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农业范文10篇-尊龙凯时最新

时间:2023-04-09 11:45:00

低碳农业

低碳农业范文篇1

在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在集体提案中认为,我省如果能抓住时机,对低碳农业进行研究,探索总结出可操作的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规程和管理模式,并在实践中率先推行,对于加快我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农业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下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未雨绸缪防止优势农产品遭受“碳壁垒”

何谓低碳农业?它是指通过树立低碳价值取向、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在生产、加工、运销、消费等环节最大程度的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增强综合固碳能力,从而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指出,农业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比例大于整个运输业所占的比例,约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4%。联合国粮农组织新近指出,耕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吨的二氧化碳。同时估计,如果遵循低碳原则,现代农业系统可以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所以,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农业潜力巨大。

有鉴于此,省九三认为,当低碳成为不可改变的国际标准时,如果不积极应对,很可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失去主动权,比如优势农产品有可能遭受“碳壁垒”带来的阻碍。

据了解,低碳农业自提出以来,在全国各地已得到初步响应。江苏、江西、福建、浙江、上海等省市均有了自己的低碳农业典型村庄和农户,初步形成了可行的技术规范和推广模式。江西省政府国内首个低碳经济白皮书——《江西省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纲要》,提出了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和低碳旅游为框架的战略目标,提出建设以“四大生产区”和“八大生产基地”为核心的低碳农业产业群构想。上海交大运用在碳汇、碳贸易方面的学科支撑和资源积累,成立了“低碳农业研究中心”,旨在建成一个国际先进水平的低碳农业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平台,低碳农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成为政府和企业低碳农业发展咨询机构,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低碳农业发展提供新技术和新思维。亚太环境保护协会(apepa)最近将“低碳农业奖”,授予我国著名的生态经济特色村江苏常熟蒋巷村、姜堰市沈高镇河横村。

抢抓机遇我省应加快发展低碳农业

理论探讨不活跃,实践探索不成体系,各级政府重视不够——与兄弟省市(区)相比,我省无论理论界还是实践中对低碳农业这一崭新领域的反应均较为迟钝。

我省是否具备发展低碳农业的有利条件?省九三在提案中认为,我省如能利用好三大优势,以抢抓机遇、占领先机的态度,尽早开展低碳农业方面的理论探索、模式探讨和政策研究,定能为推进我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开辟一条独特的道路。

优势一:陕西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且各具特点,陕北的光热资源、关中的土地资源、陕南的生物资源有利于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优势二:我省过去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初步经验,如陕北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关中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循环农业模式,陕南特色农产品开发型绿色经济模式等等,可为低碳农业模式构建提供合理元素;优势三:我省农业科技力量雄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办学特色的985重点农业大学,另有杨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其大量科技储备可为我省低碳农业提供支撑。

五条建议为我省发展低碳农业“开方”

在《关于发展低碳农业加快我省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中,省九三建议:——重视低碳农业研究、示范和推广。建议我省尽快组织农业和经济领域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商对策,并且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的方式支持对低碳农业进行应急性攻关研究,并出台专门政策予以示范推广,建立若干低碳农业示范园区。

——建立低碳农业产销体系。推广生物农药和物理、生物防治等措施进行种植制度低碳化改造。推动畜牧场减废与资源再利用等措施实现养殖业低碳化。鼓励农产品和农资的低碳运销实现加工物流环节的节能减排。在现有“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中逐步加入有关碳排放量的参考标准。

——开发应用低碳农业适用技术。通过改进和创新土肥技术,降低耕地碳排放。以秸秆为原料进行新能源开发或转化节约和替代大量的木材和煤炭资源,减少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将沼气技术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加以发展,以提升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在有条件的地方结合设施农业、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技术。

低碳农业范文篇2

1低碳和生态农业的概念

低碳农业是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改善全球气候条件而在农业领域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农业,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新特征,具有农业生产、安全保障、气候调节、生态涵养等多功能的新型农业。是一种比广义的生态农业更广泛的概念,不仅要像生态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且在农业能源消耗越来越多,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电力、石油和煤气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况下,还要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排放的降低。生态农业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结合、发展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使农业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协调,形成生态与经济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笔者认为,根据目前全球的能源、气候、生态状况,把这两个概念可以合起来,即为低碳和生态农业。低碳和生态农业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低四性”。低耗:农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少使用消耗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尽量使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质能等再生能源。低排:农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少排放二氧化碳、污水和其他有害物质,尽量采用循环利用、综合利用、生物技术等手段实现减排和零排放。低污:农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少产生污染物,把实际产生的污染物通过生物技术、循环利用等手段变污为宝。多样性和综合性。依据生物多样性法则,以及农业在自然和社会两大生态系统中的特殊功能,结合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采用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品的多样性,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性和统一性。依据保障供给、调节气候、涵养生态的要求,农业产业要从盲目地追求数量和掠夺性生产,转到追求质量和数量的统一以及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上来;从注重单一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转到十分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上来。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强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维护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的相互平衡。

2发展低碳和生态农业遵循的原则

2.1减量化原则

发展低碳和生态农业实施“六节约”:节能、节肥、节水、节药、节地、节种。

2.2生物多样性原则

尊重大自然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存在的合理性,尊重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实现农、林、牧、副、渔的综合发展,达到生态平衡和需求平衡。

2.3种养结合原则

合理的种养结合是动物和植物生物链有机结合、农业生态实现平衡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农业生态化和低碳化自我调节的自然机制。因此,要走立体发展、循环发展的路子。

2.4综合利用原则

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废弃物、排泄物,极大多数是生物质、有机质,而这些生物质、有机质恰恰是另一种生物体的营养物。因此,综合处理、最大限度地利用废弃物、排泄物,是低碳、生态的必然选择。

2.5效益统筹原则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是每个产品生产追求的目标,必须统筹兼顾;当三者存在矛盾的时候,应该首先考虑生态效益或社会效益,再考虑经济效益。

2.6因地制宜原则

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各不相同,动植物的就地适应性也不一样,低碳和生态农业应尊重宜种宜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3建设低碳和生态农业的几个重要环节

发展低碳和生态农业是余杭区环境立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余杭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余杭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迫在眉睫,建设低碳和生态农业的任务艰巨,为此,要围绕部级生态区建设,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污染控制与治理并举、产业发展提升与环境保护结合,努力建设低碳和生态农业,促进生态环境、百姓民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笔者认为,余杭区发展低碳和生态农业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3.1大力推行测土配方施肥

第一次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显示,余杭区由于化肥施用形成的总磷和总氮的排放量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必须采取措施遏制农业生产中化肥的施用量,改进施用方法。2007年余杭区开始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对大田耕地土壤地力状况进行了测定并分等定级,根据各地区的土壤地力条件定单式研制配方肥,提高了施肥的针对性,有效地减少施肥强度,控制化肥污染源排放。下一步,要综合评估近三年测土配方施肥的成效,研究改良方法,研制新型配方肥,加大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全区测土配方施肥的综合效益。

3.2积极推广清洁生态养殖

一是推广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养殖模式,新建标准化生态畜牧小区、生态场及畜禽功能区;二是推进黑鱼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开展杂交鳢苗种繁育技术攻关及本地化生产,推广甲鱼、黑鱼等水产品清洁生态养殖模式,严格控制临平地区温室甲鱼养殖规模,结合城市化发展,逐步压缩现有温室甲鱼的养殖规模。继续加大外荡水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促进渔业资源修复和水环境改良;三是全面落实畜禽禁养长效管理机制,巩固禁养成果。调整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范围,适当扩大禁养范围。

3.3开展养殖业废弃物综合治理和利用

通过项目建设,积极推广循环利用型、立体开发型等种养结合模式,大力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重点对生猪规模场进行污染治理。继续推进沼渣沼液肥水灌溉项目,引进推广畜禽粪便生产微生物有机肥工艺,促进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到2012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3.4开展种植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一是加大秸秆还田力度,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新途径,如秸秆氨化后喂畜、秸秆生产复合板材、秸秆粉碎加工再利用、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再利用等。到2012年,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二是积极开展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工作,逐步形成经营单位折价回收、镇乡街道或片区集中存放运输、部门监督协调的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机制。

3.5大力推广“绿色植保”和合理用药技术

开展植保统防统治服务,选择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适时适期用药,减少农药施用量。继续大力实施“肥药双控”工程,依靠科技,优化肥料配比和农药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控制肥料农药施用强度。

3.6适度稳定水稻种植面积

权威研究表明,水稻田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水源涵蓄保持、固氮能力、土壤有机质保存、人工湿地作用、净化污染物等。因此,应高度重视水稻和水稻田在粮食安全和环境友好中的重要作用,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努力保持“喜看稻菽千重浪”优美的田园风光,使水稻田不仅提供粮食,还使其在环保和生态方面为人类造福。

3.7加快农业“三品”认证

努力提高“三品”农产品比重,到2012年全区建设提升无公害基地120个,新增无公害基地75个、绿色农产品基地6个、有机农产品基地13个,累计新增农业“三品”种植基地面积10.5万亩,全区通过认证面积达到39.6万亩,且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达到60%以上。

