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变动范文10篇-尊龙凯时最新

时间:2023-03-16 05:24:29

物价变动范文篇1

一、传统财务会计与物价变动会计简述

传统的财务会计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假设货币币值不变的基础上进行的,简称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在核算的时候没有考虑物价变动及币值变动时候的会计处理的情况,它只是假设不会发生币值变化的情况的处理方法,只有当这一假设成立的时候,按照这一模式编制的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才是可靠的。但是,近些年来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变化,尤其是物价水平变化非常迅速,进而影响到了币值不变的这一假设,从而再以历史成本模式进行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下降。而物价水平变化速度加快,促使了物价变动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物价变动会计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是传统财务会计的引申与发展。

物价变动会计是指利用一定的物价资料,修正传统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以反映或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影响的会计程序与方法。物价变动会计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相比有相同点,但也有许多不同点,相同点是两者的目标都是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准确可靠地会计信息,不同的地方是,传统的财务会计只有在物价没有或很少变动时才能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而物价变动会计则是在物价剧烈的变动时也能提供比传统的财务会计更准确、可靠的信息。

二、物价变动会计在我国的应用情况

1.2006年开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对处于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境外经营的财务报表规定了折算的标准,规定“企业对处于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时,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折算:对资产负债表项目运用一般物价指数予以重述,对利润表项目运用一般物价指数予以重述,再按照最近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进行折算。在境外环境不再处于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时,应当停止重述,按照停止之日价格水平重述的财务报表进行折算。”

2.新会计准则从谨慎性的原则出发,规定当企业的资产发生减值时,按照账面净值与市价孰低法,对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比如说,在物价下跌的情况下,对存货的成本与市价进行对比,如果市价低于成本,那么就需要对存货计提做减值准备。通过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这样可使得在物价上涨时,用资产的历史成本来反映资产的价值,在物价下跌时,以市价来反映资产的价值,由此解决了资产和利润偏高的问题,使得编制财务报告符合谨慎性和可靠性的原则,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准确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当前,我国大部分会计主体都是采用操作相对简单的直线法计提折旧,这种方法在物价上涨和技术进步的作用下,可能造成固定资产的资本补偿不足,从而使得固定资产不能及时地更新,影响企业的发展壮大。然而,新实施的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例如双倍余额法、年数总和法等等,即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的前期尽量多提折旧,后期少提,从而加快了计提折旧的速度,使得固定资产的资本能够更快地得到补偿,从而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经营能力和发展。

4.我国很多会计主体为了准确地核定资产价值和界定产权,普遍采用了资产评估和账项调整的方法。与此同时,我国很多的法律法规对改制企业、产权转让企业进行资产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对账项调整进行了规范。从改制企业评估的过程和方法来看,整套做法都与物价变动会计中对增值额的处理相同。

三、物价变动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难点

(一)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报告的工作只能由财务人员来承担,所以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高低是影响财务信息质量高低的直接因素。物价变动会计作为一个发展相对较晚的会计模式,它里面包含了许多新的理论方法,这些理论方法很多是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的会计人员所没有接触过的。因此,它的推广和应用需要会计人员要具备进行物价变动会计操作的专业素质。但是,我国目前会计界从业人员总体的情况是数量多,但是素质并不是很高,而且由于我国长期运用的是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所以会计人员受传统会计模式的影响比较深,从而使物价变动会计在我国的应用有一定的难度。

(二)相关的数据收集存在难度

物价变动会计在实际的应用中,需要在历史成本报表的基础上编制一般物价报表,也需要一些关于一般物价指数或者是某些商品也或者是一些行业的现行价格指数的数据资料。然而这些重要的数据资料一般是由国家有关部门通过相关市场的分析计算而得。与此同时,由于市场的不可知,所以在计算这些数据的时候,不得不提出了许多假设,这些假设也就意味着在现实应用中需要满足这些假设才能使用这些数据,从而增加了物价变动会计在实际操作中的难度。

(三)资产评估的质量相对较低

由于我国资产评估业发展的比较晚,再加上资产评估本身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当前,我国资产评估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资产评估人员培训和专业素质方面还有不足,再加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存在滞后性,从而总体上导致资产评估行业总体发展较快,但是资产评估的质量相对不够高,从而影响了资产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可信性。

(四)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物价变动会计报表体系的理解有难度

目前,物价变动会计产生的时间还很短,属于新生事物,而传统的财务会计的发展历史相对久远,一直以来,人们看到的会计信息都是以历史成本模式来编制的,这就使得使用者习惯用传统财务会计的模式去阅读报表、去思考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做出决策。而一下子让他们改变这种习惯,难度很大。财务会计人员编制的会计报表是为了满足相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所以编制的财务报告必须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报表的相关性,才有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

四、推进物价变动会计应用的建议

(一)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总体上专业素质低,严重影响了物价变动会计在我国的应用,为此,需要培育出一批高素质的会计人员,通过强化会计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制度。与此同时,提高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相信经过这些措施能培育出一批高素质的会计人员。

(二)改进财务报告体系

无论是传统的物价变动会计还是传统的财务会计,最终的目的是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准确地表现出来,从而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所以,要消除物价变动对传统财务会计编制的信息的影响,就需要改革现有的财务报告体系。具体的操作可以是:会计人员可以先按照现有的会计准则编制报表,然后根据会计主体所受的物价变动的影响程度和经营决策的需要以及现有的管理水平,按企业认为适宜的方式反映物价变动的会计信息。

(三)由点及面地开展物价变动会计工作

物价变动会计属于新生的会计核算模式,其被接受需要一个过程。我国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先在部分受物价影响较大的和受公众关注较多的企业内开展物价变动会计的试点工作,可以要求这些企业在提供按照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编制的财务报告的同时,提供按照物价变动会计编制的财务报告。然后逐步在全国推行物价变动会计,这样可以使财务信息使用者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从而使物价变动会计在我国广泛的应用。

物价变动范文篇2

关键词:物价变动;会计核算;影响;对策

一、引言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日趋复杂,物价的变动会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当会计工作受到影响时,我们需要找出原因,总结出对策,由于物价的变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就需要我们能够随机应变,掌握应对措施,从而提高效率,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正常开展。本文分析了物价带来的相关影响以及消除对策。

