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继续教育十篇-尊龙凯时最新

时间:2023-04-10 18:48:01 尊龙凯时最新地址的版权声明

当代继续教育

当代继续教育篇1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高校党建;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0-0187-02

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属于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提出面对“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这场新的伟大工程建设中,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党建工作尤其是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工作越发重要,创新继续教育迫在眉睫。

一、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有利于党的先进性建设

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之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最突出的贡献就是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他曾严肃指出:“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今天,这句话同样适用。现实中,有个别大学生入党前积极表现,入党后完全变样,把入党当作一种“政治资本”,为自己今后发展换取“筹码”。这种思想和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必须始终保持先进性,才能带领广大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先进性具体表现为党员先进性,一名大学生党员的表现就是一面旗帜,他们的一言一行关系到党在广大青年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因此,作为高校必须要加强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确保他们能遵照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实现真正入党。

高校党组织承担着大学生党员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革命理想的教育,要注重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才能提升大学生党员的质量,增强他们的党性,进而确保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二)加强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有利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青年人才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培养青年党员,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党建的根本任务。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国内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国际社会,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多元化促使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革。这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多元文化思想的竞相涌入,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其中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另外,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从未停止过。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能适应,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提高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战略性任务,否则就严重影响甚至是很难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加强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当代大学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应该全面发展自己,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早在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就指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该掌握好专业知识、一般知识和实践技能。我们清楚地知道,大学生是当今时展的缩影,他们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但是,包括学生党员在内的一部分大学生对于自身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并不十分清楚,他们易理想化、感性化,缺乏辨识能力。因此,高校党组织应积极对大学生党员采取全面培养和教育,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全面进步,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党员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大学生党员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和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大举措,是基层党建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中,一些大学生党员还是把入党当作是一张“通行证”,入党前和入党后有一定的反差,折射出大学生党员教育存在短板。具体说来,大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有以下表现:

(一)入党动机多元化

绝大多数大学生党员入党的动机还是纯正的,但是受社会现实因素和思想认识因素的影响,有一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动机存在一些功利主义色彩,他们把入党当作一种“筹码”或者是一种资本,为自己未来求职或升学“铺路”。有的甚至认为,入党可以搞特殊化,可以谋私利。总之,他们把入党看作是实现个人私利的一条捷径。

(二)政治理论学习非常态化

作为党员要始终坚持政治理论学习,确保自身的思想坚定和党性纯洁。但是,一部分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前能够积极参加党组织的各种理论学习,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一旦入完党,思想开始懈怠,各种党的理论学习会则能不参加就不参加,即便参加也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从思想深处注重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忽视了武装头脑的重要性。

(三)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到位,脱离群众

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党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但是,个别学生党员在入党后,逐渐产生骄傲自满情绪,甚至产生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比其他同学高人一等,忘记自己应该是同学中学习的楷模和生活的表率。其先锋模范作用不仅没有发挥出来,还会产生负面影响,导致脱离群众化,严重影响党的先进性建设,降低了学生党员在同学中的威信化。

(四)宗旨意识淡化

大学生正处在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彷徨期,面对社会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袭,缺少辨别能力。他们对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和曲折发展认识不足,容易滋生出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忘记了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更谈不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问题必须提到一个战略高度来认识。如果高校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党的先进性,甚至会危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三、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创新机制的构建

(一)创新发展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模式

首先,创新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必须加强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高校基层党组织教育机制,注重从教育的内容入手。众所周知,党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以往“填鸭式”的教育已经不再适用于这些90后大学生了。因此,作为基层党组织必须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运用先进的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搭建网络化的继续教育阵地,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和传播途径,通过开设“党的历史、党建理论、模范党员、创先争优”等栏目,帮助大学生党员了解并掌握党的曲折发展历史使之成为大学生交流学习党建知识的重要媒介。

其次,创新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必须改革传统党建教育模式。在原来的党建理论课堂学习基础上,带领大学生党员走出校园,深入到群众中去。通过走进群众,走访、调查、参观老红军、老八路的真人真事,了解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辉煌和“为人民服务”的唯一宗旨;通过回顾90多年的峥嵘岁月,才能使大学生党员感知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触动其灵魂。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政教师和学生工作者,他们自身的党性坚定与否和党建知识的丰富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党建工作的成效。因此,高校党建工作者需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宗旨意识,做到对党的理论真信、真学和真懂。

(二)创新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活动机制

首先,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活动必须常态化,具有制度性。建立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长效机制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不是一时权宜之计,而是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常态机制而存在。具体说来,高校基层党组织对于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应该从入党前持续到入党后,从行动上入党提升为思想入党,将理论学习内化为行为准则。基于此,对于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应该是前瞻性和制度性并举,并且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完善细节部分,真正成为长效机制。

其次,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活动必须实践化,具有可持续性。完善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长效机制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动态过程。它不仅需要从理论上进行完善,更需要从实践中逐步完善其发展的内涵和实效。基于此,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从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入手,注重学生党员的言行,小到生活琐事,大到社会责任,涉及范围从学生宿舍到校园内外,教育领域从现实生活到虚拟网络,打造全方位的继续教育实践路径。在实践中激发他们成长的欲望,一方面增进大学生党员对于国情党情的了解,另一方面又增强其全面进步、报效祖国的历史使命感。

(三)创新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管理机制

首先,完善制度化建设,保证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工作有章可循。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基层党组织对于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工作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做到依章办事,而不是把它当作一个摆设,有规定也不遵守,或者随意性很大。

其次,加强党组织生活,保证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工作可持续性。客观上,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能够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进行党的理论宣讲学习和实践,确保及时掌握学生党员思想动态,做到发现问题立刻解决。同时,健全党员评议制度,在学生党员中逐步形成赶、比、超的良好氛围,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并且能够带动其他同学创先争优,发挥党员模范先锋作用。

最后,充分发挥网络媒介,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监督管理。比如,建立大学生党员诚信档案,加大继续教育考核力度等,不断扩大教育监督实效。

总之,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它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牢牢树立党性修养教育的核心地位,将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以及社会实践等工作紧密结合,通过搭建寝室、校园、社会和网络平台四位一体,实现全方位的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机制,促进大学生党员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确保党永葆先进性。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11-08.

[2]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5.

[3]成永军.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组织机制创新[m].湖州: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当代继续教育篇2

(一)高校继续教育文凭含金量较低

从目前国内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来看,虽然高校继续教育每年都会培养出大量的毕业生,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提供充沛的人才基础,然而继续教育文凭和实践应用水平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而且与正规的学历文凭相比,继续教育文凭欠缺一定的含金量,同时在高校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价值观念中,继续教育的最终目的仅仅是获取文凭。此外,当代的高校继续教育工作呈现出如下“三不重视”特点:高校不重视、教师不重视、学员不重视,并且高校继续教育在组建师资队伍的过程中仅仅将教师学历定为本科水平,这无疑就反映出当前的高校继续教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发展要求的这一事实。

(二)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的教学监控体系

现阶段国内高校继续教育学员的绝大部分学习工作都需在高校规定的学习时间与学习地点进行学习研究,高校的教学管理形式一般属于粗放式管理,在根本上而言缺乏一定规范化、标准化的教学监控体系,甚至有的高校继续教育仅仅设置相应的教学监督部门或者机构,却不为之配置相应的工作人员与办公设备,从而使整个高校继续教育教学监控工作流于形式。当教学过程无法得到正规有效的监督管控时,高校继续教育学员的学习质量以及学习结果也难以得到实时准确的反馈,同时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改进与提升。

(三)实践教学条件难以满足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要求

虽然高校继续教育每年制订的教学方案都会涉及各项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然而在教学应用期间绝大部分的实践教学任务都是无法落实的,其所依托的办学条件与实践条件在根本上而言是无法适应当前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需求的,所以实践性教学始终是影响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因素。

(四)教学质量评估有待提高

目前,考试仍然是高校继续教育考查学员学习成果与推动学员积极学习的关键模式,然而对于高校继续教育来说,除了国家统一开展的课程考试项目,其余教学课程的考试工作在根本上而言是无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的,即便继续教育的主办高校认真谨慎地制订教学方案、人才培养计划,可是到了真正执行落实环节却仅仅做出表面化的形式工作,对高效实时地提升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质量起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作用。而且从生源着手,若高校继续教育严抓教学质量、学习成果,则可能会使自身的教学通过率有所降低,最终形成大量生源流失的严峻局面,为此面对日益激烈的招生形势,高校继续教育主办学校通常会选择放松监管的手段来提升自身的办学质量,并借此来提高自身良好的对外形象、吸引更多的生源。

