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医学论文十篇-尊龙凯时最新

时间:2023-04-11 02:24:39 尊龙凯时最新地址的版权声明

职业医学论文

职业医学论文篇1

(1)学业、生活、就业压力。医学是所有学科里最复杂的,医学生学习负担重、学制长、学费贵、家庭经济负担重,加之经济体制转轨和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医学生就业前景不理想,其目标预期与现实相差悬殊,医学教育投资成本与回报不成正比。

(2)恶劣的行医环境。投资高、回报少、风险高已成为当下医疗行业的特征。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暴力伤医等恶性事件频频上演,对当代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心理状态都有恶劣影响,使部分医学生对从医产生动摇,医学院校报考人数减少,医学人才流失,影响了医学的进步与发展[4]。

(3)社会经济体制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医德教育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商品经济使人们更注重效率、竞争、创新等,新一代医学生自我意识突出,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富有进取精神,勇于抛弃旧习,对医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商品经济追求利润、重视价值的特点,必然滋长人们追求金钱等物质利益的风气,在医德医风上表现为乱收费、收红包,医务人员责任心、事业心和荣誉感淡漠。

二、新形势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策略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学校应组建优质的人文社科类教师队伍,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爱岗敬业教育,使他们热爱本职工作,致力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2用渗透法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在提高“智育”的同时,更注重医学生道德品质培养。除开设专门的人文理论课外,专业课教师在教授各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应适时进行人文知识、德育渗透,逐渐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意识,让学生形成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加强学生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与责任感教育,从而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临床教学中采取医德理论教育和医德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形式,积极引入启发式、研究式、问题式[5]等教学方法。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在医学生临床见习和实习时,教师可以根据临床实际案例启发学生分析医德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应用医德原则、选择医德规范,促进学生医德修养的自我培育。此外,临床见习及实习带教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利用自身人格魅力,发挥榜样作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6]。面对工作中的不良风气、纷繁的医疗纠纷和不合理的待遇等,引导学生用辩证发展和实事求是的观点看待问题,正确评价社会。

2.3重视医学生心理素质及医患沟通能力培养

面对充满竞争和机遇的社会以及未知的前程,医学生会感到压力重重,焦虑、抑郁、无助、恐惧、迷茫等情绪滋生。学校应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必要时开设心理咨询课程,提供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学习心态,顺利完成由医学生向医生的转变。面对医患关系紧张,学校要重视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开设医患沟通艺术等课程,并在临床技能课中强化医患沟通技能训练。增强医学生的法律意识,依法行医,防范医疗纠纷,学会合理保护自己。

2.4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

医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不仅需要课堂上的渗透,更依赖于良好的校园氛围。学校应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通过校园德育文化熏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如定期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在实践教学中适时灌输白求恩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南丁格尔的护理精神;结合医疗行业近期热点问题展开教育活动,讨论学习先进人物事迹,例如“抗击非典”“5·12汶川地震”等事件,都让我们看到了众多医务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充分利用图书馆、校园网资源平台,创建丰富多彩的人文知识学习环境,并定期举办人文知识竞赛、座谈会或以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医学生思想状况和德育教学情况。将人文素质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将学生德育成绩与奖学金挂钩,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性活动,在亲身实践中体会医学事业的神圣,激发其从事医疗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三、小结

职业医学论文篇2

围绕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护理工作岗位需求,注重于前期及后续课程的联系,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衔接的实施

1.制订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标准教师深入医院护理一线进行护理实际工作需求的考察,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召开课程标准研讨会,分析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关键技术,从而确定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制定能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支撑的课程标准。并将与护理实际操作密切联系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去。

2.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教材建设(1)中高职教材衔接,实现教学内容衔接根据护理专业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和学者根据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科学地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再将不同的教学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明确哪些是高职必修或选修单元,哪些是中职必修或选修单元,然后向不同省市中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同时,鼓励教师按照区域医院不同的特点自编校本教材,配合教学计划完成。(2)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电子化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具有多种优势。比如可以借助网络及时更新功能,快速掌握基础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加强中职和高职在教育教学上的信息交流;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功能,缩短中职和高职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时间,以便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上;多媒体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真实感,将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课程的远程教育及在线答疑上。因此,制定一些网络教材或电子教材,可实现教材建设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可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3.改进教学方法,体现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特色(1)增强基础医学知识的连贯性,体现正常人体活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必须从基础抓起。对于从中职升到高职的学生来说,空洞的理论与抽象的讲解,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用启发式教学法、对比讲解式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将正常人体形态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与正常人体功能学(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有机体”为学习的研究对象,探讨人生生命活动的奥秘,掌握其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影响因素等。(2)结合临床知识,体现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连贯性加强基础医学理论与操作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紧扣临床知识的学习,可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采用pbl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并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分组去寻找答案,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在讲解ⅰ型超敏反应时可提出,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前需做皮试?注射后多长时间观察结果?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后再在医院内观察15~20分钟才能离开等?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pbl教学方法,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吸引到学习上,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快,记得牢,深受学生喜欢。(3)加强实验教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基础医学的许多知识来自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所以搞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不经可以了解理论知识的来源,而且可以证明理论知识的真实性,从而全面正确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很多院校开设的基础医学实验项目及学时较少,有些院校甚至不开设相应基础医学实验,为此我们在正常开展常规实验的同时,新开设自主设计实验。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查找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最后讨论打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4.实行学分制,课程考核全面沟通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制度是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条件。我国大多数中高职院校教育实施的是学年制管理,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部分知识在高职中重复出现,但不能合理地免修,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质量不高。采用学分转换制度,使中职院校学生在高职中重复出现的部分知识经过学分转换,成为有效学分,相关课程内容可以免修。因此,采用学分制为通道,可做到中职与高职的课程沟通。中高职院校制定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及学历层次的学分标准不同,让学科学分在中高职院校中成为相互认可的“护照”,也可作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但中职院校对学生学科学分评价要按要求规范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中职生好,但专业技能训练项目较中职生差,所以普通高中生源的文化课程学分比重应少于中职生源,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在学分管理方面,文化基础达标,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短,而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长。通过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不同起点的中、高职学生,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1)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完善师资管理制度教师作为立校之本,实行一系列人性化制度,增强教师认同感。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提高师资队伍知识能力和学历结构。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个人学历层次,积极参与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层次学习,并给予相应补贴。每年轮流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省教育厅、卫生厅及护理学会举办的培训班,接受新信息,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建设,建立相应的职称评、聘、考核及收入分配机制。(2)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中高职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院要建设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现在很多教师本身就是从“学校”到“学校”,尤其是从事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缺乏实战经验,不了解医院相关技术的进展。职业院校可把教师送到医院对口科室进行短、中期的挂职锻炼,让我们的医学基础专业课教师掌握专业技能,并通过考取相关职业资格技能证书,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还可以直接到医院引进一线专业人才,扩充到“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中。

