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十篇-尊龙凯时最新

时间:2023-04-08 07:09:15

贫困大学生

贫困大学生篇1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社交特点;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8-0007-02

大学除了学习知识之外更应该培养各种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掌握信息能力、学习能力和自立能力等等,其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学生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就已决定了其交往的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将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但是,由于人际关系、社会的复杂性与学生心理的单纯性,使得大学生常常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经历只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所以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既充满了兴趣又担心失败,最终导致不敢参与活动,妨碍了他们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有的学生则因对己缺乏信心,对人缺少信任,很难与他人深交,有的则因人格因素,产生与他人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

贫困大学生作为当代大学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社交方面所反映出的问题更为严重,有的甚至走向极端。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2.23凶杀案”主犯马加爵,在发生问题之前已经有了一些预兆,他孤僻、敏感、朋友少,一个人独来独往,有了心理困惑不是及时向人倾诉,而是一个人钻牛角尖,从而积怨越来越深,不可自拔,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如果当时能向他人倾诉,把苦恼及时排解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因此,帮助贫困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一、贫困大学生的社交特点

1.贫困大学生在社交中较自卑

贫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自信心明显不足,而且敏感多疑。经济上的贫困,尤其是通过与普通学生甚至富裕学生的比较,致使这些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影响了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自信心。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家庭的重担使他们细致、懂事,他们把升入大学当作改变自己及家人的生存状态的转机。但是,一个从穷山沟里出来的学生,要想融入现代社会,实际上要付出比城市孩子更多的努力,这使他们常常感到迷茫和困惑。同时他们往往无法养成城市的“生活习惯”,怕自己的言行举止被他人嘲笑,导致在交往过程中不自信。这类学生中还有一少部分是城市下岗职工的子女,特别是父母双双下岗的家庭,子女升入大学无疑会使本已以接受政府救济而勉强生活的家庭雪上加霜。他们有的因贫困而感到羞愧,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不愿意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以表面上的自强,甚至自负,来掩盖内心的自卑。

2.贫困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没有被充分挖掘

尽管贫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自信心不足,但并不是说他们不会与人交往,有的学生的社交能力还是挺强的,只是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到了打击。如来自农村多子女家庭的学生,尤其是女生,从小便懂得谦让、分享与分担,他们与同学一旦建立了朋友关系,其友好相处的能力要好于那些家庭状况优越,千般宠爱集于一身的学生。但是,他们在某些方面的能力还是比较欠缺的,比如,适应能力较差。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当刚从熟悉的环境进入陌生的环境时都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大学生适应新环境的关键就是逐渐在过去环境中所形成的某些期望以及原有的某些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等,从而逐渐适应新环境,这些是当代大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但是,与城市和富裕家庭的学生相比,农村学生要困难得多,他们需要改变的更多。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学习方式的不适应、文化氛围的不适应,使一些贫困大学生产生不平衡心理,甚至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对其他同学有所排斥。面对这么多的环境和心理上的不谐调,使这些学生难以很快融入到新的社交群体当中。再加上他们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千方百计地找机会去打工,为生计奔波,同时拼命学习,以期再得到较高档次的奖学金。打工跟学习争时间、争精力,很多贫困大学生因此身心俱疲,没有时间、必要的费用和精力去结识更多的朋友,去参与校园和社会的文化活动。在我们的调查中显示:尽管有95%以上的学生“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但现实中贫困生只有少数人参加了班级、学校或社团组织的活动,而普通学生却只有少数人没有参加这些活动。同时由于自卑,贫困生一般多与自己经济条件相似的同学交往,而且较少参加同学聚会等活动,因为他们担心这样要花钱,所以会刻意回避。更有甚者,有的学生把自己的交友欲望的满足倾注于网络,日子一长,同学们就会对其产生“性格孤僻、自卑”等看法,而贫困生自己也会产生一种被大家孤立、忽视的感觉,从而很难建立新的友谊。尽管如此,贫困大学生还是很在意同学之间的友情,他们更渴望朋友,更在乎朋友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更怕失去朋友。所以,一旦朋友间出现了矛盾,往往“当局者迷”,夸大矛盾,处理起来也会更加感情用事。

3.贫困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显示了较强的支配性

由于贫困生多数来自农村多子女的家庭,且在家里排行非老小(在农村多子女家庭中的排行老小的学生并不是贫困生,因为他们除了父母资助以外,还有已参加工作的兄姐的支持,所以经济来源较广)。他们在家经常帮父母分担家务,照顾弟妹,遇事较有主见,因而,尽管他们的社交圈子较窄,但他们在自己的社交圈子中会比较主动。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在家庭中处于强势地位,较爱支配人,而且办事比较专断,从而导致有时会我行我素。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学生在处理人际冲突时不会主动做出让步,从而使朋友关系僵化的一个原因。

二、贫困大学生社交困境的改进措施

1.加强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应对学生进行艰苦朴素的教育,并十分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为贫困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贫困大学生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应多开展一些促进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的积极而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如建立贫困大学生社团,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参与,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了解。辅导员、班主任应多了解学生并发现贫困大学生的优势,组织活动时对他们做适当的安排,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未被忽视,自己的能力被肯定,从而有助于他们更积极地参与活动,努力表现自己。

2.探索有效的学校心理咨询方式

目前各高校都有自己的心理咨询机构,但是不少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几乎是虚设,很少有贫困大学生走进这些地方倾诉自己的内心秘密,他们除了时间和精力有限以外,强烈的自尊心以及与咨询者打交道对本已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的贫困大学生来说无疑又是一次考验。而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团体辅导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在改善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团体辅导为参加者提供了交往的机会,使前来咨询的贫困大学生有一种归属感,通过贫困大学生团体内人际的交互作用,促使贫困生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真实而客观地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主动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从而获得新的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

