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教育范文10篇-尊龙凯时最新

时间:2023-03-21 07:35:03

人才教育

人才教育范文篇1

评估的成败关乎学院发展大计,年我取得的成绩是可圈可点的各项事业发展是又好又快的但我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院距离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部的评估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年是院接受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验收的关键一年。市委、市政府对此寄寓厚望,人民热切期盼。迎评促建是摆在面前的中心工作和头等大事,也是院发展千载难逢的机遇。必须以此为契机,抢抓省委、省政府支持发展和对口支援的大好机会,乘势而上、科学发展,没有回旋余地地把这项工作做好、做扎实。

对比全省同类院校,按照评估标准。尤其是等市职业院校办学情况,院在特色专业建设、招生规模、学生就业等方面均居全省中等偏上水平,但硬件建设则明显处在全省较差位置,教学用房差距在6.6万m2实验实训用房差距在4.1万m2各项建设任务还很繁重。师资队伍、干部队伍、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软件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亟待提高。

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评估的二十字方针,为此。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着力解决评建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更好地推进学院基本建设和内涵建设,确保以较高得分通过教育部评估。

一)主要目标

严格遵守教育法规和教育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服务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着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紧紧围绕“迎评促建”这一中心工作,坚持特色专业建设,适度扩大招生规模,重点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崛起和新兴行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争取实现年在校生65007000人,初步建成一流特色高职院校。

二)具体任务

进一步提升发展规模1以“专业设置”为驱动力。

更名“药学系”为“药学院”做好现有药学各专业的基础上,依托中华药都、养生区位优势。开设中药种植、养生保健类新专业,争取“药学类”专业达到10个,校生3000人左右。抓住省委、省政府支持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强与安徽中医学院的合作,创造条件设立“医学类”专业,争取年实现招生,三年内初具规模,实现“药学”医学”同步发展。积极拓展专业建设新领域,依托粮药煤酒文游车”等产业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设酒类、煤炭类等相关专业。

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2以“迎评促建”为契机。

建设实训大楼,加快基本建设步伐。建成钢架厂房校内实训基地、食堂、体育看台、塑胶跑道等项目。启动图文信息楼工程。加大实习实训设备投入,预算投入2000万元,建成校内仿真饮片厂、中药制剂实验中心、电子实训基地和超市连锁实训基地。增加图书藏量,预算投入200万元左右,用于添置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纸质图书馆藏量达到20万册。加强校园周边坏境治理,进一步完善校园规划用地手续,解决所有土地遗留问题,分割办理校园规划内所有土地的土地证。

大力促进教学改革3以“师资队伍建设”为着力点。

积极推进“1.5 1.5理论课教学与实训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切实落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指导思想。密切校企合作关系,扩大“订单式”培养规模。发挥成人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大学生“双证”制度落实。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办法,着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以专业教研室为主体,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争取建设省级精品课程12个。实施名学科和名教师工程,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和考核,广泛开展教师评教活动,着力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新秀。积极引进研究生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做好招聘教师入编工作,稳步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确保教师队伍稳定、教学水平提高。

大力推进管理规范化、科学化4以制度建设为主抓手。

全面完成全院制度汇编任务。进一步完善党委会议制度和院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开展教学口和后勤口制度编纂工作。开展制度建设年活动,加大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钱的力度。加强人事制度改革,校内津贴分配方案试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全院工资和福利分配制度。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严格落实党员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的有关规定,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上水平。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审批程序,堵塞财务管理漏洞。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干部和教师管理考核办法,严格评优评先操作程序。进一步完善校内外招投标制度,严格规范招投标行为。建立健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和实效性。

努力建设和谐校园5以文明创建为载体。

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学府氛围。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年”活动,全面开展校园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推进校园绿化和亮化工程。大力倡导勤俭治校,严格规范用水用电用车用纸等行为。加强师德建设,培养教师良好职业道德和文明举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美好的品德,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充分发挥工会、团委和学生社团的引领作用,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意义的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定校内路名、楼名等区位名称,提升学院景观品位。加大办公区域、教学区域、生活区域等卫生检查评比力度,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营造干净清洁的卫生环境。加强食品卫生监管和食堂管理工作力度,确保食品卫生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强化门卫职能,严格出入证制度,规范车辆停放行为。

人才教育范文篇2

为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推进“三大工程”提前年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现就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提出以下意见:

一、强化人才意识,切实加强教育培训工作

人才是第一资源,拥有人才优势,才能在当今和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经过多年的积极努力,我市已培养造就了一批素质较高的中高级人才队伍,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但就目前我市人才队伍整体而言,还存在着人才数量规模不足,人才资源分布不够均衡,人才作用发挥不够理想,实用人才缺口较大等问题。因此,改善人才环境,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科研开发人才、科技创新人才、现代经营管理人才和党政管理人才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增强责任感,把培养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要尽快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实施人才培训开发工程,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大、素质高人才队伍。要立足现有人才队伍实际,不断拓宽教育培训渠道,加大力度,全面落实大教育、大培训的要求,为现有人才学习培训、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要依托现有的中高级人才队伍,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注重教育培训实效,努力培养一大批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骨干。要在稳定现有人才队伍的基础上,培养适用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努力创造人才辈出的环境。

二、明确职责任务,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按照五支人才队伍一起抓的工作思路,根据“”规划,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工作职能,分类别、分层次制定人才发展、教育培训规划,形成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充满活力的大培训格局。组织人事部门要全面落实中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人事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实施方案》(国人部发[5]73号),制定《党政人才发展规划》、《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规划》、《专业技术人才教育培训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经委要结合我市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制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发展规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教育培训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15号文件),制定《技能人才发展规划》、《技能人才教育培训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农牧、水务等涉农部门要根据《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实施办法》(国人厅发[]34号),结合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需要,尽快制定《农村实用人才发展规划》、《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规划》和相关配套实施办法,并负责组织实施。各县区、各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也要结合实际,提出人才发展规划,确定教育培训目标,并认真组织实施。

三、突出培训重点,丰富教育培训方式

1、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加强党政领导人才的教育培训。认真按照我市《关于大规模教育培训干部的实施意见》,着力抓好党政领导干部、青年后备干部主体班次的培训,积极安排干部参加上级统一组织的调训。坚持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轮训制度,5年内利用党校将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轮训一遍;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党政领导干部及其后备干部到国(境)外培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培训点,定期选派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及其后备干部参加培训学习;定期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就政治、经济、法律等问题进行专题讲座;积极鼓励公务员参加各类在职研究生学习。同时,要按照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以及职位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依据国家公务员制度和法规,有计划地分级分类对公务员进行培训,注重办公信息化、自动化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抓好少数民族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妇女干部等的培训,特别要注意培训其中优秀的年轻干部。各部门单位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目标,根据工作性质、特点和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广泛的教育培训活动,努力建设学习型机关,尽快提高我市党政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2、以提高创业能力为重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教育培训。充分发挥我市与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产学研孵化基地的优势,每年组织部分年轻、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进行脱产培训、参与项目研发;定期选派一定数量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以及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发展潜力的年轻优秀的企业中层经营管理人员参加自治区在发达地区组织的“企业之星”专题培训活动,到福建、山东等地的知名企业挂职锻炼;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工商管理知识培训,逐步推行工商管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持证上岗制度;适时组织一定数量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境)外进行短期培训;通过开设“青年企业家论坛”、“循环经济论坛”等,邀请院士专家、挂职“博士服务团”成员、区内外企业家与本市规模以上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进行咨询指导、探讨交流;定期举办有关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专题讲座,邀请国内著名企业家及经济学专家、教授来我市讲学,组织到工业园区、企业开展专题辅导,开展“送学上门”活动,加快培养一批管理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3、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制定和实施《市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暂行办法》,实施以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工程;结合我市重点产业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每年选送一定数量的年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到省内外相关企业、科研院所挂职锻炼、学习培训;积极支持鼓励年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在职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创造条件,推荐、组织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参加“西部之光”、“基层之光”学习研修活动;充分发挥本市现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带动辐射作用,入选市“351”人才工程、自治区“313”人才工程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以及享受各级政府特殊津贴的人选,要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活动,采取“一带一”、“一带多”等方式,以老带青,以师带徒,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学术和技术交流活动;专业技术人才相对集中的农牧、水务、建设、园林、教育、卫生等系统和重点行业,要依托全市实施的重大项目建设、重点课题研究,启动“项目(课题)对接育才”计划,开展“学科带头人培养后备人才”等人才培养活动,有目标、有重点地培养一大批中青年学术栋梁和技术骨干,推进行业整体水平有新的提升;各企事业单位要结合行业特点,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活动,不断更新专业技术知识,大力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4、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为重点,加强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大力支持宁夏理工学院与韩国韩中新科人才交流中心进行合作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积极选送高技能人才参加全区“充电工程”,进行高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倡导和支持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采取联合办学、委托培养、自主培训、名师带徒、技术练兵等多种方式自主培养高技能人才;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订单式”培训,针对我市重点产业和企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确定重点职业领域,突出重点培训方向,定向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本地无法承担的培训任务,要充分利用域外培训资源,采取远程教育、网络培训、外聘专家、输出深造等多种培训渠道,加快培养能够支撑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高技能人才;鼓励企业结合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通过新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等活动,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5、以提高致富能力为重点,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教育培训。依托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市农广校、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等培训基地,以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种养户和农村专业协会及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及农村致富带头人、回乡初(高)中毕业生等人群为重点,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化为具有开发、生产、销售等技能的创新型实用人才;进一步深化“村企合作”工程,结合项目实施,依托企业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定向培训、就地转移上岗;依托种养殖基地,发挥“科技特派员”的特长的技能,进行经常性的实地指导培训,适时引进国内外智力,开展新技术专题辅导,提高种养殖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操作技术;发挥农村能工巧匠的示范带动作用,定期组织举办专项技能培训班,开展以师带徒、结对培养等活动,提高劳动力的实际操作技能;鼓励大学毕业生在农村“三支一扶”期间开展科普活动,带领农村劳动力进行创业实践,以更新知识,提高素质;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广泛吸纳农村实用人才参与项目开发建设、新技术推广,开展“双培双带”等活动,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素质;定期组织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到区内外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学习、参观和考察,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增强致富能力。

