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保护条例十篇-尊龙凯时最新

时间:2024-02-27 17:57:18

红色资源保护条例

红色资源保护条例篇1

关键词: 红色文化资源 现状及对策 法律保护

一、背景

红色文化资源是很多地方旅游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甚至是一些地方旅游资源的主体部分。随着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各种旅游经营者急功近利的盲目开发建设活动和游人不当的旅游活动,导致红色文化资源的破坏和退化。然而,现行法律法规中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薄弱,存在诸多缺陷与空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活动和各地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都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立法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立法,从而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才能实现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要切实推进我省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法制建设,就不能只从法律本身做静态评价,而应着眼于法律的创制,从动态角度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从而寻求解决完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根本方法。从立法学角度看,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方面,我国现在还没有综合性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基本法,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中。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较为松散,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具体到贵州而言,目前,贵州省有关红色文化资源方面的专门地方性法律规范还没有,现有的《贵州省文物保护条例》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方面也缺乏明确的界定及相应措施和条款,法律因素已成为制约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贵州地方立法机关加大立法力度和步伐,结合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实际情况,构建贵州红色文化资源地方性法律保护体系的基本框架,有利于早日形成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体系,为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武器,以实现贵州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现状

贵州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富集区,共有1465处革命遗址,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共268处,占总数的18.3%;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地共767处,占总数的52.4%;革命领导人故居共62处,占总数的4.2%;烈士墓共208处,占总数的14.2%;纪念设施共160处,占总数的10.9%。红色文化资源集中承载着革命老区精神,富含我们党为民宗旨、党性观念和优良作风的正能量。我省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正是革命老区精神的载体,加重保护与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是我省红色传承、绿色发展、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必然要求。因此,发掘、梳理、培育、弘扬、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加深对其精神价值、市场价值的认识,不断提升产品的品位,实现其引领社会思潮、弘扬贵州时代精神,促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别的文化类型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由于多方面原因,我省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一些问题。

1.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开发而使得不少红色文化资源遭到破坏。红色文化资源是开展红色旅游的载体和基础,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状况直接影响红色旅游的发展。红色文化资源不同于一般的历史文物,因为就其本身和目前的情况来说,由于它的时代特征不很明显,一般来说本身又没有太多艺术收藏价值,其历史时期不长。而且部分红色文化资源量小、分散,难以点联成线,线联成面,因此有些地方还未引起一些地方政府和当地村民的足够重视,特别是遇到经济发展规划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发生冲突时,往往只考虑经济利益、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甚至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2.红色文化资源知识产权遭到不同程度的侵占。如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华星酒业有限公司打着为纪念遵义会议,弘扬长征精神的幌子向国家工商总局提出了注册“遵义会议”酒商标,后因遵义市政府向国家工商总局提出了异议,国家工商总局经研究,认为“遵义会议”作为商标注册和使用,违反了商标法规定,具有不良影响,依法驳回已提出注册申请的“遵义会议”商标。商标虽未注册成功,但“遵义会议酒”仍在生产、销售,可见,贵州红色品牌流失日益加剧,经济本已落后的革命老区在发展经济中又遇到了新的挑战,红色文化资源知识产权保护迫在眉睫。

3.地理环境因素及红色文化资源自身的原因,影响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当年留下来的红色文化资源遗迹大多散落于乡间,属于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对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畅,经济文化水平不高,因此革命文物的普查征集工作也会耗费更多人力、物力、财力,这就使得有计划的征集、保护和利用活动难以进行,故散落于乡间的红色文化资源不可避免的有无人管理的现状。由于大多数革命遗址和革命文物遗迹多为木质、布质和纸质,加之年代久远,自然破损情况较为严重。

4.对红色文化资源必须进行正常的维护和抢救性修缮,以及利于保护的配套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由于历史原因,在经历无数建设活动和政治运动中,许多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红色文化资源遭到摧毁或拆迁,能保留至今的仅剩寥寥无几的小部分,这就显得弥足珍贵。所以,对红色文化资源必须进行正常的维护和抢救性修缮,以及利于保护的配套设施建设,等等。不少红色文化资源,如革命纪念地旧址、纪念物等在现代化工程建设中,由于没有很好地规划而导致一些不同程度的损毁,或者是因进行周边环境改造时,无意破坏了原有风貌,造成一些极为不协调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在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维护、修缮、拆迁时,遵循文物保护的原则,制定总体规划,按相关程序申报批准后,方可进行,还必须遵循“整旧如旧”原则,还原历史原貌。这一点,在《文物保护法》第二章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对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应当报登记的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批准。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由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5.红色文化资源的产权不明晰、权责不明确。《文物法》中虽将“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等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对象。显然,这是包括红色文化资源在内的均纳入国家文物保护范围。但遗憾的是《文物法》对红色文化资源没有单独定位,这就造成在文物鉴定、产权划分等方面出现一些疏忽或纰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些被企、事业单位占用或在私人掌握的红色文化资源无人问津,使产权关系混乱,无法归口。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涉及文物的保护,而且牵扯到规划、财政、交通、国土、建设、旅游、文化等方方面面,这必须是在政府的统一指导下,制订翔实可行的计划,明确目标任务。有关部门之间要按照加强沟通、密切合作、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的要求制订相应方案,提出具体措施,理顺隶属关系,全面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使红色文化资源在开发的同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完善,从而将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不断向前发展。

三、完善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对策

1.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红色文化资源立法理念。要明确红色文化资源对旅游业存在与发展的作用力,但又不仅仅是一种旅游资源,还是一种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必须认真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尤其是正确处理好红色文化资源发展中开发与保护的主次关系问题。

2.加快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立法的步伐。首先,在省级层面,要制定具体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条例。制定一部体系完整、结构协调、内容完善的红色文化资源条例是提高我省红色文化资源立法水平的根本措施和现实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更是检验我省红色文化资源立法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其次,各地、州、市地方立法机构要结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实际,制定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的地方法律规范。

3.完善我省红色文化资源立法体制。遵循科学合理的立法手段,建立灵敏的立法反应机制。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立法技术,加快立法进程,及时疏通立法中的意见分歧。凝聚共识加强立法协调沟通,杜绝各部门、各群体之间的利益纷争。

参考文献:

[1]刘建平,韩燕平.红色文化资源相关概念辨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2]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04.

[3]郭德宏,张树军.红军长征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361.

[4]刘金国,蒋立山.新编法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203.

红色资源保护条例篇2

关键词:哈尔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价值;保护、开发和利用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0165-02

一、哈尔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形成的历史渊源

哈尔滨在中国近代史上虽然是一座比较年轻的城市,但却有着十分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世纪末沙俄侵占哈尔滨开始,哈尔滨人民就开始积极进行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和近代工业在哈尔滨的兴起,哈尔滨的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由于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列主义在这里得到了广泛传播,哈尔滨的工人阶级也是当时中国较早接受社会主义思潮和十月革命影响的一支队伍。并且由于哈尔滨的特殊地理位置,形成了一条从中国东北通往苏联和共产国际的“红色之路”,这条“红色之路”不仅拓宽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渠道,也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而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的重要枢纽,就成了这条“红色之路”的必经之地。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许多著名的共产党人,比如、陈独秀、瞿秋白、张太雷、等都在哈尔滨留下了他们光辉的足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就在哈尔滨建立了东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在东北大地撒下了革命的火种。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哈尔滨作为沦陷区的同时,更是东北地区党的领导中心和抗日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哈尔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发挥了巨大作用。日本投降后,哈尔滨又成为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大城市,开创了我们党在大城市执政的先河,为党在后来的城市接管和改造,开始在城市执政,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并且解放了的哈尔滨作为巩固的根据地和大后方,为支援东北和全国解放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哈尔滨在漫长的革命历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二、哈尔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价值

(一)哈尔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

哈尔滨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哈尔滨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哈尔滨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可以分为红色历史文化物质资源和非物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两类。

1.红色历史文化物质资源

哈尔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一直到全国解放这段时期,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其数量大,种类多,影响深,都是令人瞩目的。其中有形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有革命遗址类和革命历史纪念场所类。包括:重要党史事件和重要机构遗址、重要党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革命领导人故居、烈士墓、纪念设施等等。

2.非物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

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哈尔滨不仅创造和留下了大批的红色历史文化物质资源,而且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在革命斗争中创造出来的革命文学作品;涌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保存下来的革命文献;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哈尔滨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哈尔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就是开放思想、追求真理、勇于实践、坚定信念、坚持斗争、不怕牺牲、开拓创新、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哈尔滨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哈尔滨的非物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是哈尔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哈尔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