二、物价变动的概述

物价是商品的成交价格,具体包括输入与输出价格,输出价格就是商品的销售价格。输入价格是商品为了销售而取得的价格。对于物价变动,也就是指某种商品的市场成交价格比以往的市场价格不同。对于物价变动而言,只有输出价格与输入价格同时变动才能视为物价变动,任何一方的变动都不能归属于物价变动。对于物价变动的范围分为综合变动、特定变动。这两种变动互相依存而不互相排斥,综合变动反映的是单位价值变化,而综合变动反映的是对特定商品价格的变化。对于物价变动按照变动方向来分可以分为物价上涨与物价下跌。当商品价格高于市场同期价格那就是物价上涨,反之则是物价下跌。当物价持续上涨时不称为物价变动称为通货膨胀。物价变动的原因包括生产效率的改变,当生产效率高时,物价就会下跌。那么生产效率低时价格就会相应上涨。当某种商品的劳动力增多时,商品价值就会增加,价格就会上涨。反之,价值降低,价格下跌。当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供求关系影响着商品的价格。价格上涨,体现的是供不应求,价格下跌,则体现的是供过于求。同时还存在竞争与垄断的存在,恶意竞争导致哄抬物价或者相互压低价格,这种做法通常带来的结果都是两败俱伤。

三、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物价变动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主要包括资产计价与利润确定的失真、物价上涨对购买力造成损失、虚增收益。对会计核算而言这三种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下面我们就具体展开谈一谈。针对资产计价与利润确定的失真。物价的变动会改变会计计量的基础,那么就会降低会计信息质量,资产负债表中的价值为原始成本,而这种原始成本为未摊销数。当物价持续上涨时,原始成本的价值就会低于市场价格,从而使资产少计。当物价发生变动时,即上涨时,销售价格与成本价格的差额就会增大,也就是说利润会被虚增。事实上,在这较高的利润中,并不是企业真正的盈利了,而是物价上涨的结果。那么也就是企业会计失实了。物价上涨对购买力造成损失。物价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到购买力的变化。由于各种市场因素的影响导致物品的价格会发生波动,那持有相同量的资金会在物价波动的不同时期购买到商品数量不同。在物价上涨的时期,人们持有现金或者等价商品时,相当大的概率会导致货币购买力的损失。虚增收益。由于企业将资产的价值低估,从而少计费用将企业的收益虚增。企业账面价值是以前的市场价值,企业进行成本核算时采用以前的数据进行核算生产成本会少算,即企业的收益虚增。

四、对会计核算影响的解决对策

在对会计核算影响的解决对策中,主要包括对资产的正确计量、对存货采用先进先出法、改变财务报表,提供辅助性收益。针对这三种解决对策,我们展开谈。加速折旧法就是指固定资产初期计提的折旧高于后期的折旧。固定资产的效用是随着资产的使用寿命而逐渐降低的。加速折旧法充分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固定资产的总使用年限折旧值是不变的,企业将折旧费用前期进行加速计算,可以抵消物价下跌所带来的影响,但对于抵消的影响是不准确的,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是固定的,物价下跌带来的影响数值是变动的,两者之间无法进行准确冲抵。加速折旧法对于物价上涨的情况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物价上涨企业折旧费用加计扣除,加剧企业利润少算的失误。对存货采用先进先出法。根据企业业务处理中谨慎性的原则要求,先进先出法可以用于市物价下跌的情况。采用先进先出发可以避免物价下降所带来的影响,减少企业经营的风险,尽最大可能消除潜在的隐患。避免了企业资金数额的不准确带来的虚增企业账面价值。改变财务报表,提供辅助型收益。物价的变动会影响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物价变动会导致各期的购买力不同,使财务报表的数据偏离实际情况。那么就要通过各类会计核算手段和方法来消除不利影响。保证财务信息的客观性,确保真实的信息。提高经营管理的正确性。

物价的变动对会计计量影响是巨大的,那么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上的方法各有优缺点,虽然尊龙凯时最新地址的解决方案并不完美,但是对消除影响是存在一定可行性的。

参考文献:

[1]陈谋达.物价变动对会计核算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7(05):45.

[2]胡燕玲.浅谈物价变动对会计的影响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5(03):65.

物价变动范文篇3

我国最早提出物价变动会计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通货膨胀期,因此会计学界提出将西方的通货膨胀会计计量模式引入到我国,建立我国的物价变动会计模式。周忠惠(1985)在确定物价变动会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物价变动的单项调整方法,在信息披露上提出编制反映物价变动的辅助报表。

苏锡嘉(1987)在周忠惠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计量模式:一般物价变动、特定物价变动和相对物价变动。并认为物价变动会计的研究和借鉴似乎应着重于后两类模式。曲晓辉(1989)从资本保值观出发,分析了物价变动会计存在的根源,同时分析在我国实施物价变动会计面临的困难。彼特•西科德和苏锡嘉(1990)比较了中西方在物价变动的差异,基于我国国情,提出了对我国建立物价变动会计的六点建议。阎达五,陈亚民(1991)建议分三个阶段建立物价变动会计准则,并提出选用不变币值调整基本报表。

2物价变动会计在我国的研究

2.1我国早期物价变动会计的研究

这一时期学术界就物价变动会计的计量模式、理论地位和理论基础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尝试解决在物价变动计量上存在的问题。

2.1.1计量模式

傅磊(1990)将物价变动会计分为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现实成本会计和变现价值会计,并提出这三种模式都不能很好的反映物价变动对企业产生的影响。随后,娄尔行(1991)提出了八种计量模式:(1)原始成本/名义货币;(2)重置成本/名义货币;(3)可实现净值/名义货币;(4)未来现金净流入量贴现值/名义货币;(5)原始成本/不变币值;(6)重置成本/不变币值;(7)可实现净值/不变币值;(8)未来现金净流入量贴现值/不变币值。并讨论了这些计量模式在不同状况下的适用性。

曲晓辉(1990)认为不论采取何种计量模式,企业在应用物价变动会计时都应把握五项基本定理,即面对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和技术变更时对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所产生的影响的一般定理。从物价变动会计的适用性角度来看,它是随着人们对物价变动状况做出反应的强烈程度和范围广度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收到成本效益原则和现实可操作性的影响。

2.1.2理论地位和理论基础

在理论地位上,傅薪根(1990)认为物价变动会计作为会计理论体系中一种新的会计思想和会计观点,是对传统会计计量原则、假设的新的挑战,表现在对币值稳定、持续经营、会计主题、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和稳健性原则的重新思考。

在理论基础上,王仲兵(1990)认为资本保持理论是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建立在这一基础上,他认为现实重置成本会计是物价变动会计的选择的最佳模式。汤云为,张鸣王(1990)将王仲兵提出的资本保持理论进行细分,认为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历史成本/不变币值模式)是基于财务保持观,现行成本会计模式(包括现行成本/不变币值模式和现行成本/名义货币模式)是基于实物资本保持观。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成本补偿理论,提出应该坚持实物资本保持观下的现行成本会计模式。

早期关于物价变动会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会计计量模式的描述和初步探讨,以及对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提出了一些见解和指导性意见,并未详细地对会计计量模式及其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2我国21世纪初物价变动会计研究

