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十篇-尊龙凯时最新

时间:2024-02-27 17:57:13

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

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篇1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私募股权投资(pe); 模式

当前,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以下简称pe)市场正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面对激烈的同业竞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资金实力最强的金融机构,在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开辟业务蓝海,积极投身pe市场。本文从商业银行参与pe业务的模式这一角度,分析当前商业银行的直投策略。

一、商业银行参与pe业务的背景

2010年我国pe市场迎来了本轮经济危机后的首次爆发性增长,募资、投资数量均创下历史新高。据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0年共有82支可投资于中国大陆地区的pe基金完成募集,募集金额276.21亿美元,全年共发生投资案例363起,交易总额达103.81亿美元①。在当前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pe在拓宽融资渠道、提供资金支持和加快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pe业务的高风险性,当前我国仍然禁止商业银行直接进行pe业务。1995年《商业银行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金融分业经营体制的建立。《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然而,随着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进军pe市场已成为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商业银行逐步获准进入基金、租赁、信托和保险领域,正在走上综合经营的道路。面对唯一尚未开闸的直投业务,商业银行也在不断探寻政策空间,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频频试水。这一方面有利于商业银行保持和提升自身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国的pe市场也急需大型机构投资者的介入,商业银行在带来资金、技术以及营销渠道等多个资源的同时,也有利于规范pe行业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参与pe业务的模式

近年来,商业银行开拓pe市场的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一)迂回“直投”模式

如果商业银行可以直接组建自己的直投部门,则可以利用自身资金优势和信息优势,直接寻找优质投资项目进一步建立银企关系,从而实现业务的转型与效益的提升。但是,面临当前的法制壁垒,商业银行还只能采取迂回方式,通过设立全牌照的境外子公司或收购信托公司等方式曲线开展pe业务。

1.通过境外子公司开展pe业务

商业银行通过在境外设立投行子公司开展pe业务,是当前法律环境下行之有效的业务模式。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规避《商业银行法》的限制,同时也可以满足银监会的监管规定。2007年,工行通过工银亚洲投资阿里巴巴被认为开创了商业银行曲线pe的先例。目前,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等都在香港设立了从事直投业务的子公司。由于在境外设立子公司,首先要获得批准,其次要符合境外的注册和纳税要求,又增加了银行的营运成本,因此这种方式主要为大型商业银行参与pe业务的路径选择。

近年来,借道产业投资基金成为商业银行介入pe业务的便捷之路。各商业银行均积极通过在港子公司参股具有地方政府背景的产业基金管理公司,开展相应投资。由于产业基金有产业政策导向,与纯粹商业化的pe投资相比,风险较低,但是基金的设立需经过国务院、发改委和银监会三部门的审批,往往也只有大型商业银行可为。例如,中国银行通过中银国际投资渤海基金管理公司,通过在其2亿元注册资本中占比48%达到控股,中行既可以作为出资人获得收益分配,又可以作为基金管理人实际控制基金的投向和运作。再如,建设银行通过建银国际在国内设立了建银国际资产管理(天津)有限公司,专门从事人民币股权投资基金业务,已设立医疗基金、文化基金、航空基金等,pe基金业务成为建银国际未来业务的重要增长点。2009年,工行与江西省政府合作设立鄱阳湖产业投资基金,双方各自出资50%,以合资模式主要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进行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如果商业银行直投业务首先从产业基金做起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探索模式。

2.通过收购信托公司开展pe业务

由于其受托财产种类繁多且其产品及可投资范围最为广泛,信托公司素有“金融百货商店”之称。银监会规定,信托公司可以通过发行信托计划募集资金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上市公司限售流通股或银监会批准的其他股权类信托产品。因此,通过收购信托公司,商业银行开辟了一条从事pe业务的途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寻找收购对象,扩展自身混业经营的平台。2007年,交通银行首个获批重组湖北省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组建“交银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此后,建设银行也成功收购合肥兴泰信托并更名为建信信托,而招商银行与信托也顺利联姻。2010年,兴业银行也成功控股联华信托取得信托牌照,加快了综合经营的步伐,也为银信合作业务奠定了基础。

2009年《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出台,未来保险资金股权投资管理办法出台后,商业银行进军pe市场又将增加新的路径。

(二)间接模式

1.与有关机构合作

商业银行可以分别与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合作开展pe业务。在私人银行业务下,商业银行可以联合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或信托公司针对其高净值客户发售理财产品参与pe业务。如,光大银行联手北京星石投资等5家私募基金管理公司针对高端客户推出的“阳光私募基金宝”理财产品以及中信银行与中信信托发售的“锦绣一号”私募股权信托计划等。私人银行部门所拥有的高净值客户已成为当前中国股权市场基金募集的重要lp(有限合伙人)群体之一。银行通过代表客户开展尽职调查挑选优秀的投资管理机构,将投资风险、特点、投资对象信息及时传达给客户,在投资后期监督机构投资行为符合规范并及时披露信息,借此留住优质客户,防止大额存款流失。

同时,商业银行凭借其独有的网络和客户资源正在以强势间接lp的身份谋求与gp(普通合伙人)的长期合作。银行通过对所掌握高净值客户的资产总量、风险承受能力以及风险偏好等方面进行筛选,推荐合格投资者完成资金募集,通过掌握的中小企业客户资源,为基金筛选推荐投资项目,作为中介获得相应的佣金和利润分成。比如,2009年初,工行首推“pe主理银行”计划,作为财务顾问,工行既为gp提供项目资源和lp,又为其高端客户提供了增值服务。工行在基金投资项目决策中参与意见,确保大客户的收益,同时将gp管理费中的两成作为自己的收益,当回报率超过20%时,工行还享有优先分红权。

2.提供综合服务

商业银行可以为pe机构和成长型企业提供一体化的pe综合金融服务,在分享pe市场高收益的同时,也为将来参与pe业务储备人才、积累经验。例如,商业银行可以凭借其丰富的客户资源主动为pe推荐投资项目,利用其广泛的信息储备为pe投资者提供全面的企业资信评估服务,此外,银行还可以开展投资评估、财务顾问和资金托管等形式多样的中介服务,丰富中间业务品种、推进金融创新。2008年7月,浦发银行成为首个推出pe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的商业银行,以“财务顾问 托管”的方式,陆续与多家基金展开合作。虽然商业银行以这种模式参与pe业务获利有限,但由于无须承担较高的股权投资风险又可为将来深入开展pe业务打下基础,所以这种模式当前被商业银行普遍采用。

(三)创新模式

虽然商业银行开展pe直投业务获得放行尚需时日,但现行政策框架还是为其预留了一定空间,利益驱动下的商业银行也在不断探索出新的业务模式。

1.设立fof

商业银行虽然被禁止直接从事pe业务,但是可以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因此可以通过设立fof(基金中的基金)参与pe市场。设立fof后的具体运作方式,取决于相关的客户群体、投资对象以及投资主体的资源和能力。对于比较熟悉的产业领域,设立的fof可以直接投资于信托公司的私募信托计划;对于不太熟悉的领域或者资金来源于稳健投资者及中小投资者的,可以投资于其他fof。

2.提供跟进贷款和期权贷款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直接融资所占比重在不断上升,银行作为传统的资金融通媒介作用在逐步弱化。因此,商业银行也在积极探寻传统信贷业务与pe业务的有机结合。实践中,有些银行(如,工行的鄱阳湖产业投资基金)在pe股权投资项目中提供了跟进贷款的设计,在提供股权投资资金的同时,根据项目进展情况,通过发放贷款,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从而实现了股权和债权的结合,有效降低了银行的投资风险。此外,在当前我国加快产业重组步伐的形势下,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允许开办并购贷款业务也为商业银行资金进入股权投资领域提供了空间。

当前,一种叫做期权贷款的创新金融工具正在银行业内悄然兴起,具体操作方式为:银行牵头与私募股权基金展开合作,共同为银行的优质中小企业客户提供资金;在贷款协议中约定把贷款作价转换成相应比例股票期权,由私募机构持有,在行权期内行权;待客户成功ipo后,私募抛售股票,银行按之前约定比例分享一级市场股权溢价收益。在这种方式下,如果银行议价能力强的话,获得的收益将十分可观。

三、商业银行参与pe业务的建议

虽然充足的资金储备和丰富的项目资源使商业银行发展pe业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商业银行还是不应贸然激进,应该充分认识到pe市场的风险,反思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启示。尤其当前我国pe市场还处于初创期,相关立法和制度安排还不完善,现阶段商业银行开展pe业务应该未雨绸缪审慎推进,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清晰而明确的发展战略。