人才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川剧;素质;教育

振兴川剧是推动四川文化大跨越,促进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作为四川省振兴川剧三大基地之一,是振兴川剧的重要阵地,是守望民族传统艺术的坚强堡垒。振兴川剧关键是人才,如何培养更多更好的川剧艺术人才,是目前川剧工作者,特别是川剧艺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以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川剧专业为例,指出其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途径等方面探索川剧艺术人才的培养。

一、川剧艺术人才培养的成效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原四川省川剧学校)自1953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川剧艺术人才的培养、川剧教学成果的积累和剧目继承、改革、探索等工作,培养了大批优秀川剧艺术表、导、演、音乐、舞台美术专门人才。活跃在川剧界的陈智林、沈铁梅、田蔓莎、李莎、肖德美等90%的“梅花奖”一线演员均是该校学生;学院的美籍留学生白灵芝荣获“全国艺术院校戏剧比赛银奖”;学院创排的川剧《死水微澜》摘取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和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上海“白玉兰艺术表演奖”,被戏剧界誉为振兴川剧的里程碑。2008年,学院招收首批川剧专业大专生,开启了川剧事业后继有人的正规化、高水平专业教育,川剧人才培养由此上升到一个新层次。每年择优录取60名川剧和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学生享受师范生免费或补贴教育待遇,培养一批又一批“小梅花”苗子和高素质技艺专门人才,让川剧文化延续生命。

二、川剧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造成了川剧后备人才短缺,川剧艺术人才的培养受到了一定影响。从现阶段情况来看,川剧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比较扎实,具有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但人文素质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问题有:文化知识储备少,底子薄,阅读面窄;学生重专业轻文化倾向严重,认为学好专业技术就可以了,对人文课程没有兴趣,甚至排斥,致使文化课堂考勤较差,学习效果不理想;学习的功利性动机较强,认为人文课程不会带来直接的利益便不学;文化素质相对偏低,文化课堂教学纪律差,经常迟到旷课,甚至不知道文化课任课教师的名字;一些学生还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道德观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团结协作意识较差等问题。总之文化底蕴厚实、艺术修养全面、专业上有后劲的学生少。原因在于,一方面川剧专业学生招生困难,存在着招生零门槛的现象。除了部分真心热爱川剧艺术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较差,致使相当部分川剧专业学生的文化修养不高。另一方面,川剧专业技艺性比较强,致使在人才培养教育上非常重视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与训练,忽视文化和艺术修养的全面提高。因此加强川剧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川剧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加强川剧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川剧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涵括了文学、戏曲、舞蹈、音乐等艺术门类,川剧艺术人才需要以扎实的基本功、一专多能、多才多艺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首先,当今世界已进入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子技术已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电子音乐、彩色音乐在舞台上频频使用,舞美制作更加高科技化。如果川剧专业的学生文化知识和素养不迅速提高,以后将不能适应现代化舞台艺术的发展形势。其次,面对当前文化艺术多元化以及广大观众的审美水平提升、艺术需求提高、欣赏情趣广泛的客观总体趋势,决定了川剧艺术人才更应该以高质量、高品位、多样化和多层次的艺术修养与人文素养来巩固自身的地位。“文化修养是帮助演员理解人物、创造人物的一把钥匙”。[1]即使学生的专业技艺水平高,但如果学生的人文素养较低,是难以领略经典作品的深刻内涵,由此难以驾驭作品中人物形象,那他所演绎的角色怎会受到观众的青睐呢?并且当技艺到达一定高度的时候,需要文化修养、文化底蕴来促进其再上一个新台阶。艺术家们一致认为,“一个成熟的艺术人才能否在实践中有后劲,能否不断攀登艺术高峰,主要取决于自身内在的文化素质。”[2]在戏剧界,梅兰芳、欧阳予倩、曹禺、老舍等老一辈艺术大师,都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一专多能。张岱记载,“彭天赐串戏妙天下,然出出皆有传头,未尝一字杜撰……天赐多扮净丑,千古之奸雄佞幸,经天赐之心肝愈狠,借天赐之面目愈刁,出天赐之口角而愈险……皱眉眂眼,实实腹中有剑,笑里有刀,鬼气杀机,阴森可畏。盖天锡一肚皮书史,一肚皮山川。”[2]彭天赐演戏之所以逼真,就在于他具有丰厚的人文素养,这段文字形象地说明了演员人文素质与表演效果的重要关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培养川剧专业艺术人才的内在要求,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德艺双馨人才的重要途径。如果学生没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文化知识,没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文化艺术修养,怎么可能肩负起振兴川剧的艰巨任务呢?由此看来,这是我们在振兴川剧、培养人才上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必须强化川剧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为培养文化型的新时代川剧艺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川剧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提高川剧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根据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鼓励他们在专业上刻苦专研,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又要针对他们文化知识水平较差、人文素质不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强化人文素质教育。

(一)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为核心,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

“文化水平和戏剧人员的成材是正相关的。文化水平越高,成材率越高。”[4]因此,加强川剧专业学生文化知识的教学是人才培养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其途径可通过学院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进行。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为一体,以提高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提升人文素质及综合职业素质为目的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欣赏、听说训练和写作训练三个模块,人文素质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能有效地夯实垫高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基础,帮助学生从经典文学作品中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感悟深刻的人生哲理,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素质,提高审美能力、人文素质,增强综合素质。“其人文素质教育作用是一般课程所无法取代的,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的核心载体。”[5]但是从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情况来看,川剧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入校时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低,上课无心听讲,致使语文学习进入一种恶性循环,语文知识水平停滞不前;另一方面,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在年龄阶段、教学层次分布、学习水平方面参差不齐,致使语文教学难以做到因材施教,难以根据学生教学层次分布进行分层教学,甚至出现部分学生上课理解困难、听不懂的情况。鉴于此,必须结合川剧专业学生实际情况,改革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一是不能因节约经费将不同教学层次的学生纳入一个教学班进行教学,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层次来分班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二是制定适合川剧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由于川剧专业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较强,可取消听说训练教学模块,增加经典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内容。并且作品鉴赏教学重点学习鉴赏中国古诗词、散曲、戏剧文学作品以及西方经典戏剧文学作品,让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审美品位,提升人文素质。三是大学语文教学与川剧专业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如学生在学习《谭记儿》《拷红》《六月雪》等传统剧目时,大学语文教学可在同时对学生讲授《望江亭》《西厢记》《窦娥冤》戏曲作品,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戏曲文学作品的内涵,熟练运用川剧表演技艺塑造剧本中的人物形象,而且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对专业学习的重要作用,大学语文学习能使他们获得专业学习之外的知识与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及艺术修养、人文素质。

(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在对川剧艺术人才总体素质的要求中,政治素质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不要求艺术人才是全才全能的人,但他必须热爱自己的祖国,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公民道德;热爱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他应该热爱自己所学习的川剧艺术,有以振兴川剧为毕生事业的担当精神。即使在当前川剧艺术发展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也会坚持不懈,努力传承、创新川剧艺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其措施之一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指的是在普通高校开设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三门必修课,“教学内容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进行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以及理想信念、伦理道德、民主法治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教学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历史、伦理、法学、艺术和美学等诸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6]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观念,促进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形成健康的心理,也有助于掌握广泛的人文知识,丰富人文底蕴,凝练人文精神。如通过开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课,让学生了解抗战历史,牢记历史的启迪和教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以专业课为切入点,全面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专业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专业课程中潜在的人文内涵,善于总结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使学生在接受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将人类优秀文化精神、思想传授给学生,使其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例如在排练学习川剧《巴山红叶》时,让学生在剧目排练中既掌握了川剧唱、念、做、打等各种表演程式技能,又通过王瑛同志的先进事迹,学习她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秉公执法、恪敬职守的高尚职业道德,实现德艺双馨的培养目标。

