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培训范文10篇-尊龙凯时最新

时间:2023-12-06 17:18:12

医学培训

医学培训范文篇1

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来到,高考时与的擦肩而过也成为了心中的遗憾。这次有幸作为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一名实习生来到首都,来到海淀医院,迎来为期一年的本科实习阶段的学习,我感到非常荣幸!

虽说离开家上学也有3年多了,但初到,心情激动的同时还是有着些许忐忑与担忧,担心自己能否很好地融入新的环境,能否顺利度过自己的实习生活。但从下火车的那一刻起,海淀医院医教科马向涛主任和黄彦老师细致周到的安排与关怀让我很快打消了疑虑。他们严谨的工作态度,轻松愉快的工作心态,求真务实的工作理念,还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为初来乍到的我上了生动的第一课,也让我对自己在海淀医院未来一年的实习生活充满了信心。

岗前培训是一名临床医学实习生走上实习岗位的必经之路。在为期2天的岗前培训中,我们对海淀医院的历史沿革,组织结构,科室设置等相关信息进行了学习与了解,对常见的问题如相关医疗法规、规章制度、医疗质量、医患关系、安全保卫等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对进入临床实习前如病历书写、院内感染,传染病防治等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从海淀医院李院长,医务处李主任以及马主任、汪老师、董老师等几位领导、老师每一堂耐心的授课中,我们感受到医院从领导到各级科室老师对我们的重视,同时他们也对我们实习生提出了希望与要求,在今后的实习中,我一定会谨记各位老师的教导,努力争取在实习阶段取得优异成绩,顺利完成学业。

医学培训范文篇2

循证医学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又称实证医学,是一种旨在优化诊疗效果、提升诊疗服务水平的医学研究方法[1]。与病理学、解剖学等基础学科相较,目前循证医学尚未被纳入医学本科生培养的常规教学[2]。虽然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代表的部分院校将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合并设为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但循证医学部分的教学仍停留在让学生了解基本概念的层次,缺乏广度和深度。在此背景下,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继续医学教育中补充循证医学相关内容极为重要。住院医师是主治医师之下的初级职称,主要负责完成各项基本医疗工作[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医学人才从理论迈向临床的必经之路。对于全科医师而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般包括理论培训、临床技能培训以及基层医疗卫生实践[4]。近年来,全科医师教育的试点工作稳健实施,在采用不同教学模式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也暴露出临床与科研偏重失衡、全科与专科界限不明[5]等一系列问题。现结合全科医学发展背景及全科医师自身特性,对住院医师循证医学教育的价值和目标进行综述。

1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比较

从教学方式看,传统医学一般采用“经验医学教学模式”[6],在诊疗思维和操作方面,学员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主要依托年长医师的带教以及对国内外指南文件的解读,因而其之后的诊疗思维和操作会表现出相对鲜明且固化的“师承”特点。传统“填鸭式”医学教育过分强调带教教师的权威性,学员自身的存在价值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循证医学教育模式则具备一定的兼容性,可联合巴林特小组教学模式[7]、督导式教学模式[8]、以案例为基础(cbl)的教学模式[9]等其他先进教学范式进行实践,在书本理论知识讲解、临床操作技能培训、医学人文熏陶等方面展现出较好的协同效果。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突出了学员的自主性,鼓励其在有效检索文献资料及研究实证的基础上,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自发研学[10]。通过分析比较不同诊疗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学员可进行由浅入深的独立思考,进而优化调整诊疗策略。从教学思路看,传统医学以疾病为中心,教学时通常按不同的器官、系统及疾病类别划分课时;循证医学则以患者为中心,在关注患者安全与疗效的基础上通过证据评价建立逻辑范式[11]。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了传统医学模式[12],医患关系中患者的尊严及地位受到关注。以患者为中心,即充分进行医患沟通,合理考虑患者需求,在医患双方协作努力下制订更具个性化的医疗方案。无论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命质量还是协调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循证医学相比传统医学都展示出明显的优势。

2全科住院医师循证医学培训价值

2.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循证医学研究项目的开展往往以文献法为主[13],文献资料不仅包括研究者自身单位可查询的数据,也涵盖其他研究者公开发表的实证[14]。在信息全球化的当代,语言不通造成的阅读障碍使地区和地区之间的信息传递仍然存在滞后性,大部分科研人员了解世界范围内的研究进展仍以被动接收信息为主。进行循证医学教育,推动荟萃分析研究,可从侧面促进医师以主动的思想态度获取信息,实现现有研究资料的最大化利用。此外,循证医学研究本身即是将一次文献转化为三次文献的过程,推广循证医学的研究成果,可减少其他研究者的重复劳动和阅读压力,方便其直截了当地获取整合后的信息。考虑到目前医际关系往往局限在院所之内,不同医院间的信息交流较为有限,开展以循证医学为主题的全科医学住院医师继续医学教育,可为住院医师提供有效的交流平台,在个体层面推动科研课题的开展运作,在集体层面促进院所信息的联动互通。二级、三级医院的医师可自上而下地调动一级医院工作者的积极性,为医疗系统注入新活力。一方面,基层全科医师可以从大型医院在职医师处了解医疗动态,学习未掌握的治疗手段,提升个人诊疗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基层全科医师主要服务于社区,受众相对固定,三级医院的医师亦能委托其搜集样本资料或招募试验志愿者,降低了以队列研究为代表的科研项目的实施难度。

2.2提升诊疗服务水平

对住院医师进行循证医学教育,重点在于整合思想的点拨,即“授之以渔”。在过度专科化的医学背景下,目前的诊疗服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5],各个科室的医师往往专精某一器官或系统的诊断或治疗,可能忽视其他系统乃至全身性的症状和疾病。相较于高年资医师,住院医师尚未被经验主义桎梏,此时佐以循证医学培训,加强整合思想教育,或可有效树立全局意识、整体意识,降低其未来工作中误诊漏诊的几率。循证医学以现有的研究实证为支撑,强调将决策最佳化。敦促住院医师用循证医学的思维看待日常工作,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其故步自封的思想惰性,方便其在假设和检验中提升专业水平,进而优化诊疗效果。此外,随着人文关怀在医事活动中不断得到重视,就诊服务的评价指标不再局限于实际的治疗效果,也逐渐涵盖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友善度、理解度、支持度等多维度[16]。住院医师在检验新疗法过程中与患者友好互动,可有效改善患者体验,提高患者对检查手段及治疗措施的依从性,形成“来院患者就诊服务优化—住院医师职业能力提升”的互利共赢与正向激励机制。

2.3推动全科医学建设

继续医学教育是全科医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也是全科医学教育的重点环节。所谓规范化培训,即为树立规矩、明确规范,引导新一代医疗人才走向正确的职业道路。传统概念上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注重医疗工作的参与和临床技能的培训,随着“科研与临床并重”理念被各院校弘扬,近年来,科研能力训练在全科医学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得到关注[17]。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循证医学的价值日益凸显,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补充循证医学相关内容,不仅是促进住院医师能力成长的个体需求,更是推动全科医学建设的宏观策略。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全科医学起步较晚、尚未成熟,但在政策支持的友好环境及社会需求的内在推动下,当前国内的全科医学教育正往系统化、网络化方向迅猛发展[18]。循证医学既是思维理念,又是技术方法;既是医学学科,又是教学模式。将循证医学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推动全科医学建设的必然之举。以循证医学为切入口补全全科医学教育环节,可以为规范化培训的形式、内容、方法打开新思路。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不断发展,叙事医学、精准医学、“双心”医学等概念被提出和实践,随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循证医学教育范式得到妥善建立,其他教学内容可以此为参考引入全科医学继续教育,实现全科医师的全面发展。