1.历史价值

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哈尔滨开展艰苦卓绝斗争的历史见证,它构成了一幅最直观的革命历史画卷。哈尔滨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展现了在哈尔滨这块土地上,革命先烈几十年艰苦斗争的历程,以及其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我们要深刻了解哈尔滨的红色历史,感受党的伟大,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在实现哈尔滨发展战略,进行家乡建设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勇气和信心,这就是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历史价值之所在。

2.文化价值

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伟大民族精神在革命斗争中的升华,是光荣革命传统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还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因为从本质上来说,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是一脉相承的,是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哈尔滨如果利用好这一财富,就能进一步增强哈尔滨特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促进哈尔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建设文化名城起到重要作用。

3.教育价值

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是对人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阵地。要更好地发挥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就是要深入挖掘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所蕴涵的历史价值和精神内涵,担负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使命,更好地教育后代、激励后人。哈尔滨在革命历程中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红色历史文化资源,革命进程中也有许多事件及人物载入史册,这些都为我们,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很多很好的教材和载体,在发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作用的同时,也成为塑造哈尔滨精神、凝聚民心的力量源泉。

4.经济价值

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它可以转变为重要的经济产品,促进和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深入挖掘哈尔滨丰富、独特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开发利用现有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形成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产业。红色文化资源还可以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媒介,把红色旅游、景观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冰雪旅游等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优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哈尔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一)哈尔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缺乏科学的认识

哈尔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中,在认识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在观念上还有待于进一步转变。目前,哈尔滨市的许多红色历史文化物质资源因为城市建设发展而遭到破坏,比如说许多革命遗址被占用或闲置,还有许多重要遗址被拆除。究其原因,主要是有关部门,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引导下,对于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认识不够,对于新形势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要充分发挥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科学地处理城市发展建设和保护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之间的矛盾。

2. 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管理体制不明确

哈尔滨市在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中,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现象比较严重,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统一管理,而是同一个红色文化资源由多家机构、多个部门共同管理,各管一个方面,管计划建设的就只管计划建设,管宣传的只管宣传,管市场开发的就只管市场开发等等,这样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管理机制,就造成了哈尔滨在保护、开发和利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受到了多方面制约,缺乏统一的领导和整体规划,严重阻碍了哈尔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3. 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力度不大

哈尔滨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看来,其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力度还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保护、开发和利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政策保障;资金投入少,对一些物质类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维修资金投入不足,造成一些资源遭到破坏;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不够,缺乏整体的规划,宣传力度不强,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方式也比较单一,缺少创新意识,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与其他种类资源的整合不够,没能形成发展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合力。

(二)哈尔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对策

1.正确认识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保护、开发和利用好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是我们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要坚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进行党史的宣传和革命传统教育,引起全社会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价值的高度重视,从而提高全社会自觉保护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意识。特别要强化领导干部和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历史观念,不要把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当做城市发展的包袱,而应看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和动力,把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真正纳入到“文化兴市”、建设“文化名城”的规划中,从思想和行动上都实实在在地体现出来。

2.建立科学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管理体制

应该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管理,还要建立包括各个相关部门组成的全市统一协调的领导小组。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体制,才能够使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能够做到统筹考虑,总体规划、具体实施。

3.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现存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

应该从有利于哈尔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把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纳入法制化、科学化轨道,坚决杜绝一切破坏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行为和现象。

4.加大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为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加大资金的投入。同时,要以政府财政为依托,以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为辅助方式,建立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基金会。提倡鼓励集体、民间投资,提高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实效,切实解决资金问题。

红色资源保护条例篇3

【关键词】鄂豫边区红色旅游区域合作科学发展

鄂豫边区被称为将军的摇篮,红军的故乡,有着美丽的 自然 风光,堪称绿色生态海洋。鄂豫边区指的是以传统的“大别山区”为核心的邻近区域,主要包括河南的信阳市和湖北的孝感市、黄冈市,是 历史 悠久的革命老区。如何加强区域合作,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促进该区域红色旅游科学发展,是促进该地区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鄂豫边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再认识

所谓红色旅游,是指以

三、实现鄂豫边区红色 旅游 资源 科学 发展 的对策及建议

1、以红带绿,以绿促红,进行整体科学规划。边区红色旅游要实现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先进行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边区各地方政府、各部门之间应加强区域间和部门间的合作,组织专家学者在广泛调研基础上,结合边区红色旅游的特性和 规律 ,全面制定出区域整体规划方案。集中建设,大力发展,策划具有震撼力、吸引力的项目,突出鄂豫边区红色旅游的鲜明特色,打造统一的红色旅游精品。本文认为,以 “风云大别山 红绿总相宜” 作为大别山红色旅游的整体形象定位是合乎实际的。要推行以红带绿,以绿促红的旅游开发策略,以“红”感召市场,以“绿”拓展市场,以体验型休闲度假引领市场,以文化助推旅游市场。

2、整合多种旅游资源,加强资源深度开发。本来鄂豫边区旅游资源极其丰厚,红色旅游资源自身厚重、聚集,特别是伴随生态资源、森林资源、山地资源和众多的革命文化资源、民俗民风资源,是一座旅游资源宝库。多种旅游资源的整合就是要求在进行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时,充分利用区域内各种资源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深度开发。这不仅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需要,也是红色旅游特点所要求的。这是因为红色旅游的游客群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市场范围相对狭小,在相同的条件下,一般游客是不会把红色旅游作为首选目的地的。而且红色旅游带有显著的 政治 色彩,客源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把红色旅游资源和其它旅游资源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开发,既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又可以增强红色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实现旅游规模效应。在进行多种旅游资源的整合时,要与边区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走红色与绿色、 教育 与休闲、民俗与乡风、生态与人文、互动与体验等多种形式的结合。

红色资源保护条例篇4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遵义市地处云贵高原大娄山中段,北部与重庆市相邻,南面与贵阳市连结,有黔渝公路、黔渝铁路贯穿其中,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在14~18℃,有乌江河、赤水河流经境内,旅游区内地貌类型复杂,东部主要分布着广泛的岩溶地貌景区。为了打造遵义市红色旅游,遵义市先后投入3亿元人民币修建了遵义会议陈列馆、四渡赤水纪念馆、娄山关景区、天梯等重大红色旅游工程项目,并对红军烈士陵园进行了整修,从发展红色旅游经济竞争角度出发,遵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红色为先,全面推进,“三片一线,立体开发,全面拉动”的总体规划思路,即,以“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关大捷”、“突破乌江”等一类红色旅游产品为重点开发对象,全面推进生态旅游、国酒文化旅游、地域文化旅游、茶文化旅游、温泉休闲度假村,乡村旅游发展。“三片”即为遵义会议会址系列,包括红军烈士陵园;娄山关区域及乌江区域。“一线”即为以四渡赤水品牌为载体具有代表性的革命纪念点,立体开发,主要是以红带绿、以红带酒、以红带茶、以红带史为主体的立体开发。

2遵义红色旅游发展的优势

2.1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旅游资源主要以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烈士墓园及纪念塔、娄山关红军战斗战场、天门洞抗战大后方观光区及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遵义市还有遵义市凤凰山森林公园、赤水河景区、湄江河沿江风景带等自然景观和以海龙屯为代表的历史景观。

2.2气候宜人遵义市虽地势起伏大,地表崎岖,岩溶地貌地形分布广泛,但位于气亚带中的亚热带,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东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皆适合旅游。

2.3独具特色中共遵义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同时也给遵义市带来了浓厚的红色文化财富,赋予了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内涵,在发展红色旅游过程中,遵义不仅有独特的红色文化优势,还有独具风格的酒文化(国酒茅台)、茶文化(遵义毛峰、湄潭翠芽)、黔北民风民俗文化、黔北饮食文化、傩戏文化等特色文化,且部分地区民风古朴,原生蕴味浓厚。

2.4国家政策扶持遵义是革命的圣地,遵义会议名扬中外,先后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卫生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名酒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发范例奖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并连续5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连续3次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同时,遵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等先进单位。

3存在的问题

3.1基础设施不完善由于整个西南地区地势崎岖,地形起势较大,地貌复杂,多喀斯特熔岩地貌,不利于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的规则和建设,再加上经济水平较低,发展缓慢,配套设施、设备跟不上旅游的发展步伐和需要,技术条件落后,不利于与周边及其他发达地区的信息交流,不具有资源共享的条件。虽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其有所改观,但其交通的落后仍然死制约经济、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因素。

3.2规划不合理在长期的开发过程中,其旅游资源及项目都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规划和开发体系,呈现出分散布局,引力不足,不具备由中心向的扩散优势,开发秩序较为混乱,没有形成有序开发的综合体系,综合效益不明显。

3.3红色文化内涵不足,主题不够突出由于本地区旅游资源较为分散,文化特色较为单一,往往跟风其他省区的发展模式,重复建设。主题不具有自己的特色,不具有市场竞争力,比较效益低,缺乏对红色文化的充分挖掘和潜力的发挥,同时还缺乏对其他文化与红色文化的链接与创新。

