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模式范文10篇-尊龙凯时最新

时间:2023-03-15 07:15:46

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范文篇1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针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新发展战略的要求,中央政府颁布了《有关全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议措施》,对于高等院校提出了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的具体要求。因此,基于这样的背景,毕业生就业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怎样帮助毕业生找到理想的工作,辅助他们成功创业,是相关部门、学校及企业应共同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当代高校中,特别是职业院校,教师更要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并将其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使其成为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

一、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艺术设计专业所涉及的领域较广,不同的专业不仅要严格遵循设计的发展规律,同时也要充分体现出自身的独特之处。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同样也要按照具体的规律与准则开展各项工作。各大院校通过传授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培养他们的设计思维,让其具备优秀的创新素养。长时间以来,我国拥有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众多,学校规模较大,但却没有为社会输送真正的所需人才。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大多数企业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需求强烈,特别缺少的是跨专业、跨领域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其次,许多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都面临着失业的危机,而导致这种现象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所提供的服务无法与社会完美对接,学生的知识结构、设计能力与创新意识等,都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1]。当下,我国正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新推动国家发展。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大院校应抓住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全面革新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体系,进而培养符合市场及企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设计人才,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

1培养艺术灵感及敏锐度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将来想要真正成为优秀的设计师或是著名艺术家,就应付出更多的努力,并且要充分知晓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在艺术设计当中,对于设计保持较高的敏锐度是至关重要的,换言之,设计的感知度是开始艺术创作的基础与根本要求。艺术创作的灵感是对具体文化或是观念的感想,是内心深处情感的堆积,是将政治、金融、社会及文化进行转化与再次加工后将其外化成艺术作品的必经过程。作为一名艺术设计师,应具有丰富的创作灵感及敏锐的洞察力,善于观察生活,能够窥探到常人不能发现的事物美,并通过自身所创作的艺术品来展现与众不同的艺术创作风格。当今时代,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国家也在积极鼓励大学生从就业向创业的大胆转变,并提供了一系列的帮扶政策。在完备的政策条件下,艺术设计专业应全面培养学生的艺术灵感与敏锐度,只有具备良好的艺术设计素养,善于观察生活、积极发现各种艺术美,才能顺应社会发展形势,为将来的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2准确把控艺术市场形势市场的稳定运行与良好的发展态势属于动态性的变化,在不同的时间段,市场所提供的全新机遇以及市场自身的实际需求是完全不同的。对此,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充分掌握市场的动态发展趋势,时刻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并不断增强自身的先进性,适当地超前发展,创作出符合市场要求的艺术作品。例如,当前社会强烈需要并大力提倡的是激励人心、触动内心,且能够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引起广大群众热议的相关话题,这既是艺术作品之外对于视觉上的要求,更是艺术作品内在的宝贵价值审美需求[2]。

三、艺术设计专业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现状

1目标模糊、体系落后目前,许多院校并未将岗位实际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更未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施有效的培养,因而造成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无法满足相关企业的需求,进而面临着失业的危机。虽然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课程范围较广,充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但却没有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实践训练。其次,大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都是以选修课程、必修课程与专业特色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其中《计算机基础》《思想政治》《就业辅导》为选修课程,《美术基础》《立体结构》《平面设计》《色彩构成》等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而《字体设计》《网站设计》《排版设计》《包装设计》等则通常作为专业中的特色课程[3]。但这样的课程体系一味地重视专业整体结构的综合性,并未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角度出发。在文化创意领域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当代设计企业中对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明确的要求,通过这样单调的课程体系进行人才培养,必然无法达到企业的实际需求,严重影响了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2实践不足、条件落后由于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条件有限,相关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只能以基础理论课程为主,校内的实践训练通常是利用计算机来完成,学生到相关设计公司也只是简单地参观,没有深入到企业具体岗位真实体验的机会,企业也没有创造条件让学生加入到有关的设计项目中。此外,学生对于设计过程及生产技术与主要材料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在实际设计中,并不能有效地顾及到材料与制作工艺对于产品所造成的巨大影响,进而极易出现设计与产品需求严重不符的情况。实践教学多以专业课程为基础,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

四、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构建

1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激发学生设计潜能近些年来,多元性智能理论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并被广泛应用到不同国家的教育基础理论及教学实践训练当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国许多教育专家提倡运用多元性智能理论,认为其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同时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为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诸多便利条件。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其属于一门综合类的学科,也可视为多元智能化的专业,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合理利用相关智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其积极作用,不断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全面体现出学生的艺术天赋,成为多元化智能理论运用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任何一种智能与其他思维方式的智能间,都有着各自的显著特征,具有较大的区别,但彼此间却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从而让这些智能拥有了更加复杂的模式。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有规划性地培养学生的具体智能。教师应按照教学的具体内容,积极运用多元化智能理论的教学观念,有目的性地开展教学,充分重视并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设计创新潜能。2构建双创课程体系,提高学生设计兴趣在当代教育体制改革中,应更加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应主动加入到“双创”人才培养团队中。纵观目前各大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情况,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其一,高等院校是我国优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承担着为社会各领域输送更多优秀人才的艰巨任务,并且在众多企业飞速发展的态势下,更加看重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与进步[4]。因此,在设置相关专业特色课程时,要按照双创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环节工作,而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更加符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其次,还要全面实施教学改革,不仅要完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同时也要适当调整课程结构,优化内部结构,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在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时,要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与其相互融合,加强专业实践教学与双创实践活动间的直接联系。最后,将要健全评价机制,弥补以往评价过程中的不足,全方位考察学生的专业能力及学习情况,及时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效,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3加强项目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设计素养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是其教育的主要目标。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实际教学在培养学生多元化能力与素养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想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当务之急就要根据专业特点,积极组织并开展实践教学,创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式。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校园竞赛来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这些种类的项目教学课程,不仅能够积极拓展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还能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机遇。为此,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某些与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关的艺术设计活动,在组织活动当中,要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以便挖掘出学生的内在潜能、激活他们的设计思维,而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能够丰富学生的日常校园学习生活,也能让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升,并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设计中,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应与设计比赛内容有直接的关系,将比赛主体与教学课程有机结合,依据赛事活动中的详细要求,来设计相应的作品,且要注重学生作品中的创新性表现。与此同时,由于设计主题范围较广,会涉及到各方面的内容,因此,还要加强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学科间的结合。此外,在设计中,学生可以凭借自身丰富的想象力,结合日常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各种设计问题,从设计的主体、设计的构思再到设计最终定稿的过程中,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设计素养,并在集体协作下,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他们的实践技能,拓宽他们的视野,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为他们将来能够成为优秀的设计师打下稳固基础。4以创业就业为导向,促进学生职业发展依据当前市场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在积极研发新型创业、就业渠道的同时,院校所开设的课程要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深刻地意识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各项挑战,要真正将学生的就业问题落实到具体行动中。院校的课程体系规划应将创业的有效途径以及创业的整体定位等方面问题充分展现出来。与此同时,要按照创业与就业的不同实际需求,将其所必须具备的观念、态度、水平和知识等纳入到课程体系设置中,以此来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及技术上的培训,可以按照行业中的相关要求的熟练程度以及工作指标来决定实践训练的时间、任务量及难易程度,从而使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更好地满足创新创业的需求。此外,应按照创新创业以及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要求,将学习专业技能视为根本,在课程制定过程中,要有效结合就业与创业的变通性与学生的自主选择性。设立课程时要按照我国劳动部门、行业委员会等确立的岗位标准作为课程安排的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关键线索,在完成具体项目规定任务中,实现态度、能力、知识的有机整合,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细化专业课程中的各个指标。全新的课程安排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设计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的专业与人才标准、社会要求、行业规格等完美对接,让学生的专业学习真正实现专业无缝对接职业、专业证书无缝对接职业资格证书。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积极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要重点突出专业特色,始终本着为社会服务的基本理念,充分保障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专业的积极作用,培养更多高素养、设计能力强且具有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优秀艺术设计人才。切实有效地将创新与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到一起,在制定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加强并重视学生设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教师也要积极改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掌握市场动态信息,深刻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重要性,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豫.基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1(13):206—207.

[2]张伟,郑兴我.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众文艺,2016(9):225.

[3]吴.构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双创”人才培养体系[j].艺术教育,2017(z3):190—191.