低碳农业范文篇3

关键词:低碳;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

农业机械化涉及输入与输出等多个系统,涉及技术、资金、信息、人力以及物流等众多内容,有利于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了农业发展质量和生产力水平,降低农业成本和农业劳动力投入等。目前,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和落后现象较为严重,与全国当前所推行的低碳化社会经济有较大的偏离,因此,全国农业低碳化仍然有较长的路要走。

一、低碳农业机械化及农业机械低碳化

低碳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机械低碳化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低碳农业的机械化,即“农业机械在全面实现节约化、低碳化设计及制造、使用与更新废弃的基础上,探索符合国情的新型农机化发展模式与推广体系,通过农机作业委托、农机互助共享等方式来降低农业生产中的农机能源消耗和环境排放,力争用最低的农机总投入和装备水平获得最大的农机化产出效益。”[1]二是农业机械低碳化,淘汰微小型、单一功能技术落后的农机具,使农业机械逐步实现低碳化。

二、实现低碳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机械低碳化的措施

1、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

目前,全国农机市场由于竞争秩序仍然存在较大问题,企业在产品竞争力和利润的提高上,过于重视农机性能与价格,而忽略低碳化要求,因此,农机的制造与使用都会有大量污染物产生。生态设计出于全生命周期考虑,在产品设计和开发全部阶段考虑环境因素,再对设计方向作决策,既降低了资源消耗,保护了环境,又为企业减少了成本和潜在责任风险。绿色制造将环境因素和资源效益全部纳入到机械全生命周期中,力求达到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化和资源利用最大化,全面协调企业的经济视察地效益。

2、清洁生产

农业机械化的清洁生产,即农业机械在设计、制造及使用过程中保持低碳化标准,把农机和农艺有效结合在一起,使耕作方式大幅提升、新型能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推动农业生产安全、高效、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居住环境和农业产品生长环境。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降低能源、资源消耗量和有毒物质的排放量,从源头上保持低碳化。第二,强化对农机生产的清洁生产控制,严格管理产地环境,创新、优化工艺以降低毒害废弃物的排放。第三,控制好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与再利用,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要做好回收处理和循环利用工作,确保农机产品产地全过程的清洁与安全。

3、农业机械使用过程的低碳化

农业机械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毒害气体的排放是农业机械低碳化和低碳农业机械化的一大阻碍。农村有大量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加大对生物燃油改动机的研究与利用、提高燃料使用性能、降低碳含量的排放量是低碳化的重要环节。如秸秆用途的多样化,加大对秸秆发酵制沼气技术的研究与运用,使沼气能够更大限度的发挥改动机燃料的功能。在农业机械的使用中要提高农业机械作业效率、农业机械综合利用率,有效降低农机单位作业面积能耗[2]。

4、建立农业机械化全程碳排放标准体系

农机具的使用和保养的不合理性,对于能耗以及碳排放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制定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对农业机械碳排放等技术指标进行动态监测是确保生命周期农机具低碳化的重要环节。根据动态监测数据及时淘汰或更换能耗较高的农机具,确保农业机械始终保持较好的技术状态。对于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与产出所涉及的资源和能耗进行对比,建立科学的模型,对农机具碳排放进行测度,综合分析投入产出比,根据全程测度数据分析碳排放变化规律。或者采取农业机械化生产模拟技术,对于可能的碳排放数据进行评估,对于各个环节的农机使用及碳排放进行对比,找出可以提高的环节,从技术上有效推动低碳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机械低碳化。

5、合理使用农机具进行农业耕作

首先,在农机具使用上要避免一专多能,根据不同作物选用不同农具[3]。根据农耕环境选择农机具,达到收割彻底性和播种均匀性等效果。其次,根据农机功率和性能的一致性合理搭配轻重型农机具,使设备效率更大化,从而降低机械能耗。最后,要重视对农机具的维护、保养和报废,农机具的保养、维护既是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环节,也是降低功耗及碳排放的有效方式,要避免农机具在过度劳损状态下使用。农机具的报废要及时,对于技术落后、能耗高、使用时间超期以及碳排放较多的老旧农机,要及时报废,提高农民对先进农机的使用意识和习惯,逐步以先进技术替代落后技术。

三、结语

农业是基础产业,也是当前发展较为落后的行业之一,尤其以农业机械化的问题更为复杂。由于全国对农副产品需求的大幅增加,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必然选择,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最大推动力。但全国当前农业机械化存在很大的问题,尤其在低碳化方面发展严重不足,农机具的技术性、环保性、安全性、可持续性都存在极大的问题,需要政府部门、技术人员、农业劳作者、市场等各方协作,才能真正做到低碳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机械低碳化。

作者:李军 单位:山东日照市农业机械管理局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站

参考文献

[1]杨印生,舒坤良.低碳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机械低碳化[j].农机化研究,2015(2):6-9.

低碳农业范文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农业;发展战略

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在以往的时间里,农业活动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造成了重大伤害,特别是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造成了高碳量的排放,致使温室效应逐步加剧,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全球变暖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发展低碳农业是当前低碳经济发展下应该坚持的战略,我们应该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上,寻求到创新的农业发展战略,为实现低碳农业和低碳经济而努力。

一、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的相关内容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提出还是源自于十几年前的英国,英国是最早发现能源的安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低碳经济指的是人们要在正确的理念指导下,通过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或法律法规,利用创新的技术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并要为开发出新能源而努力,尽最大程度来减少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和污染,减少高碳气体的排放,从而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农业的概念虽然并没有明确的官方定义,但是它的理念源自于低碳经济,同样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实现的绿色种植、绿色生产、绿色排放等农业活动,尽可能的使用无毒无害的产品,减少农药、化肥、机械等产品的过分依赖,杜绝大面积焚烧秸秆而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减少农业活动中高碳的排放量,实现绿色的低碳的农业发展。

二、实现低碳农业的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多,我国的农业发展和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甚至出现了非法垦荒等现象,使得生态绿地越来越少,大面积的农业开发加剧了水资源的使用和浪费,水土的流失使当前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农田开发的机械化也造成了众多废弃物的产生,再加上大量高污染的农药、化肥等产品使得土壤化学含量超标,水质和土壤及农作物、植物的质量不断下降,人们过于重视工业的开发,忽略了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发展,使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得不到提升,种种原因,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了威胁,实现低碳农业发展可以将以上提出的种种障碍性因素进行针对式的处理,尽最大限度的减少在农业生产或开发过程中二氧化碳及高碳气体的排放,有助于促使低碳农业的发展,并维护人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既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缓和人与自然关系最为重要的必要路径。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低碳农业发展战略

(一)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低碳农业的发展理念

想要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首要的任务就是理念上的转变和普及,提升农民低碳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强相关内容的宣传或讲解,借助农业生产中新型的技术或设备提高农民在农业活动和发展中的认识,做好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宣传工作,尽力完善农村生态农业的设备及创新的技术,可以在当地举办技术解说交谈以及高碳农业对生态破坏的负面效应的相关会议,让当地农民都参与其中,尽量让更多的农民认识到低碳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完善低碳农业的发展战略

相关的地方政府要以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当地农业的发展状况来分析,并制定符合该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的战略决断,完善激励和监督制度,对违反低碳农业发展的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或警告,杜绝一切生态污染问题的出现,提倡绿色环保的农业发展模式,针对非法垦荒的行为要进行严抓严打,加强监督部门的执行力度,不定期的走入到地方中去,寻找影响低碳农业发展的潜在因素。提升该地区农业经济在绿色发展的前提下得到稳步的提升。

(三)坚持创新科技创新应用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

在已有的低碳农业发展理念下,相关的部门要加强对农业创新技术工作的研发,鼓励技术人员投入到新型技术的研究中,适当的给予资金的支持和投入,让研究工作者积极主动的将精力投放在创新技术开发的事业中,为研制低碳环保的农业设备或技术创造良好的基础,为了让农民更好的使用新型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当地的政府要完善该项目的补贴政策,实现创新技术及设备的广泛应用,促使低碳农业和人们生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农业低碳发展结构及模式的创新改变传统的单一化农业生产模式,带领农民群众寻找更广阔的农业生产空间,丰富农作物的种类,发展出属于当地的农作特色,如生态化绿色的采摘园,通过网络进行大力宣传,促使城市居民主动的来到城郊或农村游玩和观光,不但能让该地区经济得到快速提升,还能加强当地绿色务农的宣传,实现了现代低碳农业、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低碳经济下的农业发展战略应该以实际出发,遵循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农业理念,转变传统的农业结构,实现农业技术、设备上的创新开发,坚持低碳农业发展战略的创新原则,坚持农业科技和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坚持经济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农业发展战略,提高农民整体的低碳化农业发展的认识,在人们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提升的同时,又维护了低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远红.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创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263-267.

[2]王雪.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创新[j].农业经济,2013,(12):57-58.

