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知识范文10篇-尊龙凯时最新

时间:2023-12-04 17:14:56

医学检验知识

医学检验知识范文篇1

一、当今社会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要求

传统教学中一直将各大医院作为医学检验本科生最终就业方向,然而随着医院检验科人才的饱和,医院对医学检验本科生的需求骤减,而体外诊断技术、第三方实验室及转化医学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及要求产生了变化,急需既懂医学检验,又具备生物医学技术知识、能从事医学检验相关的技术性、服务性及研发性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为各级医疗机构、疾控中心、血站、独立实验室及体外诊断试剂公司的研发、生产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相关的技术性工作部门,培养具备医学检验技术基本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真正实现医学教育的转型。

二、高校医学检验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校医学检验教育的问题体现在教育理念的落后,传统的高校医学检验教育错误的以教师为主体,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传统的高校医学检验教育开展形式较为单一,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以教师为主体单一的灌注式教学,学生被动学习,不能够实现理论实践有效结合,导致学生真正临床知识匮乏,实操能力差。再次,实验器械较为落后,临床医学不再使用的器械和不再开展的实验项目,依然存在于教学实验中。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传统的医学教育观念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因此对教学模式和结构进行革新,加大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市场输入更多优秀人才。然而,要培养适用于新形势下的医学检验人才,首先要从教育观念上进行转变,教育应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教学生学习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创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器械,从而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

三、高校医学检验理论教学的转型

严格按照国家教育要求,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首先理解教育中要注意德育的方针,培养学生医德,建立“厚德博学,扶伤济世”的传统美德,转型教育是教育的更新和转变,不是完全的改变,传统教育中,好的德育理念应该传承,育人先育德是教育人的先决条件,只有拥有良好医德的学生才是新形势下所需要的医学检验人才。其次,高校教师应依托教材采用多种形式,pbl、翻转课堂等,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课堂;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针对课程学习内容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推陈出新,在讨论中,将知识辩证的学习;更应该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临床相关知识和专业术语。例如:理论教学中合理融入临床案例,案例范围要广泛,不仅包含一般案例,更应包含特殊案例。案例涵盖知识范围要具有综合性,最好能够将理论知识完美融入,使知识更直观具体。再次,为了达到教学内容新颖,且不脱离临床,教师更应定期到临床一线学习,学生临床知识的缺失就是教师临床经验匮乏的体现,只有经常在临床一线学习,才能实现理论知识与临床知识完美结合,不脱节;更要根据学生整体水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以及临床需求制定教学计划,以达到培养综合型医用人才的目的,从而实现医学理论教育的转型。

四、高校医学检验实验教学的转型

医学检验教育不同于检验医学教育,医学检验的教育侧重点应是知识技术实践应用方面,因此,高校的医学检验实验教学是重中之重,实验教学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终体现。医学检验专业本科,主要从事医学实验工作,所以在高校医学检验教育转型中,医学实验教学的转型是重点。(一)高校应重点突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真正的纯理论知识工作是比较少的,多数是实验实践工作,然而实验教学的开展也应以立德为本的教育方针,实验教学中,可以结合每一项不同的实验背景,在实验原理和目的中,融入医学科学家的生平,以及科学家的研究历程,突出医学科学家勤勉、严谨、务真求实的科研态度,不怕苦、不怕累的科研精神,还有救死扶伤的医德,树立学生学习的榜样精神,不是单一地去死记硬背原理等,重点培育学生实验精神。(二)实现基础教学与临床应用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临床意义和应用,高校应根据临床要求适当删减、更新实验内容和器械,实现实验教学形式创新。例如:实验教学内容可以不仅仅依照传统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与分析进行灌注式教学,还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多元化的教学,实验课还可以开展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实验,从而发挥学生的创新学习思维,推动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以达到创新学习的目的。(三)结合医用科学飞速发展,设计出相关的综合型和研究型实。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知识掌握强弱情况进行分组,设计相关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更能让学生知识互补学习。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类型适当进行转型,可以在实验教学加入计算机,生物工程和医学工程等,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能够培养出更高素质,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能够满足医学检验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能拓宽学生就业面,进而实现医学检验教育的转型。

五、结语

医学检验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医学检验;教学;质量控制;意识

随着医疗行业的技术迅速发展,医学检验也日渐走向科学化、自动化。医学检验对疾病的评估、诊断、治疗、预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关系着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1]。在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医生对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大部分需要依据检验结果的具体数值进行决断,对检验质量的严格控制利于疾病的诊疗。教学上加强培养初级检验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应增强其质量控制意识。本文探讨如何在检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质量控制意识。

1.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所学专业,并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检验教学中教师需要清晰的告知学生医学检验工作在医疗服务工作中的重要指导意义。虽然医学检验作为医疗服务的辅助科室,但是检验结果和相关数据直接影响着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判断和治疗,不可掉以轻心。整个检验工作在医疗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若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有所偏差,将会延误患者的疾病治疗,增加病痛的折磨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2.提高专业技能