培养模式范文篇2

关键词:临床药师;培养模式;工作胜任力

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需要加强药师队伍建设,加快药学服务转型,不仅要提供高质量的药学服务,还要为疑难复杂患者解决药物治疗问题[1]。这对临床药师的工作胜任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当前临床药师的工作胜任力差异较大,尤其是科研胜任力相对较差[2]。临床药师的工作胜任力与其培养方案密切相关,但是,目前我国临床药师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培养标准不统一、缺乏系统的培训知识体系以及培训内容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等问题[3]。因此,本文拟通过调查问卷了解临床药师工作胜任力的现状以及其教育背景,探讨影响临床药师工作胜任力的因素,旨在为临床药师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调查时间为2020年12月—2021年1月,采取近似随机抽样的方法,以湖南、上海、广东等地医院工作的临床药师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医院在职临床药师;(2)自愿参与本调查。

1.2调查工具

本调查问卷参考美国临床药学学会(accp)中对临床药师工作胜任力的测评标准[4]和相关参考文献[4]设计临床药师工作胜任力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包括3个部分:基本信息、工作胜任力自评量表、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工作胜任力包括临床药学服务胜任力和临床科研胜任力,其中临床药学服务胜任力包括临床工作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和职业精神2个维度共20个条目,临床科研胜任力包括临床科研意识、临床科研能力和临床科研精神3个维度共19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1分=非常不赞同,2分=不太赞同,3分=一般赞同,4分=比较赞同,5分=非常赞同,调查对象的自评得分越高表示工作胜任力越强。

1.3调查方法

借助问卷星平台设计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通过网络发放与收集。在问卷发放时,由调查员统一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目的、问卷填写方法及填写要求。为避免重复问卷,每个账号只能填写一份。经专家咨询与预调查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984(p>0.7)。

1.4基本信息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构成比进行描述;计量资料用(x±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并探索临床药师工作胜任力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问卷共收到有效问卷295份,参与调查的临床药师来自湖南、广东、上海等26个省/直辖市,其中85.76%来自南部地区,80.34%就职于三级医院。男性80名(27.12%),女性215名(72.88%),年龄分布以31~40岁为主(65.08%),具体见表1。

2.2临床药师工作胜任力现状

本问卷以平均分数占总分值的百分比作为相对平均分数进行评估。临床药师总的工作胜任力相对平均分数为74.51%,临床药学服务工作胜任力的两个维度:临床工作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相对平均分数较高,分别为84.60%和82.95%,而临床科研胜任力的3个维度的相对平均分数偏低(67.18%~75.08%),各维度的自评得分见表2。

2.3临床药师工作胜任力的影响因素

以临床药师的工作胜任力为因变量,以基本信息、本科及以下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在职教育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最高学历、临床药学工作年限、本科及以下培养学制、本科及以下毕业考核方式、本科及以下期间是否接受科研培训、硕士期间参加科研讲座或学术活动次数、在职教育期间临床药师培训时长、在职教育期间是否参加临床药师师资培训是临床药师工作胜任力的影响因素(p0.05),详见表3。

2.4临床药师对学校课程设置的满意度

本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临床药师对本科及以下阶段课程设置和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均较低,分别为51.19%和57.53%,临床药师工作胜任力与其对在校教育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呈正相关(p<0.05或p<0.01),见图1。因此,优化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的结构和内容,提高课程设置满意度将有助于提高临床药师工作胜任力。

3讨论

3.1我国临床药师工作胜任力有待提升

本次调查对象集中在就职于三级医院,具有高学历、中高级职称的临床药师中,临床药师总体工作胜任力的相对平均得分仅为74.51%,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和职业精神相对平均分数高于临床科研意识、临床科研能力和临床科研精神的相对平均分数,此结果与卢今等[2]的报道一致:药师职业道德与素质较高,但较缺乏科研创新精神。这正反映临床药师培养的现状,注重临床药师药学服务技能培训[5-7],忽视临床药师科研胜任力的培养。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临床药师面临的挑战日益增高,尤其是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妊娠期妇女、儿童等用药证据严重缺乏群体对个体化用药的需要[8-10],这要求临床药师不仅应具有药学服务基本技能,还需具备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查找证据或开展科学研究创造高质量证据指导临床的能力。因此,临床药师的培养不仅应提升其药学服务能力,还应培养临床药师的科研思维、科研素养,为更好地胜任临床药师工作奠定基础。

3.2临床药师工作胜任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探讨了临床药师工作胜任力的影响因素,发现临床药师的工作胜任力与本科及以下、研究生以及在职教育模式密切相关。临床药师工作胜任力与在校教育时长正相关: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临床药师工作胜任力(153.27±26.58)分高于本科及以下的人群(131.98±31.66)分(p<0.05),且本科及以下教育培养年限中5年学制培养的临床药师工作胜任力(156.13±30.32)分显著高于4年及以下学制培养的临床药师工作胜任力(143.00±29.85)分(p<0.05)。在美国,pharm.d学位教育作为临床药师从业的唯一准入学位,从大学本科算起,学制为7~8年[11]。而本调查显示,81.69%的临床药师受到的是四年制及以下的药学教育,且本科及以下教育中接受的科研培训不足,73.90%的调查对象在本科及以下期间未接受科研培训,这也是我国临床药师工作胜任力低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临床药学的本科学制设置为5年或攻读硕士学位都将是提高临床药师工作胜任力的重要策略。临床药学是一门需要在临床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的实践性学科[12],临床药师需将课堂中所学理论知识不断地在工作中进行实践。因此随着工作年限增加,临床药师的工作胜任力会相应提高。调查显示:工作5年及以上的临床药师的工作胜任力显著高于工作5年以下的临床药师(p<0.05),这与卜书红等[13]发表的根据临床药师的岗位胜任力进行职级评定要求相一致,在临床药师职级评定中要求:中级和高级临床药师的最低工作年限分别为从事临床药师工作4年和7年以上。此外,本科及以下的毕业考核方式与临床药师工作胜任力的相关性也再次验证了临床药师的工作胜任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仅以理论考试作为毕业考核方式培养出的临床药师的工作胜任力最低。本科及以下的毕业考核方式一定程度反映了本科及以下教学的侧重点,临床药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清晰的临床思维和过硬的临床用药实践[14]。此外,加强科研思维培训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升临床药师工作胜任力的重要抓手。医学是一门终身学习的学科[15],《关于加快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临床药师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临床药师要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合理用药指导,并能为疑难复杂患者解决药物治疗问题[1]。因此,临床药师在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技能培训,还应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加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加强临床药师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16]。本调查问卷结果提示:本科及以下期间接受过科研培训以及硕士期间参加科研讲座或学术活动次数对提升临床药师的工作胜任力具有积极作用。在校教育中开展有效的科研培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锻炼科研精神,最终提升临床药师的工作胜任力。

3.3优化在校教育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助力临床药师工作胜任力的提升

培养模式范文篇3

1培养模式建立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1指导思想

以培养适应药学事业发展需要人才为出发点,以符合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为准则,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方向,以“教学模块”(见后文)为平台,加强药学基础,培养创新能力,凝练研究方向,突出药学特色。

1.2培养目标

这里仅指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即培养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精通英语,具有独立从事科研能力,富有创新意识,能够胜任各药学生产、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

2培养模式建立的思路与方法

2.1思路

目前毕业研究生越来越多,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就业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就人口的比例讲,其原因并非是我们国家的研究生多了,可能是存在供求的矛盾。从调查社会实际情况入手,可能找到上述矛盾的原因之所在,并对之进行研究。根据社会调研结果,调整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措施以保障培养方案的落实,可能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该研究可能成为解决研究生培养和社会需求的矛盾提供一条思路。

2.2方法

2.2.1社会调研:组织有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研究生学生管理人员、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代表参加的调研小组,对相关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药物生产和营销部门、医院等卫生医疗部门进行社会需求研究生的调研,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调研对象采取分类分等级随机抽样,调查结果分析分为主观分析和客观分析两类,客观分析应用统计学方法。

2.2.2培养方案修订:组织专家根据调研结果和结论修订原有培养方案,并征得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2.2.3建立规章制度和采取保障措施: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导师管理制度、研究生管理制度、培养过程监控制度等。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培养方案的切实落实,包括提高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营造良好学术环境等。

2.2.4培养效果评价:根据在校研究生质量评估和毕业生就业后情况调查来判定研究生培养效果。

3培养模式建立的初步成果

3.1培养方案的修订

在我们尝试培养模式建立的同时,恰逢本大学制定新一轮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之时,为了配合培养模式的建立,在培养方案修订时,对以往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必要的修改,继之在教学大纲制定时也制定了药学实验方法学“教学模块”以确保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工作落到实处。

3.2“教学模块”的确定

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科学独立思维能力及独立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是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能力且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已是当今教育的主要目的[5,6]。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创造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7]。因此,我们尝试应用性实验为主体的研究生药理学实验方法学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功能实验模块:(1)药物活性分离与提取模块;(2)药物效应检测与分析模块;(3)药物制剂制备与质量控制模块;(4)药物安全性检测与评价模块。该模块具有以下特点:(2)以新药研发过程为主线,突显实用性、专业性实验项目;(2)以“模块”及“平台”设计为载体,体现医药研发中实验项目的连续性、独立性与相关性特点;(3)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系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药学研究的综合能力。

