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10篇-尊龙凯时最新

时间:2023-11-30 17:38:04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篇1

开展学生心理特征档案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推动青年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有效方法;是加强院校德育建设,坚定师生理想信念,引领科学人文思潮的有效平台;是创新推动院校教育管理质量,实现安全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对接社会岗位要求、拉近供需之间距离,整合各方力量的一个链接条、一个数据库、一个参考源。因此,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解决青年学生对心理学基础知识了解不多,对自己性格特征定性、把握不准的问题;解决青年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缓解思想压力等方面思想意识不自觉、不主动,方法手段不经常、不科学等系列问题。

(2)解决青年学生与同学朋友之间、解决管理人员与教学人员之间、解决一线教学和管理人员与院校机关职能部门之间,对青年学生在性格特征、心理状态、思想压力内容、应对压力能力,以及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相关基本问题上的诸多个“不统一”:标准不统一、看法不统一、办法不统一、缓解和解决的步伐不统一、外在因素和内在关系的结合不统一等等方面的矛盾。

(3)解决学科设置、不同专业任课教师之间,在青年学生心理特征问题上,条块分割、重视程度迥异的问题;解决当前专业课授课与心理学基础知识灌输联系不紧、涉及不够,以及运用心理学来提高授课质量办法相对单一的问题;解决师资力量偏重专业课、看重试卷得分,相对忽视对青年学生在人格修养、人格锤炼、心理健康、提升缓解思想压力的能力等方面,教育引导不够的问题。

(4)解决单一偏重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听招呼、守纪律、刻苦发奋,相对忽视于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塑造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保持良好的处世心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感知正确的人生责任,把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普及、学生心理状态的引导,效果和目的上看成“单打一”的问题。

(5)解决对青年学生初、高中时期的心理特征了解不够、掌握不准的问题;解决管理、教育、授课、机关等方面因人员调整等因素,造成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了解与掌握脱节、教育与引导脱节的现象。

(6)解决院校全面了解学生渠道较少,特别是了解其从小到大的心理状态、性格变化规律不够的问题;解决了解其学习情况多、渠道办法多,而在了解其为人处事、思想意识、立身做人等方面,载体、渠道相对较少的问题。

(7)解决院校与社会在学生心理状态上关注层次不一、心理测试方法不同的问题,特别是解决当前就业单位了解学生一贯地、系统地心理状态资料很少的问题;解决院校在推荐学生就业、评定学生全面素质等环节,心理素质方面依据不充分、方法不完善、操作欠科学的问题。

(8)解决院校了解学生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籍贯地域传统性格特征等方面,办法单一的问题;解决了解掌握学生家庭、亲属、社会主要关系的心理学基本要素不便于操作的问题,特别是解决难以了解其是否有精神病遗传史、家庭重大变故史、反常行为表现史等问题。

(9)解决因当前院校对学生整体心理状态,评估体系不健全、资料不具备、底数不清楚,在实施心理干预、心理教育疏导、预防自杀事故案件等实现安全发展上,效果和招法亟待提高与亟待科学的问题。

2高等院校学生心理特征档案工作的基本含义

高等院校学生心理档案工作主要是指:在大、中专以上院校,对在校学生从入学开始到毕业离校,逐步进行心理学学科数据采集与管理、分析与预测、教育与控制、研究与开发等内容的系统工作。是按照《档案法》、《教育法》和心理工作科学体系,对在校学生的人格种类、性格特征、心理基础、心理状态、心理病症等情况,进行统一的采集、管理、研发、实践等方面的系统工作,为引导学生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全面了解自己,提升院校教育管理效益,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事故案件概率,实现安全、和谐发展等方面提供心理学尊龙凯时最新的技术支持;也是更加科学地、全面地掌握学生底数,给社会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参考的一项辅助性工作。

3高校学生心理档案工作的主要内容

(1)个体上建立学生个人心理特征数据库。主要收集学生心理测试结果、家庭成员心理状态调查函、每学期心理状态、人格种类、性格特征、人际关系、心理压力、调适手段、心理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等内容。

(2)整体上建立各个班级、科系、专业的学生心理特征状态库。主要收集各个班级、科系和不同专业的重要心理数据与特征;显示各个层次、各种管理教育方法、各个学习阶段之中,对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等。

(3)体系上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操作办法。主要建立各项数据采集制度、采集时间、衡量和评估机制、保密和使用范围等内容;建立研究和总结成果向教学管理一线进行实践的办法、尺度等;明确各级在校学生心理状态、心理特征档案工作上的职权划分、纪律要求等。

(4)方向上重点整合院校心理工作方面的软硬件资源,引导改进院校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普及,探索依靠心理学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办校质量的新路子,研究促进院校和谐氛围、德育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的新举措,拉动培育各级为学生当前与今后、能力与人格、智力与心理等全方位负责的新思维。

(5)核心上重点整理分析各个阶段、各个时期院校学生心理问题上的新变化、新动向、新特征,为院校的教学工作、研究工作、管理工作、安全工作等提供有力的客观分析、理论依据和办法建议;为用人单位、学生家庭积极反馈意见建议、参考依据。

(6)环节上大力突破一般档案工作难于大张旗鼓、难于引领实际工作的瓶颈问题,不断开创心理特征档案工作的新局面。在坚持保密原则、心理学固有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开办心理咨询门诊、心理学基础知识辅导、心理问题帮扶活动等,引导学生面对各种压力时自觉在心理问题上找办法;在交友、婚恋、和谐关系、挫折、就业等方面主动调整良好的心态,塑造良好的人格,锤炼良好的品格。

4开展高校学生心理档案工作的基础理论研究

在高等院校开展学生心理特征档案工作是一项新的实践与探索,既是原有档案工作领域的新拓展,又是院校教学与管理、功能与效能的新尝试。为了确保正确展开,达到兴利除弊,发挥最大效益,必须重视该项工作的基础理论研究。

(1)心理特征档案的本质属性。档案的本质属性,是档案学基础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关系到档案的定义及档案学科的内涵问题。因此,心理特征档案应有的本质属性,必须合乎原本档案工作的本质属性。同时,作为一种“新型档案”,也必须允许保留与其较为匹配的内涵和特征。应当界定的属性内涵为:必须坚持它的原始纪录性,同时发展“结构说”、“备以查考性”以及电子档案的理论属性,最大化地保持“原本化”与“异化”相结合的属性。

(2)心理特征档案的价值与作用。心理特征档案的价值与作用应该是具有本源性、潜在性、多元性、增殖性、时效性和相对性,其价值实现规律应当是主导律、扩充律和衰减律占主要成分,扩散律实现不大。其作用主要存在于“院校本位化服务”和“社会用人单位的信息资源服务”两个方面,主要在于“资政学生全面发展”。

(3)心理特征档案的功能与模式。心理特征档案的功能可以抽象地概括为“资治”、“存史”、防范和教育。虽然具有有限性,但基本保持了“社会化服务”的功能。院校本位看,最大的功能在于它的“休闲功能”。运行模式上基本上属于电子、虚拟和数字化。

