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媒体培训心得体会十篇-尊龙凯时最新

时间:2024-02-27 17:56:54

大学生新媒体培训心得体会

大学生新媒体培训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 新型农民培训 应用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巨大革新和深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但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普及,而且在新型农民培训等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相当多的农民培训机构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还局限于电视课堂、放录像、ppt课件等简单的外在形式,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缺乏深入了解,或者装备了先进的硬件设施却不知道如何系统实施和有效利用,不能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农民培训中的巨大作用。针对这种现状,必须加深对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农民培训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重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帮助农民培训机构改进培训效果,提高培训效率,达成培训目标。

一、多媒体及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影响

教育技术也称教学技术,是一门年轻的交叉学科,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视觉教育运动。目前,我国的教育技术也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广泛的应用,也为新型农民培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条件,促使培训的观念、内容以及思维、学习方式的变革,对培训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对学习资源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和使用,从传播渠道来说,学习者容易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培训教师和课堂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获得渠道;从传播特性来说,提供了形象化的间接经验来代替直接经验,使培训更加生动有趣。

2.对培训者的影响

培训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员学习的帮助者或指导者。培训师的角色从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者,也是学生活动的导演者。

3.对学员的影响

学员的地位从原来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有机会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的主体地位。

4.对培训模式的影响

使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模式转变为个别化培训、集体培训、远程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的有机结合。

5.对教学媒体的影响

教学媒体向多媒体化、信息处理数字化、信息储存光盘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培训过程智能化发展。

二、新型农民的特点与培训要求

新型农民培训的特点是学习者的身份是在乡的农民,是成年人。作为成人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通过讲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他人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

成人的学习特点和方式与青少年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

1.问题导向

成人的学习是一个密切结合真实生活情景的目的性极强的学习过程,不是单纯地为了学知识,而是为了应用,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的。

2.自主学习

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有其自我意识,他们在培训中不仅是被塑造的客体,也是主动自我塑造的主体,喜欢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进度学习,喜欢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接受和理解现在的学习内容,掌握和运用新的知识;

3.体验式学习

成人会自觉不自觉地抵制单纯的知识单向传授,而对于“在体验中学习”则非常欢迎,通过在一种情景模拟的环境中经过反复体验与总结,能够较快地自己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实用的工作方法,这样的培训效果是传统讲课式教学所达不到的。

三、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

应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构建新型农民培训的新模式,必须通过学员的参与,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提高学员的创造能力。具体地讲,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像播放技术

传统的音像培训资料包括录像带、录音带、cd片、电视教学片等,不具有线性播放的特点,课堂播放不便。多媒体技术则可将音像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数码技术将迅速融合,计算机检索、非线性控制播放系统与录像带素材库相结合,实现了音像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实时非线性任意组合播放。

2.多媒体课件(cai)

多媒体课件简单来说就是用来辅助教学的工具,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集成,使他们融为一体并赋予它们以交互特性。多媒体课件以其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交互性和共享性,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变。

3.远程培训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使得培训在对象、时间、空间都实现了突破,将培训从固定的时间、空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员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自主的学习,改变了以往单一的集中培训模式。对于分散居住的农民朋友,远程培训技术使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农民兄弟接受大规模分散式培训成为可能,节省了巨额的培训开支,并可大大减少因集中培训带来的工作延误和时间损失。

4.开放式学习资源

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实行开放式培训,利用大容量存储技术和信息组织结构的超链接技术,建造符合人类联想方式非线性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培训机构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学员创造一个宽松的自主学习环境。

四、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有很多的优势,但是,要保证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和实施,一是需要培训机构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软硬件系统,二是储备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知识不断更新的培训教师团队,三是需要进行复杂的培训方案设计和技术运用工作。因此,运用好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进行新农民培训应坚持做到:

1.加大资金投入

充足的经费,才能保证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和实施。要改变经费来源机制,采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参与,办学机构和广大农民共同分担的办学模式,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保证培训经费的需求。

2.强化师资培训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农民培训中的应用,关键是教师的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掌握水平及应用能力。要不断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积极与相关高校联合,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定期对培训教师进行新理念、新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保证培训师资的质量。

3.加强过程管理

大学生新媒体培训心得体会篇2

人们对全媒体记者的理解是:“所谓全媒体记者,就是要会摄像,会灯光,会录音,会采访,会写稿,会后期,会编辑,会创意,会沟通,会协调,会技术,会直播,会代码……”似乎全媒体记者应是万能的,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难怪即使在尝试实施全媒体运作的媒体中,有记者感叹承受的工作压力太大。

事实上,对于全媒体升级转型战略的认识,不能只是简单地理解为让纸媒体、广播媒体都转型去做视频传播或跨界去做网络传播。关于传统媒体新闻生产的全媒体转型,应全面而理性地解读为:传统媒体在新闻生产中,须合理运用多种媒介技术,在媒体内部进行多维度的挖掘,在多元媒介平台上去呈现新闻作品,而不再只是囿于运用原来单一种媒介技术制作新闻、单一种媒介渠道输出新闻作品。

从目前尝试实施全媒体转型的纸媒体运作实践看,传统纸媒体在每次重要的新闻策划行动中,对每个全媒体记者都有相对明确而具体分工。故在每次实际新闻采制流程里,对每个全媒体记者而言,实际只要求其精通一两个技能本领即可,而无须强求每个记者都具备全能全才。

事实上,对于耗时较长、过程复杂、采访对象众多,采访目的丰富深刻的策划报道来讲,若记者没有明确的具体分工,采访实战中容易使记者们的工作相互交叠重复,浪费时间与记者劳动,也容易导致稍纵即逝的新闻素材流失。显然,即使转型为全媒体新闻生产,工作状态中的记者也须明确各自职责与目标任务,尽可能发挥各自擅长的一两项专精技术与才能,打造各自擅长的新闻作品。

也就是说,实施全媒体转型战略,将要求媒体记者尽可能多掌握新闻生产的实务技能,懂得利用尽可能多的媒介技术,能自如地在多介质平台上呈现与传播其新闻产品。为完整的策划报道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在全媒体新闻生产过程中,往往也不是由一个记者独自完成所有工作,仍须由整个新闻生产团队通力协作,生产出多种类、多媒介质的新闻产品来。

故而,要顺应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的战略发展趋势,高校新闻教学亟须改革,以满足传统媒体对全媒体人才的需求。而且,对“全媒体人才”的理解不应是“通才”或包揽一切的、三头六臂的“超人”。在全媒体人才的培养理念方面,应摒弃培养全能全才的思想。一方面,应把全媒体人才培养中教学实训的基础,放在夯实新闻采写基础实务上。着重培养每个学生最基本的新闻采写能力,是因为无论要完成视频访谈作品;或要完成出镜采访报道;或是现场发出新闻评论;或进行现场新闻的微博直播,都离不开新闻采访技能;离不开口头或书面的新闻表述功底。另一方面,须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导其专攻与精通一两项新闻实务技能,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特质、潜能、爱好与才华,在摄影、摄像、出镜报道、新闻现场述评、新闻深度评论及新闻深度报道等方向中选择一两项,作为以入职考虑为前提的重点技能与加强学习的方向,从时间与精力分配方面加大培养训练的比重。

综上所述,全媒体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须在“全面”与“专精”之间作合理的把握。

培养内容——依全媒体实战需要进行整合修改

一般每所高校所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每隔四年都会进行一轮较全面而具体的修改和调整。以使人才培养能紧随现实形势变化的节奏与步调,适应或推动社会生活向前发展。与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配套使用的,是各高校指导各专业各年级必须要执行实施的教学大纲。它包括必须开设的课程内容、课时量(授课课时 实验课时)、学分、上课学期等等内容。与教学大纲配套的是课程主讲老师依据课程内容,确立教学重点难点,安排教学的进度。日趋规范的教学管理,要求每个教师授课须严格按照教学进度表执行,不得随意变更。

故而,日常的理论课可视为须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各项规定的“大课”,面向全班甚至合班的“大众”学生,讲解教授课程知识,训练学生学习掌握其原理与规律。换言之,“大课”的教学改革,一般多体现为: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介质的丰富,课堂教学气氛的组织营造,教学节奏的灵活把握等。

显然,“大课”旨在向学生传授新闻专业学习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进行的是专业通识教学。然而,实践_生颇强的新闻教学,还须依靠大量的实验课进行实操实训。

紧扣全媒体转型的实战需要,最有整合修改必要的是实验课(即“小课”)的教学模式与训练设计。所谓“小课”,并非是指把课程内容压缩,也不是指减少课时。而是在依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课内,根据全媒体实战的需要,尽可能在实验课里把学生化整为散,作“小众化”安排——分成3—5人小组,进行不同全媒体实战所需的模拟训练;或布置不同小组的学生,轮番负责完成预设的媒体业务任务。

“小课”的教学与实务训练,应配合理论课程的不同进度而设置具体的、明确的目标,布置模拟或实操训练项目。与课程教学大纲相应的“小课”学习,旨在强化训练新闻实务操作所需能力,达到培养学生能独立完成生产不同种类的新闻产品的教学目的。