3.贫困大学生要克服自身不足

贫困大学生的自身努力是改善自己的社交状况的关键。贫困大学生应树立主动交往的意识,要认识到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和不善交往的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贫困大学生由于受家庭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自我人际价值感偏低,导致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效能感低,从而使自己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自信、被动,实际上他们更渴求他人的赞许,为避免碰壁,他们又往往采取了自我封闭的态度。因此,贫困大学生应该肯定自己在交往中的作用,全面看待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学会变通,减少在人际交往中遭受挫折后的消极情绪,对失败进行合理归因。要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会主动地与人合作和沟通,要以积极的心态,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主动与他人交往,扩大自己的交往圈子,并从小事做起,注意社交礼仪,逐步走出社交困惑的怪圈。更要消除恐惧,大胆地走出校门,加强交往方面的知识积累,在实际的交往中去体会和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当然最关键的是要认识到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一定要以诚相待,以诚办事。真诚永远是人类最珍贵的感情。

参考文献:

[1]梁执群.社交心理学[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0.

[2]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陈菊珍,刘华山.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现状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2).

贫困大学生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贫困;教育对策

在美国校园连杀32人的赵承熙,在移民美国之前,全家在韩国首都首尔租地下室生活。1992年,年仅8岁的赵承熙漂洋过海,与父母一起来到华盛顿郊区落脚,父母在一家洗衣店工作。贫困的童年,移民美国后低人一等的生活,在赵承熙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他在宿舍留下字条,抱怨富人家孩子、吹牛者和堕落者,并在字条上写道:“是你们导致我这么做的。”无独有偶,几年前发生在云南校园的马加爵杀人案也是心理扭曲的贫困生遭受同学讥讽后报复杀人的。

近年来,很多媒体都对贫困生上大学予以关注,但对于贫困生上大学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却少有提及,而贫困生进入大学后心理能否健康成长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公布的《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校中,60%的贫困生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报告说,多数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因为贫困受到打击;更有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而贫困生们并不懂得该如何去化解。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绝对数量在不断增加,我国政府和高校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资助措施,但是仅仅对贫困大学生施以物质帮助远远不够。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校园中很容易产生心理贫困,这是摆在教育有关部门以及有关专家学者面前一个严肃的话题。

1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表现及其影响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主要是指贫困生面对物质贫困的巨大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较之普通家庭中的青少年,那些家庭遭受严重经济损失或者长期生活在贫困中的青少年出现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的危险要更大。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中的弱势群体,面临着经济和学业等方面的压力,再加上成长环境和社会氛围的影响。很容易产生心理贫困现象。通过调查研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主要表现为较强烈的自卑心理、敏感的自尊心理、较严重的自闭心理和较明显的抑郁倾向,这些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不仅影响其自身的人格完善、人际交往、学习成绩,如不加以正确引导还容易引发一些心理疾病,给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蒙上阴影。已经发生的一系列客观事实表明,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如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还会影响高校校园秩序的稳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激化社会矛盾。

家庭经济困难就像是一副无形的枷锁压在大学贫困生脆弱的肩膀上,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使他们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陷入一系列的负性变化之中。贫困不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过错,但他们却实际上承担了家庭经济困难给他们带来的心理伤害。心理贫困,作为一种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隐性贫困,若不能及时妥善地帮助解决,将会直接影响贫困生在大学期间的生活学习还有工作质量以及未来的发展,甚至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

湖北大学谢桂阳教授曾对该校185名贫困生和271名非贫困生进行过心理测试,结果表明,同年龄的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个性特征和行为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更为敏感、拘谨;在心理健康状况上,他们心理健康水平过低―――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性、精神病性的得分明显高于非贫困生。

宁夏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在校贫困大学生进行的一次心理调查结果也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堪忧:在217名被调查的贫困大学生中,有73.27%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不满意、64.51%的贫困生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还有52.53%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

2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成因分析

贫困生出现心理障碍主要有六方面的原因:

(1)多数贫困生来自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许多地方的农村学校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在这些学校中往往只是一句空话,因而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较差,个性缺乏充分发展,容易导致“心理贫困”。

(2)贫困生与人交往经常抱着一种防御心理,不但将自己紧紧封闭,并且对别人的评价特别敏感,在交往中经常表现出害羞、害怕、拘束、紧张、回避的现象,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自卑心理较重,怕被人看不起。

(3)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高等学府无法成为世外桃源,大学生中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无疑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烦恼。

(4)社会文化的不良因素加剧了贫困生的心理困扰。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唯一目标的亚文化,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导致心理失衡。

(5)当前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在新旧体制转型期,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贫困大学生没有父母可以依赖,自身在风度、言谈、气质等方面也有不足之处,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

(6)社会上一些善意的动机实施不当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如各种资助工作,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宣传不够或者教育滞后,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却会加重自卑心理。

3 高校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对策

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首先即不能把“贫困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对立起来,如果将两者作为研究的对照组,这样我们就不能对贫困生的心理现状做出客观评价。如前所述,贫困大学生一般都是在比较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艰难困苦使他们较早地成熟,也成为他们成就人生的宝贵财富,使他们具有一些较优良的心理品质,我们在看到部分贫困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的同时,更应看到他们在苦难中形成的优良的心理品质,对他们进行正面的鼓舞和教育,这样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一些学者的心理辅导实践证明,心理辅导对贫困大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许燕曾对30个贫困大学生进行了为期4年的心理咨询,4年后,这些贫困大学生一半被保送或考上研究生。这些学生入学时曾被认定为有严重心理疾患,但毕业时大多已变得开朗而自信;成都理工大学的许若兰将80位贫困大学生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心理讲座、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和心理训练等方法,经过一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测试统计差异显著,前者焦虑和抑郁水平明显低于后者。心理辅导虽对缓解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和焦虑情绪、增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一定作用,但这一重要作用还远未得到很好的发挥。究其原因有三:一是高校心理咨询水平有待提高。高校心理咨询人员一般由学生干部、校医院的医生、心理学教师组成。其中,大部分人并未受过系统正规的心理训练,经验不足,能力欠缺;二是高校心理咨询方式还比较单一。结合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更多地属于适应性和发展性的实际情况,除采用个体咨询外,还应更多的采取团体咨询。尤其是团体咨询可以大大提高咨询的效率,对于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三是有些高校贫困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还不到位,主动前来咨询的人不多。

