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习内容及成果十篇-尊龙凯时最新

时间:2024-02-27 17:57:34

会计实习内容及成果

会计实习内容及成果篇1

(一)会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国内外高校和学者都在积极地探讨会计学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及改革等。西方国家的会计教育和实务相对发达,重视理论与实务的衔接。国内对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统一的认识,存在“专才”、“通才”“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等不同观点。国内外高校都努力探索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及完善的途径,普遍认为应当拓宽学科范围,而非将内容局限于会计及财务管理类的课程,同时融入国际会计方面的内容。高校此举旨在让会计学专业毕业生能领会会计的本质,在精通会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能应对环境变化的冲击,例如技术革新、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等。会计学人才培养目标应主要体现其应用性要求,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会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系统的管理学、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法律知识和会计学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会计反映与控制系统实际操作能力,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突出的创新精神和现代经济管理综合素质,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创新性应用型复合人才。

(二)对成本会计学课程的要求

成本会计学是会计学专业本科的核心课程之一,涉及大量理论及方法的应用,是一门集知识、技能、技巧为一体的专业课程。从实际工作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能够明确相应岗位要求。成本会计学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背景和模式下,需要强调其实用性原则。具体要求如下:掌握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等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以课程实验、会计岗位分工实训、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等实践课程为支撑,将成本会计理论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并能熟练操作,了解成本会计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能够胜任成本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

二、本科院校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有别于以往仅对在校生的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以及刚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的会计本科毕业生,在校生调查对象以山东省内多所高校的会计学专业在校生为主,已就业人群已网络调查为主。经过分析,的到如下结论:

(一)学习者对于课程内容的认知程度不一致

调查数据显示,在校生对课程内容的熟练度高于已经毕业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重要性较强的却以毕业生居多。“成本会计学课程的内容目前掌握情况如何”及“学过的成本会计课程内容是否能够应用”指标中,熟悉和熟练运用的比例都比较低,而且以在校生居多。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是距离在校生学习过相应知识的时间相对较短,印象深刻。毕业生如果在岗位上需要本门课程的内容,会临时恶补,但没有经过实践之前,以往学过的内容基础比不上在校生;有34.03%的人认为成本会计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很重要,其中毕业生占50%以上。因为该课程学习不仅仅是提供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时间,更是创造了开拓思维、复习账务处理程序和锻炼操作能力的机会。已工作的毕业生认为,即便毕业后没有从事成本会计工作,但曾经的学习过程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相反,在校生在这方面的认识相对较弱。这一现象,显示出在校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且学习过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渐渐遗忘。

(二)课程知识体系有待完善

学生往往进行“片段式”的学习,缺乏系统性的认识。成本会计学课程内容比较详细,注重细节,前后章节关联密切。同一个问题会提供多种解决的方式,例如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可用直接分配法、顺序分配法、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和按计划成本分配五种方式。面对繁琐和广泛的知识内容,学生往往会概念模糊。所谓“片段式”的学习,即仅能明白部分章节内容,不能前后联系,无法辨别成本管理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缺乏整体性、全面性的理解。学习内容以成本核算为主,成本控制观念淡薄。许多学生对各种分配表、明细账及报表之间的关系,理解较为混乱,难以理清关系,不知何为账表对应、账表结转、成本分析。完成完整的成本核算尚且困难,对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就更低。成本会计学对成本分析和控制有明确界定,成本分析控制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如果不能提高认知水平,就会对后续学习造成不利影响。缺乏对前沿理论内容的了解。超过70%的调查者对成本会计理论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基本不了解,仅听老师提过或根本不关注。运用更先进的方法需要以基础内容学习扎实为基础但一方面学习者对于基本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另一方面也缺少接触及学习前沿理论的机会,可见大部分课堂对于此方面内容的讲解都不够重视。

(三)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

仅15.50%的学习者认为学习过程中实践环节比较多,有一定的安排占31.76%,其余为实践环节比较少及没有实践。实践课程的具体形式,以课程实验为主,即与成本会计学理论内容相对的操作技能训练。课程实验分为利用计算机软件和手工实验两种形式,受客观条件影响,各学校的配备情况各不相同。如果能够提供更多的岗位分工实训及综合模拟训练机会,则会让学生更好地明确成本会计在整个会计工作流程中的作用。但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实践的机会,降低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缺乏感性认识,致使理论和实践无法对接。

(四)多重因素影响授课效果

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缺少实践环节、案例太少及学习主动性差等各种因素均会影响到授课效果,其中,缺少实践环节为最主要因素。目前的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属于单向灌输式教学,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与其他课程相比较,成本会计学的计算量和图表运用率都比较高,多媒体课件必不可少。但这种教学手段仍比较单调,课件受篇幅限制,无法将结题思路和表格中的数据联系进行形象演示,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实践内容不仅成本会计学课程需要配备,会计学专业的大部分专业课都必不可少;与其他课程内容相比,成本会计学相对枯燥且难以理解,缺少案例进行辅助说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对于案例的真实性及篇幅大小问题上,教师的运用和学生的期望存在差异。

三、成本会计学课程改革的措施建议

(一)重视实践环节的配合,将“第二课堂”与课程教学相结合

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学生对岗位的胜任能力,必须以大量的实践训练为基础,才能达到岗位要求。在课时安排上,应将理论授课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二者课时比例达到1:1。实践内容应以课程实验为主,岗位分工实训、综合模拟实训、模拟经营等形式为辅,以重点掌握成本会计技能、全面了解会计工作内容为目标,配合理论讲授,让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更加形象和具体。前后课程设置安排如图1所示。在成本会计学课程开设之前的一个学期,先进行岗位分工实训和模拟经营,让学生掌握材料核算、工资核算等方面的内容,为后续的成本会计学课程学习打基础;在成本会计学课程开设的学期,应配合课程实验,包括软件操作和手工实训两种类型;在成本会计学课程结束之后,应开设综合模拟实训、校外实习,其中必然会包括成本会计的相关内容。如此前后衔接,可以让学生最大程度上加深对本门课程内容的理解。“第二课堂”是将课堂延伸到企业当中,在了解实际工业企业生产流程的基础上,从实际的角度学习成本管理的内容,同时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单位或直接在校办企业中进行,安排学生实地参观、学习工艺流程,条件允许可以安排岗位实践。比较典型的,适合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的企业如造纸厂、食品加工厂、机械制造厂等。在增强感性认识的同时,将理论知识与真实的实际工作紧密关联,同时更加明确岗位实际要求是成本管理而非简单核算,懂会计更要懂生产。

(二)使用“倒推模式”引导教学

现有的成本会计学课程内容包括核算及管理两大部分。其中核算部分的学习以工业企业内容为主,占用较多时间,对学生而言,相对枯燥和难理解。学习的关键在于全局意识,先明确完整的成本工作流程,然后再针对每个步骤所使用的方法逐步学习,最后是将各步骤的内容有机组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成本核算方法。若让学生依次学习成本核算的一般原则、费用的分类、成本核算程序及科目这些内容,容易让学生觉得晦涩难懂,进而失去深入学习的兴趣。所以,经过在课堂上的实践,笔者发现,采用“倒推模式”来引导学习,是不错的方法。“倒推模式”是从成本核算的结果出发,从后向前推导出所需条件,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例如,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可以先从成本会计对象出发,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最终的结果应该是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首先在黑板上画出对应的账户,而后引导学生思考,账户中费用的来龙去脉、初始状态,这样逐步向前,导出初始的要素费用账户,最后再从前往后去解释这个流程。在明确了核算流程的同时,也说明了主要账户、费用分类及费用分配要求等知识,还能与后续各章节相联系,一举多得。

(三)完善课程知识体系

目前的成本会计学教材很多,虽内容大同小异,但选择时应倾向于配有习题和实训手册的教材较为适宜,同时要补充丰富的案例,实际生产企业的案例的效果要优于虚拟的案例;课程知识体系方面要重视内容的全面性,兼顾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改变以往核算内容为主的状况;具体讲解上,应该进行系统性解释,反复强调成本核算及控制的流程,让学生能形成整体的概念,明白自己所学的内容属于成本会计工作的哪个分支和步骤。此外,会计国际化的大趋势,对会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与国际接轨。所以,在内容方面,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方面的内容不容忽视。

(四)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若想达到学生掌握实践技能的目标,必须教师自身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很多高校中的老师没有足够的机会到企业中实习,故而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与方式显得脱离实际,描述和表达的语言不够通俗易懂。创造条件让成本会计学的授课教师利用课下时间到典型的工业生产企业中去实习体验、调研或外出进修学习,通过实践操作深刻体会成本管理实际工作程序和具体内容,是最好的编撰真实案例的机会。先提升授课者的水平和层次,才能更好地提高课程的授课效果。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与时俱进

会计实习内容及成果篇2

[摘要]大数据时代开放教育会计专业教学模式亟须改革。文章论述了目前开放教育会计专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数据时代课程设置、教学设计、组织实施、过程监控等相应改革措施。

[

关键词 ]大数据 开放教育 会计专业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瑞玲(1973-),女,河南内黄人,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会计学、管理学。(河南 郑州 45000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1-0082-02

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大数据的出现颠覆了传统数据管理模式。数据的处理从用户数据库转变到大数据集成,数据规模、数据类型及数据处理更加海量与多样化,云计算为远程高负荷及可靠性计算提供了技术支撑,从而为资源共享和探索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坚实的信息技术基础。随着互联网 的广泛应用,又为开放教育改革提供了广泛空间。大数据与教育的结合,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热点。

目前,全国各地的开放教育模式虽然也在逐步改革,但仍存在实践教学相对薄弱、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等问题。鉴于不同学科有各自的特点,本文仅以会计专业为切人点,以会计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大数据环境下开放教育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进行改革探讨,旨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大数据环境下会计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科学的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一、开放教育会计专业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开放教育工作应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目标,并遵循“贯彻教育方针、更新思想观念、拓宽专业口径、改革内容方法、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总体思路进行,在此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探索才更有意义。与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相一致,国家开放大学把培养目标也定位于“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质量的适应地方和基层需要的应用性的高等专门人才”。在这个方针下,开放教育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能力为本位,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加大实训课程的比重。