5学生心理特征纳入档案工作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应把握的主要问题

把在校学生心理特征纳入档案工作显然是一项新举措、新探索,类似当前院校的档案工作,又区别于传统的档案工作;既关联着一般意义上的档案人员,又关联着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人员与体制。因此面临着许多方面的实际困难与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勇于尝试、科学运作。

5.1面临的实际困难与问题

(1)传统档案工作的制度上要有新逾越。传统的档案管理制度、数据采集制度与环节等方面,当前与心理学学科所要求的制度还不匹配。比如需要管理、保密的范围就不接轨,哪些该录、哪些不该录等问题,距离较大。

(2)各级思想认识上要有新高度。心理特征档案工作从某些方面看,属于院校心理工作、全面建设的奠基工程。从当前的情况看,各级认识上还不够统一,具体步骤上方法各异;比如有的院校仅限于管理范围,有的院校局限于德育教育范围,有的把其看作第二课堂。

(3)院校之间资源共享上要有新突破。此项档案工作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资源共享、服务多方”,但当前的情况明显存在着“各自为政”。比如一所大学难以获取到某个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心理状态、不良心理反常表现。初中、高中、大学分别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势必牵扯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也难于收集到系统的数据与情况。

(4)各级认定标准上要有科学统一的尺度。不能一个班级、一个科系、一个院校,都规定一个自己感到便于衡量、便于操作的尺度。应当在既遵守一般档案管理科学、又坚持心理学特有要求的框架内,研究确定出统一的政策与尺度,颁布执行。

(5)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要全面。既熟悉原则意义上档案学科的原则、制度、要求,又要全面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原则与要求。

5.2应突出把握的几个问题

(1)加强教育引导,特别是加强对学生心理特征建档工作重要意义的教育。应当在思想认识深处,确实把此项工作当作一项长远、全面的基础工程来看待,上升到影响院校可持续发展、安全发展、全面提升办校水平的重大举措来实践。同时,大力对在校学生、学生家庭进行教育,引导大家正确认识建档工作的意义和原则,剔除不良观念,积极主动地配合院校开展工作。

(2)讲究科学、把握政策。档案管理也好,心理学自身原则也好,都有着相对独立、严谨周密的操作体系和政策要求,必须坚持科学的精神、法规的尺度,开创性把这一新生的工作想到位、抓到位、负面问题上防范到位。

(3)精心研究、严密组织。此项工作关系着方方面面,要善于针对院校自身的情况,研究分析相关链的前提工作和问题,以严谨的态度周密考察、认真论证、科学计划、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王二平.当前在校学生心理问题研究[j].青年研究文摘,2005(5)

2张平.解析大学生心理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2006(3)

3伍震华.再论档案的本质属性[j].档案通讯,2006(6)

4黄子林.关于档案属性问题的几点认识[j].档案学研究,1999(4)

5何玲.电子档案原始性的认定[j].中国档案,2001(2)

6张斌.档案价值论.档案学通讯,2003(3)

7任宝兴.档案价值规律研究[j].档案学研究,2003(6)

8王向明.论档案馆功能[j].档案学通讯,2003(6

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篇2

1.课程设置

旅游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要学习好这门课程,需要从这两个方面出发。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这门课作为考试课只注重理论讲授,而没有实训课的安排。理论授课学时的安排最多56个,另刨除假期,实际的理论授课学时只有50个。在这么短时间内要在课堂上把涉及心理学和旅游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好,并与一定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这对学生来说并非是件易事。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设置一定时间的实训课安排来保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2.授课教师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旅游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均来自心理学这门基础学科,枯燥而抽象。教师要讲好这门课难度大,学生要熟练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也非常困难。目前,各高校讲授旅游心理学这门课的老师基本上来自两个专业背景,一是旅游管理专业;二是心理学专业。这两类专业背景的老师有各自的优缺点。作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类的教师,对旅游管理的基础理论及旅游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但对心理学只有部分涉及,未深入研究;而作为心理学专业类的教师,对于心理学理论掌握得比较透彻,但对于旅游业可能就知之甚少,这将对授课的效果则无法保证。

3.教学方法

在旅游心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方法还是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上,旅游心理学的教学也不例外。旅游心理学这门课的理论比较抽象,再加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感觉到乏味,出现疲劳、思维不活跃、注意力分散等现象。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形成对教师的依赖,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心理需求,一味地以自我授课为中心,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4.评价考核体系

许多高校该课程的考核仍采用期末闭卷方式进行。考试的分值采用百分制,在考核内容的比例上,基础理论明显高于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核,这样一卷定成绩、定掌握程度、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然是偏颇的。这种考核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平时不学习,快考试的时候把所谓的考试范围,死记硬背就可以考一个不错的成绩。这样的评价体系,是导致学生上课热情度低、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低的直接原因。这与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是不符的。

二.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教师方面

对于旅游心理学这门应用型学科而言,高职教师除了要系统地掌握好心理学和旅游学这两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外,还需要深入旅游一线进行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提高专业素养、充实课堂内容。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安排专业老师到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等顶岗实践,专业教师与旅游者和旅游服务人员直接接触,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将自己获得的实践经验与案例生动地与课堂理论相结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

根据旅游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旅游消费心理、旅游服务心理、旅游企业员工职业心理、旅游企业管理心理这四个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将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构建成四大项目,编成独立且相互联系的八个教学任务,以此来更好的教学和引导学生。项目一:心理分析的认知(任务1:心理学认知;任务2:旅游心理学的认知);项目二:旅游者心理分析(任务3:影响旅游活动的心理因素;任务4:影响旅游活动的环境因素);项目三:旅游服务心理分析(任务5:旅游交通服务心理、食宿服务心理、游览服务心理、购物服务心理、娱乐服务心理、投诉服务心理分析);任务四:旅游从业者心理分析(任务6:旅游从业者心理素养的培养;任务7:旅游从业者人际关系的维护;任务8:旅游从业者心理问题的保健)。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旅游心理学的讲授过程中要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例如:讲授法,介绍新知识、讲解概念、原理、定义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等,通过课堂的讲授,学生能够很快的掌握,同时在讲授时教师可以使用辅助教学工具,适时调整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分析法,通过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引入一些典型案例,先让学生自己分析,然后教师来点评,找出问题的根源,总结出答案。这样的教学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境模拟法,这种方法化复杂为简单,让学生自己来体验、理解知识点。围绕某个探究的问题,模拟不同的旅游活动场景,引导学生去探求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问题解决策略;启发引导法,是指在讲解知识点时,提出问题、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或概念。使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这个教学方法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成为知识与能力的主动构建者;实地调研法,例如,在讲授消费者动机这一节时,可以组织学生把课堂的问题先总结出来,设计合适的访问问卷,然后针对旅游消费者动机的街头拦截访问,来掌握消费者的心理。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主动学习,能够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项目式教学法,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此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基本做法是:针对课程内容设计出一个个的学习项目,每一个项目围绕着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而展开,学习者以合作的方式来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确定方案步骤,直至解决问题。作为这种学习活动的结果,学生通常要形成能表达自己理解的结果,比如报告、网站等。项目式学习可以让学生间通过情景模拟并将交流转化成为一个有效的实验机会。

