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主权范文10篇-尊龙凯时最新

时间:2023-03-29 06:06:17

货币主权

货币主权范文篇1

第一,其应有一个稳定的基准和明确的发行规则,以保证供给有序;

第二,其供给总量应可及时、灵活地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增减调节;

第三,这种调节必须超脱于任何一国的经济状况和利益。

基于此2009年3月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央行网站上提出了超主权国际储蓄货币的概念,在6月结束的金砖四国会议也提到了超主权货币。近日来,超主权货币成为了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

超主权货币是指一种与国家主权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而所谓国际储备货币是指一国政府持有的,可直接用于国际支付的国际通用的货币资金;是一国政府为维持本国货币汇率,能随时动用的用于对外支付或干预外汇市场的一部分国际清偿能力。

许多人或许觉得“超主权货币”离我们很远,然而实际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特别提款权便是这样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其亦称“纸黄金”。它是基金组织分配给会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会员国在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他会员国换取外汇,以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基金组织的贷款,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特别提款权的创立经过了一个长时间的酝酿过程。60年代初爆发的美元第一次危机,暴露出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重大缺陷,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以一国货币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不可能保持长期稳定的。从60年代中期起,改革二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64年4月,比利时提出了一种方案:增加各国向基金组织的自动提款权,而不是另创新储备货币来解决可能出现的国际流通手段不足的问题。基金组织中的“十国集团”采纳了这一接近于美、英的比利时方案,并在1967年9月基金组织年会上获得通过。由此可见,“特别提款权”发挥着类似于“超主权货币”的作用,但由于其只是一种记帐单位,不是真正的货币,使用时必须先换成其他货币,并不能直接用于贸易或非贸易的支付。因此,其在使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弗兰克尔说,“特别提款权”最多也就是国际货币领域的世界语,根本就得不到使用。

60年代的美元危机为特别提款权的创立提供了契机,而如今此次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是否会为“超主权货币”的设立提供一个条件?哪国能够担当如此重任?由于与欧洲诸国相比,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四国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较小。因此,下文作者将从这四个国家入手,以分析“超主权货币”实现的可能性。

“金砖四国”这一概念的由来

“金砖四国”(brics)一词最早由高盛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在2001年11月20日发表的一份题为《全球需要更好的经济之砖》中首次提出,2003年10月,该公司在题为《与brics一起梦想:通往2050年的道路》的全球经济报告中预言,brics将于2050年统领世界经济风骚,其中:巴西将于2025年取代意大利的经济位置,并于2031年超越法国;俄罗斯将于2027年超过英国,2028年超越德国;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中国可能会在2041年超过美国从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印度可能在2032年超过日本;brics合计的gdp可能在2041年超过西方六大工业国(g7中除去加拿大),这样,到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大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经济体将变成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巴西和俄罗斯。高盛的这份经济报告,使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四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和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受到世界更多的关注,由此“金砖四国”的称谓便风靡世界。

在目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金砖四国”在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债务和赤字规模等宏观经济指标普遍较好,同时他们也具备足够的储备资金和强有力的国内需求藉以保障各自应对危机的措施得以落实。因此以中俄印巴领衔的“金砖四国”有望比主要发达经济体更早地摆脱危机,并迎来危机过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以上可知,四国在经济上具有一定的实力,但凭借四国的实力,能否将超主权货币由理想变为现实。在下文中我们将从现实因素着手,以分析超主权货币实现的可能性。

首先,从经济因素角度来分析超主权货币实现的可能性

综合国际经济权威机构的统计,目前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到2007年已占世界外汇储备的3/4,“金砖四国”的中、俄、印三国都是“大户”。新兴国家经济占全球经济比重已由1990年的39.7%上升到2006年的48%。按购买力平价计算,“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50%。“金砖四国”中除中国的发展速度举世瞩目外,印度经济发展十几年来平均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6%~7%左右,2007年高达8.9%。此外,中、印已成为全世界投资最具吸引力的三个国家中的两个。俄罗斯经济近7年来也保持了高速发展,gdp平均年增长率达到7.8%,黄金外汇储备达4048亿美元,重新跨入了世界十大经济体行列。巴西发展相对稍慢一些,2007年经济增长也达4.4%。目前,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印度仍将经济增长锁定在9%,其经济实力可见一斑。除此之外,有专家指出,以中俄印巴领衔的“金砖四国”有望比主要发达经济体更早地摆脱危机,并迎来危机过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原因在于“金砖四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债务和赤字规模等宏观经济指标普遍较好,同时这些国家具备足够的储备资金和强有力的国内需求来保障各自的应对危机措施得以落实。

但尽管如此,美国的经济总量仍然稳居世界第一位,四国与美国相比仍然有着很大的差距。而且,四国人口中中印两国人口基数较大,所以尽管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是从人均而言与美国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单从经济实力而言,四国仍不具备同美国抗衡的实力。此外,据统计,“金砖四国”总共持有2.8万亿美元美国国债,为最大持有者。所以如果这时抛出完全跟美元并行的超主权货币,将有损四国现存的利益,因此,现在建立超主权货币的这个问题显然并不现实。

其次,从政治因素的角度进行分析

除上述经济因素之外,还存在着很多复杂的因素影响超主权货币的建立。在金砖四国中,与美国关系最为疏远的是俄罗斯,最近的是印度,不论怎样,各个国家都与美国有着很强的关联性。除此之外,“金砖四国”是多边合作组织,各国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很多方面也存在着冲突。例如,在“金砖四国”之间,贸易争端普遍存在。巴西与俄罗斯和中国都曾就市场准入发生争端,它在多哈贸易谈判中寻求农业贸易完全自由化的策略,也因印度坚持保护本国大米种植者而受阻。同样,政治对“金砖四国”所起的离间作用与凝聚作用不相上下。印度、中国和俄罗斯比邻而居,均为核国家,而巴西不是核国家,位处另一块大陆,与俄罗斯几乎没有贸易往来,与印度的贸易也少得可怜。与此同时,中印大片边境地区仍存在争议,双方均在边境派重兵驻扎,也因边境纠纷爆发过几次战争。中俄在上世纪60年代末还打过好几场边境战争,经过几十年努力,才使两国关系改善。尽管印度也主张跟中国的合作,但在很多方面,中印其实是存在着冲突的可能的,印度在印度洋上的一些举动对中国也并不是一个善意的信号。放大而言,在四国内部也并不太平。然而建立超主权货币的前提条件,首先要求四国对全球的影响必须足够大,其次要求四国可以相互团结以合作,另外还要求四国有足够的建立与美国平行的经济体制的决心。从上述可知,前两个因素并不具备。

最后,从其他因素进行分析

前文提到,建立超主权货币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四国需要有建立一个与美国平行的经济体制的决心。然而四国是否有足够的决心,四国此时抛出超主权货币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货币主权范文篇2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货币主权中国

一、国家货币主权

经济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经济方面的重要体现,货币主权则是国家经济主权的组成部分。国家货币主权是指每个国家在其国内有发行和管理本国货币的最高权力,在国际上有独立执行其对外的货币政策,平等参与处理国际货币金融事务的权利。各国的立法和大量国际条约及实践说明,国家的货币主权主要体现在:发行独立的国家货币,确定本国货币通外国货币的关系,建立外汇管理制度,安排国际结算等几个方面。

当今各国的货币主权并不是绝对的,对货币主权有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但是限制要有“度”的把握,近来国际社会对人民币汇率问题大加炒作,可理解为对我国决定和改变币值的权力进行挑战,以下主要从这个角度对国家货币主权进行阐述。

二、人民币汇率问题

根据货币主权原则,各国确定本国货币与别国货币的比价,属于该国政府独立行使的权力,其他国家不得干涉或反对。我国政府也历来把人民币汇率问题视为国家货币主权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涉及汇率争端一般都是以贸易摩擦为手段,进而通过政治途径解决,真正上升到法律争端的还未曾见。笔者认为,尽管当前法律在这个问题上发挥的作用不大,但应未雨绸缪,并且如果能够论证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合法性,对我国外交谈判的环境会更加有利。

