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的会计原则十篇-尊龙凯时最新

时间:2024-02-27 17:56:54

企业会计的会计原则

企业会计的会计原则篇1

【关键词】 企业分立; 会计原则; 会计处理

一、背景资料

xx有限公司(“被分立企业”),成立于1995年,注册资本6 060万元,经营范围为建材生产、建筑施工、住宅开发、轻纺产品生产和工业园区资产管理。多年来,该企业一直存在行业跨度大,混业、兼营经营,主管税务机关在增值税、营业税认定上纠缠不清,企业面临较大的行政、法律和经营风险,内部管理成本高等问题。2009年6月30日,公司股东会作出决议,进行业务重组,并以企业分立形式,派生设立三个企业,其中:将与生产建材有关的资产、负债整合,成立建材制造有限公司(“分立企业a”);将与建筑施工、住宅产业开发有关的资产、负债整合,成立工程有限公司(“分立企业b”);将与轻纺产品生产相关的资产、负债整合成立轻纺织造有限公司(“分立企业c”);被分立企业则保留部分土地资产和其它管理性资产,并为上述分立企业提供后续管理服务。分立前,被分立企业股东会决议日资产负债及其分类如表1。

分立时,应付款项按相关业务逐笔清理核对后分拆,并与债权人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充分沟通,在保证分立企业和被分立企业原股东出资额汇总一致,并且各公司分立后各股东出资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各企业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应收款项在向各债务人询证后,取得债务人确认,按相关业务分别分设,由分立后各企业负责清收。由于短期借款均出自一家银行,对于明确了抵押物的部分,按抵押物归属由分立企业承担;不能明确的部分,由被分立企业承担,并由分立企业承担连带偿还责任。实收资本按股东会决议约定的出资额,以原被分立企业出资比例设定;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则按相关业务三年平均毛利率分拆;差额部分调整各分立企业的货币资金。

目前,国家尚无具体会计准则来规范企业分立的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实务中,需要从企业分立的形式与目的、会计原则与会计处理等方面,分析上述被分立企业、分立企业及其股东的具体情况进行会计处理。

二、企业分立的目的与形式

公司分立是现代企业内部进行资产、业务重组,调整资本、资产和组织结构,实施管理职能、管理风险集约,降低投资风险、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管理安排。本案例揭示了两类分立目的:一类是以资产和业务的重组、实施集约管理为目的的重组性分立。本案例中,被分立企业横跨三个不相关的行业,在规模扩张和多元化经营过程中,存在着管理风险和负协同效应,为发挥专业经营与管理优势,完善治理结构,特别是充分发挥经营执行层的专业能力,公司实施分立。另一类,则是以解决涉税关系为目的的分立重组。本案例中,原工程施工属于营业税项目,而建材制造和轻纺产品生产又属增值税项目,国地税之间经常会就企业营业收入的流转税征收发生争议,分立后有利于解决此争议。当然,解决混业经营涉税问题,采用分立形式,主要还是考虑特殊情况下的免税重组。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规定,企业分立,被分立企业所有股东按原持股比例取得分立企业的股权,分立企业和被分立企业均不改变重组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且被分立企业股东在企业分立发生时取得的股权支付额不低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85%时,适用特殊重组税务处理,即重组时,分立企业接受的资产和负债按被分立企业原有计税基础确定计税基础,这意味着,被分立企业分立出去的资产不确认转让所得和损失。本案例中,企业符合特殊重组条件,因此,实现了免税重组。

从形式上看,公司分立是指一家公司分成两个以上具有独立法律地位但不具有股权投资关系的公司。根据被分立企业是否解散,企业分立分为新设分立和派生分立两类。在新设分立中,公司全部资产、负债重组后归入两个以上的新设公司,原公司解散。在派生分立中,公司全部资产、负债重组后归入一个或以上新设公司,原公司存续。实务上,不管哪种分立形式,对于原股东而言,有两种可能:第一,原股东按被分立企业原出资比例,分出一部分原实收资本设立新公司,并将对应的资产、负债和除实收资本以外的股东权益重组至新设公司。此类重组,在税收上,类似特殊重组符合免税条件,重组过程中不出现企业清算和分配。第二,原股东的一部分股东将其在被分立企业中的出资分离出来,重新设立新的公司,此种分立,类似于以股权出资方式的新设企业。根据财税【2009】59号文规定,此类重组属于一般重组,应当对分立的资产按公允价值确认转让所得,并对原企业进行清算和分配。根据以上分析,案例企业符合派生分立,并且被分立企业原股东按照原出资比例,在分立企业中持有相应的原出资额的一部分,因而也符合特殊重组,避免了税务清算和股东分配。

三、会计原则与会计处理

就会计而言,无论分立出于何种目的,哪种形式,被分立企业、分立企业和原股东都必须遵循一定原则,进行会计处理。从实质判断,公司分立就原股东而言并不存在股权和控制权向第三方转移的情况;分立过程中,也基本不会涉及资产的重估、对价支付,它只是资产、负债和权益的重整,不涉及交易;分立各方也是关联方,因而即便按一般重组涉及公允价值应税重组,这种公允价值也不具有会计意义上公允价值计量实质。因此,可以认为,公司分立实质是公司资产、负债和权益的分割,而不是资产转让和债务的清偿,不存在定价问题,也不产生新的计量基础,为此,公司分立应当以原账面价值为基础进行确认与计量。分立后,各分立主体汇总的资产、负债和权益,应当和分立前的一致,分立本身不产生新的资产和负债。当然,分立过程涉及资产清查、债务确认、企业登记等,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影响费用承担企业的权益,进而影响汇总权益,但对于分立日,按重要性原则其影响可以不计入分立的资产、负债及权益。

第一,分立企业在分立中取得的资产、负债,应当按被分立企业原账面价值确认,分立中不产生新的资产、负债;第二,分立企业根据分立中取得的资产、负债,确定应当转入的权益项目,作为股东投入,增加分立企业的权益,并按股东决议,确定注册资本额与比例,差额部分分别调整原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第三,被分立企业按重整分出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调整原资产、负债和权益项目,不确认重整损益;第四,原股东(如为企业),按新设企业权益及出资比例,调整原长期股权投资账面成本和明细核算,原按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则直接调整相应的成本和损益调整项目,原按成本法核算的,直接调整投资成本;第五,分立日(一般为股东会决议日),应当编制资产、负债交割清单和被分立企业、分立企业各自的资产负债表,作为比较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数。

在本案例中,分立日,被分立企业、分立企业的会计处理如表2。

被分立企业股东(企业),无论是权益法核算还是成本法核算,对其初始投资成本调整的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分立企业a

――分立企业b

――分立企业c

企业会计的会计原则篇2

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电力企业的发展伴随着风险,如何有效的规避风险实现电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十分重要,当前的会计工作中不确定因素较多,外界的经济环境,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都会对会计工作增加不确定性因素,从而导致风险出现,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能够帮助电力企业针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准确的决策,是电力企业日常会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原则。

一、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合理性探析

(一)什么是会计谨慎性原则

在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行过程中,经常会有多种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会计人员选择,在这种时候,会计人员应遵循“宁可预计可能的损失,不可预计可能的收益”原则,在不影响正常选择的基础上,尽量选择对电力企业产生影响最小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并对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进行核算,这样可以使企业有效的规避风险,减少负债和费用,这就是会计谨慎性原则。