目前开放教育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实训类课程明显不足,占总课程的比例不到30%,这个比例的实训课程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严重不足的。

2.教学设计不合理。大数据时代,课程学习中不缺“车”,也不缺“路”,缺少的是“带路者”。合理的教学设计就是让开放教育学习者跟随“带路者”顺利抵达彼岸。目前的教学设计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上,在课程资源网站上存放一些视频、课件,习题等,但开放教育的学习者大多自学能力不强,这些教学资源普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内容不完整、制作不精良和时效性差的问题。在这些资源中很难找到学习乐趣,实训缺乏指导与合作,最终很难达到培养目标。

3.教学组织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充分。在传统的教学组织过程中,每个学习者以单独学习为主,很少用合作方式学习。在互联网 的大数据时代,以小组方式的学习以及在线虚拟实训操作并进行效果评估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前,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利用不充分,开放教育的实践教学组织措施成为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瓶颈。

4.过程监控不到位。对学习者学习过程进行监控是很有必要的,目前的学习过程也有一定的监控,比如,学生在线时间、浏览资源频次、论坛发帖总数等都可以统计,但是数据反馈机制不健全导致统计结果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监控往往流于形式,对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大数据时代开放教育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1.优化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应该设置为“阶段培养、理实交融、能力渐进、工学结合、课证融通”。在现代教育技术不发达时期,由于开放教育学习者的分散性,在线进行实践类课程教学很难实施。在当前大数据时代,实践类课程教学具备了实施的条件,适时优化课程设置是首要的任务。会计专业应根据“公共基本素质和能力一初级会计适任能力一中级会计适任能力一个性发展和晋升管理岗位的拓展能力一综合应用能力”的“能力渐进”原则,把课程体系分解为:公共素质能力课程模块、教学做一体的职业知能课程模块(包含出纳、办税、会计核算等单项训练课程及综合训练课程)以及个性化专业选修课程模块。通过“虚(模拟仿真训练)实(实际工作岗位综合训练j结合”的会计专业技能实操训练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知能模块的课程教学,理实交替组织、阶段培养,实现交互分段式的学习模式。在“实”的教学方面,由于开放教育大多数学习者属于在职者,如果当前从事的是会计工作,自然“实”就很容易落实;如果当前从事的不是会计工作,那么教师就要把任务布置下去,让学习者创造条件进行“实”的训练。另外,在“教学做一体的职业知能课程模块”课程设计中,每门课程要兼顾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职称证等考试内容,实现“课证通融”。

2.进行科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在课程实施前,对学习目标(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资源、学习支持.评价方法等进行统筹谋划,形成课程设计方案的环节和过程。大数据时代,教学设计就是课程学习中的“路线图”。这个时代的教学设计应该具备三个特点:第一,从设计教的活动向设计学的活动转变;第二,从设计学习资源向设计学习活动转变;第三,从设计前端向设计前后端所有活动转变。

基于上述教学设计应具备的特点,大数据时代开放教育会计专业的教学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学习目标的设计应按职业要求确定、学习活动内容按照工作任务确定、学习活动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资源以学习活动的需要进行配置、学习支持根据学习者学习过程反馈情况提供、学习评价的重点应对应学习目标。

会计专业的能力目标是胜任出纳岗位工作、能够规范管理日常会计核算工作以及对应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能够正确理解财务管理及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流程与方法等。针对会计专业能力目标,对会计工作内容进行分解,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活动内容。学习活动应按工作内容展开。例如财务会计实务课程学习中,学习活动应该有资金核算、存货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工资核算、往来核算等。在每项核算中设计一个项目,把项目再分解为一个个任务,每个项目就是一个大的学习活动,每个任务就是小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设计应该具体到学习的每一个步骤,明确做什么,如何做,最好能标注每一步的学习时间,而且关键性的活动由教师来引导和评分。

大数据时代,课程中不缺“课”,缺少的是“服务”,学习资源如何配置是每个教学设计者提供服务的内容之一。学习资源应以学习活动的需要进行配置,海量资源等于没有资源,不适用的资源是无效资源。传统的开放教育是基于课程资源的学习,以往的教学设计者把大量教学资源堆砌在课程网站,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因此,就需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及时筛查、过滤、整理、反馈学生学习动态,适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开发教学资源。这样围绕每个教学活动配置的教学资源的利用程度会比较高,效果也会比较好。而且,在资源配置时应结合媒介技术、教育资源与学习者需求等因素进行三维设计。

大数据如果能充分利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就会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就可以及时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比如情感关注、在线答疑,以及作业批改的“三明治”的方法(缺点夹在优点中讲,批评夹在希望中讲)等。

学习评价是否得当关系到学习者学习的动力。学习评价的标准应在课程开始就让学生充分了解,过程评价结果一定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并使学生感受到所取得的进步。在学习评价设计中,可以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必要的系统应用,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快速沟通的渠道,以提高学习反馈、在线指导的效率。也可以使用多主体参与评价:学生、同伴和老师,使评价方式可以多样化。

3.教学组织实施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查阅以往文献,小组教学更多见于英语开放教育的教学组织过程,鲜见会计的开放教学。由于会计专业有职位不相容的要求,所以会计实训学习更需要小组教学。开放教育在教学设计时首先需要进行学习者分析,教学组织者可以将相似学习习惯、学习条件、学习时间的学习者组成一个个学习小组。需要实训学习时,可以由小组中的一个学习者在网上发出邀约,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及时通知到小组的每个成员;如果学习者学习主动性不够,教学组织者可以指定小组组长,并及时提醒该小组长要按时组织实施实训教学活动。这样以往教学中所缺乏的实践教学就会顺利有效进行。

4.学习监控要到位。美国远程教育学者穆尔教授在1989年提出了远程教育中教与学的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论:学生和教育资源(课程学习材料)学科教学内容相互作用,学生与教师相互作用,学生与学生相互作用。加强学习过程的监控也就是加强学生与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开放教育统计内容大致包括学生在线时间、浏览资源频次、论坛发帖总数等。通过这些统计,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各资源模块感兴趣的程度,同时也可以使学习者反思自己是否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才参与讨论。但在大数据时代,监控结果的这些运用对学习者的学习帮助是不够的,对监控结果的运用还可以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大数据通过对学习者初步分析以及其他学科的自主学习过程的监控,可以了解一个学习者的学习习惯,系统自动为这个学习者给出一个个性化的学习导学方案,并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自动搜索网站相关资源或者给予适当提示。其次,学习平台也可以通过监控结果,提供当时学习同一内容的全国在线的学习者人数,互相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系统根据讨论内容,适时提供人机对话等方式的帮助。如果网站现有资源给予学习者的帮助不足以解决困惑,那么下一步就可以寻求教师的在线帮助。另外,教师应根据学习者提出的问题,通过增添微课程、慕课等方式,进一步有针对性地配置相关资源,使学习者的学习更便捷。通过这样的过程控制模式,加强学生与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教学相长、学习相长。

三、小结

会计实习内容及成果篇3

【关键词】 创建;组织;学习;系统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多样化,我国会计行业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特别是2007年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现出我国“创造了一个既坚持中国特色又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建立了一个既能让国人认可、又能使国际认可的准则趋同平台。”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都面临着一种新的挑战,不断出现的新业务、新方法、新信息使会计人员感觉到需要不断学习的压力,滞后的思维和守旧的业务处理技能将成为提高从业水平的障碍,会计人员必须走在行业发展的前沿,学习吸收知识的速度比变革速度快,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创建学习型会计机构,全面营造学习环境,培养会计人员终生学习能力,是应势而生的需要。本文基于marquardt(1996)学习型组织系统模型的5个子系统理论(以下简称5子系统),对如何创建学习型会计机构进行探讨。

一、5子系统模型及其应用

5子系统模型被广泛应用在创建企业组织上,世界上成功的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其内容是:学习、组织、人员、知识和技术。

(一)学习子系统

学习子系统是核心子系统,存在于个人、团队和组织三个不同层次中。包括各种学习技巧和方法,是通过实践获得改变行为的指导。会计人员与会计机构、与会计主体之间存在不同层次的学习,会计从业人员分主管、中层业务处理、基层业务处理三层次,各层次的学习内容、学习形式、掌握应用要求都不相同。管理者学习掌握宏观调控内容,基层实务操作者学习具体的事项处理技能和方法。

(二)组织子系统

marquardt理论认为本子系统包括四要素:愿景、文化、战略和结构。实务中指环境,大环境是指会计主体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小环境是指会计主体内部、会计机构内部环境。笔者认为,其具体是指:1.各层次会计人员的学习态度,思想重视程度;2.长远和短期计划;3.周边工作协作关系;4.自觉性和习惯性。

在我国,会计行业由财政部门主管,对会计人员的学习规范主要由财政部门制订,由财政部门提出每时期会计人员必须学习的内容要求,是一种强制性学习,在岗的会计人员必须完成。除此而外,会计人员还应自觉地学习相关的业务知识。

(三)人员子系统

本子系统所涉及的人员包括会计主管、会计机构的从业人员、主体内业务伙伴、协作部门和协作单位相关业务的执行人员。

会计机构由个体的会计人员构成,是一个有自身发展规律,有自我更新能力的有机生命体。会计人员的个体学习是会计机构学习的组成部分,会计机构起组织、整合作用。

(四)知识子系统

知识子系统是指知识的获得和应用,笔者认为,其由两部分组成:管理知识和促进学习,是“学习――应用――效果”的过程。由环境催生的知识性学习,可持续发展程度很高。世界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加速了知识老化的速度,知识的更新要跟得上发展速度,单纯的学而不用,知识得不到验证应用,没起及时指导工作的意义。会计人员学习方法及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 原理性学习,其学习目的是学习基础理论,熟悉业务处理操作方法,如学历教育。2. 专题学习,为某一内容而组织的学习,新制度新方法的学习,如按“从业资格要求的在岗继续教育”要求,2005、2006年会计从业人员被要求学习《小企业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2007、2008年组织学习《企业会计准则》也属此类内容。3. 研讨性学习,对不确定的方法等进行研讨,如对某行业某方面业务处理的确认式研讨,此类探讨性学习有一定的过程,学习现场(研讨会)往往没有确认的结果,要经过一段时期后,多方面的论证探讨才能有方向性的结论,其过程就是研讨式学习。经过不同形式的学习后,会计人员自然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有能力从各方面随时获取、传递、存储、更新、应用知识,自觉提高综合素质。