高校针对心理辅导工作中的不足,应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使贫困生心理脱贫:

(1)充分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为贫困生创造美好的精神家园。

高雅、优美的校园环境对贫困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塑造贫困生的心灵美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高校要认真制定校园文化规划,创造一个既优美、整洁又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校同环境,营造出健康向上、民主文明、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拓展贫困生的心理空间,使贫困生保持最佳的心态,培养成熟的主体意识,生动活泼、全面自由地展现个性,让贫困生有一种身在其中的愉悦感、轻松感和自豪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他们的消极、不良的心态。第二,要加强班级、社团、宿舍的整体建设,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团体活动是减轻贫困大学生自卑、焦虑,增强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有力措施。如果贫困大学生能经常参加各种团体活动,与广大同学打成一片,就会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帮助,更加开放自我,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信。校团委可以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组织学生班级、社团或寝室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高品位的文化、科技、娱乐、体育活动,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提高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增进友谊,开阔胸襟,同时要重视在班级、社团和宿舍的同学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相互沟通的良好人际关系,营造出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从而缓解和消除精神上的压力。

(2)充分发挥贫困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开展有效的心理自救。

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政府、社会和学校等外部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贫困生的心理自助必不可少,高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第一,加强对贫困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于与自己有着相似经历的人所取得的成功,会产生更大的认同感和激励性。因此,可定期向贫困生推荐一些伟大人物的传记和励志书籍,引导贫困生从励志书籍中领悟人生的奥秘,培养他们远大的志向、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勇气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帮助他们认识到努力奋斗、执著追求才是人生的主旋律。第二,鼓励贫困生加入志愿者社团,鼓励他们在奉献中增强自信。心理学家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人的行为可以影响其情绪。贫困生虽然手头拮据,无法在物质上为别人提供帮助。但是,贫困生通过加入志愿群体为社会各阶层、各地区、各领域内的弱势群体,为有困难人群提供力所能及的体力和脑力上支援,可以感受到助人为乐的喜悦和人与人真诚相处的温馨,获得他人的敬意、尊重和成就感,增强自信,真切体会到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时的喜悦。第三,为他们提供技能型的勤工助学的岗位,发挥勤工助学对贫困生的心理自助的促进功能。勤工助学的实践活动在帮助贫困生获得经济资助的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练就过硬的操作技能,为将来步入社会练就本领的同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信念和奋发的学习精神,正确对待自己的贫困处境,从而能够在人际交往中摆正位置,主动建立人际关系,最终对生活和社会产生积极的评价,促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因此,高校在开辟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同时,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与沟通,争取更多的技能型的勤工助学岗位。

(3)加强心理指导工作,提高贫困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贫困生由于在学校的特殊身份及所面临着的较艰难的处境,他们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负担。尤其是在入学之初和就业之前更是迫切需要心理指导。鉴于此,高校应从以下方面做好心理指导工作: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做为必修课的教学内容,确保全校的贫困学生都能受到系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使他们能够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调适的常用方法,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加以运用。二是高度重视日常的心理咨询工作。由于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是一种职业性的帮助行为,高校应在引进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同时出台鼓励政策在校内培养专业心理工作人员,为贫困大学生开设心理咨询门诊,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采取个别、团体、电话、书信、网络等多种咨询形式,为贫困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从而使贫困生的烦躁情绪、压抑情绪、自卑情绪,嫉妒情绪及时得到宣泄和释放,以缓解心理压力。三是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贫困生也有向师性,也渴望得到同龄群体的接纳与认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高校可通过多种途径做好对全院师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为贫困生的心理脱贫和健康成长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校园心理氛围。

(4)积极获得家庭的支持,共同促使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中父母对子女采取何种养育方式、家庭成员的关系、父母文化素质,家庭的政治地位等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笔者在对有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时发现,贫困大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人格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无不与家庭经济状况有关。另据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家庭的亲密度、成功性、娱乐性、知识性、道德宗教观较好者其抑郁症状较轻,反之,抑郁症状较重。不同的家庭状况对贫困生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另有研究表明,家人和亲属的帮助,可缓解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和焦虑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经济上尚未独立,家庭的支持是必需的。家庭的支持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还包括精神上的,即亲人的爱、喜欢、信赖等情感,同样对贫困大学生具有相当重要的平衡心理的作用。家庭对于他们来说是避风的港湾,是保护伞。因此,在对心理贫困的贫困生的帮扶方面,学生家庭应切实负起职责。高校应提醒家长与孩子多沟通,注意了解孩子的疾苦,适时调整教育方式,发扬民主,尊重子女人格,为他们创造一个民主、祥和的家庭氛围,积极与学校密切配合,减轻他们的心理障碍与心理负担。

(5)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去鼓励他们能够正视困难、积极进取,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力求使每一位贫困生都能主动承受由于经济窘迫所带来的心理压力,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应该提倡经济资助以“自助为主,他助为辅”,“先自助、后他助”,“有偿在先、无偿在后”,“以酬代补”的原则来建立高校学生经济资助运行机制,让贫困生在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6)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心理医生和心理辅导员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使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贫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贫困同学大多心理压力大、性格内向、自卑心理较为明显,学校应为每一位贫困生都设立心理健康档案,形成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健康咨询、心理疾病治疗、心理学科研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通过集体咨询、个别面谈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等心理咨询形式,对发现有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的贫困生,主动进行咨询、了解、干预,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必要时应与家庭配合。

总之,贫困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探索和谐成长氛围的问题,注重对高校助困育人工作各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和高校刻不容缓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雷启红.大学生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相关联探究:基于山东省部分高校的调查与思考[d].曲阜师范大学,2008(08).

