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十篇-尊龙凯时最新

时间:2023-03-22 17:56:48 尊龙凯时最新地址的版权声明

医学论文

医学论文篇1

对于医学的哲学反思同医学以及哲学的历史一样古老,诸多哲学家和医师都对此有着独到的见解。20世纪中叶,美国的医学人文运动方兴未艾,促发了许多学者对医学的哲学探索。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工作有:马赛尔(marcel)、梅洛庞蒂(merleau-ponty)和斯派克(spicker)对身体哲学的研究;斯特劳斯(straus)等对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哲学基础的反思;恩格尔哈特(engelhardt)对健康与疾病观念的关注,以及对医学伦理学的哲学基础的研究;拜谈迪克(buytendijck)对生理学和人类学的融汇;莱因恩特格(lain-entralgo)对医患关系境遇的分析;瓦托夫斯基(wartofsky)对人类本体论和医疗实践的质询;甄纳(zaner)在一系列文章中,深入地研究了人类自身的本质属性、人际间的纽带(尤其是在医学语境中)以及“促因”在医学教育中的含义。到了晚近出现了是否存在这样一个领域即医学哲学的争论。如果存在的话,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能将其与科学哲学相区分吗?它与刚刚出现的生命伦理学是什么关系?这些区分会引发什么样的实践后果?佩里格里诺肯定医学哲学的存在,指出医学不是纯技术的科学,他认为置于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医学,是一种人类增进个人和社会福祉的最有力的潜在工具。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医学必须对当下的潮流有所回应,并在其科学的、伦理的和社会的视角下建立起一种新的联合。如果达到这一目的,医学就拥有了世界急需的新人文主义的能力,即,使技术服务于人类的目的。而医学哲学能够成为新的联合的载体。在《医疗实践的哲学基础》一书中,佩里格里诺和托马斯马提出了一种医学哲学观点,即医学的核心在于医患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目的则直指治愈。当然,这不是否定来源于还原论的科学技术能力的重要性。正如佩里格里诺和托马斯马指出的,“如果不能充分的满足技术上胜任的预期,那么,医疗职业行为必将是虚伪和谎言。”技术上的胜任,对于治疗行为而言,只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胜任本身必须服从于医疗行为的根本目的,即为特定的病人提供正确的和良善的医疗行为”。佩里格里诺的医学哲学直接而清晰地来源于他对这一学科的本质与目的等基本问题的探讨。临床医学这门学科并不是科学、艺术或者手艺,它是一门完整的、实践的学科,植根于不变的医患之间存在的治疗关系这一事实。换句话说,临床医学是两个个体之间的关系,一方是寻求治疗的个体,另一方是承诺运用知识、技艺、经验以及为了病人的利益而进行治疗的个体。那么,这种关系的目的或目标便是为病人提供正确的、善意的治疗措施。佩里格里诺认为医学哲学要解决两个问题:除了回答“是否存在,由哪些成分构成”这个基本问题,还要探究其构成的模式。因此,他比较、对比和区分了四种不同的对医学进行哲学探究的模式,即医学和哲学、医学中的哲学、医学的哲学以及医学哲学。第一种关系型式,医学和哲学(philosophyandmedicine),医学和哲学仍然是完全独立的学科,每一个学科都从另一个学科的内容或方法中吸取某些东西来阐明自己的事业,例如,精神哲学家利用神经病理学的经验资料提出身—脑—心关系这一概念;或者,医生利用形式逻辑这个工具建立一个诊断或治疗的符号或算法系统。

第二种关系型式,医学中的哲学(philosophyinmedicine),哲学家们运用哲学探究的形式工具,如逻辑、形而上学、价值论、伦理学和美学,来考察作为研究对象的医学本身的问题。探究的对象是一组认识论的和非认识论的问题。第三种关系类型,医学的哲学(medicalphilosophy),后者与其说是一种哲学类型,还不如说是一种写作风格。充其量它包括对医学的职业状况作了一些富有见识的研究,这些研究纯化了其气质,提高了其志向。但就它最糟的方面而言,医学的哲学就是一些个人的意见、离题的争论、或对逝去的荣华和特权的挽歌。即使在它的全盛时期,医学的哲学也没有对医学作集中的形式考察,以使自己有资格作为哲学而存在。这一类型,以当下的术语来定义的话,是最为含混和松散的,包括任何非正式的对医疗实践的反思。主要是由临床中的医生基于自身临床实践而产生的反思。当然,这一类型的医学哲学是善于思考的医生的临床智慧,对那些尽责的医生而言,这些始终是灵感和实践知识的来源。第四种关系类型,医学哲学(philosophyofmedicine),集中对作为医学的医学进行哲学探究。它力求界定“作为医学的”医学的性质,建立医学和医学活动的某种一般理论。在这个标题下,经受医学中的哲学考察的一系列问题,要被综合成为某种自洽的医学理论。在佩里格里诺看来,一门学科或一种活动不论它是科学、法学、政治学、还是医学的哲学,探究这一学科或活动的性质——它的发现事实的程序、它的逻辑和它赖以建立的形而上学预设。把一门学科的逻辑学、美学或伦理学同这门学科分开,可能比把它的本体论的、认识论的或价值论的方面同它分开更为困难。但是,在任何一种情况下,该学科的哲学都是运用一些方法并从超越该学科本身的观点出发,从该学科外部来考察这门作为探究对象的学科。看来佩里格里诺主张的是一种范围更小更为集中的医学哲学,旨在探求医学本身的哲学化知识。也就是,关于医学是什么和如何将医学同其他专业和学科相区分的知识。在他的视野中,医学哲学就是“对终极性的寻求,通过研究去掌握事物的实在根基,而这种研究本身超越了学科自身的认识范围。”综合上述所做的分析可以看出,佩里格里诺认为医学哲学应当定义为第四种关系类型。也就是说医学哲学是一门可定义的学科,并拥有其独特的俯瞰医学的视角。医学哲学的主题与目的同以科学为基础的医学迥然相异。对于佩里格里诺而言,医学哲学能够拓展我们对临床医学的认识,以及帮助我们如何将其与其他学科相区别。医学哲学通过审视患者疾病的本质和影响、治疗的概念、临床决策的复杂性、医患关系中的道德层面、谬论、人类生命的局限以及更多层面来达到上述目的,从而帮助我们认识到临床医学与哲学之间辩证关系的重要性。佩里格里诺在其学术生涯中一直以此主题为圭臬,从而展开他的整个哲学计划。他的哲学计划有两个主要目的:其一,发展系统的医学哲学;其二,揭示医学的道德基础,即一些能够限定特定的医疗行为中人际关系道德性的不可消减的理论资源。

二、需要什么样的医学伦理学?

佩里格里诺认为,医学哲学不只是对医学特有的现象进行哲理探究,即不只是医学中的哲学。它力求理解和规定医学现象的概念基础。医学哲学是具有实践后果的不可缺少的事业。我们认为医学是什么促成医学做什么,我们如何塑造医生角色,以及或许最重要的是如何构造医生伦理学。尽管在医学领域的哲学家们已经扩展了我们对于当代医学中的伦理学问题的理解,但很少有人把他们的伦理学论述建立在医学理论的基础之上。随着伦理学问题变得更加困难和对医学应该是什么的理解变得更加歧异,迫切需要形成作为一种活动的医学的某种自洽的理论。一种医学哲学有助于建立解释医学活动的性质的命题库。提出这些命题,对它们进行批判性考察并综合为一种自洽的理论整体,乃是这种医学哲学的任务。无疑,佩里格里诺是在独特的历史背景中提出这种主张的。在谈及二战前美国医学伦理学的情况时,佩里格里诺回忆道:“以我为例,我并不记得什么时候医学伦理学被关注过,除了在学生和住院医师之间的一些非正式讨论以外。天主教的学生对涉及产科实习的一些难题有所关注。在极大程度上,我们要发现怎么做是正确的。对于天主教学生以及非天主教学生来说,堕胎和安乐死都是被谴责的。同样,企业化运营的医学,追求利益的医生所开设的医院也是被谴责的。”二战后,医学伦理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主要有两个根源:首先是科学进步为医学所带来的非凡的能力扩张;其次是我们时代所特有的社会经济力量和政治权力的融合。第一点促进了生物医学伦理学的发展。第二点则为医学伦理的发展,即医师对病人特有的责任,或者说是作为真正的医师(physicianasphysician)的伦理,提供了契机。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清醒地认识到大多数医学伦理学实际上只是医学道德,表现为一系列的缺乏伦理辩护或论证作为根基的道德规则和断言。没有伦理辩护作为根基,这些道德规则将是无效的,很容易被挑战、否定或者折衷。正是由于充分地认识到了原有的作为医生职业道德规范的医学伦理学的不足,如希波克拉底誓言中的规范没有以确凿的伦理学或哲学为基础进行证实,佩里格里诺积极撰写医学伦理方面的著作,探索以医学哲学为基础的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建立在对医学哲学的概念进行历史的回顾与梳理基础之上,佩里格里诺指出,医学事业是具有其自身的合理内核的,这种实在的内核是基于医学中的三种现象而建立的。即:

(1)生病或疾病作为一种存在的因素;

(2)由为陷入疾病困扰的病人提供帮助的医生所做出的允诺或表白;