2.1物价变动计量模式的比较分析

我国学者就物价变动会计中的不同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历史成本/不变币值、现行成本/名义货币以及现行成本/不变币值三种会计计量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对于历史成本/不变币值计量模式,刘雪芹(2001)和富天放(2006)认为尽管这种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在报表上反映和消除通货膨胀对传统会计报表提供信息的影响,并且简单易行,但对于特定的企业或行业的物价变动方向与一般物价变动方向不一致时,这种计量模式则不能正确反映物价变动对企业变动产生的影响,从而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现行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在克服了特定的企业或行业的物价变动方向与一般物价变动方向不一致会计信息造成的影响,提高了实物资产计价的合理性,以及财务信息的客观性和有用性。但在实际运用中,由于资产的现行成本难以确定,且会加大审计的困难,因此这种会计计量模式在实际运用受到制约。现行成本/币值不变计量模式从一般物价水平和个别物价水平两个方面考虑了物价变动对财务信息和资本价值的影响,在三种计量模式中可以被看作“最优”的模式,但这种计量模式的核算过程过于复杂,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张忠磊,2008),因此难以在经济活动中展开运用。

2.2物价变动信息披露内容和模式

关于信息披露内容,根据企业选用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对于采用的计量模式,企业需对选择原因进行说明。对于采用一般物价水平(历史成本/不变币值)模式的企业而言,则需要将资产项目会被划分为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并以相关物价指数对资产负债表项目和损益表项目进行调整,并重新编制固定货币单位财务报表。选择现行成本会计模式(现行成本/名义货币)的企业而言,因现行成本的计算方法,各类商品和服务的现行价格,相关产品的标准制造成本,及各项资产的现时物价指数等,调整后的财务数据及影响。对于采用现行成本/不变币值计量模式的企业,既要披露资产项目分类标准和相关物价指数选取方法,又披露现行成本的计算方法,各类数据的出处,及选择这种模式的理由和调整后的财务数据及影响。

关于信息披露模式,学术界提出了四种模式:历史成本报表为基本报表,以调整后的报表为补充资料;以历史成本报表为基本报表,附以部分调整补充资料;以调整后的报表为基本报表,以历史成本报表为补充;以调整后的报表为基本报表,附以部分历史成本补充资料。笔者认为四种披露方式中,前两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较为可行;后两种模式颠覆了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就目前来看,不具可行性。周轶强(2008)提出了三种披露模式:在报表附注披露物价变动信息、独立编制物价变动影响报表和采用非正规的形式和文字进行披露。在报表附注中披露是目前大部分企业选择的披露方式,对于受物价变动影响较大的企业而言,选择编制独立的物价变动影响报表,而受物价变动影响较小的企业而言,则可采用非正式的披露方式(非年报或中报)。

2.3新会计准则下我国物价变动会计相关研究

新会计准则中规定了五种会计计量属性,除历史成本外,其余属性均对物价变动会计的核算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学者对新准则下的物价变动会计展开了讨论,祝峰(2009)认为重置成本、公允价值、可变现净额和现值的引入,使得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物价变动的影响。例如,在物价发生大幅度下跌时,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并入处于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境外经营的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历史成本/不变币值模式进行报表折算等。孙慧(2008)就新会计准则下如何选择物价变动会计计量模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于大型的金融企业,因其货币性项目所在比重较大,则采用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对于资本密集型企业而言,因其机器设备占总资产的较大比重,则采用现行成本会计;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资产结构与大型的金融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均有差异,可以实行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现行成本会计相结合的现行成本/币值不变会计。可以看出,现在我国关于物价变动会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会计计量模式,不同模式的适用范围以及物价变动会计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研究。与早期较为初步的探讨和纯理论的研究相比,现在对物价变动会计的研究更加偏向实务和运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在物价变动会计这一会计新领域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这对日后建立一套完整的物价变动核算披露准则提供依据。

3总结和启示

本文通过分层次梳理我国学者对物价变动会计从引入我国到深入发展的过程中的理论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由于近年来我国物价波动幅度较大,会计信息受到物价变动的影响增大,对物价变动会计的研究处于逐步深入的状态,在我国的研究重点经历了从纯理论,到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再到实务的过程。

物价变动范文篇4

【关键词】公允价值;物价变动会计;会计模式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会计司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38项内容中有17项涉及公允价值。新准则的颁布清晰地表明我国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已经采取了广泛采用的态度,公允价值的广泛使用是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相关理论介绍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

fasb和iasb都对公允价值给出定义,最新一次的定义体现在fasb的一份征求意见稿《公允价值计量》中。在该征求意见稿中,公允价值被定义为:在知情的、不相关的、有交易意愿的各方之间进行现行交易中使用的资产或负债的价格。计量公允价值的目标是当一项资产或负债不存在真实交易的情况下来估计其价格。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这样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其他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

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具有很强的时间概念,也就是说,某项资产或者负债在过去环境下的公允价值在现在环境下就可能是历史成本;而某项资产或者负债在当前环境下的公允价值却可能是未来环境下的历史成本。在应用公允价值时,当相关资产或者负债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报价或者不存在同类或者类似资产的活跃市场报价时,需要采用估值技术来确定相关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而在采用估值技术估计相关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时,现值计量往往是比较普遍的一种估值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就是以现值为基础确定的。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缺点

多数学者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越性归纳为4个方面:①公允价值符合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②公允价值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③符合配比原则。④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

而关于公允价值的缺点,国内外也有很多相关的研究。例如,徐培红认为:①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②公允价值的实际操作难以保证。③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总体来讲,理论界对公允价值的怀疑主要是针对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低和不确定性高,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可操作性难度大,公允价值给利润操纵提供了空间这几个方面。

应该说公允价值作为新的计量属性,在很多方面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具有决策相关性的信息,但是由于其应用还处在逐渐完善阶段,还有很多的困难需要去克服,因而新会计准则在应用公允价值时遵循了谨慎性的原则。

二、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和计量模式

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出现的持续通货膨胀已使历史成本会计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此情况下,迫切需要企业提供有关物价水平变动对企业影响方面的会计资料,以消除剧烈的物价变动对企业的影响。这种需要迫使有些国家采取措施,以新的会计处理方式,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物价变动会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一)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

物价变动会计是指利用一定的物价资料,对企业传统的会计报表和会计模式作出调整修正,以反映或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而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是资本保全理论。资本保全理论有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两个方面。

1.财务资本保全

财务资本保全是指在扣除本期所有者分配、所有者出资后,期末净资产的财务金额必须大于期初净资产的财务金额,才算实现利润。财务资本保全的计量可以采用名义货币单位或固定购买力单位。