2.1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随着近年来医疗事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推行,民营诊所及医院大量涌现,给予医学专业学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对医学检验专业提出新的要求。为了节约患者的医疗费用支出,减少资源浪费,很多医院对检验结果通常体现在一张检验报告单上。因此,检验报告单上的内容包括:提出的检验申请、选择的检验项目、标本采集、标本提交、检验操作、结果审核、报告单的填写、存档及发送,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均需严格控制检验质量,保证每个检验项目结果均准确可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对各个检验环节熟悉并按要求熟练操作,避免其他干扰因素影响检验结果,从而保证结果在标准范围内,有医疗指导意义。2.2意识到医学检验的重要意义。目前,医学检验领域的发展拓宽检验方法的渠道,为了保证检验质量,需要对检验人员进行一定职业素养以及职业操守的培训。当确定检验方法后,检验人员则掌控整个操作过程,那么整个操作过程的质量控制问题就掌控在检验人员身上了。因此,对于进行操作的检验人员,需要详细熟悉整个操作的每个环节,对实验中使用的相关仪器能熟练运用,并清晰了解该检验方法的注意事项。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不可一味的对学生讲解理论知识,需要理论结合实践,鼓励学生多动手实验,并对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以及纠正改进。对于实验中应用的相关仪器设备,除了能够熟练掌握应用以外,教师还需向学生灌输保管、保养知识,以便于学生今后工作中运用。2.3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关注质量问题和对质量的把控。对于医学检验的学生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对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需要将实践案例结合理论以便学生对知识更好的理解。为了能对实验教学进行良好的输入,教学方法中应使用实验验证理论知识,以便观察理论知识能否完全应用与实践中[2]。教师进行实验教学前,将需要教学的实验进行提前预习。在对实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放置实验内容的标本,还需要将异于常规的实验标本在教学中进行插入,比如血液检验的工程中:溶血、乳糜血、餐前血、餐后血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作用,并做对比实验。教学中,教师还可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对检验结果的准确度、标准差、变异系数、精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以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其对检验结果质量的控制和验证。总结在医学检验的专业学习与训练过程中,教师在授予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同时,还应灌输学生的质量控制意识,讲解质量对医学检验的重要指导意义以及控制不当带来的后果。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检验数据与结果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及安全之间的重要关联;如果检验结果得不到保障,有可能致使患者贻误最佳治疗时机,轻则使患者承受更大的病痛折磨,则丧失生存机会。因此,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需要准确掌握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方法、加强检验质量的把控、提高个人职业素养、形成良好的医德,从而推动整个医疗事业的发展,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及安全。

参考文献:

[1]薛白.在医学检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检验质量控制意识[j].现代职业教育,2016(27):137.

医学检验知识范文篇3

[关键词]医学检验;资格考试;教学研究

三年制专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医学类实验室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动手能力强、能独立工作的实用技术型人才。医学检验技士资格考试系评估是否为合格专业人才的重要指标,考试内容分为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等4个科目;只有考试通过,获得资格证书方可到各级医疗卫生系统的检验部门上岗工作,即具备岗位的胜任力。资格考试大纲是国家组织临床专家依据现行业的需求和发展制定的,它对高职高专层次教育所“必需、够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有明确的要求,资格考试通过率能比较直观地反映检验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者的专业院系,必须按照资格考试的标准要求培养人才,让学生熟练掌握必须的基础知识、够用的基本技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岗位胜任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一)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不完全匹配、与岗位任职契合度有差异。调研发现,传统的人才培养难以完全适应行业发展—检验技士的上岗需求,学校专业教育面临滞后临床,未完全突出其必须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这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有一定的距离,如课程设置不合理、主干课程与基础课程存在交叉现象,教学大纲与资格考试大纲不一致、在校考核形式与资格考试形式未完全接轨,主干课程学时与历年资格考试真题所占百分比差异大,教学内容与临床相脱节。(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亟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种种原因,“双师型”教学队伍流于形式的较多,仅仅是“考证能力”的体现,而缺乏真正医学检验技术“必需、够用”的临床实践经验及专业实践教学的培训;专任教师队伍比较年轻,临床实践动手能力较弱,缺乏深入的一线工作经历,对专业核心技能的理解不透彻,对岗位“必需、够用”的需求不十分清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的盲目性[1],致使教学不能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与行业需求不相一致;兼职教师聘请是根据课程任务的需求而临时聘请,只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缺乏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体系关于“知识、技能、素质”的深入理解,学校在管理上也有难度。(三)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表面,应变能力差。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不高,学习上的依赖性较强,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专业基础知识薄弱,机械性地学习,缺乏标准化的实践技能追求,动手实践机会少,对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表面,活学活用能力较差,不会举一反三,致使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不足,工作适应周期偏长,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也严重不足。

二、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

组织专任教师深入医院和医学检验所进行广泛调研,邀请校内外专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平台搭建等3个方面的改革。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落实“三个对接”:一是结合现代医学发展的特点,与行业需求相对接;二是将课程内容与检验的职业标准相对接;三是将教学过程与临床的检验过程相对接。不断强化该层次教育“必需、够用”的原则,使原来的教学过程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知识的实用性和职业性,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实践技能差,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三、医学检验专业具体的改革措施与实践成效

