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发言材料十篇-尊龙凯时最新

时间:2024-02-27 17:57:02

基层治理发言材料

基层治理发言材料篇1

【关键词】 流畅 生动 清晰 准确

一、应注重政治课堂教学语言的流畅性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讲授,是政治课课堂教学的主要成分。学生从政治教师的讲授中,能获得比较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教师授课的语言流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语言流畅是政治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教师要把需要讲述的内容,通过自然、连贯、轻松、流畅的语言,行云流水般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语言氛围中学习知识。首先,政治教师要把语言流畅作为自己的第一要求,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其次,多听听相声、评书,学习相声、评书演员驾驭语言的技巧;第三,进行朗读练习和与周围的人多进行语言交流。有心,有恒,就必有所获。同时,精心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使授课语言流畅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将教材烂熟于胸,授课时才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教师流畅语言的视听对象是学生,这种流畅必须为学生所体验,即语言传达的信息必须是学生需要和能够接受的。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教师一人在讲台上不着边际地夸夸其谈,那将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以致达不到教学目的。

二、应注重政治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接受口语的能力,这就为教师施展语言技巧提供了可能。生动的授课语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辨别力,往往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要使语言生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活泼。教师语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听觉效果。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强调重点内容时,采用低声音、慢节奏,以便使学生有一个思考、回味的余地;在讲述一般性内容时,采用高声音、快节奏,以达到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形成印象的目的;在论证某一结论而引用材料数据时,采用高低、快慢交错进行或连珠炮似的语言,以加强结论的可信度。这样,教师通过语言的感染力,在向学生传授教材内容的同时,也传达出另一种信息,即这些内容是可识、可记、可信的。第二,多变。教师在表达同一内容时,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开门见山、旁征博引等。而方式的选用,在很多时候必须视学生的精神状况而定。第三,幽默。只要有心,幽默无处不在。政治课涉及面广,会有更多的发挥余地。因此,幽默是使教师教学语言生动的法宝之一。它简捷明了,能表达出深刻的内容;它令人捧腹,课堂上师生开心一笑,大家心情愉悦,教学效果更佳。

三、应注重政治课堂教学语言的清晰性

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是政治课教学的核心。一堂课45分钟,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强调什么,落实什么,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否则,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学生理不清线索,抓不住中心,就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用宏亮的声音清晰地表达出来尤为重要。怎样才是语言的清晰呢?笔者以为,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清晰地表述概念、原理的不同层次。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一向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对语词的逐层分析,是使概念清晰可辨的有效方法。如对“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我们就可以划分为如下层次:第一层,规律是一种联系;第二层,规律是一种固有的联系,是一种本质的联系,是一种必然的联系;第三层,归纳规律的客观性、可知性等特性;最后,通过提问或练习的方式,举例指出规律的外延。这样分层次把握概念,学生容易记忆和理解,运用起来也容易掌握其适用范围。第二,清晰地表述基础理论的内在逻辑线索。教材中重点、全面阐述的基本理论,由于篇幅比较长,学生对其基本内容和内在联系理解起来要相对容易些,而教材中理论性较强但又不可能详尽阐述的问题,就成为教学难点。第三,清晰地表述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当高职学生进入综合复习阶段后,教师讲授的知识密度加大,一堂课至少要讲述几个甚至十几个知识点,这必然加大了教师讲述的难度。处理这样的课程,重点在于明确指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比如:在复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内容时,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达十多个,而其中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两组概念是学生最易弄混的。首先,要指出这两组概念的区别,即主次矛盾分析的是一个复杂事物中的多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说的是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其次,归纳它们之间的联系,即无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它们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之分,而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都是矛盾特殊性的体现,是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两把钥匙。另外,在讲述一群知识点时,还必须抓住起主导作用的一点或两点,用一组材料或图表把它们串联起来,使之形成一种立体结构,以便于学生抓住重点。

基层治理发言材料篇2

语言,无论是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还是形体语言、艺术语言,作为一种媒体,它传达思想与情感、事实与信息,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政治教师上课时课堂效果有差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老师语言功底的不同。为此,对高中政治教师来说,需从以下方面来优化教学语言。

一、流畅

教师讲授教材内容,是政治课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学生从教师的讲授中,能获得系统、全面的知识。因此,语言流畅是政治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教师要把需要讲述的内容,通过自然、连贯、轻松、流畅的语言,行云流水般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语言氛围中学习知识。与流畅相背离的是习惯性的废话、重复、停顿,这是政治教师的大忌。而要改掉这一不良习惯,非下大气力不可。首先,政治教师要把语言流畅作为自己的第一要求,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其次,多听听相声、评书,学习相声、评书演员驾驭语言的技巧;第三,进行朗读练习和与周围的人多进行语言交流。精心备课,是使语言流畅的重要条件。教师只有将教材烂熟于胸,授课时才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另外,教师的语言表达要考虑学生需要,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只是一人在讲台上不着边际地夸夸其谈,那将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以致达不到教学目的。

二、生动

1.活泼。教师语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听觉效果。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强调重点内容时,采用低声音、慢节奏,以便使学生有一个思考、回味的余地;在讲述一般性内容时,采用高声音、快节奏,以达到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形成印象的目的;在论证某一结论而引用材料数据时,采用高低、快慢交错或连珠炮似的语言,以加强结论的可信度。这样,教师通过语言的感染力,在向学生传授教材内容的同时,也传达出另一种信息,即这些内容是可识、可记、可信的。

2.多变。教师在表达同一内容时,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开门见山、旁征博引等。而方式的选用,在很多时候必须视学生的精神状况而定。现在,中学生的学习时间长、负担重,一天内大脑会出现几个“兴奋――抑制”周期。当学生注意力集中,即处于兴奋期时,教师须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句,以最简练的语言,将重点内容交待清楚。这时,切不可漫天撒网、旁征博引,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注意力分散,如有人打瞌睡或小声讲话时,教师可暂时离开教材上的词句,或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或谈一件近期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将谈话内容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回到教材内容的讲授上。