三、结语

职业医学论文篇3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入门课、基础课、必修课,学好人体解剖学可为后续的医学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宝鸡职院于2010年招收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现在使用教材为《人体解剖学》(罗秀成、王志荣主编,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按照我院教学计划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时间为108学时(不含组织胚胎学),其中理论66学时,实验42学时。实验教学课时数占比近四成。可见实验教学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实验课学习,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思考能力,还可以解开学生心目中对人体结构的种种迷惑。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兴趣,同时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技巧和技能及耐心、细心的职业素质。为今后的实验临床操作及工作奠定基础。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用伦理学思想来规范学生,引导学生,爱护解剖实验标本,尊重解剖尸体。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树立珍惜生命,感恩生命的观念,强化学生的医德认知和医德情感教育。由此可见,对刚入门的医学生来说,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非常重要。

二、结合专业特色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而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正是侧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果缺少这个环节,为学生以后的医学临床知识学习带来隐患。例如:在讲解运动系统骨骼标本实验时,人体全身骨性标志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如胸穿、腰穿、心内注射及血管神经走形描述等都要用到。还有消化系统讲解阑尾在人体的体表投影点,是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三分之一交点处等。这是重点,以后临床工作中经常要用到。这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在实验教学上重点讲解和示教,并要求学生利用自身活标本,找到准确位置,把知识活学活用。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基础医学知识的重要性。由此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采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趋成熟,多媒体教学成为实验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新补充教学手段。解剖学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把相关教学内容通过丰富的素材(如活体、标本、模型、动画、录像等)融为一体,巧妙的结合使抽象难理解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便于理解,有效弥补传统实验教具和实验教学的不足。例如:在讲述心脏的各腔室时,心瓣膜的形态在实验标本上难以观察到。多媒体软件中模拟瓣膜的形态,应用动画展示瓣膜的活动,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瓣膜是如何关闭房室口和动脉口,从而防止血液逆流。还有讲述神经系统传导通路时,教材中所示都是平面图。而多媒体软件可将感应器官、神经元及传导通路由浅入深一一串联起来,把平面结构还原成三维立体结构,把一些抽象的、复杂的内容简单化、直观化,便于理解与记忆。然而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取代老师的讲解。只有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才能真正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四、建立合理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以前解剖学实验成绩占总成绩比重小,只有10%。而且评分也一般是根据教师对学生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和实验标本辨认来做为实验打分的依据,这样所得实验分数缺乏客观评价体系。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对学习解剖实验兴趣不高。为突出解剖实验的重要性,我们依据教学大纲,改革实验考核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实验标本辨认、考核方法多样化、计算平时成绩等形成多方面立体评价。增加了与临床专业有关的判断、理解、应用知识的考试比例,加大实验标本识别成绩的比例,对实验技能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由每次实验态度、动手能力、模型标本描述的条理性组成。例如:在实验操作考试中先将实验考核内容编号,学生采取抽签形式决定实验操作项目。首先简要书写实验报告中的实验目的、实验标本、实验方法、实验讨论和分析等内容,然后进行实验标本识别。最后根据书写实验报告,实验标本识别准确性综合打出成绩。这样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结语

总之,要提高高职临床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操作技能熟练,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型高等专科医疗卫生技术人才,除以上方法外,还有许多需改进,如教材的建设,实验指导的编写,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实验室设备的更新等。还需遵从医学教育的规律,理论和实验一体化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真正适合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为培养应用型高质量医学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作者:师哲 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

参考文献:

[1]张晓东.三年制高职人体解剖学教学的探索[j].解剖学研究,2015(2)156-157.

[2]陶俊良,张东献.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局部解剖学的现状与对策[j].解剖学杂志,2015(3)374-375.

[3]蒋芳丽.浅谈如何提高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质量[j].医药前沿,2013(7).

职业医学论文篇4

1.1评价指标教学结束后(2013年6月)对学生进行临床技能操作考核,操作考核量表采用我院临床技能教学小组制定的临床技能操作评价量表比较两组学生技能操作掌握情况的差异。临床能力主要包括临床处置能力(查对制度、洗手原则、操作用物收拾整理)、沟通交流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态度、交流技巧、获取患者及家属支持能力)、操作技巧、人文知识、法律知识5个维度,共18个条目。由1名固定的授课教师对学生操作能力进行评价,在学生操作正确的条目后打钩。

1.2统计学方法问卷采用excel录入数据,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比较两组学生操作能力情况(以胃肠减压为例)。运用情景模拟医疗纠纷组学生的临床处置能力、操作技巧、沟通交流能力、人文知识、法律知识等各维度相关知识点的操作情况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临床技能学是一门新兴临床基础学科,是知识转化技能的钥匙,也是临床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交流技能、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为确保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模式的融入是临床技能课程的优先选择。情景模拟医疗纠纷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体现了整合知识点、注重技能训练的理念,教学目标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独立思考、解决及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灌注多启发少、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不足等弊端。而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模式,在问题解决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巧妙地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信息管理能力,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海量信息进行甄别和吸纳,灵活整合各种资源、多方途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拓展思路,唤起求知欲,激发独立思考和分析决策能力,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契合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核心能力要求。

本研究结果提示,在临床技能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景模拟医疗纠纷组的学生临床处置能力、操作技巧、沟通技能、人文知识、法律技能等各临床操作能力的掌握情况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这说明通过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为学生创设情景和角色演练能让学生真正了解临床医疗环境和氛围是十分复杂和多变的,能在高压力工作环境中提高临床处置能力、操作技巧及沟通交流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及医疗纠纷防范意识,达到技能培训的真正目的,增强学生的角色适应能力。在临床技能教学中运用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从学生转变为医师的临床氛围,使其尽快熟悉“真实”医疗环境,有利于提高其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和医患沟通技能,且培养了其对临床技能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情景模拟医疗纠纷教学需要所有学生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收集资料、查阅文献、分析案例、参与讨论、归纳总结,并根据医疗纠纷案例进行角色扮演,把学生置于临床实际具体工作过程中,在学习过程中相互配合、积累经验。这使学生对技能方面的理论知识也有一个重新认识,通过学习-思考-操作-再学习-再验证-再反思等系列学习实践模式,真正体会了不同角色在临床技能实践中的作用,体会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意义。

职业医学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医学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医学职业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医学生作为思想政治与德育教育的主要对象和未来的医学从业人员,医学院校在加强信仰信念教育的同时,要结合行业实际进一步加强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培养,努力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和医学职业道德水平。 