(五)教学方法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与创新性

根据继续教育的特征与性质,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认识到继续教育学员和普通全日制学生之间的不同,为此在充分考虑继续教育学员的学习程度、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年龄层级等综合性情况的前提下,他们普遍会选择“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课程教学,这不仅会使得继续教育工作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与创新性,还与当期学员实际的学习计划相矛盾,严重影响了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新时期提升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分析

(一)制定并落实高校继续教育开放式运作制度

根据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高校继续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态度,制定与落实符合高校继续教育运作要求的制度,从而在根本上展示出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性质、教学形式与教学特色。首先,高校继续教育应当科学有效地转变当前传统化单一化的教育模式,高校继续教育可以鼓励学员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学习计划、能力水平、接受能力等综合情况来科学有效地选择出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计划、课程项目、发展规划,让学员从自身角度寻找出务实的学习途径与学习项目。其次,高校继续教育可以依据灵活性原则来开展学分制教学项目,对广大学员落实弹性化的管理制度,打破传统教学制度中的统一性教学规定,从而通过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的形式来建设最具当代高校继续教育特色的教学计划。最后,为了响应终身学习口号,高校继续教育应当着重支持与开展集非正规和非学历于一体的办学模式,不断改进与完善当代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划,逐步促进继续教育事业的综合性、完善化发展。

(二)创建规范化、标准化的继续教育课程教学体系

当代高校继续教育可以参照现阶段国内高校课程教学制定实况与当前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并且在全面考虑各项影响因素的条件下,设置出将工作岗位需求为指导方向的继续教育教学课程,逐步改进与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参数,严格依据“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的工作原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高校继续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可以能够给广大学员提供更直接、更宽广、更高效的学习平台。所以当代高校继续教育应当深入地分析与探索目前国内经济社会实际的分工情况与发展方向,突破传统、单一、落后的教学理念与管理模式的限制,不断研究与设置出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从而行之有效地形成一系列融入高校继续教育性质与特点的专业。与此同时,高校继续教育在挑选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强调有关新知识与新技能的传授任务,从而让广大学生可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与学习空间内了解与掌握对自身将来融入经济社会有所帮助的信息资料与理论知识。除此以外,高校继续教育应当制定出多元化、规范化的教学体系,即参照广大学员实际的学习需求来设置并提供一系列针对化、合理化、个性化的课程服务,通过“量身定做”的形式来落实相关培训工作,从而在根本上适应广大受教育者对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实际要求。例如,针对企事业单位的高层领导,高校继续教育应当开设一系列集系统性、前瞻性、合理性于一体的教学课程,尽可能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教学工具、教学实践手段,不断打开广大学员的知识面,持续有效地引导学员进行已有知识的巩固任务。

(三)引进优秀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工具

为进一步突出当代高校教育事业的实施要求、适应广大学员的学习要求、提升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当代高校继续教育应当选择科学有效、优秀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工具来开展一系列的教学工作,通过多样化、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提升广大学员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与兴趣。首先,高校继续教育可以根据当期学员的职业规划与学习计划,适当地引进案例分析法、团队分析法、任务驱动法等方法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历行之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逐步增强当期学员灵活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为更好地完善高校继续教育体系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其次,高校继续教育可以拓宽教学涉及范围,将有效的课堂空间逐步延伸到课堂以外,与国内各企业、组织机构取得进一步联系,让学员在实践过程中了解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同时高校应当参照当前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运作过程所存在的各项难点疑点,开展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特点的教学项目,邀请企业或者组织机构的相关专业人士来为广大学员讲授专业化的实践经验,从而逐步提高当期学员的实践水平。再次,高校继续教育应当通过专题讲座、论坛报告、课题交流会等途径来落实专题化、专业化的教学工作,挑选与当前学员学习计划、发展目标相关联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且基于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前提下开展一系列课程讲授工作,从而在主体层面上不断加深当期学员对专业知识、教学理念的认识力度。与此同时,高校继续教育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教学技术等教学工具,制定远程教学、在线学习等教育服务,尽可能满足广大学员在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方面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并且基于高校资源最优化配置的前提下,加大对标准化、完善化网络教学体系的推广力度,将新时代的创新元素行之有效地融入到学习形式的创建过程,从而提高当代高校继续教育的包容性、合作性、积极性、时效性。

(四)构建合理高效的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评估体系

高校继续教育应当清楚地制定出教学评估的最终目标、合理有效的教学考核标准与指标,选择多样化的教学评估主体,保证最终的教学评价结果具备较强的可信度、客观性、规范化,并且高校继续教育可以借助教学质量评估结果来进一步地了解与掌握现阶段自身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各项问题与改善策略,从而逐步推动高校继续教育朝着完善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小组成员应当由部分和教育工作相关联的人员共同担当,比如地方教学部门相关责任人、高校继续教育学员责任人等,而且他们应当对现阶段国内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工具、教学评估、师资质量、教学设备等各种情况进行深入性、系统性的教学评估工作,全面考察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是否能够符合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即评估继续教育教学是否尊重自身的发展规律,是否充分调动起广大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是否实现学员全面性发展的教学目标。除此以外,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务必根据当前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案与教学特色,行之有效地制定出统一化、规范化的教学质量评估标准,主要表现为办学条件、课程设置要求、办学资格审核流程、课程评估工作等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从继续教育的各方面着手,提供一系列有助于高校落实教学工作的途径服务,为高校更直接、更高效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性条件。而且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务必立足于质量认证的角度上,制定出合格有效的职业能力评估体制,在根本上保证当前的高校继续教育系统可以充分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对精英人才所提出的各项要求,逐步制定出以行业分类为目的的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在最大限度上展现出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在职业培训、技能实践、专业教学等方面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使当代高校继续教育不断培养出一批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精英队伍。

(五)加大对高校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的构建力度

着重关注与重视师资队伍的构建工作是进一步提升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前提,是提高当期学员综合素质的基本保证。然而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高校继续教育忽视了相应的师资投入,普遍存在培训不足、人岗不匹配等问题,大大影响了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效果,而且绝大多数的继续教育教师在开展一系列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仅仅依据教学大纲来为广大学员授课,并没有基于当前学员实际的学习程度、接受水平、学习需求的前提下进一步地调整教学方案,最终导致目前的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很难有效地提升。为此,高校继续教育务必着重关注与支持师资队伍的构建工作,对广大教师落实全面性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通过人才引入、竞争上岗、定期培训等多样化形式真正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逐步提升高校继续教育教师的综合水平。与此同时,高校继续教育可以树立终身教学理念,并从该价值理念着手有针对性、目的性地教育培养出一批批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综合素质强、专业化水平高的继续教育教师,高校继续教育还应当着重留意与吸纳社会的教育资源,尽量选择实践与理论兼备的兼职教师,从而在减轻专职教师教学压力的同时,在高校继续教育范围内构建“双师型”教学模式,为逐步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当代继续教育篇3

继续教育是劳动者的权利,所有的企业都应该保障这项权利。当前我国独立的成人高校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经费少、上级主管部门不重视、教育模式落后、后续效果评价不足,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全面继续教育的规模与质量。立法部门需要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强化成人参加继续教育的诱导机制,加强成人院校的建设、建立高效的后续信息反馈机制以保证公民继续教育权利的实现。本文结合当下成人继续教育的具体状况,就保障体制及创新机制研进行探讨。

关键词:

继续教育;保障机制;创新

当今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新陈代谢日新月异的时代。通常,刚毕业大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就已经落后于时代了,比如,计算机知识的更新,往往几个月就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如果我们不继续学习,我们的知识不及时地更新,那么我们就很难满足岗位的需要。因此,继续学习和继续教育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既是的权力,也是义务。

一、全民继续教育保障体制存在的一些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继续教育事业在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进,普通高等院校举办的成人教学活动日益增多,同时在职教育、远程教育等模式也开始普遍。全民继续教育在我国的广泛推行对提高国民文化水平以及国民道德素质启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满足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看到继续教育优势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继续教育由于过快的扩展而带来的负面影响。继续教育保障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继续教育中不平等看待

长期以来,与普通基础教育相比,企业对继续教育的认可程度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他们认为,继续教育申请的门槛低,过程短,所以他们更倾向于接受传统教育的求职者。这种观念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无论求职者还是招聘人员以第一学历为标准衡量一个人是否能够胜任将要从事的工作。同时国内的某些高校也不够重视继续教育,只将继续教育当做正常教学的补充环节,忽视了继续教育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

2.教学管理效率低

继续教育在一些学校只停留在基础理论教学中,学生很获取到学习的实用价值。在培训模式使高校处在尴尬的情况下,尽管申请标准远远低于普通教育,有些学校还长期地缺乏学源,往往不得不改变专业设置来吸引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经济效率的低下必然会降低教学积极性。