4.完善评价考核制度

旅游心理学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去解决旅游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考核制度的建立上,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偏向任何一方,都可能偏离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要达到的标准。具体做法是:一要重视日常教学环节中的考核评价,平时考核可占总成绩的50%。其中考勤占10%,平时作业占10%,课堂回答问题、案例讨论分析占15%,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完成情况占15%。二要将期末考试成绩设定为占总评成绩的50%,这样可以有效扼杀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这类同学们的心理。试卷采用闭卷的形式,将基础理论和实际运用(案例分析)考核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样既考核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检测了学生是否具备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去解决旅游实践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篇3

一、当前高职教育中心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不清晰。就高职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而言,目前就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不少高职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以及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很少。而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那些毕业生,其心理学知识却大多是毕业后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自学而来的,或在职期间参加各种培训或进修时学到的。教学理念的不清晰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也是这门课的课程体系不够合理、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的直接原因。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合理。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内容大多重认知而轻人格。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感觉、知觉、记忆等认知过程的讲授占了一半以上的课时,而人格部分所占的课时比重相对较少第二,课程的实践性或体验性不够。现行高职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对心理学概念、原理等基础知识阐述过多,而对这些概念、原理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的操作性知识介绍较少;对一般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性的知识多,对教育活动中常见的心理现象的描述和解释以及调控的操作性知识较少;教师讲授的内容多,要求学生对一些个案进行体验和展开讨论以及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技能训练较少。3.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首先,高职公共课多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理论的讲授内容过多,结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案例不够,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其次,我国高校中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但有些教师的课件制作粗糙,仅仅是电子化的教科书,内容乏味,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达到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积极参与投入教学,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效果。第三是在教学评价上,多采用“标准化”方法,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指标。由于全校参加该课程考试的学生数量较多,为“公平”起见,考试方式多采用闭卷的形式,考试内容出大多有标准答案,学生只需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原理就可以取得好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对自身人格状态的了解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调适,同时忽视了考查学生将这些原理在实践中应用的能力,违背了心理学特殊的育心规律与教育价值。

二、高职教育中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

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课程思政;护理教育

课程思政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本研究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课程目标,充分挖掘相关课程思政元素,探索思政元素在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课程教学中的结合点,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尝试,以期为进一步推进各类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1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1.1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课程特点

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课程是基于健康与疾病并非相互对立关系,是一个连续动态的健康观,任何人任何时候的健康状态都处于这一动态过程的某一点上,且位置不断变化[4],因此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也处于健康与疾病连续动态过程中的某一点上。我校基于该健康观,对护理心理学及精神病护理学两门课程进行整合,开设了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课程。该门课程是我校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健康心理学知识、精神病护理学知识以及健康心理及精神病护理学基本护理技能四大模块,主要内容包括正常心理现象的构成、表现及特征,异常心理现象特征,护士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构成及特征,心理评估内容及方法,心理应激与调节以及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护理知识及技能等。护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能理解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构成及表现形式,能识别异常精神活动的典型表现,掌握心理评估、心理及精神疾病护理的基本方法及护理技术,具备整体护理观念,掌握促进自身、健康人群以及精神障碍患者心理健康的方法及技能。因此,该课程承担着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满足人们精神心理健康需求的意识以及“生物—心理—社会”整体护理思维模式等任务。

1.2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课程思政的价值

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课程在我校开设在大学三年级,此阶段的护生已学习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以及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护理教育学、护理人文学等护理专业基础课程,已积累了比较扎实、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培养护生良好医德、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时期[5-6]。在护理心理学及精神病护理学课程以往教学中,虽融入了人文教育内容,但缺乏明确的思政教育目标及系统的思政培训计划与方案。护理心理学及精神病护理学教师也缺乏思政教育理论知识及授课技能,大多只注重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传授,未从课程思政角度对护生因材施教。因此,在以往该门课程的教学中,护生认为教师的“说教”意识明显,对培养思政素养的兴趣不高。因此,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挖掘思政元素,从课程思政角度,明确思政教育目标,拟订科学、系统的课程思政培养方案,对专业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职业道德引领同向同行,对提高护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护士具有重要意义。

2思政教育在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教学中的实践途径

2.1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课程知识体系,结合护理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挖掘该门课程的思政资源,将思政资源进行归类整理,最终分为4个方面,包括积极职业价值观及优秀职业心理素质塑造、适应能力及抗挫折能力提升、“生物—心理—社会”整体护理思维模式培养、爱岗敬业与慎独的职业工作作风树立。结合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将4个方面的思政内容分别对应心理学基础知识、健康心理学知识、精神病护理学知识、健康心理及精神病护理学基本技能4个模块。针对相应的模块,制订思政育人目标,制订具体的教学方案,具体方案设计见表1。

2.2教学对象选取

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以我校护理学院2018级4个大班级678名全日制护理本科生为教学对象,其中女生635名,男生43名,年龄19~21岁。根据拟定的教学方案实施,以不增加现行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课程总学时为前提,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结构,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学时分配,按课程思政内容学时与专业知识学时比例为1∶5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2.3教师的准入与培训

专业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其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及实践能力直接制约着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7]。因此,对课程组理论及实验授课教师提出相应要求并进行相应的培训,以保证教学效果。(1)教师要求:均需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具有该专业丰富的理论及实践经验,熟悉该门课程教学内容;已教授该门课程3年以上,教学经验丰富;思政能力考核合格。(2)教师的培训:教学实施前,邀请思政专业教师对课程组教师进行思政专业理论知识及思政教学方法等的培训,并经过相应的考核;课程组进行集体备课时邀请护理专家、思政专业教师共同参加,探讨思政教学的切入点及具体实施流程;课程组组织教师观摩学习思政教师以及课程组其他教师授课,然后讨论分析,提高思政教学能力及水平;开展主题鲜明的思政实践活动等多种措施,提升课程组专业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

2.4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实施

(1)通过课堂讨论、体验式教学、小组合作式学习等,鼓励护生主动积极思考,引导他们对思政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融会贯通[8-9],加深对优秀护士职业品质的理解与感悟。如在“护理人员职业心理素质”体验式教学中,通过让护生收集临床一线优秀护士事迹、抗疫优秀护士先进事迹、南丁格尔获得者事迹等,再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梳理出优秀护士的共同心理品质。让护生亲身参与、体验、感悟优秀护士应具备的品质,进一步加强对职业心理素质的理解及培养。(2)在“心理应激与调节”的教学中,采取小组讨论及体验式教学,让护生以自身经历的应激事件为例,讨论应激调节的方法和途径,通过讨论、体验,深刻理解应激调节的方式,促进护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调节以及学习对其他人进行心理调适的技巧及方法。(3)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教学中,采用以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案例设置问题,鼓励护生开拓思维,学会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价值观等思政素养。(4)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思政教学:如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课程组教师国家心理健康相关政策法规、思政案例、优秀护理人员相关报道、课堂任务等,护生自主学习,加强护生对职业心理素质、职业价值观的理解与感悟,并鼓励护生之间的深层次交流与对话,根据学习情况纳入平时成绩。