(一)紧贴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1.调整优化主干课程。对于主干课程与基础课程重复部分进行整合优化,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增加了“检验仪器分析”课程,还开设了28学时的技能实验课;在检验“工程师”方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毕业实检验专业27周的实习外,还安排了25周的仪器设备维护维修实习。2.修订教学大纲。在以行业发展确定培养方案后,依据国家资格考试《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考试大纲》[2]及临床检验行业需求修订教学大纲,实施“必需、够用”的原则,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将资格考试中的考点作为专业教学中的重点。例如,临床检验基础作为检验专业教学的主干课程,知识点多且零碎,通过对往年资格考试大纲及真题分析研究,多次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据统计,近3年资格考试真题占教学大纲的100%,实现了教学大纲对资格考试内容的全覆盖。3.考试考核与资格考试深度对接。考试考核不仅只有原来的期末理论和实验考试两部分的终结性评价考核,还按照新的教学大纲,将有关内容和历年资格考试真题传至校园网上,增加了线上的自主学习与自主考核;增加了以技能大赛为载体的实践技能考核。以上一系列考核,模拟国家临床医学检验资格考试内容深度进行,使学生提前进入资格考试的模拟。(二)打造一支“技术过硬、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1.“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基本要求较高。专任教师要同时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和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资格证;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大于80%以上;优选专业技能强、专业水平高、职业素养好、稳定性好、热心教学的外聘教师担任专业教学。让他们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的优化和开发。这样既可以使教学更贴近行业发展,贴近社会需求,又可以对校内专任教师起到“传、帮、带”的指导作用,促进专任教师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2.大力推进“挂职锻炼”,让专任教师“走出去”。专任教师每年必须利用寒暑假到校企合作单位、医院检验科等地挂职锻炼1—3个月进行临床技能培养,深入学习岗位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深刻理解行业标准与进展,特别重视对国家检验资格技能考试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再认识、再把握,将所学知识融于教学,使效果更明显,方向感更强,真正实现岗位需要什么,学生就要学什么、教师就会教什么的要求。(三)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改革。1.在实践教学中重视教学方法、手段、模式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传统教学法与案例式教学、tbl教学、线上教学等有机结合起来,实施翻转课堂与微课制作等互动式教学,将以教师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主动学为主、教师为辅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自主、积极学习的能力[3]。2.坚持实验室开放,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资格考试对实践教学的导向作用日益明显,临床检验综合实验室结合国家检验资格考试,遴选出检验专业“必须、够用”的十大核心技术,编制成常用检验技术sop教材,并和企业联合,以技能大赛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师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教学氛围。3.携手育人,订单式培养。实施校企合作是实现产学结合的重要途径,目前,医学检验所———独立实验室是国家近年来大力发展的第三方检验实验室,与其结合是确保医学检验专业教育教学更贴近行业、贴近社会需求、满足受教育者需求、促进学校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有效途径[4]。目前,我校已经与7家医学检验所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以“订单班”和“冠名班”的方式加快实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为新分流的医学检验“工程师”方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企业顶岗实习与传统实习相比,对学生独当一面能力的锻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校企双方通过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以企业运作为主,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5-6],达到了学校、学生、企业、社会四方共赢,真正体现了学有所教、学有所用、学有所去。经过改革,学生普遍认为以上改革有利于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提高,如同学们公认最难的血液学检验,3名抽签选手参加了2018年全国卫生职业院校检验技能大赛,形态学成绩平均分为96.75,学生对毕业后资格考试信心倍增,2016届、2017届毕业生医学检验技士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分别为87.18%和89.47%,较以前有了显著提高。实习单位对我校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操作、临床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职业素质等专业技能方面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认可。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良好的医德医风和端正的工作态度,较好的团结协作和奉献精神等综合素质的满意度达到100%。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坚持“以生为本”,持续深入改革,丰富改革内涵,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为用人单位输送理论知识扎实、基本功过硬、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医学检验人才是专业教学之责。

参考文献

[1]谭敏,涂冰,王宪庆,等.高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6(24):5-7.

[2]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715-774.

[3]张慧.论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检验教育应用中的探索[j].中国卫生产业,2017(33):87-88.

[4]胡淼,马晓娟,马亚琼,等.应用技术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检验技术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6):39-40.

[5]史晶晶,时博,韩永光,等.中药生产企业作为中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评价与实践———以河南中医学院中药专业为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0):30-32.

医学检验知识范文篇4

关键词:检验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师;临床沟通

检验医学是临床医疗人员利用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多学科原理和新兴技术对各种临床标本进行检测分析,从而进行疾病诊断、治疗与监测的综合性学科。检验医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间过渡和融合的桥梁学科,这与影像医学等专业学科有相似之处[1]。随着临床医学学科的迅速发展,检验设备和技术不断更新,检验医学专业进入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临床医学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监测等过程中越来越依赖检验医学。这种新的医学发展背景模式下,就要求对检验医学人员的教育培养要注重临床和检验相关知识的交叉与融合。与此同时,专门负责实验室与临床科室沟通与交流的临床检验医师应运而出[2-3]。检验医师作为连接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最佳桥梁,在推动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沟通协作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两大学科的整合与发展,是临床医学诊疗领域的1个新兴发展模式。本文通过分析检验医师在实验室与临床沟通中发挥的作用,探讨培养与构建以检验医师为导向的实验室与临床沟通模式,旨在呼吁业界提高对检验医师培训发展的重视程度,也希望临床能够接纳检验人员参与临床诊疗工作,共同提高医疗水平和促进医学进步发展。

1实验室与临床沟通不足的现状

从实验室和临床的需求上看存在一定供求矛盾,实验室需要临床做到正确选择、采集和运输标本,而临床对于实验室的需求是提供快速、准确且与临床相关的检验报告。获得准确检验报告的1个完整检验流程,受到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各类因素的制约[4]。有关资料显示,约半数以上的检验误差发生在标本分析前,即检验还未执行就已发生了,暗示实验室与临床沟通不足现状的存在[5]。临床检验实验室每天需要处理大量标本,其标本种类繁杂,包括血液、体液等液体类型标本及组织、粪便等非液体类型标本。其次,标本采集和转运的方式多样,采集时间和方法,采集容器形状和容量各异。再次,标本的前处理和操作方式也不同。临床血液学、临床生物化学和免疫学检测的标本以血液和体液为主,标本处理易于标准化和自动化仪器操作,已经基本实现了实验室自动化。而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受多种复杂因素所限制,其自动化技术应用起步较晚,大多数标本接种和病原学检测仍然离不开传统手工方法[6]。正确采集和处理标本是保证实验室检查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条件,而标本采集主要由临床医护人员执行,但医护人员对诸多复杂的标本采集要求和注意事项不甚了解,这成为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之一。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培训各有侧重,使得实验室与临床沟通具有必要性。纵观目前我国的临床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师培训制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先需要在医学院或医科大学完成医学教育和见实习之后,或继续完成硕士、博士研究生等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培训后,以住院医师的身份在认定的培训基地接受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性规范化培训。首先在医学本科教育阶段,实验诊断学教学时长较短,所学内容有限,很多学生刚刚完成基础医学理论课学习还并未完全进入到临床医学课的学习状态,对医学检验的方法、原理、参考值和临床意义一知半解。其次,在临床见实习和规范化培训阶段,基本都在各临床专业科室进行医疗培训,仅能在临床诊疗工作过程中通过患者诊疗了解检验知识,基本没有机会进入实验室接触检验工作和流程。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也几乎没有理论课或选修课涉及检验医学相关知识。因此,培养既要有较强医疗、教学、科研能力,又精通医学、检验等多学科知识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相反,检验医学专业主要是负责临床检验技师的培训,其侧重于常规检验技术特别是形态学检验,检验仪器、设备性能的维护和使用,检验项目方法学、原理、能力验证、质量控制、分析流程和临床意义的相关培训。检验技师极少有临床见实习经历,基本无接触患者和疾病诊疗的相关经历和临床思维。这一现状造成实验室与临床专业人员在知识理论层面上的不对等,检验人员缺乏“临床意识”和“沟通技巧”,临床人员缺乏“检验意识”[7-8]。在大多数医院,检验科本身属于医技辅助科室,在各医疗机构中的地位、影响力不如临床专业科室。医学检验人员团队以检验技师为主,总体学历偏低,偏重检验技术而临床背景薄弱,大多数检验人员缺乏临床沟通的主动性,面对临床医师和患者的咨询和疑问往往信心不足或不能及时解决临床问题。当对于患者的某个检验结果存在异议时,临床医师时常会抱怨实验室的检测结果不可靠、不准确,而检验科人员常会认为临床医师未正确理解检验结果,两者之间的不信任和隔阂会随之加剧[7]。而具有临床背景的医学生很少会主动到检验科从事检验工作[9],这就加剧了实验室和临床工作衔接和沟通不得力的现状。反之,这种现状也会从医疗、教学与科研整体水平上影响检验医学学科和检验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久而久之也会影响临床医学的进步。