2.实物资本保全

根据实物资本保全的概念,在扣除本期的所有者分配和所有者出资后,企业的期末实物生产能力必须大于期初的实物生产能力,才算实现利润。根据实物生产能力定义的资本的资本保全概念,利润表示实物资本在本期内的增加。所有影响企业资产和负债的价格变动,在计量企业实物生产能力时,都应当作为资本保全调整,即作为产权的一部分,而不是作为利润。在实际应用中,实物资本保全又分为按实际重置成本计价和按分类物价指数计价两种方式,不同计价方式的选择仍影响着本期收益的确定。

(二)物价变动会计的计量模式

1.一般物价水平会计

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模式也叫历史成本/不变币值模式,它是以传统历史成本会计编制的会计报表为基础,采用一般物价指数对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统一调整为按本期期末或本期平均币值货币反映的会计数据,借以反映和消除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对传统历史成本会计报表影响的会计模式。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模式是物价变动会计发展的初始阶段。但也应注意,由于一般物价指数与个别物价指数存在区别,在进行报表项目调整时,若使用的一般物价指数与本企业资产价格指数变动水平不尽一致,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的作用就难以真正发挥。

2.现时成本会计

在理解商品生产中生产要素的价值补偿方面,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要补偿的是投入资本的原始价值;另一种观点认为要补偿的是所消耗的生产要素的实物量。这两种观点其实也就是物价变动会计理论基础——资本保全理论的两个方面。在原始价值补偿观点下我们提出了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如果我们在会计中计量资产的重置成本,则是坚持了实物补偿观点,现时成本会计就是在实物补偿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现时成本会计模式是用资产的现时成本替代历史成本,用名义货币为计价货币,反映和消除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个别物价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与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相比,现时成本会计虽未改变会计的计量单位,但却改变了以历史成本表现的会计计量基础。按这种方法,企业编制财务报表须将记录的资产等,用重置成本或可变现净值与现值二者间的较高者表示,因此,其调整的范围要更大一些。

由于这种会计模式所反映和消除的是个别物价变动对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的影响,因而曾被广泛采用。但是,其不考虑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情况,因此难以对货币性资产的持有损益进行核算。

3.现时成本/不变币值会计

现时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是将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和现时成本会计的特点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从而全面消除物价变动对财务报告影响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对企业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要素的计量,既要考虑一般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又要考虑这些要素本身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般物价水平会计仅仅考虑币值变动的影响,采用此模式会使计量和报告的结果与实际状况相差甚远;而如果仅仅考虑个别物价变动,如现时成本会计,则是忽视了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现时成本/不变币值会计谋求会计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的双重改变,目的在于全面反映并消除剧烈物价变动给传统财务会计信息带来的综合影响,从而更为有效地达到消除物价变动影响的目的,提供更为真实的会计资料。

三、公允价值计量与物价变动会计的关系

(一)从公允价值优缺点角度看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点之一在于给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而物价变动会计的目的就是反映和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所以两者从会计目标角度来看是一致的。

另外,公允价值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资本保全理论,通俗来讲就是“保本”,保证初始投入成本的安全完整。只有保证初始资本的安全完整,才能正确计算企业的净收益。其目的是为了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公允价值与物价变动会计在此方面也是一致的。

(二)从物价变动会计计量模式的角度看

1.与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的关系

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改变了会计的计量单位,未改变计量属性来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而公允价值却改变了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反映个别物价变动,两者在此方面是有差异的。当一般物价指数与个别物价指数存在差别时,公允价值此时就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2.与现行成本会计的关系

现行成本会计对计量属性进行了改进,用重置成本或可变现净值与现值二者间较高者表示,这一改进与公允价值有相似之处。本文前面也提到了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应该说在某种条件下,公允价值可以与之相互替代。

3.与现行成本/不变币值的关系

结合前两种计量模式,公允价值在物价变动会计中起到了部分作用,但是公允价值不能完全替代物价变动会计。

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重新引入有其合理性。作为一种复合型的计量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对物价变动会计起到了辅助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公允价值本身也存在着不足,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在运用的时候应该更加谨慎小心,使其能更好地发挥其本身的优点。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s].2006.

[2]阎达五,耿建新,戴德明.高级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3-135.

物价变动范文篇5

在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计量的表述中,明确了会计核算中采用的五种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除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外,其它的四种计量属性都与物价变动会计的核算有着密切的关系。

1.1重置成本

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这种计量属性按资产当前的市场价格作为资产的价值,考虑了因物价变化而引起的资产价值变化,实际上承认了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固定资产价格的变化对企业的影响。

1.2可变现净值

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可变现净值的确定基于资产的预计售价和相关费用,体现了物价变动的结果,适于确定在物价变动情况下用于对外出售的存货等流动资产价值的计量。

1.3现值

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虽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现值的计算依赖于未来期间的净现金流量和折现率,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可收回金额计量的表述中规定,折现率应当是一个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它是企业在购置或者投资资产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因此在通货膨胀条件下,折现率的估计与资产未来预计现金流量保持一致,考虑了因物价变动而引起的必要报酬率的变化。

1.4公允价值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物价变动会计中的现时成本/名义币值模式中所使用的现时成本概念,是在实物资本保全观下,以名义货币对能够取得与现有资产同样功能的资源耗费的价值进行计量而产生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对能达到这种功能的资源进行量化分析,如果我们假设市场是公平的,那么交易双方根据资产自身情况、物价变动和其他外部因素对资产所能产生价值的预期就等于重新取得这项资产的现行市场价格,以公允价值来理解现时成本,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能降低现时成本/名义币值模式在实际操作中的难度。

2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企业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中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只要有一项超过了资产的账面价值,就表明资产没有发生减值,不需要再估计另一项金额。对资产根据其历史成本和可变净现值,公允价值等进行重新计价,根据其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在物价发生大幅下跌的情况下,有利于增强当期成本与收入之间的可配比性。

3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恶性通货膨胀条件下外币财务报表折算的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外币折算相关条款中规定,企业在并入处于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境外经营的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折算:首先对资产负债表项目运用一般物价指数予以重述,对利润表项目运用一般物价指数变动予以重述;然后再按照最近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进行折算。

在境外经营不再处于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时,停止重述;按照停止之日的价格水平重述的财务报表进行折算。在这里所运用的就是物价变动会计的历史成本/不变币值模式,这种方式的应用不仅具有较强的可验证性,能够满足财务报告对于可靠性的要求,而且调整所需数据相对较为容易取得,工作量较小,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能够消除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4企业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十七条中规定,企业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其中,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都属于加速折旧法,加速折旧法允许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期多提一部分折旧,虽然加速折旧法在财务管理中还有其他意义,而且企业资产中提取的折旧总额未变,但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后期可以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手段将固定资产以公允价值核算,将物价变动的影响降到最低,这对于企业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补偿额,稳定再生产能力,保全企业实物资本具有重要意义。