3.4开发与保护的失调,古风古貌破坏严重由于旅游业是一门综合性生产业,具有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其经营者往往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获得高额收益。同时一些旅游景观古风古貌已遭到严重破坏。例如,遵义会议会址的免费开放,虽然一方面对开展爱国教育有重大意义,但随着其不同层次旅游的增多,这种红色文化的地位便无形中受到了贬值,大多数人并未理解红色文化的真正意义而到会址随便看看,并不十分珍惜其旅游文化,同时还造成旅游资源的破坏,而使得一些红色旅游资源失去原有的古风古貌和意义。

3.5宣传力度不够,品牌不突出红色旅游产品宣传不力,方式单一,网页更新慢,设计质量低,视觉效果差,信息资源不充分,不能让旅游者充分了解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此外,品牌效应不突出,不具有市场竞争力。

4对策与建议

4.1加快经济发展,完善基础设施由于贵州位于西部地区,整个经济状况相对落后,而遵义作为贵州的第2大城市,虽然近年来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红色旅游的总体发展却不容乐观,与其他省区还存在较大差距,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将直接决定该地区的旅游发展进程和水平,列如大部分投资商都比较偏向于向经济、环境等各方面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进行投资,从吸引投资方面来说,经济水平的落后也削弱了外界向本地区的投资力度。

4.2合理规划,优化组合针对红色旅游景点分散、景点多、线路较长、线路设计不连贯等不利因素,必须重视合理规划,优化组合。合理规划不仅只指旅游区旅游资源的的合理规划与布局,还包括旅游区旅游资源与旅游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例如,旅游资源与交通线路、酒店、旅店、车站、飞机场等基础设施的连接。优化组合也不仅仅只表现为区内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还表现在旅游区与旅游区之间的优化组合。例如市区内的旅游区之间、市区内旅游区与周边的旅游区之间、该市区旅游区与其他省市区旅游区之间等的优化组合。

4.3加大开放力度,实现与周边旅游城市的对接例如实现重庆市和贵阳市的两个城市的对接,发挥遵义市作为贵阳市与重庆市之间的枢纽效益,依托重庆市广大的市场,发挥贵阳作为省会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其长处和优势,实现经济由中心向沿线的辐射和扩散效应,发挥其两大增长的作用,在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大其开放力度,与周边地区实现全方位的资源信息交流,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4.4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政府应对本地区相关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引起了高度重视,特别是旅游业对一个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将不可容忽视,政府应大力支持以遵义会议会址为代表的遵义红色旅游的发展。

4.5加大投资,优化投资环境一个地区,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旅游的开发,都必须要有资金作为保障,资金的充足度直接影响着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此外一个好的投资环境才有利于旅游业及其相关旅游业的发展。红色旅游作为一门新兴的旅游产业,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投资政策不完善,投资环境不良好,投资力度不到位,遵义与其他旅游城市相比,投资环境不容乐观,在经济发展、交通规划、基础设施等方面都不具有比较优势,外界向本地区的投资力度相对较弱。

4.6增加科技投入培养高层次的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增加科技投入可能带来相关环境的改变,有利于科学化管理体系和运作体系的形成。一个产品服务质量的提高,仍然需要高素质和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因为旅游业本身就是一门服务性行业,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比较高。其次,科技投入不仅表现在管理服务上,还表现在对设施设备的投入,现在旅游景区娱乐设施多样,娱乐方式丰富多彩,刺激性强,这正是很多旅游者出游的一大需求。

5保护措施

5.1合理开发,有效保护旅游资源是有限的,人们在开发的同时不能只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其次,旅游资源具有稀缺性,如果开发不合理,将会对旅游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和损失,所以,在开发的同时,应坚持合理开发,适可而止的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旅游与经济、社会、资源、人口的关系,实现旅游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红色资源保护条例篇5

[关键词]红色旅游;桂林红旅资源优势;体验式旅游

近几年来,红色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人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情怀,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充分凸现了其特有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广西桂林市不仅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水风光,也蕴藏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今后怎样深度挖掘开发当地的红色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旅客,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问出一条新路子,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2009年12月,我们得到桂林市民族委员会的课题资助,在龙胜各族自治县民族委员会以及旅游局负责同志的帮助下,深入到龙胜各族自治县实地考察了当地的红色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情况,并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旅游工作者进行了交流,以下是我们在此次调查后关于如何提升桂林市红色旅游所作的一些思考。

一、红色旅游发展简述

红色旅游主要是基于其游览内容的特点提出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将“红色旅游”这样定义:“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比较公认的红色旅游的概念是“以参观红色景观为主要内容,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这里的红色景观是指与中国革命有关的各种红色旅游资源:包括革命遗址、纪念场所以及与之相关的人造景观,其中革命遗址主要包括会议会址、革命活动旧址、伟人故居和战场遗址等;纪念场所主要包括纪念馆、博物馆、陵园等;人造景观主要包括雕塑、石刻、主题公园等。

20世纪90年代红色旅游就已兴起,早在1999年,广西自治区旅游局和百色地区旅游局就推出了“邓小平足迹之旅”,将革命、民族特色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开创了红色旅游的先河。而真正让红色旅游成为重要专项旅游,则是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该《纲要》就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总体布局和主要措施作出了明确规定。提出在2004年至2007年培育形成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配套完善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重点打造100个左右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以形成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大格局。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将2005年确定为“红色旅游年”。在此背景下,红色旅游迅速升温,各省市都纷纷制定相应的红色旅游规划,积极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2005年3月21日,为了推进广西全区红色旅游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自治区旅游局联合召开全区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全国发展红色旅游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广西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方案编制工作。广西区旅游局提出了红色旅游开发建设总体方案,初步构建“一个红色旅游中心、两大红色旅游主题、两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三大红色旅游品牌、五大红色旅游区、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点)”的广西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框架。2005年,广西红色旅游启动仪式在百色起义纪念馆广场隆重举行。目前,广西有2条线路和2个景区分别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名录》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其中,桂林市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旧址、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贵阳―凯里―镇远―黎平―通道―桂林线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

二、桂林发展红色旅游的资源优势

据不完全统计,桂林市红色旅游资源现存多达60处以上,1931年1月至1934年11月期间,中国工农红军曾经三次路过桂北地区,途径灌阳、全州、兴安、资源和龙胜五个自治县。抗战时期,桂林又成为八路军重要的活动地之一。因此留下了一批珍贵文物和英烈的纪念陵园,特色鲜明,文化深厚,非常具有纪念意义和开发利用价值。其中,以抗日为主题的景点,主要集中在桂林市区,主要有: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城北路军需物资转运站旧址、《救亡日报》社旧址、广西省立艺术馆旧址、七星公园内的八百壮士墓等。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景点,主要集中在桂北,以兴安县为中心的湘江流域一带,主要有:兴安县的界首红军堂、界首红军烈士墓、华江干家寺红军标语楼,兴安县红军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老山界景区、光华铺烈士陵园、界首光华铺阻击战战场旧址、红军中央军委机关驻地旧址景区等。灌阳县有文市镇田心村的红军标语、水车乡夏云村的红军标语、新圩阻击战战场旧址、红七军司令部旧址、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全州县有红七军前委旧址、脚三铺阻击战战场遗址、易荡平烈士墓。资源县两水乡风水村红军标语。龙胜各族自治县拥有平等乡龙坪寨的红军楼、审敌堂、红一军团政治部旧址、红军烈士墓,小江红军烈士墓、太平村的红军洞、平等红军烈士纪念塔;伟江乡新寨红军烈士墓、潘寨的红军桥;马堤乡芙蓉村的红军标语、红军戏台、“飞行会议”旧址和东升的中央机关旧址,万人界红军烈士墓;泗水周家村的光明岩红军标语、龙坪红军军委旧址;三门镇的龙塘界红军烈士墓等红色景观。

三、桂林红色旅游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景点缺乏日常维护,发掘力度不够

当年红军为了躲避军队的追杀大多选择走山路,因而桂林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红色旅游资源,遗留下来的景点也多分布在各县的偏僻山区。目前除了几个已被列为重点文物的景点得到较规范的保护外,其他特别是散落在偏远处的景点,则缺乏日常维护,任其杂草丛生。位于龙胜泗水乡周家村北的光明岩红军标语,是1934年12月6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三军团某部首长曾经在此崖下面会见当地瑶民,指出革命前途,岩壁侧下方留有当时红军书写的标语:“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继续斗争,再寻光明!”但是如果没有知情人的指点,很难辨认上面的字迹。又如,位于龙胜平等乡龙坪寨的龙坪红军楼,该楼为当地侗族特有的四角形鼓楼。1934年12月10日,中央红军第一纵队突破第四道封锁后到达龙坪寨,当时、邓发等领导人曾经就在此寨鼓楼指挥红军救火。另外还有湘江战役遗址。据专家研究,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第一次 大的战斗,也是最惨烈的一次战斗,无论其规模还是战斗之激烈,或是对红军的影响,都被认为是长征之最。经过湘江战役,红军由最初的7万多人锐减为3万多人,兵力损失近4万,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度开发的景点。但至今这些景点开发都还处于较为粗放的状态。

