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业务十篇-尊龙凯时最新

时间:2024-02-27 17:56:44

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业务

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业务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 负债 管理会计

商业银行是现代社会经济体系中经营货币的企业和资金供需方的媒介,但仅靠商业银行自身的资本远远不能满足其资产活动的需要,这个资金缺口的弥补有赖于银行的负债业务,负债业务提供了商业银行绝大部分资金来源,因此负债管理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负债管理方面明显较为薄弱,加强其负债业务的经营管理刻不容缓。

早在2005年,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议就“资本约束与商业银行经营转型”问题已达成了五项共识:以降低资本占用为中心,大力调整资产结构;以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为核心,积极调整负债结构;以提高服务能力为基点,主动调整客户结构;以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和中间业务为重点,加快调整业务结构;以扩大非利息收入为基础,逐步调整收入结构。自此,负债管理被重新提升到一个重要位置。近年来,大多数商业银行人民币对公存款业务面临发展困境,“季末效应”异常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银行客户的信贷投放,牵制了商业银行业务新产品推广的精力,也削弱了公司业务在商业银行战略中的支撑作用。可以讲,负债管理理念的科学性不仅直接影响到客户结构的合理性,也影响着资产业务的发展和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先进的负债管理理念和方法是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发展历史数据的分析,并借鉴国际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理念,初步构建了一个适合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体系,以期建立负债业务发展的长效机制。

国外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念

(一)核心存款

核心存款主要从当地市场筹集,与购买的资金相比对利率敏感性弱、利息成本较低、稳定性较强,核心存款的拥有量是衡量商业银行价值的标准之一。核心存款主要包括四部分:

活期存款账户(ddas)。在国外,该类存款指不支付利息的支票账户,银行只承担处理成本,为弥补处理成本,可以根据账户的使用频率或余额收取费用,比如对“不足量资金”的收费;其他可签发支票余额。该类存款指支付利息的支票账户,它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称为“可转让支付命令”或now账户;储蓄账户。主要指存折储蓄账户和卡储蓄账户;小额定期存款。在美国,定期存款(cds)根据面额或规模分类,以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存款保险上限(10万美元)为临界点,10万美元以下为小额定期存款,以上为大额定期存款。

核心存款管理的意义在于其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且利息成本较低。假定其他条件相同,核心存款较多的银行具有较强的付息成本优势。

(二)管理负债

管理负债(或“购买的资金”),是银行资金来源中的“热钱”。与核心存款相比,管理负债是在国际国内市场筹集的、对利率相对敏感的不稳定资金,主要包括在国外分支机构的存款、在国内分支机构的大额定期存款、购买的联邦基金等。

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变化回顾与管理现状

(一)国外商业银行负债结构

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其核心存款与管理负债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相差较大,并且银行资产规模和核心存款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即规模越大核心存款所占比重越小。除活期存款(ddas)外,这一关系普遍存在于各类银行。美国1985年到1995年11年间四类规模商业银行的历史数据基本验证了这一规律(表1所示)。

(二)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变化的回顾

1.第一阶段(1989-1996年):企业存款为主、储蓄存款为辅的“二元模式”。在这一阶段,由于网点覆盖面有限、客户认知度不高,储蓄存款规模非常有限。同时由于成立初期,迫于扩张规模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积极拓展公司业务、吸收企业存款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营销策略。

2.第二阶段(1997年至今):企业存款存量占优、储蓄存款增势良好、管理负债增速明显的“三元结构”。随着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兴起,企业存款业务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由于网点的增加,银行负债业务呈现出了新的形式:企业存款在负债业务中占比逐步下降,储蓄存款稳步上升,以同业存款为主的管理负债也明显增加;企业存款中活期存款在震荡中呈增长趋势,基本保持在60%以上,定期存款则呈下降趋势;储蓄存款中定期存款呈增长趋势;若以对公存款和对私存款划分负债(将管理负债计入对公存款),则对公存款仍占负债总额的60%,但呈下降趋势,对私存款稳步增长,达到负债总额的40%。

(三)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现状

从业绩考核角度来看,银行对负债业务的管理在剔除同业存款后,主要分储蓄存款和对公存款两大类,以日均增量考核为主,时点余额增量考核为参考,并没有根据各类负债对利率的敏感性进行分类,也就无法计量和考核各类负债的成本。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体系构建设想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积极吸收储蓄类存款、着力优化企业存款结构,降低负债业务成本、增强负债业务稳定性;同时灵活运用管理负债、发挥资金蓄水池功能”的思路,并初步构建了商业银行负债管理新体系。

(一)基本原则

1.负债成本最小化原则。每一项资金的总成本包括利息成本和非利息成本。其中非利息成本包括分摊到该项负债资金的全部营业费用,如固定资产折旧、人力成本及营销费用的分摊等,总之,要将吸收该项负债资金所产生的所有成本归集并分摊到该项负债。实务中,可以根据负债资金对利率的敏感性将其分为核心存款、管理负债两大类,再依据其所承担的利息成本和非利息成本的不同进行细分,最终通过计量、控制全行加权资金成本,实现负债成本的最小化。

2.客户关系最优化原则。本文认为,评价负债结构合理性的标准是:能否与资产业务结构相匹配并创造最佳的风险调整收益率(raroc)。基于这一标准,商业银行总是试图通过“交叉销售”让现有客户接受其更多的服务,以便用其产生的非利息收入抵消净利差的收窄。为此,商业银行往往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协议满足客户信用要求,如贷款承诺、信用额度,在核心存款不足时,为了维持最优的客户关系,将更多的考虑吸收管理负债。

3.合理规避监管的原则。和其他形式的价格控制类似,存款利率上限监管造成了资金供求关系的扭曲和低效。因为存款利率上限虽然监督了商业银行所支付的显性利息成本,但是却迫使银行通过支付相同甚至更多的隐性利息或者寻求利率市场化的负债资金以抵消监管的影响。

4.灵活性原则。进入负债业务发展的“三元结构”时期,灵活掌握管理负债在全行负债业务中的比例、适度调控高成本的企业大额定期存款、积极发展储蓄存款将成为负债管理的有效办法。在当前形势下,要加大储蓄存款和企业活期存款占比,降低定期存款占比、严格限制高成本的协议存款,实现负债结构的整体优化。

(二)初步框架构建

核心存款。一般包括:储蓄存款、企业存款(扣除企业大额定期存款,具体金额标准需进一步测算)、机关团体存款、农业存款以及其他存款;管理负债。一般包括:企业大额定期存款、财政性存款、金融债券、应付及暂收款、卖出回购证券、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往来、委托及投资基金存款、金融机构贷款基金以及各项准备。

应当说明的是,核心存款和管理负债的比例及其内部各项负债的比例应当结合其银行的规模和在同业中的地位而定,核心存款是基础,而管理负债具有一定的“蓄水池”功能。

(三)技术支撑

数据集中后以及管理会计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为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其意义在于以下方面:

1.区别利润中心与成本中心,在分行范围内构建一套横向的、模拟的、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对于以负债业务为主的经营部门和以资产业务为主的经营部门,在功能定位时可区别对待,前者更适合为成本中心,而后者更适合为利润中心。若不做区别,在目前以净利润为导向的经营策略下,必然会导致更多经营部门“为利是图”,用更多的资源去竞争有限的资产业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其关键在于为具有成本中心性质或具有利润中心性质的不同部门建立一个价格协商、自由交易、利益分成的市场化机制。简单讲,办理资产业务或负债业务的部门可以根据业务的成本收益自行选择、自由交易,分行的职能在于提供和规范这一机制。若客户经理由分行集中管理,这种交易的主体则由部门演变为客户经理。

2.将成本核算到具体的产品,在分行范围内构建一个纵向的、以条线考核为主的管理会计考核体系。事实上,办理资产业务的部门(资金需求方)和办理负债业务的部门(资金供给方)在交易时更多的是基于某一项业务,而非某一个部门,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是负债业务还是资产业务,其成本必须核算到具体的某一项或某一类业务。也就是说,必须为每一项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定价,而不是粗略地为一个部门定价。

3.全面计量利息成本与非利息成本,在银行内构建一个各类负债的管理会计成本核算体系。与以往财务会计成本概念所不同的是,管理会计成本蕴涵的不仅仅是显性的利息成本,更重要的是非利息成本,其中包括正常的营业性费用分摊以及该项业务所隐含的超额服务及营销管理费用。现实的例子是:频繁交易的账户理应承担较多的服务成本;存款余额大户往往意味着须承担更高的营销维护成本。

(四)配套措施

1.建立以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为交易对象,以客户经理为交易主体的市场交易机制。须注意的是: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存款低利率、零利率化及管理负债利率上限的市场化,决定了资产业务引导负债业务、负债业务必须满足和匹配于资产业务;从管理会计中作业成本的角度分析,资产业务是负债业务的成本动因,相应负债业务所产生的付息成本与非付息成本应该通过其所匹配的资产业务得以补偿。

2.建立以产品创新为手段、以“交叉销售”为模式的负债业务营销机制。管理负债由于对利率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此,吸收管理负债更多的是借助于较高的利息支出。不同的是,核心存款由于利率上限管制的存在,使得商业银行将更多地借助于非利息成本支付或产品创新、“交叉销售”来吸收。显然,后两者为上策。

参考文献:

1.葛奇著.美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李杨勇等著.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彭建刚.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业务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方式;管理创新

引言

2007年,金融机构对于自身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的过高评价导致了金融机构的战略和政策出现超前性失误,由此成了爆发美国大规模破坏性操作的信贷风险――次贷危机的导火线,历史遗留下的经验和教训说明,现代银行亟须建立一种以全面风险管理为核心,具备前瞻性、可行性、计量性等功能特征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自1990年起,我国商业银行在初始余额的经营管理理念基础上逐步形成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系,该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这种管理尚处于一种较为初级的阶段,尚未建立起以科学计量风险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科学的资本约束和分配机制等,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管理创新性研究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形势迫在眉睫。

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的概念以及方法,为后续的探索和研究做好理论铺垫,而后分析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模式出现的瓶颈,最后针对种种弊端和不适应性的体现提出管理创新的思考和建议。

一、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的内容及方法

(一)我国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内容

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根据其资产负债业务内容进行归纳,可分为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管理和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其中,资产业务管理包括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商业银行证券资产投资管理和商业银行现金资产负债管理;负债业务管理包括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和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管理。

(二)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方法

目前国际银行业主要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有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法、久期管理法、情景模拟分析法、var值分析法等。其中,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法是利用利率敏感性缺口和利率敏感比率这两个指标在利率波动的影响下对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差额进行利用和管理;久期管理是指将时间与现金流量价值进行加权来评估总体利率风险水平;情景管理法是根据模拟和情景分析对风险做出度量,运用计算机技术显示管理效果;var值分析是指对某项资金头寸、资产组合或机构造成的最大可能损失进行预测,从而促进风险管理的有效进行。

二、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管理现状及瓶颈

(一)我国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管理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于1978年重建,吸收了国际先进的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资产负债理论管理体制,但由于受到当时短缺型经济的制约和计划体制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于1988年遭受了挤兑风潮的侵袭。自1994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全面推行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1996年,中央银行在完善监管指标的同时将外汇业务和表外业务纳入监管范围。自1998年起,商业银行对信贷规模取消限额控制的措施,标志着我国资产负债管理体系逐步得到完善。但是,我国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仍然处于不发达的阶段 。

(二)我国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存在的瓶颈

与国际先进银行所采用的风险管理理念不同的是,我国仍然以风险控制为主要管理方式,这种差异性凸显了我国商业银行落后于西方银行的缺陷和不足,如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金融市场发育度不高,难以形成敏感性管理体系,不具备丰富的业务数据储存和科学的管理模型等,其资产负债管理内容结构、业务创新能力和技术、管理运作机制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尚未成熟,存在着许多瓶颈和弊端。

1.内容范围狭窄,结构不合理。商业银行若想达到持续有效经营、保持较高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提高综合竞争实力的目标,最需要考虑的因素是保障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流动性和多样性。

我国的资产负债管理内容呈现狭窄化,结构不合理的局限性,可以从资产负债结构的单一性和不稳定性两方面进行阐述。单一性指的是,国内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中存款占负债的比例和贷款占资金来源的比例都明显过高,即负债以存款为主要方式而资产以贷款为最重要的资金运用来源。不稳定性指的是,我国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全导致难以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多元化,从而在数量和品种上缺少可交易金融产品的支撑,因此产生了商业银行在金融严格管制的约束下难以通过金融创新工具的有效使用从而实现广泛融资和“三性”管理的瓶颈。

2.缺乏有效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和管理机构。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有效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和管理机构主要体现在一些对市场风险起到有效规避作用的金融工具如受到西方商业银行广泛青睐的利率期权、利率互换、货币互换等风险管理产品由于受到我国人民币市场运用尚处初始阶段的限制未能得到广泛运用,对我国人民币利率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形成约束。因此,即便商业银行意识到了风险的不利影响,由于管理技术相对落后,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和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大部分银行不知该如何控制和管理风险。

3.管理水平与西方商业银行存在明显差距。我国商业银行受到西方先进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建立了资产负债管理的组织框架和机构,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存在很多制约因素,较为严格的监管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创新性的发挥,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借鉴、学习和践行现代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先进技术的动力。 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端有:第一,长期利率管制使得商业银行更多重视流动性的需要而忽视利率风险和产品的定价问题;第二,由于国内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导致管理中所运用的方式以行政手段为主,经济手段和市场化运作手段处于弱势地位;第三,分支机构的管理精力受到强制性比例管理的限制,无法顺利开展相关创新业务。

4.人才吸收和培训机制缺失。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缺乏专门人才作为管理机构的专业执行者,出现了人才高度不足的现象。由于商业银行员工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定期将体现本行经营业务情况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资金流量表等报表报送至监管部门和总行,因此他们需要对经济管理类、信息管理类的专业知识进行较高水平的掌握,但是从我国的整体水平上看,他们对这类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专业人才具备熟悉国内外利率市场、并能够对之进行敏锐洞察和详尽分析、掌握和熟悉运用各种金融产品和管理工具的能力来主导利率风险防范工作,由于我国这类人才的稀有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整体的风险分析水平、预测和规避风险能力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银行的局面。

三、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创新的思考

我国商业银行应从强化资产负债全面管理,实现结构对称、优化和总量协调、平衡,统筹即期利益和远期目标,达到“三性”最佳组合模式等角度出发,最终实现向现代资产负债管理方式的科学化转变。本论文就以上所阐述的几点瓶颈和缺陷,提出如下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创新的相关思考,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研究分析。

(一)注重资产负债业务内容的丰富和创新

在资产方面,要达到丰富资产种类、调整资产结构、实现资产创新的目标,我国商业银行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根据贷款对象对自身有限的可贷资金进行合理配置,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加可对其贷款的金额数量;第二,积极运用创新手段开发消费信贷品种,参照国外先进新型贷款形式增加贷款种类;第三,与其他金融行业进行联合管理,适当增加债券等金融工具的持有量,研究持有的证券品种的创新性,调整各类证券的期限结构和比例分配,改善资产的单一局面。

在负债方面,为了改善业务内容的单一和实现负债流动性管理,目前的当务之急是着手贷款工具和业务手段的创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第一,通过对社会资金流向热点的观察、跟进和研究,开展资产负债业务品种创新,从各方面扩宽资金来源渠道,如积极争取基金信托业务,有计划地发展大宗协议存款业务等;第二,在改善业务内容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引进和推广在国外得到广泛运用和行之有效的金融手段 。

(二)进行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由于我国资产负债管理结构具有较强的被动性和不稳定性,因此容易受到国家政策变动的影响。其中,若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合理,将会导致银行收益水平低下或流动性风险的产生;若资产负债总量结构不合理,将会难以抵御利率大幅波动的影响而引发利率风险;若资产负债分散程度不合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某一特定风险的破坏性作用。因此,为了应对新时期的挑战,商业银行应积极主动地调整资产负债的结构,使之达到服务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结构优化模式。总而言之,商业银行应在努力提高资产负债业务的流动性和多样性的同时,强化资产负债配置功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资产负债结构制约体制,实现最终的盈利目标。

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业务篇3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意义

中小商业银行和其他企业一样都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盈利的方式就是存贷利率差,因此就很有必要就银行所拥有的资产和负债进行良好的管理,同时加强整理整合银行自身的客户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如今金融市场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取得发展机遇和空间。

一、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现状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虽然在资产和负债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管是事前预测、事中控制还是事后的监督方面相较以前都有十分明显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资产负债管理规模不断扩大

本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和国内那些大型的商业银行比起来资产负债规模就相对更小,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小商业银行自身的不断努力,目前他们的资产负债管理规模逐渐扩大,盈利水平也得到了更大的提升。究其原因有二:首先这些年来,我国绝大部分的中小商业银行为了提高整行的利润,往往都将扩大自身的经营规模作为首要目标,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制定了不少策略,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在产品、业务方面都做出了新的规划,接触新产品,拓宽尊龙凯时最新的业务范围。其次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服务态度方面做出了极大的改善,在维持原本客户良好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发掘新客户,间接性的扩大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这些年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为了盈利的终极目标在不断的努力,国外先进银行以及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给他们指明了一条道路,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同时,注重对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全方位全过程管理,不论是事前预测、事中控制还是事后监督都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与此同时,还注重对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来源、使用的方式方法、期限以及利益相关者等等都进行了适当的配置和改善,提高了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三)中间业务盈利收入逐渐增加

其实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盈利的主要方式是靠存贷利率差,存贷利率差越大盈利越大,但这些年来,中小商业银行在吸取了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上,也逐渐拓展自己的中间业务,不断创新,不断引进新产品新理念,拓宽尊龙凯时最新的业务范围,利用当下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做到与时俱进,既多元化又独有化,提高中间业务的盈利收入。

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负债结构单一

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来说,资产的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靠客户的存款,很少主动寻求资金,诸如发行相关的金融债券,一方面是由于资格审查不过关、资质不合格;另一方面金融债券只能作为辅的资金来源,所以很多中小商业银行这方面的资金相对较少。而负债这块中小商业银行大部分的都是被动性的放贷出去,主动借款的比例还很少,一旦客户还贷不及时,后果可想而知。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资产结构单一,一旦一方面出现一点问题,蝴蝶效应十分严重,可能危及整行,经营中的风险间接性的增加了,不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