低碳农业范文篇5

1.低碳经济兴起的背景。由于之前以化石能源为主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燃烧,导致了大量的污染气体的排放和生态资源的过度消耗,最终诱发了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生态现状。为了建立一个低能耗、地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就以为了低碳经济的转型发展就此展开序幕。

2.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经济的是在减少温室气体排的基础之上,形成以新型的低碳能源系统、低碳利用技术以及低碳产业体系为主的经济运营模式。低碳经济是指从产品生产、消费流通以及最后的循环利用都是以低碳模式完成的,是在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经营创新以及能源开发的基础上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还必须承担环保工作,形成低能耗的经济运营,通过适当调整经济结构,建设生态文明的低碳经济社会。低碳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通过较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形成的一种节约型、环保型、健康型的绿色农业经济,从而从根本上保护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因此,低碳农业又可以被称作为生物多样性农业。

二、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农业传统耕作观念根深蒂固。我国的经济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属于经济比较繁荣、科技发展比较迅速的地方,所以在东部沿海地区会更加顺利的完成生态农业和低碳经济的推广。但是在一些偏远的山区或者西部区域,由于传统的耕作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他们的固定生产模式暂时并没有受到冲击,所以从思想上还不能迅速的接受低碳发展的观念,这种传统的耕作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低碳农业发展的需求。

2.现代低碳农业理念还不稳固。近年来,政府为了更好的推进国家低碳农业的发展,在节能、环保以及循环经济能够方面也已经做了比较广泛的宣传。但是目前的低碳经济推广主要是针对工业发展,对于农业方面涉及的并不多,只是在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等农业发展中做了普及宣传。对于农业生产者而言,对低碳农业的认识还非常浅显,也没有在农业种植方面形成浓厚的应用氛围,所以由于现代低碳农业还没有在生产者之间建立固定的观念,所以很难促进低碳农业的普及。

3.低碳农业技术体系尚未建立。在农业的生产方式上,由于农民已经习惯了使用化肥、农药进行农业耕作的模式,这种高碳的化学生产模式不仅造成了资金上的大量消耗,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并且,由于缺乏专业农技人员的指导,农民在进行耕作经营的时候无法接受到系统科学的技术指导,对于化肥、农药的过分依赖也在无形中强化了高碳的农业生产模式,使其成为了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4.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不足。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或者偏远地区中具有相当文化基础和一定知识水平的劳动力都在不断的涌向大城市求发展,使当前农村的主要劳动力人员大量流失,留下的主要是知识年迈的老人和儿童,这就使得农业科技的发展更加困难,也无法全面快速的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地方,由于科技信息的限制,加上人员劳动力的断层,很难实现低碳农业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

三、农业转型的必然趋势

传统的产业转型总是以工业发展为主,以城市为主要发展阵地,而对农业的关注较少,也很少涉及到农村的经济转型发展。由于农业具有排放碳的同时又储存碳的属性,所以对生态的建设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在当前节能减排、文明生态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农业已经成为了农业转型升级发展中的必然趋势。

1.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由于环境污染的不断恶化,对我们当前的生态环境平衡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偏南方的贵州、云南、广东地带等省份已经出现了大面积的高温少雨的极端天气。由于降雨量的减少,使农业耕地经受着旱灾的影响,大量的牲畜饮水得不到有效供应,而在其他省份的部分地区,还经常遭受着持续性的大量降雨天气,引起农业耕地的洪涝,对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2.高碳农业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人类社会从最初的原始农业逐步过渡到传统农业,再到现代工业化的农业发展,可以说农业发展一直处于逐步提升的过程。当前的农业种植过分依赖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不仅污染了环境,对生态平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将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迅速减少,极大的降低农产品的品质,在人体摄入这些经过农药喷洒的农产品后,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工业化农业已经成了一种高碳化的农业,不仅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还对人类的生存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3.发展低碳农业是我国生态化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想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就必须从低碳农业的发展理念、科技应用、农业技术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促进生态平衡和农业生产的和谐相处,以最有效的农业发展方式来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低碳农业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农业生产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碳的排放,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全球变暖的环境威胁。

4.低碳农业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由于全球范围内的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公众的极度关注,市场也在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环保指标的要求标准。农业的竞争力已经逐步成为评价一个国家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准。所以企业的最终生产要符合相应的标准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顺利发展,低碳农业也成为了应对农业贸易壁垒的主要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发展低碳农业的策略建议

在低碳农业的发展模式中,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技术是关键的原则。在推动低碳农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农民的增收效益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农民、政府、技术三个因素的合理安排,推动低碳农业的快速发展。

1.建立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对于低碳农业的发展来说,建立适当的激励制度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低碳农业模式的创新,并且也可以增加人们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性。激励机制在低碳农业中的应用可以分为很多种方式,比如,国家可以通过采取优惠政策、生产补贴以及资金支持等措施鼓励低碳农业的发展。当然除了从一方面进行鼓励外,也可以从另一方面进行限制,比如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条例规定,针对高碳农业的发展必须要担负相应的生态污染补偿费用,通过这样的规定,就会在无形中增加高碳农业的发展成本,也就可以顺利促进高碳农业逐步向低碳农业的过渡。

2.完善支撑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低碳农业的是建立在低能耗、低排放以及低污染的运营基础之上的,但是关键的发展支撑力量是低碳技术的应用。所以,在发展低碳农业的同时,要形成不断的科技创新模式,经过在低碳农业的发展的创新、改革、吸收、消化等途径的确切实施,全面改善低碳农业中的技术应用,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发展低碳农业,比如,无污染的新能源开发以及维持生态平衡的固碳减排等措施,可以更加有效的促进低碳农业的快速、全面的发展。

3.形成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考核模式。低碳农业的发展除了需要依靠不断的技术创新以外,政府的主导作用在低碳农业的发展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通过连接低碳产业发展与政绩考核的关系,增加各级领导对低碳农业的关注度,这样的政绩考核机制,可以更加快速的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的转型升级以及生态保护中引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将实际的开展效果融入到各级领导的政绩考核中,以各级领导的实际行动推动“三农”建设的快速发展。

低碳农业范文篇6

“低碳”是近期最热的词之一。但现在人们一谈到低碳经济,讲工业的多,讲城市的多,讲农业的少,讲乡村的少。事实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新近指出,耕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吨的二氧化碳。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生态农业系统可以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无需生产工业化肥,每年可为世界节省1%的石油能源,不再把这些化肥用在土地上还能降低30%的农业排放。所以,低碳经济在农业上大有可为。

低碳农业就是生物多样性农业。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和工业化农业阶段。工业化农业过程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农田开垦和连片种植引起自然植被减少,以及自然物种和天敌的减少;农药的使用破坏了物种多样性;化肥造成了环境污染,进而也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品种选育过程的遗传背景单一化及其大面积推广,造成了对其他品种的排斥??如果用碳经济的概念衡量,这种农业可以说是一种“高碳农业”。改变高碳农业的方法就是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由于可以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某种意义上正属于低碳农业。

低碳农业是指以减少大气温室气体含量为目标,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和适应变化技术为手段,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壤有机质、做好病虫害防治、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等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的农业。低碳农业首先是一种理念,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发展方向,它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不仅要像生态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且在农业能源消耗越来越多,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电力、石油和煤气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况下,还要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排放的降低。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低碳农业只是一个离我们比较遥远空洞的概念呢?绝对不是。最简易、最有效的例子就是植树造林。据科学测定,1hm2茂密的森林,一般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1005kg,放出氧气735kg,可供975人1天的需要。1hm2玉米地产出的秸秆就可以压制出7.5t秸秆炭,1.3t秸秆即可满足1户农民全年的取暖做饭。

低碳农业具备五大特点。一是低耗性。低碳农业体系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二是持续性。低碳农业的转型,不仅意味着农业经济形态的转变,更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农业革命,它涉及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业生产技术转型、食品安全、国民健康、城乡关系,以及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多方面的问题。低碳农业并不意味着产出剧烈下降,生产停滞不前,而是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高优性。低碳农业是生产绿色产品的过程,既要收获优质产品,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产生态双安全。四是协调性。低碳农业运作与发展涉及多领域,尤其是生产与生态的协调。资源与环境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资源贫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现实困惑都要求人们必须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农业的本质是生态农业经济,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资源贫乏的压力;而通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强化生态建设来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更是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五是系统性。发展低碳农业,要有统筹的思维,即要考虑如何从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避免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农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食品安全和人们健康,这无疑是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2发展低碳农业的意义。

2.1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

发展是硬道理。农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科学发展。建设低碳农业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一致,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关于发展的科学思想和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又为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拓宽了低碳农业发展的思路,提高了低碳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2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低碳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解决面源污染的一场革命,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中,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农产品的安全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化生产、从大量使用农药到生产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从农业有机废弃物乱堆乱放到无废物、从难以为继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低碳农业。通过发展低碳农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3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清洁工程稳步推进,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就可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2.4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发展低碳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5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低碳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低碳农业又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低碳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3推动低碳农业发展的思路。

发展低碳农业,最终实现低碳生活,任重道远。因此,要大力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制定相关政策。