5对促进我国物价变动会计应用的建议

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虽然未将物价变动会计单独列为一章,但准则中已经将一些物价变动会计应用所必须的概念和方法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而且在外币折算中体现了物价变动会计的初步应用,这不仅为我国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也将在实践中为其提供更丰富的研究材料和经验。在非长期温和通货膨胀和温和通货紧缩条件下,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可以在合理的程度上保证企业会计信息不会出现重大失真,但在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和原材料市场情况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只有考虑到所有可能发生的状况,并制定有效、完善的应对措施,才能做到未雨绸缪,避免物价突然大幅变动给国民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也有利于国家“保增长,控通胀”政策的贯彻落实。在现有的体制和法规条件下,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物价变动会计的发展,这些措施包括:

5.1继续完善物价变动会计制度的建设和相关经济数据的公布制度

制定与物价变动会计应用相关的规定,包括制定国内企业在出现长期大幅物价变动的情况下对财务信息的调整规定和及时、可靠的公布消费者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企业商品价格指数等相关数据,使得物价变动会计的应用有章可循,提高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为企业在实践中的会计操作提供更好的环境。

物价变动范文篇6

论文摘要摘要:物价因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货币价值本身的变动、商品的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垄断和竞争的功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动。文章分析了物价变动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减轻和消除这些影响的策略。

物价变动,会使以历史成本和币值稳定假设为基础编报的财务报表失去真实性。物价上涨导致低估资产、少计成本和虚计利润,使企业处于清算状态;物价下跌,导致高估资产、多摊成本和少计利润,使企业秘密预备得以形成,给国家税收带来损失。如何减少或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计量的影响,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已成为会计领域的重要课题。

一、物价变动的概念及分类

1.物价变动的概念。物价亦即一般称谓的价格,指商品、劳务价值的货币表现。一定单位的货币购买商品或换取劳务的数量即为货币购买力。在物价上升时,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额可购买的商品、劳务数量就会减少,即货币购买力下降;反之,货币购买力上升。在习惯上,我们将这种商品、劳务价格的变动或者货币购买力的变化称为物价变动。

2.物价变动的分类。物价变动按变动范围,可分为综合变动和特定变动两类。综合变动反映货币单位的价值增高或降低。特定变动反映某一特定商品价格的增高或降低。综合变动和特定变动是相互依存而不是相互排斥的。综合变动以特定变动为基础,反过来又对特定变动施加影响。特定变动范围的扩展和程度的加深足以导致综合变动,但它最终又会受到综合变动的影响。

物价变动按变动方向,可分为物价上涨和物价下跌两类。现行商品或者劳务的价格高于它们以前在同一市场上的价格,称为物价上涨;现行商品或者劳务的价格低于它们以前在同一市场上的价格,称为物价下跌。物价持续较大幅度的上涨,称为通货膨胀。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通货膨胀已成为世界上众多国家的共同新问题,我国也不例外。

二、物价变动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由于物价大幅度变动,必然对传统会计模式赖以存在的基本会计理论产生一定的冲击。如不改变传统会计模式,必然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及会计目标的实现。

1.物价变动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1)对货币计量——币值不变的会计基本前提的冲击。货币计量是会计的一个基本前提。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摘要: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标准度量会计主体的一切经济业务;作为计量标准的货币价值是稳定的。货币计量前提在以金属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商品经济中,基本上是可以实现的。但伴随纸币对金属货币的取代,世界各国时常通过一定的货币政策来达到干预经济的目的,货币价值的变动就不可避免了。货币计量——币值不变的会计基本前提明显地脱离了当前的经济现实。在物价持续变化的情况下,传统会计模式赖以存在的货币计量——币值不变假设必然受到冲击。

(2)对会计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的冲击。历史成本原则是会计最基本的计量原则之一,也是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基础。毫无疑问,历史成本原则是以物价稳定为条件的。在物价持续上涨或下跌的情况下,以历史成本的计量基础提供的会计信息就不能如实反映甚至严重歪曲企业当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企业资产取得时的成本和它的现行成本严重脱节,从而影响到会计报表各个项目计量的真实性。以在通货膨胀期间取得的收入和以前时期取得的资产的历史成本相配比,也会造成企业利润虚增的假象。从而,物价变动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妨碍了财务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的实现。

(3)对会计目标及会计信息有用性的挑战。会计的目标是为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然而物价的大幅度变动,动摇了会计的计量属性。会计信息的失真,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进而影响会计目标的实现。

2.物价变动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1)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物价上涨时期,持有现金及等价物一般会遭受货币购买力损失,持有实物资产一般会获得持有利益,持有货币性债权一般会遭受货币购买力损失,持有非货币性债务一般会遭受持有损失,持有货币性债务一般会获得货币购买力利益。同时,由于低估资产、少计费用引起虚计收益,这些情况通过一般物价指数或按现行价格进行相应调整,便能反映其价值。但这是现行财务会计制度所不答应的,故造成基本会计数据失真。

(2)投入资本的保持情况不能得到恰当反映。企业的净资产表示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金或资本,净资产的确认受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和收益的确认所制约。在持续经营条件下,以上各个项目必须分期计量,而各个会计期间的货币价值和资产价值又各自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无论是从“财务资本”的角度,还是从“实体资本”即企业生产或经营能力的角度,投入资本的保持情况均难以得到恰当反映。

(3)无法正确反映投入资本的保全情况。企业所有者投资的目的主要是获取收益,而资本保全是其前提条件。由于按历史成本原则计量的资产账面价值低于报告期的现时价值,形成少计费用和虚增收益,还要按虚增的收益多交所得税和支付股利,最后必然会形成虚盈实亏的情况,进而使企业所有者的产权资本受到侵蚀。

由于会计报表提供企业虚假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据此做出的决策会导致严重的失误。

三、物价变动影响的消除策略

1.局部调整法。局部调整法,是为了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的影响。它不改变会计计量结构,着眼于某类资产的价格变动,以改变资产计价的方式来抵消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其包括的内容有摘要:对存货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成本和市价孰低法或计提存货跌价预备;对固定资产折旧在经济寿命内进行加速折旧或计提减值预备;对无形资产实行限期摊销或计提减值预备;对长期投资计提减值预备等。

2.全面调整法。全面调整法改变会计计量结构来消除物价变动影响的模式,即用物价变动会计来取代历史成本会计,借以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物价变动会计就是利用有关物价变动的资料,揭示或消除物价变动对财务报告影响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其目的是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的影响,提高传统财务会计在物价变动情况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对其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在会计计量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会计计量单位和会计计量属性。就会计计量单位而言,有名义货币单位和一般购买力单位(不变购买力单位)。就会计计量属性而言,主要有历史成本和现行成本两种。由此出现了以下三种物价变动会计模式摘要: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即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会计模式,其目的在于消除一般物价变动对财务报告的影响;现行成本会计,即现行成本/名义购买力会计模式,其目的在于消除个别物价变动的会计影响;现行成本和一般物价水平相结合会计,即现行成本/一般购买力会计模式。试图同时消除一般物价变动和个别物价变动的影响。但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影响了其实际应用。