2.5教学考核

课程的考核包括期末考试、平时作业及技能考核3个部分。护生的思政素养不独立评分,将思政元素分别融入期末考试、平时作业及技能考核中。具体设计如下:(1)期末考试(占70%),通过选择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等,将专业知识与思辨能力、职业素养等的考核有机融合。(2)平时作业(占10%),根据课程内容布置一些心理调适调查报告、方案设计、临床案例分析等,体现课程专业特点及职业价值。如提高自我心理健康的方案设计、应激应对策略的设计、患者心理评估调查报告等。(3)技能考核(占20%),主要考核护生对常用心理评定量表使用的规范性和熟练程度,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通过多种考核形式,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综合融入课程教学整体评价中。

3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考评成绩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进行。第一,护生考评总成绩平均分为(80.20±9.45)分,最低分65分,最高分90分,80%的护生总评成绩分数在80分以上。第二,于课程结束后,采用自制的“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教学反馈”调查问卷,从知识掌握、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教学内容及方法总体满意度等方面客观分析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每个条目评价分为“非常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5个等级。共发放问卷678份,收回有效问卷62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9%。结果显示,经过心理健康及精神病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绝大部分护生认为掌握了心理健康护理及精神病护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兴趣浓厚、对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满意,见表2。这说明护生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法满意度高,该门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设计及实施有利于促进护生对心理及精神疾病护理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4结语

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篇5

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正式创立积极心理学。它是研究和关注人类个体固有的力量、美德等积极因素,激发和促进个体发挥潜能、追求更好生活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此前,心理学过多关注消极因素导致的心理疾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积极因素对人类影响更明显。因此,研究人类的积极情绪与个性特征等,使人们生活更有幸福感,成为积极心理学的目标[1]。此后,积极心理学在欧美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在医药领域,积极心理学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不断有相关文献研究肿瘤患者、接受重大手术患者、精神疾病患者等接受积极心理学干预,取得良好的成效。在临床药学本科生实习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有助于学生学习并使患者受益。

2临床药学本科生实习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原因

2.1学生临床医学知识不足,缺乏自信临床药学是一门集药学和临床医学基础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但本科课程设置重药学轻临床医学,导致学生缺乏临床医学基础知识。因此,临床药学本科生在轮转学习初期缺乏自信,常常出现“怕、躲、闪”问题。“怕”是因为学生有畏难情绪,害怕在跟随查房过程中临床医生提问自己不会回答或回答不好;在这种情况下,临床查房过程中学生常常站在队伍最后面“躲”临床医生提问;“闪”是因为刚进临床很多学生不像临床医生一样分管患者,无法融入治疗团队,查完房后迅速离开。2.2学习目的不明确,药学服务效果不佳临床药学本科生在查房过程中,常常觉得自己不能像医生那样给予患者实质性的治疗,出现失望、沮丧等情绪。学生查房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高,无法为患者提供切实的药学监护和药学服务,缺乏成就感。

3积极心理学在临床药学本科生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3.1贯穿积极教育理念,注重教学形式和内容。3.1.1心理学案例的引入在实习教学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理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如在讲“药历书写的思考”时教师引入“勿忘初衷”的故事。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老教授做测试题,题目是去山上砍树时正好有两棵树,一棵粗,一棵较细,他会砍哪一棵?给学生的启发是:人们往往会在各种变数中淡忘了初衷,所以常常会做些没有意义的事。一个人只有心中有目标,做事时才不会被迷惑,才不能偏离正轨。而临床药学本科生深入临床一线给患者提供药学服务,就是其学习的“初衷”。再如教师引入乔哈里资讯窗理论[2]来解决药师与医生沟通问题。乔哈里资讯窗理论是博弈论中运用心理学来研究相互沟通和理解的一种模型,由4个区域组成,表示一个人自身已知或未知的信息及对外界的开放程度(见图1)。区域1称为已知a公开区,表示一个人已知的有关自身的信息,并且该信息是外界可知的,即对外界公开,如性别、职业、特长等。区域2称为盲目区,表示一个人自身未知的信息,但是该信息相对于外界是可知的,如自身的习惯性动作和认知误差等。区域3称为隐藏区,表示一个人自身已知的信息,但是该信息相对于外界呈隐藏状态,如内心感受和隐私等。区域4称为未知区,表示一个人自身未知的信息,同时该信息相对于外界也是未知的,如个人尚未发觉的潜能和自身的潜意识等。临床药学本科生在临床学习过程中与医生和患者沟通,要扩大自己的已知区,缩小盲目区、隐藏区和未知区。3.1.2举行药学学习交流会每周组织药学病例讨论,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表达、多总结。在一次次药学病例分析中,学生不但培养了药学思维,训练了表达能力,还增强了自信心。3.1.3举办积极心理学讲座带教教师开展主题为“自我的优势”讲座,让学生回顾成功的体验。同时,举办体验式教学小组会,通过讲述、反思和讨论调动个人潜能,激发学习主动性,达到自我修正、自我成长的目标。3.2创新理念,结合临床实际学习。临床药学本科生缺乏临床实践和药物治疗经验,在病例讨论或主任大查房时,也许一时不能对危重症患者提出个体化治疗方案,但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机会来介绍一些药学知识,比如介绍新药的适应证、禁忌证、用法用量和不良反应。通过一次次与医生和护士的交流,临床药学本科生逐渐增强了自信心,积累了药学知识,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同时还可以获知医师、护士的需求,为临床药学服务奠定基础。3.3开展药学查房和药学服务。(1)临床药学本科生在带教教师带领下开展药学查房,对患者用药史进行询问、对住院期间用药疗效进行评估,开展用药监护和用药教育。药学查房是临床药学本科生与患者面对面沟通的好机会,在查房前要向患者说明自己的身份、查房的原因和目的,查房时重点关注患者的既往病史、用药史、过敏史以及用药情况,特别是给药剂量、服药方法、给药频次、用药时间以及用药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等,进行详细询问并填写药学问诊记录[3]。(2)对慢病患者进行慢病自我管理教育和用药知识宣教,使其对疾病有客观的认识,增强康复的信心。seligman认为一个人乐观还是悲观,取决于其解释问题与挫折的方式。他将归因风格理论融入abcde认知疗法中,认为学会乐观最根本的就是了解你的abc,即识别和评估不幸(a)、信念(b)和结果(c),然后通过与自己的悲观思想争辩(d),从而激发(e)成功的动力和行为。这一方法能针对性地改变悲观情绪,形成乐观的态度[3]。乐观有利于维持健康,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比如乐观的人心脏病、高血压、癌症患病率及乳腺癌复发率更低。乐观还能预测一个人60岁后的健康状况,悲观的人比乐观的人更早开始生病,乐观者比悲观者更长寿[3]。基于以上理论,临床药学本科生在对慢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教育和用药知识宣教时,要针对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及积极的心理疗法。

