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艺术论文十篇-尊龙凯时最新

时间:2023-04-12 04:45:29 尊龙凯时最新地址的版权声明

领导艺术论文

领导艺术论文篇1

自我领导力是一种特殊的人格魅力,也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自我领导力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强调制度和流程的驱动,更多的是一种规范和约束。按照现代科学管理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经济管理更需要对员工积极性的调动,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性。这不仅需要科学的体制,更需要发挥好自我领导力的影响和作用,激发员工的内生动力,提高管理效率。

一、自我领导力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经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制度,更需要自我领导力的引导和影响。一是领导力可以在企业中建立积极的工作环境。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力,可以把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的文化,领导人的品质和工作方法潜移默化的在企业、员工中产生作用,使大家在这种特殊品质的影响下,保持宽容开放的心态,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为着统一的目标而奋斗,共同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在领导力影响下,这种环境必将是积极宽松的,也是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是领导力可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企业发展需要资源的优化,而领导力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并通过影响引导和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各级的创造力和潜能,使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这一企业发展更加的优化,主动性得到积极的发挥,增进员工的士气,最终实现发展目标。三是领导力可以提升管理的品质。现代化的管理不再仅仅是人和物的管理,更重要的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提升管理品质。而领导力的影响是全方位,它向员工传递的是一种品质,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方法,这种品质、信念、方法最终会促进管理素质的提升,促进人员素质的提升,最终推动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四是领导力可以建立良好组织关系。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力,关键和核心是自愿。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领导力,更有利于企业内部各种关系的理顺,消除由于组织机构冗杂而出现的不必要的消耗,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组织关系。

二、发挥自我领导力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对策

第一,发挥领导力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发挥好自我领导力,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首先要对领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个正确的认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愿景比管控更重要。愿景是对企业长远和终极目标的规划和描述,是前行的灯塔。只须把企业的愿景与员工共享,甚至让员工参与愿景的规划,从而实现目标的一致,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无穷的动力。二是信念比指标更重要。要把正确的信念和价值观放在首位,这样才能永葆企业发展的活力,而不能把数字指标做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三是人才比战略更重要。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领导力的发挥就是要把“以人为本”做为根本,发现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从而使企业发展获得持久的动力。四是团队比个人更重要。要始终围绕团队利益去考虑,把个人放在团队中去努力,从而形成集聚效应。五是授权比命令更重要。管理效益的发挥必须充分发挥调动各级的积极性,并给予员工一定的发展空间激发他们的潜能,从而实现领导力的发挥。六是平等比权威更重要。积极向上、同心协力的工作氛围的营造必须以平等为基础,这个平等关键在于领导层,要从事业发展的角度为员工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实现对领导力的发挥。七是均衡比魄力更重要。企业发展是一个整体,要发挥好领导力,必须在提高技能的基础上发展好情商,从而实现软硬技能的均衡发展。八是理智比激情更重要。只有时刻保持理智才能对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通过合理的措施,引导员工和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九是真诚比体面更重要。真诚可以使管理者从他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从而体谅和重视员工的想法,在信任他人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被信任感,从而与员之间进行坦诚的沟通,最终达成目标上的一致。

第二,发挥好领导力先要领导好自己。在企业经济管理中要发挥好领导力,必须要学会领导自己。因为在企业管理中职位只是决定了你在企业中是上级,而决定你真正成为领导的是个人的性格和特质。领导者只有具有了诚信、真实、高效的性格和特质才能真正产生领导力。因为诚信是取得员工的信任基础,真实、高效是信念和对现实问题认知的基础。领导自己首先,要科学认清自己,特别是对自己的优势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并把优势应用于企业管理中,通过优势产生领导力,影响和带动员工的团结。其次,要明晰自己的发展潜力。要通过科学评判,对自身潜力有一个全面衡量,并应用于管理中。最后,要提升自己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要通过工作的成就不断提升满意度和幸福感,并通过这种满意度和幸福感给员工以积极向上的印象,感染和影响员工;把自己的成功与员工的成长联系在一起,因为诚信是取得员工的信任基础,真实、高效是信念和对现实问题认知的基础,为相同的目标而奋斗。

领导艺术论文篇2

大家上午好!

本年度颇有价值和影响的艺术教育盛会――2011’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今天在春城昆明拉开帷幕。

我代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热烈欢迎大家的到来,并感谢各位的热情参与。

今天,到会的有来自全国艺术教育领域的大家和多位专家、校长、院长及教学科研第一线的辛勤耕耘者,还有来自海外的学者。我们的艺术教育事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中国先进文化的倡导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论坛得到广大业界同仁的支持和参与,体现了大家对艺术教育事业的热爱,更彰显了我们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前不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肯定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召开本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艺术教育杂志的领导部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是经国务院批准并注资,于2009年11月组建的一家由文化部领导的着力发展传媒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新型文化业态的大型国有中央文化传媒集团,是党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我们和文化部文化科技司非常重视这个论坛,从上一届论坛结束之后,就进入了本届论坛的筹备。为确保本届论坛的顺利召开,艺术教育杂志和云南艺术学院,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此让我们向他们尤其是云南艺术学院的领导和全体师生表示由衷的感谢!

前5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在艺术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首届论坛2005年在天津师范大学举行,论坛聚焦于“艺考热”问题;第二届论坛2006年的“瑶湖谈艺”,在江西师范大学举行,论坛的主题为“高等艺术教育中如何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建立适应时展需要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第三届论坛于2007年在沈阳师范大学举行,主题为“‘十一五’期间中国艺术教育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第四届论坛2008年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主题为“科学发展观统领艺术教育――探索艺术教育特色办学之路”;第五届论坛2010年在大连举办,主题为“回顾总结建国以来艺术教育发展历程,研讨艺术院校特色建设与创新教育”。

历届高峰论坛在不同时期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仅较深入地分析了艺术教育发展的现状,而且在相互交流中探讨了艺术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未来发展之路。实践证明,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发挥了引领艺术教育走向的作用,已经成为全国艺术教育学科的一个品牌论坛。

2011’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是在总结前五届论坛的基础上根据艺术教育发展的新情况、面临的新问题而举办的。这次论坛的主旨是,明晰艺术学科专业定位,继往开来,更好地建设适应时展需要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在当前学术界出现种种异端问题的背景下,为弘扬学术正气,规范学术行为,建立道德约束标尺;为促进艺术院校特色建设与创新教育出谋划策,同时以艺术教育杂志为媒介,搭建院校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探讨和交流全国各类艺术院校进入新世纪以来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多年来,《艺术教育》杂志全体工作人员秉持严谨的工作作风,面向全国艺术教育系统,为各大院校艺术专业师生和热爱艺术的各界人士提供信息,我们力求所刊登文章的学术性、原创性和思想前沿性,使《艺术教育》这本综合性艺术类期刊,既承担专业艺术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信息传播作用,又成为普及艺术教育的大众读本。然而,我们更希望有更多的学术成果能够通过《艺术教育》得以面世。本届论坛的论文征集活动,意义就在于让我们优秀的学术成果有一个集中展示的平台。也希望通过各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使我们的《艺术教育》杂志能够受到更多业界人士的关注,得到更多专家与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大力支持。

最后,希望各位专家,各位院、校长在论坛中畅所欲言,深入交流,对当前艺术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尤其希望通过对一些院校成功的办学经验,对艺术教育如何实施战略调整、人才培养、学科以及师资队伍建设、艺术教育资源开发与配置等进行交流、研讨,促进艺术教育的领导者拓展视野,提高战略思维和领导管理水平。

领导艺术论文篇3

关键词:领导艺术;企业管理;影响;策略

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处于核心主导地位。领导艺术是企业良好运转的必要保障。对现代企业的有效管理,不仅需要领导者基于职务权威进行干预、约束和控制,更需要以柔性化、科学化的领导艺术对企业员工进行积极的影响和激励。鉴于当前企业管理活动的复杂性,现代企业领导者必须将领导艺术融会贯通应用于企业管理活动中,发挥好用人、授权、协调、决策、激励与示范等技巧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以创造性和人性化的领导艺术提升企业凝聚力,当好企业发展的“掌舵人”,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为企业长足发展保驾护航。因此,正确全面理解领导艺术的内涵、特征、影响力,并构建出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策略,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1领导艺术的内涵

领导艺术是科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指领导者在自身观念、智慧、学识、才能、思维及经验基础上,为达到一定的管理目标,在行使领导职能时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领导风格与方法。领导艺术作为管理者的特殊才能,也是其必备才能,是管理者品格、智慧、胆略、能力等元素的综合运用。在实际管理活动中其主要表现为:一是用人艺术,即领导者的用人技巧,包括人才的选拔、知人善任等方面;二是授权艺术,即领导者授予下级人员自主处理相关事情的权力;三是协调艺术,即领导者通过人际交往,联系协调,沟通情感,营造良好内外环境的能力;四是决策艺术,即领导者在权力和职责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所做出的有关企业经营战略方面的决定;五是激励艺术,即领导者给予员工巨大动力从而激发员工工作动机、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的艺术;六是示范艺术,即领导者以身作则推崇组织目标和文化的艺术。领导艺术赋予了管理者更多新的角色,领导艺术在当前人性化管理和柔性管理理念发展的背景下,是企业提高人本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的根本要求,也是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内部动力源泉。