(3)治疗的行动,即由医生领会到的并做出的技术上正确、道德上为善的并满足病人需要的决定。这三种普遍现象的紧密关系——生病、承诺治疗和治疗本身——为现实世界中医生与病人的相互责任提供了基础。从而,他成为最早认识到医学伦理学必要性的主要人物之一,并宣告了一个时代的来临,即严肃、批判地理性思考医学道德的时代——医学伦理的时代。当对医学伦理学进行深入的、严肃的探究时,历史学的和社会学的批评解构了希波克拉底的道德规范与方式,古代普遍的医生守则也被严重地蚕食了,当下社会需要一种“新的”更加适应时代和道德多元性的伦理规则。于是涌现出大量的将现有的哲学或神学体系运用到医学的情况。这些体系被“应用”,或者说得好听点是被有条理地应用到医学及其实践中。医学的伦理规范没有从医学的本质出发,即将医学视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进而审视医学中的实际道德境遇。与这一潮流相左,佩里格里诺不同于其他理论家的是他主张医学伦理学研究应当采取“自下至上”的方法,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方法。他认为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应当是首先审视医学本身,然后再从头建立起一套医学伦理学理论,而不是把一套现成的但可能存在很多争议的一般理论拿来然后应用到医学实践中。医学伦理学要想摆脱这样一种存在道德纷争的研究进路,只有对医学本身进行阐释,对医学实践有一个更清晰的理解,然后再努力寻找医学的道德义务。换言之,医学伦理学应当是医学哲学的一部分,而不是简单地将伦理学理论应用在医学问题中。佩里格里诺一直认为,医学伦理学应当建立在医疗关系的本质上,即医学哲学之上。“我的论点是,并且仍然是,医生所特有的义务是从患病的人和他寻求医治的人之间关系的特殊本质而来的。作为结果的这一关系有着一定的特征并使由此而来的相互之间的道德责任具有了独特的属性。”鉴于当今社会的异质性和科学医学的普遍化特征,任何一种坚实的医学道德哲学都必须植根于医学的“内在”之中。不能如既往一般,单单从外在的哲学化体系中抽取而来。这种道德哲学应当建立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基础之上:人类疾病的现象;医学知识的独特本质;临床决策的道德特性;对于医学作为一门职业的强调。直到晚近,职业伦理中仍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断言和阐述,并以此定义医生应当如何行为。这些断言往往是在缺乏清晰的和正式的道德论证的基础上作出的,这些构成了希波克拉底伦理的骨架,并在其后继者中得以延续。大多数情况下,与这些道德论断相符的哲学预设都是来源于外在于医学自身的哲学体系。上个世纪60年代末,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奉行的道德主张出现问题时,作为一门正式学科的医学伦理学才真正出现。这也是首次,这些道德主张受到正式的分析,并作为普遍伦理的特殊情况加以对待。那些长久以来忽略了医学伦理的职业哲学家,开始以初确原则(primafacieprinciples),即行善、自主和无伤来澄清医学伦理学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次级原则,包括保密、讲真话和信守承诺。这是英美伦理学的分析路径,其主要哲学基础来自于休谟,康德和密尔。佩里格里诺认为这种原则主义的思想进路并不能满足医学伦理学的全部需要,因此美德在他的医学伦理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所关注的是迈向理想目标的进程。佩里格里诺颇为认同亚里士多德的美德观,尽管大多数情况下,他认为美德是一个具有多个方面的“概念”,而并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他采用了美德即“具有良好行为的习惯”这一定义,但反对亚里士多德将美德视作极端的平均。他将美德定义为:“美德是一种品格特性,是一种内在倾向,习惯性地追求道德的完美,生活中遵守道德规范,并且在高贵的思想和公正的行为之间追求一种平衡。”事实上,在佩里格里诺看来,医学对于道德行为需要一套更高的标准,而选择这一个行业的人就应当追求美德,并构成一个新的道德共同体。

三、生命伦理学走向何处?

“生命伦理学”(bioethics)是由生物学(biology)和伦理学(ethics)这两个词合成而来的新词。其中的一个术语,“伦理学”,传统上被视为哲学的一个分支。然而今天,许多自称为生命伦理学家的人却不认为他们的工作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他们中许多人认为哲学不足以涵盖道德生活的复杂性,更有甚者将哲学视为一种障碍。他们认为哲学的伦理学过于理论化、抽象并且对语境的、实践的和复杂的道德选择行为不够敏感。对生命伦理学,他们持有一种更加扩大化的视角,认为它应该包括更广、更多的学科,并假定这些学科可以弥补哲学伦理学的不足。今日之生命伦理学,已经介入到司法与立法的决策、公众的争论、伦理委员会和临床会诊之中。这些形形的大量的“生命伦理学”实践暗示了一种权威性和可信性。新生的“生命伦理学家”这一职业为技术专家提供对“道德困境”的分析与决议,这些“道德困境”包括临床、政策信息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佩里格里诺认为生命伦理学应该是各学科之间交互的。需要考察的问题是:在不丧失伦理学中心学科位置的情况下,哲学怎样和其他学科(比如,文学、法律、历史、神学、语言和语言学),还有以人文为目的的社会科学(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相互发生联系。他说:“我认为生命伦理学意味着广阔范围的质询,但我更意图指出,在这些领域中,哲学有着独特的地位。哲学化的伦理学必须与其他相关学科对话,但它不能也不应该被它们涵盖或取代。”佩里格里诺在其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始终围绕临床境遇展开,他致力于定义临床医学,而非预防医学。他主张临床境遇应当包括:科学知识,医生的推理过程,人际关系,以及针对每一个病人的治疗。这一定义暗含了医生应当做什么,应当知道什么,以及他们如何被教育。他认为临床伦理学中的医疗道德之核心是治疗关系。这是由三种现象——疾病这一事实,作为职业的行为和作为医疗的行为——所定义的。第一种现象将病人置于一种脆弱的依赖地位,并导致了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第二种现象意味着对帮助所做出的承诺,第三种现象则包含了做出医疗上合理的治疗决策的行为。因此,临床伦理学关注的核心是作为个体医生和病人所做出的决策。而生命医学伦理则是一个更宽泛的学科,涉及伦理学原则的应用到所有生物医学知识,并将伦理学分析从临床境遇拓展到法律和政策层面。临床伦理学关注的焦点比生命伦理学更为集中:旨在通过明确、分析和解决临床实践中的伦理学问题提高卫生保健的水平。临床伦理希望为病人寻找一个更好更合理的治疗决策和行为并成为医生的工作和医学实践固有的一部分。临床伦理学总是被用于一种非常迫切和紧迫的情况。通常是在急诊室或者情绪纠结的氛围中使用。它需要我们具有扎实的临床语言和临床知识。需要面对和处理医生、病人、家庭、法律、社会习俗和方面价值观的冲突,从而做出临床决策。临床伦理学与治疗的标准有关。在过去家长制的医学形式下,照顾的标准主要是医生为病人做出的技术层面的决策,如今的照顾标准越来越代表了有能力的成年病人的决策,当然这是在医生根据技术方面的考量向他们提供一些建议之后。因此,尽管伦理学的考量一直在发挥着作用,但所强调的重点已经发生了转移。之前,医学的最高伦理学标准是医生的能力和良心,而现在则还要兼顾对患者价值观和自我判断的尊重。显然,佩里格里诺坚持认为生命伦理学应当回归临床,并且关注病人的尊严与价值。与过去不同的是,当代医学常在科学与人文的对立之间震荡。尽管在医疗过程中,医生应当将人看作科学的客体,但绝不能忘记人还是有思有感的人文主体。因此,医学必须总是权衡事实与价值。如果,医学过于极端,那将变得不可靠,甚至危险。而关注病人的尊严与价值恰恰体现了人文学在医学领域中的作用,这种作用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理解当今临床境遇中伦理与价值问题的本质需要;对职业本身考察和批判的需要;以及将这些态度赋予那些有教养的而不仅仅是受过训练的人。人文学是处理伦理学、哲学、历史学、法学与神学中的关涉人类价值的本源性问题,医学科学和技术作为工具不足以应对人类价值与目的问题,人文学才能够教导医生们敏感且有信心地面对无限的人类存在现象。可以看出,佩里格里诺主张在哲学反思的和各医学人文相关学科对话基础上发展生命伦理学,同时,他指出生命伦理学应当回归临床,关注具体临床境遇中具体的那个病人的尊严与价值。对于当今生命伦理学的发展而言,这无疑是中肯的建议和明确的方向。

四、结语

医学论文篇2

【关键词】民国时期江苏籍中医医家著作研究概述

民国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中是一个存在较为短暂的时期(38年),在整个中医药学的发展历史中只是一瞬,但是,由于其恰恰处在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的过渡期中,来自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交汇与冲突尤为明显,这就决定了其不同于历史上的其他时期。在民国时期,由于有着西方文化留学背景的政府官员的支持,西方医学以前所未有的强势进入国内,政府也积极推动其成为社会医疗主流。中医药事业从起初的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被漏列,医疗行为被限制,发展到中医药被整个废除的境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局面。面对这种不利局面,整个中医药界奋起抗争,同时也顺应时展的要求,本着“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宗旨,积极实践,勇于创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捍卫中医的各项权益。他们积极探索创办中医药学校及函授的教育形式,创立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医院,努力开展学术上的中西医汇通,并围绕着上述内容著述立说。成书于民国时期的中医药著作(以《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为主,以下简称《中医联目》)有4330余种,占到全部中医存目存世书籍的三分之一[1]。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的著作,对于当今中医药学术的发展无疑是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江苏籍中医医家群体在上述的历史事件中均有参与,在一些重大的事件中甚至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形成的著作有573部[2]。这一群体又大多寓居在中西文化交汇与碰撞的上海,具有一定的时代代表性。因此,对其在这一时期完成的著作进行研究,可以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现就以《中医联目》中所载的480余种各类著作为依据,对民国时期江苏籍中医医家著作作一概述。

医籍所涉及的种类

按照《中医联目》所划分的种类,去除重复项,在这些著作中,医经类20种,基础理论类12种,伤寒金匮类19种,诊法类11种,针灸推拿类15种,本草类25种,方书类43种,临证各科中包括临证综合类23种,温病类18种,瘟疫类5种,疟疾类6种,内科类12种,风痨臌膈类14类,其他疾病类18种,妇产科类18种,儿科类20种,外科类20种,伤科类1种,咽喉口齿类7种,养生类12种,医案医话医论类63种,医史类23种,综合性著作类24种。从医籍所涉及的种类来看,医家们的著作涵盖了中医药绝大部分的种类,有些尽管从种类上归属于大类,但从其内容上来看,已经超出某个传统种类的归属。如恽铁樵的《群经见智录》,既是对中医经典理论的阐释,更是不同于传统对经典医籍的注释,而是对经典医籍的现代诠释和发挥,与现代知识的结合更加紧密。再如恽氏的《生理新语》、《病理概论》和秦伯未的《生理学》、《病理学》等等,也已不是一个“基础理论”所能归属了的,更多的是对中医理论的现代认识与诠释。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一时期医家们的著作时,既要注意其传统的一面,更要注意其有别于传统的内涵实质的一面,这些实质性的学术观点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医具有诸多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中西医论争及汇通类著作