(四)以开展读书活动为载体,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

古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标志,更是人们自我完善提升和凝聚智慧的重要途径。而且时代的发展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只有博闻强识、博采众长的人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认清真理和谬误,以扎实的知识储备驾驭艺术人生。因此,我们应在川剧专业学生中积极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建立读书活动的长效机制,着力营造勤奋读书、努力学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激励广大学子与书为友,益智明理,从经典名著中汲取精华,从圣贤哲理中感悟真理。为保障读书活动落到实处,有效培养起学生的阅读习惯,需制定读书活动制度、建立激励机制等,确保通过读书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从文学、美学、文艺学等学科体系中吸取丰富养料,提高艺术审美鉴赏力。

(五)以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为保障,确保人文素质教育取得实效

为确保人文素质教育取得实效,一是学院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人文素质教育考核的评价内容、标准、方法等,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例如在考核内容上,将学生读书活动的表现、校园文化活动参与度、社区服务的德育表现、大赛获奖等纳入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二是改革专业课考核模式。学生的专业课考核历来都是专业课教师评定,文化课教师从不参与考核。川剧专业的某些专业课如剧目课程、艺术概论课程要考核学生理解剧本的能力,运用基本技能塑造栩栩如生的川剧人物形象的能力,运用艺术概论的基本原理分析、认识艺术活动现象和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的能力,这与大学语文课程在考核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方面具有相同之处。因此在这些专业课程考核中,大学语文老师可以积极参与评定考核,目的在于让学生意识到文化课教师教学的重要性,文化教学与专业教学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同时此举能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水平,实现专业考核模式的科学性。三是建立文化成绩与专业成绩并重的评价机制。川剧专业学生文化课考试成绩普遍不理想,为提高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参与度,让学生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需采取文化成绩与专业成绩并重的措施来全面评价考核学生。例如,学生文化成绩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将限制学生下学期的舞台演出机会,学生文化成绩不合格取消评定优秀学生、奖学金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当前培养德艺双馨的川剧表演艺术人才的一个紧迫任务。我们不要求每位川剧学子都能成为艺术家、学者,但他们必须都是有文化的艺术人才。

作者:张盛春 单位: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董天庆.一分辛苦一分才——略谈戏曲人才的基本功[j].戏曲研究,1982(1).

[2]杨乾武.新的历史时期与新型戏剧人才——北京剧协举办戏剧教育研讨会[j].艺术教育,1995(1).

[3]张岱.陶庵梦忆(卷六)[m].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

[4]权朝鲁,王希,周跃先.戏剧人才成材规律初探[j].戏剧艺术,1985(1).

人才教育范文篇4

体育教师的成长过程,是自我的职业理想和对职业的归属感不断成熟的过程,这其中也伴随着教育教学的创新。而通过考察体育教师的成长规律,发现这种成熟伴随着日积月累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实践和创新的直接成果,这个过程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对于个人而言,由于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狭隘认识,也制约着个人的成长,如学校举行教学研讨会、讲座或知名体育教师面授机宜的在职培训不考虑个人成长中的特性,甚至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完全为“被迫接收”而准备的。在中国,由于存在大量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需求,大部分体育专业院校,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中所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将培养目标着眼于中小学体育教师。同时,这样的课程集中反映体育教师的教育课程,忽略了对于体育教师本身的培养,导致了课程设置和体育教师实际价值的较大落差。在外国教育机构,任何参加教师培训的学生讲授的课程由教育学院和体育教育的共同科目来完成,从学院和体育教育专业共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这种模式的显着特点是相对淡化专业而强调对课程的重视。比如,申请教师资格证书,关键不是看什么样的专业选择,而是要看在教育学院教育课程体系中你是否达到要求。由于这种区别,目前我国的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表现出相关部门的合作不到位,专业之间几乎没有沟通的挑战。例如,我们的教育机构,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培养包括专业课程大多成立了由各个部门自己代为传授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教育课程。

二、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师雏形

新课程改革要求体育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进行角色换位,应进一步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教师因根据学生的现状,帮助建立、引导建立适合个体的体育学习目标,并和学生一起分析寻找实现目标的途径,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与学生互动,准确掌握每位学生,指导学生的不同情况各个阶段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解决和对于教学计划的调整,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逐步发展学生自主收集、获得并加工知识的能力,增加学生分析问题和提出尊龙凯时最新地址的解决方案的能力,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这样的目标要求教师从过去的“传道”,更多地转变观念和创新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过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不断追求和实现新的目标。教育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环节,以往的教育过程更加重视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单向过程,对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考实践不足。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实现“教”与“学”的转变,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的意识,对于构建开发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个性和健全人格有着重要意义。体育教学在适应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显著特点不再是教材,而是如何通过教育过程,进一步扩大学生发展的空间,从而提升知识和技能的育人效果。新课改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学习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要改变过去被动学习的状态,我们需要改变体育教师带领学生的特点,要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并继续产生,升华,发展和深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研究问题,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中国体育教育未来发展趋势

从职业或专业教师教育,专业方向的变化,将成为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个专业的体育教育教师和传统教育的专业方向有很大的不同。从外部而言,体育教育需要其他专业、教育者进行协作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从内部而言,课程结构应进一步体现专业特点,应实现体育课程结构数量和质量的飞跃,应包含教育知识、实践技能、体育教育和专业实践。综合来说,专业的体育教育需要对于更多资源的整合。从事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院校要进行战略重组,其中教育学院并到大学后独立存在,作为一个基础,保留自己的教学和研究以及培训功能;师专和师范大学合并;师范学院与当地教育学校合并;教育学院升级为师范学院;师范学院和综合性大学合并,进入发展的正常阶段。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培训的发展模式吸取教育,将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岗前培训机构再度整合,成立一个大体,两种功能,管理三位一体的模式,其中合并为大学既负责岗前培训,也为在职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建立培训和培养的双轨道方式。从体育学院和师范学院首先变化,发展传统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方向,并逐渐混合到大学体育教育课程的方向。经过职业培训必须依靠正规类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促进体育教育专业体系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功能建立,促进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应先和高中、中小学结合的方向转变,逐步建立以大学为基础的体育教师教育模式,让受教育者和学校都受益。

人才教育范文篇5

论文关键词;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培养模式

教师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中等教育师资人才的主要基地。12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高科技、信息化时代,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前途与命运,作为教育事业基础部分的基础教育与中等专业教育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等必然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这对我国传统的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在我国教师教育改革过程中仍面临不少问题,笔者结合湖南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就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作进一步分析。

一、我校教师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观念逐渐淡化。湖南科技大学是由湘潭师范学院和湘潭工学院两所本科院校合并而成,有几十年教师培养和培训的历史,它凝集子几代人在教师教育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在社会上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两校合并后虽然保留了原有的师范专业,但学校基于提升学科水平、提高师范毕业生考研和到非教育领域就业的竞争能力等方面的考虑,将工作的重心转向了追求专业的学术性和综合性,教学内容向综合性大学靠拢,直接导致了师范专业的教师教育特色的削弱。比如我校从2(0刃年到205年,师范类的招生人数依次是1841、1955、1553、1772、1589、1492,在校师范类学生人数呈下降趋势。

(二)教师教育的现状与未来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我校目前尚缺乏教师教育的整体观念,对教师行业的师资培养缺乏整体性的制度安排,师资培养并没有把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师资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从而导致教师培养和培训一体化程度不高,与各级各类学校的师资衔接不够。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缺乏衔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辐射与职业教育师资的养成缺乏衔接,教师的双专业特征没有能够体现,不利于教师资源的整合。

(三)教育类课程设置不合理。在传统的“学科本位”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提高学生的学科水平,因此,学生的本体性知识掌握良好,而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太小,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较差。近些年来,实习单位和社会用人单位对我校师范生的普遍评价是教育教学能力不强,我们的学生不是自己“不会”,而是老师不知道怎么教学生“会”。目前,在我校的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教育类的课程一般是“老三门”,即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论,再加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测量与评价。以我校2(0)4级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为例,教育心理学犯学时(2学分)、现代教育学犯学时(2学分)、现代教育技术犯学时(2学分)、教育测量与评价犯学时(2学分)、语文教学论70学时(4学分)。教育类课程总学时为189学时(共12学分),仅占总学时数的8.2%。而发达国家的师范教育类课程普遍在20一30%之间。如美国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为73%(教育实习占21%),法国占巧%,德国占03%,新加坡占60%。