[2]冷枫.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分析及对策[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3]温阳,余方亮.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探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贫困大学生篇3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困境;心理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和教育收费制度的实施,贫困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多,问题日益突出,并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因此,必须引起重视,深入分析,寻找对策,并加以解决。

一、 我国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困境分析

1、经济困难,生活负担重。当前,高校学费日渐上涨,不少家庭变卖家产、四处借债仍然不能凑够这些款项,只能寄希望于助学贷款和学校的资助。但银行是一种商业机构,学校也有其自身的发展困境,所以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并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此外贫困生家庭大都有体弱多病或身带残疾的老人,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时刻为家庭的经济收入和家人的身体、生活担心。

2、期望值高,学习压力大。贫困生深知今天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他们更能体察到父母倾注在自己身上的深切厚望,认为学习成绩是自己对家人的唯一回报。但大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与高中时已截然不同,必须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念。另外,他们可能把大量的精力用于勤工助学来赚钱糊口,学习时间难以保证。再加上大学同学都是各自中学时代的佼佼者,学习优秀,而贫困生自身相对来说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较窄,所以他们很难再像中学时代那样在学习成绩上取得优势,甚至有些同学还不能完全跟上大学的学习节奏,由此产生学习上的压力。

3、自我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大学期间,同学间的相互交流是不可或缺的,但贫困生往往封闭自我,缺乏人际交往能力。(1)贫困会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在与别人交往时往往表现出沉默寡言,缺乏自信的特点。(2)他们会有意回避同学间一些消费较高的集体活动,在同学交往中处于消极和被动状态,害怕问及自己的家庭状况,不能敞开心扉,坦诚交往。(3)一部分同学表现出过分的自尊,与人交往时总抱有防御心理,甚至不能正确对待同学间的玩笑,容易脾气烦躁,喜怒无常。这些都会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在同学眼中显得古怪、孤僻,使人不感接近。

4、文体活动匮乏,综合能力稍弱。大学校园的文体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但贫困生却很难享受到其中的乐趣。一方面是他们大都利用课余时间外出打工,以此来填补自己微薄的生活费用。即便不去做兼职,也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他们认为文艺活动、舞会等都是那些城市孩子的专利,和自己无关。第二个原因是以前的学习历程中,他们没有机会去满足自己这方面的需求,缺乏文体、美育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上大学后,即便有机会参加这些活动,也苦于不懂规则、不会玩,怕被同学嘲笑,而有意回避。久而久之,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除了读书,没有其他的业余爱好和特长表现。综合能力得不到发展,也影响同学间的交流。

二、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状

1、容易焦虑,产生悲观情绪。焦虑是由心理冲突和挫折引起的不良情绪反应,表现为提心吊胆,惶惶不安,忧心忡忡[1]。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生活的忧虑,贫困生没有稳定可靠的经济收入保障,总在为学习费用和生活费用担忧。(2)对学习的忧虑,升入大学以后,学习压力过大,成绩下降,甚至挂科,都会引起贫困生内心自责,出现学习上的焦虑。同时贫困生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缺少知心朋友,没有倾诉对象,从而产生焦虑情绪。(3)就业的忧虑,本希望毕业后,参加工作就能解决经济问题,但现今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而贫困生由于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外在人力资源欠缺,都使得他们就业尤为困难,引起就业焦虑。

2、缺乏自信,盲目自卑。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同时也认为别人也看不起自己的心理状态[2]。产生的原因:(1)经济拮据,经常为生活犯愁,与身边同学相比,在心理上会产生刺激和压力,久而久之就会情绪低落,感到悲观失望。(2)学习上的差距会使贫困生感觉自己不如其他同学聪明,有低人一等的错误心理,也由此丢失自信。(3)经济上的困难抑制了他们个人能力的充分发展,认为自己在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不及他人,内心感到苦闷和自卑。(4)再加上升入大学后,生活方式不适应,评价标准的改变及价值体系的更改,都会使贫困生无所适从,丢失信心,产生盲目自卑心理。

3、过度自尊、敏感虚荣,孤独孤僻。部分贫困生过分敏感,自尊心太强,甚至有些虚荣,由此而封闭自我。他们防御心重,自我保护意识强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表现为敏感和多疑,甚至常常误解老师和同学的关心,给人一种难以接近的感觉。他们对贫困问题有意回避,不愿提及,甚至刻意追求奢侈的享受,吃饭店、穿名牌、上网吧。突现出虚荣的心理问题。其实他们内心十分脆弱,更需要知心朋友,更需要社会的关心和呵护。

除上述心理问题外,部分贫困生还存在依赖心理,嫉妒心理,抑制心理等,这些都可能导致贫困大学生成绩滑坡,心理承受能力下降,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产生仇恨心理,破罐破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对策

1、建立并完善多渠道的经济资助体系。根据唯物主义论,物质决定意识,贫困生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来自于经济上的贫困。所以高校应全力筹措资金,建立一套完备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

资金来源:努力争取政府救助,积极帮助贫困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教育部门拨划专门的预算用于资助贫困生,专款专用。广泛利用社会资金,争取社会成功人士和企业设立资助贫困生的助学金、奖学金。

资助方式:一部分为固定资助部分,无偿给以那些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比如定额的困难补助和一定比例的减免学费等。一部分用于勤工助学,学校设立勤工助学服务中心,鼓励贫困生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并从中学到知识,增强能力。让他们认识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树立自食其力的人生信念。再一部分用于奖励,设立贫困生奖学金,奖励那些家庭困难,又品学兼优的学生。建立贫困生科研基金,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科学研究。这样全方位、立体式的资助体系即能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同时又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品格,促进他们正常成长成才。

