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产业范文10篇-尊龙凯时最新

时间:2023-04-11 14:46:02

海洋产业

海洋产业范文篇1

一、海洋旅游产业总体情况

(一)统一认识,明确海洋旅游发展定位。全省旅游发展工作会议召开后,市委、市政府认为,**旅游要迎头赶上,加速发展,首先必须明确发展定位,理清发展思路。为此,市四套班子领导分赴市内外各地进行深入、广泛的专题调研;市委中心组学习贯彻省委、省政府精神,专题研究旅游发展问题;市旅游局积极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为发展海洋旅游业献计献策。在此基础上,20**年10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海洋旅游发展工作会议,对全市海洋旅游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这次会议确定了发展战略,明确了发展目标,理清了“一个品牌、三条主线、十大旅游区”的旅游发展思路(一个品牌即**群岛品牌;三条主线即佛教文化、滨海休闲文化、海鲜美食文化三条主线),这次会议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对**旅游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发挥优势,打响**海洋旅游品牌。一是全力打造海洋旅游精品。依托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分析优势、整合资源,确定了佛教文化、滨海休闲、海鲜美食三大旅游精品建设战略。在佛教文化精品建设方面,做深、做优、做强普陀山这一世界级品牌,加强与世界各国佛教文化交流,今年4月我市成功举办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进一步提升和打响了普陀山品牌;在滨海休闲精品建设方面,重点推出五大项目:灾难性体验项目--岱山“台风乐园”,今年9月底对外开放;航海模拟体验项目,今年10月建成试营业;海钓项目,举办了国际性海钓比赛,加紧建设海钓基地;邮轮游艇项目,开通上海“假日”号邮轮普陀山航线,推出“群岛之旅”环岛游,正在打造3艘游艇,建设游艇专用码头;整岛旅游开发项目,建设定海凤凰山岛等旅游岛。同时,进一步做好“渔家乐”、“农家乐”项目。在海鲜美食精品方面,提升沈家门渔港海鲜十里排档品牌形象;在上海、杭州等城市举办“**海鲜美食文化周”活动,进一步扩大了“中国海鲜,吃在**”的品牌影响力。

二是倾力宣传海洋旅游形象。培育旅游节庆品牌,成功举办了八届国际沙雕节、三届观音文化节、四届海鲜美食节,三大节庆活动已被国家旅游局推介为重点旅游节庆活动。加大旅游营销力度,在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香港卫视等媒体宣传**群岛整体形象,先后举办了接轨休博会系列促销、香港-**包机旅游推介会等活动,参加了部级、省级旅游交易会,同时在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推介**旅游。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在上海开展“同游江浙沪.阳光新感受--十一黄金周旅游咨询活动”,推出“活力浙东南--中国黄金旅游线”,进一步唱响**群岛旅游品牌,提升**在长三角的地位。

三是着力完善海洋旅游要素。以“保优”为目标,进一步强化旅游功能,完善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交通,构建“海陆空”立体交通网,陆上交通连接国内90多个城市;空中交通直达北京、上海、厦门、香港等城市,开通了岛际直升机包机航线;海上交通拓展岛际旅游高速航线。切实提高接待能力,目前全市旅行社90家,星级饭店62家(其中四星级饭店3家,五星级饭店正在加紧建设);在市区主要街道及旅游区按照国家标准新建、改建15座旅游厕所;同时加快建设停车场、服务区等配套设施。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建立了市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并与上海、杭州联网,开通了网上订票系统等服务项目。加快建设人才队伍,通过高枝嫁接、以节练兵、以赛练兵、借脑借智、人才推介会等举措,培养各类旅游人才6143名,引进旅游人才765名,鼓励、支持旅游企业引进先进营销、管理公司,借力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三)政策扶持,促进海洋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海洋旅游产业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对旅游产业加以扶持。强化财政支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充实市级旅游发展资金,重点用于旅游精品项目的前期策划、设计及旅游促销等。支持旅游项目用地,对列入重点旅游项目的建设用地,通过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方式优先取得土地使用权。引导旅游企业加快发展,星级宾馆、饭店的用电、用水、用气与工业企业同价;积极鼓励有条件的旅行社承组境内、境外团队,酝酿出台鼓励入境旅游发展政策。鼓励新型社区发展旅游业,对转产转业经营家庭旅馆、“渔(农)家乐”等的,安排150万元扶持资金;对从业人员进行免费培训,目前共培训家庭旅馆从业人员510名。

(四)深化改革,创新海洋旅游经营机制。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旅游产权多元化,原华侨饭店、露亭宾馆通过拍卖等方式,实现产权更替,企业重现活力。培育品牌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兼并等途径,努力培育有知名品牌和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旅游集团。创新景区管理模式。普陀区桃花岛的桃花寨景区、射雕影视城,嵊泗县五龙乡东海渔村等项目分别以承包、租赁等方式,吸引民间资金参与项目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以项目为载体,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参与旅游开发,较大的有北京城建集团、香港中稷集团等。

(五)合力兴旅,优化海洋旅游发展环境。完善旅游工作机制。健全旅游工作领导机制,及时研究、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正在探索建立旅游责任目标监督考核机制,严格实施对各县区、各部门旅游工作目标的考核和督查。开展生态旅游,积极推广“绿色饭店”标准,目前全市有7家省级绿色饭店。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网上咨询和预订服务,全市旅游主管部门、部分旅游企业设立了旅游网站。推进依法治旅。依法实施对全市旅游星级饭店核准、复核、复评、旅行社业务年检和导游员年审等工作;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整治,受理各类旅游投诉,切实保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落实旅游安全责任制,建立旅游安全事故月报告和零报告制度,消除安全工作隐患,五年来全市旅游行业未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二、海洋旅游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当前,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而积极发展旅游,充分满足公民度假休闲需求,也被视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内容。20**年,我国旅游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列世界排名第4位,国际旅游收入列世界排名第7位。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大国和第四客源输出大国,中国的旅游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海洋旅游产业以不同于大陆旅游的自然、人文景观及其环境等特性,在旅游市场上异军突起,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滨海旅游已占到全球旅游业总收入的1/2,比10年前增加了3倍,日益体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中国著名的港口旅游城市,海洋旅游是**的特色和优势,丰富的海洋海岛旅游资源、快速的产业发展趋势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使**的海洋旅游在长三角的地位越来越凸现。**已进入了从海洋旅游大市向海洋旅游强市转变的关键时期。

(一)**海洋旅游“**”期间的快速发展,为建设海洋旅游强市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期间,各项旅游事业发展迅猛。从旅游基础设施看,各项设施日趋完善。旅游交通实现了海陆空同步发展,新辟了海上及空中旅游,构建全市旅游集散网络,实现了与长三角主要城市的联网;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实现提速发展,从2002年起,新增3家四星级饭店,一举改变我市无高星级饭店的历史,随着今后五年近10家五星级饭店的陆续建成,旅游接待设施将更上一个档次,结构更加合理,布局更加科学;旅游景区建设掀起新一轮高潮,开展了旅游资源普查,实现了旅游景区等级管理,新增一批生态化、人性化、科学化的旅游景区。从旅游服务层次看,整体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积极、创新开展旅游人才建设,培养、引进大批旅游人才充实旅游就业队伍,旅游企业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显著。从发展环境看,发展海洋旅游成为共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海洋旅游,资金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各级各部门支持、合作力度得到加强,社会各界对发展海洋旅游有了极大的认同,合力兴旅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期间海洋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为海洋旅游产业升级换代、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海洋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为建设海洋旅游强市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海洋旅游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突出,20**年**海洋旅游实现收入61.41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22.58%,在全省名列第一。从产业分工来讲,海洋旅游产业对一产、二产、三产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海洋旅游产业已经渗透到三大产业之中,休闲渔业、农业旅游成为新的旅游时尚,工业旅游、港桥旅游成为新的旅游亮点,海洋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交通运输、宾馆餐饮的市场繁荣,进而促进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同时,海洋旅游产业已成为新时期的富民产业。海洋旅游产业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在不少乡镇和新型社区,旅游收入已经成为渔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全市共有发展旅游业的渔农村(新型社区)40个,20**年实现旅游收入7000余万元,从业人员共有3735人,海洋旅游使他们走上了一条旅游脱贫和旅游致富奔小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海洋旅游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载体。旅游业作为一种综合经济形态,涉及面较广,抓海洋旅游不仅是抓经济,更是抓环境建设、抓城市建设、抓扶贫、抓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海洋旅游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反之也促进了自身的快速发展,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海洋旅游在全省乃至长三角的影响不断扩大,为建设海洋旅游强市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游客总量快速增加,20**年突破了1000万人次,在游客构成中,长三角地区已成为我市的主要客源市场,2002年起,每年长三角地区游客量占国内游客总量的比例分别达66.9%、67.9%、70.5%、71.2%,这为**旅游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切实有力的客源保障。在旅游人才方面,特别是导游人才的拥有量名列全省前茅,2003年起,**执证导游人数已居全省第四位,20**年达1120名,有2名导游员荣获“全国优秀导游员”称号,**导游从业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已经不亚于杭州、宁波等省内旅游强市。在旅游影响方面,“**群岛”旅游品牌在全省乃至长三角的知名度不断提高。通过举办三大旅游节庆活动,沙雕、观音文化、海鲜美食等**海洋特色文化旅游产品越来越为境内外游客所了解;我市成功举办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进一步打响了“海天佛国”知名品牌;媒体广告、推介会、交易会等旅游宣传促销活动进一步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树立了**海洋旅游整体形象。**以海洋旅游在长三角独树一帜,其产品成为长三角旅游市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旅游赢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三、海洋旅游产业发展展望

(一)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总体目标。根据《**市“十一五”海洋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海洋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2010年,围绕树立“海天佛国.渔都港城--中国**群岛”整体品牌形象,以佛教文化、滨海休闲、海鲜美食为主线,积极推进各具特色的十大旅游区建设,使**真正成为浙江省海洋旅游的核心旅游区和长三角区域性海洋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形成群岛型国际性海洋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到2010年,旅游接待总量达到1675万人次,年均增幅12%,旅游总收入120亿元,年均增长15%,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24%,其中,入境旅游人数25万人次,年均增幅13%,旅游创汇1.5亿美元。