2检验医师参与实验室与临床沟通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医学技术和检验技术的发展,检验医学朝着实验室自动化、检测项目多样化、检查方法快速和标准化方向发展,实验室检查已成为明确患者疾病诊断、监测患者治疗效果和影响患者临床结局的重要医学指标,对临床治疗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在现实工作中,临床医师往往需要掌握大量临床技能和知识因而对检验专业知识疏于了解,迫使临床科室与实验室之间的合作沟通日益频繁。实验室一方面需要向临床快速、全面地提供各类检测数据和信息,一方面指导临床选择检验项目和解读检验结果。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诊断分工的不断细化,就需要一些既具有临床医学专业背景,又具备医学检验相关知识的人员从事临床检验工作,满足临床诊疗和沟通咨询的需求,因此划分出以临床咨询和沟通为目标的临床检验医师岗位。国际化标准组织的《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文件(iso15189)明确指出“医学实验室除对患者的标本进行各种检测外,还要能提供检测结果的解释及实验室所涵盖的内容和范围之内的咨询性服务”[10]。有别于检验技师,检验医师是专科医师,是医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和培训背景必须符合临床医师要求,并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再经医学检验专科培训,其主要职能包括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检验项目,正确采集和运送标本,解释分析检验结果,参与临床疾病诊治会诊和讨论,负责实验室与临床科室沟通与交流[11]。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医师协会已在住院医师分类中设立了检验医师类别,临床检验也已被中国医师协会纳入建立专科医师准入制度的首批试点。检验医师规范化培训已成为医学检验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临床医疗技术水平和人才队伍素质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措施[12]。由于检验医师在教育、培养和资格准入方面与临床医师相似,并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知识,具备临床分析思维,因此更能胜任实验室与临床的沟通工作。

3培养并建立以检验医师导向的实验室与临床沟通模式

尽管检验医师和检验技师从本质上具有区别,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检验医师在科室地位上高于检验技师,或者检验医师不需要从事常规检验工作。相反,检验医师不但要参与和熟悉各项检验工作,还要加强临床专业能力。培养1名合格的检验医师,不仅要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临床沟通能力,而且要注重自身修养和工作责任心的养成,充分发挥其在医、教、研学科中的带头作用。在检验流程监管、项目选择、应用研发及结果解释等方面,建立与培养以检验医师为导向的实验室与临床沟通模式,在医院建设管理、学科技术发展、医学诊疗质量提升等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检验医师需要在检验各个环节中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检验分析前,检验医师既要积极辅助临床的检验申请、病患准备、标本采集、运送、保存、处理和检测,为得到可靠的检验结果给予指导和咨询。正确采集和处理标本是保证实验室检查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前提,检验医师应注意日常临床标本送检所存在的问题,在与临床沟通时将标本采集注意事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将影响标本分析的各种影响因素告知临床人员。在分析中,应规范、督促检验人员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程序,保证检验质量。还需注意分析后质量管理,特别是检验结果结合临床诊断,确认其是否符合临床信息,提出复查意见,对具有诊断意义的报告严格把关、甚至亲自签署。对于与临床不符的检验结果,应及时与临床对话沟通,从临床到实验室的各个环节中查找原因,避免争议和误会的发生,同时也提高临床对实验室的信任。其次,检验医师能够深入理解各种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制订疾病诊断的检验相关路径和项目组合。运用循证医学知识评估各种检验项目,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选择适宜技术与装备,与临床共同制订符合循证医学和临床路径最直接、有效、经济的检验项目和项目组合,协助、指导临床疾病诊治。这要求在检验医师培养和轮转时,严格从事一线检验工作来熟悉检验工作与流程,才能充分掌握和开展各种检测项目并制订疾病诊断方案和路径,根据其满足临床疾病诊治需求的情况适度对项目进行组合和调整。通过参与临床交流,直接解答临床人员对于各类检验项目应用存在的疑惑,如项目的方法学、影响因素、特异度、灵敏度、阴性或阳性预测值等各种概念。此外,通过由检验科编写的临床送检手册,各检验专业组编写的每2月1期“检验通讯”,定期向临床科室发放的检验知识手册,从检验医师的视角对已开展的检验项目进行详细介绍和解读,同时也对系统疾病的检验路径进行分析和总结。再次,检验医师需要明确临床对检验项目的需求,规划和开发新的检验项目并推动其临床应用。随着医学基础研究不断深入,各种医疗技术方法层出不穷,检验医学技术的创新使更多设备和方法应用于临床诊断。正是新的临床需求成为检验医学发展的动力,新的检验技术临床应用是临床诊疗革新的保障。检验医师应及时掌握检验领域最新发展趋势,积极深入临床了解疾病诊疗中存在的困惑,结合实验室所开展的检验项目与临床诊疗的实际情况,推荐、宣传和开展新的检验项目,引进新的仪器设备。通过了解临床疾病诊疗中存在的困惑,与临床科室开展科研合作,拓展检验项目、路径和疾病诊断能力。通过“检验通讯”、科室网络论坛和微信平台等途径,对检验专业的新进展、新技术和新知识向临床和广大患者进行传递和分享,利用现代网络多媒体平台与其积极开展宣传、互动和答疑解惑。最后,检验医师需要参与临床病例会诊,正确解释检验结果,并对临床诊断提出建议。检验医师定期参与临床交班、培训,不断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锻炼临床思维能力,同时也能掌握临床需求。检验医师参与临床会诊、病例讨论,是将被动的沟通转变为主动交流,也是宣传检验项目、标本采集和运送方法、新技术、新方法的最佳时机。在病例讨论前,检验医师通过阅读病历、查看患者、走访主诊医师、汇总临床诊疗和检验信息;在病例讨论中,对各种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协助医护人员对检验报告结果进行深层理解,完成与检验有关问题的技术咨询工作,并指导项目选择和送检,进一步跟踪指导临床诊疗。利用实验室和临床沟通在典型病例诊疗中发挥新突破的契机下,拓展临床和实验室人员思维,也加强双方互相了解与支持,提高临床对与实验室沟通的欢迎、支持力度。