2领导艺术的特征

作为应用性较强的领导艺术,是一种个性化技巧,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非规范化的属性,同时其作用与价值的发挥还要体现科学性。随着领导艺术的成熟化、规划化发展,其与领导科学之间的界限越发模糊,逐步纳入领导科学方法论范畴。因此,领导艺术与领导科学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领导艺术作为领导者综合素质的表现,受到领导者知识水平、文化修养、智慧胆识、经验实践等因素的影响。领导科学的理论水平越高,领导艺术的内涵越丰富,同时对企业管理影响越大,反之,如果领导者仅拘泥于感性经验,则领导艺术的内涵就不可能发挥其科学作用。因此,掌握领导艺术的内涵与特征,影响与作用,将有助于企业领导者科学管理、人性管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领导艺术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领导艺术具有非模式化的特点。领导者需要面对动态组织情境,而这些特殊情景和问题大多不具有程序性和规范性,与传统领导方式模式化、程序化相比,领导艺术是领导者在宏观模式和程序基础上,采用更加灵活机动的方法而实施的,具有非模式化特点。第二,领导艺术具有创造性。由于领导者知识、性格、阅历的不同,其领导艺术风格和选择技巧也必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领导者主观能动性的个性化表现。第三,领导艺术具有适度性。领导艺术的表现必须符合情景需求,在分寸、尺度等方面既要纵览全局,又要适度的授权,既要体现权利,又要体现人性化。第四,领导艺术具有情感性。领导者、被领导者都是具有一定情感、愿景的个体,因此在管理活动中,必然渗透一定的情感色彩,而这种情感色彩则让领导艺术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领导方式的威严性或强制性。

3领导艺术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力

3.1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的灵活性

领导艺术非模式化特点可以帮助企业领导者根据企业战略环境变化进行及时调整,进而提高管理的灵活性与高效性,也让企业管理者不再以固定思维应对管理情境,而是更加主动地创造有利于企业组织发展的管理形势,并依赖必要手段和管理制度开展企业管理活动。

3.2有利于丰富企业管理组织形式

企业规模、竞争环境、管理活动的变化,需要企业管理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上的规范化与多元化。而传统控制性领导方法,将权力集中在高职位、高头衔的少数高层身上,他们管理能力、管理知识都相对有限。领导艺术的应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采取具有弹性特征的扁平式管理组织结构对企业资源、管理环境、管理目标与管理方式进行变革,不仅可以完善企业管理队伍的知识结构或能力结构,形成合作、互动的团队管理,还由于减少了信息传输链条,保证了信息传递的真实性、灵活性、敏锐性,有助于提高信息的传输速度和传输效率,提升企业管理效率。

3.3有利于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领导艺术以人本主义为理念,注重员工个人发展,而在激励艺术引导下,员工能形成与企业发展的共同认识,并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将专业知识应用与企业生产实践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仅提升了员工自身价值,也为企业管理或发展提供更强的生命力。同时,激发企业员工潜能。物质、授权、情感等领导艺术元素的综合运用,既可以满足员工物质需求,提升员工对个人价值的正确认识,同时有助于帮助员工调整心态、树立信心并勇于承担责任,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创造力参与企业活动中,对企业管理目标实现产生积极作用。

4领导艺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4.1知人善用,发挥用人艺术

知人善任可以最大限度调动企业员工创造性和积极性。因此,要想发挥领导艺术在管理中的作用,企业领导必须革新人才观念,以艺术、科学的用人艺术保证人才队伍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性。首先,革新选拔观念。企业用人的第一步是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因此企业领导必须发挥其招贤之明与招贤之方,才能保证人才满足企业需求。选拔人才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德才兼备原则,选拔人才既要注重人才的职业道德,同时也要注重其相应专业知识或业务能力,保证其能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二是实践性的原则,作为识别人才的关键途径和原则,企业领导要在审慎分析企业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对其经营战略、生产技术、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等各方面的人才现状进行观察,深入实际对人才工作作出精准判断,切忌闭目塞听;三是不拘一格的原则,人才选拔不能过于局限在特定规格,要摒弃唯文凭论、唯资历论,切忌任人唯亲或任人唯顺,要看重员工德才、成绩,实效,任人唯贤。其次,革新用人观念。合理使用人才作为现代企业领导用人艺术中心环节,必须做到因事用人,根据企业工作确定岗位需求,以岗位选拔合适人才。用人所长,要求领导要发现发挥员工长处,避免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最大限度利用人才优势。用人不疑,领导者选择任用员工时,要给予充分信任,做到其职责明确,放手使用以激励人才创造性。监督管理,企业领导不能对人才放任自流或撒手不管,而要深入企业第一线,对人才使用效果进行监督管理。

4.2权责明确,发挥授权艺术

权力作为企业领导的标志,是企业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保证,运用权力是领导艺术实施的基本条件,要想实现领导艺术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企业领导需革新其权力观念。首先,合理用权。在运用权力时必须遵守企业法定权限,切实处理好企业权力关系,切忌独断专行。要健全企业组织机构,强化机构职能并完善规章制度,以组织实现权力对管理的作用;综合运用各种权力,企业领导者在企业管理中,要对决策权、奖励权、处罚权等权利综合运用,明白权力作用及其意义和影响,做到权力协调统一。权力运用要合法、合情及合理,权力运用要有法有章可依,同时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实现法理、情的协调统一。其次,合理授权。授权是领导者授予下级人员自主处理相关事情的权力,让其有权有责完成工作任务。有效授权可减轻领导负担,将时间、精力放在重大及全局性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能发挥员工专长,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其责任心、荣誉感,从而提高企业绩效。但企业领导要想发挥授权艺术的作用,必须做到“无事不用人,无能不授权”,要因事因能授权,领导者要根据任务性质或特点选择合适人才担任职务,让其才能和权力、责任相适宜;“疑者不授、授者不疑”,企业领导若对员工不信任就要避免授予其职权,而一旦授权则要充分信任,避免虚假授权挫伤员工积极性。授权要“适宜”,领导授权可减轻自身压力、集中精力从事更为重要的工作,对于授哪些权,用何种方式授权,怎样平衡权责要做出科学分析,要衡量“大权”与“小权”,衡量充分授权和制约性授权,并明确权力职责,及时监督,防止出现重大偏差。

4.3降低内耗,发挥协调艺术

企业管理过程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得当,有助于消除分歧,提升企业凝聚力和工作效率。首先,选择正确协调方式。协调方式主要由口头协调、书面协调和会议协调组成,口头协调快捷方便,而书面协调和会议协调严肃认真,在管理实践中领导者要综合使用这三种方式,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切忌草率行事。其次,采用人性化的协调技巧。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是领导艺术中协调艺术的重要构成。领导艺术以人本、合作、信任为基础,切忌以权压人,要想员工之想,急员工急。同时,注重对员工意愿的尊重,可以增强领导者与成员间的沟通和交流,并能让具有抵触性心理的员工通过企业的教育活动或培训准确了解管理决策的制定目的及企业对个人福利、成长的作用,将企业愿景和管理目标与员工意愿结合在一起,减少管理阻力。最后,科学处理矛盾。企业内人与人相处中会出现分歧及冲突,而处理矛盾是领导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领导在协调矛盾时,要针对原则问题,采用即评即判技巧;针对非原则问题,要采用求同存异、模糊处理等方法,从而淡化矛盾,营造和谐氛围。

4.4运筹帷幄,发挥决策艺术

决策艺术的合理应用,关系到企业的全局方向和管理活动的成败,是整个企业管理活动的核心和关键。企业领导的决策艺术主要表现在谋、断两个方面,“多谋善断”构成了决策艺术的主要内容。多谋,就是指主意办法多,而善断指能选择最好方案,做到当机立断及果断实行。要做到多谋,就要求企业领导召集相关责任人进行反复的商讨,尽可能掌握可靠充分的资料信息,而要善断,则要运用不同决策方法来制订可选方案,其作为决策艺术的最终体现,充分展示企业领导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这就要求领导者要发挥自己的特殊才能,保证适度动机,决策动机强度过高,会导致急于求成,而动机过低则容易贻误时机,只有适度动机才会保证决策的内在动力及决策效果。保证意志理性,领导要以理性的意志品质应对企业管理问题,既要等待时机、当机立断,也要理性思维、科学决策,保证决策发展。每一项决策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决策艺术也应该紧跟环境变化、决策对象变化等作出主动调整,以识大体、顾大局的决策风格,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决策,才能适应时展迎合决策的客观需要。

4.5凝聚人心,发挥激励艺术

尽管当前绩效考核等激励制度在企业管理中已经广泛应用,但是应用过程中过于模式化,导致激励效果大打折扣,无法凝聚人心。而要想真正发挥激励机制作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薪酬作为激励机制最重要的形式,代表了企业对其成员贡献的主要评价,因此企业领导不仅要注重薪酬标准制定和基数,更要制定人性化、公平化、动态化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实现薪酬激励作用的最大化效果。第二,企业传统激励机制过于看重企业员工个体业绩的评估,但是却忽视员工个体业绩、团队业绩、企业业绩之间的发展性评估,因此企业领导必须站在战略高度,整合关键指标、整体目标、平衡统计方法,由个体绩效、组织绩效、企业绩效三个层面设计企业总体考核体系。第三,企业员工个性、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激励制度的形式不能过于固定,而要从提高领导艺术性和员工积极性入手,将员工工作、精神、物质与文化等内容考虑在内,从员工发展高度出发,结合业绩考核,采取股权分配激励、教育培训激励、职业发展激励等措施,实现人性化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和持久性,激发企业成员的责任感和创造性,提高管理效率。