4运用积极心理学的体会

(1)学生在临床学习过程中,从以往的“怕、躲、闪”变成了“谦、实、敢”。“谦、实”是指对医生提出的用药相关问题如不能直接回答,可以婉转说明,之后通过查阅文献及咨询带教教师,及时把准确的信息反馈给医生;“敢”是遇到医生或患者提出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解答,给医生和患者提供帮助。(2)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及医药卫生改革的深入,医院药学正向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药学服务模式转变,改革临床药学专业教育,培养高素质药学服务专业人才,适应我国医药改革需要。故在临床药学本科生实习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能使学生和患者获益。

参考文献:

[1]casellasgraua,fonta,vivesj.positivepsychologyin-terventionsinbreastcancer:asystematicreview[j].psychooncology,2014,23(1):9

.[2]任海霞,王春革,朱立勤.临床药师进行药学查房带教工作模式的探索[j].中国药房,2015,16(27):3881.

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篇6

学前心理学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该课程在高职院校无论是在课程设置的比例上,还是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都明显地表现出学前心理学课程不受重视的现象。通过调研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原因:1.课程教学目标单一。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设置较为单一,只是提出了课程教育目标,强调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却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德育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低下。学生学习课程内容也感觉到难度大,理解抽象心理学理论存在困难,无法感受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难以从中获得乐趣,大部分学生看不到学前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对其未来工作会有什么帮助。2.教育教学模式落后。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重理论而轻实践,教学方法重讲授而轻创造。教师大都以教科书、课件为授课内容,以自己为教学主体,采取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单调的教学手段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轻视学生的主体性,很少根据知识内容为学生开展实践性活动,使学生只能够被动听从教师的授课安排,记忆、背诵知识,形成只学不做的学习态度,在学习上失去了主动性、探索性,进而学习兴趣不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3.课程教学评价片面。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评价重知识而轻能力,重结果而轻过程。部分教师主要以书面的测试为主,采用统一试卷、统一标准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较少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情况、课内外作业情况、课后实践实习情况等。考核评价内容片面、方法单一、形式单调,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4.教师缺乏专业知识与实践。闽北山区高职院校师资有限,学前心理学课程授课教师学历背景为心理学、教育学,甚至还有旅游管理、中文等。教师鲜有幼儿园实践的经历,对幼儿园的了解非常少,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一日生活环节了解不够,在课堂上大量灌输抽象的心理学理论,与幼儿园的实际应用相脱节,无法指导学生如何把心理学知识有效运用在幼儿园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把心理学理论变成了枯燥的条条框框而不是生动有趣的感性认识,学生较难真正理解并掌握心理学理论知识。鉴于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有其必要性。

二、高职院校就业导向的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改模式的构建策略

姜大源先生说过,“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与普通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已跨越了传统学校的界域”[2]。就业导向是高职教育的突出特色,学前心理学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比重,促进学前心理学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在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建构中,将通过课程目标向就业导向转变,课程教学方法向多样化转变,教学评价向科学化转变。基于课程性质,着眼山区高职院校实际,面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构建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更新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课程教学方法手段、课程教学评价方式,以及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来实现应用型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核心目标。1.教学目标人性化。新时代下,学前心理学课程目标改革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课程目标要从“输入导向”向“实践导向”转变,从“重理论讲解”向“重实践能力培养”转变[3]。以就业为导向的学前心理学课程改革理念包含实践取向、育人为本、终身学习。这些改革理念都要融入“育人为本”理念,进而实现育人目的。基于此,学前心理学课程目标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岗位需要,实现以德育为核心的课程教育目标,增强学生德育与实践教育,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育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儿童观、教育观,增强学生职业道德素养,进而提升学生心理素养。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是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教学组织能力,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今后在岗位中合理地为儿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2.课程教学灵活多样。以就业为导向的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要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将“课堂教学”向“课前教学、课堂教学、课后教学”转变,并且改变传统单一的授课模式,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授课,诸如信息化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要整合教学内容,开展模块化教学,加强学前心理学课程章节之间的联系,凸显课程体系化。在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幼教职业对学生能力与理论知识的要求,调整学前心理学课程体系。教师要组织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进而提高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教师要根据不同模块知识的性质及难易程度,为学生设计实践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要把理论讲解与幼儿园教育见习、周末“游学大风车”、心理健康教育等实践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尝试发现并解决幼儿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或把观察、了解到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来,师生一同解剖、分析、讨论,找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的对策,锻炼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改革教学方式。在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可以采取以案例为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用案例导入,问题驱动,通过师生互动的合作探究,进而解决疑惑。教师要收集大量真实鲜活的案例,融合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知识开展学前心理学教学,选取的案例要有针对性,根据案例设置问题,合理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布置学生课后的微课题研究,课堂的微课题报告,提高学生实践、观察、研究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园中发生的实际问题与教学知识内容融合,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应用能力,进而使学生更好地就业。教师还可以有效使用幼儿园的录像和生活记录等相关资料,并要求学生看完以后在课堂中分组讨论、研究资料内容,并针对录像中的问题寻求解决途径,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在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中,要合理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移动智能设备开展课堂内外即时反馈互动教学的云服务平台,如蓝墨云班课移动教学助手等,将知识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录制微课,收集微视频案例等增强模块化教学的效果。运用网络技术平台,推动学前心理学精品课程开发与运用,辅助学生学习与练习。例如:在理解同伴交往类型中,可以让学生观看《小人国》教学视频,之后给学生提出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采用小组合作模式,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分析、探究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幼儿的气质类型表现和特征,进而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3.教学评价科学化。基于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要改变重知识而轻能力和重结果而轻过程的教学评价方式,进而突显学前心理学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科学的教学评价要求把知识测试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评价要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贯穿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比重,把学生课堂内外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实践活动、教育见习表现,职业素质等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期末考试内容不仅要重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兼顾职业技能。闭卷考试中,试卷要涵盖主观题、客观题两部分内容:主观题是以案例分析为主,客观题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在实际教学中真正落实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结果客观化,最终实现教学评价科学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与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4]。4.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学前心理学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同时,还要有丰富的学前教育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为此,教师需要不断地自我提升和完善,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应该认真研读人才培养方案,弄清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是什么,岗位能力要求,学生的知识水平等。同时,可以借助各种机会到幼儿园实践、观摩,深入幼儿园教学一线,熟悉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以及一日生活环节,观察和了解幼儿、幼师和幼儿园,搜集和整理典型案例和现象,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提高教育实践应用能力。学校也应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学习机会,促进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变教师单一授课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以就业为导向、问题为驱动、案例为导引设计教学内容,既强调理论,同时也强化实践,将多种教学方法与科学的评价方式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为学生更好地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侯兆丰.高校素描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行性方法研究[j].科教导刊,2013(8)下:85—86.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何芝暨.基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究———以“学前心理学”课程为例[j].文山学院学报,2018(1):94—102.