3.幽默。幽默是使教师教学语言生动的法宝之一。它简捷明了,能表达出深刻的内容;它令人捧腹,课堂上师生开心一笑,大家心情愉悦,教学效果更佳。

三、清晰

1.清晰地表述不同层次的概念、原理。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对概念内涵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对语词的逐层分析,是辨析概念的有效方法。如对“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我们就可以划分为如下层次:第一层,规律是一种联系;第二层,规律是一种固有的联系,是一种本质的联系,是一种必然的联系;第三层,归纳规律的客观性、可知性等特性;最后,通过提问或练习的方式,举例指出规律的外延。这样分层次把握概念,学生容易记忆和理解,也容易掌握其适用范围。

2.清晰地表述基础理论的内在逻辑线索。教材中重点、全面阐述的基本理论,由于篇幅比较长,学生对其基本内容和内在联系理解起来要相对容易些,而教材中理论性较强但又不可能详尽阐述的问题,就成为教学难点。这些理论性强的内容,其内在的逻辑性也强,教学中应逐步展现出来。能否理清和表述上述逻辑线索,是突破这一难点问题的关键。教师在讲述中,只要有一处混杂或交待不清,就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障碍,而需要重新讲述。

3.清晰地表述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比如:涉及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两组概念是学生最易弄混的。首先,要指出这两组概念的区别,即主次矛盾分析的是一个复杂事物中的多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说的是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其次,归纳它们之间的联系,即无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它们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之分,而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都是矛盾特殊性的体现,是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两把钥匙。另外,在讲述一群知识点时,还必须抓住起主导作用的一点或两点,用一组材料或图表把它们串联起来,使之形成一种立体结构,以便于学生抓住重点。

四、准确

1.基础理论。高中政治课作为一门科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内容,容不得教师任意增删和轻率修正。但实践是发展的,这门科学也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新概念、新观点不断产生,使这门科学更充实,更富有时代感。作为教材,虽说应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其中的有些观点和材料相对于我国迅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来说,已不可避免地显露出它的陈旧性。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把握我国理论研究的新动向,认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在不脱离现行教材的前提下,把一些最新的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

基层治理发言材料篇3

一、发展趋势

据统计,在中国知网所收录的文章中,与“美国主流媒体中国报道”相关文章共236篇,涉及政治、经济、民族宗教、历史、文化艺术、科技创新等方面,其中细分到政治类题材的文章有129篇。这些文章的发表时间主要集中在2d03年之后,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在2014年达到了发表数量的高峰(29篇)。文章所属研究学科主要分布在新闻与传媒(72篇)、外国语言文字(29篇)和中国语言文字(16篇)这三大领域。文章研究层次绝大部分属于基础社科研究(107篇),其余涉及行业指导(13篇)、政策社科研究(3篇)。文章所属研究机构主要来自各地高校,其中上海外国语大学最多,共13篇。

二、研究内容

根据知网统计,针对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中中国政治类报道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新闻与传媒、英语语言文字两大方面。在报道文章选择方面,主要以《华盛顿邮}鼢和衄约时}鼢美国两大主流媒体的文章为主。

(一)新闻与传媒

美国主流媒体凭借其经济实力、高科技传播手段、一流的验和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优势,在国际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中国的崛起,研究者从新闻传播角度对于美国主流媒体中国政治类题材报道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搜集材料方式。在材料搜集方面,研究者主要通过互联网文本、图书馆纸质文献和数据库检索三种方式搜集样本进行研究。

2.研究方法与手段。从新闻媒体角度,研究者主要采取内容分析方法对美国主流媒体报道进行研究,考察其报道内容,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此外,上海大学邵静的博士论文《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涉华报道研究》采用了框架分析法对报道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新颖独特。

3.研究主题。探究美国媒体中国政治类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是研究者们的主要研究主题,从而揭示美国主流新闻报道和其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紧密联系。一些研究者就某一具体报道主题进行分析研究,探究中国国家形象,如张楠的硕士论文衄约时报涉华女性报道分析》。一些研究者则选取某一年美国主流媒体中国政治类报道进行分析研究,再细分为不同事件,探究中国国家形象。如邵静的博士论文衄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涉华报道研究》选取了2009年整年报道进行整理分析,何霞的硕士论文衄约时报涉华报道研究》选取了2d07-2d08年报道进行分析整理。

(二)英语语言文学

1.搜集材料方式。在材料收集方面,英语语言文学研究者同样通过互联网文本搜索、图书馆原文纸质文献和数据库检索三种方式收集样本进行研究。

2.研究方法与手段。研究者主要从英语语言学角度,根据falrclough的cda分析模式和韩礼德的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对美国主流媒体中国政治类报道文章从语言层面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fair clough认为,话语与权力、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话语可以构建社会现实、人际关系、信仰等,其三维分析结构有效地体现了语言学和社会学理论的结合。韩礼德的批评语篇分析理论通过对语篇进行文本、过程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分析,从而揭示语言和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从而阐释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它还能反映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其相互关系。遗憾的是,没有研究者使用英语语料库对文本进行分析,这一部分语料库建设尚属空白。

3.研究主题。英语语言研究者在主题选择上,主要是围绕语言层面对新闻报道文本进行分析,揭示语言和国家意识形态的紧密联系,解析美国媒体的中国国家形象。刘旺余的《华盛顿邮报关于中越南海争端报道之意识形态微探》主要从词汇的及物性、名词化和被动语态等方面对文本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岳种的硕士论文《中美关于中越南海争端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主要从文本层面、话语实践层面和社会实践层面进行分析,揭露了新闻报道中权利和意识形态的关系。

三、结语

近年来,对于美国主流媒体中国政治类报道的论文研究正在逐年递增,主要集中在新闻传播和英语语言文学领域。在研究方法方面,语料库的使用尚属空白,从而说明利用语料库对美国主流媒体中国政治类报道进行分析研究的必要性。

基层治理发言材料篇4

一、材料信息布雷设障,要炼就“火眼金睛”。

“兵者,诡道也”,作为试题重要组成部分的材料,命题者往往通过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信息的干扰度,信息的隐蔽度来影响试题的难度。因此,考生要善于炼就“火眼金睛”,扫雷排障,摸准信息,形成有效地获取和理解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评价的能力。