4.6创建文化,发挥示范艺术

领导艺术应用在企业管理中时,其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有效发挥,既有利于提升企业科学管理的水平,也会对营造良好的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氛围产生积极作用。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作为处理企业生存发展问题,由企业领导大力倡导建设,被员工广泛认可并长时间遵守的企业基本价值观念或文化认知。在构建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方面,要从领导者的示范引领作用入手。首先,注重领导个人品行素养对员工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领导者要具备优良的品格,作风正、德行端,踏实勤勉、勇于承担,方能树立起可亲、可信、可佩的形象,取得群众信任,形成向心力,维系内部团结,创造和谐环境。其次,领导者要言行一致践行企业的规章制度,既要当好管理制度的制定者,同时也要践行企业决策,按照企业规章制度的要求,以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实际行为,引导企业员工对管理制度的信守和承诺。最后,企业领导必须勤于学习,具备创新意识。企业领导创新意识反映在领导艺术及管理活动方面,就是其现代性和科学性。领导艺术的实质就是管理创新,它可以让创新理念成为企业的核心驱动力。在领导艺术的推动下,对权力分配、组织机构、管理方法进行创新,同时也会让企业员工在创新文化的激励下,在生产、技术、营销等方面进行创新,与企业管理方向形成一致性,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奠定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作者:顾玉林 单位:亳州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布林.培育柔性化领导风格的途径研究[j].领导科学,2013(7z).

领导艺术论文篇4

关键词: 民办高校 艺术硕士 培养模式

2011年10月,包括河北传媒学院在内的五所民办高校通过教育部审批,正式获得研究生招生资格,这是我国民办高校首次获得研究生教育资格,打破了过去研究生招生由公办高校垄断的局面。相对于公办院校来说,民办高校获此招研资格,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在于学校开始有资格培养高层次人才,这是对学校实力的肯定;挑战则不言而喻,民办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是否正规,教育质量能否保证,就业前景如何,这些都需要用事实去证明,而建立科学有效的培养模式则是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一、关于培养目标

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已经有了较长发展历史,如在美国,艺术硕士的教育宗旨一是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二是强调艺术素养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与此相关,其艺术硕士学位授予的标准主要在于对学生的创作技能和艺术想象力的全面评估①。

我国目前艺术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应用型研究生两类,后者即我们所说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在修学期间更多地学习一些理论课程和专业研究方法,最后疲于应付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客观来说,用于艺术创作和实践的机会和时间相对很少。为了加速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艺术类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于2005年起开始在我国建立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并在《关于的说明》中明确指出:“加快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性艺术专门人才是我们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关键,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根本保证。”其中培养“高层次、应用性艺术专门人才”即是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

对于首次获得招研资格的民办高校来说,应该深入思考本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河北传媒学院来说,mfa的培养目标要在深刻理解国家关于艺术硕士培养目标界定的基础上,将“高层次、应用性”的特点加以深化和升华。河北传媒学院将招收广播电视领域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旨在培养出在广电领域既精通本专业理论知识又精通实际操作流程,既具有本专业需要的综合能力又熟悉相关领域知识,能够在广电行业驾驭整套制作过程的高端广电人才。

二、关于课程设置

《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明确指出:“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作为专业学位中的一种,应该以此为出发点,根据与艺术类学术型硕士即文学硕士招生对象的不同和前边所述培养目标的区别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实现也取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课程设置直接相关。民办高校应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的课程建设,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首先,不可忽视理论核心课的重要作用。艺术人才的专业成才周期长,相对来说文化底子普遍薄弱,这也是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专业层次不易提高的重要原因。艺术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应该为他们提供学理论知识的机会,提高理论修养,“提高他们理解作品、表现作品和把握作品风格的能力”②。由于已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容易自觉结合自身以往经验进行整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指导实践,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为艺术硕士研究生提供实际案例操作课程。实际案例课程也可称之为专题课程,导师带领学生结合以往实际工作经验,吸取鲜活的教育素材,开发诸如案例分析、完成实际作品等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就广播电视领域的实际案例进行专项研究。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更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宽了艺术创作视野。

第三,加强通识课程建设,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专业人才。艺术硕士涵盖音乐、戏剧、戏曲、电影、舞蹈、广播电视、艺术设计、美术等学科领域,每个学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尤其是河北传媒学院招收的广播电视专业,与其他几门学科关系十分密切,存在共性层面,也有不同之处,学生需要全方位了解相关学科知识,精通一两门相近学科专业。另外,对于攻读艺术硕士的研究生来说,入学前大部分忙于实际工作,缺乏高层次文化素养提升的机会,遇到问题不能融会贯通,这也要求我们不能忽视通识课程的建设。“学识修养能帮助艺术家从整体提高创作的境界,文化素养直接影响艺术的表现力”③。艺术硕士阶段的通识课程与本科阶段的通识课程是以艺术为主体,对本专业门类外的其他相关专业进行学习和研究的课程,旨在提升艺术硕士研究生在艺术视野、自身文化素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通识课程可作为专业选修课进行设置,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感兴趣的一两门其他专业门类的课程进行学习和研究,扩大艺术视野,与本专业融会贯通,为今后的创作开阔思路。

三、关于教学方式和方法

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要求,艺术硕士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应围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展开。课堂讲授法虽然不再是当代教学唯一的模式,但是仍有自身优势,对于理论教学,还需要安排有造诣的名师进行系统讲解,学生通过参与讨论,与实际工作经验相结合,提高自身理论修养。

对于专题类案例类课程,学生的参与尤为重要。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应加强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可以采取双导师制,如可聘请校外知名的高职称高职务的广电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实践课程教师或顾问,为研究生提供典型案例,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另外,应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课题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掌握广电领域各类工作的知识和流程。

在培养方式上,可以考虑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河北传媒学院招收的是广播电视领域的艺术硕士研究生,这些学生大多来自省内广电行业,学校可与相关广电单位建立合作培养的关系,一方面学校为广电行业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广电行业为我校mfa研究生提供实践基地,使他们有机会走进行业第一线,切实动手参与工作流程,双方达到共赢的目的。

四、关于毕业评价

艺术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通过两到三年的学习后,其专业实践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的专门展示。艺术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评价需要建立起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即必须有实际作品,毕业论文要以作品为基础进行撰写,在论文中对实践操作中的诸多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同时,在论文指导和答辩过程中,导师应积极发现好的作品,推广到社会中转化为生产力,增强艺术硕士在专业领域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注释:

①周映辰.中国艺术硕士-mfa-培养模式初探[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1.

领导艺术论文篇5

关键词:设计艺术学;理论框架;概念;领域;内涵

1 设计艺术学释义

设计艺术横跨了自然、社会、人文三大学科,设计艺术要包容、整合一些以前并无联系的学科。在“设计艺术”这个大学科下,聚集着众多的子学科:人体测量学、解剖学、人机工学、行为科学、材料、结构、工艺技术、价值工程、系统工程、环境学科、包装、广告、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及围绕设计象征功能的哲学、符号学、人类学、社会学等。[1][p41]“现代设计的计划、构思是受到现代市场营销、一般心理学和消费心理、人机工程学、技术美学、现代技术科学等等因素约束而成的;而传达这种计划和构思的方式,可以从简单的、传统的手工绘图、模型到复杂的电脑设计预想表现,因具体的设计要求而不同;最后的设计应用,则与具体设计所设计的生产方式的技术条件密切相关。”[2][p12]设计艺术涉及的范围宽广,它是功能与审美的统一,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设计艺术学是按照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规律,创造人类生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一门学科,是对人类艺术设计实践和成果进行再认识的理论,是关于设计艺术规律的科学体系。

2 设计艺术学的几种主要研究

2-1 明确设计艺术的概念

设计艺术具有传统制造工艺中的意匠形态与现代产业经济与经济文化领域中的设计形态。涉及科学领域、艺术领域、经济领域等多方面。这使得设计艺术的应有的面貌极易被混淆。因此,要从多方面的比对中明晰设计艺术的概念。这些需要仔细剖析的关系有:(1),设计行为中的艺术行为与非艺术行为的关系;(2),设计行为中的商业性与非商业性的关系;(3),设计教育中的职业性与非职业性的关系;(4),设计教育中的理论属性与实践属性的关系;(5),设计行为的高技术化趋势与人性化原点的关系;(6),设计行为的试错要求与社会容错功能的对立关系;(7),设计行为的个人性动机与非个人责任的关系;(8),设计文脉中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共生关系;(9),设计功能中本土化需求与普世化原则的关系;(10),设计文化中人性化原则与反人性化需求的关系。[3]

2-2 明确设计艺术学研究的领域

对于设计艺术的研究领域,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系统、规范的方法不断引入,这方面的研究已做得很全面,大致来说,有这样几个领域:(1),设计艺术哲学研究;(2),设计艺术形态学、符号学研究;(3),设计艺术方法学研究;(4),设计决策与设计管理研究;(5),设计艺术心理学研究;(6),设计艺术过程与表达研究;(7),设计艺术的经济学、价值学研究;(8),设计艺术的文化学、社会学研究;(9),设计艺术的教育研究;(10),设计艺术批评学与设计艺术史学研究。[4]

