治理的政治性及其效果,使防灾的应急准备、实际救灾能力和灾后重建能力建设成为长期的、全面的思想、技术、组织准备和力量积蓄。本文的写作初衷是从这一新的视角审视灾害和人控制灾害意识的现实关系及处在灾害环境中的人的未来命运。

一、灾害的“族群”与灾害认知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更高的起点和水平上全面推进,人口和社会财富进一步增长,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更加广泛,同时,各种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几率趋于增大,并成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现实的制约因素。从增强公民对各种灾害的忧患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救护的多重视角考量,应强化对两大灾害系统的认识。

(一)深入了解和把握关涉自然灾害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目前理论界对自然灾害的分类研究,是我们强化对自然灾害认识的一个重要维度。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爆发、山崩、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等属于此类。地震是地球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地球大规模、迅速地释放能量的结果。地震预测的实质在于对地壳运动状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科学的把握,对震前种种异常信息的捕捉和综合分析也是地震预测的重要辅助手段。[1]关于火山爆发,到目前为止,人类对它爆发的时间和原因很难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和科学的预测。我国传统的治理滑坡的措施主要包括:排除地表和地下水,防止河水、水库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改善滑动带土质性质等。[2]有学者注意到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山体突变灾害多发生在雨季这一现象,把山体突变灾害从理论上抽象成材料科学平面上的一条裂缝。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从理论上找到了山体骤变灾害产生的条件、滑动的准则,而且以该理论为依据为预测这种灾害的发生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气象灾害。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冰雹、雷电、龙卷风、干旱、酷热、低温、雪灾、霜冻等属于这类灾害。学者们普遍认为,多数气象灾害与人们面对自然显示出的傲慢和无节制地利用环境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智慧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人类如果能以爱心对待万物,与万物平等相处,世界将充满生机而又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生命智慧的形式不是“知识”而是“境界”,“境界”是心灵存在的方式,是存在与价值的统一,善待自然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境界又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3]人类生存是动态的,是生命创造与生命的延续与发展,友好地、理性地对待自然是减少气象灾害的基本途径。

生物灾害。病虫害、森林火灾、沙尘暴、急性传染病等属于这整理类灾害。生物灾害实际上是由自然界的生物失衡引起的。在政治社会学的视野里,人在发现、发明、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解决实践中遇到问题的过程中,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一方面,科学技术是防治生物灾害、维护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革命和创新又使人类活动和追求的起点越来越高。人的本质力量在人类积累新知识、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当然也就为防治生物灾害提供了更多的新手段和新方法。面对可能发生的生物灾害风险,社会政策更多需要考虑的是,以科技新手段预防和管理这些风险,强调多元、参与、平等、协商和互动。

天文灾害。天体撞击、太阳活动异常等属于这类灾害。对天文灾害的分析应有一个逻辑框架,这一框架必须以客观可见的天文灾害的定向变迁因素为基础,而不应过多涉及主观的、现时的愿望。换言之,天文灾害的客观性,不仅制约着对这种灾害的认识,也规定着人们治理这种灾害的能力,我们只能根据特定历史环境中的天文事件来认识天文灾害。危机与行动主体对危机的快速反应是政治社会学中的重要主题,天体灾害的防控与现代高科技在这一领域的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面对天体灾害所选择的手段是思维多样性、理论多样性和方法多样性的统一,这是应对天体灾害所应予以认真思考的问题。

其他自然灾害。雪崩、冰崩、海啸、鼠害等属于这一类。对其他自然灾害的强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自然灾害这种多“族群”实体并使之保持一个整体和互相关联的状态的视角:在一个统一的、正在进行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的广大疆域内,将自然灾害实体看成一个整体,并时刻关注这个整体的另类,其社会效能显然要远远高于只关注其局部、大部抑或某些即使是危害极为严重的灾害个体。雪崩、冰崩与环境变暖有关,鼠灾与生物链的断裂有关,海啸与地球内部的运动有关。对这类灾害监控的关键是要组织人力、运用高科技手段对可能发生灾害的地区进行跟踪监控,注意搜集异常情形的信息并加以分析研究。