3循证医学培训导向

3.1创新与批判意识

鉴于部分住院医师刚刚结束实习阶段,可能尚未完全适应从学生参与者到实际责任人的身份转变,循证医学培训可作为从灌输式教学到自发式研讨的过渡手段。开展继续教育,鼓励住院医师用循证医学的思维看待医疗工作,有利于其树立职业自信,觉醒批判意识[19],从日常医疗工作中总结出过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求突破。受传统思维的误导,部分医师在自主探索科研道路的初级阶段或陷入对“创新”含义的认知误区,即全盘否定过往总结的经验技术,过度怀疑权威专家的指导意见,试图另辟蹊径建立全新的诊疗手段,往往浪费大量时间精力而未能获得有效成果。实际上,循证医学的决策最佳化理念是基于现有的实证对不同方案的诊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进而优化诊疗策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全科医学以人为中心、综合化照顾的典型特征相一致[20]。因此,在进行循证医学教育时引导住院医师形成辩证的意识,对提升其科研水平和工作能力均大有裨益。

3.2检索与整合能力

在大数据时代,科研信息的检索依托知网、万方、pubmed等公开数据库,而信息的处理则借助revman、spss等软件或程序。运用循证医学手段进行荟萃分析对科研人员的信息检索与整合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21]。基于此,对住院医师开展循证医学教育,除思想观念的指引外,也应提供技术层面的指导和帮助,提升其数据处理能力。传统意义上的检索即指输入主题、关键词、摘要等检索条件从数据库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及材料,是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的必要前提。通过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前期锻炼,住院医师基本都能通过构建检索式完成更为精准的文献检索。然而,和一般研究相比,循证医学研究需要纳入更多高质量的文献,项目开展者往往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进行文献筛选。在此背景下,将以python为典型的编程语言纳入科研辅助工具得到提倡[22]。不管是在数秒时间内对公开数据库的文章进行批量定位下载及引证关系的追溯,抑或是通过开源的函数功能协同spss等系统进行数据分析,都可大大缩短数据筛选和统计处理的时间。

3.3组织与协作精神

与主治医师相比,住院医师工作经验相对较少,人脉资源亦相对薄弱,难以作为核心骨干组建一支大型团队进行复杂课题的现场研究。而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医学诊疗方法,循证医学以文献法即文献回顾为主要研究手段,对课题组成员“求质不求量”,更注重小型团队内部的有效合作。对住院医师进行循证医学教育,鼓励其开展循证项目研究,可培养组织能力和协作精神。从课题拟定、文献筛选、质量评价、数据录入、统计分析到最终的论文成稿与项目结题,各个环节的完成与衔接既需要团队成员默契配合、高效工作,更要依托团队队长的协调。当存在调配不合理、任务不明确、要求不详细等漏洞时,可能出现纳入的文献重复、缺失、同质性差等问题,进而拖延整体完成进度,甚至加剧团队内部矛盾。对住院医师进行循证医学教育时,可适当训练其协调能力,同时以教学案例为模型让住院医师了解组织循证医学研究应经历的步骤、注意的细节,从而引导其规避未来科研活动中的相关问题。

4目前存在的问题

4.1师资力量薄弱

全科住院医师规培中循证医学教学对授课人的水平提出了一定要求,要求其既具备全科医学的知识背景,又掌握循证医学的统计方法。鉴于国内接受过完整全科医学和循证医学教育的带教师资较为紧缺[23],在合适的情况下,可招募高年资全科医师和有科研经验的公共卫生领域专家组建联合教学团队,前者负责整合医学思想论的点拨,后者负责循证医学方法论的指导,双方将全科医学的研究热点与循证医学的常用方法结合以完善相关教学方案和教学设计。目前国内尚无全科医学循证教育的系统著作,针对全科住院医师的循证医学教育主要依托以循证医学为单一主题的医学教材或网络课程开展,如刘续宝主编的《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为贴合全科思想、确保教学质量,教学团队可向在培的住院医师发放自编讲义,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此外,各个教研单位亦可在全科医学平台上进行资料共享,通过参考其他团队的教学案例反思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思路。

4.2学员水平参差不齐

同一院所或地区的全科住院医师往往来自不同背景的本科院校,在进行规范化培训前对循证医学的已有认知和掌握程度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统一授课的教学质量不能保证。在正式开展循证医学培训前,带教团队可通过测验或问卷调查等形式预先了解相关情况以调整教学安排。当学员间掌握水平梯度较大时,可以实施小班教学、分层教学,有利于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对于已经掌握循证医学的全科住院医师,可鼓励其参与帮扶计划,作为助教向进度落后的学员传授学习经验,实现共同进步。对于不同教学进度的在培学员,应明确其阶段目标和终末目标,通过考核检查其掌握水平和进步程度。有别于以生理学为典型的基础学科通常按照选择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等经典题型组织命题,循证医学培训的考核形式更加多样化,学员的情况、在解决案例中的参与情况等均可作为评价指标。考核的实际意义是让在培学员认识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促使其牢固掌握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而不拘泥于纸质考试形式或推行唯分数论,影响学员的学习热情。

4.3理论与实践割裂

作为一门思想内涵与研究方法并重的学科,循证医学本身即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但受教学课时或教学方案的限制,国内部分单位在对全科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时会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割裂。重理论轻实践的结果是课程结束后全科医生仍未完成理论和操作的双向转化,难以熟练地将循证医学的思想和方法运用于常规诊疗及科研课题中。为从根源上解决理论与实践割裂的问题,应合理安排教学课时,适当调整知行占比,给在培学员更多亲身实践的机会和时间,提高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在培训总时长的相对比重,有助于其认识和反思循证思想在全科医学中的运作路径,将循证医学融入自身的诊疗习惯和科研思维[24],形成个性化的循证医学应用模式,从而体现出规范化培训的价值。

5展望

全科医学的迅猛发展对全科医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补充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项目和内容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循证医学既是思维理念又是技术方法,开展全科医师循证医学培训符合提升个人能力与完善学科建设的双重需求,应以创新与批判意识、检索与整合能力、组织与协作精神为目标实施教学工作。虽然目前循证医学教育仍需解决一系列问题,但在cbl等其他先进教学模式的协同配合下,循证医学教育在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必将展示出更好的效果。此外,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建立循证医学的教育范式,亦有助于为叙事医学、精准医学等概念的引入提供参考,实现全科医师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艳,刘佳,赵兰,等.教师教育领域的循证实践:价值与挑战[j].教师教育研究,2020,32(6):1-7.

[2]张凤,武志远,何电,等.循证医学课程基础和临床联合教学模式建设[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6):455-457.

[3]沈晖,唐慧,耿庆山.国内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的比较及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7):863-868.

[4]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补充修订建议(针对2019年修订版)[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21,19(2):99-101.

[5]姜礼红,孟佳,王秋军,等.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带教模式的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9):88-91.

[6]袁敬,朱唯玮,李芋亭,等.加强教学基地医院教学质量的思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3):74-77.

[7]刘婵,许琰,罗荧荃,等.巴林特小组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实践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1):3858-3862.

[8]田颖,张之尧,陈文明.督导式门诊教学在全科医师血液科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9):2380-2383.

[9]王良君.seminarcbl pbl教学模式在全科医学概论社区见习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92-94.

