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发展十篇-尊龙凯时最新

时间:2023-04-12 14:17:21 尊龙凯时最新地址的版权声明

民营经济发展

民营经济发展篇1

新中国已经走过50个年头的历程了。总结50年的历史经验,必须得出一个看法,我们再不能搞以往那种单一的公有制了,而必须实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特别要重视以民为主体的经济的发展。

(1)所有制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如何,不仅关系到什么样的经济制度,而且与经济体制有直接关联,还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2)所有制包括两个问题:一是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性质;二是所有制结构,即一个社会究竟由些什么样的所有制构成,它们之间的比重如何,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3)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是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国有经济处于领导地位。这种所有制结构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这五种经济成分曾明白无误地写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中,它们是:国有经济,合作社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4)从1953年起,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党的总路线变了,要搞“一化三改”。“一化”是工业化。“三改”则是要消灭私有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1955年10月讲,要使“帝国主义绝种,封建主义绝种,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这后两个绝种运动在1956年就完成了。接着就搞“趁热打铁”,搞高级社,“一平二调”,剥夺农民,化。然后是不断的“斗私批修”,割资本主义尾巴,“”。判断的标准是“一大二公”,即公有制规模越大越好,公有化程度越公越好。结果,不但出现了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而且最终把国民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

(5)所以,对50年代的“三大改造”,完全可以重新认识。对“三年困难”也可以重新认识。我认为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我们现在还没有公布究竟饿死了多少人。我看少说也有两三千万。说“三大改造”仅仅是搞得过急、过粗、过快,形式过于单一,是十分不够的。说现在允许私有经济发展是对的,那时消灭私有制也是对的,是一种缺乏逻辑的思维。我认为用生产力标准来判断,只能说搞错了。中国如果不采取那样的步骤,不搞极左路线,让多种经济共同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肯定比现在要好。其实,在1945年就说过,“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这话符合马克思主义,是绝对正确的。可惜他后来没有这样做。

(6)直到改革开放,贯彻邓小平理论,实行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才使中国经济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的最大特点,一是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二是由单一的公有制走向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办法:一是对原来的公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国有制和“二国营”式的集体所有制进行改革,这种改革现在还没有到位;一是在公有制的旁边,在它们的缝隙中发展非公有制,民营经济,这种改革和调整到现在已取得明显的成绩和效果,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占到了四分之一以上。(7)现在大家都在学习邓小平理论,我以为学习邓小平理论同样要把握其精神实质,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有人把邓小平理论概括为“一块石头(摸着石头过河,实事求是)、两只猫(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三条鱼(三个有利于,即生产力标准)、四只鸡(四项基本原则)”,有道理。

(8)我们现在的结论,就是党的十五大报告所讲的,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把包括私有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作为基本经济制度,是认识上的提高,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因为马克思确实说过,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私有制,我们现在是把私有制也包涵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中了。当然是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我的看法,即使初级阶段结束以后,也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中国绝不能再搞以往那种公有制的一统天下了。当然,任何所有制形式都是历史的,多种所有制的内涵会有变化。但多种所有制是一个互补的关系,这一条不会变。

(二)

民营经济就是以民为主体的经济,老百姓办的经济。民营不是所有制概念,但这个概念是科学的。

(1)民营是相对于国有国营说的,因此,凡不是国有国营,就是民营,不是官办,就是民办。民营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2)民营不等于非公有。民营也不等同于私营。民营比私营还要宽。民营大体上相当非国有国营。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实中只有三块: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民营在现实中包括七块:个体、私营作为一块,乡镇企业一块,民营科技企业一块,股份合作制企业一块,这四大块中有交叉,但又独立存在,此外就是股份制企业中国家不控股的企业,“三资”企业中国家不控股的企业(“三资”企业中也有公有制成分,所以准确的说法是外资经济),国有民营、公有私营企业。

现在许多私营企业家愿意用民营,不愿意用私营,这可以理解,是长期“斗私批修”造成的。但用民营并不错。这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其实,私营也没有什么不好。(3)近些年来有人指责民营,不让用民营,是错误的,没有道理的。民营有什么不好?我看好得很。它突出了民间、民主、以民为本、以民为主体等含义,突出了经营,淡化了一点所有制概念,有什么不可!