(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单一

对于资产负债管理来说,西方的中小商业银行管理方式方法都多种多样,比如利率敏感性管理、声誉风险管理以及资金流动性风险管理等等,管理的效果也很好;然而对比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来看,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主要应用的是资产与负债的简单比例管理,管理效果也不甚理想,并没有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管理方式方法的过于单一会增加中小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三)资产负债管理办法落后

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资产负债管理办法十分重要,我国目前中小商业银行整体管理办法都比较落后,使用的主要是事前的一些比例确定办法,这种管理的方式方法还比较传统,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在未来的应用价值并不大。不单单是资产负债的管理办法落后,资产负债管理的工具也并不先进,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目前来说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主要是通过对资产负债的数量进行管制,还没对其进行数据的分析比对,很难实现银行利润的最大化。其次,目前a段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还主要使用净利差。静态的缺口管理等方法,而动态的管理方法却基本没有涉及到,目前还是一片空白。

(四)风险管理系统不完善

首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还不强,大家对风险管理还没有很清楚的认识,整个行业的风险管理系统也不健全不完善,很多的地方都做的不到位,风险的事前预测、事中的控制以及事后的监督反馈等整个流程都缺乏有效的机制,对风险没有详细的等级划分以及当风险切实发生时如何及时有效的应对等等都还需要向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商业银行学习和借鉴。与此同时,还应该建立有梯度的风险意识管理人才,配备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团队,共同为银行的风险服务,降低整行的总体风险。

三、完善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建议与意见

(一)建立一套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

中小商业银行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建议一套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对加强资产负债的有效管理十分必要。在原本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中结合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引进一些西方先进的决策模型作为设计相关统计计量软件的标准,增强软件的性能和实用性;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需要从资产负债的整个使用流程加以强化,资产负债的来源、使用方式、期限等等,从各个方面进行信息系统的记录,并运用相应的科学合理的模型进行对应的分析,对银行业务实现精细化管理。

(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体系

前面我们谈到了目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还比较单一,这对中小商业银行防范风险还十分不利。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在综合考虑和衡量资金的安全性、盈利性以及流动性的情况下,对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对象、地区以及时间上都进行合理的搭配,实现银行的终极目标即利润最大化。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体系的措施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对于资产负债结构的单一化可以考虑从产品的多样性和独有性方面作为突破口,扩大产品的种类,经常对金融产品进行更新,给客户更多选择的余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降低中小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其次,在资产和负债的搭配上可以下功夫,两者之间很多情况下是可以进行有效的对应的,时间较短、成本较低的负债可以搭配收益更低的资产,而对于那些时间更长、成本更高的负债则与收益更高的资产进行匹配,实现资产负债之间的相互转化。最后,建立一套专门针对自身的风险指标体系,诸如借贷比以及资本的充足率等等,控制和约束银行的风险资产的总体规模,降低整体风险。

(三)加强资产负债的主动管理

相对于西方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我国目前阶段的中小商业银行还十分被动,对资产负债的管理也不够积极,很少主动管理整行的资产负债,造成目前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混乱,银行整体有多少资产,有多少负债其实银行的管理者很多情况下都不甚了解和清楚,资产负债的期限以及用途等也都模棱两可,就是中小商业银行疏于对资产负债的管理,使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不足,所以很有必要加强资产负债的主动管理,可以通过建设专门的资产负债管理团队,培养每一位员工的资产负债管理意识,在日常经营中严格执行,提升银行的核心的竞争力。

四、加强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意义

(一)宏观上对社会经济稳定有促进作用

从宏观角度上来说,中小商业银行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对整个社会经济来说意义重大。首先中小商业银行作为社会经济主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的发展是建立在一个稳定健康的社会生活环境中的,这是中小商业银行所必须的社会空间;与此同时,中小商业也应为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两者之间是相互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加强自身的资产负债管理,不单单是能降低银行自身的各项风险,实现银行资源的有效配置,更重要的是能够维持更好的金融市场秩序,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微观上有利于银行自身的长远发展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小商业银行要想更好地适应这个新的时代,提高自己的发展动力,更大部分是取决于对整行的有效管理。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不仅可以帮助自身优化整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也能提高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提高盈利性水平;还能增强银行产品的多样性,实现服务的优质化,降低银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等等。诸如此类的益处还有很多,对中小商业银行自身的长远发展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也能帮助中小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

五、结z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家整体的经济状况和金融市场都不稳定,想要在如此经济不景气的情形下取得发展的空间,中小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压力还很大,资产负债的管理任务还很重,需要做出的努力也还很多,中小商业银行理应在结合我国的国情下,有针对性的改善目前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和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实实在在的解决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问题,提高中小商业银行在行业里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韩冰.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4

[2]冯鹏熙.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业务篇4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起步较晚。1984年以前,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下的信贷资金体制,银行的资金由国家分配。1985年起,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管理实行实贷实存管理体制,将资金与规模分开,实行信贷规模和资金双向控制的管理体制。1987―1994年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1994年2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下发了《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对资本和资产风险权数作出暂行规定,根据国际一般惯例和我国实际情况,规定了9项指标,标志着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实施。1996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又公布了《关于印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的通知》,该通知对94年通知的资产负债比例指标进行修订,主要补充了境外资金运用比例、国际商业借款指标,增加了六项监测性指标,并把外汇业务、表外业务纳入考核体系。1998年1月1日起,取消国有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各商业银行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新管理体制。2000年,随着我国监管机制不断向新巴塞尔协议靠拢,各商业银行开始学习国外管理经验,开始引入缺口管理、持续期管理等模式,采用先进全面的资产负债管理手段提升我国银行业经营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其效率的高低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起步比较晚,虽然近年来其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成熟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异,体现在银行资产和负债结构比较单一,经营管理体制落后,资产负债管理手段落后、利率变动风险大等问题。因此,进一步改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水平,提高竞争力,规避风险有着重要意义。

(一)资产管理理论 该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建立初期,完善和成熟于20世纪40年代,该理论强调将经营管理重点放在资产业务上,主要通过对资产规模、结构和层次的管理来实现资产的优化组合满足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随着银行业的竞争和经经营业务的发展,该理论演进了三个阶段:商业性贷款理论、转移理论、预期收入理论。

(二)负债管理理论 该理论认为银行为保持资金的流动性不必要保留大量的高流动性资产,可以通过发展主动型负债方式,扩大从借贷市场上借款的渠道和途径,满足多样化的资产需求,同时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

(三)多元化管理理论 该理论认为资产管理理论过于注重流动性和安全性,忽视了赢利性;而负债管理理论解决了赢利性,但是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因此,该理论认为需要通过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的共同管理,才能达到商业银行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协调发展。

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现状

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是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能力,其效率的高低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己经逐步建立了一套以比例控制为主的管理体系,反应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资产质量、市场风险以及资产赢利性。近几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相继完成股份制改造、公开上市,为满足上市披露、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要求,更是需要强化资产负债管理的能力。现通过对2007―2009年四大商业银行六项资产负债管理比例指标的考查,进一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现状。

(一)流动性指标 资产流动性=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

商业银行由于其业务性质的特殊性,必须保持相当的流动性。通常用银行年报中统一披露的资产流动性、存贷款比例指标来反映银行的流动性。资产与负债需要期限上匹配,过低的资产流动性,可能会使银行面对负债到期无法偿还的流动性风险。结合表1、图1可见,四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资产从2007年~2008年都得到巨大提高,其增长程度高于同年流动性负债的增长,使得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有显著提高。但2009年四大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增幅降低,资产流动性出现下降(如图2所示),四大商业银行存贷款比例从2007年~2009年基本出现先减少后增加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2008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为避免流动性风险,各大银行以牺牲资产利用程度来保留资产流动性。随着金融市场运行趋于平稳,市场流动性充裕,各大银行开始提高资产利用率,存贷款比例也逐渐提高,降低资产流动性,来扩大收益。

(二)安全性指标 由于商业银行自有资本很小,实行负债经营,在经营中商业银行会面临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同时,商业银行与社会公众息息相关,其风险造成的损失大,涉及面更广。因此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就要求银行要避免经营风险,保证资金的安全。用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以及不良资产率来反应银行自有资本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以及银行贷款质量(如图3、图4、图5所示),这三个指标都在逐年下降,但都在监管标准内,其中交通银行三年内资本充足率下降幅度较大。资本充足率及核心资本充足率下降的原因是加权风险资产增幅高于扣除后总资本增幅,由于表内资产的增长和大量的表外业务的开展,增大了银行资产风险,使得风险资产增大。其中建行在2009年在全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次级债券也增加了资产的风险。面对复杂的金融环境,各大银行进一步推进自身信贷结构调整,对信贷资产的风险进行排查,主动防范风险,加快不良贷款的处置,提高信贷资产的质量,进一步降低不良贷款率。

(三)赢利性指标 近年来,各项贷款一直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资金运用)中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图6为中国工商银行2003年~2009年以来贷款总额情况,在保增长,扩内需的宏观政策背景下,工商银行在有效控制风险基础上,逐年增加放款总额,加大对重点客户、重点项目的贷款投放规模,2009年贷款总额为57286亿元,较08年增长25.3%。

虽然近年来商业银行逐步加大债券投资、中间业务等无业务的发展力度,佣金、手续费净收入在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也逐年增加,但从表2可以看出,各商业银行主要的营业收入来源是利息收入,利息净收入占其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均达到70%以上。利息业务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的利润对市场利率的敏感度,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利率的变动会对商业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带来影响。