医学培训范文篇3

关键词:康复医学;临床培训;pbl教学法;理论考核;技能考核

康复医学是临床上新兴的医学,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和临床医学合称为“四大医学”,主要工作是消除和减轻患者的各种功能障碍,对人体功能缺失进行弥补和重建,以此提高人各方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1]。康复医学包括功能障碍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等多个环节,常用手段有运动疗法、言语疗法与作业疗法等,组成了现代康复医学的框架[2]。基层卫生院全科转岗培训的过程中,会涉及康复医学培训,选择一种有效、便于转岗医护人员接受的教学方法是培训前的重点工作内容,直接关系到培训的整体效率与质量,同时也关乎到参与培训人员是否能够获得足够的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3]。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材和培训大纲为主,教学的主动权全部掌握在带教人员的手中,没有考虑到转岗医护人员的实际学习情况、接受程度,教学进度与培训人员学习进度不相符,教学内容单调且脱离实际,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实践性,使得整体的康复医学教学质量不高,没有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4]。pbl教学法即问题学习法,将其运用在基层卫生院全科转岗的康复医学培训中,可以围绕真实的临床病例开展教学活动,以问题为导向落实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演示和指导,突出培训人员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5]。另外,pbl教学法可以提高培训人员的自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等,并且可以实现标准化的教学质量管理,方便管理培训人员,提高教学质量[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基层卫生院全科转岗培训人员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培训人员数量35名,培训开展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采取随机分组法将35名培训人员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纳入17名培训人员,其中男8人,女9人,年龄25~42岁,平均(32.63±2.05)岁,学历:本科及以上5人、大专6人、中专6人。另一组为实践组纳入18名培训人员,其中男10人,女8人,年龄26~43岁,平均(31.58±2.10)岁,学历:本科及以上7人、大专7人、中专4人。两组培训人员的性别组成、年龄结构、学历水平等基本资料相比未见明显性差异,组间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康复医学培训选择传统教学法,由带教老师按照培训大纲,结合临床病例进行康复医学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带教老师为中心,从康复医学专科出发,由带教老师为培训人员依次讲解康复医学中涉及的各个理论知识点,要求学生随堂记笔记,并定期进行课堂考试,评价每个教学阶段的效果。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康复医学教学任务,带教老师都需要从临床病例中选出相应的病例进行实践教学,例如可带领培训人员进行病房查房、查体、问诊,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做出功能障碍评价、给出康复训练建议等,带教老师需全程观察培训人员的表现并给予打分,同时在适当的时机向培训人员提出康复医学临床运用的问题,引导培训人员思考和讨论,找到问题答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1.2.2实践组实践组培训人员接受pbl教学法,教学流程为:①明确教学目标:带教老师需要在培训活动开始前对本次教学的目标进行明确,需要根据培训大纲的要求去收集与康复医学培训相关的资料,并结合以往的培训经验、临床工作经验找到康复医学实践运用中常遇到的问题,将其作为培训的主要方向与重点内容,提前准备好pbl教学法运用时所要提出的问题,设计好提问方式、循证路径以及教学模式。②提出问题:康复医学培训开始以后,带教老师需及时向培训人员进行提问,将准备好的问题下发给每个人,要求其按照培训大纲进行预习,同时可以利用书籍、网络等多渠道去收集文献和查找有关资料,为问题解答寻找足够多的证据。培训人员在预习和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可以对康复医学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且初步了解到康复医学的涉及范围、运用情况以及国内外的发展趋势等,为后面的培训活动开展奠定了好的基础。③解决问题:正式的培训活动开展以后,带教老师首先需要让培训人员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整理好的问题答案展示出来,并进行记录,然后引导培训人员之间互相评价、讨论和纠错,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互相说服,增加培训过程中的互动,促进知识交换。最后由带教老师进行问题总结,指出培训人员普遍会犯的错误,并明确错误根源,及时纠正,帮助培训人员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答案。通过问题解决可以将康复医学培训的具体内容与临床真实病例联系起来,引导培训人员进入到真实的临床情境中,围绕问题展开专项学习,学着运用康复医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提高教学有效性。④将培训人员分成若干小组,选出一个组长,根据转岗后的工作职责为其设定相应的实践工作,参与到康复医学临床医护工作中,负责患者的整个康复疗程,在实践中学会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康复医学的具体工作内容、诊疗特点、评估标准、康复计划设计原则等,提高培训人员的技能水平,加快培训人员融入康复医学临床工作中,尽快适应自己新的岗位。

1.3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理论考核成绩、技能考核成绩。理论考核包括康复医学基础知识、护理常识、心理干预、功能评价等,技能考核项目为临床工作表现情况、工作态度、专业技能运用水平等。满分均为100分。使用自制调查问卷向培训人员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教学满意度评定项目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带教老师态度等。满分100分,85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0~85分为一般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得到的数据全部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达,并进行t检验判定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使用数(率)的形式代表,用卡方检验判定统计学意义,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考核成绩比较实践组培训人员的理论考核成绩与技能考核成绩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优势,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2.2两组对教学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培训人员对教学的满意度为94.44%,相比于对照组满意度64.71%存在明显差异,组间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3讨论

康复医学在我国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在临床上的运用时间也比较短,理论与经验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要想做好临床诊疗,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提高临床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以此促进康复医学的运用不断发展,探索新的运用领域[7]。对于基层卫生院全科转岗人员的康复医学培训而言,由于培训人员的学历水平差异、工作年限不同、学习能力有限等,在进行培训上不适合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且对培训人员的要求比较高,不仅需要其掌握丰富的康复医学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其可以根据临床病例合理运用康复医学知识与技能去帮助患者进行功能康复,帮助患者恢复健康[8]。尤其是近年来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康复医学的实际运用逐渐广泛,对于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多,对康复医学的培训教学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9]。康复医学的实践性比较强,涉及的专科知识比较多,因此在具体工作中要求医护人员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恢复效果等[10]。并且对患者进行准确的功能障碍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传统教学法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培训人员学习主动性不足,同时限制了培训人员的思维与创造力,并且理论与实践容易出现脱节,不利于康复医学的教学[11]。pbl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在诸多教学领域中都有应用,将其运用在康复医学培训中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12]。pbl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围绕具体问题开展教学,由带教老师根据康复医学的培训大纲选择问题并提出问题,引导培训人员一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求他们利用书籍、咨询学者、网络资料等寻找各种有关于问题的证据,总结证据后得出最终的问题答案[13-14]。pbl教学法将培训人员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并且开发了他们的思维与创造力,同时可以通过相互讨论、实践论证等方式去评价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与合理,提高康复医学培训的整体质量[15]。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理论考核成绩与技能考核成绩相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教学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满意度为94.44%,相比于对照组满意度64.71%差异显著,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康复医学培训中运用pbl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培训人员的理论考核成绩与技能考核成绩都有明显提高,并且对教学满意度比较高,可以在临床专科培训中予以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杜绒贵,赵琳蕾,梁红.pbl教学法在老年病康复带教中的应用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08):135-137.

[2]张伟,邓艳.pbl教学法在核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效果观察[j].教育教学论坛,2020(30):292-293.

[3]冯虹,吴鸣,倪朝民,等.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在康复治疗学本科生与专科生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差异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0,35(02):205-207.

[4]袁华,牟翔,赵晨光,等.pbl结合cbl教学法在康复治疗专业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34(09):1077-1079.

[5]陈诚,杨蓓琳,陈雪飞.pbl教学模式在医生培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09):7-8.

[6]于庆,杨雪,陈述.多元联合教学模式在康复医学实践教学中的探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07):159-160.

[7]陈洁,王延峰,寇毅.pbl教学法在全科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02):27-28.

[8]樊留博,田瑛,王仲苔,等.基于pbl教学法在康复医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8,16(06):662-664.

[9]石荣艳,李芳,韩梅.pbl教学模式应用于康复科实习康复治疗师培训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32):24-26.

[10]张丽,赵占波,瓮长水.国内康复专业课程教学中pbl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8,17(04):349-355.

[11]吴鸣,孙业桓,倪朝民,等.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法在运动性失语症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7,32(03):329-331.

[12]乔鸿飞,雷晓辉,马奔,等.多元联合教学模式在康复医学实践教学中的探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06):973-975.