迄今,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法律途径有两种:一是将汇率争端在wto框架内解决;二是指控人民币汇率安排违反imf协定,在imf框架下解决。尤以直接或间接通过wto解决的呼声最高,wto争端解决机制及执行机制都比较成熟,而imf执行措施的力度远没有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强硬。国内学者针对人民币汇率的管辖权问题,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gatt第15条仅规定了货币兑换和国际支付方面的内容,人民币汇率义务应由imf依imf协定第4条进行监督,而不应由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第二,可将人民币汇率机制解释为“与贸易有关的外汇措施”,而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人民币汇率争端;第三,认为wto框架下的现行外汇机制排除了wto对缔约方之间汇率争端的管辖权,但应在程序与实体上对wto规则进行修订与完善,尽快确立wto对汇率问题的管辖权。三种观点均认可:wto对汇率问题没有做出实体性的规定。至于程序上能否将汇率问题纳入wto争端解决机制,笔者认为理论上是可行的,因为wto争端解决的门槛要求并不高,汇率问题与贸易相联系是不争的事实,而wto成员方可就“协定下的任何利益受到丧失或损害”向wto争端解决机构提起贸易争端,而不论另一方是否违反协定的规定。那为何至今仍未有此类争端被提交呢?一来各国也认为即使提交到wto也前途未卜,胜算不大;二来,基于政治的考虑,许多国家的汇率政策并非无懈可击,故有所忌惮。

所以,人民币汇率问题在wto框架下解决目前不具有现实性,多哈回合也并没有把学者们所提到的“与贸易有关的外汇措施”纳入议题。与汇率问题具有最密切联系的依然是imf及其相关规定。实践中关于人民币汇率争议较多是第1节规定的第3项具体义务,即成员国应该“避免操纵汇率或国际货币体系来妨碍国际收支有效的调整或取得对其它成员国的不公平的竞争优势”。西方国家通常指责中国操纵汇率,导致贸易失衡。但是尽管明确禁止外汇操纵的行为,但在协定中并没有具体对“操纵汇率”作出界定,为弥补这一缺陷,imf于2007年通过了《对会员国政策双边监督的决议》,对“操纵汇率”的含义作了阐述。《决议》规定只有客观方面满足以下两个条件,该会员国才会被认为是为取得对其他会员国不公平的竞争优势而操纵汇率的:1)一会员国是为造成汇率低估的严重偏差而实施旨在影响汇率水平并且实际影响了汇率水平的政策;2)造成这种偏差的目的在于扩大净出口。并且,在进行“操纵汇率”的认定时还必须考虑主观要素,这种判断很困难。成员方这一义务很大程度上是流于形式,所以,西方国家要想通过imf认定我国违反国际义务,在现阶段是不可能的。

分析可知,无论是放在wto或是放在imf下考察,人民币汇率都没有违法性可言,西方国家指责我国操纵人民币汇率缺乏国际法上的依据。从法律角度讲,我国应该坚定立场,对外国的无理指责据理力争。从深层次讲,在汇率问题上屈从于外部势力还是坚持独立自主,其实质是能不能维护货币主权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坚定维护本国货币主权的立场,汇率的变动才能有利于本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应有的贡献,否则必将为此付出沉重的政治和经济代价。

三、全球化对国家货币主权的冲击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主权受到限制是一种客观事实,绝对主权理论在国际法领域里是“绝对地”没有存在的余地了,主权权利的让渡是有利于发展全球经济和维护人类整体利益的。

金融全球化客观上对国家货币主权有削弱和抑制作用,首先这些作用通过法律文件成为对国家有约束力的法律意义上的限制和制约,这种限制是最直接的,而类似法律文件的代表就是imf协定。其次,国际组织利用其影响力来施加对国家货币主权的限制。第三,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信息的拓展也会通过市场对国家货币主权造成影响,这种限制虽不像法律文件那样有约束力,但其确实约束了国家独自处理货币事务的能力,第四,全球化的深入使得一个国家在作出决定时不得不考虑它国的态度和国际舆论的导向。

可以说,不同内容的国家货币主权受到的是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冲击,这正体现了主权让渡的重心不同。从国家货币主权各方面受到的冲击情况来看,外汇管理制度和安排国际结算方面受到的限制相对较多另一方面,货币发行和汇率制度受到的真正有约束力的限制不多,除去市场的影响以及部分区域合作的成果,各国牢牢地把持着这方面的货币主权。

通过以上分析,相较于关税主权等其他经济主权,国家货币主权受到的限制是相对较小的,这充分体现了国家货币主权在经济主权中的核心地位,而且作为核心之核心的汇率主权基本不受限制。当然,国家货币主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关系的发展,各国金融联系的日益密切,货币的国际合作加强,各国有时候必须放弃一些在货币上的主权,以履行遵守已签订的国际条约、协定的义务。

四、对中国的启示

鉴于人民币问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中国一旦选择使人民币维持现状,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政治压力和贸易摩擦加剧的风险。笔者认为,中国应该在把握以下几点的前提下灵活应变,维护正当利益。

首先,必须把握国家主权内容变化的大方向:主权让渡是国家自愿的结果,让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和强化国家的整体利益。

其次,在有关货币国际规定的“软法”性质没有改变之前,并且在创造一种超主权货币以取代美元的计划为期尚远的情况下,中国应当根据自身利益,坚决维护国际货币主权。

货币主权范文篇3

经济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经济方面的重要体现,货币主权则是国家经济主权的组成部分。国家货币主权是指每个国家在其国内有发行和管理本国货币的最高权力,在国际上有独立执行其对外的货币政策,平等参与处理国际货币金融事务的权利。各国的立法和大量国际条约及实践说明,国家的货币主权主要体现在:发行独立的国家货币,确定本国货币通外国货币的关系,建立外汇管理制度,安排国际结算等几个方面。

当今各国的货币主权并不是绝对的,对货币主权有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但是限制要有“度”的把握,近来国际社会对人民币汇率问题大加炒作,可理解为对我国决定和改变币值的权力进行挑战,以下主要从这个角度对国家货币主权进行阐述。

二、人民币汇率问题

根据货币主权原则,各国确定本国货币与别国货币的比价,属于该国政府独立行使的权力,其他国家不得干涉或反对。我国政府也历来把人民币汇率问题视为国家货币主权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涉及汇率争端一般都是以贸易摩擦为手段,进而通过政治途径解决,真正上升到法律争端的还未曾见。笔者认为,尽管当前法律在这个问题上发挥的作用不大,但应未雨绸缪,并且如果能够论证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合法性,对我国外交谈判的环境会更加有利。

迄今,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法律途径有两种:一是将汇率争端在wto框架内解决;二是指控人民币汇率安排违反imf协定,在imf框架下解决。尤以直接或间接通过wto解决的呼声最高,wto争端解决机制及执行机制都比较成熟,而imf执行措施的力度远没有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强硬。国内学者针对人民币汇率的管辖权问题,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gatt第15条仅规定了货币兑换和国际支付方面的内容,人民币汇率义务应由imf依imf协定第4条进行监督,而不应由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第二,可将人民币汇率机制解释为“与贸易有关的外汇措施”,而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人民币汇率争端;第三,认为wto框架下的现行外汇机制排除了wto对缔约方之间汇率争端的管辖权,但应在程序与实体上对wto规则进行修订与完善,尽快确立wto对汇率问题的管辖权。三种观点均认可:wto对汇率问题没有做出实体性的规定。至于程序上能否将汇率问题纳入wto争端解决机制,笔者认为理论上是可行的,因为wto争端解决的门槛要求并不高,汇率问题与贸易相联系是不争的事实,而wto成员方可就“协定下的任何利益受到丧失或损害”向wto争端解决机构提起贸易争端,而不论另一方是否违反协定的规定。那为何至今仍未有此类争端被提交呢?一来各国也认为即使提交到wto也前途未卜,胜算不大;二来,基于政治的考虑,许多国家的汇率政策并非无懈可击,故有所忌惮。