(四)教学实践环节薄弱。教育实习时间短,模式单一,成为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校师范生基本上采用四年级利用6周的时间集中到中小学进行实习的模式。在此期间,实习生除了进行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外,还要进行课外活动指导、教学实验、社会实践、教育教学调研等。由于实习时间短,上述许多内容只是走过场,很多实习生刚刚进人角色,实习就已结束,加之实习期间经常受到就业和考研的干扰,使得教育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另外,目前的实习只是一次性的,不重视“模拟实习”和“见习”的作用,实习生缺乏对中小学的感性认识,更不了解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规律。这样的实习,难以使师范生迅速积累个人实践知识,形成教育教学能力。

二加强我校教师教育的若干举措

(一)建立组织机构,加强教师教育研究和管理

1.成立教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任顾问,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组长,另一名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师教育工作相关的职能处室和教学院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教师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艺术三个研究小组,分别由教务处处长和人文学院、教育学院、艺术学院院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和研究小组组长。

2加强教师教育理论研究,在学校教研经费中拨专款积极支持教育类课题的立项与申报工作,使教师教育研究常规化并提高针对性,以课题研究带动和提升教师教育整体水平。

3.每年从教学经费中安排专项经费,逐步建设好教师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训练的物质平台。

4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实行归口管理。教师基本技能归口人文学院,班主任工作技能、多媒体教学设计与操作、cia课件制作等归口教育学院,艺术类课程归口艺术学院。提高教师授课的专门性,提高教学的质量,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二)创新培养模式,适应不同人才的发展需要

根据教师的双专业性质和学生的不同需求,积极探索师范类专业培养方案的“3l ”模式及部分非师范类专业培养方案模块化,努力提高教师质量规格和专养成,后一年进行专门的教师技能训练,享受师范生的待遇。培养方案模块化即非师范类专业在第四年都安排一个教师培养模块和专业深化模块供学生选择,以发挥非定向型师范的学科优势,并培养各种类型的师资(尤其是职业教育方面的师资)。

(三)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1.优化课程结构,加大教育类课程比重,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教育类课程主要由教育理论课和教育技能课两部分组成。教育理论课开设现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和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发展等。教育技能课开设教师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学科教材教法、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等。通过调整,逐渐使教育类课程达到总学时的02%左右。

2精选课程内容,提高教学内容对不同专业的适应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大师范类专业的师德教育;公共基础课的内容要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进行合理的取舍和选择,做到有用和够用;选修课程要合理规划,必须有利于满足专业加深、专业转换或职业适应等需要而系统开设,以利于促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

3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互通共享,提高利用率。协调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推进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加强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发挥cia课件和网络等媒体资源的作用,实现多种媒体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

(四)加强教育实习,增强实践教学实效

1.教育实习是教师职前教育中强化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基本途径。为了切实增强实习的实效,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强化教育实习:一是创造条件保证低年级学生每年都有一定的时间到中小学见习,增加师范生对未来职业的感性认识和归属感;二是增加试教、模拟实习的机会,充分利用观摩教学录像、“微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丰富和充实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真实情景感受;三是延长实习时间,逐渐探索周乃至一个学期的实习模式,让教育实习真正成为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要一环。

2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提高师资培养的质量。采用“校内教师 校外导师”相结合的模式,聘任校外有丰富基础教育经验的教师担任专业发展导师,充分利用校外导师所具备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开展专业拓展活动。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要建立所比较稳定的实习学校,每年投入一定建设资金,使其成为教师教育的实训基地和改革阵地。

(五)改善育人环境,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1.充分调动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积极性,尤其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示范作用。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

人才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社区教育;常州市;外语人才的培养;优势

一、引言

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下,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地需要提高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对话与多边合作。新形势下,我国的外语专业人才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不仅充当着“语言传递者”的角色,更在建设国家文化与话语“软件”,塑造我国良好形象和提升我国国际话语能力的过程中扮演着语言与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因此,聚焦语言系统本身已不再能适应当前的国际局面和国家战略,外语专业人才的“全人类”格局感,全球胜任力以及文明对话能力等成为时代所需。常州地处长三角地区,历史文化悠久,物产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猛,但是当前的对外发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亟须外语专业人才,来充当常州文化的代言人和语言传递者,进一步打开当前的新格局,为常州更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引进的外语人才具有极大的趋利性,随之带来的就是不稳定性,无法为常州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扎实培养稳定地为常州经济发展做贡献的专业外语人才,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只有知识、能力和人文素养三位一体的外语专业人才,才能担当此重任。目前常州市外语专业人才还是靠高校来提供,但是高校外语人才明显的弊端已经不容忽视。外语专业人才缺乏实践能力和互动合作精神,而且过于看重英语文化的知识,导致对本土文化知识忽视,他们不能很好地充当面向整个世界的常州文化传递者。所以,对于改变常州当前的格局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本课题通过调查常州市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指出当前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和困惑,结合社区教育独有的特点,分析依托社区教育培养外语专业人才的优势。

二、常州市外语人才培养现状

常州市培养外语专业人才的主要载体还是高校,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显然高校培养外语人才的困惑和困难已经显现出来。此外中小学阶段的外语教育效果不理想,承担青少年校外英语教育的培训机构又是遵循工具导向性的原则,以获取利润为目的,所以常州市外语人才的培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困惑。培养知识、能力和人文素养“三位一体”的外语专业人才,是高校追求的理想目标,但是目前高校外语教育还没有达到这个目标,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以知识为中心,能力和人文精神培养缺失。基于认知心理学与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和教育思想,教师在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时,应该从专业知识,能力和技能,情感价值观或人文素养三个方面来分析。[1]而事实上,当前外语专业的教学却是工具导向性的,一味强调其工具的价值,被各种技能证书的考试所累,对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而且目前,对于外语专业人才的评价也是看其是否能有过硬的英语等级证书,而其团队合作能力、实践精神和其人文素养并没有被严格纳入评价体系。这也进一步使得外语专业人才的人文价值属性被忽视,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第二,多元文化的重视和本土文化的缺失。当前高校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受到国际格局的影响,教学内容是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并重[2](文秋芳,2019),但是实际上多元文化确实受到了重视,而本土文化却被忽视了。多少外语专业学习者对一些英语国家的节日文化能用英语侃侃道来,但是让他们用英语做一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容解释,却是困难重重。这除了能看出英语水平本身不过硬以外,还有就是不能胜任传递中国文化的角色。因此在外语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增加中国本土文化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是必然的选择。第三,以课堂为中心,未能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结合。教学资源有课内和课外,显性和隐性,校内和校外,实体和虚拟之分。当前高校在培养外语人才的过程中,存在课内教学内容和课外活动衔接不够,校内学术资源和校外社会资源没有有效结合,显性资源重视有余,隐性资源还需进一步挖掘,实体和虚拟资源的运用不均衡的情况。在长期资源浪费和利用不够的情况下,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必然不能达到全面发展,难以胜任中国文化的传递。(二)中小学阶段英语教育升学导向性太强。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从小做起,效果会更好,且在中小学的外语教育过程中要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在青少年这个年龄段学习外语,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很重要,太强大的压力反而不利于外语的学习。当前的实际情况却是中小学的外语教育因升学的压力和广大家长急切的攀比心,导致老师拔苗助长式的教育。不少青少年从小就考各种英语证书,还有不少从此对英语失去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中小学阶段的外语教育并没有为高校的外语教育打下良好基础。(三)校外培训机构的外语教育只强调工具属性。随着全球化的规模越来越大,社会对人才的外语水平有了进一步要求,加之不少家长期望小孩有个很好的前途,导致社会上培训机构的外语教育花样百出,如四六级考试培训、商务英语等级考试培训、gre、雅思一些不系统的少儿英语培训课程和出国的各类口语培训课程等。这种社会培训机构是盈利性机构,目的性极强,目标人群明显,太过于重视外语的工具属性,不重视人文属性。