中西医之汇通早在西方医学于十九世纪传入我国即已开始。较系统论述中西医汇通的医家可谓唐容川及朱沛文,但大量开展中西医汇通之学术研究与实践者当属于民国时期的医家们。这其中,江苏籍医家的代表者有恽铁樵、丁福保、陆渊雷、时逸人、杨百诚、章次公、许半、蔡陆仙等等。

自从1917年余云岫之《灵素商兑》发表抨击中医理论的观点以来,中西医的论争便趋向公开和激化,中西医阵营中的各自维护者,纷纷发表言论或著书,对余氏的观点加以回应,形成了不同于以往著作组成的论争性文献和著作。第一位以著书形式回应余氏观点和言论者当属恽铁樵氏。在其1922年出版的《群经见智录》中,恽氏以独特的领悟,对于中医最基本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剖析,他的“四时五脏”学说可谓揭示了中医理论的真谛,被后世所推崇。他对于中西医体系的优劣进行了较为公正的比较,驳斥了余氏对中医认识的错误方法和观点,从而拉开了中西医相互论争之幕。随后的如其弟子陆渊雷氏,在继承其师的汇通思想之后,提出“中医科学化”的主张并撰著了相应的著作。

江苏籍医家所撰著的中西医论争及汇通的著作所涉及的面较广,总结起来有论述中西医理论之立足点不同,而主张各取之长、互补其短以及融会贯通的。如恽氏《群经见智录》、《保赤新书》,许半龙之《中西医之比观》等。更多的医家在涉及中医各科内容时揉进西医学的认识,以图全面地在实践中促使中西医的汇通。代表者如恽氏的《生理新语》,其在自序中这样描述他的这本书:“本书既名新生理,自非中国古代五运六气、三百六十五穴道之旧生理,然亦非纯粹西国解剖学、显微镜、血轮细胞之新学说。若用简单概括的话评论我这部书,可以说得不新不旧,亦新亦旧;不中不西,亦中亦西。……将《内经》所说的证之于病能不得其解,求之于西学。那是轩岐医学、西洋医学和我自己的实地经验,三合而成。”[3]表明其是从新的视角来认识中医理论的。再如丁福保的《新内经》、《中外医通》,杨百诚的《医学新论》,章次公的《药物学》及《中西医学名词对照》等著作,也是将西医学知识与传统中医学知识相揉合、相比较。

与上述书中所反映出的中西医汇通思想有所不同的是主张中医科学化的思想。持这种主张的代表者有陆渊雷、时逸人等。陆氏在其《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以及《陆氏论医集》等著作中虽有欲以西医学知识融会贯通中医的想法,但其主要思想却是以为中医的疗效和验是可取的,理论却是多臆想和空泛无据的,主张以西医知识来解释中医理论。也就是其最终主张的“中医科学化”。陆氏的这一“新观点”在当时整个社会崇尚科学化的大背景下,很有号召力,特别是青年人,一时间响应和追随者遍及海内外,影响较大。其著作《伤寒论今释》和《金匮要略今释》就是不同于别人以《内经》的传统理论来诠释,而是用西医理论解释之,再用各家经验证实之的。陆氏的这一思想和做法,大有废医存药之嫌,故而也遭到一些学者的反对。尽管如此,陆氏的一些思想还是有值得现代人借鉴和思考的地方。这类著作成为江苏籍中医医家著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规模化教育的教材类著作

民国初期,由于当时的北洋政府将中医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漏列,从而导致中医界的奋起抗争。积极抗争者如江苏籍的丁甘仁、余伯陶、谢观等,他们向北洋政府请愿,抗议这种对于中医的不公正待遇。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筹办中医学校,以期既成事实,劝逼当时的府承认中医教育的合法性。最终,尽管政府没有将中医教育列入整个教育体系之中,但也默许了中医办学校从事规模化教育的事实。

中医规模化教育在与各种社会阻挠势力的斗争中发展起来,服务于学校及函授教育的教材著作应运而生。这类著作从丁甘仁氏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编写的《脉学辑要》、《药性辑要》以及《医案讲义》等开始,到之后为陆续兴办的中医学校及函授学校自编的教材,所涉及的范围涵盖了当时中西医各个学科,可谓洋洋大观,形成了这个时期所独有的著作形式。如恽铁樵的《生理新语》、《伤寒论讲义》、《伤寒论研究》,秦伯未的《内经学讲义》、《内经类证》、《诊断学讲义》,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许半龙的《中国方剂学概要》、《中国外科学大纲》,张山雷的《古今医案平议三种》、《医学一得》、《籀谈医一得集》,顾鸣盛的《中西病理学讲义》、《中西内科学讲义》,杨百诚的《灵素气化新论》、《灵素生理新论》、《医学新论》,承淡安的《伤寒针方浅解》、《针灸学讲义三种》、《中国针灸治疗学》以及张赞臣的《中医诊断学纲要》等等,这些著作与其说是用于教学的教材,不如说是各个编著者对于中西医学科知识的研究成果。每一本教材著作均迸发着作者的思想火花。这些著作的编著以及在教学之中的使用,为传播知识、启迪后生、使中医药事业得以薪火相传作出了历史贡献。

方药类著作

《中医联目》中,江苏籍中医家的本草类著作为25种;方书类著作为43种。从民国时期江苏籍中医药学家们编写的这类著作的内容上不难看出,他们在此时所要研究的重点是放在古药古方今用上面,突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他们在忠实古代方药文献以及沿用传统文献整理方法的同时,尽量结合西医药的研究成果对古方药的临床功效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贯通,以期为当今医疗实践服务。因而此类著作极少有空泛的理论论述,切合实用是医家们编著这类书的主要目的。本草类代表作有恽铁樵的《论药集》,章次公的《药物学正编续编补编》,张山雷的《本草正义》;还有地方性本草研究的如赵黄的《祁州药志》、《蒙古本草药之原植物》、《蒙疆所产本草药材关于其原植物之考察》等;本草谱录类如赵黄的《中国新本草图志》以及陈存仁的《中国药物标本图影》等。方剂类著作除了上述的著作特点外,还有一个鲜明特色即是医家们以自己亲身临证体会或经名家实验的经验来阐述方剂,处处以临床实效为根本宗旨,这就使得这类书既可以被看作临证方书,也可作为中医教育教材。代表性的有丁甘仁的《丁甘人家传珍方》、《百病医方大全》,丁福保的《中国经验良方》,恽铁樵的《验方新按》,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时逸人的《中国处方学讲义》,秦伯未的《处方学》,张赞臣的《方药考论类编》等。

临证各科及医案类著作

江苏籍中医医家所编撰的临床著作,按照《中医联目》的分类,有临证综合、温病、瘟疫、疟痢、内、外、妇、儿、骨伤和五官等科。内容涵盖了所有临床学科,是内容最丰富的一类中医学著作。其中既有对前人临证学术经验的总结与阐述,更有作者本人结合自己亲身临证心得体会而得出的理法方药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是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的重要文献。代表者如张山雷的《中风诠》。是书从阐述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内外风混淆辗转变革的过程着手,反复申论《素问》气血上菀的本旨及其与中风的关系;结合西医学之神经学理论,讨论内风脑神经病之脉因证治,系统论述中风证治八法,创立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再如恽铁樵的《温病明理》,在1928年初刊之后的8年当中,对于这本书中4卷所论的内容和观点进行临证检验,在得到进一步的肯定之后,于1936年另加1卷,再次出版了该书,并有了新的临证认识,如作者认为温病于十二经而言实为手经病以及认为古人以为的“温病下不厌早”之说值得商榷等。这种注重实际、不尚空谈、精益求精的学术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

另一个特点就是医家们能够针对当时社会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和流行病来研究和著书。如对于肺结核病、性病、小儿痘疹惊疳等,体现了作为医生对于社会负责任的职业道德。医案类的著作,在《中医联目》中江苏籍医家撰著的有29种(这其中不包括医家们所撰著的医话医论类的著作,关于这类著作的内容已在其他评述点中介绍了)。这当中绝大多数是医家们自己的临证案例,如《孟河丁氏医案》、《药医案全集》、《陆氏医案集》、《曹颖甫医案》等;尚有集前人医案分类汇编的医案书籍,如《分类王孟英医案》、《医方经验汇编》等。这些医案著作是先辈医家们留给后人的第一手临证资料,也是后人继承其学术思想和经验的重要文献。

医学卫生保健类著作

民国时期相对于前朝封建社会来说要更加开放。这种开放所带来的是西方较科学的社会公共卫生意识。加之西医强势的进入和社会对于医学卫生知识的需求,利用图书杂志报纸等形式宣传和普及医学卫生和中医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成为中西医界的共识。中医界人士除了利用所办的杂志报纸等传播医学知识外,还编写并出版了大量的医学普及类读物。其中之代表如丁福保的《怎样调理使你身体强壮》、《卫生格言》、《青年之摄生》,朱振声的《百病自疗丛书》、《家庭实用验方》、《家庭医药常识》、《育儿常识》、《万病治疗大全》,蔡陆仙的《民众医学指导丛书》,顾鸣盛的《长生不老之秘诀》,丁仲英的《康健论》,蒋维乔的《因是子静坐法》、《因是子静坐法续编》以及谢利恒的《气功养生要诀》等。医家们还针对当时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医学普及教育,如肺结核、性病等。还有提倡健康生活观念的书籍,如朱振声、顾培玺编撰的介绍如何戒烟的指导性书籍等。这些著作的编写对于当时中西医药知识得以在广大民众中传播与普及、提高中医药在民众中的信任度等,均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综合性史学工具书类著作

民国时期的38年间,由于出版印刷业的兴盛,社会对于医药学类的图书著作的需求较旺,加之中医药界人士意识到中医药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对中医药的学习与研究,于是,由出版界组织,或由个人发起,大量的中医药综合性著作以及史学工具书被编撰出版,形成了这一时期另一种著作形式。在《中医联目》中,仅江苏籍中医医家编撰的这类书就达40余种。综合性丛书合刻医书中除了上述的教材类和卫生普及类著作外,尚有陈存仁的《皇汉医学丛书》、顾培玺的《顾氏医苑》、蔡陆仙的《中国医药汇海》、陆士谔的《基本医书集成》以及张赞臣的《古本医学丛刊》等。医学史类的著作有二十余种,其中以陈邦贤的《中国医学史》和谢利恒的《中国医学源流论》等通史类著作最具代表性。陈氏的《中国医学史》可谓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医学通史专著,先后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出版,在向国外介绍我中华医药方面作出了贡献。工具书类代表者有谢利恒主编的《中国医学大辞典》、陈存仁主编的《中国药学大辞典》以及章巨膺编撰的《应用药物辞典》等。

小结

相对成书于民国时期的中医药著作来说,江苏籍中医医家撰著的著作只是一小部分。通过对上述江苏籍中医医家撰著著作的评述,我们不难看出,民国时期的中医药著作内容之丰富,时代特色之鲜明,是历代中医药著作中之罕见者。中医的学术思想在这一时期观上得到了一次嬗变。“即使在今人来看,当时医家关于中医药基础理论、中医药教育以及中医科学化的一些见解也还不失参考的价值或借鉴的意义。”[1]民国时期之于今天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过去文献研究的重点是在古代,对于这一时期的文献研究明显不足,因而,重视和研究成书于这一时期的中医药著作应该成为当今中医药研究者的共识,并通过研究和利用,为今日之中医药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焦振廉.民国时期中医药著作概述[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6(3):5.