2-3 从大文化、大艺术的角度,挖掘设计艺术的内涵

从大文化、大艺术的角度,将设计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考察,着重于探索设计物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以此来对设计进行指导、进行批评。这一侧重点与文化学、人类学联系紧密,近来又向符号学、文化研究、传播学有所借鉴,从表层的设计行为、设计物,深入到它们背后的“工艺――社会”结构,进而深入到“文化――心理”结构。

从大文化、大艺术的角度可将设计艺术理解为“造物艺术”,“造物艺术”实际上综合了工艺美术、艺术社会学及现代工业设计。它将艺术视为一个整体,将纯艺术、工艺美术、工业设计等视为不同社会不同时期不同层面中艺术的不同侧重点。如李砚祖教授在《造物之美》中描述艺术的发展过程是“制造――创造――制造”,后一个“制造”即现代设计艺术。从文化角度来挖掘设计艺术的内涵,对正确的理解设计艺术、批评设计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张道一先生曾将设计艺术归纳为这样几点:(1)合着生活的脉搏,渗透于衣食住行用;(2)与科学技术结合,相为表里同步发展;(3)实用与审美统一,再造物中显现理想;(4)物质与精神一元,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更进而归纳出由基础需求到精神需求的层次:资生――安适――美目――怡神。在理论的构建中,这样一条线索是值得关注的。

2-4 以设计方法论指导实践

设计艺术学作为一个学科,其理论与教育的重点之一在于如何服务社会。也就是紧紧扣住设计艺术作为一种产业一种职业在市场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将设计艺术视作产品开发与一种营销行为,专注于研究设计艺术在企业内部的管理、外部的流通中所处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及其工作程序;更注重工作程序、调查结果与分析报告,以市场作为检验设计是否成功的标准。

对实践进行分析,进而形成了一种有效的方法论来指导实践。有专家就写道:“设计应被认为是一种方法论,应提高到‘一切人为事物’的角度来认识,这就是设计的定义。……她是人类从传统工业社会向信息时代过渡的方法论。”[1][p2]从方法论的角度锲入,进而引出以系统论为中心的设计方法论:以方法论为核心,秉承“形式追随功能”,将“功能”具体化为系统中的众多“子系统”、“子目标”,将“形式”作为系统优化输出的结果。

2-5 设计艺术教育的层次

设计艺术学经历着由技能型学科向理论型学科的转变过程。其教育模式也从以前的传统美术的技能教育转向综合教育,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着重从三个层次来进行教育:“一、技法性的理论;二、创作方法论的理论;三、原理性的理论。”[5]原理性的理论研究基本包括三方面:“设计原理研究(造物艺术论、设计一般理论、设计方法论)、设计历史研究(中国设计艺术史、外国史、现代史)、设计美学研究(艺术审美、设计美学、技术美学、形式美)。”[6]

2-6 设计艺术学理论框架的层次

对于设计艺术学的理论构架而言,其结构层次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理论按何种方式展开。现有的主要是这样几种结构:

设计艺术技法――设计艺术方法――设计艺术原理

设计艺术专业知识层面――设计艺术方法层面――设计艺术科学层面――设计艺术哲学层面

设计艺术基础知识――设计艺术实务――设计艺术原理

设计艺术现象――设计艺术原理――设计艺术哲学

3 设计艺术学的学科框架

3-1 设计艺术学的主导方向及主要专业

按照学科方向的设置与实际教学的安排,设计艺术学有这样五大主导方向: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染织服装设计与工艺品设计等。其中具体而言,工业设计包括产品造型设计、交通工具设计、数字艺术设计等;视觉传达设计包括广告设计、书籍设计、装饰艺术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等;染织服装设计包括染织设计与服装设计;工艺品设计包括金属工艺设计、陶瓷工艺设计、木工艺设计、漆工艺设计、纤维工艺设计与特种工艺设计等。

3-2 设计艺术学科的研究层次

设计艺术学科的研究层次应本着从基础到理论、从一般到抽象、从现象到原理的原则,以下的结构应该是较为合适的:

设计艺术基础――设计艺术方法――设计艺术原理――设计艺术哲学

3-3 相关学科

对应着设计艺术学科的研究层次,设计艺术相关学科如下:

设计艺术基础――人类工程学、物理学、化学、力学、技术学、工艺学、仿生学、材料学、信息科学、符号学、图像学、、行为科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

设计艺术方法――价值学、市场学、经济学、管理学、商品学、生态学、运筹学、思维科学等。

设计艺术原理――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民族学、逻辑学、系统科学等。

设计艺术哲学――哲学、美学、艺术学、文化学、人类学、伦理学等。

3-4 相关课程

对应于设计艺术学科的研究层次,设计艺术教学中的相关课程如下:

设计艺术基础――设计基础、设计表达、色彩应用与理论、工艺与材料、造型实践与理论、装饰技巧与理论、人机工程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设计艺术方法――设计方法学、市场分析、设计艺术管理、价值工程、设计传播学、系统设计研究等。

设计艺术原理――设计思维研究、设计艺术批评、设计符号学、设计伦理学、中外设计艺术比较、行为科学研究等。

设计艺术哲学――设计艺术哲学、设计艺术美学、设计艺术历史、设计艺术人类学等。

3-5 设计艺术的学科框架

综上所述,设计艺术学的学科框架也就形成了,即以设计艺术的内涵为原点,沿横轴展开是设计艺术的主导方向与主要专业,沿纵轴展开是设计艺术学科的研究层次以及由此衍生开的相关学科、相关课程的层次。随着理论研究、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设计艺术学科框架的内容也将更充实、更丰富,更有效的指导设计艺术实践,并最终成功地完成设计艺术学科由应用型学科向理论研究型学科发展的转变过程。

参考文献:

[1] 柳冠中. 工业设计学概论[m].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 王受之. 世界现代设计史[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3] 许平. 作为交叉融合学科的艺术设计及其实在性[c]. 武汉:2003交叉性艺术学科国际会议,2003.

[4] 李砚祖. 设计艺术学的结构与体系 [c]. 武汉:2003交叉性艺术学科国际会议,2003.

[5] 张道一. 应用学科的理论研究[j]. 设计艺术,2001,(3):1~2.

领导艺术论文篇6

关键词:艺术民俗学;文化产业;教学模式

艺术与人类的总体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随着人类的文明、习俗发展而不断演变。以艺术为对象的研究也在不断地完善,在艺术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者们从艺术的起源、艺术发展的规律、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艺术的创造等方面进行探讨,更有学者从民俗学、人类学等角度对艺术展开研究。就艺术与民俗而言,有学者从民俗中的艺术展开讨论,另有学者从艺术中的民俗进行探析。不论民俗中的艺术还是艺术中的民俗,都是对艺术与民俗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的探究,旨在深入了解伴随民俗产生的艺术本质以及艺术产生、创作的民俗文化内涵。正如学者钟年在其文章中所述“对于艺术的认识,不能‘止步于对艺术事象的静态分析’,而应该‘以艺术活动中的审美形式与情感效应为材料,将其置于民族区域社会中生产生活的、社会时尚的、宗教信仰的广阔背景下予以观测论析’”。[1]就此研究视角,张士闪教授首先提出了“艺术民俗学”的学科建设理念,尝试在民俗文化研究和艺术学研究的学科间,建立一门交叉性的学科研究理念,旨在研究艺术与民俗之间的关系,同时对艺术进行民俗学的视角研究。学科归属上,艺术民俗学是艺术学的分支学科,由艺术学与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相结合而形成。艺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作为艺术活动背景的民俗文化,包括民俗事象和民俗观念。其次,它将以民俗学的视角重新审视、阐释艺术的源起,本体,功能,以及艺术与民俗的真实关系。”[2]艺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不仅是民间文化的表象之一,同时还是文化形态的一种表现方式,它们在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地发生着形态和功能上的演变。文化产业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就“产业”而言,其本源之意为国民经济的各种生产部门,后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而逐渐拓展为“泛指各种制造、提供物质产品、流通手段、服务劳动等的企业或组织”。[3]从文化产业角度结合艺术民俗学的研究视角对其进行观照,能更全面地对艺术的本源进行阐释,同时也对其产业化发展展开更深入地探讨。当下,我国的文化产业事业正蓬勃发展,在此热潮中应运而生了文化产业专业教育,尤其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同时也与民俗、民间艺术联系紧密。因此,要发展文化产业,对艺术民俗的研究、探讨必不可少,在文化产业专业领域开设艺术民俗学这门课程也是有必要的。笔者在本文中将尝试探讨艺术民俗学在文化产业这一专业领域中的教学模式,从而为今后的文化产业民俗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1教学模式制定的理论依据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首要功能之一,在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正如潘懋元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理论“: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指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即必受一定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教育内部关系规律指教育必须与人的发展规律相适应。”[4]同样,艺术民俗学在文化产业专业领域中的教学也应遵循以上的教育规律。由此,制定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一致的教学模式是有必要的,而且应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1结合艺术民俗学的教学特征,应该突出区域特征或民族特色

就笔者执教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而言,该地区世居1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有壮族、瑶族、侗族、苗族、水族、毛南族、水族、彝族等11个,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艺术产生所依附的民俗文化也各具特色。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整理各民族文化资源,构建富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文化产业专业领域艺术民俗教学特色,强化学生的优创意识、特色意识和品牌意识,在保护和传承该地域中优秀的艺术、民俗类文化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文化产业领域中进行艺术民俗的研究。