所以,人民币汇率问题在wto框架下解决目前不具有现实性,多哈回合也并没有把学者们所提到的“与贸易有关的外汇措施”纳入议题。与汇率问题具有最密切联系的依然是imf及其相关规定。实践中关于人民币汇率争议较多是第1节规定的第3项具体义务,即成员国应该“避免操纵汇率或国际货币体系来妨碍国际收支有效的调整或取得对其它成员国的不公平的竞争优势”。西方国家通常指责中国操纵汇率,导致贸易失衡。但是尽管明确禁止外汇操纵的行为,但在协定中并没有具体对“操纵汇率”作出界定,为弥补这一缺陷,imf于2007年通过了《对会员国政策双边监督的决议》,对“操纵汇率”的含义作了阐述。《决议》规定只有客观方面满足以下两个条件,该会员国才会被认为是为取得对其他会员国不公平的竞争优势而操纵汇率的:1)一会员国是为造成汇率低估的严重偏差而实施旨在影响汇率水平并且实际影响了汇率水平的政策;2)造成这种偏差的目的在于扩大净出口。并且,在进行“操纵汇率”的认定时还必须考虑主观要素,这种判断很困难。成员方这一义务很大程度上是流于形式,所以,西方国家要想通过imf认定我国违反国际义务,在现阶段是不可能的。

分析可知,无论是放在wto或是放在imf下考察,人民币汇率都没有违法性可言,西方国家指责我国操纵人民币汇率缺乏国际法上的依据。从法律角度讲,我国应该坚定立场,对外国的无理指责据理力争。从深层次讲,在汇率问题上屈从于外部势力还是坚持独立自主,其实质是能不能维护货币主权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坚定维护本国货币主权的立场,汇率的变动才能有利于本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应有的贡献,否则必将为此付出沉重的政治和经济代价。

三、全球化对国家货币主权的冲击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主权受到限制是一种客观事实,绝对主权理论在国际法领域里是“绝对地”没有存在的余地了,主权权利的让渡是有利于发展全球经济和维护人类整体利益的。

金融全球化客观上对国家货币主权有削弱和抑制作用,首先这些作用通过法律文件成为对国家有约束力的法律意义上的限制和制约,这种限制是最直接的,而类似法律文件的代表就是imf协定。其次,国际组织利用其影响力来施加对国家货币主权的限制。第三,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信息的拓展也会通过市场对国家货币主权造成影响,这种限制虽不像法律文件那样有约束力,但其确实约束了国家独自处理货币事务的能力,第四,全球化的深入使得一个国家在作出决定时不得不考虑它国的态度和国际舆论的导向。

可以说,不同内容的国家货币主权受到的是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冲击,这正体现了主权让渡的重心不同。从国家货币主权各方面受到的冲击情况来看,外汇管理制度和安排国际结算方面受到的限制相对较多另一方面,货币发行和汇率制度受到的真正有约束力的限制不多,除去市场的影响以及部分区域合作的成果,各国牢牢地把持着这方面的货币主权。

通过以上分析,相较于关税主权等其他经济主权,国家货币主权受到的限制是相对较小的,这充分体现了国家货币主权在经济主权中的核心地位,而且作为核心之核心的汇率主权基本不受限制。当然,国家货币主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关系的发展,各国金融联系的日益密切,货币的国际合作加强,各国有时候必须放弃一些在货币上的主权,以履行遵守已签订的国际条约、协定的义务。

四、对中国的启示

鉴于人民币问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中国一旦选择使人民币维持现状,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政治压力和贸易摩擦加剧的风险。笔者认为,中国应该在把握以下几点的前提下灵活应变,维护正当利益。

首先,必须把握国家主权内容变化的大方向:主权让渡是国家自愿的结果,让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和强化国家的整体利益。

其次,在有关货币国际规定的“软法”性质没有改变之前,并且在创造一种超主权货币以取代美元的计划为期尚远的情况下,中国应当根据自身利益,坚决维护国际货币主权。

货币主权范文篇4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货币主权中国

一、国家货币主权

经济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经济方面的重要体现,货币主权则是国家经济主权的组成部分。国家货币主权是指每个国家在其国内有发行和管理本国货币的最高权力,在国际上有独立执行其对外的货币政策,平等参与处理国际货币金融事务的权利。各国的立法和大量国际条约及实践说明,国家的货币主权主要体现在:发行独立的国家货币,确定本国货币通外国货币的关系,建立外汇管理制度,安排国际结算等几个方面。

当今各国的货币主权并不是绝对的,对货币主权有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但是限制要有“度”的把握,近来国际社会对人民币汇率问题大加炒作,可理解为对我国决定和改变币值的权力进行挑战,以下主要从这个角度对国家货币主权进行阐述。

二、人民币汇率问题

根据货币主权原则,各国确定本国货币与别国货币的比价,属于该国政府独立行使的权力,其他国家不得干涉或反对。我国政府也历来把人民币汇率问题视为国家货币主权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涉及汇率争端一般都是以贸易摩擦为手段,进而通过政治途径解决,真正上升到法律争端的还未曾见。笔者认为,尽管当前法律在这个问题上发挥的作用不大,但应未雨绸缪,并且如果能够论证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合法性,对我国外交谈判的环境会更加有利。

迄今,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法律途径有两种:一是将汇率争端在wto框架内解决;二是指控人民币汇率安排违反imf协定,在imf框架下解决。尤以直接或间接通过wto解决的呼声最高,wto争端解决机制及执行机制都比较成熟,而imf执行措施的力度远没有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强硬。国内学者针对人民币汇率的管辖权问题,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gatt第15条仅规定了货币兑换和国际支付方面的内容,人民币汇率义务应由imf依imf协定第4条进行监督,而不应由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第二,可将人民币汇率机制解释为“与贸易有关的外汇措施”,而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人民币汇率争端;第三,认为wto框架下的现行外汇机制排除了wto对缔约方之间汇率争端的管辖权,但应在程序与实体上对wto规则进行修订与完善,尽快确立wto对汇率问题的管辖权。三种观点均认可:wto对汇率问题没有做出实体性的规定。至于程序上能否将汇率问题纳入wto争端解决机制,笔者认为理论上是可行的,因为wto争端解决的门槛要求并不高,汇率问题与贸易相联系是不争的事实,而wto成员方可就“协定下的任何利益受到丧失或损害”向wto争端解决机构提起贸易争端,而不论另一方是否违反协定的规定。那为何至今仍未有此类争端被提交呢?一来各国也认为即使提交到wto也前途未卜,胜算不大;二来,基于政治的考虑,许多国家的汇率政策并非无懈可击,故有所忌惮。

所以,人民币汇率问题在wto框架下解决目前不具有现实性,多哈回合也并没有把学者们所提到的“与贸易有关的外汇措施”纳入议题。与汇率问题具有最密切联系的依然是imf及其相关规定。实践中关于人民币汇率争议较多是第1节规定的第3项具体义务,即成员国应该“避免操纵汇率或国际货币体系来妨碍国际收支有效的调整或取得对其它成员国的不公平的竞争优势”。西方国家通常指责中国操纵汇率,导致贸易失衡。但是尽管明确禁止外汇操纵的行为,但在协定中并没有具体对“操纵汇率”作出界定,为弥补这一缺陷,imf于2007年通过了《对会员国政策双边监督的决议》,对“操纵汇率”的含义作了阐述。《决议》规定只有客观方面满足以下两个条件,该会员国才会被认为是为取得对其他会员国不公平的竞争优势而操纵汇率的:1)一会员国是为造成汇率低估的严重偏差而实施旨在影响汇率水平并且实际影响了汇率水平的政策;2)造成这种偏差的目的在于扩大净出口。并且,在进行“操纵汇率”的认定时还必须考虑主观要素,这种判断很困难。成员方这一义务很大程度上是流于形式,所以,西方国家要想通过imf认定我国违反国际义务,在现阶段是不可能的。