(一)流程与制度设计方面

相对于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pe是一项风险相对较高的新兴业务。如何制定科学的业务管理流程,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是商业银行大力发展pe业务前首先应解决的问题。只有在投资前的项目筛选、投资组合的构建、投资后的管理与退出等各个环节制定严格的业务监督和运营控制体系,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恪守“风险第一”的原则思想,商业银行才能真正从pe业务中获益。而这又需要制定有效的人才战略,引进、培养一批精通财务、法律和技术的投资管理人才,并且制定相应的薪酬和激励制度。

(二)业务模式选择方面

在具体项目投资模式上,银行应结合自身实际,循序渐进地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尽量与专业的投资机构合作,尽量回避风险极高的早期启动阶段投资,结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选择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进行投资,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切实降低投资风险。

(三)资金托管方面

股权投资周期一般较长,收益存在不确定性且资产流动性较差,因此,流入pe市场的商业银行资金需得到有效隔离和严格监管。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托管人一般由商业银行充当,但是当商业银行自身充当基金管理人时,如果仍然由其托管,则存在“监守自盗”的风险;如果由其他商业银行托管,又会出现交叉托管相互勾结的情况。面对这种两难,就需要引入新的独立托管人。央行作为“最后的借款人”,可以作为托管人起到有效监督作用,在保障商业银行资金安全的同时提高资金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佳音.我国商业银行参与pe基金的前景分析[j].中国金融,2010(17):51-52.

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篇2

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的来源主要是净利差。而从国际金融监管环境的变化及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来看,我国银行业传统的依靠规模扩张的盈利模式不仅有悖于商业银行的经营规律,也与银行业国际化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在此背景下,研究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一般概述

(一)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基本含义。所谓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就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经济与市场环境下,以一定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主导财务收支结构。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实行综合经营,金融产品丰富,商业银行很大一部分营业收入来自于金融投资工具带来的非利息收入。

(二)商业银行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我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仍然以经营传统的银行业为主,存贷差仍然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占资产的比重都在50%左右。全国性股份制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都在10%左右,表明银行的大部分业务收入还是来源于银行存贷款利息收入。

(三)商业银行非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非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是以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为载体,有着层出不穷的银行产品,涵盖了综合、金融中介和业务顾问等,起到金融服务的功能。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内因。业务品种较少,中间业务较弱。我国商业银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体制的束缚,商业银行资金运用渠道有限且手段单一,只有发放贷款、银行存款、债券投资、同业机构往来等,而且我国商业银行以规模扩张为主要手段,没有重视业务品种的开发。

产品供求矛盾,客户体验欠佳。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很低,经营网点和渠道的布局不合理,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竞争和服务意识,客户群体的细分不到位,忽视了普通客户群体的价值,普通客户群体中的利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外因。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利率市场化终将倒逼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改革,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的直接冲击是:当前在利润来源中占最主导的批发银行业务将面临萎缩的困境,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议价能力将下降,在存款市场上的利率定价将处于被动地位,预期中存款利率的上浮和贷款利率的下降最终将收窄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减少利差收入,直接冲击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成功转型的建议

(一)重视传统利差收入,维持合适的利差水平。尽管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和银行业竞争的加剧,使传统利差收入占比不断降低,但传统利差收入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从发达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利息净收入的相对稳定是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变的基础,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对利息收入业务应该继续高度重视。

(二)大力发展新型的中间业务,提高差异化水平。在银行业竞争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的发展经验,通过发展创新型的中间业务来提高竞争水平,如发展风险低、收益高的咨询评估类业务;发展信用融资类中间业务;可以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理财咨询、理财规划等业务;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等等。通过发展这些创新型的中间业务,可以提高中间业务的收入,提高差异化水平。

(三)加强成本管理力度,提高盈利水平。为了降低成本,商业银行要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建设信息技术平台,通过按网点、按业务、按客户实施综合的成本管理。另外,应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的发展经验,摆脱盲目的通过增设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来促进银行增长的模式,而是通过发展自助银行业务、网上、电话银行来提高电子化水平,从而降低银行的经营支出,提高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

(四)细分市场,提供区别服务。商业银行要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树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客户价值至上的经营理念,满足客户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按某些标准对客户进行分类,推出适合不同类型客户的服务,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在转变盈利模式的过程中提高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模式

一、引言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投资银行内部化模式,比如农业银行、招商银行等;二是准金融控股公司与投资银行业务内部化相结合模式,比如我国五大国有银行;三是金融控股模式,比如平安集团、光大集团、中信集团等。

中国商业银行在现有的分业原则下,通过以子公司、市场渠道、产品、服务等多维层面的合作来推动银证合作、银保合作等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体现出从分业经营逐步过渡到混业经营的大趋势。

二、国内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模式介绍

1、投资银行内部化模式

投资银行内部化模式,即商业银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内设机构开展除证券业务之外的其他投资银行业务。根据投行业务部门与总分行之间的隶属关系可以分成两种具体形式:实体职能部门模式与事业部附属模式。

实体职能模式是指投行业务部门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职能部门,直接隶属于总分行。例如,2002年5月,工商银行总行在整合境内现有的机构和业务的基础上正式组建投资银行部。并且,随后在上海、北京等重点分行成立了投资银行部门。

事业部附属模式是指投行业务部门直接隶属于总行内的一个大事业部。在银行宏观领导下,拥有完全的经营自,实行独立经营与财务核算,对于投行业务的产品与服务创新具有统一领导的职能。浦发银行是这一模式的代表性银行。2005年,浦发银行参照花旗集团进行了全面的组织结构调整,在整合对公业务的基础上成立了公司及投资银行总部。投资银行部直接隶属于该事业部下。浦发的投行业务主要包括:房贷资产证券化、财务顾问、银团贷款以及中长期项目贷款。

投资银行内部化模式可以立足于商业银行传统优势地位,调动全系统资源的力度最大,协调难度最小。但是开展的尊龙凯时最新的业务范围明显受到分业监管的限制,突破难度大,商业银行传统体制约束大。

2、准金融控股公司与投资银行业务内部化相结合模式

这种模式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主流经营模式:一方面,以证券承销、经纪、自营等传统投资银行业务为主,主要由境外附属子公司或境内合资公司承担;另一方面,以项目融资、财务顾问、委托理财等其他投资银行业务为主,主要由商业银行内设投资银行职能部门开展。该制度安排有效突破了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我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是运用这种模式的成功典范。

建设银行与工商银行通过内设投资银行部门来开展我国法律法规允许商业银行开展的投资银行业务。对于证券业务等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投行业务,它们则通过参股或控股方式在境外设立投资银行附属机构,再以合资或合作的方式进入国内授信银行市场,从而形成一种间接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银行集团经营模式。中国建设银行与摩根斯坦利国际公司共同参股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金公司),其中中国建设银行持股占43.35%,中金公司在国内证券业知名度很高。工商银行则在1998年与香港东亚银行共同收购国民西敏寺亚洲证券有限公司后组建了投资银行子公司工商东亚金融控股公司,其中工行持股占60%。

在该模式下,投资银行子公司开展的所有投行业务都不受法律限制。但是商业银行与其子公司在业务、人员、资金上是完全隔离的,投资银行子公司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商业银行并不直接干预其日常经营。这种模式双方的业务关联度不大,没有充分发挥投行业务与现有银行业务的联动效应。目前我国法律禁止商业银行设立非银行经营机构或者持有公司股份,所以从法律基础上限制了这种经营模式的产生与发展。上述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都是国家特批设立的,今后其他商业银行设立投资银行机构的情况将较难发生。

3、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我国的这类模式与国际上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非常相似。控股母公司负责宏观战略层面的投资与管理,不负责具体业务的经营,各子公司在法律和经营上是独立的法人,混业经营是通过各子公司经营不同的金融业务来实现的。2002年,国务院批准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平安集团为三家综合金融控股集团试点,三家集团都明确了“集团控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控架构。

管理的低成本、品牌的放大效应、资本的扩张效应、税收规划的空间都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重要优势。目前,随着企业多元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剧,金融业的重点大客户早已不满足于金融机构提供的单一服务,信贷、租赁、保险、投资一条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是银行高端企业客户的普遍需求。金融机构的混业趋势,在国内外两个轮子的推动下逐渐成熟。