1.2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通过日常教学,使学生接收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包括艺术民俗学学科所涉及的艺术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艺术民俗学科学专业知识和规范,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理论训练,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同时使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学术研究水平。

1.3促进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完善专业结构、巩固艺术民俗学专业优势,逐步建立健全该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制定有效的教学评价标准,拓宽文化产业专业领域学生的专业视野,是艺术民俗学在教学中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艺术民俗学教学除了遵循专业研究规范外,还要围绕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标准,结合我国国情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专业教学。在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教育质量观贯彻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科研创新、服务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之中”。由此可知,艺术民俗学教学贯穿在文化产业专业领域中应结合该专业的学科特点,让学生在掌握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民俗学、艺术学的专业研究方法,尝试艺术民俗与文化产业等学科理念融合展开科学研究,进行文化创新和传承。

2艺术民俗学教学目标与规格设计

目前高校教学在面对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市场与就业需求下,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由此,在文化产业专业领域中艺术民俗学的教学中,要本着“突出地域特色和民俗特点”的目的,抓住在文化产业中如何发展民间艺术与民俗的基本点,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人文素养的,即掌握艺术与民俗知识又能够将其灵活运用于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学生,具体如下:首先,通过艺术民俗学在文化产业领域环境中教学,让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叉性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以下几点要求:一是必须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了解并驾驭历史文化发展与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逐渐加强,作为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在此领域中更应该具有敏锐的触角,而且要意识到艺术民俗学这一交叉学科在学习过程中仅纸上谈兵是不能为今后从事的专业服务的,必须学会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引导学习实践以及学术研究,要注重当下新的形势、政策、信息、思想等,做新型的文化产业与艺术民俗的复合型学者。二是学生要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同时掌握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民间艺术的生存需要民间文化的沃土滋养,艺术的创作也离不开对民间艺术的了解和掌握。民间艺术体现了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所特有的审美观念与道德意识,其间更蕴含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理念。因此,在艺术民俗的教学中,以艺术、民俗文化为根本,秉承传承传统文化的观念,站在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高度,探求如何构建新时期艺术民俗学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通过整合学科知识和运用知识传播发展艺术与民俗文化的能力。其次,通过教学,让学生在不同学科的交叉学习中具备传承及实践创新能力。张士闪教授提及艺术民俗学的研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一是从民俗学研究的整体文化观出发,对典范社区内曾经存在的和仍然存在的艺术事象予以梳理,对其中的各个艺术门类进行慎重的微观性分体研究和宏观性综合研究,为社区文化的艺术定位、发展提供出指导性建议;二是注重艺术活动与民俗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双向的动态研究;三是中国的艺术民俗学研究应注意其自身特色。[5]文化产业专业领域中的艺术民俗学教学,除遵循以上几点研究原则,还要结合社会文化的发展现实,让学生把社会实践同创新思维相联系,在日常学习的实地调研等实践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学习知识,同时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案例分析和操作过程中。

3艺术民俗学教学模式中的课程教学设计

文化产业专业领域中所设立的艺术民俗学课程教学有别于一般学科中的艺术民俗学教学,除遵循一般课堂教学原则外,还有其独特的课程教学设计,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具体如下:

3.1根据实际情况展开教学,注重因材施教

综合来看,文化产业专业领域的学生的文化素质一般较高。但就艺术民俗学这个学科而言,涉及了艺术和民俗,具有一定特殊性,尤其是艺术,并非每个学生都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掌握艺术、民俗文化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进行专业知识教学。对艺术基础常识较弱的学生,让其多听、多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对民俗文化常识较弱的学生,可通过消化课堂讲授知识和实地调研体验,增强学生的民俗意识和文化自觉性,掌握民俗文化基本理论。

3.2把握教学整体性与灵活性

在进行艺术民俗学的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方式通常采用纯理论性的授课方式,难免会枯燥乏味,让学生在冗杂的理论学习中失去对课程的兴趣。因此,笔者认为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传统的理论授课分解为理论与实践穿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灵活掌握课程的进度。例如,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各自选定一个调查对象,在进行前期的理论知识学习后,学生可在规定时间内对其选定的对象进行文化、现状、发展、艺术性、民俗特征等方面的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写出调查报告并做课堂展示。学生的课堂展示不仅要表述清楚所调查对象的具体内容和文化背景等,还要结合文化产业的专业特点进行思考并展开有效的阐释。此类学生课堂展示的教学形式,将以学生为主体,自主策划每次课堂演示,教师为辅助对展示完的学生进行提问引导,从而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艺术、民俗文化素养。

3.3掌握学生实践学习的合理性

艺术民俗学在研究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将艺术活动与民俗社会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同时进行双向的动态研究。由此,将这个研究观念引入其教学模式中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艺术民俗学的教学中,尤其在文化产业专业视阈下的艺术民俗学教学更加要关注在变迁的民俗社会中艺术活动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动态的艺术活动所依附的民俗社会大环境。从而,在学生将艺术民俗学基本调查方法运动到实践过程中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调查进度随时给予指导,适时纠正学生在实践中所遗漏的关键信息,指导学生合理运用相关学术知识进行实地调研和调查报告写作,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民俗活动和具有特色的艺术形式。在张士闪教授提出构建艺术民俗学这一学科开始,就提出本门学科应该将文献资料、历史考古和民俗调查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展开学术研究,从而更清晰、准确地认识存在于各地域、人群中的民俗和艺术。同样,今天我们将艺术民俗学放置文化产业这样的专业领域中进行教学,不仅要遵循以上学术观点进行教学,而且要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结合,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教学,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艺术民俗学,也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教学实践依据,让艺术民俗学研究的对象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年.《艺术民俗学》评述[j].民俗研究,2001(2):169-170.

[2]张士闪.当代艺术民俗学的研究视界[j].齐鲁艺苑,1998(2):48.

[3]王伟.民俗艺术产业化的路径研究[j].学术论坛,2010(8):161.

领导艺术论文篇7

随着当前社会形势不断发展,对于公共管理组织领导者的能力存在着更多的挑战,因此对于公共管理当中的领导艺术而言,需要在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上进行开拓,才能够真正地推动公共管理行为的发展。而充分分析当前公共管理者的领导艺术客观问题,从原因角度入手促进公共管理者的领导艺术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和谐视角;公共管理者;领导艺术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行为为主的一种管理活动。公共管理需要涉及到公共组织以及公共组织中的工作人员,这样就需要公共管理机构当中的人员掌握公共管理知识。尽管中国在开展公共管理过程当中已经累积了许多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当中也有一些是失败的经验,因此也客观存在很多问题,当前公共管理行为当中领导者自身的素质不够高,而且对于公共管理所需要的领导方式没有足够的理解。因此在公共管理行为当中容易出现一些人民和公共管理机构之间的冲突,从而导致公共管理行为没有办法真正对社会产生有效推进作用。因此对于公共管理方式的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而公共管理并不仅仅是一种机械化的管理行为,更是一种感性的管理艺术,是一种领导方式艺术。领导艺术的探求对于公共管理的发展而言,有着关键的影响,而当前很多公共管理部门对于领导艺术的认知和实践,都缺乏一定成熟的理论认识。因此,对于公共管理的领导艺术在工作实践当中的运用,以及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视角下对公共管理者的领导艺术的探求,具备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和谐视角下公共管理者领导艺术客观问题

首先,当前的公共管理领导者其自身素质相对比较低,特别是在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素质都不够高,心理上的素质也不够健康等。当前公共管理的部分领导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没有足够的认识,而且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没有运用辩证的方法去分析并且解决日常管理中的问题,在公共管理机构当中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除此之外,很多领导干部也没有具备比较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在文化基础上面以及知识面上都相对比较窄,没有对现代科学技术有足够的认知,在心理调节上也缺乏敏锐的调节能力以及更为良好的心理觉察能力,意志力上面也不够坚韧。因此领导者的这些素质,也影响到他们的领导艺术和领导能力,这样就无法真正地形成有效的领导力,也无法真正提高自身的领导艺术。很多领导者缺乏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方面的素质,所以在调节公共管理机构内部,以及公共管理机构与其他外部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尚缺乏有效的调节方式。因此,在公共管理机构的内部关系上缺乏和谐调解的有效机制。领导者没有办法掌握公共管理行为中所需要的领导艺术,当前外部社会形势和国际形势相对复杂,公共管理组织也面对着非常多的任务。在客观角度上,需要领导者结合和谐社会构建,掌握公共管理组织所需要的各项艺术,这里面就包括决策方面的艺术授权方面的艺术,以及创新、用人、和谐沟通机制等。但是,由于客观上以及主观上的原因,领导者在公共管理领导艺术上的掌握并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这个问题也影响到这些领导者在领导艺术上的提升,特别是在和谐社会构建基础上的领导艺术提升,会受到这方面的掣肘,从而没有办法让领导艺术和和谐构建互相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