培养模式范文篇4

关键词:重症医学科;中药;临床药师;培养模式;用药合理性;用药安全性

随着中西结合治疗理念的发展,中医学在临床各类疾病治疗中均得到了重要应用,其具有安全性高、使用方便、经济性好等优势[1]。中医药使用率的日益频繁使得中医药在使用期间的不合理用药问题、用药不良反应问题日益增多。临床文献报道指出,通过药师干预与药学服务的延伸,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提高中医药使用合理性,减少患者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2]。中药临床医师的个人综合素养直接影响到实际药学服务能力,通过中药临床药师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应用,能够提高中药药师的综合业务能力,提高药学服务质量[3]。鉴于当前国内中药药师培训主要参照西医学,实际培训效果不够理想,我院通过构建基于重症医学科导向的中药临床药师培养模式,有效提高了药师综合业务能力,为临床中药药学服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20年1月医院构建基于重症医学科导向的中药临床药师培养模式,并在培养模式构建同时加强药师的药学服务实践。2019年7~12月为培训前,2020年1~6月为培训后。比较培训前后药师的培训效果及实际药学服务效果。研究对象为30名药师,男18名,女12名;年龄28~36岁。同时从培训前与培训后药师参与药学服务患者中各随机抽取100例。培训前男58例,女42例;年龄20~76岁。培训后男55例,女45例;年龄21~78岁。培训前后药师人员无变化,两组患者相关资料差异较小(p>0.05),但满足可比性要求。1.2方法基于重症医学科导向的中药临床药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方法如下:①主要部门轮转,要求中医药师在培训前前往我院相关部门熟悉环境以了解我院中成药使用情况,包括中药病房、西药病房、煎药室、药物咨询中心等,掌握我院中成药使用现状。轮转完成后,初步进行药学知识理论与实践考核,了解药师对药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实际服务能力。②建立多元化的临床带教方法,鉴于不同药师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不同,开展多种中药药师带教模式,包括多媒体教学、pbl教学、cbl教学、lbl教学、以案例为中心的带教方法。多元化带教模式可更好的满足不同药师培训需求。③培训实践,带教教师带领培训药师参与查房,帮助药师培养中医辨证思维方式,了解不同疾病常用中药、中药配伍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合理用药问题。带领培训药师参与临床实践,不同药师各自负责1名患者,进行药学监护,明确用药风险、用药配伍、用药不良反应等;中药药师培训中加强药师对用药合理性的分析与评价,明确常见的不合理处方与存在风险处方,并绘制成表;加强培训药师对中药使用期间的不良反应分析,掌握不同中成药不良反应监测要点;规范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记录,使用统一的药学服务信息表,完善药学服务内容,如患者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用药期间应减少药物剂量;分析不同药物配物是否具有增效减毒效果,分析是否存在违反配伍禁忌等问题。④分析讨论与归纳总结。中药药师培训期间定期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帮助药师持续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定期通过模拟案例增强不同药师的综合药学服务能力。1.3观察指标培训前后考核结果;培训前后用药合理性;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药学服务满意率。使用自拟的中药药师考核表通过闭卷方式进行药学、医学、中药配伍、常见不合理用药等方面的考核,分值0~100分;实践考核方面包括:书写病例、分析病例、处方点评、文献阅读报告、病例分析能力等,分值:0~100。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分值高对应能力越强。用药合理性主要依据中成药药物使用说明书、《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等[4]。药学服务满意则在患者出院时通过《药学服务满意率调查问卷》获取,结合药学服务内容、药学服务频次、药学服务效果等作出评价,分值:0~100分,其中非常满意90~100分,满意60~89分,不满意<60分,非常满意+满意=总满意,按“%”计算。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χ±s),t检验;计数资料(n,%),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训前后考核结果比较培训后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结果评分明显高于培训前(p<0.05)。见表1。2.2培训前后不合理用药情况比较培训后不合理用药率低于培训前(p<0.05)。见表2。2.3培训前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培训后药学服务期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培训前(p<0.05)。见表3。2.4培训前后药学服务满意率比较培训后药学服务满意率高于培训前(p<0.05)。见表4。

3讨论

培养模式范文篇5

网络教学是一种以网络和多媒体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成人网络教育从产生到发展已历经了近20年。实践证明,网络教学在成教学生培养模式中是切实可行而且行之有效的。虽然网络教学在成人教育运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但不可否认,网络教学表现出的交互性、灵活性、开放性等特征决定了其必然成为推动成教学生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网络教学的交互性有利于解决成教学生培养中教与学的矛盾。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矛盾。教师的教是学生学的前提,学生的学是教师教的意义,二者互为基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只有教的内容与学的需求有机对接,也即教学要有针对性,教学质量才能提升上去。不同于普通高校学生,成教学生心智更为成熟、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学习需求个性多元,对教与学之间的这种对接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一种以资源为主的学习,教师不再是传统的专家角色,而是以学习促进者角色引导学习者学习;教材也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不同形式的教学和媒体资料丰富了学习的资源库。[1]因此,交互式的网络教学能够充分把握成教学生的主体复杂性,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教与学的良好互动与对接。为了有效地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迫切需要发挥网络教学平台“跨越时空”的优势,利用其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等功能,为成教学生创设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2]网络教学的灵活性有利于解决成教学生培养中工与学的矛盾。成教学生以在职从业人员为主,大多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工与学的矛盾。这是成教学生自身的内在矛盾,主要涉及到工作与学习的时间地点问题。但工与学的矛盾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一方面,从内部因素看,成教学生要依靠自己合理协调,以适度的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来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从外部因素看,学校要在教学管理上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尽力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而网络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缩短了“教”与“学”时空距离,有利于学生自学和复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3]这就说明,以网络和多媒体为载体的网络教学无论在教学形式还是教学方法上都表现出传统面授不可比拟的灵活性优势,能完全适应和应对成教学生学习时间零散、地点分散等现实挑战,为更好地解决成教学生培养中工与学的矛盾提供扎实的外部平台保障。网络教学的开放性有利于解决成教学生培养中成教与普教的矛盾。成人教育是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教育形式和体系,属于国民教育系列,但成人教育不可避免会带有普通教育的痕迹。这是因为,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处于高校环境下,共同受高等教育规律的支配。在这一共生体中,成人教育不管在整体办学环境还是教育资源等方面都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更多情况下必然是被影响的一方。具体来看,成教与普教的矛盾主要体现在成人教育自身主体性的弱化,成人教育因受普通教育的影响而逐渐失去了自身特色,往往套用普通教育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而网络教学这一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推动成人教育本位的回归,使成人教育能够依托网络教学平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分体现自身的发展规律性。相比传统封闭式教学,网络开放性教学具有教育资源共享化、教学方法多样化、信息传播高效化等特点,不仅对缓解成教与普教之间的矛盾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实现成教与普教的共存共生、交叉影响、协同发展有重要作用。基于网络具有多媒体的集成功能、教学信息的扩充功能、教学过程的交互功能、学生地位的主体性功能、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功能、教学情景的虚拟化功能等,它的运用扩充了教学内容,开放了教学环境,它的发展和应用正逐步由教育改革的边缘走向中心。[4]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在为成人教育提供教学新模式的同时也存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教学质量与安全性能等问题。但创新总是要面临艰难险阻,总是要不畏惧各种困难。发展成人教育不能因此“因噎废食”,而是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在推动成教学生培养模式创新中的巨大作用,这一点已基本形成广泛共识。

二、目前成教学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成人教育不断发展,势头强劲。就目前来看,成教学生培养模式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知识本位严重、教学资源紧缺、教学组织困难、普教痕迹严重等方面。深入剖析和精准把握这些不足,是推动成教学生培养模式创新,实现成教学生培养模式不断优化的前提和基础。(一)知识本位严重知识本位,意指以知识为本位,在知识的选择上注重学科体系的逻辑结构。知识本位引导下的教育,即知识本位教育,则是将知识传授基本等同于教育本身。无论对成人教育还是普通教育而言,这都是一种片面且不正确的定位。成人教育的对象大多是在职从业人员,其求学目标非常明确化、多元化,如获得学历、工作晋升、提高自我等。这些从根本上决定了成人教育必然带有职业性、实用性、功利性等显著特点。因此,知识本位这一问题在成人教育过程中显得更为突出:一方面,教学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主,注重学科知识内部的整体性和逻辑性,较少涉及实际操作、职场能力与道德素养等其他层面的知识,理论性强,缺乏实用价值和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因观念认识不足,教学投入不足,教师队伍建设相对落后,知识传授大多照本宣科,更新速度较慢,进一步加剧了知识本位困境的蔓延。传统教学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把学科的理论体系和自然属性摆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很好地融合与衔接,教学难以适应成人职业性、实用性需要。[5]当前成教学生培养模式知识本位严重,忽略了成教学生的主体复杂性和个性化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成教的培养初衷。(二)教学资源紧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成人教育的教学资源紧缺问题亟需引起重视。可以说,社会上对成人教育还有很多误解,如成人教育层次低,会挤占高校办学资源,影响普通教育质量,只是一种单纯的创收手段等。一旦高校整体发展过程中成教与普教出现矛盾,高校往往都会牺牲成教。成教一直处于比较边缘化的地位,这其实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普教为主、成教为辅确是客观事实。成教教学资源紧缺主要体现在:一是师资力量薄弱,尽管高校有很多专业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但往往由于成教投入较少和教学时间上的冲突,少有名师愿意为成教学生授课;二是硬件设施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室、活动中心、现代化教学设施等基本教学条件较差,无法满足办学需求;三是学习资源较为匮乏,大多以教师传授学科知识为主,职业性、实用性的学习内容较少。成人教育的教学资源紧缺是外部支持问题,该问题的解决有赖于高校在量力而行的前提下加大对成教的重视,加大对成教的宣传,加大对成教的投入。如果没有有效解决教学资源紧缺问题,还一味将成教作为单纯的创收手段,只重数量不重质量,走粗放的外延式发展道路,那么,只能导致教学资源更加捉襟见肘,教育质量更加饱受诟病。(三)教学组织困难成教学生的主体复杂性,决定了成人教育必然会面临教学组织困难的难题。传统的成教学生培养模式下,教学组织这一前提条件难以实现,教育质量和效果也无从保证。这是多方面综合因素导致的,有学生主体因素,有学校外部因素,也有其他诸如教学方法等因素。教学组织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工学矛盾大。受工作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成教学生只能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参加学习,到课率较低。这其实涉及到成教学生自身观念的问题,虽然工学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困难,但这并非不能协调和克服的。二是学习需求差别大。成人学习具有职业性、实用性、功利性等特点,要求成人教育直接地动态地反映经济社会生活、行业企业需求和岗位要求变化等。也正是这样,教学内容上难以做到统一集中。三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法等教学形式上的元素,对调动学生兴趣爱好和吸引学生注意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传统成教学生培养模式下,教学方法单一,知识本位严重,难以调动成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考试流于形式。考试是对学习情况的考核、总结和反馈,成人教育考试一般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实质性效果。这不仅不能激发成教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会误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不学都一样”的错误认知。(四)普教痕迹明显成人教育自出现以来一直带有普教的烙印,其教育培养模式与普教的极为相似。这有历史层面的原因,也有现实层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教学目标普教化。成人教育忽视成教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和鲜明特点,倾向于学历教育,极易导致自身失去特色,逐渐与市场经济社会脱节。二是教学计划普教化。成人教育在教学计划上陷入向普通教育看齐的误区,基本套用普通教育的课程体系,而且过度强调课程设置的正规化,这与成人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不相符合。加之迫于成教学生工与学的矛盾,成教机构又不得不缩减课程的学分与学时数,因此成人教育的质量难以保证。三是教学方法普教化。成人教育的教师资源大多来自普通教育师资队伍,这些教师在普通教育岗位上从教多年,并未经过成人教育的专业培训而走上成人教育的教学岗位。虽然成教与普教受高等教育规律的共同支配,但还是有着本质区别。来自普教岗位的教师掌握的大多是针对普通教育的传统面授等教学方法,然而这些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对实用性价值有着更多需求的成教学生。成人教育普教化,是一直困扰着广大成教工作者的难题,不仅无法满足成教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也无法缓解其与普通教育之间既有的矛盾。