(二)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

企业在利用会计谨慎性原则的时候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可选择性太大: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做出具体会计决策时可选择的方面比较多,这就造成了会计人员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主观随意性与倾向性,容易导致其不针对实际情况滥用谨慎性原则,针对这样的局限应当加强审计部门的监督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使其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做到客观、公正、合理、准确;②对关联方交易制约性不足:当前相关会计制度只有“不得全额计提坏账准备”这一项对关联方交易应收账款的规定;③会计信息公开性不足:会计谨慎性原则充分确认了企业的损失及负债,而对收益持谨慎态度,针对一些重要的有关企业未来收益的信息不予公布,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没有抓住提高效益的机会[1]。

(三)会计谨慎性原则的作用

①会计谨慎性原则能够合理的选择分析信息,针对一些不对称信息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能够有效避免不对称信息对企业领导者的干扰,使其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②谨慎性原则能够低估企业的收益和利润,我国税收和会计政策相一致,这就会使企业的税收顺延,降低税收压力;③谨慎性原则对企业的资产估计保守,通过降低企业的资产基准有效避免了企业决策者的激进性投资行为;④谨慎性原则能够使公司的对外信息保守化,这在企业的合作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的降低了合作风险。

二、电力企业中会计谨慎性原则的适用范围

我国电力企业资产优良、资金密集,会计谨慎性原则应用广泛,其主要适用范围有:①在处理会计业务过程中对未来的事件或风险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时应当利用会计谨慎性原则;②对于电力企业未来经济业务的发生额度、资金使用额度不确定时应当利用会计谨慎性原则;③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会随着市场变化、企业发展出现变动,在不确定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时候应当利用会计谨慎性原则[2]。

三、会计谨慎性原则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

(一)坏账准备的计提

(1)计提范围

坏账准备计提是电力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国家对电力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有着明确的范围规定:电力企业应收款项包括应收账款以及其他应收款项;预付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应在预付账款转到其他应收款后再进行;应收票据计提坏账准备应在应收票据转入应收账款后进行,在确定计提范围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①在一般情况下,与关联方发生的应收款项不全额计提;②电力企业的财政性资金,回收的企业员工代垫款项以及分公司之间、分公司与总部之间的应收款不属于计提范围内。

(2)计提方法

电力企业计提方法一般有两种:①个别认定法:对于一些基本确定造成事实损失不能回收的款项运用个别认定法;②账龄分析法:其他的可以回收的款项运用账龄分析法。

(3)坏账准备计提的步骤

①会计人员对应收款项进行定性分析,判断款项是否可以进行回收,是否为关联方的回收款项,根据应收款项的基本情况详细调查了解,分析可计提范围;②应收款项的计提:根据电力企业的特殊性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得出,电力企业的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应选用账龄分析法,对应收款项的账龄和回收的可能性进行合理分析,结合企业内部情况以及营销人员的专业性意见,按照其账龄计提坏账准备;③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由于电力企业的特殊性,有一些是企业多年的挂账,是一些关联企业非正常经营、不可回收的应收款项,要进行全额计提坏账准备,对于关联企业正常经营,没有造成事实损失,可以进行回收的应收款项,进行不超10%的计提坏账准备[3]。总结电力企业坏账准备计提列表如下:

电力企业坏账准备计提

坏账准备计提分类计提方法计提额度

应收款项坏账准备计提账龄分析法全额计提坏账准备

不可回收其他应收款项坏账计提准备个别认定法全额计提坏账准备

可回收其他应收款项坏账计提准备账龄分析法≤10%计提坏账准备

(二)其他减值准备的计提

在电力企业日常的财务管理中,其资产管理水平较高,在资产清理结果出来之后,会计人员要根据具体的资产清理结果合理的对其减值准备计提。

(三)资产减值损失转回

电力企业是我国支柱型企业,其具有资金密集、资产优良等特点,所以会计谨慎性原则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十分普遍,基于此,会计人员在处理价值减损的资产时,要进行减值准备计提,如果资产价值回升,要对已经计提的减值准备进行转回处理,以此来避免不正确的估计现象,保证正确利用会计谨慎性原则。

企业会计的会计原则篇3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企业会计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运用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资产的定义为“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单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企业对那些预期不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项目,都不能再作为资产来核算和列报。新会计制度对我国企业当前普遍存在的资产虚增现象,进一步扩大了谨慎性原则的实用范围,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在原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跌价准备等四项准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这四项减值准备。而且在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企业自主选择的余地更大,如对于坏账准备,原制度规定必须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比例计提,已经发生的坏账损失必须经过财政部门批准才能冲销,致使大量呆账、坏账长期挂账,固定资产也存在类似情况。这些都是导致企业资产不实的重要因素。新制度规定,坏账准备和累计折旧的计提比例均由企业自主合理确定,这样就能更加真实地反映资产的有效价值,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体现出资产必须具有能够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属性,提供真实稳健的会计信息。例如:待摊费用原制度规定在1年内分期摊销,新制度规定所摊销的项目不能再为企业带来利益,应将尚未摊销的待摊费用全部转入当期成本费用。待处理财产损益原制度规定批准前列示于资产方,经过批准后才能结转为当期损益,新制度规定无论是否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均应在年末结账前计入当期损益,不再允许列示于资产方。开办费原制度规定5年内摊销完毕,新制度规定除购建固定资产外,所有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在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当月一次计入开始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

二、从收益确认的角度看

从谨慎性原则出发,不高估收益,不低估负债和费用。例如:短期投资所取得的现金股利和利息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益,冲减短期投资账面价值,不再作为投资收益确认当期损益。到期不能收回的应收票据,转入应收账款科目核算后,期末不再计提利息,其所包含的利息,在有关备查簿中进行登记,待实际收到时再冲减收到当期的财务费用。对于使用借款购置和建造的固定资产,其利息资本化的时间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为标准,不再以“固定资产投入使用”为标准,避免了企业以是否办理竣工决算为由,拖长借款利息资本化的时间,虚增当期资产和利润,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

三、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

首先,谨慎性原则本身具有较强的倾向性,本期的利润稳健了,后期的却不稳健。比如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期末存货价值减少,会导致以后期间销售成本偏低,使利润反弹,对于期末存货占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如房地产开发公司)来说,这不失为操纵利润的手段,由此企业可能在某一会计年度注销巨额呆滞存货,计提巨额存货跌价准备,实现对存货成本的巨额冲销,然后次年可顺利实现数额可观的净利润,这种盈余管理只需对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作过低估计,而无需在次年度大量冲回减值准备。其次,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受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如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在没取得发票账单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价值,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怎样计算确定,折现率选用多大,都需要看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高低。谨慎性原则具有主观和不可验证性,易被滥用极大地破坏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使企业经营者更加容易地调节年度损益,均衡股利分配甚至逃避税款。

四、谨慎性原则的改进思路

首先,扩大谨慎性原则运用范围与适度运用相结合,通过逐步扩大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促使各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中进行公平竞争,使投资者及债权人对企业的分析有较强的可比性,从而使会计信息成为其真正决策的有效信息。寻找一个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平衡点,以使谨慎性原则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将其缺陷约束在最小的范围内。其次,推行谨慎性原则要循序渐进,由于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会计工作各个方面,设计到各方面利益关系,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会减少企业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监管,在非上市公司执行谨慎性原则时,制定若干事实细则和操作指南,循序渐进逐步有计划地进行。再次,提高会计人员职业水平和判断能力,加强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会有求真意识;应系统地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加强后续教育。