(五)技术子系统

技术子系统是指导学习的途径、方法、工具等。在我国,规范的会计教育分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学历教育是指在校各层的专业教育,继续教育是指导由财政部门统一安排的从业人员每时期的专题式教育。此外,当今世界通讯网络技术先进并发达、资讯条件普及,学习途径多样化,可实现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进行学习。会计人员的学习分为个体、团体学习,自学、集中学习,学校进修、技能考试、晋升考试等方式。目前,会计在岗人员自学学习的自律性欠缺,会计继续教育多采用集中强制性现场学习为主,这种不分层次普及式的学习,只是走过场,收不到效果,没达到预期目的。

二、创建思路及对策

marquardt理论认为,当讨论学习型组织时,应将焦点放在“what”上,描述如同一个共同体般学习与生产的组织所具有的系统、规则及特征 。研究组织学习的焦点则应放在“how”上,描述组织建立并且利用知识的技能与过程。笔者认为,其关键因素有四个:观念、机制、保障、行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清学习的真谛才能加快学习型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创建学习型会计组织,更新观念,上至领导下至基层都引起重视、达成共识,改变以往只埋头工作,以完成本岗位业务处理为己任的习惯,把学习更新知识体系作为一种日常业务来抓。

机制因素主要体现为两方面:激励和创新。激励机制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激发个体和组织的学习潜能,形成推动组织发展的强大动力。引入竞争机制,可以激活组织内部机构和个体,使个体不断超越自我。创建鼓励学习机制,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在会计机构内部制定一些鼓励学习的奖罚制度,督促自学学习,对长期没完成学习任务或个体知识跟不上形势变化速度的,适当调整岗位,以保证会计机构群体知识的先进性。创建学习型会计机构,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创新,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不断超越,释放潜能,从创新和超越中体验工作的意义。

会计机构对学习的保障措施要落实,组织学习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也不能搞形式,走过场,要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如以制度的形式给予时间、空间、资料、物质、金钱等鼓励实施学习。

要进行行动和效果检查反馈,会计机构对每时期或每一次学习,要有相应的效果检查效果信息反馈。如某一次集中现场学习,具体内容、形式、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学习目的、学习应用、效果体现方式等。通过检查起督促作用,通过总结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具体反馈某方面的信息,如成绩公布作品展览交流,评比表彰先进等,肯定以前成绩,找出差距,以便今后改进。

针对每一子系统分别设计创建思路。

(一)创建学习子系统策略

1. 改变学习方式: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学习,激发会计人员的学习兴趣,自觉吸收新信息,培养努力学习的思维模式。采用引导方式,增强个人学习能力。目前,资讯网络发达,信息反映快,培养会计人员对认知的敏感性,自觉发现知识,自觉吸收知识。例如在某场合公布的某项新制度,与本会计主体有关的,应及时寻找相关的支持,学习并运用。做到积极学习、积极思考、专业反映快。

2. 营造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定期组织对内对外的交流,不定期组织专题业务交流,使学习随时随地进行,加速信息流通,让会计人员有机会从交流中获得知识。

3. 简化学习内容,与会计主体的经营文化相结合,按有用原则,分岗位层次,按工作性质,分期分批,有侧重点地组织学习,与实务相结合,有的放矢地开展学习,参加学习的人会因为应用知识直接而容易接受,提高学习积极性,内容包括:专业知识、经验、新的实务处理方法、技巧、思想动态等既能提高从业水平,也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各种知识。

4. 注意培养会计人员创造性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与技巧,有条件的与同行的兄弟单位开展观摩比赛或演示会,以推广先进经验,如点钞、业务录入、统计、数据分析等技能比赛,举行财会知识竞赛等,从各种竞赛中强化学习,与外界或同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二)创建组织子系统

在主管领导的重视中,可结合主体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确定学习目标,制订每期学习计划,挖掘发现值得交流、研讨的源头,创造持续学习的气氛,消除不必要的限制,为学习创造时间和空间。还可开通对外交流信息的通道,与财政、税务、银行、工商等多联系,获取外部信息。如以相对固定的方式参加各主管部门组织的咨询会、会、研讨会、学习班等。对内要与其他职能部门多联系,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性质、特点、流程、发展规律等,结合业务对应的会计工作的特点配合应用。这种实时学习应贯穿于会计机构的每个岗位,融学习于工作中,达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境界。这样既能提高会计人员的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搞好协作关系,提高财务工作效率。

(三)创建人员子系统

学习动力,就是愿意学,并且努力学的因素。实践证明:首先只有愿意学,然后才能努力学,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激发会计人员学习动力的目标就是使他们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

会计人员要把持续学习当作一项重要工作,在校教育或对会计初入门者,就要灌输“终生学习”的理念,培养终生学习的思维模式。会计机构和领导要鼓励员工规划自己的学习和自我发展,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学习;会计主管要带头走在专业的前沿,带给其他会计人员最新的专业、行业信息,鼓励会计人员培养质疑思维,勇于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

会计人员要带着前瞻性眼光,做好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纵向横向联系,有的放矢做好长短期培训计划,学以致用,用各种方法学习先进信息和技能,除日常业务知识,还要做好晋升发展计划。

会计主体和机构要为员工提供如何进行学习的培训与指导;创造条件使人与人之间能使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和手段,防止信息失真或阻塞沟通渠道;会计人员要自觉运用各种方法来促进学习,通过适应性的、参与性的以及创造性的学习方法来拓展知识,通过实践学习会计人员能用系统的方法来思考和行动。

会计机构内轮岗是一种内部学习的有效形式。通过岗位学习可以培养多面手,实现一专多能,对会计人员了解会计主体的经营运作,协调其他岗位、其他职能部门起到积极作用。

按《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的要求,会计从业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不得少于24小时,形式主要是接受培训。这种学习具针对性、适应性和灵活性等特点,也比较系统,各级会计机构应以最有效的方式充分利用机会,提供必要的保障实施,以期收到最好的效果。

(四)创建知识子系统

知识表现为各种技能、认知、系统。会计机构的知识库应包括以下内容:一类是业务普及意义上的会计理论和实务、财务会计法规制度、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其他相关知识和法规。二类是业务提升意义上的会计晋升、新技术应用、国内国际先进经验等。三类是提升团队精神,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本机构管理水平的内容。

如何组建知识库?每人生活环境、生活素质不同,应鼓励每人养成收集学习资料的习惯,在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抓住可获取资料的机会。如会议、报刊、internet等。不断地提出在组织内部共享学习成果的战略措施与机制,要有知识共享的意识,不但个体学习,还要有与别人分享这些学习成果更重要的意识。机构就掌握一定的资料购置费,以保证资料库建设的需要。

建立对重要知识进行系统地编码、储存与传递的结构与机制;形成学习资料档案,建立、积累必要的学习、查询资料库,促进持续学习。很多会计机构有资料库,但没形成查询的习惯。例如,对新业务的税务处理,会计人员不习惯查询资料获取处理方法的支持,不是盲目处理就是直接咨询税务部门,被动接受指导,其实有好多问题是可以通过自行查询资料取得支持,自行主动解决问题的。

(五)创建技术子系统

此系统是解决学习途径问题,当今时代,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工具在会计部门已得到普及,使用计算机辅助学习系统或辅助工作系统可收集、编码、储存、创造和转移知识,通过电子多媒体手段支持学习,具备丰富多彩、生动有效的学习环境。计算机既是业务处理的重要工具,又是学习工具,计算机本身和机内丰富的储存信息都是学习的内容。例如对某一应用软件的使用的应用性学习,基于业务处理,持续时间长,内容丰富,任务实,压力大,存在磨合期,要有计划系统地组织学习。又如,可通过internet查询到新的政策法规等最新动态,将最新最快的信息运用到实务处理中,对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起到积极的作用。

创建绩效评估系统,只是针对学习效果,其内容设置不要定位太高,要从实际出发,具有可行性,如确定学习的形式、时间、内容、对象、资料、效果体现等,对学习效果作出公平有效的评价,并据以实施激励机制。

笔者认为,以创建学习组织理论为指导,借鉴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做法和经验,创建会计机构,培养具备终生学习能力的财务人员,是会计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工作重点在于“组织”,将学习寓于工作中。由于每天所处理的实务都在不断的变化中,会计人员必须不停地学习,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不断接受新信息,提高综合素质,才能有工作活力,才能胜任工作。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会计机构的创新。业务处理与时俱进,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才能与社会进步同步,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思峰. 三种组织学习的类型与其介入模式.

[2] 夏新平,焦锦淼. 基于学习型组织构建的企业组织学习6系统模型研究[j];企业活力2005,(3).