一个人只要还能笑,日子总是比较容易打发的。――古龙

一个人过于孤独并不好,它如同总是在人群中一样不明智。――享利・贝斯

1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影响获取信息的难度。材料信息呈现方式从单一的文字材料向图、表、数据等多元化形式发展。13年的文字材料没有出现文言文、外语,避免了古今、中外语言差异带来的解读障碍。但有10份试卷采用了图类(曲线图、函数、图象、柱状图、饼分图)、表格类形式。图、表包含的信息量较大,再加上文科学生的数理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导致信息漏读、错读。材料信息呈现方式多样化增加了信息的密度,对“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要求越高,试题的难度越大。如(2013・广东・37)(1)图6、图7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图表题的分析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得满分不易。

2干扰信息量影响获取有效信息的难度。材料中的干扰信息,主要有背景信息、过渡信息、与某一设问无关的信息、有意保留或设置的干扰信息。干扰信息量越多,与设问和材料的关系越密切,干扰就越大,增加考生剔除无关信息的思维难度,否则就会错当作有效信息,产生理解偏差,引起多答、误答、漏答。

3隐含信息量影响分析研究理解信息的难度。材料中间接或隐蔽反映设问所指的信息更多地存在于图表材料题和一材多用的试题中。它需要考生运用多向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等方法建立设问与材料的联系,增加了考生的思维难度,提高了考生的答题难度。如(2013・山东・31)(1)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的理解。该题难度在于对设问文学化语言的理解,要求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难度较大。

面对信息设置的障碍,考生要炼就火眼金睛。对各类形式材料的解读训练,尤其是图表数据形式,学生要做到熟能生巧的程度,掌握基本解读技能。一方面要明确各类材料的解读主要应具备的阅读、比较、判断、归纳、分析等能力;另一方面要掌握其解读方法,如阅读、辨析、比较、归纳、判断、推理等,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材料,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应的能力。

二、问题设计布谜团,要摸清谜底。

“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问题设计指向的明确程度、角度的新颖程度是影响试题难度的重要因素,如战场上敌方有意释放的谜团。因此,要准确摸清谜底,形成准确审题和精当表达的能力。

1问题设问指向的明确程度影响审题和表达的难度。问题设问指向的明确度指主观题问题设计中的知识指向、材料指向、主体指向、思维指向的明确、清晰的程度,即“问得明白”的程度。

知识指向,是指设问中对所要求的知识(大到模块,到小知识点)的限定;材料指向,指设问中要明确该设问要不要结合材料、结合哪个材料、结合到哪种程度。知识、材料指向明确清晰的程度影响考生能否准确确定所需知识、迅速找到所需材料以提高解题效率。主体指向是指行为主体的明确指出,明确主体有利于缩小知识和材料范围。思维指向,最主要的是必须明确设问是“是什么”型、“怎么样”型、“为什么”型还是“怎么办”型;一般来说,类型不同,试题的难度就不同,后两种比前两种的难度大。如果设问指向范围大、含糊,或表达形式含蓄、隐蔽,考生将难于确定或误解所需知识、材料的范围,以致答偏或误答,加大答题难度。如(2013・江苏单科・34)(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该题的难度首先在于用生活化语言来设问,角度新颖不落俗套,其次是要从乡村入手,把乡村与乡村中蕴涵的文化联系起来,要理性分析材料指向,同时还要紧密联系材料中的三句话,从乡村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以及乡村文化的作用角度确定知识指向,乡村文化的作用可以从展现地域特色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宿感等角度分析。

2角度新颖程度影响审题和表达的难度。角度新颖度是指在设计问题时选择切入点巧妙、新颖的程度。角度新颖,追求一种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命题效果,使试题免落俗套,不给猜题押宝者以可乘之机,增加了审题和表达的难度。二是尽量使设问与材料紧密结合。如(2013山东・30)(3)根据材料三,说明科技发展对于政治生活的意义。试题从“科技发展对政治生活的意义”这个新的切入角度设计问题,并要求根据材料提供的具体信息总结,角度新颖别致,难度较大。

基于典型的高考真题,学生要在训练中学会精心审题,准确摸清谜底,理解命题意图,在此基础上精致作答,形成准确审题和精当表达的能力。

三、知识运用要“精兵”,要厚积薄发。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政治学科知识是高考政治重要的考核目标,考查知识的深广度、重要程度、来源的多元性影响调动和运用知识的难度,如战斗中的武器精良的程度影响试题的难度。

1考查知识的深广度影响调动和运用知识的难度。因为文综高考卷,各科试题数量比较少,命题者都尽量在有限的卷面内增加试题的覆盖面,同时从发挥试题的选拔和对中学教学的导向作用的角度来说,主观题又必须体现出对知识理解的一定的深度和综合程度,要求越高,难度就越大。如(2013・天津・13)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材料中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设问要求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作答,设问中“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的要求,综合性较强,涉及到几课的知识,对有效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结合材料加以理论阐述的能力要求颇高。

2考查知识的重要程度影响调动和运用知识的难度。试题选择考查非主干知识或者不是主要考点时,试题的难度就加大。

3考查知识来源的多元性影响调动和运用知识的难度。新课标版全国政治考试大纲有关“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目标提出的“知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我们所学的课本教材知识;二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三是自己“知识库”中有用知识、基本技能。显然,试题调用的知识来源越广,试题难度就越大。如(2013・广东・37)(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就政府如何拉动居民文化消费提出合理建议。这一问材料给出的信息较有限:gdp与文化消费关系,广东城乡文化消费支出不同。而设问中要求调用的文化知识范围又比较大,涉及多个单元和课的知识,并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自主建构:消费的主体(居民)、消费的对象(文化产品)和消费的环境。试题要求学生对材料的准确把握和对教材、自主建构知识的娴熟运用,难度较大。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只有厚积薄发,才能形成有效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一要精细准确地理解教材,做到点清、线通、面广。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二要学会阅读和理解各类材料,关注“主流”媒体的报道(如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下一年计划草案的报告等),提高对重要报告的研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建构知识。三要在解题时尽可能地注意参考答案来源“多元化”,既要依据材料,也结合所学知识得出。