平安集团是三家金控集团中势头最盛的一家。其战略目标为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在此金融控股模式下,集团混业经营,但本身不经营具体业务,只控股保险、银行、投资、信托、证券等子公司,通过整体上市,从外部获取资源,自上而下配置资源给控股子公司,达到经济效率的最优化。中信集团和平安集团旗下子公司的投行业务同样大放异彩,分别夺得2010年ip0募集金额的冠亚军,这是金控模式给其投行业务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持。2010年,平安集团成功收购了深发展,除了传统的保险业务外开始正式涉足银行业务。

当然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存在着以下弊端:一是集团内部可能存在着关联交易,如集团内部资金和商品的互相划拨、互相担保和抵押,为了避税或逃避监管而相互转移利润等;二是有可能侵害客户的利益,如诱导客户购买自己子公司承销的劣质证券,或者将自己销售不出去的证券转入信托人账户,或者挪用证券市场上的募集资金去弥补商业银行业务中的不良贷款。这些风险的防范需要监管政策与法规的迅速到位,同时也需要监管机构在规范经营与鼓励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

三、三种不同模式的总结与比较

在现阶段分业监管的大环境下,投资银行业务内部化模式还是不能适应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最初国内各大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大部分都分散在不同的业务部门,随着业务发展的需要,各行相继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或协调投资银行业务开展,如招商银行设立了商人银行部。可是,在我国分业经营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单独采取投行内部化模式会严重制约对公业务的发展,降低银行的竞争力。

从国内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实践经验来看,三种模式中的准金融控股公司与内部化投资银行业务结合模式更利于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例如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都是典范。这种模式的成功运用说明对我国商业银行适度放开投资银行业务已迫在眉睫。当然长期来看,准金融控股公司与内部化投资银行业务结合模式更像是一种过渡模式,因为其面临着投行业务交叉重叠以及经营成本高企的弊端。未来,我国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主流目标模式应该是采取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型模式,让国内商业银行实现真正的综合经营,实现规模经济与规模经济,同时做到风险的有效隔离。

三种不同模式在经营实践中各有利弊。投资银行内部化模式由于投行部门直接隶属于总行,其管理运作能力与调动系统资源能力都是最强的,但是业务经营范围明显受到分业监管的限制因而对于客户的综合服务能力不强,部分高风险投行业务由于受到政策限制无法开展。准金融控股公司与投资银行业务内部化相结合模式的优缺点介于两种模式之间,由于行外子公司与行内投行部门之间的关系相对独立,其管理运作能力、调动系统资源能力与协调合作能力偏弱。但是行外子公司相对独立,受到的监管限制较小,对于客户的综合服务能力较强。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下各业务子公司独立经营,造成其管理运作能力、调动系统资源能力与协调合作能力偏弱。但是由于子公司的专业化经营优势,对于客户的综合服务能力在三种模式中是最强的,同时受到监管部门的业务限制最小,开展尊龙凯时最新的业务范围最广。在集团内部的不同子公司之间设立“防火墙”,能够有效隔离风险,抗风险能力较强。

参考文献:

[1]姚英元.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现实选择与策略分析.理论纵横,2008(05)

[2]李勇.商业银行如何做大做强投行业务.西部论丛,2007(5)

[3]张倩.我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策略.财金之窗,2006(12)

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篇4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模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1

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跨区域经营也成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最佳选择。城市商业银行,我们也称之为城商行,它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中小融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围绕跨区域经营这一主题展开了叙述,为它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动因

城商行的跨区域经营是我国随着外贸市场的拓展的产物,是扩展服务功能,提高对外开放能力和竞争能力必须的手段。其发展有着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和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矛盾是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的外部环境。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中小企业迅速崛起,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它们创造的价值也占到了我国生产总值的一般以上,同时也为我国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岗位。另外,中小企业人才济济,他们发明的专利也占到了全国的66%,研发的新产品占有全国新产品的八分之八十。所以说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就业岗位的提供、创新产品的研发方面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其次,地区经营管理的局限性与进一步发展的矛盾成为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的内部环境。我国的城商行大多是是在原来的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组建之初就有着巨额的不良贷款。这就造成了城商行资本匮乏,内部管理严重混乱,所以当时的经营模式主要以单一城市经营制为主。然而随着近几年的资源引入,公司的管理模式和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商行也得到了迅猛地发展,出现了不少的优秀单位。部分发展较好城商行的多项经营和监管指标也达到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等水平。甚至有些低级城市的城商行,由于本地资源的优势,加上高效、灵活的经营模式,它在市场中已经占有了极高的份额。随着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地域的限制也成为优秀城商行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

二、我国城商行跨区域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2009年银监会对我国城商行的分支机构地域限制公布了开禁令,为城商行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但是城商行的跨区域经营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城商行的跨区域经营增加了同行间的竞争力

目前,大中城市陆续进驻了跨区域城商行,这些新增加的城商行对于原有的城商行就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为每个城市的空间是有限的,新成员的加入势必造成市场的重新划分,也就必然加剧了市场同行之间的竞争。

(二)跨区域经营的城商银行经营模式必将增加风险控制的难度

跨区域经营以后,使得原有的两级管理体制增加到三级发展管理模式。管理层次的增加,必将加大内部管理制度完善、风险管理强化的难度。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操作风险加大。跨区域经营增加了管理链长度,降低了内控有效性,必将增加风险出现的频率。另一方面,信用风险加大。由于城商行的异地管理网点少,对部分企业的贷款管理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之对当地的各方面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全面,增加了有效管理和控制的难度。这些都导致了贷款风险损失的记录不同程度的加大。

(三)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增加了经营难度

城商行由于其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信誉,在当地有着良好的口碑,具有巨大的而无形资产。另外当地政府也为了发展本地经济,大力支持城商行的发展。但是当城商行进行跨区域经营以后,失去的当地的人脉和政府的支撑,其经营难度增加了很多。

三、促进我国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的有效策略

(一)城商行应该坚定地走跨区域经营的道路

城商行的跨区域经营有利于打破当地经济水平的限制,有利于扩大经营规模、降低分散经营的风险。从近几年的经营效果来看,城商行跨区域经营以后,从存款规模、经济效益和品牌形象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所以说城商银行的跨区域经营是正确的选择。

(二)加大营销体系的创新步伐

由于银行产品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所以对于它的推销应当在宣传上多做工作。尤其是城商行进入异地市场以后,营积极利用各种宣传渠道,提高其在当地的知名度。另外可以通过当地已有的城商行清算系统,实现跨行的通存通兑,提高网点的覆盖面的延伸。此外,网点的限制在于零售业务中更加明显,因此可以通过超市、加油站、房产中介等潜在客户集中的非传统营销渠道,实现网点的迅速扩张。

(三)创新现有的营销模式

不同于其他的企业,银行经营的各类产品是缺乏物质形态的,且其面临的客户涉及着各个行业,只有让市场充分的了解这些产品,才能够得到客户的认同。为了弥补现阶段网点不足的问题,城市商业银行必须要做好异地网络的建设工作,完善网上银行的服务模式,在当地有影响力的报刊、电视上推出自己的广告,让更多的消费者可以知晓。此外,各个城市之间的商业银行也可以成为尊龙凯时最新的合作伙伴,实行跨行通存通兑,提升银行网点的覆盖率。针对车贷、房贷等个人消费贷款业务,银行网点的限制较多,这就可以利用地方商户、房产中介等进行营销,让银行的网点实现迅速扩张。

总之,跨区域经营的城商行存在着巨大的潜力,我们应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手段,来促进它的发展,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孙启伟,刘天威.跨区域发展战略对商业银行市场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09(06).

[2]牛模刘梦.关于收紧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审批的思考[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1(05).