医学论文篇3

按照系统论要求,当前武警军事训练医学存在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在培养模式上,重视整齐划一,轻视个性发展武警部队训练医学教学体制化的统一要求太多,如教学大纲、课程安排、教材、教学方法、教育测量与评价模式等。这使学员在教学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如何在战场或训练中应用军事训练医学理论缺乏兴趣,对现实中可能出现的突况既乏于应对也无心理会,只关注如何以更高的分数通过考试,这势必造成人才输出规格单一化、结构简单化。

1.2在素质培养上,重视学科素质,轻视人文素质人文素质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生命意义的关心、维护和追求。对于战地军事伤病员来说,不仅需要伤病治疗,更渴望得到身边战友或医生的真正关心。这对武警部队训练医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学不能单单局限于学科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要提升人文素质。一个专业素质全面却对别人的生命或健康漠不关心的人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1.3在教学设计上,重视主观臆断,轻视客观实际目前部队在教学设计上,仍较多地从主观角度考虑学生需要什么,部队需要什么以及我们能做什么,真正认认真真地深入部队、组织毕业生座谈、归纳教学知识与实际需要中存在问题,或者与其他院校探讨教学经验及教学内容可以改革的地方,这些工作做得仍很少。部分教师仍把灌输式作为主流的教学方法,以自己的主观臆断进行教学设计。

1.4在测评结果上,重视考卷成绩,轻视应用能力目前还没有能够完全取代考试的测评手段,但是,也应该摒弃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员能力的模式。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考试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更充分地发挥其反馈功能,既有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反馈,也有教师及时发现问题、重点教授和解惑的回应。现行的考试虽然也要求教师进行考试情况分析,但只是流于形式,对学生答题中反映出来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分析缺乏重视,不利于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2以系统论为指导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系统论的任务不仅要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为此,针对武警部队训练医学教学中与系统论不相符合的地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培养目标要兼顾学员现在与将来工作发展的需要武警训练医学从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2个方面来确立其培养目标,实现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辩证统一。社会本位表现为教育要满足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部队建设需要;个人本位表现为教育要满足学员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既要考虑在军队服役期间的发展需要,也要考虑终身发展需要。在设计培养具体目标时应依据学员来自的工作机构层次,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具体方向、侧重点和课程体系等,应根据其所属部队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适时、适当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2.2课程内容要更加注重提高学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系统论强调系统与其子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和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内在的逻辑关系,还要考虑教学内容与部队、学校和社会等大环境之间的关系。立足武警部队遂行多样化训练执勤任务的特点,突出武警特色,第一理顺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训练生理生化特点-体能训练实时监控-科学体能训练方案的制定-训练伤病的防治,形成从机制到应用,从基础到临床的科学合理的内容体系;第二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实践教学,实施“组合式教学”,通过大量的实践课程来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战术素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3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2个方面改进教学方法武警部队训练医学的学历教育主要针对营区医生,任职教育主要针对短期培训的基层医疗卫生干部。在课堂教学中把参与式教学方法贯穿于案例教学方案中,如学习科学化体能训练方案的制定这一内容时,教员先帮助学员掌握主要知识点,然后让学员按照不同的训练目的和课目来设计方案,并结合体能训练的实时监控和学员自身的训练效果来考察方案的有效性。通过这种多元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也增强了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医学论文篇4

中医学论文2700字(一):浅析中医学“意疗”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的预防论文

【摘要】本项目主要从新时期下可能诱发大学生出现心理疾病的原因出发,讨论预防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中医学方法。“意疗”理论辩证地看待人的七情五志,并将中华医学经典中载入的“情志相胜”、“开导解惑”、“移情变气”等中医学方法进行梳理,对于预防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预防作用有一定的可行性与研究价值。

【关键词】意疗;情志相胜;开导解惑;移情变气

1.研究背景

据教育部门统计,有30%左右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焦虑、烦躁、自卑、封闭,甚至自杀现象发生的比率不断上升。当前大学生容易因环境变化引发适应障碍;因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的焦虑抑郁;或是学习生活压力导致焦虑情绪以及求职择业压力而导致迷茫焦虑,这些都是大学生们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而大部分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介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这种虽无较大损害但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常伴口中的情况比较常见,即所谓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可通过自我调整或心理医生来改善心理状态。

2.研究必要性

中医学“意疗”理论中,采用治疗者与被治疗者间的相互反应与关系,通过人的七情五志来改善心理、情绪、认知与行为有关的问题。古籍经典里早有记载成功的案例,但目前理论整理较少。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很少会认识到自己心理有问题而日渐严重进而产生心理疾病,既不自我调整也不看心理医生,这时候中医学“意疗”理论应用于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不会给大学生一种“我心理有病”的压力感,而是以一种春风化雨般的方法改善大学生心理状态,从而及时预防其心理产生疾病。因此,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基于中医学理论——“意疗”,在浅析其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的同时,也希望将我国国粹中医学“意疗”理论推广化,惠及更多的人。

3.大学生出现心理疾病的诱因

3.1外界环境的影响

当前大学生处在多姿多彩的社会中,有丰富的娱乐场所和玩乐方式,外界的刺激让许多大学生沉溺于过度的放纵和享乐,迷失了自我,对心理健康影响较大。

3.2个人因素的影响

个人内部的个性缺陷是诱发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有的大学生从小在心理上的问题没有受到关注,没有与家人、老师、同学之间的来往,变得孤僻忧郁,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

3.3人际关系的影响

有的大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校园后,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和同学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校中感到孤独,逐渐变得内向起来,出现了一些心理上的问题。

3.4就业竞争的影响

大学生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激烈的竞争让许多大学生对毕业后的生活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在家庭、情感等方面,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影响。

4.中医学“意疗”理论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研究

当前大学生容易因环境变化引发适应障碍,因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的焦虑抑郁,或是学习生活压力导致焦虑情绪以及求职择业压力而导致迷茫焦虑等心理问题。心以知觉功能统领性情,实现性情。中医学“意疗”理论通过研究人的七情五志来改善心理、情绪等,对于大学生预防心理疾病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归纳整理出了中医学经典古籍中的“意疗”方法,并针对一些影响产生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的诱因做出了“情志相胜”、“开导解惑”、“移情变气”针对性的预防方法。

4.1情志相胜法

“情志相胜”理论出自《内经》,是古代中医学中最典型的心理疗法,具有鲜明中医特色,根据五行相克理论而产生的不同情志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以情胜情来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此外,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所以说,欲解大学生心里之郁,则协情志之调。如今激烈的就业竞争让许多大学生对毕业后的生活产生的恐惧心理,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喜伤心,恐胜喜”以及“恐伤肾,思胜恐”的说法,平时大学生应该多思考人生的具体方向,多做准备,做到知行合一,保持一颗知足常乐的平和心态,“中和”状态即为一种心理健康状态。那么面对竞争压力带来的恐惧时,可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以超越障碍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及时预防大学生因压力太大而产生的心理健康疾病。

4.2开导解惑法

清代名医吴鞠通说“吾谓凡治内伤者,必先祝由,婉言以开导之,重言以振惊之,危言以惊惧之,必使之心悦诚服,而后凑效如神”。对于个人内部的个性缺陷而孤僻忧郁的大学生而言,大多是时候说理开导、同情安慰可以改变其心理环境。由于大学生同老师同学、亲朋好友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关系层面上进行考虑筹划就很重要,询问健康咨询者个人想法的同时,要保持把重点放到他们的关系上。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开导者要委婉指出性格孤僻对其身心发展的不良影响,然后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找到咨询者负面情感中积极的一面,向他展现出爱与友善的表现[6],寻找从孤僻中走出来的突破点,同时也说明想要把孤僻的性格改变确实得要自己下决心养成良好的心态,此法对于预防由人际关系紧张而诱导的心理疾病同样适用。

4.3移情变气法

《素问.移情变气论》言:“古之治病,惟其移情变气,可祝由而已”。古代为了预防心理健康等疾病,只要对病人移易精神和改变气的运行即可。放在当代,对于外界的刺激而日渐消沉的大学生,可运用各种方法转移和分散外界诱惑对其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做到移情变气。大学生通过派遣情思,改变心志,特别是通过运动,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生命的活力,而且能改善不良情绪,使人精神愉快,把诱发人心理疾病的不良情绪的能量发散出去,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此外运动移情法对于一些大学生因情感问题而可能诱发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有预防作用。

5.总结与展望

中医学“意疗”方法作为一种将理论推广化的尝试,有利于拓宽心理学方法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的渠道。“意疗”将该理论中的“情志相胜”、“开导解惑”、“移情变气”法等应用于预防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辩证地看待人的七情五志,在心理学本土化的浪潮下,有一定的可行性与研究价值。当然,“意疗”方法目前缺乏一定的实践研究,这也是今后需要不断探索的,也相信不久的将来中醫学“意疗”方法必将实践化,预防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并且造福越来越多的人民。