民营也不是我们的独创。中国早在30年代初就有学者用民营的概念。在1942年也使用过这个概念,他把民营经济就看成是老百姓的经济嘛,包括合作社。国外也有这个概念。

老实说,中国几千年来都是民营,民营经济为主。国营、官营只占一小部分。没有民营,老百姓就吃不上饭,就活不下去。

(三)

民营经济应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我国经济的活力源。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看民营经济的发展。

(1)发展民营经济决不是权宜之计。它在我国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必要性,不让它存在它也要存在,谁反对也反对不了。为什么?因为它能发展生产力,它有群众基础,受到群众的拥护,只有它才能解决群众改善生活的愿望。温州、台州、汕头、清河、海城、顺德等就是一个个的证明。这些年来这些地方经济发展快的原因就在于民营经济发展。

(2)从战略的观点来看民营经济的发展,我形成四句话,四个意思。这就是:一是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保证;二是民营经济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三是民营经济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内容;四是民营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只要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就不能没有民营经济。(四)

民营经济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依托,是藏富于民的必然选择。

(1)发展民营经济是改变地方面貌,增强地方实力,改善地方财政状况的主要途径。因为地方经济的发展,靠国家投资是不现实的,只能依靠民间的投资,民间的力量,民间的积极性。

(2)现在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确有差距,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而差距的原因就在于市场发育程度的差距和民营经济发展上有差距。(3)民私营经济的优越性在于它们:产权关系清晰,灵活经营,面向市场,动力机制特别强,有自我约束力,没有“大锅饭”、“铁饭碗”等弊端,效率高,效益好。有人推算,前些年国有企业的利润率为3%,私营企业的利润率为15%。

私营经济是真正的能人经济。凡搞得好的,都能成长和集聚一些能人。能人效益非常明显。我的看法,中国真正的企业家、经营者队伍,只能由民私营经济中产生。国有经济中基本上是政府官员。

民营经济中也有产权不清晰的,有的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是管理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是不难解决的。(4)中国不是民私营经济多了,而是发展还很不够。总起来说,中国民私营经济是在夹缝中发展起来的。它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引起社会和人们的关注。它的健康发展,还要做大量的工作,不是想发展就能发展起来的。

(五)

今后民营经济的发展,既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素质。许多民营企业面临二次创业的形势。

(1)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已经没有民营经济了,现在的民营经济都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重新发展起来的,总的说它们还比较嫩、弱。

(2)现在私营经济的数量,已经大大地超过了对资改造前。发展迅速、积累规模迅速。但由于时间短等,素质普遍不高。多数还是作坊性质。但它代表了一种向上的力量,活力很强。

私营也好,民营也罢,素质不高的表现是:技术设备落后,经营规模偏小,产品有待开发更新,技术含量有待提高,管理普遍为家族式的。

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有半数左右的业主看不懂财务报表,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文化程度偏低。

(3)有鉴于此,广东早几年提出了“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口号。也有的民营企业提出了“二次创业”的目标。

(4)对于家族式管理,现在有不同看法。我认为,家族式企业与家庭式管理是两个有联系的概念。家族式管理不能否定,特别是小企业,初办的私营企业,家族式管理成本低,没有磨擦,内部信得过,有它的必然性。兄弟姐妹、老婆孩子、七姑八姨当家。家族式管理也有搞得好的。但家族式管理终究是一种落后的管理方式。企业大了,最好实行两权分离,过渡到科学管理。业主不妨只当董事长、资本家,掌握大权;而把经理、厂长的职能职务让渡给经营者、企业家来行使。

(5)为了提高民营企业的素质,经营者、业主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理论,学习政治,学习管理,学习文化知识。

(六)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既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又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wto有三项职能:制定规则,主要是贸易规则;开放市场,即互相开放市场,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解决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冲突、纠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仅意味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wto有了平等的发言权,而且意味着中国要进一步改革开放,意味着中国要参加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无疑地要遵守承诺,进一步开放市场,如汽车、电讯、保险业等等,要逐步降低关税。这样,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必然会大量地涌入,但是也有助于我们在平等的条件下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在许多方面同国际接轨,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合作,提高我们的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总起来说,加入世贸组织必然会给我国带来巨大的利益,但这种利益不是马上可以见效的,我们要从战略的观点,国家的长远观点来看这个问题。但是,随着外国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业的进入,也势必给国内一些行业和企业带来挑战和冲击。在基本失去高关税和进口数量限制的情况下,我国部分行业和企业将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市场上短兵相接。这是要承认和看到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中国民私营经济的发展,无疑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首先是挑战,这是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的。因为中国民私营企业起步不久,总起来说,人员素质低,科技含量不高,管理水平相对落后,面对外国的那些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我们确实是难以硬拼的,无疑地不是一个重量级,很难竞争得过人家。但是,我看中国民私营企业是决不会自甘落后的。要看到,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它可以进来,我还可以出去。我们可以在竞争中增强实力,学习先进,逐步提高。比如刚开放时,我们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家电行业,根本竞争不过人家,但是通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在岂不是大大提高,具有国际竞争能力了吗?所以,关键是要勇敢地接受挑战。最近几年,我接触过一些民营企业,象广东生产微波炉的格兰仕集团,浙江温州的正泰电器集团,湖南长沙的“远大”中央空调企业等等,它们都有一股迎接挑战,增强实力,不断创新,硬是要取胜的紧迫感。特别是广东的格兰仕,可以说是迎接挑战、壮大自己的一个典型。它们面对的竞争压力非常之大,但是它们总是想各种办法,稳定地占领市场,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所以我认为中国民私营企业是会勇敢地接受挑战的,它们的竞争力会大大提高的。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一些素质差、不思进取的企业垮下来。这也是正常的,优胜劣汰嘛,没有什么可怕。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外资进来,中国经济将面临大的产业结构调整。民私营企业自然会遇到这个问题,但只要增强预见性,就可以使我们付出的代价和时间更少。