医学检验知识范文篇5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课程整合;新医科

随着精准医疗及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日趋重要。各个高校都在大力促进医学与多学科的交叉融通,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要采用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以学科为主体,以知识点为中心,保持学科的独立性与完整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学科内容相互割裂和碎片化,不利于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系统掌握。同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制由5年减为4年,推行学分制后学时也大为减少,在这些多重因素影响下,再按照以往的课程模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为了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必须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1]。

1实施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目前的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专业必修课程数量过多,选修课偏少,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其次,专业必修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占用学时过多,学生学习负担较重;最后,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相互脱节,学生难以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2]。这是因为传统的课程模式以学科为基础,由于学科知识的发展和学科完整性的需要,导致各门课程的知识越来越多,重复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整合课程是将原来独立的各门课程或各教学环节中有关的教学内容重新组合,减少多余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发挥整合优势[3]。目前国内医学院校中开展课程整合改革的专业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主,其他医学相关专业开展较少。根据国内外医学院校课程模式改革的经验,以器官系统或疾病为中心的模式和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模式是两种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整合模式[2]。针对当前我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本研究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整合,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主要课程内容进行纵向整合和横向整合,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针对不同的专业培养方向建立选课体系,并且配套教学模式、考核方式、教学团队的改革,构建适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整合体系,培养适应新医科背景下社会多元化人才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

2课程整合体系的建立

通过文献查阅、专家咨询等方式初步了解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社会调查、专家咨询等方式分析研究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能力的具体需求信息;通过学生座谈会、个人谈话、毕业生追踪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需求和建议,经过充分调研,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论证修订,优化组合课程内容,初步确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整合的实施方案,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将基础学科与检验学科主要课程内容进行纵向整合,实现从基础医学到检验医学的融合贯通;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主要课程内容进行横向整合,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突出“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将线上与线下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全方位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培养方向进行优化,建立分专业方向培养的选课体系;将考核方式进行整合,建立平时测验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将师资队伍进行整合,组建博学合作的教学团队。具体改革方案见图1。

3课程整合方案的实施

3.1将基础学科与检验学科主要课程内容进行纵向整合,实现从基础医学到检验医学的融合贯通

传统的检验教学模式中,基础医学和检验医学的相近课程是互相脱节的,本研究将基础医学与检验医学的课程进行全方位整合,精简相近课程重复的教学内容,把基础与检验融合在一起,解决了基础教学与检验教学的脱节问题,如医学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检验整合为临床免疫学与检验,医学微生物学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整合为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分别整合为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与检验。整合之后可以压缩控制必修课程学分,力求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3.2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主要课程内容进行横向整合,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临床所涉及的检测项目可覆盖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所有专业课程[4]。因此,本研究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开设一门医学检验技术综合课程,涵盖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内科学、外科学总论、诊断学、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输血学检验等十余门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多个学科的核心课程,构建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课程模式,内容包括“血液系统疾病的实验室诊断”“肝脏相关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等单元模块,使检验教学紧密联系临床实际,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总体综合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运用医学检验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临床实践技能的应用水平,有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对将来继续深造、就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3.3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突出“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坚持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连续3个学期开设检验技能学课程,第一学期主要是医学实验室的基本常识、生物安全培训与演练、心肺复苏急救知识、实验室消防演练等基本技能训练;第二学期主要是对医学检验各个方向的基本认识;第三个学期主要是医学检验专业首要掌握的基本技能,突出“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理念,鼓励学生参加系级、校级、省级等各类检验技能大赛,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构建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在部分专业课程(如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中开设设计性、自主性、综合性实验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成员共同参与,运用已经学习过的专业知识,自主设计实验研究方案和研究内容,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将线上与线下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全方位混合式教学模式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线上”(网络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本研究建设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等各个门类在线开放课程以及3d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 ”的优势,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以课堂为主向课内外结合的转变,推动在线自主学习、在线测试考核、在线质量监控、线下深度学习等广泛应用,构建全方位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3.5将培养方向进行优化,建立分专业方向培养的选课体系

潍坊医学院从2014年开始就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分专业方向培养[5],设立了临床检验技术、病理技术、输血技术3个方向,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在入学两年后对所学专业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进而选择不同的课程模块,科学合理地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学习到高质量的课程,这也是对学分制改革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

3.6将考核方式进行整合,建立平时测验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

传统考核方式为期末考试,一次考试定乾坤,大部分学生在期末考试前进行突击复习,考试结束后,所学内容在脑海中所剩无几。为了督促学生养成平时学习的习惯,本研究建立了每门课程的考试题库,全部录入考试系统,题型主要是客观性试题。根据课程学科特点,每门课程每个学期进行1~3次平时阶段性测验,将课程的平时测验成绩计入总成绩,采用在线考试平台机考方式集中进行。考试时设置为随机出题,每个学生的题目内容和答案顺序均不同,在技术上避免抄袭现象,并且可以电脑自动阅卷,不会增加教师额外教学负担。