三、网络教学环境下成教学生培养模式创新的几点思考

网络教学环境下成教学生培养模式创新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始终坚持提出的科学方法论。多次强调问题导向、底线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等,这不仅是重要讲话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也是包含成人教育在内的一切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必须坚持的正确的方法论。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网络教学环境下推动成教学生培养模式创新,应主要从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把好教育质量关、倡导混合式教学、推进成教与普教协同发展等几个方面精准发力。(一)坚持问题导向,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们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成教学生培养模式要创新,必须首先认清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什么,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做到对症下药。无论是成人教育还是普通教育,学生都始终处于主体的核心地位,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当前成教学生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成教学生主体性的缺失,这是较为根本的矛盾和问题。成教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是主体地位的缺失,是主体需求的缺失,也是主体特色的缺失。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网络教学环境下,成教学生培养模式创新必须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把握成教学生主体性缺失这一症结,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努力实现成教学生主体性的回归。树立科学的正确的成人教育教学理念,要从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这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主体同时着手。首先,教学管理者是教师、学生与教学活动的服务者,必须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过硬的服务能力,为教学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保障;其次,教师要加快角色定位转变,深化对成人教育的认识,端正对成教授课的态度,保持严于律己的常态;最后,学生要对自身主体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正确处理工与学的矛盾,积极配合教学活动,增强培育学习的自觉性。(二)坚持底线思维,严格把好成教学生的教育质量关提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创新成教学生培养模式,必须划出红线、亮明底线,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决守住教育质量这一底线。当前成教学生培养模式,大多是粗放的外延式发展,不仅成人教育的质量得不到保障,而且会对普通教育产生一定的困扰和冲击。教育是大计,教育质量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成教学生培养模式的重构与创新,必须严守教育质量底线,充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及平台,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由注重规模和数量的外延式发展转向注重特色和质量的内涵式发展,严格把好成教学生的教育质量关。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人才引进来看,成教师资队伍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普教岗位的教师,要积极聘请拥有丰富的成教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从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来看,本科院校的成人网络教学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重点从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入手,重点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一方面锻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为帮助学生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打下基础。[6]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硬件设施与软件设置“两手抓、两手硬”,完善网络教学平台,丰富网络学习资源,切实学好用好网络教学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三是加强绩效考核管理。成教机构要构建监控成人教育质量的绩效考核机制,将教师课件、平台互动、考试情况等按不同权重纳入考核指标,形成常态化的长效机制,推动成人教育质量持续改进。(三)坚持辩证思维,积极倡导网络教学与传统面授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高度重视辩证思维,“‘稳’也好,‘改’也好,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一静一动,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关键是要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辩证思维主张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从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中找到平衡点。网络教学与传统成教学生培养模式中的课堂面授绝非对立、冲突和“一山不容二虎”的关系。作为一种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网络教学与传统面授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教学已经达到了能够完全替代传统面授的程度。网络教学环境下创新成教学生培养模式,必须坚持辩证思维,积极倡导网络教学与传统面授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从而实现学生差异化、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混合式教学兼具网络学习及传统学习的优势,又突破了两种学习模式的壁垒,能够更好地解决成人教育中教与学的矛盾,符合成人教育特点,可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提升学习者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者学习效率、激发学习者创新意识。[7]因此,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要主动适应成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把握好网络教学与传统面授之间的度,找准二者的最佳平衡点。一方面,发挥好网络教学的主导作用,以网络教学为主阵地;另一方面,发挥好传统面授的辅助作用,以传统面授为边侧翼,深化二者的有机融合与无缝衔接。(四)坚持系统思维,加快推进成教与普教的协同发展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领导干部要有系统思维。坚持系统思维,意为将诸事物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树林”。在高等教育一般规律的共同支配下,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一个整体、两种形式,都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中之重。网络教学环境下成教学生培养模式创新,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加快推进成人教育对接普通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同发展。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也将为二者的协同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政策环境。一是明确不同定位,承认差异。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办学起点不同、发展定位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教育对象不同,存在很多客观差异。承认差异,这是加快推进成教与普教协同发展的前提基础。二是构建柔性机制,统筹兼顾。成教与普教不能各自画地为牢,要敢于打破障碍,构建二者之间的柔性互动机制,充分发挥联动效应,激发人才培养的交叉影响。但成人教育切忌喧宾夺主,为了自身发展而影响普通教育的质量。三是保持相对独立性,分类进行。成教与普教要在遵循高等教育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兼顾各自特色,始终保持相对独立性和自身主体性。四是坚持久久为功,长远发展。强调,抓任何工作都要有一种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耐心和耐力;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不折腾、不反复,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网络教学环境下成教学生培养模式创新,必须要充分运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和力量,将成教与普教的协同发展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郭斌.网络环境下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策略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2):104-107.

[2]张养力,吴琼.成人教育网络教学平台的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1(5):84-85.

[3]汪耀敏,丁旭红,钱学欣.成人高等教育网络课程教学有效性的调查与研究[j].成人教育,2016(4):81-84.

[4]张孟周.浅析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调整[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21-22.

[5]王晗,张志新.回归成人:成人教学改革策略新探[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2):33-34.

[6]赵君星,裴攻衢.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问题研究———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j].新教育时代,2017(21):186-187.

培养模式范文篇6

[关键词]人才市场;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模式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出专业的社会保障人才,我国于1998年开始设立社会保障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开设社会保障专业的院校由最初的8所发展到170多所,办学规模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社会保障专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即社会保障专业做大后如何做强、做精、做出特色。而能否做强、做精、做出专业特色,人才市场是试金石。毕业学生能够适应人才市场需要,得到人才市场的认可和接纳,那么专业的办学无疑是成功的,否则专业发展将面临严峻困境。因此,以人才市场为视角,对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人才市场视角下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机遇

中国社会服务事业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与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影响着社会的长治久安。21世纪初,国家意识到社会服务业的重要性,加大了对其支持力度,使社会服务事业有了长足进步。社会保障专业的建立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产生的,对我国社会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社会保障专业相对其他专业更具时代性,也更具有生命力。

(一)国家支持社会保障发展,重视社会保障专业办学

为使公民更加公平地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维护社会稳定,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离不开专业的技术人才。几年来,国家为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支持。我国社会保障专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如果把握好发展机遇,利用好国家对专业发展的支持,社会保障专业一定能够很快成长起来,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