一、医学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 

职业精神是指具有相应职业特征的道德境界和人生信念,是建立在爱国主义与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崇高政治理想基础之上的,其核心是人格和人性的真善美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而医学职业精神是指在医学领域医务人员应确立的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想和信仰,即在医疗实践整个过程中、在任何情况下,医务人员要始终坚持的医学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 

2005年12月,acp-asm基金、abm基金和欧洲内科学联盟倡议的《新世纪的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指出:“医师专业精神是医学与社会达成承诺的基础。它要求将患者利益置于医师利益之上,要求制定并维护关于能力和正直的标准,还要求就健康问题向社会提供专业意见,医学界和社会必须清楚了解医师专业精神的这些原则和责任。医学与社会达成承诺的本质是公众对医师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建立在医师个人以及全行业的正直基础上。”宣言提出了医师必须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患者自主、社会公平的三大基本原则和提高业务能力、提高医疗质量、对患者诚实等十种职业责任。 

我国古今医学家十分重视从医人员的医学职业精神,从思想品德和医学技术上对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进行了精辟的概述。中国晋代杨泉在《物理论》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宋代医学家林逋在《省心录·论医》中说:“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都对从医者提出了很高的医学职业道德培养要求。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非典”治疗研究专家钟南山教授是我国医学界具有崇高职业精神的典范,是医务人员必须树立崇高职业精神道德的积极倡导者。他在《简论医德内涵》一文中指出:“医生要有爱心、良心和责任心,要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想方设法是指对病人负责的态度,看好病是指医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这正是我国新时代医学职业精神的体现。 

《医师宣言》及我国医学家从思想道德、社会、伦理、人性和人文关怀等方面都对医学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高度概括,即 “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服务病人”。医德高尚与医术精湛的有机结合是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内核,两者不可分割,而服务病人则是终极目标。医德高尚是基础,高尚的道德不能等同或替代精湛的医术,但高尚的道德是精研医术的动力和基础。这与现阶段我国开展的以患者为中心,崇尚医德,对医学技术精益求精,关爱生命,淡泊名利,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团结进取,对人民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是当代医务人员、医学生马列主义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科学观的高度统一。 

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教育要把握规律要求 

医学职业精神培养作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结合医学专业教育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认真研究其规律性,把它建立在理论探索和遵循规律的实践基础之上。 

1.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医学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道德、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全过程。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体现在基础课教学、医学专业课教学、实习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管理之中,专业课教师和人文课教师、学生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要相互配合,形成全员育人、共同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育人系统。 

 现阶段高校教育往往存在将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和专业知识传授分割开来的两种倾向:一是将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归结为品德和医德教育,认为只要医德培养抓好了,医学技术自然而然就上去了;二是虚化职业道德教育,认为医学专业技术高就是医德好,就是有高尚的职业精神。这两种片面性认识也存在于医学职业精神培养的教学过程中,表现为两个方面的课程教学缺少关联性,德育教师和专业教师的教学内容缺少互融性。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教师没有医学行业工作实践经验,在教学中脱离医学行业实际;专业课教师只讲专业理论和技能内容,不讲医学人文知识和思想政治道德,专业课教育与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没有衔接,缺乏沟通,没有形成合力。 

 2.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培养医学生自我认知与主动实践能力的相结合。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包括认知和实践两个环节。“认知”是对医学职业精神的正确清晰认识,“实践”是对医学职业精神的主动践行。只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认知”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既是医学职业精神培养的基本途径,又是检验职业精神培养实际效果的标准。考查学生通过培养教育是否能主动自觉地践行职业精神,既要看学生在校期间的品行,更是要看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成为医务工作者之后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和对医学事业的贡献,这是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标。把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仅仅理解为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停留在课堂授课和理论讲解上,脱离实践,不面向未来、不注重将来的实际表现,就会出现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相差很远的后果。因此,紧密结合医学实际,面向未来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是对自我认知与实践有机结合要求的充分体现。 

 3.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教师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的是将职业精神内化为医学生的品质,物化为医学生的自觉行为,培育出医学生践行国家、社会和职业要求的自觉精神和人生态度。高校职业精神教育要以教师指导和引导为主。指导和引导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榜样感召、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循循善诱地感化和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知识告诉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做什么、怎样做是正确的,让学生能够辨别并自觉实践。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身教必须与言教统一起来,教师不仅要讲清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而且要用自己的行动实践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具有崇高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教师,能够感召学生,被学生自觉效仿,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和成才起着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职业精神培养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医学生的自我教育上,要为医学生营造浓郁的职业精神教育氛围,用医学事业的崇高、用医学先辈和教师的伟大人格、用身边榜样的示范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深化其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认识。引导学生自觉地投身医学实践,服务社会、服务患者。 

三、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模式及途径 

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教育既离不开传统的教育模式,又必须结合当前我国医学教育和医学行业实际在传统模式上进行创新,要探索实际效果显著的教育途径。课堂理论教学、校园文化、基地建设、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模式是对医学院校多年来教育实践过程不断探索的总结,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最重要和效果最显著的教育模式。 

 1.落实以“五个结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教育是从课堂开始的。医学职业精神的理论和内涵要在课堂教学中讲解,著名医学家的高尚道德境界、医德高尚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和事例要在课堂上传达,因此课堂教学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起点和基础环节。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只有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有机契合在一起,医学职业精神的概念理论才能被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才能起到打好基础的作用。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要在课堂教学中取得实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五个结合”,即:医学职业精神教育与医学的优良传统相结合、与当代医学发展的特点相结合、与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学生身边的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相结合、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按照“五个结合”的要求,在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为目标的教学中,德育课教师必须用大量具体、生动的案例,讲中外医学的道德传统,讲医学史上著名医学家的高尚道德境界,讲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道德进步的内在要求,讲循证医学的道德内涵,讲学生身边优秀医务工作者和教师的事迹。要用医学伦理学的观点分析医学行业社会热点问题,解答学生关心和思考的医患关系问题。在以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医学研究方法为目标的医学思维方式教学中,医学专业课教师要传授贯穿在医学发展历史中的科学精神,传授科学思维对医学家成就的指导作用,传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外、古今医学大家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苦干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要让学生在教师准确、清晰、生动的讲述中,心悦诚服地接受医学职业精神。 

 2.大力开展以弘扬医学职业精神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医学职业精神的本质是医学文明和文化的传承,而医学院校校园文化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外部条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浓郁的春雨润物般的医学职业精神氛围陶冶学生的心灵,对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至关重要。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突出弘扬医学职业精神为核心,如果偏离了这个核心,校园文化就会流于“通俗大众化”,没有了医学职业精神所独具的特色精彩和灵气。 