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形成低碳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制定法律法规。十多年来,中国相继出台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修订了《土地管理法》等一系列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为此,可以借鉴美国做法,结合中国实际,有针对性地出台法律法规,尽快制定并完善农业投入品对生态环境影响等相关标准,加强农产品标准的制定,控制过量的化学品的投入引起的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问题,规范低碳农业发展。二是建立财政支持政策。对农村购买太阳能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同时,大力扶持乡镇低碳生产企业,在税收上予以优惠,帮助企业提高产量、质量和科技含量。三是完善投融资体系。推进农村集约化经营,全力打造低碳、可持续的现代化大农业。

3.2依靠科技支撑。

加快农村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一是要提升粮食核心产区的低碳农业基础建设。加大整合力度,重点建设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生态畜牧业、粮食(叶菜)功能区等项目,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打好基础。

二是要加强培育适应低碳环境的优良品种。要大力推动农作制度创新,推广一批稳粮高效、农牧循环、水旱轮作等发展模式。三是要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轻农业发展中的碳含量。如用粪肥、堆肥或有机肥替代化肥,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等。四是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借科技之力,将各类农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进行系列开发、深度加工。如将原本是负担的废菌包,一经科技“魔术之手”,转身变为吃香的有机肥,进而又延伸出一条新的产业链。如此,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具有显著的生态效应。既节约了能源资源,又解决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了优质高效低耗低碳的农业经济。

3.3注重资源节约。

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一是发展节水农业。目前,我国农业年用水量约为4000亿吨,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8%,是最大的用水户。其中灌溉用水量为3600亿~3800亿吨,占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据水利部农水司测算,全国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6,即从水源到田间,约有一半以上的灌溉水因渗漏、蒸发和管理不善等原因没有被作物直接利用。灌溉后农田水的利用效率也很低,每吨水生产的粮食约1kg,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因此,要以实用技术与先进设施的集成推广,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灌溉制度,调整种植结构,推行抗旱耕作。农作物布局要以水资源的分配为依据,提高用水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积极发展砼防渗渠道和管道输水,可以减少和避免水的渗漏与蒸发;改造落后的机电排灌设施,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和农作物喷灌、微喷灌、滴灌等技术,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二是发展节投农业。其实质是有害投入品减量。

实施有效替代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使用。这是工业革命成果在农业上的应用,对农业的增产作用显著,但其负面作用也不可忽视,既有可能带来农产品的残毒,又有可能带来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退化,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在以往成功研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减量与替代的配套技术,如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用生物农药、生物治虫替代化学农药,用可降解农膜替代不可降解农膜。要集成推广测土配方与精准施肥技术,集成推广生物农药与综合防治技术,使之用得少、用得好,少残留、少污染,真正实现肥药的合理利用,以求达到丰产治污双赢的目的。三是发展节地农业。其核心是实施优化与合理的立体种养,构建循环利用体系。立体种植、养殖旨在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可以拓展生物生长空间,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产出效益。在南方的江海冲积平原,常见的有农作物合理间种、套种的立体种植模式,如:桑田秋冬套种蔬菜、桑田夹种玉米的农桑结合;苗木合理夹种的花卉林木结合;稻鱼共生、菱蟹共生、藕鳖共生、藕鳝共生的农渔结合;以及水网地区的林草渔牧结合等。这些地区已经积累了一田多用与一地共用的丰富经验。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多因素共生的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合理途径与能量转变效率,并据此建立标准化生产规程,配套相应的设施,实现传统农业向标准农业的产业化转变与跨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4实施清洁工程。

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一是实施清洁能源。要利用农村丰富的资源发展清洁能源,推进集约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推进人畜分离养殖小区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努力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目前农村主要有:风力发电、秸秆发电、秸秆气化、沼气、太阳能利用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各地积极实施“一池(沼气池)三改(改厕、改厨、改圈)”生态富民工程,既净化了环境又获取了能源,还增加了收益,深受农民群众的普遍好评。二是实施清洁生产。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推进农业清洁生产,要推广节肥节药技术,进一步调整优化用肥结构,提倡增施有机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淘汰“跑、冒、滴、漏”的生产器械,推广低容量喷雾技术,减少农药用量。要在现代农业的大框架之中,依照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高优化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规划与建设“三品”基地。“三品”即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这三种农产品因其品质好、无农药残留或微农药残留,深受消费者欢迎。为此,各地要在过去成功与探索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三品”基地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使农产品的安全性能大幅度提高,以求实现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三是实施清洁家园。要科学规划,建设乡村,配套基础设施,优化景观布局;实现统一处置生活垃圾,有效转化废弃资源,使之成为宜居胜地,绿色家园,靓丽景观。

3.5建设乡村新镇。

一是推行以低碳农业发展为理念的乡村新集镇规划。以低碳农业的理念进行乡村新集镇的规划、改造和建筑设计,搞好乡村新集镇居住、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的合理配置。完成低碳农业理念指导下的现有乡村新集镇公交系统,建成融入城市交通主干线的快捷公共交通网络。

二是大力推进生态乡村新集镇建设。大力植树造林,重视培育林地,特别是营造生物质能源林,在吸碳排污、改善生态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以最大限度保护蓝天碧水为目标,加快清洁能源替代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乡村新集镇污水达标排放,加快绿化步伐。

三是积极推行建筑节能。加强节能管理,把建筑节能监管工作纳入工程基本建设管理程序。鼓励新建居住建筑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扩大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节能改造,研究政策措施,打秆焚烧或丢在公路边、河流中,造成二次污染。二是养殖废弃物排放污染。部分养殖场畜禽排泄物没有经过处理就进入耕地、河流,网箱养殖、河蚌投饲等引起河道淤积、水体富营养化等现象随处可见。三是农村生活污染相当突出。人们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污染对农村环境造成的影响已越来越严重。全市农村中约有20%的人粪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约有80%的生活垃圾随意倒在山地、路边、江河,而绝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物分解、耗能产品大量投入和秸秆资源的不合理处理都会导致碳排量增加。

3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

3.1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发展低碳农业的良好氛围。

把低碳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广泛开展低碳农业宣传,提高农业生产主体——农民群众的低碳意识,努力使发展低碳农业成为自发行为。要把低碳农业基本知识,纳入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促进低碳农业知识的普及和应用。

3.2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制定低碳农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坚持把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建立健全低碳农业投入保障机制。政府尽早对农业低碳经济发展做出专门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补贴、税收等优惠政策,比如对秸秆还田、养殖废物处理、设施防控病虫和新肥料使用等技术推广的补助和扶持,充分调动各级抓好低碳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加速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低碳农业发展原动力。

科技是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原动力。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结合农业主导产业建设实践和农民的切实需要,以服务农业和农民为宗旨,办好各类培训班,扩大培训数量,提高培训质量。积极组织科技服务下乡活动,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二是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传授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有关知识。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低碳农业发展的原动力。

低碳农业范文篇7

关键词:低碳农业;节能减排。

1低碳农业的含义与特点。

“低碳”是近期最热的词之一。但现在人们一谈到低碳经济,讲工业的多,讲城市的多,讲农业的少,讲乡村的少。事实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新近指出,耕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吨的二氧化碳。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生态农业系统可以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无需生产工业化肥,每年可为世界节省1%的石油能源,不再把这些化肥用在土地上还能降低30%的农业排放。所以,低碳经济在农业上大有可为。

低碳农业就是生物多样性农业。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和工业化农业阶段。工业化农业过程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农田开垦和连片种植引起自然植被减少,以及自然物种和天敌的减少;农药的使用破坏了物种多样性;化肥造成了环境污染,进而也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品种选育过程的遗传背景单一化及其大面积推广,造成了对其他品种的排斥??如果用碳经济的概念衡量,这种农业可以说是一种“高碳农业”。改变高碳农业的方法就是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由于可以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某种意义上正属于低碳农业。

低碳农业是指以减少大气温室气体含量为目标,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和适应变化技术为手段,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壤有机质、做好病虫害防治、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等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的农业。低碳农业首先是一种理念,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发展方向,它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不仅要像生态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且在农业能源消耗越来越多,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电力、石油和煤气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况下,还要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排放的降低。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低碳农业只是一个离我们比较遥远空洞的概念呢?绝对不是。最简易、最有效的例子就是植树造林。据科学测定,1hm2茂密的森林,一般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1005kg,放出氧气735kg,可供975人1天的需要。1hm2玉米地产出的秸秆就可以压制出7.5t秸秆炭,1.3t秸秆即可满足1户农民全年的取暖做饭。

低碳农业具备五大特点。一是低耗性。低碳农业体系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二是持续性。低碳农业的转型,不仅意味着农业经济形态的转变,更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农业革命,它涉及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业生产技术转型、食品安全、国民健康、城乡关系,以及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多方面的问题。低碳农业并不意味着产出剧烈下降,生产停滞不前,而是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高优性。低碳农业是生产绿色产品的过程,既要收获优质产品,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产生态双安全。四是协调性。低碳农业运作与发展涉及多领域,尤其是生产与生态的协调。资源与环境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资源贫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现实困惑都要求人们必须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农业的本质是生态农业经济,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资源贫乏的压力;而通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强化生态建设来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更是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五是系统性。发展低碳农业,要有统筹的思维,即要考虑如何从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避免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农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食品安全和人们健康,这无疑是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2发展低碳农业的意义。

