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武术教育范文10篇-尊龙凯时最新

时间:2023-11-16 17:17:43

小学武术教育

小学武术教育范文篇1

现在许多学者都认为武术是一种文化,认为武术的成熟与发展,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的融合,才成就了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郭玉成在《武术的属性:文化性、艺术性、体育性》中指出:“武术是中国文化的全息缩影,中国哲学、医学、伦理、兵学、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均在武术文化中有所体现。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武术被称为中国传瑰更祀牵瓣颗明珠一点也不为过,也正是由于武术的文化价值、文化属性,武术才成为一种文化。”武术与哲学的结合,促进了武术理论的哲理化;武术与医学的结合,促进了武术健身理论的发展;武术与伦理的结合,则体现在“武德”社会化;武术与兵学的结合.使武术成为了一种技击艺术,促进了武术战术思想的发展;武术与文学的结合,才有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的诞生。武术与舞蹈、戏剧的结合,才有了京剧中武打动作,以及现代大型的武术表演活动。正因为“武术的文化属性,武术已经融人了中闰人的生活,成为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诚如阮纪正先生所说,武术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正因为武术文化性的存在,才使得武术得以发展、流传。

由于“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产生、发展,自然地融汇了中国传统哲学、伦理、美学、医学、兵法等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内容,形成了武术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合二为一的武学体系—武术文化”。所以.武术具有了文化属性,它作为一个文化载体,也就使之具有了教育价值。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教育资源。武术的教育功能,古往今来皆有之,只是由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武术主要价值取向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代表,从二十世纪初就成为了教育国人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手段。可是,在以西方体育为主导的二十世纪中,武术教育没有得到很好地完善与发展,武术文化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较好地发挥。今天,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武术和武术教育功能,必须构建好中国武术教育的新体系,充分发掘武术的教育功能与途径,使武术教育在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弘扬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武术教育功能

2.1武术教育之武术技术与文化的传播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育是通过师者来完成的。武术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它能够将前人遗留下来的武术技术、武术文化较好地传承下去。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师父、教练、指导员,都起到了传承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的作用。无论是中小学武术教育、高校武术教育、体校或武校,还是各门派、拳种中的拳术授业,都能有效地将前人遗留下来的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方面的东西传授给下一代。武术技术与文化的传承,也只有通过武术教育才能得到较好的传播。如果武术教育不能较好地发挥它的功能.或者说不能较好地发展武术教育,武术的技术与文化就不能有效地传承下去。不仅要管理好各政府教育机构,还要鼓励和发展好私立教育,实际上各门派、拳种中的拳术授业都可称之为私立教育。只是以前没有重视对各门派、拳种中教育的有效引导,也没有较好地发展其教育功能,致使有些拳种、拳术理论、文化的流失。

2,2武术教育之修德塑人

“‘武以德立’、‘武以德先’,向来是武林中的优良传统”。武术之“德”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社会和个人道德理想之实现的影响。所以,千百年来“武德”教育着无数的习武者如何去遵循社会规范.并做一个深受社会尊重的人。只有习武之人做到“正心思、习品行;讲文明、有礼貌;表里如一、举止庄重;动则功夫到家,静则修养有素,行则彬彬有礼”,才会受到社会的尊重。而“真正的武者往往是道德高尚,是极度具有社会责任感,被高度社会化的人”。因此,每遇师傅收徒时,必先考察其品行、道德。“未曾习武先习德”也就成了社会风尚,习武者在习武之前必须使自己的品德行为达到、符合社会的一般道德规范、要求后,才开始习练武艺,并在习练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提高和完善自我。王岗先生认为:“中国武术注重身教言传与练悟的结合,属于一种实践性的教化。它通过技艺的感性形象对习武者的情感和意志实施影响。”所以说,武术教育是一种修德塑人过程,是一个培育人们健康体魄和高尚灵魂的过程,它是中国武术的丰碑。

2.3武术教育之弘扬民族精神

2001年,在教育部颁发的《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武术再一次被列人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2004年,为了深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武术教育就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近年来,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针对武术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呼吁武术教育必须大力改革。“武术教育改革,不仅关系到武术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弘扬,也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武术是中华民族一项优秀的体育运动。由于武术的悠久历史.其发展过程中。汲取了许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武术“附载着以爱国主义为主体的尊师重教、仁爱宽厚、习礼守法、自强不息、尚武崇文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与灵魂。”武术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武术技术)的传承,而更应该是人的精神层面的文化传播,因为只有“体现在人的精神层面的文化才是最重要的。”民族精神自古以来就是武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岳飞之精忠报国,霍元甲之精武门的强国强种、民族自救等,都充分体现了武术是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教育国人爱因爱民族的重要手段。武术教育就应该培育道德高尚、并极具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的人

2.4武术教育之健体强身

“武术的健身价值,古已有之。只不过在冷兵器时代的古代教育体系中处于从属其军事格斗价值的地位。”在冷兵器退出历史舞台后,中国武术教育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发生了巨大的转型,其“转型标志之一:在价值取向上确立了以健身为主要目的”。一个多世纪以来.武术更多的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来发展,育体镶丽目的是为去增进人民健康服务,亦即“在古代武术教斌术固有的健身价值,取代了军事格斗价值作为武术主要价值地位”。从近现代武术的转型上看,武术更多的是发挥体育功能,特别是健体强身之功能。

在近代社会中,出现过“土洋体育”之争,在这场空前的运动中,国人尽巨大之力来发掘武术体育功能,‘.精武会”弘扬的是强国强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新中国体育运动的根本宗旨,武术作为社会和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得到飞速发展,其健身功能在社会上和学校里得到充分体现.通过武术健身的人非常之多。邓小平说的“太极拳好”,是对武术健身功能的最好评价,也是对武术教育的最好宣传,它使更多的人加人到武术健身中来。

3实现武术教育传播武术文化的有效途径

3.1学校武术教育是实现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3.1.1武术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

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通过教育活动使之有良好的行为规范。武术教育同样必须从娃娃抓起,使习武之人从小就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武术文化熏陶,并通过武术教育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弘扬。

可是.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都是以西方的体育教育模式进行,偏重于技术和.’体育”形态的中国武术价值,缺乏武术文化和文化精神的教育。而且,大部分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据调查得知“目前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只有22.4%的学校非常重视或重视.大部分学校重视程度一般或不重视.导致70.3%的中小学没有开设过武术课。”这么低的开课率已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发展。

中小学武术教育已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对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方面,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王岗教授认为:中小学武术教育应走2 1模式,即三节休育课中,两节为普通体育课,一节为武术课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将有利于民族文化在中小学的传播。邱王相教授在其(中国武术文化散论》中就武术教育改革提出了几点基本思路:(1)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2)权威性、指导性教材与地方性教材、校本教材相结合。(3)汲取传统武术营养。(4)遵循“一看就喜欢,一学就上手”的原则。(5)借鉴跄拳道、空手道的成功经验。

虽然学者们在理论上对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方面还是没有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和谁来教,’的问题。当代的学校武术,已经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以青少年为对象、以中小学武术教育为课题进行深人研究,探索武术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镇。不仅把武术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还把武术作为了解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一种可操作性强的身体感悟的手段。中小学武术教育是武术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武术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中小学武术教育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武术教育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其意义是重大的,作用是深远的。