(二)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一是转型升级战略,以建设创新型海洋旅游强市为目标,突出**海洋休闲度假功能,高标准、高水平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全力打造群岛型海洋度假旅游目的地。二是自主创新战略,把旅游产业全面融入整个**所打造的港口旅游城市的大目标框架内,把**群岛作为一个大旅游区、最佳旅游目的地来建设,整合包装、整体推销。三是产业集群战略,以“普陀旅游金三角”和“洋山国际港桥现代旅游区”为核心,聚集各种旅游产业要素,加快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四是循环经济战略。在旅游产业内部建立和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和战略,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五是精品名牌战略,政府主导一批从海岛观光产品向观光与度假结合的升级转型产品,逐步形成**海洋休闲度假产品的精品、名品。六是区域合作战略,与沪、杭、甬、台、温等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网络化的联合协作,实现海上无障碍旅游,共同推进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建设。

海洋产业范文篇2

一、海洋旅游产业总体情况

(一)统一认识,明确海洋旅游发展定位全省旅游发展工作会议召开后,市委、市政府认为,舟山旅游要迎头赶上,加速发展,首先必须明确发展定位,理清发展思路。为此,市四套班子领导分赴市内外各地进行深入、广泛的专题调研;市委中心组学习贯彻省委、省政府精神,专题研究旅游发展问题;市旅游局积极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为发展海洋旅游业献计献策。在此基础上,2009年10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海洋旅游发展工作会议,对全市海洋旅游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这次会议确定了发展战略,明确了发展目标,理清了“一个品牌、三条主线、十大旅游区”的旅游发展思路(一个品牌即舟山群岛品牌;三条主线即佛教文化、滨海休闲文化、海鲜美食文化三条主线),这次会议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对舟山旅游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发挥优势,打响舟山海洋旅游品牌1.全力打造海洋旅游精品。依托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分析优势、整合资源,确定了佛教文化、滨海休闲、海鲜美食三大旅游精品建设战略。在佛教文化精品建设方面,做深、做优、做强普陀山这一世界级品牌,加强与世界各国佛教文化交流,今年4月我市成功举办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进一步提升和打响了普陀山品牌;在滨海休闲精品建设方面,重点推出五大项目:灾难性体验项目——岱山“台风乐园”,今年9月底对外开放;航海模拟体验项目,今年10月建成试营业;海钓项目,举办了国际性海钓比赛,加紧建设海钓基地;邮轮游艇项目,开通上海“假日”号邮轮普陀山航线,推出“群岛之旅”环岛游,正在打造3艘游艇,建设游艇专用码头;整岛旅游开发项目,建设定海凤凰山岛等旅游岛。同时,进一步做好“渔家乐”、“农家乐”项目。在海鲜美食精品方面,提升沈家门渔港海鲜十里排档品牌形象;在上海、杭州等城市举办“舟山海鲜美食文化周”活动,进一步扩大了“中国海鲜,吃在舟山”的品牌影响力。2.倾力宣传海洋旅游形象。培育旅游节庆品牌,成功举办了八届国际沙雕节、三届观音文化节、四届海鲜美食节,三大节庆活动已被国家旅游局推介为重点旅游节庆活动。加大旅游营销力度,在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香港卫视等媒体宣传舟山群岛整体形象,先后举办了接轨休博会系列促销、香港—舟山包机旅游推介会等活动,参加了部级、省级旅游交易会,同时在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推介舟山旅游。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在上海开展“同游江浙沪.阳光新感受;十一黄金周旅游咨询活动”,推出“活力浙东南——中国黄金旅游线”,进一步唱响舟山群岛旅游品牌,提升舟山在长三角的地位。3.着力完善海洋旅游要素。以“保优”为目标,进一步强化旅游功能,完善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交通,构建“海陆空”立体交通网,陆上交通连接国内90多个城市;空中交通直达北京、上海、厦门、香港等城市,开通了岛际直升机包机航线;海上交通拓展岛际旅游高速航线。切实提高接待能力,目前全市旅行社90家,星级饭店62家(其中四星级饭店3家,五星级饭店正在加紧建设);在市区主要街道及旅游区按照国家标准新建、改建15座旅游厕所;同时加快建设停车场、服务区等配套设施。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建立了市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并与上海、杭州联网,开通了网上订票系统等服务项目。加快建设人才队伍,通过高枝嫁接、以节练兵、以赛练兵、借脑借智、人才推介会等举措,培养各类旅游人才6143名,引进旅游人才765名,鼓励、支持旅游企业引进先进营销、管理公司,借力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三)政策扶持,促进海洋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海洋旅游产业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对旅游产业加以扶持。强化财政支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安3000万元,充实市级旅游发展资金,重点用于旅游精品项目的前期策划、设计及旅游促销等。支持旅游项目用地,对列入重点旅游项目的建设用地,通过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方式优先取得土地使用权。引导旅游企业加快发展,星级宾馆、饭店的用电、用水、用气与工业企业同价;积极鼓励有条件的旅行社承组境内、境外团队,酝酿出台鼓励入境旅游发展政策。鼓励新型社区发展旅游业,对转产转业经营家庭旅馆、“渔(农)家乐”等项目,安排150万元扶持资金;对从业人员进行免费培训,目前共培训家庭旅馆从业人员510名。

(四)深化改单,创新海洋旅游经营机制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旅游产权多元化,原华侨饭店、露亭宾馆通过拍卖等方式,实现产权更替,企业重现活力。培育品牌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兼并等途径,努力培育有知名品牌和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旅游集团。创新景区管理模式。普陀区桃花岛的桃花寨景区、射雕影视城,嵊泗县五龙乡东海渔村等项目分别以承包、租赁等方式,吸引民间资金参与项目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以项目为载体,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参与旅游开发,较大的有北京城建集团、香港中稷集团等。

海洋产业范文篇3

我们将渔业产业划分为渔业第一产业、渔业第二产业、渔业第三产业。渔业第一产业是狭义的渔业,主要包括捕捞和养殖;渔业第二产业是指渔业工业和建筑业,包括与鱼产品有关的精深加工与销售、渔港鱼货贸易、加工生产、鲜活运输等;渔业第三产业是指渔业流通和服务业,包括水产流通和运输,渔村的旅游,渔家乐、游钓业、休闲渔业等等。近年来,我国渔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到“十一五”末,水产品总产量中养捕比例由“十五”末的67:33发展为71:29;渔用二、三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8%,水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加工能力提高了30%。

(一)基于“三轴图”法的渔业内部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在统计口径中,缺少单独对海洋渔业三次产业产值的统计,因此在这里采用的是《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渔业产值对我国整个渔业的产业结构演进来进行分析,即包括海洋渔业部分,也包括淡水渔业部分。运用三轴图法,分析我国渔业产业1986~2012年间的结构演进情况。三轴图法,即在平面上建立一个x1、x2、x3轴的三轴空间坐标,三轴成两两相交成的120°夹角射线。用某一年度的海洋渔业三次产业产值占产业总产值的百分比作为这三个轴的刻度,在各自相对应的轴上得到a、b、c三点,连接这三点得到一个年度的结构三角形,不同年度分别对应一个年度三角形,这样可以形象地通过三角形的变化来考察三次产业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求出每个结构三角形的重心,将结构三角形的重心在仿射坐标系中描绘出来,根据重心在坐标区间的位置来判断该年度产业结构的比重情况,其变化轨迹即为这一时期内三次产业比重关系的动态反映,进而展示了产业结构演进和变化的过程。仿射坐标轴以及120°轴角的平分线将该平面坐标体系平分为6个区间,不同区间表示不同的产业结构状况。

(二)海洋渔业产量变化分析

海洋渔业水产品的产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海洋渔业三次产业的变化。这里选取1986年至2012年我国海洋渔业水产品产量数据进行分析。从我国海洋渔业水产品产量变化图可以看出,我国海洋渔业水产品产量明显分为1986年-1996年和1996年-2012年两个阶段,与渔业产业结构演进趋势相符。

(三)中国渔业内部产业结构发展预测

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一般过程为第一产业发展在先、继而第二产业、最后发展第三产业的顺序。由表2的渔业内部三次产业比重关系变化数据,以及图3中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轨迹可以看出,渔业内部产业的发展和演进,是以第一产业主导,第二、三产业稳步发展,最终形成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一三二”发展顺序的动态演进特征,并呈现出了左旋式的演进模式,即年度结构三角形的重心由1区进入6区,最终经5区进入4区,达到x1<x2<x3,进入产业结构高级化阶段。从中国渔业内部产业结构演进轨迹及发展现状可以预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渔业第一产业仍将占主导地位,渔业产量和产值仍会以捕捞和养殖为主。但随着近岸渔业资源的枯竭,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带来的养殖业的萎缩,目前结构下中国渔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动力不足、后继无力的现象。要实现渔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渔业旅游观光、渔业服务业等渔业第三产业,依靠技术革新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等渔业第二产业。

二、渔业产业结构特点

2012年,我国渔业经济总产值17321.88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3.5倍,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稳定在10%左右;全国水产品总产量5907.68万吨,比2002年增长了1648.35万吨,年均增长4.17%;渔民人均纯收入8963元,比2002年增加4960.65元,年均增加496.06元,平均增速9.82%。养殖、捕捞、加工流通、休闲渔业全面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有效地推动了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中第三产业产值增长快于第二产业,日益成为渔业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经过多年来的调整,我国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限制捕捞业发展

自2002年始,沿海各省市稳步推进渔民转产转业,累计淘汰报废老旧捕捞渔船3万余艘。严格实施海洋捕捞休渔制度,利用渔船检验、渔船登记、捕捞许可证发放等手段有效地控制捕捞渔船盲目增长,降低渔船数量,改善渔船装备。对捕捞方式进行严格管理,拖网、帆张网等对资源影响较大的作业方式不断减少,加大捕捞执法监督力度,组织开展打击非法生产、非法造船、清理整顿“三无”船舶等执法行动,维护了捕捞生产和渔船渔港管理秩序。