自然灾害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这类灾害一般都要经过潜伏期、爆发期、高潮期、缓解期、消退期等五个阶段。防灾减灾的中心任务是,发现自然灾害在潜伏期的征兆,以最短的时间控制自然灾害爆发后的态势,缩短自然灾害对人们损害的持续期以及从自然灾害的突发性中吸取教训等。还须注意,自然灾害是自然界作用于人类的结果。自然的突变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人类反过来又要对灾害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从政治社会学视野里考察防灾减灾工作,才能更有意识地、不断地强化这种反作用;逐步深入认识自然灾害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地跟踪、研究、形成具有创新价值的行之有效的对策,消除自然灾害可能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二)关涉人为灾害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深入了解和把握

生态环境灾害。烟雾与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水体污染、水土流失、气候异常、人口膨胀等属于此类。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超出了大自然的资源承受力和废弃物降解力,是导致生态环境灾害的最重要原因。人类在科技、经济和社会关系上协调不当,引起了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失衡,从而造成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环境污染等人为灾害。自然界是生命之源,应当把人与自然界看成是人的生命的整体,人与万物应是生命共同体,万物是“我”的朋友,不是与“我”对立的它者。所以在开发、规划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中,应从社会意识角度切入灾害和人的生活层面,重视对公民进行生态环境灾害宣传教育:要选择最有说服力的理论和事例,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态环境灾害进行现实体验,体会灾害给人们造成悲惨境遇的情景,逐步培养和强化人们人道主义的真诚思想、行为表达和对未来美好社会的追求。

工程事故灾害。岩土工程塌方、爆炸、人为火灾、核泄露、有害物失控(毒气、毒物、有害病菌等)、水库溃坝、房屋倒塌、交通事故等均属此类。人类对灾害的研究促进了材料科学的发展。在19世纪,钢铁材料在机器和建筑中广泛使用,曾经引发灾害事件,最典型的是19世纪中叶在欧洲多次发生火车车轴断裂造成车毁人亡。对这类灾害的研究,使材料科学理论和材料开发有了重大发展:一种新的试验方法和一个新的分支学科——金属疲劳(fatigure)学应运而生。到目前,从对金属疲劳的研究又延伸到新的更为广阔的领域,扩展到了陶器、复合材料等方面。我们应该从中获得某种启示:既要从源头上查找工程事故灾害的原因,探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又要从设计、制造、加工、使用、监测等多方面堵塞漏洞,预防这类灾害的发生。

社会灾害。球迷骚乱、战争、集团械斗、人为放毒、车祸、海难、空难、毒气污染、社会暴力、动乱、金融风暴等属于此类。这些危害社会的行为如果发展成为特大恶性事件,就可能加剧社会系统的紊乱。政治社会学观点认为,从全局上避免社会灾害的发生,肯定了社会人作为个体的特殊性、意义和价值,实际上就是肯定了多数人;同时,要按照法治的要求社会灾害识别,界定社会灾害的主体,防止制造灾害的行为,以法治理,消除危害。治理社会灾害的道德和法律规范蕴涵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的规范如何论证和阐发,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能力和风格,我们要不断地提高对社会灾害的理论阐发能力和实际控制能力。

灾害的多元并存格局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各种防灾减灾观念和方式的创新突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新的技术条件下,科学家关注的社会问题的范围极其广泛,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家自觉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整个社会的利益结合起来。[4]政治社会学强调社会治理的政治性和相对平衡性,就此提出了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既要让人们从整体上认识各种灾害,进而为灾害治理夯实现实的基础,又要在科技和社会认知领域架起融通的桥梁,在灾害的范畴内保持概念的多元性和层次化,为当下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分析工具,以便更好地指导防灾减灾工作。

二、灾害的评价尺度

笔者认为,仅仅依据财产损失来确定灾害危害程度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应该根据人员和财产损失程度、对本地区造成损害与gdp的比例关系,社会影响大小等进行综合评价。具体地说,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予以注意:

(一)根据灾害造成损失的绝对数把灾害分成五类

根据灾害造成的损失对其进行分类,是一种对灾害的基本分级方法。这种方法对灾情的判断最为客观具体,可以直观地看出灾害造成的损失的大小。1.巨灾。死亡10000人以上,经济损失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2.大灾:死亡1000-10000人,经济损失在1000万-1亿元人民币。3.中灾:死亡在100-1000人之间,经济损失在100-1000万元人民币。4.小灾:死亡人数在10-100人之间,经济损失在10-100万元人民币。5.微灾:死亡<10人,经济损失<10万元人民币。[5]

(二)根据我国东中西部的差异对灾害损失进行评价

虽然以损失和伤亡数为指标,可以给人具体而深刻的印象,但单纯以绝对数划分等级,也不尽合理。在我国东部地区,1000万元不算大损失,而对于国内生产总值仅亿元的中西部的县市则是重大损失。所以在进行灾害损失评估时,首先应测算出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的绝对数,第二步就是要看灾害损失对gdp总量所占的比重。自然灾害对gdp造成的损失超过35%的,为特重度影响区;对该地区gdp造成的损失在25%-35%之间的,为重度影响区;在15-25%之间的,为中度影响区;在10%-15%之间的,为轻度影响区;小于10%的,为微度影响区。[6]这种灾害评价目的是要考虑灾害给本地区带中国整理来的财产相对损失,对政府科学估算灾害损失和在多大程度上组织全社会力量赈灾具有重要意义。

(三)根据灾害给国家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评价

有些突发事件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它们给社会和国家带来了不良影响,有损于我国的政治形象或者伤害了民族大家庭的感情,给人民造成心理创伤,或者引起社会和民众的恐慌等等。这种影响就是灾害的社会危害和政治危害。由此可知,对灾害的评估不能限制在定量分析比较狭小的视野和范围内,必须尽可能地将主体的眼界放宽广些。这样,当灾害来临时,政府才能根据灾情进行科学的把握,以便决定在多大程度、多大范围、多大强度上进行社会动员,组织救援力量。

三、灾害的演变规律与忧患意识培育

政治社会学视野里的防灾减灾工作反映了一种崭新的灾害观,是灾害治理的一种新的理念。它要求人们,既要对灾害进行整体的、科学的把握,又要特别关注不同灾害的特殊性和独特的潜伏及爆发形式;既要强化人们对灾害的整体把握和科学防范意识,又要提高人们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精神境界。

(一)骤变型灾害更要求人们强化忧患意识

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和某些工程事故灾害,如岩土工程塌方、爆炸、人为火灾、核泄露、有害物失控(毒气、毒物、有害病菌等)、水库溃坝、房屋倒塌、交通事故等,会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对人们造成危害,有的危害后果极为惨重。这种突发型灾害,乍看起来好像猝不及防,事实上事先防范与疏于防范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南美的智利,在宪法里明确中央政府在处理灾难性事件中的责任。自1977年起,智利的学生每年都会参加三次地震演习。2005年,由于一个关于海啸的谣言,大批居民在凌晨时分逃离家园。在没有任何天灾的情况下,逃离时的混乱造成1人死亡和17人受伤。这种惨痛的教训增强了智利从国家到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在这个国家里,所有建筑须符合非常严格的防灾标准,以保证能抵御地震和其他灾害的侵袭。如果你到了这个国家,就会有人告诉你,楼房承重墙在哪里,地震时应在楼房的什么地方避险。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里氏8.8级强烈地震,只造成799人死亡。加勒比海岛国海地则是一个在历史上未曾发生过巨大灾难的国家,对灾害的忧患意识就不那么强烈。2010年1月12日,发生里氏7.3级大地震,造成27万人死亡。这充分说明,是否具有防灾减灾的忧患意识,是否针对骤变型灾害开展卓有成效的预防工作,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减灾效果。