3.7将师资队伍进行整合,组建博学合作的教学团队

整合课程对师资素质的要求相对较高[2],不仅要掌握本门学科的系统知识,而且要具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教学组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本研究将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授课经历或临床经验的相关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各个学科通力合作,加大集体备课的执行力度,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沟通,不断提升整合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4结语

为了培养适应新医科背景下社会需要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本研究对课程整合进行了初步探索,建立了基于能力培养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整合体系,加强了学科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希望对同类院校课程整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有可能遇上各种问题,比如目前缺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整合课程的相关教材等,这些问题还需要通过实践和探索来不断完善和解决。

参考文献:

[1]冯泽永.医学院校的课程整合[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2):17-20.

[2]卢凤娟.关于医科院校学分制下课程整合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57-58.

[3]郑军,马建辉,吴雄文,等.医学整合课程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9):7-8.

[4]秦毅,李会强,常成林,等.整合课程体系构建新型检验医学实验教学平台[j].实验室科学,2015,18(3):122-124.

医学检验知识范文篇6

一、我国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发展现状

1.我国检验医学的概述与现状

我国检验医学始于上世界头20年中后期,1924年由北京协和医学院吴宪教授主持的生物化学系开始讲授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内容,并展开一系列的工作,我国检验医学由此发展起来。在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医学与国际医学界交流的加强,我国检验医学得到迅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检验医学发展成熟并赶上世界领先检验医学技术。我国当前检验医学的诊断技术还将面临着许多挑战,检验诊断技术虽然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但检验设备和管理方面还有待改善。尤其是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还没有完全实现交流与合作。我国检验医学当前还存在绝大部分检验设备还依赖进口,自主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的缺陷,出现我国医疗设备基础产业相对薄弱等问题。主要是因为相关扶持政策还不够健全,管理技术和医学创新得不到很好的重视。

2.我国临床医学的概述与现状

近50多年来,随着我国医学和世界医学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临床医学发展迅速,随着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我国临床医学日臻成熟。在临床诊断和临床治疗方面有了不断改进和发展,同时我国临床医学在医疗创新和自主研发方面为我国和世界作出不少贡献。但是当前我国临床医学的医疗设备大部分还靠引进国外医疗设备,自主研发的能力相对薄弱,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尤其是我国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还不够加强,这方面还有待完善管理措施和加强两者的交流与合作。

二、如何加强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交流与合作

医院里检验科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准确、可靠和及时的检验报告,从而给临床医生提供有关诊断依据,便于临床医生对病人的病情作出及时的诊断。如果临床实验室提供的检验报告是不准确的或检验数据不够全面,这将给患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在正常的检查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好检验质量关,相关检验科领导对检验人员必须进行严格管理。此外,检验医生还要加强临床医疗知识方面的研究,并认真听取临床医生的意见和建议,对资历高的临床医师的交流与沟通应更加予以重视[2]。在检验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实践创新的检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的检验工作水平,提高检测技术,达到全方位地給临床医学提供更可靠,更准确,更全面的检验报告,从而提高现代医学的整体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1.检验医学检验人员队伍和检验设备的管理

严格按照检验标准,加强各检验科室人员的管理,对检验过程进行严格的全程监管和控制,医院要建立健全相关检验监管制度和责任制度,加强对检验队伍的建设管理。同时,检验设备要长期保养好,经常对检验设备进行检查和保养,做到检验设备无检验失误,达到极高的准确率,从而保证检验报告的准确度。

2.加强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交流与合作

医学检验知识范文篇7

复合型人才就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能力,在某一个具体方面能出类拔萃的人。在我国医学检验事业发展中,复合型人才需求非常大。目前来看,制约我国医学检验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人才,由于人才的缺乏,医学检验事业就难以稳定发展。对于医学检验工作来看,医学检验专业性较强,涉及内容比较多,要求医学检验人才不仅要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实验诊断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还必须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随着我国医学检验事业的日渐兴起,医学检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要。加大医学检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可以为医学检验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1]。

2医学检验复合型人才培养途径

2.1立足社会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现代社会里,人才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要想将医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就必须立足社会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在医学检验复合型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素质教育,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临床技能、学习技能以及科学方法技能等。只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地落实下去,才能为现代医学检验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2.2持续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所谓校企合作就是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校企合作是医学检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学校应当根据医学检验专业需求,与综合能力强的医院建立合作联盟的关系,安排学生进入医院实习,让学生接触先进的检验设备,积累自己的检验工作经验,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2.3教学观念的转变。随着医学检验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增加,那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符合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需要。传统教学观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对于学生而言,由于自己的作用得不到发挥,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能力就得不到提升[2]。因此,在医学检验教学中,要想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多与学生互动,要彻底摆脱传统的那种说教形式,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3]。同时,在强化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要强化实践,通过实践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2.4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医学检验复合型人才培养中,教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师能力、职业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要想培养出更多的医学检验复合型人才,强化教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4]。针对教师,要强化其能力的培训,安排教师深入医院进行学习,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学校要从医院引进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检验人员担任医学检验专业教师,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检验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了我国医学检验事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医学检验事业取得了加快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面对人才需求日益增大的背景,在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就必须强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明确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强化学生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要强化其实践操纵能力的培训,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推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进而为现代医学检验事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燕琼.复合型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方式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23):297-298.

[2]赵艳华,张文玲.复合型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方式探讨[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4(05):72-73.

[3]徐克前,李登清,龚道科,杨芳丽.多模式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促进医学检验复合型人才培养[j].检验医学教育,2011,18(04):3-4.