其次谈发展的大好机遇。我认为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中国民私营经济的发展确实是大好的机遇。

机遇表现在哪里?

一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的科学管理,象会计制度,财务制度,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等等,提高我们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是有助于我们在企业制度方面与国际接轨,如股权结构的改善,治理结构的完善等等,这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是有长远意义的。

三是了解国外市场的变化,信息,动向,了解外面的需求,这对我们自己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特别是有利于外向型企业的发展。四是有利于我们平等地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发挥尊龙凯时最新的优势,走向世界,增强实力。

毫无疑问,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非常有利于中国民私营经济提高自己的素质,在发展中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民私营企业面对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机遇和挑战,我想只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

一是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增强竞争的勇气、毅力,为国争光,为民族经济争气,这很重要。

二是在技术创新方面要增强后劲,把精力用在技术进步上。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注意开发新产品。要创名牌、保名牌。要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尽快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加强企业管理,挖掘潜力,很好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四是研究市场,重视营销。

五是要重视联合。

(七)

继续创造一个宽松的投资环境,加强宏观管理,真正落实公有、私有一视同仁、平等竞争的政策,完善法规,非常重要。

(1)总的来说,在修改宪法后,发展民私营经济的环境条件越来越好。但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和特殊的历史背景,加上我们还处在转轨时期,改善环境条件是要有一个过程的。

(2)好的投资环境条件,包括硬件,更包括软件。

好的软环境条件,包括舆论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如融资贷款)、政策环境,特别是市场意识环境,民俗民风。

(3)我总认为,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应当写在宪法中。因为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不写在宪法中,投资者就会有顾虑。现在个体、私营业主中,不少人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不敢大干,不敢继续投资,扩大经营规模,就是怕共产党的政策变,甚至怕戴资本家的帽子。再就是乱收费、乱摊派的现象非常严重。不明确保护私有财产,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4)改善投资环境,既是社会各界的责任,更是政府的责任。

民营经济发展篇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30年以来,民营经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民营经济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以及自身的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

民营经济现状;问题;对策我国经济体制中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增加税收、促进就业、增加国民收入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个体私营经济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其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就业增加的重要途径,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民营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首先,民营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据统计,我国民营经济登记注册的数量增加程度将近14%,总注册数量高达957万户,占我国企业总数的74%;注册资金的年增速高达20.1%,总金额达到22亿元。从各种数据可以看出,民营经济的增长是迅速的,整体的经济实力也在不断增加,而个体的实力也在飞快增长。其次,经营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根据数据显示,民营经济的对外贸易总额,在2010年就已经达到出口总额4500亿美元,涨幅高达200%,是全社会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是对外贸易的重要主体;2010年我国民营经济对税收的贡献高达11173亿元,比国有企业高出1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民营企业的经营能力较强,且在不断进步。第三,带动就业不断增加。民营经济所涉及的行业是有其特点的,以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居多,这种行业能大大解决当地和附近地区的就业问题,为解决就业难,促进社会稳定等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2014年底,我国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人口总数2个亿,年均增速将近9%,成为我国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第四,民营企业组织制度在日益完善。民营经济的经营能力在不断增强,与此同时,企业自身的建设、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等方面都在不断进步且日趋完善,逐步迈向规范化经营。大部分民营企业是以家族式的作坊为原始形态的,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步成为有限责任公司,开展现代企业管理方式,注重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第五,民营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对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民营经济是促进人民生活进步的富民经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增强,民营经济的发展会有更广阔的舞台。尽管我国民营经济是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熟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优胜劣汰的”的发展规则,具备了一定的经营管理方式和能力,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够完善,民营经济的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