2.1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

发展是硬道理。农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科学发展。建设低碳农业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一致,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关于发展的科学思想和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又为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拓宽了低碳农业发展的思路,提高了低碳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2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低碳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解决面源污染的一场革命,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中,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农产品的安全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化生产、从大量使用农药到生产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从农业有机废弃物乱堆乱放到无废物、从难以为继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低碳农业。通过发展低碳农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3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清洁工程稳步推进,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就可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2.4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发展低碳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5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低碳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低碳农业又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低碳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3推动低碳农业发展的思路。

发展低碳农业,最终实现低碳生活,任重道远。因此,要大力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制定相关政策。

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形成低碳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制定法律法规。十多年来,中国相继出台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修订了《土地管理法》等一系列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为此,可以借鉴美国做法,结合中国实际,有针对性地出台法律法规,尽快制定并完善农业投入品对生态环境影响等相关标准,加强农产品标准的制定,控制过量的化学品的投入引起的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问题,规范低碳农业发展。二是建立财政支持政策。对农村购买太阳能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同时,大力扶持乡镇低碳生产企业,在税收上予以优惠,帮助企业提高产量、质量和科技含量。三是完善投融资体系。推进农村集约化经营,全力打造低碳、可持续的现代化大农业。

3.2依靠科技支撑。

加快农村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一是要提升粮食核心产区的低碳农业基础建设。加大整合力度,重点建设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生态畜牧业、粮食(叶菜)功能区等项目,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打好基础。

二是要加强培育适应低碳环境的优良品种。要大力推动农作制度创新,推广一批稳粮高效、农牧循环、水旱轮作等发展模式。三是要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轻农业发展中的碳含量。如用粪肥、堆肥或有机肥替代化肥,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等。四是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借科技之力,将各类农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进行系列开发、深度加工。如将原本是负担的废菌包,一经科技“魔术之手”,转身变为吃香的有机肥,进而又延伸出一条新的产业链。如此,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具有显著的生态效应。既节约了能源资源,又解决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了优质高效低耗低碳的农业经济。

3.3注重资源节约。

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一是发展节水农业。目前,我国农业年用水量约为4000亿吨,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8%,是最大的用水户。其中灌溉用水量为3600亿~3800亿吨,占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据水利部农水司测算,全国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6,即从水源到田间,约有一半以上的灌溉水因渗漏、蒸发和管理不善等原因没有被作物直接利用。灌溉后农田水的利用效率也很低,每吨水生产的粮食约1kg,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因此,要以实用技术与先进设施的集成推广,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灌溉制度,调整种植结构,推行抗旱耕作。农作物布局要以水资源的分配为依据,提高用水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积极发展砼防渗渠道和管道输水,可以减少和避免水的渗漏与蒸发;改造落后的机电排灌设施,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和农作物喷灌、微喷灌、滴灌等技术,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二是发展节投农业。其实质是有害投入品减量。

实施有效替代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使用。这是工业革命成果在农业上的应用,对农业的增产作用显著,但其负面作用也不可忽视,既有可能带来农产品的残毒,又有可能带来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退化,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在以往成功研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减量与替代的配套技术,如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用生物农药、生物治虫替代化学农药,用可降解农膜替代不可降解农膜。要集成推广测土配方与精准施肥技术,集成推广生物农药与综合防治技术,使之用得少、用得好,少残留、少污染,真正实现肥药的合理利用,以求达到丰产治污双赢的目的。三是发展节地农业。其核心是实施优化与合理的立体种养,构建循环利用体系。立体种植、养殖旨在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可以拓展生物生长空间,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产出效益。在南方的江海冲积平原,常见的有农作物合理间种、套种的立体种植模式,如:桑田秋冬套种蔬菜、桑田夹种玉米的农桑结合;苗木合理夹种的花卉林木结合;稻鱼共生、菱蟹共生、藕鳖共生、藕鳝共生的农渔结合;以及水网地区的林草渔牧结合等。

这些地区已经积累了一田多用与一地共用的丰富经验。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多因素共生的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合理途径与能量转变效率,并据此建立标准化生产规程,配套相应的设施,实现传统农业向标准农业的产业化转变与跨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4实施清洁工程。

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一是实施清洁能源。要利用农村丰富的资源发展清洁能源,推进集约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推进人畜分离养殖小区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努力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目前农村主要有:风力发电、秸秆发电、秸秆气化、沼气、太阳能利用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各地积极实施“一池(沼气池)三改(改厕、改厨、改圈)”生态富民工程,既净化了环境又获取了能源,还增加了收益,深受农民群众的普遍好评。二是实施清洁生产。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推进农业清洁生产,要推广节肥节药技术,进一步调整优化用肥结构,提倡增施有机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淘汰“跑、冒、滴、漏”的生产器械,推广低容量喷雾技术,减少农药用量。要在现代农业的大框架之中,依照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高优化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规划与建设“三品”基地。“三品”即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这三种农产品因其品质好、无农药残留或微农药残留,深受消费者欢迎。为此,各地要在过去成功与探索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三品”基地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使农产品的安全性能大幅度提高,以求实现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三是实施清洁家园。要科学规划,建设乡村,配套基础设施,优化景观布局;实现统一处置生活垃圾,有效转化废弃资源,使之成为宜居胜地,绿色家园,靓丽景观。

3.5建设乡村新镇。

一是推行以低碳农业发展为理念的乡村新集镇规划。以低碳农业的理念进行乡村新集镇的规划、改造和建筑设计,搞好乡村新集镇居住、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的合理配置。完成低碳农业理念指导下的现有乡村新集镇公交系统,建成融入城市交通主干线的快捷公共交通网络。

二是大力推进生态乡村新集镇建设。大力植树造林,重视培育林地,特别是营造生物质能源林,在吸碳排污、改善生态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以最大限度保护蓝天碧水为目标,加快清洁能源替代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乡村新集镇污水达标排放,加快绿化步伐。

三是积极推行建筑节能。加强节能管理,把建筑节能监管工作纳入工程基本建设管理程序。鼓励新建居住建筑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扩大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节能改造,研究政策措施,打秆焚烧或丢在公路边、河流中,造成二次污染。二是养殖废弃物排放污染。部分养殖场畜禽排泄物没有经过处理就进入耕地、河流,网箱养殖、河蚌投饲等引起河道淤积、水体富营养化等现象随处可见。三是农村生活污染相当突出。人们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污染对农村环境造成的影响已越来越严重。全市农村中约有20%的人粪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约有80%的生活垃圾随意倒在山地、路边、江河,而绝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物分解、耗能产品大量投入和秸秆资源的不合理处理都会导致碳排量增加。

3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

3.1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发展低碳农业的良好氛围。

把低碳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广泛开展低碳农业宣传,提高农业生产主体——农民群众的低碳意识,努力使发展低碳农业成为自发行为。要把低碳农业基本知识,纳入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促进低碳农业知识的普及和应用。

3.2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制定低碳农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坚持把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建立健全低碳农业投入保障机制。政府尽早对农业低碳经济发展做出专门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补贴、税收等优惠政策,比如对秸秆还田、养殖废物处理、设施防控病虫和新肥料使用等技术推广的补助和扶持,充分调动各级抓好低碳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加速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低碳农业发展原动力。

科技是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原动力。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结合农业主导产业建设实践和农民的切实需要,以服务农业和农民为宗旨,办好各类培训班,扩大培训数量,提高培训质量。积极组织科技服务下乡活动,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二是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传授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有关知识。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低碳农业发展的原动力。

3.4加快实施清洁工程,促进低碳农业全面发展。

首先是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为重点,综合组装配套推广农业清洁技术;其次是以控制农村生活污染为重点,建立废弃物收集处理、生活污水净化设施与物业管理制度;最后是以优化农民居住条件为重点,实施生态庭院建设。

参考文献:

[1]赵文晋,李都峰,王宪恩。低碳农业的发展思路[j].环境保护,2010,(12):38-39.