(二)推进水产健康养殖

近年来,我国坚持“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依靠科技进步,积极调整品种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力推进生态健康养殖,促进了水产养殖的标准化、集约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等集约化养殖方式迅速发展。水产养殖面积实现了大幅增加,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占国内水产品总产量和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均达到了70%。

(三)远洋渔业逐步壮大

我国远洋渔业经历了从无到有,正逐渐壮大,作业方式从拖网到拖网、延绳钓、围网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转变,捕捞渔船也逐渐发展成为大型综合性现代化捕捞船队,积极开发引进金枪鱼围网等先进渔船,渔船种类和类型日趋齐全。在公海不断拓展作业海域,大洋性渔业和过洋性渔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作业海域在30多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公海和南极海域均有分布。捕捞对象和渔业种类不断增多。

(四)水产加工业发展迅速

我国水产品加工业正向综合化、多元化、精细化和高附加值逐步迈进,产品类型从单一食用向休闲食品、鱼糜制品、生物材料、功能保健食品、海洋药物和工艺品等方向发展。在市场需求拉动下,尤其是在出口贸易的带动下,依靠引进生产线和技术,造就了一批集生产、加工、运销、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水产龙头企业,大幅提升了水产加工能力,增强了渔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形成了以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为主的水产品加工基地。

(五)第三产业多元化发展

渔业的文化功能得到越来越多地发挥。休闲垂钓、旅游餐饮促进了城乡交融。积极鼓励并逐步发展了休闲垂钓、观光旅游、观赏渔业、渔文化保护与开发等多种形式的休闲渔业。这些休闲渔业日益显示其高效益、低污染等特点,为渔业和渔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渔业第三产业逐渐呈现休闲渔业、渔业服务业、观光渔业、渔业文化等多元化发展局面。

三、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家宏观调控、市场需求消费结构、劳动力结构、海洋环境保护、科技支撑等诸多方面。

(一)加强渔业资源养护与环境保护

海洋渔业发展的根本是对渔业生物资源的开发,加强海洋渔业生物资源的养护与海洋环境的保护,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源要素。

1、保护和恢复海洋渔业生物资源。①要继续坚决贯彻、严格执行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的政策,控制捕捞强度,遏制捕捞能力过量、过快增长,淘汰老旧渔船。完善休渔制度,将渔业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常态化,开展人工鱼礁放置等各项渔业生物资源养护措施。提高海洋渔业劳动力素质,引导捕捞劳动力分流,开展海洋渔业剩余劳动力转产转业工作,缓解海洋渔业捕捞强度,实现海洋渔业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②对海洋渔业生物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完善和推广捕捞配额制度,对渔业生物资源的经营者试行征收资源消耗补偿费和资源税,将资源的利用开发价值与资源所有者和开发者的经济效益相联接,实现渔业资源的资产化管理。③积极协商渔业资源的国际间和区域间的各方面的合作。渔业生物资源具有流动性和洄游性等特点,一些渔业生物资源成为几个国家的共有资源,要积极探寻和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开放渔业的方法,在签订各类渔业协定的基础上,进行国际间和区域间的密切合作。在开放利用近海资源的同时,积极开展远洋和深海渔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修复海洋渔业生态环境。①在认真贯彻落实《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渔业法》等法规法律的基础上,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体公民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②建立和完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和海洋渔业环境状况。利用信息化和网络化等手段,建立海洋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在实时监测海洋渔业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海洋环境污染预警等,指导海洋渔业,特别是海水养殖作业等,通过对海洋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系统内各项活动的监测,防止污染事故发生。同时通过预警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灾害对海洋渔业的损失。③加大海水养殖科技水平研究投入,积极采取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推广海洋渔业科技成果,促进海洋渔业科技成果产业化。④征收环境保护税,建立污染补偿制度。⑤建立海洋渔业及海水养殖标准体系,推行健康渔业、生态渔业,减少海洋渔业自身的污染。建立水产品可追溯制度,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二)推进海洋渔业制度创新

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重新配置进而实现生产要素配置的合理化,是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而先进、合理的制度是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的保证,因此,要实现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合理化调整,就必须推进制度创新,为海洋渔业产业的发展与扩张提供生产要素流动性的保障。

1、培育和完善海洋渔业市场体系。良性的市场机制具有资源配置调节功能,要调整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实现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就必须逐步培育和完善海洋渔业市场体系。培育和完善海洋渔业市场体系,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以及健全和高效的价格机制,保证了资源配置的高效率性。因此,完善的市场运作平台,也是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所必须的,应积极培育和营造包含商品、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的水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和造就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建立和完善水产品流通体系,培育和完善多层次、高效率的市场交易体系。

2、合理利用政府政策调控海洋渔业产业结构。①完善法律体系,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运用法律经济手段加强对渔业市场体系的管理,推进海洋渔业市场体系规范化、法治化建设,保证市场合理正常运转,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合理、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②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库功能,建立和完善海洋渔业信息网络系统,及时、准确地为海洋渔业产业经营者和从业者提供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消除或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为水产品的流通贸易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督促和引导海洋渔业从业者及时主动调整海洋渔业生产机构,进而实现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包括交通、信息、通讯、科技、仓储、物资等方面的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渔业环境资源保护建设,提高渔业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增强渔业发展后劲,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金融支持。④国家和地区政府要在海洋渔业产业支持政策、价格政策和财政金融支持政策上对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给予有力支持。如支持渔民转产转业、加大渔民基本生活保障力度、维护渔村社会稳定等。

(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首先,加强海洋渔业科技创新,为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人才和科技是海洋渔业经济结构调整、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海洋科技力量薄弱,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尤其缺乏,对高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应用能力较差。一方面加强高新技术和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加强现有专业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专业人才的科技术平。另一方面要为人才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激励他们为海洋渔业发展多做贡献,使海洋渔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成为依靠科技改造传统渔业推进渔业产业化升级的过程。其次,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为结构调整提供发展后劲。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多渠道增加投入,夯实渔业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海洋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灾减灾抗灾体系;二是加强海洋渔业原良种体系建设,提高原良种的覆盖率;三是加强渔村道路、供电供水等生活设施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新渔村;四是加强渔业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实施渔业信息化工程,做好渔业信息、技术、流通,服务工作,创造渔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四)扶持龙头企业

海洋产业范文篇4

前者是把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动划分为生产资料的部门和消费资料的部门,生产资料部门为第一部类,消费资料部门为第二部类。后者则就是把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此外,还存在基础产业与加工产业分类法、资源集约分类法等,但对我国产业分类影响不大。考虑到与现行适用的海洋产业分别标准相对应,本文采用的现行产业分类标准使用的依据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该标准将我国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划分如下范围: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第三产业则是去掉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外的其他行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等。具体到海洋产业,当前我国的海洋产业分类经历了一个过程,现今的海洋产业分类主要是依据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我国包括12个主要海洋产业,即:海洋渔业、海洋矿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化工业、海水利用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滨海旅游业。值得一提的是,《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确定的海洋产业标准依据的是2002年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而不是2011年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关于《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修改稿的编制工作目前已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承担完成。我国海洋三次产业分类,即一、二、三次海洋产业结构,是按照海洋产业发展次序分类构成的海洋产业结构。按照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从大类上分,海洋第一产业包括养殖、捕捞、渔业服务业等,海洋第二产业包括海水产品加工、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等。海洋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涉海服务业等。按照我国《海域使用分类》(hy/t123-2009),每种产业可对应相应的主要用海类型,根据《2012年海域使用管理公报》和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每种海洋产业对应的用海类型比例也有差别,其中以海洋水产业占据绝对优势。

2海洋产业结构发展趋势探讨

目前,海洋产业结构主要包括三个结构:第一、二、三海洋产业结构,传统、新兴与未来海洋产业结构,部门海洋产业结构。海洋产业结构以海洋产业分类为前提,依据产业相互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确定。

2.1第一、二、三海洋产业结构

第一、二、三海洋产业结构指的是第一、二、三海洋产业总产值结构比例。2001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第一、二、三产业总产值结构比例为1颐6.42颐7.30,2005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第一、二、三产业总产值结构比例为1颐7.98颐8.54;2011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第一、二、三产业总产值结构比例为1颐9.10颐9.00。可见,我国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比重最小,第二、三产业比重远远高于第一产业,我国海洋一、二、三次产业结构顺序正向三、二、一产业结构顺序发展。同时,在沿海省市,海洋第一、二、三产业的比值也呈现出三、二、一或者二、三、一的格局。

2.2部门海洋产业结构

可见,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油气和海洋渔业已经构成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其中,滨海旅游高居首位。

2.3地区海洋产业结构

地区海洋产业结构是以行政区划来划分,从北到南,从天津到海南等11个沿海省市区的海洋产业结构。目前,尽管我国海洋产业总体上发展迅速,但存在产业部门和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海洋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是“南强北弱冶,海洋产业工业化程度地区性差距很大,工业化水平较为发达地区是天津、上海和广东等地区。:《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2)》

2.4传统、新兴与未来海洋产业结构传统、新兴与未来海洋产业结构是参照技术因素分类,

根据海洋产业发展的时序而形成的。我国传统、新兴和未来海洋产业增加值。我国传统主要海洋产业稳步增长,如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海洋盐业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迅速,如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未来海洋产业持续增长,如海洋医药业、海洋能利用业等,但传统海洋产业仍占主导地位。