注意事项:教育他们贫困不是过错,但也不是无偿得到资助的理由,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应该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来换取劳动成果。在帮助他们时,一定保持真诚,平等的心态,避免高高在上的施舍心理。同时要注意保护贫困生的隐私,维护其自尊。

2、精神扶贫,教育贫困生正视贫困,树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人生态度。贫困大学生在他们成才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思想上和心理上的障碍,因此除了经济上的帮助以外,还必须对他们加强心理上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走上健康的人生发展道路。

鼓励贫困生正确面对人生的暂时困境,勇敢的接受生活的挑战,奋发图强,在逆境中成才[3]。通过宣传逆境成才的典型事例告诉他们,他们没有能力选择家庭和出身,但有能力选择自己的美好明天,贫困是人生的一种磨难,但也可以说是一种财富,主要就看你怎么对待它。对他们进行抗挫折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是暂时的,是可以跨越过去的,要用前进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言行。指导贫困生正确认识自我,贫困生有很多优秀品质。教育工作者要鼓励他们充分表现自我,挖出他们身上最强的一面,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走出自卑的阴影。教育贫困生摆脱错误的精神枷锁,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指导他们学会一些积极的自我心理调试方法,以缓解心理压力,自强不息,努力拼搏,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指导他们处理好学习与活动的关系,正确理解大学生活。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要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融入集体,丰富业余文化,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信心,完善自我[3]。(1)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倡导团结互助、平等相待的氛围,让所有同学都能正确看待贫困生问题,都能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他们,反对歧视贫困生的言论。(2)教育贫困生,让他们认识到同学间的交往是无私的,同学间的友谊是纯洁的。只要有诚心,敢交流,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就一定能结交到知心朋友,要学会接受别人的帮助和关心,并能真心帮助别人。(3)多开展一些能促进同学间相互交流的,积极有益的课外活动,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有意识的分配给他们一些“任务”,适当加以肯定,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重视,被认可,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满足其归属的需要。(4)告诉他们,大学期间,学习和活动并不矛盾,两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唯一的目标,应该注意全方面发展,充分展现出自己的特长,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既可以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又利于他们正常成长。

总之,无论是学校提供的物质帮助,还是心理辅导,都只是一些外在条件,要想使其真正克服心理困境,还主要在于他们自身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摆正心态,并通过不懈的拼搏和努力塑造健康的自我[4]。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景玉.贫困大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探析[j].教书育人,2005,4:12-13.

[2] 吴明君.贫困大学生群体不良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教书育人,2005,5:20-23.

贫困大学生篇4

您好!我是__学院__班的学生。现向您申请“优秀贫困生”荣誉称号,下面我将自己的情况汇报一下,方便领导考察我。

一、思想情况

在思想上我积极要求进步,树立了良好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永远保持与时俱进,认真学习党的工作路线,正确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时刻关注着党和国家的发展形势,以及国内外的局势变化。

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还在不断鼓励、帮助身边的同学。积极组织、参加有关活动,态度积极向上。最终我在20__年12月被党组织吸收为预备党员。

二、工作情况

在校期间:我始终以“奉献学院,服务同学”为宗旨,真正做到为同学服务,代表同学们行使合法权益,为校园建设尽心尽力,工作中大胆创新,锐意进取,虚心向别人学习,做到有错就改,有好的意见就接受,同时坚持自己的原则;在学生利益的面前,我坚持以学校、大多数同学的利益为重,决不以公谋私。在班级,积极参与院里的各项活动。最终,我连续两年被授予“优秀团干部”荣誉称号,所在支部连续两年被授予“校先进团支部”荣誉称号。

三、学习情况

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并没有使我满足,我知道自己距优秀学生的距离还很远,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学生以学习为主,所以,为了不影响学习,工作之余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向同学、师兄请教、讨论、学习,集思广益、广开思路,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成绩较之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大一学年,我获得校一等奖学金,辽宁省一等奖学金,我将继续努力,争取获得更大的成绩。

四、生活情况

健康的体格、良好的心态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首要条件。我积极参加院际和班级之间的各种体育比赛,时常组织同学进行各种锻炼活动,这样既强健了体魄,又培养了他的团队合作精神。健康的心态是他从容面对生活和人生之路的一把金钥匙,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马平川,困难总是有的,但我都能够坦然的面对遇到的每一次挫折与失败,在生活中,本人朴素节俭、性格开朗,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乐观大方,处事冷静,积极向上的人生心态。平时很善于和同学沟通,也乐于帮助同学,所以很多同学不管生活上还是思想方面有了困难也愿意来寻求我的帮助。在生活中建立了很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了大家的尊重和支持。同时我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

进入大学,是我人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在这一年中,我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进步,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将申请优秀学生,我要特别感谢系领导的大力培养,老师在专业方面的深入指导以及同学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给我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我要特别表示感谢!今后我要更加严格的要求我自己,以求有更好的表现。 我们班的贫困生是比较多的,我想有贫困生也不是什么坏事,贫

困能更磨练我们的意志。我是一名贫困生,我有我自己的经历,我的经历使我认识到,贫困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阻碍,我们最大的阻碍在我们心中,只有你克服了自己的贫困心理,你才能做的更好,“人穷志不穷”,穷且益坚“,这么一句古语已经告诉我们了,我想我自己不会被贫困击倒。而且会更加努力。来改变我们的现状,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贫困,否则我们会一直贫困下去。贫困不是我们的绊脚石,相反塌实我们的动力。

我会更努力!!