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管理方法上,我国各商业银行己经建立一套以比例控制为主的管理,该方法增强了银行资本金意识,保证银行的流动性,防止过度短借长用;在资产业务开展上,逐步加大证券投资业务,投资国债的资金增加;贷款结构方面,开始增加对个人的消费性贷款等。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近年来在提升,但仍然与西方商业银行成熟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暴露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单一 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很多,包括资金流动性管理方法、利率敏感性管理方法、缺口管理方法、持续期缺口分析等。而我国在资产负债管理上还侧重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管理手段落后,真正实施、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持续期以及风险模型管理方法的商业银行很少,缺乏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尤其在我国利息收入占主要营业收入比例的情况下,容易形成利率风险。

(二)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结构单一,且资产与负债在规模和期限上缺乏匹配 在我国,存款总额占银行负债的比重很大,而且各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其他资金借款的比较少。在资金运用上,虽然中间业务在扩大,但贷款比重过大,且我国由于金融产品种类较少,缺少利率风险管理的衍生产品的购买,形成了我国商业银行被动负债比例较大,主动借款比例较小。资产结构的单一降低了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负债结构的单一性提高的成本,加大了银行经营风险。

(三)商业银行风险意识淡薄 在资产负债管理中,对风险的认识和防范不够。大部分商业银行缺乏专业、完整的基础业务数据系统,不能实时地进行市场风险识别、计量和管理。

五、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完善建议

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的规模、业务领域、服务功能等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当今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有着重要影响。

(一)合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避免利率风险 通过指标体系的建立,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在兼顾“三性”的前提下,通过资产负债在数量、时间、区域、品种、对象上的合理配置,实现银行收益的最大化。适当增加一般存贷款以外的资产负债,如提高债券、投资、外币资产等非贷款资产业务的比重,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积极开展主动型负债,如进行同业拆借、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贴现贷款、向国际货币市场借入资金、争取发行金融债券等等。整合表内表外业务,创新中间业务,提高非利差的收费业务,降低对利息收入资产的依赖。

(二)组成资产负债管理精英团队积极引进现金经验和技术,专门负责资产负债的匹配、风险评估和管理运作,通过专业化人员的管理,完善预警、预报和分析系统,降低风险,提高管理水平。

(三)引进学习西方成熟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 引进学习缺口管理模型,运用缺口管理协调利率敏感性和非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组合,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建立以利率为主要变量的资产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业务篇5

关键词:金融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所扮演的无疑较为举足轻重。除此之外,金融在落实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方面亦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基于此种情况,党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通过的重要决策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在未来必须要不断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在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研究目光集中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的研究当中,由此亦产生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加深对该课题的研究,本文特针对金融市场化改革中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展开研究。

1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现状简析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于资产的负债管理我国商业银行无疑已进行多年研究和实践,在具体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已然可以较为熟练的运用相关资产负债管理策略。虽然如此,但和世界上一些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尤其是美国),商业银行在资产的负债管理方面仍有所欠缺。在西方国家,资产的负债管理俨然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且已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管理系统。而我国商业银行对资产的负债管理却尚处探索阶段。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已稳步建立以比例管理为主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此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提升无疑可起到重要促进作用。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很多商业银行为切实适应监管部门的要求以及经营发展环境的变化,已逐步开始对资产与负债组合结构进行调整。诸如,我国部分商业银行为优化自身资产结构,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证券投资的业务量,在一定程度上对证券投资的广度及深度进行扩大。除此之外,中央政府近年来在国债等债券的发行方面也积极进行鼓励。这样的做法也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具有了更加多元化的选择,为商业银行在国债投资方面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又如,在贷款组合方面,我国很多商业银行为切实对资产组合结构进行优化,也逐步对其实施调整。于此同时,我国住房制度也随即进行改革。加上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住房需求的越来越高,商业银行便有的放矢的针对部分购房者提供贷款。此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前所未见的。大部分商业银行优质客户的融资方向也逐步朝着更有吸引力的资本市场转移。在具体的筹集资本的途径方面,更多银行优质客户更加倾向于发行股票。此种情况的存在,也大大加快了商业银行客户的流失率提升。基于此种情况,我国商业银行不得不对贷款的重心进行转移,转而向更具抵押性质和安全性质的房屋贷款转移。如今,更多商业银行也更加倾向于发放房屋贷款。具体至贷款期限结构,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已然切实意识到,针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贷款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收益,且这种收益也更具保障意义。因此,商业银行不约而同一致决定增加此部分的贷款数量。按照上述诸多方面的优化,我们不难发现,如今我国商业银行针对中长期贷款的发放比重正在不断增加。但缘于中长期贷款的流动性较差,所以如若商业银行的此类贷款数量过多,很容易致使商业银行在资产的流动性方面出现问题,最终造成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之间呈现出严重的不协调局面。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我国已然开始进行金融市场化改革,金融市场化改革为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了良好机遇。

2金融市场改革背景下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资产的负债管理方面已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问题仍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在金融市场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具体可采用如下策略。

2.1商业银行管理层应认识到提高自身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在商业银行的整个经营管理体系中,资产负债管理无疑极为重要。商业银行要想真正切实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必须切实提升自身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自从我国实施金融市场化改革之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已逐步步入全面风险管理阶段。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独立经营的时间并不长,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仍处在比例管理的粗放管理阶段。而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则要求我国全部的商业银行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切实提升自身的资产负债的科学化管理能力,从而有效提升自身在国际金融行业中的竞争能力。在此过程当中,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切实提升商业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商业银行必须切实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针对资产负债管理有的放矢的建立起一个科学、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相关管理工具(诸如风险调整收益和内部资金价格)切实分析各业务线所可能面临的金融市场风险,科学进行资产的负债管理。

2.2积极引进先进的资产负债管理办法

在金融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商业银行为更好地对资产进行负债管理,还需积极引进先进的资产负债管理办法,并构建较为先进的计量模型。唯有如此,方能更好适应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要求。

2.2.1构建资产负债优化模型

为更好地适应金融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必须对自身的传统资产负债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对传统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模式进行切实改进。在金融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需对国外较为先进且优秀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进行深入且认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再切实按照自身特点,对资产负债管理实施深化改革,并有的放矢地构建资本负债优化模型。商业银行所构建的资产负债优化模型必须重点强调控制和约束。从而有效保障资产负债管理可顺利实现如下目标:(1)盈利性目标;(2)流动性目标;(3)安全性目标。商业银行建立起资产负债优化模型后,应在年初时即对未来的资产负债管理进行预算和规划。进而科学预测当年的存贷款增长量。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一年的资产负债管理实施科学规划。

2.2.2构建流动性预测模型

在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为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商业银行还应切实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的、以定性为主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在资产负债管理中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系统、动态的流动性预测模型。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还可运用联立方程模型、非参数法等对本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需要实施科学的动态预测。这样的做法对商业银行实现资产流动的有效管理是极有促进作用的。可以在充分保障安全性的情况下尽可能提升本商业银行的具体收益。

2.3多渠道应对更加趋紧的资本约束

在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为加强资产的负债管理,还应积极采用多渠道应对更加趋紧的资本约束,具体可采用如下策略。

2.3.1多渠道扩充资本

首先,商业银行应积极提升证券市场的融资力度。商业银行应积极通过如下方式有的放矢的从证券市场中补充资本:(1)发行次级债券;(2)混合资本债券;(3)可转换债券;(4)定向增发;(5)增发股票等。不过,我国目前金融市场的新监管办法加强了对一级核心资本的约束力度,如若商业银行过分的追求股票的发行量,其成本便会在无形中得以增加。因此,商业银行在从证券市场中补充资本时,应适当控制成本。其次,采用内源式股本增长模式。业内人士均明细,外援式股本增长的成本是相对较高的。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留存利润才是保证自身能够得到长期稳定增长的科学途径。和发行债券一级股权融资相较而言,这种方式更具灵活性,且不需要较高成本。所以商业银行应逐步减少现金分红的传统模式,对利润的分配采用配股的形式。最后,商业银行还应积极且有的放矢的引进更多战略投资者,从而有效增强自身的资产负债管理力度和水平。

2.3.2增强业务结构调整,提前实施业务转型

在当前的强资本约束的大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需切实转变传统的高资本消耗为主的增长模式。应有的放矢的对业务增长方式的转变予以推进,在此基础上对内部业务结构实施科学调整。第一,对收入结构进行积极调整。在未来,商业银行应不断增强低资本消耗中间业务之发展力度。业内人士均明晰,绝大多数中间业务是不需要进行资本消耗的。从世界范围内进行审视我们不难发现,越是发展水平越高的商业银行,它们的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往往越高。因此,在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各商业银行应继续保持传统中间业务的增长,诸如:信用卡服务、刷卡消费、pos机收单、支付结算等。除此之外,还应有的放矢的增强高附加值产品的拓展力度,诸如:其一对公贷款顾问、对私财富管理、理财产品等。在此基础上还应积极拓展托管业务,诸如:信托产品、企业年金、基金等。第二,商业银行应积极对表内资产业务结构实施继续调整,积极发展低资本消耗型产品。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我国的商业银行贷款当中,主要以大中型企业客户为主,这一点毋庸质疑。纵然近年来我国的零售贷款得以较快速度的增长,不过整体格局并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变。而在商业银行的表内资产当中,对公三位一体的授信风险所占权重无疑是最高的,约百分之十左右。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在继续保持大中型企业客户贷款需求的基础上,还应有的放矢的发展低资本消耗型产品。具体可采用如下策略:(1)积极发展中小企业贷款。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年发展,中小企业的数量可谓众多。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短期融资需求,所产生的贷款风险也相对较低。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报价也相对较高,亦能够获取更多收益。(2)商业银行应积极发展零售贷款业务。除中小企业贷款之外,零售贷款业务也具有较好远景。且零售贷款业务大都有实物抵押,具有较低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积极发展零售贷款业务。

3结语

总而言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是极为重要的,关乎商业银行的健康、长远、可持续发展。金融市场化改革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契机。因此,在未来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金融市场化改革中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让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更加科学化。

参考文献

[1]朱贾昂.利率市场化背景下ftp中的决策优化问题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7(01).