3结束语

海洋产业范文篇5

从“绿色”到“蓝色”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全球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开发海洋,发展海洋事业已成为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和主攻方向。海洋资源种类繁多,并且含量也巨大,就目前人类所能了解到的,就有水资源、矿物资源、食物资源、海水能源和海洋药物。沿海城市水资源匮乏的现状,海水通过淡水处理可以极大的缓解人类目前水资源匮乏的问题。矿产资源是目前人类应用最多的海洋资源,从海水中也能提取出大量的矿物,如果将1立方千米海水中溶解的物质全部提取出来,除了9.94亿吨淡水以外,可生产食盐3052万吨、镁236.9万吨、石膏244.2万吨、钾82.5万吨、溴6.7万吨,以及碘、铀、金、银等等,可见海洋资源的丰富价值;海中也含有大量的食物资源,除了鱼类之外,仅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年产量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年产小麦总量的15倍以上。海洋中的生物,不仅是食物,也是珍贵的药材,海洋深处还有更丰富更宝贵的资源等着人们去探索,去发掘。我国目前已经开始逐渐重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的开发和投入计划成为此次“十二五”规划的最大亮点,将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包括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海水利用、海洋药物开发利用、海洋工程、深海采矿、海洋仪器设备制造等。这预示着我国已经开始从海岸线向海洋深处进行探索。

今天,面对陆地资源短缺的压力,人类又把目光转向海洋,提出了“重返海洋”、“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科学家预测,至迟到21世纪末,人类将有十分之一的人口移居海洋城市。诸如海上人工岛、海上工厂、海上城市、海上走廊、海上牧场、海上机场、海上油库、海上公园等。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和增长,唯有人类重返海洋、开发海洋,从陆地“绿色”经济向海洋“蓝色”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才有希望,才有未来。

从“局部”到“布局”从“十二五”开始,国家强调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从局部主要的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形成北起辽宁沿海经济带,经东部沿海多个省市,南至海南国际旅游岛,一条完整的沿海区域蓝色经济带发展布局已经基本形成。这条海洋经济带以海洋为地域空间、以海洋自然资源和空间为利用对象、以海洋产业为经济主体的经济带。海洋经济带整合了各地局部发展开发海洋经济到整体布局不同类别海洋经济区。

一是海岸海洋经济区。海岸带是海陆的交接带和过渡带,陆海两类经济荟萃,生产力内外双向辐射,因此成为社会经济地域中的“黄金地带”,可视为我国的“海洋第一经济带”。从北往南看十二五期间将形成整个沿海区域蓝色经济带。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渤海新区、江苏沿海经济带、福建海西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这些新区以沿海开放城市为区段开发依托,河口型开发模式、海湾型开发模式、连片开发模式相结合的全国海岸带经济体系。

二是海岛海洋经济区。海岛是人类开发海洋的远涉基地和前进支点,开发海岛,对于建设海洋经济强国有重大意义。要加强海岛基础设施建设,按不同类型,固地制宜,提高其产业结构等级,实行组群开发、据点式开发,发展外向型经济,把我国海岛建成“海洋第二经济带”。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揭开了中国发展海岛海洋经济的新篇章。

三是沿海打造布局鲁、浙、粤三个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示范区。在黄海区域,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中国“十二五”开局之年首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中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东海区域,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打造“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海洋经济大平台。在南海区域,与山东、浙江两省相比,广东省作为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在综合开发和区域合作方面将承担更多的使命。《规划》赋予广东与我国港澳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海南省乃至东盟合作的先行先试权。去年初,《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以把海南建成为我国最大的海洋旅游中心、世界一流的海洋度假休闲旅游胜地为目标。

四是公海渔业海底矿产资源经济开发区。积极进行公海水产资源利用。发展相应捕捞加工技术,扩大公海渔业规模和积极发展与其他国家合作的远洋渔业。提高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能力,在国际海底管理局批准的区域内,建设采矿区。还应开展钴结壳、多金属软泥、海底硫化物勘探,以及深海生物基因研究和开发。宁波需创新路径到“可持续”纵观国内外海洋经济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循环经济是未来的发展大趋势,,基于此发展理念迅速地被世界各海洋大国应用于海洋开发领域,现在已有部分国家在海洋政策中明确提出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管理原则。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已成为海洋开发的理想模式。宁波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示范区,构建宁波海洋循环经济体系,从根本上缓解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宁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四好示范区”社会发展战略选择,符合当今世界发展主潮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应当在生态经济观的引领下,宁波加快发展海洋循环经济需创新实现途径。

一是创新不同层面实现环境。海洋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总体来说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实现,即海洋企业内部的小循环、海洋产业间区域层面的中循环和海洋社会整体层面的大循环。创新政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要从政策支持力度上推动更要在新理念倡导和法律法规层面上加以推动。

二是创新构建海洋经济产业闭环网体系。基于海洋经济固有资源集群化布局组建海洋循环经济产业闭环网体系。以海洋经济核心资源为基点,在不同产业、不同生产部门和自然系统满足生态价值最大的要求,以形成集群化布局,通过区域空间内的物质能量、空间格局及人类生态关系的优化,实现海洋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形成外部有害物质零排放或最小排放的可持续生态综合区。如宁波——舟山区域以港口资源构建高效利用海洋经济,在宁波-舟山区域形成港口海运业、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新兴产业集群化产业形态。

三是创新临港工业集群生态化、循环化。目前宁波海洋经济的主体是石化、钢铁、电力、船舶、重型机械、重型装备等临港工业。这些临港工业需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突出科研创新与精工制造,着力加强临港工业的绿色化、高端化,积极有序淘汰落后产能、污染环节的企业,推进临港工业基地生态化、循环化改造,积极做强临港工业中的高加工、高科技产品,形成具有国际规模和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产业集群。

四是创新循环经济模式的海洋新兴产业。尽管海洋生物、海洋能、深海矿产勘测开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旅游等新兴产业目前在宁波规模尚不大,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抢占先机可赢得未来。

海洋产业范文篇6

1海洋产业融资问题

资金融通问题是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无论是海洋产业的发展,还是海洋科技项目的研究,均需要大量的资金l"21,而与陆域经济相比,海洋开发融资更加困难,这主要是由海洋经济产业的本质特点所决定。首先,海洋产业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领域,是高风险、高投入、回收周期长、专业性高的产业。海洋产业涉及学科多,海洋开发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恶劣的海洋环境和频发的海上灾害加剧了其风险性。海洋产业的高风险源自于由海洋自身特点而引发的自然灾害风险和海洋产业发展需要的资源勘探风险『31。众所周知,海洋开发面对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风暴潮、海啸、海冰、灾害性海浪、海洋地质灾害等各种海洋灾害频繁发生。我国就是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上世纪80年代我国每年因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十几亿元,90年代以后增至100亿元左右,2008年我国共发生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及其他海洋灾害133次。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更高达206.05亿元。

虽然2009年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所回落,但还是达到100亿元以上。同时海洋产业主要在海上进行,需要应用许多高新技术,海洋技术具有综合性,且周期长,工作量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支撑,如海洋油气勘采、海底光缆铺设、海底隧道t程等产业要经过普查、详查、目标钻位选定、开采等阶段,需要使用诸如海洋生物技术、海底资源探测技术、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等领域的高新技术,高新技术的运用及其产业化又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正因为海洋高技术产业所具有的高风险、高投入、以及回收周期长等特点,恰恰与银行信贷追求稳定收益的目标存在矛盾,使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民间投资者等对其望而却步,没有足够的条件大规模支持海洋高技术及其产业化,降低了投资开发海洋的积极性。其次,国内商业银行对海洋产业信贷投放积极性不高。以水产品加_t业为例,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水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中国水产加工量和水产加工产品出口量均名列世界前列。水产品加工业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渔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推动渔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的主力。即使是在这个“有利可图”的行业,企业的发展也很难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大部分商业银行对水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持谨慎态度,原因是水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只能以厂房和设备作为抵押物获取,而水产品加丁设备最多只能按市场价的五折放贷,有的甚至更低。

从银行的角度,这种贷款可贷可不贷,导致由于缺乏银行的信贷支持,水产品深加工项目90%以上都是自筹资金,本来非常好的大项目也不得不依靠企业自身缓慢发展。与水产品加工业处于类似局面的还有海洋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在创建期和成长阶段缺乏必要的资金。特别是中小型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创业风险大,又缺乏固定资产,难以获得担保、抵押或质押,得不到银行贷款的支持。另外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经营战略的转移,1997年以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除了极少的海产品加工业贷款外,对海洋捕捞业贷款、海水养殖贷款投放很少,甚至有的商业银行海洋渔业贷款额度为零。支持海洋渔业发展的贷款大多仅由农村信用社支撑。虽然随着近年远洋捕捞业和海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商业银行的贷款有所好转,但也仅为35%。究其原因,一方面,海洋渔业贷款不良率较高,海水养殖业贷款不良率达到87%,海水养殖业一些不可预见的灾害风险,给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经营。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从单纯的市场占有率的竞争转向了赢利能力的竞争,出于加强信贷管理和防范信贷风险的目的,各商业银行上级行纷纷将信贷管理权限上收,对分支机构信贷政策实行了严格的授信额度管理。第三是国家财政对海洋产业的投资不足,而且这些投向海洋产业的资金还分散在财政、科技、经济、计划等政府部门和银行,各部门之间自行其事,不能有效协调,无法形成资金使用的合力。

2国外海洋产业的金融支持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及西欧各国均已投入巨资将海洋资源的勘探研究与开发利用列为国家发展的主要目标。在过去二十多年里,海洋产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全球海洋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澳大利亚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更是达到8%。西方国家对海洋产业的金融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财政拨款是海洋产业发展的最主要资金来源西方各国充分认识到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纷纷擎起海洋立国大旗,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挪威等国在海洋产业的全面发展和海洋环境保护领域不惜重金投入,每年都以不低于4%的速度增加。2000年美国《海洋法》强调,强有力的经费保障是实施新的国家海洋政策的关键,财政拨款成为美国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要经费来源。美国每年投人到海洋开发的预算为500亿美元以上。美国还计划建立“海洋政策信托基金”,加大资金投入。