3.教学内容和市场需求

由于很多继续教育高校教师缺乏社会经验,造成了教学技能的脱节。无论是从师资力量的薄弱还是资金投入的不足来说,都加剧了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的脱轨。比如,在不同行业的管理案例研究中,管理模式与实际工作是不尽相同的,但继续教育教授的管理模式在所有案例中都是相同的。

二、全民继续教育的保障机制的创新

1.以法律为基础,创建多元化成人继续教育新格局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当前阶段的重要目标。法治目标下,一切都要有法可循,有法可依,执法和司法都要根据正式的法律文件,继续教育同样如此。有了合理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才能更好地促进继续教育科学化快速发展。国家立法部门要出台了一系列改革继续教育的文件,推进了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多种形式的线上线下学习、自主学习日益发展,为广成人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和学习机会,发挥开放大学办学优势,数字化学习港为学习平台,形成全民学习网络。高等学校内设立继续教育部、研究型的大学开办继续教育,工厂、银行及机关部门都要对本单位人员开展继续教育,行业协会组织要面向本行业开展继续教育,开放大学办学优势为引领,社区学院、成人高等职业教育综合体,成为高等继续教育补充,呈现出多元化为格局成人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2.国家赋予力量,保证成人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继续教育得以成功开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前提,就是筹措到足够的经费。当前继续教育经费主要应当由当地政府投入,非常不稳定。我国继续院校要建立专项的资金,专款专用。国家和当地相关的教育财政部门,要对贫困地区的成人继续教育给予一定资金上的支持。要努力构建由教育部门、成人院校、学生个人三方共同出资。政府要加大重视,国家赋予力量保证,实施政社分开,职权明确、依法自治、发挥作用。社会团体与政府脱钩,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管理,推动社会团体加快转型、健康发展。继续教育构建严格的办学审查管理制度多元化继续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把成人继续教育以国家法律写入基本国策并固定下来。

3.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带动、个性化培育推动国际化交流合作

立法机构要制定相关的政策,经部分教育资源向继续教育倾斜,让继续教育的学生也享受普通基础教育的一些资源,比如国际交流、助学金等。到将各个领域专门人才的继续培养提升到重要战略地位。各类人才的培养列入专项进行研究,专项教育经费进行保障,发展中外大学的继续教育的交流和共享。

4.建立科学的信息反馈机制

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成人学院应该定期组织研讨相互交流,逐步建立科学的的信息反馈机制,以便于紧跟市场的步伐,培养符合企业,符合事业单位用人需求的人才。同时也要虚心听取继续教育教师和学生的的意见,及时的调整学习内容、学习模式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三、结束语

继续教育是一种针对性极强的教育方式,受益于人们认识能力的快速发展,继续教育正沿着学历导向,职业导向向学习导向转变。必须要创新全民继续教育保障体制,使其更好更快地发展。

作者:刘春艳 单位:长春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明.成人继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问题初探[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06:32-33.

[2]马启鹏.体制创新: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制度保障[j].继续教育研究,2011,06:1-5.

[3]王天旺.论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保障——以独立的成人院校教师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1-4.

当代继续教育篇4

关键词:军队干部;继续教育;着力点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军正面临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就必须培养一支具有宽阔视野、超前思维和创新能力,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军队干部继续教育是在当前形势下改善我军现有干部队伍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将直接影响我军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程。通过军队干部继续教育发展研究,可以在战略上谋势,在现实中着眼,认清军队干部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结合我军的实际,用最直接有效的教育方式提高我军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更新思想观念,创造良好的继续教育氛围

继续教育的成败决定着军队建设的水平。正确的认识、全新的观念与足够的重视,是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并深入行的保证。我军要紧紧抓住由于军队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为继续教育提供的机遇,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去思考、筹划和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继续教育的重要作用。当前,一些部门仍然把继续教育工作看作可有可无,这种不正确的认识必须得到改变。

(一)树立时代观念

时代观念就是要在整个时代的大背景下,确立一种很强的政治意识和高新科技意识,把培养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军事人才作为一项根本举措和战略任务。当前,我军面临着艰巨的军事斗争准备任务,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军队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继续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与军队所担负的重大历史使命息息相关。外军办学正全面向市场调节过渡,是按需要办学,不论人才、武器装备及某项新技术方面,只要看准了社会需求,马上以最快的速度立即招生办班。不少国家的培训时间多为1周~1个月,极个别较复杂的科研技术性强的培训班最多是一年时间。我军当前仍是计划指导,不论情况有多大的变化,学员必须按部就班地学习比较长时间。这与外军的培训工作相比,显得灵活性不足。军队院校培训的人员主要是在职军人,都可以按各取所需、双向选择的原则,分别行培训和受训。

(二)树立开放观念

我军在创新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十分重视吸收来自各方面的军事人才,充分吸收中国古代优秀军事思想和国外先军事理论,许多高级干部和专业人员都曾有过赴国外军事院校修深造的经历。今天,世界军事科技和军事理论日新月异,更加需要确立开放观念。要使军事教育和军事人才培养与国家教育和地方人才培养相协调,使我国军事教育与国际军事教育相衔接,广泛吸收国外有益的军事理论、军事技术、训练方法和作战经验,培养出更多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军事人才。

(三)树立发展理念

21世纪的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它应该在推全军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期的继续教育应该是一个无限制的领域,所有人员都是继续教育服务的对象。军队干部的教育培养必须确立发展的观念,具有超前意识,要从未来高科技战争的特点和履行军队职能的需要出发,高起点、高标准地制定战略目标,提出未来干部的素质要求,调整人员素质结构,并加大培养力度。这样,才能保证军队干部在数量和质量上尽快跃入世界先行列。要增强人才培养的战略意识,高标准地完成当前担负的各项任务,是部队各级领导的重要职责,但着眼长远抓好人才培养更具有战略意义。如果只顾及眼前工作,急功近利,则是一种短期行为,只有抓好人才培养,才会对部队建设产生长久效应。

二、改培训内容,着眼培养复合型的军事人才

军队继续教育只有站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才能立足本学科、本专业建设发展的趋势,不断改培训内容,由过去培养“应急型”、“单一型”人才转向培养“素质型”、“智能型”、“复合型”人才,由单一陈旧、低层次的知识结构向基础知识扎实、注重综合能力的高层次方向发展。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着眼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既要考虑军队当前的实际需要,又要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

(一)加强基础素质培训

要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多渠道的继续教育培训,使干部具有正确的政治信念、坚定的政治立场、清醒的政治头脑、较强的政治分析判断能力。要结合担负的职能任务,着重加强军事战斗能力和作战指挥能力训练,不断提升战斗力水平。要结合未来战争危险性、残酷性、突发性大大增强的实际,加强军队人员心理素质培养,确保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强化高新技术培训

实践表明,科学技术的一些新发明、新突破往往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知识更新加快,知识量呈几何级数增加,这一特点被称之为“知识激增”。这就表明,军队干部随时都面临着知识更新和观念更新的问题,必须不断跟踪世界最新动向,学习世界最新知识,掌握世界最新技术。随着军队高科技化程度的提高,对干部行高技术培训,是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关键。

(三)突出创新能力培训

军队继续教育要打破以往“继续教育只是知识的一般性补充、更新和拓宽”错误观念,在提高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同时,注重潜能开发,注重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广泛行思维训练、观念更新、感觉寻找等方面的训练,提高其创新意识,努力造就一批具有独立自主精神、敢于打破思维定势、积极适应时代需要、大胆创新的现代高素质军事人才。

三、丰富培训形式,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

(一)依托军队院校资源大力开展继续教育

作为军队干部继续教育的主要阵地,军队院校经过较长时期的努力,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尤其是全军第十六次院校会议后,对军队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军队院校必须加大继续教育工作的力度,把政治思想可靠、知识结构合理、治学态度严谨、敬业精神强的教员投入到继续教育教学中,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军”味,充分发挥院校自身特色和优势,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

(二)依托国民教育体系实现继续教育资源融合

借鉴外军的做法和经验,利用国民教育资源优势行军队干部的继续教育,并与军队院校继续教育配套互补,是提升军队继续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结合当前面临的实际情况,可以充分利用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鼓励军队干部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培养国家和部队建设需要的通用人才,这是军队继续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

当代继续教育篇5

1现代继续教育学院的涵义及特点

1.1现代继续教育学院的涵义

现代继续教育学院是各大学里设置的专门从事成人教育、短期培训等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二级教学机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不断改革,成人教育面不断拓展,现已开始形成成人教育、自学考试、远程网络教育以及短期培训等多种教育形式一体化的现代化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继续教育学院承担的主要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即对行政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社会成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其思想认识、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形式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机构。