骤变型灾害的发生通常缺少先兆,爆发是突然的,发生的过程历时较短,但破坏性很大,而且可能在一定的时间内重复爆发,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过程难以控制,但是人在极短的时间内是可以充分利用长期训练积累的经验和聪明才智的。政治社会学强调,对灾害的关注和认知要具有特殊的政治情感和命运体认,这“有助于减少社会上的挫败感,从而提高政治稳定性”。[7]这种从全社会强化人们对骤变型灾害的警惕的内在精神感受和忧患意识应该成为我们全社会的共识,要进行典型经验和教训教育,采取近距离的观察体验以深化人们亲身体验的心理感受。

(二)发展型灾害是渐进积累的结果

自然灾害中的暴雨、台风、洪水和社会灾害中的战争、集团械斗、人为放毒、车祸、海难等属于此类。与骤变型灾害相比,发展型灾害在爆发之前有一定的先兆,往往是某种灾害渐进积累的结果。这种灾害发展比较迅速,但是比骤变型灾害要缓慢一些,因而其过程具有一定的可控性。“每个人的主要生活内容都总是属于某一系统的,人们的共同活动的适当方式也就体现在社会生活体系中”。[8]面对发展型灾害,各主体承受感的强化是政治社会学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要使社会不同群体的思维和行动发生积极的变化,在全社会实现关注重心的下移,深化公民对人的生存和精神状态的认知,力争将发展型灾害控制在潜伏期和预备爆发期。

   (三)持续型灾害表现为连续地对人类造成危害

旱灾、涝灾、传染病、生物病灾害等就是以持续性方式对人们造成危害的。灾害爆发后,持续的时间可几天、半年到几年。在中国千百年防灾减灾的历程中,由于受思想观念和技术条件的规约,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对持续型灾害的防治缺乏自觉的政治关怀和灾害意识。党坚持以人为本,才使防灾减灾工作真正成为为人民解除痛苦、维护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懂得,在现实生活中,国家的政治法律只是为公民预防各种灾害提供间架,具体内容需要由各级政府和公民进行创造性填充。预防持续型灾害必须以创新观念为牵引,处理好政治法律的规定性和措施的创新性之间的关系。形式的规约对于内容的创新提供了保证并发挥激励作用,防灾减灾内容的变革则是创造力的源泉。要进一步培养和强化人们负责任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承担防灾减灾义务并使之内化为社会的主流价值标准;要积极地将防灾减灾的思想理论成果运用于实践中,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对持续型灾害进行防治。

(四)环境演变型灾害通过对环境造成危害危及人的生存

沙漠化、水土流失、冻土、海水入侵、地面下沉、海平面上涨、以及区域气候干旱化等环境灾害是以演变的方式对人类构成危害的。环境演变型灾害的发展是一种长期的自然过程,是自然环境演化再加上人类不当行为造成的结果。因其进程缓慢,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而采取有效措施,更何况有些措施需要人类共同合作才能完成。不过,这类灾害具有统计意义上的可预测、可预报性。如二氧化碳倍增可能引起全球气温升高1-3℃,这在理论上比较容易计算出来;它导致的区域干旱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后果,人类也可以比较准确地加以测算。

我们要发挥政治社会学的学科整理优势,强化人们对灾害的强烈的关注和应有的问题意识。政治社会学提出了一个长期被人们忽视却又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要根据人与灾害的矛盾焦点,更为广泛地、内在地触及民心民意,从中清理出那些具有价值或值得吸取的教训,渐进地推进各种措施的落实,把现实和历史、理论和价值统一起来。应设立科学的灾情防御标准,以便在灾害发生后,政府能够确定在多大程度上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进行救灾;还应强化全民族的防灾教育,使防灾知识教育以及实地演习走进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生存培训的基本内容。这样,当灾害发生时,灾区的政府和社会组织才能从容应对,企业、学校、社区才会更为积极地配合,而个人则有可能快速调节心理状态以适应突如其来的危急情势。

参考文献:

[1]焦双健等.城市防灾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68.

[2]全国重大自然灾害调研组.自然灾害与减灾[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306-307.

[3]蒙培元.追求生命的智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4-15.