 校园文化建设从形式上分校园校貌次生环境和人文文化环境两个方面。校园校貌次生环境建设要从校区规划建设开始考虑,结合医学行业既要传承祖国医学历史的悠久古老、技艺精湛,又要展现从医人员持重、端庄、亲和、阳光、敬业、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要对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报告厅、宿舍、纪念碑园及校园亭院绿化等进行医学氛围的规划建设思考,如建立医学广场、医学家塑像群、医学家事迹长廊、医学家名言画像碑林大道等,让学生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一种切身的医学气息氛围和深厚的医学文化积淀。人文文化环境建设要在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上充分体现医学职业精神特征。要充分发挥利用橱窗、网络大力宣传或编写医学家事迹教材宣传为医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古代医学家,如扁鹊、华佗、李时珍、张仲景等,以及现代医学家的事迹与职业精神,宣传他们在中国医学史上医德高尚、妙手回春、治病救人的故事,让他们的崇高职业精神永远在校园中流传,教育在校学生,激励全体学生。此外,每年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举行“崇尚医德,献身医学”主题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知识竞赛、以医学道德为主题的辩论会、医学技能比赛、学术活动、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等。通过此类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思想上树立崇尚科学,崇尚医学,追求真理的精神,营造争做先进的学习氛围。 

职业医学论文篇6

【关键词】教育;临床医学;“5 3”一体化;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构建与探索;培养模式;健康

中国党的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医疗的发展正是社会与人民最关注的问题,影响着医疗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医学教育,同时也是实现健康中国的必然途径[1]。教育部于2015年3月出台《关于做好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调整为“5 3”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工作的通知》,明确将7年制医学教育调整为“5 3”一体化人才培养,并给出了具体改革时间表。2017年6月《关于进一步做好“5 3”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详细地指出了3个大方面和细节上的9个要注意的小方面,为医学教育院校针对“5 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进一步细化深化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改革目标。国家提出医学教育“5 3”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后,“5”与“3”被明确区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针对“5 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依然尚未成体系或不健全,缺乏针对“5 3”临床医学生的全方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要做到有效地开展“5 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需要从多角度地考虑这一部分精英学生群体的特点,构建出合理的培养体系[2]。

1职业素养的阐述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表现为在职业过程中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而医学职业素养是由多种范畴共同构成的概念,在一些学者眼中医学职业素养(medicalprofessionalism)[3]也被译为医师职业精神或医学专业精神。1993年,医学职业素养这一概念被美国内科医学委员会(abim)正式的定义。作为一个合格的医生要具有包含人道主义、利他主义、责任心与服务、诚信和专业标准等相关的职业素养。2002年,《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的颁布意味着医疗行业与社会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契约。该宣言又欧美众多医生联盟共同提出,宣言内容可以概括为医师职业精神的三个基本原则:“患者的利益至上、尊重患者的自主性、接受医疗的公平公正”。西方学者将医师职业精神的内容分别在概念和原则上进行了确定与划分,并且重点提出要以实践为基础,用实践来分析定义医师的职业素养。在我国医学界认可度较高的观点为,职业素养是由医务工作者在工作所具备的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统一,医生对其职业的认知与态度;对待工作的情感和对待患者的责任;在工作中具有的意志和理想;医生在工作中所具有的职业良心和职业荣誉、职业作风和职业信念等都是组成事业素养的要素。《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始终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后续国家相关部委也提出了《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并主导医疗卫生体制的新改革,并且伴随着日益加重的医患矛盾,社会对医生和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医学生要具有完备的医学专业精神,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2“5 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特征

“5 3”临床医学生由于招生名额少,入学后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在高考成绩上体现为大幅度高于普通5年制本科医学生。“5 3”临床医学生大多具有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学习效率高、英语功底厚等特点,为培养出高质量的临床医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是培养未来优秀医生的重要来源。因此,“5 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群体被赋予了极大的希望与未来价值。这一群体既有普通高校学生的特点,又因其自身的能力及所承担的多方位压力而存在特异性,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调整为“5 3”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工作的通知》后更加明确了“5 3”一体化人才得角色定位[4]。“5 3”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关乎医学事业的发展,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往的七年制医学教育即“5 2”模式,前5年与普通的五年制本科生的培养几乎相同,后两年却比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三年的培养时间少了一年,从而导致7年制学生入学时较高的综合素质优势被削弱。而7年制学生录取平均成绩高于同年高考分数线很多,生源质量优于其他所有专业,但综合近几年的数据,7年制学生的必修课平均成绩、期末考试的挂科率、四六级分数和通过率等指标数据的统计与5年制学生相比较,7年制培养效果及优势并不明显。同时临床实践时间偏少,科研水平不高,与3年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相比更凸显了培养时间短的劣势[5]。所以“5 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应做到合理、有效、有针对性,培养出的医学生既应是一名临床医务工作者,也是医疗高新技术的发现者和卫生事业发展的贡献者。如何使处在精英地位的“5 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发挥出其应有的优势,如何满足“5 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由于其特异性的角色定位而亟待提升的全方位素质的需求,如何使其在毕业后具有超出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能力。可以说,“5 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成败关乎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应该被作为医学教育的重点进行深入探索。

3“5 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3.1为医学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结合教育部与卫健委的要求,深入到具体的培养体系构建当中。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将会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5 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探索有针对性的职业素养培养方案,形成较为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并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从理论角度对国家的医学教育改革提供支持。3.2将“5 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理论与现有教育理论有机融合。对“5 3”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的研究探索和构建将会有效地帮助医学院校将人才培养工作由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调整为“5 3”一体化。同时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生的长学制培养、住院医师的规培、医学专业硕士的研究生培养的多重要求有机融合。3.3推动医学教育改革理论落实。通过分析总结五年制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成功经验与成果,探索“5 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举办长学制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新时代环境下所需要的基础理论深厚、专业知识扎实、素质高、潜力大、有能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高层次医学人才[6]。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对理论的实践,从实践中得到的经验能反作用于理论的总结。尽快实现医学教育改革理论中所期望的改革目标。3.4培养精英医学人才。“5 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群体是未来优秀医生的重要来源之一,职业素养作为一种必须经过后天培养塑造而成的能力,它的形成需要系统、全方位多角度课程体系的教育和具有浓厚人文气息、良好医学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的熏陶。高等医学教育具有与其他高等教育不同的特殊性,即需要培养救死扶伤挽救生命的医疗工作者。新时期下,加大对医学人才的职业素养培育力度,全方位加强对医学生的价值引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会对医学院校培养“5 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产生积极作用。