总之,在我国实行谨慎性原则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谨慎性原则运用过程中把握好“度”的问题,只有适度运用谨慎性程序和方法,才能真正揭示谨慎性会计的本质。

参考文献:

企业会计的会计原则篇4

小微企业设计原则会计制度

1企业会计制度

1.1概念分析

企业会计制度是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以符合党和国家政策、法令和制度为准则,以适应企业经营特点为前提,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对企业进行会计监督为目标的基本原则上建立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因地制宜的制度和实施办法。其中包含会计制度原则规定、会计业务核算规定、财产管理、成本计算规定和财产清查、会计人员交接和档案管理方面的规定等。

1.2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灵活性、多样性愈发凸显,国家和政策对小微企业的大力扶植为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和就业压力的缓解发挥的作用也愈发明显。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会计主体不清晰、会计制度不规范、会计从业人员专业性欠缺、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制度监管不力等问题依然较为明显。虽然2013年颁布实施了《小企业会计原则》,但推行时间尚短,贯彻实施的程度还有所欠缺,没有真正的对小微企业的会计制度规范化起到引领作用。因此在探索小微企业会计制度规范化的道路中,紧密结合当前小微企业发展实际,建设一套与之发展现状和当前经济发展前景相适应的会计制度势在必行,以此来促进小微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2小微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

2.1确立制度规范

小微企业在成长和发展中灵活多样是其特点,但是同时也带来了管理上的不便,在涉及小微企业会计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灵活多样的特点,同时以国家现有法律法规为基本规范,在国家的同一制度下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制定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与此同时,在制度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循会计制度设计的根本原则―规范性。会计工作在企业的运行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的失真是导致企业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因此,制定规范统一的会计制度才能够保证企业在发展中的良性方向和平稳步伐。

2.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部门制衡

企业的运行发展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在规范的会计制度下,各个部门之间的权力制衡也不能忽视。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虽规模上不占优势,但是下属财务人员冗杂,分工不明。因此,在会计制度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通过集中责任、权利和义务,使责任清楚、权利平等、义务一致,集中解决小微企业存在的财务活动不规范、经济事务职责不清等问题。同时,实行岗位轮换和不定时考评制度,通过岗位轮换避免“一家独大”现象的出现,同时也能够促使员工在不同岗位上的学习和提高。

2.3利益最大化原则

不论是小微企业还是大中型企业,其存在和运营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谋取利益,所以在制度制定和实行的过程中,利益最大化是核心原则。小微企业虽有灵活多样的特点,但也为其带来了管理上的窘境,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就必须结合自身的条件,依据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设计施行一套完整的企业会计制度,保证企业在运营中发挥成本和效益的最大化。

2.4前瞻性原则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不能一蹴而就。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也就是未来大中企业的后备军,因此小微企业在制定设计会计制度时要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战略,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对会计制度的要求和人才需求量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企业的会计信息也会更加的复杂,所以在设计制定小微企业的会计制度时要做好前瞻性的准备,加强其包容性和多变性,这样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减少因企业发展带来的制度性不足的问题。

3小微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方法及路径探析

3.1结合实际,打牢基础

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让正处在起步阶段的财务制度改革措手不及,适用于小微企业的会计制度虽已有进展但还仍在探索发展中。因此在发展中,小微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制定适用于企业本身的会计制度。首先,不能照搬照抄大中企业的现有成果,每个企业在发展、运营和各自领域中都有自身的特点,机械的抄袭不仅不能改善企业自身状况,还会雪上加霜,因此在制定的过程中,不好高骛远只求脚踏实地,以实用性为标准;其次,在改革企业会计制度的同时要打牢基础,对之前企业经济状况的汇总分析、财资状况和资金的分配、效益等进行详细的编制并形成报表,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优化企业内部岗位设置

企业不分大小都是一个由各个部门的人员组成的集体,那么在集体中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岗位,企业在运营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各个部门的每一位员工的共同努力,在制定小微企业的会计制度时要充分发挥责任制和奖惩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岗位职责分工明确,赏罚制度严厉施行,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员工,让整个企业内部的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充满责任意识和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在管理中应该增设监督管理职能的部门,制定统一规范的管理办法,督促员工在岗位上尽职尽责,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3.3加强人才培养和吸收

对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入职门槛和从业要求要相对提高,对已在职员工要加强业务培训和教育。企业内部的会计机构和制度也应及时针对经济发展现状和社会发展水平进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经济活动和市场经济变迁。因此,企业在发展中应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同时,企业在提高薪酬对员工奖励的过程中应避免“一视同仁”,根据企业现状,设立不定时考评制度和奖励机制,优胜劣汰,特别是对会计部门的岗位,有针对性的进行奖励,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还可全面掌握员工工作水平和专业技能和能力,促使其不断学习努力,适应企业的发展,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4结束语

企业会计的会计原则篇5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企业会计工作;应用探究

随着我国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在实践环节中出现的问题逐渐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企业在运营与发展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会计工作的管理与控制,利用优质化的企业会计工作,帮助企业实现风险信息的预先估计,提高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本文主要围绕着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探究,为我国企业今后的会计工作提供可行性参考。

一、企业会计工作中的谨慎性原则探究

企业会计工作中的谨慎性原则具体指的是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的经济业务,在企业自身可能估量费用得到确定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一系列会计核算与经济业务价值估算。在我国企业的实际运营与发展过程中,受市场综合环境与企业自身资产的影响,所有企业自身的负债与收入项目资金都可能出现出入与遗漏的情况,致使企业整体经济效益遭受严重打击,对企业的发展和运营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在我国部分企业的会计工作当中,会计人员往往会在不具备十足把握的前提下及西宁确定与入账记录,致使企业管理人员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按照会计核算的标准进行建设与施工,在竣工与工程项目结束后出现严重的出入,导致企业的实际经济利益造成巨大损失,因此,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工作中能够准确的进行确定与入账工作,成为我国企业会计工作发展与完善的重点内容[1]。

企业会计工作中的谨慎性原则从本质上确保了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与工作安全性,通过标准化的操作规范与详尽的中心性原则,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在实践工作中会受到良好的约束与管理,以此将企业资产以及亏损的效益进行很好的净化,有效帮助企业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将内部财务问题进行完善与优化,对企业内部所存在的不良核算行为进行控制与管理,帮助企业实现优质化、规范化的运营模式,最终提升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2]。

二、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情况

(一)加速折旧应用法

随着我国社会日益月异的发展情况,任何现代化设备在实践使用过程中都可能面临着遭遇淘汰的风险,为了能够在现有设备被淘汰之前,帮助企业保持原有的生产能力,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在设备使用前对设备进行前期计提大部分折旧,通过折旧的办法,帮助企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稳步保持生产能力。传统折旧办法以图纸、文字等形式对投资计价方式以及工程保险责任界面等情况进行描述和规定,为投标人提供明确的参考。一旦中标人确立后签订了合同,监理、承包商、业主之间的义务和权力都相应明确,避免了之后存在问题纠纷的情况。

(二)存货跌价准备以及资产减值准备

存货跌价准备具体指的是企业在期末对存货进行清查的过程中,发现存货损毁或者部分出现陈旧问题时,通过销售低于成本的存货,使存货转变为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商品,以此实现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促使存货陈本降低,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资产减值准备具体指的是企业对于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一种核算方式。施行资产减值准备的过程中,除了特别规定的单项资产以及资产组以外,其它的资产组的可回收金额都应该低于账面价值,以此保证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有效性。资产组具体指的是企业所认可的最小资产组合产生的现金流入,这种现金流入基本上独立于其它独立资产或者资产组。