[13]樊巍,代菁,肖露,等.pbl教学法在康复治疗专业实习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8):5275-5277.

[14]赵凯,高晓平,陈和木,等.pbl-cp联合教学法在康复医学人才培养实习带教中的应用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10(10):87-89.

医学培训范文篇4

1加强医学人文培养及应急突发情况处理能力

美国继续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将住院医师的核心能力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病患照顾能力、医学知识、临床工作中学习与提高、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职业精神和在医疗系统中的执行能力。在参与医院统一岗前医德培训后,再并结合医学影像中心具体情况,对造影剂过敏反应处理及危急值报告登记制度、心肺复苏及危重症患者抢救等进行专人培训,要求每位学员实际操作与演练,并打分考核。通过以上培训加强学员医德素养及职业道德建设,同时提高应急突发情况处理能力,为以后培训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制定科学轮转制度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已深入推进。基于医院在本地区学术地位,规陪人员较多,有单位职工、外单位人员以及应届医学毕业生,不同来源学学员基础参差不齐。为了提高培训成效,必须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对于医学影像专业规范化培训的学员,需要在各专业组按照培训手册时间安排进行学习实践。除了日常报告书写外,还要求学习x线、ct、mri操作和成像原理及放射防护,并根据学科特点特安排以器官、系统的ct三维重建技术,包括骨关节系统ct图像三维后处理、肺小结节三维重建、结肠低张造影、冠状动脉等大血管成像等。带教导师根据学员在技能操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做出一对一指导,并基于部分外单位学员学习重点,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轮转安排。

3基于专科细化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

近年来,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五年制医学影像本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其优势在于对临床影像理论进行充分整合,并能对同一类疾病提供不同影像学检查方式进行横向比较,有利于分析病变及总结特征性影像征象,便于诊断与鉴别诊断,并能为临床提供最合理检查方式。2012年吉林市中心医院为适应国际化大趋势,进行人力资源整合,将影像中心分为头颈脊柱五官组、胸部骨肌肉组、腹部专业组、冠脉血管组,并以此将住陪学员按照各专业组进行专业、系统地培训。通过各亚专科横向联合、纵向深入梳理与完善,使之建立起整体、科学、综合的理论体系,提高岗位胜任力。3.1各专科导师定期进行三基培训。刚进入规范化培训的影像专业学员,往往理论知识与临床应用脱轨,给带教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与挑战。因此有必要细化培训方案,做到针对临床实践应用的授课模式。基地影像中心设有专职规培秘书进行排班管理,每周一安排一名带教导师轮流讲课1h。按照本科室五个亚专业组进行循环讲授,对常见疾病从病因、临床查体、实验室检查、影像表现及特征性影像征象、诊断和鉴别诊断等进行全面讲解,帮助学员短期内有的放矢地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完成影像诊断实践。3.2基于pacs系统,将三基培训理论与专科细化实际病例联合应用按基地轮转计划,对于学员均有在pacs网进行临床病例书写要求。并细化地体现到规培轮转手册里,每一个系统、每一个器官需要多少例报告书写,均有数目上的具体要求。由代教导师进行审核,由专人负责定期抽查每位学员书写诊断报告,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员及导师,作为年终优秀导师、优秀学员评比的重要参考。通过规范日常影像诊断报告书写与督促机制的建立,使学员从理论了解到熟悉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病史、影像主要表现及典型征象、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有效提高了住院医师诊断水平与临床思维能力。3.3参与早读片疑难、典型病例学习讨论。每周二至周五早晨8—9点进行1~2种疾病早读片病例汇报,由科室秘书对规培学员进行统一排班管理。要求学员选取当前所在专业组典型或疑难病例进行病例汇报,并提前1天通知汇报病例住院号或检查号,便于其余学员与带教导师提前预习与查阅资料。第2天汇报人员对所选病例采用pacs网进行现场解读和分析,其余住院医师轮流发言,针对病例提出自己分析思路、诊断意见与鉴别诊断等,再由带教导师通过现场进行解读与分析。通过学员回答与反馈,导师进行针对性提问,并理论联病例实际,分析与解读影像诊断中存在诸多“同影异病”和“同病异影”病理征象。同时学员提出疑难困惑问题,导师进行一一解答,最后汇报人用ppt形式集中展示已查阅的资料,早读片参与人员共同学习、探讨。通过病例汇报使日常教学过程中较难理解或抽象的问题客观化、具体化,学员提问-导师解答,导师提问-学员解答,双向交流模式,明显提高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获取知识能力,以及学员的基础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而且导师在答疑解惑中要不断查阅资料与病例总结,对导师业务素养提出较高要求,也是一种激励导师学习进取的机制,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4导师制应用于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培训中的教学实践

医学培训范文篇5

关键词:超声;住院医师;超声报告

质量控制评分系统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已在全国医学院校陆续展开,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经培养出许多综合素质强、临床技能优秀的住院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的积极作用已初现端倪[1]。超声医学科轮转实践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不可忽视的一大环节,无论是医学影像专业的住院医师还是临床专业的专业医师都应当具备超声医学科轮转实践经验。

一、超声医学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超声诊断和报告书写中的常见问题

我们将我院超声医学科2016年9月—2017年8月期间的超声报告及临床诊断、复查对比及穿刺或手术病理结果随访并进行归纳整理,发现超声医学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在超声诊断操作和报告书写中的常见问题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未仔细核对检查申请单,致病人信息不一致或检查部位错误,导致较严重错误。(2)超声报告书写不规范,不符合超声基本术语要求,或误用放射诊断术语描述超声图像。(3)报告书写不认真,将某些脏器如胆囊、肾脏、甲状腺等已手术切除者,仍在报告中按正常器官描述。(4)图像存储数量偏少,未留存重要阳性或阴性图像致漏诊或错诊发生。(5)仪器调节不正确致使留图不标准美观,或诊断及测量结果出现偏差。(6)报告错别字较多,测量单位书写错误,致使语句不通顺或前后不符,甚至导致临床医生对病情判断出现较大出入。

二、原因分析

1.超声医学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的超声理论实践水平不足影响操作及诊断水平。超声医学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大都是刚刚离开医学院,对于影像医学尤其是超声医学的认识很少,超声医学又仅占医学影像学教材的很少一部分章节,对于超声诊断的实际操作缺乏实质性的体验,超声医学专业住院医师在刚进行超声科轮转时也十分生疏,对于非超声医学专业或非医学影像专业的住院医师而言难度更大。超声图像是探头声束方向上的脏器切面,手法不同所得的脏器切面也不同,不如x片、ct等放射学图像直观,也缺乏统一标准,初学者容易手法不到位、留图较少或图像不标准,导致诊断出现失误。不同于放射影像学,超声医学的仪器操作和疾病诊断由同一医师完成,这就要求医生既要会看图像,又要会调节仪器,初学者接触超声设备时间短,仪器使用调节不当就会导致留图不标准、诊断出现偏差。超声医学依靠声波发射及接收进行影像诊断,有其专用的影像学术语,如“回声”“频谱”等,放射科则使用如“密度”“显影”等,初学者容易混淆导致报告书写不规范。2.超声医学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诊断及报告书写不熟练不细致以致错误发生。超声医学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由于对超声图像熟悉程度不高,同时操作不熟练,进行甲状腺、乳腺、肾脏等左右对称器官的检查操作时,容易在跟报告记录者交流时出现口误或自己书写时产生左右混淆的错误,如果留图上无体表标记也难以核对正确与否,从而导致报告最终出现左右不分的严重错误。超声图像的分辨率较高,测量可精确到毫米级别,初学者书写报告时不细致或对测量精确度认识不足,会导致测量单位书写错误,因此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给临床诊断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综合三甲医院的门诊住院病人量多,超声医学科工作量过大,医生在实际操作时所能给予患者的扫查、诊断时间有限[2],加上诊断过程中经常受到病人的询问致使注意力分散导致留图不足、诊断错漏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报告记录者或操作者本人书写报告时在电脑上打字过快,少数人语文水平不高等原因也常容易出现一些错别字、白字错误。