医学检验知识范文篇8

1.1研究对象

对2010级5年制检验专业学生进行研究,共计94人。按班级分组,1班46人为研究组,采用pdca循环教学法;2班48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两组均已完成临床核医学、生物化学、检验仪器学、免疫学等科目的学习,具备自学检验核医学知识的能力。

1.2教材

采用李龙主和杜明华主编的《检验核医学》。

1.3方法

1.3.1pdca循环教学法本次试验选择了《检验核医学》中临床应用部分,包括检验医学在内分泌激素类、肿瘤标志物类、心血管系统、肾脏功能、血液系统、细胞因子和药物浓度检测等7个方面的应用。pdca循环教学法第1步为p:主要包括课前分发教学病例、检验报告等临床资料,引导学生在病例和检验报告中发现问题,自主查找资料,对发现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第2步为d:主要包括课堂和实验室中进行交流和分组讨论,10人为一个小组,讨论结束后选出组长轮流发言并详细记录;第3步为c:主要由教师结合检验核医学临床知识对本次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并验证各小组的讨论结果;第4步为a:主要包括即时考核,巩固初学知识,并发放下一次课程学习的案例和检验报告,一个循环结束后进入下一个循环[4]。1.3.2传统教学法采用传统多媒体教学,将检验核医学的知识点融入整个课堂,按教学要求进行理论讲解。课程学习内容与研究组相同。1.3.3考核方法对两组学生均按照平时分占30%和期末考试占70%的方式进行考核。研究组平时成绩按照小组讨论发言的积极性和考勤情况进行打分,对照组按照课堂参与积极性和考勤情况进行计分。期末考试按照试卷100分进行考核。1.3.4学生评价期末考试完后分别对两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就学习积极性和提高自身各种能力的认同度等进行评价[5]。评价分值采用10分制,最优10分,最差0分。学习积极性采用提问次数、讨论发言次数、查阅资料次数和自学时间4项指标。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考试成绩比较

研究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学习积极性比较

从提问次数、讨论发言次数、查阅资料次数和自学时间来看,研究组学习积极性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种教学法提高自身各种能力平均分值

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研究组各项指标平均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医学检验知识范文篇9

1.1研究对象

对2010级5年制检验专业学生进行研究,共计94人。按班级分组,1班46人为研究组,采用pdca循环教学法;2班48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两组均已完成临床核医学、生物化学、检验仪器学、免疫学等科目的学习,具备自学检验核医学知识的能力。

1.2教材

采用李龙主和杜明华主编的《检验核医学》。

1.3方法

1.3.1pdca循环教学法本次试验选择了《检验核医学》中临床应用部分,包括检验医学在内分泌激素类、肿瘤标志物类、心血管系统、肾脏功能、血液系统、细胞因子和药物浓度检测等7个方面的应用。pdca循环教学法第1步为p:主要包括课前分发教学病例、检验报告等临床资料,引导学生在病例和检验报告中发现问题,自主查找资料,对发现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第2步为d:主要包括课堂和实验室中进行交流和分组讨论,10人为一个小组,讨论结束后选出组长轮流发言并详细记录;第3步为c:主要由教师结合检验核医学临床知识对本次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并验证各小组的讨论结果;第4步为a:主要包括即时考核,巩固初学知识,并发放下一次课程学习的案例和检验报告,一个循环结束后进入下一个循环[4]。1.3.2传统教学法采用传统多媒体教学,将检验核医学的知识点融入整个课堂,按教学要求进行理论讲解。课程学习内容与研究组相同。1.3.3考核方法对两组学生均按照平时分占30%和期末考试占70%的方式进行考核。研究组平时成绩按照小组讨论发言的积极性和考勤情况进行打分,对照组按照课堂参与积极性和考勤情况进行计分。期末考试按照试卷100分进行考核。1.3.4学生评价期末考试完后分别对两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就学习积极性和提高自身各种能力的认同度等进行评价[5]。评价分值采用10分制,最优10分,最差0分。学习积极性采用提问次数、讨论发言次数、查阅资料次数和自学时间4项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考试成绩比较

由表1可见,研究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学习积极性比较

从提问次数、讨论发言次数、查阅资料次数和自学时间来看,研究组学习积极性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种教学法提高自身各种能力平均分值

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研究组各项指标平均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医学检验知识范文篇10

关键词:医学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教师专业化;专业发展

通过阅读和学习石伟平、匡瑛主编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相关期刊,了解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趋势。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师是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校本资源。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职业教育教师整体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1]。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有自身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以及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培养制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体现了终身教育的要求。教师专业发展既包括学科专业性发展,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发展。国家不仅对任职教师有规定的学历标准要求,还对教师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有一定要求。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合理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具有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并能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领域的问题。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思想、知识、技能等方面更新、学习和完善的过程[2]。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我国教育实践改革的重要理论,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已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合作者。目前,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全国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努力丰富自身专业知识,提高自身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专业精神。医学检验专业主要通过理化等方法对临床标本进行检验,是一门融合了多种医学知识的学科,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成熟,其在临床医疗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医院检验科的发展日趋标准化、网络化、多样化、高度自动化,医学检验技术也日渐成熟,社会大量需求具有扎实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操作技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3]。教师是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角色,为此,培养具有丰富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临床实践技能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师,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医学技术人才的必要保障。

1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1.1教学工作任务繁重

医学检验专业就业范围广,与医学高职院校相比,医院能提供更好的职业待遇和发展平台。大多数毕业生选择进入医院检验科工作,导致医学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教师资源普遍匮乏。由于师资力量不足,除教学这一基本任务外,专业教师还要从事学生管理或兼职行政工作,工作量较大。此外,学校更加注重对教师科研能力的考核,导致教师投入教学的时间和精力不足。

1.2教师教育能力不足

大部分高职医学院校医学检验教师的职业经历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经过临床检验的相关实践就直接参加专业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临床经验和专业实践能力不足,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工作无法有效开展。此外,由于师资队伍人员不足,教师只能在寒暑假期间提升临床技能水平。但由于教师的学习意愿和耐力不足,加之校企合作医院对专业教师缺乏考核机制,不能形成有效的约束,临床专业实践形同虚设。