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篇5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整合风险管理;风险和价值管理;战略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7-0043-05

自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来,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虽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本身并不是指导金融机构如何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文件,但从其演变来看,体现了风险管理从仅考虑单一的信用风险,逐渐过渡到全面考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一个过程。

目前国内多数商业银行已经着手实施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并且还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因此,对国际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模式进行归纳,分析各种模式的优缺点以及实施的技术重点和难点,对于国内商业银行完善自身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大有裨益。

一、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根据对多家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分析,anette mikes 提出金融机构的全面风险管理有四种基本模式,分别为:职能风险管理模式、整合风险管理模式、风险和价值管理模式、战略风险管理模式。这四种模式虽然都体现了全面风险管理思想,但是侧重点和目的有所不同。

1、职能风险管理模式(risk silo management)。这种模式的发展主要受国际银行业监管框架设计的影响而兴起。此种模式可以描述为在组织内部采用风险桶式(risk silo)的形式分别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度量和控制。由于此模式在银行自己度量的风险轮廓内持有监管资本,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一种形式。在这种模式中,所有风险都被要求识别、度量和控制,为各种风险设置风险限额,并进行监控和报告。职能风险管理模式的核心是风险的量化,而风险量化的关键是进行数据收集为各种风险建立相应的损失分布。该风险管理模式带动了风险量化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例如,在险价值(value at risk)方法就是常被采用的方法。

2、整合风险管理模式(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对不同类别风险采用了不同的度量方法,而且不同类别的风险之间存在着相关。因此,风险整合对于风险管理者来说一直是一项挑战。不过,最近提出的一种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综合度量的方法可以使风险计量从总体上对风险进行估计。这种方法就是经济资本(也叫风险资本)方法。经济资本是能够完全覆盖非预期损失的资本总量,是对银行能够承担最大损失并能保证其目标评级的一种度量。由于经济资本技术可以对业务单元或部门的风险进行整合,因此,经济资本方法作为近年来实务工作者的最佳实践也得到了巴塞尔委员会的认可,允许金融机构将经济资本作为内部业务单元配置资本的一种方法。经济资本作为可度量风险类别的通用指标,可以在金融机构内部建立起一个风险比较、整合的持续而完备的框架。另外,风险限额的设定也可以通过经济资本来表示,经济资本也可以成为风险限额设定的一种语言。因此,经济资本体系导致了一种新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整合风险管理,在这种模式下可以对风险进行度量、比较、整合、控制。

3、风险和价值管理模式(risk and value management)。风险和价值管理模式是新近出现的一种模式,该模式利用基于风险的内部资本配置来进行绩效的度量和控制。银行引入基于风险的绩效度量是风险量化和风险整合的结果,它的出现与提升股东价值理念的出现有关。虽然股东价值这个概念在20世纪初期就已经提出,但直到近期才被广为传播并被吸收进管理中,提出了基于价值的管理,并经常与经济利润联系在一起。基于价值的管理强调公司的一切行为都应服从为股东创造价值的准则,其原理比较简单,即公司为股东创造价值是通过盈余大于资本成本实现的。金融机构中应用基于价值的管理需要为业务单元或部门配置资本,然后度量它们相对于配置资本数额的绩效表现。这里的前提是资本的配置能够反映其风险承担状况,这样业务单元的绩效与它们风险的承担联系起来了。由于认为风险管理能够提高股东价值,因此这种绩效考核方法被应用到了业务单元、产品线甚至交易活动中,风险定价、风险转移、组合风险管理是在这种风险管理模式下经常出现的用词。

4、战略风险管理模式(strategic risk management)。战略风险管理模式是由公司治理的拥护者提出的,该模式建立在基于风险的内部控制基础之上。特恩布尔报告以及coso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等文件,都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是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角度来进行风险控制的体系框架。与职能风险管理不同的是战略风险管理的风险还包括不能被量化和整合的风险。这些风险包括战略失败的风险、环境风险、声誉风险等。近期的公司治理发展强调对这些风险的监控和管理。对于战略风险管理来讲,其管理工具比较多,除了定量的一些技术方法外,它还吸收了一些其他的工具,如来源于战略和决策方面的情景模拟和决策树方法;来源于内部审计方面的风险映射(risk mapping)、风险自我评估、特定风险检查等。

以下是对四种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比较:

二、对四种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分析

1、职能风险管理模式。risk silo也可直译为风险桶。risk silo management是根据新资本协议的要求来进行风险管理和资本充足率计算的一种模式,在此模式中对风险的管理是按照新资本协议的精神将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分别进行管理,并根据新资本协议中的资本计算方法分别计算所需监管资本。此模式以满足和达到监管要求为主要目标,该管理模式如图所示:

在该模式下三类风险的管理相对独立,在新资本协议的指导下分别对三类风险的资本进行计算,而不考虑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最低监管资本要求根据监管当局给定的风险资产权重体系和最低资本充足率比例确定。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资产质量较好、风险管理能力和技术较强的银行并不能真正实现资本的节约和资本的最优配置。

在此管理模式下,监管资本计算简单,风险敏感性相对较弱,具体实施中对银行管理体制要求不高,可以对银行现有it系统进行整合,通过拨备后的资本收益进行绩效考核,并据此实现监管资本限额基础上的风险管理。

2、整合风险管理模式。整合风险管理是20 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思想,被认为是风险管理理念的一次革命,该模式主要借鉴现资组合理论,试图取代对不同类型风险“独立的风险桶式”的管理模式,强调将银行经营中可能面临的所有风险作为整体进行管理。

目前许多文献都将整合风险管理等同于全面风险管理。日本银行2005年公布的《advancing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中即将整合风险管理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替代。文件中定义整合风险管理为:金融机构采用整合风险的管理方法,在其总资本允许的范围内,将虚拟的经济资本配置到各个部门,每个部门对其风险进行管理的目的是确保其所承担的风险与配置的风险资本相匹配。这种风险控制机制能为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提供保障,即使风险发生,该控制机制也能将损失控制在资本的承受范围内。该管理模式的核心是经济资本。

整合风险管理的框架如下所示:

(资料来源:bank of japan.advancing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该模式下的主要工作程序是配置风险资本;在风险资本基础上设置风险承受限额;在限额范围内承担风险;通过对风险限额体系的合规监控来控制风险。

在整合风险管理模式下,经济资本(风险资本)是其实施的基础。经济资本是银行内部为有效管理风险使用的虚拟的资本概念,它的衡量是建立在银行对整个资产组合非预期损失估计的基础之上。

整合风险管理模式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采用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充分利用了资产组合的风险分散原理。在银行的实际经营中,整个银行的组合被分成若干子组合,这些子组合可以根据产品和客户类型来定义。在银行的各个层次,各种组合按利润中心、经营单位、部门、分支机构划分,直至高层管理的全部组合都可以是相关的。由于各业务组合、各类风险之间存在着相关性,而且现实中这些相关系数不为1,即各类风险的发生并非同步。因此,在配置资本时,处在金字塔上一层的组合所占用的资本总量小于其下一层各组合占用资本之和,从而起到节约资本的效果。

整合风险管理模式强调将银行所面临的所有风险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管理,要求最终将不同类型的风险整合成一个数字,这样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要分析需要整合的部分;二是要分清需要采用的整合技术和算法;三是要校准风险度量时的相关系数。其中,后两个问题的技术难度较高,也是实施此模式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风险和价值管理模式。风险和价值管理模式也可称为价值增加的风险管理(value added risk management)。该模式较好地考虑了风险、收益与资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在对银行绩效考核时要将风险与收益结合起来,从价值创造角度来审视风险管理活动。

该模式是在商业银行竞争日趋激烈,股东对投资回报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产生的。在此模式中,银行更加关注对价值创造的管理,将价值创造作为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受此影响,raroc与股东价值增加(shareholder value added, sva)以及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 eva)等概念和技术被纳入到该模式的分析框架之中。

raroc是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指按风险对收益进行调整,它等于一项业务、交易或一种产品的所有相关收益在扣除预期损失和相关费用后的净值除以所占用的经济资本后的比率。负的raroc意味着银行没有有效地弥补其所承担的风险,是收入与风险不匹配的预警。管理者可以参考raroc计算出收入度量标准,设定最低资本收益率。

股东价值增加(sva)是一个总值指标,等于是总收入在扣除预期损失和相关费用后,再继续扣除非预期损失的成本。从为股东创造价值角度来讲,只有业务能取得正的净现值时才能实施。股东价值增加与经济增加值(eva)概念是一致的。eva注重一定时期内价值的创造,它所衡量的是剩余经济利润,即扣除借入资本的直接成本和权益资本的间接成本之后的净值。某一业务条线的eva=0,说明该业务条线创造的收益刚好满足股东的最低期望收益。至于银行具体会选择sva或eva则取决于其内部一系列风险度量活动的用途。如果从一个股东的角度出发,银行可能会选择股东价值增加方法sva;如果以价值创造为中心,银行可能选择采用经济增加值法eva进行绩效度量。

实施风险和价值管理模式时有两个较为关键的问题,一是决定资本的配置;二是决定资本的成本。资本配置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利用股权资本创造股东价值收益;二是用资本属性表现度量业务的风险水平。对于银行来说在资本配置时单纯考虑业务盈利是不够的,如果其风险贡献也低,低盈利业务也是合理的。另外,银行也可能认为,如果能去除那些产生低盈利的业务,盈利情况会更好,但实际上要同时考虑与这些低盈利业务相联系的风险,可能由于相关性原因,这些低盈利的业务或交易的存在会降低整体风险的水平。因此,当一笔新业务或交易能够降低组合风险,而且这种风险的降低大于其损失时,对其要求的盈利甚至可以是负值,这时风险和收益是等同的。