三、超声报告质量评分系统在超声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运用

1.建立超声报告质量评分系统。将超声报告结果评价分为报告质量和图像质量两个部分,每部分设为不合格、合格、优秀三个等级。各等级评分条款如下:报告质量不合格———(1)未核对病人信息,致病人身份错误;(2)未按照申请单要求检查对应部位;(3)未复习既往报告或询问病史致检查结果前后不一致;(4)检查不仔细致漏诊较大病灶;(5)所查脏器已手术切除仍描述正常;(6)单位错误;(7)方位错误。报告质量合格———(1)未按照报告系统既有模版描写;(2)超声描述不规范;(3)超声描述与留图不符合;(4)超声诊断不规范;(5)条理不正确;(6)排版错误;(7)字词错误。报告质量优秀———未出现以上各种问题。图像质量不合格———(1)未储存重大阳性图像;(2)存图无标识且图像无法辨识左右。图像质量合格———(1)未储存重要阴性图像;(2)图像标识不准确;(3)探头及仪器预设不正确;(4)b模式参数调节不正确;(5)pw参数调节不正确;(6)cdfi参数调节不正确。图像质量优秀———未出现以上各种问题[3]。2.对超声医学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的超声报告定期进行质量打分,总结指正。由高年资主治医师或主任级别医师组成超声医学科质量控制小组,每天安排一个班次,对超声住院医师的报告进行检查。每次由电脑随机抽查50份超声报告,质控医生根据报告和图像质量进行打分,对照超声报告质量评分系统的各项条款进行比对,将每份超声报告按照报告和图像的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在超声报告质量评分系统存档,每月月末总结。同时根据临床医学院的住院医师培养计划,我们对第一年轮转的超声住院医师安排了一对一的带教老师跟班学习,对超声医学住院医师进行培养、指导和考核。每名轮转医生都会在具备带教资格老师的指导下按正确的思维规律进行诊断思维,学习超声检查方法和报告书写[4]。

四、取得的效果

超声报告质量评分系统的运用使质量控制全面实施于整个超声诊断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超声科规陪医师在轮转的过程中需要学会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会使用会调节,为以后的日常工作打好基础;超声图像质量评分系统的应用使得超声诊断留图有据可依,帮助超声科轮转医生按照规范留存超声图像,操作手法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标准美观的图像也更有利于病人得到准确的诊断。超声医学科带教老师根据所带规陪医师的每月质量打分总结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带教成效,使得规培医师的超声操作水平和诊断思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综上所述,超声报告质量评分系统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超声医学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的报告质量和诊断水平,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赵玉荣,董文兵,李伟.浅谈新形势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几点体会[j].继续医学育,2016,320(7):13-14.

[2]孙大峰,何瑾,施春雷,等.“三长一短”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现代医院管理,2009,7(3):29-31.

[3]王子真,吴新淮,陆海容.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质量控制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3,10(8):37-38.

医学培训范文篇6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文教育;临床实践

医学是不同于其他专业的一门具有专业性、人本性、艺术性的科学,是集“自然-人文-社会”于一身的学科。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强健身心的不断追求和向往,新时期对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民对医疗的需求不仅仅只是身体上的“治疗”,更多的是追求身心的“治愈”,由此,“医学人文”这一概念逐渐走进医务工作者的视野。医学人文是指将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人文价值融于医学实践,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保障医者践行博爱、尊重和关怀的行医准则[1],而其教育则是培养和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住院医师,顾名思义就是住在医院里随时待命的医师,他们是医学生锻炼成为真正临床医师的重要角色担当,是我国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属于毕业后医学教育的范畴之一,是指医学生在结束院校学习后开始进入临床见习的医学实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主要是指由国家通过认定,取得培养住院医师资格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综合医院。培训基地内符合国家要求的临床科室同时申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即内外妇儿等各临床专科培训基地。住院医师要完成系统性、规范性培训,进入临床工作必须要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完成2-3年的住培训练,这是其医学生涯的重要起点,也是其必经阶段。国家也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工作的临床医师作为住培工作开展的最终目标[2]。

2住培阶段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当住院医师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医生进入临床工作后,面对相对匮乏的医疗资源、复杂的疑难杂症、紧张的医患关系时,仅具备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其还需要有崇高的职业观、良好的医德、人际沟通以及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人文知识予以支撑。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肺炎卷席全国,波及全球。打响战疫的第一刻,全国四万多名医务工作者身披战袍毫不犹豫主动请缨奔赴战场,秉承着“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驰援湖北,为全国乃至全球人民用生命上了生动的一课。“医者仁心”,我们培养的医生从来都不应该是只会开药做手术的机器,他们应该是一群仁爱慈悲、懂得感同身受的可爱可敬之人。因此,作为医学生培养起点的国家各住培基地应该以肺炎疫情防控为契机,重新回归医学人文教育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的重要地位。

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文教育面临的困境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于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视,住院医师的人文素质教育也被广泛重视起来。但是,从适应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的要求来看,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距离其应当承担的责任仍有较大的差距。3.1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足。人文素质的培养不是先天生成的,其主要是由后期教育、个人成长、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不断积累而成的。然而,当前培训基地大多数带教老师还处于传统认知当中,认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医学伦理、医学心理学、医学哲学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而未真正将以患者为中心、尊重医学、服务患者、敬重生命的人文医学观带入到日常临床教学实践当中[3]。所以,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对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将人文精神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培育住院医师的责任意识、职业精神和价值观念。培训基地带教老师作为住院医师在住培阶段的引路人,其在人文素质教育层面认识的不到位,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认知上的偏差,如何使得医学人文教育获得应有的尊重,让医学生成长为一个有温度的住院医师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3.2医学人文知识基础薄弱。国内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着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一方面,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比较低,平均约为7.45%,而国外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占比以美国、德国为例,多达20-25%[3]。另一方面,以我院其中一类住院医师(专业型研究生)来说,学校在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卫生法学、医学史等课程的设置上占比极少,有些课程甚至没有开展。相较于国外医学教育体系,我国无论是从人文课程设置时长上还是开设课程种类上都远低于国际水平。由于课程设置占比低种类少,直接导致大多数住院医师在进入临床实践之前缺乏相关的医学人文知识储备。人文知识看似无形,实则价值无穷,它虽然不能产生可见的经济效益,但却是住院医师在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沟通的基础。医学生进入临床后,其主要精力基本全部放在了专业技能的学习上,将原本薄弱的理论知识逐渐淡忘,从而导致在临床工作时不能及时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带来很多本可避免的沟通问题[4]。3.3培训基地教学形式单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在培养的过程中往往因为临床工作的需要而减少或忽略了一些自以为不必要的学习内容,例如沟通技巧、患者心理学、卫生法学等。一方面,离开学校投身到教学医院临床科室轮转学习的住院医师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深度学习;另一方面,各培训专业基地受临床业务量的限制,无法更多的召集学生集中起来深入教学,更不必说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开课程学习。住培基地的不重视、各临床专业基地的受限性直接导致人文教育内容欠缺且多以讲座等直接灌输的形式开展,授课内容也仅局限于一般性常识的讲解,教学形式单一且效果不好[5]。因此,住院医师并未能从填鸭式的授课当中吸取心得体会并运用到日常实践当中。3.4考核和评价机制欠缺。根据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和细则,提到“培训结束时,住院医师要能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由于这方面考核难以量化,直接导致我国大多数培训基地在具体考评细则中未对其进行实质要求[6]。意识薄弱、临床工作繁忙,带教老师在住培学员出科考的过程中容易忽略人文相关知识的考核评价。此外,国家在对住培基地进行抽检时也未对人文教育这一方面提出强制性建设规定,这也使得住培基地相关职能部门不重视。培训基地缺乏相关人文知识整体考核的统筹安排,没有强硬的考评机制加以支撑,很难在行为上约束住院医师积极投身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