1.2现代继续教育学院的特点

1.2.1非正规性现代继续教育学院非正规性是相对于正规的学校教育而言的,成人教育、自学考试、远程网络教育以及短期培训等四种教育形式各有特点,比如,入学方式,除成人教育需参加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外,报考其他三种入学门槛较低,几乎零学历皆可报名参加且通过率高。比如,校招会由学校进行统一授课,重点讲解难点要点考点,毕业难度要比自考低一些,一次通过率也相对比较高。非正规性并不是降低成人教育的层次、水平,而是指成人教育的组织形式及行为方式超越了常规,采取的是一种非传统教育的教育方式。如在成人学历教育中取消传统的学校教育的学年制,采用适合成人学习特点的学分制。在教学中,打破传统的学科性教学体制,采取“因需施教”的教学原则等等。继续教育学院,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正规教育的一种完善和补充。依照终身教育的观点,人在完成正规的、普通的教育之后,仍需要继续接受教育,直至终生。而这些教育通常以非正规的方式予以提供和组织。非正规性这一特点使成人教育具有极强的应变能力,极强的灵活性,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及个人的教育需求。

1.2.2学习形式灵活性参加继续教育学院学习形式主要有脱产、业余(包括半脱产、夜大学)、函授、远程教育等,不同的学习形式各有其特点,适合不同类型的考生,考生可根据其实际情况自由选择。比如,年龄较小或者想进入大学校门体验大学生活的考生可选择脱产的形式;业余时间少的考生可以选择函授形式;业余时间少距离学院又远的考生可以选择远程教育的形式。

1.2.3选择专业自由性考生既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特长和潜力,自由选择喜欢的专业,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生活需要,自由选择专业。

1.2.4学费低廉性继续教育学费低廉也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的。普通正规教育学费一般每学年5000元左右,进入公办继续教育学院学费一般每学年3500元左右,民办学校则要高一些。网络教育的收费一般按照学分计算,不同的学校收费标准不同。一般一个学分大概100多元,每学年费用为8000元左右。不过相对来说网络大学的学生可以省去住宿、伙食、交通等一系列费用。因此,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学费还是低廉的。

1.2.5综合性现代继续教育学院已经从单一的成人教育(成人高考)形式逐渐形成成人教育、自学考试、远程网络教育以及短期培训等多种教育形式综合化的继续教育模式,已经开始从单一学科的专业学院向多学科综合性大学迈进。如,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就是集成人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一体化,已形成以高起本、专升本为主的理、工、医、文、管、法、农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的人才培养基地。

2终身教育的涵义

终身教育是在20世纪6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潮,普遍认为,终身教育就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竭力倡导终身教育思想,曾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保罗?朗格朗认为“:数百年来,社会把人的生活分成两半,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教育应该是个人从生到死一生中持续的过程,因此,要求有一体化的教育组织。今后的教育应当是,随时能够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教与学的过程。终身教育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的学校教育,又包括非正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更重视正规学校教育之后的与每个人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继续教育。

3现代继续教育学院在终身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现代继续教育学院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而特设的形式多样化的教育活动载体,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顺利完成终身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1现代继续教育学院是终身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继续教育迅速发展,自1985年清华大学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继续教育学院,至2013年我国的继续教育学院达297所。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的学校教育又包括非正规的教育,而继续教育学院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非正规教育模式。由于世界经济社会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教育实践领域不断发展,研究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和深入,特别是终身教育、终生学习思想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因此,继续教育学院是学校后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教育现代化、终身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2现代继续教育学院在终身教育中的起到了重要的依托作用

现代继续教育学院是一种成人教育、自学考试、远程网络教育以及短期培训等多种教育形式一体化的现代化非正规教育载体。在知识化信息化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稍不留神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据统计,人类知识更新速度在19世纪中期是50年,20世纪90年代以后只用了3~5年,由于信息技术的崛起,人类近30年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几乎占了人类有史以来新积累科学知识总量的90%。因此,学校后教育、学校后学习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当下我们倡导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显而易见,现代继续教育学院在承担学校后教育的终身教育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依托作用。

3.3现代继续教育学院是学校教育过渡到社会教育的桥梁

现代继续教育学院既有正规学校教育共享资源,又有别于正规的学校教育,既教育形式多样化,又有实质性的教育载体,在实现终身教育的过程中具十分明显的比较优势,也可以说,是当下继续教育者的首选,终身教育的有效实现形式,是学校教育过渡到社会教育的桥梁。

4结语

当代继续教育篇6

[关键词]高校 教师 继续教育

[作者简介]高峰(1969- ),女,吉林白城人,白城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处,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吉林 白城 1370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082-02

高校教师队伍是影响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素养,这两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继续教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教师继续教育事业也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和改进适应了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时代需要,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继续教育缺乏整体规划。当前,我国一些高校对教师继续教育重视不足,未从整体上对教师继续教育进行规划。教师队伍的全员性、整体性、差异性的特点没有得到重视,没有以此为依据制定教师整体规划。深入分析接受继续教育的群体层次的工作在当前被执行得很不到位。①继续教育工作规划不系统、安排不合理都造成继续教育的匮乏。因此,造成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开展无序,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形成固定的机制和模式,影响教师培训质量。

2.未能从教师实际需求出发。高校教师有强烈的在继续教育中提升自身素质的愿望,而且整个群体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不断加大,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教师的专业、职务、年龄、兴趣等方面各有差异,对继续教育形式和内容有不同形式的需求差别。当前,这些差异和不同之处所产生的对继续教育的个性化需求尚未得到满足,而将其视为一个统一整体。

3.教师继续教育的机制不健全。继续教育需要一个健全的机制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如决策机制、监督反馈机制、科学的激励评估机制和监控考核机制等,为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的正常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但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机制尚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激励和监督,造成教师在继续教育中表现出不积极、不重视等问题。

4.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欠缺。所谓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就是指高校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后,在当时的工作中能够明显提升和改善当前的教学水平和理论素养,也就是说通过参加培训使他们有所收益,帮助他们提升实际能力。但我国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还没有达到如此效果,大多以学历补偿教育为重点,很少以提高教学水平为目的。

二、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当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中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教师素质提升的进程,是不合理的机制和理念的表现。

1.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对于自身素质提升的重要性。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更替速度的加快使得教师的知识体系极易在短时间内陈旧和老化。教师只有在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下才能始终保持自身知识体系的鲜活性,才能保证不被时代淘汰。终身学习理念是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高校教师应首先身体力行地执行。然而,这种理念并没有在高等教育中得以实际开展,教师专业化发展也同样是在继续教育制度中开展和进行的。基于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继续教育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2.政策环境的影响因素。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教学科研型高校和教学为主的本科高等学校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应在80%和60%以上;国家对高校本科教学进行评估时,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教师人员的学历情况。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高校将继续教育工作最主要精力都放在教师学历层次的提升上。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中除知识学历补偿教育以外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制度、短期讲座、教师交流、访问学者等制度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而且,高校在职称评审时,明确要求教师应当具备一定学历方可进行职称评审。如东部地区某高校参加继续教育的人员构成中,函授参加人数为43(22.3%)、讲座参加人数为56(23.2%)、委托培养参加人数为105(67.5%),委托培养即为教师考取硕士或博士后的一种学历补偿的继续教育形式。从数据可以看出这一部分的教师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项。②其原因就在于政策的影响,这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虽能提升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但是其周期长、耗时长、缺乏灵活性的缺点是无法弥补的。

3.经费紧张和师资存量不足。随着全民教育的深入开展,高校入学率和招生规模飞速增长,高校也不断加大投入。这些投入大都用于硬件环境的建设和师资队伍的扩张,而对于师资队伍质量的提升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导致教师继续教育问题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简而言之,高校教师队伍长久以来单纯地注重数量的增长而忽视质量的提升,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经费紧张和师资存量的不足。

4.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机制运作乏力。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机制直接影响继续教育的效果。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继续教育工作才能取得明显的进步和成绩,而且教师继续教育目标的确立,计划的制订、方案的实施、结果的评估等都需要严格的、规范的运作机制得以合理的安排和控制③。管理机制运作乏力导致最直接的问题是教师缺少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接受教育过程中无法体现课程设置的规范性,甚至直接缺少评估和监督环节等。

三、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新思路探索

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技术始终保持与时代同步的最根本保障,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宗旨,同时也是教师继续教育事业中应当遵循的规律。这一理念应贯穿于继续教育的始终。在继续教育中教师是主体地位,一切工作都应以参与培训的教师的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制定种种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管理机制应当尽量体现人本化需求,恰当处理各方面关系;在制度设计和课程设置中应充分考虑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和各自的特点,按照教师的个体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切实有效的教育培训形式和内容。