(二)基础设施陈旧,影响游客进入

桂林红色旅游景区所在地大多数经济基础薄弱,区位条件欠佳,多为山区和丘陵地带,道路交通状况不好,导致游客可进入性差。例如,龙胜县除了一条国道线是二级公路外,其余都是等外公路;景区内红色旅游景点大部分没有等级公路连接,平等线、伟江线、马堤线等大部分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点)由于地处边远,建设难度大,景点之间路线距离虽然不是太长,但需要翻山越岭,交通非常不便,游客难以到达,严重制约游客进入度。此外,目前大部分红色旅游景区设施不完善,还缺停车场、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供排水管线、供电线路、公厕、环保消防设施、旅游步行道、陈列展厅等。这些项目如果长期建设滞后,将无法满足游客的要求,势必影响今后红色旅游的长足发展。

(三)景点功能单一,项目单调,影响游客兴致

桂林大部分红色旅游景点都是单一的纪念性场馆,通常,只有在特殊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日前后、某些党政重要会议召开前后,才有一些单位组织人员去一些重点景区参观,平时则免不了“门庭冷落车马稀”。有些景点缺乏休闲游憩功能,游客停留时间短,往往是走马观花,旅游经济效益极低。有些景点,革命历史文化挖掘不够,表现方法比较陈旧,缺乏震撼力和感染力,难以引发游客的共鸣。这些景点旅游资源亟待整合形成综合型、复合性的旅游产品。如,1934年12月,红军长征突破的第四道封锁线,抢渡湘江,翻越老山界,于12月5日起先后从西延(资源)和兴安进入龙胜县。在龙胜县的泗水、马堤、伟江、江底、乐江、平等等地驻扎、休整,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境内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当年红军领导人和广大指战员身体力行,关心群众利益的感人事迹,至今传为佳话。因此,应该通过适当方式将其整合,尽可能还原当年红军经过此地时给各族同胞宣传革命的道理,播下革命的种子,唤醒各族人民反抗压迫的意识,与当地苗、瑶、侗、壮少数民族百姓结下鱼水深情的历史场景。要充分挖掘景点背后的真人真事,突出红色旅游的人文品位。有关红军的诸多史这实,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认真细致地挖掘与整理。

(四)缺少资金和尊龙凯时最新的技术支持,红色旅游产品和系列商品开发薄弱

由于受到资金投入少的制约,加上本地专业人士稀缺,处于桂林市周边县区的红色旅游资源不仅旅游产品挖掘开发不够,而且缺乏富有本地特色、包装精美、具有纪念意义的红色旅游系列商品。如红色土特产品、红色旅游特色餐饮、红色手工艺品、红色旅游纪念出版物等。这大大影响了桂林红色旅游的知名度。

四、开发与提升桂林红色旅游的策略

第一,依托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相结合,提升红色旅游品位与知名度。与一般山水人文景区不同,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强调以红色为基调,把爱国主义情感融入其中,体现人文精神与时代背景,同时又要结合自然环境,形成绿色生态为补充的结构,深度挖掘红色旅游沿线的自然旅游资源,与当地旅游资源整体联动,促进当地旅游经济上档次、上水平,促进当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我们可以设想,一是采取“红情结合”,就是借助民族风情游推进红色旅游。例如,龙胜各族自治县总人口17.2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96万人,占全县人口80.75%。主要有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早在1983年就正式开发旅游,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该地区的民族风情游非常著名,已经开发经营白面瑶寨、细门瑶寨、大唐湾民族山寨、黄洛瑶寨、金竹壮寨、银水侗寨等20多个景区点。通过这些较为成熟的点,将红军过少数民族地区的真人真事、逸闻趣事编辑整理,以民族歌舞、说唱的表演形式将重要的一些历史场景展现出来,充分调动人们进一步了解历史的愿望,进而吸引人们深入实地体验感受的欲望。二是采取“红绿结合”,就是依托自然风光将红色旅游融入其中。实践证明这是值得采取的有效对策。龙胜各族自治县很多“红色”景点本身就身处风景优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地方。2005年以来,当地旅游局根据资源的情况如将“红军岩”纳入被誉为“人间瑶池”的温泉旅游度假区规划范围,列入了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军楼”纳入龙胜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被自治区列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与当地自然资源结合,在组织大家参观红色景点时把这些绿色景点串联起来,进行有效的开发,既增强了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又推动了当地周边环境的改善,当地少数民族百姓也从旅游中得到实惠,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旅游进入难问题。推进红色旅游,资源是基础,可进入性是关键。要以道路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改善景区的交通条件,形成便捷、快速的交通网络。例如,可以根据山区特点,根据当年红军经过的线路,开辟徒步小道,在目前条件下,既经济又实惠。这既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喜欢徒步健身的要求,又让人们亲身体验到红军长征的艰辛。对于较远距离的不同景区,可以借鉴四川九寨沟的经验,开发小型环保观光车,将不同景点串连起来,形成整体效应。

第三,科学细分客源市场,拓宽红色旅游市场渠道。要改变传统的革命传统教育单一观光旅游模式,探索开发一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参与性强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首先,必须科学细分客源市场。根据不同人群,一类以青少年为主要客源对象;二类以干部为主要客源对象;三类以老年人旅游客源为主要客源对象;四类以特定团队为主要客源对象。然后,针对不同对象,设计不同的主题,例如针对青少年,启动修学旅游市场,即将旅游目的地与短期教育培训相结合。发挥红色旅游作为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作用。针对以干部为主的客源对象,启动体验式旅游,突出干部的党性修养锻炼。针对老年人为主的客源对象,可以设计家庭式的休闲模式,他们时间充裕,喜欢回忆往事,用红色旅游品诸如红军床、红军被、红军鞋、红军衣等物品进行家居整理装饰,让他们亲自感受,慢慢体会。

第四,突出特色、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在旅游产品定位上要充分挖掘本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和红色精神内涵,着重突出当年红军经过少数民族地区,如何促进民族团结,在民族危难之机,如何发挥大后方的作用,全力打造独具民族特色的“红色桂林”主题形象。善于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红色旅游线路、主要战斗场景进行模拟,通过网络不断推出新的旅游项目。

红色资源保护条例篇6

关键词:红色旅游科学发展观

发展红色旅游,是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先进文化和振奋民族精神,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加快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壮大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的一项政治、文化、经济和战略性工程。目前,经过地方政府的多年探索,在党中心、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集中强势的宣传下,红色旅游已经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总结多年来我国红色旅游发展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教训,深入研究和探讨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科学有效地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最大化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促进红色旅游的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

红色旅游应遵循的发展规律

红色旅游承载着多元平衡的发展使命,它既是教育阵地,也是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综合性经济产业;既体现一种政治行为,又体现一种经济行为。有效地发挥红色旅游的各种功能,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来发展。

坚持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发展红色旅游,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突出红色景点革命传统教育的属性。“红色”是红色旅游的内涵、资源、特色、品牌,是红色旅游的突出特质。红色旅游必须考虑资源特色和社会影响,保持红色资源的真实性、思想性、教育性和严厉性,这是由红色旅游发挥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等政治思想教育功能的需要所决定的。因此,发展红色旅游,一要力避轻视历史,红色旅游本身就是历史旅游,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二要力避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中,不要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真谛的媚俗文化。三要力避红色旅游景点重复建设和红色产品雷同开发。四要力避不切实际地盲目贪大求全。

坚持旅游经济的发展规律。红色旅游不仅仅是一种宣传教育性的政治活动,从本质上讲,它更是一项旅游活动、一个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因此,和开发其他旅游产品一样,必须牢牢把握旅游经济脉搏,按照旅游经济的规律,始终以市场需求和公众爱好为导向来开发红色旅游产品。红色旅游消费需求如何满足,直接影响着资源向效益的转化,这是检验和评价红色旅游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此,应当做好两项工作。一是提升产品化水平。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只有把红色旅游的主题回归到历史文脉的人文精神和地域文化中,才能保证其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和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同时,红色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在于其吸引性。建好红色景点、红色基地、红色旅游线路的过程,也就是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要培育红色旅游的持久吸引力,就应当在保证思想性的前提下,从创新性、丰富性和整合性加以构建,努力提高其观赏性、趣味性和可参与性,达到寓教于游、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二是提高产业化水平。现在,世界各地都在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文化内涵,延长客人居留时间,将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变成可看、可欣赏的产品,并与娱乐休闲、购物、居住等多个要素搭配起来,使客人在愉快的消费中获得享受。因此,应当深度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形成行、游、住、食、购、娱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实现红色旅游产品从经营资源向经营文化升级,从追求数量规模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