活着,像泥土一样持续,带着血,在每一河湾,每一灌木丛里。――茨维塔耶娃

我们活过的刹那,前后皆是暗夜。――费尔南多・佩索阿

四、能力层次有高低,要灵动思维。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很多考生记牢了课本基础知识、审清了材料和设问,但在考试中仍然存在很多的失误与失分,其实是源于自己的思维障碍。随着政治学科能力考核层次的提高,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要求也越高,试题的难度也越大。试题的能力层次主要表现在试题的开放性、思辨性和探究性。

1试题的开放性影响论证和探究问题的难度。开放性试题的主要形式有:①启发型试题,启发因人而异,且受启发的内容有层次的不同;②举例型试题,因人们阅历、知识储备不同,所举例子不同;③可选性试题,所提供的观点、做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都能找到理论依据或实践证明,关健在于能否自圆其说。开放性试题内容具有丰富性,问题的设置和解法具有探索性,思维具有发散性,答案具有多元性,效能具有创造性。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并需发挥自主选择性、主动创造性,因此该类试题具有较大的难度。如(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2)假设你是m省人大代表,请结合材料二向政府部门提出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的政策建议。要求运用《政治生活》中人大代表的权利等相关知识,问题指向比较集中,解答时应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把知识和材料结合起来,提出合理化建议。要分别从材料、课本知识、当前政策中找建议,应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有条理地组织答案。

2试题的思辨性影响论证和探究问题的难度。试题的思辨性的表现为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试题的思辨性高,要求考生要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本质,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揭示规律,用批判的眼光对所学知识真实性、精确性进行辩证审视,并提出新的见解,思维要有较高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因而把试题的难度推进到较高的层面。

如(2013・福建・39)(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评析材料一“讨论结果”中的任意一个观点,并说明该观点在思想方法上的不足。(观点一:经济发展是兴国之要,有了金山银山,就有绿水青山;观点二:生态建设是头等大事,有了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题中观点有正确的地方也有错误的地方,关健是能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相辅相成的关系。答题方法是正确的部分要给予肯定,说明对的理由,错误的地方除了指出来,还要加以改正。还有第(3)问“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勤俭节约时代内涵的合理性”。本题考查文化生活,但要辩证分析不同时代赋予勤俭节约精神不同内涵,分别体现一定时代的经济政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

基层治理发言材料篇5

一、 主观题考点分析

人教版的高中政治分为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内容,主观题的考点也是针对这些内容而展开,每一道题都有相对应考查的知识点。例如2012年广东高考文综政治第36题给出了两段阅读材料,材料一说的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30余年创造了西方200多年才有的经济奇迹,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中国之谜”。材料二是说中国在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有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所带来的弊端。首先可以确定的是,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经济与生活方面的知识点,问题一和问题二都是围绕经济与生活的知识点展开的,提出的措施要注意实用性。一般来说,主观题的问题设计是层层递进的,并且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知识点相互交融。例如这道题的第三个问题考查的就是哲学常识,要求学生用哲学的原理与材料的问题对应起来。

二、 找准答题坐标

回答主观题首要的任务就是准确找到知识的定位,这也就是答题的坐标,所有回答的内容都要围绕坐标而展开。还是以2012年广东高考文综政治第36题为例。材料一反映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这是创造“中国奇迹”的基础。材料二反映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问题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问的是“中国之谜”的原因;第二个层次要求提出相关措施,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第三个层次是结合哲学常识当中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坚持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问题三就上升了一个层面,要求学生从理性的角度,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的现实意义。考生在回答时,要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的具体内容列举出来,包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等。

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很多考生反映自己对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原理已经掌握透彻,对每一个原理所有包含的具体内容也能一一列举出来,但就是无法在主观题上取得高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回答原理的具体内容时没有注意与材料进行结合。回答原理的过程是摆道理的过程,有了道理才能说服人。道理要怎样才能讲得透彻呢?这就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对于材料阅读题来说,原理和实际结合显得特别重要,要不然就失去了材料本身的意义。比较容易掌握的技巧就是,抓住原理的层次,或者说原理中的概念,找到材料分析中与原理概念有关的点,再将这些点按照原理中的关系模式表达清楚。有些主观题是要求学生表明态度的,学生要注意在谈论问题的时候要作出明确的态度表示,否则也会失分。

四、理顺逻辑关系

在高考评卷中,很多老师发现,有的学生对知识点有比较清晰的把握,但回答问题的时候总是面面俱到,答题时没有层次之分,显得逻辑很混乱。所以,教师有必要教给学生一些答题的技巧,以便学生能够理顺逻辑关系。在考场上,更改主观题的答案是很冒险的举动,有可能会造成时间不够,答题不完全的后果。所以教师可以在平常的训练中,要求学生先在草稿纸上列举好提纲,这一点对于问题层次比较多的主观题来说特别管用。这样回答的时候就知道要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不会出现想到什么说什么的混乱情况。

五、明确评分要求

教师要在平常的模拟训练中,让学生明确主观题改卷的具体要求。大致的要求有:1.按知识点给分;2.逻辑要严密,层次要分明;3.书面整洁,字迹工整,语言规范;4.不允许出现方言和网络语言;5.原理和材料要紧密结合;6.切忌空题和从选择题中直接抄答案。

实际上,主观题是一种相对发展成熟的题型,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固定的回答模式。如果学生的主观题答题技巧掌握得好,是很容易在政治考试中取得高分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在平时模拟题的讲评中渗透答题的要领。

参考文献

[1]陆敬源.高三政治二轮复习要在“巧”上做文章[j]. 考试周刊,2010(3).