二、公共管理者领导艺术问题成因分析

首先,当前的公共管理领导者对于领导艺术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只有领导者对于领导艺术有足够的重视,才会对领导艺术加以注重,并且进行更深层次的培养和提升。对于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构领导者而言,如何更好地成为一个领导者,如何在和谐视角的条件下,对公共管理领导艺术进行提升,已经决定了领导者自身以及公共管理机构的发展。因此,对于公共管理机构的领导者而言,领导艺术的重要性认知不足,领导艺术对于整个公共管理机构的影响就大打折扣,没有办法发挥出领导艺术对于构建和谐的公共管理机构本身的重要价值。其次,很多公共管理机构的领导者缺乏对人性化和和谐管理的认识。对于人性化的管理,特别是以人为本的公共管理,已经成为了当前公共管理机构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而当前时代当中很多公共管理机构的领导者,仍然没有对人性化的管理有着足够的认识,并且不具备相关领导艺术的才能。因此,没有办法真正地让公共管理机构协调自身内部以及与外部之间的矛盾,也就没有办法构建和谐的公共管理机构。很多公共管理机构的领导者,把人性化的管理转变成为一种人情管理,在管理的过程当中徇私,没有办法真正做到公平管理。这样就没有办法让公共管理行为和和谐构建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当前在推进公共管理艺术的过程当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很多领导者把领导艺术等同于做好好先生,没有对出现问题的下属进行公平的处置。很多公共管理机构的领导者,也不愿意在日常的管理当中得罪人,这样的管理对于公共管理组织而言是一种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再者,很多公共管理机构的领导者,并不认识到领导艺术当中所包含的关键知识,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都缺乏领导艺术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与思辨意识。一部分的公共管理机构领导者不懂得管理方面的原则,往往喜欢采用物质上的刺激或者是精神上的勉励,偏重于物质或者精神,这都无助于公共管理组织的良性发展。特别是部分公共管理的领导者,没有形成科学的领导艺术,而且也不懂得如何合理的进行授权,在管理工作上有时做得过细,有些时候则过于粗放,这些都没有办法构建和谐的公共管理机构。最后,公共管理中出现在领导艺术上的缺位,也和整个公共管理客观体制和环境有关系。因为当前中国的公共管理在管理内容上过于广泛,而且面对的管理任务也相对较多,包括维护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基础设施等等,而且公共管理本身的目的,也并不是紧紧围绕社会的公共需求,所以也给整个公共管理体系和决策上带来更大的难度。这些也都让公共管理领导者在发展自身领导艺术方面,出现了部分的瓶颈,无助于形成和谐的公共管理机制。

三、和谐视角下公共管理领导艺术的基础要素

公共管理者领导艺术本身具备非常独特的特征。首先,领导艺术是具备创造性的,因为每一个公共管理组织中的领导者所面对的公共管理任务以及环境和要素都有所不同,因此,优秀的公共管理组织领导者,其本身具备非常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在具体的条件下创造性地形成领导艺术。其次是科学性,因为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其在管理的过程当中要尊重客观规律,所以在和谐视角下必须尊重公共管理组织的发展状况。第三是领导艺术具有一定的经验性,因为领导艺术它是需要公共管理组织领导者围绕自身的发展情况才能确定。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公共管理者的领导艺术是具备灵活性和规律性,需要公共管理者充分分析在和谐视野下的公共管理实践,才能够形成真正适合这个公共管理组织领导艺术。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要因势利导,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领导艺术的调整,才能够让公共管理组织领导工作让所有人都感到满意。而在和谐视角下,公共管理者的领导艺术主要包含以下的基础因素:第一方面,公共管理者的领导用权艺术,这是公共管理者领导艺术当中的核心。公共管理者在运用自身的领导权力的时候,不仅仅要实现公共管理任务,更需要配合联系自身的影响力,促进公共组织的良性发展。公共组织的自身运行非常重要,与公共管理者的领导艺术紧密相关,在实践过程当中公共领导者需要充分研究并思考自己下属组织和机构执行任务能力,从而对自身的管理行为进行调整,并且对于权力和责任从管理层面进行明确,并且同时明确权力和职责的界限最终在管理和领导过程当中有一个度,促进公共组织的稳定以及和谐。因此,公共组织的领导者在调整领导艺术的过程当中,应该进行合理控制并不是完全放权,也并不是完全的集权,让权力在有限制的条件下进行有序运转,促进整个公共管理组织的有效运行。第二方面,是公共管理者需要掌握运用人的艺术。公共管理者应该懂得选贤与能,真正地发掘出公共组织当中的人才。不同的人才,对于公共组织的发展都有不同的作用,而领导者就需要运用自身的领导艺术发掘相关的人才,并且让这些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能够发挥出各自的才能。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需要充分地运用和谐的思维,在用人的过程当中要加以避免公共组织内部的矛盾和争议,从而在不具备冲突和矛盾的条件下,更好地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干,从而促进公共组织的良性发展。因此,对于公共管理领导者而言,选人的艺术也是其领导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共管理组织选择了人之后,对于人的培养也尤为重要。因为只有人才在合适的培养框架下,才能够形成更好地运用自身能力的基础条件。因此,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要善于对人才进行培养,注重选择合适的环境,让人才能够逐渐的成熟,也只有成熟的人才对公共组织的贡献才更大。这对于公共管理领导者而言,需要采用和谐的方式进行培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于自己选择的人才应该给予充分地信任,并且激发这些人才的奋斗心,为公共组织的不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才能与力量。因此,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应该对于人才有着全面的考核能力。自身的能力框架和知识水平,也要适应当前公共组织选人用人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公共管理者的领导艺术中重要的一环。第三方面,公共管理过程当中,领导者需要掌握人际关系协调的艺术。因为在公共管理组织当中领导者的领导艺术,不仅仅体现在个人的领导能力上,而且与领导者对于整个公共管理组织内部体系当中的关系协调上,也是有重要的体现。对于一个公共管理组织而言,其内部当中必然会存在一些客观的冲突和矛盾。因此,对于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而言,需要充分地分析当前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协调好上下级矛盾和同级之间的矛盾,才能够促进整个公共管理组织内部关系的协调、和谐的发展。因此,和谐调整整个公共管理组织内部的关系,就需要公共管理者需具备良好的协调领导艺术能力,才能够真正的尊重并且支持下属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和谐的公共管理组织内部关系,应该是每个人都能够在组织当中得到价值的提升,同时也能够让下属明白,个人的价值也需要通过集体的平台来呈现。这就需要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具备良好的领导协调能力,这是领导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方面,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需要具备沟通方面的艺术。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在开展自身管理领导行为的过程当中,需要注重与下级部门以及下属的沟通,公共管理的领导者在进行沟通的过程当中,应该秉持着和谐的原则,要用平等的心态和下属和下级部门进行沟通,避免先入为主把自己个人的意志强加于他人身上。这就需要公共管理领导者在沟通的过程当中,秉持和谐的原则,用平等的方式充分地听取下属和下级部门的建议,避免将沟通变成一种形式,并且只有通过认真的分析以及研究才能够得出相关结论。因此,公共管理者的沟通艺术当中,应该是包含了多个层次,以及多个角度认真的分析归纳,才能够做出最后的判断与决策。因此,沟通并不是一种会议或者形式,而是公共管理者在领导过程当中的领导艺术,在作出结论之前,绝不带有个人的片面性以及主观性,只有通过充分地沟通,才能够形成自己科学的决策。

四、结束语

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其领导艺术包括许多的层面。在实施公共管理的过程当中,领导者不仅仅需要有科学的文化知识以及综合的心理素质,更需要其秉持着和谐的原则,在内部管理和外部关系应对上,都能够进行平等互利的交流。要促进公共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具备成熟的领导艺术,能够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注重对内部关系的协调与外部关系的协调,能够分析当前内部的冲突和矛盾真正的处境,使整个内部组织有序、良性的发展。因此,从和谐管理的角度,要真正促进公共管理者的领导艺术不断发展,就需要公共管理组织的领导者不断地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能够充分地分析并运用自己的领导权力,才能够让公共管理组织在有序的发展条件下,其管理与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综合上述的分析,公共管理组织领导者的领导艺术提升需要从多个层次入手,让公共管理者充分地联系当前的具体情况,才能够让公共管理者在日常的管理实践当中不断成熟,引领整个公共管理组织不断发展。

作者:胥英明 金淑娟 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张金波.浅谈校长的领导艺术[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2):7-8.

领导艺术论文篇8

以“艺术中国梦的美善追求”为主题的第八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于2013年9月27—28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隆重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董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评议组召集人仲呈祥、曹意强,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兼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刘承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副司长王丰,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巡视员万丽君,教育部艺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属的6个分委会代表,全国艺术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代表,以及全国百余所艺术高校(学院)近200位专家、学者、院(校)长云集京城,欢聚一堂,针对我国目前高等艺术教育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讨论,研讨艺术学科建设发展之路,明晰艺术院校在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后艺术学科专业定位,从而更好地建设、完善适应时展需要的当代艺术教育体系,促进我国艺术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本届论坛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共同主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市场》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艺术教育》杂志共同承办。论坛得到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全国艺术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同时,还得到了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两家协办单位的支持。

本届高峰论坛,适时地把“艺术中国梦的美善追求”确定为主题,恰逢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不久,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感召下,探索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及艺术人才培养的跨越发展,切合艺术教育发展的当前需要,是落实中国梦及深入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

与会代表的发言和提交的论文,纷纷以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艺术教育的发展之梦、繁荣之梦、复兴之梦为框架,描绘出中国艺术教育的现实图景和未来愿景。