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自从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出台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以来,长春中医药大学结合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际情况,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最后总结出43323的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临床医生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学会临床做事的方式方法、建立科学的临床思维逻辑、训练扎实的临床技能的重要阶段,在其整个临床职业生涯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1]

由于住院医师制度的推出,在原本研究生更侧重理论学习的研究来说,又增加了36各月的临床实践学习。一时在学生的培养、时间的高效利用与分配、管理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混乱。高效、有序、协同、合作、指导性强、应用性强的教育管理模式体系一直并没有完全建立。鉴于此,我院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强化目标管理。做好过程及结果监督。形成我院特有的43323的中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2]

一、搭建四位一体平台

1.构建校院培训基地学生“四位一体”的高效协同管理模式

随着规培制度与专硕培养的并轨,研究生管理就由原来的三方管理即导师、二级学院、校研究生院对研究生的三方协调管理转向了由导师、二级学院、校研究生院和规培医院共同参与的四方管理。在原来三方管理基础上又增加了规培医院的教育与管理。在管理模式发生转变后,给本来就不是很成熟、很完善的研究生管理体制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各管理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是否通畅,对研究生管理是否规范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建立“四位一体”的高效协同管理模式,有机地将各自岗位分工明确,责任细化,并建立相应的沟通机制,时时将学生的学习、规培、科研、思想动态等信息交流,均衡时间分配,并建立相应的沟通交流平台。从而实现有效的协同管理。[3]

2.制定院校基础教育基地与住培培训基地接轨管理制度

制定两个管理教学单位相关制度。如定期例会制度、责任分工制度、问题处理机制等,确保干事有依据、沟通有平台、协调有对象,解决有效率。从而实现分工不分家的两地接轨制度,充分发挥两地教学与住培的教育管理优势,形成合力。实行信息共享、教育方式方法共享、优势资源共享,强化沟通、协调在开展教育过程中的集约化和高效化。

二、严控三个教学环节

三即三个环节,即培训、监督、考核等跟踪管理环节。培训、监督、考核是保证研究生保质保量完成学业任务的基本保障。因此要定期对学生召开学习进度说明会,要以科室为单位组织召开专科培训会,要明确培训目标及培训的实效性,注重学生在学习、规培中的考核,落实考核时间进度推进表,实行两周一次的主会制度,完成学业中的监督管理工作,细化考核制度。

三、打造三支精英团队

三即三支队伍。组建管理团队、考评团队、标准化的导师培养团队。

1.四向管理均衡分工,科学建设管理队伍

由于研究生管理涉及方面多,沟通协调面广,所以学院要精选力量参与到研究生的管理中,要明确导师、辅导员、住培教师、研究生院教师的责任分工,细化工作内容,确定工作流程。对各自相应的工作内容开展正规的培训。

2.成立专业的培训考评小组

学院层面要联合教学、学工、住培医院精选人力对学生进行定期考核,包括学生的出勤、学业中期掌握程度,规培科室应知应会掌握情况进行考评,要实行定时考核和定向考核结合的方式。要注重学生学习中的过程性考核。考评结果可以作为日后评奖评优的参考基础,并对学生成长做成长鉴定,形成详细的学生成长档案。

3.组建标准化导师培养团队

定期开展研究生导师临床培训,其中包括导师政治思想、觉悟及自觉性。定期邀请国内外优秀医学学者进行学术交流,鼓励导师参加学术研讨会、教学管理会等活动,加强管理制度培训,解读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自身院校有关招生选拔、培养、学位授予及导师遴选等方面规章制度培训,帮助临床医学导师明确培养目标,掌握培养方法。

四、搭建两个实践平台

二即两个实践平台。借助部级临床大赛平台和社区义诊平台。部级的临床技能大赛和社区义诊是检验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结合及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因此我院特别重视这两个实践平台的建设情况。在部级大赛前,学院会组织由本、硕、博组成的团队进行比赛。增强了学生梯队培养。同时配备专业教师专职辅导学生大赛。同时,在社区平台建设上,每周都会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带队到社区义诊,现场问题现场解决,增加了对诊病、处方的交流沟通,切实地将教学课堂搬到了社区现场。同时,我们针对研究生开设第二课堂德育分制,确保了学生的有效参与性。

五、提升学生三个能力

三即三个能力培养。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二课堂活动体系平台、心理健康咨询平台提升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

1.成立研究生骨干学生组织,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增强研究生学生组织在学生业余生活中的作用,开展研究会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科研、临床等培训工作,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有效弥补老师下班后时间利用率低下的现状,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2.构建研究生第二课堂活动体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通过学生组织,举办趣味运动会,文艺表演类的茶话会,养生保健大讲堂等学生喜欢的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避免因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而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

医学论文篇5

医学检验论文2200字(一):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探讨论文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选取在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附院接受血液细胞检验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的血型均相同,在所有受检者处于空腹状态时各抽取10ml静脉血液样本,分别探讨不同稀释浓度(1:5000和1:10000)、22℃条件下不同放置时间(0.5h、3h和6h)、低温放置(-5℃条件下)不同放置时间(0.5h和3h)三种条件对检测结果产生的影响,所以检测结果均通过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样本中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四个指标衡量。结果:第一,1:5000稀释后的检验血液样本的wbc、rbc、hgb和plt的含量均低于1:10000稀释的样本实验数据,两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二,在22℃的条件下,不同放置时间0.5h、3h和6h检验血液样本的wbc、rbc、hgb和plt的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首先wbc在放置3h的含量比放置0.5h和6h的含量高,其次rbc、hgb的含量表现为逐渐升高的趋势,而plt的含量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以上几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细胞在检驗时的质量与多种因素相关,稀释浓度、放置温度与时间等均会影响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临床医学在检验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各个环节的管理,提高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在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附院接受血液细胞检验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的血型均相同,所有患者均无存在精神类疾病以及认知障碍,均属于非过敏体质,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实验享有知情权与保护权,其中排除患有先天性疾病患者,免疫系统疾病以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等。

1.2研究方法

在所有受检者处于空腹状态时各抽取10ml静脉血液样本,分别探讨不同稀释浓度(1:5000和1:10000)、22℃条件下不同放置时间(0.5h、3h和6h)、低温放置(-5℃条件下)不同放置时间(0.5h和3h)三种条件对检测结果产生的影响,所以检测结果均通过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样本中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四个指标衡量。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稀释浓度(1:5000和1:10000)对wbc、rbc、hgb和plt含量的影响

1:5000稀释后的rbc(€?0^12/l)、wbc(€?0^12/l)、hgb(g/l)、plt(€?0^9/l)的含量分别是4.27€?.16、6.91€?.11、105.27€?.15、136.37€?1.51;1:10000稀释后的rbc(€?0^12/l)、wbc(€?0^12/l)、hgb(g/l)、plt(€?0^9/l)的含量分别是5.22€?.17、10.23€?.58、145.32€?0.34、186.04€?5.12;rbc、wbc、hgb、plt的t值分别是13.421、15.791、16.824、14.277;rbc、wbc、hgb、plt的p值分别是0.000、0.000、0.000、0.000,综上所述,1:5000稀释后的检验血液样本的wbc、rbc、hgb和plt的含量均低于1:10000稀释的样本实验数据,两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222℃时不同放置时间0.5h、3h和6h对wbc、rbc、hgb和plt含量的影响

在22℃的条件下,放置0.5h、3h和6h检验血液样本的wbc、rbc、hgb和plt的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首先wbc在放置3h的含量比放置0.5h和6h的含量高,其次rbc、hgb的含量表现为逐渐升高的趋势,而plt的含量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以上几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论

血液检验是临床诊断的基础,可以为医生提供基础的判断标准,从而更准确的做出临床治疗,提高血液检验质量精确度,对于紧张的医患关系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本次实验选取在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附院接受血液细胞检验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在所有受检者处于空腹状态时各抽取10ml静脉血液样本,本文从稀释浓度、放置时间以及温度三个方面分析血液样本的wbc、rbc、hgb含量,结果显示稀释浓度、放置温度与时间等均会影响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综上所述,检验人员需要严格控制血液样品的稀释比例、放置时间和温度,严格控制各个环节,以提高细胞检验质量,保证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lis系统在检验医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论文

摘要:lis系统其实就是实验室信息系统的简称,是将医院传统的收费管理模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体现,lis系统在检验医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结合了检验、电子通讯、计算机等多个学科,能够更高质量的完成检验医学工作。本文就是针对lis系统在检验医学实习教学中的意义及应用和效果进行的分析,希望能够更好的开展检验医学实习教学工作。

关键词:lis系统;检验医学;实习教学

一、引言

lis系统就是信息化时代下检验医学结合计算机技术的产物,具有诸多应用优势,包括速度快、可靠性高、适应性强等等,是整个医院信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lis系统不仅在医院检验医学实习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医院进行质量控制、检验流程控制及临床诊断决策提供帮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逐渐在其他科室的实习教学中得以普及应用,为医学教育工作提供了高质量、高效率的平台,也给检验医学实习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二、lis系统在检验医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lis系统在检验医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可以概述为以下五个方面:首先,应用lis系统后,检验医学的工作效率能够大幅度提升,检验报告的出具时间成几何式缩减,同时应用lis系统后,检验设备能够实时的将检验结果在电脑信息网络中呈现出来,检验科室的检验效率更高,有效解决了人力手工检验的高劳动强度问题,医生查阅检验结果的速度更快,甚至在未来,也能够实现患者通过网络查询检验结果的功能。其次,能够有效的减少检验误差率,输出更加统一的lis检验报告,系统程序对检验结果进行核查,提示检验错误,发现检验结果中存在不良情况时及时报警提醒,进而避免检验错误的情况发生。第三,能够将检验结果在中文报告单中直接打印,省略了检验结果在报告单上粘贴的步骤,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解决了报告单丢失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第四,lis系统能够实现更加严谨的检验计费管理,有效的解决了存在于管理中的漏洞,将所有的检验项目进行记录,包括明确检验者与审核者,做到有据可依,同时清晰规定检验系主任及一般工作者的管理权限,真正做到事前限制、事后复查。最后,检验结果能够得到更长时间的保存,生成了更加快捷的查询方式,更有利于进行科研统计及研究,将检验数据和结果在历史数据库中进行永久的保存,方便医护人员直接查询同一位患者的所有检验信息,为后期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便捷条件。