3.1.2体育院校的武术教育肩负着继承武术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

武术教育发展的后续力量就是大力培育武术教育人才,各高等体育院校是培养武术教育人才的重要场所。而武术教育的权威人士,几乎都在各高校中从事武术教育t作。他们在培育一代一代的武术人才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体育院校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两个方面,一是体育教育专业中的武术;一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的武术。体育教育专业属师范类,其毕业可以获得教师资格,学生毕业后可以进人中小学从事武术的教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虽然属非师范类专业.但是除了部分学生也能进人学校从事武术教育活动外,还有许多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从事武术教育和武术文化的传播活动。因此,体育院校的武术教育要培育具有高质量的武术人才,他们不仅能传授武术,还能很好地传播武术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

3.2利用媒体的教育功能有效地传播武术文化

媒体是当今人类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工具,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其功能是多方面的,教育功能是其中一个方面。如影视媒体“在教育层面上,主要有寓教于德的教化功能;寓教于美的审美功能;寓教于新的信息功能;寓教于变的调整功能;寓教于乐的娱乐功能”。不仅是影视媒体,图书、报刊、广播电视信息等都具有上述教育功能。武术文化的传播就是要充分利用媒体的教育功能,来传播武术在有关自强不息、尊师重道、爱国爱民、见义勇为、文明礼貌等精神。通过电影《黄飞鸿》人们懂了“男儿需刚自强”道理;《霍元甲》让人们知道在民族危难关头的爱国主义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武术影视明星成龙、李连杰、李小龙等都是青少年心中的偶像。不仅仅是他们武功高强,他们还有着高尚的人品和坚韧不屈的精神。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媒体的作用是巨大的。由于媒体强大的教育功能,在武术的教育化发展的过程中其作用不可或缺。武术利用媒体的教育功能在传播武术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3.3创立武术品牌,能更好地传播武术文化

中国武术之博大精深,其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教育资源。拳种、门派众多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渊源有序的拳种就有129种之多。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近年来武术的发展出现瓶颈,竞技武术未能进人奥运会大家庭.传统武术也一直被边缘化,许多民间武术拳种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以及武术传播中文化的弱化等等,武术发展局面不容乐观。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文化市场、休闲体育的强劲需求,发展文化、建立品牌成为当前社会竞争的重要手段与措施。要抢占市场,就必须建立品牌,并发展其文化。西方体育在中国的发展是如此,就连“贻拳道”、“空手道”等亚洲武技也是如此。

要创立武术品牌,提升武术文化,就必须大力发展武术拳种。因为“拳种是中国武术价值的核心资源。是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一拳种是代表民族感情气质、心理素质,民族精神和民族本源文化的活化石”。从中国武术发展的特点来看民间性极强,所谓传统武术的发展,即各拳种、门派的发展都是依赖民间自发性的,政府的干预性不强。虽然,政府在发掘、保护拳种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拳种、门派自身的发展仍然要依靠其自身和社会的力量,政府在这方面还没有制度性的发展措施。创立武术品牌,提升武术文化,将是各拳种、门派在其今后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武术发展必经之路。而“忽视拳种教育的中闰武术教育只能导致中国武术断代失传,只有重视传统拳种在中国武术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中闰武术教育才会更加丰盈饱满”。

武术文化及品牌的建立,将更加有利于武术文化及传播,有利于武术教育的开展,它是武术教育化发展的基础,是武术教育化发展的内容来源,只有创立武术品牌,提升武术文化,武术的教育化发展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小学武术教育范文篇2

论文关键词:武术教育武术文化传播途径

1武术的文化性与教育

现在许多学者都认为武术是一种文化,认为武术的成熟与发展,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的融合,才成就了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郭玉成在《武术的属性:文化性、艺术性、体育性》中指出:“武术是中国文化的全息缩影,中国哲学、医学、伦理、兵学、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均在武术文化中有所体现。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武术被称为中国传瑰更祀牵瓣颗明珠一点也不为过,也正是由于武术的文化价值、文化属性,武术才成为一种文化。”武术与哲学的结合,促进了武术理论的哲理化;武术与医学的结合,促进了武术健身理论的发展;武术与伦理的结合,则体现在“武德”社会化;武术与兵学的结合.使武术成为了一种技击艺术,促进了武术战术思想的发展;武术与文学的结合,才有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的诞生。武术与舞蹈、戏剧的结合,才有了京剧中武打动作,以及现代大型的武术表演活动。正因为“武术的文化属性,武术已经融人了中闰人的生活,成为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诚如阮纪正先生所说,武术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正因为武术文化性的存在,才使得武术得以发展、流传。

由于“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产生、发展,自然地融汇了中国传统哲学、伦理、美学、医学、兵法等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内容,形成了武术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合二为一的武学体系—武术文化”。所以.武术具有了文化属性,它作为一个文化载体,也就使之具有了教育价值。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教育资源。武术的教育功能,古往今来皆有之,只是由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武术主要价值取向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代表,从二十世纪初就成为了教育国人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手段。可是,在以西方体育为主导的二十世纪中,武术教育没有得到很好地完善与发展,武术文化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较好地发挥。今天,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武术和武术教育功能,必须构建好中国武术教育的新体系,充分发掘武术的教育功能与途径,使武术教育在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弘扬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武术教育功能

2.1武术教育之武术技术与文化的传播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育是通过师者来完成的。武术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它能够将前人遗留下来的武术技术、武术文化较好地传承下去。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师父、教练、指导员,都起到了传承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的作用。无论是中小学武术教育、高校武术教育、体校或武校,还是各门派、拳种中的拳术授业,都能有效地将前人遗留下来的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方面的东西传授给下一代。武术技术与文化的传承,也只有通过武术教育才能得到较好的传播。如果武术教育不能较好地发挥它的功能.或者说不能较好地发展武术教育,武术的技术与文化就不能有效地传承下去。不仅要管理好各政府教育机构,还要鼓励和发展好私立教育,实际上各门派、拳种中的拳术授业都可称之为私立教育。只是以前没有重视对各门派、拳种中教育的有效引导,也没有较好地发展其教育功能,致使有些拳种、拳术理论、文化的流失。

2,2武术教育之修德塑人

“‘武以德立’、‘武以德先’,向来是武林中的优良传统”。武术之“德”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社会和个人道德理想之实现的影响。所以,千百年来“武德”教育着无数的习武者如何去遵循社会规范.并做一个深受社会尊重的人。只有习武之人做到“正心思、习品行;讲文明、有礼貌;表里如一、举止庄重;动则功夫到家,静则修养有素,行则彬彬有礼”,才会受到社会的尊重。而“真正的武者往往是道德高尚,是极度具有社会责任感,被高度社会化的人”。因此,每遇师傅收徒时,必先考察其品行、道德。“未曾习武先习德”也就成了社会风尚,习武者在习武之前必须使自己的品德行为达到、符合社会的一般道德规范、要求后,才开始习练武艺,并在习练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提高和完善自我。王岗先生认为:“中国武术注重身教言传与练悟的结合,属于一种实践性的教化。它通过技艺的感性形象对习武者的情感和意志实施影响。”所以说,武术教育是一种修德塑人过程,是一个培育人们健康体魄和高尚灵魂的过程,它是中国武术的丰碑。

2.3武术教育之弘扬民族精神

2001年,在教育部颁发的《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武术再一次被列人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2004年,为了深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武术教育就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近年来,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针对武术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呼吁武术教育必须大力改革。“武术教育改革,不仅关系到武术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弘扬,也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武术是中华民族一项优秀的体育运动。由于武术的悠久历史.其发展过程中。汲取了许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武术“附载着以爱国主义为主体的尊师重教、仁爱宽厚、习礼守法、自强不息、尚武崇文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与灵魂。”武术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武术技术)的传承,而更应该是人的精神层面的文化传播,因为只有“体现在人的精神层面的文化才是最重要的。”民族精神自古以来就是武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岳飞之精忠报国,霍元甲之精武门的强国强种、民族自救等,都充分体现了武术是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教育国人爱因爱民族的重要手段。武术教育就应该培育道德高尚、并极具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的人