[4]邹农俭.社会学的视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92-493.

[5]原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中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进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60-140.

[6]高庆华等.中国自然灾害风险与区域安全性分析[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63.

防灾减灾交流发言材料篇10

【关键词】民用飞机;液压系统;火灾特殊风险

【abstract】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necessity of preventing fire particular risk analysis for civil aircraft by analyzing the certification regulations, and then describes the hydraulic system design principle aim to fire particular risk analysis. this article provides the guidance to the civil aircraft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key words】civil aircraft; hydraulic power system; fire particular risk

不管是在飞行中还是在地面上,火灾对民用飞机而言是最危险的威胁之一。民航失火是飞机使用、维护过程中发生次数最多的事故之一。很多民航发生事故时都伴有起火爆炸现象。据统计,美国民航飞机坠毁事故中由坠毁后起火烧死的人数占到了全部死亡人数的15%,而在那些撞击可生存的事故中,烧死的比例更是高达约为40%。在民用飞机的设计过程中,始终致力于降低民用飞机火灾产生的可能性,及当民用飞机发生火灾后,防止火灾扩散,将火灾对飞机和乘客的影响降至最小。

民用飞机液压能源系统为飞机的安全飞行提供充足且可靠的能源保障。当前的民用飞机液压系统普遍使用磷酸酯基液压油,属于可燃液体的范畴;又由于液压用户和液压管路遍布民机的大部分区域,故针对火灾特殊风险的液压系统设计是民用飞机防火设计的极其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通过对适航条款的分析,提出液压系统火灾特殊风险防护的必要性;进而阐述液压系统针对火灾特殊风险的设计方案。

1 火灾特殊风险的定义

燃烧是指易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火灾是指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火灾/着火是由易燃材料、空气和点火源三要素共同作用产生的。飞机上的各个区域中空气通常都是存在的,因此应对飞机上的易燃材料和点火源进行控制,以降低火灾产生的可能性。

2 适航条款分析

ccar和far第1435条“液压系统”中的章程25.1435(b)(4)明确定义了采用可燃液压流体的液压能源系统需要满足的要求:“如果使用了可燃性的液压流体,需要达到第25.863条、第25.1183条、第25.1185条和第25.1189条的应用要求。”通过对第25.863条、第25.1183条、第25.1185条和第25.1189条的条款分析如下:

25.863章节认为液压能源系统需要增强部件和管路的耐火耐热能力;减少液压油和其蒸气点燃的概率;需提供着火探测设备和相关报警;加装防火切断阀。

25.1183章节认为液压能源系统元件不能位于火区,如果位于火区必须能够防火。

25.1185章节针对液压油,要求其容器不能位于火区内。

25.1189章节提供了加装防火切断阀的要求。

除了25.1435“液压系统”中关于火灾的相关要求外,章程25.869“系统防火”和25.981“燃油箱点燃防护”也对液压能源系统的防火提出要求。

25.863章节认为位于指定火区内的导管和接头必须是防火的。

25.981章节认为布置在燃油箱内的液压导管温度低于燃油的最低自燃温度,液压系统采取措施避免各种状况导致液压系统产生点火源。

3 液压能源系统防火灾设计

3.1 液压能源系统元件级防火设计

液压能源系统在设计中考虑预防火灾及火灾扩大的影响。元件级的相关设计有:

无扩口接头:现今民用飞机液压导管采用可拆卸接头基本为无扩口接头,泄漏率极低,约为10-6量级,加上平时的维修检测,将液压导管泄漏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几乎认为不存在泄漏的可能。

电搭接:通过搭接使得飞机液压能源系统设备、管路与飞机结构之间提供稳定的低阻抗电气通路,防止它们之间产生电磁干扰电平,提供电源电流返回通路,是防电击、静电防护、雷电防护的必要措施,进而避免火灾的产生。