2.确立终身教育的理念。终身教育理念是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先导,在其指导下的继续教育才会产生明显的效果,因为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来自于观念。因此应当通过一定形式的教育和宣传,在教师中开展终身教育理念的树立和稳固。④帮助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继续教育的蓝图,使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未来进行系统的思考和规划,结合自己的特殊情况作出更加系统和规范的终身教育计划。

3.注重需求分析,构建多元化模式。高校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根据不同时期、目的和个体而表现出差异性,因此,提升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满足教师不同差别的需求。高校应在分析这些不同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化的模式,使之能够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需求。如担任大三课程的教师,教学任务较繁重,平时用于学习的时间较少,但这部分教师也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愿望和需求。为此,应针对这种需求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模式,创造各种机会促使教师参加不同形式的学术会议和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以增强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4.整合教育资源,创建学习型组织。高校在长期的发展与积累中积聚了各种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是保障教师素质提升的宝贵资源。为此,可以针对继续教育组成一个专门的团队,在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成员的推动下,不断拓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道路,提升教师的群体能力。此外,应不断扩展继续教育师资队伍渠道来源,国内校外的各种教育资源都可以成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可借鉴资源。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引导下,建立建设一批教师培训中心和重点高校,带动整个继续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另外,创办学习型组织对于教师的继续教育也非常重要。学习型组织的创办首先要在教师中形成学习气氛和热爱学习的风气;其次,还要为教师学习提供便利,如制定科学完善的继续教育政策措施,使教师能够享受和体会到更有利于自身素质提升的途径和渠道。这不但是一种成功的模式,还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带来实效。

我国高校教师培训机构数量的匮乏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大瓶颈。由于高校基地建设的投入相对较高,规格要求也比较规范,我国高校教师培训基地数量远远达不到要求,目前只有部级基地,各地尚未建立系统、科学的继续教育基地。这种投入产出的周期长,导致地方和高校的重视程度不足,成为制约当下高校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标准。而且,已建成的一些师资培训基地也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这种不平衡的矛盾现象给其他地区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带来极大不便⑤。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的不断提升,这种需求会越来越强烈,应借鉴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运作模式尽快发展师资培训基地建设。

[注释]

①艾军.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11(2):44.

②宗国仕,晏愈光,张未名.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j].现代交际,2010(8):83.

③闫红茹,刘宾红.高校教师的身体素质不容忽视[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68.

当代继续教育篇7

关键词:新生代务工人员;继续教育;人力资本;政策支持体系

在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工作。中央在2010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对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16岁以上的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的人口,定义为“新生代农民工”(本文称“新生代务工人员”)。新生代务工人员缺乏务农经验,在情感上疏离农村,更期盼在务工地稳定地生活。他们有更多的诉求,文化水平较父辈高,急需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自身素养以获得社会认同。高等院校有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功能,在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理应发挥更大作用。关于新生代务工人员继续教育的研究较多,但尚无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视角来研究的文献。本文创新性地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角,来探讨高校建构新生代务工人员的继续教育政策支持体系。

一、新生代务工人员继续教育政策支持的缺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68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职业培训经费,根据本单位实际,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从事技术工种的劳动者,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要达到50%”。学者孙学敏和朱凤丽认为,新生代务工人员参与城市就业竞争的弱势现实,彰显了其继续教育的必要性。新生代务工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愿望较为强烈。据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新生代务工人员选择“刚毕业出来锻炼自己”、“学一门技术”的人达71. 4%,选择“出来挣钱”的只有18. 2%,而第一代务工人员选择“出来挣钱的占76. 2%”[1]。有调查显示,69. 7%的人表明迫切需要了解专业技能知识,54. 7%的人表明需要学习法律知识,而47. 8%的人表明希望提升文化知识。[2]但新生代务工人员的继续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学者孙学敏、朱凤丽认为,目前新生代务工人员的继续教育存在缺乏职业规划、资金紧张以及供需脱节等问题。[3]学者刘立尧和苑林认为新生代务工人员继续教育的现状是:政府对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保障工作有待完善,培训机构的办学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新生代务工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培训信息宣传力度不够。[4]对此有学者提出对策,如学者晁秋红和闫闯提出要对新生代务工人员继续教育给予制度保障,一是降低入学门槛,二是增加教育经费,三是颁发认证文凭。学者陈文龙指出,首先要以人为本,保证新生代务工人员在继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其次要增强新生代务工人员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再次是要以实际行动促进新生代务工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已有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较少探究政策支持体系中各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二、本文的研究视角:“行动者网络”理论

当代法国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和巴黎学派领军人物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创新性地提出了“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在国内外众多领域被广泛和高效应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将“行动者”的概念扩展到自然领域,既包括人类行动者,也包括观念、技术、生物等非人行动者,人类行动者和非人行动者是平等的。行动者之间是一种相互认同、彼此依存又互相影响的主体间性的相与关系。行动者就是转义者,会改变、扭曲或修改信息本应表达的意义或元素,任何信息经过行动者都会发生转化。行动者与其他行动者相遇并互动的根本机制是转译。借助转译(translation,即联系),各行动者都运转起来,开始交往、流动、变化,进而连接成空间与时间双重意义上的“网络”。转译是一个角色界定的过程,是众多行动者之间多次的磋商与博弈。行动者的利益只有被转译,才能实现结盟时的预期利益,进而维持网络的状态。

1986年,卡龙(callon)在研究圣布里厄(st. brieuc)海湾海扇贝资源减少时提出行动者的转译过程包括四个关键环节,即问题化(problematization)、利益赋予(interessment)、招募(enrolment)和动员(mobilization)。在历经这四个环节转译的过程中,各行动者都需要通过一个共同的“强制通行点”(obligatory passage point,简称opp)。这些“强制通行点”由网络建构者(也即核心行动者)设定,经常会去规约并导致其他行动者发生变化。卡龙将以上四个环节界定如下。

环节一:问题化。“问题化”是指在一场行动计划中,核心行动者将不同行动者对某一研究主题的影响和作用揭示出来,分析各行动者对研究主题产生作用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使核心行动者的问题成为其他行动者解决问题并实现目标的“必经点”,使其他行动者愿意与核心行动者结成联盟。

环节二:利益化。“利益化”是各行动者设定其他行动者可能接受的利益,使其他行动者愿意与自身结盟。在这一阶段,核心行动者努力说服其他行动者经过自己这一“强制通行点”加入其建构的网络。

环节三:招募。在“招募”阶段,每一个行动者都被赋予相互能接受的任务。其中,核心行动者努力对其分配的角色加以定义并使自身与众行动者间建立联系,尽可能招募更多的行动者进入网络,使网络中的行动者更多、更强。

(三)招募:吸纳更多行动者

要通过继续教育最大化地提升新生代务工人员的人力资本,需要招募更多的行动者,大力支持新生代务工人员参加继续教育。通过招募更多的行动者,努力构建政府、用工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务工人员个人共同分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务工人员继续教育经费的筹措力度。(1)建构稳定的政府经费投入机制。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当地经济的发达程度,采取免费培训或分担经费的形式,按管辖区域内新生代务工人员的数量确定培训经费的多少。如深圳市总工会自 2003 年开始每年在全市开展“迎五一、送温暖”活动,2011年筹集5000万元,为全市务工人员免费提供大中专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讲座,用于对基层企业职工的培训经费补贴、职工技能升级奖励和工会培训机构教学支持等,帮助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全面提高职工素质,参加培训的职工达到100万人次以上。(2)提高务工人员最低工资标准及工资,务工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自我支付能力。按照国际上通用的方法(社会平均工资法),我国务工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普遍偏低。为增强新生代务工人员继续教育的自我支付能力,应在参照国际通用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提高务工人员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如广州市历年来不断提高月最低工资标准,2003年为510元,2004―2005年为684元,2006―2007年为780元,2008―2009年为860元,2010年为1100元,2011―2012年为1300元,2013年至今为1550元。(3)适当引入社会资源,集中社会闲散资金,接受海内外社会爱心资金,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协作,开展务工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项目。

(四)动员:规约行动轨迹

要使新生代务工人员继续教育的政策支持体系这一网络效应最大化,政府作为核心行动者,应使“招募”来的其他行动者都经过“发挥政策支持作用”这一“强制通行点”,并促使他们按既定的有效的轨迹行动。政府可以制定务工人员继续教育的规章制度,通过这些规章制度去规范新生代务工人员的继续教育,已有的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深圳市务工人员技能提升培训行动计划》、《天津市民办非学历培训机构设置标准》等。通过建章立制,强制各用工单位、新生代务工人员、当地政府和继续教育机构等多个相关行动者按照规定发挥对新生代务工人员继续教育的支持作用。如深圳84.2%的企业在教育培训当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企业培训资源有限,能力不足。深圳市人力资源和劳动社会保障局于2006年出台《深圳市务工人员技能提升培训行动计划》,提出 2006―2010 年组织500万在深圳就业的务工人员参加技能提升培训,年均100万人。200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务工人员工作的意见》和《深圳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加大力度使职业培训事业获得较快发展。用工单位也要采取鼓励措施,如深圳73.4%的企业对基层务工人员的学习制定了奖励措施。[10]

继续教育对提升新生代务工人员的人力资本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政府、高校等各行动者按照各自适切的轨道行动,在相互作用中互相协商、互相转译,在推进新生代务工人员继续教育最大化地提升人力资本的同时,也促进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互利多赢。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构建继续教育提升新生代务工人员人力资本的政策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1]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 2010-06-21.