2.4武术教育之健体强身

“武术的健身价值,古已有之。只不过在冷兵器时代的古代教育体系中处于从属其军事格斗价值的地位。”在冷兵器退出历史舞台后,中国武术教育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发生了巨大的转型,其“转型标志之一:在价值取向上确立了以健身为主要目的”。一个多世纪以来.武术更多的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来发展,育体镶丽目的是为去增进人民健康服务,亦即“在古代武术教斌术固有的健身价值,取代了军事格斗价值作为武术主要价值地位”。从近现代武术的转型上看,武术更多的是发挥体育功能,特别是健体强身之功能。

在近代社会中,出现过“土洋体育”之争,在这场空前的运动中,国人尽巨大之力来发掘武术体育功能,‘.精武会”弘扬的是强国强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新中国体育运动的根本宗旨,武术作为社会和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得到飞速发展,其健身功能在社会上和学校里得到充分体现.通过武术健身的人非常之多。邓小平说的“太极拳好”,是对武术健身功能的最好评价,也是对武术教育的最好宣传,它使更多的人加人到武术健身中来。

3实现武术教育传播武术文化的有效途径

3.1学校武术教育是实现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3.1.1武术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

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通过教育活动使之有良好的行为规范。武术教育同样必须从娃娃抓起,使习武之人从小就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武术文化熏陶,并通过武术教育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弘扬。

可是.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都是以西方的体育教育模式进行,偏重于技术和.’体育”形态的中国武术价值,缺乏武术文化和文化精神的教育。而且,大部分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据调查得知“目前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只有22.4%的学校非常重视或重视.大部分学校重视程度一般或不重视.导致70.3%的中小学没有开设过武术课。”这么低的开课率已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发展。公务员之家

中小学武术教育已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对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方面,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王岗教授认为:中小学武术教育应走2 1模式,即三节休育课中,两节为普通体育课,一节为武术课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将有利于民族文化在中小学的传播。邱王相教授在其(中国武术文化散论》中就武术教育改革提出了几点基本思路:(1)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2)权威性、指导性教材与地方性教材、校本教材相结合。(3)汲取传统武术营养。(4)遵循“一看就喜欢,一学就上手”的原则。(5)借鉴跄拳道、空手道的成功经验。

虽然学者们在理论上对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方面还是没有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和谁来教,’的问题。当代的学校武术,已经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以青少年为对象、以中小学武术教育为课题进行深人研究,探索武术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镇。不仅把武术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还把武术作为了解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一种可操作性强的身体感悟的手段。中小学武术教育是武术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武术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中小学武术教育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武术教育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其意义是重大的,作用是深远的。

3.1.2体育院校的武术教育肩负着继承武术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

武术教育发展的后续力量就是大力培育武术教育人才,各高等体育院校是培养武术教育人才的重要场所。而武术教育的权威人士,几乎都在各高校中从事武术教育t作。他们在培育一代一代的武术人才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体育院校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两个方面,一是体育教育专业中的武术;一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的武术。体育教育专业属师范类,其毕业可以获得教师资格,学生毕业后可以进人中小学从事武术的教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虽然属非师范类专业.但是除了部分学生也能进人学校从事武术教育活动外,还有许多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从事武术教育和武术文化的传播活动。因此,体育院校的武术教育要培育具有高质量的武术人才,他们不仅能传授武术,还能很好地传播武术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

3.2利用媒体的教育功能有效地传播武术文化

媒体是当今人类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工具,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其功能是多方面的,教育功能是其中一个方面。如影视媒体“在教育层面上,主要有寓教于德的教化功能;寓教于美的审美功能;寓教于新的信息功能;寓教于变的调整功能;寓教于乐的娱乐功能”。不仅是影视媒体,图书、报刊、广播电视信息等都具有上述教育功能。武术文化的传播就是要充分利用媒体的教育功能,来传播武术在有关自强不息、尊师重道、爱国爱民、见义勇为、文明礼貌等精神。通过电影《黄飞鸿》人们懂了“男儿需刚自强”道理;《霍元甲》让人们知道在民族危难关头的爱国主义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武术影视明星成龙、李连杰、李小龙等都是青少年心中的偶像。不仅仅是他们武功高强,他们还有着高尚的人品和坚韧不屈的精神。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媒体的作用是巨大的。由于媒体强大的教育功能,在武术的教育化发展的过程中其作用不可或缺。武术利用媒体的教育功能在传播武术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3.3创立武术品牌,能更好地传播武术文化

中国武术之博大精深,其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教育资源。拳种、门派众多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渊源有序的拳种就有129种之多。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近年来武术的发展出现瓶颈,竞技武术未能进人奥运会大家庭.传统武术也一直被边缘化,许多民间武术拳种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以及武术传播中文化的弱化等等,武术发展局面不容乐观。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文化市场、休闲体育的强劲需求,发展文化、建立品牌成为当前社会竞争的重要手段与措施。要抢占市场,就必须建立品牌,并发展其文化。西方体育在中国的发展是如此,就连“贻拳道”、“空手道”等亚洲武技也是如此。

要创立武术品牌,提升武术文化,就必须大力发展武术拳种。因为“拳种是中国武术价值的核心资源。是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一拳种是代表民族感情气质、心理素质,民族精神和民族本源文化的活化石”。从中国武术发展的特点来看民间性极强,所谓传统武术的发展,即各拳种、门派的发展都是依赖民间自发性的,政府的干预性不强。虽然,政府在发掘、保护拳种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拳种、门派自身的发展仍然要依靠其自身和社会的力量,政府在这方面还没有制度性的发展措施。创立武术品牌,提升武术文化,将是各拳种、门派在其今后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武术发展必经之路。而“忽视拳种教育的中闰武术教育只能导致中国武术断代失传,只有重视传统拳种在中国武术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中闰武术教育才会更加丰盈饱满”。

武术文化及品牌的建立,将更加有利于武术文化及传播,有利于武术教育的开展,它是武术教育化发展的基础,是武术教育化发展的内容来源,只有创立武术品牌,提升武术文化,武术的教育化发展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小学武术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武术教学;小学体育;农村学校;教学方式

武术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瑰宝,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原本是战争中士兵使用的技术,后因习武可以强身健体,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开始习练武术,在强健人们体魄的同时,也培养了人们良好的武德修养。因此,让“武术进学校”既是为了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为了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但是,农村地区的很多小学因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的影响,仍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的单调教学方式,影响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作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我们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有效的武术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为中国武术的传承贡献微薄之力。

一、借助游戏激发学生的习武兴趣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处于好动、爱玩的时期,游戏活动正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愉悦学生的心情,能使他们在精神上获得满足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在小学武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游戏来激发学生的习武兴趣。其实,小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有限,对新鲜的事物和现象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在没有学习武术之前,认为武术是神秘的、新鲜的,这种感觉促使他们在刚接触武术时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总想着自己通过武术学习能够成为“武林高手”,这样就能够“锄强扶弱”“行侠仗义”“伸张正义”“打抱不平”,但学了几节课,他们会觉得武术学习太枯燥,每个动作都要反复练习,一节课下来学不了一招半式,习武的热情和兴趣也会大大减弱。将武术教学与游戏活动相结合,能够使学生从枯燥的动作练习中“解救”出来,让他们在游戏中得到锻炼,进而掌握动作要领。