[2]周佩然.我国商业银行应对资本监管的经营管理策略[j].经贸实践,2016(15).

[3]张辉.存款保险条例对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影响[j].征信,2015(12).

[4]刘健,仇高擎.我国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5(10).

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业务篇6

一、商业银行积极发展主动负债的意义

被动负债也就是传统的存款,是银行规定利率,存款人自行决定存放期限和金额,实行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的政策。主动负债与被动负债主要区别在于其利率、期限、金额的自定性和营销的直接性。因此发展主动负债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和金融市场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一)主动负债有助于保证商业银行流动性

主动负债是西方商业银行在贷款需求增加超过存款资金供给的情况下产生的,其初始目的是为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从我国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的形式中可以看出,初期的央行再贴现、再贷款资金支持,后期的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从同业拆借、债券回购和票据转贴现市场融资,都主要基于流动性安排需要,也确实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外,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商业银行资金供求局面有明显差异,适时通过主动负债方式融入资金可有效保证银行的流动性。

(二)主动负债有助于实现商业银行现代资产负债管理需要

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要求做到资产和负债的期限匹配,从而控制利率风险。实现期限匹配的手段就在于有管理的资产、有管理的负债f主动负债)和表外金融衍生产品如利率期权、期货和利率互换等。商业银行通过主动负债管理可直接控制负债规模、期限结构和利率定价方式,提高资产负债的匹配程度,锁定资金业务净利差,防范利率波动风险和提前偿还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存贷款利差的逐步缩小,过去对存款实行的粗放的数量管理显然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负债结构调整和精细化管理将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唯一选择。在金融脱媒的大趋势下,开展主动负债业务也是构建市场化债务融资机制和渠道的需要。

(三)主动负债有助于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繁荣发展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同质性相当突出,表现在资金来源和运用结构、收入和支出结构、客户结构、产品结构等方面。在被动负债作为资金来源绝对主力的时代,商业银行难以有效控制资金来源,因此自主控制业务结构难度也较大。在主动负债地位提高以后,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相对优势,在市场中选择相对有利的主动负债形式,并以此为资金基础发展对应资产业务。所以主动负债的发展可拓宽商业银行差异化经营的空间。商业银行经营差异化加大以后,各商业银行基于优势定位,实现竞争和互补的良好互动关系,提高各自管理效率和收益水平,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二、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的基本形式

发行债券。指商业银行通过发行金融债券从货币或资本市场融入资金。以前我国只有三家政策性银行发行过金融债。自央行2004年6月《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2005年5月《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后,一般商业银行陆续开始发售次级债和金融债,发行债券逐渐开始成为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对央行负债。指商业银行从央行融入资金的业务行为。目前主要形式为再贷款、再贴现和央行公开市场逆回购。对央行负债的产生基于两个目的:一是增加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缓解流动性不足;二是央行调控市场货币供应量,实施货币政策意图。

对同业负债。指商业银行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的业务行为。目前对同业负债主要有同业拆入(期限不得超过4个月)和借款(4个月以上的拆入,目前借入方仅限于外资银行在中国分支机构)、票据转出、信贷资产转出回购、债券正回购等实现形式,其中同业拆入和借款一般建立在信用基础上,而其他几种都是以现有资产为抵押融入资金。

协议存款。指商业银行按政策规定从保险公司、社保基金、邮政储蓄和货币市场基金等单位引进大额存放资金,并约定期限和利率。

三、我国主动负债发展状况和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被动负债的占了绝大多数(90%以上),主动负债在资金来源中占比仍过低。而美国商业银行被动负债比重已经从1975年的89%下降至2005年的71.7%,并且美国大银行主动负债比例远高于小银行,因为大银行日渐把主动负债作为满足贷款需求和应急安排的重要短期资金来源,而小银行受规模和信用等级限制只能依赖于一般存款。但我国却正好相反,国有商业银行存款规模大,发展主动负债动力小,中小商业银行因为网点少、规模小、资金紧张,近年来主动负债发展迅速。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主动负债业务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政策、法规尚不健全。一方面主动负债管理工具的发行涉及到一系列政策、法规问题,另一方面负债结构调整需要运用收费、价格等内部管理工具和手段,很容易引起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法律、权益纠纷,目前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二是缺乏有效的管理工具。主动负债管理工具的期限结构和产品体系还不完整,比如同业拆借的期限是一天到四个月,保险公司和社保基金协议存款的期限又在五年以上,不能发行大额存单(cd)等,制约主动负债的实施和效果。

三是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目前国内的货币市场或债券市场,主要还是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交易很不活跃、流动性严重不足,一些特定期限品种很难找到买家或卖家,银行间同业市场往往期限较短,同时存在一定的价格垄断现象,无法满足主动负债管理的需要。

四是思想观念的障碍。推进主动负债管理、加强负债结构调整,与“存款立行”的传统经营观念存在冲突,对部分分支机构的经营效益产生不利影响。如一些分行只顾上存资金获得收益,不考虑全行过剩的资金头寸;只看到短存长贷的利差水平,不顾其中潜藏的巨大风险,导致主动负债的实际执行面临较大阻力。

五是信息系统支持不足。实行主动负债管理需对全部资产负债的自然期限、重定价期限进行准确计量,并且要有足够的数据积累,才能够进行有效的期限匹配和结构调整。由于多数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尚不能对单个产品效益贡献进行准确评价,因而在确定具体负债结构调整对象时缺乏令人信服的决策依据。

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业务篇7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发展 商业银行运营 资产负债管理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与推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在我国的落实利率市场化改革机制后,金融市场的利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改变,这也使得商业银行的运营重心转向了资产负债化管理,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不断优化,不仅有效地控制了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也进一步提高了银行成本的运营效率,由此可见,利率的市场化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营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本人在云南富滇银行多年的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经验,主要从利率市场化的角度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对业界同仁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欢迎批评和指正。

一、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影响

(一)将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利率的市场化发展,使其与宏观市场金融环境联系更为紧密,由于宏观金融环境存在不稳定性,导致商业银行利率出现波动,从而导致银行经营风险的提高,此外,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也可能在利率定价的过程中采用风险加成的方式,这便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成倍增长,从而降低银行资产的安全性,为商业银行的长效稳定经营埋下隐患。

(二)将增加商业银行的盈利压力

金融市场环境中利率差值的减小,使得商业银行的利润收入效益降低,盈利压力不断增大。商业银行利率的市场化变革,使得银行无法依靠利率调整实现利润收益的提升,不同商业银行之间利率差值的减小,会直接导致市场竞争的进一步激化,从而使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盈利压力。

(三)将增加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难度

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逐渐加深,金融环境中的利率成为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主导,为了适应市场环境下的利率,商业银行必须对自身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改进与调整,在这一机制的影响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难度将会逐渐增大,不仅要在经营管理中着重强调风险控制,也要为了获取更高利润而不断改善经营手段。商业银行内部管理难度加大的原因还在于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中更多的经营亏损要独自承担,所以商业银行在利率自主化的同时,要承担更多的风险,从而使内部管理难度加大。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资产和负债结构比较单一,且在规模、期限上都不对称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由于长期以来传统业务运营占主导地位,因此以短养长的经营模式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改善,加之商业银行始终将存款贷款作为主要的经营手段,这也导致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发展背景下,贷款规模与期限无法得到均衡的统一管理。此外,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这也使得资产结构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丰富,资产负债数额也在市场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增加,单一的负债结构和资产使得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无法得到有效的分散和控制。因此,为了使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规模与期限实现协调与统一,就要进一步丰富银行的经营方式,通过降低资产管理中的信贷资金比例,使其与资金业务、非利息业务等延伸业务相协调,提高银行资产结构的稳定性并有效的丰富其内容,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也要在强调存款数额增长和负债来源多样化的同时,针对市场宏观环境中的负债数额流动管理水平进行提升,从而保证在银行利率市场化发展的背景下,其运营风险得到更为全面有效的控制。

(二)资产负债管理手段落后,资金市场定价不科学

就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中的商业银行运营管理进行分析,在银行资产负债的管理中,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对银行的资产总量及其负债总量进行组织与协调,从而实现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平衡管理。然而随着利率的市场化发展,通过平衡管理资产总量却表现出了一定的落后性。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商业银行的总量管理主要是对一定时期内的各项负债余额和资产余额的总和进行计量与平衡,从而更为全面的得知银行的综合运营状况,而随着金融市场中负债结构的逐渐改变,银行中的总量管理方式无法与金融市场的负债结构相匹配,加之当前金融市场利率波动幅度的增加,资产负债结构管理的动态化发展,都使得我国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总量管理手段逐渐落后。在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发展背景下,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传统发展中忽略了对市场资金定价的调研和研究,因此在新形势的金融市场运营中,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便无法准确的对市场资金进行定价,加之对资金市场定价机制中风险认知的不足,也进一步导致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市场定价准确性的缺失。