(二)社会转型需要为社会保障专业发展创造很大的空间

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个人、家庭等风险逐渐转变成社会风险,当社会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社会将出现动荡或混乱,损害社会持续发展。“艰难和复杂的社会转型,使中国社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并造成广泛、复杂和突出的种种社会风险。”[1]处在急剧转型期的中国需要建立制度化的风险化解机制,而社会保障制度通常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然而,我国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尚且不足,导致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滞后,日益凸显的劳资、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风险得不到及时化解,劳动者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护,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因此,社会保障制度虽面临人才困境的制约,却也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广阔的就业空间成为吸引优秀生源的重要条件,成为社会保障专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社会保障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权利,专业发展受到广泛关注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稳定,而且关系到每个公民的生存安全及切身利益,从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有效地保护公民生存权利,为公民提供基本的养老、医疗、生育等服务,保证劳动者在劳动时期和退出劳动领域后获得基本收入。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为公民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优质的社会服务,把公民生命中遇到的个人风险转移给社会,解除了公民养老、医疗、失业等后顾之忧。因此,社会保障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为社会保障专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更好地开展社会保障工作,在社会保障专业的办学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我们可以通过文献收集和阅读,精准把握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的先进理论,系统地考察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专业办学的具体思路、方法等,总结、分析其经验与教训,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为我国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人才市场视角下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虽然社会保障专业在我国发展比较迅速,专业办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传统优势学科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发展还面临较多阻碍。

(一)社会保障专业对传统优势学科依赖较深,专业特色尚未完全形成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多数高校的社会保障专业是在传统优势学科基础上建立的,师资也多是从相关学科抽调而来,在办学理念和思路上对传统优势学科产生了深深的依赖。在专业建立之初,通过借助优势学科资源快速促进专业的发展是必要的,但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转型,过度地依赖传统优势学科,将会导致专业发展缺乏独立性、系统性,使专业人才培养失去自身特色。因此,社会保障专业要发展成一个有特色的学科,必须打破对传统优势学科的依赖,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专业发展理念和培养模式。

(二)社会保障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不够,专业生源稳定性较差

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普遍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效果较差。用人单位在做用人计划时,也经常把社会保障专业排除在外,导致该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学生往往会选择其他专业,造成社会保障专业优质生源不足。

(三)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方案与人才市场要求存在差距,学生就业存在障碍

社会保障专业涵盖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知识,这对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我国高校专业的发展中,特别是新兴学科普遍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2]因此,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方案应结合人才市场需求,突出专业特色,尝试在优势学科基础上制定出特色的培养方案。

(四)社会保障专业师资团队建设相对滞后,培养理念还较落后

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实现专业稳定发展的关键,也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基础。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专业师资队伍实力还比较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专业教学团队的学历层次偏低。专业发展起步晚,专业博士点较少,社会保障专业博士生相对稀缺,造成了专业教学团队师资学历层次较其他学科偏低。其次,专业教学团队知识结构体系不合理。一些高校在招聘会保障专业师资的过程中,往往招聘相近学科的博士毕业生组成师资团队,团队成员大多来自其他专业,知识结构很难满足专业发展需要。最后,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偏低。师资队伍基本由青年教师组成,职称一般较低,在校内外的影响力不足。在社会保障专业的培养理念方面,许多高校还不能结合人才市场的需求来进行培养,培养理念与人才市场脱节。

三、人才市场视角下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模式探索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专业发展正处于黄金时期。高校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以人才市场需要为视角,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开拓发展空间,加快专业建设步伐,办出专业应有的特色。

(一)打破对传统优势学科专业的过度依赖,形成自己的特色

社会保障专业应尽快打破对传统优势学科的依赖,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制定出合理的发展战略,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首先,专业建设者应担当起专业创新责任,进行积极探索,超越传统优势学科办学思维,强化专业本身应有特色。其次,认真思考国家建立社会保障专业目的,调查人才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最后,借助传统学科优势,加快专业发展。打破对传统优势学科依赖,不是放弃本来具有的优势,而是在传统优势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社会保障专业独有的、新的专业优势,培养出合格的专门人才。(二)加大社会保障专业的宣传,提升社会认可度社会保障专业社会认同高低关系到专业生源是否稳定。因此,学校要注重社会保障专业认可度宣传。如在新生入学时主动、认真向学生和家长介绍专业性质、办学理念、办学优势、发展方向等,让学生和家长能够认识到专业发展潜力。

(三)结合人才市场制定新的培养方案,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专业培养方案应结合人才市场需求,尝试在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制定出方向明确的方案,找到专业发展的突破口。“高等教育只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生命力,脱离社会而固守‘象牙塔’,必然要被社会所抛弃。”[3]培养方案既要重视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充分体现出专业性;又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高校在社会保障新培养方案制定中,应重视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把握好专业发展的方向,克服脱离实际的现象。

(四)加强社会保障专业师资队伍资建设,转变培养理念

合理的师资团队和先进的培养理念,是专业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也是未来专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显然,目前社会保障专业的师资团队构成和培养理念还不能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加强优秀人才的引进,通过优秀人才引领学科发展。同时加大师资队伍的投入,通过进修、交流等方式提升师资队伍的素质。在培养理念上,要打破传统优势学科培养理念束缚,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来进行课程设置,把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2008:228.

[2]李波.按培养模式重构地方高校课程体系[j].教育研究,2011(8):59.

培养模式范文篇7

高等农业院校涉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同质化,没有体现农字特色各高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会计人才的培养类型和培养方向,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高等农业院校涉农会计人才教育具有很强的行业针对性和发展特殊性,与一般高等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相比,有其自身特色。但绝大多数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没有具体涉及“涉农”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方法,而是笼统的归纳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和复合应用型人才”。这种“宽”而“泛”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使得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财经类、综合类院校的同质化倾向严重,不能形成自己的办学风格和特色,无法培养出为“三农”服务的专门人才,也无法适应会计人才市场差异化需求。(二)课程设置套路化,涉农会计教材缺乏一直以来,重核算、轻管理,重理论、轻技能是多数高等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通病。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地方农业院校普遍注重通用型会计专业课程的建设,其会计课程的设置与财经院校、综合性院校区别很小,甚至直接套用其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主要课程集中在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基础会计学、中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等。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以及涉农企业管理等农业与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更缺乏农业会计、农村财务管理等体现涉农会计特色的课程。与忽视涉农会计课程相对应的,是涉农会计教材的缺乏。由于很少有高校开设涉农会计课程,因此市场上很难看到适合农业院校培养涉农会计人才的专业教材。这无形中忽视了农业行业对专业人才的特殊要求。(三)教学方式单一化,脱离涉农企业实际需求在教学方式上,目前高等农业院校普遍采用单一的“填鸭式”灌输型教学,导致学生只学不思,在课堂上处于被动记忆的地位,缺乏主动的独立思考和课堂讨论的机会。同时,由于缺少贴近实际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生动的教学案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决策能力得不到激发和锻炼。加之目前农业院校所选用的会计类教材中多以工业企业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为案例,使学生缺乏对涉农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认识和实际研究。这种脱离实践的纯理论教学导致学生不能胜任实际的涉农会计工作。(四)涉农会计师资力量薄弱,实训基地缺乏首先,农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师数量较少,专业基础不扎实。大部分会计专业教师的第一专业为经济管理、统计学等而非会计学。这导致了教师会计专业知识水平不扎实,不能很好的将会计学与农业经济方面的知识相融合,直接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令人满意。其次,教师缺乏会计工作经验,尤其是农业会计的实践经验。很多教师在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职,没有在农业企业或农业经济部门从事会计实务方面的经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纸上谈兵,不能与企业经济活动的实务紧密结合。再次,农业会计实训基地缺乏。目前的涉农51会计课程仅仅局限于理论教学,而没有相应的农业会计实训基地,究其原因是农业院校的会计专业的实践基地多为会计师事务所或工商企业,与涉农上市公司、农经管理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系还不很紧密,这不仅造成了教师不了解农业会计实际,也造成了涉农会计课程缺乏实训基地。