基层治理发言材料篇6

因此,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要改变只注重本学科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而忽略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教学模式。政治教师由于所教科目的特殊性,尤其要做到这一点。那么如何才能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之中融进语文教学方法,使之达到更好的效果。

一、提高政治课教学的语言艺术,做到逻辑有序,生动流畅,幽默风趣

古人云:“言为心声”、“慧于心而秀于言”。优美而又精确的语言可以要使政治课洋溢着激情与活力,充满美感,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产生突出的教学效果。

首先,要用普通话授课,讲究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富于变化。“没有情感的语言是一杯水,而融进了情味之后,奔流的则是鲜红的血液,它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情感的共鸣,具有振魂摄魄的效果。”所以,政治课的教学语言就犹如写文章,有铺垫、有发展、有高潮、有低谷,这样才能引人人胜,勾起学生探究知识的强烈兴趣。

其次,借助修辞与文学增强政治课的美感。我国的古诗文名句、成语、典故不仅言语精辟,而且内容丰富。在政治课教学中恰当的引用一些诗词文赋,能调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知识的深刻内涵。这一点在高二的哲学常识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譬如,用“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说明矛盾的特殊性;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明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发展的必然;用“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说明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等等。

再次,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幽默是一种智慧,更是一道兴奋剂。在政治教学中使用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笑话,普通话和地方方言甚至是英语的交叉使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如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说成“如此easy的一个question”往往可以使学生倍感新奇。

二、用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来阐明政治概念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政治课中的概念是政治课中最抽象又最枯燥的一部分。而任何概念、原理,都是借助和依赖于一定的字、词、句,并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从而表达一层或几层明确的意思。运用语文知识将句子解构,还原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将定义分层理解,对概念的整体有更深层次的把握。例如“价值”一词的定义:“价值是指凝聚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从句子主干看,价值其实就是一种人类劳动,因而它是反映了商品的社会属性;从宾语“人类劳动”的两个限定语可以看出:1、“无差别的”说明这里的人类劳动是不是指具体劳动,而是指抽象劳动2、“凝聚在商品中”说明并非所有劳动都能形成价值,因而价值是商品的特性。学生记忆时可先记住句子主干,再根据理解为其加上定状补成分,一个定义就这样简单而又透彻的弄懂了。

与此类似,哲学和政治常识中的一些复杂的概念也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用划分段落层次的教学方法来加深学生对材料的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它可以使学生在对段落大意的把握和作者思路的扩展上都有更深的认识。在政治课教学中,也可适当运用此类方法。例如经济常识上册讲到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时,学生可将这一段话分成三层:第一句是总述“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接着课文通过三层递进的步骤证明了第一句的观点,阐明了从商品到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最后再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作为总结。一个总――分――总的层次,将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一览无余,清清楚楚。

层次分析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学生的答题过程。如四川09高考文综28题:2008年5月,居民徐某欲购摩托车,因在政府网站末查到养路纲征收标准和办理程序等相关资料,便以快递方式去函所在区交通局申请告知与购车相关的政府信息,并注明自己的通讯地址和尊龙凯时最新的联系方式,该局签收后在法定期限内无回复。ii为此,徐某向该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法院裁定该局“行政不作为”并诉求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法定责任。ii区法院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最终判定被告行为违法,原告胜诉。ii上述事例说明:

①政府严格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②司法机关公正执法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③立机关严格立法程序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条件④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增强是依法治国的基础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该材料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分三个层次,共涉及到公民、政府、司法机关三大主体。第一层次:诉讼原因体现了政府过失,说明应做到依法行政;第二层:次徐某提起行政诉讼行为说明了公民意识增强;第三层次:裁定结果说明应做到公正司法,而立法机关未在材料中体现,且该项说法错误,故该题根据材料应选b。

总之,在中小学教育越来越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原来各学科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自我封闭状态都将被一一打破。合理的架起学科间相互沟通的桥梁,使各学科的知识、语言和教学方法相互渗透,相得益彰,是非常重要而且必须的。当然,政治课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语文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为政治课教学服务的,切不可喧宾夺主,适得其反。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出一套更科学、更高效的教学方法,才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张耀山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国南方出版社08年版《唐诗宋词》

基层治理发言材料篇7

第一,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从问题或现象本身找原因,分析内部要素,又要从其所处的外在环境找原因,分析与自身相关的因素。

第二,坚持教材理论和题干内容相结合的原则。并不是教材中的每个具体原因都可以作为题目的答案,也不能把原因只局限于教材内容,可以从材料反映的问题中找出教材以外的原因。

第三,注重题目要求从什么角度分析原因,或者运用什么知识分析原因。问题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多个因素造成的,要弄清是从整体上进行全面分析,还是从国家、公民、企业中的某个角度;要弄清是经济原因,还是政治原因,或者是哲学原因(理论依据等)。

第四,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可以参考以下三种方案: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角度展开;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从政治、经济与文化、历史与现实、内因与外因的角度展开。另外,解答过程中,要避免以下误区:没有准确地把握提问要求回答的知识范围,导致所答的原因、依据与答案有较大偏差而失分;只照搬教材理论或只结合材料组织答案,造成该有的要点漏掉,不该有的观点答了不少;忽视所要分析的原因的主体,把问题或现象的自身原因与外在原因混为一谈。

比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利得到切实保障”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

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保障农民民利”的必要性。(9分)

答案:①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3分)

②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村民自治,以保证农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3分)

③实行农村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我国正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3分)

解析:首先,要注意设问的方向,要求结合材料分析必要性。其次,对必要性的分析要抓住设问的关键信息,设问实际上要求我们从基层民主、村民自治和保障民利三个方面分析原因。扩大基层民主――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村民自治――保证农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保障民利――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属于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但基层民主建设不仅包括这两个自治,还包括职工代表大会、乡镇机关建设等

解题时还应注意的问题

(1)审题不细。一是不能具体地分析情景材料,全面领会并把握它的基本内容,不善于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二是把握不住试题的基本意图和设问的指向。考生在回答问题时要充

分利用题目所给的有效信息,贴近、准确、全面地回答问题,不能满天撒网、空泛议论甚至不着边际地议论,时间花了不少.文字写得满满的,却没有多少有效的内容。

(2)理论无法说明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学科高考的基本能力要求。一些考生“运用”能力较差,主要表现:①答非所问,盲目地套用教材中的知识点,瞎写一气。②笼统回答,泛泛地说些道理,不能切题,缺少实质性的认识和分析。③机械、死板地写几个定义式的句子,不会把一些知识变成自己的语言去灵活说明应回答的问题。④片面性,不能作全面、完整的回答。

(3)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在理论知识方面的缺陷,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中的知识不熟悉,不能灵活调动和运用知识;二是对理论知识一知半解,不能对题目展开全面分析。有的考生不重视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的复习,在考试时单凭自己的“感觉”去回答问题难得高分。政治答题是要遵循一定规则的。

(4)不关心时事。平时不去关心和了解国内和国际上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以及对我国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会对解题产生以下影响:一是对材料大背景缺乏清晰的认识,造成审题的偏差;二是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国家大政方针中的最新观点,造成答案组织的不完整。