四、物价变动会计模式的选择

国际通行的物价变动会计的模式一般分为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现行成本会计和现行成本和一般物价水平相结合三种模式。根据我国的情况,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仍然是基本的财务报表的基础,对于提供物价变动影响的补充报表或补充信息,则可考虑“两种资本保持观念并举,三种模式并存”的混合模式。具体地说摘要:(1)大型金融企业可实行一般物价水平会计,于会计年度终了按现行购买力重新编制基本财务报表。(2)资本密集型大企业可以实行现行成本会计,于会计年度终了按现行成本重编基本财务报表。(3)劳动密集型大企业,可以实行简化的重置成本会计,于会计年度终了按重置成本重新编制基本财务报表。(4)其他企业也要本着成本效益原则,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原则和维护企业资本不受侵蚀的原则,选择某种简化的物价变动会计模式。

当然,物价变动会计模式的选择,还应考虑物价变动的特征。

参考文献摘要:

1.王德升等主编.国际会计.中国审计出版社

2.常勋著.财务会计三大难题.立信会计出版社

物价变动范文篇7

关键词: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居民消费;经济发展

一、物价变动与居民消费的关系及原因

(一)物价变动与居民消费间的关系

cpi是反应我国居民消费能力和物价变动对居民消费水平影响的价格系数,通常情况下都通过cpi作为分析物价的主要依据。自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物价水平也处于稳定增长的态势。除2009年金融危机导致的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及物价涨幅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空间当中。经济发展与物价水平二者相辅相成,物价水平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增长又反作用于物价的提升。简言之,物价上升能够提升居民收入、促进消费水平提升进而实现经济的增长。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物价上升往往会使得更多的消费者丧失购买力,那么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必然会出现较大差异。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所导致的通货膨胀更会对消费者消费行为产生巨大影响,因此物价变动与居民消费间的关系十分紧密。

(二)物价变动的原因分析

1.国际市场价格带动。近年来,受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影响,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越来越注重生物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对于大豆、玉米等粮食的需求大幅增加,从而导致国际市场粮油价格大幅提升,进而拉动了我国国内粮食价格,并波及到以粮油为原料的肉、蛋、奶等农副产品价格。2.成本推动。我国农产品一直处于低位运行的态势,尤其是以小麦、稻谷、玉米、油菜籽、生猪为代表的农副产品价格均处于历史地位。但随着生产资料价格、劳动力成本与养殖成本的不断上升,也侧面推动着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3.供求结构失衡。供求失衡也是导致物价出现变动的重要因素。供过于求会导致物价回落,消费者的购买力增强。而供不应求则会导致物价上升,居民消费能力将相对下降。以曹县为例,因去年上半年生猪价格跌至谷底,生猪养殖量与存栏量相较去年锐减,自去年下半年始生猪价格呈现出周期性的上涨,尤其是受疫情影响生猪供应非常紧张。4.公共服务类调整性涨价。近年来,我国上调公共服务价格的措施有所增加,从而带动了公共服务类价格的上涨。曹县近年来连续实施的提高水价、煤价、电价措施,根本上是为了通过价格杠杆的作用来对资源型价格进行调整,转变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生产方式,但是由于调价措施过多、涨价因素增大,因此也使得物价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二、物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一)政府宏观调控的反映

自2003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不断提升,但不论是从市场经济的周期性还是政府宏观调控上来看,物价上涨无疑是经济走向新一轮繁荣的体现。自1998年起,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呈现出长期低走的态势,也致使我国长期以来都无法摆脱通货紧缩的阴影,在多年的积极货币政策的作用下终于在2003年实现高投资、高增长的态势,居民消费价格也转跌为升,这一点也正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反应。

(二)有利于充分就业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物价的适当上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物价上浮利好生产方,生产方为扩大利润将加大投入再生产,有利于居民就业机会的增加。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通货膨胀率同就业率呈正比,政府要想控制失业率就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率,因此物价上浮的空间只要确保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不受影响,也就能够起到促进消费、促进就业乃至促进经济发展的良好作用。据调查统计,我市在2015年市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10.76%,物价上浮1.7%,相对而言物价上涨显然不会影响到大多数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降低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

居民生活质量受物价上涨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居民支出增加幅度与承受能力两方面。物价上涨必然会导致居民消费支出增加,尤其是粮油副食等生活必需品它作为居民每天都需消费的产品,如果物价上涨将会对居民生活产生强烈、直接的影响,特别是低收入人群而言将会严重下降生活质量,增加家庭负担。

(四)物价上涨扩大贫富差距

我国不同人群的收入存在一定差距,在物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收入水平越高的阶层消费增长越快,受物价上涨影响越小;收入水平越低的阶层消费增长越慢,受物价上涨的影响越大。考虑到物价的持续增长,高低收入阶层间两极分化现象将更为严重。尤其是以粮油食品为带包的居民生活必需品,它作为居民的刚性需求并不会因价格的上涨而出现较大的需求波动,但物价的上涨必然会给低收入阶层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出现压缩个人发展资料型消费及享受资料型消费的情况。

三、解决物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对策

(一)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众所周知,经济活动与物价水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同时居民的消费水平又与物价波动息息相关。物价波动如果同居民消费能力呈正比,将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而如果物价波动同居民消费能力呈反比,则将出现社会阶层的两级分化并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性。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主要是因为通过膨胀能够有效的提高居民收入,同时也能够使货币丧失购买力所决定的。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并利用行政手段、财政手段积极稳定物价、平抑经济发展状态,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扩大居民消费,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低收入群体保障

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多年来十分重视中低收入人群的经济保障工作,因为这些居民的消费水平与物价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并且同物价的增长直接关联。试想,如果因物价上涨遏制了大量中低收入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必然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制约。正因如此,我国政府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注重居民收入差距的控制与缩小,只有以保障居民收入才能够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例如可以在农副产品中推行最低收购价及物价联动机制等方式,以确保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稳定与居民收入报酬处于合理水平,从而确保居民消费水平得以稳定。

(三)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因此政府在工作中始终要确保居民收入得到合理分配,并着重提高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比重。其次,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劳动者权利保障体系,建立起一套行使有效的工资集体协商、扩大就业等政策措施。另外,还应该在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确保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稳步提升,只有充分减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方可实现消费的即期扩大。

(四)增加有效供给、升级消费结构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因此要注重居民消费新增长点的培育,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支持。尤其是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区域,可以通过强化农村基础社会实践建设的方式为更多的消费群体创造消费环境。譬如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强化农村道路建设、建立农村流通网络等多种形式方便农民消费。同时也可以为居民提供如养老服务、家长服务等内容的多样化生活性服务,这样不仅能够起到促进就业的良好效果,同时对于实现消费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也同样重要。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不论是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还是物价的变动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表征。现阶段我国物价总体水平与居民消费能力还处于较为稳定的阶段,但其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而能否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将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此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要深入基层、做好调研,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来予以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落成。

作者:张纯霞 单位:曹县物价局

参考文献:

[1]王义娜.“中国梦”里城镇化的战略地位与方向[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05).