构建涉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一)明确涉农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依据院校类型、级别、市场需求、政策目标等分类制定,突出特色。地方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人才培养要以农为本,面向大农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要培养具备会计学和农业经济管理知识,能满足农业系统和涉农企业要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4]由于学习会计的学生层次较多,因此培养目标应细分。针对主修会计学专业的本科生、辅修会计学专业的农业类专业学生、非农专业学生,分别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如对主修会计学的学生,重点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会计人才,兼顾涉农方向;对辅修会计学的双学位涉农专业学生培养为既懂会计又懂农业的复合型人才等。(二)创新涉农会计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是高等农业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途径。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涉农会计人才,必须创新理论教学体系,包括课程类别体系、知识结构体系,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理论教学体系。1.课程设置细化,开展农业特色课程根据知识分类开设规范课程,减少课程随意设置而带来的知识重叠。在会计通用知识的平台上对课程设置进行细化,增设选修课程,并开发一些涉农会计课程。构建以“通识课平台→学科基础必修和选修课平台→专业必修和选修课平台→专业方向模块课→实践教学模块”为基本框架的新型课程体系。在涉农会计人才的必修课中增设《农业会计》、《农业统计学》、《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等涉农会计课程。[5]在选修课中开设《农业概论》、《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学》、《农产品运销学》等课程。在实践教学模块课程中融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实习》、《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实习》的内容。2.知识结构重组,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强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侧重、创特色”的人才培养理论,因此知识结构的重组、整合尤为重要。将会计、农林牧副渔产业生产管理知识、物流、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税收、法律、外语等各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各课程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结合。同时将理论和实践模块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涉农会计人才金字塔式的知识结构。(三)完善涉农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农业会计涉及种植、养殖及其农产品加工等内容,仅靠校内模拟会计实习远远不够,因此要让学生深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实习,培养学生对农业会计的感性认识,通过亲临生产现场参观和考察农业生产过(流)程,熟悉农业会计核算管理过程。[6]同时,地方高等农业院校要加快与涉农企业等的联合培养,与地方农委、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共建教科研基地,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村合作,[7]探索多元化的农科教、产学研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升农业会计教学质量,实现涉农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四)推进涉农人才培养方式方法改革1.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农业院校为“三农”服务的办学理念,将培养涉农会计人才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重点。以学生为中心,变教学为导学。在加强会计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不断强化通识教育,搭建立足地方、面向全国、服务三农、适应社会的通识教育平台。培养一批“行业企业留得住,生产活动用得上,产业升级离不开”的农业创新人才。2.拓宽培养渠道。高等农业院校应充分利用社会、学校的人才资源,立足当地农业特色经济,变单一的授课式教学方式为多渠道、全方位的培养模式。如通过主办学术前沿讲座、高层次引进人才学术讲座、组织开发学科交叉课程等形式,逐渐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教育内容。[8]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学校定期举办“神农大讲堂”,邀请农业政府部门人员、涉农企业负责人、知名教授等为本科生开讲座;利用暑期“三下乡”让同学们深入农村各地;利用专业实习让学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三资委托中心去做调研等,均收到较好的效果。3.融入案例教学。在课堂上多引入农业企业生产核算案例,特别是本地涉农企业的会计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和情景式教学,[9]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实际案例中的问题。尤其要加强本地案例的开发,把本省的农业上市公司作为课堂教学的鲜活案例。4.鼓励“双创”实训。高等农业院校应响应国家号召,培养农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在开拓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将会计专业知识与“农”字紧密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并对自主创业的涉农会计人才给予支持和帮助。(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可组织年轻的会计老师到涉农企事业单位锻炼半年到一年,了解农业生产管理流程,积累农业会计的实际经验,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避免纸上谈兵。还可以邀请拥有丰富涉农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经验的基层会计人员及高层管理者开设专题讲座、担任实习指导老师等,传递市场对涉农会计人才的要求,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增长见识。(六)引导学生正确择业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应引导学生摆正就业心态,树立“学农、爱农、务农”的观念和服务“三农”、奉献社会的目标。鼓励学生向涉农会计方向倾斜,到农村,到基层,到地方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去,发挥自身农业背景的优势,成为服务“三农”的会计专门人才。还可以通过对涉农会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分析其就业质量及制约发展的因素,了解就业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不断改进涉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作者:卫欣怡孟枫平工作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培养模式范文篇8

(一)u-k共生性合作幼儿教师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幼儿教师职业是一份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通过实践来进行。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但这些知识怎样应用于实践,怎样从“是什么”过渡到“怎么办”,需要通过更多地与幼儿接触,以及在具体的幼儿教育情境中发现和解决具体的教育问题来实现。同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出,认识过程包括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所以认识的深入也需要在实践之中不断地反复才能实现。u-k共生性合作幼儿教师培养模式改变以往幼儿教师培养中理论和实践二元分立的思维模式,为幼儿教师的发展提供知行统一的平台,让幼儿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无缝链接中不断深化个人的专业认识,提高个人的专业能力。

(二)u-k共生性合作幼儿教师培养模式的价值追求:发展、融合与共生

u-k共生性合作幼儿教师的培养模式是建立在双方协同发展、文化融合、美美与共的主体间性关系基础上的一种合作与双赢的模式。首先是合作中人的发展。高师院校的教师、学生参与到幼儿园的教学和生活实践,幼儿园的教师、幼儿、幼儿家长与高师院校的文化、理念进行接轨与交流,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相互间的平等对话,在协同创新中促进合作共同体内各个成员的共同发展。其次是组织的发展。高师院校只有与幼儿园紧密合作,才能及时把握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脉动,幼儿教师的培养工作才能成为一种为了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教育和培养活动。高师院校与幼儿园紧密合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辟实习基地,保证其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到幼儿园进行教育实践,使高师院校培养出来的幼儿教师不仅理论功底深厚,而且实践能力强,上手快、适应期短,能够很好地满足幼儿教育岗位需求,提高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美誉度。幼儿园在与高师院校合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及时更新办园理念,提升办园质量和层次,为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不断积聚力量。第三是文化的发展与整合。在共同发展这一目标的指引下,高师院校与幼儿园不断地调解相互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和冲突,和而不同成为共同发展的文化基础,跨文化理解成为解决冲突的有效途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实现高师和幼儿园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二、u-k共生性合作幼儿教师培养模式的形成机制

u-k共生性合作幼儿教师培养模式的宗旨和意义在于提高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质量,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在时间上连续、在空间上拓展、在内容上融合的真实的实习和实践训练场。虽然我国大多数高师院校都有自己的实习和实践教学基地,但“目前我国多数相关院校与实践基地幼儿园之间的关系,大多只停留在院校派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见习和实习,实践基地教师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提供指导和服务,很多院校尚未真正把实践基地作为‘教学、科研、管理实习基地’来建设,为实践基地提供的指导和服务还很不充分,两者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良性互动,共赢关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u-k共生性合作幼儿教师培养模式不同于以往高师院校在幼儿园建立教学和科研基地的形式,仅仅单方面满足于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见习和实习的需要,而是基于双方共同的利益需求,高师院校和幼儿园携手共同发展,互通有无、相互依存的尊龙凯时最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在这种培养模式中,高师院校和幼儿园存在共同的利益交集,在满足各自需要的同时可以为对方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服务。这种互通有无、美美与共的关系为双方的合作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也为这种合作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存在的理由。

(一)幼儿园: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最佳实践场

u-k共生性合作关系的建立,能够保证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深入到真实的幼儿教育场景,参加和观摩幼儿教育实践,从而提高幼儿教师培养质量,促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

1.陶冶情感与增强智慧:幼儿园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训练场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幼儿园教育一线的幼儿教师为主要目标,所以在大学期间应强调学生作为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获得与提高。但是,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中仍然以知识的灌输为主要教育手段,相当一部分还是采取黑板 ppt课件的形式完成的,学生对幼儿教育的专业情感,对教学智慧的运用,对游戏和幼儿生活的洞察及灵活把握均缺乏一定的环境熏陶,“不少学生毕业后,或不喜欢自己的职业,或不能适应,在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均面临各种难题。她们通常缺乏对幼儿人格及思维发展的敏感性,与幼儿的沟通能力、协同游戏能力欠佳”。这种只在大学里培养教师的工具理性主义教师教育范式,培养出来的幼儿教师缺乏实践能力,也不具有专业性。教育工作需要在师生互动中完成,也就是要以交往理性为基本范式进行幼儿教师的培养工作,“交往理性强调知识的生成性,注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交融,突出教师实践的重要性”。所以,要提高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和增强未来学前教育教师的职业情感、职业技能和实践智慧,必须充分利用好幼儿园这一非常宝贵的实践教学和学习场,把大学的理论课堂与幼儿园的实践课堂有机结合,让大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反复体验和相互融合中深化专业认识,提高专业能力。

2.耳濡目染与言传身教:幼儿教师可以成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榜样和示范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与幼儿园的充分接触与互动中,不仅对幼儿教育的真实情境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而且也可以向现职幼儿教师学习关于幼儿保育和教育的实践经验,将大学老师所教的理论与幼儿教师在游戏和教学中所运用的实践结合并对照起来,形成比较直观和深刻的认识。在与幼儿园和幼儿教师接触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的比较、反思和甄别能力,激发大学生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为未来的幼儿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信心。同时,在幼儿教育一线,有许多办园经验丰富,教育教学水平较高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他们可以成为大学生在幼儿园里的学习对象和效仿榜样。大学生在与这些幼儿教师接触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提高了个人理论结合于实践的能力,并能为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确立目标和方向。另外,幼儿园里的精英教师,也可以成为大学里的校外兼职教师。在一些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堂,如五大领域的教学法课堂中,聘请幼教领域的杰出教师来给大学生讲授。优秀幼儿园教师在课堂中援引幼儿园教学一线的直观生动的案例,更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教学相长与终身学习:幼儿园能够帮助大学教师丰富专业实践背景

幼儿园不仅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场,也可以成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改进教学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教育大学化以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中一部分具有学前教育的专业背景,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博士或硕士毕业生来担当。这些老师专业理论功底深厚,科研能力强,但是缺乏幼儿教育的实践经验,所以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就理论讲理论,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研究也多以深邃、抽象、难以实施而陷入与学前教育实际需要相脱节的困境。所以,深入幼儿园教育一线,不仅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需要,也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需要。通过幼儿园教育实践和体验,熟悉幼儿教育领域的工作现场,掌握其实践知识和管理规范,这样才能将本行业的知识、能力、情意融合于专业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之中,从而提高个人的执教水平和科学研究的适切性。同时,高师的师生在幼儿园现场所听所见到的教育案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增加师生探讨和交流的话题,更容易产生共鸣,生成创造的火花,使大学的教学活动更生动而富有智慧。