日本1981年海洋开发研究经费高达393亿日元,这一数字在2001年增至964亿日元,2004年就达到4130亿日元,其后每年还以近5%的速度增长,这些资金绝大部分来自政府。欧共体海洋科学和技术计划(mast)每年也投入一亿多美元作为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资金。韩国为发展海洋产业所投入的资金为国内生产总值的7%,2010年将上升到l1-3%。同时为了加速海洋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达国家投入巨资建立了一批海洋高新技术科技园,促进海洋高新技术的发展。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口区海洋科技园致力于军事和空间领域的高新技术向海洋空间和海洋资源开发的转移,加速密西西比河区域海洋产业的发展。夏威夷海洋科技园以夏威夷自然能实验室为核心,重点是海洋热能转换技术的开发和海洋生物、海洋矿产、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技术产品开发。法国布列塔尼海洋园区的资金绝大部分是国家各类资金投入。

2)建立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海洋信托基金根据2000年美国《海洋法》,美国总统任命成立了由l6名海洋各领域的资深专家组成的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并计划建立“海洋政策信托基金”,每年50亿美元资金,专门用于海洋管理的改进工作,负责对海洋产业及经济政策研究加大资金投入嘲。西欧各国为迎接新兴工业国的挑战,增强海洋高技术产业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竞争力,同时克服市场狭小、资源和资金短缺、国力有限的弱点,大力拓展横向联合,实施优势互补,制定了尤里卡海洋计划。尤里卡海洋计划(euromar)的原则之一,是提供资金成立一个专门基金用于加强企业界和科技界在开发海洋仪器和方法中的作用,提高欧洲海洋工业的生产能力和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为海洋产业提供财政补贴和贷款支持在海洋渔业发展中,财政拨款起着先导性的作用,是渔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美国在为海洋渔业提供补贴方面,成立了联邦海洋渔业局以及鱼类和野生动物局,与私营合作部门开始合作开发鱼类速冻工艺,并运用各种方式来资助新型鱼品和鱼类加工技术的研制和开发,如采用减免税收、加强银行信贷的方式对鱼类加工等新技术提供减免税收的优惠措施等。美国各州政府也有专门的渔业自主计划,华盛顿专门设立两年一度的海洋鱼类项目预算支持休闲渔业发展。除此之外,政府还通过多种渠道集资来为渔船建造提供贷款支持、向远洋舰队提供直接补贴以及回购渔船以压缩捕捞船队规模等。本则根据海洋循环经济发展中风险和融资额度大、融资方式多样及重点项目众多的特点,积极地调整信贷结构,引导商业银行组织银团贷款,加强银行间的合作,减少融资风险,加大对海洋循环经济产业的信贷支持。

3加强我国海洋产业的金融支持

3.1加大政府对海洋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鉴于海洋产业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和外部性,无论美国、日本还是挪威等国家,都从法律层面确立了促进海洋产业发展的财政拨款机制。使财政拨款成为最重要的海洋产业发展资金来源。而我国现行立法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涉及较少,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快制定发展海洋经济的金融立法机制,从海洋立国的高度,不断充实和完善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与法规。

(1)健全税收、保险、银行信贷等金融支持措施,为发展海洋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金融环境。在财政税收政策上向海洋产业倾斜。对新兴的重点海洋产业立项进行财政补助,在选择重点开发项目和投入资金时,向海洋油气加工、远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运输等产业倾斜。实行税收减免,积极鼓励投资,在资金、海域使用、项目合作等方面给予各种优惠政策。

(2)银行信贷渠道应加大对海洋产业的支持,优化金融结构,优化信贷服务。增加对海洋产业的支持力度,改进信贷产品设计。金融机构要增加海洋产业的信贷投入比例,提高海洋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贷款额度,特别要增加对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缓解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和研发资金不足的压力。

(3)中央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总行考虑设立支持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性资金库,增加政策性贷款投入。政策性银行可以直接投入政策性资金支持具体海洋经济项目,还可以以贴息、担保等方式吸引商业银行从事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活动。财政部门应增加对政策性银行的海洋科技引进、研究和开发项目贷款贴息的数额,以利于转化海洋科技开发风险。也可考虑由财政多方筹集资金设立海洋科技发展基金,对在海洋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个人和企业进行嘉奖,对在推广科技成果过程中遭受损失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补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2实施金融创新。拓展海洋产业融资渠道与陆域产业经济相比,海洋产业受自然灾害影响更大,融资规模更大,期限更长,是一种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高的三高产业。这类产业往往不是以获得稳定收益为目标的银行信贷所青睐的对象。这决定了支撑海洋产业发展的主要金融要素是风险资本。与此同时,海洋产业对贷款抵押品和对保险的需求也比陆域产业更强烈。

3.2.1大力发展海洋产业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是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互动过程中的产物。对于海洋产业企业来说,风险投资也许是一种昂贵的资金来源,但是它也许是唯一可行的资金来源。银行贷款虽然说相对比较便宜,但是银行贷款回避风险,安全性第一,海洋产业的高科技、高风险企业无法得到。所以风险投资的趋险性对有效解决海洋产业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是一种较优选择。政府应积极参与推动,着力构筑风险投资网络,促进风险投资主体和融资渠道多元化。制定明确的税收优惠和减免政策,鼓励风险投资的发展。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借鉴国际创业投资基金运作经验,引人海洋产业投资基金,对海洋产业企业直接提供资本支持『8_。产业投资基金国外通常称为风险投资基金(venturecapita1)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equity),是以私募方式筹集资金,以私下协商方式对非公开流通的“私募股权”作为投资对象的集合投资机构。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对象一般是新兴的、有巨大增长潜力的企业,中小企业是其投资重点。投资方式是股权或准股权投资,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收益方式以其所投资企业发育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实现资本增值。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方向与海洋产业高投入、高收益和高风险的产业活动特性不谋而合[91,目前在日本、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此类投资基金正在不断涌人海洋产业,中国山东、广东等海洋强省正在积极筹划,青岛等地已经探索性建立青岛海洋产业基金。海洋产业投资基金的来源首先要依托政府一定的资金支持,然后大量吸收机构和民间资金进入,引导t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投资进入海洋经济,建立一个以国家财政性投资为引导,个人投资为主体,信贷资金为支撑的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变单一的间接融资为直接融资,逐步拓宽民间融资渠道,促进海洋产业发展。

3.2.2加快推进海域使用权抵押融资

海域使用权抵押业务的开展,扩大了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拓宽了个人、企业贷款融资渠道。对银行业来说,开展海域使用权的抵押贷款,能够拓展信贷市场、降低信贷风险,实现信贷资产的良『生循环。海域使用权抵押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了一条便利可行的融资渠道。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确立了海域使用权制度,对海域的范围作出了界定。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通过,海域使用权作为物权的属性在法律上有了明确,为海域使用权抵押融资提供了法律依据[101。近年来,国家海洋局及山东、福建、辽宁、浙江、广东、天津等沿海省市纷纷出台法规规范海域使用权的抵押制度。福建南安、山东长岛、浙江舟山等地在海域使用权抵押融资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践。江苏省2009年颁布实施《江苏省海域使用权抵押登记暂行办法》,启动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融资实践。率先在全国推进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制度化规范运作。目前海域使用权抵押在资金信贷、企业融资等经济活动中的担保活动也日益增多。为推进海域使用权抵押融资顺利运行,首先要完善海域使用权抵押的配套法规。尽快出台有关海域使用权抵押登记的规章制度,完善抵押登记办法;完善海域资源流转办法,制定合理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海域使用权流转管理条例;探索和完善海域使用权抵押融资业务的运作模式,创新信贷产品。其次是建立海域使用权评估机构、成立专业化的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对符合政策性业务要求的海域使用权的抵押进行再担保。再次是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海域使用权的中介服务市场。建立信息全面、交易方便的海域使用权网上交易信息平台和实体交易市场。为海域使用权的转让提供方便。

3.2.3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

一要拓展利用外资渠道。应利用国外资金、技术方面,可采取直接投资方式,也可利用长期国际信贷,即运用世界银行或其他商业银行贷款。还可以运用间接投资方式,发行b种股票或发行国际债券等。二要拓展债券票据融资渠道。提高海洋产业的融资能力。沿海省市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筹集海洋产业发展资金,并允许在市场上流通转让。地方政府债券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海洋产业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新科技项目及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海洋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集团还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进行直接融资,既可减轻对银行资金需求的压力,又可促进企业发展。三是发展票据市场。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为信誉好的海洋企业扩大商业票据承兑和贴现尊龙凯时最新的业务范围,提供灵活的融资手段。四是发展海洋产业内部融资市场,充分利用海洋产业内部暂时闲置资金,盘活民间资本,鼓励海洋产业企业组建业内金融公司,允许海洋产业企业参股,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放宽民间投资范围,改进民问投资的服务环境、审批环境与融资环境,利用民问资本融资速度快、资金调动方便、门槛低、投资风险自我吸收的优势,帮助规模较小但具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良好的海洋企业成长ll3】。’

3.2.4积极开展海洋保险业务

根据海洋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增加保险种类和创新保险产品,拓展保险业务,提供多种保险服务,提升对海洋产业发展的保险补偿能力。

3.3建立现代股份制海洋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海洋产业范文篇7

1引言

福建省是中国东南沿海的省份,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部、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岛相望。福建海岸线狭长,有3752公里,位居全国第二。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着力实施“大念山海经”、“发展蓝色产业”、“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等战略部署,特别是把“海峡西岸经济区”纳入福建省“十一五”规划中。2009年,福建省海洋产业占已经达到了25.1%,海洋产业在福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但海洋产业发展不是很成熟,在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同时,还要注意对海洋产业的产业部门和产业结构进行适时的调整,以适应海洋产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选择与福建省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海洋主导产业,可以发挥海洋主导产业对海洋经济的带动和聚集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国外研究学者研究ssm方法比较,fotopoulos&spence(2001)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根据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之间绝对数的大小说明区域与产业结构在增长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并判断是什么力量起主导作用。peneder(2003)在对28个oecd国家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产业结构是20世纪90年代宏观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重要因素。

国内学者研究和运用ssm方法较晚,王品慧,潘若愚(2008)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从区域增长份额、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和区位偏离份额三大指标分析,得出安徽省工业部门的产业结构基本趋于合理,但总体增长力和竞争力较差。