二、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民营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挑战,科技的进步为其自主创新、快速进步提高了新的机遇。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新一轮的经济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的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企业,而具有高附加值、科技领先等优势的企业仍能在经济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抵御市场的风险。由此,民营企业应该充分意识到自主创新所带来的价值和重要性,促使他们培育核心竞争力,加快在劳动密集型的基础上向技术领先型的企业转型,增强企业竞争的筹码。2.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市场经济讲究优胜略汰,企业一旦发展方向和能力较差就会变成优质企业的囊中之物,陷入大鱼吃小鱼的循环中。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促使民营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审视和观察自己的发展,给企业准确的定位,按照市场的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保持企业竞争优势。3.寻求新合作,注重人才、资本和项目的引进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地球逐渐成为一个村,资源共享更便捷。近几年,金融危机使国外一些企业遭受到致命的冲击,许多企业破产、倒闭,大量的人才和资本流失,这种情况下,民营经济可以抓住机遇,寻求新的合作和新的投资领域,能充分利用外资和人才优势推动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同时推动我国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

(二)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1.出口导向型企业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出口量锐减,遭受严重冲击自2008年以来,一场持久的经济危机对国内外经济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威胁。美国是我国的对外贸易大国,美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严重影响了我国贸易出口量,根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我国对美国的出口就会下降5%-6%,我国沿海地区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民营企业受到严重的损失,与出口导向型相关的企业也遭受波及,亏损较严重。2.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发展环境弱化随着民营经济的稳步发展,民营企业遭遇融资难的问题。融资缺乏有效担保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我国,能有效运转的、可提供正常融资担保的服务机构较为缺乏。民营企业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大多处于劣势地位,业务往来账款结算困难,难以按时回款,流动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因为发展规模等条件限制难以满足金融融资的条件,从银行贷款也遭遇层层阻碍,民营经济在获取资金支持过程中一直处于劣势状态,因此,融资难、借贷难是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3.民营企业经营者信心受挫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民营企业出现很多原材料与产品销售价格倒挂的现象,销售价格无法在第一时间得知,使得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对是否继续进行生产犹豫不决。大部分民营企业为了避免亏损,抱持着观望状态,不再持续组织生产。甚至有的企业在订单足够的情况下,也不敢大胆安排生产和原材料的采购。

三、我国民营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民营企业经营思想和发展观念相对落后民营企业的发展大多是经多年的努力和苦心经营才取得如今的成就的,因此民营企业具有小富即安的思想,思考问题较为保守,缺乏大胆创新和发展的思维,这就阻碍的民营企业向更大、更强发展。

(二)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需要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的观念落后,导致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远景,也就缺乏为实现目标而打造的发展规划,缺乏科学、健全的管理体制和体系。大多数的民营企业是从家庭式作坊发展起来的,这种企业往往任人唯亲,有才能的人难以有所建树,权责不清,激励约束都缺乏公平性。这样就造成了民营企业人才缺乏、技术落后的问题,企业缺乏活力,导致后续发展难以为继。

(三)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由于民营经济管理和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保障和福利的不完善,导致大学生及各种人才的就业观念不倾向于民营企业,优秀人才的缺乏导致了民营企业缺乏创新能力,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科研能力较弱,严重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调查显示,民营企业人才数量较少,科技型产品数量少,创新能力差,导致企业产品缺乏市场,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三、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良好的企业制度对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促进公司内部利益分配均衡,推动企业高效运转,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是制约其向更好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在民营企业中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改善和减少家族式管理带来的弊端是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通过权力的平衡和制约确保公司顺利运行,建立健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

(二)拓宽民营资本融资渠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资本在逐步增多,我国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产品已经通过bot、ppp、abs等形式吸纳民间资本。因此,民营经济的发展要重视引进民间资本,完善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

(三)推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缴纳较多的税费,造成民营企业发展压力较大,我国的税收政策应该对民营企业倾斜,减轻民营企业的税费,国家和地方财政应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民营企业增加科研投入,为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指导和支持,鼓励大学生到民营企业就业。缩短民营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促进民营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加快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四)提高民营企业服务质量和水平民营企业的服务体系有待健全和完善,服务体系应该实现规范化和专业化,有一系列完备的规章制度。民营企业要引进高水平、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提高民营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剑.天津民营企业经济税收发展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1):94-95.

[2]朱楠.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j].贵州社会科学,2009(8):65-69.

[3]曾燕南.民营企业发展新动向:首家民营企业兼并事业单位[j].学术交流,2009(9):96-99.

[4]蔡旺.广西百色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3):24-28.