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观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不仅在国际上受到普遍关注,在我国也同样得到高度重视。勿庸置疑,旅游业的存在依托于对环境、资源、生态、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旅游业的存在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天然的一致性。而以红色历史遗存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既是稀缺的、又是不可再生的和不可替代的,对其开发、保护和利用成为旅游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课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非凡性决定了发展红色旅游必须抓住三个重点,处理好两个关系,实现五个效益。

红色资源保护条例篇7

榆林从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到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直到建国后,其红色资源在陕北乃至全中国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红色旅游已经成为潮流,榆林的红色文化旅游也蓬勃发展,分析其开发中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应对策略,对促进榆林红色旅游业发展,增加人民收入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榆林;红色旅游资源;困境;对策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榆林是陕北革命的策源地,红军万里长征的落脚地,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是陕北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24年李子洲在绥德建立西北第一个党的组织,1927年10月的清涧起义,打响西北地区革命起义第一枪,1947年党中央转战陕北是中国革命向胜利进军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在榆林留下了许多具有纪念意义的革命旧址和遗址。因此在榆林这段红色历史的洪流中,产生了众多的革命历史人物及遍布全境的革命历史遗迹,其中极具开发价值的红色旅游资源有20余处。榆林在陕北红色旅游资源中占据的地位丝毫不逊色于陕北革命老区延安,但相较于延安枣园、杨家岭、王家坪革命纪念馆的火爆场面,榆林红色旅游景区则要冷清许多,只有少量红色景区年待客量在一万左右。榆林拥有极其丰富的红色资源,但是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发展中面临困境。

一、榆林红色旅游资源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一)榆林红色旅游资源地点分散,集中整合困难榆林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红色资源20处,其中转战陕北期间的旧址8处。以转战陕北为例,途径榆林境内的地点就有40余处,包括清涧县徐家沟、枣林沟,靖边县青阳岔、小河村,米脂县杨家沟等地,足迹几乎遍及整个榆林。在地域分布上看,清涧县在榆林市最南,神木县在榆林市最北,两地相距大约300公里,地区跨度大,风景地貌各不相同,且各具特色,文物、资源集中不易,以延安举例,枣园、杨家岭、宝塔山等景区相距最远的不过5公里,景点密集,独具特色。

(二)榆林红色旅游宣传不足在延安枣园和王家坪革命纪念馆门口随机采访游客,询问他们游览完延安的景区是否意愿去榆林红色景区。得到的答案大部分是不会去,理由有以下几种:1、都是红色景区,延安和榆林同处陕北,两地红色文化无太大差异,不值得重复游览。2、一半左右的游客是旅行社组团,没有去榆林的计划。3、极少数游客知道榆林有红色旅游景区。榆林拥有红色旅游资源50余处,但因宣传不足导致外地游客来陕北参观只知延安不知榆林。

(三)文物种类单一,且重复率高以转战陕北为例,在榆林居住、工作过的地方主要有青阳岔旧居、小河旧居、王家湾旧居、杨家沟旧居、神泉堡旧居等,每个景点都有许多相同之处,雷同现象十分严重,陈列室的文物种类单一,缺乏动态的模拟场景,且以照片、文字居多,游客游览模式趋于走马观花,达不到红色旅游的目的。

(四)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利在这次榆林学院2015年“美丽中国行”的暑期实践活动中,我们在去往神木县天台山的刘志丹东渡黄河革命纪念馆的路上,道路两侧无指示牌且较狭窄,交通条件较差。据了解,榆林的红色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各县区,县区的旅游业开发时间晚,景点的道路大多以村道山路为主,崎岖难行,交通条件严重制约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甚至在一些景区的老窑洞坍塌损坏严重,硬化等设施不够完善。

二、发展榆林红色旅游资源的对策

(一)依托矿产资源、风景名胜、红色资源等“黑-绿-红”资源模式,加大宣传榆林红色旅游资源榆林以煤炭、天然气、电力、化工为支柱型产业,这些矿产资源占到整个陕西省的矿藏资源的95%。1998年国家发改委就把榆林定为部级能源化工基地,2014年榆林全市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省第二,西部地级市第三,成为陕西省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这些黑色的资源是榆林经济发展的动力,其工业区以煤炭产业为主,这可以借鉴德国鲁尔区,将工业区进行环保整治,形成特殊的工业旅游体系,利用“黑色”资源发展“黑色”旅游业。同时可以利用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吸引游客目光,榆林地处黄土高原和大漠草原接壤处,自然风景独树一帜,其中有“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匈奴遗都统万城、沙漠淡水湖红碱淖、靖边波浪谷丹霞地貌、道教圣地白云山等,都聚集了大量游客,利用自然生态,打造“绿色”旅游。榆林市现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个,是名副其实的陕北民间艺术之乡,民歌、秧歌、剪纸、石雕等独具陕北特色的文化闻名中外,榆林独有的风俗习惯、小曲、唢呐、土炕等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国内外游客。榆林市政府可以结合“黑” “绿” 风土人情的旅游模式宣传红色旅游文化,延长游客在当地旅游时间,增加榆林旅游产业收入。

(二)利用“一线一馆两园六景区”开通旅游专线榆林总人口338.39万,人口众多,开发周边游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榆林可以利用“一线一馆两园六景区”开通旅游专线,一线一馆两园六景区是集榆林红色文化展览馆、佳县东方红纪念园两个红色旅游主题纪念园,米脂杨家沟景区、绥德疏属山景区、佳县神泉堡景区、靖边小河景区、横山波罗堡景区、神木天台山景区为一体,将旅游景点线路改造成一条公交线路,采用“一站式”做法,旅游日期可定为1-2天,适合榆林境内市民周末出游或小长假游览。外地游客精品路线的旅游日期可定为2-3天,沿途可添加陕北特色,歌舞表演,依照自身条件进行实地体验,游客既可以体会抗战的不易,又可以增强民族荣誉感,培养爱国情怀,体现榆林红色旅游的价值。

(三)修缮基础设施,保护文物,扩大宣传修建一条便捷的旅游道路,打开景区向外发展之路,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特色,知道榆林的红色历史,才能将榆林红色文化旅游宣传出去。“酒香不怕巷子深”,岂知再好的美酒如果不大力宣传,也会埋没在本地,不会走的更远。现在许多文物是新修的假文物,这些文物就失去了它本身的年代意义及使命。文物的保护重在不要遭到破坏,在破损的文物上要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恢复原貌。

(四)加强区域旅游协作,互利共赢同为陕北地区,延安红色旅游文化的成功值得借鉴。既要立足于当地,又要放眼全国,加强与外界交流、学习,引进成功经验,结合榆林实际情况,依托高校、旅行社等机构实时更新旅游动态,做好向内向外宣传,建立有关“红色景区解说员”的组织,依靠解说员的讲解,使二维的图片、文物变得鲜活、立体,重现革命场景。在2015年六月,榆林市与西安签订了《榆林•西安旅游战略合作协议》。该协议标志着两市今后将在旅游文化领域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相互之间实施客源互送,成果共享,同步营销的战略方针,全力拉动两市旅游共同发展。实现“走出去,走进去,引进来”的互利共赢模式。

红色资源保护条例篇8

关键词 广东 森林旅游 地域性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s78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6.071

diver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guangdong forest

touris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ode

tan shilin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 tourism in guangdong, such as "urban forest recreation religious and cultural experience", "wetland park eco-cultural experience", "comprehensive ecotourism featured holiday products" and "comprehensive eco-tourism resort features tourism product "and" marine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cluster development, "zhanjiang mangrov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tourist attractions, guangdong forest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a wide range of patterns and distinct regional pattern, and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basis.

key words guangdong; forest tourism; regional; diversification

1 广东森林旅游具有多元化的森林旅游模式

(1)“城市森林游憩 宗教文化体验”: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特色。观音山森林公园位于工业城市东莞市内,总面积26000多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9%以上,山势雄伟、林木茂盛、佛教文化浓厚,是一个集生态观光和佛教文化为一体的主题公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公园里不仅鸟语花香、仙泉瀑布,负离子含量极高,是城市人游憩的好去处,并且有产生于盛唐时期的、全世界最大的玄武岩观世音菩萨像雄踞观音山顶,被誉为中华第五佛教圣地,可谓“南天圣地、百粤秘境”,公园里的仙宫岭是道教胜地,因此,山林里充满了各种与佛、道两教有关的传奇故事,引人入胜,慕名而来。公园充分借用这一森林资源优势与宗教文化特色,开发各类旅游活动。例如,与中国佛教文化研究会、西安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临潼博物馆联合主办“东莞观音山恭请佛祖真身舍利暨佛教文物展”主题活动,吸引广大游客前来;又例如,拓宽森林资源的欣赏价值,形成集种植、授艺、观赏于一体,展示新时期生态农业的植物园旅游,吸引国内外果农、花农、树农和城市居民前来学艺及亲近自然,效果很好。观音山森林公园的这种旅游模式,对粤东地区的凤凰山公园、粤北地区的南华寺及其周边森林公园等有较强借鉴意义。