[2]王浩军.转型期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4(35).

物价变动范文篇8

我们选取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来衡量物价水平的波动,这样可以只关注最终的消费水平,而不必考虑中间产品的价格影响。同时为了排除季节性因素的干扰,采用cpi的同比增长值来进行分析。图3反映了1994年1月到2012年7月我国cpi的同比增长值。由上图不难发现,在1994年1月到1995年12月整整两年时间里,我国的cpi均在10%以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尤其在1994年10月,cpi同比增长更是达到了27.7%。自1994年10月份起,我国的cpi同比增长值出现了一段直线下落的时期,由1994年10月的27.7%一路下滑到1999年5月的-2.2%。原因既有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强的因素,也有来自各种内部和外部冲击的影响。1999年6月至2003年10月,我国物价水平基本平稳,cpi在0上下小幅波动。2003年11月至2005年3月,物价水平有所提高,之后恢复稳定直至2007年初的水平。2007、2008年两年,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内大手笔宏观调控影响,cpi明显升高,通货膨胀压力增大。2009年全球经济形势暂趋好转,国内打击通货膨胀力度增强,cpi又由2008年2月的8.7%直线下降到2009年2月的-1.6%。此后维持了一年的低cpi水平。2010年2月~2011年7月,cpi又一路走高,2011年7月,cpi同比增长已经达到了6.5%,之后一年一直缓慢下降。纵观我国的cpi变化,自1994年以来,我国cpi的波动越来越频繁,反映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也越容易受其影响。

人民币汇率变动与我国物价水平关系的实证分析

由以上分析我们看到,自1994年1月至今,人民币总体上呈升值趋势,我国的物价水平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那么这二者之间到底有何关系?下面将结合人民币汇率变化的三个阶段,分别对每个时期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和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构建var模型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一)第一阶段:1994年1月———2005年7月首先对这一时期的reer和cpi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这两个变量都是一阶差分平稳,对这两个变量建立var模型,进而进行协整检验,发现二者具有协整关系。通过var模型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为2阶,而且所建立var(2)模型特征多项式的逆根都在单位圆内,表明该var模型是结构稳定的。因此对其进行滞后2阶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表1第一阶段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1994年1月到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是国内cpi变动的格兰杰原因,而cpi变动不是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对这一阶段的var(2)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我们考察8个季度内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响应函数,结果如图4:图4第一阶段reer波动对cpi的响应函数这一阶段的特点比较明显,符合传统的汇率传递理论。由图4可以看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消费者物价水平负相关,人民币升值能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但具有4期的滞后,即在人民币升值4个月以后,对于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达到最大,之后效果不断减弱。(二)第二阶段:2005年8月—2008年7月与第一阶段一样,对这一时期的reer和cpi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这两个变量都是一阶差分平稳,对这两个变量建立var模型,进而进行协整检验,发现二者具有协整关系。通过var模型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为1阶,而且所建立var(1)模型特征多项式的逆根都在单位圆内,表明该var模型是结构稳定的。因此对其进行滞后1阶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表2第二阶段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2005年8月到2008年7月,人民币汇率不是国内cpi变动的格兰杰原因,而cpi变动是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对这一阶段的var(1)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我们考察8个季度内消费者物价指数变化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响应函数,结果如图5:图5第二阶段cpi变化对reer的响应函数由图5我们发现,cpi与reer正相关,意味着随着国内物价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币不断升值,并且这种效应具有持续性。(三)第三阶段:2008年8月—2012年7月与前两个阶段一样,对这一时期的reer和cpi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这两个变量都是一阶差分平稳,对这两个变量建立var模型。进而进行协整检验,发现二者具有协整关系。通过var模型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为2阶,而且所建立var(2)模型特征多项式的逆根都在单位圆内,表明该var模型是结构稳定的。因此对其进行滞后2阶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表3第三阶段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2008年8月到2012年7月,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国内cpi变动互为格兰杰原因。对这一阶段的var(2)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我们分别考察8个季度内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响应函数以及消费者物价指数变化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响应函数,结果如图6、图7所示:图6第三阶段reer波动对cpi的响应函数图7第三阶段cpi变化对reer的响应函数图6表明在第三阶段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能迅速地对国内物价产生影响,具体而言,人民币升值一个月后,物价水平下降到谷底,其后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减弱。人民币升值两个月后,不但不能降低国内的物价水平,反而会抬高物价水平。同时,图7表明,在第三阶段国内物价水平的变化也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影响,并且cpi与reer是负相关的,国内物价水平的下降会导致人民币升值。在国内物价由于受到冲击而发生变化5个月后,对于人民币升值的促进作用达到最大,其后这种效果开始减弱。

结果分析

物价变动范文篇9

一、理论综述

(一)传导机制

汇率对物价水平的传导机制是指汇率通过影响中介目标从而影响物价水平。汇率会通过直接和间接的传导影响物价水平的变动,因此分为直接传导机制与间接传导机制。

1.直接传导机制

汇率变化直接影响进口商品价格,而进口产品是物价指数的组成部分,其价格变动直接影响物价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人民币升值,汇率下降,进口商品国内价格下降,消费者物价指数下降;反之,人民币贬值,汇率上升,进口商品国内价格上升,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在直接传导机制作用下,汇率与物价水呈同方向变动。

2.间接传导机制

汇率对物价影响的间接传导机制较直接传导机制而言作用复杂且方向不明确。在间接机制作用下,汇率与物价水呈同方向变动。

二、实证模型和数据

(一)数据选取

本文采用2005年7月至2010年7月的61组月度数据。其中,cpi表示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e表示人民币汇率,f表示中国外贸依存度。

(二)实证分析

1.平稳性检验

因为包含时间序列数据的回归模型会存在“伪回归”现象,即单从表面上看回归结果很好但结果是虚假的,这会导致结论无效。而通过平稳性检验,我们可以消除这种现象。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方法对cpi、e和f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变量cpi、e、f是非平稳的,而它们的一阶差分都平稳。