4我院回归住院医师人文教育的路径探索

医学人文教育是提升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我院作为首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目前在培人员600余人。2020年初在院领导的重视下成立医学人文教育工作小组,针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欠缺加大力度推进落实。4.1共筑合力,重新定位人文素质教育。回归医学教育人本化、人文化的过程中要各方面形成合力,不单单只是认准住院医师这一方进行加强,我院以住培导师、带教老师为抓手及时调整传统“重实用轻人文”的认知大环境。在院领导的重视下,医学人文教育工作小组积极组织开展“百家讲坛”、“名医讲堂”等系列医学人文交流讲座,通过不同主题知识宣讲加强师资带教人文知识的综合学习。建立住院医师学业导师与德政导师“双师联动”育人机制,实行导师申请上岗制度,打破导师终身制,上岗与师德师风挂钩。引领突出榜样力量,建立典型示范激励机制,表彰年度优秀导师、优秀专业基地,评选最喜爱带教老师。积极开展住院医师“第二课堂”活动,开拓学员视野,促使全院形成求真务实、奋进向上的优良学风。4.2贯穿始终,强化住院医师基础知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任何内涵修养的形成都离不开理论知识的积累,人文素养的培养亦是如此。因此,我院住院医师在进入临床学习时,教育培训部要求各专业基地要将涉及本专业领域的相关内容包括可能涉及的医疗纠纷处理、患者常见问题沟通技巧、医学伦理、科室特色人文关怀等融进入科教育之中,不断更新住院医师相关知识储备。加大补贴力度,对各专业基地定期举行茶话会、团建活动给予资金支持,一方面带动了专业基地积极性,另一方面给住院医师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学员们通过相互分享、倾听纾解职业压力,同时也在无形中感悟科室人文关怀,提高沟通交流的能力。4.3创新形式,多样化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好本院资源,我院教育培训部积极邀请心理学老师定期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通过住院医师讲述自身故事,模拟故事情境,舒缓住院医师职业压力,强化住院医师医患沟通、人文关怀的交流能力。与医院工会联合定期组织课外实践活动,通过“义诊”、“下社区送温暖”等志愿服务让住院医师贴近生活。与医院宣传部门合作,利用微信公众号、院内服务平台推送住院医师临床工作的感人小事迹,通过榜样引领感染住院医师传播正能量。医院临床技能中心在课程设计中,有意识的将人文教育与pbl、cbl教学相结合,针对具体病例与学员展开有关医学伦理、卫生法学、医疗政策等相关内容的讨论。4.4灵活落实,注重形成性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是发展性评价,旨在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情感、态度等全面发展[7]。我院在落实考评体系过程中也在不断探索,除了加大医学人文在考核中的比重,也积极寻求在考评方式的灵活性上不断下功夫。针对带教老师,教育培训部不间断地灌输带教意识和人文教学的重要性,运用医视界360度评估,在评估指标中加入人文带教,通过不同角色评价反馈了解专业基地人文教育开展情况。同时,不定期开展飞行检查工作,查看带教老师在日常抽查、床旁考察、出科考核的过程中是否留意学员职业素养、沟通交流、服务态度等行为细节。此外,增加在客观结构化出科考核环节中卫生法、心理学、医学伦理等相关内容的考试占比。只有不断探索实践,落实随查随教随改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才能真正持续落实住院医师人文教育。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住院医师职业生涯开始的起点,医学人文教育是住院医师医德医风塑造的必要环节。社会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精湛的“工匠”,更需要品德高尚的“精神”。在住培阶段加强住院医师人文素质教育是国家各个培训基地都应该重视的永恒课题,只有多方重视、协同创新,才能以文化人的医学人文精神浸染每位医学生的血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医疗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继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医学人文教育改革[j].医学与法学,2018,10(5):38-40.

[2]罗银丽,何国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9,39(1):27-29.

[3]金晶.高职院校医学特色人文课程的研究与实施[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12):79-80.

[4]陈利群.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31(11):88-90.

[5]黄虑,周颖杰,高继明,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文化建设探索[j].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2018,2(3):222-226.

[6]何珂,刘雪莲,张琦华,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医德医风教育的探索和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12):54-55.

医学培训范文篇7

目前,在我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比较突出,医患关系比较紧张。这一方面是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不协调,另一方面也与医生的素质有关。2011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出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是保障和改善城乡居民健康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是培养全科医生队伍的重要途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中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这关系到全科医生能否提供令人民群众满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全科医生,也叫家庭医生(generalpractioner,或familyphysician),是指接受过全科医学专门训练的新型医生,是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是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全方位负责式管理的医生。全科医生大部分都在社区、乡镇等基层工作,为范围相对固定的居民提供管家式的健康与医疗服务。医学人文素质主要指医学人文知识积累和医学人文精神修养。这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就是医生对患者的疾病、权利和需求以及人格和尊严进行情感上的关心和照顾,能与患者及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他们在基层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经济、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保健服务,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中坚力量,其服务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全科医生更应具备良好的医学人文素质。因为这是:第一,医学职业的本质要求。医乃仁术,善德为本。医学的宗旨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其活动对象是有生命和情感的人,决定了医学带有人文科学的特征。诺贝尔奖得主s.e.卢里亚曾指出,“医学既包含了自然科学,也包含了人文科学,人文对医学的发展进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古代,行医治病、济世悬壶被称为“仁心仁术”、“妙手仁心”。在现代社会,受到物质和利益的诱惑,再加上高科技诊疗手段的应用和医疗资源的短缺,收受红包、“大检查、大处方”、对患者缺乏人文关怀等现象普遍。要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向医学人文的回归,减少功利性,做到尊重生命,关爱患者,以人为本。第二,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生转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关注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强调医学服务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疾病治疗,而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这对全科医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全科医生不仅掌握现代医疗技术,还要有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沟通技巧和心理素质,自觉维护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第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全科医生通过提高自身的医学人文素质,尊重、关心和帮助患者,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体现。第四,减少医患纠纷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辱医、伤医、杀医及医闹事件屡见不鲜,“白衣天使”变成了“受伤天使”。据报道,2014年全国共发生医疗纠纷11.5万件,98%的医生遭到过患者或其家属不同程度的辱骂。一些研究表明,医疗纠纷乃至医疗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是部分医生缺乏责任心,言行举止不当。在已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沟通不够导致的纠纷约占总数的2/3。因此,提高全科医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是减少医患纠纷的迫切需要。