[2]杨树虹. 新生代农民工民生诉求与继续教育对接思考[j]. 继续教育研究,2011(11):24.

[3]孙学敏,朱凤丽.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继续教育研究,2011(1):57-59.

[4]刘立尧,苑林.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体系的路径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430-432.

[5]裘涵. 新媒体技术的标准化战略: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3):16-18.

[6] callon m. some elements of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of the scallops and the fishermen of saint brieuc bay[c]//law j. power, action and belief: a new sociology of knowledge? sociological review monograph.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86: 196-233.

[7] 乔维德.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需求状况的实证调查――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个案[j]. 云南电大学报, 2011,13(4):38.

[8]赵宝柱,张佳,郑洁,李婷.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需求取向及其实现策略[j]. 职业技术教育, 2012,33(31): 66.

当代继续教育篇8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继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应在产业工人化和市民化两大转化目标的基础上,确定继续教育的内容,重点关注职业技能教育、市民意识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以期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养,助其尽快融入城镇社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目标;内容

一、城镇化背景下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本文从广义上把继续教育定义为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活动,它是对已脱离正规的学校教育参加工作或即将参加工作的成年人,通过各种形式如职业培训或研修、学历或学位教育、个人自学等进行知识更新、技能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补充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终身教育思想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继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银行研究显示,劳动者受教育的时间每增加一年,一个国家的gdp就会增加9%。

新生代农民工通常是指80年代以后出生在农村、90年代中后期到城镇打工就业和生活的农民工群体。有统计资料显示,这个群体的整体受教育程度要高于老一代农民工。国家统计局2013年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专项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达12528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46.6%,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33.3%,在老一代农民工中,这一比例为14.1%,相差19.2个百分点。这是个可喜的进步,但新型城镇化日趋加快、人的转化成为关键因素的大背景,则对这个群体在文化水准、职业素养、道德素养、法律素养等方面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的需求愈发强烈。然而,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实际状况却并不令人乐观,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和优化。

(一)社会整体认识不足终身学习的理念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要在全社会达成共识,则绝非易事。不少人在观念上仍然对继续教育存在偏见,认为它是非正式教育,是得不到社会认可的非主流教育。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一些用工单位常常对继续教育不屑一顾,人事部门在统计学历情况时对员工通过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等获得的文凭不予承认。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员工进行科学系统的教育培训,已成为用工单位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但一些用工单位往往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投入人力资源开发成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也仅是简单的岗位培训,这也许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成本,但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等的严重缺位,往往使得用工单位层面的继续教育因缺乏系统规划而发展缓慢,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源潜能未被充分利用,用工单位的发展和员工的自身价值的实现问题上难以形成良性互动。

(二)政府有关部门的投入不到位事实上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问题上并未缺位,比如,无论是农民工输出地还是输入地,都有当地政府主导的针对农民工的、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培训项目的存在。说其投入不到位,一方面是指缺乏系统科学的教育机制,涉农培训部门权力交叉,没有统一的领导和管理,从而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效果;另一方面是指政府投入的各类涉农教育培训项目覆盖面小、受益面小,相对于庞大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及其需求而言,杯水车薪。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如,学历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等均需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解决,这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教育投资费用,这些相对于收入不高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从而把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挡在了学习和提高的大门之外。

(三)教育形式和内容有偏差在很多人看来,继续教育就是发证书、拿证书。举办方注重的是办学内容吸引人,有更多的人来参与学习;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受教育者注重的是证书容易取得,利于找工作或对现有工作有实质性帮助。受这种功利思想的影响,一些继续教育活动的管理和组织就会走入误区,在学习内容、时间安排和培训组织上随意性强,疏于管理。这很容易导致学历文凭的含金量低,这又反过来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即便在由各级政府或用工单位主导的职业教育或岗位培训上,也很容易出现类似现象,这类继续教育往往以技能教育为主,效率上追求“短平快”,内容上多片面地指向所谓的热门需求,如计算机、法律、管理等,而传统技术如电工、厨师等,往往都不在教和学双方的选择之列。这很容易和实际需求脱节,不能根本上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无法满足其实际的就业需求。

(四)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不够重视,缺乏积极性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整体文化水平比之于老一代农民工有所提高,但初中文化程度以下还是占比不小,达60%以上,因此他们继续学习的渴望、提高学历的愿望应该是非常强烈的,尤其是就业、融入城镇等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这种愿望会更强烈。但相对于他们的收入而言较昂贵的学费、含金量较低的文凭等现实问题的存在,使得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受挫。而主观认识上不到位,则是影响其学习积极性的根本原因。通常,人力资本作为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或者其质量表现出来的资本,是要靠相应的教育投入来获取的,且不能简单地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待投入产出比。但往往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缺乏正确认识,新生代农民工也不能例外。而且,面对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由于缺乏应有的指导,如何选择,也让他们无所适从,或者盲目选择后,所学知识在现实工作中发挥不了作用,反而加剧了他们对继续教育偏见。

二、目标导向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内容的选择和构建

笔者以为,以上问题的存在,源于各方对以新生代农民工为对象的继续教育目标的不明确性。目标是教育的起点,明确具体的教育目标关系到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方法的选择等后续内容,关系到目标达成率的提高和实现。因此,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首先须明确教育目标,并在目标导向下,选择教育形式和内容。

(一)结合城镇化对人的转化的现实要求而进行的教育目标的确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但城镇化的质量却并不高,这一定程度上和“人”的城镇化速度滞后有关。因此,新型城镇化应以人为核心。本文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不仅仅在于其是城镇化建设的生力军,更主要在于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个群体的转化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不再是城镇的匆匆过客,而是融入其中成为一员,产业工人化和市民化就成为转化过程中的两大目标。产业工人化是其职业角色转化的必然要求,市民化是其社会角色转化的必然要求。前者的存在是因为脱离了土地的农民,如果不能实现这样的转化,不能解决就业问题,就失去了立命之本,融入城镇之路就会受阻。后者则是和职业角色的转化相伴而行的,是从非工非农的农民工转化为市民的过程,涉及到自身素质、心理状态、行为方式及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这两个转化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必要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二)基于目标导向的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构建基于产业工人化和市民化这两个现实目标的存在,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除了要在制度上加强对继续教育市场的管理外,笔者认为,还应把技能培训、就业和个人发展、市民化能力的提高等相结合,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职业技能教育。在产业升级和工业化的背景下,相比于学历教育,它应该更有利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转化,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根本途径。当然,要发挥职业教育的这一作用,则必须将它和个人发展相结合,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加专业化而非低端的技能教育。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显示,对于职业身份,在新生代农民工中,认为自己是“农民”的只有32.3%,比传统农民工低22.5个百分点,认为自己是“工人/打工者”的占32.3%,高出传统农民工10.3个百分点。而关于“未来发展的打算”,选择“回家乡务农”的,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只有1.4%;打算“做小生意或创办企业”的,有27%;打算“继续打工”的,占一半以上。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的职业角色的预期已转向工人,实现非农就业对他们而言,已不仅仅是谋生,而是更有利于将来的发展。职业教育唯有顺应这一需求,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其中的积极性才会提高,涉农领域的职业教育才能有更广阔的市场,从而才能够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

第二,市民意识教育。这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继续教育中极易被忽略。上述职业技能教育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养和实现其就业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其向产业工人转化的重要突破口,但这种转化只是形式上的,要实现实质意义上的转变,成为真正的掌握现代化机器的工人,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城镇市民,还需要相应的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的调整,行为方式和观念意识的改造,因此,在教育培训中融入市民意识教育,应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以帮助其尽快接受和适应现代城市文明,走出家乡人的小圈子、学会与城镇人相处。相对于职业身份的转换,社会身份的转换是更为困难的,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正如列宁所言:“改造小农,改造他们的心理和习惯,这件事需要花几代人的时间”。这就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及时介入,将市民意识教育,有计划、有组织地纳入到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中。