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篇7

关键词:普通心理学;教学方法;幼儿园管理

幼儿园管理专业是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4年的新设专业,在国内也属于新兴专业,《普通心理学》是幼儿园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本人在授课中发现,许多学生起初对心理学有粗浅、非理性的兴趣,对心理现象有很强的好奇心,学习愿望比较强烈,然而接触一段时间后,兴趣大大减弱。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学生基于以往的生活经验形成的对心理学的错误或不切实际的认知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全面系统传授,而忽视将理论与学生的专业、生活实际相结合,这种片面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认为心理学充满枯燥理论,远离生活实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学习兴趣下降。[1]因此,如何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密切联系幼儿园管理专业特色,培养他们建立科学的心理观和理性的心理学兴趣,了解心理学研究以及如何开展研究,同时探索适应学生年龄和需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成为当前《普通心理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就目前幼儿园管理专业《普通心理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分析目标与对象:教学方法研究的逻辑起点

1、明确教学目

普通心理学是继教育学、管理学之后,幼儿园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有关心理学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既要阐明心理学的学科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概述各分支学科的特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要为后续课程,如学前儿童发展科学、学前教育心理学、教育与心理测量等课程奠定基础。

2、把握教学对象

由于普通心理学的授课安排是在大一,这阶段的学生普遍还保留有中学学习的习惯和思维意识,被动、死板,缺乏自主学习与研究意识。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倡导问题意识,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理论联系实际性,向学生展示学科全景,培养建立学生学科思维,弘扬科学精神作为辅助教学的一个侧重点。

二、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研究的基本场域

1、进行教材改革

在教材的选用上,国内使用较为普遍的是北师大(彭聃龄)版的《普通心理学》教材,或是学前教育基础课用书科教(李传银)版的《普通心理学》教材,这两本书的共有特点是都比较强调心理学的“一般”和“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和基本原理。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感到概念繁、理论多、内容抽象、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兴趣下降大半。因此,需要考虑幼儿园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教材改革,对部分心理学知识内容进行有意识的调整与删减。教材改革主要考虑三点:一是普通心理学与幼儿园管理专业方向的结合;二是普通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程(如学前儿童发展科学)的协调;三是普通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科前沿的结合。比如,在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章适当增加学前儿童发展特点的讨论;在工作动机和组织行为章节,引入管理心理部分。

2、重新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设计

根据幼儿园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重新编制《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课程简介,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的基本内容、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第二部分为课程教学总体安排,包括学时及学时分配、推荐教材及要求、开设本课程需要的教学环境、设备条件及学生基础条件的说明、考核方式及内容;第三部分为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练习、实践教学及相关必要说明。在以往的授课经验中,教学大纲仅仅限于授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使用,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到,但在此次教学改革过程中,在学期一开始就以电子讲义的形式将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基本内容及教学安排、学习重难点及教学要求等向学生进行详细说明,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使学生明确课程需达到的水平。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其一可以使学生很直观的了解到课程的内容,方便其进行学习规划,建立自主学习意识;其二当课程学习结束时,进行学习自我考核和评价有了依据;其三学生还可以根据推荐书籍和文献阅读,扩展知识范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研究的意识导向

教学活动的组织从强调学科内容的完整性逐渐转向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关注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学活动的组织需要在以下五种意识的主导下展开:

1、课程资源意识

根据精选后的教学基本内容,搜集大量的视频与图画资料,丰富课程资源,并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刺激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引导总结出理论知识点。如对感知觉的规律、视错觉现象等内容采用图片形式可以非常直观的让学生得出相关结论,提高教学效果。

2、知识的应用延展性意识

多角度加强心理学的应用性与趣味性,便于学生更直观、感性的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利用案例和故事来解释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当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其对特定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和真情实感时,学生往往会产生难以忘怀的感受。[2]同时,在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或前沿问题,比如近两年比较火的节目《最强大脑》中个案,来讨论说明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更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

3、问题反思意识

设置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如通过“为什么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主要反映的是人在哪些方面表现的不一样?”的提问引出人格问题的讨论,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加强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运用。

4、职业意识

在授课中加入职业意识培养,通过创设职业情景,进行互动式教学,比如针对情绪这一章,可以通过设计“如何缓解应对新入园学前儿童分离焦虑情绪”,让学生组建项目研讨小组开展分析讨论,学生既了解到未来将要进入的职场问题,同时激活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趣味性和实用性。

5、知识的整体性意识

及时总结教学内容,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课前提问、课后布置练习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在每章课程内容结束之后,首先由学生对本章知识点归纳梳理,并以框架图表的形式绘制出来,再由教师点评总结。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知识系统,使他们明白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为期末复习做好铺垫。

四、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的检验

科学的考核方法既能使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课程考核应兼顾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和课堂主动性的培养,将考勤、课堂表现、小组讨论项目参与度、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结合起来,再根据期末考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考勤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占20%,小组讨论项目参与度和课堂表现占30%,在课堂反馈调查中发现,93%的学生认可并接受此考评方式,同时对开展自我测评和小组互评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期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手段,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有利于他们培养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意识和主动性,而这也是课堂教学应追求的目标。总之,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是孤立的,它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受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的影响,改革需要综合考虑四者的交互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学科基本内容,提高学生兴趣与关注度。

作者:田婧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注释:

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篇8

大众传媒正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新的媒介技术在公民的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建设、文化发展方面扮演者重要角色,对传播现象的研究成为传播心理学学术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随着与文化研究、政治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结合日渐成为一种显性研究。新闻心理学属于传播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探讨新闻工作与新闻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心理特点、感应规律以及各自的心理机制与心理活动规律,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生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它融合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知识与新闻学于一体,尽量涵盖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的新闻工作者和读者、听众、观众共同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以及各自的特点,力求科学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学科。