潘雄锋、李名子(2008)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从经济增长的3个相关因素即份额分量、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对我国2000-2006年各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种植业产值总量较大,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并且各地区农业内部及整体的结构和竞争力因素对产值增长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王宜虎、徐银良(2009)运用偏离份额分析对山东省服务业的竞争力作了实证研究,从服务业的行业结构和竞争力两个角度分析,得出山东省服务业虽然相对全国增长较快,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产业内部结构存在较大问题。

本文运用ssm方法,从份额偏离选择基准、结构偏离选择基准、竞争力偏离选择基准出发,对福建省海洋产业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初步选出适合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2海洋主导产业选择新基准

由ssm的数学模型可知:如果gi较大,l>1,说明福建省海洋的经济增长快于全国;如果pi较大,w>1,则福建省拥有较大比重的朝阳产业且产业结构较好;如果di较大,u>1,则福建省有较多的海洋产业在迅速发展且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地位在不断上升。我们可以把分成三个选择基准:

(1)份额偏离选择基准。该基准源于份额偏离分量nij,代表了福建省海洋产业部门的经济发展趋势。值为正,说明该海洋产业部门在本区域内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且正值越大发展前景越好。

(2)结构偏离选择基准。该基准源于结构偏离分量pij,代表了福建省海洋产业部门的产业结构基础。值为正,说明该海洋产业部门在本区域内具有较好的产业结构基础,且正值越大结构基础越好。

(3)竞争力偏离选择基准。该基准源于竞争力偏离分量dij,代表了福建省海洋产业部门的相对竞争力。值为正,说明该海洋产业部门较全国的相应产业部门增长快,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且正值越大竞争力越强。

3运用ssm三基准对福建省海洋产业进行分析

3.1数据来源

统计中所用的原始数据来自《2006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报》、《200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报》和福建省统计局,各产业部门均以海洋产业增加值为分析对象。

3.2实证结果分析

(1)福建省海洋产业总体结构特点分析。

由上述ssm方法的公式得出表1,由表1可以得出福建省2006年到2009年海洋产业的总体结构特点:由于l<1,得福建省海洋产业的增长率慢于全国总体水平,总体发展速度偏慢;由于pi较大并且w>1,可知福建省的海洋产业构成中包含比重较大的朝阳增长部门,海洋产业总体产业结构比较好,这种结构对海洋产业的增长有较大的贡献,不必进行大规模的结构调整;从di为负数,并且u<1,可以看出福建省海洋产业发展较快的产业不多,总体竞争力明显偏弱,需进一步提高海洋产业的层次,加强海洋产业的竞争力。

(2)福建省海洋产业的shift-share分析图。

为了对各海洋产业部门进行比较,找出各个海洋产业部门份额偏离分量、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分析福建省海洋产业的结构、竞争力情况和海洋主导产业的逐步确定,据表2所得数据,对其5个指标以标准化方法进行无量纲处理,并根据处理所得数据做产业部门优势分析图和产业部门偏离分量图(图1,图2)。

在图1中,分布于第一象限的海洋产业部门,属于较好的海洋产业部门,一方面具有较大的产业部门优势,另一方面全国增长优势较明显,是具有产业部门优势的增长性产业部门;分布在第二、四象限的海洋产业部门属于一般产业部门,要么具有一定的产业部门优势,要么具有一定的增长优势;分布在第三象限的海洋产业部门则属于较差产业部门,该象限的产业部门在全国的增长优势既不明显,产业部门优势与其他产业部门相比也无优势。在福建省海洋产业部门中,1(海洋渔业)和12(滨海旅游业)属于第一象限,说明这两个产业既有产业部门优势又有产业增长优势,可以作为福建省海洋主导产业的候选。2(海洋油气业)、3(海洋矿业)、7(海洋生物医药业)、9(海洋电力业)、10(海水利用业)则属于第三象限,说明这几个海洋产业部门在全国既没有增长优势,与其他海洋产业部门比较也无优势。剩下的海洋产业部门属于一般产业部门,分布在二、四象限,都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福建省的12个海洋产业部门第一、二、三、四象限都有,说明产业结构比较合理,虽然两极分化严重,但不缺乏作为优势产业补充的一般产业部门。

在图2中,分布于第一象限的海洋产业部门,其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较为明显,原有的产业结构基础很好,较其它海洋产业部门也具有很好的行业竞争力,属于较好产业部门;分布于第二象限的产业部门虽具有产业结构优势但竞争力优势不明显,第四象限的产业部门则具有竞争力优势但没有产业结构优势,分布在这两个象限的产业部门属于一般产业部门;第三象限的海洋产业部门,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都不太明显,与其它产业部门相比则属于较差产业部门。从图中可以看出,福建省没有一个产业部门属于较好产业部门,也没有一个产业部门属于较差部门。福建省海洋产业部门都是有竞争力优势但没有良好的产业结构基础或者有良好的产业结构基础而没有竞争力优势,但1(海洋渔业)、6(海洋化工业)和12(滨海旅游业)都较接近第一象限,有很大的潜力成为较好产业部门。

(4)主导产业的初步确定。

根据本文建立的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偏离份额基准,主导产业应选择份额偏离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均较大的产业部门作为主导产业。由于图2中,1(海洋渔业)、6(海洋化工业)、12(滨海旅游业)比较接近较好产业部门,所以可以初步选择1(海洋渔业)、12(滨海旅游业)两个产业部门作为主导产业。因为它们在属于全国增长性产业部门,发展趋势较好,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它们都具有很好的产业结构基础,在海洋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它们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国家同类产业部门,从侧面反映出其生产率较高,具有大区域竞争优势。

在福建省2010年海洋规划中把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作为福建省海洋主导产业,本文初步选择的福建省海洋主导产业是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说明ssm方法初步确定的海洋主导产业在实际的海洋产业发展战略中具有基本客观的有效性。

4对福建省海洋产业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结合福建省海洋产业大环境,对福建省海洋产业做出以下几点建议:

(1)对于原有产业结构基础较差但有良好的竞争力优势海洋产业部门,如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等,这些产业虽然结构基础较差但具有后发优势,发展潜力较好,应该抓住海洋产业的大发展这个机遇,从宏观微观方面进行积极培育和扶持,使其向着主导产业部门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属于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潜力较大。由于其海洋生物医药和功能产品需要较强的创新技术研发体系,故应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设产品研发基地,引进高科技人才,加强海洋生物医药科研成果的转化,形成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

海洋产业范文篇8

第一,海洋旅游。根据《现代地理科学词典》,海洋旅游是指以海洋为依托,以海水、阳光、沙滩为主要内容,以海洋探险、游览、娱乐、体育和疗养为目的的旅游活动。而《中国旅游大辞典》以距陆域的远近为标准,将其分为滨海旅游、近海海上旅游和远洋旅游。以其依托的海洋环境的差异,又可分为海岸带旅游、海岛旅游、海上旅游和海底旅游。随着潜水技术的进步,深海旅游也有望得到发展。第二,旅游产业化。产业化即产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指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旅游产业化是伴随现代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与产业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业态,指以旅游核心产业为龙头,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不断推进现代化、国际化、规模化和市场化,从而形成现代旅游产业的产业集群化的过程。旅游产业化是现代旅游业的基本业态,是旅游产业各部门有效集成的实现,同时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和产业进步的过程,一般发展步骤是初级产业走向高级产业,传统产业走向现代产业。通过旅游产业化发展,实现将部门的管理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提升旅游产业的整体规模和竞争力。

二、三亚海洋旅游产业现状

(一)滨海旅游产业。三亚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地处纬度、经度与美国夏威夷相仿,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海岸线长258.649千米,海域面积达3500平方千米,是我国著名的滨海旅游胜地,有天涯海角、亚龙湾、大东海、鹿回头、三亚湾、落笔洞、西岛和蜈支洲岛等滨海景区(点),聚集着阳光、海水、沙滩、森林、动植物、温泉、岩洞、少数民族风情、田园和名胜古迹等风景资源,并形成了山、城、河、海、港自然结合在一起的奇特景观。2017年三亚接待过夜游客1830万人次,占全省旅游接待总量的27.13%,旅游总收入406.17亿元,同比增长25%,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50.02%。(二)邮轮旅游产业。三亚邮轮旅游始于2002年凤凰岛国际邮轮港的兴建,2006年11月试航,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可停靠8万吨级邮轮的专用码头,可一次性接待3000多名国内外游客出入境,建设有1个8万吨级、2个15万吨级泊位,2个22.5万吨泊位正在建设中,定位为“亚洲最大邮轮母港”。目前已开通三沙、越南、香港邮轮旅游航线,邮轮停靠涉及世界排名前三邮轮公司美国嘉年华邮轮、皇家加勒比国际邮轮和新加坡丽星邮轮公司,以及日本、荷兰、德国、法国和葡萄牙等国的邮轮公司,2017年邮轮接待入境游客20985人,产生外汇收入441.24元,先后接待邮轮航次共计478次,接待旅客人次接近86万人次。2017年三亚旅游委出台《三亚市鼓励邮轮旅游产业发展财政奖励实施办法》(三府〔2017〕265号)政策,对在三亚邮轮港开设邮轮旅游始发航线或挂靠航线业务的境内外邮轮公司(或包船旅行社)进行资金奖励。(三)游艇旅游产业。三亚市的游艇业始于2007年鸿洲游艇码头,目前三亚市登记注册的游艇企业有121家,活跃的游艇服务企业至少有48家,三亚市已经建成的泊位数量共计973个,占海南省近80%,拥有的游艇共计约423艘,游艇从业人员4271人,同时,游艇产业对三亚市gdp的贡献率达到1.3%,2018年春节黄金周期间,鸿洲国际游艇码头、半山半岛帆船港码头、星华游艇码头三家游艇码头共接待出海人数2.59万人次,参加游艇旅游的游客占三亚游客总数比例约为2.67%。三亚连续举办的“海天盛筵”和帆船比赛,使三亚游艇在业界获得一定的国际知名度,且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经初步统计,2017年海天盛筵现场成交逾2亿元,意向成交超过10亿元,观展人数超过2.5万人次。(四)近海体育产业。三亚到目前为止共有42家海上运动俱乐部,主要经营潜水、摩托艇和快艇,另有其分布以亚龙湾和三亚湾为中心,旅游产品和项目有潜水、海底漫步、海底摩托、香蕉船、滑水、皮划艇、拉伞、浮台海钓、船钓、排钓、沙滩排球、“沙疗”和拖曳伞等海底、海上、沙滩、海空4大类20余个项目。