4“5 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探索

医学经典名著《希波克拉底誓言》《论医生》《论可贵的品行》中都大篇幅的提到了医生的职业素养。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医学教育最终目的首先是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同时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优良的品德风貌、过硬的诊疗技术和广博的知识储备[7]。针对“5 3”医学生首先要创新职业素养培养方案;在校级层面上联合教务处,科研院,研究生院,附属教学医院,以及学生工作部等相关部门组成“5 3”一体化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联合修订小组,进行多部门跨学科的培养体系的构建与修订,全方位多角度落实国家要求的培养目标[8]。突出“5 3”培养的特点,将医学生本科与硕士阶段的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有效合理地统筹,开展一体化一贯制的教学与培养。采取一对一教学、渐进式教学、小班制教学和混合式教学;优化合理结合临床实践与职业素养教育的相关培训,实现参加实践早、实践内容多、实践效果好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同时要做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衔接;给予学生全程的临床职业素养训练和临床科研能力培养。开展基础课程-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患者疾病-系统治疗有机结合为主要目标的整体式职业素养整合培养体系改革。改革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固化的培养目标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构建灵活的培养体系,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医学基础的所有知识进行灵活的整合,以系统为单位,将基础医学、人文素养、临床医学、科研创新等各学科的内容进行有机高效地结合;从而在新的一体化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中同时包含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和实践课程,这些内容相辅相成[9]。面对“5 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实践、人文、创新”的职业素养培养定位。从学生在“5”基础课程学习开始时到进入“3”研究生阶段全程围绕“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临床技能、科研创新”四个方面,展开“5 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并构建有效的培养体系[10]。4.1开展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于医学生的实际,汲取以往7年制与5年制教育的先例与成功经验,在顺应合理教育规律上重点突出临床能力、创新研究等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明确“5 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目标,即首先具有充分详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储备[11];同时在临床实践上具备灵活的思维能力与娴熟实操能力;最后在科学研究和教学阶段上具备高水平和高素质的主要目标。4.2开展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将人文沟通变为潜移默化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的课程,长期开展人文沟通技能培训课程,提高医学生对医患沟通的重视和与患者沟通的能力;由于“5 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在学业上面临的压力比一般医学生更大,会出现将全部精力用在学习上的情况[12]。所以要建立鼓励学生参加校、院各类大型文化、科技、体育、艺术活动的机制,让医学生在参与或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思想素质、沟通能力;加医学强道德素养和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实现人文素养教育和专业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等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教学方式上进行进一步地改革[13]。打造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融合的体验式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实践体系,实现医学人文素养培养一体化。不间断地广泛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求“5 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在寒暑假期进行公益医疗、扶贫、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引导学生展开针对基层医疗、环境状况、人口健康情况的调研等,让学生时刻与社会环境保持同步;开展“名医大讲堂”系列活动,邀请学校与学界内知名专家学者,在成长历程、医患沟通、科研思维等方面为学生打开视野,提升人文素质[14]。4.3开展临床技能方面的培养。在学生“5”即将结束即实习前开设临床技能训练课程,制定长学时培训课程,同时全方位的涵盖所有临床基本技能;将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阶段化、清晰化、课程化;通过在教学医院实习加强技能的训练,开设临床技能训练课程,每个科室实习结束进行出科考核,通过递进式的培训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定期通过安排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和对模拟人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在“3”阶段的科研做好铺垫,同时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专业基础;通过开展多角度的临床技术比武竞赛提高“5 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对临床专业技能的实际掌握,让学生在竞赛的实际操作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自己,让sp和专家担任评委,不断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15]。4.4开展科研创新方面的培养。“5 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在进入“3”阶段时,主要的学习和工作重心将转向科研,如何培养学生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并能产出有效的科研成果,是科研创新培养要实现的重要目标。首先要合理利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在寒暑假期间组织成立科研训练营:依托医学院校和教学医院的部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在校老师的在研科研项目;邀请跨学科的科研实力强的老师,阶段性地根据不同专题开展科研培训课程,培养学生的临床科研能力,尽可能的进行手把手的指导一对一的训练,并开展主题论坛、科研经验分享交流会、撰写总结与心得,培养“5 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早期的科研习惯与意识;围绕校级的各种科创赛事开展大型的专题讲座:通过组织“5 3”学生和普通五年制本科学生进行大型互动交流活动,建立兴趣小组共同进行科研创新活动,通过双方交流沟通,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对医学专业范畴产生职业兴趣。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满足社会对良好医疗条件的急切需求,临床医学“5 3”一体化人才培养应运而生。这个新的医学生培养体系同样也符合医学教育的改革的要求与目的。临床医学“5 3”一体化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尚未有完全成功的先例,改革之路犹如摸着石头过河,虽然稍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如果稳扎稳打,适时抓住先机,及时地进一步深化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地进行反馈探索、逐步完善与实践,不断提升培养质量;最后摸索总结出具有通用性同时在不同医学院校具有自身专长学科特色的“5 3”一体化人才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便能成功为国家新型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形成有效的医教协同机制。从而加快构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5 3”一体化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为实现“健康中国”的建设目标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吕宏伟.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释义及其解决路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2]包璟崟.医教协同“5 3”学段重构式培养体系的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148-149.

职业医学论文篇7

【关键词】思政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医学生

一、思政教育与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关系

1.医学生职业道德

教育是思政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担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使命,必然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储备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必须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使其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培养学生和谐、坚定、乐观、向上的医德品质,这既是医学生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思政教育目标所在。

2.思政教育是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渠道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是根据社会主义社会要求的职业道德内容,针对医学生这一教育对象,进行系统性的有计划、有组织和针对性的教育,达到提高道德品质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目的。而思政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路径,通过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的学习领会,从而养成符合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的社会责任心和职业责任感,医学生职业道德总体要求无外乎是仁者爱人、大医精诚,通俗的讲就是谋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具体体现为有健康积极向上的“三观”、高尚的从医道德、甘愿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及爱岗敬业的从业态度,而思政教育无疑是养成这些优良品质的一个重要渠道。

3.思政教育与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交互作用。

思政教育与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思政教育影响着职业道德教育。良好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是增进医患信任、提高医患质量的必要手段,医学院校通过思政教育和人文教育帮助医学生树立健康人格、牢固专业思想,教会他们运用思政教育中包含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考虑和处理医疗中产生的问题。其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对思政教育理论的有效性实践。开展思政教育的途径之一便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连续的教育体系,从新生入学到基础医学完成时期,这是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初始阶段,随着学生对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逐渐确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信念、确立专业思想,坚定专业信念。正是这些不同阶段的具体实践才使得较为抽象的思政理论得以具体化。

二、运用思政教育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的路径

1.建立科学的职业道德教育考评体系

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当下,学校、医院、教师、学生都明白职业道德对医疗工作的重要意义,但由于受经济体制和医疗体制改革的影响,逐利的过程让许多人忘却了初衷,加上社会、学校、医院对职业道德缺乏科学的量化考核指标,最终职业道德就落得一个“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的尴尬境地。作为培养职业道德教育主阵地的思政教育,我们应该在理论教授的同时,注重实践,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纳入思政教育考核内容,并且将职业道德考核的高低作为学生评优评先,奖助勤贷,升本留级,教学效果优劣,学生思想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在学生第三年的实习阶段,除了设置学生在理论技能方面的实训大纲外,还应明确思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大纲及考核要求。