二、课程改革建议

(一)学情分析。我院学生对新闻的基础知识掌握较为薄弱,对新闻心理学接触、了解的也较少,因此,为了帮助我院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在学习新闻心理学时更容易理解其中运用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学知识,针对学生的学情,本门课程主要以“解释水平”为主,即主要运用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直接阐释新闻传受者的心理和行为。(二)课程内容的重组。基于对我院学生的学情分析,本课程选择横向面型模式,以新闻传播活动的各个主体为结构,即新闻传者和新闻受者,主要分为“新闻传者编”、“新闻受众编”两大部分,直接、明了阐释新闻传受者的心理和行为。“新闻传者编”按新闻工作者、新闻采访、新闻编辑和播音员主持人四个角色展开,较详尽的论述了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新闻采访心理、新闻写作心理、新闻编辑心理、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心理,阐述了作为新闻传者的不同工作角色中的主要心理。“新闻受众编”除了分析受众的心理内涵和实质、特点和功能、需要和兴趣以及媒介差异和受众心理的关系等问题之外,还着重论述了受众态度是怎样形成与改变的;对受众态度问题的探讨在新闻与宣传工作中至关重要,因为新闻宣传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新闻信息的传播去影响、导向受众态度的形成与改变,进而唤起、激发受众产生符合传播者意图的行为活动。考虑到当前有关新闻心理学的教学和科研更偏向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故在本课程中增加有关新闻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讲授内容。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众多,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法、调查法和内容分析,定性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访谈、焦点团体访谈、观察法和实物分析法。基于我院学生的客观和主观条件,着重选择对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和焦点团体访谈法为主要讲解对象。学生在对新闻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认知上几乎为零,针对这一情况,研究方法的运用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了解并基本掌握一些简单的处理方法。在课程开始之前划分学习研究小组,6-8人为一个学习研究小组,小组的活动主要围绕角色扮演和研究方法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习研究小组,确定每个小组的小选题,通过团队合作,制定出研究问题、调查问卷,完成资料收集、结果分析等内容,使学生对研究方法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和基本的掌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新闻心理学的总体框架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基本了解它的发展脉络,掌握新闻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并能够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能力,以及运用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简单分析一些新闻现象。(三)角色扮演法的运用。角色扮演法主要使参与活动的被试暂置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去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对于新闻心理学课程来说,更应当贴近现实场景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学中模拟真实情境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各种各样的情况,扮演在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工作情景和角色规范都是给学生——“扮演”者提供的,利用角色扮演法来让学生亲身体验并从中学习,通过这种方法的运用,让学生激发学习动机以增加学习兴趣、增加印象。(四)过程考核的强化。以往课程考核模式是按照平时成绩10% 期中成绩20% 期末成绩70%的形式给学生一个百分之分数,新的考核要基于学习过程为考核原则,以获得实际成果作为考核标准的新的合理的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基于过程的多元化考核模式要求对学生的一个学期内完成的课内外大小练习、人物都要进行考核,包括整个课程教学的学生课内外学习表现、行为态度等也要进行评估,综合考察学生的个人学期情况和团队表现情况,考核评估学生所有的学习成果。本课程除了要求对学生掌握新闻学心理理论进行考核,还要将学生学习研究小组的小选题成果(内容分析、调查问卷等)纳入考核系统,更全面的评估学生本学期对本课程的参与度和掌握度。

参考文献:

[1]刘京林.论我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的发展趋势[j].现代传播,2006年01期.

[2]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断想[j].现代传播,1999年06期.

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篇9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学前心理学》

1《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必要性及目标

1.1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改革的必要性

《学前心理学》教育主要涉及学前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加强具体技能的训练。高校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很少接触心理学知识,因此,《学前心理学》的教学要求对他们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个或几个具体的课堂目标,每个目标又要细致划分为若干个步骤或层次,将教学要点和难点贯穿到这些目标中。在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无疑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在《学前心理学》教育中的积极性。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学前心理学》教学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依然出现“灌输式”和“填鸭式”现象。教师只是一味的讲解心理学知识,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学生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认为这门课程艰涩难懂,且枯燥无味,进而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对《学前心理学》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注意的是,在改革过程中,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并根据这门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并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设立阶段性教学目标,注意突破这门学科的重难点,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学前心理学》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率[1]。

1.2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目标

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学前心理学》应当转变原来的灌输式教育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情感、知识和技能素质。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学生对心理学的接受情况,进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基本的学前心理学理论和概念。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应避免直接给出心理学案例或问题的解决方法,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学习、分组讨论等方式,逐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根据当前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高校学前教育《学前心理学》的教学目标首先应包括知识目标,即探讨研究儿童心理问题和现象的方法、研究学前儿童在各个阶段的心理特点、掌握学前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其次是指技能目标,即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则是指情感目标,即幼儿教师的职业意识和道德、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个体人格的完善。

2《学前心理学》教学策略

2.1关注学生能力发展,创新教学方法

《学前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实践工作者、理论研究者必须学习的课程[2]。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变化特点,并了解有关儿童心理的基本原理。掌握相应的教育措施,培养对幼儿教育的兴趣。同时,这门课程还可以帮助高校院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解决儿童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学前心理学》的这些特点和性质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较于普通的心理学研究,学前心理学具有更加独特的一面,由于学前儿童在知识、语言、思维、生活经验等方面的知识都相对匮乏,因此,他们的心理活动主要表现在行为举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学前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关注实践教学,指导学生接触学前儿童,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语言及心理特点。并根据观察结果,为学生讲解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此外,还要有效利用幼儿园的录像和生活记录资料,要求学生将观察的结果带到课堂总,分小组讨论、研究资料内容,并针对录像中的问题寻求解决途径,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改革教学模式,强化教学实践性

首先,教师应当根据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前心理学》方面的学习水平,设置一定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根据任务自主研究教材内容,并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其次,可以实施项目实践法。例如,为了了解儿童的交往类型和关系,可以安排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观察儿童在交往中的行为和态度,并着重调查某一班级儿童的交往情况,依据调查结果绘制幼儿交往关系图,并以书面形式在课堂上讲解关系图,以此引导学生在调查实践中自主掌握心理学知识。再次,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实训教学,指导学生参与具体的操作过程。此外,还要加强与幼儿园的合作,让学生到幼儿教育前线实习,负责具体的幼儿教育工作,在工作中验证和巩固自己已经习得的心理学知识,进而形成系统心理学知识体系。

2.3强调学以致用,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

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同样是提高《学前心理学》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为了凸显这门学科的应用性与实践性特点,必须改变传统的考核标准,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并突出过程性评价,即在考核过程中强调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以此引导学生重视《学前心理学》教学的各个环节。日常考核首先包括课堂表现,即案例讨论分析、学习任务完成、课堂问题回答、实习实训表现等内容。其次包括作业完成情况,促使学生及时掌握和巩固学前心理学理论知识。再次包括实践活动,以此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觉运用习得的心理学知识解决幼儿教育问题。在革新日常考核制度的基础上,还要改革期末考试制度。在闭卷考试的基础上,增加开卷考试内容,闭卷考试内容主要涉及基础心理学知识,开卷部分则以综合运用和案例分析为主。以此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学习与实际分析运用结合起来,进而增强自身的心理学知识运用能力。

3结论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做好《学前心理学》教学工作,需要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这就要求各高校对传统《学前心理学》教学模式加以改革,从根本上提高《学前心理学》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作者:牛艳 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篇10

关键词:学习心理学;学习误区;产生原因;对策研究

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学习个体按照一定的学习目标,有组织地、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发展能力的活动,通过信息和经验的转化成知识、技能、行为和态度的终身过程。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以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等专业知识为主的知识学习,也是学生狭隘地理解为学习;二是以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生活能力、健体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各种实际操作能力的智力、动作和社会行动技能的能力学习,是人类融入社会、学会生存,人格生成的内容,三是以人格、人文精神的学习为主的情感态度的学习,如道德感、责任心、爱国主义及集体主义意识的培养。当前环境下,受到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原因的影响,高校大学生学习心理存在各种误区。学习心理学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本质,从人的学习过程、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理机制、学习类型、认知理论、信息加工、记忆原理、学习策略、学习技巧、学习迁移等领域入手研究,总结出了一系列的学习理论和学说,对当前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心理误区的校正有一系列的指导意义。