第三,法制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在提高,但法律意识却相对薄弱。其法律知识储备不足,有学习法律知识的需求但获取途径狭窄,有一定维权意识但缺乏主动性,对法律的认知存在偏差。多途径地开展针对性的法制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是当前全面依法治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课题。鉴于此,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要在职业技能培训之外,同时重视法律知识、基本权益保护、安全生产、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尤其是输入地的政府职能部门应在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和法制教育上适时介入,给以支持、指导和监督,这对于维护当地平安和谐也是有积极意义的。用工单位也要主动向新生代农民工就《劳动合同法》等关系到其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做宣传。只要各方共同努力,重视并积极开展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制教育,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养、增强其法律意识和融入城镇的能力,更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法治国家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传江、程建林、董延芳.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2]谢建设.风险社会视野下的农民工融入性教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当代继续教育篇9

关键词:知识经济;高校档案;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一种非学历与非基础的高起点的教育形式,档案系统的继续教育是档案教育的一个特殊领域,是档案学历教育的一种延伸和发展;它是使档案工作者形成创造力,取得创造成功的基本条件;是档案工作者实现智能更新和改组,增新和拓宽档案工作者的知识面和创造力的有效措施。21世纪是以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以及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成为知识经济的显著特点。人才资源是高校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强校战略是高校担当人才强国重任,应对激烈竞争,提升办学水平的有效举措。如何使档案继续教育更好地为高校档案部门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服务,更好地为档案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高质量的适应性人才服务,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档案工作者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目标。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在经济社会中具有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档案继续教育工作,有利于档案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有利于推动学习型和研究型部门的建设,有利于高校档案工作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2.知识更新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知识积累和更新速率越来越快,自然科学和各种重大的新发现、新发明越来越多,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的周期越来越短。英国著名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研究表明,知识倍增周期从19世纪的50年缩短为20世纪末的3年左右,知识半衰期从15世纪的80-90年缩短为20世纪末的5年左右。因此,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以各种方式不断接受继续教育以获取其一生所需要的知识。档案作为一种具有久远历史的重要的社会信息资源,人们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在内容、形成、传播途径等方面将发生巨大变化。目前,我国档案工作人员整体文化素质发展不平衡,知识结构不够完善,档案学理论发展相对封闭和滞后,不能适应新世纪档案工作的发展。档案继续教育作为更新、拓展档案人员知识结构的一种教育形式,恰好满足档案人员渴望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迫切需求。从这种角度来说,只有高度重视档案继续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档案继续教育灵活性、开放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的优势,加大培训的力度,推广现代信息编辑理论和技术知识,使大多数的高校档案工作者能够较快地完成从传统档案工作思维模式向现代化方向的转变。

3.高校档案工作创新的需要

随着信息化建设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档案队伍建设在思想观念、业务水平、工作作风等方面还存在与新形势、新任务很不适应的情况,极大地制约了高校档案工作的创新与发展。高素质的档案工作人员是创新档案信息服务的内在发展动力,是档案信息价值的体现者与实现者。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人才的标准既看掌握知识的多少,更注重其是否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和进行创新的能力。教育部部长周济认为,要把培育和用好人才作为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以建设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为重点,提高教师和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真正做到人才兴校,人才

强校。加强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培养档案人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高素质档案工作人员队伍,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的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是高校档案工作创新的需要。

4.个人生存发展权利的需要

在我国,党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学习型社会……就其实质来说,就是一个以学习求发展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学习成为人的生存方式;学习也是人的一种权利。我国台湾学者胡梦鲸认为,学习型社会将是一个以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人人均能终身学习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学习者的基本学习权利能够得到保障,教育机会能够公平地提供,学习障碍能够合理去除,终身教育体系能够适当地建立”。要使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就要为他们创造相应的条件,提供相应的资源和相应的服务。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是责无旁贷,也是人们实现终身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档案事业的发展,要求每个档案管理人员既要有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既要有娴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又要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不仅要具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而且也必须具备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这种过硬的综合素质是拥有任何一种学历的人都难以达到的。因此,无论一个人的学历有多高,他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都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对高校档案管理人员不间断的开展继续教育,不但可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二、高校档案工作者继续教育的现状

纵观我国高校档案人员继续教育所走过的路程,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突出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部门领导对档案人员继续教育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档案部门一般隶属于学校办公室,或独立成立档案馆,各高校或多或少地存在领导对档案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的问题。他们认为档案工作较为简单,只要有大专或本科文凭就够了,而没有从长考虑档案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档案馆(室)未来的发展,没有将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列入正常的工作日程,一般不主动安排档案人员外出进修、报考学位、参加有关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会议等。最终导致了档案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与档案事业不能同步发展。究其原因是高校本身档案人员编制就少,再占用有限的工作时间去学习和进修,会造成“工学矛盾”,以至影响档案馆(室)正常的业务工作。这种“重使用、轻教育”的思想,严重阻碍了高校档案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使继续教育流于形式。

2.缺乏统筹规划,随意性强

总体上来看,我国高校档案系统缺少真正适合本行业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规划与细则,从而导致许多高校档案部门开展继续教育的内容不够系统,目的不够明确,渠道不够畅通,针对性不强。目前一些高校档案部门中“管理干部”居多,专业复合型人才偏少,不少高校档案人员既缺乏专业知识的理论功底,又缺乏学术研究、信息开发的基本能力。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知识层次参差不齐。许多高校档案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时不考虑本职工作的需要,而仅仅是为了拿文凭、评职称,什么专业的文凭容易就去学哪个专业,随意性强,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3.档案人员要求继续教育的热情不高

由于高等院校在职称评定时,最重要的依据是学历文凭和科研论文,所以,许多档案人员在评定职称前积极参加有关的培训班,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学习热情很高,一旦职称评定后,这股热情就消失了,把在职学习放到一边。加上高校档案部门大多没有按需求选择人才的权力,只能无条件的接受调配,人才引进就受到了限制,缺乏合理的人才竞争机制和人才的合理流动机制。从而导致高校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没有太大的外在压力,所以要求继续教育的热情不高。

三、优化高校档案人员继续教育的对策

1.加强档案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根据档案继续教育的特点和需求,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人才荟萃的优势,从全国各级档案部门及设置档案专业教育的高校中选聘专家学者成立档案继续教育教学专家组。建立档案继续教育师资数据库,作为档案继续教育的研究、咨询机构,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学方案提出专家意见。

2.加强教材建设

档案继续教育教材建设是建立教学内容体系的重要环节,档案继续教育教材建设应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以学科专业为依托,面向工作岗位和对象编写教材;二是编写继续教育科目指南与编写专门教材并重,并重视编写教材参考资料;三是把出版传统书籍与制作多媒体资料相结合。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制作电子图书和多媒体课件,并以此为信息资源,建立远程教学网站,以拓宽在职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途径。

3.要确定合理的分层教学目标,精心选择继续教育的内容,增强针对性对高校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既要紧密结合时代的需要,又要密切联系高校档案干部队伍的现状。首先要根据档案工作岗位对不同层次及不同类档案人员的要求,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高校档案工作岗位很多,从层次上区分有领导岗位和一般工作人员岗位;从业务上区分有档案保管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不同工作岗位上的档案人员,需要具备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开展档案继续教育必须根据岗位要求来分层确定教学目标,并且把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以增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其次要根据高校档案事业的发展要求,精心选择继续教育的内容。当前选择档案专业继续教育内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专业知识的内容,要在一个“新”字上下工夫。抓住两个文明建设和档案工作的结合点,应用档案学理论,提出新观点,探讨新问题,开拓新领域,着重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二是相关专业知识的内容,重点在“拓宽上”。通过学习法律、历史、文书学、情报学、自然科学和管理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三是政策法规知识的内容。通过教育,应该使档案人员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法制观念,熟悉和掌握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法规、政策及各级各类业务部门与档案相关的方针、政策、标准、方法。四是通用技能方面的内容。主要是适应科技进步和管理手段提高的需要,掌握档案保护、修复技术和声像技术,掌握计算机、光盘操作及软件开发等新科技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现代化管理知识等。

4.完善高校档案继续教育管理体制

要使高校档案继续教育有效进行,必须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机制。国家档案局已经印发的《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明确了继续教育的任务、对象、内容等,这是宏观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具有指导规范全国档案继续教育工作的作用。各地区应结合经济建设和工作中心,根据本地区高校档案人员的素质状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应成立继续教育评估机构,对现有的继续教育办学机构的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学习效果等进行评估。对高校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应实行登记制度,把继续教育同岗位任职资格、考核、职称评聘、晋级等挂钩,纳入高校档案继续教育管理的范畴,充分调动档案工作者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5.采用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要求。