民营经济发展篇3

(一)认识到乡镇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政策上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

众所周知,乡镇民营企业在促进农民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乡镇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政府部门应该提升对于发展乡镇民营经济作用的认识,从战略角度,制定一些列的政策来促进乡镇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如: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乡镇企业实施必要的金融支持,搭建乡镇民营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平台,在土地审批,证照办理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优惠措施,制定出符合当地民营经济发展的可操作性比较强的政策措施等等。在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还应当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和舆论环境,形成人人谋划发展、户户积极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另外还要积极的制定一些优惠的措施,促使乡镇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建立企业集团,帮助企业了解和完善现代企业发展制度和尊龙凯时最新地址的人才招聘制度,引导企业向着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电子商务,第三产业、环保产业等朝阳产业发展,鼓励民营企业投资中小型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更加深入的推进改革开放

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的主要职能已经从管理转变为服务。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已经成为了乡镇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目前在一些地区的乡镇政府中还存在政企不分的情况,这种职责不分的情况一旦蔓延,就可能会产生钱权交易,还可能产生严重的腐败问题,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工作中,乡镇政府在为民营经济发展搭建良好服务平台的同时,还应当积极的推进改革开放,一方面改革原有政策中不利于企业发展壮大的措施,给企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的社会经济环境;另一方面还要实施投资环境的优化,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方案,引进一批环保达标且投资数额较大的龙头民营企业,带动本地其他企业的发展。

(三)改革财政金融制度,为民营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乡镇民营企业往往规模小,人员少,企业发展处在初期阶段,这使得企业在银行融资的过程中容易遇到很多困难。银行为了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往往选择那些规模大,发展较为成熟的企业进行放贷,而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乡镇民营企业往往不够重视,这无疑加大了乡镇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所以,资金也就成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改革现有的金融制度,使其向乡镇民营企业倾斜,让它们有足够的资金发展就显得特别重要。一方面,政府应该尽快的建立中小企业的投资担保的机构,支持乡镇民营经济的起步创业。另外要积极协调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助力中国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设计一些适合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产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获得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为乡村的小康和整个国家的共同小康做出金融企业应有的贡献。

二、结语

民营经济发展篇4

2005年我国民营经济将面临良好的宏观环境,社会舆论环境将会大为改善

今年我国第一部《物权法》可望颁布实施。该法将明确:私人对其合法取得的不动产和动产享有所有权。国家保护私人财产的继承权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私人对其依法取得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享有所有权。国家保护私人储蓄。国家保护私人投资以及因投资获得的收益等内容,为民营企业在法律上成为真正平等市场主体铺平道路。

政府改革步伐会进一步深化,国务院《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很快出台,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体制有望消除。除法律法规禁止进入的领域国家将全面放开市场准入领域,采取更具可操作性的措施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对民营经济的社会服务体系,加大维护民营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的力度,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和改进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同时改进对所有企业的监管,进一步理顺民营经济的宏观指导体制。

2005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将逐步转向以市场化手段为主,有利于民营企业认识和把握国家宏观经济的方法、节奏和力度,从容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

2005年我国将开始编制“十一五”计划,民营经济的发展将被历史性地正式列入发展规划,这将对民营经济发展,乃至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包括金融、军工、垄断行业等投资领域将进一步对民营企业开放。金融体制改革也将取得实质性进展,民营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望得到缓解。

今年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渡期基本结束,这将为我国民营经济更好的与国外投资者合作以及民营经济更好的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2005年民营经济发展将保持持续、快速和协调发展态势

我国民营经济必将与国有经济实现相互协调、持续稳定的长期发展态势,并最终实现全社会各个领域协调、稳定、快速发展的格局。

在战略上保持与国有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民营企业自身将注重企业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民营企业将在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体制创新方面寻找新的增长点;成长性好的企业将加快改组步伐,股权式联合投资和重组将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新亮点;大型企业将利用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快技术升级和技术改造;加强企业管理将成为民营企业的共识。在新的一年注重自身素质提高,在投资等方面更加理性,更加注重企业的发展战略,将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新趋势。民营企业参与我国小城镇建设方面的力度将加大。民营企业在注重企业利益的同时,将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倡企业家的奉献精神。

民营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会加快,采取“走出去”的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民营经济领域会出现两大变化:一是将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并重;二是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在各个领域内的合作步伐都将加快,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并购我国民营企业也将陆续出现。