1.3对医学高职教育认识不足

医学高职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应由具备相关医学教育背景的教师担任,而大部分医学专业毕业生更愿意选择到以医院为主的医疗机构就业,尤其是学历层次高的研究生,导致医学高职院校的在职教师大多是本科学历。本科教育阶段的教学要求不是很高,医学相关专业知识教育相对浅显,导致教师的专业知识基础较薄弱,对科研缺乏正确认识,无法形成系统的科研知识构架。此外,医学专业专任教师虽然通过了教师资格考试,但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对教育教学没有形成全新理念,在教学技术、课堂管理和教育心理学方面有一定的欠缺。

1.4专业能力发展不均衡

教师的专业能力表现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其中,教学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但由于高职院校更注重对教师科研能力的考核,将教师科研能力与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等挂钩,误导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使专业教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科研上,减少了对教学工作的投入[4]。

1.5偏重于培养学术人才而忽视实践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多元化的需求,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应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紧密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医学检验人才。但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强调原理、方法等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加之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导致学生在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两个方面都不能达到临床工作的实际要求。

1.6缺乏有效的专业发展评价体系

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有效的、持续性的评价手段。医学高职院校教师评价多为终结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侧重于目标达成度,只看到了教学结果,忽略了对教师教育活动的过程性考核,导致教师不能及时进行教学改进和完善,较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手段

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必须提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2.1网络教研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改变传统的教研活动形式,提升教学互动效能,改善教学效果。利用网络互动教研平台、远程双向视频教学系统,实施线上设计、在线研讨、课堂教学、网络评课、录像课展示、教学反思“六步教研法”。网络教研打破了学校区域之间的瓶颈,建立起跨时空的、开放性的互动平台,实现了跨学校、跨区域的线上备课、听课、网络评课及交流,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2培养扎实专业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医学类专业教师在参加教育工作之前虽然接受了本科教育乃至研究生教育,但所学知识停留在理论层次,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加之缺乏师范类专业教师的教学经验,导致其在日常工作中不能将课堂知识有效传授给学生。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医学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制定终身学习的目标,不断更新自己的临床医学相关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临床案例知识引入课堂,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此外,临床上出现了很多新的检测方法和技术,要求专业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临床实践、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学术培训等多种途径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认知库,不断丰富专业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2.3提高临床实践技能,促进教师向“双师型”发展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具有实践性、技术性、综合性强的特点,以实验实训为载体的实践教学尤为重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存在明显不足,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存在学生参与度低、缺乏思考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是关键。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基础技能、应用能力、综合能力三阶段教学模式开展实践教学。当前特色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在力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教师,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操作技能以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这就要求医学检验专业教师定期参加临床实践以提升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5]。医学检验专业教师进入临床一线参加实践学习,走出单一的教学环境,适应复杂、烦琐的临床检测工作,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在承担一定工作任务的同时,不断增强临床工作的责任心及风险意识,实现从教师到临床技师的转化,进而有效促进医学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在临床一线工作期间,专业教师要努力学习科室文化、质量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危急值的管理与实施、服务临床意识等岗位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学习检验的新方法、新技术,了解医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将实践所得的新知识和理念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避免学校教学和临床实践的知识脱节。这既适应了高职检验发展的需求,也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同时在临床实践工作中,教师还可以收集血液、骨髓、脑脊液等体液涂片标本,为日常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素材。

2.4增强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医学高职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升,医学类专业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备受关注,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专业教师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的主力军,增强职业认同感可促进专业教师积极面对教育教学工作和生活,促进临床医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入职初期,要帮助专业教师树立职业理想和目标,加强引导,净化专业教师入职动机,激发专业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热情。在职业适应期,要深化专业教师的角色认知,使其能够很好地在“教师”和“临床技师”两种角色中找准定位与角色互换的契合点。在此阶段,学校要关心专业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及情感方面的需求,通过人性化的帮助,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在职业稳定期,很多教师受年龄、学习力、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缺乏教育教学工作成就感,职业倦怠感加重,对繁重琐碎、周而复始的工作缺乏热情。为此,学校有针对性地帮助专业教师确立新的目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优化教、研、赛奖评优政策,为专业教师提供追求成功和获取好评的平台,促进专业教师的自主创新发展[5]。

2.5提升教、赛能力

通过教学竞赛提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2012年,教育部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定义为医学技术类,将其人才培养目标由“医学高级人才”调整为“应用型人才”。在此背景下,要开展以技能为主线的教学改革,需要对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度调整。转换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提升其教学能力,是实施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基于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原则构建的教学相长的学习交流平台,可通过讲课、竞赛、教学名师的示范性授课等方式较好地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并通过开展专家小组评议,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提供教学改进建议。开展“青蓝工程”结对帮扶,根据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属性,学校安排同教研室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教师开展教学“1 1”帮扶工作,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2.6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高职医学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医学专任教师的重要力量,高职医学教师的“双师型”专业发展之路已成为医学师资建设中亟待关注的问题[7]。相比于高等学院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随着现代医学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国家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对专业教师的要求逐渐提高。“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会严重阻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的高职“双师型”教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更好地感染和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学生获得更强的学习成就感。

2.7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医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尊重患者,学会沟通,提升综合素养。[8]”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医疗服务水平高、适应社会需求的医疗卫生人才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教师的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检验技术人才,作为学生的第一培养人,教师更应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做好言传身教,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医学价值观。

3结语

高职医学院校专业教师的发展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医学高职院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加快专业发展速度,努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医学检验人才,从而有效促进医学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唐智彬,石伟平.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校企联合支持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2):13-15.

[2]郑宏宝.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践行“四真”[j].陕西教育:教学,2021(9):27-28.

[3]祝思路,付玉荣,伊正君.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3):405-407.

[4]张益铭.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阶段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9):27-28.

[5]李林杰.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临床实践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医学检验专业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几点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11-12.

[6]张艳.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发展阶段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19):182-184.

[7]宋志勇,穆亚敏.生态视角下高职医学基础课教师专业发展探析[j].高教学刊,2021,7(26):15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