二、创编武术操,丰富武术教学形式

近年来,有部分武术研究者提出了一种传承和发展大众健身武术的新思路,他们建议将武术、音乐、体操等相结合,创造出一种集健身、武术技能、文化传承于一体的新运动形式,即武术操,这一运动形式既符合大众强身健体的需求,也体现了武术的魅力,符合人们的审美取向。虽然讲武术引进学校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是武术动作繁多而且复杂,如果仅靠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教学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尤其是对好动爱玩的小学生来说,因为缺乏有效的刺激,他们常常难易集中精力,会觉得习练武术枯燥、单调,甚至会产生厌烦情绪,当然也不利于他们掌握武术动作。武术操将武术、音乐、体操相结合,学生可以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感受各个武术动作在节奏、强度、速度等方面的特点或异同,而且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做的动作更加舒展、自然,在提高了学习效率的同时,他们的艺术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三、家校活动相结合,扩大武术教学的影响

“武术进学校”不仅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身体,也能使他们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因此,家长对学校开展武术教学是支持的。另外,对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合作,孩子的成长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密切配合,在农村小学进行武术教学,同样离不开家长的参与,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家校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武术教学,进而提高其教学效率。比如,通过每个学期的“谁是最佳家庭武术小教练”活动,让小学生的武术走进家庭,让小学生在家庭对家长或亲朋进行武术套路的演练和传授,借助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进行家庭表演,鼓励小学生和家长共同协作表演,既扩大武术教学的影响面,又增进亲情融合,让小学生感受成长的温暖,扩大武术特色的影响面,推动全面健身活动。武术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遗产,传承武术文化应当从孩子抓起,作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我们应当在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习练武术,使他们形成健康的体质、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杨如兵.小学武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探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22).

小学武术教育范文篇4

一、当前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的基本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受重视程度不高,师资力量匮乏,开设武术课的学校不多,已开设了武术课程的学校,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分别存在着教材系统性较差、教学内容缺乏层次性、方法单一等问题,以及学生、家长及社会对武术运动及武术教学的认识有失偏颇。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校现行的武术教学在我国特别是中小学校园中开展的情况不尽如人意。不少学生纷纷到武术馆校学习武术;城镇青少年以追逐跆拳道为时尚。与此相反,武术在国外却广受欢迎,新加坡还将武术列为中小学体育课的必修内容。事实上,世界上大部分体育发达国家都保存着特色鲜明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例如: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美国的篮球等等。而我国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状况迄今为止尚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体系。

武术在中小学的尴尬境况与在国外流行的反差,以及域外武技项目在校园的勃兴,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中小学武术教育问题的考量与重视。审视当前学校武术教育状况,可发现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武术师资缺乏、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对武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不明确、武术教学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武术器械缺乏、武术教学时数较少、武术教学只有少数中小学开展,武术及其它项目只作为介绍内容;目前教材中武术内容太少,教材内容老化、陈旧等因素是影响当前中学体育课实施武术教学的主要因素。

二、学校如何加强中小学武术教学

应该加强教师武术素质的培养,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我国中小学的专业武术教师严重不足,武术课多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尽管这些体育教师在大中专学校学习过武术,但繁杂难学的套路教学内容使他们在学校学习时尚存困难,毕业后从事教学更是望而却步。新课标的实施,对体育教师的武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体育教师的武术素质,增强教师的责任感,直接影响着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

重视武术教材难度的选择和学生对武术运动兴趣的培养: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良好的健身、防身等功效,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学校武术教学中,教师仅注重对技术动作的表象化学习,忽视对学生防身技能的培养与武术文化内涵的讲授。造成学生对武术的理解停留于肢体动作,丰富多样、有机联系的武术攻防内容学生难以接触,达不到防身自卫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在武术课教材选择上,重视教材的难度和学生兴趣、教学方法多采用诱导式、合作式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正确可行的教授方式,关系着学校武术教育的效果。

目前不少地区使中小学校成为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基地。在竞赛的导向作用之下,学校武术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发现和培养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为主旨,无论是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课堂教学、课程考核,还是课外武术训练,都带着浓厚的竞技色彩。枯燥乏味的基本功训练与高难动作,抹杀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其次,“应试教育”导致众多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重视体育教学,武术课更是可有可无。很多学校的体育课主要是练习一些田径类项目,以应对升学考试中的体育加试;武术不是体育加试内容,自然不在考虑之列。武术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质量的监控难有保障。

三、武术是中国国粹,其发展状况受到了国家领导的重视

我国青少年学生部分体能指标近20年来持续下降的状况,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06年12月,在国务委员陈至立的领导下,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启动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2007年5月,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神州大地上掀起了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潮。

为贯彻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2005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成了《关于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组,邀集全国百余位研究者,对这一重点课题进行研究。

小学武术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体教融合;武术运动;学校体育

近年来,“武术进校园”成为全国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武术界专家们关注的焦点,在教育界中受到广泛热议。目前,我国中小学通常是以做课间操为主的“大课间”,课间操的内容还是选用2008年推广的全国普通中小学校广播体操,课间操内容形式单一,不足以展现阳光活力。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对武术健身操进校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创编武术健身操进校园的初步设想,皆在为推进“武术进校园”提供实践依据。

1武术健身操进校园的必要性

课间操更新速度较低,锻炼内容陈旧,没有形成独特的学校特点、地域特色。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发挥边疆民族文化优势,将民间的多种武术编排到课间操当中,使学校的课间操成为校园文化一大特色亮点;民族特色课间操的创编与实践研究提到把羌族的武术创编成特色课间操舞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对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近年来,民族武术以其奇特的形式走进了课间操,这与传统的课间操相比,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同时也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武术课间操是在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基于课间操的形式,融入武术动作,形成创新性、艺术性、教育性、新颖性的广播操,为了更好地解决目前课间操形式单一化、内容不丰富、学生应付了事的现状,推行武术课间操,不但可以丰富学生课间操的活动内容,还可以提高学生积极性,促进大课间活动的发展。

2武术健身操进校园的多维审视

2.1武术健身操有助于培养审美

在体育领域中,武术是人类的“体育之母”。武术是人类最原始的表达方式,是有组织和经过美化的流动性人体动作来表现的艺术。武术具有强烈的审美特征,它的动作、表情、姿态表现内心世界,使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到艺术的熏陶,欣赏美、体验美、热爱生活,这对初中生、小学生的审美塑造发挥着积极的美育功能,是对学生实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2武术健身操有助于塑形提质

武术是非常灵活的,是一种充满活力、塑造身体和提高气质的体育门类。目前,由于中小学生的课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学生出现了驼背等问题,久坐的行为也“形成”了许多小胖子,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体形和身高,还可能带来一些疾病,甚至对孩子的终身成长都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武术可以塑造优美的姿势,纠正因书包沉、作业多、负担重等问题引起的端肩、含胸、驼背和姿态不佳。处于发育期的学生可以通过武术练习来改变他们的身体姿势和身形,从而形成立身中正的气质。

2.3武术健身操有助于舒缓情绪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发现,运动可以缓解抑郁,改善情绪,而武术艺术常被称为“微笑训练”,习练武术时身体传递的信息是享受和释放。因此,武术在心理放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4武术健身操有助于提升乐感

武术是一种主要以身体运动为语言,在三维空间中进行“心理交流”的人体运动表现的形式。武术健身操伴随着音乐节奏舞动,连贯动作的节奏非常明快,一组动作连贯流畅,节奏、律动感非常强烈,而其趣味性也更容易让人集中注意力,忽略运动疲劳,感受音乐带来的魅力。