2.协整检验

“协整理论”说明一些经济变量虽然本身是非平稳序列,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长期平稳的线性关系,这种关系叫协整关系。adf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cpi、e、f的时间序列都是i(1)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因此对cpi、e、f进行协整检验,以确定三者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首先,建立二元线性回归模型:

t=(24.94821)(-3.433927)(5.053743)n=61,adjustedr-squared=0.307881,f=12.90030

(1)多重共线性检验

多元线性回归极易出现多重共线性,本文通过辅助回归检验多重共线性。做e对f的回归,得出adjustedr-squared=0.307881,并且单个变量的显著性很好,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2)拟合优度检验

该模型adjustedr-squared=0.307881,说明两个变量人民币汇率、中国外贸依存度共同解释了物价水平30%的变动。

(3)显著性检验

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下,f=12.90030>f(1,60),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下,e的∣t∣=3.433927>ta/2,表明人民币汇率是影响cpi的显著性因素;f的∣t∣=-5.053743>ta/2,表明中国外贸依存度是影响cpi的显著性因素。单一变量和整体模型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两变量对模型较很好的解释作用。

(4)自相关检验

dw检验得dw=0.363719,0随后,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因此e和f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由此可见,汇率与物价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三、结束语

在对2005.7~2010.7中61组数据实证分析表明:

(1)汇率与物价水平呈反方向变化,且汇率对物价水平影响显著

人民币汇率e与反应物价变化的cpi呈反方向变动。说明人民币升值,汇率下降,物价水平上升;人民币贬值,汇率上升,物价水平下降。人民币汇率与物价水平呈反方向变动。

(2)中国外贸依存度对物价水平影响显著

中国外贸依存度f对反应物价变化的cpi有显著影响。说明中国外贸依存度越高,汇率对物价水平影响效果越好;中国外贸依存度越低,汇率对物价水平影响效果越差。

物价变动范文篇10

[关键词]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资料物价指数通货膨胀会计

2008年2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下简称cpi)同比上涨8.7%,继1月份cpi同比上涨7.1%创11年来cpi月度涨幅新高以后,又创新高。在刚过去的2007年,百姓最为关心的事情莫过于消费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7年期间各月份的cpi同比上涨平均为4.8%。物价攀升,再度成为社会各界的敏感话题。由于2006年谷物产量减少,而利用量增加,导致2007年上半年,所有谷物的国际价格均大幅上涨。与此同时,全球主要能源、原材料价格也在上涨,这进一步推动了消费品价格上扬。在需求强劲增长的拉动下,促使许多工厂几乎满负荷生产,进一步导致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的价格上扬,并最终造成工业品价格上涨。目前企业界正在积极寻求对策应对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沉寂了多年的通货膨胀会计又被会计界重新给予高度的关注。下面笔者通过分析通货膨胀会计几种模式的优缺点,提出我国企业目前应怎样利用通货膨胀会计来规避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

一、通货膨胀会计模式

目前通货膨胀会计模式主要有:历史成本/稳值货币会计,即调节价格水平的传统会计;现行价值会计,即现行成本会计;不变币值的现行价值会计,即调节价格水平的现行成本会计。

1.历史成本/稳值货币会计又称作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模式。它仍采用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而计量单位改用购买力相等的货币单位,目的在于消除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对会计的影响。具体做法是通过采用一个适宜的物价变动指数把财务报表上各个项目的历史价格金额换算为不变价格金额。

它的主要优点:一是方法简便,只要将原历史成本会计所得的金额数据,按物价变动指数予以调整即可;二是可以比较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财务报表具有可比性;三是易于监督、管理,具有可比性的财务报表增强了可审性;四是有利于各方了解通货膨胀情况下企业财产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五是物价指数由物价部门制定,有一定的客观性。

它的主要缺点:一是指数不易选择,我国现行公告的是零售物价指数,不是生产资料物价指数,而且各地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平衡,难以统一用一个物价指数来衡量;二是在不同行业或同一行业各类资产和负债对物价变动所受的影响是不同的,用同一物价指数不可能得到正确反映,甚至相关甚远;三是每个会计期末要进行调整才能增加其可比性,工作量较大。

2.现时成本/名义货币会计又叫公允价值会计,它采用公允价格为计量基础,改变了资产计量和收益确认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传统。这种会计模式要求对待资产的账面价值按现行成本予以调整,再计算出现有资产由于现行成本变动而产生的,尚未实现的利润或损失。

其主要优点:一是提供更为准确的会计信息。因为资产按现行重置成本计量,反映了个别物价变动的影响,较为接近企业资产的实际情况和实际的经营收益,有利于正确评估企业业绩;二是由于固定资产是按现行重置成本记账的,可以维护企业的正常生产能力,保证固定资产的更新资金不被通货膨胀所吞噬。

其主要缺点:一是重置成本的确定需要大量物价资料和进行复杂的计算,当找不到市场公允价格时,只能估计或按物价指数计算,如计算不当,反而会使企业成本失实情况加剧,同时也加大了审计的难度;二是可比性差,各期的重置成本反映了资产在不同时期的现行价值,这些数据难以相互比较;三是没有考虑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由于不计算货币性项目的购买力损益,通货膨胀过高的时期,致使企业消耗掉的货币资金得不到完全补偿。

3.现时成本/稳值货币会计又叫不变币值的现行价值会计。它是不变币值会计和现行价值会计模式的结合。前者消除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对会计的影响,后者消除特定物价水平变动对会计的影响,而这两种物价变动往往是同时存在的。从理论上看,将上述两种会计模式相结合得到现时成本/稳值货币会计,能解决物价变动带来的会计问题,最符合资本保值增值的要求。

主要优点:既能反映一般物价变动的影响,反映货币性项目的实际购买力,又能反映个别物价变动对会计的影响,确保企业维持现有生产经营的能力,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真实、准确,也有利于企业正确决策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主要缺点:一是指数确定不易,主观性强,可比性差;二是工作量大,实物操作难度高,成本也很高。

二、通货膨胀会计的应用

现时成本/稳值货币会计模式相比之下,是目前比较完善的方法,但应用时还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采用的零售物价指数,应进一步换算为生产资料物价指数。计算物价指数应考虑企业所在地域因素,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内陆地区和边缘落后地区的物价变动情况不一致,计算物价指数时应区别对待。

2.应注意科技进步因素,比如电子设备的加速折旧问题。

3.完善内部管理体系,使之与通货膨胀会计相适应,比如,普及会计电算化,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4.努力克服实行通货膨胀会计带来的成本增加问题和由此产生的连锁反映。

由于各个企业千差万别、各有特点,很难选出一个通用的良方,这就要看企业财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能力,会计主管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来选用会计模式。另外会计人员还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多管齐下,从会计角度规避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