下面我们以2008年全国ii卷高考题为例分析:

“驼峰航线”增进了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但新中国;建立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美国政府采取j敌视中国的政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政府i采取既接触又遏制的对华政策,从而使中美关系一直处于既相;互借重与合作、又相互制约的复杂状态。运用所学的政治常识?回答:;中美关系的曲折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依据我国的外交;政策,你认为应怎样处理当前复杂的中美关系?(6分);

答案: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方面的。国际关系是发展变化的。国家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4分)在中美关系中努力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美国的合作关系,努力化解分歧,推进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发展。(6分)(如考生另有答案,且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给分;如考生只是简单答出我国外交政策的五条基本内容,可以酌情给分。

基层治理发言材料篇8

【关键词】沥青路面;裂缝;成因;解决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城市道路也有较高的要求。要想提高城市道路的工程质量,改善城市的交通服务设施,必须加强道路的防治工作。

1.城市沥青路面产生裂缝的原因

1.1反射型裂缝

目前,我国的沥青道路设计规范普遍提倡沥青路面应用半刚性基层,因此,各城市的沥青路面仍然出现,由于半刚性基层的干缩裂缝或者温缩裂缝而造成的半刚性路面的对应裂缝与反射裂缝。将半刚性材料应用于沥青道路的半刚性基层,可有效降低基层底部因车辆荷载产生的拉应力,甚至比半刚性底基层底部产生的拉应力还低,有助于半刚性基层应对车辆荷载的持续作用。

反射裂缝的成因是位于沥青面层底部的半刚性基层已产生开裂,而且存在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1]。水平位移是由于水分或者气温发生变化而导致的裂缝膨胀与收缩,垂直位移是由于与车辆荷载造成的路面下层构造在开裂部分的差动位移。良好的沥青路面层在气温较低的环境下,出现裂缝的半刚性基层的水平位移致使直接在开裂处的面层下形成较大的拉应力,因温度较低致使沥青面层变硬,它能承受的拉应变或拉应力较小,所以容易引起开裂,而且开裂的延伸范围是从下往上的。沥青面层的厚度越小,就越容易引起反射裂缝。对于刚铺的半刚性基层,随着混合材料中水分含量越来越少,其形成的干缩应力与干缩应变却随之快速上升。

1.2 非荷载型裂缝

沥青路面的非荷载裂缝主要是温度裂缝,温度裂缝包括温度疲劳裂缝与低温收缩裂缝。温度疲劳裂缝,是因为温度反复变化引起沥青路面温度应力出现疲惫状态,沥青混合材料的极限劲度模量减小,同时由于沥青的老化导致沥青劲度增加,应力松驰度下降,结果超出抗拉强度的极限而形成裂缝。沥青路表面出现开裂后,若温度降低,则裂缝尖端会形成较强的应力集中,致使裂缝逐渐向下扩展甚至穿透全部沥青面层,而沥青面层底部与基层表面的粘连作用,将使裂缝形成下窄上宽的现象。低温收缩裂缝通常是横向的,主要是因为沥青道路宽度有限,收缩受路面构造的相互作用较小[2]。沥青材料在高温下,应力松驰性能较好,温度增减造成的变形不会引起过强的温度应力,但是当温度急剧降低时,沥青材料会慢慢变硬且逐渐收缩。与此同时,半刚性基层的内部将形成拉应力,当拉应力混合料的应力松驰度不及温度应力增大时,混合料劲度将快速上升。

1.3荷载型裂缝

形成荷载裂缝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各城市的交通量快速上升及过重负荷车辆逐日增多。沥青道路的半刚性基层底部在车辆的荷载作用下产生较大拉应力,当该拉应力超过半刚性基层的抗拉强度时,其基层底部就会产生开裂[3]。在车辆不断的荷载作用下,裂缝渐渐延伸到沥青路表面,裂缝一般较为稠密,甚至形成网状裂缝,严重情况下会造成车辙或者下陷。

2.防治城市沥青路面开裂的措施

2.1 遵循防治裂缝“三步骤”

防治城市沥青路面开裂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确定产生裂缝的类型,掌握裂缝形成的具体原因;第二,寻找各种可有效控制裂缝形成及发展的因素;第三,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例如,对于温度裂缝的防治,可先确定裂缝的类型是温度疲劳裂缝或者是低温收缩裂缝,若为温度变化引起的收缩裂缝,则可进一步分析造成温度裂缝的原因,沥青混合材料因为温度的突然降低而引起收缩开裂。再寻找造成沥青混合材料出现低温开裂性能的各种因素。针入度是反映沥青粘稠度的主要指标,它能够有效反映出沥青在低温环境下的变形情况,随着针入度的不断增高,沥青逐渐变软,而低温抗开裂性能却逐渐增强[4],所以针入度是引起沥青混合材料低温抗开裂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集料的颗粒直径大小、集料与沥青的粘连作用、基层的影响、沥青路面的面层厚度等,均对沥青混合材料低温抗开裂具有一定的影响。分析多种影响因素之后,再确定造成此裂缝的主要原因,进而制定出防治裂缝的具体措施。

2.2 加强材料选择及施工质量

首先,应选取低温延伸功能较好、温度敏感性较小、应力松弛功能较好的沥青混合材料。选取吸水率较小的集料,使用多棱角的机制进行碎石,在沥青混合材料中加入纤维、使用天然沥青改性沥青及聚合物改性沥青。其次,采用合理的沥青混合材料及沥青路面结构,适当增大沥青面层的厚度,进而有效防治沥青路面产生低温裂缝。选用柔性基层或者在沥青面层与半刚性基层之间铺设一层碎石加以过度,降低半刚性基层裂缝和温缩裂缝的相互作用。选择摩擦系数大,表面粗糙的基层有助于防治沥青路面开裂。最后,加强道路施工质量控制。对新铺的道路进行充分的碾压,确保其压实度,加强对道路空隙率的控制。严格避免道路施工过程中多种工序的相互干扰,严禁施工污染。尽量避免沥青混合材料的离析,强化混合材料的铺设质量,尽量避免冷接缝,完成排水井等人工建造物的接头。