(三)坏账准备的会计科目

坏账准备具体指的是企业在进行核算与账务处理的过程中,专门用来对应收款项进行全面检查的准备工作,对于企业没有把握收回的应收款项,坏账准备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所遭受到经济损失,使企业在实践运营过程中做好了一定的准备。企业在进行坏账准备的计提工作时,应当根据企业以往的经验、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债务情况等因素进行相应的信息估计,确保该想应收款项能够顺利收回。对于回收可能性不大的款项,在处理过程中应根据企业现金流量的实际情况,结合债务单位可能出现的破产、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不足、单位撤销以及自然灾害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短时间无法偿还债务的单位应没收款项逾期三年以上执行。企业对于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更应该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对于有确凿证据而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应该尽量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解决。

三、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情况

(一)谨慎性原则在企业工作中滥用

在企业的实践工作中,会计人员需要对经济事项进行适当的处理,秉承客观性原则,通过专业化的角度帮助企业正确选择决策线路,避免企业出现财务风险问题。然而,在我国部分企业的会计工作中,谨慎性原则的使用没有明确的约束与规范,致使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事项的过程中带有主观随意性,将谨慎性原则随意使用,致企业实际经济效益于不顾,导致企业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采用类似于过度计提减值准备或者补提减值准备的会计计算方法,能够帮助企业达到粉饰经营成果提高业绩的作用,但是这种滥用谨慎性原则的行为,却存在隐瞒利润,逃避税收的目的,将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企业今后的发展。

(二)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冲突

谨慎性原则在使用过程中与可比性原则、可靠性原则、权责发生制与配比性原则等其他会计原则相冲突,往往会导致不同会计人员所核算出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更会导致会计核算的真实性收到极大的影响。传统会计使用原则例如权责发生制,其要求会计人员在实践工作中应严格按照应收应付制进行计算,要求会计人员对收入费用发生的时间进行确认,并且详细数据进确立其归属。而谨慎性原则在使用过程中则允许对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提前进行计算,这一点与权责发生制相违背。因此,会计人员在使用谨慎性原则的过程中应根据业务项目的实际需要,确定会计核算的使用原则,避免出现会计原则相互冲突的情况。

(三)谨慎性原则中的某些条款缺乏可操作性

企业在使用谨慎性原则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与规范,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与盈余,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资产进行充分的减值准备,以此帮助企业有效避免财务风险所引发的资金问题。但是,在我国部分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对于谨慎性原则当中某些条款的使用,仍存在较大的误区与不确定性,这些问题情况导致企业对于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没有清晰的界定,在操作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严重影响谨慎性原则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更会给企业财务核算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加大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四、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工作中的优化应用措施

针对我国部分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存在的谨慎性原则应用问题,有关部门与政府单位应予以关注和重视,通过政府部门的监督与管理,颁布与维护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企业今后正确使用谨慎性原则提供有效指引,加大对违法犯罪事件的惩处与追究,为我国企业营造良好的运营与发展环境。同时,国内部分企业更应该在实践运营中积极完善自身的会计核算体质,加强对谨慎性原则的认知,避免谨慎性原则的使用问题。

(一)建立信息化的会计工作管理体系

针对我国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相应完善与创新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积极构建立信息化的会计工作管理体系,充分利用谨慎性原则,实现企业会计工作的完善化管理,通过构建完善化的会计工作管理体系,实现谨慎性原则下的优质化企业会计工作管理模式。

当前一些企业所采用的财务会计制度,对于会计工作管理体系的主体还不太明确,没有特定的控制主体,造成会计工作管理体系无法有效的落实到实处[3]。结合我国信息化技术的实际发展情况,在我国企业今后的会计工作当中,管理人员应对企业信息化控制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在财务会计工作中应该要注意规范流程和按照规章制度来严格执行。对于信息化管理应该做好审核工作,成立监督小组。确定控制体系主体,采用分级负责的方式,明确各个企业部门之间的职责,将责任落实到个人。秉承谨慎性原则,是会计工作在实践工作中联通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共同配合,保障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的落实和实行。加强对会计员工的管理,制定相关的制度,使会计人员在落实谨慎性原则的同时,能够遵循相关的奖励措施,依次提升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提升企业会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效果。

(二)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能够保证各个部门之间能够协调合作、责任合理的分配,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良好的运作。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不相容职务和授权批准控制应该区分开,会计工作中对于大型设备的审批,应该采用管理人员集体审批和决策,同时构建责任追究制度。相关部门更需要积极建立与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相关负责人员对企业的设备进行使用、转移要注意办理相应的交接手续。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在遵循谨慎性原则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应依靠内部控制体系灵活的对企业设备开销进行合理的调整,以此来控制企业预算成本,进而提升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运行效率,帮助企业在内部管理过程中实现更好的运转。

(三)加强企业会计制度的控制与执行

在企业的实际运营过程中,财务会计工作是企业经营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根据当前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规范状况,在相应完善与优化的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应积极加强财务会计制度的执行和控制,遵循谨慎性的会计核算原则,帮助企业实现更加优质化的会计核算工作。在企业会计工作中,管理人员需要加强财务会计制度的管理力度,积极做好企业会计中的编制工作,对编制预算有计划的组织,进行重点管理与控制,充分发挥出企业会计制度控制与执行的力度与水平,切实保证企业会计工作的质量,保障各项财务预算按规定程序批准并且能够严格执行。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企业的财务会计的管理与建设是很有必要的,在企业发展与运营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应遵循谨慎性的会计核算原则,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体系的工作内容与管理架构,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进出.新时期下的企业会计工作管理[j].信息技术教育,2013,12(09):23-24.

企业会计的会计原则篇6

会计政策是一种核算的规范和标准。现代企业实质上是由与企业合同有关联的并在企业具有一定产权的各种利益集团组成的。为了避免某个利益集团产生有损于企业价值增长的行为,便产生了会计政策如何选择的问题。

一、会计政策的概念及特性

(一)会计政策的内涵

政策意为“为政之策”。其原意是指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时期的历史路线而采取的行为准则,后泛指为特定主体从备选方案中根据给定的特定条件所选的用于指导和确定当前决策和行动的总则。

会计政策作为政策的外延之一,有其具体的限定内容。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会计政策是“那些被报告会计主体的管理当局认为在当前环境下最能恰当地表述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从而被依循的会计原则及运用这些原则的方法”。上述定义都强调会计政策要能“最恰当地表述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我国具体会计准则认为:“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应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就现实而言,会计政策根据其指定的面向整个国家及社会的,一些通用、重要的会计方针、原则及方法程序, 通常以准则的形式固定下来;第二层是企业根据微观实际,“量身定做”制定出的会计政策,其适用范围仅限于自身。

在我国会计实务中,人们给了会计政策不同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一是企业会计政策包括在编制财务报表上,企业管理人员所采用的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程序。二是企业会计政策也称企业会计方针,是指企业编制会计报表时,为正确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原则及程序和列示方法。三是企业会计政策是指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所采用的具体原则、方法和程序。四是企业会计政策实质上是企业为编制会计报表而对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程序的选用所作的决定。

(二)企业会计政策的特性

1.企业会计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原则、基础、方法、惯例、规则和程序。但会计政策的实现都是一个客观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政策的阶段性,显示出重大政策、特殊政策和创新政策的区别,从而形成企业会计政策体系和过程,相辅相成,互为推动。