防火切断阀:用来切断液压油防止其流入或流过任何指定火区。防火切断阀自身必须是防火的,或者必须安置和防护得使火区内的任何着火不会影响其工作;其切断动作不得影响其它设备(诸如螺旋桨顺桨装置)以后的应急使用;防火切断阀关闭后,不得有危险量的可燃液体排入任何指定火区,避免液压油进入火灾范围造成火灾扩散;必须有措施防止切断装置被误动;防火切断阀的安装位置必须使动力装置或发动机安装的结构破损不会影响该阀工作;防火切断阀必须具有释放聚积过大压力的措施。

热保险接头:热保险接头一般直接安装在液压油箱的回油口上,用于避免液压系统过热的油液通过燃油箱时可能点燃燃油蒸汽的危险,为液压系统提供独立的防止系统过热的冗余方法。当液压油温度超过设定阀值时,低熔点的金属会融化,从而将过热的液压油排放至机体外,避免火灾的发生。

热交换器:民机液压能源系统多采用被动冷却方式,即在液压系统中采用传统的热交换器。液压能源系统通过热交换器对液压泵的壳体回油管路与燃油箱燃油进行被动冷却换热的方式,交换耗散液压泵的低效率带来的系统热量,减少油液过热的可能。热交换器的散热区域大小根据热模拟分析结果确定。

3.2 液压能源系统级防火设计

由于液压管路遍布全机的大多数区域,并且在燃油箱中存在布置。过热的液压油极易造成液压元件的密封圈失效进而导致液压油泄漏,同时过热的液压油也会成为燃油箱火灾的重大隐患,故液压能源系统合理的温度主动控制方案是防火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必须确定影响民机液压系统温度的主要因素,结合飞行剖面和液压系统布局进行分析,考察了液压泵的容积效率、环境温度和管道散热对大型客机液压系统温度的影响,取得了大型客机在全飞行剖面下液压系统各关键点处的动态温度分布,并提出了合理的温度主动控制方案。温度主动控制方案合理地设置温度传感器的位置,实现对液压能源系统的温度监控,通过设定温度控制阀值,结合机组告警对液压系统超温状态和火灾状态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火灾和火灾扩散的可能性。

图1为某机型1#液压能源系统温度主动控制方案简图。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液压能源系统的温度升高,机组提示开始为系统高温“hi temp”,温度继续升高时则提示系统过热“overheat”,相应的驾驶员操作提示为要求飞行员关闭电动泵和关闭发动机驱动泵(如无发动机驱动泵切断功能,则关闭防火切断阀);同时在温度的上升过程中,如驾驶员没有采取手动控制,液压系统会依次自动关闭电动泵和防火切断阀,当采取上述措施无法使系统降温时,位于液压油箱处的热保险接头将熔断,将过热的液压油排至机体之外,系统出现油量低的信号“loqtp”,飞机将失去1#液压能源系统的液压能。

3.3 液压能源系统飞机级防火设计

根据飞机各个不同区域的火灾风险情况,对全机进行防火区域划分,以国外某民用180座机型为例,将防火区域归类为指定火区、临近指定火区、可燃液体泄漏区、易燃区、和非危险区五类防火区域。其中布置有液压能源系统元件和管路的区域只涉及表1中深灰色背景的区域。

3.3.1 指定火区

指定火区是指按照ccar 25.1181定义的飞机区域,液压能源系统全机布置安装涉及到指定火区的区域为发动机短舱,区域内安装有液压管路及系统部件发动机驱动泵。

发动机短舱内的液压导管材料需采用21-6-9不锈钢材质,其具有耐高温特性,最大限度地保证在发生火灾特定风险时油液传输特性;发动机驱动泵依据ccar 25.869的规定设计为耐火的以满足短舱的热环境。液压安装区域需设计为通风冷却区域,区域内设置有防火探测及灭火管,确保发生火灾时及时地采取相关灭火措施。

3.3.2 邻近指定火区

邻近指定火区是指定火区的邻近区域,液压能源系统全机布置安装涉及到邻近指定火区的区域为吊挂区域和尾舱区域(除apu舱以外的尾舱区域)。吊挂区域布置有防火切断阀和管路;尾舱区域布置有液压系统元件及管路。