2.提高思政教育队伍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知水平和教授能力

许多高等院校还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讲授,专业思想教育缺失,他们误认为职业道德教育不应该是他们的责任田,应该是人文科教师和辅导员的分内事。另外,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队伍参差不齐不能起到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鉴于以上情况,一是应对专业教师队伍加强思想教育。让他们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从心底认同,同时,在专业考试中设计一定比重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内外结合,让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二是要不断提高思政专任教师队伍的水平。2008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为了加强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的融合性,增强思政教育的时效性,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把好思政教师队伍的入口关,要做好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学习工作,多渠道,多方式对思政教师成长给予培训学习机会。三是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高职高专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而辅导员是决定学生思政教育、职业道德好坏的重要因素。辅导员是大学生最亲近信赖的老师,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中坚力量。然而,现行高职高专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他们往往是高校里边最年轻,最没分量的群体,他们在专业、资历、为人、实践经验、职业道德方面并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加上“独生子女”的特有国情,现实中的辅导员往往自身就是在众人疼爱中长大,缺乏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缺乏成长挫败的历练,凡是以自我为中心,未能发挥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3.突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思政教育的实践性

思政教育课程教学活动本应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过程,但现实是很多思政教师往往是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环节。针对这一弊端,为提高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强化思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融合度。思政理论教学内容要多以目前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尤其要紧扣当下的医疗热点问题,可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自我教育等方式进行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实践教学,需要加强校院合作,编写经典易发的临床案例,发挥附属医院和实训室的实践教育功能,让学生在逼真的环境中完成实践课程,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自然融合,最终实现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工人日报,2013.

[2]张春丽.医学院校思想整治教育对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对策研究[d].牡丹江市: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

职业医学论文篇8

【关键词】 孔子;仁;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借鉴研究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而孔子“仁”学思想又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对于孔子的仁学思想纵观历来有不同的评价,我们还是应该本着对其批判性继承的态度,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继承与发扬。自古就有很多用来形容医务工作者高尚的职业情操,如“医乃仁术”、“妙手仁心”、“医者父母心”等,“仁”是孔子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其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1]。医学生作为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培养对象,加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孔子“仁”的道德精华中的“孝”是许多人学医、行医的动机与目的,成“仁”是能否作医生的评价标准。

1 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1.1 “仁”的含义 仁,二人相对为仁。“仁者爱人”就是说,仁者是友爱别人,不是害别人,两个人在一起相处,最大的原则是互相友爱。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著名的“仁”的思想,“仁”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仁”学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以“仁”来规范人的道德品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证整个社会有序正常运转,孔子认为“仁”是人之所以为仁的内在本质,它既是每个人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也是每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

1.2 成“仁” 孔子认为“成仁”是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有自己主体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只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把仁看作是为人修身立业之道,人要不断地追求和完善人的德行,达到儒家修养的最高境界,内有高尚的仁德,外有“济天下”的事业,从而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2 我国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 我国医学院校虽加强了医学生的道德教育,但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远远不够。而我国在传统道德教育方式上“灌输”也已成为基本模式,这种单一、僵化的灌输方式忽视了学生是生命体、是一个自主能动地进行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以至于学生将道德教育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而不是自身主动追求、自觉完善的助体。近几年尽管重庆地区医学院校也开始重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但现行的高校卫生人才道德培养模式对卫生系统人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无论是在思想观念、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带有明显的传统教育的烙印,重专业素质教育,轻职业道德素质培养;重成才教育,轻成“人”教育,这与知识经济时代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不符。

孔子道德教育的内容包含很多,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弟(悌)、比、耻、刚、和、敬等[2]。孔子“仁”的道德精华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涵,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乃至对全世界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可称为“孔子思想全球化”。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大量出现了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虽然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开始放眼中国文学和文化,但真正将孔子道德思想的精华系统地运用与国内、外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借鉴研究还不是很多。

2.2 以重庆地区为例,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重庆市某些医科院校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2.1 职业道德理论不足 从表1中可以看出,医学生对职业道德规范了解的情况中,有84.8%的医学生仅仅了解职业道德规范,但也有15.2%的医学生对职业道德规范知道很少或不了解;其中在对一些愿意配合的医学生进行深度访谈时了解到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而并非自愿。

2.2.2 部分医学生职业意识和责任感淡薄 当前医学生职业意识大体上处于较为积极健康的状态,但在调查中发现仍有较大一部分医学生的职业意识处于茫然、淡薄状态,更无从谈责任意识。部分医学生责任和职业意识淡薄导致了这部分医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积极主动,态度不够端正就容易为从医后职业道德缺失埋下隐患。

2.2.3 人际沟通能力欠缺 就调查结果情况,见表2,17.7%的医学生缺乏人际沟通的基本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应用医生职业语言和病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在倾听能力方面也有7.7%的医学生偶尔发生倾听错误,这样很容易导致做错事对今后执业与人沟通带来不利;9.2%的医学生表示遇见病人时不会主动招呼或问候。医科院校仍在延用传统的道德教学模式,用思想政治教育课替代,从而忽略了职业道德水平中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

2.2.4 部分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识程度不够 在对医学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大多数医学生对医患关系认识不深,还有部分医学生不够关注,使得医学生在与病人交往中缺乏应对策略。从调查来看,我国医学教育过分注重医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而我国医学教育的特点明显存在着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人文教育的缺失。

3 孔子“仁”的道德精华对重庆市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日趋多元化,职业道德水平已成为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我国卫生事业中,提高医疗职业道德水平是当前发展卫生事业的核心内容,而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是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3]。针对目前重庆市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存在的问题,结合孔子思想中“仁”的道德精华对加强医学生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启示。

3.1 “为仁由己”学习、思想出于自愿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4]意思是说实行仁(或做到仁)主要在于自己,哪里是在于别人呢。孔子认为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内在本质和根据,实行仁(或做到仁)完全是人的内在要求,而不是任何外力的强迫或强加所能奏效的。孔子在教育弟子和对自己要求时特别重视自觉性和主动性,在伦理观上,他强调各种道德观念的实行,都应基于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医学生作为将来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就必须要求每个有志学医、从医的医学生,首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有一个端正的学习动机。