三、社区教育培养外语专业人才的优势

在政府推动下,常州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市社区大学(开放大学)-辖市(区)社区学院-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居(村)民学校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常州社区大学成立时就被明确为常州市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的龙头,是市一级社区教育办学实体和全市社区教育工作业务管理主体,是全市市民终身学习的工作指导中心、教学科研中心、资源管理中心和咨询服务中心。社区教育除了具有社会性,能以社区为单位调动社会力量为社区教育所用以外,本身就有办学实体。所以,依托社区教育培养外语专业人才是可行的,而且具有以下四方面的显著优势。第一,社区教育为广大外语专业人才奠定德育基础。立德树人,立德是培养外语专业人才之本。没有良好的品德,即便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也不会成为可造之才,不能为国家做贡献,同样不能成为常州文化的代言人。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校外教育。德育教育一直是青少年校外教育的传统内容。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德育工作尤为重要,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承担社会责任。同样,目前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也需要重视德育工作,依托社区教育开展一系列的德育课程和活动,这也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相符。第二,社区教育促进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在常州市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中,常州社区(开放)大学处于龙头地位,根据行政部门以及其他社区教育机构的需求,提供平台建设、指导督导、课程开放、资源整合、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服务,形成了“政校联动 社教互动 开大带动”的运行模式。常州市政府同意在常州社区大学设立终身教育研究中心、终身学习指导中心和市民终身教育信息中心,在全市社区教育中履行“管理 指导 服务”的职能(陈莺2018)。[3]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开放大学比较容易和在常高校进行沟通和交流,可以为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有效整合和利用资源。此外,开放大学的办学范围也推进了资源整合。开放大学作为当前社区教育开展的主力军,市一级社区教育办学实体和全市社区教育工作业务管理主体,不仅可以利用其职能协调社会上各单位的关系,还可以通过成人教育和企业培训加强和一些社会单位的联系。也就是说,开放大学可以结合政府支持和自己的社会关系,双管齐下对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好闲置资源,不造成资源的浪费,为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便利。第三,社区教育满足外语专业人才的实践需求。社区教育一直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光和热,而且能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各类活动。由于高校本身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相对丰富,所以和社区教育的联系不太紧密,或者说并没有结合起来完成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任务。实际上,当今的高校在培养外语人才的过程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稳步提高,但是实践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等人文素养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社区教育的社会性能很好地把校内理论和校外实践结合起来,和社会上一些企业一起来完成外语专业人才的实践活动,有效地结合理论和实践。通过与一些企业的合作,参加与专业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与更多有着工作经验的在岗人员交流互动,可以促进学生责任感,人文素养和群体合作精神的培养,使外语专业人才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第四,社区教育提供了提高外语专业人才人文素养的环境。要提高外语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在无数次教学、实践活动中提升。高校的教育已然非常先进,但是教学内容受限,大多数实践活动由学生在主持,缺乏教师的引导,直接导致活动内容受限。要培养外语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还需要校外社会力量的辅助,社区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一部分,能够提供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一方面,社区教育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可以根据具体目的来针对性完成任务,没有升学、考试、证书等的要求和压力,可以在较为和谐的环境中开设一系列侧重本土文化的外语特色课程,而且在一众社会专业人员的支持和帮助下,可以使得课程异彩纷呈,真正使外语专业学习者了解常州文化,做好常州文化的代言人,打开常州对外开放新格局。另一方面,社区教育针对外语专业人才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范围广,形式灵活。社区教育不仅可以调动社会专业人员为教育所用,还可以调配和利用社会上一些闲散资源,包含物力,硬件设备和活动场所的资源。更多优质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流能力和协调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也能深入了解常州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做好常州文化的语言传递者,把常州展现给整个世界。

四、结语

常州市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开放新格局,真正走向世界要依靠优质的、集知识、文化和能力于一体的外语专业人才。面对当前常州市外语人才的需求,本研究结合实际分析了当前常州市外语人才培养的困惑和问题。结合社区教育的职能,特点及其社会地位,分析社区教育以其成熟的德育教育体系,资源整合的能力,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便利和其良好地培养人文素养的学习环境四方面的优势,证明依托社区教育培养外语专业人才是可行的,而且会给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莹.数字化时代高校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改革[j].江苏高教,2019(09):72-77.

[2]文秋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成就和挑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05):735-745.

人才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财经院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一、前言

对于财经院校而言,继续教育是地方财经院校工作的重要板块。通过继续教育能够对在职人员进行有效的覆盖,既实现学历教育,又能够达到提高在职人员知识和技能的目的,特别是目前企业金融人才的数量需要大和对其质量要求高,如何快速的弥补企业金融人才缺口,成为了地方财经院校的重要任务。基于这一现实需要,地方财经院校应当整合现有的继续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形成校企合作的模式,实现对人才市场亟需金融人才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发挥地方财经院校和企业的优势,促进地方财经院校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的成长和企业金融人才素质的提升。

二、财经院校继续教育工作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必要性

(一)财经院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地方财经院校之所以在继续教育中要开展校区合作人才培养,其中一项原因是地方财经院校现有的师资队伍需要继续的锤炼和打磨,从事继续教育的师资需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并储备专业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地方财经院校不但要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同时还应当找到继续教育的着力点,将继续教育作为学校的重点板块来经营,既要保证继续教育能够取得实效,同时也能够通过继续教育的开展对现有的人才队伍进行梳理和打造,锻炼教师的适应能力,使教师队伍能够涌现出更多的优秀人才。由于继续教育与财经院校现行的学历教育存在一定的区别,在教学目标和教学侧重点上存在差异,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这一板块的教学实践能够达到推动继续教育和加强教师理论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实践教学的能力,从而加强对全日制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二)企业对金融人才的需要。目前各地经济都在快速发展中,企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程度越来越高,懂经营并且具有较强的专业金融知识和专业财务管理技能的人才越来越受企业的欢迎。但是企业现有的人才结构无法满足这一需求,企业通过新招聘的方式速度较慢,不能够快速获得急需的金融人才。与此同时,企业也需要对现有的员工进行业务培训和技能提升,这些员工经过培训之后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又了解企业的运行现状,在赋予其金融技能之后,能够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基于这一现实需求,企业往往会寻找地方财经院校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落实企业人才培训。通过地方财经院校与企业的强强联合,以继续教育为载体实现对企业在职人员的二次培训,使企业的金融人才队伍能够逐渐壮大。(三)财经人才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培训的需要。对于地方财经院校而言,金融人才的培养不仅仅需要理论教学,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实践技能培训,而实践技能培训依靠地方财经院校是无法满足需求的。要想贴近企业实际,就要走进企业当中,立足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开展相应的财务管理实践技能培训。这种培训出来的人才往往符合企业的需求特征,既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同时也能够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成为了地方财经院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基于这一现实需要,地方财经院校必然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形成校企联合的模式,实现对金融人才的培养。目前地方财经院校的继续教育板块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可能,通过继续教育这一板块的合作,既能够实现对企业人才的培训,同时也能够拓宽地方财经院校金融人才培养的思路。

三、财经院校在培养地方继续教育人才方面的优势

(一)财经院校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度高。对于地方财经院校而言,在继续教育中地方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雄厚,专业度较高,地方财经院校能够保证继续教育的师资匹配、教学资源匹配满足教学需要,并且地方财经院校在所属区域内具有良好的声誉,能够赢得社会和企业的信赖,在继续教育过程中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既便于学校的招生,同时也能够保证继续教育得以正常的开展。这些优势是企业内部培训所不具备的,企业内部培训只能通过外聘讲师和内部培养讲师的方式进行培训,其专业度和教学水平与地方财经院校的专家教授相比差距非常之大,对员工的培训效果也会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因此,地方财经院校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开展继续教育往往能够取得积极效果,在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美誉度方面都能够达到预期目标。(二)财经院校可以整合学校软、硬件资源,为开展继续教育提供支持。地方财经院校经过多年的积累,在硬件条件上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无论是学校的校园环境,还是实验设备,以及学校的师资力量,都是企业所不具备的。正是基于地方财经院校的这一优势,在继续教育开展中,地方财经院校应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硬件设施和师资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同时,继续教育是地方财经院校一个重要板块,由于其教学任务和常规的学历教学相比并不是很重,使得地方财经院校能够有时间和精力通过继续教育来锻炼教师队伍。有些新毕业的教师可以尝试着先从事继续教育工作,按照老带新的模式,由知名的专家教授传授教学经验,采取导师带徒的方式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此同时,地方财经院校还可以在继续教育中磨合新的教学方式,将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利用继续教育这一板块进行试验,试验成功之后将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应用在学历教育方面。(三)财经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可以推动学校继续教育发展。财经院校毕业生在工作实践中遇到问题和困惑,会主动和大学时的老师取得联系或寻求支持,甚至在单位有培训需求时最先想起母校的老师;有些学生工作一段时间后也拥有一些金融领域的资源,可以为学校推荐师资,有些学生在毕业之后也可以成为继续教育学院特聘教师。另外,目前地方财经院校在继续教育中,吸引了大量的在职人员报名学习。这部分在职人员通过在地方财经院校的学习,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在工作岗位上也有了非常优异的表现。地方财经院校赋予了在职人员学历和能力双重支持。从地方财经院校毕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带头示范作用,可以吸引身边有求学需求的同事报名财经院校的继续教育班。