强化思维训练——增强全媒体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进入全媒体转型时代,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已由大众传播时代“一对多”的传播模式,逐渐向“多对多”的传播模式转变;由原来注重“受众意识”,向注重“用户中心意识”转变。

新闻生产向全媒体转型使传统媒体由原来各负其责,各个环节相对独立运作的新闻生产状态,逐渐向把“采写编播评”多个环节趋于合一的方向转变。基于全媒体的新闻生产流程及其新闻产品以多媒介质输出的模式,对全媒体记者而言:全媒体运作的“新闻超市”里,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容易被过载的信息所掩盖。另一方面,信息“用户中心”却未必能得到用户所需的、或其乐于采用的、或有特色要求的信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要求全媒体记者需要具备更丰富灵活更深刻的思维能力,善于开掘事实信息的深度;或善于把握不同媒介质新闻产品的特长,灵活转换新闻产品的形式,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大学生新媒体培训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每个人都独立地获得资讯并对事物作出判断,继而产生和传播信息。新媒体信息已经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等。在教思政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2014]号)文件中明确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作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知识之一。辅导员有责任和义务重视自身的新媒体素养,研究和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占领新媒体的思想教育阵地。

1 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的界定

媒体素养是由多种能力组合而成的,包括获得、分析、交流、批判、创造等,是运用多种理论方法对媒体内容、形式、策略等进行意识形态的、历史的、社会的、性别种族等的综合批判能力[1]。新媒体素养是对于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等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媒体而言的。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2]。因职业定位的特殊性,辅导员新媒体素养还应包含对学生开展新媒体素养教育的能力、网络舆情的研判及引导能力和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

2 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现状分析

为了对辅导员新媒体素养展开分析,我们选取了5所高校①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59份,有效率为88.33%。其中,男性辅导员69名,女性辅导员90名,25岁至35岁的辅导员人数达79.25%。

2.1 辅导员新媒体使用现状调查

2.1.1 使用的新媒体工具种类多,qq与微信的使用频率最高

辅导员在工作中主动采用多种新媒体工具与平台,比如qq、微信、易班等。在使用频率的调查中,有84.28%的辅导员每天使用qq,80%的辅导员每天使用微信。qq的覆盖面、即时性和群功能使得它成为辅导员与学生沟通中使用最频繁的新媒体。微信的公众平台拥有自媒体功能,部分辅导员已经尝试建立公众平台用于思想政治教育。

2.1.2 实现事务型工作的便捷高效是辅导员使用新媒体的首要目的

新媒体使师生间的沟通和信息传递更加便捷,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实现与学生的快速沟通,使事务型工作更加便捷高效是辅导员使用新媒体的首要目的。81.76%的辅导员表示在使用新媒体时,有一半及以上的时间是用来“转发各类通知和文件,保证信息的上传下达”。52.2%的辅导员利用新媒体“发送自己撰写的指导性文章、博客、微博等”,然而使用时间仅占10%以下。就工作类型而言,辅导员依托新媒体便捷事务性工作的比例较高,例如评优评奖、就业工作、党团建设和社区管理等占一半以上,用于进行思想引导工作的辅导员比例仅占28.30%。

2.2 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现状分析

2.2.1 辅导员擅于从新媒体获取信息,但新媒体素养偏弱

辅导员擅于通过网站、博客、论坛等获取信息,具备使用新媒体的能力。在“使用新媒体的目的”调查中,有75.47%的辅导员选择了“工作”。对于“偶然中接触到的,自己不熟悉但与工作相关的信息”,85.53%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做精读分析。可见,辅导员能自觉养成从新媒体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能自觉、敏锐地捕捉有用信息,积极参与新媒体活动,然而49.06%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媒体素养的具体内容和内涵。

2.2.2 辅导员对新媒体素养培训的需求迫切

辅导员对新媒体知识素养知识缺乏,表示有必要参加相关培训。调查显示,“比较了解新媒体信息的制作过程”的辅导员仅占6.92%,“认为自己在认识和使用新媒体方面的能力比较好”的辅导员也只有24.53%。76.1%的辅导员觉得很有必要参加培训,已经参加过相关培训的辅导员仅有11.95%。已参加的培训的辅导员表示,曾接受培训的主题为“网络素养培训”、“新媒体认识学习”等,时间多为1周。

2.2.3 辅导员具备新媒体的常规运用能力

在新媒体运用素养的调查中,辅导员利用新媒体引领学生思潮的比例不高,只占34.81%。辅导员对于新媒体运用技能的掌握情况基本能算合格,最常用的如“文献检索”、“课件制作”、“易班平台”等掌握比例较高,分别占79.87%、81.13%和67.92%。在熟练程度的排序中,“文献检索”与“课件制作”也名列前两位。掌握“微信公众平台使用和”的超过半数,达到51.57%。辅导员在“网页制作”和“视频拍摄与编辑”方面的能力不足。

2.2.4 辅导员具有一定的新媒体批判素养,但行动力不足

辅导员们在调查数据中显示出了一定的新媒体批判素养。如“当媒体呈现的观点与您自己的已有观点相矛盾时”,81.13%的辅导员选择“要多方面考察一下该事件”。对新获得的信息,53.8%的辅导员有时会进行真实性验证,25.32%的会经常进行真实性验证。但是辅导员在批判素养方面表现出的行动力远远不足,调查中,“如果发现新媒体报道的某些信息有错误或偏差”,只有8.18%的辅导员“要跟媒介联系,要求纠正”,甚至有6.92%的辅导员认为“无所谓,不会有什么想法”。

2.2.5 多数辅导员能遵守新媒体使用的道德和法律规范

对搜集到的所需信息,54.14%的辅导员会“整理变为自己的信息后再使用”,35.67%会“完全理解并编辑后再使用”。这也体现了大多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新媒体道德素养。所有的辅导员在“上网时如果遇到诸如反动、迷信、暴力、色情等信息时”都能选择“批判遏制”或“保持自律”。但能主动“批判遏制”的比例是38.99%,低于选择“保持自律”的比例。对于“学术上滥用新媒体信息的行为”,有80.38%认为“这是不道德的,应予坚决反对”,但仍有近两成的辅导员觉得无所谓。

2.2.6 辅导员重视网络舆论引导

在新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调查中,71.07%的辅导员“经常浏览学生论坛、人人网、微信等,关注普遍性和群体性的话题”,42.77%“依托党员干部或学生干部建立网络舆情管理团队,在重大事件或敏感话题上进行引导”。仅有6.29%的辅导员“主要依靠学校宣传部、信息办等部门力量,目前个人没有采取特别的措施”。辅导员群体普遍具有一定的舆论引导能力,但大多仍未建立高效的网络舆论管理团队。

3 辅导员新媒体素养提升现存问题

新媒体已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然而新媒体的特性使得辅导员在工作中处于被动地位:一是自创信息呈现上的被动局面,二是话语权上的被动局面。新媒体平台上各类信息传播迅速,受西方社会思潮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由于缺少社会经验和辩证分析能力,容易被不良行为和言论影响,形成歪曲的认知。辅导员的思想引领工作通常是一个“发现后再引导”的过程,是滞后和被动的。要改变这种被动的态势要从提升辅导员的新媒体素养入手,着力解决如下现存问题:

3.1 新媒体工具和平台纷杂阻碍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的提升

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新媒体工具以高用户黏度为目标,注重娱乐性、新奇性和私密性,学生选择这些工具可以自由而私密地与同辈和朋友们交流互动,这些互动模式大多是一对一或一对多,而这里的“多”指具有非行政属性的群体。辅导员能够主动选择学生喜爱的新媒体工具与学生互动,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正如我们调查显示,辅导员使用新媒体工具主要的功能是实现上传下达各类信息或开展事务型工作。由于新媒体工具和平台纷杂,每天在这些平台进行信息上传下达的工作量很大,辅导员缺少系统提升新媒体素养的时间和精力。

3.2 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缺乏是辅导员新媒体素养不足的重要因素

据调查显示,辅导员的年龄大多集中在35岁以下,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学科背景分散,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上明显不足,即缺少意识形态理论、中外意识形态辨析、意识形态发展规律、意识形态工作范畴、意识形态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在社会热点和难点的辨别、判断和说服能力方面较弱,难以掌握引导大学生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思想侵袭的话语权。显然,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缺乏直接导致辅导员对新媒体信息的综合批判能弱,对新媒体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把控能力不足。

3.3 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的培训机制欠缺

经调查,只有24.53%的辅导员认为自己能较好地认识和使用新媒体,75.1%的辅导员认为有必要参加新媒体素养相关的培训,以获得开展新媒体素养教育的能力、制作或加工新媒体信息的能力、新媒体的批判能力等。以上海为例,仅有上海市教育工作委员会宣传处和德育处举办的“辅导员网络素养轮训班”的培训是以提升辅导员新媒体素养为目的。

3.4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大学生是当今受新媒体影响程度最深的群体。开展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是指导学生在正确理解新媒体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掌握新媒体技术,建设性地使用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与资源,具备信息批判和运用能力,遵循新媒体使用规范和道德,以能充分地利用新媒体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据调查,绝大多数学校未开设媒体素养相关的课程,导致大学生缺少媒体素养相关的普及教育,在使用新媒体工具时不遵循相关规范和道德要求。