三、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第一,认识不到位。首先,文理分科、先天不足。受到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文科生偏重对文、史、哲的学习,理科生偏重对数、理、化的学习,导致了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不合理。其次,重医轻文、后天失养。学医的多半是理科生,他们考上大学后,认为把专业学好就行了,其他的不重要,普遍存在重医轻文的现象,特别是全科医生对医学人文素质重要性的认识尤为不足。再次,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是用1年的时间,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医学伦理学等全科医学的知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参加培训的学员更是只重视医学知识、技术的学习,而对医学人文课程则忽略不计。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据研究表明,医学院校人文科学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德国为20%—25%,英国、日本为10%—15%,而中国仅为8%左右。虽然多数医学院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医学人文课程,但教学内容相对单一,教学方式不够灵活,缺乏与医学专业课程的渗透和融合,使得医学人文课程形同摆设。在对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根据对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学员调查,在“你认为哪些课程突出了医学人文教育”项调查中(共开设14门课)中,只有《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服务》、《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照顾》等3门课程,培训学员认为较好的体现了医学人文教育精神,比例分别为92.2%、85.8%与70.6%。这说明在全科医生的理论培训阶段,鲜明地系统地提升学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还是比较缺乏。在对“你认为哪位教师的授课体现了医学人文教育”项调查中(共13位老师),只有5位老师的得票率超过了50%,而其他9位教师的得票率均低于30%。这说明培训的师资力量不足,特别是在教师在授课时,课堂内没有充分融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第三,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对医疗机构、医学院校、医学生的考核都偏重于技术和业绩指标,而缺少对医学人文素质的考核。目前,对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考核,主要依据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大纲(试行)》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践技能考核大纲》。在大纲规定的九项考核内容中,针对医学人文素质的考核集中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与健康宣教能力、医学人文精神及沟通交流能力这两个方面,要求将医德医风、人文关怀、卫生法律法规、从业行为规范、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融入各项临床技能考核中。虽然文件中对全科医生要具备的医学人文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导致在全科医生的理论培训、临床培训和基层实践培训这三个环节中,都偏重对临床知识、技能的考核,而忽视了对职业素质、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医学人文素质的考核。

四、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对策

第一,地方医疗管理部门、各级培训教学机构应提高对全科医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工作中,统筹考虑各种因素做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顶层设计工作。首先,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大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践技能考核大纲》中,要明确规定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要求和操作办法。其次,要找准薄弱环节,增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针对性。针对培训学员总体学历偏低、工作单位以乡镇卫生院、社区为主的特点,教学内容应着眼于基层群众的人文需求,且方法便于学员能力理解与接受。针对培训学员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且具有稳定的医学人文观点的特点,对学员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应注重在转岗培训各个环节、全过程的渗透引导,使其形成新的、现代的医学人文思想,加深学员对全科医学、全科医生的理解与认识,使其树立全科医学的思想和服务理念。第二,重视教材建设,完善课程体系。首先,合理设置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规范的课程体系是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时间大约是1年,其中,理论培训不少于1个月;临床培训一般为10个月,要分别在内科、急诊科、外框、妇产科、儿科等科室进行轮转;基层实践培训不少于1个月。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保证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就必须重视全科医学人文教材建设,构建医学人文课程模块。要把教学内容作为突破口,加强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教材的建设,最终形成一个系统的主干课程体系。其次,建立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合理的考核评价是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手段。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价贯穿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全过程,在理论培训、临床培训和基层实践培训等各个环节都要有相应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价内容和指标,将培训学员在临床培训和基层实践培训中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人文关怀、医患沟通等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还可采取学员互评、教师评价和患者评价等方法,全面评估学员的医学人文素质水平。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结业考核的重要指标,以此督促培训学员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和医学人文行为的养成。第三,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提高人的素质的关键。从西方国家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来看,教师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既要有医学专业知识,又要有人文社科知识和修养。根据调查,目前,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师资队伍来自医院的占82.57%,来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占13.18%,来自学校的占3.16%,其他的占1.09%。学员认为师资水平好的有78.36%,认为一般的有15.97%,认为差的有5.85%。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师资队伍,大部分依靠专科医生,少部分来自医科院校,同时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这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当务之急是培养一批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骨干师资队伍,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重视对师资队伍进行全科医学相关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培训,重视临床带教,建立起一支懂技术、晓人文、通教法的现代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教师要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发挥教师的表率和引导作用,促进全科医生医学人文素质的形成。第四,环境对人有巨大的塑造作用。目前,我国基层医务工作者普遍存在学历低、待遇差、社会认同感低的情况,许多人对全科医生不了解,把其当做是二等公民,认为其在各方面都不如专科医生。这给许多全科医生带来了困惑,产生了职业信仰和身份认同的危机。为此,首先,应加大对全科医生的宣传,改变人们的传统意识,提高全科医生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让其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感受医生职业的神圣使命感,从而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其次,要营造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质的社会大环境,使全科医生受到良好氛围的熏陶,潜移默化的提高其医学人文素质。新闻媒体要加大主流的、有益的宣传,在医患矛盾的解决上多做正面的善意的引导,多报道一些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全科医生医学人文素质的提升。正如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哲医生所说的那样:“一位伟大的医生一定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不仅以他高超的技艺和人格力量救助病人于困厄,同时他也在职业生涯中吸取着、享受着无穷快乐和幸福”。如对“最美医生”李树权的报道:李树权,中国皮肤性病医学专家,从医以来一直坚持一个习惯,把科室病人的尊龙凯时最新的联系方式都记录在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上,病人出院后到了该来医院复查的时候,他会打电话提醒患者按时前来复查,逢年过节时还会送去节日的祝福及健康保健知识。对病人的无私关爱,换来了病人的信赖,经常有素不相识的病友,辗转几天的路途前来找他求诊。因为在他们心里,李树权这个名字就代表了安心与放心。李树权以院为家,视患为亲,凭借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医风被评选为全国“2015年度最美医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医生的职责,也为医务工作者上了生动的一课。他的先进事迹将激励更多的人为医学事业献身。

五、结束语

总之,加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中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正如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所说的那样,医生的工作“有时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全科医生只有既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同时又提升自身的医学人文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医疗工作。

作者:黄英 单位: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比尔,著,赵小文,译.默克家庭医学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刘延峥.云南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现状研究[d].云南:昆明医科大学,2014(5).

医学培训范文篇8

这次扩展培训时间不长,但得到的收获却不小。我是医学检验所的一名配送员,觉得要促进医学检验所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我们医学检验所的每一名职工必须加强团结协作,增强团队凝聚力,集聚团队的力量、集聚团队的智慧,要建设好三种能力。

一是建设团结协作的系统能力

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执行力。大家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工作上的老实人、作风上的清白人、团结上的领路人,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苦干实干;要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既要能干事,又要能共事,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要增强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培育团队精神,形成团队合力,把心思用在发展上,把力量凝在事业上,把干劲用在落实上,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形成政通人和的工作氛围。

二是建设求真务实的工作能力

大家要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尚空谈,不坐而论道,不喊华而不实的空口号,不提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不搞装门面的表面文章、虚假政绩;做到思路上求实,工作上唯实、作风上务实、措施上扎实、行动上落实。

三是建设开拓创新的发展能力

医学培训范文篇9

一、培训目标

2008—2010年,利用三年时间,对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开展以卫生适用技术和全科医学知识为重点的在职培训,进一步普及和提高农村基层防病治病能力,逐步建立一支能够满足农民基本医疗服务需要并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农村卫生人才队伍,使农村居民能够就近获得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和农村居民身体健康提供人力支撑。

2008—2009年为第一轮培训周期,年度目标如下:

1、遴选10项安全、有效、成熟、经济的卫生适用技术,面向全市乡镇卫生院的在职卫生技术人员进行推广。通过推广应用卫生适用技术,带动乡镇卫生院不断更新技术,增加服务项目,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农村卫生服务工作深入开展。

2、对全市乡镇卫生院的在职卫生技术人员进行第一轮全科医学知识培训。通过培训,培养其六位一体的全科医疗服务理念,使其熟悉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与基本内容,掌握常见病、慢性病的社区防治和健康管理技能,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不断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

二、培训安排

(一)培训对象

全市八县三区乡镇卫生院的在职卫生技术人员。

(二)培训内容、方式与时间

1、卫生适用技术推广

(1)内容:根据省卫生厅的安排,从卫生部第二轮“十年百项”项目中遴选确定10项卫生适用技术(见附件2)。

(2)方式:委托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负责卫生适用技术视频课件的制作,并借助其提供的视频教学管理平台完成适用技术推广培训任务。教学点设在个乡镇卫生院,卫生院院长为教学点管理员。每项技术安排理论授课2学时,共计20学时。各教学点按照每周培训1次,每次4学时的进度,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安排学习时间。