低碳农业范文篇8

1发展低碳农业的必要性

1.1低碳农业是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低碳农业的核心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最小的要素投入获取最大的农业生产效益[3]。因此,低碳农业既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又符合我国特殊的生产条件。

1.2低碳农业是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在农业上的发展,其要求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农业生物质能源,既保证农作物高产稳产,又不会对气候变暖增添压力。发展低碳农业本身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内容,是农业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4]。

1.3低碳农业符合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趋势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国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壁垒形成的倒逼机制,促使发展低碳农业,严格控制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环保指标,以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

2大荔县低碳农业发展现状

2.1农作物高产创建技术

县农技中心围绕项目建立主要作物万亩高产示范区,先后开展了小麦、棉花、花生等高产创建技术示范。在各示范区整合农技、土肥、植保等技术力量,按照统一良种、统一种植模式、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草鼠害防治、统一机械化收获的“五统一”要求,实施了规格化精量播种、平衡施肥、合理密植、节水喷灌、田间科学管理、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为带动全县作物丰收高产打下技术基础。

2.2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体系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主要在设施蔬菜上实施,秸秆在微生物菌种、净化剂等的作用下,定向转化成蔬菜作物生长所需的气肥、热量、抗病孢子、酶、有机和无机养料,进而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和有机生产。县农技中心在设施蔬菜示范园区开展了此项技术示范,取得了很好效果。这种有机栽培技术成本低、易操作、资源丰富、投入产出比大,环保效应显著。以秸秆代替化肥,以植物疫苗代替农药,密切结合农村实际,促进资源循环增值利用和多种生产要素有效转化,使生态改良、环境保护与农作物高产、优质、无公害生产相结合,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撑及开辟了新的途径。

2.3节肥节水技术

实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尽量减少化肥施用,提倡化肥深施,推广缓释长效肥,提高化肥利用率。针对设施蔬菜产业开展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将灌溉系统与施肥系统相结合,根据蔬菜需水需肥规律,把施肥融于滴灌环节,提高科学施肥的技术含量,提高水肥利用率,节水节肥,是一项先进的节本增效实用技术,将成为助农增收的一项有效措施。

2.4病虫绿色防控技术

在加强农业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监测预报水平的基础上,加快农作物病虫标准化防控进程。从提高生态控制能力入手,综合运用杀虫灯、色板及昆虫性信息素等“三诱”防治技术及防虫网阻隔等物理措施,增加生物防治比重,使用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等高效低毒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县农技中心近两年在省植保总站的项目支持下,在大荔县阿河建立设施蔬菜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开展了以黄板诱杀害虫技术、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技术、科学用药技术为主的绿色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取得了良好效果。县农技中心还在沙苑地区建立了千亩黄花菜芦笋地下害虫综合防治示范区,开展了以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物理措施为主的技术示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将进一步得到推广。

2.5加大推广农村沼气建设的力度

近年来,县农技中心以“一池三改”为主要内容,因地制宜地推广了“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逐步普及农村户用沼气,即把沼气建设与改厨、改厕、改圈结合起来,将生活垃圾、牲畜粪便、作物秸秆发酵成沼气,而沼液可以代替农药,沼渣可以代替化肥,既变废为宝,美化环境,又节省开支,增加收入,这就是典型的农业低碳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推广农村沼气建设的力度,以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为重点,加快建设养殖场沼气工程;在人畜分离、实行小区集中养殖的村庄,建设沼气集中供气工程。

3目前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3.1气候性自然灾害发生的频次增加由于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造成很大影响,最明显的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频次不断增加,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变暖后,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出现的范围扩大,异常气候出现的概率大大增加,尤其是极端天气现象增多,如大荔县近年春季低温冻害和夏季暴雨冰雹灾害明显增多,这些都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品质降低,形成较大损失。

3.2生态环境恶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了威胁

农业环境污染严重,一方面由于工业的发展引起了土壤、水分的污染;另一方面由于滥用化肥、农药,使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从而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3.3社会环境条件弱化

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另外,农产品增长的空间日趋变小。农村人口基数过大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不适应,加剧了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矛盾,给资源环境造成压力,从而使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投入下降,农业科技滞后。

4低碳农业发展对策

4.1发展低碳农业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积极地提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形成结构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使各业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把优势农产品集中连片,并按照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土地等要素向专业大户集中,集约化经营,多途径节水、节地、节约能源,适度规模经营,逐步扩大低碳农业试点,及时推广应用。

4.2发展低碳农业与创新机制相结合

发展农业产前产后的延伸产业,积极招商引资,扶持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种养加、农工贸相配套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根据大荔县农产品丰富的县情,可以招商引资,引导和扶持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对各类农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进行系列开发,深度加工,做大做强加工业,增加附加值,既节约资源,又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另外,要把发展低碳农业与创新投入机制相结合,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的低碳农业发展机制。

4.3引导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目前农业生产的经营机制,从整体上讲,还是一种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小规模的农户和农场模式,这为规模化的低碳农业发展带来困难。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在传统农业的组织形态上进行改变,大力推进各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扩大现有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合作规模和合作内容,引导不同专业合作社围绕发展低碳农业进行经营合作,引导小规模的生态农户和农场,通过生态合作社扩大规模。

4.4发展低碳农业与生态农业建设相结合

可在果园建立“果、草、畜、沼、水”五位一体的循环工程,大田建立“粮(菜)、畜、沼、水”四位一体的循环工程,即农业生产与养殖业相结合,利用畜禽粪便建沼气,配套实施节水灌溉等节水技术。在果园可通过种草实现立体种植,既为畜禽提供饲料,又能保水保肥。这种模式以土地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配套发展和良性循环体系,可实现净化环境、减少病虫害、减少投资、增产增收增效等目的。近年生态观光园发展较快,可因地制宜,整合农业旅游资源,积极引导和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增加群体效益。

4.5推进相关技术培训

目前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低碳农业了解较少,要通过行之有效的相关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特别是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及经营大户对发展低碳农业的认识,尤其是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和知识,使低碳农业真正良好地发展起来。

低碳农业范文篇9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一致性,本文研究样本选取了中国30个省(区、市),研究对象不包括西藏、香港、澳门、台湾。基础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区、市)统计年鉴。根据maxdea软件测度中国30个省(区、市)2008耀2018年的低碳农业效率,maxdea通过全部样本确定最优效率前沿面,从而测算出30个省(区、市)相对于效率前沿面的效率值,效率区间分为超高效率区间(>1)、高效率区间(0.7耀1)、中效率区间(0.4耀0.7)、无效率区间(0.1耀0.4)。从全国层面来看,我国低碳农业效率水平整体偏低,历年的低碳农业效率均低于0.6,在2006耀2015年间低碳农业效率变化趋势呈现上升、下降波动的m型。从省域层面来看,我国30个省(区、市)中,低碳农业效率最大值为1.142(上海),最小值为0.185(宁夏)。低碳农业效率呈现超高效率的省份均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分别为上海(1.142)、北京(1.062)、江苏(1.055)、浙江(1.005),这部分省(区、市)能够较好地运用低碳农业生产技术,将有限的投入资源最大限度转换为“期望产出”,投入要素的冗余度较低。我国主要粮食主产省份的效率水平排序如下:江苏(1.055)、湖南(0.854)、山东(0.709)、湖北(0.629)、河南(0.581)、河北(0.578)、辽宁(0.540)、吉林(0.537)、安徽(0.442)、黑龙江(0.425)、江西(0.411),除江苏、湖南、山东、湖北外的其他省份效率值均低于全国均值水平,反映出粮食大省在农业生产中投入要素存在较大的冗余以及过量的“非期望产出”现象,因此效率水平偏离于最优效率水平。江苏省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其低碳农业效率水平表现为超高效率,原因与江苏省积极推广采用低碳节能生产技术有关。

二、空间视角下科研投资对低碳农业影响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政府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农民受教育水平作为影响我国低碳农业效率的主要解释变量,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开放水平作为控制变量。变量说明如下:政府农业科研投资强度(r&d):农业科研机构经常费用支出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单位为%;农民受教育水平(edu):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农民人数与农业就业人数比单位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edl):以可比价的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就业人数之比,单位为万元/人;农业开放水平(open):农业进口值与农业生产总值之比,其中农业进口值依据当年对美元汇率进行折算,单位为%。为保证模型的稳健性,本文分别构建空间面板固定效应杜宾模型(1)、空间面板时间固定效应杜宾模型(2)和空间面板空间时间固定效应杜宾模型(3)的,构建好模型之后借助于stata12.0估计变量的参数值,结果如表1所示。(表1)从表1各影响因子的参数估计结果发现,三种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估计结果较为一致,从模型的整体估算来看,模型(1)r2达到0.65,模型(1)和模型(3)的拟合程度达到0.8以上,模型的稳定性较高,模型的拟合程度较高。农业发展水平与低碳农业效率是负相关的,农业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农业碳排放的增长,不利于低碳农业效率的改善,但影响效果并不显著,结论与庞丽研究一致。政府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农业开放水平、农民受教育水平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系数值均通过t检验。可见,低碳农业效率水平受到政府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农业开放水平、农民受教育水平正向推进作用。空间杜宾模型中的直接效应指的是研究对象的自变量变动会影响其本身的平均程度;溢出效应指的是研究对象的自变量变动对其他对象的平均影响。政府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对低碳农业效率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分别为1.481和0.066,经济含义为当提升政府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一个百分点,对本省和毗邻省份的低碳农业效率的贡献度分别是1.481和0.066个百分点。政府农业科研投资强度能够体现各省(区、市)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能够为农业技术提供保障,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财力支撑,从而在生产源头控制碳排放。农业开放水平对低碳农业效率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分别为0.405和0.018,经济含义为当提升政府农业开放水平一个百分点,对本省和毗邻省份的低碳农业效率的贡献度分别是0.405和0.018个百分点。农民受教育水平对低碳农业效率影响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别为0.752和0.033,经济含义为当提升农业教育水平一个百分点时,对本省和毗邻省份的低碳农业效率的贡献度分别是0.752和0.033个百分点。