分析可知,无论是放在wto或是放在imf下考察,人民币汇率都没有违法性可言,西方国家指责我国操纵人民币汇率缺乏国际法上的依据。从法律角度讲,我国应该坚定立场,对外国的无理指责据理力争。从深层次讲,在汇率问题上屈从于外部势力还是坚持独立自主,其实质是能不能维护货币主权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坚定维护本国货币主权的立场,汇率的变动才能有利于本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应有的贡献,否则必将为此付出沉重的政治和经济代价。

三、全球化对国家货币主权的冲击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主权受到限制是一种客观事实,绝对主权理论在国际法领域里是“绝对地”没有存在的余地了,主权权利的让渡是有利于发展全球经济和维护人类整体利益的。

金融全球化客观上对国家货币主权有削弱和抑制作用,首先这些作用通过法律文件成为对国家有约束力的法律意义上的限制和制约,这种限制是最直接的,而类似法律文件的代表就是imf协定。其次,国际组织利用其影响力来施加对国家货币主权的限制。第三,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信息的拓展也会通过市场对国家货币主权造成影响,这种限制虽不像法律文件那样有约束力,但其确实约束了国家独自处理货币事务的能力,第四,全球化的深入使得一个国家在作出决定时不得不考虑它国的态度和国际舆论的导向。

可以说,不同内容的国家货币主权受到的是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冲击,这正体现了主权让渡的重心不同。从国家货币主权各方面受到的冲击情况来看,外汇管理制度和安排国际结算方面受到的限制相对较多另一方面,货币发行和汇率制度受到的真正有约束力的限制不多,除去市场的影响以及部分区域合作的成果,各国牢牢地把持着这方面的货币主权。

通过以上分析,相较于关税主权等其他经济主权,国家货币主权受到的限制是相对较小的,这充分体现了国家货币主权在经济主权中的核心地位,而且作为核心之核心的汇率主权基本不受限制。当然,国家货币主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关系的发展,各国金融联系的日益密切,货币的国际合作加强,各国有时候必须放弃一些在货币上的主权,以履行遵守已签订的国际条约、协定的义务。

四、对中国的启示

鉴于人民币问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中国一旦选择使人民币维持现状,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政治压力和贸易摩擦加剧的风险。笔者认为,中国应该在把握以下几点的前提下灵活应变,维护正当利益。

首先,必须把握国家主权内容变化的大方向:主权让渡是国家自愿的结果,让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和强化国家的整体利益。

其次,在有关货币国际规定的“软法”性质没有改变之前,并且在创造一种超主权货币以取代美元的计划为期尚远的情况下,中国应当根据自身利益,坚决维护国际货币主权。

货币主权范文篇5

关键词:货币;金融动荡;全球化

《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以小说般的笔调,描述了自英格兰银行成立的三百多年以来货币和金融的发展史,展现了国际金融集团和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发展中的翻云覆雨影响力,深入揭露统治世界的经济精英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进而产生金融动荡,最终迫使美元与黄金完全脱钩,金融精英趁机在世界范围内攫取财富的过程。

一、主权货币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国际金融精英通过控制的各国的货币发行机构,进而巧妙调节本国货币的供给,进而控制国内财富和国际财富的分配,因为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因此,美元的发行权就成为各国金融人士在世界范围内疯狂掠夺财富的主要武器,例如,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和上世纪七十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甚至追溯到前面的两次世界大战,可以说都是国际金融集团为获得美元的世界经济霸权地位而策划的阴谋。

国际金融精英为获取国家的巨额财富,一般会采取“剪羊毛”式的掠夺手段,首先他们会通过在国家政府机构中培养的利益代言人去推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从而提高货币的流动性甚至造成流动性泛滥,在低利率的情况下,群众的投资消费热情高涨,经济出现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在经济的泡沫被认为膨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采取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使经济发展速度因为缺少资金而陷入萧条境地,然后金融精英们会趁机以远远低于实际价格的成本大肆购买优质资产。

通过国际金融精英所惯用的手法,我们发现,货币的发行权在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而一个超级大国的货币的发行权一旦被一少部分人控制,则意味着世界财富资源的再分配,在该超级大国货币体系笼罩下的国家便必不可避免的沦为金融动荡的牺牲品。

二、主权货币产生金融动荡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货币主权在国家中的经济地位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国家都会牢牢掌控着货币主权。但是,正是因为主权货币的大量存在,甚至处于泛滥的地步,造成国际金融动荡。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因为以泰国泰铢等为代表的货币大量贬值,造成整个东南亚乃至世界上许多国家经济出现了动荡。职称论文

当一国货币,如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英镑和法郎以及二战之后的美元,成为世界各国的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之后,大多数的国家货币都会以该国的货币作为参考对象,那么这个国家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是很难通过有效的财政货币政策去加以平衡很完善的,因为其它以该国货币为参照物的国家也会采取相应的财政货币政策,从而降低该国财政货币政策影响力。

而对于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家来说,需要经常兼顾本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实现和其他国家对储备货币的需求,两者之间经常会存在较大矛盾,而当货币发行国家在此过程中是很难对两者采取一种两全其美的货币政策:不能忽视本国货币的国际职能而仅仅考虑国内的货币政策目标,也不能见过国内外的不同货币目标,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很少能够为本国货币在世界性的范围内提供流动性的同时而保证本国货币政策的稳定性。特别是在一个国家出现经济发展速度迟缓的时候,很多国家会采取货币贬值的方法来保证本国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动荡,许多国家因此而遭受巨额经济损失。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大幅度贬值,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屡屡发生,并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状况,世界各国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但是美国在此过程中,其国家财富增长速度却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虽然有所降低,但是仍然牢牢控制着国际金融体系的发言权,因此,金融动荡虽然不是货币发行当局所期望的,但是却是不可避免的,是主权货币存在的必然性制度缺陷。

三、全球化下的主权货币的发展趋势

主权货币所带来的货币兑换、货币投机以及汇率风险等问题阻碍了全球化的发展。美国外交关系协会国际部主任本?斯泰尔也在文中指出“把货币与主权挂钩的代价巨大,有时甚至还是危险的。货币国家主义与全球化水火不容”。

因此废除主权货币,建立更加公正的世界金融秩序成为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客观要求。我国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认为“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

全球经济需要全球性的货币,只有在一个全球性货币的体系里,主权货币带来种种弊病才不会凸显,因为已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的国际金融系统将不会受到任何人负责的世界权势集团操作。从本质上来说,全球性货币体系的建立将使得银行的权利超出国家、种族和语言,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将在摆脱与主权国家货币的挂钩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下更加顺利的发展经济。

参考文献:

[1]金昱,货币主权重于秦山[j].财经论坛,2007(12):67.

[2]宋鸿兵,货币战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6):256.

[3]张鸿午,论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货币主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6-29.