在道德修养问题上,最忌主观不努力,自己不长进却总是找客观还怨天尤人。“为仁由己”的思想表现了孔子对自觉性的高度赞扬,确定了以培养自觉性为中心的教育观,采用了因材施教的方法来培养贤人;还表明了孔子对主动性的强调,主动性和自觉性是密切联系的,有了仁的自觉才会产生为仁的主动性,而有了为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目的就可以达到,孔子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5],就是这个意思。而医学院校在教育医学生的同时也要引导医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领悟,促进医学生对职业道德素养的反思,不断培养医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提高个人道德品质的思想,自愿提高个人的职业道德素养,将被动内化并转化为追求个人高尚职业道德品行的自觉和主动性,奠定自己在今后医疗工作中的新形象。医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才能建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自信并有更高的追求标准,才会自觉养成其所必备的职业道德素养等综合素质。

3.2 通过“仁”的实践活动和人文精神来培育 孔子倡导弟子通过仁的实践活动,理性地认知现实世界,在“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宗旨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从而获得精神上高尚的愉悦感受和心灵上的满足安慰,并以此来实现自我理想。医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深入医院,了解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在工作岗位中亲身实习体会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医院作为医学生后期教学在临床中进行职业医德教育,医学生可以通过开展临床教学、组织讨论、分析违反医德医规的案例、探讨发生医患矛盾的成因等使其提高职业道德修养,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

孔子的儒家思想有丰富而深刻的人文主义内涵,他仁学的主要内容是人,以人为本,以人为自己思考的核心,而人文主义精神以人为本,承认人的存在、关心人的生活、正视人的欲望要求。在医患矛盾逐步升级的同时,医生缺乏人文素养也是医患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刻不容缓。首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使教师在培育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发挥一定的影响作用;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氛围,增开医学人文研讨会、医学人文论坛等;最后,构建人文素质评价体系,将人文素质测评纳入学生临床技能学考评中,将医学生在临床技能操作实验课及临床实习中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人文关怀、医患沟通等作为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依据。

3.3 用“仁爱”精神来处理医患问题 孔子用孝悌作为行“仁爱”的开始,认为应该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种爱亲之情推广开;“泛爱众,而亲仁”,做到能够爱朋友、爱周围的更多人。孔子仁的道德精华中,孝是一切伦理的根本,有了孝行就有人与人之间的谦让与诚信,有孝心的医务人员一般都会有良心善行,接诊患者充满爱心。孔子说到“君子学道则爱人”,一切皆以“仁”的标准要求来约束和完善自己,达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按照“仁者爱人”的说法,仁的基本含义应落实到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上面,具体到职业道德中,尊重患者人格、平等对待每个患者,就是要用爱心接诊每个患者,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我们要辩证地继承、发展传统的儒家思想,把医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培育好,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自身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把医疗领域建设成一片和谐的净土,给更多需要救助的人帮助,只有关心和关爱、没有功利和仇恨。

参考文献

[1] 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60.

[2] 论语[m].

[3] 文历阳.全民健康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改革[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

职业医学论文篇9

关键词: 三位一体 高职语文教学 职业素质培养 培养作用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性技能人才,离不开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如果有这么一个人,技术水平出类拔萃,工作难题手到病除,但就是因为没有敬业精神和竞争意识,工作起来浅尝辄止、知难而退,就是因为缺乏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专门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不能忽略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论及职业基本素养内涵,主要是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等三方面内容。一般来讲,我们把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等统称为隐性素养,而把职业技能称为显性素养。作为显性素养的职业技能后天短期训练可以获得,但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等隐性素养具有很强的“习得性”,需要较长时间积累。本课题提出在这一过程中,语文教学可以起到较大的作用。

目前,课题组所在学院语文教学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相关内容”、“医用语文相关内容”和“语文应用实践相关内容(活动)”三大块内容,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等隐性素养的形成具有较大影响。

从教学内容来看,“三体合一”的具体内容包括:

(1)语文知识与能力;(2)文化知识与审美;(3)职业素养培育。

从教学方法来看,“三体合一”的具体内容包括:

(1)课内讲授;(2)课堂教学与讨论;(3)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相结合。

从考核方式来看,“三体合一”的具体内容包括:

(1)提问课内基本知识(口头表达、识记),课内考核名篇名句解读(书面表达、识记和运用);

(2)设计自学环节合作完成、利用演讲、辩论、诗歌创作/朗诵大赛、剧本创作/改写大赛等语文课外学习资源拓展学习内容,小组合作完成自学环节作业(听说读写多种技能融合、小组成员协作);

(3)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自评。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教学内容的“三体合一”、教学方式的“三体合一”和考核方式的“三体合一”构成了体系化、有特色的语文课程教学“三体合一”的探索与实践。

表 1

1.理探究:学生职业素质培育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等隐性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内在动力,高职院校党建在学生职业培养中发挥重要的指导服务功能。高职院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并结合人才培养和职业培养的实际内容和具体形式,创新党建工作。高职院校党建重在发挥人才优势,培育全面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以职业培养为驱动,各级党组织围绕职业培养展开党建工作。学生的职业培养与素质养成是高职院校党建的内在动力。同时,高职院校党建在学生职业培养中发挥重要的指导服务功能,即通过党建工作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形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职业观[1]。

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与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作可与具体课程设置相结合,在所有课程中,语文教学与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契合度是很高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等隐性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提出: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七个方面的基本素质[2]。在《希波克拉底誓言》、《论医生》、《论可贵的品行》等中都提到医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从伦理学角度出发,医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仰、优良医德医风、高尚道德情操、精湛医疗技术和广博人文知识,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3]。综合考虑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工具属性”和“人文属性”,除了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外,语文教学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

课题组所在学院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基础知识相关内容”模块,发挥了审美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及外国文学常识;文化常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高科技文化);美学常识(审美教育、美文赏析、美的历程)”等内容的讲授,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感知力、情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都是学生最基本的素质。

职业医学论文篇10

【摘要】 医学职业精神源于中医“医乃仁术”、“大医精诚”与西医尊重生命的人文思想与道德观念,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特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高新技术的应用,当代医学职业精神的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出现了严重的医学职业精神的缺失,如何走出这一泥潭,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新时期医学职业精神,扎实做好传承与创新工作,形成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医学职业精神。

【关键词】 医学职业精神;缺失;传承与创新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挑战,现代医学职业精神不仅受到市场经济环境的冲击,而且受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的挑战。医学职业精神的缺失已是饱受社会诟病的一大话题,如何传承医学职业精神已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2005年,我国政府签署了《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明确了患者利益为第一的原则[1]。

1医学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

关于医学职业精神,中国传统医学最经典的表述是“医乃仁术”、“大医精诚”,这源于孔孟“仁”、“诚”伦理观念,它首先表现在将医学定位于“治病救人”的基准之上,《灵枢.师传》“上以汉民,下以治身……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很好地诠释了医师的性质;其次明确了“医乃仁术”的原则,唐代孙思邈“人命至重”、《黄帝内经》“莫贵于人”都强调了尊重生命、尊重病人的观念;三是集中体现了重义轻利、医者爱人的行为特点[2]。西方学者更关注“尊重生命”的人文思想和道德理念,david blumenthal《职业精神与弱势病人》一文中归纳了“职业精神”的4个基本特征:拥有并保持一种特殊的技能;团体成员自律;有特定道德与伦理标准;维护医疗所需要的责任[3]。