四、校企合作培养继续教育人员可以发挥地方财经院校的优势

(一)充分发挥地方财经院校的专业化师资力量。校企合作为地方财经院校提供了有利的契机,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将地方财经院校的人才培养进行了有效的延伸。在具体的合作过程当中,地方财经院校拥有数量众多的专家学者和专业讲师,在课堂教学上优势明显,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和水平派出不同层级的教师予以现场教学,并且可以开设专项的理论研讨,为学员进行点拨,使整个继续教育过程能够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能够在整体的发展中取得积极效果。由于地方财经院校的专业化师资力量已经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在校企合作中地方财经院校就要根据继续教育的实际需求对现有的教师队伍进行整合,按照继续教育的实际需要建立专业教师队伍,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充分发挥地方财经院校的理论教学优势。地方财经院校在继续教育中理论教学的优势是其他机构所无法替代的,地方财经院校经过多年的积累,在金融理论方面有着雄厚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对现阶段的经济形势判断还是对以往经济发展经验的总结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继续教育开展中,地方财经院校就要发挥理论教学的优势,不但要根据教学需要对现有的理论进行分级,同时还要根据教学需求编制专项教材,形成专业化的理论教学体系,使现有的理论教学体系能够符合学员的实际需求,做到提高理论教学的整体性,使理论教学优势突出,能够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的指引,同时也能够使理论教学赋予学员更多的金融理论知识,保证学员能够了解并掌握更多的金融知识,为后续的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三)充分发挥企业财税实践的优势。校企合作既需要地方财经院校在师资力量和理论方面的支持,同时也需要企业提供必要的社会实践机会和财税实践的基础。考虑到目前地方财经院校继续教育的需要,既要做好理论教学,同时也要做好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的开展就要依靠企业的支持。为此,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应当积极的与地方财经院校分享经营成果,并在企业内部设置专门的实践岗位供继续教育学员进行实践,同时企业还应当按照继续教育的实际需求设置专题讨论,用于检验学员的真实水平。通过专项讨论以及实践知识的检验,能够给出真实的反馈,便于地方财经院校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及时的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通过对企业的实际走访和深入企业的经营过程,剖析企业经营的特点,分析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达到锻炼和培养专项金融人才的目的。

五、校企合作培养继续教育人员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支持

(一)地方财经院校从事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得到了锻炼。通过紧密的校企合作,地方财经院校从事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因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财经院校自有的学历教育存在明显的区别,财经院校的老师不但要做好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还要与学生一起深入到企业中去,分析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多种问题,并指导学生做好工作实践,按照学生的实际反馈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以最终的人才培养为导向,夯实教学基础转变思维方式。通过这种模式的合作,地方财经院校收获了一批既懂理论教学又懂社会实践的师资队伍,使得现有的师资力量得到了补充和完善,同时也满足了地方财经院校的发展需要,使地方财经院校的校企合作能够一举两得。(二)地方财经院校培养出了更多具备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的财务管理人才。对于地方财经院校而言,在继续教育中主要的目标是培养更多的金融人才,以适合企业的发展需要。通过教学目标的调整以及教学内容的整合,地方财经院校在继续教育中一手抓理论基础教育一手抓实践技能教育,保证了参与的学员既能够拥有丰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能够有较强的实践技能,使得人才的培养效果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拥有了企业的有效支持,地方财经院校在实践技能培养这一板块补齐了短板,使得实践技能的培养能够具有更好的针对性,能够在人才的培养中赋予更多实践的内涵。所以,通过一段时间的校企合作,地方财经院校在继续教育中最突出的成绩就是培养出了越来越多的具备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的财务管理人才和金融方面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三)企业获得了财务管理人才的支持,地方金融人才队伍逐渐壮大。企业在与地方财经院校合作过程当中收获颇多,企业仅仅付出了提供实践机会的代价,但是却收获了相当多的专业人才的支持。首先,企业选派的人员经过地方财经院校继续教育的培养之后,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获得了较大的提升,回到企业之后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创造了更大的价值,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思路,使企业的专业人才队伍更加庞大。与此同时,通过与地方财经院校的合作,企业有条件吸纳更多的金融人才,企业成为了优秀金融人才就业的载体,企业的人员结构趋于合理,企业的财务管理人才和专业金融人才的比例越来越高,企业的整个人才体系越来越健康,对于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所以,通过校企合作无论是企业还是地方都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金融人才,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帮助。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地方财经院校在继续教育中开展校企合作对于地方财经院校和企业而言都是双赢的选择。通过校企合作地方财经院校能够发挥理论教学的优势,同时也能够锻炼现有的师资队伍,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从事继续教育工作,企业通过合作获得了更多的人才支持。通过校企合作,企业的金融人才比例持续提高,企业的专业人才队伍得以建立,对于地方财经院校和企业而言,强化校企合作并持续深入的推进校企合作是做好继续教育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彭蓉蓉,章迪薇.转型期高校成人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2014(5):52-53.

[2]蔡正兰.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5):112-115.

人才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金融;人才培养;创业教育

金融业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与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同时又是一个最具有创新动力的知识、智力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因此,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实现金融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大力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金融人才,这是金融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一、我国金融人才需求的现状

随着我国入世后金融业的逐步市场化与国际化,市场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上个世纪50年代之后,金融理论从宏观的抽象理论描述转向了一种市场化的研究,金融学课程呈现微观化趋势,仅以货币、信用、银行问题作为研究重点的我国狭义(传统)金融学已不适应我国金融实践的需要和与国际金融理论发展相衔接的需要。广义的金融是指一切与资金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除了包括与货币、信用、银行有关的活动和业务,还包括国家财政、企业财务(公司金融)与个人金融等活动。

根据对金融人才调查,可以看到金融人才的需求呈现以下特点:

1.对金融人才需求范围更广。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市场化转型使得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投融资决策和参与金融市场的需求急剧增加,因此对金融人才需求部门范围更广,金融人才就业部门更多,有宏观调控部门的中央银行,有直接从事融资投资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租赁公司、典当行等,也有间接从事融资投资的金融机构,如信用评估公司、信贷担保公司、专业的会计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还有各类公司财务部门、理财咨询机构以及工商企业的财务部门都成为吸收金融人才的主要需求方。

2.对金融人才能力要求更高。由于金融经济活动日益国际化,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证券化、复杂化、微观化的发展趋势,不同需求方的业务内容各不相同,因而对人才的要求各有特点,所需要的金融知识也更宽更高。比如作为宏观调控部门的中央银行需要的是熟悉金融法令与法规、能参与金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的人才;商业银行需要的是懂管理、能够熟练进行业务操作、能进行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善营销、精于财务分析、能有效控制风险的人才;证券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必须懂得风险资产组合管理、股票的基础分析和技术分析手段等必备的金融学知识外,还要懂得会计学、法学等知识;企业财务公司则需要通晓经济、金融运行状况,具有现代金融营销意识,能根据企业微观财务状况和宏观经济形势相应制定融资策略和目标的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中远景规划的实施,金融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金融活动的内涵日益丰富,资本市场日益发展,企业个人的投资和融资活动不断丰富,从调查中可知市场对一般性的金融专业人才需求的热情不高,而对高层次、国际化的金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目前我国急需高素质金融人才的种类大致有:金融分析师、个人理财师、基金经理、精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信息主管、投资管理人才等。大量扩充这类人才成为几乎所有金融机构的共识,还将伴随金融业的改革更趋明显。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当前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

1.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不能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要。专业知识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充实滞后于金融业务的发展,课程与教材内容重复较多,课程教材缺乏对学生智力发展的刺激性和挑战性,课程计划弹性不足,限制了学生的选择和发展的空间。课程结构和人才培养过于僵化与封闭,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2.金融人才培养突出时代特色、行业特色不够。金融教育的调查研究工作和国内外的比较研究工作做得不深入,课程设置上反映信息化的课程还开得不多,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大。金融行业特别要强调职业道德,但这方面的教育少,学生职业道德意识不浓,服务观念不强,不注重服务行业的礼仪形象。素质教育的思想,以及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等没有凸现出来。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简单化,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不少学校的教学仍是“纸上谈兵”:黑板上“炒股”、课堂上“保险”、校园内“融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不多,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

由于人才的供应不及需求,特别是中高端人才十分匮乏,这对我们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金融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调整。迅速培养和造就一批懂业务、善管理、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高素质金融创新人才将成为今后金融机构竞争的砝码。而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迄今为止,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高等教育新理念。

二、金融人才培养实施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所谓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青年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开创性人才的教育,是在普通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以培养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和传授创业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创业教育始于美国,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杰弗里·蒂蒙斯教授就是美国创业学教育和研究的领袖人物,他在创业管理、新企业创建、创业融资和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在创新性课程开发和教学等方面被《商业周刊》和《成功》杂志等评选为创业管理教育领域的公认世界级权威。就高校而言,美国百森商学院1967年就在全球第一个推出创业管理的研究生课程,上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和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开始活跃。目前,创业教育在美国己形成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而创业学研究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先进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一直深受重视,至今已经颇具规模。创业教育在国际财经教育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全世界共有1000多所大学开设了至少一门以上的《创业学》课程,其中以商学院所占的比例为最大,欧美日等国的创业教育更是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有的商学院甚至冠名为“创业学院”。