货币主权范文篇6

欧洲货币主权归欧洲中央银行所有,各成员国根据国情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分裂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某些情况下其政策效应甚至会相互抵消。因此,当各国经济状况不一致时,比如有些国家经济景气,有些国家经济萧条,就会出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错配。对于出现危机的国家只能靠紧缩财政的方法来缓解危机,而这无疑使原本放缓的经济增长雪上加霜。最后,危机救助机制缺失。欧元区成立时为了避免道德风险,规定了不救助条约。2009年年底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发生时,希腊既不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助,欧元区其他国家也迟迟不予救助。欧洲中央银行没有及时行动,不能扮演最后借款人这一更加重要的角色。采取的一些临时性补救措施也迟迟未见成效,造成危机在多个国家蔓延。欧元区成员国实行的是以高福利为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优厚的待遇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好处,但这影响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并且给这些国家的经济带来负担。人们并不怕失业,即使失业也可以领取到优厚的失业津贴,而有些人甚至在失业后也不愿再去寻找新的工作。这使得这些国家的劳动效率低下,劳动力市场僵化,失业率居高不下。自2000年以来,欧元区年均经济增长率只有1%,失业率最高却高达到8.6%,希腊、西班牙等国长期存在两位数的失业水平。在经济增长率不高的情况下,欧元区各国的财政收入得不到保障,而各类福利和公共支出连年攀升,财政赤字规模不断扩大,各国政府只能不断举债。

1.欧元模式目前不是东亚货币合作的理想模式。欧元模式是单一货币联盟的典型模式,目前对于东亚货币合作并不可行。单一货币联盟模式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最优货币区理论。根据该理论,建立单一货币联盟需要满足要素流动性、经济开放度、产品多样化等多方面的要求。东亚地区在这些方面的条件尚不成熟,很难在短时间内达成这种高级形式的货币合作模式。欧元区成员国间的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是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东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远大于欧元区成员国,各国的经济开放程度、金融自由化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东亚必须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合作道路。2.确立监督机制。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之前,欧元汇率相对稳定,这使得欧元区成员国可以借助稳定欧元的庇护,轻易地以低利率获得长期融资。财政监督机制的缺失使得部分欧元区成员国的财政松弛状况得以掩盖。东亚各国在货币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对各国经济形势、财政状况进行监测,可以有效预防危机的爆发。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东亚地区监督机制的合作发展较为顺利,包括“10+3”监督机制在内的监督机制在经济信息交流,经济形势监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货币合作的过程中,还应进一步加强监督机制的建设,对未来的金融危机加以预防。3.构建经济政策协调机制。由于欧洲中央银行执行以稳定物价为目标的单一货币政策,落后地区货币政策的需要往往得不到满足。欧盟又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单靠成员国本身的财政无法满足这些地区的需要。因此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缓慢。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异越拉越大,从而影响欧元的长期稳定性。东亚地区在货币合作的过程中,应协调国家间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金融监管措施,以防止监管程度不同引发区域内资本大规模流动,导致金融动荡。在政策变动之前相互沟通,以便其他国家采取对策。在长期内,还需要各国协调利率政策,建立区域内相对统一的投融资市场,进一步完善地区自我融资机制。4.设立区域性紧急救援机构。在欧元区成立时,没有建立有效的危机救助机制,初衷是为了规避成员国的道德风险,增强成员国的自律性,使成员国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然而,危机一旦发生,欧元区各成员国难以自救,错失最佳救助时机,并最终使危机蔓延至整个欧元区。因此在推进东亚货币合作的过程中,有必要设立区域性紧急救援机构,预警金融风险,提供援助资金,协调救援行动。当危机发生时,东亚各国可以得到及时的救助,防止危机蔓延。欧元模式作为最优货币区理论最成功的实验,为东亚货币合作提供了宝贵的可借鉴经验。随着欧债危机的发生,欧元区内部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东亚地区应该从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加强各方面的制度建设,结合自身实际,稳步推进货币合作。

本文作者:黄文工作单位:云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院

货币主权范文篇7

【摘要】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对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伴随着美元的贬值和一定程度上的滥发,中国率先提出了建立超主权货币的构想。事实上,该构想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我国目前的外汇状况而提出的。鉴于此,本文基于我国外汇储备现状,深入分析我国高外汇储备的原因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并就如何有效管理和运用外汇储备提出建议。

【关键词】外汇;高增长;高储备;升值;国际收支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使我们再次面对一个古老而悬而未决的问题:什么样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本次金融危机表明,这一问题不仅远未解决,而且由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固有缺陷反而愈发突出。本文认为,本轮危机爆发的本质是美国经济增长与全球经济增长无法共存。也就是著名的“特里芬难题”:美国只有靠输出美元,长期贸易赤字,才能保证全球货币需求,而长期下去必然带来美元信任危机、美元或美元资产贬值;如果美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那又会断绝国际储备的供应,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因此,由于美元一币独大,中国超过2万亿美元的外汇在某种程度上说被美国国债“绑架”。这对拥有7000多亿美元美国国债的中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和考验。克鲁格曼曾指出,中国一不留神,就积攒了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人民共和国变成了“t-bills共和国”。虽然克鲁格曼没有提到美国未来可能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但美国的持续经常项目逆差、美国的巨额外债、美国货币供给的急剧增加、美国的巨额赤字,所有这些长期因素都预示着:美元贬值和美国通货膨胀。而中国所持资产都以美元标价,一旦美元贬值,中国的外汇储备就会遭受巨大资本损失。

中国如何避免进一步深陷美元陷阱,并尽量减少已有外汇存量可能发生的损失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因此,中国提出“超主权货币”这一构想,试图打破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一是人民币将不必再面对各方施加的汇率调整压力。人民币一视同仁按照市场供求对所有货币定价,是真正的市场化汇率。二是中国不会再大量持有美国国债,而是分散化投资到各种资产上,大大提高安全性。从维护中国的外汇稳定和中国金融稳定的角度看,“超主权货币”构想意义重大。

鉴于此,深入研究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状况、形成原因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防范、利用与化解,不仅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更具有长远的理论意义。

一、我国外汇储备现状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外汇储备增加额均在千亿美元以上,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外汇储备分别增加1168.44亿美元、2066.81亿美元和2090亿美元。截至2006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8536亿美元,取代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到2007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约达1.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32%。数据表明,2007年全年,外汇储备余额增加4619亿美元,同比多增2144亿美元。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1月13日公布的数据,2008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9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7.34%。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将会继续增加,上半年将突破20000亿美元大关。

我国如此巨大的外汇储备从哪里来?从历年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可以得出,我国外汇的来源主要是国际进出口贸易形成的顺差、资本项目下的净流入、海外工程和华侨汇款、外商的资本投资、国外借债、境外流入的流动性过剩(包括一些热钱)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外汇储备既不是企业利润的上缴,也不是财政收入的剩余,绝大多数是中国人民银行用基础货币买来的。而基础货币主要由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金融机构备付金存款、货币流通量和非金融机构存款以及现金发行等构成。虽然基础货币具有强大的润滑效果,但由此可能会产生相关的问题: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准备金、备付金以及其他存款属于央行的对外负债,是不能随意支配运用的;现金发行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现在的问题是,我国如此高的外汇储备实际上是动用巨大数额的人民币换来的,而这笔巨大数额的人民币到底从哪里来?是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备付金,是非金融机构的存款,还是货币的增量发行?如果是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就有个归还存款的货币来源问题;如果是货币的增量发行,又会面临着一个引发通货膨胀的问题。所以,我国现有的高外汇储备事实上已经是一种对外部的负债,是一种负担。

二、形成原因研究

综上所述,我国有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和不合理的结构,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大的外汇储备?