3.5 辅导员新媒体创作能力弱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新媒体进行创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声,成为大学生思想的引领者,是现行工作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挑战。调查显示,仅有34.81%的辅导员会利用新媒体经常对学生进行引导。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效果与辅导员新媒体创作能力密切相关。新媒体创作能力是在对新媒体信息广泛阅读、分析、批判和整理的基础上,对个人观点进行创作(写作、录制、编辑等)的过程,是辅导员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的全面体现。这不仅与辅导员自身的素质有关,也与辅导员的培训和实践密切相关。

3.6 辅导员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能力不足

辅导员对新媒体舆情引导的调查结果显示,辅导员普遍重视新媒体舆情,71.07%的辅导员经常浏览学生论坛等关注敏感话题,42.77%的辅导员建立了舆情监管团队。由于网络舆情具有传播爆炸性和影响显著性的特点,辅导员应明确其重要性和严肃性,意识到单靠个人力量进行网络舆情的监控是远远不够的,应围绕上级文件要求,建立健全网络应舆情监管机制及应对措施,确保能及时发现和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4 辅导员新媒体素养提升策略

为了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辅导员新媒体素养应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它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一样,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包含保障机制、学习培训、研究教学和实践活动的辅导员新媒体素养提升体系急需建立。

4.1 建立辅导员新媒体素养培训机制

建立健全辅导员新媒体素养培训机制是辅导员工作的实际需要,也是做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专题培训是目前辅导员比较赞同的培训方式,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整合新媒体素养提升上的各类资源,建立健全培训保障机制,依托辅导员培训基地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培训方案应在做好前期调研的基础上,依据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的各能力模块进行设置,着力提高辅导员在信息分析处理、应用、创作及制作方面的能力,具备新媒体应用的法律法规知识,掌握新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方法的整合的方法与模式,训练辅导员的媒体公关艺术网络舆情处理技巧和网络语言表达艺术等。

4.2 加强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培养

加强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培养能增强辅导员在新媒体中跟学生沟通的能力,将沟通交流由单向传播、单纯灌输、控制为主变为双向传播、互动交流和引导为主。从传播学角度看来,高校德育就是一个以信息传播优化大学生价值取向和精神行为状态的过程[3]。随着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提高,可以针对学生的学科特色和思想特点,打造有吸引力、有针对性和有影响力的校园新媒体平台,引导学生关注热点问题,通过讨论和分析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

4.3 创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激励机制

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与传统教育活动相比具有参与性低、材料与新媒体技术整合难度大、活动素材制作复杂、活动效果难以保证等劣势,目前辅导员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热情不高。要突破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亟待建立辅导员开展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激励机制,作为辅导员新媒体素养培训的进一步推进,也作为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的实践检验。

4.4 鼓励辅导员成为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骨干

在我国,除北大、中国传媒大学等重点高校开设有传媒素养教育的课程外,绝大多数学校相对而言还是空白 。在将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开设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有难度的情况下,应鼓励辅导员通过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将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来推进。具备开展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能力也是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体现。各高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研究,建立研究团队,定期开展新媒体素养的讨论和案例分析,完善大学生新媒体教育的教学资源。

辅导员新媒体素养不是单一的能力模块,而是与辅导员的人文素养、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水平、表达能力、思想观念密切相连的综合修养。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的提升能促进辅导员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教育引导,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备研判和引导网络舆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曾翔.媒体素养的理论了内涵、核心观念及其跨学科性[j].北方论丛,2012(4):56-58.

[2]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z].

[3]曾海艳.高校学生辅导员媒介素养及其提升策略[j].学术论坛,2012(5):200.

大学生新媒体培训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社会技能的理论培训;多媒体教学;商业化

一直以来,推广技术与理论并重的职业发展模式是国家人才战略部署的首要任务,全社会的关注焦点。由于技术培训具有实操性又较易传授的特点,多在实际工作中累积成熟,但技能的理论传授却难以突破,纵观各地社会技能的理论培训的开展情况,多媒体投影基本全面覆盖,但电子课件式的“你讲我记”仍成常态化;办学势头火热,但缺少内涵;培训数量剧增,但质量良莠不齐;科目设置庞杂,但教学形式单一。可以说,在电子信息化大爆炸的今天,多媒体教学融入的止步是社会技能的理论培训发展的瓶颈。因此,探索在社会技能的理论培训中融入多媒体教学的商业化思维模式,转变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方式,实现既完善培训方式体系,又为政府购买市场化服务开启新窗口的双赢局面,是教学管理的新思路。

一、融入多媒体教学的社会技能的理论培训现状

各省市技术型企业的培训学院、高等院校以及在政府扶持下应运而生的培训市场是社会技能的理论培训的重要基地,是就职人员为获得技能应用、切实提高技术水平的必要路径。为了保障教学质量、紧跟时代步伐,各省市培训机构在多媒体教学的基本设备配备上,如计算机、投影仪、扩音器等多媒体教学仪器,已投入完毕。相对于传统的“板书、讲台、课桌”模式,多媒体的应用凸显了它的价值,脱离了板书的约束,视频、图片的加入使得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一节课的内容承载量也不断提升,学员吸纳课堂知识的效率逐渐提高。然而由于多媒体教学在社会技能的理论培训中的建设在推广中速度过快、缺乏创新,以如下两种表现方式最为常见。

第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多媒体服务。以扩音器、计算机和投影仪三位一体较为常见,课程形式以教师讲授、学员听课为主,课程内容以电子课件的ppt呈现。这是最为主流,也是最为传统的课程模式。

第二种,以学员为中心的多媒体服务。以人机对话为主的多媒体方式,为每一位学员准备一台电脑和一个话筒,教师和学员采用人机对话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此种方式在经济领域的课程中较为常见,目前,全国范围内做的较大,并成为示范试点来推广的是广州、上海等培训机构斥资百万打造的多媒体教室。

这两种模式在教学管理中充当着信息传递的纽带力量,第一种诠释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第二种激发了学员的主人翁意识,两者相互联系,相得益彰。然而,我们也不能不承认,虽然在展现方式上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在技术手段的应用上却没有太大差别,而且,随着社会技能的理论培训的不断深化,学员的个人素质能力不断提升,这两种教学方式已经逐渐进入疲态期,如何探索新的多媒体商业模式来为社会技能的理论培训服务,不仅可以使学员和教师在互动中完成体验式教学,还可以实现让学员自由安排听课的时间,自主选择需要的课程,是我们目前最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探寻社会技能的理论培训多媒体教学的创新模式

为促进多元化商业发展,在教育领域中,政府购买的服务范围已越来越宽泛,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实体,也囊括了更多的电子信息。尤其在社会技能的理论培训中,因为针对的受教育人群学历参差不齐,社会地位、认知需求有异,囊括各个领域,因此,社会技能的理论培训最应该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中走出来。

1.传统多媒体教学的创新模式

当然,对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在目前的培训体系中,仍是最主要的课堂形式,仍是技术人员参加培训最主要的获得知识的途径。对于这种方式,我们不应该完全否认,要取其精华,去其糟泊,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找商业机遇重新配置多媒体的使用方式。

笔者作为一名教学管理者,有幸参与并观摩过多种形式的教学课程,根据教学质量统计表的结果,其中,课堂效果最好,最为学员广泛推崇的就是听证会、讨论会等以学员交流为主的课程形式,成为传统多媒体教学的良好示范。在这种教学方式中,通过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角色扮演,学员可以在陈述观点的讨论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广开言路,畅所欲言,在相互的观点博弈中获得对问题深入本质的体验,教师也可以通过聆听学员的观点,获得多角度的问题分析建议,更加了解学员对问题存在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想法,这样教师可以更准确的找到切入点来为他们解决问题,学员在这堂课中学到的也不仅仅只是知识,更是一种对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或是对技能应用的一种体验。其实,这种模式在电视的法治、论坛等节目中最为常见,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认同,正是这种新颖、有意义的形式在电视平台上取得成功,才得以在教学领域中尝试着运用并推广,从现在的教学发展程度来说,在社会技能的理论培训中,此种模式已经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只是在数量上,还没有达到完全推广的要求,的确,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教师而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更要有控制全场氛围的气势。这就需要教师培训体系的规范和人才录用标准的完善,避免人才断层。

这种新型教学方式的好处就是在运用既有的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基础上,对多媒体资源重新配置,为每一位学员配备话筒和书写建议的设备,以便于自由表达,处于和教师表达形式的同等地位,这样改变的只是教学形式,促进了教师和学员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一些电子商业公司可以抓住这个契机打造独立的多媒体教室,配备全套的可移动桌椅、电子投影、移动话筒、局域网服务器和笔记本电脑等,并提供完善的尊龙凯时最新的售后服务,不仅为培训机构解决技术难题,还为自身带来利益,取得双赢。

大学生新媒体培训心得体会篇5

摘要:适应数字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高校纷纷建立数字媒体专业。目前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本文从构建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体系、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等角度,探索构建行之有效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