为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医学职业精神融合了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受制于医生的自律与社会的调控和他律,表现为利他精神、人道主义精神、献身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合作精神。钟南山院士在《简论医德内涵》文中,提到“爱心、良心、责任心[4]”,并被社会视为践行医学职业精神的典范。

2 当代环境下医学职业精神的缺失

职业精神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医学职业精神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然而我们不无痛苦地发现,近二三十年来,医学职业精神遇到了严重的挑战,特别是在以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的今天,医学职业精神的缺失表现得尤为明显。

2.1市场经济环境下形成的利益冲突 

1985年医疗改革,政府削减了医疗卫生投资力度,一度出台了“以药补医”的政策,后来逐渐演变为“以药养医”,医疗服务等同于商业交易。在利益驱动和规避风险的心理作用下,过度检查、开大处方、卖贵药也就司空见惯了。专注于病人住院率、周转率、使用率,而忽视确诊率、治疗率、病死率[5],这种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医疗改革造成了医学职业精神的缺失,产生了利益冲突,天价药、看病贵也就应运而生了。

2.2医患失信,恶化了医患关系 

中国医疗改革是最受社会诟病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公费医疗被取消、合作医疗被解散,新的医保体系又不能形成全覆盖,患者及家属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一肚子的怨气就发泄到医务工作人员身上,医患矛盾日趋尖锐。2011年1月6日《医师报》盘点2010年十大医疗事件中,位居榜首的就是医务人员受伤事件[6]。医疗风险永远存在,然而医生担心的不是客观存在的医疗风险,而是医疗纠纷和医疗诉讼。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每位医师都在苦心经营自我保护政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与尴尬,由此导致医生“防御性医疗”现象,甚至出现了知名教授教导自己的学生学会保护自己,2009年网络论坛“医生自我保护必读31条真经”更是将这种黑色幽默发挥到了极致[7],由此产生了“过度医疗”,背离了医学职业精神,恶化了医患关系,阻碍了现代医学的发展。

2.3回扣之风侵蚀了医学职业精神底限 

医疗回扣丑闻已经不是新闻了,各家医院堂而皇之地把拒绝回扣当作制度更是对医学职业精神的极大讽刺。中央到地方卫生机构杜绝回扣三令五申更是折射出医学职业精神缺失的普遍性。然而我们在拷问医学职业道德缺失的同时,是否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医疗改革政策。在医疗市场经济的掌控中,政府作用何在?药品生产商、器材经销商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打造一个利润链条,无时无记刻地拷问着医生的良知和道德。

2.4学术造假不利于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 

医生在完成医疗工作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一些科研工作,这本是一个总结经验、提升水平的极佳途径,然而现行的医师评聘制度实际效果,背离了这一宗旨,学术造假之风盛行。

我国现行的医师评聘制度,规定医生每年必须提交多少论文、发表在何种级别的刊物上,并且将这作为晋升、评比、申请科研基金、申报科研成果的重要依据。医生只好“上有所好,下必焉”,粗制滥造、抄袭剽窃成风,产生了大量低水平重复的信息垃圾,而有些刊物更是明码实价,不管文章质量服务,交钱就行。就是一些医科大学教学医院也是每每以发表了多少论文自夸。这种大的环境之下的学术不端之风,从另一个层面揭露了医学职业道德的缺失[8]。

3 医学职业精神的构建与传承

目前医学职业精神缺失现象严重,这有卫生体制方面、思想观念方面、管理方面以及教育方面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重新构建医学职业精神并加以传承。重视医学职业精神的导向与塑造作用,把医学职业精神与医务人员的职业理想有机融合在一起;强化医学职业精神的教育与规范作用,尤其是规范医学教育、终生教育的内容;弘扬医学职业精神的实践与创新作用,关注人的视角,尊重生命的价值[9]。

3.1 转变观念和更新医学教育内容

医学职业道德是在医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是通过内在活动与外在教育形成的。要求我们的医务人员做好自学与自律,坚持和实践医学职业精神。钟南山院士在抗击非典中用行动践行了医学职业精神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同时也要更新教育内容,把医学职业精神纳入了医学教学内容中,积极组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学职业道德水平。

3.2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监管机制

《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明确将人道主义作为医务人员的职业精神和信仰,这从制度上规范了医学职业精神[10],指明了医学职业精神的发展方向。在大力加强医疗立法管理的同时,必须强化对对医疗活动的监管,通过各种有效形式营造和谐的医患之间关系。

3.3 营造医学环境,传承医学职业精神

遵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人人享有健康权利”的医疗理念,坚持人人健康、公平公正、经济效益适应、全民共同负责的医学伦理原则,加大农村、社区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夯实医保、医疗、医药改革基础,在建立健全社会医疗保障立法的同时,重视社会环境的整治。医务人员职业精神的形成是与社会环境有极大关联的。加大“八荣八耻”教育力度,惩治医学腐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4 结论

总之,医学职业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是卫生系统核心价值体系中最关键的一环,尊重生命、维护生命、提高生命质量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核心就是人的生命,从医学的视角来关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是医学职业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1]。我们只有真正把握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正视当代医学职业精神缺失现象,探讨其深层次的原因,才能更好的传承中医传统的“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理念和西医尊重生命的优良传统,发扬和创新新时期的医学职业精神,扎实推进我国医疗卫生系统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孙福川.医学职业潜规则的颠覆与“伦理生态”的营造-医学职业精神重构的第一要务[j]医学与哲学,2007,28(3):14-17

[2]张云飞,李红文.从传统医德到现代医学职业精神-中国传统医德的现代转化[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6):11-14

[3]david blumenthal 李红文(译).职业精神与弱势病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3):6-9

[4]钟南山.简论医德的内涵[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3):3-4

[5]许志伟.中国当代的医疗危机与医务人员的专业责任和使命[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9):1-1

[6]医生自我保护必读31条真话[eb/ol]. (2009-02-28)

[7]医师报.2010医师报年终盘点-医疗十大事件评选[eb/ol]. 2012-04-12),省略/zt/2010/pandian/

[8]孙福川.伦理精神:医学职业精神解读及其再建的核心话语[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14-14

[9]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eb/ol].(2009-04-06),省略,

[10]杜治政.关于医学专业精神的几个问题[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3):2-3

[11]董玉整,董莉.医学实践中人道主义职业信仰建设系列研究理念与实践[j]理念月刊,2002,(4):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