2.企业会计政策的功能和作用,首先不是面向过去,而是面向现在和未来;其次它不仅解决局部问题,主要是解决大大小小的全局问题,一项会计政策往往影响一项业务、一张报表,甚至一个企业。

3.企业会计政策的目标,包括日常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和揭示行为。会计政策是报表编制的重要依据,也是报表揭示的组成部分,但它贯穿于日常的会计处理过程。通过日常业务和报表业务的规范,以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满足报表使用者的要求。

4.企业会计政策必须具备公认性。企业会计政策必须符合会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规范要求,一般不允许制定和使用不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会计政策。5.企业会计政策必须具备适用性。企业会计政策必须站在企业的角度,从本企业实际情况出发,适应本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报表以及会计管理需要。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必然性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既包括某项经济业务初次发生时的初始选择,也包括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更原会计政策,转而选择采用新的会计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改变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同时宏观经济复杂多变,这些都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从而形成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环境,使会计政策选择这项工作变得十分必要。

(一)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会计信息揭示的基础

会计的核心问题是确认和计量,经济业务事项的初始确认和计量,以及在此之后的再确认和计量,其本身就是对具体会计原则、具体方法和程序的选择和运用,因此,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企业会计信息揭示的基础。

(二)会计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的财会人员探索和选择适宜的会计政策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经营范围、业务种类趋向多样化,使企业与各方的经济关系日益复杂。这不仅拓宽了会计活动的范围,而且充实了会计业务的内容,也决定了企业必须在准则、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寻求和选择有利于具体企业会计时间,全面满足会计工作要求,且能正确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经济关系的会计政策。同时,随着技术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的生成速度极大提高,会计人员就可从原繁重的核算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不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恰当地选择会计政策,使会计信息的揭示更真实。

(三)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完成企业目标和贯彻经营思想的手段

每个企业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目标,即使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可能有不同的目标。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往往会采用不同的经营战略,又是稳健经营,又是锐意开拓。管理人员经营思想的体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除了采用不同的经营战略和措施外,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于会计政策的选择。比如企业在采用稳健经营的方针时,往往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希望尽可能地采用谨慎原则的处理方法,使企业的实力得以保护,避免风险的产生。而企业为了便于开拓市场、显示实力,则需要在会计信息中显示其经营业绩和发展潜力。必须指出的是,会计信息的披露应当是以客观、真实、公允为标准,会计人员不能违背职业道德,滥用会计政策,进行会计操纵,以误导乃至欺诈与其相关的利益关系方面,这将触犯法律,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

在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主要基于以下几种考虑:

(一)基于企业自身物质利益考虑

众所周知,当前国有企业的经理、厂长以及其他管理人员,他们取得工资、奖金的具体数据往往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而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考核则往往是反映当前利润完成情况的财务指标。由于这些指标都是反映当期的经营成果,管理人员为取得更多的奖金以提高其现值,往往会选择增加利润的会计政策来改变业绩考核指标。

(二)基于企业管理者的政绩考虑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职位待遇与其经营业绩挂钩,这样,厂长、经理们为自己的仕途,就会选择增加当期利润的会计政策。另外,由于国有企业跟当地政府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方财政、政府目标都跟企业经营业绩紧密联系在一起。出于迎合政府偏好,企业管理当局也会选择增加当期利润的会计政策。

(三)基于企业筹措资金的考虑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进行风险管理,把贷款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在向企业提供贷款时,必须要考虑企业的偿债能力。而银行确定企业的资信能力的依据就是企业提供的会计报告,所以企业面临资金短缺,急需贷款时,管理当局就会选择能提高其资信的会计政策。

(四)基于公司上市的考虑

为了从证券市场募集大量的资金,许多公司发行股票和股票上市的愿望十分强烈。但是,根据我国证券法的规定,发行和股票上市的公司必须具备连续3年赢利的经营业绩。于是,许多企业为了股票发行和上市,通过选择平滑利润的会计政策来确保企业3年赢利。

(五)基于公司配股考虑

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扩大经营规模,就希望在证券市场上进行再筹资:增发新股或配股。但是,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配股有严格的要求。在1994年前,有关法规规定:上市公司配股,在其申请配股的前3年,每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能低于10%,属于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的公司略低,但也不能低于9%.在这种监管措施的影响下,10%的净资产收益率变成了投资者判断上市公司业绩优劣及发展的分水岭。净资产收益率l0%以上意味着该公司具有资本扩张的能力,而资本扩张被看作是公司发展的象征。于是,监管措施的影响、公司自身对配股资金的需求以及投资者简单的价值判断等因素的存在,促使企业在会计年度结束时测算本年度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是否达到10%,并重新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来确保企业连续3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

(六)基于避免处罚的考虑

上市公司并非公司股票一上市就万事大吉,由于经营业绩不好会受到各种处罚。首先,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做好1997年股票发行工作的通知》:“凡年度报告的利润实现数低于预测数20%以上的,除公开做出解释和道歉外,将停止上市公司两年内的配股资格。”中国证监会还将视情况实行事后审查,如果发现公司有意出具虚假赢利预测报告,误导投资者,将根据有关法规进行处罚。但是,有的企业为了多募集资金,还是会通过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来实现其目的。其次,根据《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条例》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3年亏损,其股票将被中止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按目前情况,公司取得发行股票且上市交易的资格非常的不容易,公司股票上市后又被摘牌,不仅对股东是莫大的损失,而且丧失上市资格意味着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被白白浪费掉。因此,上市公司往往认为被摘牌是对公司最严重的处罚。为保住上市资格,管理层往往会采取有利于自己的会计方法和程序。

(七)出于避税考虑

在一些“内部人控制”的国有企业,“内部人”为“确保企业利益”会选择减少当期利润的会计政策。另外,在我国现行的税收管理体制下,一些跨国企业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采取抬高或降低交易价格的会计政策,以确保所缴纳的税收能够进入某一地方的口袋。

四、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则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它是与企业相关的各利益集团处理经济关系,协调经济矛盾,分配经济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企业恰当选择会计政策,对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不能只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且应同时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合法性和相对独立性相结合原则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应当是在准则、制度规定的可供选择的会计原则、具体处理方法内的取舍,这样才能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和真实可靠性。否则是违法行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但是,对于拟选用的会计政策与国家的税收法规不一致时,会计政策应当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遵循会计核算本身固有的规律,而不必拘泥于国家税收法规、政策的规定及变化或调整。

(二)一贯性原则

企业选用的会计政策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和连贯,不得随意改变。当然,在理解和执行一贯性原则时,不能机械地理解为不能变更会计政策。如果已经选用的会计政策时期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再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企业就不宜以该会计政策处理相关的经济业务事项,而应从目前的经济环境和经营情况出发,重新选择最能恰当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政策,企业应正确处理好保持稳定和适时调整的关系。当然,企业对于会计政策的重新选择,应当按照会计准则、制度要求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并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以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把握企业管理当局选择会计政策的出发点和具体影响,以正确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

(三)适用性的原则

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理所当然地应与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理财环境相结合,即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当考虑行业特点、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内部管理、企业经营业绩、现金流量、偿债能力等多种因素。会计政策的适用性是确保会计政策得到很好发挥的重要保证。会计政策的适用性还意味着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以及理财环境的变化,会计政策本身要重新做出选择,以确保在新环境下的适用性。