2.5武术健身操有助于凝聚力量

武术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和体育特长的有效途径。对学生来说,形成集体荣誉感十分重要,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在武术种类中,有的需要两人及两人以上的配合,才能完成武术基本动作。武术健身操在创编设计中,可以加入武术中的配合性动作,学生需要配合才能完成,以此提高初中、小学生的配合能力,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从而自觉遵守纪律、规则。

3校园武术健身操创编的多维考量

3.1民族武术健身操的创编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背景、语言、风俗等。在创编武术健身操时,可考虑到各所中小学所处的区域不同,编创属于当地民间民族的武术。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青海省、四川省等地,可以考虑在创编中加入藏族典型的特色武术动作;在内蒙古自治区,在草原上创编了安达依、顶碗舞、盅子舞等具有蒙古武术特色的武术健身操;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创编了以双人武术为基础的仪式性武术健身操。

3.2形体武术健身操的创编

在中小学生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形态没有得到及时关注,会出现不理想的体型和体态,包括:驼背、肩部不平、x或o形腿、脊椎不正等身体姿态问题,这些姿势是由长期的不正确坐姿和长期的不良习惯造成的。如果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对它进行积极的引导,就可以改善和调整不好的身体姿势,使身体匀称,体型优美,而形体武术健身操就是进行身体和审美教育的好手段,使中小学生养成注意身体和姿势的好习惯。在形体武术健身操创编的构思上,需要把握不同年龄段中小学生的生理特征,以及运动承受量的程度。

4结论与建议

教育部门应与体育部门密切合作,对初中、小学推广武术健身操问题进行研究,将中国丰富的武术艺术融入广播体操之中,提高武术普及水平和中小学学生多方面的艺术素养,有关部门对武术健身操进行编排和推广指导,可调集专业体育教师和武术编导,合作编排武术健身操,从根本上解决大课间单一、枯燥的现状。建议有关部门安排武术健身操的研讨活动,通过组织开展比赛,不断交流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成果、经验,深入研究探讨,提高武术健身操创编水平。

参考文献

[1]魏其斌.中小学武术操与广播操编排比较研究[j].知识文库,2019,(23):243.

[2]陈俐月.武术健身操与广播操的比较研究——以武汉中学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6):139-141 149.

[3]万朋飞.烟台市中小学推广武术操的可行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23,(7):182-183.

[4]杨鸣华.南京市中职院校武术健身操推广现状调查与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8):206-208 210.

[5]付启相.中小学武术操与广播操编排比较研究[j].读书文摘,2017,(2):236-237.

[6]魏旦旦.武术文化进校园,西部城市中小学应积极推广武术健身操[j].新课程(中),2016,(10):33-34.

[7]曹冲,杨学东,张兆龙.小学武术操与广播体操替换性的调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4,(20):91-92.

小学武术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核心素养;武术教学;武德

1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2018年初由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是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运动能力表现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和技战术应用、体育展示和比赛,健康行为具体表现为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健康知识掌握和运用、情绪调控和环境适应,体育品德表现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这从根本上明确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

2培养武术课堂核心素养的途经

2.1武术教师注重提高自身素养。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为人师表,中小学的武术教师同样也要教授其他体育项目。此外,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武术教学有它的特殊性,和体育其他项目不同,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武术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的个人素养、专业知识过硬,所做的动作标准规范,才能教给学生正确的武术动作。武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武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显而易见。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次喜欢和教师比赛。”因此武术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才能在学生面前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2.2武术课堂教学重视武德渗透。武德是指长期以来在习武群落中形成的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要求,它协调着习武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影响着习武者的各类活动。武德是武术礼仪的核心思想,又通过礼的形式来体现其内在含义。“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崇武尚德”“德艺双修”“德全艺高”武德修养成为武术行为的基本礼仪。例如,在武术教学中,教师着重讲解中国传统武术中的抱拳礼,它不仅是外在的动作行为,更是对武德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的一种诠释,左掌右拳寓意崇文尚武。左掌大拇指内扣,表示谦虚请教,永不自大;左掌掩右拳,文武兼备,身心一统;右拳五指紧握,寓意五湖,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拳掌相抱,寓意五湖四海皆兄弟,天下武林为一家;两臂屈圆,象征以和为贵。可见,“抱拳礼”是以礼为外在表现形式,对武德所进行的诠释。它引导着习武之人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品质,是习武者道德修养的一个外在表现。通过武术锻炼健身强体,注重健身养身之道,形成重视生命的教育观;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步树立“尚武”的武德思想,通过武术交流活动可以交流思想,增进友谊;武术教材内容的学习,提高自身防卫能力,磨练意志,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知晓中华武术的渊源。在武术教学中,立德树人,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体育教学与各类文化知识的整合性,是学生跨学科的能力、知识和态度的综合体现。小学武术教育渗透德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武德教育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武术教学中运用游戏、比赛、分组等练习方式,并结合情境教学和练习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在欢快的学习氛围中增长本领,学会武术的礼仪知识,丰富武术文化内涵,充分向学生展现武术的文化魅力,增强学生的爱情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好德育功能,要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武术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2.3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体育老师以及学生家长都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他们喜欢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体育的目标是身体素质提高的理念,掌握自主锻炼的科学方法。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端正体育态度,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价值,了解人体身心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正确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2.4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武术教学中应关注学生能否适应当今与未来的发展,适应社会、终身学习、成功生活、个人发展的学科关键素养。体育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和各个学段落实的阶段性,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体育运动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教学如何调整学生的心理平衡,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心理健康目标和谐统一,使学生身心能得到健康成长,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3小学武术重武德的意义

3.1武术教学相长。教师在教授武术技能时,关注礼教,培养德技并举的小小武术传承人。同时自身应该不断自省,在努力提高自己技能的基础上注重自己品德的修养,达到以身行道,以技显德。“技击之道,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武术练习者在施武用武方面都有基本的规范,要求习武者要有手德、口德、公德。正是因为武德对武术的制约与规范,才使得武术能够更好地发展与传承,也让武术具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3.2凸显尊师重道。常规的体育课中,教师和学生仅仅是礼貌性的问好,在武术课堂上,运用经常灌输的武德教育,显示出武术的与众不同。“缺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礼者不可与之教”“为武师,须教礼,德不贤,不可传。”这些要求体现了武术在传授技能的同时,关注德育,目的在于培养德技并举的武术传承人。尊师重道是武术文化中重要的礼仪形式,“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宦学事师,非礼不亲”。小学武术教学重视武德的形成,武术练习者对老师的尊敬是武德的基本要求。3.3促进武术发展。武术教学重渗透武德的环节,它不仅体现了丰富的武术文化,还促进了武术自身的发展延续,蕴含了特殊的文化意义。武德的发展传承,使其成为结合政治、道德、礼教、体育于一体的武术礼仪活动。武术项目中不仅技能形式的武术在礼制中得到传承与发展,同时以武德为代表的传统礼制文化,同样渗透到习武人群的道德修养当中。“抱拳礼“以及“拜师礼”为代表的典型武术礼仪使得传统武术得到传承,通过抱拳礼等礼仪保证了武术技术体系的整体传承,学生都被武术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的内容震撼,喜欢武术,热爱武术,使武术得到保护与普及,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4小结