此外,作为我国首家民营部级森林公园,其坚守“森林生态保护与森林景观利用并重的原则”,借势森林旅游业,有效拉动了区域经济增量,这就为其它森林公园吸引民间资本进行森林旅游开发,促进林业各类要素的合理流动与开发,为增强林业产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2)“湿地公园 生态文化体验”:肇庆星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特色。星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广东肇庆市区,占地面积998公顷,其中湖泊湿地面积达624公顷,主要包括星湖省级湿地公园和东调洪湖两部分。作为广东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湿地之一,公园的特色在于:以湖泊湿地为主体并包括森林沼泽、草本沼泽及人工池塘湿地的复合型湿地系统,以“七星岩”为主体构成的湿地区域独特的熔岩地貌,以水禽为代表的湿地生物多样性。

星湖湿地作为广东省西江流域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公园内我国亚热带地区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通过湿地公园建设。公园注重发挥湿地及其片区在生态旅游、科学研究、生态保护、生态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的作用,主打“湿地森林旅游”品牌,通过加强湖内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开发以湿地景观、鸟类资源等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和生态文明教育,从而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该地区湿地系统对肇庆以及珠三角等区域极为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与支撑功能,取得很好的旅游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从而于2007年被国家林业局审定为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国首个经政府认定的湿地公园,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和中国第一批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入选“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公园”。

(3)“综合型的生态旅游 特色度假旅游产品”清远笔架山风景区旅游特色。清远笔架山旅游风景区位于广东粤北地区的清远清新县笔架山林场境内。作为一个以纯天然为主的生态旅游度假区,被誉为“全国十大生态旅游圣地”。由于得到有效保护,并且开发时间相对较晚,该公园生态性韵味浓厚,并且此开发的旅游产品也主要以生态性、无污染、就地取材为主,形成了品种多样、较为丰富的旅游产品,例如,天然氧吧、森林探险、生态休闲、林区及动植物观光、森林科普、沟谷休闲等,其中,峡谷漂流、溯溪探险是笔架山公园的两大特色旅游产品,深受游客喜爱,闻名四处。

笔架山气候宜人,极具原始生态特色,水资源丰富,水质清澈,因此其一大特点为一年四季均可开展漂流活动,这在全国甚至全世界也不多见。峡谷漂流分两段,上游河道落差大,水流急,弯道多,因而更具挑战性,被称之为“勇士漂”,下游河道则相对和缓,流程较长,可欣赏沿途美景,因此被称为“逍遥漂”。公园借用原生态的河流,于2000年开创了清远笔架山峡谷漂流,全长8.5公里,漂流时间为130分钟。日接待能力5000人次以上,因而享有“广东第一漂”美誉,前来体验的游客尤其是年轻人络绎不绝。是2001年全国第二届漂流大奖赛赛址。

(4)“海洋文化 旅游资源群聚开发”湛江红树林部级自然保护区旅游特色。广东濒临南海,具有海洋气候特色,因此其沿海森林文化及旅游开发也成为一大特色。湛江红树林部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大陆的最南端湛江,始建于1990年,保护面积20278.8公顷,红树林植物15科24种,鸟类194种。红树林部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大陆沿海红树林面积最大、种类较多、分布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该自然保护区内,仪态万方、层林叠翠的海上森林与碧海蓝天、红土风情编织成优质的森林旅游胜地。该保护区的一大旅游旅游是被誉为“海上森林”的红树林,独特的根系结构筑就“绿色长城”;奇妙的胎生现象、惊人的泌盐本领,形成了神奇的“红树林世界”。第二大旅游资源特色在于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可谓动物的海洋乐园:如款款蠕动的海螺、飞身而跃的弹涂鱼、张牙舞爪的招潮蟹、红林片片、百鸟飞翔,生机盎然,生态和诣之美景尽收眼底。

2 广东森林旅游文化模式开发的建议

2.1 坚持广东森林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的旅游开发理念,实质上是森林文化精髓的体现,要求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到生态性、人文性和发展性的有机结合。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地域实际情况以及景观异质性。根据广东的实际情况,建议在森林旅游开发中要坚持保护优先、突出特色、强调体验、和综合开发等四大原则。

首先,要将森林资源与森林文化作为宝贵的财产和文化进行保护。依据森林旅游资源生态优越性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森林是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旅游要可循环,关键在于森林资源能否保持原生态性和自我发展性,换而言之,不能因为过度开发森林资源,而导致旅游文化和景观受到破坏。

其次,突出优势特色的原则,把森林资源的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出来。森林旅游要避免同质化、平庸化等危机,就要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把地方社会经济因素和旅游品牌结合起来,尽可能开发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尽可能突出特色,形成强大的旅游吸引力和完整独立的旅游形象。

综合开发要求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通过文化内涵挖掘、基础硬件完善、旅游产品多元、导游队伍强大等方式,确保森林旅游成为一种推动经济发展的行业与领域,从而实现保护―开发―保护以及生态旅游―人文旅游―经济旅游的综合性、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

2.2 构建广东森林旅游开发的多元化模式

根据广东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景观状况,可以将广东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和景观的开发模式分为以下几类:(1)城市森林公园旅游文化模式。主要是指广州、深圳珠三角各城市等,在这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要结合城市生活节奏快的、市民素质高的特点,注重保护好森林生态,尽量保持原生态,以休闲型、环保型的森林旅游为特色,为市民提供良好的休闲游憩场所。(2)山区生态森林园区旅游文化模式。主要是指粤西北地区,如在韶关、云浮、肇庆等地市,结合其地貌和森林资源,积极推行开发型、保护型的森林旅游,为欠发达地区走出一条既能保护森林生态,又能通过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进行积极的探索,从而充分发挥旅游经济的持续优势。(3)综合型森林旅游文化模式。“部落文化”(如客家、潮汕) 森林文化 红色文化所构成的综合性旅游开发模式。例如,在梅州、河源、惠州等客家聚集地方,以及潮州、汕头、揭阳等潮汕文化地区,通过挖掘森林文化和当地风俗文化的结合点,形成独特的体验型、文化型旅游开发模式,做到文化兴市、文明共享。(4)沿海湿地森林文化模式。主要是依靠沿海城市,结合丰富的海边森林和湿地景观,进行海陆空联动的旅游开发模式。如在湛江、阳江、珠海、惠州等地区,深入弘扬湿地文化和海边生态文化,通过这种独一无二的文化模式,为建设宜居城市和美丽乡村提供旅游开发思路。

2.3 注重以健全规划政策保障广东森林旅游开发

森林、湿地等都是宝贵的生态资源,森林旅游资源是资产,森林文化更是无形的文化财富,因此,随着体制改革和林权确权等工作的推进,要进一步通过法律政策,加强森林资源资产化的管理,促进森林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维护国家的利益。

首先是要完善产权管理,这是森林旅游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核心。通过完善产权制度,为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合理流转、开发和适度的监管提供明确的产权保障,避免纠纷的出现和旅游资源的浪费。其次是要做好森林旅游的总体规划。加强规划是确保森林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的长久保障。要进行动态规划、全面规划。对森林旅游资源的利用,要严格按照“严格保护、统一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对任何利用森林进行旅游开发的行为,在启动前必须认真组织规划和论证。最后是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为森林保护与森林旅游开发提供国家权力支持。森林是宝贵而弱质的产物,必须受到高度重视与格外保护。因此,通过立法的方式,确保关于森林与森林旅游的任何行为都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司法必严,确保蓝天白云绿林青山等美好的生态美景能给予更多的旅游者享受。

课题资金:本文系广东省林业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森林旅游文化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红色资源保护条例篇9

关键词:红色旅游资源 开发 延边州

中图分类号:f592

红色旅游作为国内重要的旅游形式受到了各级政府关注,并在很多地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但一个地区的红色旅游开发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受到了地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国内大多数经济欠发达且红色旅游资源市场认知度较低地区的红色旅游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通过对该地区红色旅游发展的分析,提出建议,以期为地区经济发展及红色旅游资源市场认知度较低地区的红色旅游发展提供相应的借鉴。