实行“科教兴企”战略成为民营企业的新取向。这就要求民营企业:第一要高度重视企业内部培训机制的建立,为企业内部各层级职员定期进行有关尊龙凯时最新的文化、企业管理、业务、专业技能等各方面的系统性培训;第二,要加大对研发方面的费用投入,高度重视研发,培养出较强的自我研发能力,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高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三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提高民营企业管理水平,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大力度:第一,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及党建工作;第二,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第三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第四,更加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环境管理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有条件的要相应通过iso9000、iso14000、oh sas18000等国际管理体系的认证。

完善企业工会制度,关爱员工、协调劳动关系将成为民营企业体现社会责任的具体行动。职工权益维护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将逐步完善起来。

为实现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和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行业协会、行业商会建立和完善的步伐会明显加快,使其发挥民营企业自卫性和自律性的作用。

未来民营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在国家宏观经济环境不断改善的情况下,我们预测在未来5―10年内我国民营经济将在以下4个方面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第一,民营经济总量将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保持60%以上;第二,民营经济工业增加值将保持15%左右的增长速度;第三,民营经济每年将吸纳1000万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员;第四,民营经济的出口将保持30%的增长速度。

未来5―10年内我国民营经济将呈现以下主要特点:第一,东部地区的民营经济将向重化工业和高科技领域继续发展。第二,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将不断加快,民营企业数量也将不断增加。第三,民营经济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将加大,民营经济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程度将不断提高。在第二产业当中,民营经济将会加快进军重化工业和军用武器装备工业的步伐。在第三产业当中,民营经济除了将继续在传统的第三产业占据优势以外,还将逐步向物流和金融等新兴服务业领域迈进。在某些领域或某些行业范围内,将会形成更多的具有竞争实力的龙头民营企业,同时也将会出现一批极具成长潜力的中小型企业。第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私营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合作形式会越来越多,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民营经济当中的比重也将会逐渐加大,预计未来5―10年内将会达到30%以上。

相关链接

经济业绩

民营经济的新增就业量占全社会新增就业比重继续上升,仍然是增加就业的主渠道。民营经济就业增长率将达到1.5%左右,其中个体私营经济新增就业超过600万人。民营经济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超过82%。

民营经济产出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作出新贡献。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在66%左右。

民营经济投资增长幅度有所回落,但占全社会比重仍然较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超过30%。

民营经济企业纳税总量快速增长,成为国家财力增加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缴纳的税收占全社会税收收入的比重超过了70%。

民营经济出口额保持高速增长,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生力军。民营经济出口占全社会出口的比重超过了70%。

研究表明,民营经济的经济效益指标好于全国总体水平。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影响地区经济差别的重要因素。需要说明的是,民营经济基本上是百姓自我投资发展起来的经济。

主要特点

民营企业进入理性发展时期。许多企业开始研究企业发展周期、产业发展周期和经济发展周期之间的关系,明显注重企业战略管理,注意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注意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协调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的融合。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逐步增强。

民营经济发展篇5

民营经济是新形势下的新事物

民营经济是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重新出现的。

改革开放前是不允许民营经济存在的。通过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三大改造,不断地斗私批修,就是要使资本主义经济,小生产者个体经济在中国绝种。气势很宏伟远大。当时的观点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渊,只有消灭了私有制,中国才能进入社会主义。判断所有制好与不好的标准是一大二公。但这样搞的结果,尽管整个社会都变成了公有制的一统天下,却使经济搞得越来越死,使市场上物资越来越紧缺,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影响。到“”结束时,公开宣布把国民经济推向了崩溃的边缘。这个教训是深刻的。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们认真地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才不得不放宽政策,支持农民家庭承包,允许人们自谋职业,允许个体经营的发展,使我国经济很快就出现了生机,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但开始时并没有意识到私营经济——这种有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分的出现和发展,更没有制定允许和支持的政策。它是在允许和支持家庭承包和个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出现以后,发展的速度还很快,表现得非常好。当它出现和发展起来以后,才赶快调查研究,制定政策。到1988年修改宪法,才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也就是说,私营经济到这时才取得了合法地位。到1997年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地讲,“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并且在这之前,还有一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第二年修改宪法时,都把它们写了进去。

以上情况至少说明了三点:(1)民营经济也好,私营经济也罢,它们都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重新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它们的出现和发展带有某种必然性,完全符合客观规律。这正好应了马克思的一句话:无论什么生产关系,当它还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是不会消亡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当它发展的条件还不具备时,是不会出现的。(2)非公有制经济即私有制经济,人们对私有制经济的认识,是逐步提高的,党和国家对它制定的政策是逐渐明确和完善起来的。(3)民营经济的出现和发展,要有良好的、宽容的社会环境条件。