小学武术教育范文篇7

当代武术的纯理论与纯技术两级分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把武术割裂成连个部分,2007年的第十届第五次上海市政协会议上,邱丕相针对这个现象提出中小学武术课程的开展不适用与武术对高、新、美、难的追求,中小学武术的开展应着眼于促进身体健康成长的运动,并通过武术练习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学习。被西方竞技体育思想影响的竞技武术,把传统的中国武术中内涵丰富的武术文化给抛弃了,以至于这种被体操化了的竞技武术失去了原有的教育价值,也因此没有什么传承和发扬传统的武术文化之说。因此,对武术中武术文化教育的传承研究,对进一步推动武术走向世界,更好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传统美学的传承。中国传统的名族文化中对美的阐释在武术中得到了传神的表达和描述。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对武术美学的传承也不容忽视,而且传承方式有很多,如借助古典文学艺术中的文学表达手段或者是武术著作中对武术的经典描述,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从中体会出武术之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传统哲学的传承。中国武术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在太极拳中得到了印证,又如国家统一推行的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中就包含着求阴阳思辨、求静的思维。通过对太极拳的学习,可以把原本抽象的哲学内涵通过具体的太极拳动作生动的演绎出来,人体通过练习太极拳动作套路,不仅可以使身体更加强健,而且可以从中学到相关的武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中国传统哲学中对辩证法的理解和领悟。对传统道德礼仪的传承。道德礼仪在武术中表现为武德,武德也是武术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武技精、武风良、武境美、武志坚、武旨正、武礼谦、武纪严、武德高、武仪端、武学勤等十个基本内容。通过对武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礼仪的内容,也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以及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

教育理论的转变。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随之淡化,中国武术想要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更好的传播,武术教育理念必然要做出一些是影视界发展潮流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在吸收西方外来思想中好的一部分的同时还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实现以健康第一为理念,传授武术技术与武术文化相结合的中国武术。在国内,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把武术课程设置为适用于各年龄阶段学生学习的必修课。并制定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以确保武术在学校中更好地开展,另外,还应准们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武术教师,这些教师不仅要有高水平的武术技术,更应对传统的武术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这样对武术文化教育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重视武术人才培养的同时,必须加强对武术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投入,以确保武术文化教育的顺利进行。武术器材和武术服装等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在不同武术套路风格对武术器材又不一样的讲究,不同风格的武术套路,所选择的武术服装的款式、色彩也不尽相同,这些都为武术堵塞的审美价值增添了不少色彩。注重武术课堂教学。注重武术课堂教学首先体现在所安排的武术课的课时上,要增加武术课的课时数。如果课时一定的情况下,就应该考虑选择更具有武术代表性的学习内容进行授课。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应适合学生现阶段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学生在参与武术运动的同时,了解传统的武术文化内涵。例如,在中小学的武术教学中加强武德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乃至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高校中则要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的美德,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并通过对武术技术的学习或参加举办的武术比赛展现出来。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武术文化内涵逐渐被细化淡化的现象对无数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武术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在今后的发展中加强对武术文化教育的传承,把中国武术的独特性保留下来是是武术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因此深入了解武术文化内涵,加强对武术文化教育的传承,走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道路,全面深入的开展武术文化保护工作,实现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作者:刘海科工作单位: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

小学武术教育范文篇8

武术教学对于学生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兴旺的根本大计。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是勿庸置疑的共识。武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弘扬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武术教育不同于语文、历史教育,它是身体教育和文化教育结合的知、形、意教育的统一体。郑楠在《武术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中的作用探析》指出了武术对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是:扩大古老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规范公民行为和提高整个民族的民族观念、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邱丕相先生在《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中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五千年历史孕育了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在武术传授中也有不少反映,如尊师重道、讲理守信、勇敢仗义、坚韧笃实、刻苦求进、虚惊自然、舍己从人等。这些传统美德对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说,“无论从文化角度、战略角度还是教育的角度,都必须把武术教育提高到一个重要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武术教育任重而道远。”

开展武术训练对于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影响

小学武术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阳光体育;小学校园;太极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学更加重视阳光体育活动,并引入太极拳,开设了太极拳的操练课和兴趣班,太极拳强身健体的功能及教育价值受到广泛关注。但从实际开展的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以至于太极拳的价值难以充分发挥。因此,对阳光体育背景下小学太极拳教学的现状及发展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阳光体育背景下太极拳进小学校园的价值

1.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太极拳进入小学校园十分必要。青少年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引导青少年加深对太极拳文化的了解,并采取实践的方式学习太极拳,有利于通过校园教育教学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小学生要掌握太极拳的有关知识点,包含发展历史等,从中领悟相关的体育精神,增强对太极拳价值的重视。另一方面,要想推动太极拳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推动。在当前多元文化相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将太极拳引入小学课堂中让青少年系统地学习了解太极拳,进而提升发扬太极拳文化的价值。2.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太极拳具有自身的特色,灵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青少年了解太极拳文化的价值及意义。太极拳进入小学校园,有助于学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1]促进学生掌握一门运动技能,提升身体素质。3.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太极拳讲究心静体松、形神合一,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可以对人的状态进行合理调节。当学生学习太极拳时,注重以柔克刚,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将太极拳引入小学校园,能够增强学生体魄,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二阳光体育背景下太极拳进小学校园的现状分析

1.存在的问题从太极拳进小学校园的现状来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学生对太极拳的了解较少。从小学校园太极拳教育的现状来看,学生对太极拳不太了解。多数学生只知道太极拳的大体招式,并没有正确了解太极拳的价值,如太极拳特有的健身价值。当前学生了解太极拳的渠道非常多,在老师的讲解下,能够对太极拳文化知识和历史渊源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太极拳的价值意义认识还不够深入,无法领悟太极拳的独特魅力,影响了太极拳教育的效果。(2)学生学习太极拳的主观能动性较低。学生练习太极拳的目的是提升身体素质,部分学生对太极拳缺乏学习的兴趣。一方面,小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压力大,并没有太多时间学习太极拳文化。另一方面,小学生意志不够坚定,能够每天坚持练习的较少,学生无法安排规律的时间进行太极拳学习,对太极拳教育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2.成因分析学生对太极拳教育认识不够,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学生对太极拳教育认识不够。现阶段学生对太极拳的了解,除了网络宣传外,主要来自学校设置的太极拳课程。太极拳教育是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太极拳的主要方式,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学校并没有正确认识到太极拳教育的价值,将太极拳当成技能类型的运动锻炼,认为太极拳和广播体操的本质是相同的,只需对动作进行掌握。久而久之,因为学校的教授不到位,导致学生不能完全认识太极拳教育的作用,对太极拳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到位,学生学习太极拳的主动性较低,难以发挥太极拳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2](2)太极拳教育的教学地位不高。当前,很多小学引入了太极拳教育课程,但大多数属于健身性质的操练课程,要么是选修课,要么是兴趣班,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可见,太极拳的教学地位还有待提升。太极拳教育的地位对其价值的实现有着一定的影响,如果资金投入不足、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操练缺乏激励性机制等,都会限制太极拳教育价值的发挥。学校要认识到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将其作为小学体育必修课,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