三、lis系统在检验医学实习教学中的意义及应用和效果

(一)提升实习学员将检验结果转变为诊断信息的能力

检验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应用到生物医学基础与计算机等多种技术,对临床医学上研究有关疾病的病因及病理变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能够为临床的疾病诊断、治疗与预后提供准确且全面的数据。也就是说,lis系统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个体疾病状况数据,同时将获取到的数据转变为可以利用的临床诊断依据。在方便医务工作者的同时也对检验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尽可能的开展满足临床医学需求的检验工作,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且可靠的检验结果,同时也必须要具备转化检验信息的能力,进而为临床医学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撑。应用lis系统能够为培养检验工作者的能力提供良好的平台,lis系统能够对提供的综合数据进行横向分析与纵向比较,对历史库中存有的检验结果进行回顾,同时分析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同时lis系统实现了his系统的无缝对接,更有利于快速查询病人的基本信息。检验医院实习学员通过lis系统能够掌握病人的基本疾病信息,对分析所得的信息加以加工,合理的评价检验结果,最终将检验结果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临床信息,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帮助实习学员进行检验质量教育

检验科的主要任务就是向临床提供大量的数据,因此提供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效果,lis系统下学员能够更加轻松的开展质量意识教育与学习,首先在进行学习前,实习学员必须要明白lis的应用方法,也要明确,随着lis系统的深入应用,传统的检验模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尤其是标本的接受模式发生了变化,实验室在收到检验标本后,只需要对标本上的条形码进行读取即可以得到患者的基本资料与检测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对照患者及检验项目,网络系统的应用虽然简化了大量的工作程序,但是也有可能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学员必须认识到,前期的匹配错误将会导致后期的所有工作都是無用的。虽然应用条形码技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错误的发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会发生错误,因此在使用条形码技术进行检验工作时,核对制度至关重要。其次,在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时要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培养,让学员能够借助lis系统进一步了解检验质量控制工作。lis系统中的测定功能能够对检验工作进行实时的监控,同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预警,统计质量控制的数据,甚至可以直接生成质量控制图表,对检验信息进行了集中的管理,方便医护人员查找问题并分析发生原因,真正实现了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由于lis系统在应用过程中是将数据传送至服务器中,因此实验室检验工作者不再需要将检验结果用纸质报告单进行打印,而是在工作站系统上审核完检验报告后进行电子签名,医生只需要登录自己的操作端就可以及时的查询到患者的检验结果。但是在进行检验结果的审核时一定要重视与患者的诊断数据进行联系,分析系统提示的生命危急值,找到最为合适的处理方法。如果发现患者的检验结果出现了问题,则需要在第一时间动态跟踪检测全过程,分析所有数据产生的环节,减少出现误差的可能性,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由此可见,lis系统中的质量管理功能能够从根本上帮助学员更加深入的理解检验工作的全质量控制。

(二)帮助学员提升沟通能力

应用lis系统在检验医学科上的意义重大,能够在检验实验数据处理、传输、诊断与共享等领域发挥作用。但是如何有效的利用lis系统的检验医学实习教学作用并协助临床科室与检验科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才是研究的重点。作为自学实习生,一个良好的沟通能力才是未来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更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主要能力。lis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给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渠道,医务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lis系统的信息传输功能在互联网上进行新项目的推广与传播,同时,因为lis系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医学教学的改革,其中的实时交流平台为学生之间的探讨提供了条件,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实时交流,可以让学生自主式学习,自主发现与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检验医学实习学员还可以利用lis系统中的计算机网络平台,实现检验实验室与其他实验室、临床科学,甚至是国际间的实验室展开信息交流与互换,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为医学行业间的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四)对实习学员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

随着我国居民对医疗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国医学水平的发展与进步速度越开越快,医学人才队伍更加完善的同时又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与设备,因此,检验医学领域得到了较为迅猛的发展,但是因为检验学科并不同于临床诊断科室,受到人们重视的程度有限,在科研水平上要落后于其他学科,历史遗留原因和科室的科研沉淀问题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在实习医生学员进入临床科室开展实习工作之前,必须要培养其科研的素养,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医生的未来发展。lis系统在检验医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就是为实习学员提供了一个提升科研能力的平台,例如可以充分利用系统中的学术统计模块功能,为学员提供基于常见的检验业务搜集到的患者信息与真实的检验数据,进而帮助学员开展各项与检验项目有关的数据统计与分析,例如可以对免疫项目中的阳性率进行分析,为学员提供高效的统计功能,可以通过设定搜索条件与分析条件的方式,将统计结果快速导出,便于学员使用更加专业的统计技术进行数据分析,进而给学员提供更为精准的文章撰写素材,极大程度的缩短了学生浪费在数据统计上的时间。除此之外,lis系统的应用更有利于学员掌握患者的病情,利用lis系统,可以对患者在本院就诊的所有以往资料及检验结果进行查询,便于学员对患者的检验结果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并对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动态分析,相互结合实验数据和临床诊断的资料,对患者疾病的变化规律进行观察,这也更有利于学员展开良好的科研工作。

(五)对实习学员实验室管理能力的培育

实验室管理能力虽然并不是检验科实习学员的主要学习项目,但是却不能忽略他在实习阶段的重要意义。在实习阶段就培养学员的实验室管理能力有利于其参加今后的相关科室管理工作,这种正面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作为医院的重要职能科室之一,检验科的管理工作包含范围较广,包括标本管理、医护人员管理、检验质量管理以及检验试剂管理等等。lis系统在检验医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升检验科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同时也对医院更加系统化的开展管理工作提供了帮助。检验科学员在开展实习活动时,首先需要对lis系统内的各个模块进行基础的了解,一般情况下,lis系统中包含的主要模块有七个,分别是质量管理基础模块、试剂管理模块、人员管理模块、标本管理模块、财务管理模块、资产管理模块及历史信息管理模块等等,要了解系统的实际功能并有能力在科室的工作中进行应用。例如利用lis系统标本管理模块之前,临床诊断的医生需要手工书写申请单,不仅如此,还需要手工书写标本的具体采集方式、时间、抗凝剂的选择、费用等等信息,医生也很难确定采取好的标本处于何种检验状态,患者的信息也无法匹配,应用lis系统后,所有的检测项目及相关信息都会在计算机内录入,纸质的检验申请单将由计算机条形码代替,条形码信息上包含着患者的主要资料及检测相关内容,解决了检验过程的复杂性,同时也减少了乱收费的现象发生。通过系统网络能够实时的检测每一个环节的标本检验状态,这是实现检验工作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环节。

医学论文篇6

“范式”(paradigm)一词源自语言学,指谓现代语法中词形的各种变化规则,诸如动词的人格化、名词的各种变格等,由此引申出范例、模型、模块、模式等义项。库恩将范式移植于科学哲学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范式’一词无论实际上还是逻辑上,都很接近于‘科学共同体’这个词。一种范式仅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共有的东西。反过来说,也正由于他们掌握160了共有的范式才组成了这个科学共同体,尽管这些成员在其他方面并无任何共同之处”[1]。这里,我们可以把库恩的范式理解为“某一科学家集团围绕某一学科或专业所具有的理论上或方法上的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了他们有共同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了一种共同的科学传统,规定了共同的发展方向,限制了共同的研究范围”[2]。可见,正如库恩所言,范式问题就是一个学科何以可能的“学科基质”(disciplinarymatrix)问题。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内涵丰富,通常是指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通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原则的对医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施加各种教育影响,使医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事医学职业所必需的思想意识、理论观点、医德规范以及人文理念等,从而培育和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并使其具备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此而言,高等医学人文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特殊的系统,必然有其自身所关注的基点性问题、元问题或曰核心问题,有其自身相对完善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的方法,同样也有高等医学人文教育主体所秉持的共有人文信念、人文价值以及实施技术等。可以说,以上诸多要素共同塑造与铸就了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自身所特有的基本范式。因此,所谓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范式,就是指人们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生的各种教育现象所持有的形而上的见解、思维方式以及思维框架的总称,是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进行哲学思考的理论反映。基于范式是某一学科领域的理论家们所共同持有的形而上学信念以及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范式客观存在这一无可争议的事实。在教育目的、教育向度、教育层次等多方面的具体与历史的统一中,尽管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范式具有多种表现,但理想范式、问题范式与规律范式是其至少应该呈现出的三种根本性的范式。

2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理想范式

古希腊以来“认识你自己”就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鹄的。“认识你自己”的要义就是对人生目的、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等根本性问题进行形而上的思考。这样,以反省、明确意义为价值依皈的理想范式就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性的重要研究范式。无论是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是莫尔、黑格尔,或者人本主义、实用主义等近现代西方哲学,都将对人、对社会的理想设计作为重要理论旨趣。完全可以说,若抛弃了理想范式,人文社会科学的安身立命之本就将无以栖息。而这理所当然构成了理想范式之所以成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重要范式之一的合法性依据之所在。在当下的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活动中,众多学者从不同维度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理想目标、理想手段进行相对集中的探索,也使理想范式成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范式。有学者指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良好开展对医学教育、对医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由于医学人文教育是一种更倾向于人的本性的教育,是对作为受教育者的人的内在精神世界进行人文熏陶和能力培养,以使其达到完善人格并实现人生价值的自我升华,因而在观念层面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在实践层面强化医学生的人文技能便内在的成为医学人文教育的本质使命[3]。还有学者指出,医学人文教育是现代高等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医学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使医学生养成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以便能够在未来的医学职业生涯中实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4]。还有学者从医学目的、医学发展趋势以及反思医学引发的社会问题等层面论证了开展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5]。关于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施举措,研究者大多从课程建构、教学内容、教育原则、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设计、探讨,诸如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与人生境界、引导医学生感受医生崇高的职业价值、把人文教育融合到医学实践教学中并拓展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等[6]。可以看到,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理想范式的核心侧重于对教育目的、教育手段的理想建构倾向。问题是,现实中的理想有抽象与具体之别,因而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理想范式也就有抽象的理想范式与具体的理想范式之分。其中,抽象的理想范式,指的是忽视现实中的各种客观要求,以抽象的、永恒存在的原则为依据去建构教育理想目标的范式。这种教育范式虽然对个体、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引领价值,但往往走向宗教叙说或话语强权,现实中如科尔伯格所言的“美德袋式”教育即是证明。具体的理想范式则是指能够与其他教育范式实现有机互动,以对现实性问题的分析与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为依据,在长期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中实现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目标、操作技术进行具体设定的范式。那么,怎样才能避免理想范式的乌托邦叙述或话语强权而不至于滑向抽象?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工作者来说,认识到理想范式的非独立存在性进而把握好适度性是极其必要的。