(四)成本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权衡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在基本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保证的基础上,应选择便于理解和实施的会计政策,并尽可能地降低操作成本。在操作成本大致相等时,企业应优先选择能够提供相关和可靠会计信息的会计政策。

企业会计的会计原则篇7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企业会计;具体体现

1.谨慎性原则的基本意义

从字面上来讲,“谨慎性原则”的重点便在于“谨慎”二字。意为敦促会计人员要谨慎地处理公司的财务。这种谨慎并不是一般意义上讲的小心翼翼,不弄错一个数字。因为数据的正确性是最基本的,所以并不需要再多加强调。谨慎性原则的更深层次的含义便是:在企业面临不确定的因素的情况下,不会多记资产和收益,同时也不会少记负债和费用,尽可能地合理地估算企业的收入与支出。这样一来,公司的资金链处于流通状态,公司的领导制订计划时也能够有坚定的支撑,保证了该项决策的稳健性。

2.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作用

在如今的企业会计环境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不规范的记账行为,这往往会导致企业的资金流失,或是项目得不到后续资金的支持而瘫痪等一系列严重的后果。由此可见,会计确认的重要性是不可磨灭的。企业中一旦出现了虚增利润,夸大资产以及隐瞒债务的情况,便十分容易造成企业领导发生决策性错误并无法挽回。谨慎性原则的存在便是为了防止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企业经济持续发展的时候,会计人员应准确地把握信息,不掺杂主观臆断,利用谨慎性原则,客观公正地对待公司的收入与支出。

3.谨慎性原则在存货计价方法中的具体体现

存货计价的方法有许多,在存货采用实际成本核算的时候,大致有五种方法。分别是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时候使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物价上涨之时,如若企业采用的是先进先出法,便会导致本期的成本偏低,使得显示出的利润当中掺杂了较大的水分,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然而若是采用后进先出法来计价,会造成本期的成本十分接近当期成本,利润中的水分也随之减少。如此,期末存货的价值偏低,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好处。

4.谨慎性原则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中的具体体现

一般情况下,固定资产的折旧有加速折旧法和平速折旧法两种。加速折旧法又可分为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综合法;平速折旧法也包含两种不同的方法,分别是工作量法以及平均年限法。一直以来,经无数企业家长期有效的实践得出,当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时,可以使企业的固定资产在前几年多提折旧。通过这样一种减少利润,但是可以早日收回投入资金的方式,实现了企业资金的有效利润。与此同时,无声无息之中还相当于收获了一份无息贷款,何乐而不为。这便是谨慎性原则的优势所在。

5.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其他方面的具体体现

根据《制度》第51条规定:“企业应该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希望企业通过对各方面资产以及其可能发生的损耗等一一考虑清楚,并且依据实际情况记录相关费用,从而保证企业的财务状况是真实有效的。使得企业拥有坚实的基础,并以此为堡垒,制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计划。

5.1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根据《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按照成本和市价在期末时对短期投资进行孰低计量。其具体意义则是指:当短期投资的期末市价高于成本时,那么便当根据成本计价;反之,若是短期投资的期末市价低于成本,显然就该根据市价计价了。除此之外,如果出现了市价已经比成本差额都还要低的情况,就要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中,短期投资项目为减去其跌价准备之后的净额。这样一来,企业便只能够在市价下跌之后,确认其造成的损失,但是却无法确认当市价上涨之后收益是如何的。但是,在风云诡谲的证券市场,短期投资项目不失为一个保证企业稳健增长的好方法。

5.2存货跌价准备

当今时代下,科技发展十分迅速,新产品出现的速度越来越快。各个企业为保证能够在如今的经济洪流中保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不断地推陈出新,以迎合当代消费者的需求。然而,由此产生的存货问题便无法被企业家们所忽略。产品不断地被全新的物品所取代,但是存货的成本是根据历史成本来计价的,可是其真正的价值早已下降。若仍然按照存货的历史成本计价,显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为了保证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根据谨慎性原则,对于存货的计价建议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值孰低法。即按两者较低的一方计价的方法。若出现成本低于可变现值的情况,毫无疑问,则按照成本来计价,反之,则按照可变现值来计价。但是,当可变现值已经比成本差额还低时,那么便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5.3其他跌价准备

坏账损失准备: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好坏账损失准备,以防出现相关情况时无法应对。这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无形资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市场上存在着太多不确定的因素,在长时间的发展当中,企业可能出现固定资产减值的情况,所投资的项目也有出现问题的可能,对于这些情况,企业都应该有一个预估,以抵御发生此类情况时对企业产生的危害。

除此之外,还有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债务重组以及收入的确认与计量。以上各种情况,均是为了使企业能够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屹立不倒并坚实发展的有效方法。

总结

无法否认,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学当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充分并且正确地使用谨慎性原则,是企业走向成功的捷径。

参考文献:

[1]郭喜露.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3(07):147-148.

企业会计的会计原则篇8

关键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管理系统;原则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system of enterprise of our country is the core content. the spirit of enterprise 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basic premise to follow,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capital market, establish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the full, the internal power between balance and control, strengthen internal management, clearly the respective responsibilities, establish a transparent information system, to realize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system.

keywords: enterprise 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mechanism; management system;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企业财务会计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市场经济下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度不健全。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所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处于不断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 很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正在建立,但是也有很多企业没能建立起内部控制机制,或者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受到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很多企业在发展模式上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 很多企业在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上局限于计划经济时代, 这些企业无论在资源还是在资金都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来进行;另外相应的法律和法规还不够健全,很多企业经营者不按照相应的法律规定去做, 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信息接受能力不强或不接受控制;同时,财务主管领导和其他的部门主管都会出现按照领导的意思来完成任务, 这就出现了权利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的失衡, 就会出现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的现象。

第二,管理系统缺少控制力,内部制衡机制不健全。公司内部缺少制衡机制, 导致企业内部会计机制的发展不健康,一个企业如果缺乏对公司法人的制约,就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目前,在我国企业对法人的制约主要是董事会,但是很多企业的董事会制度不健全,很多企业的董事会名存实亡,不能发挥好董事会自身的作用;同时很多企业的规模比较小,没有董事会的存在,对企业法人的监督处于一个真空, 不能很好地对企业法人起到制约的作用。企业内部缺乏一个有效的会计机制,就会出现某些领导利用职务之便,采取非法的手段,挪用或者侵占企业的资产,导致企业的亏损或者倒闭。

第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在制定之初就存在一定的问题, 很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设计者很多都缺乏经验的或者水平有限, 另外很多设计者过多地考虑到领导的爱好, 这就会导致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人为性失效。同时,在执行力方面,企业管理中人为因素占的比例比较大,只重领导的决策,导致很多领导越权管理的现象经常出现, 就会出现不能按照预定的模式进行指令的下达,很多规章制度不能很好的执行。

二、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分析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困境,包括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原因,所以我们应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相应的完善,采取对应的措施,建立建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

第一, 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 不能出现和国家法律法规相左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这是一个基本问题。

第二,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要针对企业内部的全体成员,约束的范围包括企业内部职工,还包括企业的法人、董事会成员等高层领导,任何人不得越权进行管理,不能出现对个别人无效的现象。

第三,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一定要符合公司的所有环节和所有业务内容,不能出现管理真空的现象,给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在机制的关键环节制定控制重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第四,在制定控制机制方面要与时俱进,不能固守,这就需要我们按照市场机制不断变化和调整,在制定控制机制方面和执行两方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做到符合实际,让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得到更好地发挥。