三、三亚市海洋旅游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旅游企业管理水平较低,三亚海洋旅游各企业分散经营,难以进行质量管理,打造特色品牌。第二,旅游产品同质化,景区景点海洋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相同,产品特色不足。第三,产业化水平低未形成产业链,虽然三亚海洋旅游资源丰富,产品开发较多,但海洋旅游各类旅游产业化认识不足。第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不深,产品与本地文化结合不深,单纯产品低层次开发。

四、三亚市海洋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海洋产业范文篇9

关键词:海洋强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优势与基础

(一)海洋资源禀赋突出。浙江省海域面积超26万平方公里,约为浙江陆域面积的2.5倍,海岸线共6,696千米,长度为全国第一;拥有宁波-舟山港、台州港、嘉兴港等众多深水良港,水深10米以上的水岸线分布于100多处,万吨级深水岸线超500千米,占全国30%以上;海岛4,350个,数量居全国首位,海洋渔业、文化旅游、海洋能源等资源在全国均居前列。

(二)海洋经济保持稳定增长。2021年上半年,浙江全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4,958.85亿元,同比增长19.6%。2015~2020年,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由6,180亿元增长到9,200亿元,年均增长超8%;在浙江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维持在14.0%以上,占全国的比重由9.2%提升至9.8%,有效支撑浙江社会经济发展。

(三)沿海港口辐射力、拉动力、影响力强。2020年,浙江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超14.1亿吨,较2016年增长约23.7%。2021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为12.24亿吨,连续13年位居全球首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108万标箱,同比增长8.2%,排在全球港口第三,成为全球第三个3,000万级集装箱大港,其对浙江海洋强省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及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支持力进一步提升。

二、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分析

(一)日本海洋经济发展经验。日本与浙江陆海空间资源特征十分相似,陆地狭长,陆域资源匮乏,海域面积广大,海岸线、海湾以及海洋渔业、海洋旅游等资源十分丰富。日本的资源特点,促使日本确立“以海立国”的发展战略。1、以政府为主导,“以海立国”。政府主导推动是日本海洋经济发展重要特征。日本在德川幕府时代被打开国门,被动融入世界发展。明治维新时期主动探索,重视科技发展,建立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20世纪60年代积极转型,重点发展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旅游、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产业,海洋经济成为日本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步入21世纪后,日本先后出台《海洋科技发展计划》《海洋基本计划(2013-2017)》和《海洋基本计划(2018-2022)》等发展规划,确定以科技促发展、打造特色海洋产业集群等发展举措,进一步确定“以海立国”的国家战略。2、重视科研与人才培育,打造特色产业集群。重视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涉海人才培育,将海洋科技、海洋人才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提升海洋经济发展层次与质量。20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出台《日本海洋科学技术》、《海洋科研开发长期规划(1998-2007)》、《科学技术综合发展战略》(2002)、《海洋基本计划》(第三期)等10余部涉海科研的规划,确立了以海洋科技推动产业发展的基本策略。仅2013年,日本政府就投入超21亿元用于支持海洋科研开发与成果转化活动。同时,日本政府充分利用区位、深水岸线、优良港湾、海洋生物等优势海洋资源,注重发展海洋信息服务、重高端船舶制造、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等新兴海洋产业,打造形成东京、横滨等特色区域海洋经济集群,成为拉动区域海洋经济增长的战略支撑点。3、强化国际合作,推进科技学术交流。重视国际合作,积极推进政府间合作和民间学术交流。近年来,日本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共同推进“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全球海洋观测计划网”,与美国、德国共同构建了“国际科技信息网”,与加拿大共同构建了大洋生命模型“海神”,为日本海洋科技积累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也极大推动了日本相关海洋高端产业链的建立,提升了海洋经济产业层级。

(二)新加坡海洋经济发展经验。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南口,是世界贸易线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区位条件突出。新加坡港是世界著名的自由贸易港之一,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航运枢纽,是亚洲及全球第二繁忙的集装箱港口。1、以港兴城,打造现代化高端海洋产业链。优化经营基础条件,以港引产。在发展战略上,新加坡海洋经济发展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现代化高端海洋产业链,以国际中转贸易为核心,引入海洋航运、滨海旅游、临港工业等支撑性海洋产业。2021年,新加坡港的集装箱总吞吐量达到3,750万标箱,已连续8年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位居世界首位。(图2)2、重视资本、科技投入,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以资本密集投入,重视海洋科技、海洋金融创新,提升海洋产业发展层级与竞争力。根据新加坡2019年度财政预算案,新加坡政府计划投入230亿元人民币用于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管理人才的培养。新加坡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从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建设“单一窗口”,简化通关手续。与中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签订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推行优惠税率政策,对所有进口商品免征关税,对进出口相关的服务活动不征税,吸引全球标杆性航运企业入驻。

(三)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经验。山东海洋资源丰富,海洋产业健全,海洋科研支撑力量强,是海洋大省、强省。2020年,山东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32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占全国比重为16.48%,占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8.03%,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山东新兴产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1、注重科学规划顶层设计,引领海洋产业发展。从顶层设计上,强调海洋经济的重要地位。2007年,山东首次提出海洋经济强省的建设目标。2011年,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海洋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2021年,《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从一流的港口建设、完善的海洋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等维度推进山东海洋强省建设,引领新时代山东海洋事业发展。从产业发展上,引导社会资源布局海洋产业。重点关注海洋数字产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关于加快发展智慧海洋产业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的意见》以及《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意见》等产业发展意见,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助力海洋新兴产业提速发展。2、重视海洋科研,强化科技支撑力量。山东拥有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涉海科研机构55家,省级以上涉海科技平台236个,海洋领域的两院院士22名。2021年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山东涉海研究项目75个,占山东国家重点科研项目23%以上。“十四五”期间,山东港口设立科研专项资金5亿元,用于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3、重视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和海洋产业快速发展。2018~2020年,山东省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由5.4∶37.9∶56.7调整到5.3∶36.8∶57.9,呈现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上升的趋势。2020年,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增加值分别为4,747亿元、3,165亿元、2,901亿元,合计占海洋生产总值超过82%。海水利用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等海洋新兴产业,分别同比增长5.4%、4.9%、4.0%,海洋生物医药业实现增加值127亿元,居全国第一。

三、浙江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

分析日本、新加坡以及山东的发展经验,政府科学的规划引导、核心优势产业的重点发展、科研技术的有效支撑、良好的营商环境等是推动海洋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历史经验,结合浙江省省情及海洋强省建设内涵,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一)科学规划发展,优化海洋事业管理。2003年以来,浙江省围绕海洋经济强省、海洋强省建设陆续出台《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国际强港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在海洋强省工作专班的领导下,梳理各个意见与规划,分析各个发展意见与规划之间的关系,及时清理不合时宜的有关文件;有关文件还存在遗漏欠缺的,结合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及时开展调研与制定工作,形成海洋强省建设科学的规划体系。同时,完善海洋管理队伍,形成以发改、统计、经信、自然资源等部门共同组成的省、市、县三级海洋队伍,加快海洋管理工作数字化改革,打破部门间壁垒,形成政策、管理、服务合力,提升浙江省海洋管理效能。

(二)提升涉海服务能力,优化营商环境。搭建面向涉、用海企业和社会公众的浙江省海洋经济服务平台,为涉海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精细、智能、个性的海洋服务及产品。服务平台与各个涉海部门打通,建立省市县三级体系。通过服务平台,加强海洋管理部门与涉海行业、企业的业务深度融合,及时获取涉、用海企业最新需求,及时更新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提供精准化的服务产品。

(三)提升宁波-舟山港发展能级,打造硬核力量。提升港口设施支撑力,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继续加强港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宁波港域穿山、梅山、北仑(大榭)等一批千万级集装箱泊位群,增强在全球航运界的影响力。以宁波-舟山港为核心,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提升港口辐射带动力,完善海河联运网络,加强长江港口业务布局延伸,完善铁路货运网络、高速公路网络,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开展智慧、智能港口建设,提升港口通关效率,提升硬核竞争力。

(四)聚焦海洋经济核心产业,打造沿海特色产业集群。聚焦具有重要性、特色性、优势性、潜力性的海洋产业,发展浙江省海洋经济核心产业。依托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浙江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浙江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宁波前湾新区以及台州湾新区等重大平台,重点发展海洋绿色石化、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海洋产业集群,形成差异性竞争和互补。如,舟山重点发展港航物流业、海洋绿色石化、海洋新材料等海洋产业,温州重点发展海上风电、新能源汽车、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布局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

(五)重视海洋科教事业,提升海洋科研支撑力。重视海洋基础科学研究,统筹省内涉海优势科研力量。支持国家海洋第二研究所、浙江省海洋科学院、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浙江海洋大学等争取国家重大海洋科技项目,积极推动海洋重点实验室建设。重视科学人才队伍培养,高端引进和自主培养相结合,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搭建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全球专家库,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和政策,增强科技人才获得感与幸福感。

(六)保护海洋空间,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落实海洋功能区划,海洋产业发展与国土规划衔接。遵从无居民海岛保护规划、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加快海岸带规划编制落地,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调整优化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落实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积极引导海洋绿色石化、海洋装备制造等海洋核心产业布局,优化浙江海洋发展空间结构,充分有效地控制海域、海岛等资源的开发强度。举办世界海洋日、环境日活动,充分利用抖音直播等新媒体,积极宣传海洋环境保护,营造海洋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良好氛围。

主要参考文献:

[1]苏纪兰,蒋铁民.浙江“海洋经济大省”发展战略的探讨[j].中国软科学,1999(02).