2.3 重视反射裂缝及疲劳裂缝的防治

由于我国大多数沥青路面的基层均选用半刚性材料,所以反射型裂缝的防治倍受人们关注。总体而言,有效防治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产生裂缝主要包括下列三种措施:一是减低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收缩能力,增强其抗开裂能力,最大程度减少基层出现开裂。二是合理采用沥青层与隔离基层收缩裂缝,尽量减少基层的收缩开裂对沥青面层的影响。三是合理增大沥青面层的厚度,尽量降低发生反射裂缝的可能性。

疲劳裂缝主要包括从上往下的表面裂缝和从下往上的疲劳裂缝,针对沥青路的疲劳裂缝,人们普遍采用的防治措施有:(1)设计时详细验算层底的拉应力,保证沥青面层的适宜厚度。(2)选取良好的沥青混合材料,应用性能较高的沥青混合材料面层,加强对沥青混合材料空隙率的控制,重视喷射粘层油,强化各层间的粘结作用[5]。(3)采用耐老化性能较好的沥青混合材料,必要时使用抗老化性能的改性沥青,在沥青层层底铺设应力扩散层与应力吸收层。(4)严格加强道路施工的压实度,以及道路成型后的剩余空隙率,对沥青混合料的离析进行最大化改善。(5)加强对道路的密切监护,及时对裂缝进行处理改进,防止裂缝的进一步扩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道路铺设沥青面层前,应针对形成裂缝的多种因素,实行有效的裂缝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沥青道路开裂的现象,提高道路的使用性能及使用寿命,进而促进国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振宇.沥青路面的裂缝及预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8).

[2]赵周文.浅谈公路沥青路面的预防性养护[j].甘肃科技.2011(05).

[3]于莉.论沥青路面裂缝产生类型与治理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

[4]杨松.浅谈公路沥青路面裂缝的预防和处理[j].青春岁月.2011(04).

基层治理发言材料篇9

一、认真阅读材料,抓住有效信息

读懂材料是解题的基础,找准信息是准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如果对材料一知半解时就去作答,容易造成观点以偏赅全。

历史主观性试题提供的材料一般是文字、图表、漫画等。

阅读文字材料,我们要把握全面、概括、分层、标注几个原则。全面,就是除了阅读材料内容之外,还要特别注意材料的标题和出处,它们可以给考生提供一些细节的提示,帮助考生对问题作出判断。概括,有些材料较长、信息量较大或者语意复杂,在阅读时需要概括每段材料的大意,找出中心句或中心词,为正确理解分析题意作准备。分层,阅读文字材料最好随手划分层次,这有利于分析一些概括、对比类的问题。标注,在阅读时对一些重要词句即有效信息作出标记,或画出横线,使线索更清晰,重点更明确。

对于图表材料,要详尽阅读图表标题、图表内容及图表注释,尤其注意图表中数据或图形的变化趋势,这样才能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对于漫画材料,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隐藏着重要的背景信息;然后再认真阅读图画,注意画中人物的对话及行为,理解其寓意,领会有效信息。

二、审题清楚,抓住设问的中心词

审题的过程非常重要,只有审题清楚才能找到正确的答题方法。如果不懂题意就盲目作答,往往会造成答非所问,这就如同写作文跑题一样,丢掉的分值是很大的。

审题时,要注意理解问句。有的问题简单明了,比如问原因、特点、影响等,那就结合材料围绕这些中心词作答。但如果有些问题语意复杂、句子较长,就需要认真分析问题结构。一个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即中心词、限定语、提示语。例如,“问题: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的举措及其共同目标”。其中,“举措及其共同目标”是中心词,“政治上的”是限定语,“根据材料一、二”是提示语。只要学会分析问题结构,答题时就容易有的放矢了。

三、拟定提纲,组织重点

审题清楚之后,再将材料的有效信息和设问的具体要求结合起来,简单列出答案要点,草拟答题提纲。

很多考生的答案往往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围绕一个要点写上很多,却忽略了其他要点的组织。这正是因为考生没有草拟提纲,才造成答题的条理不清,思路混乱,想一句写一句。所以,在组织答题要点时,要有一定的次序安排,比如分析某个历史事件的原因就可分为根本原因、外部原因、直接原因等。

四、要点联系教材

一般来说,主观题设问往往让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相关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将材料观点和教材知识有效整合起来。教材知识是解题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将材料观点回归教材才能更加准确全面地答题。

很多考生答题时往往不能从材料中“跳”出来,围绕材料观点绕来绕去,就是写不出全面而又具体的答案。这主要在于考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临场发挥时不能灵活运用。所以,同学们平时要加强复习多做练习。在考场上,要认真回顾教材中与材料信息相关的内容,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写出相关知识点。

五、语言规范,条理清楚

在审题清楚并列出答案要点后,就可以用规范的语言来写出答案了。

历史专业语言包括教材语言(史学观点)和材料语言。教材语言是解题的理论依据,材料语言代表作者的实际观点。同学们切忌信马由缰,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也不要使用所谓的“文学”语言或者大白话。

在答题时条理一定要清晰,无论是纵向、横向或者类比作答,都要层次分明,切忌一段话写下来,标点不明,主次不分。

六、主观题答题的几个误区

1.以为写得越多越好。高考答题时间紧张,每道试题的分值有限,因此,考生组织要点时需准确、简明、全面,切忌长篇大论。

2.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材料观点之上。有些同学答题时会将“我认为”这样的个人观点强加于材料观点之上,从而忽略了对作者观点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最终造成跑题现象。

3.天马行空发表“启示”或“感想”。主观题的几则材料之间总有某种线索将其联系在一起,回答“启示”或“感想”的时候不能抛开材料胡编乱造,而是要从几则材料中找出它们的联系或个性特点,再结合课本所学知识作答。

基层治理发言材料篇10

关键词:道路翻浆;产生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0-0164-02

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高速阶段。伴随着道路交通量的持续增长、重载车辆的不断增多,对于公路路面、路基等级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与此同时,诸如道路翻浆等情况的发生也成为了困扰广大施工人员的问题。产生道路翻浆的原因主要包括地下水位高、路基含水过多、行车作用等。季节性冰冻地区的春融季节和盐渍土、沼泽、水网、灌区等,是道路翻浆问题的高发季节和高发地区。由于道路翻浆对道路施工的重要影响,因此近年来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共同关注。本次研究拟结合自身工程实践经历,对道路翻浆问题的成因、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等进行系统论述,以期有效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并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实际借鉴和理论参考。