民营经济的七种类型

现实中的民营经济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它们共有七种类型。

第一种是个体经济,主要指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个体工商户。不包括无证经营的工商户,也不包括经营农业的个体户,因为它们的实际情况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而个体工商户,在改革开放前就有,但在不断斗私批修、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条件下,有也可视同没有。因为少得可怜,而且主要为修鞋匠、蹬缝纫机、理发的专业户等,根本没有什么产值。到1978年,偌大的中国,城乡只有15万户。因而现实中的个体工商户,都是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在国家放宽政策后,重新发展起来的。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个体所有制经济既是独立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又是少许的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是一般劳动者谋生和就业的主要方式,并没有太大的意识形态障碍。所以,发展的势头很猛。到2001年12月底止,全国个体工商户为2433万户,从业人员4760.3万人,注册资金3435.79亿元。个体工商户中的个人合伙为13.15万户。近年来个体工商户略有减少,其原因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把市场准入关,注销了一些。城市建设拆迁,也使少量的摊点歇业。总的看,它仍然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还是要发展的。

第二种为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私营经济,即在五十年代中期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消灭了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实际它们是在农村家庭承包制的的前提下,在家庭承包出现了专业户、兼业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则是在允许待业青年自谋职业、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基础上,增加雇工,扩大经营规模而发展起来的。开始时带有相当程度的自发性。当它们出现并发展起来以后,党中央才调查研究,逐步制定和完善政策。到1988年修改宪法时才取得合法地位。但当时已经发展到9万多户了。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以后,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姓“公”姓“私”的思想障碍,发展的步伐便进一步加快。到2001年底止,全国私营企业已发展到202.85万户,比上年同期增加26.68万户,注册资本18212.24亿元,比上年增加4904.55亿元,投资者460.83万人,雇工人数为2253.03万人。私营企业是把社会上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到一起的经济,它代表了比个体经济更高的生产力,对国家、社会的贡献更大。例如2001年,全国个体工商户共创产值7320亿元,实现销售总额或营业收入19647.8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499.23亿元;而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还不到个体工商户的一半,却创造产值12316.99亿元,实现销售总额或营业收入11484.2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245亿元。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经济发展快的地区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同时私营企业的实力和规模还不够大。今后还存在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第三种为外资经济,即外商(包括港、澳、台地区)在我国大陆投资办的经济,即以前我们所说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办的“三资”企业。只是“三资”企业概念中还包括公有制成分,所以用外资的概念比较准确,外资一律属于私有制经济,并且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们积极引进外资而发展起来的。到现在,“三资”企业在我国已经办起了二十七八万户。外商投资在我国投资总额中的比重占到13%,工业产值的14%和出口额的47%是由这些企业提供的。外资企业的规模一般比内资私企的规模要大,技术设备也相对要先进,创造的产值自然更多。实践证明,引进外商投资办企业,对于解决我们自己资金不足,对于我们学习外面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们的企业水平,对于出口创汇、提高地方的经济实力等,都有积极的意义。

以上三部分经济,都属于民营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

第四种是民营科技企业。这全部是由科学技术人员下海创办的企业。其特点,一是地地道道的民营,机制比较灵活,二是主要从事科研开发,有助于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所以它的活力最强,产品科技含量高,创造的产值比一般私营企业还高。它们都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们经济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民营科技企业不是所有制概念。其中既有民间的投资,有私有的成分,也有公有的投资和资产。这种经济主要是在大中城市,多半集中在开发区。到现在,全国经过确认为科技企业的大约有八、九万户。还有一些是没有经过确认的,总数大约在十四、五万户左右。其中有一些已经在海外或上海、深圳上市,成了比较规范的股份制企业。像联想、四通、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等。

第五种是乡镇企业。其特点有二:(1)是在农村乡镇办的非农产业,其成员绝大多数为转移出来的农民。(2)不受国家计划的控制。所以有时也把它列入体制外经济,实际就是民营。这部分经济原本是在时期社队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八十年代初,由于社队企业的概念包括不了农户办企业,农民联户办企业等,经中央同意后改称为乡镇企业。当时的主要形式是乡政府、镇政府投资办企业,也有村民委员会办的企业,供销社办的专业合作社。个别地方甚至有外商或国家的投资。所以乡镇企业同样不是一个所有制概念。乡镇企业的所有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正因为这部分经济不受国家控制,又符合市场取向改革的需要,一开始就彻底面向市场,所以发展很快,贡献也大。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一度发展到2400多万户,从业人员一亿二千多万。所以邓小平夸乡镇企业是异军突起,三分天下有其一。九十年代后,由于市场供求出现了买方市场,加上原有的部分乡镇企业在体制上存在政企不分的弱点,亏损面增加,不得不进行整顿、改造和改制。像苏南模式的乡镇企业,通过所有制改革,绝大部分改为股份合作制或私营企业了。改革的实质是进一步民营化。所以近年来乡镇企业的总数有所减少,全国约为2100多万户,但活力和素质提高了。在全国乡镇企业中,还出现许多大的集团公司,产值上几亿、几十亿的大企业。