关键词: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产学研;工作室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数字化、网络化,已成为媒体传播的重要形式。以数字媒体为主要支撑的娱乐业,其产值已超过传统的影视业。我国已将发展数字媒体产业列入国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数字媒体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用人市场需求量很大。目前国内具有数字媒体专业的院校大多是依托原有的学科优势进行构建,如何促进技术和艺术的交叉与融合,具有广阔的探讨和发展空间。数字媒体专业涉及面宽泛,使得刚毕业的学生的能力展现无法与工作需求进行有效对接。国内各高校纷纷建立相关的学科和专业,然而该专业的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尚处在探索之中,需要课程设置更具有针对性、学生应加强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努力提高艺术和技术的融合度。探索行之有效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是当务之急。

1构建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体系

(1)以分类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以黑龙江工程学院为例,其数字媒体专业设数字影视制作、网络媒体艺术两个专业方向,1~4学期进行大基础教育;第5学期开始分专业方向培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和自身特点选择学习的专业方向。

(2)以实践为核心进行专业课程项目组合。以真实课题强化实践教学过程。采取项目化课堂作业,倡导“以项目为中心”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拓展课堂教学内容项目化的作业与课堂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同时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作业不必拘泥于教材;化繁、杂项目为多个子项目,并在课外完成、课内展示和讨论。

(3)注重专业能力提升,构建“创作型”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程学习结束后,设定综合制作类与联合作业类课程,完成特定主题的影视作品。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发展方向在创作小组内选择具体的专业方向,作品完成后在课堂上演示,教师进行点评。每个学生都必须独立完成从剧本到拍摄、剪辑的所有制作过程,从而提高自身创作的综合素质。

(4)把握行业发展方向,按企业岗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将行业发展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四新(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新内容)、四实(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教学理念。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整合和优化专业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实训为主,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

(5)工作室模式与课程体系有效结合。学生通过1~2年的基础平台训练后,根据自身条件及社会需求,选择进入专业工作室。工作室以课题为中心展开专业教学,学生在进入工作室之前接受的课程应该与工作室方向合理衔接,形成渐进式的课程组合、能完成一个项目方向的知识构架。

2构建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

以往的产学研模式在高校的实践教学中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趋向于理论研究和框架设计,缺少实际项目的实战训练。因此,改革产学研校企合作机制,学校和企业必须根据市场变化、企业及学生的需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共同制订一个符合学校、企业和学生利益的人才培养计划。引入企业技术力量联合培养人才,打造以真实项目实训为主的平台,成为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任务。

(1)构建工程训练平台,探索“产学研合作、相互推动”的创新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以实训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区为平台,进行嵌入式教育,即顶岗实训,由企业提供岗位,学生利用实践教学周集中顶岗工作;项目实训,在学校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训。以实际项目任务为教学驱动,融合企业的基础资源与高校的教学、管理资源,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进程,构建数字媒体专业的基础理论教学体系、项目案例教学体系和实训项目综合实践体系,优化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学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2)科学设计工程训练方案,培养创新型人才。以订单式培养为合作机制,以项目实训为驱动,以项目实践为主要方式,以项目管理、团队合作为培养目标,形成区别于其他形式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在校企双方相互信任、紧密合作的基础上,由于就业导向明确,企业深度介入,能极大地调动学校、企业和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三赢”。

3构建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机制改革最有效的办法是构建和完善专业教学工作室运行机制。工作室教学运行机制是将传统以班为单位、统筹安排的封闭式教学机制,转换为以工作室为基础、学生可自主选择发展方向的、灵活的教学运行机制,工作室有明确的专攻方向和风格特点,任课教师对工作室负责,学生可自主选择进入工作室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有专攻,又有利于实验设备的充分利用,教师责任心增强,学生学习气氛好。

(1)工作室的作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有利于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为基础设置课程;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教师个人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教师提供塑造自我的环境,使学术科研价值得以升华。

(2)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1)教学过程开放式。工作室面对学生开放,由教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将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变为面向符合现代实用技术的市场发展需要的开放式教学。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分析、归纳掌握知识;2)学习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打破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之间的界限,以工作任务为纽带,将这两类知识整合到统一的课程中;3)注重产学发展与企业合作。工作室建立起教学与市场的桥梁,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纽带,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促进高校与地方经济合作。另外学生可通过参与项目的勤工俭学,起到助学的效果。学生在完成工作室项目时,通过市场调研、组织素材、与企业交流等直接参与生产实践活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够面对企业和市场,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在校期间更加明确学习目的,毕业时能够很快地融入企业,从而缩短了职业适应期,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4)学研赛互动。学生在工作室学习、研究、创作,不断提高创新意识,通过科技创新作品参赛、获奖,取得名次,激励更多学生的自主进取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5)注重培养团队合作和实践经验。a.工作室模式促使课程设置更加具有针对性。工作室通过与社会的对接,必然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方向,从而引导形成的科研专题,会对专业课程设置起到导向作用,并产生长远的影响;b.工作室模式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选择感兴趣的团队,接触完整的项目流程。单独完成相关的课程作业,锻炼了个体思维能力,以及交流、沟通、讨论、分工协作等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团队协作、课程展示、专业展示、师生交流、作业演示、点评互评等,学生很快就能完成从被动、不动到主动、互动的转型,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均得到提高;c.工作室模式促进艺术和技术的高度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知识、素质、能力一体化,学、练、训、创相结合。例如,黑龙江工程学院的数字媒体工作室,实行科技型勤工助学制和项目负责制,工作室负责教师和学生组成各类课题小组,与企业开展合作,对外承接课题研究、项目研发,直接承担企业的生产订单。引入公司的管理机制,实行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管理公司化,教师就是项目经理,学生就是员工,学生在工作中面对企业和市场,在实践中培养专业技能和才干。学生在工作室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进行学、练、训等职业技能训练,同时提升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艺术创意及作品的开发能力。通过“做项目”获得工程组织与管理、脚本编写、素材收集、人员协调、技术指导、质量监督、经济核算等知识,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形成了鲜明的学、练、训、创的专业教学特色。

4结束语

构建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于不断变化的市场人才需求,以产学研相结合为龙头,走校企联合之路,使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同步。探索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形成学、练、训、创的专业教学特色。同时,将技术与艺术充分融合,以培养动手能力为基点,强化实践教学,突出专业特色,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静.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美与时代,2009(11):125126.

[2] 李自力,李逸.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与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28(8):126128.

[3] 王妍,易龙.媒体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就业互动机制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7):100103.

[4] 王谨.论数字媒体设计工作室建设模式的探讨[j].艺术与设计,2009(11):187189.

[5] 王犹建.产学研合作构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美术大观,2010(5):158159.

[6] 叶福军,潘瑞芳,张帆.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新闻界,2009(4):126128.

大学生新媒体培训心得体会篇6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全媒体综合实训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存在“传统教学的伪革新”、“教师团队教学能力有限”、“过度依赖全媒体硬件”、“全媒体与实训教学的结合度低”等问题,应予以解决。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全媒体;实训

全媒体融合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媒介发展的理念,是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基础上媒体的有机整合。近年来,以数字产业为技术支撑的创意产业发展迅猛,新媒体层出不穷,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冲击产生的媒介融合效应,加速了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进程,也提高了对创意类技术技能人才的复合型要求。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在针对产业发展趋势调整专业及课程设置,并以创新的教学方式迎合媒介融合趋势下对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方面加快了改革步伐。

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为办学目标。近年来,为了培育实践性强,动手能力更高的职业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不断革新教育模式,特别是在实训教学领域。实训课程改革正全面对接全媒体时代的对人才的特殊要求,使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目前,全媒体综合实训教育模式作为一种顺应时展的新兴教育模式已逐渐被我国各大高等职业院校所积极采纳,但是在规模、质量、专业上发展不平衡,但在一定意义上,其问题具有一定普遍性,受到职业教育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一直是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一、全媒体综合实训建设与改革的意义

新常态下的经济业态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了新的特征,展现了新的格局。目前,培养实践能力高、动手能力强的专业型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共识。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通过影像、声音等多种表现方式,生动形象的传达教学信息,让学生在实训课程中能够更好的对其专业知识进行了解,进一步掌握实践技能,能为提升就业能力储备扎实的技能基础,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具体来讲:

(一)与传统教学方式互补

传统教学模式在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极高的今天已逐渐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能生动立体的向学生展示专业操作技能、充分展现细微结构原理,与传统教学模式相对比有着极大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中实践操作一直以来都是一大短板,导致学生从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不能较好的运用到实践工作领域。全媒体教学能很好的对这一短板进行补充。通过声像、影像等全方位媒体模式的参与,将知识体系立体的呈现给学生,将复杂的机理生动形象的做出展示。这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创造欲,更能契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与特点。

(二)专业技能针对性强

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人才培养,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不仅可以提供职业所需的专项知识,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既可以在实践层面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又可以实现高效率学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是顺应时展和市场需求的新型教育模式,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为学生日后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三)不受时间、空间所影响