三、结论

本文考察了2008耀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低碳农业效率的特征,并以空间溢出效应为切入点,从空间维度出发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展开农业经济发展、农业开放度、科研投资、农民受教育程度因素对我国低碳农业效率的影响研究,主要结论有:(一)2008耀2018年我国低碳农业效率整体水平偏低,省域低碳农业效率水平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东部省份的低碳农业效率较高,中西部省份低碳农业效率虽然处于低水平,但是却具有改进空间和碳减排潜力,有能力承接东部省份的辐射作用。(二)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农民受教育水平是促进我国省域低碳农业效率的重要因素,农业开放度在一定程度能够带动农业低碳转型,但是作用效果较微弱。(三)对毗邻省份低碳农业效率的作用效果而言,农业科研投资强度的拉动作用最强,农民受教育水平也发挥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农业开放度对毗邻省份低碳农业发展的拉动效果较小。总体而言,我国省域间低碳农业效率存在较强的空间关联性和溢出效应,省域间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相互辐射带动效果。

四、政策建议

低碳农业范文篇10

1嘉兴市主要农业碳汇及其数量测算

碳汇经济主要是林业、种植业,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土壤有机质积累,实现固碳(固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制氧(释放氧气)所获取的生态效益。根据2009年单位面积作物产量及含碳量(或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数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测算:嘉兴全市主要农作物(稻、麦、菜、豆、菜、瓜等)和森林(包括林木、桑园、果园)年吸收二氧化碳分别为496.8万t和176.0万t,合计672.8万t;分别释放氧气361.3万t和128.0万t,合计489.3万t;每年仅吸碳制氧的生态效益就达102.36亿元,远超过当年度农林业产品价值60.19亿元,而欧阳志云等[5]研究也表明生态系统的各种调节功能总生态经济价值是其产品价值的8倍以上。另外,土壤也是一个巨大的碳汇库,全市土壤储碳量达860.7万t,折算碳汇价值85.2亿元(表1~表3)。固碳制氧具体测算方法[3,6]:根据各种农作物地上部分的干物质重和它们碳吸收率进行估算。作物生育期间碳吸收的估算公式为:w=(f•t)×c式中,w为作物吸收固定的碳量(t);f为作物合成单位有机干物质的碳的吸收率;t为作物的单位面积干物质重(t•hm-2);c为作物的种植面积(hm2)。作物固碳全部来自吸收空气中co2,通过光合作用形成光合产物并释放氧气,参照一般植物光合作用化学平衡式:6co2 12h2o→c6h12o6 6h2o 6o2由以上平衡式,可推算植物体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之间的关系,即每固定72gc,可吸收co2264g,释放o2192g。据此,可按单位面积农作物收成的干物重大致估算出单位面积农用地年吸碳量与年制氧量。其中,主要农作物按照平均产量和谷草比,以及该作物实测籽粒和秸秆含碳量计算;蔬菜根据每667m2平均产量,含水量以95%计算干物质;果树按照单位面积(667m2)平均产量,水果含水量85%,计算果实部分;桑园按照实测桑叶和枝条干物质产量计算;林木按照中国碳汇网每hm2吸收co220~40t,按平均30t计算。土壤固碳量,以表层土15cm厚,每667m2土壤重150t计,乘以实测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得到。固碳制氧价值计算:固碳价格:实例运用碳税法计算年吸碳价格,按国际较为公认的瑞典碳税0.15美元•kg-1为标准,按最新平均汇率1美元兑6.57元人民币,折合人民币0.99元•kg-1碳税率。制氧价格:运用工业制氧法计算年制氧价格,采用工业氧气批发价700元•t-1,换算成0.7元•kg-1。从表1可以看出,全市30.23万hm2主要农作物每年可固定co2496.8万t,释放氧气361.3万t,年固碳制氧价值达75.96亿元。其中水稻生态效益最为明显,每年通过水稻固定co2304.5万t,释放氧气221.4万t,固碳制氧合计价值46.65亿元。全市森林总覆盖面积为7.5万hm2,每年可吸收co2176.0万t,产生氧气128.0万t,固碳制氧总价值为26.4亿元,平均每hm2每年创造价值为3.52万元。其中林木地效益最为明显,平均每hm2每年创造价值为4.50万元(表2)。表3显示,嘉兴市土壤固碳数量巨大,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碳汇,合计达到860.7万t,土壤固碳价值大约为85.2亿元,其中约80%贮存在水稻土中,主要原因是当地约3/4地域为稻田。可见,农田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国内外研究也表明,我国固碳潜力最大的分别是耕地、草地和森林资源,其中仅农田土壤固碳就可以抵销13.1%的温室气体[7]。

2嘉兴构建低碳农业的主要模式

嘉兴是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农耕历史悠久,传统农业具有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嘉兴市重视继承和创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或体现了资源高效利用、减少浪费,或在生产过程中实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或通过光合作用强化吸收固碳,具有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可持续性的显著特点,其主要模式按其特点归纳为如下几种。

2.1立体种养、资源高效利用模式

充分利用土地、水域和阳光、空气(co2)、水等自然资源,采取立体种植、养殖或种养结合,是嘉兴市农业的一大特色。最常见的立体种植模式是两种以上农作物实行合理间作、套种。如番茄 甜瓜—晚稻;瓠瓜/丝瓜/长豇豆—晚稻;莴笋/西瓜/丝瓜—晚稻等。还有在桑园和果园秋冬季套种蔬菜、绿肥;园林和绿道都采用乔木、灌木、花草等组合配置立体种植模式。立体养殖模式,如鱼塘实行分水层合理搭配多品种鱼、鳖混养;鱼塘边搭棚,实行水上养鸭、水下养鱼等种养结合模式,如利用桑园和果园地养鸡、稻田实行稻、鸭共育,或冬春种黑麦草养鹅后接茬种稻、稻田养鱼(蟹、虾)、菱蟹共生、藕鱼共生等多种模式。

2.2农牧结合“四位一体”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畜牧业是嘉兴农业支柱产业。2010年,全市生猪出栏量480万头,约占全省的1/4,家禽出栏量4200多万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7.36%。综合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成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8]。经过多年探索,当地着重发展“生猪养殖—沼气清洁能源—沼液、有机肥—作物种植”生态产业链“四位一体”循环农业模式。目前,全市生猪存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户)已实现沼气工程全覆盖,拥有大中小型沼气工程19018处,总容积43.6万m3,年产沼气1910万m3,减少了煤、天然气等燃料使用,降低了碳的无效排放。同时经过畜粪肥收集处理中心生物有机肥厂,规模养殖场(户)粪便利用率达到90%以上。该模式已成为当地综合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最有效的途径。

2.3作物秸秆废弃物资源再利用模式

嘉兴市农业废弃物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据估算,全市每年产出农作物秸秆165万t,桑、果枝条20多万t,蘑菇渣泥超过40万t,河道、湖荡淤泥储量约3亿m3。近年来,对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再利用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如平湖、嘉善等地利用稻草、谷壳、河泥等废弃物制作基质料种植蘑菇,再利用蘑菇渣泥废弃物作为芦笋、西瓜、蔬菜、黄桃等基质肥料。目前全市蘑菇种植面积已达833万m3,每年可利用稻草30万t、谷壳3.79万t,河泥45万m3;利用蘑菇渣泥种植大棚芦笋面积133.3hm2,芦笋使用蘑菇渣泥前2年每667m2为2t,以后每年每667m2为1t。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秸秆丢弃或焚烧对大气与环境的污染。又如蚕桑产区利用桑枝条粉碎后制成菌棒,作为培养黑木耳、香菇、金针菇等食用菌基质料,每666.7m2可置放菌棒8000个,既获净利1.5万元,同时消纳桑枝条3.5~4.0t,食用菌采收后菌棒作水稻肥料。再如桐乡市利用杭白菊采收后的老茎叶,经粉碎加工并配以少量精饲料养湖羊,湖羊增重快,屠宰率高,羊肉风味独特。

2.4节能、节水现代设施农业模式

通过建造温室、大棚等一批生态种养现代设施,利用太阳光能为动植物生产创造优良环境;采用水肥一体化微滴灌技术、调整农业生产周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土地产出率。例如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特种水产养殖技术,利用太阳能资源调节养殖场舍温度,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以及推广定位栏、自动喂料给水和生物发酵床治污等生态养殖技术,不仅减少饲料和用水消耗,而且有效控制养殖污染。目前,全市已建成一批发展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现代设施栽培面积1.73万hm2,约占全市农田面积的16%。同时建成特种水产养殖温室约120万m3,蟹、鳖生态养殖池超过2666.8hm2,以及一批生猪生态养殖现代设施装备。