1 道路翻浆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1.1 道路翻浆的形成原因

一般而言,由于夏季自然降水或人工灌溉引起的地表水渗透,使得路基含水量有所提高。而冬季由于气温骤降而导致路基上层土发生冻结,下层土中所含的水分渗透至上层结冰并体积膨胀,使得路面产生开裂或鼓包等现象。等到第二年春季气温回升,路基上层冻土融化并在车辆行驶的外力作用下形成翻浆,如图1所示。翻浆的水分的来源可分为地下水、地面水、土体水、气态水及混合水等。

1.2 道路翻浆的影响因素

1.2.1 土质类型

土质的类型决定了其在低温环境下聚积水分的难易度,并进一步影响道路翻浆的发生概率及严重程度。一般而言,粉性土颗粒细、渗水性能差,在季节冰冻地区更容易使路基产生水分积累,极易产生翻浆现象;此外,粘性土、腐殖土、盐渍土等也较易产生翻浆现象。砂性土不具粘着性和塑性,且透水性极强,作路基时易压实,在含水量较高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稳定,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翻浆。由于不同地区的土质、降水量、气候不同,因此应根据施工地的自然状况、土质状况来选取适宜的土质类型。目前,国内土的分类体系较为多样,未来还应建立统一的土质分类标准。

1.2.2 水体变化

路基内粘质岩土体的冻融过程、道路相关地段的地下水、地表水、路面排水及路基浸水等因素,对翻浆的形成也具有一定作用。由于水体随着气温的变化会发生体积上的改变,当温度低于0 ℃时便凝结成冰并出现体积膨胀,因此可对路面造成破坏,并由于车辆的持续碾压造成道路翻浆。

1.2.3 温度与气候

温度是道路翻浆产生的重要因素。当冬季初冻时,温度在0 ℃~3 ℃之间长时间停留,则土壤冻结缓慢,大量水分聚流到距路面近的地方,极易产生严重翻浆。另外春季解冻时温度上升较快,路基土急速融化从而造成翻浆。此外,多雨的秋季、较暖的冬季、雨水充沛的春季等都会促使道路翻浆现象的发生。

1.2.4 路面材料

车辆荷载、外界降水和气温变化等因素,均对公路路面的材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道路翻浆的产生情况,要求路面材料的选用必须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温度稳定性及不透水性。由于各地区的交通状况、气候条件、材料价格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实际工程中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与工程预算,综合选择经济性与耐用度均适宜的材料类型。

1.2.5 交通车辆

伴随着我国地方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近年来物流等运输产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交通量的水平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增长,另一方面超载车的数量也出现了显著增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某个路段的交通量愈大、车辆载重越高、刹车次数越多,道路翻浆发生的几率和情况也就越显著。

2 道路翻浆的防治措施

2.1 加强路基排水

加强路基的排水工作是改善道路翻浆情况的有效措施,详细做法包括:采用透水性良好的土填筑路基、垫高路基以保持上部土层的干燥、做好排水工作避免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侵蚀、现场施工严格按照技术标准进行、做好土基的压实工作使其达到较高的密实程度等。

2.2 更换填土层

土质问题引起的道路翻浆,可通过更换填土层来解决。一般而言,不同土质发生翻浆情况从易到难的排序为粉性土、粘性土、砂性土,因此可采用砂砾、炉渣或砂土等材料进行填土层的更换。换土的厚度应根据地区情况、道路等级、车流现状、材料特性等综合确定。

2.3 加铺隔离层

①透水性隔离层。在路面以下用碎石、砾石、碎砖等粗粒料铺设7~15 cm高的隔离层;为防止泥土堵塞,隔离层上下底面均应加铺1~2 cm厚的草皮、炉渣;与边坡接头处要用大块碎石或砾石铺进50 cm宽,隔离层底面至少高出边沟底25 cm。

②不透水隔离层。对于无砂石地区,可铺设不透水隔离层来防治道路翻浆,如:两层油毡纸中间涂沥青、用3 cm厚的沥青拌和土壤或用渣油拌和土壤、铺设塑料薄膜等。

2.4 设置路肩盲沟或渗水沟

可通过设置盲沟及渗水沟的方式来加快路基积水的排出。盲沟应用渗水性良好的砾石填充,沟底坡度4%~5%,出水口至少高于边沟水位30 cm。盲沟的设置可在翻浆路段中心线上,每隔4~6 m挖一个直径3~40 cm、深度达路基冻土层10 cm左右的圆坑,从而便于融水的排出。

2.5 改善路面结构层

可通过铺设砂砾垫层、水泥及石灰工艺废渣类型基层、设置防冻层等方式改善路面结构。砂砾垫层具有较大的空隙,可以减少路基的应力和应变。水泥、石灰类基层整体性、水稳性和冻稳性较好,可提升路面强度并抑制翻浆。

2.6 优化道路选线

在道路选线过程中,应做好地质、降雨、主导风向、气温气候等资料的采集工作。选址应避开易产生翻浆的路段,路线的走向尽量平行于当地冬季主导风向,并设置缓边坡的流线开断面以减少翻浆发生。

3 结 语

道路翻浆是公路投入使用之后常见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引起了广大工程施工人员和相关研究者的共同关注。本次研究从道路翻浆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出发,并结合自身实际工程实践总结出防止道路翻浆的有效措施。文章认为,土质类型、水体变化、温度与气候、路面材料、交通状况等,是影响道路翻浆的主要因素。为了尽量减少道路翻浆的产生,相关设计、施工人员应注意加强路基排水、更换填土层、加铺隔离层、设置路肩盲沟或渗水沟、改善路面结构层并优化道路选线。由于不同地区的土质情况、降水量、季节温度与气候变化等均存在差异,实际施工中应结合所在地区的情况选取适当的治理措施,从而使路基翻浆这一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参考文献:

[1] 刘喜群,王丽君,郝红金.道路翻浆成因及防治措施[j].北方交通,2006,(9):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