(三)利率风险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的主动性

商业银行在利率管理过程中,由于利率管理风险多具备政策属性,因此为了实现对利率风险的有效控制,就要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金融市场环境中的利率变化,开展利率风险的有效管理。但就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机制而言,由于金融市场中利率的变化直接牵制着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这便使得银行无法主动及时的采取管理手段机对利率进行风险控制。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控制手段,主要是从资产比例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资产进行利差管理等保证资产总量的稳定,而这却使得商业银行的资金出纳比例不断减小,从而无法实现对利率风险的主动管理。

三、加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进一步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完善制约机制

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中,资产负债结构直接影响着资产管理效率的提升,所以为了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有效加强,就要首先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为了实现资产负债结构的有效调整,应首先对金融市场中的融资资源进行开发,并将更多的融资内容导入至银行的总量管理计量中,从而通过市场融资数额的增加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的稳定性和流动性,为了促进资产结构内容的丰富,银行还可以深入开发储蓄存款等多种形式的资产负债活动,从而提高银行资产负债的流动性,为银行资金周转效率的提高提供保障。制约机制的建立在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也必不可少,随着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逐渐丰富,不同资产内容的管理体系也要不断完善,通过制约机制和资产负债结构的协调作用,切实有效的实现对资产负债的风险控制,从而提高商业银行负债余额和资产余额的均衡配比,促进银行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大力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构建合理定价机制

为了实现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进一步加强,就要注重银行内部控制与管理机制的建立,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不断完善,从而促进资产负债管理效率的提高。就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加强手段进行分析,在对自身资产负债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在管理体系构建的同时,在不同的体系内容中设立对应的指标,进而为资产管理手段的开展和完善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对银行内部资产负债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负债结构风险性的降低,从而为定价机制的落实奠定基础。在利率市场化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在开展资产负债管理中能够更多的参与到利率定价中,所以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必须构建完备的利率定价机制。由于利率定价工作的开展同时受到银行资产负债状况和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共同影响,所以在定价过程中,要首先对定价内容进行合理的推算预测,并通过对比不同利率定价下的金融市场运营效益,选定最佳的利率定价,从而切实有效的实现市场化发展背景下的利率定价优化。

(三)加强资产负债产品组合管理和业务创新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渐推进,商业银行的运营和发展也在不断的丰富资产负债管理方式,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银行资产的管理效率,就要对资产负债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并采取对应的组合管理手段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进行调整,从而促进银行负债管理机制的完善。在资产负债产品的组合管理中,为了实现资产负债产品的优化组合,必须强调对也金融市场环境的深入剖析,在了解市场金融机制的管理特点后,对商业银行定量的资产进行组合调整,从而使银行资产负债产品能够更好的顺应金融市场实际发展,从而促进银行对自身资产负债产品管理能力的增强。为了在金融市场环境中进一步提高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商业银行还要结合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背景,对自身的负债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在银行负债结构的调整中,优化效率直接受到负债业务数量和质量的影响,为了在金融市场中进一步加大市场占有率,就要针对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进行创新管理,通过增加理财产品创新性等创新手段,丰富银行负债来源和渠道,从而吸引更多的金融存款,为银行资产负债的管理和资金流动提供动力支持。

(四)逐步完善授信风险管理机制,加强预警和决策管理

在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为了进一步提高其资产负债管理效率,就要在当前总量管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授信风险管理机制,并通过对该机制的不断完善,降低资产负债结构管理中的风险。为了实现授信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完善,要以资产网络信息为基础,针对授信风险进行全面的判断和预测,并通过分析和审批,最终确定授信风险管理手段。在授信风险管理机制的落实中,为了有力的保障管理效率,还要强调管理手段和商业银行实际经营状况的有机结合,并从银行的实际总量管理和金融市场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对授信风险管理机制加以完善。在授信风险管理机制中,为了使预警和决策管理手段得到加强,要首先在银行的经营数据基础上创建信息库,并通过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数据进行审批与计量,实现资产负债的量化管理,从而利用数据统计和分析更为有效的实现风险预警。授信风险管理中的决策系统建设则是指在银行资产负债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通过数据信息的反馈处理对负债管理决策进行修正与完善,从而促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机制的不断优化。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的推进,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机制将会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加之金融市场在发展中金融需求的不断变化,也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机制的现代化转型,从而为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金达.现代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及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09(7):20~32.

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业务篇8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以nim为核心,同时辅助参考roa指标,来考察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负债管理实现经营目标的效果。结果显示,2005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率实现了快速提升。2008年下半年以来,货币政策不断放松,造成利差持续缩小,对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总体上看,大型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较高,国内银行业在资产负债管理效能方面开始接近于国际水平。本文对国内银行业未来nim走势进行了预测,并对如何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管理nim资产负债管理政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率的度量指标选择

资产负债管理(alm)是国外商业银行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的一种经营管理方法,具体指在给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约束下,为企业财务目标而制定,实施,监督和修正企业资产和负债的有关决策。资产负债管理是一种全方位的管理方法,它代表了当今国际上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先进水平,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资产负债管理的效率,主要是指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商业银行实现其经营目标——利润最大化的程度和效率。通常以两种方法来衡量:生产/成本边界法(production/costfrontler,p/c-f)和净息差法(nim)。p/c-f方法以效率最高的银行作为效率前沿,其他银行以此为标准进行比较、衡量银行的效率水平。在nim法中,将银行的净息差(净利息收入的收益率,即净利息收入与平均生息资产规模的比值)作为效率分析的核心。

根据产业组织的观点来看,净利息收入是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础。一般来说,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技术的提高,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地对资金来源和运用,资金期限、资金的利率结构等进行合理的搭配,从而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产收益,使利差收入增加,从而增加银行的经营收入。berger(1995)以及demirgukuntandhuizinga(1999)指出,净息差法(nim)的优点不仅仅是简单方便,也包含着商业银行效率的许多重要信息。

银行收入结构从整体上可分为三部分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和非营业收入。在早期,银行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传统存、贷业务的利差收入。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银行业的收入结构和尊龙凯时最新的业务范围也在不断变化,利息收入所占比重不断缩小,非利息收八的比重不断扩大。即便如此,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当前世界大银行利息收入约占60%左右,非利息收入可占到总收的40%左右。因此,可以认为,nim仍是决定大多数商业银行盈利性的主要变量。

当然,利用净息差(nim)来衡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率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来说,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规则来说明净息差越高越好、还是越低越好。因为,一方面较高的净息差确实代表着银行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作为一个产业,较高的利差也同时说明了该产业市场结构存在垄断性、政府管制成本较高。因此,仅使用nim考察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效率,得到的结论可能不够全面。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净利息收入和非净利息收入占了银行净收入的绝大比重。在忽略营业外收入的前提下,总资产回报率(roa)不仅衡量了银行最重要的存贷业务(表现为nim),同时也衡量了中间业务的管理状况。所以,在衡量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和效率时,以roa作为辅助工具,可以得出更全面的结论。

在本文中,将以nim为核心,同时辅助参考roa,来考察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负债管理实现经营目标的效果。基于数据的获得的便利性,本文通过分析、对比已上市银行的nim指标,来研究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的效率。在时间上,则选择自2007年开始,因为2007年3月份中国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而2008年11月开始又迅速下调利率,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经历完整的加息,降息周期,对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率的检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94年起,国内商业银行开始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著名的大银行纷纷倒下,由于开放程度不足,中国银行业所受的影响非常有限,取得了独树一帜的好成绩。

2008年,14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润达到3753.35亿元,同比增长30.5%。在14家上市银行大规模集体加大拨备的情况下,2008年资本回报率仍然高达17.6%。比2007年,2006年分别提高2.38和5.28个百分点,显著高于全球银行业平均水平。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海啸造成的国内经济持续下滑,2008年下半年以来货币政策不断放松,连续降息造成利差持续缩小,2009年第一季度银行业实现的净利息收入同比下降超过一成,使14家上市银行仅实现净利润1087.5亿元,同比下降8.9%。

从2008年一季报可以发现,14家上市银行的息差出现较为严重的分化,见表1。环比降幅最低的是深发展,其次是宁波银行和华夏银行,同比降幅最低的是民生银行,其次是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总体上看大型银行nim更加平稳,这是由于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越大,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产和负债,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减少资金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银行的净息差。

nim的不同降幅直接导致利息净收入的不同表现,整体银行业净利息收入环比下降10.7%,只有深发展和宁波银行利息净收入实现正增长,其他银行均为负增长。南京银行,交通银行和兴业银行降幅在7%以内,个别银行超过10%,见图1。

roa是对银行分配和管理资源效益的基本衡量指标,roa的高低决定了银行对于息差变动的缓冲能力。roa越高,同样程度的息差下降,对于业绩的影响就会越小,反之亦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roa水平提升很快,尤其是在2007年度的加息周期中,商业银行更是迎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随着降息周期的到来,各银行盈利能力受到冲击,表现为roa也开始下降,见表2。总体上看,大型银行roa波动幅度明显小于中小银行,显示出良好的平稳性,表明大型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较高。