3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问题范式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解决各种既存问题而新问题又不断产生的发展过程。由于人文社会科学将“认识你自己”奉为自身圭臬,因此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就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在逻辑,而问题范式也必然成为其重要的基础性研究范式之一。从古希腊、中世纪到近现代,从皮浪、康德到后现代主义哲学,众多哲学家都曾以问题范式为基础对人类面临的多方面矛盾问题进行过历史与现实的展现和批判。问题范式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性范式,对于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而言,问题范式的鲜明特点在于可以从不同维度审视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所呈现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并对其中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哲学反思。就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对于当代医学的重要性而言,现实中还存在着各种质疑,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当前医学发展出现的种种问题,难道不可以通过医学自身的发展得到解决吗?何需人文学的鼓噪?为医学技术的成果运用设置伦理道德界限,难道不会妨碍医学的发展吗?提倡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结合,难道不是在给医学设置、违背了“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吗[7]?针对当前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困惑以及边缘化现状,众多研究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有学者总结当下我国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重视程度不够,医学人文课程被弱化;课程设置不合理,随意性大;医学人文教育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医学生未从根本上意识到医学人文素质的重要性,选课具有盲目性[8]。还有研究认为造成目前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重的,既有认知错位的原因,也有环境困扰的原因,更有机制掣肘的深层原因[9]。当然,针对以上的各种质疑和问题,学者们或从观念层面予以批判论证,或提出一些颇具合理性的知识建议。可以发现,对当下的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现状进行问题研究,使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问题范式相较于理想范式而言要充盈、丰满、具体一些。然而,当我们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问题范式本身进行理性的审视时,就会发觉现有的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问题研究本身大多是从纯粹的知识、理念、原则出发,坚持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问题进行理念化、原则化的知识反思、知识拯救。而事实上,倘若这种知识反思、知识拯救仅仅驻留于观念层面且抛离了对社会规律、社会存在的正确把握则流于抽象便是其不二归宿。显然,没有对规律的正确把握,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问题范式也是存有诸多缺陷的。这也表明,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效实施、开展还需要规律范式这个基础性平台的强力支撑。

4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规律范式

客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往往是一副纷繁复杂甚至是转瞬即逝的现实图景。对此,作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就不断的反思这样的问题:自然界与社会的发展是源自偶然的冲动,还是遵循着其深层次的固有规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杂乱无章而孤立存在的,还是遵循着一定规律而普遍联系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认为世界的变化和发展是依循着“逻各斯”而有一定的次序和周期并适应着不可避免的必然性的。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实际上就是指规律。因此,人类在对规律性问题的不懈探索以及在对规律性问题各个层面不同解答的历程中便产生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又一重要的基础性范式,即规律范式。可以说,没有对规律客观存在的哲学承诺及其自觉把握,人类是无法适应复杂的生活世界的,遑论对客观世界的有效改造。规律的存在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10]。当这种规律性的知识客体主体化、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时,就外在地表现为人们在行动中所必须遵循的实践方案、操作规则。在规律与实践方案、操作规则的关系上,规律是实践方案、操作规则的基础,实践方案、操作规则是规律的主体反映。当人们抛开客观规律去建构实践方案、操作规则时,这种建构是抽象的;而当人们以客观规律为基础去建构实践方案、操作规则时,这种建构则是具体的。因此,是否以客观规律为基础,是判断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方案、操作规则建构具体性与抽象性的重要分水岭。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而言,规律范式就是以揭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的本质性存在以及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必须遵循的具体规律为基础、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从具体层面进行本质把握的基础性范式。库恩曾指出,范式更新带来知识更新,知识更新以范式转换为前提。因此,在明确规律范式科学内涵的前提下,将规律范式基础性地引入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将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本质的明确、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效益最大化的实现提供重要的方法论前提。特别是在实施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应当遵循的各种教育规律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必将获得充分的重视。当然,规律绝不是纯粹的一般性公式,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性、历史性决定了规律是具体的规律、历史的规律。因此,以社会存在为基础,去揭示具体社会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具体规律,是保证规律范式科学性、具体性的根本前提,也是具体的规律范式的必然要求。惟其如此,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在本质才能得到全面揭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科学设定的多层次性目标才能得以全面实现。

5结语

医学论文篇7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强调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人文素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其中人文知识是基础,人文行为是表现,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教育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方式,教育的结果是使学生具备人文知识、彰显人文精神、外化人文行为,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的教育,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2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困境

我国传统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受前苏联教育思想影响较深,对于医学生的培养较注重医疗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弱化了人文知识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进入21世纪,虽然医学界和教育界已经意识到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状况仍不容乐观,人文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仍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匮乏,文化底蕴浅薄,人文精神缺失,究其原因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制约:

2.1传统教育管理体制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对师生的评价和考核主要以考试为主,在这种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教师和学生只注重对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的学习,造成了知识结构的严重失衡。医学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为理科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忽略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出现了明显的知识结构缺陷,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医学学习的课业负担过重,使得医学院校学生无暇顾及人文知识的学习,造成医学生人文素质缺失。医学生虽有一技之长,但精神世界空虚,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容易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大环境中缺失自我,迷失方向。

2.2医学生人文课程结构失衡

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载体,现阶段人文课程的课堂教学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医学生人文课程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共同组成,大多数医学院校只将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一些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息息相关的其他人文学科课程仅仅作为选修课开设,教师开课的随意性与学生选课的盲目性,破坏了人文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严重削弱了人文教育的教学效果。在人文课程设置时间上,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各医学院校普遍将人文课程安排在第一、二学年开设,当学生进入医学专业课课程学习和临床时间教学阶段,几乎中断了医学人文的教学,导致人文课程体系缺乏横向的关联性与纵向的序贯性。

2.3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主,课程内容按照固定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设计,讲授内容与客观实际严重脱节缺少时代适应性,致使医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仅仅停留在完成知识学习的层面上,而没有将知识内化于身心并付诸于实践,只是把受教育当成一种应试活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课程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方式被广泛采用,多媒体配合适当的视频资料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听课兴趣有所改善,但教学方式仍以灌输为主,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被动地听,缺乏情感上的体验和理性的思考,师生之间不能形成思想上的共鸣,阻碍学生人文知识的内化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2.4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

我国医学院校大多为医学专科院校,学校文化底蕴不足,人文学科建设薄弱,人文教育师资匮乏,医学院校为数不多的人文社科类教师几乎全部毕业于非医学院校,尽管在医学院校受到一定医学环境的熏陶,但对于医学知识缺乏基本的、系统的了解,不能根据医学专业教育的特点,在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中有机生动地结合医学知识和临例进行授课,导致文医分离。医学院校的基础课和临床课教师多毕业于医学院校,受传统医学教育观念的影响其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精神淡薄,人文素质参差不齐,所以医学专业教师一般都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学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在医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缺少对人文知识的渗透;临床带教医生只是把患者当作工作的对象,多注重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病情的变化,缺乏对其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尊重,不能将临床查房与医学人文精神有机的结合起来,忽视了对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医文分离。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导致医学院校人文教育或是专业教育中存在文医两张皮的现象。

3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探析

卡尔•雅思贝尔斯在其著作《现时代的人》中提出:专门的知识和技术往往是“价值中立的”,并不能为人类整个生活世界的发展提供价值指导。医学生的内心态度、价值观念能够引导其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用于“有价值的现实”当中。医学的本体是生命,医学所表达的是对人类最深切的终极关怀,为人的生命服务是医学的终极目的。当今医学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医学科学发展和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趋势,树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整合人文教育内容,营造素质教育环境,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以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为切入点将人文教育融合到整个医学教育系统当中进行统一设计和优化完善。

3.1树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知识结构需要具备两大支柱: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是立事之基,它教人求“真”,人文是为人之本,它教人向“善”。医学学科包括科学和人文两种不同属性的知识,作为医生不仅应该具备丰富的医学理论和技能知识,更要掌握深厚的人文知识,并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体现在医学行为当中。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首先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医学教育理念,明确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形成具有科学意识的人文教育和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教育,两者有机融通的教育理念。

3.2建构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

加强课程设置和教学上的综合性,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学习阶段医学生特点整合教学内容,构建贯穿于医学教育始终的、完整的、科学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1)人文公共知识教育阶段,改革和调整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突出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因素,使学生实现由知识层面向智慧层面的跨越;(2)医学基础课程教育阶段,通过科学论证选定一些医学人文核心课程,树立医学生正确的行医价值观;(3)医学专业课程教学阶段,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容人文知识于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自觉渗透人文知识,构建人文知识教育体系;(4)临件教学阶段,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对其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关爱。医疗实践过程中增加法律意识、道德观念、人生价值等方面教学内容,特别是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技能,处理好医患关系。

3.3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指导人的行为。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升华,是人的一种自觉和自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不仅需要人文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更需要通过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使学生在行为中自我教育,在实践中自我养成。医学院校应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环境的营造,拓展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场所和教育形式,形成适合医学生特殊心理和特殊社会角色的氛围,减少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除了要对学生进行课堂人文知识的传授,还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深入生活,让学生作为社会一员,去了解当前基层的医疗卫生状况,了解“看病难、看病贵”的事实,了解病人的需要,使学生从社会角色层面感知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在实践中将知识内化为能力。从而唤起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人文精神,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4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医学论文篇8