(一)全球收支失衡

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资本转向新兴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在资本转移的过程中,伴随着国际经济旧秩序向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转轨,国际收支不但没有得到合理的化解和配置,反而表现出更大的全球收支不平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经常项目持续逆差,致使他们成为全球最大债务人。同时在这个新兴经济崛起地区,比如中国和东南亚,经常项目却出现了惊人的顺差!因为西方等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历史和地理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导致这些发达地区消费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居民储蓄很低,同时国内为了保持就业和经济的稳定增长,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对固定资产和公共工程等设施的投资,这样一来,国内的储蓄就小于国内的投资需求;然而,新兴的发展地区却是刚刚相反的局面,特别是东亚、东南亚。众所周知,亚洲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居民一直有谨慎的消费习惯。当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新兴地区存在很多的不稳定性,导致资本投资渠道不畅,大量的储蓄不能够有效地转化为国内的投资,大量的储备却掌握在政府的手中。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新兴发展地区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最大债权人。比如中国,政府手中就握有大量的美国政府债权等外汇。进而,从全球收支的角度来看,中国目前外汇储备的高增长,只不过是国际收支不平衡在中国的影子。

(二)国际货币体系不合理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双挂钩”体制宣告结束。但是,在实际的国际收支中,美元仍然是事实上的本位货币,或者说是硬通货,包括中国、日本在内的东亚国家和其他新兴发展国家,都没有摆脱美元的控制。实际上,多数的新兴国家或地区都以美元作为自己的外汇储备。这样的国际收支状况或者说国际计价货币(外汇储备)对我国的高外汇造成了深远影响。当代金融发展理论奠基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麦金农曾说:“任何无法以本币提供信贷的国际债权国都将出现货币错配问题,产生“高储蓄两难”。而所谓“高储蓄两难”,简单地说就是:一方面,持有美元的国家会逐渐意识到它对本币的替代作用,迫使本币升值;另一方面,美元的发行国却一直认为是美元以外的货币被低估值,要求美元以外的其他国家(尤其是与其有贸易往来,且对方处于顺差状态)升值。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发展国家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够让本币(人民币)成为国际硬货币,因此,巨大的外汇就只能够滞留在国内。随着积累的外汇越多,这种“高储蓄两难”问题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进而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提高;反过来,伴随人民币升值预期提高,又会导致更多的硬货币(美元)流入。这样恶性循环,就形成了升值和外汇增加的螺旋结构,从而使中国的外汇储备滚雪球,越滚越大。

(三)外汇管理政策不完善

外汇政策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外汇管理体制;一是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1994年,我国施行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该政策实施不久,就遭遇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此次危机给人民币带来了巨大的贬值压力。为了维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政府必须买入外汇,进而形成变相的“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紧接着又遭受世界经济的衰退、通货紧缩等一系列问题的考验。所以,1994年的外汇改革在经历了这些经济问题的考验过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改革目标,偏离了改革的初衷。因为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不干预外汇市场,外汇储备原则上不发生变化,因此,经常收支顺差(逆差)必然等于资本收支的逆差(顺差)。在“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这样一种非弹性汇率制度下,为维持特定的汇率水平,政府必须买入大量的外汇供给,其结果是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基本上会变成为外汇储备。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扭曲主要表现为:银行结售汇的强制性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外汇储备的形成与积累存在着“双层强制性转移机制”:第一层是企业对外汇专业银行的强制结售汇,即不管企业是否情愿,企业通过外贸得来的超出外汇账户限额以上的外汇收入,都必须卖给银行;第二层是外汇专业银行对央行的外汇资金转移,不管银行是否情愿,超出银行结售汇周转限额以上的外汇,都必须卖给央行。这样的“双层机制”使得外汇储备人为增加,而且为政府增加,也就是第一原因里面提到的为什么我国是政府占有绝对数量的外汇储备。

(四)外资的大量直接投资

这里,外资的大量流入主要是指外商的直接投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优惠的政策和税收等政策,特别是对外资的保护和管理方面,政府做出了很大努力。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崛起,中国一步步地和国际接轨,转变市场机制,减少政府干预,再加上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吸引了全球的投资者。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认真履行wto的承诺,以及开放fdi,都为外商在中国创造了黄金般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可以看到,在中国高速增长的同时,发达国家却显得有些疲软。这种状况导致了外资疯狂进入我国。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只是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优惠政策建立庞大的出口加工业,并没有带来先进的技术设备。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东莞等地爆发的大规模的中小企业倒闭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表2中不难看出:2008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继续增长,与同期gdp之比达到1.315:1,比2007年下降0.5个百分点。同时,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经常项目顺差与同期gdp之比为0.104:1,比2007年下降0.9个百分点。当前,影响我国国际收支运行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消费需求降低,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演变、恶化,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国内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速下降,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资本市场持续波动和低迷,房地产市场风险增加。

三、高外汇储备下的利弊

(一)正面影响

多数情况下,一提到外汇,就会想到风险,想到对我国不利的方面。事实上,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还有其正面影响: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声誉。大量的外汇储备,标志着我国对外支付能力和调节国际收支实力的增强,为我国举借外债以及债务的还本付息提供了可靠保证,对维护我国在国际上的良好信誉、吸引外资、争取国际竞争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充足的外汇储备表明了我国干预外汇市场和维持人民币汇率的能力不断增强,化解突发事件、应对金融危机更为有效;良好的外汇储备有利于实施走出去战略深化改革、调整国内产业机构、引进先进的设备和关键技术。

(二)负面影响

1.导致经济结构失衡,损害经济的健康发展

由于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资产为主,随着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国家越来越担心美元贬值和本币升值,担心对国家出口不利。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元的贬值造成我国外汇储备的大幅缩水,同时,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在此情况下,美国愈发难以扭转贸易逆差和减少经常项目赤字,美元的贬值压力和人民币升值日趋加大。因此,国家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将导致经济结构失衡,最终损害经济增长的潜力。

2.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

近两年来,不仅日本、美国等国家正在极力地鼓吹人民币升值,而且过去从我国外逃的资金也有回流的迹象,特别是在本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甚至还有国际“热钱”流入中国。从理论上说,假如人民币自然升值,或者说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而相匹配的升值是有利的,也是中国人民所希望看到的。因为人民币的升值是由于国力的强大而产生的匹配效应,该状况下,人民币的国际信任度越高,硬通货能力就越强。然而,目前我国所出现的过高过快的外汇储备,进而致使人民币不断的升值,并不是和我国经济发展所健康匹配的,呈现出一种外部的强制性和内部的不可消化性。而且由于外汇储备和升值的螺旋效应,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方面非常的不利,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更进一步导致我国许多外向型产业举步维艰。

3.贸易摩擦不断

我国外汇储备的过快过多增加,表明外汇市场上的外币供给和人民币需求大幅度增加。外币供给的增加将导致外汇汇率下跌,对人民币需求的增加促使人民币汇率上升。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愈来愈大,进而助长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长期以来,我国外汇储备激增被美、日等国视为人民币被低估的具体体现。一旦人民币汇率升值,就会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以及经济增长产生严重不利的影响。一方面将削弱我国纺织、服装、化工、钢铁等主要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造成出口下降,进口增加;另一方面将对我国弱势产业如农业、汽车等造成严重冲击。其结果可能是,贸易收支顺差减少,国内失业增加,进而导致国民经济增速下降。另外,外汇储备的激增将会引起国际上对我国贸易状况的高度关注,容易引发争端,造成更多的贸易摩擦,引起反倾销、反补贴等一系列问题。

4.储备资产管理难度和风险与日俱增

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由于国际资本迅速大规模的流动,金融市场的利率与汇率波动十分激烈。作为一国财富的外汇储备,它的规模过大也会使国家财富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高额的外汇储备给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管理带来了难度。因为我国外汇储备中多数都是美元资产,美元汇率的持续走低,使较大比例持有美元的我国外汇储备缩水不可避免,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四、化解及防范

(一)积极推行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

在外汇储备快速高速、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要提高我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关键技术,如环保、冶金、计算机、精密机床制造等方向的技术,切实提高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同时,政府应该逐步放宽资本项目的管制,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努力培育我国的跨国企业。所谓的“放松资本项目的管制”主要是指调整“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制度,逐步减少对资本流出的限制,以鼓励更多的我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跨国公司一旦走出国门,则可以使企业绕过国际贸易壁垒,减少市场进入障碍;可以利用投资国现有的销售渠道、品牌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可以获得包括品牌、技术、人才等在内的各种战略性资源,在短时间内产生并购的协同与规模效应。

(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我国现行的银行结售汇的强制性和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是造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缺陷的重要因素。随着外汇市场进一步完善以及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银行结售汇制度将由现行强制性的结售汇制度过渡到未来的比例结汇或意愿结汇。