传统的实训课程多受实践和空间格局的限制,实训课程难度往往较高、机理往往较为复杂,对空间场地要求较高,可重复性差。但是全媒体实训教学模式克服了这些缺点,对空间场地要求较低、可重复性高,极大程度的方便了实训课程的开展,同时也节约了实训课程的成本。学生可以反复的对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学习、训练。这也实现了教师的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让学生可以不断重复温习教师的教学课程,完成对实践工作每一步骤的良好掌握。通过合理高效的利用教育资源,培养出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四)具有较高的教学效率

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以生动形象的展示方式,极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此同时,也实现了对教学资源的高效整合利用,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教学资源,同时让教师减少了教课过程中对知识点的重复,更好从操作技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操作水平。

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当然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中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存在很多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各高等职业院校因资源基础、专业特色等原因,在规模和质量上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特征,具体表现有:

(一)传统教学的伪革新

长久以来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各高等职业院校中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许多院校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开发与实践过程中,一般会认为借助先进的电子科技、通过各类全媒体软件进行教学便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结果只是将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演变成一种全媒体辅助教学模式,假借了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的外衣,其实只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延续。

从教学模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和模式与传统教学之间并没有出现任何差异,只是单纯地将板书转移到全媒体综合实训的硬件建设中。学习过程中注重的点仍旧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所谓的新型模式仍旧是理论知识的“灌输”。

(二)教师团队实训教学能力存在短板

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中,教师团队的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全媒体教学能力良莠不齐,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极为深刻的印象。一部分教师本身缺乏在本行业的实践经验,或行业实践经验相对陈旧,对新技术、新科技的运用与改良掌握不够,一部分老师虽然有行业经验,但缺乏教育理念,在实践教学中缺乏教育技巧,导致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无法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些现象导致学生在课后只能通过重返书本进行死记硬背,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的优势未能得到真正发挥。

(三)对全媒体硬件建设的过度依赖

在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改革中,往往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许多教师接触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模式后,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棒子打死”,过分追求“先进的教育模式”,导致课程流产,课改失败。比如,将可以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简单处理的问题、将不适用于全媒体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强行的融入到全媒体实训教学过程中。导致内容十分繁琐,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形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导致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的降低。

(四)全媒体与实训教学的结合度低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训教学是学生学习、掌握工作技能重要方式,也是高等职业教学的重点。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是全媒体教学与实训教学的统一,然而在我国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中全媒体与实训教学的结合程度仍不够紧密,甚至呈现分离状态。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对于实训的硬件需求各不相同,其与全媒体硬件的结合也各不相同,需要依据具体情况具体进行结合分析。然而在我国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并没有把较大的资金比重应用于新型全媒体实训教育模式当中去,而是在原有的实训空间基础上进行强行融合,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形成一种资源的浪费。

三、高职院校全媒体综合实训建设的建议

(一)采取新、旧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在高等职业院校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的建设过程中,既不能单纯否定传统的教育模式,也不能过于吹捧新型教育模式。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专项型教育,教育的重点在于职业能力的培训,而不是教育模式的过分追求,不能为了追求“先进”而应用新型教育模式,而要始终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目的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相应改革。所以要将新、旧两种教育模式加以融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最高效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实训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开展教师团队实训教学专项能力培训

在借助于先进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的关键还是在教师团队,对教师团队的操作与施教水平依赖性很大。只有当教师能熟练的应用与融合各类软件,了解全媒体的各类优缺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发挥出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的功用。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教师团队的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能力培训。应拟定具体的学习方案,在年龄层次、专业分布、理论储备与行业实践等方面实现师资上的优势配比。

(三)提升综合实训资源的利用率

近几年以来,高等职业院校在全媒体综合实训上投入较大,但部分院校利用率偏低。这与师资缺乏、资金短缺存在一定联系。但是,高等职业院校应以提升综合实训条件利用率为目标,广泛开展调研,对接专业群发展,在实训条件整体规划、专业发展对接、现有资源利用与整合、核心技能与辅助技能区分投资等方面着手,逐步发展与完善全媒体综合实训建设,让综合实训真正成为职业教育的两翼之一,在现实可能基础上发挥其作用,避免资源重复投资、搁置浪费等问题的发生。

四、结语

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已经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与发展推到了新的高度,给高职学生带来了全方位、立体的学习平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事实上,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化解产业需求与中低端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的矛盾,解决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群实践教学的各类难题,探讨学校与媒体,教学与生产的互动模式与发展可能,如何发挥实训基地建设与运用的带动和汇聚作用,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更好实现高校社会服务功能,找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一项重大任务。在今后,应继续加大对于全媒体综合实训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大资金配置比例,培养教师团队对于全媒体综合实训的教学与运用能力,充分发挥全媒体综合实训教育的全方位优势,让高职学生能够更好的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与素养,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菲.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m].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2]王杰恩,王友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253.

[3]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06.

[4]仵自连.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回顾与展望[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10.

[5]赵军.我国高职实训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10.

[6]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大学生新媒体培训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

多媒体服务

软件服务

北京大学图书馆

数字加工

读者培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用户的学习和科研习惯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自主、交互、协同、开放、创新性的e-learning、e-research已成为受欢迎的学习科研模式;多媒体资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成为艺术、历史、信息技术、生物等许多学科学习科研必备的资源。高校图书馆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多媒体资源的建设与服务是当前以及将来数字图书馆最重要的发展领域之一,甚至有人认为多媒体资源是未来图书馆的生存之本。多媒体是将文本、图片、动画、视频和声音等多种媒体组合而成的一种媒体。高校图书馆的多媒体资源种类繁多,载体类型多样,既包括传统载体(如书刊、手稿等)数字化加工后形成的图片类资源,也包括音乐、电影、讲座等兼有图、文、声、视频等一种或几种、可动态播放的视音频类资源。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资源的增多,随着高校图书馆的重视,多媒体资源建设已经有一定的规模(多媒体文献出版比例越来越多,占全部出版物的1/3,西方多媒体文献出版比例已经达到60%),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务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如何使多媒体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也成为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高校图书馆多媒体服务的发展历史

高校图书馆的多媒体服务较早兴起于美国。1971年和1980年,学者nelson针对美国多媒体服务和高校图书馆的关系做了两次问卷调查,197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多媒体服务机构和图书馆是两个独立的机构,分别提供各自的服务,图书馆和多媒体服务是没有交叉的服务部门。虽然198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校有将这两种机构合并的倾向,但大部分图书馆对合并持否定态度。并且,高校多媒体服务的学科领域最初也非常狭窄,仅仅限于艺术、音乐和医学领域。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90年代。大学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y)1999年制定的大学图书馆多媒体资源建设方针才确认了多媒体快速发展的趋势及其对图书馆的重要性。2006年的修订版又对高校图书馆可收藏的多媒体资源的范围以及服务的内容做了很大的拓展。以美国大学(一所大学的名称,american university library)图书馆为例,1988年前后的多媒体资源最多就是一些录音节目,而1993-2001年间,多媒体资源以语言学习类资料为主,提供的服务范围也比较狭窄,甚至对这些资源都不提供详细目录。但是现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多媒体资源类型多样,除了传统资源外,新增了许多数字媒体及数据库资源,而且提供的服务也有较大拓展,包括参考咨询、多媒体制作、多媒体协同学习环境等各个方面。

多媒体服务在国内高校图书馆的起步较之美国则更晚,大部分图书馆都是在2006年以后开始组建多媒体部,提供多媒体服务。如浙江工业大学2007年3月开始开放多媒体阅览室。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1993年以前,设有听力室,资源较少,主要是音频资源。1993-2006年,视听室从阅览部分离,最初提供英语听力训练和大录像集中放映服务,后来又增加小录像单体视听服务以及提供磁带借听服务的语音室,资源类型除了音频资源还有视频资源。此阶段的多媒体服务主要是提供传统的模拟信号的资源和相应的播放设备。2006年开始逐步转型,新型的多媒体服务提供的学术资源类型多样,除了传统的模拟媒体外,数字媒体日益增多,除了单个的多媒体资源外,多媒体数据库也日益增加;多媒体学习中心、音乐欣赏区、多媒体研讨室、数字加工中心的建立,使得北大图书馆的多媒体服务迈上一个新台阶。

由高校图书馆多媒体服务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资源的增加,多媒体技术和资源对教育、学习和科研的支撑力度日益增大,多媒体设备的成本也逐渐降低。同时电子出版业的兴起,进一步促使高校图书馆提供多媒体资源以及相应的服务,而如何更好地提供服务,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国外高校图书馆多媒体服务的新发展

我们选取了国外部分大学,通过网页调查的形式了解各大学图书馆多媒体服务的最新情况,以期为我国多媒体服务的开展提供借鉴。

2,1国外高校多媒体服务的容

调查显示国外各高校图书馆提供的多媒体服务内容如下。

2,1,1多媒体资源的浏览和借阅服务

多媒体资源的浏览和借阅服务是一项基本服务。国外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提供多媒体浏览和目录检索服务,一些高校还提供多媒体单体资源的外借服务。如美国大学图书馆的4500部电影都可以通过书目系统检索。其中3700部电影可外借,外借期限为3天。但对于教学用或使用频率比较高的电影不提供外借服务,只供在多媒体服务中心使用。音频光盘一次最多借出6张,每次借出3小时,录音带可外借48小时。