[3]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

会计实习内容及成果篇4

关键词:党校;计算机教学;互联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4-0102-02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办公方面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党员干部必须掌握的一项技术,具有一定计算机水平及能力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上对党员干部的一种必然要求。因此,在当前党校教育中进一步加强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重要任务。在党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相关教育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技术所具备的优势,并且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有效方法及途径对其进行应用,从而使计算机教学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使党员干部计算机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

1 党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各类应用软件不断涌现,其中不少都得到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给人们日常生活及生产带来便利,同时在教育方面也有着广泛应用。在当前党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加强马克思理论教育,对高素质领导干部进行培养,使其能够站在社会发展前沿,使党员干部能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工作,从而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这已经成为当前党员干部计算机教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就当前党校计算机课堂教育而言,仍选择传统教育方式,大多到淌χ贾皇嵌宰ㄒ抵识进行讲解,与学生之间未能够进行互动交流。对于当前计算机教学而言,其实质就是将传统板书电子化,所选择的仍旧为传统教学方法,未能够实现改革与创新,导致很难达到理想教学效果[1]。

2在党校计算机教学中应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分析

2.1互联网技术适用于计算机教学

在党校教育中计算机教学属于一门新型学科,该学科所表现出的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具有较强实用性,并且具有较快的知识更新速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若单纯依靠课本,完全依据课本内容进行讲授,其所导致结果就是所讲授知识表现出较明显滞后性,另外,由于这种教学模式比较死板,也很难有效调动学员积极性。而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互联网技术进行应用,不但能够有效激发学员通过新型学习方式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同时也能够使计算机技术所具备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2.2互联网技术应用对教学质量提高比较有利

在当前党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效应用,可使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高,有利于督促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对教学手段及方式进行创新。在党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但能够使学员认知事物方式改变,并且能够使教师与学员之间关系得以较好改善,可使以往被动接受转变成为主动进行思考,可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有效提升。通过对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效运用,可使学生感知、理解以及巩固融合成为一体,使计算机教学质量得以较大程度提升,可使学生在轻松、愉悦氛围中学习并掌握知识,还能够对知识进行有效运用。此外,运用互联网技术还能够使计算机教学改革得到更好发展,使党校计算机教学能够向高效化、简捷化及电子化方向发展。

2.3互联网技术符合党校教育特殊性

对于党校学员而言,基本上都是在职人员,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若单纯依靠课堂面授教学很难使学生对计算机知识进行系统学习,所存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充足学习时间。另外,对于党校学员而言,其来自不同岗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计算机工作需求也存在很大差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若教授相同内容,很容易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出现脱节,不但会影响学员学习积极性,并且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有些学员甚至会出现厌学情况。在党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互联网技术进行应用,不但能够使因缺乏充足学习时间而导致的无法系统学习知识缺陷得到弥补,同时也能够使学生自主浏览网页上的教学内容及学习指南,学生能够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有目的地进行学习,从而可以使教学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得以充分体现。

2.4互联网技术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提升

在党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效运用,不但能够使教学过程中发生本质转变,并且能够使教师自身素质得以有效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教师可将以往教学方法转变,能够掌握更多现代化教学方法,转变以往教学理念及方式,从而可使自身综合素质得以有效提高,促进教师自身得以更好发展[2-3]。

3基于互联网的党校计算机教学有效策略分析

3.1利用互联网及时公布教学内容及目标

对于党校计算机教学而言,由于其特殊性教学方式,不可避免地有缺乏充足课时情况存在,很多学员都是在进入课堂之后才能够了解教学内容,缺乏充足时间进行课前预习以及准备相关知识内容,由于缺乏充分准备,教学及学习也就很难达到理想效果。为能够使学生提前了解教学内容及目标,教师可通过网络将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及时,学员在家中便能够提前进行查阅,从而对将要学习能够能够有所了解,依据教师所提供有关资料可提前进行预习,或者可通过教师所提供课件来自学,对于比较容易的相关内容可通过自学将其解决,对于相对比较困难的内容可带入课堂与其他学员及教师进行讨论,这样一来不但能够使课堂教学时间得以有效节约,并且能够使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有效提升,同时对学员自学能力的培养也十分有利。

3.2利用互联网实施因材施教

对于党校计算机教学而言,其课堂教学时间相对而言比较有限,并且通常情况下所讲授的都是相对比较基础的一些计算机有关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能够使学员对较复杂且实用性比较强的相关知识更加深入地进行了解及接触,党校可专门准备相关的一些资料及课件,并且可安排专门时间对有需要学员实行授课,具体而言就是依据不同学员计算机水平及计算机学习能力,还包括不同计算机知识需求,通过互联网运用实施因材施教。此外,还可创建专门互动平台,使学员能够通过该平台实现相互交流及沟通,这样一来不但能够使学员通过对课外时间进行充分利用,从而对计算机相关知识进行更好学习,并且还能够使不同学员之间协作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3.3利用互联网开展课后辅导

在党校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学员在听课时必然会有不理解之处及疑问产生,然而由于时间因素限制,为能够将本节课内容完成,学员往往缺乏充足时间在课堂上将所产生问题提出。然而,若这些问题未能够得到及时解决,随着时间的不断增长,学员可能会将其遗忘,对新知r进行学习,而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所产生问题仍旧无法在课堂上得到有效解决,在时间不断增长情况下,学员往往会有大量问题积累,这对学员今后学习知识必然会产生严重影响,最终会导致计算机知识学习整体效果比较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互联网进行有效运用,可使其与计算机知识进行有效结合,这样一来,教师便能够对学员说实行课后复习辅导,从而能够及时解答学员在课堂上所产生问题,从而保证学员能够真正了解并且掌握课堂上所学计算机知识,同时,运用互联网技术实施课后辅导不会受时间及地点限制。另外,对于学员在预习过程中所提出相关问题,教师也可适当进行讲解,从而可使学生更好理解所要学习内容。除此之外,通过实施课后辅导,教师能够了解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问题,从而教师能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更合理设计,可利用更加科学有效方法教学,从而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3.4利用互联网检查学员作业

在党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作业是对学员学习效果进行检查的有效手段,同时也能够真实反映出教师教学效果,然而由于党校学员特殊的学习形式,通常会导致这种反馈表现出一定滞后性,导致教师无法对学员真实学习情况进行及时了解。通过对互联网技术进行应用,教师可在网络上课后作业,学员在将作业完成之后通过网络进行提交,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及时掌握学员学习情况,并且也能够对学员学习效果进行科学评价,从而为今后教学提供科学依据[3-4]。

4党校计算机教学中应用互联网应注意的问题分析

4.1应用互联网教学应保证课件质量较高

在党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在应用互联网技术方面若仅仅给出相关文字资料,随着时间的不推移,学员必然会有产生厌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不同类型媒体资源事先准备好,比如可为学员准备相关音乐及视频,这样一来,可使教学内容得到更加直观展示,从而得到较好教学效果。所以,在运用互联网进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高质量课件属于重要保证,在必要情况下可依据不同层次学员,将课件内容分为不同层次,从而使学员能够依据自身需求进行点拨,从而使分层教学能够得以真正实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够掌握相关计算机知识。

4.2互联网技术应用及面授应有效结合

在党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是对课堂面授教学的有效补充,其能够让学员更好地了解学习内容及目标,也使教师更加了解学员所存在的问题及需求,然而不能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能完全替代面授教学。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使互联网应用和面授教学实现有效结合,两者之间相互补充,这样才能够真正使计算机教学达到理想效果,使学员能够对计算机知识更好学习及掌握[4]。

5结束语

在当前党校教育过程中,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在分析计算机教学现状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的优势及必要性,进而全面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计算机教学效果,使学员计算机技术水平得以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立.新背景下党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管理新思路[j].东方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2015(21).

[2]闫岩.利用互联网辅助党校计算机教学的探索[j].通讯世界,2016(1).

会计实习内容及成果篇5

 

在应用型本科转型的背景下,随着海峡两岸的交流,大陆的室内设计怎么教育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通过台湾中国科技大学的课程教学方法及应用与福建三明学院进行比较,希望有些方法借鉴与应用。

 

一、室内设计教学计划、内容及目标

 

1.教学计划与内容。台湾中科大室内设计教育的教学内容是以围绕:①配合系里该年的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②教师制订每一个设计命题的先前计划;③评审制度的建立;④学生对每次设计教育周期循环之后的学习效果四大部分的内容进行研究讨论。首先不同学期多个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目标以及社会发展问题及话题轮流命题,并且撰写评审标准及作品完成后达到的效果。然后学生与教师互选或者统一安排学生进入不同教师小组,教师根据自己组内成员的情况安排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台湾的邱淑宜也提出一般设计教育中牵涉六个层面:①设计教学目标与计划;②设计命题;③课堂教学方式;

 

④改图方式;⑤评图的方式与标准;⑥师资的问题。从教学目标的设计至设计内容的命题,及实施设计教学,以改图及评图的方式进行教学,而评图也是作为评量学习过程重要的一环,透过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为课程计划的修正。六个部分的内容环环相扣、紧密联系。这个模式被台湾大多室内相关学科一直沿用与发展,成为设计教育中评断该学生是否适合于该项专业的最重要关键。

 

三明学院的室内设计通过培养方案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计划与内容。在教学思想上是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主要通过讲授室内设计的发展历史、风格、流派、设计方法,以及室内外表现方法等,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握室内设计的基础理论和设计技巧,并借助大量的课程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具体的表现手段和施工技术[1]。通过课程作业以及讨论及时掌握和调整教学进度,通过大纲制定教案,不同内容应用不同教学方法。课堂内容主要讲授为主,内容从理论层面到具体细节的具体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课程作业要求以图纸和模型完成设计要求。通过作业展览同学、教师的沟通提高学生自我审美能力及发现缺点与不足,教师通过作品及作品评价进行教学反思。

 

2.教学目标。台湾中科大空间设计课程中学生必需经由设计实作来体验与呈现空间;并在绘图、做模型与讨论研究分析的过程中,不时交替运用不同的思考模式,以熟练分析、演绎、组织等表现方式,结合设计价值观与专业知识来完成作品(邱淑宜,2002)。台湾的科技大学培养学生人文关怀、设计创新及实际动手能力的表达。

 

三明学院室内设计教学目标的设定中,强调人的需求是首先去了解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是设计要解决的最终任务。根据市场和使用者诉求的改变进行教学目标来制定教学目标,实现培养的人才能够快速融入市场。

 

台湾中科大强调动手能力的操作,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三明学院学生能够将不同专业知识运用到空间设计中去,同时根据不同空间不同人的需求状况进行具体分析与设计,但在实作和对空间尺度的体验感受方面需进一步加强与提升。

 

二、课程教学设计及方法

 