(1)远程教育模式。是指运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并辅以文字、音像教材、光盘等信息载体,使得师生可以异地完成教学活动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有利于实现档案教育的普及,为大量难以离岗学习或交通不便地区的档案人员提供快捷、廉价和高效的学习条件,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档案继续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

(2)依托高校联合办学模式。它是指档案部门与高校联合举办各种形式的学历班、培训班,有助于培养档案专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开发高层次档案人才资源,对高校档案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今后档案继续教育的一种主要模式。

(3)高层次的学术研讨、学术交流模式。它是某个学科领域最高层次的学术、技术研讨交流活动,具有参与者素质高,研究问题层次高,内容新等特点,是档案继续教育培养高层次档案人才不可缺少的一种有效模式。

(4)自学模式。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劳动者知识化和学习终身化已成为必然趋势。而自学能力也已成为衡量一个人基本能力的重要条件。由于受时间、经费的限制,档案人员不可能都获得脱产学习的机会,因此,档案部门要积极倡导自学、组织自学,逐步形成以自学为主的继续教育模式,对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无疑是一种既经济又简便易行的有效学习模式。

6.健全继续教育立法

目前我国继续教育的立法还不够健全,没有从法制上确立继续教育的地位。因此。国家和教育部门应尽快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对继续教育的地位、任务、目的及成人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政府非常重视成人教育立法,成人教育的每一步发展都与立法息息相关。比如,美国1966年的《成人教育法案》;1973年的《全面就业与培训法案》;1977年的《青年就业与示范教育计划法案》; 1982年的《职业培训合作法案》。这些法案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美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进一步发展和加速建设进程中,经济建设和个人成长都十分需要继续教育培训学习的立法。使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做到有法可依,真正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石中英.学习型社会:以学习求发展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苏玉文.档案继续教育工作新议[j].中国档案,2005,(04).

[3]李崧.档案人员继续教育的基础措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3,(6).

当代继续教育篇1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the role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constructing learning society is approve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educational structure, executive standard, inspection and assessment system of teaching quality, which restricts its function. so,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onstruction of faculty member, adaption of educational content, creation of management creation and cooperation of high-class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try to achieve great development.

关键词: 学习型社会;教育模式;改革;双赢

key words: learning society; educational model; reform; win-win

中图分类号:g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224-02

0引言

建设“学习型社会”离不开各类传统教育的大发展,但不可否认,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对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继续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教育形态,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适应生产实践、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接受过就业教育后谋到某种职业的所有从业人员所实施的各种内容和形式的教育活动。继续教育的职后教育、市场化趋向等特点与学习型社会有着内在联系,它是实施和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条件。

1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据统计,我国每年普通高校正规继续教育的接受者约有10余万人,全国接受各种类型继续教育的总人数大约有100万。尽管如此,这与我国3000余万中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专业队伍的存量相比,规模还是比较小,距实现“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尚存在较大差距。

1.1 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不到位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人们一直认为继续教育只不过是一种学历补偿教育,教学内容被学历教育所代替,禁锢了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政府对继续教育远没有像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那样给予足够重视,对继续教育的投入相对偏少,而其他渠道投人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继续教育发展资金不够不足,这是制约我国继续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普通大众也只顾眼前利益,而不愿去进修学习,特别是无学历的进修学习,即使进修学习,很多人也是抱着“混文凭”的心态。许多单位工作人员多年甚至几十年不能获得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这就使得现在国内许多单位的公职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不能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更新和拓展。

1.2 教育结构不合理,适应社会需求的灵活性不足由于继续教育直接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特定教育对象的学习需求决定了其具有教育目标的多层次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教育条件的复杂性等特性。但是,目前我国开展继续教育的基本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还不能与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的迅速变迁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紧密衔接,对市场信息的分析和把握,对教育需求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等明显滞后。能够提供的教育类型、专业设置和教育方式等程式化瓶颈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教育内容更新也远远跟不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步伐,形势化、政策化、政治化的趋向明显,而技能化、专业化、知识化的东西较少,与学员的实际需求有较大偏差。

1.3 办学机构执行标准和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不完善,不能为继续教育提供成熟的承载主体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无论在质量上还是社会认同上,继续教育都明显存在差距。表现在教学管理质量标准上,不同的教育机构执行的标准各不相同。有些机构为了追求高额的经济利益,不惜以降低入学门槛和教学质量标准为代价,很多受训者拿到了证书,水平和能力却没有质的提升。而且,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不能对继续教育办学机构的办学效果进行规范的监督与考核。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继续教育产生诸如教育质量低下、学术标准混乱以及培训效果差等一些不良后果,影响了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整体质量的提高。

1.4 教育手段落后,教学管理疲软,教学效果缺乏实效性我国很多继续教育办学机构还仍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落后,“满堂灌”、“注入式”、“填鸭式”等教学方法普遍。而且寒暑假集中授课方式的广泛采用,几百人在一起授课的场面时空见惯,受训学员的到课率非常低,使上课状况尽显尴尬。很多办学机构不得不采取加大考勤力度和密度的办法来对学员进行强制约束,但是又害怕影响机构未来的招生规模,对于学员的考核又过于松弛,以至于有些地方出现了代人上课、代人做作业、代人考试的违规现象,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受到普遍质疑。

1.5 实习实验基地建设不配套,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继续教育是对接受过就业教育后谋到某种职业的所有从业人员所实施的各种内容和形式的教育活动。受训学员一般来讲都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继续教育必须在理论研究上有所创新,使他们在接受继续教育以后理论水平有更高地提升。同时,学员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注定继续教育在教学中应该突出实践性特征,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在这方面一般办学机构的状况还是不容乐观,大多突出了理论知识灌输,而配套实习实验基地缺乏,实践性特征还不能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严重。

2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推进创建学习型社会进程的现实对策

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宏伟目标对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和规模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就我国目前继续教育的现状来看,与这一要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所以我国继续教育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不断开拓创新。

2.1 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和加快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继续教育的发展水平既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前提,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学历程度越高,参加继续教育的比例则越大。根据美国联邦教育部的统计报告,2001年全国参加成人教育的共有8509.1万人。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有6365万人,占总数的74.8%;接受过高中教育或同等程度职业技术教育的有1715万人,占总数的20%;接受过高中以下教育的有429.1万人,只占总数的5%。我国要构建学习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大力发展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学习,着力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国家也应该从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充分重视继续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多使每个人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在人财物上给予足够支持。

2.2 着力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断提升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

由于继续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内涵的适时性和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所以对继续教育师资会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特别是在新教材改革和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方面,更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师资来实施教学。因此,建设一支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尤为重要。一是要广辟继续教育师资来源渠道,建立继续教育师资数据库。要充分利用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的力量,形成一支以高校为主体,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为补充,专兼结合、业务精通、知识面广、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二要定期培训师资队伍。创造更多机会,使师资队伍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不仅在理论层面上推陈出新,而且在专业技能、专业水平方面有所积累,从而使教学效果实效性得到充分体现,使受训学员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三是加强管理队伍自身建设。继续教育管理人员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继续教育的办学规律和办学特色,增强“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树立爱岗敬业、团结奉献的团队精神;要提升管理专业化水平,使管理过程规范、科学、有序;要进一步推进办公现代化建设,提高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办公管理的技能和水平。

2.3 大力发展网络化远程教育,不断创新继续教育模式网络化远程教育又称为现代远程教育,它是综合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特别是因特网技术实现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真正突破了学习时空的束缚,为所有学习者提供统一、开放的教学内容,学习者不受职业等条件限制,全体社会成员可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发达国家80%的高校都开设了远程教育课程,而且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机构都急于开拓我国的网络教育市场。我国继续教育也必须在现代教育手段上,尤其是要向现代远程网络教育方面加大投入,创造学习条件,使更多社会成员获得不断学习的机会。

2.4 不断创新教育内容,使继续教育培养目标更能适应时展要求,做到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继续教育不断紧跟时代变化,丰富教学内容。在专业设置上,要针对经济社会结构和科技发展的新变化,所以办学机构所设专业要能够符合市场需求,尤其是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对口人才,使继续教育真正服务社会;在培训内容选择上,要针对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突出应用性,以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受训对象能有效解决在工作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在培训内容价值取向上,不仅要关注各学科专业性知识的传授,也要关注综合性知识的传授,特别是要注重人文知识传授和人文情怀培养,使其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人格结构,充实自我发展的后续动力。通过培训内容的不断调整和创新,使继续教育更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也为自己可持续发展赢得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