进一步完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采取如下措施:扩大外汇交易市场主体的数量和范围;提高市场参与者的自营交易比例;增加外汇交易的币种和品种;扩大外汇市场的交易规模;放宽对出国旅游等外汇兑换限制以及个人合法资产对外转移的限制;允许有外汇收入的国内企业购买外国债券;扩大居民、企业的用汇范围。

在完善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下,适时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区间,减少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频率,可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来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调控人民币的汇率水平。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式的变化,人民币汇率制度可由盯住单一美元转向一揽子国际货币,以分散国际货币汇率变动的风险,确保外汇储备资产的保值。

放宽资本金融项目的管制,改善国际收支的大量顺差以及缓和过快增长的外汇储备,推进资本金融项目下的人民币可兑换的进程,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增值。

(三)发展离岸金融业务

离岸金融业务在国际上已经很成熟,然而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未能顺利发展。1989年,招商银行经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率先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其后,深发展等四家银行陆续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当时,选择在深圳试点此项业务,对于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形成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国家主要是引进外资,还没有建立严格的监管体制,此项业务在我国的开展并不理想。东南亚金融风暴后,面对国际炒家,国家怕引起资金外流,停止了离岸金融业务。而目前随着外汇的增加和金融监管的逐步健全,中国可以有条件地放开离岸金融业务。这样既为人民币国际化打下基础,也可为外汇储备寻找出路。

在离岸业务开展过程中,可以实行“内外分离,两头在外”的经营管理原则,主要采取“内外分离型”经营的模式。在地域分布上,各行离岸客户群主要分布在港澳地区。在业务种类上,主要以传统的存、贷、结算等初级零售业务为主,缺少同业拆借等批发业务。在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的条件下,两头在外的离岸金融业务是人民币走向国际的重要通道。

(四)加强外汇储备管理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除了要控制外汇储备规模,更重要的是要管理好外汇储备,利用好外汇储备。

1.应该注重对外汇储备的风险管理。要求外汇管理当局在外汇储备管理过程中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框架,该框架应当包括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披露制度等。

2.提高外汇储备运营效率。外汇储备经营与管理的总目标首先是要保持外汇储备资金的流动性,在此基础上再考虑保持外汇储备金的价值,并在保证流动性、保本的基础上寻求长期稳定的收益。

3.合理选择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和资产结构。为防范风险,我国应尽快改变将外汇储备都压在美元和美国债券上的状况,适当减持美元,增加欧元等币种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比重。由于美元持续下跌,黄金价格稳中有升,但我国黄金储备却长期稳定不变,我国可动用部分外汇储备购买黄金,不仅使储备资产多元化,而且有利于保值增值。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长民,李丽霞.国际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8).

[2]国家外汇管理局.2008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r].2008-10-29.

[3]朱孟楠,喻海燕,等.中国外汇储备高增长的有效管理及路径选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6).

货币主权范文篇8

摘要:货币主权是一个国家主权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国家失去对主权货币的控制权,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必将为别人所控制。但是,货币主权也是造成许多国际金融动荡的根源,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更是背道而驰,因此,只有超主权货币的建立才能在根本上消除主权货币带来的种种弊端,世界经济也必将在更加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主权货币金融动荡全球化

《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以小说般的笔调,描述了自英格兰银行成立的三百多年以来货币和金融的发展史,展现了国际金融集团和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发展中的翻云覆雨影响力,深入揭露统治世界的经济精英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进而产生金融动荡,最终迫使美元与黄金完全脱钩,金融精英趁机在世界范围内攫取财富的过程。

一、主权货币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国际金融精英通过控制的各国的货币发行机构,进而巧妙调节本国货币的供给,进而控制国内财富和国际财富的分配,因为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因此,美元的发行权就成为各国金融人士在世界范围内疯狂掠夺财富的主要武器,例如,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和上世纪七十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甚至追溯到前面的两次世界大战,可以说都是国际金融集团为获得美元的世界经济霸权地位而策划的阴谋。

国际金融精英为获取国家的巨额财富,一般会采取“剪羊毛”式的掠夺手段,首先他们会通过在国家政府机构中培养的利益代言人去推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从而提高货币的流动性甚至造成流动性泛滥,在低利率的情况下,群众的投资消费热情高涨,经济出现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在经济的泡沫被认为膨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采取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使经济发展速度因为缺少资金而陷入萧条境地,然后金融精英们会趁机以远远低于实际价格的成本大肆购买优质资产。

通过国际金融精英所惯用的手法,我们发现,货币的发行权在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而一个超级大国的货币的发行权一旦被一少部分人控制,则意味着世界财富资源的再分配,在该超级大国货币体系笼罩下的国家便必不可避免的沦为金融动荡的牺牲品。

二、主权货币产生金融动荡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货币主权在国家中的经济地位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国家都会牢牢掌控着货币主权。但是,正是因为主权货币的大量存在,甚至处于泛滥的地步,造成国际金融动荡。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因为以泰国泰铢等为代表的货币大量贬值,造成整个东南亚乃至世界上许多国家经济出现了动荡。

当一国货币,如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英镑和法郎以及二战之后的美元,成为世界各国的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之后,大多数的国家货币都会以该国的货币作为参考对象,那么这个国家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是很难通过有效的财政货币政策去加以平衡很完善的,因为其它以该国货币为参照物的国家也会采取相应的财政货币政策,从而降低该国财政货币政策影响力。

而对于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家来说,需要经常兼顾本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实现和其他国家对储备货币的需求,两者之间经常会存在较大矛盾,而当货币发行国家在此过程中是很难对两者采取一种两全其美的货币政策:不能忽视本国货币的国际职能而仅仅考虑国内的货币政策目标,也不能见过国内外的不同货币目标,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很少能够为本国货币在世界性的范围内提供流动性的同时而保证本国货币政策的稳定性。特别是在一个国家出现经济发展速度迟缓的时候,很多国家会采取货币贬值的方法来保证本国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动荡,许多国家因此而遭受巨额经济损失。公务员之家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大幅度贬值,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屡屡发生,并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状况,世界各国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但是美国在此过程中,其国家财富增长速度却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虽然有所降低,但是仍然牢牢控制着国际金融体系的发言权,因此,金融动荡虽然不是货币发行当局所期望的,但是却是不可避免的,是主权货币存在的必然性制度缺陷。

三、全球化下的主权货币的发展趋势

主权货币所带来的货币兑换、货币投机以及汇率风险等问题阻碍了全球化的发展。美国外交关系协会国际部主任本•斯泰尔也在文中指出“把货币与主权挂钩的代价巨大,有时甚至还是危险的。货币国家主义与全球化水火不容”。

因此废除主权货币,建立更加公正的世界金融秩序成为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客观要求。我国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认为“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

全球经济需要全球性的货币,只有在一个全球性货币的体系里,主权货币带来种种弊病才不会凸显,因为已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的国际金融系统将不会受到任何人负责的世界权势集团操作。从本质上来说,全球性货币体系的建立将使得银行的权利超出国家、种族和语言,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将在摆脱与主权国家货币的挂钩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下更加顺利的发展经济。

参考文献:

[1]金昱,货币主权重于秦山[j].财经论坛,2007(12):67.

[2]宋鸿兵,货币战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6):256.

[3]周小川,用“超主权货币”重构国际货币体系[j].经济财经,2009(6):10.