艺术中国梦的起点:艺术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

本届论坛较前几届,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与会专家学者所讨论的话题不再仅仅局限于艺术教育的表面问题,如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研究方向等,在“艺术中国梦的美善追求”这一主题的指引下,大家首先把探索的目光聚焦在艺术教育的本质问题、观念问题上。因为这些问题关系到艺术教育的方向,这也正是艺术教育中国梦的起点。正如云南艺术学院院长吴卫民教授所言:“艺术有它自身的规律,艺术的系统在它不同的方位、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学校的办学传统的这种积淀基础上有各自的办学定位,因此无论是何种类型的高校,在一起讨论艺术教育问题,都充满着一种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是因为,经过八年的交流,我们都在逼近艺术和艺术教育本质的问题。”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结合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向大家发出倡议,要充分认识艺术学和艺术学学科建设的意识形态属性,这是我们开展艺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当前,我们艺术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应当理直气壮地重申文学艺术是人类独特审美的意识形态,要充分认识艺术学和艺术学学科建设意识形态属性,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在理论导向上弄清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够只承认艺术产品的商品属性,而排斥它的意识形态属性。当然我们也不会重蹈过去曾有过的教训,只承认意识形态属性,而排斥它的商品属性,这两者倾向是二元对立,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因此,我们应当从哲学思维的高度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态度,处理好艺术教育、艺术学学科建设,同整个党的中心工作的关系,并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这是十分重要的一条。总书记在讲话里边指出了两个巩固,这是我们艺术学科建设必须强调的,一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二是要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仲呈祥的讲话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共鸣。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沿着这个话题进一步阐述了当前艺术教育的功能定位和顶层设计问题。他认为,从艺术教育承载提升全民族素质的职能方面来看,当前的艺术教育已经偏离了最本质的东西,即培养人的感性思维。“艺术教育变成了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音乐教育变成了乐曲解说,美术教育变成了绘画故事,文学教育变成了概括中心思想,所有这些东西都是用理性的思维压制人们的感性思维,以至于人们感性审美的细胞被扼杀掉。艺术教育还变成了技能教育,大量枯燥技术练习使很多学生学一门技术,恨一门艺术,那么多天才绘画的儿童经过常年技术化的训练后变得毫无想象力。”

西安美术学院作为下一届论坛的承办单位,此次派出了以党委书记朱恪孝、院长郭线庐为代表的阵容强大的参会团队。在闭幕式上,郭线庐也将话题聚焦在艺术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上。他认为,艺术学提升为门类之后,研究方向逐渐多样化,研究水平得到提升,但并不是每个一级学科的理论研究都齐头并进,相对于其他一级学科,设计艺术学的研究有些落后。所以,第一要认识到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化研究对设计艺术学研究具有核心指导作用,一个从事设计教育的专家对文化的研究,对文化的理解,对文化未来发展的设想和提升决定未来设计教育的主导思想。第二,意识形态的创新是设计教育未来重要的核心内容,没有创新,设计发展就带来自身的紧迫感。“设计学将面临第二次改革和挑战,主要源于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和当代国际语境下新的视觉语言的挑战。基于这两个因素,改革势在必行。一个民族真正的原创力源于内在生活的文化精神,对传统文化、当代文化、未来科技给我们带来很多理念应该做好充分的研究和思想准备,中华民族的复兴一定不能忽视设计在经济生活中构建文化精神的作用,中国设计教育肩负重要职责,必须抓住当前的机遇,以全新的认识角度更深入地解决中国设计教育长期以来所存在的根本的文化教育问题,构建出新时代的中国精神和民族特色。”郭线

庐说。

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杰认为,当今的中国不缺乏艺术家,缺乏的是艺术教育家,缺乏对艺术教育本质属性深入思考的大师。第一,中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和强调大学回归教育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人才培养,就是质量为本;第二,当代的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专业教育的平衡发展;第三,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构建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第四,倡导构建更为丰富灵活的培养方式,给学生提供更自由的、更多选择的空间和选择性。第四,学校和企业有机融合,这是大的教育的背景。

艺术中国梦的今天:艺术教育的规模与质量

作为当今中国艺术教育领域受关注度最高、最具品牌价值的论坛,其举办的价值不仅在于发出呼声,而且在于论坛在教育部门和管理部门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近几年来,论坛提出的问题不断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本届论坛上,来自我国主管艺术教育工作的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文化部文化科技司的领导在开幕式上分别发言。

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巡视员万丽君已经连续五年参加本论坛。在开幕式上,她从管理层面提出当前艺术教育工作存在的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在规模快速增长的前提下,如何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二是如何实现艺术教育的分类指导,其中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方向的更为科学化的分类设计,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于文化产业结构。

主办方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副司长王丰也指出,“八届院(校)长论坛见证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前我们惯于去谈发展中的困难、存在的问题。但八年后,我们得以站在一个新的起点看艺术教育。10年来,艺术教育招生规模从2001年的12.5万到2011年的53万,真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我认为这个数量是需要的。因为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当中,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要占到国民经济总量的5%,经过粗略的测算,应该有上千万的人口就业补充到这个行业,这样来看,53万又不是特别大。”王丰同时也表达了对当前艺术教育质量的忧虑,“学校规模化发展,人才批量化生产,专业设置随意性强,人才培养规格缺乏分类标准,这些问题都已经切实显现出来,成为阻碍艺术教育发展的绊脚石。”

云南艺术学院院长吴卫民身兼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的职务,他的发言不仅代表高校本身,而且代表了戏剧与影视学科的共同心声。他首先引用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教授对当前影视艺术教育的一段访谈,“高等学校利用影视艺术专业的名称来进行概念的替换,招收电影、电视、广播、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开始占据了各个综合大学、师范大学专业院校最主要的份额以适应文化市场发展为理由纷纷设立与自己的院校专业没有任何继承或者直接关系的电影艺术专业,传媒专业。若干不具备电影师资、专著教材科研水平和硬件条件的大学,在下属的院校当中大量招收与电影有关的专业学生,对这种现象的判断是所面临的环境不是全面繁荣,而是滥于发展,也是一个发展混乱,办学无序的情况”。

吴卫民认为,“我们看到的那么多的艺术乱象,到底用什么办法来做?到底用什么办法规整它?那就必须在制定标准、规范行为、追求目标方面有所思考,而高等学校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恰恰承担的是这样的职责。”针对艺术教育、特别是戏剧与影视学学科领域的种种问题,吴卫民教授提出,要切实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职能,及时谋划工作布局,调整教育部要求承担的戏剧与影视学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参考框架。这个参考框架主要应该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分学科、分专业来准确描述;二是所设学科专业标准所适合、所针对、所涵盖的专业及类别代码,专业的培养目标,要紧紧与学科专业表述相挂钩;三是要有对课程结构的要求;四是要有对课程环境的要求;五是要有对办学特色的要求。

南京大学院长助理、著名文化学者周宪从文化研究层面提出了另外一个话题,“我们办了这么多艺术院校,招了这么多学生,中国如何或者什么时候能够向世界提供能够引导世界、引导艺术的大师?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今天应该提出来,为什么现在办艺术学科这么容易?你要办一个物理学院、化学学院很难,但是办艺术学院是比较容易的。有几个老师、有几个专业我们就可以把学科办起来。现在据我观察,我有一点想法,我们中国艺术教育在技能方面很强大,但在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却相对不足。我们缺大师,因为缺大师,缺什么东西来培养大师。我发现真正伟大的艺术家,真正的大师,他们是有观念的,是有思想的,而我们现在大量的艺术教育集中在技能培训上,所以我们应该在艺术教育中增加我们的文化。”

郭线庐提出了设计艺术学在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三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解决艺术院校和工科院校在设计学学科建设内容上的分歧。二是学科方向越分越细不利于未来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三是1300多所学校开设设计学专业,国家应该出台相对统一和明确的学科建设标准。

对于以上问题,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豫闽颇有同感,他列举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信息, 2013年全国艺术类本科招生总量为28万人,其中设计学占了18万人舞蹈学招了5500人,影视大概在4万多人美术学5万多人,这其中传统的艺术院校、老牌的师范大学招生规模非常稳定,主要的增加值发生在一些新兴院校,还有新升本的师范院校,而在教学质量上被点名批评的也正是这些院校,这些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张杰也提出,当前艺术教育面临三大难题。一是艺术教育的多样性、创新性、自由性与高等教育规范性存在矛盾;二是现有的艺术教育评价体系与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存在矛盾,主要体现在如何合理地分配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比重;三是艺术教育个体经验与艺术规律之间的矛盾,当代艺术的多样化和学院教育的经典性规律存在的矛盾。面临这三大难题,标准体系务必要体现规范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基础性和前瞻性相结合,内涵是保证艺术教育的质量。

艺术中国梦的追求:艺术教育的中国特色

面对当前艺术教育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家纷纷建言献策。在开幕式上,来自不同类别的艺术院校的专家还做了经验推广。仲呈祥提出要从根本上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学学科建设的根本定义和性质。他再次引用讲话阐述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所应具备的内涵。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仲呈祥认为,这段讲话分三个层面,通过“四个讲清楚”形象地阐释了如何在各种文艺创作中表达中国特色;又通过“三个独特”进一步解释了何为中国特色;之后的16个字则是我们耳熟能详地对待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既定策略。可以说,这段话进一步深化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深刻涵义和现实意蕴,更加具体地指出了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成为与会专家的共识,如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认为,我们面临文化大发展时代的两个任务和难题,第一个是高等教育经历了规模发展时期,进入到文化内涵建设时期,我们的人才培养理念要随之转型,内涵建设就是要强化艺术教育的中国特色;第二个高等教育的改革还将继续开放,还将进一步简政放权,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完善机制,完善结构,主动寻求适合自身的特色发展之路。电影创作和人才培养相辅相成,出人才,出作品,进而引领中国电影文化的发展。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在谈到艺术教育的办学思想时提出,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不变”,即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艺术院校,教育内容的艺术核心本质不能变,即使是综合性大学,有众多的相关学科作为支撑,但强调综合素养的同时更应强化艺术修养;二是“不孤”,让学生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人文素养、科技素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让学生意识到艺术是可以直接或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可以引导社会风气,可以为大众创造出更加广阔的精神空间;三是“不卑”,让学生认识到在综合性大学学习艺术专业有它自己的优势,就是强调综合素养,在综合素养方面,在综合学科吸收能力方面,或者吸收环境方面,很显然综合性大学条件要比单科艺术院校好得多;四是“不虚”,让学生意识到艺术专业知识以及综合素养的实在性,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的过程中为自己创造财富。