一、大学生学习心理误区

(一)读书无用心理。现阶段,受到社会舆论、互联网及学生自身认知的影响,“读书无用论”的体罚又开始抬头。一方面,是源于学生对枯燥学习的逃避,一旦遇到学习上的失败,大学生善于用学习无用来安慰自己,认为当前社会注重的是能力而不是学历,有的大学生认为学习知识尤其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对于今后的求职择业帮助不大,反倒是多一些社会实践,有可能会有更多帮助,当前大学中出现了重各类实践、轻学习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是受到当前就业压力大的影响,学费昂贵无法承担,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感觉高额的投入没有带来丰厚的产出,学生家长和学生认为读书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读书不再重要了。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个别学生还会出现退学、甚至考试退考的行为。

(二)侥幸学习心理。侥幸心理是指在学习中,一些学生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不重视,对于学习有一种盲目自信的放纵、投机取巧的心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不去探寻学习方法,也找不到学习的乐趣,认为学不学无所谓,学习投机取巧,流于形式,考试前临时抱佛教,搞考前突击,实习实训应付了事,不真正的动手参与。大学生这种侥幸心理一旦在学习上蒙混过关,学生在今后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碰到类似的事情不再做充足的准备,认为侥幸可以通过,而一旦遇到阻碍,就会认为是对自己的巨大的打击,个人的成长与进步受到阻挠。

(三)学习功利心理。当代大学生大多是80后、90后,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发生深刻转型的时代,环境对认知正在形成的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生在认识和了解世界的时候,强调个人利益,只学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技能和情感。大学生存在几类学习功利心理的学生,一类学生在学习中,认为学习知识最重要,有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奖学金为最高准绳,只去忙于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忽略了能力和情感的培养,实践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一类学生忙于兼职,忽略了知识的学习和情感的培养;一类学生忙于学生工作,注重情感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入党、评优评奖等方面容易出现心理失衡。

(四)学习盲目心理。学习上,学生盲目崇拜老师,缺乏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由于学生受到小学和中学的影响,片面地认为机械记忆、背诵为主的方法获得知识就是知识,大部分学生死记硬背、只记住表面意思、不求甚解,思维得不到发展。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浮于表面,忽视了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锻炼。对于事物的复杂性和内在规律性了解不够。另外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存在对证书类盲目崇拜,忽视专业课程和动手能力的训练的情况。

二、大学生学习心理误区产生的原因

(一)学习内容不清。学生对学习的概念了解不清是学生心理误区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片面地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忽略了学习还包含了学习能力和学习情感态度。导致学生在学习方面出现失衡,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但是能力学习方面缺乏,有些学生能力方面强,但是基础知识方面缺乏。以择业为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是大学择业的首要选择,这些单位在招考时,考试的内容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及时事政治为基础,着重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知识恰恰是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但是大部分学生认为这样的知识用处不大,学习投入不够。今后学生从事的专业技术类工作,在大学阶段的实习实训中已经有所涉猎,但是因为学习没有基础知识的基础,大学生态度不端正,碰到问题不能举一反三,也是因为学习内容不清。

(二)学习动机不纯。学习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这两个动机是共同影响和存在的。外来动机是指学习活动是为了外部报酬、奖励或荣誉。内在动机是指学生本身的学习活动是对所学充满兴趣,要学会所学的内容本身。学习动机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态度是懒惰的还是独立的。有的学生认为我的学习只要不被老师批评,能向家长交代就可以了,这样的目标比较容易达成,不求成功,但求无过。当代大学生中甚至还出现了“六十分万岁,多一份浪费”的错误说法。

(三)学习过程和方式的问题,尤其是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注意力、学习自我监控能力问题和学习方法突出。大学生从认知发展来看,感知觉、注意都达到甚至超过了成人,是能够自己提出学习目的,自己选择注意并进行时间支配学习的。但因为大学生知识、经验的不足,思考问题欠全面,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管理、自我监控能力缺乏,对于复杂的学科和不同的学习任务采用相同的学习方法,对于学习内容没有高水平的批判性思维,不能将所学知识有效的整合,难以完全适应大学学习系统化的要求。导致在学习中经历失败后,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学习都受到打击。

(四)学习环境问题。学习环境是影响学习者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代大学生面对的学习环境不仅是学校、宿舍、实验楼、课本等支撑学习的物质条件,而且还包括教师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任务的安排、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影响等非物质条件。学习环境良好,学生能够在学校中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利用学校提供的物质资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学习目标。反之,大学生因为周围环境的诱惑、学校教育管理不足等现实物质资源的匮乏,加上人际关系尤其是“从众心理”心理的影响,学生学习目标缺失,学习出现误区。

三、大学生学习心理误区调整对策研究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许多学生入学开始,就开始对大学的周边环境、学校的学习环境及教师教学方式、教学任务的安排等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这时,正是大多数学生从繁忙的高中学习中刚刚解脱出来,倦怠、懒惰心理产生之时。如果适应不良,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学校要为学生创造有安全感的校园环境并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教师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并能够针对学生特点,结合新形势要求,及时更新教育的内容、方式和形式,有针对性的创新教育,增加教育的吸引力、有效性和实效性。使得学生明确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明确学习内涵,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是通过不断练习,积累经验,使得人们的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改变,并且这种变化保持的相对持久的一种过程。高校学生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要通过各种主题班会、多种多样的活动等不同途径增加学生对学习内涵的认知,使得学生了解到,无论是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还是情感的学习,都是学习的一部分,也都是自身提高和成长的一部分,通过明确学习内涵,学生学习动机得到激发,有效地避免学习中知识、技能、情感学习认知偏差,能够合理分配精力,自身成长成才得到良好发展。

(三)加大兴趣化知识的研究和教育,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创新学习

兴趣在人的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也是激发人的潜能、开拓视野、丰富心理活动的重要推手。兴趣能够激励个体自觉主动的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利用学习资源、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不断进行学习积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提升和创新。

(四)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中适当增加体验式学习

20世纪80年代,组织心理学家库伯(davida.kolb)认为:学习是一个通过体验的转换来创造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在生活中自身组织的学习和教师根据学习进行体验式学习情境设计教学程序都是体验式学习的一部分。通过体验式学习,学生在相关情境中获得应用知识和技能,学生不但学习了知识也学习了技能,体验式学习对于单纯的知识学术的学习是有效的补充。

(五)加强大学生学习心理的调试和辅导

高校学生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了解学生丰富的学习心理,针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特点和学习规律,开展针对性工作。

作者:张艳丽 单位:贵州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孙瑜.体验式学习的研究进展[j].大众心理学,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