另外,当讨论一笔业务或一类产品的盈利性时,如何进行成本分摊变得很重要,最低要求收益率取决于成本分配方法的可行性。因此,在实施本模式时,建立科学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是实施的基础。

4、战略风险管理模式。战略风险管理模式是从公司治理角度出发,建立在基于风险的内部控制基础之上,强调在考虑实现战略目标的备选方式时,要识别与一系列战略选择相关联的风险,并考虑他们的影响。1999年的特恩布尔报告中对公司的内部控制提出了要求,强调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提出对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应根植于业务过程中,董事会和相关董事会成员首先应该识别主要风险并评估对这些风险的度量与管理。其次,董事会要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尤其要关注薄弱环节并及早识别。最后,董事会应确保公司报告覆盖了内部控制系统的方方面面,包括它的程序和有效性。2004年coso制定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与《企业风险管理-应用技术》中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它所定义的全面风险管理直接关注特定主体既定目标的实现,并为界定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供了依据。它认为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应力求实现主体的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以及合规目标。在coso框架中,全面风险管理由8个相互关联并由管理层经营企业的不同方式所引发的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与管理过程有机结合。这些有关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文件和报告为实施战略风险管理模式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指导和借鉴,并被许多银行所采用,形成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新模式――战略风险管理模式。由于战略风险管理模式中涉及的风险种类较多,有许多风险是无法进行定量分析的,因此,该模式中的风险评估方法强调定性与定量技术的结合。

三、国内商业银行的选择

1、以上四种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之间并非递进关系,这四种管理模式可能同时存在于某一银行中,而且事实上许多国际活跃银行所采用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往往也都是这些模式的混合体,只不过每家银行突出的重点不同。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这四种风险管理模式的先进理念和核心技术,构建综合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具体来讲,在整合风险管理模式中,其核心思想是在对不同种类风险进行度量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风险之间的相关性,通过风险整合来达到节约资本的目的,但其实现风险整合时的技术难度较高,需要加大对整合算法和相关系数确定等方面的研究力度。总体来讲,该模式侧重于对风险度量方面的技术研究,这将是国内商业银行在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模式,达到监管标准后需要加强的一个方面;风险和价值管理模式则主要强调平衡风险、价值创造、资本三者之间的关系,raroc和eva等技术是其主要核心技术,这些技术在国内商业银行加强绩效考核、资本配置、风险定价等方面作用较大,目前国内部分商业银行对raroc的研究已经逐步展开并在进行初步的试用,而对eva的研究和使用则起步较晚,但勿庸置疑,对这两种技术的成熟应用将是国内商业银行今后的一个努力方向;战略风险管理模式主要强调基于风险的内部控制和对非量化风险的管理,这两方面也一直是国内商业银行需要加强的,目前基于coso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技术实施已经在国内部分商业银行中展开。

综上所述,结合三类风险管理模式的先进理念与核心技术,一种基于价值创造和内部控制的整合风险管理模式将会成为国内商业银行达到国内监管要求后的一个努力方向,具体将体现在风险量化整合技术、资本配置与绩效考核、内部控制三方面的强化上。

2、当前对于资产质量不好的银行,由于其面临的风险较大,采用其他风险管理模式计算得出的经济资本反而会大于利用职能风险管理模式中的资本计算方法得出的监管资本。因此,资产质量不好、风险管理起点不高,技术实力较弱的银行可选择简单化、标准化的资本计算方法,将短期的管理重点放到改善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水平和稳定经营盈利上,在降低资产的风险水平后,再适合引入对于风险更加敏感的风险管理模式,作为提升竞争力的工具。目前,一些高级的风险与资本管理方法,如经济资本、raroc等还没有成为市场评价我国银行业投资价值的普遍依据,监管资本仍然是投资者评估银行资本使用效率的基础。因此,满足新资本协议仍然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工作重点,尤其是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来讲,将要在2010年左右全面实施新资本协议。

3、对于资产质量好、风险管理水平较高和技术实力较强的银行,尤其是许多已经上市的公众持股银行,在许多指标方面已经进入全球1000家银行排名的前列,成为世界级的大银行。对于这些银行来讲,不仅要在总市值、总资产等指标方面跨入大银行行列,更要在风险管理和盈利性等方面与其地位相适应,应当着力加强对较为高级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探索,可以采用整合风险管理模式、价值和风险管理模式、战略风险管理模式,或根据自身实际采用几种模式的混合形式来突出自身的特点。考虑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所处的外部环境以及自身建设,从宏观经济金融环境来看,国内金融市场逐步健全、完善,利率市场化等条件也逐渐成熟。就商业银行自身建设来看,多数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实施了各种风险计量的高级法建设,并且逐步建立了较为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和较为科学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已经初步具备了进行更高探索的基础。

参考文献:

[1]anette mikes.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 action[r].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working paper,2005

[2]bank of japan. advancing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r]. bank of japan, 2005

[3]ralph c. kimball. economic profit an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banking[j]. new england economic review, 1998,july/august:35-53

[4]dennis g. uyemura, charles c. kantor, justin m. pettit. eva for banks: value creation, risk management, and profitability measurement[j].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1996, 9(2): 94-113

[5]edward zaik, john walter, gabriela kelling. raroc at bank of america: from theory to practice[j].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1996,9(2): 83-93

[6]francesco saita. risk capital aggregation: the risk manager's perspective[r].universita bocconi, working paper,2004

[7]lynn t drennan,matthias beck. corporate governance: a mandate for risk management[r]. 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working paper, 2001

[8]陈四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通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9]克里斯・马腾 著,王洪 等译. 银行资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0]菲利普・乔瑞 著,陈跃 等译. 风险价值[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11]michael k ong著,李志辉 译.内部信用风险模型-资本分配合绩效度量[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篇6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定义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是指银行为客户办理收付及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业务,基金、个人理财、保险、代收代付(工资、水电费)、电汇、担保、结售汇等不用贷款就能收钱的行为。银行在展开中间业务时,既不是债务人也不是债权人,而是处于受委托的地位,以中间人身份进行各项业务的活动。银行中间业务基本上都是以有偿服务为性质的,它既满足了现代社会发展对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需求,又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客户,增加利润收入。尤其是在当今国外国内银根普遍收紧的大背景下,发挥的作用更加巨大。与国外老牌的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时间比较晚,在产品种类上也不太丰富。其主要包括结算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融资业务、咨询业务、银行卡业务以及汇兑、托收、信用证及电子计算机服务等多种业务。

二、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现状与特点

(一)中间业务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相比,尚有差距

首先,从开展时间来看,国内最早开始经营中间业务的中国银行也仅仅是在从上世纪的80年代,距离现今也就30多年的时间。而国外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瑞士日内瓦,欧洲的皇室高官们成立的私人银行就已经开展中间业务了。其次就是业务量比重相对较低。我国开展中间业务最好的中国银行,其比重也就占到全行业务量的15%,国内其他商业银行更是不足10%;而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份额已经占到了40%以上。最后,从收入构成上来看,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所占的比重仅为6%左右;而国外有的商业银行可以占到30%以上,其非利息收入更是可以高达60%以上。另外,国内商业的中间业务发展模式仍处于粗放经营阶段,往往很多银行只赚热闹不赚钱。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已经开展的中间业务大约有280多个种类。在这么多的中间业务中,分类并不是十分的清楚。

(二)商业银行不需要提供资金,风险相对较低。

商业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只是起到的功能,提供的是服务,不是资金。对于商业银行来讲,中间业务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产品,它是凝结了商业银行信誉的金融产品。不管是收费的还是不收费的中间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来讲,都不用自己提供资金,所以风险相对比较低,这可以保证在银行流动性不减少的前提下,避免呆账坏账出现的可能。

(三)中间业务是以接受客户委托的方式开展业务,大部分业务向收费化趋势发展

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有收费和不收费之分,例如对企业担保提供、福费廷等都是要收费的。但是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没有办法收取费用,例如邮寄对账单、工资、银证转账等业务都不收费。银行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效应,大多数中间业务以免费的形式变成吸收存款的手段,银行并不注重中间业务本身带来的直接收益。随着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越来越多,会占用越来越多的场地、网络、人力、技术资源。使得经营成本也在银行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所以今后国内商业银行在拓展中间业务时,更多的会是向收费化的方向发展。