1.问题导向学习教学方法的引用。因为室内设计是含有多领域跨学科的不同问题,室内设计在开始计划之初,往往为非结构性且模糊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导向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培养学生了解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及归纳总结能力至为重要。问题导向学习是一种另类的教学方法,它是让学生在真实世界的环境中,将所发生的实际生活问题形成案例,大家共同讨论,并提出问题解决之道。所以,学生不只是在教师传授中得到知识,最重要是在小组中学习(吴清山,林天佑,200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际问题为核心,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批判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台湾高校不仅将pbl作为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法,同时它将此方法应用于整个的教学课程安排中。杨绍裘指出(2005)问题导向学习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pbl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与问题解决能力,故此种学习方式,对于像室内设计这类的应用设计科学而言,应具有相当的采用价值。而“问题导向学习”是由生活上的实际案例或是情境模拟为依托,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教学讨论,藉由案例中的分析研究,从中寻找问题,使得对问题的思考在广度和深度上更加全面,并思考解决问题方法(杨绍裘:2006)。

 

庄修田提出,因室内设计的性质与其他领域有所不同,因此根据“界定、发展、评鉴”教学模式来发展室内设计的pbl教学模式。①界定,本阶段主要在于制定学习目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诊断需求。学生在引导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经由头脑风暴进行问题的界定、分析与解决问题所需信息的探索、讨论。即教师根据主题(学习模块)设定学习单元,针对每一学习单元设定问题;pbl重视自我学习能力,同时也关注小组的合作学习,因此需要运用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批判思考、与教师讨论等方式达成学习目的;学生就各学习单元进行自学、信息搜寻、讨论,主要在于分析情境、理清问题,并延伸出相关概念;教师则为旁观者、监督者和评估者的角色,不提供直接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策略。

 

②发展,本阶段主要根据上一阶段的问题分析发展出解决问题解决的方案。首先,学生根据问题分析结果进行自我导向学习,教师则从旁观察、记录学生的学习行动与发展,并提供相关信息。其次,根据获得的数据提出尊龙凯时最新地址的解决方案、讨论、分析问题是否解决,如否,则反复进行上项工作,并将各种图表及文字呈现。待解决问题后,对相似问题加以讨论,形成设计通则,以加强学习迁移的效果。③评鉴,本项目主要再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及结果进行反省与评量。在pbl学习过程中各步骤都需要不断进行检讨与评量,以便随时修正。课程结束后,教师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性评鉴”。对于学习历程的评鉴包括:搜寻资料的经过、独立学习的成果、主持、参与讨论及合作的情形、个人创意的发挥等。让学生以自我评鉴及同学评鉴方式,教师则提出“总结性评鉴成果”综合加以讨论,了解课程优缺点,作为改进之参考。

 

因此,教学的方式是以学生为本位,透过教师从旁辅助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可藉由小组的合作学习,及真实案例的题目操作,培养学生了解问题、问题解决的能力、主动学习研究、团队合作精神,并且发展多元的思考能力及创造能力;而评量的方式是包含学生整个学习历程,并纳入以自评及同侪评量的方式,促进学生自我的学习。评量结果不仅用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亦可用于课程的发展,并回馈于教学及学生的学习上,对于教学与评量的历程之间互相关系上提出看法。

 

问题导向学习的主要特征:①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②问题必须是学生在其未来的专业领域可能遭遇的非结构式的问题(ill-structured problems);③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主轴所架构的;④偏重小组合作学习,较少讲述法的教学;⑤学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教师的角色是指导后设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王千幸:1999)。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学生来主导整个学习的进行,建构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进而培养自我导向终身学习的能力,问题解决的技能,以及团体合作的方式。因此,pbl基本上建立在“合作学习”、“情境学习”及“建构主义”三种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吴清山,2002)。

 

2.不同教学方法应用。三明学院的室内设计基本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面对不同的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①设计初期才会用所谓“体验学习”,体验就是人们对个别带有激发兴趣点的事件的响应,是对某些事件的直接观察或是参与。“体验学习”意味着学生要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和情感。例如学生要到现场去量房感受空间带来的情感,并初步提出构思和想法以及会碰到的问题或者在给定的平面图中找一个类似的空间进行体会感受,以此进行情境设定。

 

②当具有一定的想法后会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案例的调查、阅读、分析、思考、讨论和交流等活动,并在其间介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教学方法,这就是所谓的案例分析法。

 

③当设计方案具有一定的雏形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景指情形、景象、场景,即事物呈现出来的样子、状况。情景教学法是将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仿真的场景中,学生变得身心愉悦,很容易接受教学内容,由此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把学生分成甲方和乙方对作品进行阐述以及反问,以此提高他们的创意能力。④作业评价方面应采取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方式,鼓励学生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作品效果进行分析比较、讨论和评价。

 

多样化教学方法的特征:①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②实作以学生将来操作的空间为导向;③学习内容以问题及人的需求为侧重点;④以体验、情境、场景、景象、情形为主轴框架,进行室内操作。

 

三、结论

 

教学内容上台湾中科大整个课程体系比较系统化,每一个教学环节层层联系,并反映及应用在教学目标上。在整个教学体系上应用问题导向学习教学,能够使学生成为主导,并且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培养了合作的能力。三明学院的教学内容偏重对知识点讲解,学生独立解决设计问题及创意能力的培养偏弱,这几年学校通过积极建设第二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及获奖情况。在教学设计上,更能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知识点并且能够熟练应用。其中教学设计中三明学院可以学习台湾中科大应用问题导入型,将“问题”作为设计题目来解决和创作,注重学生的能动性的发挥,更好地学好室内设计。台湾中国科技大学也可以把三明学院不同教学方法应用到基础知识体系的讲解上。

 

室内设计开始之初,首先利用各种直观可接触性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三维意识及空间的体验感,利用小户型来增加多功能空间(增补空间)来认识空间的三维识度及制图能力;其次利用关键词及概念利用问题导入型学习方法培养及训练想象力及创造力,如大师作品的再设计或利用大师作品提炼关键词进行设计。问题导入型教学进入关键阶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及创新型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社会实践的应用能力的灵活性。应用型大学不仅围绕地方的发展需求更要放眼设计能力强的大城市,做好新型室内设计人才的培养。

会计实习内容及成果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教育 系统论 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李生贵(1970- ),男,壮族,广西天等人,南宁地区教育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广西 南宁 530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广西省教育厅课题“新时期高师院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0c23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12-02

课堂教学是基于价值取向的目的,是由诸多要素参与的承载多个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复杂的社会育人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是优化实现教学目标之保障。笔者试运用系统理论探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即分析课堂教学要素,统筹规划教学行动,评价教学设计,反思教学,全面育人,规范专业与职业发展。

一、教学系统设计的内涵与特点

系统观对于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的课堂教学设计有较强的分析性与平衡性。系统是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结合起来的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整体。它聚集合性、整合性、相关性、目的性、适应性和反馈性于一体。集合性指系统组成要素;整合性则指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之和;相关性是要素间关联与互动;目的性为系统特定目标指向;适应性指系统与环境关联与互动;反馈性即系统自我调节、平衡和维持。系统论,为教学设计、制订计划、分析教学、解决问题提供系统工具以及设计系统方法。

教育教学是人类涉及目的性的社会性育人实践,其实质是社会育人的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优化之保障。设计,就是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预想今后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并观念性操作构成要素,明确主体和部分之间关系的行为。设计具有超前性、预测性、差距性、不定性、创造性、想象性等特点,体现其自身的基本内涵。超前性是活动的安排或策划;预测性是解决问题的构想;差距性指设计方案与落实存在差距;不定性指设计多样化和动态过程;创造性和想象性即设计包含设计者的创造成分与主观想象成分。教学设计属于特殊设计,突出系统法。教学设计系统观强调理论融合性、过程分析性、问题解决选择性、工具性、具体性、效果参照性。英语教学设计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可见于外语技能教学所遵循的多重原则,即系统原则、交际原则、认知原则、文化原则和情感原则。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教学系统设计,既要遵循教学系统设计普遍性,又要顾及个体发展需要、专业基础和职业标准,这样才能保障教学整体功能最大优化。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教学系统设计的内容

完整的教学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分析、教学设计和教学设计评价三环节。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贯穿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每个教学设计的终点是一个新教学设计的起点,教学设计始终处于动态之中。

(一)教学分析环节

即教学设计起点,从学方面构建教学设计理据。教学分析步骤为:确定分析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形成终结报告。教学分析内容为:一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学习的“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即学习需要,指学习者的当前水平和教学要求达到水平之间的差距。分析是了解学生问题及其原因,解决“为何教”与教学针对性等问题。分析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从整体来把握这一层次学生存在的学习基础偏低、英语知识系统性差、英语技能水平低、学习动机偏弱、学习策略单一、学习情感自我调节能力偏差等普遍问题,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二是学习内容分析,它是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学习内容分析旨在确认学习内容的范围、深度、成分间的关系,确保内容的效度。从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选用教材、编制教学大纲以及教师教案、课堂教学活动等教学内容,反映学生学习内容结构,同时反映教学互动。基于学科、未来职业和个体需要,学习内容应该把握英语专业知识与英语技能的基础性,重点为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技能与研究技能获得。三是学习结果分析,即学习内容的实际掌握程度分析,即适应未来职业标准的要求。加涅将学习结果划分为四类:理智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和动作技能态度。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的重点在于理智技能和认知策略掌握,前者涉及教学技能操作,后者属于学习过程管理范畴。四是学习者分析,分析内容涵盖学习者的基本特点、学习风格和学习准备状况,体现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对于高职高专英语教育,学习者分析重点在于学习起点能力分析和学习态度分析等。学习起点能力分析旨在分析原有的学习者英语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基础英语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等,是确定教学起点、内容和效率的依据。学习态度分析旨在理解学习者对本专业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倾向。学习态度分析往往容易被忽略。英语教育专业教育全程均有必要融入学生的外语审美和情感体验成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激活内在动机和磨炼毅力。教学分析体现现代教学的学习者中心理念以及依据学习规律设计教学的思想。