(3)时间:2008年5月至2009年8月(工作进度见附3)。全市乡镇卫生院分5期完成培训,每期培训40-50所卫生院。

2、全科医学知识培训

(1)内容:省卫生厅组织编写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全科医学知识与技能培训教材。要求培训对象人手一册。

(2)方式:采用以集体自学、个别自学为主、教师授课为辅的方式进行培训。

(3)时间:2008年4月至2009年9月(工作进度见附件3)。

三、培训经费

省卫生厅安排的专项经费主要用于适用技术项目遴选、课件制作、视频教学管理系统的建立与维护、教材编写、师资培训、考试考核及培训管理与督查等,并为学员提供一定比例的全科医学培训教材购置补贴。工作经费由各县区根据实际配套解决。

四、组织与管理

加强面向农村的卫生适用技术推广和全科医学知识培训是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单位应高度重视,密切配合,确保培训的实际效果。

(一)指责与任务

1、市卫生局:负责培训方案的制定,并配合省乡村卫生教育中心负责全市培训工作的组织、考核、督查等各项工作。配备一定数量的辅导师资,根据情况适时组织技术操作演示教学。每个季度向省乡村医生教育中心报告各教学点培训和管理情况。

2、县区卫生局:各县区卫生局为培训组织的枢纽环节,应密切配合市卫生局,做好本县培训的组织、考核、督查和总结等各项工作。每月须按要求将各教学点培训和管理情况汇总并报市卫生局。

3、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为培训组织的基础单元,应提供专门场地和设备用于培训,实行院长负责制,严格按要求组织落实每项培训活动,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培训工作开展情况。同时还应充分利用上站时间,召集乡村医生参加有关内容的培训与学习。

4、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负责与项目产权持有人联系课件制作和推广事宜。

(二)考核与监督

1、考核

(1)卫生适用技术推广的考核成绩包含2项:日常考核:30%,结业考试:70%。日常考核由视频教学系统根据学员考勤和平时成绩自动生成,结业考试采用随机抽题形式,在培训结束后通过视频教学系统完成。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协助市卫生局进行成绩统计分析。考核成绩60分为合格,合格者颁发培训合格证书,并授予省级继续医学教育ι类学分5分。

(2)2009年8月,省乡村医生教育中心统一组织全科医学知识考试,考试为全省统一命题。考试成绩60分为合格,合格者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3)考核结果将作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定期考核业务水平测试的主要内容。

医学培训范文篇10

表3表明,培训学员吸烟率为37.3%,其中男性为58.8%,女性为2.6%;饮酒率为28.4%,其中男性为41.1%,女性为8.2%。吸烟和饮酒者主要为男学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12=181.98,p1<0.01;χ22=79.15,p2<0.01)。

2睡眠状况

表4表明,入睡时间在晚上11点以前、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上的学员仅占40.8%,不足一半,显示多数培训学员睡眠时间不够,易导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男学员整体睡眠状况不如女学员(χ2=18.27,p<0.01)。

3体育活动

表5显示培训学员常参加的体育项目主要包括散步、跑步、球类运动,其他项目有游泳、骑车、武术、健身器械、舞蹈、爬山等。每周活动次数在3次以上的学员仅占1/3(33.6%),每次活动时间也较短。在活动项目和每周活动次数上存在着性别差异(χ12=22.17,p1<0.01;χ22=15.06,p2<0.01)。

4业余时间支配

表6表明,培训学员对业余时间的支配方式主要为“看电视或上网”、“做家务”、“辅导子女学习”、“社交活动”,“体育活动”和“学习”仅居第5位。在“做家务”、“社交活动”和“辅导子女学习”等时间支配上存在性别差异(χ2=19.27,p<0.01)。

5讨论

5.1全科医师培训学员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不容乐观本调查显示,全科医师培训学员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存在较多问题,包括不良的饮食习惯、较高的吸烟率和饮酒率、缺乏睡眠、体育活动不足。长此以往会导致健康损害,影响其自身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

5.1.1饮食方面在一些学员中存在的不良习惯值得重视,如一日三餐无规律、营养失衡、不食早餐、高盐和高脂饮食等。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按时进餐、坚持吃早餐、睡前不饱食、咀嚼充分、进餐不分心、有良好的进食环境、均衡饮食等。

5.1.2烟酒行为从烟酒行为层面分析,培训学员吸烟率高于国内人群的35.8%,男学员吸烟率亦略高于国内男性15~65岁人群56.11%的吸烟率和城市男医生45.8%的吸烟率;女学员吸烟率亦略高于国内女性专业技术人员2.23%和城市女医生1.3%的吸烟率。学员饮酒率亦同样高于国内人群21.0%的饮酒率,尤其女学员明显高于国内女性4.5%的饮酒率。酒精使用被认为是对生活压力的一种应对方式,烟草和酒精合在一起比单独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更大。学员对吸烟、饮酒相关的健康和社会负担问题应有足够的认识,预防或减少吸烟、饮酒及相关健康问题的发生。

5.1.3睡眠状况一般情况下,成人每天需要睡眠7~9个小时。从睡眠状况维度分析,多数学员睡眠时间不够,可能与工作、生活等压力较大、社会交往多、值班熬夜较常见有关。因此,培训学员应改变不良的睡眠行为,合理安排休闲、医疗以及其他工作,尽可能提高睡眠质量。

5.1.4体育活动从体育活动情况而言,体育活动对增强体质的作用被多数培训学员所认识,多数能因地适宜参加体育活动,学员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因均首选“强身健体”。但是真正能做到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并不多,每次活动时间也较短,除了受场地、条件、体能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没有时间”、“不能坚持”和“忙于作”、“忙于应酬”为主要原因。学员应重视体育活动,积极、主动参加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5.1.5业余时间支配就业余时间支配方式看,在卫生人员数量少、学历和职称偏低、待遇较低、整体医疗条件差、工作环境艰苦、生活环境不理想的条件下,广大培训学员在基层为患者提供了基本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但在知识更新、专业技能提高、继续教育、学历职称晋升等自身发展方面积极性不高。

5.2对医学教育的启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担负着向城乡居民提供集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以及计划生育指导一体化服务的重要职能。全科医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其健康行为、生活方式问题不容忽视。全科医生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健康与否不仅关系到自身心身及事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患者和周围人群。客观存在的人类生活方式的复杂性、未知性和易变性,使得改善全科医生的生活方式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全科医生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既有医学教育层面的因素,又有社会层面和个体应对层面的因素,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努力改善全科医生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5.2.1院校医学教育

大学是大学生形成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的重要时期。把人文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在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学习、临床见习实习等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不断加强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强对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把全科医学、行为医学等教育作为医学生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医学生医患沟通、健康教育、社区预防保健、卫生服务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医学生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获得系统全面的与终生健康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为医学生毕业后具有健康意识、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奠定基础。

5.2.2毕业后和继续医学教育从社会应对层面来看,有关部门应全面了解全科医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现状,进一步加强包括全科医生在内的基层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工作,加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宣传和落实力度,尽量多为城乡居民提供各种适宜的休闲、娱乐保健、健身设施。以宣传、教育、交流、示范、培训等形式,指导存在健康行为、生活方式问题的全科医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主动矫正,促使广大全科医生以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们群众。

5.2.3自我健康教育从个人层面来看,全科医生要加强自我健康教育,努力提高健康意识,提高对自身健康行为、生活方式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处理好工作、生活与健康的辩证关系,改正不良生活习惯,应特别注意改进饮食营养、保证充足睡眠和适当的体育活动,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减少健康损害,以良好的身心状态做好各项医疗卫生保健工作,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6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