(二)高师院校:可以为幼儿园的改进和提升提供指导和帮助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需要幼儿园的支持,同时高师院校也可以为幼儿园的改进和提升提供支持和帮助。幼儿园的改进和提升也就是改变幼儿园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幼儿园的办园声誉,使幼儿园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和成长的过程,这些关键环节都需要大学给予支持和帮助。

1.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幼儿园的发展与更新需要大学的指导和帮助

在我国,幼儿园一般可以分为公办园、民办园,以及近年来新出现的民办公助的办园形式。这些幼儿园都可以成为大学的合作对象,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不同形式的幼儿园里体验和实践。在这些幼儿园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种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对于一些政策性和方向性发展问题的把握缺乏敏锐的嗅觉。大学不仅具有专业理论的发展优势,而且对于专业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向具有比较准确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可以为幼儿园的改进和更新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幼儿园诊断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障碍,为幼儿园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目标和改进方案,提高幼儿园的改进效率,提升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和办园层次。“一切组织都需要不断更新。根据力—场原理,任何组织现状都是两股相反力量之间均势所造成的平衡状态,促进变革的力称为推动力,与之相对的维持不变的力叫作抑制力”。大学的介入就是促进幼儿园进行变革的推动力,使幼儿园的发展与更新实现质性飞跃的突破口。

2.专业引领与素质提升:幼儿教师的发展和提高需要大学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在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学前教育越来越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关注,幼儿教师也替代小学教师成为除父母外幼儿的启蒙教师,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幼儿教师的理念、态度、行为等均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是家长关注的焦点,也是幼儿园发展和提升的重要维度。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现在幼儿园内执教的幼儿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民办幼儿园教师的素质偏低,表现为学历层次低、持有教师资格证及拥有职称的人员较少等。所以提高现职幼儿教师的水平和层次不仅是幼儿教师个人的需要,也是幼儿园亟待解决的问题。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虽然在实践上缺乏一定经验和经历,但在理论和理念上始终站在学科的前沿,幼儿园与师范大学合作、幼儿教师与大学教师牵手,在对话和交流中实现专业引领,会对幼儿教师破旧立新、实现自身的变革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使幼儿教师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与先进理论相结合,重构自己的经验体系,提高幼儿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有效地减免在自身变革中不断失误的过程。另外,在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在职幼儿教师也会感受到一股清新的学院之风,具有较好学历背景的大学生在给幼儿园教师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会带来动力,从而产生进一步发展和提升个人层次和水平的愿望,这时师范大学又成为幼儿教师短期或长期进修的最佳选择。

3.发挥优势与建立信任:大学教师可以为幼儿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的两个主要生活场所,所以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突飞猛进的发展,智力和文化的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对孩子寄予了更高的期望,也对家庭教育日益重视。但是,由于初为父母,对于怎么教育孩子仍处于混沌状态。对于不同时期孩子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怎样引领孩子科学认知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怎么实现家园协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等问题,都不能很好地把握。虽然幼儿园在家园合作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很多幼儿园老师也试图给幼儿家庭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但幼儿园与家庭的关系其实是一种主雇关系,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信任关系很难一下子建立起来。特别是幼儿教师的学历和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也难以让家长对其所做出的指导和忠告完全信服。高师院校的教授和博士在学术上都各有所长,在幼儿教育的某个领域有很深的研究,如果幼儿园能与大学建立起来联系,邀请大学教师到幼儿园给幼儿家长做家庭教育讲座和指导,家长会感觉到具有一定的层次和水平,会欣然接受这种“免费的午餐”。这种指导和帮助在解决家长教育困境的同时,也会使家长对幼儿园产生信任和教育依赖,扩大幼儿园的影响力和社会满意度,进一步增加幼儿园的生源,扩大办园规模,提高办园效益。总之,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幼儿教师是高师院校专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根本命题。随着幼儿教育事业对幼儿教师实践能力的强烈需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师生急需深入到幼儿园,急需与幼儿园的实际教育情境、天真可爱的儿童以及实践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进行深度接触和交流,因此高师院校谋求幼儿园的支持成为其培养高质量幼儿教师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幼儿园在发展的过程中,其理念的更新、路径的选择、教师的提升、与家长信任关系的建立等方面,也需要高师院校给予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因此,高师院校与幼儿园存在着共同的利益交集,高师院校应该把握好这一契机,与幼儿园建立起基于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形成u-k共生性合作的幼儿教师培养模式。

三、u-k共生性合作幼儿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探讨

(一)u-k一体共同建立幼儿教师实践教学基地

以高师院校为主导,高师院校与幼儿园携手,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幼儿教师培养模式。对于幼儿教师的培养来说,高师院校要精心选择有意合作的幼儿园,根据学生专业技能发展需要,深入分析和考察各个幼儿园的办园特点,建设成各具特色、功能齐备和互补的专业实习基地幼儿园体系。在每学期开学初,师范大学可根据不同幼儿园的不同办园特点,调整学生的实践园所,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实践训练需要,巩固学生知识,增强学生智慧。

(二)u-k一体共同开展幼儿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

在每学期开学初,要根据大学的课程开设情况和幼儿园的活动安排,双方共同协商,初步形成学生到幼儿园见习、实习的计划安排。学生具体的见习和实习活动由大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双方教师共同设计与理论教学同步的实训项目,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幼儿相处,观察、记录和评价儿童的日常活动、幼儿教师的保教行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和环境创设等活动。除了见习之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参与幼儿园的大型节日活动和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参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等,让学生进幼儿园从一种偶然行为转变为一种必然的行动。在学生与幼儿园的充分接触和互动中,双方教师要以现场研讨、案例分析、观察报告、教育笔记等形式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让学生在具有实践性、交互性、协作性、动态性的真实情境中实现能力的提升。

(三)大学教师与幼儿教师结对实现专业发展

培养模式范文篇9

一、主要做法

1、实行职务零起点推荐,把后备干部推荐对象扩展到优秀年轻大学毕业生。过去推荐后备干部往往设有一定的职务条件,而作为后备干部源头的优秀年轻大学毕业生,因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由于职务等条件的限制一直难以进入局级后备干部的范围。着眼于在更大的范围内举荐学历高、年纪轻、有发展潜力、可塑性强的后备人才,今年初,江都市委组织部在对原有的后备干部进行滚动调整的同时,改以往的推荐、调整后备干部变今年推荐优秀年轻大学生。除规定被推荐对象必须思想品德端正、政治素质好;勤奋好学,事业心、责任心较强;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和较好的群众基础等基本条件,还明确提出,只要参加工作三年以上,具有国家教委承认的大专以上学历,年龄在35岁以下,都在被推荐的对象之列,推荐的方法采取由各系统自下而上的民主推荐,根据民主推荐得票的结果,经各主管局党组织集体研究,最终确定推荐上报组织部门的优秀大学生后备干部名单。**年共建立了由244名优秀年轻大学生组成的后备干部人才库,其中有90%左右的是新进入组织部门视野和后备干部行列的新面孔,通过充实这些新鲜血液,后备干部队伍的学历层次、年龄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进一步拓宽了后备干部的源头活水,储备了一批高学历、年纪轻的优秀年轻大学生后备干部。

2、引入公选和竞争机制,采取“两轮筛选、公推”的方法确定重点培养的优秀大学生后备干部人选。为了加速对学历层次起点高、年纪轻、可塑性强的年轻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组织部采用“两轮筛选、公推”的方法,先由组织部从市直单位上报的244名优秀大学生后备干部中进行第一轮筛选,确定从年龄在30岁以下、第一学历全日制本科、目前担任中层正职、民主推荐得票在80%以上的四种对象中共筛选40名,由组织部门通过对这40名优秀大学生进行为期半个月时间的集中理论培训,并根据年轻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老师与学员互动的培训内容,并抓住集中培训的契机,由组织部门实行全程跟踪考察,并积极引入公选机制,改以往培训班结束书面考试为召开结业演讲汇报会,让每个参训学员根据半个月的培训学习,结合各自的工作谈认识、谈打算,口头演讲汇报学习收获,给他们提供展示各自能力和水平的舞台和机会,通过现场演讲汇报,强化干部的竞争意识,结业演讲汇报会还专门邀请市直机关部门负责人、参训人员单位负责人、党校老师以及组织部门中层以上干部近百人参加,通过听取每位学员的演讲汇报,按照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对学员的学习演讲进行公开评议和民主推荐,由现场的同志进行第二轮筛选,根据评议、推荐结果,最终遴选出30名优秀大学生作为所在单位与组织部门共同重点培养的后备干部。大家普遍认为,这种以理论培训班为依托,进行“赛场选马”集中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方式好,既公平、公正、生动活泼,又现场考察了解每位学员的素质和能力,有些部门的负责人在听了所有学员演讲汇报后,认为以往站在本单位角度看本单位的年轻干部总觉得各方面条件还比较优秀,但一起放到赛场上来比一比,既发现了差距,又看到了年轻干部的希望,更增强了加速培养年轻干部的信心。