(二)教学设计环节

1.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是预期教学活动终极结果。目标设计应该考虑学科、学习者和社会等因素。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立足于培养基础英语的外语教师,即学生最终获得基础教育阶段英语的外语教育教学技能,反映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即基础阶段英语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日常口语交际技能。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包括:英汉语言对比技能、英汉文化对比技能、基础阶段教学技能、课程设计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基础阶段教学实践与反思技能、外语教学基本技能等。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侧重于支持根本目标的实现,构建教学合力,形成专业教学特色。从职业实践考虑,要注重人才知识、技能和品德的全面培养。

2.教学策略设计。它指与教学理念相关的教学方法、教学顺序、教学活动、教学组织和教学艺术预设。教学策略包含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互动、教学内容、教学载体等要素,构建教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英语教学法是设计的重点,单一教法侧重阐释外语交际技能的某一因素,为教学法可选性和复合性之源。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教学应着眼于整合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沉浸式等外语技能教学法,以此来突破先前中学既得的英语口语技能水平。教学顺序主要有加涅的简单到复杂的排法、布鲁纳的发现法和奥苏泊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活动安排可借鉴加涅信息加工模式的“九大教学事件”,即引起注意、告知目标、学习回忆、呈现材料、学习指导、诱导行为、提供反馈、评定行为、记忆迁移。班级课堂教学可以发挥合作学习、口语交际等优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化。教学个性化、情境化、教学研讨法等有助于训练学生创新学习和未来职业实践探究意识。总之,教学策略设计最能集中体现教师教育专业行动能力、特色和教学双主体的能动性。

3.教学媒体设计。即教学媒体选用。汉语语境下的英语教学,英语语境往往空缺,使得媒体是创造教学情境的必要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媒体种类与功能的发展,教学媒体系统设计成为现实。教学过程因此可能与某种媒体产生联系,媒体选用受情境中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学设计主要应该考虑学习的经验和信息反馈、教师媒体运用与开发能力。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教学媒体的选用应着眼于帮助学生交际技能的提高与思维训练的开展,调动认知和情感的积极因素,拓展教学时空,沟通课堂内外,优化效果。

4.教学过程设计。即教学流程的安排。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教学主要属于技能示范和技能练习类型课,实效功能性强,此为3p教学模式普遍得以青睐的原因,其操作过程反映技能行为习惯获得的一般特点,教学步骤功能区分度高:展示(presentation)、操练(practice)和应用(production),既符合教学过程优化基本标准即效果标准和时间标准,又符合教学过程设计基本的原则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媒体优化、遵循心理等,还可以兼容个性化教学过程。

(三)教学设计评价环节

即教学设计试用环节,指对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即通过教学成果推广前的小范围试用,来确定设计的可行性、实用性、有效性等,以便完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评价的一般过程为:制订评价方案――试用设计成果和收集评价资料――整理和分析评价资料――报告评价结果。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教学设计评价包括:评价目标即评价教学设计可行性、实用性、有效性及可完善性。评价指标指评价是否对高职高专英语学习需要的学习现状、差距、原因以及对策进行分析,学习内容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关键点以及对策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起点与习性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是否符合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可行性、可测量性;教学策略设计是否反映英语外语教育技能和口语技能获得实际;教学媒体设计是否促进英语技能和英语教学情境构建,调动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等;教学过程设计是否使体现教学分析和展示教学设计效果;形成性练习题是否符合教学目标,评价练习设计水平与数量,学生完成练习的时间与质量等。评价标准可以选用定性标准或定量标准,选用观察、征答表和观察表,收集和评价学习成就信息与教学过程信息,制作信息分析表,最后完成报告评价结果。

系统观是对多要素参与的教学设计持全面分析的教学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同时顾及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环节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其主体性和积极性;关注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互动关系,使教学设计有利于师生合作,促进教学相长;重视媒体选用,保障教学信息有效传播;设计评价保障教学整体功能和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系统观教学设计整合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等,开放性良好,为教师职业性思考与策划提供系统方法,有助于高职高专职前教育英语教师建立英语教学过程全面联系的观点,规范职业行为,避免教学认识片面化、操作简单化、缺乏综合观。

[参考文献]

[1]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2]李诚忠.教育控制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刘润清.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王辉.学校教育技术操作全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5]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徐英俊,曲艺.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7]张国扬.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会计实习内容及成果篇7

关键词:会计学原理,课堂教学,实训教学

一、教学内容的定位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理论的基础部分,介绍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会计科目与账户设置、复式记账的原理、借贷记账法的运用、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会计报表的编制以及链接这些方法的会计循环程序等内容。虽然各个版本教材对于内容的设置不尽相同,但其基本内容并无太大变化,所以对于内容的把握关键是对教学大纲的制定要科学合理,对于本门课程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有一个总体的准确把握和定位。

另外,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其操作性也较强,所以除了理论讲授的内容和大纲要确定之外,还要相应的配备实训课,且实训课的内容与理论课要紧密结合,其目标是对于理论课的内容进行练习和操作,加强理解和记忆。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运用

(一)重点知识反复讲解练习

反复的练习可以实现思维方式的转换。对会计学原理来说,复式记账法的应用、会计分录的编制等内容是会计入门的最大难点之一,同时也是会计的基本技巧与基本环节,因此应该在相关章节的内容和各种练习中,不厌其烦地讲解并要求学生反复练习编制会计分录,使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当扎实,从而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重视运用关联讲授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授课的一般程序,在会计学原理教学中,由于整体内容关联性极强,整本教材讲完,其内容可以用一个图串联起来,每章内容、每节内容都有前因后果的紧密关系,老师在每次讲课时,把这个关系先摆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了解对于整体内容学过了什么,没学过什么,这节要学的是什么,在整体中起到什么作用,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每次课能够了解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加强记忆,而且能使他们时刻对整体内容很好的把握,最后能够较好地掌握综合知识。

3.课堂讨论是必不可少环节

会计学原理作为会计的入门课,其教学应该重视基本理论的阐述讲授,基本的操作程序介绍,但普通的讲解和介绍往往使忽略了使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其后果是学生学完以后仍然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对会计有实质的理解,从而不能真正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对问题做更深入的思考。对某一问题的深入讨论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建立感性认识,有助于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因此对于刚入门的学生来说,课堂讨论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如运用得当,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实训教学起重要作用

在会计学原理体系中,由于涉及的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较为繁琐,需要不断对照实物进行讲解,因此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仪器,接触实物进行操作的实训也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五)加强各方面学习指导

作为会计的入门课程,无论哪个专业的学生最开始学起来,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迷茫,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使学生能够适应这个学科的学习,需要对相关方面进行必要的指导,包括学习态度指导和对本学科学习中较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加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及对会计学科的认识,一方面了解会计在社会上的重要作用,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让他们了解学习会计的前途和方向,以及对未来事业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帮助他们了解会计学科的特点,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为今后会计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实训教学的改进

作为会计基础理论配套的教学,实训教学主要目的是锻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实践的方式加以运用,从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实训教学主要是围绕会计核算程序来讲述、练习,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它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确定的内容,因此,应单独设置教学大纲,要准备一套适合难度的企业实践资料,每个学生配备基本的凭证、账簿、报表及相关会计核算和处理用到的资料和工具,课上带领学生从了解企业情况开始,到建账、认识原理凭证、编制凭证等等会计核算程序的每个环节进行练习,并随时强调练习的内容和所处的环节,与理论讲授的内容结合进行总结,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达到牢固掌握的最好效果。

四、考试方式的改革

在考核方面,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共同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据大部分,大约70%,其余的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平时学生的表现情况给出成绩。有的人认为这种方式极不合理,认为由于平时没有考试压力,一部分学生不努力学习,考前突击复习,最终也能轻松及格,这种考试实际上是对死记硬背的一种鼓励,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难以适应社会,因此,应该注重平时成绩的考核,包括作业、课堂问答、小组讨论、模拟实验等。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但笔者认为,依靠平时成绩确定最终成绩也有其不合理之处。原因在于首先,平时成绩的确定存在极大的主观性,尤其如果一个老师要教很多学生的情况下,平时的考核方式要至少设置几种,那就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布置和批阅,像讨论和模拟实验等方式还需要大量的时间,这对于有限的学时来说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其次,对于最终成绩确定,需要老师对于每个学生的表现都很熟知,才能够给出公平的成绩,生的整体成绩的影响不小,可能引起学生的不满,影响学习热情;最后,利用最终考试确定成绩一直以来是各种社会和学校等各种考试的普遍方式,凡是参加考试的人员都认可,学生也自然能够接受,而且做好准备,只要运用得当,也确实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因此,笔者认为关于考核方式,运用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共同组成,而且期末考试占据大部分是科学合理的。

1.提高试题难度,加强综合全面性。传统的闭卷考试之所以使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仍能顺利过关,是因为试题相对简单,考题方式单一或不科学。因此,要让学生在平时就认识到考试不是那么简单,考题题型要多样,重点要突出,涉及要广泛,要能真正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能真正考核出学生的个人能力。

2.后续工作要得力。考试不是目的,关键是考试之后,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积极的发现问题,并进行成绩和考试的科学合理的分析,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加强,真正将考试结果和促进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能力相结合。另外要对试卷进行分析评估,通过考试结果提供的材料、数据进行全面的定性、定量分析,以客观评价考试结果和教师教学质量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考试对教与学双方面的所馈调控功能。

3.发挥补考的作用。期末考试之后,要公布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使学生对于考试中没有掌握和理解的问题有所了解。对于考试没有通过的学生,要给予补考机会,补考要与正规考试相同的要求,学生可以通过补考达到进一步学习的目的。

4.重视平时成绩的作用。平时成绩要由几部分组成,可以包括课堂表现、作业、笔记、模拟小测验等多种形式,关键要注意每种形式的运用。如笔记这一环节,可以由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做笔记,课后有重点地补充调整形成最后的笔记,并由老师定期检查,看学生的完成情况。这样每个学生的笔记都不同,内容也有差异,并不是老师在黑板写什么,他们就写什么,一定程度能看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知识的预习、理解程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性,而不是一味地被动。作业的布置可以灵活多样,注重的不是完成,而是主观能动的思考,如针对某一问题自己去查找资料,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关的结论。只要平时的考核方式灵活,不古板,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努力完成,就可以达到既定的目的,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勇.改革会计课程考试培养创新会计人才[j].会计之友,2006.(3).