中国的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1989年,“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中国北京召开,会上正式提出了“第三本教育护照”,即“创业教育”的概念,指出了21世纪的青年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当拥有第三本教育护照——创业教育。因此,各大高校纷纷引进国外创业教育经验、参与创业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重点开展创业教育,在创业教育的实践中已积累了一些经验,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具备创新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我国对金融人才培养实施创业教育,对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巨大压力,培养更加务实的金融人才,同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1.有利于培育和提高金融人才的创新精神。当前金融院校的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不够,加之长期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这就使得学生知识体系支离破碎,创新精神遭到严重扼杀。实施创业教育有利于改变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差的现状,培养学生创业技能,提高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通过有效地配置自身的各种资源,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的个人和社会价值,最终实现知识的最大效用。

2.有利于金融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长期以来,我国金融院校的本科教育过于偏重理论性,传统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阻碍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嫁接与融合,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阻滞了学科本身的发展。基于知识的创业是成功机率最大、风险最小的创业,开设创业学课程和开展创业大赛活动,首先可以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创造性地捕捉市场机遇,其次有利于打通被割裂的专门、单一知识的壁垒,实现学科的交叉、渗透与综合,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创业教育又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活动,教师要上好创业学课程,学生要学好创业学课程,不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不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是不行的。因此,创业教育必然促进教学相长、知识整合、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3.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业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业实施对外开放,允许外国银行业进入中国市场并与国内银行业享受同等国民待遇。一方面,跨国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开展业务。另一方面,中国的金融机构在本土或海外扩大服务范围,拓展新业务,直接参与国际竞争。所以,中国银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问题,不仅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国际市场上与外国金融机构竞争,而且还要在本国、本地区与进入本地市场的外国银行竞争。这就需要高等教育部门培养出既熟悉本国金融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又通晓国际金融规则和惯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竞争需要的金融人才。为此高等教育中的金融学科需要培养具备理论经济学和金融学知识,有较强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能从事与宏观经济动态研究有关工作的人才。但更多的需要培养同时具备会计学、公司财务学、数学、信息学、计算机学等多学科知识,能将经济分析、数据处理、电子商务、软件应用与设计等工作融为一体,灵活自如地处理各类微观金融问题的人才。通过创业教学环节,既可加深学生对微观金融理论的理解程度,也可提高学生对金融工具的运用能力,促进我国金融业市场化、国际化发展。

4.有利于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是繁荣经济、缓解就业压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毕业后没有及时就业的人数将会逐渐增加。依照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有关政策精神,高校扩招一直会延续到2010年才会告一段落。由此可预见,未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持续增大。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具体由扩大内需引发的持续扩招向高校提出了转型的任务。除了由应试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外,高校还必须由过去那种满足长中短期指令性经济计划需要转向满足学生获取在市场经济中自己谋生能力的需要,由被动就业和受雇的教育转向创业教育。通过这种转变,使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高校毕业生(至少是一部分)成为能够通过自己的创业活动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人,而不是坐等国家和社会提供就业岗位的人。不实现这种转变就很难说高教改革的成功。

因此,在我国培养大批风险创业者,培育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传授和锤炼创业技能,是金融类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

三、构建金融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体系

为了贯彻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实际需求,要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人才培养模式中。

1.更新观念,建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训练,它也是一个素质教育的过程。既注重学生专业方面的学习,又兼顾他们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够不断满足市场经济对高等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家庭、学校、社会都要为人才的独立实践创造条件,让学生从小学会自立,学会适应社会,学会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动手能力,学会创新能力。必须具有新的观念,整体意识,开拓精神,不仅要学会生存,学会合作,还必须学会负责,具有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与负责精神。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中去,创建良好的金融人才成长外部环境。激发学生创造欲望,提高创业思维能力,掌握创业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在毕业后实现自我创业的目标。

2.构建适应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培养学生既能掌握金融专业理论知识,又是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要依据社会调查进行职业分析和岗位职责分析。在教学内容上,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要有针对性地增加必要的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业技能的课程,如“创业学”、“创业心理学”、“创业指导”、“成功企业家”、“管理家”、“财务管理”、“经济法”等课程,指导学生就业,即以素质教育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运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混合讨论、模拟创业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选修符合其个性特长的课程,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强化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建立教学、科研、开发应用与生产实践的一元化体系,为学生提供创业经验,使学生成为能根据社会需要自我创业的有用人才,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3.大力发展金融教育事业,构建与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创业教育体系。现在金融发展最需要的就是能够分析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的人才,需要的是既懂得管理的人才,又掌握金融创新的技术人才。因此要加强金融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复合人才培养,包括管理与金融的复合型人才,工程与金融的复合型人才,金融与法律复合型人才,跨行业的金融复合性人才。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很大,是金融人才培养中应该重点关注和研究的方向。实施知识更新工程,走“大金融”的学科发展道路。金融学科各研究方向之间力求打通,相互融合,建立国际化、现代化的宽口径金融教学体系,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的高级金融人才。同时要将学历教育、专业资格认证和在职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教育体系,既着重于业务操作性的训练,又立足于研究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快速人才培养通道,加快培养一大批金融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涛.创业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人才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教育;培养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时代的到来,应对新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需求,艺术设计教育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进行着改革。而艺术设计教育培养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从专业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站在行业产业的需求上,针对性地搭建学科的多元融合教育培养模式。在教育培养改革中,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其中最需要重视的一个基本点。多次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他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国家将创新作为拉动发展的第一力量,从大的国家到小的行业,创新都将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将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颠覆力量,对整个艺术设计行业来说,创新人才将会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促进中国艺术设计行业走向全然不同的发展方向。

一、艺术设计创新人才教育培养面临的问题

1.程式化教学。现阶段我国的设计教育方式表现出一种对本质的敷衍,即出现程式化的现象。①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教学上缺乏创新精神,各学校教育方式趋同,既没有精英化教育对艺术设计的超前探索,也缺少与普通大众密切联系呼应大众需求的艺术设计,停留在为教育而教育的程式化趋向。缺乏研判时代趋势的远见,较少关注如何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长久保持不变,带有强烈的经验主义色彩。对于教师考核的科研倾向,使得广大设计教师不再将重心放于对实践与创新的关注。一以贯之的教学模式培养了现今的设计教师们,设计教师们也用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新一代的艺术设计者进行教学培养,完全没有加入时代的变化,没有创新精神的体现。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只会在课堂上用耳朵进行被动的输入,没有通过自我思考对信息进行筛选与加工,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些习惯性的行为方式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2.脱离市场的教学实践。艺术设计是一门对实践要求很高的学科。设计灵感来自生活,应用于生活,并接受生活的检验。但从我国开始培养艺术人才后,由于教学理念与条件的限制,一门需要创新的学科反而因循守旧,人才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许多课程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从纸上学到的知识无法进行实践操演,缺乏亲自参与艺术设计的经验,与市场之间的联系不够。部分想主动参与实践的学生,也因为学校设施条件不足或是整体氛围的不允许碰到很多阻碍。当脱离学校面对社会的时候,只是单方面拥有理论与基础专业知识的学生无法胜任企业对员工技能的要求。设计人员就业难与企业缺乏设计人才的矛盾依然存在,并将随着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维持原状而不断扩大。

二、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现状分析

1.艺术设计人才创新能力现状。目前,我国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由于自身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缺乏,仅仅是将课堂中学习的大师作品当做标杆,从未想要对其进行质疑或是挑战。大部分学生满足于对原理的学习,将更多精力放置于对原理的记诵,不关注市场潮流的新发展,不与国际对接,死守在自己所知的一小块方地里。部分学生不仅缺乏成为一名艺术设计者的技能,还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主动学习能力,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在学校大环境下的自我成长与提升,也因文化底蕴沉淀不足,设计不出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离开学校后,面临社会对艺术设计的高要求,很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但又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埋怨社会。2.社会对艺术设计创新人才需求现状。面对世界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国都将人才放在发展的第一位,怎样培养高精尖人才成为摆在各国教育面前的一大难题。随着我国与全球协作的增多,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特别是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一个大的缺口,人才的缺口控住了整个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咽喉。作为一门要求人才具有宽广视野与深度知识积累的学科,怎样培养创新型高质量艺术设计人才,是现今艺术设计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使命在输送高质量人才的高等教育,需要尽快变革传统培养方式以适应社会需要,良好地完成自己在社会运作中的任务。