第五,要本着企业的成本效益的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做到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形成监督,让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机制得到完善和发展。

三、实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具体办法

第一,建立有效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内部会计控制机制的建立要和经济责任相结合,强化内部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奖罚分明,把考核制度落实到实处。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内部一定要严格遵循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规则, 让企业内部的会计机制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杜绝出现私权滥用。

第二,完善信息系统管理。一个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并不等于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应利用好信息系统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效率和效果。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避免企业信息不对称或信息的隐瞒会导致企业内部员工和法人或者董事会产生矛盾, 更好地做到账务公开,特别是在会计机制方面,要保障公开透明,这样能够让员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达到企业良性运转的状态。

第三,加强控制和监督。在企业制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权利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制衡,在企业内部的管理过程中形成有效的循环监督和管理链条, 要突出对法人的制约和监督, 建立完善的董事会制度,让董事会发挥好作用,共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推动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康发展。

第四,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机制。一个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基础, 它对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有着很大的帮助。《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中对我国各单位的负责人做了明确的规定, 本单位负责人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全权负责。明确了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和义务,能更好地督促其他企业员工的行为, 增强内部会计制度的执行力度。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能够为企业创造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有利于企业开展各项任务,让企业健康发展。

第五,加强企业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企业内部稽核和内部审计有利于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让企业的考核、监督、制约机制更好地落实。将内部审计人员从会计、财务人员中分离出来,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审计人员的作用。内部监督评审应原则:(1)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有效和全面的审计,内审作为内控系统监督评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向董事会或其审计委员会直接报告工作。(2)在实施控制过程中, 无论是内部管理人员还是内部控制人员,对在执行相关控制时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报告,及时处理,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全员控制意识,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预期的目标,另外企业要对内部内审人员进行培训,配备称职的人员,促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环境的建立,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总之, 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利用好市场环境,建立透明的信息体系,强化内部管理,明确各自的责任,实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世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m].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2]朱荣恩.内部控制评价[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3]虞文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潘经民.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难点及其理性思考[j].财务与会计, 2004,(09).

企业会计的会计原则篇9

【关键词】公路施工企业 成本费用 内部控制

一、公路施工企业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

(一)成本最低原则

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应注意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的成本最低化。一方面挖掘各种降低成本的能力,使可能性变为现实;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制定通过主观努力可能达到合理的最低成本水平。

(二)全面控制原则

即施工成本的全员控制和施工成本的全过程控制。施工成本是一项综合性的指标,它涉及到项目组织中各个部门、单位和班组的工作业绩,也与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有关。施工企业成本的高低需要施工人员的群策群力共同关心。

(三)以施工过程为重点原则

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是为施工过程阶段的成本控制做准备的,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盈亏已基本成定局,即使发生了偏差,纠正时已经为时已晚。因此,施工过程成本控制的好坏,对项目经济效益的高低具有关键性作用。

(四)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责任制原则

要使成本控制方法真正发挥及时有效的作用,必须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制的要求,贯彻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责任制原则。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工程技术人员、业务管理人员以及各施工队和生产班组都负有一定的成本控制责任,从而形成整个项目的成本控制责任网络。必须遵守“谁控制、谁负责、谁承担、谁受益”的责任分解原则及“收益与成本挂钩、分配与上缴挂钩”的控制监督机制。

二、公路施工企业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思路

(一)内部会计控制有效性的特征

1.内部会计控制要有标准性

企业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是一个多维的复合系统,为使所有反映企业内部控制的因素都能够量化,就需要同时设计定性指标予以反映。这些定性指标所包含信息量的宽度和广度,要远大于定量指标,不但可以弥补定量指标的不足,还可以纠正过于强调定量指标对企业长远利益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设计的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更具有综合性和导向性。2.内部会计控制要有全局性

由于企业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因此,制度设计要有全局的观点,即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要使各部门和各岗位形成既相互制约又具有纵横交错关系的统一整体,以保证各部门和各岗位均能按照企业的目标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3.内部会计控制要有及时性

内部会计控制可能因为内外经营环境、业务性质的改变而削弱或失效,因此内部会计控制应着眼于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学习能力,企业应根据经营范围、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科技水平等的变化,不断调整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同时要注意组织之间上下、左右的协调关系,适时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评估,找出可能存在的重大缺陷,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补救,及时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二)公路施工企业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重点

1.人工费

重点是定额定员的控制,一方面要根据劳动定额、工时定额进行定员配备和劳动力安排,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应对工人生产的工时进行控制,使实际消耗工时数不超过规定工时数。在奖金的发放上,认真按照工人的实际工时计算,做到按劳取酬。根据施工进度、技术要求,合理搭配工种工人的数量,减少和避免无效劳动。

2.材料费

材料应在合理使用条件下,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凡超出定额用料的,必须查明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对于材料的采购,应遵循“质量择优而买,价格择廉而购,路途择近而运”的原则,在把好质量关的前提下减少采购成本。 3.机械费

机械设备具有单价金额大的特点,因此对于企业那些不常用的机械设备可以采用租赁的方法来进行管理,以减少有关资金的占用。对于机械的使用应在内部合理调度,争取实现一机多用,同时严格持证上岗制度,避免不当操作造成的损失。定期进行设备的保养维修,将责任范围分工到人,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找出解决办法。4.其他间接费用

公路施工企业的管理机构要根据施工工程的规模大小和难易程度进行科学设置,实现机构精简,有效控制办公经费。同时编制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减少贷款引起的财务费用的增加。

(三)公路施工企业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方式1.账务系统控制

在账务处理的流程中,各有效单证都会有相应的编号,内部会计控制人员可据此判断完整性和准确性的控制;在账务处理中又有明细账与总账的区分,两者是相互印证的,同时在总账方向下可根据明细账提出的具体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细化出各详细影响因素。2.实物资产控制

公路施工中材料机械等实物资产是公路施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定期进行盘点,实行差异的追踪控制是减少额外支出的有效方法。3.人员素质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是全体施工人员,因此全面提高其素质也是内部会计控制的一种方式。从人员的招录到使用,都要人尽其才,实现人力资源利用的高效率。平时加强施工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同时制订科学合理的施工标准,不定期地在施工过程中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之类的活动,做到奖惩有据,提高广大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尹在圣.施工企业责任成本管理概述及其应用.会计之友,2005,(4).