此致

敬礼

贫困大学生篇5

一个案例

“油多了不好。”记者劝孟娜打一些油多一点的菜的时候,她这样说,并执意要记者多吃一些带肉的菜,而她只要了一份1元钱的炒粉丝。这还是在记者在场的情况下,如果是平时,她只要8毛钱的豆腐、土豆或者6毛钱的白菜。

孟娜是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xx级学生,她的家乡在河南柘城。孟娜家里一共有6个兄弟姐妹,还有一个70多岁的爷爷,加上父母,一共有9个人。xx年,孟娜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父亲卖光了家里能卖的所有粮食,借遍了所有能借钱的亲戚朋友,才把她送到了北京。

孟娜所在的专业每年需交学杂费共6200元。孟娜没那么多的钱,她身上总共不过2300元。她拿出1400元交了学杂费,自己留下900元做1年的生活费用。没有交上的学费只能慢慢补。

学校每个月给每个学生发放107元的生活补贴,孟娜还在学校申请到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在那间放了40多台电脑的屋里,孟娜每天用半个小时进行清理,这样下来,每个月能挣上80来块钱。

孟娜不敢上街买东西,一要花车费,二来东西贵。前几天实在太热,她花20元买了一件t恤;实在没有鞋穿了,又花30元买了一双鞋。孟娜柜子里还有一件春天买的外套,值19元。

孟娜是学校里的特困生,但她并不是惟一的。在中国扶贫基金会调查的农、林、师范类高校中,像孟娜这样的特困女大学生,超过了学生总人数的15%,她们“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而中国扶贫基金会这份《贫困女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在一般的综合性院校,特困女大学生的比例也达到了8%。

五组数字

15.7%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93.7%月生活费不足200元

此次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有45.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困难,只能靠勤工俭学勉强维持;有42.2%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紧张,手中的钱必须用心计划,才能维持生活;还有高达6.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特别困难,已经无法维持,不能继续上学。

84.7%的人承受经济困难的压力

因为贫困,女大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业余生活有诸多阻碍。调查显示,84.7%的贫困女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60.2%的承受着学费书费上升的压力;48.5%的承受着生活费上升的压力;42.0%的承受着学习紧张的压力;还有28.1%的承受着考试不理想的压力和怕与同学谈论钱方面事情的压力。

贫困大学生篇6

关键词:心理脱贫;贫困大学生;就业

贫困大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有极大的组成元素,他们由于家庭生活比较窘迫而导致经济上的贫困,然而目前来看贫困学生不仅仅是在经济上贫困,由于经济贫困而导致的心理自卑也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择业观,也就是所谓“心理贫困”,文章从这个层面进行分析,提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策略方案,以此推进贫困大学生就业水平得以稳步提升。

一、帮助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重要意义

从长远角度分析,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一直是教育的重点所在,这不仅关系到个人与家庭,更重要的是关乎到贫困阶层心态。因而必须对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予以充分的重视,尤其是要帮助他们消除“心理贫困”,这样才能促使他们在心理上能够逐步强大,而且具有良好的就业心态,在就业形势极为严峻的前提下,必须要进行积极进取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之中,面对就业时需要克服心理障碍,主动追求自己喜欢的工作。除此之外,心理脱贫还能促使大学生整体素养得以改善,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循循诱导,从而让他们消除心理阴影,在面对就业时具有良好的心态,组织他们参与到不同集体活动中来,以提升他们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二、困大学生“心理脱贫”可以促进就业

(一)政策给予支持

正因为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心理上的弊端,因而必须对其进行“心理脱贫”的循循诱导,并且帮助贫困学生树立就业的信心。政府作为职能部门就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以稳定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素养,针对贫困应届高中生,或是初中生给予经济上的补贴,并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因势利导。针对贫困家庭中接受中职教育的,政府必须提供相应的生活费与交通费补贴。而针对贫困大学生,他们的就业一直是政府比较关心的问题,将其纳入扶贫计划之中,制定扶贫政策,通过扶贫任务的推行促使他们的就业有所改善。与此同时,还可以开辟相应的就业岗位,给予相应创业资金服务,从而为贫困大学生给予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构建勤工助学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贫困的导火索还是由经济状况引起的,因而还是需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的重视,只有解决经济问题才能真正让他们消除心理贫困。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彰显人性化的理念,设立相应的勤工俭学岗位,这样贫困大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劳动获取到报酬,由此能够解决他们经济上的困境。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出台相关的优化政策,比如延长学生还贷期限,这样就能让学生的经济负担有所减轻。通过这样的形式就可以让学生能够主动的摆脱经济困境,由此能够让学生通过自我救助的形式减弱他们的心理自卑,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意识,从根本上摆脱心理脱贫,把握就业时机,实现顺利就业。

(三)完善高校心理教育

高校教育过程中还需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人的情绪主要受人的思想支配的,不良情绪对学生的身心有着极大影响,所以对贫困大学生来说需要从内心上消除负面情绪对他们的影响。高校相关部门必须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案,首先要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内心状态,然后根据于此拟定相应的辅导计划,予以适当的心理辅导,由此让他们能够确定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认清就业形式,了解社会需求,调整社会需求,调整择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促使贫困大学生能够从内心上转变观念。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能够让他们消除不良的情绪,从而强化他们自我调节能力,并且能够在择业受挫的前提下还能正确面对就业形式,保持相对平和的心态,高校在就业职业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有效的参考,让他们能够正确选择就业,从而摆脱心理贫困。

三、结语

总体来说,心理贫困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是非常不利的因素,因而高校应该重视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脱贫,让他们能够拥有正确的择业观,这其中首先要帮助学生摆脱心理自卑不良情绪。本文中重点论述了当前心理脱贫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意义及具体的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王一卓,赵贵臣,仲晨星.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策略[j].理论观察,2016(09):147-148.

[2]李俊.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21):406.

[3]靳燕.浅议“心理脱贫”与贫困大学生就业[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84-86.