艺术教育的中国特色还应体现在某一具体学科的发展上,如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在谈到电影学学科建设的中国特色时指出,发展依然是中国电影的主要矛盾,是中国电影的硬道理,我们应该有辩证的全面的客观的态度,应该有包容的心态,应该坚持强化导向、坚守底线、尊重市场、满足需求、优化生态;任何国家的艺术内容生产都是要增强全民族的情感认同、精神认同和思想认同。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牛耕夫认为,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有其独特的内涵,首先,要保持艺术教育的官方属性,紧紧依靠政府,赢得政府支持,为政府提供科学咨询,文化部作为艺术教育的行业主管部门,应该尽快建立与行业密切相关的文化体系的艺术教育的评判标准;其次,要加强艺术院校之间的相互交流,通过交流提升办学水平;再次,要共享艺术教育资源。

艺术中国梦的实现:

艺术教育的美好未来

所有的设想和做法最后归结为艺术教育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学者们共同描绘出中国特色艺术教育的美好未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以其渊博的艺术史知识,向大家阐述了他对艺术教育美好未来的畅想。他认为,所谓中国梦,就是复兴之梦,要实现中国梦必须重视教育,而教育如果要复兴的话必须重视艺术教育。艺术跟其他学科不一样,它是集创造与研究为一体的学科。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梦的核心奋斗目标。“人类在各个领域的创造性呈现三种方式,一是艺术创造性,这是最具有想象力的表现,文字、声音、图像再现对世界的理解;二是科学的创造性,包括人类的好奇愿望与实验精神;三是经济的创造性,引导技术、经济、实践、精神的发展。三者之间密切联系,但艺术创造性起主导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精神的家园。十提出建设小康社会,振兴中华的中国梦,对艺术教育工作责任重大,要求我们用文化艺术形式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展示中国的道路,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我们更要用艺术的力量去塑造美好的心灵,健全的人格,促进心智发展,这一切都是广大艺术工作者的责任,也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艺术院校承担着实现中国梦的巨大责任,不仅要研究文化艺术发展中的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现实问题,为文化艺术的新问题、新情况的理解、破解、解释做出我们的贡献。要培养更多道德高尚、有精神理论修养、有国际视野、增强文化软势力的各种高度拔尖的创新人才。这个论坛从2005年到现在举办了八届,已经成为艺术教育领域的文化品牌,也是一个高端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培养理念、研究方向的重要平台。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兼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刘承萱在致辞中指出,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立足国情实际,把握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期待,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创造性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梦这一重大的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和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共同举办的以“艺术中国梦的美善追求:艺术人才培养的跨越发展”为主题的第八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其意义深远和重大。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是人民幸福之梦,中国梦是国家富强之梦。作为文化艺术工作者,我们也拥有一个共同的中国梦,这个梦就是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领导艺术论文篇9

关键词:文艺;表演;团体;改革;领导;管理;队伍;生产;演出

文艺表演团体的改革作为整个文化改革和我国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已经稳步推进,并初见成效。

然而,文艺表演团体改革本身,又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全面实施、逐层落实。为了全面探索文艺表演团体改革这一重要命题的内涵,本文将整个文艺表演团体的改革分解为以下四大层面,逐一进行分析与解读。

一、领导管理的改革

领导班子的改革是文艺表演团体改革的关键。所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就形象恰切地说明了领导班子的重要作用。

领导班子的改革又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改革与工作作风改革两大方面。思想观念的改革,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以改革统领全局;树立创新思想,牢记总书记的话:“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工作作风的改革,包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等。

管理的改革,是领导班子改革的具体体现,核心是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实现科学化管理、现代化管理、人性化管理。

总之,领导管理的改革,是文艺表演团体改革的基础与前提、核心与关键。

二、队伍建设的改革

队伍建设的改革,也是文艺表演团体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文艺表演团体改革的保证系统。因为所有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战略是各领域、各行业的重大战略之一。

文艺表演团体队伍建设的改革,包括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业务建设四个方面:在思想建设方面,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怕苦,不怕累,甘于奉献,甘于平凡。不争名,不逐利,做到“戏比天大”、“德比天大”。

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实行聘任制、竞争上岗制、岗位责任制、末位淘汰制、激励机制等。

在业务建设方面,要实行全体演职人员“一专多能”,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做一名复合型文艺人才,以适应文化市场的需要。

三、艺术生产的改革

艺术生产是文艺表演团体的中心工作,因此,艺术生产的改革也自然成为文艺表演团体改革的中心。

文艺表演团体的艺术生产,从计划经济的指令性向市场经济的适销性的转变,是重中之重。文艺表演团体的艺术生产,必须面向文化市场,根据文化市场的需求确定生产项目与生产周期。为此,要搞好文化市场的调查、分析、预测,以避免生产滞销品乃至废品。以我们穆棱市文工团为例,近年来在改革中,我们根据本市文化市场的需求状况,确立了“说穆棱,唱穆棱,写穆棱,演穆棱”的艺术生产的总方针,为的是扎根本土,服务基层。实践证明,这是一项行之有效的举措。本市观众的喜好,就是我们艺术生产的目标,这一点十分明确。

四、演出经营的改革

领导艺术论文篇10

关键词:自我批判;形式简化;形式自律;社会现代性;审美现代性

现代艺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马奈到毕加索再到波洛克这样的一个发展线索;而当代艺术则是从杜尚到安迪.沃霍尔这样的一个发展线索。到了20世纪60年代,现代艺术基本上走向终结,我觉得可以把这个时段看作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的一个分水岭。

现代艺术是将“自我批判”当作现代主义发展的动力,而且将纯粹性、平面性、媒介性看作是现代主义绘画的本质属性,而哲学化的“自我批判”最终以“形式简化”的原则体现出来。

而当代艺术的本质则是对“形式简化”及“形式自律”的否定,并力图填平艺术与生活之间的鸿沟,让艺术重返现实。

在讨论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区别时,如果要理解两者之间的更深层次的差异,我们则要追溯两种艺术形式产生的政治、文化、艺术语境。首先,我们从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两种现代性的分裂与冲突说起,即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对抗。社会现代性从一开始就与18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和随后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它来源于资本主义对人类的承诺和期许,即一个建立在科技和工具理性基础上的,由社会的现代化变革营建起来的平等、民主和自由的世界,到18世纪晚期,启蒙主义的思想家将伴随着社会现代性而来的理性精神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哲学高度,因为,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将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个新的世界比之前的一切社会都更加优越和先进。

此后,社会学家马科斯.韦伯进一步谈到,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由宗教、宗法、血缘为主导的传统社会开始出现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审美领域、道德领域、知识领域等。同样,理性领域也出现了分化,就像康德将哲学、道德、审美看作三个不同的领域一样,韦伯也将其概括为认知理性、道德理性和艺术理性。从理论上讲,如果这三种理性能够协调发展,便能构建一个完美的社会,然而,19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种种危机皆源于这三个领域发展的不平衡,结果导致了它们三者之间的进一步分裂。对这种分裂,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曾这样解释,“掌管经济的是效益原则,决定政治运转的是平等原则,而引导文化的是自我实现或自我满足原则(self-realization or self-gratification)”。而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的矛盾则来源于经济领域所要求的组织形式同现代文化所标榜的自我实现规范之间的断裂。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开始逐渐分裂,两种现代性的激烈对抗成为了现代艺术产生的前提,而以审美现代性为载体的现代艺术也增添了精神和文化上的附加值,即通过艺术来体现艺术家所具有的反叛性、精英主义的个体价值。审美现代性用一种近似于极端的否定态度去抨击和批判依托于科技、工具理性的现代性发展。因为,建立在资本主义现代化基础上的社会现代性最终会带来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和卢卡契所言的“物化”。同样,现代人也无法打破韦伯寓言的由工具理性带给人的“铁笼”,以及终将变成马尔库塞称为的“单向度的人”。

其次,审美现代性除了具有孕育自己的社会学土壤外,在艺术史的语境中,它同样有着自身内在的发展脉络。一方面,在美学领域,18世纪晚期席勒、康德提出的“审美自律”为审美现代性的合法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另一方面,19世纪中期以来,当欧洲的现代派艺术家将“为艺术而艺术”作为创作的主要目的时,审美现代性便具有了艺术史的维度。

而当代艺术则是对这种审美现代性的批判和否定,这种否定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批判形式自律导致了艺术与现实生活世界的彻底分离。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艺术作品中大量使用生活中的现成品,而这在现代艺术中是几乎看不到的。另一个是否定形式主义—现代主义所形成的一套艺术体制,这样就可以将现代艺术中处于“缺席”状态的达达、波普艺术包括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