企业会计的会计原则篇10

一、企业会计谨慎性原则概述

(一)谨慎性原则的概念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小企业的不断涌出,每个企业所面临的环境都有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和挑战。面对这些可能会给企业会计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必须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努力把企业的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根据这些情况,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在进行会计活动的过程中,需要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对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进行科学合理的核算。对于资产收益、负债费用都不得多计或少计。谨慎性原则又叫稳健性原则,也称审慎原则。谨慎性原则主要适用于在会计实务中出现几种不同的会计方法与程序的情况,这个时候,会计工作人员应当秉着谨慎小心的态度,在不影响会计计算结果的基础上,选择对企业效益影响最小的会计方法和程序。

(二)谨慎性原则的基础

1、会计实务环境中的不确定性

谨慎性原则的最初产生理由即为会计实务环境中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又来自于以下两种方面。首先,企业从事的经济活动通常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来自于企业内部,可理解为企业要面对的各种内部风险和漏洞。其次,会计核算具有不确定性。具体来讲,这种核算的不确定性既来自于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也来自于会计实务。在整个会计核算过程中,工作人员有时无法避免要对相关数据进行大量估算,这也是谨慎性原则由来的基础,谨慎性原则可以稳定并约束这些不确定性。

2、企业管理之稳健主义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负责人会对自身企业大力奉行乐观主义,以此来保持积极良好的态度,鼓舞员工气势。这种乐观主义也会影响到会计活动中来,导致会计信息不能科学公正的表示企业的财务状况。所以为了满足股东们或其他报表使用人的要求,真实客观地反应企业资金状况,工作人员会将稳健主义的风格渗透到财务报表中来。这也是谨慎性原则的依据。

3、企业的资本保全

谨慎性原则能在最大程度上帮助企业做到资本保全。这是因为,盲目的对企业资产和利润进行高估将会使得企业资产不实,进而做出错误的经营和投资决算,带来的经济损失是不堪设想的。正是为了防止此类状况的发生,才有了谨慎性原则,以保帮助企业资本保全,维持企业最基本的流动资金和生产能力。

(三)谨慎性原则与其他原则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区分谨慎性原则和保守主义。可以说,谨慎性原则是由保守主义演化而来的,但是不能把谨慎性原则完全理解为保守主义。保守主义的精髓是明确所有潜在的损失,同时避免潜在的收益,盲目奉行保守主义可能发生的极端结果是人为控制收益,造成信息误导。而谨慎性原则则是强调对于财务信息使用者负责的态度,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合理的分析,明确可能的风险和损失,注重理性判断。

其次,我们需要理解谨慎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的关系。谨慎性原则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对客观性原则的补充和完善。客观性原则要求工作人员对于财务信息做到彻底公正、完全客观,谨慎性原则则允许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会计处理。它以维护客观性原则为前提,在二者发生矛盾时,根据不确定性的轻重选择合理的手段处理。

二、企业会计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

(一)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最大的意义即为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外界环境,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必须能够预先确定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和会计处理来规避损失,以此维护企业的稳定和安全,这就是谨慎性原则的最大效果。

(二)为债权人和股东权益提供保障

如今在企业的发展和管理中,所有者的权力与经营者的权力分离,投资人是通过经营人对企业的管理来获取利益的。在企业会计中充分运用谨慎性原则能够避免对资产的过高估计和对负债的过低统计,也就保证了债权人和股东获得能反映真实信息的财务报表,进而为债权人和股东权益提供了保障。

(三)降低企业合同风险

因运用谨慎性原则而保证了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也就降低了企业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这样一来,在合同签订时因财务报表真实性有误而造成的经济纠纷就能够得到避免,也就是降低了企业合同风险。

三、企业会计谨慎性原则应用

(一)谨慎性原则于资产应用

首先是对于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固定资产的折旧通常有平速折旧法,包括年限平均法与工作量法;还有加速折旧法,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与年数总和法。根据谨慎性的原则,可选择使用加速折旧法。通过加速折旧法来计提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能够使企业所拥有的固定资产在使用的前几年就多提折旧,这样就减少了需要缴纳的所得税,可以说是为企业谋得了一份无息贷款,还能够尽早回收所投资金。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即以谨慎态度进行会计活动。

其次是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算。企业在进行自主开发项目时,研究阶段的支出与开发阶段的支出应区别对待。不能将研究阶段的支出资本化,而应将其在产生的一刻开始全部算到当期损益中来。开发阶段的支出可以资本化,但需符合一定的条件,资本化以后可计入无形资产中来。并且,如若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不能确定,则不可摊销。

再次是对于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企业在进行存货成本计算式,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通常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当物价发生上涨时,企业应选择后进先出法尽心发出存货计价,这样一来,可使得计算所得的本期成本与当期水平更加接近,也避免了期末的存货价值太低。

最后是有关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企业应当定期或者在每年度的最后对企业的各类资产和利润进行全面的检查与核算。通过检查与核算,预先估计出可能会发生的潜在的风险与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考虑到企业资产的价值损耗,为资产的真实性与科学性提供保障。

(二)谨慎性原则于收入应用

首先是谨慎性原则对于劳务收入确认的应用。根据谨慎性原则,企业应当针对下列不同情况对劳务收入确认。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经估计核算是可以在日后得到补偿的,那么要按照已发生的劳务成本来计算确认该劳务收入,同时还需对成本按同样数额结转;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经估计核算是不可以在日后全部得到补偿的,那么要根据能够得到补偿的劳动成本数额确认该劳务收入;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经估计核算是全部不可以在日后得到补偿的,那么需计入当期费用而不确认该劳务收入。

其次是完善收入确认的标准。根据谨慎性原则,企业对于收入确认的标准,应当更加谨慎小心。需要在相关行为的经济利益完全流入企业之后、确认结果可以进行完整计量之后再确认收入。

(三)谨慎性原则于或有事项应用

所谓或有事项,是指一些由过去的经济活动所形成的,而结果需要以后发生的事项来决定的不确定的事项。对于或有事项的处理,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内涵,即对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和损失进行预测和估计。

四、企业会计谨慎性原则应用所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计量出现偏差

由于目前我国的价格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许多企业产品和股权的价值很难进行准确的计算和估量,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具体财务状况以及债务都很难进行把握和估量,在加上要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工作人员往往会在计量的过程出现偏差。

(二)运用谨慎性原则时带有主观性

在使用谨慎性原则进行会计实务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对利润和成本计算时有一定的估算空间,那么企业对这些空间进行处理时,往往会根据自身利益钻谨慎性原则的缝子进行修改。这就使得保存的数据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工作人员错误利用谨慎性原则,人为主观的更改企业的资产和利润,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企业应当意识到,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是应当保持充分的客观性。

(三)谨慎性原则与所得税目标存在冲突

我国的企业在征收所得税的时候,通常会有因特殊情况提前确认收入或推迟确认支持,甚至多计算收入或少计算成本的现象,以保证税收的及时效果和稳定性。这一点与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存在一定冲突,企业应当注意衡量二者之间的度,选择最为合理的途径和方法。

五、企业会计谨慎性原则应用改善

(一)增强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

无论是应用何种会计准则,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都是最关键的。只有高水平的会计人员才能保证会计活动的规范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企业一方面要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增强计算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不断积累会计实务经验;另一方面,企业还应当注重对工作人员职业操守的培训和教育,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习法律法规牢固法制思想,通过学习反面教材警示,充分意识到会计违法违规操作的危害和不良影响,使得会计人员在会计实务中能够自觉履行义务,遵守相关规定,将谨慎性原则应用的更加完善。

(二)加强内外监督体系

加强会计系统的内外监督体系对于更好的应用谨慎性原则是相当重要的。只有加强企业内部的约束和管理机制,深化外部的法律法规,加强上下级之间,同级部门之间的互相监督,最大程度上防止对谨慎性原则的恶意利用,避免会计人员或其上级领导的主观意识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三)会计信息透明化、公开化

从根本上说,谨慎性原则体现的是企业对于会计事务处理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客观、谨慎态度。这种态度能够指向科学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通过采取不同的判断和方法将会产生不同的企业资产和利润状况,而这些状况分析又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债权人的决策。所以在应用谨慎性原则的时候,企业应尽量保证会计信息的透明化和公开化,所有将会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表中得到全面完整的描述。这样得到充分披露的会计信息能够与谨慎性原则相互促进,有机结合,最终保证企业会计事务的科学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