三阳光体育背景下太极拳进小学校园的发展策略

1.转变教育理念,打造特色校园针对当前小学生对太极拳教育认识不足的问题,学校应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社会加大了青少年整体素质的培养力度,对于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基础知识之外,还需要有宽广的学习视野。基于此,学校必须加强对太极拳的推广,激发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学生对太极拳进行学习和操练。通过打造武术特色校园,让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到,在学校也能学习到系统的太极拳知识,这样不仅能促进太极拳在小学校园中的稳定发展,也能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2.加强太极拳理论知识的宣传及讲解针对当前学生对太极拳价值及意义认识不足的问题,学校应加强对太极拳的宣传教育。一方面,对教师进行宣传教育,使其认识到太极拳理论教学的重要意义,从而将太极拳理论内容与动作技巧、武术套路相融合,提高太极拳训练的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增设太极拳武术拓展课,如开展特色课程或专题公开课、播放太极拳相关的电影或比赛、开设太极拳文化体验课等,提升太极拳在教育中的地位,重点向学生宣传及讲解太极拳的理论知识、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哲学思想、健身理念及社会影响力等,通过加强学生对太极拳知识点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太极拳训练中。在学习太极拳常规技能及理论后,学生不仅能学习到太极拳的文化知识,还能领悟其中的文化价值及内涵。3.开设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太极拳课程要想实现太极拳教育在小学校园里的推广和传承,学校可以组建太极拳兴趣小组,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学生学习太极拳的时间、种类及学习场地等,以学生年龄和性格特点为主,开展学生易于接受的太极拳教育课程,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从而全面体现太极拳在小学校园中的价值。[3]4.加强小学武术师资队伍的建设太极拳教育进入小学校园,其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支持,学校应重视小学武术师资队伍的建设。当前,许多体育院校开设了武术专业,而太极拳作为武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除常规教学外,组建专业性的教学工作小组,对太极拳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交流和探究,提升武术专业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除此之外,还需加强学校与太极拳培训机构的合作,选出高素质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通过培训机构的系统培训。提升其太极拳授课的能力,使太极拳教育真正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5.对太极拳教育课程进行创新和改进教师要对太极拳课程进行创新和改进,普及太极拳的健身功能,增设合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正确了解太极拳的价值,掌握太极拳理论、运动特点、医学价值等,激发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锻炼自身素质、调整心理状态。总而言之,在阳光体育背景下,太极拳进入小学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太极拳进入小学校园,不仅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当代青少年自觉承担文化建设及增强自身体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各小学应积极推广太极拳教学,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开设各类太极拳文化学习和技能操练课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太极拳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及身体、心理素质。太极拳进小学校园,也进一步促进了太极拳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郑细珍.探析太极拳应用于小学体育教育的主要策略[j].考试周刊,2020(17)

[2]陆少文.太极拳走进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思考[j].科学咨询,2019(24)

小学武术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分解教学少儿武术武术教学

谈到武术,普通民众青睐于它的是那种可强身健体的作用,专业武术训练则是在强身健体当中,还要推进竞技武术的发展。我国普通民众爱好的武术与竞技武术都在进行着健康的发展。少儿爱好武术,并从小就开始进行系统武术培训与训练,这对储备我国竞技武术后备人才大有裨益。少儿既是祖国的花朵,又是国家的未来,他们当中能有部分人从小就有爱好武术的兴趣,这是祖国武术事业的发展之幸。少儿群体是凝聚潜力最大的群体,爱好武术的少年儿童固然也就蕴含着巨大的武术潜力。怎样保持和激发少儿学习武术的兴趣爱好与热情,一直是我国社会各界和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少儿积极参加武术业余培训的发展趋势,同样令武术界的研究者们提起了广泛的关注。少儿学习武术,除就读专业武术幼儿园以外,一般均以进入社会办培训班的形式进行业余学习为主。武术培训机构又是想以营利为主,在他们所选聘的武术教练或教师当中,出于对聘用师资费用的节省,他们未必要花高价去聘用那些更为专业的师资。为此,具有一般武术水平而又非是武术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师资,他们能否真正懂得分解教学法都在不确定当中。同时,武术的教学难度本身就比较大,如果不懂得起码的从教常识,仅凭会几下拳脚就当少儿武术教练或教师,他们是难以驾驭分解教学法的。即便是很有教学常识和经验的武术教师,他们都还要对分解教学法给予研究呢。

1分解教学法的概念

所谓的分解教学法有时干脆就叫分解法,它是指将一个原本完整的动作技术,分成几个合理的部分,然后再按照被分解的每一个部分进行逐次的学习,最后等待将几个被分解部分的动作技术都掌握以后,再将这几个分解的动作技术进行完整地整合在一起,最终掌握一项完整动作技术的一种方法。[1]

2少年儿童的生理特点研究

2.1少年儿童运动系统特点研究。少年儿童的骨骼处在生长发育期,其中软骨较多,而骨组织当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比例相对平衡,骨韶的弹性相对较大,但它们的硬度却又很小,当遭到撞击打压时也不容易出现骨折,却可容易出现弯曲变形。骨关节面的软骨相对较厚,但关节囊却比较薄,关节内外的韧带既松弛又薄,关节周围的肌肉也为细长,造成它们的牢固性较差,当遇到外力作用时,特别容易发生脱位。少儿的肌肉很细嫩,比较缺乏一定的收缩力,因此,易使少年儿童缺少耐力而容易出现疲劳现象。2.2少年儿童氧运输系统特点研究。少年儿童的血液总量要比成人多,红细胞数量也多于成人,但心脏的容积与重量却小于成人。他们心脏的心率较快,但心输出量又小于成人,心脏负重力差,收缩力相对脆弱,血压也偏低。因少年儿童胸廓狭小,气道狭窄,肺活量小,呼吸功能较弱,肺的通气量和摄氧量都相对较低。2.3少年儿童物质与能量代谢系统特点研究。少年儿童对蛋白质的代谢是合成过程大于分解过程,摄蛋白质量的能力高于成人,脂肪的代谢量也大于成人,糖的代谢系统不如成人完善,水的代谢量低于成人,对钙和磷等微量元素的摄入能力较差。除此以外,少年儿童的神经系统则是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发展很不均衡,他们往往是兴奋大于抑制,才使他们活泼好动。[2]