3、制订培养计划,实行一对一结对培养制度。组织部门对遴选出的30名重点培养对象,由单位和组织部共同制订培养计划,要求单位明确一名领导干部与后备干部进行结对重点培养,组织部门负责挂钩联系,要求结对培养的领导干部不定期地与后备干部开展谈心活动,通过谈心、交心活动,及时掌握他们的成长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后备干部每年也要将个人的思想、工作、学习等情况书面向组织部汇报,组织部具体负责培养计划和措施的落实督查,由组织部门或后备干部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定期对后备干部的学习、工作、自律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考察,同时建立后备干部个人成长档案,谈心情况和考察情况将一并存入个人成长档案。

4、强化能力建设,提高理论素养。根据年轻大学生后备干部刚出校门步入社会时间不长,缺乏社会实践,工作经验不足的特点,与市委党校一起举办专题培训班,专门设置了政治理论教育、政策法规与廉政教育、知识经济与社会发展、管理与沟通艺术、公共关系与商务(政务)礼仪、公文写作等培训内容,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讲授与研讨结合,训练与演练结合的培训新方法,着重强化对他们的党性锻炼,并通过重大方针政策的学习培训,通过对我市与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社会发展情况的考察对比学习,提高他们的理论素质和能力素质,提高他们对我市“大干三五年、奋力争进位”奋斗目标的认识和信心。并积极为年轻后备干部创造机会,组织他们参加南京大学mpa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帮助他们了解学习公共行政管理的相关内容,达到储备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理论层次的目的。

5、强化实践锻炼,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培养。对确定的30名重点培养的优秀后备干部,由组织部门按照培养目标,逐家落实具体的培养方案,根据各单位工作实际和后备干部个人的自身特点,确定培养菜单,制订菜单式的培养措施,实施优培优育工程,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锻炼自己、增长才干、结累经验的平台,改变以往后备干部较多处于自然成长,望天收的状况,因人而宜的选择实践锻炼的途径和方法,对条件相对成熟的年轻后备干部适时给予提拔使用。

二、初步成效

1、发现了一批。通过公开推荐优秀年轻大学生的活动,为组织上发现学历层次高、年纪轻、公认度好的年轻干部提供了机会。按照以往后备干部的推荐条件,有相当一部分潜力大、可塑性强的优秀年轻大学生由于职务上的原因,而无法作为后备干部的推荐对象,各单位推荐上报的后备干部一般年龄都在35岁左右,或接近40岁,30岁以下的年轻大学生推上来的极少,所以进入组织部门视野的后备干部中,30岁以下的几乎见不到,而通过这次专项推荐优秀年轻大学生,又不设置职务要求,使一批优秀年轻大学生通过自下而上的民主推荐,出现在组织部门的视野中,进入了后备干部的范围。在这次推荐的244名优秀年轻大学生中,有114名年龄是在30岁以下,占47%,为组织上今后选拔培养和使用年轻干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储备了一批。在这次推荐产生的244名优秀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志的自身素质都比较优秀,对通过“两轮筛选、公推”产生的30名优秀年轻大学生,确定为组织部门进行重点培养的对象,纳入后备干部人才库并实施“台阶锻炼计划”,对没有职务或是担任副股长职务的优秀年轻大学生,为他们创造条件,提拔到上一层次职位任职或交流任职,给他们压担子,使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得到锻炼、得到成长,尽快成熟起来,随时准备接受组织的挑选,担负起更重的担子。

3、使用了一批。按照在优秀年轻大学生中培养后备干部,在后备干部中重视使用优秀年轻大学生的指导思想,以确保对年轻干部用当其时,在组织部重点培养的优秀年轻大学生后备干部中,条件成熟的及时提拔使用,特别优秀的破格使用,目前已有15名同志不同程度的得到提拔使用,其中有1名同志提拔为市委研究室主任助理,2名同志提拔为团市委副书记,1名同志提拔为妇联副主席,提拔为副科职务的3名同志年龄都在30岁以下。

三、几点思考

年轻后备干部的成长和培养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组织的重视和关心,需要大家的爱护和宽容,更需要年轻后备干部自身的努力和能力素质的迅速提高,我市将通过以下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年轻后备干部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为年轻干部的尽快成长、成才、成熟提供机会,搭建平台。

1、加速培养使用与台阶锻炼同步。年轻干部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历一定台阶的锻炼,是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提高能力的需要,也是组织部门认识干部和考察干部的过程。如果年轻干部任前缺乏必要的台阶锻炼,缺乏艰苦环境的磨练,缺乏严格的党性锻炼,操之过急,降格以求,往往会造成一些年轻干部因缺乏自律、放松要求而自毁前程,或因力不从心、无力为之而贻误事业。但如果没有年轻干部培养使用的“快车道”,让优秀年轻后备干部按部就班,一步一台阶的走上来,有可能就错过了最佳使用期,因此,我们将从实际出发,根据优秀后备干部的具体情况,坚持设立“快车道”与台阶锻炼相结合,不过于拘泥台阶,积极为特别优秀、发展潜力大、可塑性强的优秀后备干部铺设快速通道,大胆地破格提拔适合岗位需要的优秀后备干部,使他们早在其位,早谋其事,早压担子早成长。

培养模式范文篇10

1.1注册招生背景下的生源参差不齐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带来难度

在生源减少的当今,高职院校为了保持办学规模,生源中不仅有普通高考录取的文、理科高中学生,还有通过注册入学的普通高中、职高、中专、技校学生,生源质量层次存在差距,对我们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带来了难度。学生党员自身的素质也有较大差距,有些学生入党动机不纯,对党的认识比较模糊,部分积极分子不能做到思想上和行动上入党的统一,入党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影响了“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作用发挥,同时也给我们党建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1.2党员培养发展周期短,缺少与企业的沟通,培养考察的延续受到影响

高职院校的办学大多采用“2.5 0.5”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培养程序最快也要在大二下学期才能发展成为预备党员,更多是在大三上学期才能发展入党,而大三下学期就要进行顶岗实习,故而学生预备党员预备期间的考察与培养工作衔接的紧密程度不够。实习生党员就业面广,人员分散,后续管理较薄弱;部分学生党员党性淡化,缺少专职人员培养;企业参与意识不强,学校与企业党组织缺少沟通,考察力度不够,党组织活动较难开展,使得学生党员离开学校后的培养考察工作难以得到保障。

1.3新媒体时代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影响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也强烈冲击着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也深受新媒体技术及环境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海量的信息、内蕴各异的资源和图文并茂的资料不仅为教育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资源,而且也为学生党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自学资源和环境。同时,学生党员对新媒体的认识与态度,对新媒体的选择与接触及对新媒体传播内容的甄别与判断,直接关系到学生党员素质的全面发展,影响到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和健康成长。

2顶岗实习期间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特点

2.1学生党员预备期处于企业顶岗实习

高职院大多采用“2.5 0.5”的人才培养模式,第六学期学生在外顶岗实习。按照党员发展培养程序最快在第四学期发展成为预备党员,更多是在第五、六学期才能发展入党,第六学期就要进行顶岗实习,最快发展的学生党员也是在顶岗实习结束后才能转正,顶岗实习时都是预备党员,需要我们基层党组织对他们进行教育与管理,定期做好思想汇报。

2.2实习生党员就业面广,人员分散

学生实习地点分散,分布范围广。由于工作环境、待遇等各种因素,部分实习生党员会更换工作单位,党员流动性强,影响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2.3外界环境的冲击使得学生党员思想产生波动

在社会价值观多元背景下学生党员的思想产生了不纯洁,追求实惠的人生价值取观,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准备中,缺少了爱岗敬业的精神。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学生党员更多考虑个人利益,入党动机不端正。

2.4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员政治热情不高

离开学校,部分学生党员忙于工作,不能正常参加学校的党组织活动,缺少党组织直接的教育管理,思想放松,政治热情递减,组织观念淡薄;不能主动向学校党组织汇报工作,递交思想汇报,成为“散漫分子”。

3顶岗实习期间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途径

3.1构建网络交流和考核平台

网络平台的开放可以让校外的学生党员能定期定时到网络上进行学习和思想汇报,校内培养联系人通过网络对其进行指导与考核。系部学生党支部定期将资料上传到系部网站、电子邮箱或qq共享中,便于学生党员及时的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并安排校内联系人及时查看电子邮箱和qq,学生党员还可以定期向校内培养练习人汇报思想工作情况,校内联系人也可以对学生党员进行指导和考核,从而增强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员组织观念和政治热情。

3.2建立“三元化”培养体系

落实实习巡视导师、企业指导师傅、校内入党培养人为实习期党员的培养人,从而形成三元的不间断培养考察体系。企业指导师傅将学生党员在企业工作表现如实反映给校内培养联系人,学生支部和校内培养联系人商定指导方案,落实部分培养联系人作为实习巡视导师到企业了解学生党员的思想状态和工作生活情况,帮助查找差距取得进步,并提出下一季度理论学习目标和要求。学生党员积极参加企业党组织生活,使得学生即使离开学校也能正常参加党组织活动,不但有实习巡视导师和校内培养联系人的指导,还能得到企业指导师傅的帮助。

3.3建立区域化党员团队

就近实习的几个学生党员结队成组,建立临时党支部,开展正常的组织活动。由于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实习地点分散,为了更好的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把相对集中的实习生党员结队建立临时党支部,开展组织活动,并定期向系部学生党支部汇报情况,使临时党支部成为联系系部学生党支部和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纽带。

3.4建立学长导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