近年来,各医学院校不断推出教育模式改革新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这为改革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其主要表现在:一是pbl在国内仍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需要的教材、参考资料、管理制度、评估体系等,在国内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医学院校的情况又各不相同,广泛应用这一教学方法会使一些院校在组织、实施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这是很多学校难以承受的。二是如果在各医学院校推进pbl教学法,就需要大量的教师配合教学,这对教师的质量和数量都要求很高,而一些医学院校很难达到这一标准。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教师数量偏少,甚至一些附属医院的专业医生代课教学,教师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不具备将课程细化为小组进行pbl教学的条件。同时,教学场地、教学设施等硬件也难以满足。三是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离pbl教学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直以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禁锢了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使得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团队协作意识不强。这使得一些学生在pbl教学中,不能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互动性差。医学教育模式改革中存在的这些不利因素,为pbl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普及带来巨大挑战。事实上,医学教育改革应当注意扬长避短,尽快探索出适合国内医学院校应用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2pbl引发的医学教育模式改革思考

医学教育模式直接关系到临床医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在医学科学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医学院校要想培养出能够适应当前医疗环境的专业医务人员,就必须突破传统,找准方向,抓住特色,锐意改革。pbl教学法克服了传统医学教育的弊端,是经过国内外众多实践检验的新型教学方法。但目前在我国医学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成功经验,需要不断实践和改进。

2.1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目标

在现代医学模式下,高校对医学生培养的目标也在不断更新。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更要有丰富的人文医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即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医术技能,还要拥有医学人文关怀精神和能力,做一个全面的高级医学人才。因此,各医学院校在教育模式改革的过程中,要将学校自身优势与pbl教学模式中的精华部分相结合,在加强学生医学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道德修养、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培养医学生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2.2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总体设计

一直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都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就使得学生的自学能力很差。在今后的改革中,应致力于将pbl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来弥补这一缺陷。在基础教学阶段,仍然需要坚持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们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而在临床教学阶段,可以借鉴pbl的成功做法,使学生通过一些临床案例模拟、讨论等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对医学生的培养需要分为基础、临床、实习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都应该注意加大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生能够逐步融入到pbl的教学模式中去,达成教学目标。尤其是在临床实践阶段,带教教师应结合自己的行医经历,给予学生实践指导,通过模拟医生和小组病例讨论等方式,将理论与临床问题紧密结合,使学生学到的理论能够在实践中融会贯通。

2.3医学教育模式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医学论文篇9

医学论文撰写的步骤

 科学工作的最后环节就是撰写科研论文。在写作之前,应将实验数据逐项进行归纳、整理与 分析,并查阅收集有关的文献,尤其是初学写作的作者,更应阅读、借鉴好的医学论文,然 后开始:

1构思 构思是撰写论文的准备,也是开始。它是作者对文章整体布局、要说明的论点以及依据进行 阐明、安排和设计的过程。其内容包括:文章如何开头,如何进一步引深,首尾如何相呼应 ,论据论证如何有效的说明主题以及各段落层次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2提纲 在反映思考,理清思路,并形成条目后,写出提纲。提纲是论文的基本骨架,有了提纲,作 者写起来就会目标明确,思路开通。提纲的内容主要是按题题目、前言(文章的宗旨目的)、 实验材料与方法、讨论与结论的顺序进行。

3写作 在提纲拟定后,根据自己的思路,妥当安排内容的先后次序,然后将自己的观点充分表达。 在写作初稿时,不妨内容写的全一些,面宽一些,避免有重要内容遗漏。而且,最好能集中 一段时间和精力,使文章一气呵成。

4修改 在文章的初稿完成后,应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尤其是共同的工作者与指导者。然后加以反复 推敲并作细致的修改。文章全部完成后,最好放置一段时间,再行修改。"温故而知新"常 可发现重要问题,因而需要多次修改。

 修改的重点是:①篇幅压缩;②结构调整:期刊论文要求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衔接得当、 重点突出并有逻辑性;③语言修改:应具有准确性与可读性。

对于"国内首创"、"国内空 白"应有确切的依据,并避免应用"大约"、"可能"之类的字眼,还应避免应用非专业术 语;④内容修改:根据自己写作的意图或要论证的内容材料,使内容修改的更为翔实、观点 明确、结构严谨、论据充足。

 医学论文的发表

作者撰写论文的目的是能够发表。因而对投寄的期刊必须有所了解,做到"知己知彼"。医 学期刊按照批准的级别可分全国性、省市性等,按照学术水平可分成高级、中级与初级,按 照内容可分成综合性、专业性以及文摘性。所以在投寄前应认真阅读稿约,并分析刊出文章 的水平、特点,并与自己的文章相比较,以决定是否投寄。对于有新理论、新发现、新方法 、或引进国内先进技术、或有技术上有重大改进,或临床观察更为深入、标本数量更大、随 访观察时间久,有重要的经验教训等,均可积极投稿。投稿应严守稿约,按照稿约的规定整 理并投寄。切忌一稿多投。

医学论文篇10

万事开头难,怎样讲好第一堂课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激情和态度。中医学和现代医学是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学科,且学生已有2年多西医基础知识,现代医学的理念早已先入为主。怎样消除学生的排斥心理,让其相信中医、走进中医,激发对中医的兴趣,精心设计第一堂《绪论》课显得至关重要。例如,从一个轻松的话题开始:“大家看过中医、服过中药,印象中的中医是什么?”当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时,一副清晰的画面展现出来:一位神情严肃的白胡子老者,右手指放在一位表情痛苦老妪的左手腕上,下面有一个蓝色的小枕头。采药、煎药,实施针刺、艾灸、推拿,炼丹,创伤手术等一幅幅画面展现出来,学生一下子明白,这就是中医。自然而然地引入正题,变枯燥乏味的中医学的概念和理论为通俗易懂的生活现实,不仅仅完成了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2引入生活情景,化解教学难度

中医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淀,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天地人,与文史哲,与儒道佛,与政经社等形成了一个带有明显人文内容的,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医学理论、哲学与传统文化为一体的综合体系。中医学吸收了古代哲学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将气的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内容来阐明中医学的一系列问题,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哲学的内容以“抽象深奥、晦涩难懂”而著称,五行学说是先民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怎样将复杂抽象的五行生克关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通过情景教学引入大家生活中熟悉的“金木水火土”5种具体物质,联想现实生活中木材点燃产生火焰,即木生火;火燃尽后变成灰烬即火生土;大量的矿石通过冶炼变成少量纯的金属,即革土成金;金属熔化后变成液体类似于水,即金生水;雨水充足,树木生长茂盛,即水生木。即为五行中相生关系。水可灭火,即水克火;高温燃烧可使金属熔化,即火克金;金属制成的工具斧子可砍树,制成各种模具,即金克木;大量的植树造林可防止水土流失,即木克土;都江堰解释了土克水。而且生中有克,克中有生,达到制则生化。自然界就是按照五行之间生克制化关系达到动态平衡,生生不息,变化发展。学生恍然大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掌握了五行的生克关系,激发了其学习中医的激情和兴趣。

3再现历史画面,丰富教学内容

中医学包含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如神农尝百草,一天而遇七十毒,反映了当时先民们积累药物学知识的艰辛。在讲《黄帝内经》这部医学巨著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其历史地位的认识,穿插“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的典故。古代大的游牧部落黄帝联合炎帝,与九黎族大酋长蚩尤决战于涿鹿,即逐鹿之战。蚩尤战败而亡。黄帝打败炎帝,两部落融合为统一部落。同时发现中原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特别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他们决定定居中原,统称为华夏族,用龙作为图腾,故其子孙后代被称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龙的传人。在面对外国强敌侵略而处于亡国亡种的危机下,以“炎黄子孙”为旗帜凝聚中华力量,驱逐侵略,战胜列强。这样再现历史画面,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又潜移默化地激励学生们发奋图强,传承和创新中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4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动力

亚里士多德说:“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一番疑问,一番长进。”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产生矛盾,激起思考的欲望。课堂中教师恰当地设疑能让学生产生悬念,不仅可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培养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堂中教师设疑及释疑不仅能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掌握知识,还能培养科研的思维能力。教学中运用问题将多个知识点连贯起来,层层设疑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一个又一个的学习高潮。例如在讲肝功能时,防止与现代医学的肝脏生化功能相混淆。设计了如下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肝病的患者心情急躁,为什么人生气后食欲下降、头晕眼花、两胁胀痛,带着疑问,在讨论中,学生明白了肝藏血,因为肝为血窦,储存一定的血液,调节外周血量,又能防止出血。现代医学认为,肝也是人体的外周血液的储备库,能合成一定的凝血因子以防止出血。而肝在五行属木,具有木行的喜调达,恶抑郁,主动主升的特点。这是肝主疏泄在调畅情志方面的功能体现。当肝气郁结则心情郁郁寡欢、喜叹息等症状,为肝气升发不及的表现;若肝阳上亢或郁而化火则升发太过致气机上逆,故头晕眼花、耳鸣甚至昏厥。肝经布胁肋、循、绕阴器,故肝失调畅时其循经部位出现胀痛。木克土,病理情况下肝木乘脾土,致脾运化减弱,故患者出现纳差。随着一连串问题的解决,学生也明白了中医要求高血压患者调畅情志,情绪波动易致卒中偏瘫的缘由。课堂中学生们热情高涨,接连提问,那怎么治,前者柴胡疏肝散加减疏肝,后者天麻、钩藤饮加减平肝。这样通过设疑、讨论、释疑,使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难点内容,又有培养了中医辨证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习中医的热情和信心,创造了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

5虚拟自然环境,增强教学效果

虚拟一定的环境,启发学生大胆设想,使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赋予生命。在方剂学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记忆几百首方剂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等,量大、易忘、易混淆,怎么办?采用虚拟场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讲“三仁汤”时,让学生想象在一个天气炎热、雨水充足的长夏,杏仁、薏苡仁及白蔻仁3个好朋友去郊游,走进一片茂密的森林,湿气很重,地面很滑,大家不小心,脚下一滑,扑通一声倒在湿地上,这时互相帮助,终于克服湿热,重新站起来了。这样大家轻松地记住了“三仁杏蔻薏苡仁,竹叶朴通滑夏存,宣上畅中又渗下,三焦湿热尽能除”这首方歌,而且记住了湿热壅于上中下三焦的主治,清泄三焦湿热的功效。

6引入临床病例,培育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