3少儿武术培训与教学的师资现状研究

少儿武术培训与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师资力量做后盾。国家和教育部曾在2004年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规定了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但仍有许多中小学未在体育课教学中增加武术教育内容,原因是严重缺乏武术专业教师,为此,将爱好武术的少儿“逼”进了社会武术培训机构。仅就目前少儿武术培训与教学的师资现状而言,一是武术专业师资力量依然脆弱,并严重匮乏师资。我国武术师资来源一般来自各类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的培养,但因院校对武术师资培养目标不清,往往以培养一般体育师资为主,忽视对武术师资培养,致使专业武术师资来源不足;二是武术师资难以取得相应的教学位置,因中小学校一般未开设专业武术课,将有限的武术教学内容穿插在体育教学内容当中,致使中小学不再安排专业武术教师,而以体育教师进行越俎代庖;三是即使是从师范院校走出来的武术师资,其武术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依然非常欠缺,难以更好胜任武术教学。四是对武术师资继续教育制度不健全,原本武术专业知识和武术教学能力就不足,又无武术师资必要的继续教育制度跟进,不能动态培训武术师资,严重影响了为数不多的武术师资教学能力的提高。中小学校武术师资的现状是如此,而社会少儿武术培训机构的专业师资数量同样是捉襟见肘。社会少儿武术培训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他们只能从各类武术训练部门招聘一些兼职教练或从社会上招聘一些稍懂某些武术动作的人从事少儿武术的教学工作。而这样的师资多数都未经过武术教育系统培养,在他们仅仅会一些武术动作的基础上,却是严重缺乏科学教学知识和系统专业知识,不懂教学科学与少儿心理与生理知识科学,更缺乏相应的科学教学经验,这也就谈不上规范教学的问题了。因此,少儿武术培训师资也是乱象丛生。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分解教学法在少儿武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动作分解教学在少儿武术教学与培训中,对动作训练的要求相对较多,如果少儿对教师示范动作的观察不能到位,那么,教师所展示出来的武术动作也就难以使少儿得以正确掌握。为了做好少儿武术的教学,需要教师更多使用动作分解教学法,强化对少儿所要学习武术动作技术的掌握。在少儿武术的实际教学中,当遇到少儿难以掌握的某一重点武术动作时,就需要教师自己先做到示范动作的清晰细化,并尽量降低武术动作的演示速度,而且还要进行武术动作的边演示和边解说,以便让少儿能在教师分解的教学中更好了解所学武术动作的要点。当少儿大致掌握武术动作的要领以后,教师还要慢慢带领少儿一起做这个所学的动作,并再次加以对动作要点的简说,以此使少儿能更好记住所学的动作。[3]例如在段位制《八极拳》一段中的“起势”动作教学中,教师即可把这个动作分解为预备部分、并步穿掌和并步盘肘等三个部分进行施教,对每一个动作部分的教学都要体现细分化,当教师在示范做每一个部分的动作时,就要详细解说明这个动作需要掌握的动作要领,并要求少儿跟随教师慢慢学做这个动作。当经过多次而反复的练习以后,教师再引导少儿将这三个分解动作整合在一起,那么,这个“起势”动作就容易学会了。(2)肢体动作的分解教学学习武术,需要肢体动作的整体协调配合,做好肢体动作协调是少儿在学习武术初级阶段必须应有的基础。然而,训练少儿肢体动作的协调性又是有一定难度的训练,为此,训练少儿肢体动作协调主要是要使少儿提高身体整体的协调能力,它需要并适合使用分解教学法。[4]例如在学习八极拳一段的动作当中,像“撤步拖肘”动作是既难掌握又需肢体做协调配合的动作,这就需要教师讲究一些少儿可容易接受的训练方法,但这样的方法除非就是分解教学法。教师可将这个动作分为上肢动作与下肢动作进行分步教学,在上肢动作的练习中,让两手在体侧,一手上托掌心向上与肩同高、一手下按掌心向下按至腰侧,且要注意前手托肘、后手下按的发力点;下肢动作先提右膝,同时身体向右后方转身90°成马步,重点练习提膝转身成马步的连贯性。总的教学原则是遇到了难度较大而又不好掌握的动作时,就要应用分解教学法。(3)段落分解教学对少儿武术教学,其实不宜安排更多难度较大的动作,而更多的是要学习相对简单或难度较低的武术动作。而段落分解则是在训练少儿难度相对较低动作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法。武术动作都有它一定的套路性,以相对简单而难度又相对较低的武术动作训练少儿,助于提高他们学习武术的兴趣。像对八极拳一段的动作练习,按常规动作套路式样较多,而在训练少儿时则可做相对的简化,因为动作规格都差不多,全套12个动作,一般安排做6个的动作就可以,以便让少儿快速掌握动作套路。(4)技术分解教学武术历来以各种变换多样的动作组合而见长,学好武术需要做好有学习难度的心理准备。而教师对待武术教学,同样也存在着较大的训练难度。学习武术不是再练一般的花拳绣腿,而是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能学到一些相应的武术动作,这就有了对少儿学习武术要求较高的问题。少儿能掌握一些武术动作完全是取决于他们能否对每个武术动作真正理解或了解的程度,而理解或了解武术动作又在于他们对武术动作技术的了解。[5]正是因为这样,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必须多对少儿进行武术动作基本技术的传授,才能达成必要的学习目标。还以八极拳一段动作为例,教师要重点向少儿讲清这个动作的技术要领,同时将动作的拆招既攻防含义介绍清楚,把动作姿态控制好,又要注意力集中,还特别要使眼法和身法到位,然后再以分解教学的方式,按逐个动作环节进行一步步的训练。只有做到在技术引导下的教学,才可尽量减少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在现实的少儿武术教学中,特别需要对少儿进行呼吸技术的掌握,让少儿在控制好呼吸的前提下,再对他们进行较大武术动作的技术训练。运用武术动作技术实施教学是贯穿于少儿学习武术动作全过程的原则,教师不能对其省略。4.2分解教学法在实际应用当中应注意的问题。(1)结合少儿生理特点安排武术动作学习少儿处在生理发育期,不宜做运动量较大和动作难度较大的武术动作训练。从上述的少儿生理特点得知,他们的骨骼、关节、韧带、肌肉、心脏、发肺活量以及代谢功能都相对脆弱,他们的神经系统也是兴奋与抑制过程发展得相当不均衡。尽管在表面上看似他们精力很饱满和旺盛,是那么的活泼好动,但在实际上,他们却是非常容易自感疲劳。[6]如果对少儿安排难度较大武术动作进行学习训练,或者是安排更多的学习训练内容,都会对少儿身心成长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训练少儿武术动作,比较适宜那些动作环节相对简单,而又学习训练强度不能过大的一些武术基本套路的练习。在要求他们掌握正确身体姿势的同时,避免长时间内单一做某种动作的教学,也不要训练长时静止性动作,以免造成少儿腰椎的弯曲。更要慎重安排负重动作的训练,以免影响他们的正常发育。跑跳动作要掌握好适宜的幅度,防止他们跌损韧带或关节。不过,可多安排一些伸展动作方面的训练,以增强他们的肌肉力量。(2)保证分解动作教学安排的合理性注重分解教学法并不是说学习每个武术动作均需进行分解训练,对那些相对简单而难度又较低的武术动作,教师则完全可以按照一个贯连的动作做一气呵成的教学与训练,对每一个武术动作都频繁使用分解教学法,既耽误学习进程,也容易引起少儿的腻烦,有时不会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但对于那些难度较大而学起来还不容易掌握的武术动作,则当需而且必须要使用分解教学法。[7]不过,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对武术动作环节分解科学合理,既不要分得过细,也不要分得过于粗糙,以少儿能快速掌握武术动作为宜。过于细化分解武术动作而进行练习,不利于后续整体动作的整合,过于粗糙分解训练武术动作,少儿同样难以领悟武术动作要领,将失去分解教学法的意义,因此,它需要掌握一个适宜的分解度,并且是根据少儿学习武术特点而分解出来的。(3)体现因人施教原则毫无疑问,都是少儿在学习武术,但每个少儿的智商与身体素能却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些差别的存在,使他们对所学的每个武术动作在理解上或者是在配合的练习上都会被表现出来。如果教师不能做到观察仔细,仅以一个要求,一个时间段做不分差别的统一教学,则会令理解水平较低或理解速度较慢的少儿难以掌握武术动作的基本要领。孩子家长之所以能支持孩子学习武术,意在让孩子真正学到武术的一些基本知识,但以统一模式进行的武术教学则是害了那些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和配合动作较慢的孩子,久而久之,还会将少儿学习武术的兴致消磨弱化。[8]最好的办法是需要教师进行因人施教或因材施教,尽管需要付出精力,也还是要进行这样的教学,因它利于所有的少儿都能学到相应的武术知识或动作,也能对孩子的家长有个交代。在使用分解教学法时,同样也要照顾到理解力和相对配合力较差的少儿,多给他们吃些“小灶”,以使他们与其他少儿同步跟进。做到如此,就需要根据上述分析到的师资现状,尽可能的招聘一些既懂教学艺术又懂武术教学的“科班”专业师资,因为他们能更多懂得因材施教的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于震东.分解教学法在少儿武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1):112,114.

[2]杜贤新,郭丽丽,付明萍.少儿武术教学过程中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探讨[j].贵州体育科技,2016(3):33-35.

[3]马书爽.分解教学法在太极拳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28):136.

[4]赵启超.从生理角度谈少儿武术套路的训练方法[j].搏击•武术科学,2013(8):55-57,66.

[5]田纪云,郑晓攀.浅述分解教学法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j].搏击•武术科学,2013(7):65-68,73.

[6]黄俊.浅谈少儿武术训练方法及应当注意的问题[j].科技视界,2016(03):224.

[7]李竑,李立.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体育师友,2012(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