一、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基础理论

1.旅游资源开发

从广义角度来看,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一种特殊形态,应具有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开发的一般性特征,且应符合旅游需求发展变化的趋势。吴殿廷等(2007)的研究中指出旅游旅游产品是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并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即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的总和。同时该研究还指出,目前的旅游开发存在广义狭义的两种观点,狭义的观点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发掘和改善,其目的是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广义的观点认为,旅游开发是一种对区域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系统开发模式。

在关于旅游资源开发原则的相关研究中,罗清(2008)指出应注重四方面的内容,一要注重开发与保护间的关系,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以及旅游开发的生态可持续性;二是注意协调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及生态环境间的关系;三是要考虑到旅游开发所具有的综合性特征;四是要注重游客体验性。而在刘红梅(2012)的研究中则强调了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文化原则、美观原则、旅游目的地营销、特色原则、保持原创原则及注重形象原则。

马进甫(2006)提出红色旅游资源的本质在于,对当代人具有旅游吸引力并具备了旅游开发价值的革命历史遗存,具体特征分为以下六点:第一,红色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政治功能;第二,中国的红色旅游是世界的战争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红色旅游资源的存在形式“非实物化”;第四,红色旅游资源的存在形态优化;第五,红色旅游资源是独立性和整体性的统一;第六,红色旅游资源的地域跨行政区域化。

基于上述基础研究的结果,包含红色旅游开发在内的旅游资源开发是一种综合开发的模式,同时考虑到本文所关注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红色旅游资源认知度均处于较低水平的地区更需要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重视其综合性特征,并遵循旅游开发的一般性原则。

2.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旅游开发模式,具有其特殊性。在李宗尧、高舜礼等(2002)的研究中将红色旅游定义为“以革命老区、革命根据地为依托,同时对能有较大教育意义的旅游方式定义为红色旅游”。而在随后的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则明确提出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树立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游览活动”。

目前对于红色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主要有5种。本文采取第一种分类方式。第一,阶段分类法,根据中国革命经历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独有的年代特征,按时间的先后分为:新民主主义时期(1921-1927);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红军长征时期(1934-1936);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第二,国家标准分类法,即分为建筑设施类、人文活动类、革命遗址和遗迹类。第三,地区分类法。第四,目的分类法。第五,资源属性分类法。

通过上述对红色旅游相关资料的整理可以看出,红色旅游作为我国特有的旅游形态不仅具有一般形态的旅游活动所具有的功能及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的教育意义。对此,在卢丽刚(2007)的研究中总结了红色旅游的特点,并在后续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共识。首先,红色旅游是中国特色的旅游产品,其产生及发展离不开中国革命这一特殊的历史“政治背景”,红色旅游资源所蕴含的丰富的革命精神,革命历史对于中外游客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其次,红色旅游是革命精神教育活动,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有效方式,是丰富的精神文明建设。第三,红色旅游具有特殊性与地域性特征。其本质是依托所在地特殊的革命文化遗迹类的旅游资源,对于红色资源的开发应该根据其作为革命圣地和纪念地这一特殊情况,开发特殊旅游产品。第四,红色旅游资源具有丰富性特征。特定的历史年代当中全国各地都在进行着各种形式的革命运动,因此在全国各地都有着自己地方特色的红色旅游资源。最后,红色旅游资源层次的高品位性,其思想层面的价值远远高于其物质价值,红色旅游资源的评级与资源所代表的历史事件的重要性成正比。

此外,目前国内的红色旅游开发模式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观光活动为主的传统模式。第二类是注重休闲娱乐的体验式开发。第三类是观光与体验并重的混合开发模式。除此以外,在针对具体案例分析的研究中学者们也考虑到了不同地区红色旅游发展的特点阐述了特定地区红色旅游开发的模式。如黄三生(2009)的研究中指出红色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区域合作的必要性。卢丽刚(2007)在京九铁路沿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中强调了品牌的树立的必要性。由此可以看出,红色旅游作为特殊的旅游开发形态在遵循旅游开发的一般性原则的基础上应考虑到红色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以及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二、延边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

1.延边州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延边地区红色历史沿革,1907年8月,日本侵略军入侵延边地区,从此延边地区成为朝鲜族抵抗日本侵略点的重要战场;1920年6月4日-7日,北路督军府府长崔镇东率领联合抗日队伍,开展日光山、凤梧洞战役,从此开启了延边地区的抗日武装活动;1920年10月,“珲春事件”日本派2万正规军入侵延边地区;在抗日战争期间延边人民先后发动了“5.30暴动”“8.1吉敦暴动”抗日活动,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战队伍逐渐壮大;在解放战争期间,延边革命根据地起到了巩固后方的重要作用。

从旅游产业发展来看,延边地区的经济较发达,消费水平较高。旅游产业依托于长白山的旅游发展,缺乏其他的有竞争力的旅游吸引物,季节性明显,人口流动性大。区位方面位于我国东北边境地区,与朝鲜相接壤,同时与少数民族的联系更加密切,因此适合对其背后的红色文化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整理。本地的红色旅游资源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历史原因,延边地区的红色旅游与朝鲜族的历史是相互依存,朝鲜族的烈士占吉林省烈士的41%。

但由于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延边地区仍处于红色旅游发展的初期阶段。但随着近几年地区政府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视、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交通环境改善等客观条件的变化,为延边地区红色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从延边地区的区域特征及红色旅游资源情况来看,延边地区朝鲜族在国内的一个主要聚居地区,有着丰富的抗战历史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地区。目前延边州红色旅游资源数量较多,有100多处红色旅游景点,包括省级重点保护文物6处,州级重点保护文物17处,省级德育教育基地2处,州级德育教育基地3处。目前延边地区的县市均保存了众多的红色旅游资源,其类型涵盖了重要机构及党组织所在地遗址、历史人物故居、活动、殉难地遗址及烈士墓、纪念碑、陵园三大类(具体数量及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延边州红色旅游资源分布表

类型

所在地

重要机构及党组织所在地遗址

历史人物故居、活动、殉难地遗址

烈士墓、纪念碑、陵园

延吉市

64

5

68

龙井市

19

7

102

和龙市

38

1

79

珲春市

24

50

图们市

5

4

49

敦化市

17

1

38

汪清县

22

9

91

安图县

20

4

39

资料来源:韩顺兰等编著.《延边革命遗址》(2009)

表2 延边地区重要红色旅游资源概况

级别

名称

所在地

省级德育教育基地

延边革命烈士陵园

延吉

延边历史博物馆

延吉

州级德育教育基地

纪念馆

延吉

陈翰章烈士纪念碑

敦化

龙井日本伪间岛省总领事馆

龙井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

大荒沟抗日根据地

珲春

车厂子抗日游击根据地

和龙

王隅沟抗日游击根据地

龙井

龙井日本伪间岛省总领事馆

龙井

腰营沟抗日游击根据地

汪清

马村抗日游击根据地

汪清

州级重点文物保护

烟筒砬子抗日根据地

珲春

梨树沟抗日根据地

珲春

苏联烈士纪念塔

图们

山抗日游击根据地

安图

六号屯战迹地

敦化

哈尔巴岭战迹地

敦化

敦化革命烈士纪念塔

敦化

陈翰章烈士纪念碑

敦化

渔良村抗日游击根据地

和龙

八道沟抗日游击根据地

龙井

三道沟抗日游击根据地

龙井

老头沟万人坑遗址

龙井

罗子沟抗日游击根据地

汪清

汪清第五区苏维埃政府遗址

汪清

资料来源:延边统计年鉴(2012)

通过对延边州历史沿革以及红色旅游资源的整理可以看出,延边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有着较长的历史背景,红色旅游资源产生的时间跨度长,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空间分布广且多分散于山地地区的特征。同时整体红色旅游资源类型相对单一,历史事件模糊,属于静态旅游资源。

2.延边州红色旅游发展主要问题

通过对相关理论及延边州红色旅游资源现状的整理可以看出,目前延边州内的红色旅游开发处在初级阶段,主要的旅游形态以参观遗址遗迹、故居等静态的旅游活动为主。其主要问题体现在如下几大方面。

首先,延边州的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相比红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受到的重视程度较低,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和宣传推广。其次,在产品的开发方面存在开发项目相对单一,同时遗址遗迹与历史事件的挂靠缺乏统一的规范,历史沿革较模糊,各个旅游景点之间的联系性不强的问题,单个景区的影响力不够。第三,在实际的市场运作过程当中则存在缺乏专业劳动力的问题。延边地区的朝鲜族劳务输出较多,且旅游行业需要大量有素质的劳动力。但是延边地区缺乏有与旅游相关的专业劳动力,目前旅游整体的服务人员服务技能、水平较低。最后,从市场开发的角度来看,延边地区虽然拥有大量的红色旅游资源,但是红色旅游资源的品质相对较差,同时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环境,市场上缺乏以红色旅游为主或者与红色旅游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很少有组织或者社会自发的红色旅游的社会活动。