2,1,2提供舒适高端的多媒体学习和制作环境

提供舒适开放的多媒体学习环境是多媒体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已日益成为高校图书馆提供的重要服务之一。尤其是在ic(information commons)理念影响下,如美国大学图书馆提供有数字媒体学习室(digital media studio)、电子教室/计算机实验室(library's electronic classroom/computer lab)等多媒体学习、制作环境,并且配备有多媒体图书馆员、计算机管理人员、多媒体技术支撑人员,辅助师生完成作品,其新媒体中心,提供一些高端的电脑,应用于视音频编辑、图片设计、网页设计和动画制作,两台高端的epson图片扫描仪,一台高分辨率的彩色激光打印机和一台黑白激光打印机。其数字编辑站支持微型dv(mini dv)、hdv、beta和vhs的输入输出。nmc2.0实验室提供双屏幕的6台苹果机工作站,可提前预约使用。其师范课堂,供老师预约讲课,配备有高端的设备,麻省理工大学图书馆的多媒体制作服务,除了提供文献扫描、复制服务,元数据加工服务和元数据标准的制定外,提供的服务还包括视频生成、课件采集、视频编辑、视频复制、视频网上。此外还有支持远程教育、视频会议的视频室、视频教室,为科研学术活动提供视频支持。伯克利大学多媒体资源中心提供两个专门的放映室供读者预约使用。此外,提供复印服务。

2,1,3提供参考咨询服务

国外大学图书馆针对多媒体资源提供多种形式的参考咨询服务。比如贝塞尔学院提供的参考咨询服务包括:电话、email、im和faq四种形式;美国

大学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方式包括:电话咨询、email、im。伯克利大学多媒体资源中心提供的参考咨询服务方式包括表单形式的ereference、twit-ter、facebook。不但参考咨询的方式更为便捷,参考咨询服务的内容也向学科和深层次发展,如麻省理工大学图书馆的多媒体制作服务,为视频项目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密歇根州立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化和多媒体中心,为读者提供多媒体软硬件产品的应用和购买以及多媒体项目建设的相关咨询服务。

2,1,4在线协同交流环境

国外大学图书馆充分利用web2.0技术,提供多媒体资源和服务交流平台,如美国大学图书馆使用blogger、twitter、facebook为用户提供服务。

2,1,5最新资源推荐服务

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可以推荐最新资源。此外,教员、图书馆员以及技术人员都可以给出他们的推荐列表。

2,1,6个人资源存储服务

美国大学图书馆还建立了一个多媒体仓库,教师可以把自己珍藏的多媒体资源拿来放在这里,供学生在室内使用。伯克利大学的多媒体资源中心也提供类似服务。

2,1,7软件服务

软件服务包括提供各类型软件和软件的使用培训。美国大学图书馆提供的软件包括dreamweav-er、flash、fireworks、photo、illustrator、indesign、aftereffects、final cut pro、dvd studio pro、soundtrack,quicktime pro;imovie:idvd,garageband等,还提供软件使用的在线培训,另有专门的博客平台最新动态。

2,1,8国外大学图书馆提供的其他服务

国外大学图书馆目前针对多媒体资源还开展了一些新型服务。如美国大学图书馆举办多媒体作品比赛和设备外借服务;伯克利大学多媒体资源中心提供馆际互借服务。

2,2国外高校图书馆多媒体服务的特点

对前面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国外高校图书馆提供的多媒体服务呈现出以下特点。

2,1,3多媒体服务日益成为图书馆重要的服务内容之一

多媒体服务虽然是图书馆新兴的一种服务,但是其对科研和学习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网站尊龙凯时最新地址首页上基本都能发现诸如“多媒体”、“视音频”、“虚拟媒体”之类的资源和服务,而且多媒体资源的检索方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通过资源类型进行检索,或者使用传统的多媒体系统进行检索外,还提供通过馆藏目录的统一检索。

2,2,2多媒体服务内容逐渐增多

传统的多媒体服务主要是视音频资源的浏览服务和借阅服务,但是现在多媒体服务的内容已经大量增加。提供的服务既包括多媒体资源的借阅和流通,也包括多媒体资源的使用培训;既包括多媒体设备的提供及使用相关咨询,也包括多媒体设备购买及多媒体方案设计咨询;与多媒体技术相关的培训逐渐增多;多媒体资源导读、多媒体交互式环境的建设等等都成为多媒体服务的重要内容。

2,2,3多媒体服务的方式实现网络化、交互性、个性化

多媒体服务除了面对面服务之外,资源的数字化、web2.0工具的使用和个性化服务是多媒体服务的又一个重要特点。通过调查发现,一些高校图书馆构建专门的交互式网络平台,以便清楚地揭示多媒体资源,并使读者能够自己创建并保存多媒体资源,还提供评价、排序等交互功能以便于读者交流、管理相关资源;一些图书馆提供舒适的协同式多媒体学习环境,采用各种实时在线沟通工具提供咨询,便于读者随时解决多媒体使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部分图书馆提供一对一的多媒体相关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读者的个性化问题;部分图书馆提供个人多媒体资源的采集、加工、、保存一条龙的加工服务,帮助读者构建个性化的多媒体数据库。

3我国高校图书馆多媒体服务发展的新策略

纵观国外高校图书馆多媒体服务的历史与现状,可以看出国外高校图书馆的多媒体服务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并且还存在不断丰富的趋势。而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多媒体服务刚刚起步,除了建立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库、构建良好的多媒体使用环境外,还需要借鉴国外已有的成功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以更好地提供服务。

3,1提高多媒体服务的“显性化”程度

要认识到多媒体资源已不再是放在展柜里的精美的音乐和电影光盘,也不仅仅是供读者学习语言的一个个小的mp3,当然其作用也不仅仅是满足读者文化娱乐的需要。其丰富程度和学术性已经明显的提高。所以我国高校图书馆不应该再让“多媒体服务”继续边缘化下去。各高校图书馆一方面要加大多媒体服务的宣传力度,采取各种方式介绍多媒体资源及提供的相应服务,拉近多媒体服务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消除读者关于多媒体服务的误区。增加多媒体服务的亲和力,使读者觉得多媒体服务是身边的、手边的、眼前的服务,是“需要即能想到,想到即能得到”的服务。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会通过定期的多媒体宣传活动(包括展板、传单等方式)、图书馆尊龙凯时最新主页推荐等方式加大多媒体服务的宣传力度。除了在多媒体服务平台上集中多媒体资源和服务外,还会在图书馆门户的“常用资源”栏目里显示“多媒体资源”、“电子书/随书光盘”,同时在图书馆门户最新资源列表中提示最新的多媒体资源。每年的新生培训,北京大学图书馆都会介绍图书馆提供的多媒体服务,清华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等能够通过馆藏书目检索多媒体资源。此外,要提供方便读者联系的各种渠道,如清华大学图书馆音像资料咨询提供相关邮箱,北京大学图书馆多媒体尊龙凯时最新主页上提供咨询电话和邮箱。

3,2提供全方位的加工制作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大众化,读者对多媒体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除了需要图书馆提供特色的多媒体资源外,还要求图书馆提供从资源采集、加工整理、存储的个性化、全流程服务。如需要加工知名教授的讲座、手稿、研究数据等,个人的一些素材或资源需要进行数字化,制作成多媒体资源。甚至对多媒体资源进行整理、编目、,建成自己的多媒体资源库。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有加工多媒体资源的能力。目前北京大学已经成立了数字加工中心,购进了多台零边距扫描仪、工程图纸扫描仪、飞思扫描仪、缩微胶片扫描仪、摄像机、照相机、刻录机等设备,提供文献扫描、数码翻拍、音像资料数字化、电视节目采集、学术活动摄制、多媒体内容编辑、元数据加工制作、数字资源等服务。该中心已经制作的特色多媒体资源包括:李政道数字图书馆、王力先生文库孤本扫描、侯仁之先生收藏、绘制地图扫描、刘东生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加工、社会学系分馆燕大论文扫描、各院系学术会议拍摄等。北京大学数字加工中心提供的这些服务既可以满足读者对特色多媒体资源的需求,又可以满足读者各种类型数据加工的需要。

3,3配备专门的学科馆员

多媒体服务不断发展,对技术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要有足够的人员来保证多媒体服务。对人员的素质也有较高要求。除了具备基本的为读者服务能力和信息素养外,还要求是多媒体软件“达人”,要熟悉相应的多媒体软件和工具,能陪伴学生的多媒体学习和创作过程,能为读者的科研学习提供支持等。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从2010年上学期开始提供spss软件服务,读者除了需求spss软件之外,对于spss的安装、spss的基础技能培训、spss在科研中的应用分析等都有很强烈的需求,这就要求有专门的人员能够负责从安装到培训的整个服务。此外,由于多媒体发展比较快。用户的需求也随着技术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要求有专门的人员跟踪技术和资源动态,熟悉新的多媒体技术,跟踪读者需求的变化。