三、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国内外对比

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主要银行业nim也呈现下滑态势,区间位于2%-5%之间。其中,富国银行历史净息差水平较高,在2000年2003年曾达到5%以上,美国银行和usb净息差的回落有限。而日本银行的整体nim水平较低,大于1%-2%之间,明显低于美国银行业水平,这主要是与“流动性陷阱”和“过度银行化”的特殊国情有关。香港各大银行的nim则基本上保持在2%3%之间,稳定率较高。由于国外银行一般不受75%的存贷比限制,使国外银行业nim水平一直高于国内水平。不过由于发达国家在80年代初基本上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银行业竞争激烈,存款的实际取得成本要高于中国,激烈的竞争也导致国外银行的nim不断收窄。

毫无疑问,金融危机给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相比之下,国外银行受到的影响明显大于国内银行。对比这些知名国际银行,可以发现,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尤其是2003年以来,平均nim水平开始大幅提升,这与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实施股份制改造、进行注资并剥离不良资产,同时商业银行自身也在进行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改革密不可分。随着国内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能的不断提高,再加上美国银行业受金融危机;冲击发展受阻,国内银行业nim水平开始接近于国际一般水平,见图2(由于数据获得的限制和计算的简便,在计量中美银行业nlm平均值时,采用的是简单的算术平均法,而没有使用资产加权平均法)。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使用nim指标,衡量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效率,具体结论如下2003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为了应对全球金融海啸造成的中国经济快速下滑,2008年下半年以来货币政策不断放松,造成利差持续缩小,对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总体上看,大型银行n『m更加平稳,抗冲击能力更强。如果从盈利能力来考察,大型银行显示出良好的平稳性,roa波动幅度明显小于中小银行,也表明大型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较高。另外,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通过实施股份制改造,银行业资产负债效能不断提高,再加上国外银行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使国内银行业在资产负债管理效能方面开始接近与国际水平。

如果对我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做一个展望,笔者认为,未来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效率提升空间较大。2008年度各商业银行nim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我国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密不可分。央行在短短4个月内下调5次基准利率,六个月至一年期贷款利率从7.47%下调至5.31%,一年期存款利率从4.14%下调至2.25%。经济环境的恶化使投资渠道更窄,造成银行存款回流和定期化趋势,2009年第一季度定期存款占比开始接近50%,出现抬头迹象,这些都增加了银行的资金成本,给资产负债管理增加了难度。出于谨慎的考虑,各银行纷纷增加了收益率偏低的票据贴现的比例,影响了生息资产的收益率,而信贷窗口指导的取消,带来了新一轮信贷投放井喷,充裕的资产供应进一步压低了银行业的溢价能力,严重影响了银行的利息收入。

未来随着银行业资产和负债重定价的进行,nim下降的压力将大大减轻。国内银行业净息差最坏的时刻已经到来。一般来说,当预测市场利率上升时,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将利率敏感缺口调整为正,同时主动增加负债比重,以控制综合成本,也可以转移市场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随着宽松货币政策开始收紧,未来银行业的nim也会随之提升。另外,相关研究指出,贷款增速见顶之后息差即会改善,而息差见顶后贷款增速会再度上升。由于本轮贷款增速自2008年11月开始回升,由此推算,净息差有望在半年后企稳回升。

从国外经验分析,美国银行业nim水平与gdp增速相关程度很高,如果将这个规律推广到中国,在2009年经济成功实现“保8”,实现“v”字型反转,则未来银行业nim也将随着经济的企稳回升而步入新一轮的上升通道。

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业务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 央行

一、央行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关系

(一)再贴现和再贷款

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者对商业银行提供资金融通,引起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投放、转账存款等派生存款,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表现为资产项下“储备资产”和负债项下“对中央银行负债”的增加。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表现为资产项下“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的增加以及负债项下“储备货币”的增加。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以相同的趋势增长。

(二)中央银行买入外汇资产

这部分基础货币也将经由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派生出大量的支票存款和现金货币。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这将表现为资产项下对“国外资产”的增加以及负债项下“储备货币”的增加。对应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资产项下“储备资产”和负债项下“对非金融机构及住户负债”和“对中央银行负债”的增加。

(三)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买卖标的为国债时,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表现为资产项下“对政府债权”的增加以及负债项下“储备货币”的增加。另外,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央行票据的发行、正回购交易以及外汇掉期交易等途径调控基础货币在不同时间点上的数量分布。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央行票据的发行表现为负债项下“储备货币”的减少以及“发行债券”的增加;正回购交易中的第一次交易表现为负债项下“储备货币”的减少以及“其他负债”的增加;外汇掉期交易当中的售出外汇表现为资产项下“外汇”的减少以及负债项下“储备货币”的减少。对应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表现为“储备资产”的减少。

(四)货币掉期

在中央银行卖出外汇的时候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表现为“外汇资产”和“储备货币”同时减少,对应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表现为资产的内部转移,“国外资产”增加同时“储备资产”减少。由此可见,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货币掉期操作有利于控制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

二、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与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相关性分析

作为货币供应的源头,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负债业务的变动来体哦阿姐商业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从而调控宏观经济。中央银行从两个方面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一方面,通过购买外汇,向商业银行发放再贴现和再贷款等资产业务向商业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另一方面,通过调节存款准备金率吸取商业银行存款以及发放中央银行票据回收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如果宏观经济过热,物价上涨较快,中央银行就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或者发放中央银行票据来回收商业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给宏观经济降温;反之,如果宏观经济遇冷,通货紧缩问题较为严重,中央银行就会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或者扩大资产业务来向商业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

三、政策建议

(一)重视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管理

一是对资产负债进行全面的计划和调控。要实现中央银行维护国家经济金融稳定的职能,只有在科学管理风险的基础上,以主动性、流动性作为其具体业务的主要原则,通过制定合适的货币政策,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对其资产负债进行全面的计划、匹配和调控,以保证中央银行职能的实现。二是充分发挥资产负债表的作用。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记录着其资金来源,资产方反映了资金的使用去向和配置格局,资金来源与运用是相辅相成的,它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形式变化的晴雨表。因此,央行在其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也应遵循资产负债规模总量、动态均衡以及资产负债结构合理、对称的原则,并应注重对外汇资产存量的结构调整,提高央行对内配置的资产数额,进一步加强央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发挥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经济金融风向标作用。

(二)推进商业银行优化资产结构

一是按照国家政策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当资产达到一定规模时,必须对自身的信贷资产规模、比例以及风险承受能力进行重新界定。一方面,要合理调整信贷资产比例;另一方面,要创新信贷资产品种和方式,针对服务不同客户对象创新贷款品种,从而优化信贷资产的存量和增量结构。二是加大力度拓展资产投资渠道。围绕国债以及政策性金融债券的申购仍然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市场行为,在风险可承受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优化自身资产结构可以考虑增持企业债券。三是以中间业务创新发展来促进资产结构调整。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银行的服务性业务,其自身并不能带来资产结构的调整,但很多中间业务本身捆绑着资产业务,从资产组合理论上讲,它仍然具有资产分散的价值。因此,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应创新中间业务,合理实现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业务篇10

所谓银行的流动性是指银行随时能够应付顾客提取存款以及满足正常的贷款需求的能力。因此,银行的流动性问题实际上就是银行保留及随时获得现金的能力问题。由于银行的现金流动最频繁,且银行资产中绝大部分是负债,而且负债中绝大部分又是活期存款,在债权人提出要求或契约到期时,银行有责任偿还这些资金,因此,银行的流动性要求往往具有刚性特征,从而使流动性成为商业银行管理的“三性”原则之一。流动性风险也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重要风险之一。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利率的逐步市场化,真正的商业银行体制也在逐步确立,尤其是受人民币资金来源大幅波动和外汇资金来源渠道有限的影响,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难度明显加大。因此,借鉴国外经验,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就显得非常必要。

国外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经验

国外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理论演变

现代商业银行自从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其间西方银行家们在与流动性风险以及其他各种风险的抗争中总结了许多流动性管理的经验,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即从资产管理理论到负债管理理论,再到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最后发展到目前的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

(1)资产管理理论。在商业银行产生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重点是放在资产方,由此形成了商业性贷款理论、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商业性贷款理论从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进来的活期存款这一客观现实出发,认为商业银行只应发放短期的、与商品周转相联系或与生产物资储备相适应的自偿性贷款,也就是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转换理论则认为,银行能否保持其资产的流动性,关键在于资产的变现能力。只要银行所掌握的证券资产具有信誉好、期限短、易于出售等条件,在需要资金时可以迅速地、不受损失地出售或转让出去,银行就能保持流动性。政府发行的短期证券正满足了这种条件要求,因此银行完全可以持有政府证券。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预期收入理论认为,贷款和证券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都取决于借者的预期收入,因此,只要借款人的未来收入有保证,不管期限长短,银行都可以发放贷款。

(2)负债管理理论。如果说资产管理理论使商业银行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的话,那么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负债管理理论则试图使银行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这种理论强调把保持银行流动性的管理重点从资产方转向了负债方,即在资产管理理论阶段,人们考虑商业银行流动性时,主要是通过调整资产结构,将一种流动性较低的资产转换成另一种流动性较高的资产。这样做虽然满足了流动性需要,但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盈利。负债管理理论认为,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获得,也可以由负债管理提供,简言之,向外借钱也可以提供流动性。只要银行的借款市场广大,它的流动性就有一定保证,没有必要在资产方保持大量高流动性资产。