[2]何军峰,黄红球.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j].会计之友,2006.(3).

会计实习内容及成果篇8

关键词:学习活动设计;学习任务;协作学习

一、学习活动的设计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者认知技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变化都应归因于这种相互作用。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看,这种相互作用便是学习活动。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设计内容来看待。课堂学习活动是指课堂上学习者及与之相关的学习群体(包括学习伙伴和教师等)为了实现特定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操作活动的总和。课堂学习活动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群体协作的。群体协作的课堂学习活动表现为协作个体之间的学习活动的相互作用。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

二、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

1.学习任务的设计

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任务的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在这里学习任务是指对学习者要完成的具体学习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操作流程和结果的描述。学习任务的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1)学习任务要具有真实性,要在学习者面前展现真实的问题空间。问题的真实性不仅有利于意义建构,而且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2)任务要具有趣味性。趣味性是指问题本身要能够吸引学习者。问题的真实性不能代替问题的趣味性,真实的任务和问题不一定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要求设计者首先要了解学习者,通过调查分析和协商,结合年龄、性别和个人偏好,选择与学习目标一致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和任务;(3)任务具有挑战性。问题应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或有一定的难度,但又是学习者通过努力能够理解和解决的。挑战性的关键在于利用学习者的求胜心理,使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

课堂的学习任务设计不仅要遵循一般学习任务设计的原则,任务本身还要具备这样几个特征:(1)任务的目标明确,活动结果易生成和提交;(2)任务的活动形式不应超出学习者的行为能力之外;(3)任务的完成依赖于网络资源;(4)任务的完成依赖于网络学习伙伴之间的合作和帮助;(5)任务的活动内容应能引发学习者的高级思维活动。

学习任务的设计不是活动的目标,而是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需要完成的训练内容。具体的活动任务设计和学科内容相关。活动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它是学习活动设计中最难也是最具创造性的设计活动。高质量的活动任务不但要将新知识和技能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联系起来,而且要在新的知识技能与学习者生活经验、实践领域以及学习者的兴趣点之间建立联系,以此促进学习者高级思维能力的训练。

2.把小组协作学习作为基本的组织形式

对于一些内容,学习者通过查阅各种学习资料就可以理解和掌握,教师的指导活动一般就是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为学习材料提供说明等。

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要在班级实行协作学习,首先一点就是要对学习团体及其构成规则进行分析,并考虑学习团体成员之间的劳动分工。教学设计者要通过观察或问卷的方式确定学习者之间的交往规则,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活动团体的行为规范,即行为准则以及违反行为准则的后果或制裁方法。如果学习行为需要明确的分工,那么还要帮助学习小组公平地确定劳动分工,包括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任务的划分、完成的评价标准等等。合作学习小组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基础,所以如何在班级内进行小组划分以及小组成员之间如何分工,如何协调小组之间的合作是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最重要的因素。

关于小组的划分,大规模的整组合作可能会限制某些学生的参与,但是小组规模过小,在特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存在困难。所以,小组规模应该在4~5人,适度规模的小组可以保证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学习,并且及时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小组成员在组内要担任不同的角色,由组长组织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完成任务。有了角色分工不但可以促进小组成员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每个组员所承担的角色保持越长久,组员间的相互依靠关系就会越密切。在合作学习中一个常见问题就是组内成员会就某些问题产生矛盾,无法形成小组决议,从而导致合作学习失败,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发生,教师需要及时对有意见冲突而不能正常进行合作学习的小组进行调解。

3.组间互评与组内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在协作学习之后,要对各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要包括教师的评价以及小组之间的互评。评价阶段,教师还应该引导小组之间进行互评,评价的内容、标准等都要由教师指导学习者来制定。当学生以学习小组方式进行协作学习时,可以让各小组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然后以共同的学习成果来进行评价。由于协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将协作的方法和精神贯穿到学生的学习当中去,因此对于学习方面的评价也要体现出共同学习的结果,体现出协作学习中共同进步、共同成功这一核心思想。教师在设计评价指标时,既要设计对小组整体的评价指标,又要设计对组员个人的评价指标,以使学习者能够清楚自己对学习所负的责任,认真对待个别学习,不产生依赖性,同时还能够在合作学习中积极贡献个人的力量,促进合作学习,将个人的表现与学习小组的表现结合起来进行评价。个人责任感是协作学习的另一个核心思想,在强调学习者共同努力的同时,也要强调每一个学习者的积极性,让他们投入到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fip文件传送与应用》案例分析

对《ftp文件传送与应用》一章内容的学习活动设计,可分为四个阶段按照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方法进行。

1.教师讲授阶段

首先是教师讲授关于ftp文件传送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什么是ftp文件传送、ftp服务的基本工作原理、ftp文件传送的基本用途等。通过介绍这些基本知识,学习者了解一些关于ftp的基本概念。

转贴于

在学习者了解了什么是ftp,以及ftp的基本工作原理之后,就给学习者提供一个自主探究的机会.因为windows内嵌有一个ftp程序,所以可让学生学习使用简单的frp程序。教师先演示如何启动ftp.exe,然后在讲义中展示一些常用的ftp命令。如:open,help,get,mget,put,mput等,让学习者自己去探究这些命令能够实现怎样的功能。这是一个小型的研究性学习,给出一个任务让学生去探究,并要求学生将学习的结果记录下来。之后教师呈现每个命令对应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ftp的基本功能。通过这样的自主探究就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协作学习阶段

简单了解ftp的一些命令之后,就是本次课的重点内容,任务驱动的小组协作学习。让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典型的ftp文件客户程序的使用,总结其优缺点。由于学习者在上一学期已经完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而且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ftp的功能,所以要掌握典型的ftp文件客户程序的使用对于学习者而言属于容易生成和提交的范畴。

进行协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由于《ftp文件传送与应用》一章的内容是网络基础这门课比较靠后的内容,所以,教师对要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学习风格有一定的了解。笔者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每个组由一个对网络知识比较熟悉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承担小组分工,并负责组内合作的协调工作。分组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并提出小组进行协作学习的一些策略和注意事项,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3.学习成果汇报阶段

任务完成之后,每组要派出一名组员在班级里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汇报的内容除记录的内容外,还要有在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体会,以及协作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汇报的形式一般是将学习结果做成ppt,向全班同学展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各个小组学习的进展情况,并加以指导。例如在分组之后,帮助组长在组内进行角色分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及时给予帮助,例如,如何有效地搜索所需要的资源,如何完善小组的汇报等。

4.评价阶段

评价阶段的评价包括组间互评、组内评价和教师评价三个部分。教师要给出评价的指标和标准,引导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同时,教师也要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最后的汇报,还包括教师所观察到的小组内部的协作情况。

在活动过程中,笔者发现基于任务的小组协作学习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是主动探究,而不是被动接受。从课后与学生的谈话中了解到学生认为这样的方式可以使他们真正地掌握学习内容。但是个别组出现个别学生完全承担学习任务的情况。所以要加强组长的管理与组内合作协调的能力,合理的分工是小组协作学习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且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加强指导,多提供一些协作策略。需要改变目前绝大多数网络教室内机器的“阵列式”摆放形式,宜采取组团式摆放,更便于小组的讨论和计算机操作上的分工协作。在评价阶段,学生对于汇报的评价比较陌生,所以要让学习者适应这种评价方式。

四、结论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主要是自主学习活动、协作学习活动及贯穿始终的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来选择运用自主学习还是协作学习。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活动设计,小组的划分以及组内分工是协作学习有效进行的关键因素。尤其是组内分工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对于协作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协作学习活动进行设计的时候,教师应该通过向小组组长提供协作分工以及组内关系协调的策略,来提高小组组长的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小组协作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的指导性活动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中是必须要特别重视的一部分,只有自主学习活动、协作学习活动与教师指导性活动有效结合,才能使学习者的学习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王陆,杨卉.合作学习中的小组机构与活动设计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8).

[2]唐剑岚,胡建兵.自主学习模式下的网络环境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3(6).

会计实习内容及成果篇9

[关键词]自适应混合式教学;移动网络平台;社会统计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44-0-03[收稿日期]2020-04-29

一、引言

随着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学习资源日渐丰富,学习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单向输入式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1]。课程教学环境亦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教学对象信息技术的熟练驾驭、学习过程的高度交互、学习时间的碎片化和课程学时的高度压缩等,从而要求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重大改革,以充分激发教学活力、提升教学效果。如何利用移动网络终端的学习便利性和教学反馈及时性开展自适应混合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参与度,满足学生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提升教学互动效率,已经为了高等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问题[2]。

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内容扩展不足

社会统计学是统计分析与社会学研究的相结合,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内容,既有逻辑性较强的理论推导学习,又有实践丰富的社会经济问题分析与建模预测,需要充足的课时才能将课程内容很好地传授给学生。当下,高等院校专业的总学时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多数院校的社会统计学课程设置为32学时。同时,授课班级同学来自于不同地区,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存在一定的差异,致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课上无法充分详尽展开教学内容,课下无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3]。

(二)教学互动不足

知识单向流动是传统社会统计学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互动的推动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4]。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强调教学内容全面性,忽略学生学习能力、效率和需求的差异性,从而容易引起学生学习抵抗情绪、降低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教学活动改进的依据来自教学实施效果统计数据和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反馈,教学互动是收集教学效果反馈的及时快捷的重要途径。由于教学内容多、课程学时少,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无法在课堂与学生开展充分的教学互动,课后作业的互动方式单调低效,从而导致了教学活动的互动不足,教学过程改进目标不明,迟滞了教学活动的优化进程、降低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因材施教不足

本科学校一般是面向全国招生,班级学生来自于全国不同省份和地区,知识结构、学习基础、自学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课程教学内容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为了照顾部分同学,经常会以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为标准统一教学内容,这样会使得教学内容对那些学习基础好的同学来说较为简单,而浪费学习时间。但是如果设置较快的学习速度,那些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学习起来又较为困难,从而降低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活动推进模式采取统一化的知识供给,人为忽略了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无法满足学习内容的差异化需求。