贫困大学生篇7

论文摘要:贫困大学生是大学校园中很大的、特殊的群体,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创建和谐校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阐述了实现贫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工作建议以缓解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而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不仅是社会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毕业生数量日益庞大,在社会经济结构性调整和人力资源需求增加有限的前提下,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攀升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逐渐凸现出来。贫困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国家下大力气建设完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使得贫困学生入学难、在校读书难的问题已经有了较大改观。与此同时,贫困学生就业难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贫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愈来愈成为制约其充分就业的主要因素,关注贫困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课题之一。 

 

一、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整体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加巨大。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校贫困大学生入学难和读书难的问题已逐渐改观,与之相比,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仍是高校就业工作的薄弱环节之一。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实现贫困大学生充分就业,是我国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97年扩招起,贫困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是大学生中重要的群体。以2006年为例,全国高校共有在校生1700多万人,其中贫困大学生的比例在20%~30%之间。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做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已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实现贫困大学生充分就业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的必然要求。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于减少社会不平等,贫困阶层提升自己。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被贫困家庭视为改变命运的捷径,但如果越来越多的贫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将动摇人们对教育甚至社会公正的信心。高校贫困学生能否实现充分就业,既关系到千万个家庭,也关系到学校与教育的使命,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未来。对贫困学生施以援手,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的必然要求。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因素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涉及社会、家庭和个人三大方面因素。 

1.社会因素 

(1)国家整体就业形势的压力预计2008年全国共有应届高校毕业生559万人,比上年增加了64万人,是近年来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仍维持在900万左右,高校毕业生已超过新成长劳动力半数、新增就业岗位半数。劳动保障部连续几年对全国103个城市就业市场抽样表明,需求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岗位约占总岗位的22%左右,2008年解决高校毕业生供求总量和结构性矛盾的任务非常艰巨。 

(2)高校在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误区目前,高校的贫困生政策重点仍然放在物质和资金资助上,“奖、贷、助、补、减、免、缓”等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体系较多,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政策较少。同时,一些高校的贫困生就业工作还很不平衡,侧重就业指导,忽视心理辅导,教学方法单一;侧重普遍教育,忽视个别教育,针对性不强;侧重就业安置,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片面追求就业率。 

(3)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存在误区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有意无意的在求职者中寻找高分毕业生、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而贫困毕业生具备这些条件者较少,被企业拒之门外,失去了一些就业的机会。 

(4)其他不和谐社会因素社会转型期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急功近利的思想,某些社会舆论的不正确导向,以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消极现象、社会腐败问题等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例如,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和社会机制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就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大部分贫困生本想通过就业改变命运,然而现实和理想有时差距甚远。 

2.家庭因素 

(1)经济因素对贫困大学生的影响巨大近几年毕业生求职成本(形象包装、制作简历、电话费、门票费、路费、食宿费等)不断攀升,贫困家庭再支付了高额的学费后,已无力支付学生用于求职的费用。求职投入上缺乏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贫困大学生成功就业。 

(2)贫困家庭社会关系少,缩小了毕业生就业渠道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关系网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有数据表明,通过朋友介绍工作,一般成功率达34%;通过亲属介绍工作,一般成功率在27%。学生毕业求职,通过朋友和亲属介绍找到理想的工作是两条重要途径。与普通毕业生相比,贫困大学生由于社会关系少或过于简单,在就业途径选择上的余地也就少了。 

3.个人因素 

(1)成绩因素贫困大学生中除了个别人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外,其他大多数表现平平。大部分贫困学生在校期间一边学习,一边打工,难以安心学习,学习成绩不佳,而且由于基础原因,外语、计算机水平有限,这些都在就业时成为一道门槛。 

(2)择业期望值高,择业观不合理贫困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家庭是四处举债读书,学生希望尽快收回高昂的教育成本获得高回报;有的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读书意味着要出人头地,改变命运,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可以衣锦还乡、光耀门庭。择业期望值较高和不良的择业观使许多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3)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综合素质欠缺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直接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尤其在进入高校以后,由于贫富差距的明显,更容易导致他们的自卑心理。又因为经济或心理原因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失去了许多锻炼机会,造成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较差,综合素质欠缺,这必然会导致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处于劣势。 

三、新形势下,高校开展“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领导,全员参与 

首先,高校要从感情上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对待每一位贫困毕业生;其次,切实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要调动全校上下的力量,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毕业生充分就业;再次,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用人单位的支持,从而在政策、经费、服务、项目等环节上得到更多的帮助。 

2.深化改革,建立贫困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 

高校要结合国家现有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政策,整合各方面力量,制定适合校情的贫困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出台优惠政策,为贫困学生圆满完成学业提供经济上的保障;加大对贫困生勤工助学活动的指导和支持,拓宽勤工助学渠道,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与自助机会。同时,要教育贫困大学生以适当方式回报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感恩意识的培养。 

3.努力创造和谐的就业环境 

就业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减少人情因素,对待毕业生要一视同仁,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鼓励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互相帮助和支持,让贫困大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消除贫困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而产生的精神上的自封自闭等消极影响,在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经济保障的同时,也要为他们就业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4.采取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引导贫困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观 

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合理定位,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就业观,要选择能发挥作用、有益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职业岗位;引导学生拓展就业思路,勇于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西部去、到边疆和基层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同时,在心理素质上提供咨询与辅导服务,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要引导他们树立信心,激发自强精神,强化竞争意识,以形成面对就业不畏困难、勇于进取的心态。 

5.提高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切实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择业过程遇到的问题 

为贫困大学生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尽力为其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勤工助学岗位,通过工作实训达到培养贫困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就业能力的目的;通过提供免费的外语和计算机等级培训等,促使其掌握现代应用技术;引导他们参加校内外各项活动,以扩大知识领域,锻炼交往能力,锻造健康心理。 

6.采取“一对一”的帮扶方式,拓宽就业渠道,为贫困生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建立贫困家庭毕业生信息库,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其就业;深入开展走访用人单位工作,邀请他们走进学校,为贫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平台;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广泛发动教职工参与就业工作,重点帮助贫困大学生就业;免费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查询,提供远程面试;做好贫困大学生毕业跟踪服务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就业是民生之本”。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重视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实现贫困大学生充分就业,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公平原则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要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采取有效措施对贫困毕业生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重点推荐,全方位、系统周全地帮助贫困毕业生实现就业,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立明.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初探[j].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6):43-44. 