三、延边地区发展红色旅游的建议

在结合红色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考虑到延边州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未来延边州红色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可从旅游产业和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两大方面入手,具体内容如下。

在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方面,第一应该进行产业联动,整合地区旅游资源与本地其他旅游项目相结合。旅游开发的综合性特征可通过产业内部整合的方式,对州内红色旅游资源寻找其相通点,丰富产品内涵。并与州内其他的旅游形式相结合在进行其他旅游项目过程中穿插如抗战生活体验等与红色旅游相关活动,丰富红色旅游产品内容。其次,在增加红色旅游产品多样性方面出发,在开发延边州红色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增强红色旅游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性,通过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增加其市场影响力。第二,发挥政府在旅游开发当中的作用,在开发同时加强保护文物力度,并进一步的挖掘地区的资源。并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红色旅游发展。并通过改善改善地区基础设施,增强景区可进入性等方面对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支持。最后,考虑到红色旅游所具有教育性特征,可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大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利用学校实践活动促进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提升景区的生存能力。

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方面,首先应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背后文化。形成有地方特色主题旅游线路或者旅游项目,利用延边地区民族和党的关系处理,民族融合,文化上的相互借鉴为文化背景,同时与当下实时相结合。

其次,根据景区特点选择不同开发方式。红色旅游开发独特性原则要求在开发过程中,对于博物馆类型的景区应该以教育形式为主,着重于讲解方面,面对在校学生、政府部门的爱国主义学习为主。而遗址遗迹类的产品则应该以保护为主,并发展与之相关的产业增加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对于根据地类的景区,则以增加游客的参与性为主,可以依托当地居民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发展相关的服务类旅游设施。

在人力资源培养方面,考虑到红色旅游是以实物为载体来反应其背后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这一特征,应通过专业讲解员培训提升红色旅游的教育性及品质。

四、结论

本文以延边州红色旅游开发为例针对经济欠发达且红色旅游认知度较低地区的红色旅游发展进行了相应的探讨。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延边州在其红色旅游资源综合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诸如,资源类型单一导致的产品类型单一、市场运作不足、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能够反映出众多红色旅游资源认知度较低的地区在发展红色旅游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

基于对延边州红色旅游资源综合开发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认识,本文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及红色旅游资源综合开发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由于本文仅选取了延边州作为研究对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后续研究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参考文献

[1]黄三生,刘慧,卢丽刚.湘鄂赣红色旅游合作问题分析与思考 [j]. 价格月刊,2009(6)

红色资源保护条例篇10

1播州区红色资源案例基本情况

遵义市于2010年3月正式启动了对革命遗址普查工作,播州区(原遵义县)革命遗址普查办对全区31个镇(乡)进行了革命遗址普查,全区共有革命遗址94处,其中全国革命遗址79处,贵州省革命遗址10处,其他革命遗址5处。94处中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未定保护级别的87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个,未定级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2个。损坏3个②。

2运用红色资源案例创新干部培训模式基本做法

(一)以规划为引领,打造红色文化精神高地

1.科学编制规划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

2013年6月起,播州区按照“红色苟坝・醉美田园・最浓乡愁”的发展定位,邀请重庆浩鉴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承担编制了《苟坝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区总体规划》《苟坝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区建设性发展规划》。

2.融入红色文化元素,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带

2014年7月,邀请浙江大学专家团队因地制宜,结合区情及文化特色,规划打造集旅游观光、度假休闲为一体的“三区三带”首批升级示范带工程,丰富“最美田园”的内涵。“三区”即“乡忆之城郊绿苑:龙坑镇梳池―八里―民主片区;乡忆之红色转折:枫香镇土坝―花茂―苟坝片区;乡忆之新春花韵:三岔镇罗衙―红光村―柏香台片区”。“三带”即城郊观光、红色文化、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带。全境域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田园。

(二)唱响红色经典,做强产业示范,创建干部教育实践基地

(1)经典“1935・苟坝记忆”

(1)基本情况。现保存完好的革命历史遗迹:苟坝会议会址(新房子)、、旧居(长五间)等。修建和完善了苟坝会议陈列馆(于2014年10月26日正式开馆)、9500o的纪念广场、小道、红军食堂等,全方位展现“1935・苟坝记忆”。

红色苟坝已成为醉美遵义红色经典一复合型红色旅游精品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基地,已被中央组织部定为党的教育培训基地、省委组织部党务干部培训基地、市委党校培训协作单位,区委组织部干部培训理想信念教育基地。

(2)教学意义。苟坝会议――精神永驻。

苟坝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完善,其红色意义在于中共中央最终采纳了同志的正确主张,成立了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指挥军事行动的三人领导小组,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同志在党和军队的领导地位。

教学特色。敢于担当、坚持真理的红色经典与绿水青山、最美田园的生态文化、灿烂悠远、神秘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化共同组成了创新区的文化特色。

2.把产业示范带建成党员干部向生产实践学习的生动课堂

(1)基本情况。一是梳池-八里-民主片区城郊观光带。二是土坝-花茂-苟坝片区红色文化带。三是罗衙-台湾村-柏香台片区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带。

(2)教学意义。一是让大家进一步开阔视野,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学习借鉴别人的优势和经验,进而找准自己的定位。二是看新、看实、看成效,看项目,听介绍,用一个个成功发展的鲜活实例,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认知、不断激发着干部们的思维。三是激励思考,把学习到的先进经验,转变为助推本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跨域发展的动力引擎。

教学特色。“三区三带”实现了农旅文融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点、线、面结合,把景点扩成景区,把景区串成线路,把线路做成品牌。

3 挖掘红色资源案例进行干部教育的启示

(一)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

播州区现有94处文化资源之中,有2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仍受重要保护,其中苟坝会议会址已得到开发建设利用,但大量的红色文化资源还保持低水平状态,旧貌未换新颜。建议:

挖掘历史遗址进行规划建设,培育特色和亮点

茶山关红军抢渡乌江战斗遗址长征文化是一道靓丽的红色风景,战斗遗址已修缮完好,周边有大量的荒地和历史文化可利用,具备扩大基础设施建议的条件。建议:加大投入,规划进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山地特色村寨,并力争成为干部教育重要基地。刀靶水阻击战在210国道线上,与乌江镇老君关村相联。建议: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抓住历史情结,规划建成一个综合型的“刀靶烈士陵园”。同时,还可充分利用“醉美乌江,百里画廊”发展的带动效应作用,使“刀靶烈士陵园”成为红色文化对外宣传和党员干部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和载体,使之成为遵义红色链条上重要的一环。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

播州区打造了醉美遵义红色经典“1935・苟坝记忆”,发挥了红色遵义红色苟坝的特色和闪光点。但红色革命遗址中还存在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的问题。要充分利用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媒体以及各种培训加大宣传,特别是要利用现代最强大的宣传媒介互联网进行推介,提高红色革命遗址的知名度。

(二)苟坝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区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1.编制人员亟需到位。2015年7月,经市编委会批复,设立了中共遵义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工作委员会,明确了工作职责,核定行政编制8名,9月核定事业编制数9人,但人员未落实到位,抽调干部流动性大,建议:保证核定编制数,及时安排人员到岗到位,明确其主要职责,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为提高干部培训效果提供智力支撑。

2.管理机制亟需健全。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工作委员会机构已确定为副县级行政事业单位,但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满足不了高标准建设苟坝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基地的需要。建议:根据机构设置,配备高素质管理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健全干部管理机制,适应新形势下大规模干部培训的需要。

3.有软件无硬件,基础设施滞后。由于基地又是景区,其承载力还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建议:第一,进一步完善核心区基础设施,提升食宿管理能力。第二,实行功能分区打造,适应全景域旅游发展需要。

4 “三区四带”示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1.红色文化资源内涵挖掘不够。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地域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资源内涵挖掘不够,文化特色不明显。建议: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内涵,结合各地的特色,展示文化特色。

2.农业基础设施需要加强。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加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多元化格局还没有建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建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现有水利设施的作用,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困境。

3.财政投入机制不明确。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投入机制不完善。建议:充分利用国家扶贫开发资金的政策,明确区、镇(村)级项目建设投入资金。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对地方发展的支持力度牵引作用,提高“田园城市,乡愁播州”建设覆盖面。

4.示范园区融资渠道不畅。部分农业示范园区政府前期投入,并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但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建议:激活社会资本或农民个人财产资金,增加农业园区建设的资金渠道。

总之,干部培训要结合播州区特色文化挖掘新潜力,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开辟新途径,结合发展方式寻求新突破,以培训促发展获得新成效,在培训形式上迈出新步伐,积极适应新的发展定位,适应改变新常态,走出培训新路子,让党员干部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有力的发展举措,奋力推进四化建设,打造“田园城市,乡愁播州”,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