[2]顾自刚.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经验对浙江的启示[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1(02).

[3]高田义,汪寿阳,乔晗,高斯琪.国际标杆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16(02).

[4]谢慧明,马捷.海洋强省建设的浙江实践与经验[j].治理研究,2019.35(03).

[5]李博,杨智,苏飞,韩增林.基于海洋强国战略的日本海洋产业发展研究[j].海洋经济,2015.05(02).

[6]由俊生,王双.近现代日本海洋经济发展的脉络及对我国的启示[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2(06).

[7]魏婷,石莉.日本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国土资源情报,2017(10).

[8]丁志诚.山东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对策[j].当代经济,2019(04).

海洋产业范文篇10

一、海南海洋文化阐述

自古以来,海南人民为生存所迫,只得冒险到海洋中去打渔,因而渔民往往具备天生不怕风浪和挫折等开拓的精神。由于海洋一直处于流动和变化之中,存在相当大的自由空间,给人造成的感觉是其他地区人民所无法拥有的保守思维方式。当然,海洋又具有主动进取的一面,能够很好地拓展人们的心灵,而且也为岛上民众提供了求新和创新的勇气。同时,海洋所具有的广阔无边和一览无余而展现的大气与开放气象,证明了海洋文化还存在兼容并蓄之特点。近些年来,海南三亚、陵水等沿海发现了多处属伊斯兰教徒所有的墓群,墓与墓碑都以海边珊瑚石加以制作,经考证属唐、宋古墓,这就证明了海南其时已成为波斯、阿拉伯等地商人的定居之所。海南海洋文化是当地人在海洋生产、生活方式之中形成的,涵盖了冒险奋进、兼容并包、创业创新等精神。随着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推进,今后海南会努力发掘现有海洋文化之内涵,大力拓展海洋文化的价值。同时,要运用全球化视野来考虑海南的今后发展。可见,海洋文化不仅是促进海南海洋文化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通过全力发掘本区域之中海洋文化的含义,能切实推动本区域沿海渔业养殖等海洋产业的更好发展,进而提升海洋文化具有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方式的全面升级。

二、海南海洋文化对沿海渔业养殖产业发展具有的影响

(一)海南海洋文化成为沿海渔业养殖产业发展的思维起始点。一方面是要提升海洋意识。重点是要提高海洋文化在推进沿海渔业养殖产业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我国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这就意味着在注重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上还需要高度重视海洋文化所具有的力量,运用好海洋文化来指导海洋强国的建设。由于丧失了引以为傲的海洋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建设海洋强国。所以,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体系之中应当促进海洋文化和沿海渔业养殖产业的共同发展,进而提高海洋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是政府应当积极发挥主导性作用,在总体上统筹安排海洋文化的建设工作,并且以其为指导,依据沿海渔业养殖产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全面配套政策,并且在发展趋势上进行引导。沿海渔业养殖产业已经成为海洋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也就肯定会受到海洋文化之影响与推动。(二)努力建设富有特色的沿海渔业养殖产业文化品牌。沿海渔业养殖产业要按照自身实际来开发自身的资源禀赋,制定出主题突出而且布局较为合理的沿海渔业文化开发战略,持续把海洋文化信息结合到沿海渔业养殖产业建设当中。要致力于探究沿海渔业养殖产业与海洋文化相互融合的新模式,不断拓宽沿海渔业养殖所具有的功能。一方面是应当在渔业环境与海洋文化都较为理想,沿海渔业的休闲设施比较齐全的渔业生产与生活区域之中建设渔家乐、渔业观光园等特色化、休闲化的现代沿海渔业基地。另一方面是要在渔业文化暂时还不具备但是渔业相关设施又比较齐全的渔港以及附近城镇积极推进渔港经济建设,加快建设具备休闲功能的沿海渔业养殖产业特色小镇。这就需要将海洋旅游、海洋民俗、海洋渔业以及海洋文化等联系起来,深入发掘传统意义上的渔业史资源,并且积极开发渔业文化资源,关注海洋文化所具有的效益,利用和渔业存在联系的节庆类活动,持续深化海洋文化类产品的含义,不断提高海洋文化类产品的竞争实力,进而做到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的彼此共同促进。(三)全力发挥海洋文化在沿海渔业养殖产业中的管理能力。深入到沿海渔业养殖产业企业,海洋文化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是无需置疑的。沿海渔业养殖产业企业用到的管理战略就本质意义而言是在思想范畴之中的,可从文化含义上加以归并。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可以说是一种管理上的方法,愈来愈多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已发展为企业实施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方法,甚至已成为沿海渔业养殖产业企业发展的原发力。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管理思路之落实,对企业之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企业积极应对激烈的竞争,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还能够切实调整企业之中的各类不稳定的因素,让沿海渔业养殖产业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彼此适应,友好共处,一起实现本企业的未来发展目标。

三、进一步提升海南海洋文化对沿海渔业养殖产业影响的对策

一是强化渔业养殖相关产业的发展。海洋经济始终是发展海洋文化的重要基础。当前海南渔业养殖产业的发展空间还比较大,尤其是在海洋滩涂养殖、海洋深海养殖以及远洋捕捞、海产品加工等多个面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能够为海洋文化影响沿海渔业养殖产业作出相应的贡献。鉴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海南还可全力运用自身处在东南亚重要位置、水深港阔之优点,进一步发挥海南海洋文化优势,全力推进自身的世界级港口建设进程,努力提升海南沿海渔业现代化服务能力。二是全面收集与发掘当地海洋渔业文化资源。要持续收集、挖掘与整理海南渔业养殖各产业链之中体现出来的海洋文化内涵,从中总结出能够适应于现代海南渔业开发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创意。海南海洋文化对沿海渔业养殖产业的影响十分巨大。渔业文化之本质在于同舟共济,渔民每次出海都是一次未知的挑战,而每次归来又会是新一次航程之开端,这就需要极大地丰富渔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样,养殖户们也要运用海洋文化的优势,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功能,养殖出更多更好消费者需要的海产品。三是把海南海洋文化全面融合到沿海渔业养殖产业开发中。要把海洋文化和沿海渔业养殖产业进行合理的混搭,以渔业养殖产业渔家乐经营为前提,强调特色化发展理念,注重实施高质量服务,并且不断深化服务内涵,让渔业养殖产业不再只是经济开发项目,而是成为集旅游观光、海洋知识学习、渔家乐休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甚至成为人们平时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海产品消费上,应当全面挖掘海南沿海等地的生动故事、饮食风尚,全力宣传海产品的功能以及烹饪方法。引入海洋文化来说服和教育当地民众热爱海洋和保护当地的海洋环境。如今,除特定区域之外,我国海南沿海的垂钓与赶海均是免费的。但海洋文化影响下的休闲旅游开发,对于渔业资源也会产生相当大的破坏性。比如,美国在对本国休闲渔业实施管理时只注重于从严控制捕获物的数量,而并不会刻意统计入渔人员的数量。美国在对过度捕获的鱼类种群进行统计时,发现休闲渔业所发生的捕获量已达到23%,因为对捕获物的大小和数量所进行的控制,造成了入渔者把所钓鱼类进行放生状况的产生,以至于鱼类死亡率和亚死亡率不断提升,而且还会导致鱼类的体长和年龄结构不断地下降,因为侧重于对渔业生物链顶端加以捕获,还会改变海洋生态系统的整体结构、功能以及生产率。所以,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加以宣传,建立起有偿利用海洋资源的新观念。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对海南沿海的渔业资源实施全面调查与科学评价,依据休闲渔业对于资源所产生的消耗度、民众的接受力等,落实相应的垂钓与赶海管理制度,有效保护海南宝贵的海洋渔业资源。四是继续保护好富有地方特色的海南海洋民俗文化传统。海南渔民和别的沿海地区渔民在信仰习俗上既存在相似之处,但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比如,妈祖信仰在海南就十分突出。古代时天后庙遍布岛内各处,香火非常盛。据说海南人崇拜天后圣娘与他们的源流有关。妈祖信仰仅仅是海南渔民信仰的组成部分之一,除此之外还存在岸上信仰和船上信仰等。前者主要是指海南渔村中的庙宇并不是只有天后庙,还包括了广德庙、关帝庙以及观世音庙等等,从而体现出当地民众信仰的丰富性与功利性,从而反映出当地海洋文化具有的兼容性特点。后者在海南渔民信仰当中具有非常大的比例,几乎每条船均有渔民们所信仰之牌位。除了信仰习俗之外,海南沿海的饮食习俗也很有特色。比如,海南临高县的渔民在每年春季时鲜鱼上市之后,每家人均要“腥锅”。该地除吃熬鱼外大多喜欢食用鱼丸与鲜鱼面。海南三亚一带的渔民们则喜欢在船上吃鱼,更是一种典型的渔民饮食风格。在海上每次吃鱼均不得吃完,一定要留下一碗鱼汤,待下次煮鱼时投到锅中,表示“鱼来不断”之意。随着海南省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旅游行业的趋于成熟,保护这些传统的民俗项目,能够更好地发扬海南省的海洋文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海南海洋文化是推动沿海渔业养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渔业养殖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的构成部分之一。所以,要积极指导渔业养殖产业人士深入认识与保护好海洋资源,让掌握海南海洋文化成为渔业养殖产业管理者的普遍认识,全面发挥出融合了海洋文化之后的柔性管理能力,从而指导本产业吸收海洋文化之精华。当然,政府部门也要在市场准入、资金税收以及信贷等诸多方面完善保障机制,以便更好地发挥出海南海洋文化对沿海渔业养殖产业发展的影响。1.本文系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1]张开城,徐质斌.海洋文化和海洋文化产业研究[m].海洋出版社,2008

[2]陈洪泉.关于“文化青岛”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2(2)

[3]宋宁而,马坤.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问题研究[j].科学与管理,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