[2]唐国胜,刘国普.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探究——以构建和谐校园为视角[j].职业圈,2007(15):22-23. 

贫困大学生篇8

学校:

贵校学生 其家长属本地居民,其家庭基本情况如下:

一、家庭人口 人,家庭年收入约 元;

二、主要收入来源: (填写);

三、目前家庭主要困难:( )收入来源单一 、( )劳动力较少 、( )医疗支出较大 、其他: (填写)确属贫困家庭。特此证明。

村委会(街道居委会)乡、镇(含)或街道

或家庭联系人所在单位盖章 民政部门盖章

贫困大学生篇9

学校:

姓名 本 人 情 况 身份证号 家 庭 经 济 情 况 家庭户口 家庭月总 收入 家庭住址 认定情况 姓名 家 庭 成 员 情 况 年龄 a、城镇 b、农村 收入来源 家庭人口总数 邮政编码 a、家庭经济特别困难 与本人关系 b、家庭经济一般困难 工作或学习单位 学号 政治面貌 民族 联系电话 入学时间

院系:

性别

专业:

班级:

出生年月

申请 理由

申请人签名(手签):201x 年 xx 月 xx 日 院 (系) 意 见 (院系公章) 学 校 意 见 201x 年 xx 月 xx 日

同意推荐

贫困大学生篇10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时期是对人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最为关键的时期,大学生能否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关系到他们人生发展方向和目标,而且关系到他们在毕业时的就业竞争优势。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应积极寻找并肯定自身“优势”。

一、贫困大学生的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

1 自尊自强,人格独立

贫困大学生在经济上比较差,但他们更渴望得到理解、尊重,更深知信息与能力的重要性,加之积极参与勤工助学,他们的交往面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贫困磨练了贫困大学生坚韧、独立的品质,这些品质使其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了不卑不亢的气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自尊和自强。

2 学习动机强

俗话说,穷则思变,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在中小学时期就把学习作为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途径,形成了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到了大学后他们也多保留着中学时的努力学习的习惯。相对非贫困大学生而言,贫困大学生具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较强的学习动机、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较优异的学习成绩,能够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不怕困难,表现出较强的吃苦精神。

3 逆商优势强

逆商是当面对逆境或挫折时,人应对逆境或挫折的方式。贫困大学生一般都从艰苦环境的磨练中成长起来的,长期的环境熏陶造就了他们早熟的秉性和较强承受能力,在面对问题时有更成熟的防御机制和积极的思维方式,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不断充实自己,能逐渐正确认识并勇敢面对经济条件差异以及群体地位变化等客观事实。

(二)劣势分析

1 经济条件的限制

近年来随着就业竞争的激烈化,不断攀升的求职成本成为摆在贫困大学生面前难以跨越的门槛。就业过程中,从制作简历、通信邮递、形象包装,到门票、车票、食宿等,每一项活动都要一笔不小的开支。难以支付的求职成本使大部分贫困毕业生望而却步,从而丧失了许多本可以获得的就业机会。

2 综合素质欠缺

由于家庭背景和传统教育经历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在计算机、外语、文体艺术等方面的能力缺乏培养。大学期间,他们在动手能力、语言表达、组织策划、社交礼仪、实践创新等方面普遍弱于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而上述能力正是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所看重的综合素质标准,因此贫困大学生在竞争的就业市场中明显处于劣势。

3 理性认识不足

对刚毕业的贫困生而言,由于缺少社会实践,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因此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往往书生气过浓,喜欢钻牛角尖,缺少理性的眼光和辨证的思考。在自我评价上,有的贫困生或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或不从实际出发夸夸其谈,在选择工作时高不成低不就。

二、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现在高校都已经开始尝试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是专门针对贫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却无人问津。加强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贫困大学生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确认识自我,明确奋斗目标

贫困大学生自尊和自强,自我约束能力强,只有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才更容易发挥自己的长处,把缺点掩藏起来,或者把缺点变为优点。贫困大学生可以通过一些测试帮助自己全面认识自我,认识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除了经济贫困之外和其他同学一样,拥有许多优势,并且有许多潜能等待开发,为了未来的发展需要,有很多事情等着完成。在明确奋斗目标指导下,贫困大学生会更加勤奋刻苦、自强不息,这有利于贫困大学生挖掘自身潜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步伐更加坚定。

(二)自立自强,扩大交往克服自卑

贫困大学生可以发挥自尊心强、人格独立等心理优势,积极地参与集体活动,走出自我封闭的孤独心理,进而使情感更健康、人格更完善。主动地与他人交往也有助于贫困大学生获得积极体验,感受到集体生活的快乐和意义,逐渐改变一些不合理的想法,增强对自己的欣赏和肯定,坚持自己的理想,不畏困难,不惧流言,锲而不舍地追求自己的目标。贫困大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还能从他人那里了解自己的能力和长处、接受自己的缺点,并虚心接受大家的意见,以求改进。

(三)注重个人逆商,发挥制胜优势

贫困大学生的比较优势在于逆商优势强,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贫困大学生可以发挥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优势,建立合理的期望值,体验求职失败的挫折感,破除焦虑、盲目、侥幸和依赖的心理,积极克服心理障碍,发掘更多的被“隐藏”的天赋和潜能,正确面对就业和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