三、艺术设计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创新精神是指用于挑战、用于探索的精神状态,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能敏锐的把握机会。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②1.在创新理念指导下探索教育培养模式。艺术设计自身是一种创意活动,艺术设计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为目的,让学生能自主结合审美能力以及综合知识进行创造的教育活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职业人才。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各艺术设计类学科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模式与教学思考模式,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艺术设计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树立贯穿全学科的创新理念,不只是老师,只要是涉及艺术设计学科的人员,都应该具备创新理念,具备市场直觉,不能只会埋头做研究。老师在授课时,需要更多地将纸质内容与实践结合,不只重专业技能训练,还鼓励学生多接触不同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各学科知识能够有一个可以融合的大环境。老师在解惑时,不只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原理性的回答,应尽量引导学生往创新的方向发展,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老师与学生的双向学习交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获得较好的创新思维能力,主动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自身实践能力,创新性解决问题。创新思想从老师贯穿到学生,创新思维方式成为解决问题的第一选择,创新融入到整个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2.加强国际交流促进教育合作。(1)打开国际视野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一门由西方引进的学科,当然应该将学科放在国际化的视野下进行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教学经验,培养获得国际认可的专业艺术设计人才。我们需要主动积极打开国际视野,对于艺术设计教育者来说应当积极关注国际最新潮流,并将其融入日常教学中。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进行国际交流,老师不仅是老师,也应当具有学生的身份。不断提高外语教学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课程设置内容上进行变革,向学生传达国际艺术设计的更多信息。在入学初期就应引导学生时刻关注国际艺术设计信息,了解分析国际大师作品,发现国际最新流行与国内潮流的区别,把国际化的先进观念与学习融合到一起。(2)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艺术设计分享,举办高质量的国际学术论坛与国际艺术设计展览,邀请国际一流艺术设计师来校访问,更多的将国外前沿艺术设计理念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能更直接地感受国际前沿研究。积极学习其它国家先进的教学经验,如深化企业与设计院校的合作,促进成果的市场化;活络创意产业园区,构建创业产业园区生态盈利链。组织各类国际交流项目,整理国际优秀艺术设计学院留学信息,促进学生主动进行对外探索,积极参与国际研讨交流。尽可能让更多学生得到国外艺术设计环境的熏陶,在外有所得后,能够自主运用创新精神,结合自己累积的知识,创造新的设计作品,推进我国艺术设计行业国际化进程。3.改革教学体系。(1)改革课程体系各高校还应优化固有的课程体系,随时代对课程整体设置进行有效地更新。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单一的原理技能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意基础,学校应该不仅仅将目光聚焦于艺术设计课程,还应适当增加拓宽学生思维广度的艺术类目外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并且可以依照大家的兴趣方向,邀请各方人才来校进行讲学,增加学生的开放度与包容度。不固化学生的思想,鼓励大家积极进行探索,提高自身自主思考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加重实践课程的比重,减少但不是忽视对于原理的讲述,打破原来单一的上课讲授型教学方式,鼓励采用新型多元化方式进行探讨式的教学。从入校初即将整个大学课程设置与每一年课程设置目的与期望学生达成的目标告知,让学生们能够认识到自己每一时期的任务,了解每个课程设置的价值,促进学生对本专业更深入的了解。在对专业的发展及今后自己的发展方向有整体的认识后,能够主动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做出适合的规划,提升学习动力,促进学生有意识的自我提高,掌握创新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2)改革评价体系改革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与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构建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回归教学评价本质。③教学评价的目的本是为了促进教师更好的教学,但是近年来,教师教学评价行政化倾向严重,教学评价最本质的作用被衰减。并且评价体系过于依赖单一元素,在教学评价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基本成为教师评价的唯一指标,没有考虑不同课程教师的具体情况。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在促进教学宗旨的指导下,优化现有教师评价体系,更多的关注教师教学内容设置,有效促进教师创新精神的发展。同时更新学生评价体系,优化各类别的权重,以最大化的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为目的,在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知识掌握的前提下,更多关注学生的专业实践成果,关注学生在艺术设计领域里的成就,适当减少其它指标所占比重。

人才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融合探究

1引言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要坚持与时俱进理念,才能满足实际需求。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融合,提高创业能力。从实际情况出发,创新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未来发展,对于高职院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融合的意义

(1)树立正确就业观。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普遍问题,很多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才发现,原来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简单,由于自身能力问题,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所以就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尤其是高职学生,相比较于本科生、研究生,他们竞争优势不明显,处于被人忽视的地位。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具备较强专业能力。(2)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技术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一项专业技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更加注重综合能力。新时代高职院校毕业生不能单纯追求工作,还要彰显出个人价值,不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将来更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人才培养是一个完善的体系,从刚入校直到最终就业,都有明确规划。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要找到自己人生理想,通过参与工作实现自我价值。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突破,获得更大的进步。(3)形成强大教育合力。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是灵活多变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构建校企合作、多维互动、分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保障机制,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除了理论学习外,实践活动开展也是必不可少的,提高灵活运用能力,实现知识内化吸收。

3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倡导创新发展理念。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从目前情况来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让高职院校获得了更好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是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力培养,确保实现全面发展,让学生实现顺利就业,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时鼓励学生创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出现了更多新的行业,并且有着广阔市场前景。每年都有高职学生创业成功的实例,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对市场进行洞察,抓住机会来发展自己,找到很好的平台。出现之外,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对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融合产生不利影响,成为了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因素。因此要进行全面分析,找到问题存在原因,为进一步解决提供参考依据。对于问题要采取正视的态度,加快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融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1)理念落后。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育人工程,现行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逐渐暴露出滞后性。受到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学生对教材的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大,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能力,只是一味的记忆专业理论,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传统教育观念对学生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所以在实行创新创业教育之后,很难快速适应。在创新方面表达的比较迟钝,思考问题方式过于老套,接受新理念速度比较慢,影响到正常教育活动的开展。(2)平台建设落后。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方式是开设课程、提供创新平台、创业指导咨询、举办创业竞赛、建设实习基地等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忽视了对创新创业的宣传,出现信息共享程度低、融资困难等问题,成为严重阻碍因素,创新创业教育实际效果并不是很好。平台建设过于简陋,在很多方面存在缺陷,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相关工作很难正常开展。无法提供实践平台,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融合就显得非常困难,依然停留在初级阶段,效果不是很好。在建设平台时,依然采用传统观念和模式,没有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导致出现相互脱离的情况。平台是由不同部分组成的,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出现独立的局面,增加了融合的难度。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入手去做,体现出较强针对性,保证系统可以有效运转,提供完善的教育服务。平台要具有实践性,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3)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不高。根据实际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普遍较低。例如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会自主去探究,更多的是依赖网络,虽然这种方式能够找到正确答案,而且具有快捷、方便的特点。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学生会产生很强依赖性,根本不会开动脑筋去思考,导致创新创业意识薄弱。对于学生创业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筹集资金,为了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通过政府资助、银行贷款、风险投资等获得资金,但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大部分资金依然需要他们自己来想办法,自筹是主要方式,受到资金问题困扰,学生创业积极性会大大降低。在没有步入社会之前,长期生活在校园中,是比较安逸、轻松的一种状态。在创业中遇到困难会显得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很多人在创业的道路上放弃,所以整体创业热情不是很高。

4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融合措施

(1)以创新创业理念引导教育改革。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走在时代的最前列,保持着自身先进性。首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贯彻到教育改革中去,重视和专业教育的融合,不断提高学生自身创新能力,为将来就业做好充足准备,确保可以有效的应对,快速融入到现代社会中去,提高自身适应能力。其次要积极创新课堂内容和形式,构建出一套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为教学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提高教师综合能力,紧跟教育改革的需求,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最后要改进考核方式。在传统模式下,考试成绩是考核唯一的评价标准,存在很大的片面性。所以要有效改进,除了成绩外,实践能力、学习态度、进步情况等都要考虑进来,对学生有科学的评价。高职院校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开展教学、生产、开发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践,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发挥出自身主观能动性,从而积极投入到创业中去。(2)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在开展理论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实践平台的建设。学校要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专业化的实践平台,包括创业模拟基地、创新研发项目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等场所。发挥出互联网的作用,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共同,保证信息传递共享。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去实践,在工作岗位上得到真正的锻炼,实现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加深对专业的了解。积极开展社会活动,和企业建立起长期合作的关系,为创业提供良好社会资源,从而提供有力的支持。创业需要学生到社会中去磨练,只有足够的经历,才能建立起创新的自信心,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实现自己人生理想。加快创业咨询服务基地的建设,主要是提供法律、工商、税务、管理、融资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帮助创业中的学生答疑解惑,解决遇到问题,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创业讲座、创业训练、创业模拟、创业大赛等活动,营造出良好的氛围。(3)完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发挥出有效的作用。首先设立创新创业奖金,用来奖励给创业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和教师,有利于调动起参与积极性。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加深对创业的了解。设立公益性创新创业基金,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并发挥出政府和社会力量的作用,不断拓展创业融资渠道,确保满足更高的需求。大学生具备创业的一切条件,知识储备、思维品质、眼界等,当然也离不开学校和政府的支持,在激励中前进,可以取得更大的长久,真正意义上实现成功创业。激励除了物质奖励外,精神鼓励也是非常重要的,举办创业先进个人评选活动,让学生受到更多人的支持。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关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融合探究具有重要意义,指导实际工作开展,推动当前教育制度的改革。要坚持市场导向,明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在一起,不断优化理念、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将学生培养成新时代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夏燕兰,陈加国,丁守刚.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探究[j].河北职业教育,2018,2(4):5-8.

[2]温爱华,刘庆,田野.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