3,4提供协同的环境

国内多媒体制作环境的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无论是规模还是服务的种类。无论是实体环境还是虚拟环境,与国外都有一定的差距。北京大学图书馆是建立ic环境较早的图书馆之一,目前北京大学图书馆多媒体部的多媒体学习中心有60台电脑,供读者利用多媒体资源,其中4台苹果机,供读者进行视频编辑。数字加工部可以提供数字加工制作(包括扫描、拍摄、转码、编辑、后期处理和输出)、数字统计分析和数字资源服务。

提供基于web2.0技术的协作讨论空间,帮助读者开展协同工作和学习。web2.0技术主要包括:博客、rss、百科全书(wiki)、网摘、社会网络(sns)、p@p、即时消息(im)等。它主要有如下特点:更多的用户参与――所有的用户既是信息的使用者,也是信息的者、加工者,其积极性大为提高,也使信息更为丰富;更好的信息共享――通过引用、类聚等技术,大大加强了信息的流通速度,也提高了信息的共享程度;更加便捷简单――更好的用户界面使其简易便捷性比web1.0大为提高。有了博客,使得只要会上网的用户都可以信息。利用web2.0技术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互联网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读者可以自由交流与多媒体相关的观点和想法,读者和多媒体学科馆员可以讨论多媒体资源的使用,探讨多媒体技术和创造多媒体作品,读者可以展示自己的多媒体资源和作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3,5提供完善的培训体系

大学生新媒体培训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新媒体;数字漫画;人才培养体系

漫画产业是以人的创意为主导的文化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大众对于精神文化需求也随之提升。近几年,漫画市场的版图逐渐扩大,漫画产业也逐渐成长为日韩等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我国先后出台一系列鼓励漫画产业发展的支持性政策,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漫画热的浪潮。但新时代的漫画创作与传统漫画创作在风格上已有较大区别,漫画产业短期的跨越式发展,使得创作风格转型滞空,各类漫画人才缺失严重。因此,短短几年之内,我国高校涌现出大批漫画专业和漫画教育相关专业,漫画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但漫画教育中的各种问题也相继暴露出来。

一、新媒体时代漫画的变革

(一)新媒体漫画创作内容发生改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漫画消费人群不再拘泥于儿童和青少年。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漫画消费人群的年龄层明显拓宽,传统漫画消费人群一般认为是6至20岁,而新媒体消费群体年龄一般是12至36岁左右。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审美需求,对新媒体漫画的要求自然迥异。目标消费人群为青少年的漫画作品要求内容诙谐幽默,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为白领人群创作的漫画作品需要深刻体现上班族的情感和奋斗历程。当代漫画需要在某一层面上具备创新性和吸引力,这样才能迎合时代的需求。新媒体漫画需要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创造出风格内容不同的漫画作品。此外,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漫画创作提供了更多素材。

(二)静态漫画向动态漫画转变

传统漫画在发展过程中,顺应时代需求,慢慢转变其表现方式,主要表现为由无声的静态漫画逐渐向有声的动态漫画转变。动态漫画借助新媒体进行广泛传播,较之静态更具观赏性和吸引力,广大漫画爱好者对于漫画风格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大多持肯定态度。漫画家在漫画情节的创作过程中,积极与读者进行互动交流,使创作出的作品能够更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读者的代入感更强。新媒体漫画不仅能够实现漫画动作和色彩的随意变换,同时能够模拟真实的音响效果,尤其是可以通过音效和场景切换制造不同的效果,增加紧张气氛,这些新特性呈现出影视作品的特点,因而更受读者欢迎。漫画凭借新媒体的平台,实现更大范围的快速传播,新媒体漫画的巨大魅力得以彰显。

(三)新媒体环境下漫画表现形式增加

传统漫画的主要传播媒介是纸质书本。如今漫画市场竞争激烈,出版商严格进行成本控制,因此大多数漫画都是以黑白版面面向大众,漫画作品的吸引力大打折扣,纸质版狭窄的渠道桎梏了漫画作品的传播。新媒体时代漫画更多以数字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数字漫画是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漫画创作、传播的漫画形式。新媒体的发展为漫画提供了新的创作和传播平台,漫画的表现形式更具多元化。我国漫画产业借助新媒体平台得到极大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极具创意的漫画作品,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丝毫不输其他发达国家的漫画。新媒体的发展向大众展示了大量优秀的漫画作品,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漫画家的创作热情,进而推动漫画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高校新媒体漫画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新媒体漫画市场逐渐扩大,漫画人才逐渐演变成制约漫画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直以来,我国盛行的漫画作品大多引进自日韩等国外发达国家。这些优秀的漫画作品在短时间内吸引了众多消费群体,不仅成功输出了本国文化,还获得不菲的经济效益。在惊讶于漫画产业异常繁荣的同时,也应该深思我国漫画产业与其他国家存在的差距,并理清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科体系基本是在理工文艺的传统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无法适应漫画类的交叉型学科的发展需求,因此现阶段我国动漫产业存在的主要的问题是人才紧缺。新媒体漫画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的艺术造型规律,还要掌握基本的软件绘画操作,更得具备文学艺术等素养,我国当前高校漫画人才培养体系尚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国内漫画人才匮乏是漫画产业深入发展率先面临的难题。新媒体时代漫画市场的巨大商机以及对高素质漫画人才的迫切需要,已经成为国内高校目前关注的核心问题。我国漫画人才架构的不合理,首先表现在漫画高等教育人才的缺失。高校漫画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和体系并不能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其次,高校对漫画人才的培养模式问题明显,或是过度强调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或是只注重学生艺术感的培养,造成漫画人才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只懂软件不懂艺术,另一部分只懂艺术不懂软件。我国有着上下5000年的文化积淀,本应凭借这些丰富的素材创造出精彩的漫画,但实际上我国漫画作品在国际上反响平平,反倒是一些发达国家利用中华元素创作的漫画作品在市场上大放异彩。作为一个创意产业,漫画作品的核心是讲述一个动人的好故事,国内的漫画作品缺乏生动的形象和引人入胜的剧情,是其缺少吸引力的关键原因。新媒体漫画作为一个集美术、故事等艺术性与技术性相融合的综合艺术形态,涉及到各行知识,只有积累更多内涵,故事才会有深度。

三、高校漫画专业教育出现的问题

高校新媒体漫画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首先,表现为漫画教育盛行与人才奇缺之间的矛盾。国内很多高校都缺乏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规划,同时也缺少相关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造成漫画专业盛行,培训教育机构众多,漫画人才却依然奇缺的现象。其次,新媒体时代漫画注重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但当今市场大多急功近利,高校漫画教育重术不重艺现象突出,造成漫画产业内涵严重缺失。最后,漫画人才应该是集人文、艺术创作和推广宣传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应因材施教,对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应该更注重其综合性,单一的高强度培训并不利于这类人才的成长。纵观日韩等漫画产业发达的国家,其漫画人才的培育大多是产学研相结合,学生的成长大多伴随漫画作品的创作、研究和传播过程中进行的。而我国的漫画人才教育一般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学院型,另一种则是纯操作型。学院型作为一种传统的漫画培育体系,课程内容与市场实际工作严重脱节,大多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都需要至少一年的磨合时间才能完全适应基本的工作;而纯操作型则是一些社会商业机构培养的专业操作人才,对各种绘画软件极为熟悉,但缺乏艺术思想和情操,对漫画的人文艺术和历史现状也缺乏了解,更加达不到艺术创作的高度。

四、高校新媒体漫画人才培养途径

(一)完善教学体系

完善新媒体漫画专业教学体系,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人才培育: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素质培养。在理论课程中,教授学生新媒体漫画方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动画和新媒体漫画的创作和设计,并养成一定的创新思维。通过理论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各个漫画流派的基本风格和理论知识,对漫画市场的环境进行独立的基本分析。在实践教育模块,高校适当安排实训课程,学生利用漫画形象进行原创形象制作、动态漫画和qq表情创作等,研究漫画衍生作品的制作。实践教育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接触市场、了解市场需求,这样才能在今后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将学生的自我创作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商业推广,并且在网络上进行传播,让社会大众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素质培育模块注重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由高校设置艺术修养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创新项目,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建设新媒体漫画实训基地

培育新媒体漫画人才,要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基地建设既包括校内实训基地,还包括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学校的规模与资金状况,可适当调整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规模,主要满足基本的实践教学如绘画实训室、软件应用室等,条件更好的还可以建设线稿后期编辑室等。与校内实训不同,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完全面对市场,它为学生的在校学习、职业培训以及就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成功的校外实训能够让学校更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让企业和人才直接进行对接,使学生提前适应工作环境,同时也能够提高企业的漫画生产率,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加快新媒体漫画师资队伍的建设

培养新媒体漫画人才,教师队伍是关键。新媒体漫画近几年才开始在国内火爆起来,但相关专业人才稀缺,只有尽快发展强大的师资队伍建设,才能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老一辈漫画家有着丰富的漫画经验,并且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高校可以聘请其作为指导委员,规范漫画课程建设。同时,新媒体漫画属于新生事物,培育青年骨干教师更能够紧跟时代的潮流。除了理论教师的培养,还可以邀请一些行内专家进行实用创作的指导,利用他们极高的创作能力快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励学生的创作积极性。除此之外,还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交流与培训,了解行业内最新动向,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和模式。

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新媒体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漫画产业日益繁盛。国内漫画市场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作为一名漫画从业者和漫画教育工作者,要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并能根据市场需求改革教学内容,坚持以创新的观点进行创作和人才培养,为我国漫画产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进而推动新媒体漫画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渠盛.插画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专业化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

[2]夏瑛.动漫传播与知识经营[d].浙江大学,2014.