2.5农业投入品使用减量与替代生态农业模式

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推广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也带来了诸如环境和生态平衡失调、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等问题。多年来,嘉兴市积极探索发展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农用化学品减量与替代生态农业模式,特别是在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中,认真组织实施“肥、药减量增效工程”。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并大力倡导施用畜粪、秸秆还田等有机农家肥替代部分化肥。2009年,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4.3万hm2,推广秸秆还田13.0万hm2,使用商品有机肥4.5万hm2,节约化肥1.38万t,增产粮食11.96万t,使农民实现节支增收2.46亿元。同时大力推广植保生物、物理防治和水稻专业化统防统治,减少农药施用量和次数,全面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可降解农膜。

2.6省工、省力农业轻型栽培管理模式

为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新趋势、新要求,嘉兴市各地积极探索建立高产高效的新型农作制度,普遍实行翻耕与免耕、少耕相结合的保护性耕作方式,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目前嘉兴已普及了稻板播麦、水稻直播等省工、省力轻型栽培模式,缓解了人工弯腰插秧难题。再如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加强灌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高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率,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9.8万hm2,其中地下低压管道灌溉4.2万hm2。桐乡市积极推广“自控变频节能节水灌溉系统”,显著提高灌溉泵站自动化管理程度,地下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96%~98%,比混凝土明渠提高21个百分点,节水20.2%,节电达22.3%。

2.7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生态休闲农业(渔业)模式

依托当地农业特色产业、自然生态景观、历史人文遗址、农业高新园区、特色专业市场等资源,进行整合建设,使其成为融旅游、观光、休闲和农业(渔业)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农业(渔业)基地。为广大游客营造良好生态低碳农业生产景观和提供特色优质绿色农产品消费,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生态休闲农业(渔业)模式。目前,全市各类休闲观光农业景区(基地)已达到100家。

3嘉兴碳汇资源培育与低碳农业技术应用对策

当前,贯彻落实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结合嘉兴实际,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在建设网络型田园城市中的重要作用,需要着力抓好两个方面建设和投入。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农林碳汇资源培育,增加“固碳释氧”能力,营造优美环境;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低碳农业,推进节能减排,有效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1大力加强农林碳汇资源培育

3.1.1稳步提升平原生态林业发展水平

树木森林具有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巨大功能,可以有效降低温室效应。据中国碳汇网资料,森林光合作用每hm2年吸收co220~40t,释放o215~20t。因而,扩大林木覆盖发展园林绿化已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最重要途径。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价值不仅仅是固碳制氧,而且还具有涵养水源、蓄水调洪、预防和减轻洪涝、暴风等灾害、净化大气环境、防止和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众多特殊功能,对于优化人居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大意义。嘉兴以创建森林城市和生态城市为契机,着力加强平原生态林业建设,建设完善以林网林带相结合的高标准平原大绿化工程。“十二五”期间全市林木覆盖率从17.9%将提高到2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将达到44%,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5m3。林业碳汇也将显著增长,年吸收co2228万t,释放o2166万t,林业生态效益达到34.32亿元。

3.1.2积极提高农田作物复种指数和生产能力

耕地占嘉兴市陆域地表面积的50%以上。根据嘉兴各类主要农作物实际产量水平和其有机碳含量估算,每hm2农田种植一季作物平均吸收co216.4t,释放o212t。同时,种植作物还蕴含消纳污染物、涵养水源,减少土地裸露和辐射,调节温湿度和土壤养分平衡,减少水土流失,以及孕育四季田园景观等众多的生态功能。嘉兴长期形成了周年多熟、高产农作制度,农田复种指数较高。当前,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户提高农田复种指数和生产能力。首先,要突出抓好冬闲田、抛荒田的开发利用,积极增加大小麦、油菜和蔬菜种植面积。其次,要广泛利用桑园、果园等林地,在冬春季间作套种蔬菜或多种经济绿肥。再次,要大力推广实行周年多茬农作制度,尤其要充分发挥温室、大棚等现代设施农业优良资源条件,发展多种形式间作、套种周年多种多收农作制度。通过千方百计提高农田复种指数和生产能力,积极扩大农作物碳汇容量。如全市农田复种指数再提高20个百分点,将可增加春花作物等种植面积4.0万hm2,按现有作物产量估算可增加co2吸收54万t,释放o239.4万t,增加粮食18万t。

3.1.3全面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

土壤有机碳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大,且最具有活动性的生态系统碳库之一,是全球碳循环重要组成部分[9]。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利用土壤固碳库特性就能将大量碳以有机质形态存储于土壤中,从而减少对大气碳排放。嘉兴市各类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以水田土壤最高,旱地(包括园地、旱耕地)和山地土壤次之,海涂土壤最低。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全市水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29.7g•kg-1,即15cm土层含有机质66.8t•hm-2,近十年来开展大规模的土地平整,有机质平均含量下降至27.1g•kg-1。全面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主要通过充分利用畜禽粪尿、厩肥全部作农田有机肥施用,采取多种形式扩大秸秆直接还田,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绿肥和充分利用水生绿肥等多种途径,使农田有机肥年施用量达到每667m21000~1500kg以上(含干有机物300~500kg左右)。此外,再加上作物残留田间的根茬(约3.1t•hm-2•a-1),按有机物腐殖化系数0.25估算,约可形成土壤有机质1.9~3.0t•hm-2•a-1。若持续五年强化培肥,全市土壤有机质可望提升0.3%~0.5%,将增加土壤碳汇96~160万t。

3.2开展减少化学品投入、资源高效利用的技术模式应用,实现农业低碳

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4r原则,深入开展低碳农业技术应用研究与推广以取代高碳农业,减少co2排放,已逐渐成为世人共识。

3.2.1切实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

近年来,农业化学品投入呈逐渐上升趋势,而农家肥用量下降,这些农田管理措施的改变,对我国农田土壤碳的储存和转化、温室气体排放产生具有较大影响[10,11]。嘉兴平原农田单位面积化肥农药施用量略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十一五”以来,全市深入推进“肥、药减量增效工程”,已取得良好成效,大大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当前还要持续加大力度推广作物健康的栽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控新技术,争取在“十二五”期末,达到氮肥总量减少10%,肥料利用率提高8%。按此指标,全年节省尿素1.77万t,折合节省2.74万t标准煤和1.82万kw•h电能,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8.89万t,二氧化硫289t,氮氧化物251t。

3.2.2积极扩大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

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中产生的畜禽粪便、作物秸秆、林木枝条、蘑菇渣泥和糟粕、淀粉水等众多农业废弃物,分布广泛,总量丰富,既是污染源,又是宝贵的资源。继承发扬当地农牧结合、种养结合优良传统,积极扩大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而现阶段,国家和地方大多数农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没有具体的法规可依[12]。因此,一方面要通过建立法规体系和政策调控与加强监管,全面禁止农作物秸秆、树枝等有机物田间焚烧,控制碳无效排放,严格控制畜禽粪便、农业生产下脚料任意随处排放等[13];另一方面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和多种形式,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特别是畜禽粪便和秸秆的循环利用[14]。

3.2.3充分利用太阳能、沼气、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

充分利用太阳能、大棚现代设施、沼气等清洁能源,可大大减少煤、电、石油等能源的消耗,取得节能减排的显著效益。至2009年底,嘉兴市太阳能热水器用户达48万多户,拥有有效集热面积超过90万m2。全市每年可节省标准煤18.1万t,相当于节电5.4亿kw•h,节支1.2亿元,而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5万t。在综合治理畜禽养殖污染中,全市建成大中小型沼气工程19018处,沼气池总容积43.63万m3,年产沼气1910.3万m3,成为农村重要的生活清洁能源。生物质能是典型的低碳燃料[15],积极探索以秸秆为原料的现代能源新产业,开发秸秆生物能源,嘉兴市在建的秸秆发电示范工程建成后,可年消耗秸秆25万t,节省标准煤11.8万t。据作者考察,美国加利弗尼亚州的阳光景国际市场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业公司,鲜食葡萄产量居美国第1位,全部分级冷藏长达8~10个月,其仓储供电全部来自屋面太阳能发电装置发电,多余电力并入当地电网。先进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应用,既环保又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作者认为,嘉兴应当积极引进和探索太阳能发电技术应用于当地农业。

3.2.4探索创新河泥资源开发利用

利用河泥资源是嘉兴平原传统农业实现水陆资源循环综合利用的重要特色,但因乡镇企业崛起、需要投入劳动强度大等因素,致使传统循环链断裂,导致河道严重淤积和水体水质恶化。近年来,平湖、嘉善等地积极探索创新利用河泥和稻草等废弃物制作培养蘑菇基质料,种植蘑菇,再以蘑菇废渣种植芦笋,开发农业循环经济新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河泥资源开发利用,要与河道清淤工程紧密结合,开展不同河段淤泥质量监测,根据淤泥质量检测标准,区别对待。分别利用种植蘑菇、直接肥田改土,平整土地、种植林木花草、加固堤岸、制砖等建筑材料,以及合成燃料等[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