(四)教学反馈不足

教学效果及时和详尽的反馈是教学活动得以优化的主要依据。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反馈主要有课堂提问、课程作业和课堂讨论[5]。但由于课时少、任务重,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直接反馈活动开展及其稀少,课后作业的频率也不可能太高,从而致使教师回收教学反馈的途径和效率大打折扣,可能导致教学需求和教学活动存在一定的偏差,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活动的改进。

三、自适应混合式教学理念

混合式教学能够有效发挥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有效发挥教师引导、启发和教学过程的监督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教学效果。自适应混合式教学,在混合式教学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的多样性、教学活动反馈及时性,设定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和量化课程考核方案,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构建多层次课程章节学习目标和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素材,将学习的自主选择权转交到学生手里,通过移动网络学习终端进行。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确定自己的学习流程和内容,最终实现殊途同归,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根据实时的学习反馈,动态调整学习材料,持续更新教学过程,实现教学活动的不断迭代和优化。自适应混合式教学在教学活动及时反馈的基础上,调整教学材料,在学习目标的指导下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实现因材施教,节约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提升了教学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线下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四、自适应混合式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自适应混合式教学除了线上与线下教学混合外,重点突出混合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教学过程的及时总结和基于学生学习基础的自适应学习选择。因此,基于移动网络终端教学的自适应混合式教学,首先,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包括课程目标、章节目标、多维课程学习路径、课程教学反馈路径等;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重构,构建尽可能的高内聚低耦合的教学知识点,并制作教学微课;最后,构建过程性课程考核体系,能够充分体现课程学习过程、自学过程和课程综合能力等课程的综合学习能力和效果。

(二)教學流程设计

自适应混合式教学首先应设计好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并构建章节的三层教学目标体系和相应达标度量标准;其次,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形成支撑底层教学目标,时长为12分钟左右的教学短视频和相应教学资料;最后,通过移动教学app、微信公众号和网络教学平台教学内容,开展课堂教学、分析学生学习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持续优化后续课程教学活动。具体自适应混合式教学设计流程,如下图所示。

自适应混合式教学流程图

1.教学准备。自适应混合式教学的教学准备工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根据教学反馈不断迭代持续优化的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消耗教师精力最多的教学环节。教师要根据培养计划、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构建章节学习目标体系,各目标之间要做到低内聚高耦合,为不同学习基础学生的跨越式学习构建完整的学习路径。在教学目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重构,围绕各个教学目标形成不同难度、不同路径的章节学习目标完成的学习内容体系,并制作相应的在线学习的教学视频,设计教学案例、课堂讨论主题和学生自学目标达成度自我测试的试题库。在分析学生对移动教学工具掌握使用能力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移动教学工具开展混合式教学。

2.教学实施。自适应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及课前、课中和课后。

课前,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在移动教学平台上下次课学习任务、线上学习资源和线上学习自测题试题,并通过微信群、qq群、移动教学平台等方式将学习任务通知到每一位同学;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选择达成学习目标的学习路径,开展课前在线学习并完成自学测试题、梳理知识点和疑难问题,与教师开展课前学习互动和问题反馈。

课中,教师首先要对上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和总结,在梳理学生学习反馈的基础上调整课堂教学中重难点,开展短时课堂教学,提出课堂讨论议题,组织学生按事先分成的小组实施头脑风暴、开展课堂讨论。教师应及时关注课堂讨论情况,适时开展讨论引导,最后对课堂教学内容和议题讨论进行梳理总结,找出讨论过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帮助同学们提高认识、加深所学知识理解。学生应该认真倾听教师的重难点讲解,并针对自己疑难问题重点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开展头脑风暴,参与到小组的课堂讨论中,积极主动承担小组的讨论任务和讨论结果的汇报工作。

课后,教师要认真评阅学生在线练习题,对于共性问题可以通过公告板的形式进行解答和讨论,个性问题通过点对点形式进行解答,并对学生的知识拓展学习进行线上指导;对教学效果数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数据等教学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为后期教学改进提供数据依据。学生应完成课堂教学的后期巩固练习,开展大量的课外知识阅读和探索,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升华与内化。

3.持续优化。自适应混合式教学的重点是因材施教的学习自主选择和持续优化的教学互动,因此只有保证教学活动的持续迭代优化,才能将自适应混合式教学活动实施好。教师应在每堂课结束后,及时收集来自学生的教学评价、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意见建议,结合学生课前自学和课后巩固学习的记录数据,分析评价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下次课的教学材料和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和改进,使教学过程得到持续优化。学生应从自身学习实际情况出发,及时对每次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评价,提出相应意见建议,推动课程教学活动的持续改进。

五、课程考核设计

会计实习内容及成果篇10

关键词:优化组合 立足生活 拓宽视野

现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领域。迅速有效地获取信息,甄别和评价信息,科学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信息以及交流、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信息社会每位合格公民的必备素养。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信息技术的一条传播途径,担负着培养信息社会合格公民的重任。

但是,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和网络世界产生的巨大诱惑,使得学生对信息学科的认识发生偏离,他们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上网课”,老师不让上网就完全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且初、高中学生青春年少,正处于好奇心重,接受力强的时期,很容易受网络中不健康内容的影响,不仅耽误学业,对他们人生观的形成也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这种情况就给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使信息技术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课堂内容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有效抵制网络的不良诱惑、提高信息技术实践能力?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尝试并进行了总结,在此与各位同行交流。

一、优化组合章节内容

首先教师要对整个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熟知各章内容、各章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熟练掌握课程中的各种软件,然后对各章的讲解顺序进行调整,对章节内部联系紧密的内容进行组合。比如初中教材中关于互联网的内容放在了后几章,但在前面的章节中需要让学生上网去搜索和了解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这样对于基础差的同学来说,实践起来就有一定困难。再如第一章要让学生上网了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硬件的各种品牌、硬件技术指标,各品牌的卖点及其报价。学生还要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发展及特点,杀毒软件的下载及使用等,所以在实践中就把网络基础知识及应用就放在了前面, 这样不仅便于以后内容的讲解、例子的选取和习题的设置,还便于学生不断总结上网经验和技巧。

二、选题设置立足生活

生活是素材的来源,练习题和例子的设置应该多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相联系,以学生个人知识为基础,以生活世界为重要资源。在具体的备课中,首先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出发来选取示例,在实际操作中要经常找同学了解他们对本章内容的兴趣点。如word软件的学习任务可以分解成多个小的兴趣制作,如:给自己喜欢的歌星作一张海报、给自己设计一个漂亮实用的课程表或计划表、绘制学校或家居的平面图、给自己喜欢的书设计封面包装等。powerpoint软件的学习任务可以设计成对自己喜欢的科普知识作一套讲解幻灯片、给自己喜欢的小游戏作一个介绍使用方法的幻灯片等。excel软件的学习任务可以设计成给自己设计一个个人消费表并利用表进行计算等等。这样的学习任务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对学生来说很亲切易接近,所以学生学起来高兴,内容理解起来容易,更容易挖掘学生潜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有声有色

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采取新颖的表现形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图片、音视频资料、应用软件等。实际应用中的原则是:教学内容能用图片表示的不用文字,能用动态演示的不用静态的,能让学生看到实际效果的不用抽象的讲解。如计算机硬件系统一部分,以前在教室讲解,学生看不到实物图例,理解不了专业性的名词,很容易产生烦躁,厌倦情绪,后来经过摸索实践,课前准备装机配件各配件的实物图片,利用视频文件进行讲解,展示装机过程,附加装机注意事项。这样不仅加大了课堂容量,还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很有好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活动调动学生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设置相应的教学活动,设法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渴望和要求。实际操作中除了采用一些常见的教学活动以外,还可以参照电视竞赛节目的形式设置一些比赛、竞赛性的活动。比如,在学习理论性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必答、抢答题,把学生分成两大阵营并且双方派出代表和记分员,共同推举主持人,比赛结果得分多的一方为胜。还可以采用学生给学生提问题,记分员记分等多种形式。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掌握知识也比较牢固。 在讲解实践操作性内容时,可以选择基础好的学生当“小老师”,代老师到讲台讲解,下面的学生听“小老师”讲解的同时,还要检查“小老师”的讲解是否正确。这样可以督促小老师认真的讲解,还可以提高其他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五、充分利用作业“纽带”

作业是教学效果的镜子,能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给教师提供很多有价值的参考,便于教师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备课等方面做出及时地修改与调整。另外,教师在作业批改中,要努力发现每个学生作业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对于优秀作业进行班级和年级的展示。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提高学习兴趣还能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实际操作中可以利用电子教室软件或做ftp服务器等方法来实现作业的提交。

六、调整密度,精讲多练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要求实践技能非常强的学科,其教学成果很大部分体现在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上。在上课时,一些简单的内容就有必要进行压缩,简略讲解;不容易理解的理论知识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挤出尽可能多的时间让学生上机操作,提高熟练程度。这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学生多接触了解,掌握学生的知识及操作技能水平,在上课过程中认真,留心观察,准确把握学生学习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和难点。

七、丰富知识,拓宽视野

除了让学生掌握必须的知识和操作外,还要让学生多了解多接触与计算机有关的各方面知识,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例如,计算机的发展史,对计算机发展起重要作用的科学家、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趣闻轶事,也包括现代计算机的发展以及一些趣味性的知识。例如,有关电脑的小笑话、网络流行语等。教师把学生搜集到的趣味知识进行整理,并上传到文件服务器上。这样,学生在做完作业的空闲时间就可以补充课外知识。

总之,不论是在哪个教学环节,都要根据学生的成长阶段和年龄特点,关注学生与课程间的联系,找到课堂内容与学生兴趣的结合点,发挥实践课的优势,做出合理的教学设计,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教学更有特色和趣味。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收集和处理的工具――电脑及各种实用软件,还要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合理地利用网络,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