货币主权范文篇9

关键词:主权财富基金;外汇储备;国际货币体系;美元

一、定义及特征

主权财富基金(sovereignwealthfunds,swfs)''''又称主权基金,与私人财富相对应,是指一国或地区政府通过特定税收与预算分配、不可再生自然资源收入和国际收支盈余等方式积累形成的,由政府控制与支配的,通常以外币形式持有的公共财富。到目前为止,国际社会并没有对主权财富基金的定义形成共识。imf认为主权财富基金是一种基于许多宏观经济目标而建立的政府所有的基金,通常靠投资于长期海外的外汇资产转移形成。主权财富基金机构对它的定义为:一种国家所有的投资基金,通常由股票、债券、房地产或其它金融工具所组成的金融资产,外汇资产为其提供资金。这些外汇资产包括,国际收支盈余,官方外币运作,私有化收入,财政盈余以及商品出口收入。摩根士丹利的stephenjen认为:主权财富基金有5个特征,即主权性、很高的外币暴露、无负债、高风险容忍度、长期投资。美国财政部对其的定义为:一种由外汇资产融资的政府投资工具,它(swfs)管理那些从货币当局(中央银行和财政部的储备相关职能)的官方储备中分离出来的那部分资产。

在现实中,目前没有哪个国家的类似基金取名为主权财富基金,有的叫投资公司,有的叫控股公司,有的甚至叫养老基金。因此,主权财富基金是一类活跃在国际社会里的以国家或地区为所有者的投资基金的总称。尽管各支主权基金在投资管理、投资渠道、资产来源等方面都有不同。在本文中,笔者所指的主权财富基金应具有以下方面的共同特征,即所有权归政府所有、资产来自拥有国的巨额外汇储备或自然资源出口、无负债、致力于长期投资,杠杆化较低、追求可容忍风险下的收益最大化。论文

二、当前的规模

截止到2009年8月,全球已有约40个国家或地区设立了自己的主权财富基金,总规模约为3.7万亿美元,伦敦国际金融服务协会(ifsl)(2009)认为总规模为3.9万亿美元,新建立的主权财富基金抵消了原有的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损失。但需要指出的是,该数据也只是一个估计值,其原因在于许多主权财富基金的不透明性。

目前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的分布具有下列特点:①半数以上的主权财富基金都来源于自然资源,尤其是石油收入;②资产集中度较高,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一国就拥有4支大型或超大型的主权基金;③主权财富基金的主体以一国的中央政府居多,地方政府只占少数;④从设立主权财富基金的经济体性质来看,既有发达经济体也有新兴市场经济体,但以新兴市场经济体居多。来源于石油等自然资源的主权财富基金占据了数量和规模上的绝对优势。

三、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

当今主权财富基金主要集中于新兴市场经济体和石油出口国,归其原因,可发现绝不是偶然,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合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包括:

第一,汇率制度缺陷。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美元同黄金挂钩,其它货币与美元挂钩。这样的制度安排对除所有国家的货币都有约束,各国不能随意采取汇率政策以调节本国宏观经济。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下,对发达国家而言,浮动汇率取代了固定汇率。很多时候,一国货币汇率并不是根据一国经济和贸易发展情况来确定的,各国央行经常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利益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竞争性贬值或竞争性升值的情况时有发生,汇率的决定并不完全是市场决定的结果。

第二,国际储备主要依赖于外汇储备。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一国的储备资产包括货币用黄金、特别提款权(sdr)、成员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外汇储备。其中,特别提款权和储备头寸是imf按照一定的份额比例分配给成员国的,但imf并没有根据世界经济金融运行的现实对这两种国际储备资产进行适当调整。有约90%的份额属于外汇储备。因此,增加外汇成为一国增加国际储备的主要手段。

第三,外汇储备币种以美元为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宣告了美元作为全球基础货币地位的崩溃,欧元诞生以后,有分析家认为欧元会对美元的地位形成挑战。但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并非如此,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优势仍然十分明显,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始终维持在2/3左右。

货币主权范文篇10

摘要:货币主权是一个国家主权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国家失去对主权货币的控制权,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必将为别人所控制。但是,货币主权也是造成许多国际金融动荡的根源,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更是背道而驰,因此,只有超主权货币的建立才能在根本上消除主权货币带来的种种弊端,世界经济也必将在更加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主权货币金融动荡全球化

《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以小说般的笔调,描述了自英格兰银行成立的三百多年以来货币和金融的发展史,展现了国际金融集团和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发展中的翻云覆雨影响力,深入揭露统治世界的经济精英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进而产生金融动荡,最终迫使美元与黄金完全脱钩,金融精英趁机在世界范围内攫取财富的过程。

一、主权货币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国际金融精英通过控制的各国的货币发行机构,进而巧妙调节本国货币的供给,进而控制国内财富和国际财富的分配,因为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因此,美元的发行权就成为各国金融人士在世界范围内疯狂掠夺财富的主要武器,例如,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和上世纪七十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甚至追溯到前面的两次世界大战,可以说都是国际金融集团为获得美元的世界经济霸权地位而策划的阴谋。

国际金融精英为获取国家的巨额财富,一般会采取“剪羊毛”式的掠夺手段,首先他们会通过在国家政府机构中培养的利益代言人去推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从而提高货币的流动性甚至造成流动性泛滥,在低利率的情况下,群众的投资消费热情高涨,经济出现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在经济的泡沫被认为膨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采取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使经济发展速度因为缺少资金而陷入萧条境地,然后金融精英们会趁机以远远低于实际价格的成本大肆购买优质资产。

通过国际金融精英所惯用的手法,我们发现,货币的发行权在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而一个超级大国的货币的发行权一旦被一少部分人控制,则意味着世界财富资源的再分配,在该超级大国货币体系笼罩下的国家便必不可避免的沦为金融动荡的牺牲品。

二、主权货币产生金融动荡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货币主权在国家中的经济地位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国家都会牢牢掌控着货币主权。但是,正是因为主权货币的大量存在,甚至处于泛滥的地步,造成国际金融动荡。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因为以泰国泰铢等为代表的货币大量贬值,造成整个东南亚乃至世界上许多国家经济出现了动荡。

当一国货币,如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英镑和法郎以及二战之后的美元,成为世界各国的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之后,大多数的国家货币都会以该国的货币作为参考对象,那么这个国家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是很难通过有效的财政货币政策去加以平衡很完善的,因为其它以该国货币为参照物的国家也会采取相应的财政货币政策,从而降低该国财政货币政策影响力。

而对于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家来说,需要经常兼顾本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实现和其他国家对储备货币的需求,两者之间经常会存在较大矛盾,而当货币发行国家在此过程中是很难对两者采取一种两全其美的货币政策:不能忽视本国货币的国际职能而仅仅考虑国内的货币政策目标,也不能见过国内外的不同货币目标,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很少能够为本国货币在世界性的范围内提供流动性的同时而保证本国货币政策的稳定性。特别是在一个国家出现经济发展速度迟缓的时候,很多国家会采取货币贬值的方法来保证本国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动荡,许多国家因此而遭受巨额经济损失。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大幅度贬值,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屡屡发生,并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状况,世界各国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但是美国在此过程中,其国家财富增长速度却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虽然有所降低,但是仍然牢牢控制着国际金融体系的发言权,因此,金融动荡虽然不是货币发行当局所期望的,但是却是不可避免的,是主权货币存在的必然性制度缺陷。

三、全球化下的主权货币的发展趋势

主权货币所带来的货币兑换、货币投机以及汇率风险等问题阻碍了全球化的发展。美国外交关系协会国际部主任本•斯泰尔也在文中指出“把货币与主权挂钩的代价巨大,有时甚至还是危险的。货币国家主义与全球化水火不容”。

因此废除主权货币,建立更加公正的世界金融秩序成为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客观要求。我国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认为“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

全球经济需要全球性的货币,只有在一个全球性货币的体系里,主权货币带来种种弊病才不会凸显,因为已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的国际金融系统将不会受到任何人负责的世界权势集团操作。从本质上来说,全球性货币体系的建立将使得银行的权利超出国家、种族和语言,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将在摆脱与主权国家货币的挂钩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下更加顺利的发展经济。

参考文献:

[1]金昱,货币主权重于秦山[j].财经论坛,2007(12):67.

[2]宋鸿兵,货币战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6):256.

[3]张鸿午,论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货币主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