[3]陈小萍.数字动画艺术专业本科教育教学特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4]李晓溪.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大学,2014.

大学生新媒体培训心得体会篇9

在新媒体环境之中,对高校就业创业的指导,要充分合理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让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理念得到一定程度的转变,还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去让大学生的创业思维模式改变,如此,通过这些措施可以让处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就业创业实现科技化和信息化。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就业創业指导工作的模式也得到了很多创新,教育观念得到了转变,新的就业创业工作理念也随之出现; 新平台的搭建,让就业创业工作阵地也增添了新的内容; 师资力量得到重新整合,就业创业工作的新团队也得到构建。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做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宣传的信息并不完全都是有利于学生就业观念的,大环境之下也充斥着不好的信息,由此让学生的就业观念可能得到改变。因为新媒体上的言论自由,可能让更多不诚信或者违法犯罪的行为在新媒体运营环境之中产生。这些负面的影响也让高校就业创业指导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一)新媒体环境下不良信息的充斥影响着学生就业观念 

第一,新媒体宣传的信息可能会让学生的就业信心变得更加小,比如网络上的大学生卖猪肉等新闻报道,可能会让一些学生产生就业心理负担,随之产生一些就业心理问题。第二,新媒体宣传的信息可能过于夸大事实,这样就会让一些虚假的招聘信息影响学生的就业观念,让学生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想法,还有可能上当受骗。新媒体也具有自由性和匿名性的特征,虽然这些特征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是也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诚信的行为,可能会祸害学生终生。 

(二)弱化毕业生诚信意识 

新媒体环境下言论自由,由于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导致大量大学毕业生诚信意识逐渐被弱化,开始为获得就业岗位捏造虚假信息,包括个人能力及在校期间所获殊荣,最终对个人与用人单位极度不负责任。 

(三)职业技能培训逐渐由线下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 

“自媒体”就业宣传兴起之前,高校的职业技能培训方式是通过线下讲座、课程等方式进行的,宣传方式也是通过就业指导中心通知相关辅导员、活动海报等线下方式进行。“自媒体”时代的职业技能培训,出现了线上线下其配合的新特点: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宣传,让学生第一时间掌握讲座或课程的内容与参与嘉宾,自主选择有意向参加的活动;同时,在一些公众号中出现了在线简历修改、职业问答等新型职业培训。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模式的创新 

(一)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就业创业工作新理念 

因为新媒体的运用和发展,目前大学生就业创业也呈现了一种多元化的趋势,传统的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为了顺应时展的趋势,高校就业创业的工作者,就应该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让就业创业的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提高,也让新的工作理念在新媒体环境下得到树立。首先,学生有效合理运用新媒体进行选择职业的能力应该得到培养。其次,要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最后,我们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网络实训基地。 

(二)“自媒体”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就业信息渠道 

传统的就业渠道有宣讲会、招聘会、以及学校或辅导员老师的就业实习信息。“自媒体”时代,就业信息获取的渠道变得多种多样:比较大型的如智联招聘、应届生招聘之类的招聘网站,这些网站会与企业合作,每天推送上千个实习、全职岗位,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职位下投递简历;又如各企业的微信、微博等公共平台推送的就业信息,学生可以简单地在手机上关注,随时随地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岗位信息;高校也逐渐铺开了以学校为单位的就业指导微信、微博平台,定期就业消息。 

(三)增强就业指导老师的专业能力 

现代就业指导工作不再是简单的行政工作,而是一门专业的学问,目前许多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在进行工作时往往是凭借经验,缺乏相关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培训。而“自媒体”时代进行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老师能够更加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因此就业指导老师向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方向的发展的要求更为迫切。就业指导老师在利用新媒体途径进行就业工作时,需要因人而异,量体裁衣的对学生进行辅导,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能够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还要对整个就业市场、行业现状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更加高效、更加系统地进行就业指导,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四)积极探索完善新媒体就业服务体系 

第一,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设计中加入网上平台。可充分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好调整,设置网络化的就业指导课程。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而言,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耳目一新。以传媒类专业为例,可以根据传媒类专业自身的发展特性,设置播音训练等方面的课程,将传媒优势具体地展现出来,这样也能够增强学生对于工作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为具体的就业工作提供保障。第二,视频面试在新媒体环境下已经应运而生。这种全新的面试方式使用人的单位与大学生应聘者之间通过视频面试的方式做好双方初步的了解,进而在符合选拔标准与选拔意向之后进入到复试环节,这种全新的面试方式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节约面试时间,也让学生能够在不断尝试中纠正自己的就业观。 

结束语 

现代社会,“自媒体”因其互动性、便捷性、门槛低等特点,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就业模式,不仅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新路径,还对企业招聘人才提供了方便和帮助,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就业方式、就业观念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自媒体”的环境下建立高效的就业指导新媒体平台,培养学校以及大学生的“自媒体”素养,对高校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大学生新媒体培训心得体会篇10

实现艺术院校的艺术性与新闻媒体的参与性与互动性的优势互补

艺术院校与广播电视媒体的合作,就是要把院校单纯的教学与社会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本着“共赢”的目的,艺术院校要主动把自己的作品、教学资源教学设备无偿地提供给广电新闻媒体作为节目资源,而广电媒体要给艺术院校提供更多的播出平台,通过广电节目,推介师生的作品和艺术资源,进而形成合力打造品牌的氛围。燕山大学地处沿海开放城市秦皇岛,多年来,我们与当地的秦皇岛广播电视台进行广泛的合作,比如目前秦皇岛广播电台有5个频率,曲艺、通俗音乐、流行音乐、歌曲点播等文艺类节目丰富多彩,这些节目大部分从听众的需求出发,体现出良好的互动性与参与性,但电台的节目资源不足,怎样把艺术院校的资源渗透到广播节目当中呢?我们采取强强联合的办法,学院根据自身的实际,在内部进行选拔,把那些基础好、素质高的师生通过广播电台作为“特约主持人”推向听众,让他们做客电台直播间,和电台主持人一起开办互动性的节目,学院和电台对这些“特约主持人”采取轮换的形式,力争做到每位师生都要有机会参与到电台的节目当中,同时对每一位参与节目的师生在节目告一段落后进行测评,指出优缺点,明确努力和改进的方向,既锻炼提高了师生走向社会的能力,又锻炼了学院的师生队伍,电台也丰富了节目内容。比如,秦皇岛电台音乐广播开办了一档以古典音乐为主的音乐节目《古典也流行》,而电台没有这方面的人才,于是向我们学院求援,我院音乐系的黄老师恰好对古典音乐有较深的研究和造诣,于是电台就聘请他为特约主持人,他以精当的语言,把古典音乐讲解得绘声绘色,使这个节目引起听众的广泛共鸣,收听率很高。我本人长期从事小提琴和西方音乐文化的教学工作,这些年来一直参与秦皇岛电台的节目,演奏水平、普通话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近几年来我院的其他老师都先后参与了秦皇岛电台的节目,既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也促进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艺术学院也定期把广电媒体的节目主持人、编导人员和领导作为“特聘教师”为师生上课,比如,我们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就请广播电视台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到学院讲授普通话知识,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同时请电视台编导人员对我院自排的节目进行把脉、修改,共同推出,走向社会,效果良好。通过双方的合作,艺术院校与广播电视使媒体更加体现权威性,艺术院校在社会上也有了用武之地。

实现艺术院校与新闻媒体举办各类活动的优势互补

随着党中央对文化和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这些年来,广播电视媒体与社会各方面联合举办的活动越来越多,例如每年中央电视台与公安部联合举办的“公安部春节文艺晚会”,与文化部举办的“文化部春节晚会”越来越为全国人民所认知,而高等艺术院校与媒体举办的各类文艺晚会更是屡见不鲜。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每年都要与中央电视台举办多种活动,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都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实践证明,媒体与高等艺术院校开展各类活动,是完全可行和值得推介的。燕山大学艺术学院这些年来放下“象牙塔”的架子,主动走出去,与广电媒体联合举办了各类文艺活动。2008年,我国承办了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秦皇岛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协办城市,各类活动安排得很满,我们燕大艺术学院抓住这一有利契机,与秦皇岛广播电视台一道举办了“奥运在我心中”大型演唱会、“山海同欢庆,奥运秦皇岛”广场文艺演出、“奥足赛开幕式”文艺演出、火炬接力赛现场演出等,受到了国家奥组委和河北省领导的表扬和充分肯定。

实现高等艺术院校的原创作品、教育培训与广播电视媒体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