(3)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为银行保持流动性找到了新方法,但也使银行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因此,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产生了资产负债的联合管理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不能达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只有根据经济情况的变化,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的统一管理,才能实现三者的均衡,从而保证银行有效的流动性供给。

(4)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上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由于放松金融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银行业的竞争空前激烈,同时,货币政策局势偏紧,通货膨胀率下降,又抑制了银行利率的提高和经营规模的扩大,使银行业以传统的存贷利差为主的实际收益逐渐下降,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非金融的工商企业开始大规模地介入金融业的竞争,使银行的处境雪上加霜,迫使银行寻找新的管理思想。这就出现了资产负债的外管理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存、贷款业务只是银行经营的一条主轴,在其旁侧可以延伸发展出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因此,西方商业银行在做好传统业务的同时更加重视从资产负债表以外做文章,不断进行金融工具的创新,一些大银行还把营销重点转向零售业,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和理财业务。这些金融工具的创新和表外业务的扩展,在提高银行服务质量和范围的同时,也增加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国外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方法

在各种不同的理论指导下,国外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管理方面采取了许多具体的方法,大致总结如下。

(1)比例管理方法。为了满足流动性需求,尽可能降低流动性风险,西方商业银行利用一些具体的比例指标来测定流动性需求的大小。这些指标包括贷存比率、流动比率和大额负债比率等。其中大额负债比率是一些注重负债管理的商业银行所重视的一个指标,计算公式是:(大额负债总额-临时的短期投资)/(盈利资产总额-临时的短期投资)。公式中的大额负债主要是指借入的大额资金。显然,这一比率越高,银行资金的流动性越小。

(2)资金汇集法。商业银行把各种不同来源的资金汇集在一起,根据银行的需要和一定时期的经营重点进行分配,首先满足第一准备和第二准备的需要,保证流动性,其次用于放款,再有多余资金就用于证券投资。具体的分配比例则没有规定。

(3)资金分配法。这种方法认为,银行资产的保有形式不能由管理人员主观决定,而要取决于资金的来源状况。一种资金来源的波动性较大,从该渠道获取的资金就应当主要投向流动性较高的短期资产;反之,如果某一种资金来源的稳定程度较高,就应当主要放在长期资产上。各种资金来源的稳定程度应当由法定准备金率的高低和资金周转速度决定。根据这一标准,可以把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划分为三类,一是活期存款中心。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要缴纳较高比例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且每年要周转30~50次。因此,活期存款中心,要把大部分资金分配到第一准备中去,一小部分分配到第二准备中去,购买国库券和其他短期证券,极少一部分用于放款。二是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中心。储蓄和定期存款周转速度慢,流动性需要较少,可把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放款和购买长期债券,以获取较大的利润。三是资本金中心。银行的资本金,是银行股东们在银行开办或以后增加的股金,也有一部分是由历年利润积累起来的,一般比较稳定。这部分资金主要用来购买固定资产,如土地、建筑物、设备等,有一少部分要用于长期放款与长期证券投资。

(4)线性规划法。这是一种以标准的数学形式来表达各种决策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学分析方法,它采用标准化的计算方法,借助电子计算机来确定资产和负债之间的最佳组合,以达到预定的最佳目标。

银行资金的运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决策过程,而且所受的制约因素也很多。例如:资金总量、流动性要求、安全性要求、贷款规模、投资结构以及法定准备金等要求,诸如此类的因素,使传统的管理方法很难在决策时兼顾所有各方面的要求,容易造成决策的顾此失彼,达不到预定的目标。而通过应用数学分析方法,借助于计算机,建立资产负债的线性规划模型,可以使银行定量地解决上述问题。

线性规划法在应用时,首先是确定资产管理目标,然后根据各种资产与目标的关系建立目标函数,最后确定各种目标函数的限制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和目标函数求出线性规划模型的解。西方商业银行在运用线性规划法时大多以利润作为目标来考虑资产的分配,而把其它要求如安全、流动等作为制约因素或约束条件来处理。

(5)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方法。银行所有资产与负债按其收入或成本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分为利率敏感性和非利率敏感性两部分。利率敏感性资产(或负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利息收入(或利息支出)与市场利率变动相关的资产(或负债),即在市场利率变化时其利息收入或利息支出会相应发生变化的资产或负债。

非利率敏感性资产(或负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利息收入(或利息支出)与市场利率变动不相关的资产(或负债)。一定时限内利率敏感性资产(rsas)与利率敏感性负债(rsls)之间的差额就是利率敏感性缺口。

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是一种根据利率变化周期,预测分析市场利率变动趋势及其对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并通过及时调整各种利率类型的资产负债的规模与结构来扩大与缩小缺口幅度以控制利率风险,获取更多利差收益的方法。

这种缺口管理法认为,在市场利率频繁变动的条件下,利率是决定资产负债两者之间内在联系的关键因素。因此,银行应该把资产与负债的利率上和期限上的特点联系起来分析,根据利率变化周期的不同阶段,及时调整各种利率类型资产与负债的规模及组合结构,从而实现银行的预期经营目标。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现状

一般认为,我国真正确立商业银行体制的标志是1995年《商业银行法》的颁布实施。因为正是《商业银行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原则,规定了商业银行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管理体制。同时还规定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率以及流动性比率。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又印发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指标和考核办法;1997年又颁布了《防范和处置金融机构支付风险暂行办法》,对支付风险也就是流动性风险提出了五项警戒指标;1998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实行贷款增量管理,取消指令性计划,3月,中国人民银行改革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将过去的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合二为一,发挥存款准备金的支付、清算功能;2004年,中国银监会将流动性状况与资本充足状况、资产安全状况、管理状况、盈利状况、市场风险敏感性状况等一起纳入股份制银行风险评级体系中,对银行经营要素进行综合评价。

尽管我国的中央银行以及后来的银监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监控,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与过去相比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来看,这种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不仅主动性差,而且具体的措施也很不完善。这表现在一是被动管理。应该说,流动性管理是商业银行为避免流动性风险而采取的主动措施,流动性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其他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最终都会通过流动性风险表现出来。西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不管依据哪种理论,采用什么方法,都是其内生自发的行为。而在我国,由于传统体制和意识的影响,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似乎不大,因此商业银行自主进行流动性管理的积极性不强,基本上仅局限于满足中央银行和银监会的流动性指标管理的要求,没有、也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二是重视应付存款的提取而忽视满足正常的、合理的贷款需求。长期以来,我国银行形成了存款是银行求客户、贷款是客户求银行的观念,因此重视满足客户对存款的提取,忽视了银行的利润来源是存贷利差,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取决于贷款的质量这一基本原理。这就造成对流动性需求的预测仅限于每日的库存现金和支付额,几乎不考虑客户的贷款需求。三是银行的流动性在于银行获取现金的能力,而银行的现金来源于三个方面,新的存款和借款、资产变现或到期收回、表外业务收入。从国外商业银行看,他们在做好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的同时已经非常重视表外业务,有的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已占到总收入的60%以上,开拓表外业务,增加表外业务收入不仅成为国外商业银行盈利的源泉,也是其降低流动性风险,满足流动性需要的强有力措施。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满足流动性需求方面除了靠增加储蓄存款外,主要是向中央银行借款。尽管近年来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似乎已大幅度下降,但这实际上主要是靠“剥离”实现的,资产品种单一、质量差,潜在风险大,严重影响了资产的变现能力。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也推出了大量的理财产品,但大多数还是与居民储蓄有关,真正的表外业务很少,对银行利润和流动性的贡献微乎其微。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战略选择

在加快银行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充分重视流动性管理。流动性管理是商业银行自身为应付流动性风险采取的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而流动性风险只有在真正确立了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管理体制,在实现了利率市场化的前提下才能产生。目前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处于转轨过程中,还没有建立起完全的商业银行体制;大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其他形式的银行类金融机构也或多或少与政府有关联。这就造成他们缺乏风险意识,因而缺乏加强流动性管理的内在动力。应该说我国建立商业银行体制的目标是明确的,时间是紧迫的,任务是艰巨的。各家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积极采取措施,在加快完善商业银行体制的同时,充分认识到流动性风险的严重性,从而在思想意识上重视流动性管理。

在重视资产和负债各自的质量的基础上重视资产与负债数量和期限的匹配。近几年连续发生的金融事件尤其是美国的次贷危机不仅说明了表面完善和严格的国外商业银行管理实际上存在着致命的漏洞,而且也提醒我们仅仅注意存贷款数量(比例)和期限的匹配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宏观背景和各种考核机制,各项负债相对稳定,负债质量较高,但资产质量低下却是很明显的。近些年我国加强了贷款的质量管理,使不良资产比率有所下降,但同时也造成了银行的“惜贷”和流动性过剩。流动性不足是问题,流动性过剩同样也是问题。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出现流动性过剩,反映出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匹配,反映出银行信贷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一定要善于总结内外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要在重视每一笔资产和负债的质量的同时,建立适当的流动性指标衡量体系,资金既不能惜用,也不能狂用,要在积极开拓业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的基础上,实现资产与负债的质量、数量、期限的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