三、国内商业银行如何拓展中间业务的套餐模式

(一)代收代付结合个人理财套餐模式

这一套餐模式是国内商业银行针对消费者提供的中间业务活动。主要为职工发放工资,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消费便利,以及为广大储户提供理财服务应运而生的业务行为。在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就可以开展全方位、高起点、高科技、高收益的中间业务,以在职的客户为中心,开展远期结售汇、发行、承销、担保、短信提醒等各类金融服务交易。

例如,国内m商业银行首先开展对某公司员工工资的发放。通过这最基本的银行中间业务,结合相关的套餐模式,实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拓展。具体的做法是:m商业银行承担对该公司员工工资的日常发放,然后向公司员工办理日常消费所需的银行卡,可以是信用卡,也可以是借记卡。由m银行牵头,与商家联系,凡使用m银行办理的信用卡的消费者,每周定期可以享受超值的优惠,与团购网展开竞争。通过这种方式,在使得消费获得好处的同时也拓展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市场份额。在这个基础上,m商业银行可以更深入地向该公司开展中间业务。可以将业务的范围拓展到利用为员工发放工资的便利条件,为员工讲解个人理财的业务知识。对于理财产品的种类就比较多了,可以是基金定投,也可以是子女教育基金,还可以个人意外保险等等。m商业银行还可以利用银行卡为员工代缴水、电、煤气、物业费、电话费、有线电视费等等所有和工作生活有关的个人支出费用,同时,还可以开通个人短信提醒功能。通过代为理财的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工资不赚钱的现象。与此同时,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是通过高科技的服务来研究开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特定产品如航天,汽车,旅游,房产,路、桥、高速公路收费,自动转帐交易等品种,使中间业务操作更加方便、手续更加简单、设备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二)国际结算的套餐模式

在国际结算中,国内商业银行针对不同的客户,不同的商品,往往会推出结算方式的结合使用,来吸引更多的客户,拓展业务量。例如,在面对熟悉且资信良好的客户,商业银行完全可以通过汇款的方式来实现国际结算,如果有必要,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再利用保理的形式来获取客户的信任。再例如,当贸易的对象是大型机械设备时,商业银行往往会推出汇款、托收和信用证等结算方式同时使用的套餐模式来供企业选择,结算方式也可以分为多部分进行。预付款可以通过汇款方式解决,中间大部分可以通过信用证来解决。最后的部分可以通过托收的方式解决。商业银行之所以要加大拓展这些结算套餐模式的业务,主要也是基于在扩大业务量、收取费用的同时,把风险降到最低。

(三)应收账款融资套餐模式

该套餐模式主要是国内商业银行针对中小型企业货物出口以后,由于很多是未到期的承兑汇票,应收账款无法及时到账,在这样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以接受企业相关货运单据的抵押,给企业进行资金融通的方案。应收账款融资套餐不仅能有效盘活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应收账款,加速企业资金,规避新兴市场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可以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盈利空间。该套餐的产品组合主要可以通过福费廷和信用保险融资来实现。这种套餐模式,因商业银行所承担的风险较大。所以,商业银行在制定收费标准时,应对不同客户,不同出口地区加以区别对待。对于像北非和中东等高风险地区,应实行高收费标准。

采用福费廷,商业银行可以无追索权地买入远期本汇票,而且还可以办理出口退税。福费廷的特点是金额大、期限长、对出口商无追索权。因交易市场不同可以把福费廷分为一级市场交易与二级市场交易。一级市场交易是指商行银行直接从出口商手中买入已经承兑的票据,并持有到期。二级市场交易是指银行从出口商手中买入票据后,转让给其他包买商,或从其他包买商手中买入已承兑的票据并持有到期,从中赚取利润。

信用保险融资是指商业银行向出口商提供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主要是综合保险、统保保险、特定买方保险或信用证保险等等。并通过签订赔款转让协议将保单的赔款权益转让给银行,或由银行根据出口商提供的有关贸易信息直接向公司投保出口票据险,银行根据出日商实际货物出口情况为其提供的融资方式。这是商业银行拓展国际出口贸易融资业务的新对策。信保融资方式可适用于信用证、托收、o/a等多种结算方式。该套餐的特点和优势主要有:通过融资帮助企业将应收账款转换为现金,提高现金流。通过出口信用保险,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规避进口地的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提高出口收汇保障安全,更重要的是如果商业银行买入应收账款,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提前收汇并办理核销退税手续,有效规避收汇及汇率风险。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又实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例如:m银行根据我国h公司出口的商品大部分销往北非等较高风险地区的实现情况,推出了结算方式为对方开立进口信用证,出口押汇的方式。但进口国买方及银行资信较差,开证行不符合我国银行办理出口押汇的条件。针对h公司的需求,m某银行可以给予h公司3000万元的信保融资。通过m银行对信保限额和买家限额的核定,开证行的商业信用风险以及进口国的政治风险得以规避,商业银行通过为其叙做l/c项下信保融资的方式,为h解决了资金周转的困难,达成了与北非地区的国际贸易。同时,也实现了商业银行利润的增长。

(四)供应链金融融资套餐模式

供应链金融融资套餐模式,主要是国内商业银行通过企业供应链管理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创新金融中间业务。它通过将企业的核心关系与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结合不动产,提供有针对性的信用增级、担保、账款管理、融资、风险参与及风险回避等组合服务的金融产品套餐模式,这种套餐模式不仅可以为银行带来相应地利润来源,而且如果由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商业银行携手合作的话,借助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可以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获得更好的信贷支持,从而降低供应链融资风险,加快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物流和资金流的运转速度,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等多方共同获利的局面。

例如,交通银行、光大银行等国内多家银行利用自身良好的信誉和口碑,与国内广大中小企业结成了战略伙伴关系,积极拓展供应链金融融资的服务,为有潜力的客户提供金融信贷支持,扶持了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快速壮大。比如交通银行在企业资金短缺的时候,提升和充分挖掘客户价值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供应链金融融资,大力帮助中小企业,加大对中小企业资金的扶持力度,与国内一些码头经销商开展合作,开创“海陆舱”模式,并通过建立多个物流金融专业平台,强化了码头经销商在码头进出口、远洋运输、船代、货代、报关报检、存储、货物质押贷款监管、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内贸海运等现有物流服务。通过这种供应链金融融资套餐模式,给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模式,也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更多的渠道。

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篇7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经营模式; 增长方式 

 

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开发行上市, 尤其是我国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境内外公开发行上市, 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步入了市场化、国际化的经营轨道, 进入了一个新的竞争发展时期; 同时, 也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进入了一个转型期, 即要实现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能否实现这个根本转变, 关系到我国商业银行在新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环境下, 能否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 能否保持新的竞争优势; 也是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能力的考验。笔者就此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现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尽管已经进行了一系列体制和机制的改革, 初步形成了现代商业银行的架构, 但仍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 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 1) 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体制初步建立, 但仍不健全, 存在着产品部门和客户部门并存的状况, 部分产品、尤其是新业务产品没有完全围绕客户服务进行整合, 对客户的综合服务程度不高。 

( 2) 业务和管理的集中度虽有所提高, 也有一定的集约化程度, 但从新的发展和管理要求来看, 集约化程度仍不高, 且不同业务的集约程度也不均衡, 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集约度以及集约的层次。 

( 3) 从一线基层行到总行, 一级经营、三级甚至四级管理的局面没有根本转变。尽管实现了部分二级分行的扁平化管理, 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扁平化, 管理层级仍然较多, 决策链较长, 因而对市场反应缓慢,对上级指令执行层层衰减。 

( 4) 通过扩大规模及外延方式实现发展仍是发展的主流, 传统的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 

( 5) 尽管风险管理得到重视和加强, 但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需要提高,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 不仅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仍不健全, 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也存在很多薄弱环节。 

 

二、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 

 

1. 经营模式的转变 

经营模式的转变主要体现为实现“三化”。 

( 1) 集约化 

商业银行的集约化是通过计算机及信息技术, 使同质、同类专业和业务实行大规模的整合, 使管理和经营更趋集中。集约化方式比较适合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要求, 可以说, 集约化是商业银行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随着改革的推进, 无论是机构还是体制, 都是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通过集约化来实现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如资金集中、信贷集中、财务集中、单证处理集中、人力资源管理集中等, 都是集约化的深化和发展。 