邻近指定火区与指定火区的分界面上采用防火墙区域进行隔离,有效隔离指定火区发生的火灾特定风险,阻止火区蔓延至吊挂和尾舱区域。

吊挂区域应设计为通风区域,避免可燃液体蒸气聚集;吊挂区域需设计排液管路,有效地排放由于渗漏产生的可燃液体,极大地降低了火灾扩大的可能性。吊挂区域液压导管材料设计为21-6-9不锈钢材质,具有耐高温特性,最大限度地保证在发生火灾时油液传输特性。防火切断阀位于吊挂后缘区域,其上方应不能存在其他液压管路,减小易燃液体直接喷射或泄漏到电子电气设备的可能。短舱发生火灾时,如没有采取灭火措施至火灾蔓延,过热油液回流至液压油箱将触发液压系统过热报警,位于吊挂处的防火切断阀将切断通往发动机短舱的液压油通路,减小火灾蔓延可能性。

尾舱区域应设计为通风区域,避免可燃液体蒸气聚集;另尾舱区域空间较大,液压元件和管路与apu舱的间距需要满足大于要求的13mm间隙;结构底板需设计排液孔,有效地排放由于渗漏产生的可燃液体,极大地降低了火灾扩大的可能性。使用定位分析尽量减小易燃液体直接喷射或泄漏到电子电气设备中的可能;此区域存在电动泵,故在电动泵中需设置过热/过电流切断功能,减小成为点火源的可能。

3.3.3 易燃区域

易燃区指正常使用期间,存在易燃液体或蒸气,但无点燃源的区域。液压能源系统全机布置安装涉及到易燃区域的有中央翼区域和机翼盒段区域,液压能源系统在此区域布置液压管路。

中央翼及机翼翼盒区域属于燃油箱范畴,经过惰化后的燃油箱不存在点火源;液压管路在进出入燃油箱必须进行了严格的密封措施,防止可燃液体及蒸气外溢;燃油箱内全部液压管路采用永久接头,降低液压油泄漏概率;此外液压管路在燃油箱内需进行切实有效的电搭接,尽可能避免闪电效应带来点火源的可能。

3.3.4 可燃液体泄漏区

易燃液体泄漏区,指在使用期间,由于某种失效或渗漏,预计出现易燃液体或蒸气的区域,但无潜在点火源。液压能源系统安装布置涉及到可燃液体泄漏区的有rat舱、前起落架舱、主起落架舱、垂尾、平尾、翼身整流罩、机翼前缘和机翼后缘。液压能源系统在翼身整流罩布置有绝大部分系统元件;在其他区域只布置有液压管路。上述区域需设计为非密封区域,可以有效地避免可燃液体蒸气聚集;液压系统元件及管路布置相关区域的结构需设置了排液孔,有效地排放由于渗漏产生的可燃液体,并能防止排液进入飞机的其他区域,极大地降低了火灾扩大的可能性。使用定位分析尽量减小易燃液体直接喷射或泄漏到电子电气设备中的可能。由于翼身整流罩区域存在电动泵,故在电动泵中需设置过热/过电流切断功能,减小其成为点火源的可能。

3.3.5 非危险区

非危险区指载有机组或旅客和(或)装有电气或电子设备的区域,易燃液体及其蒸气应与此类区域隔绝。液压能源系统安装布置涉及到非危险区的有中e-e舱、后货舱、散货舱、水/废水舱,液压能源系统在此区域布置有液压管路。

液压系统管路在非危险区的布置遵循尽可能少布置的原则,减少火灾蔓延的可能性;管路布置相关区域的结构需设置了排液孔,有效地排放由于渗漏产生的可燃液体,并能防止排液进入飞机的其他区域,极大地降低了火灾扩大的可能性。

4 结语

火灾特殊风险作为飞机飞行安全的潜在危险,日益受到航空业界和适航当局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适航条款的分析,提出液压能源系统火灾特殊风险防护的必要性;进而阐述液压系统针对火灾的设计方案。为民机的工程应用提供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