( 2) 扁平化 

扁平化是指机构管理的扁平化。集约化与扁平化是相互关联的; 集约化程度越高, 扁平化程度也越高。在实现集约化的同时可逐步实行机构的扁平化, 减少中间层次, 缩短决策链, 减少资源消耗, 使决策和管理更贴近市场、贴近客户, 提高决策和服务水平。在总行到支行的层级中, 逐步建立总行和一级分行( 或区域分行) 两级管理, 一级分行( 或区域分行) 、二级分行及支行三级经营的管理模式。 

( 3) 专业化 

专业化是指以客户为中心, 按照客户的类型分类,分别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综合服务的专业化经营。这里所指的专业化, 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专业化, 而不是单纯业务上的专业化; 是经营模式的专业化, 而不是业务操作上的专业化。从银行服务的角度看, 根据客户的特点, 可以将客户分为三大类: 一是个人类客户; 二是公司类客户; 三是中小企业类客户。这三类客户都有各自不同的经营特点, 都有各自对金融业务的不同需求。专业化经营, 就是分别围绕这三类客户,实行专业化经营, 系统化管理。 

2. 增长方式的转变 

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为达到“三型”。 

( 1) 质量效益型 

效益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目标。在过去一段时期内,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增长方式, 主要是通过扩大规模来提高效益, 属于规模效益型。客观地说, 通过扩大规模来提高效益并没有错, 因为没有规模就没有发展, 发展体现为规模的扩大; 但是, 商业银行要实现效益的增长, 不仅仅是通过扩大规模, 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高运行质量, 比如通过资产质量、负债质量、结构优化、客户优化等途径来提高效益。从另一方面来看, 以资本约束和风险监管为核心的巴塞尔资本协议, 扭转了银行的风险意识和经营理念, 资本约束和监管强化将限制以扩大规模来实现增长的经营方式。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辩证地处理规模、质量、效益的相互关系, 追求质量效益型的增长方式。 

对应质量效益型的增长方式, 商业银行的主要考核指标有: 总资产回报率roa、股本回报率roe、成本收入比、经济增加值eva 等。 

( 2) 多元经营型 

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篇8

论文摘要: 我国商业银行进入了一个新的竞争 发展 时期, 这个发展时期也是商业银行的转型期。要实现新的发展, 必须实现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经营模式的转变, 主要体现为实现经营的集约化、管理的扁平化和对客户服务的专业化; 增长方式的转变, 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规模扩张型的增长方式, 实现质量效益型、多元经营型、风险控制型的增长方式。要实现这样的转变, 商业银行要从转变观念入手, 理顺体制, 完善机制, 突出新兴重点业务发展, 整体提高经营水平和员工队伍素质, 切实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开发行上市, 尤其是我国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

( 3) 创新 发展 。由于商业银行业务同质性比较强, 业务要领先发展就需要不断地创新, 以适应市场,适应客户不断发展的要求。

同时, 转变观念要树立五种意识:

一是责任意识。各级银行领导都要有保持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责任意识, 以及对银行利益和员工利益高度负责的意识, 这样才能正确地对待工作和处理问题, 才能认真地思考问题, 积极想办法做好工作。

二是客户意识。商业银行要围绕客户做业务, 无论是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 最终都要以客户为中心来开展业务经营, 这样才能最终赢得市场, 赢得客户, 实现业务发展和效益的提高。

三是风险意识。商业银行经营的实质就是控制风险, 这就要求我们在做每一项业务时, 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防范和控制风险; 其次要考虑的是如何赚钱。只想赚钱而不考虑风险, 最终只有赔钱而不是赚钱。

四是人才意识。要在全行上下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要创造为人才脱颖而出的机遇和条件, 要选贤任能, 不拘一格地选拔和使用人才。

五是合规意识。坚持依法合规经营, 既是经营的要求, 也是一种文化。在经营发展过程中, 要完善制度, 严明纪律, 在全员树立依法合规经营的意识, 通过制度机制约束员工的违规行为。

2. 理顺体制

理顺体制, 就是要在体制上实现经营集约化、管理扁平化, 建立距阵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具体来说:

( 1) 实行业务操作前、中、后台的分离, 合理设置内设机构; 按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的要求, 建立组织架构。

( 2) 实行业务流程化处理, 合理设计操作流程;根据不同客户、不同业务产品以及风险可控程度, 设置业务操作流程。

( 3) 以客户为中心, 按客户类型实行专业化经营、系统化管理; 整合业务资源, 综合经营服务。

3. 完善机制

完善机制, 就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通过完善机制来促进和协调各项业务的发展。包括:

( 1) 建立分机构、分部门、分个人、分产品的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机制, 做到核算精细化; 同时加强对员工的思想 教育 , 强调大局观念和奉献精神, 强调部门间、同志间的相互协作与配合。

( 2) 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选人用人机制。要在全行建立起岗位竞聘平台, 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让那些努力工作、勤于思考、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新人得到发展, 实现自身的价值。

( 3) 建立风险预警和调控机制。如建立信贷资产的风险预警机制, 及时发现和控制风险。

4. 重点业务发展

重点业务发展是指在实现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 当前要突出发展的业务。包括:

( 1) 个人 金融 业务, 包括牡丹卡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个人金融业务是一个最广阔、最活跃、最具潜力的市场。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要通过创新和服务,为客户提供分层服务、综合服务以及灵活便捷的服务。

( 2) 电子 银行业务。发展电子银行业务, 扩大离柜业务, 不仅可以节约人力和费用, 最主要的是可以使银行金融服务得到延伸, 并提供24 小时服务; 同时, 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可以促进个人金融业务、银行卡业务、理财产品等业务的发展。

( 3) 投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是银行利用金融服务的优势, 担任投融资顾问, 为客户出主意, 提供增值服务, 实现银行与客户的双赢。

( 4) 结算业务, 包括现金管理和结算服务。它既是传统业务( 结算服务) , 也是新兴业务( 现金管理) ,是银行基本的经营功能。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结算服务, 始终是银行不断追求的创新目标。

( 5) 票据业务。信贷资产业务票据化, 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比如流动资金贷款票据化。银行要适应市场的发展, 适应客户新的融资方式, 积极发展票据业务。

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篇9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1-0167-02

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能够直接体现其盈利能力,伴随着商业银行业务上的区别,盈利模式也不尽相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受到社会体制、科学技术和人才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1]为了降低其不利影响,本文对目前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受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有效的应对措施,促进盈利模式的转变,不断提高其盈利能力。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概述

1997年,我国首家城市商业银行――深圳市商业银行成立,完善了我国的金融体系。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商业银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包括发展的速度、业务的规模和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且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以某行为例,从2009年到2010年,中间业务的发展速度迅速,不管是从手续费,还是从佣金收入的绝对值来看,都呈现出良好的增长趋势。但是经过数据统计可知,该行的收入仍然以利息的净收入为主,并没有彻底的改变传统的盈利模式和结构。

二、利率市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分析

我国的金融产业实行的经营模式是分业经营。在这种经营模式的影响下,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比较少,而且途径和方式也比较单一,主要的业务还是储蓄和贷款,存在明显的利差收入。过去,利率是由国家进行管制的,所以基本没有较大的波动,相对比较平稳,所以商业银行的成本和收益也相对比较稳定,受资产负债的影响较小。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各项生产资料的配置也逐渐向市场化转变,其中利率是社会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关键要素,所以也开始出现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再加上存贷市场同质化带来的激烈竞争,城市商业银行的利差空间会被不断压缩。因此,对利率市场化给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是必要的,对于促进其盈利模式的创新和盈利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利率市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有利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有利影响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业务的转变。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就是充分利用存贷业务中高额的利率差异。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存贷业务之间的利率差会大幅度缩小,会降低商业银行的盈利。如果商业银行想要继续获取高额盈利,就需要加快业务转型的速度,大力发展主流的中间业务。[2]二是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的能力,减少风险损失。所谓利率风险,就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会导致的最有可能产生的问题,主要涉及到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结构和客户选择利率三大风险。[3]

(二)利率市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不利影响

1.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被压缩,收入不断减少

一方面,随着存款增长放缓趋势的日益明显,我国已处于负利率环境。[4]再加上存款利率的刚性化,存款利率下调的幅度变窄,但是资金成本可能不减反增。这样能够从中小企业业务中获得更多收益。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对中小型的客户自行定价,这一政策可以使其从中小型的企业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均以中大型的业务群为主,给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数量相对较少。以某行为例,至2010年底,位于前10名的贷款余额未为121.6亿,约占贷款总额的18.24%左右。因此某行的贷款利率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进行调整,不利于商业银行获取更多的利润,给当前的经营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为在这一经营模式之下,贷款的利差仍然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会给银行的持续发展增加较大的压力。

2.利率的变动会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利率市场化会导致利率经常发生变化,不具有稳定性,所以会使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加。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它的主动权是由市场决定的,利率的波动可能会为城市商业银行带来很多如道德、流动性和逆向选择等多种风险。[5]利率市场化会促进银行同行间进行价格竞争,都为各自能吸收更多存款,可能会使得资金流失的风险性增大。大型的银行机构可以通过技术、网点机构等方式来大幅度的增加存款的利率,抢占市场,使中小银行面临更严峻的市场挑战。同时,城市商业银行也会面临道德风险,例如资金的流失,流动性风险的增加等情况,增加了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另外,道德风险产生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高利率的贷款,它除了会增加商业银行进行逆向选择的风险之外,还可能会导致贷款违约,使信贷质量下降。而且,如果选择提高贷款的利率,一些风险较低的低收益业务就会在高额贷款利率的影响下选择放弃贷款,这样以来,很多具有高额收益的高风险业务就可以在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承担更多的风险。因此,目前的贷款市场以高利率贷款为主,存在较大的风险,不利于信贷资产质量的提升。

三、城市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对盈利模式不利影响的策略

(一)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重组能力

一是对至到期类的投资比重进行下调。根据某行2011的年度报告显示,该行在当年持有的至到期类投资的总额为30亿,占所有资产比重的9%,和2010年29.5亿的比重12.1%来说,略有下降。二是国家可以为银行投资类别的多样化提供政策支持。通过对各大商业银行投资证券种类进行分析可知,排除重族类的证券投资之外,都是以政府债券为主。三是上调商业银行中交易类投资的比重。由该行的统计数据可知,在2012年底产生的交易性资产为5.6亿,占所有投资总额的1.07%。从国内商业银行的统计数据来看,这部分投资的比例大多小于5%。所以,为了促进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首先就应该提高其资产重组能力和自主投资能力,加大交易类证券投资的力度。

(二)大力发展代客交易业务的力度

因为代客交易具有低风险的特点,所以是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也是金融市场中发展业务的重点。目前,代客结售汇、代客债券买卖、外汇买卖、代课衍生品交易、代客黄金交易和理财产品等是我国商业银行代客交易的几种主要类型。基于该项金融业务的重要性,商业银行可以从如下三点进行调整和改进。第一点:商业银行要对代客交易业务发展的市场前景进行准确判断,不能因为追求创新业务和高额的经济效益而盲目增加代客交易类型的种类,否则很容易增加银行的经济负担。因此,在发展代客交易之前,一定要综合分析其利弊。第二点: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机制。在市场竞争中,银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来减少客户提供的保证金或者其他的担保资料。有时,他们也会简单占用授信额度的方法,这样大大提高了代客交易的风险。第三点:努力提升银行自身及工作人员对风险的判断能力。

(三)提高银行产品的创新和定价能力

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发展金融衍生品的能力来看,导致其扩展能力不足的主要限制因素就是银行缺乏足够的自主定价和评估能力,所以很多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金融衍生产品都需要参考国外定价。这就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交易是按照国外价格完成的,最终所获得的收益和银行要承担的风险并不成正比。为了尽量降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有利影响,国内的商业银行需要积极学习金融市场和客户研究以及正确评估金融衍生品的价值等内容,逐步缩小和国外银行的差距。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不断积累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增强应对各种金融风险的能力,积极和国际的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并轨。

(四)努力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首先,增加银行金融部门工作人员的数量。国家银监会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9月,我国几大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部的工作人员数量为:交通银行90人、工商银行170人、农业银行120人、建设银行122人;负责交易工作的人员数量分别为交通银行47人、工商银行10人、农业银行65人、建设银行71人。但是国外银行的相关工作人员数量要远远高于我国,以美国银行为例,它在全球市场业务分部就有750名研究人员,其中180人负责研究宏观经济,250人负责信用研究,还有320人负责股票研究。由此可知,我国从事金融市场业务总数以及交易员人数都远远小于国外同业。为了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就需要增加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数量,尤其是专业研究人员的数量。其次,积极开展主动交易。国内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投资交易操作要向复杂操作转变,向集约的投资交易转变!要完善投研制度,将科研成果充分的运用到投资交易中去,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在投资交易形式、研究分析报告、交易对手方面站在同一位置。[7]最后,不断完善信息系统。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可以进行统一规划,减少系统的种类。同时,银行要增强信息系统的自主研发能力,实现国内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岷峰.关于中国商业银行“退市”风险问题的研究――基于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背景下商业银行对策的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2] 黄朱黎.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策略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3).

[3] 巴曙松,严 敏,王月香.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

[4] 金 灿,纪树东,邵展翅.利率市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及对策――以长安银行为例[j].金融经济,2013(7).

[5] 张 谦,李琪琦.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会计财务处课题组.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对四川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调查报告[j].西南金融,2015(2).

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控制模式;风险控制

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综述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对呆滞账的控制,1990年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坏账占全部贷款的比例已经超过20%,连同逾期、展期的呆滞贷款总额占贷款总额的比例超过了70%,1991年末四大国有银行的坏账超过其自有资本,产生资不抵债。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颁布五要素的内部控制框架(简称coso报告),引发了全球性内部控制高潮,也给我国商业银行提出了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我国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不但不偿还贷款,甚至连贷款利息也不支付,致使全国银行业在1994年和1995年出现了全行业亏损,分析其产生亏损原因,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赵文杰,1996),产生了过多的呆滞账以及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为控制全球普遍存在的坏账损失及其金融风险,1998年9月巴塞尔银行业委员会了银行内部控制系统框架(framework for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in banking organizations)。我国商业银行也开始了全面内部控制建设,虽然对降低运营成本以及控制金融风险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改变我国银行业呆滞账过多的现象,1999年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额超过1万亿元,2003年6月全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额达到3.2万亿元,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反思商业银行实施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还存在的许多难以克服的弊端。

为解决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低效的问题,理论界和实践中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陈元燮(1998)使用系统观点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结构,指出控制信息不畅以及控制的手段和方法失效是产生内部控制低效的主要原因;王顺(1999)从coso报告的要求出发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指出监管不利以及约束失效降低了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秦辉(2000)从农业银行深圳分行实施内部控制的实践出发,分析了商业银行建立要素式内部控制模式的必要性;董青(2001)从工商银行湖南省分行实施内控制度的实践出发,在分析银行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商业银行建立有效内部控制体系的要求;张明魁,任福堂(2002)在分析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目标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实施审计的要求;杨军、陈朝豹(2003)重点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构建要素式内部控制系统的初步设想;李明辉、王学军(2004)重点研究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指出对商业银行特别是上市银行,加强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是提高内部控制效果的有效措施;周正兵(2005)通过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标准》编写组组长王健豪先生的采访,介绍了相关的标准并分析了制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标准的重要性;余奇才、曾北川(2006)分析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强调了商业银行实施内部控制时进行评价的重要性。经过几年来理论与实践界的研究,已经明确了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方向是要根据coso报告以及erm框架的要求建立要素式的内部控制模式,并且要打破传统的平面式结构,构建多维内部控制框架。虽然许多专家、学者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应如何构建这一模式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致的意见,需要进一步地探究。

构建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的有效运营模式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经过几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以及上市治理,不良贷款数额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仍不容乐观。2006年第一季度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仍有1.3125万亿元,据新闻报道我国1-9月份新增不良贷款金额近9000亿元,这种现象除了制度方面的原因外,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内部控制低效。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低效,在增加其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操作风险的产生(孙涛,2006)。从2000年到2004年我国商业银行共发生涉案金额在百万元以上的操作风险案件75起,其中人民银行6起,农业银行15起,建设银行17起,中国银行18起,其他金融机构10起,除涉案金额不详的13起案件以外的其他案件造成国有资产损失高达24.15亿元。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任务仍很艰巨。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开始实施内部控制,但随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实施,金融风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越控制越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内部控制模式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内部控制的思路和方式与金融风险的控制方向相背离,致使内部控制低效。在这种情况下,结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金融风险防范的先进经验,采用创新的手段和方法重构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模式,并深入探索采用内部控制方式防范和控制商业银行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有效途径具有十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低效的主要原因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内部控制由于受目标管理的影响,普遍采用了内容控制的方式,过度地强调目标的实现与控制,忽视了规范化建设,结果造成了短期有效之后的长期失效或低效,并因内部控制机构的设置、控制活动的实施以及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因此,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低效的原因,是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基础,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