第六种是股份合作制企业。我在其他文章已经讲过了,股份合作制是群众的创造,也是对以往老集体经济模式的一种否定,但这个概念不准确,许多人把它理解为股份制的一种形式,而我和其他一些学者则主张把它理解和规范为合作制,实际是一种很不规范的合作制。实践中人们把许多不是合作制的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也当作股份合作制了。所以数量很大。新闻媒体说全国有400万或450万户。我估计如果规范的话,恐怕没有这么多。不进行规范,它很可能成为过渡形式。股份合作制的特点有二:一是它的产权相对清晰,这是相对老集体企业说的,因为企业内部有了职工的股份;二是政企分开了,企业归私人老板或职工管理了,也就是开始变为民营了。而这两个特点,正是我们应当高度评价,充分肯定的地方。

第七种为国有民营企业,数量也不少。企业的所有制不变,仍然为国有制,但经营却改变为私人或民间组织经营了。经营的形式为租赁、承包、委托、等。这种国有民营形式最早是九十年代初在一些地方(如安徽铜陵市)出现的,目的是为了把国有小企业搞好,后来在其他地方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也采用了。如深圳市国有中兴公司,就是由民营企业家担任总经理来经营的。

以上七大块中的后四块,因为都不是所有制概念,尽管在现实中是独立存在的,但是从企业来说是互相包容和交叉的,例如乡镇企业中既有个体、私营企业,也有股份合作制企业;同样,民营科技企业中也是既有股份合作制企业,也有私营企业。像有名的用友公司,原来在工商局登记时就是私营企业,现在它上市了,就是有限责任公司了。它们只有用民营的概念才能都包括进来。

民营经济发展篇6

新中国已经走过50个年头的历程了。总结50年的历史经验,必须得出一个看法,我们再不能搞以往那种单一的公有制了,而必须实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特别要重视以民为主体的经济的发展。

(1)所有制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如何,不仅关系到什么样的经济制度,而且与经济体制有直接关联,还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2)所有制包括两个问题:一是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性质;二是所有制结构,即一个社会究竟由些什么样的所有制构成,它们之间的比重如何,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3)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是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国有经济处于领导地位。这种所有制结构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这五种经济成分曾明白无误地写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中,它们是:国有经济,合作社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4)从1953年起,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党的总路线变了,要搞“一化三改”。“一化”是工业化。“三改”则是要消灭私有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1955年10月讲,要使“帝国主义绝种,封建主义绝种,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这后两个绝种运动在1956年就完成了。接着就搞“趁热打铁”,搞高级社,“一平二调”,剥夺农民,化。然后是不断的“斗私批修”,割资本主义尾巴,“”。判断的标准是“一大二公”,即公有制规模越大越好,公有化程度越公越好。结果,不但出现了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而且最终把国民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

(5)所以,对50年代的“三大改造”,完全可以重新认识。对“三年困难”也可以重新认识。我认为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我们现在还没有公布究竟饿死了多少人。我看少说也有两三千万。说“三大改造”仅仅是搞得过急、过粗、过快,形式过于单一,是十分不够的。说现在允许私有经济发展是对的,那时消灭私有制也是对的,是一种缺乏逻辑的思维。我认为用生产力标准来判断,只能说搞错了。中国如果不采取那样的步骤,不搞极左路线,让多种经济共同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肯定比现在要好。其实,在1945年就说过,“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这话符合马克思主义,是绝对正确的。可惜他后来没有这样做。

(6)直到改革开放,贯彻邓小平理论,实行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才使中国经济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的最大特点,一是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二是由单一的公有制走向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办法:一是对原来的公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国有制和“二国营”式的集体所有制进行改革,这种改革现在还没有到位;一是在公有制的旁边,在它们的缝隙中发展非公有制,民营经济,这种改革和调整到现在已取得明显的成绩和效果,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占到了四分之一以上。(7)现在大家都在学习邓小平理论,我以为学习邓小平理论同样要把握其精神实质,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有人把邓小平理论概括为“一块石头(摸着石头过河,实事求是)、两只猫(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三条鱼(三个有利于,即生产力标准)、四只鸡(四项基本原则)”,有道理。

(8)我们现在的结论,就是党的十五大报告所讲的,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把包括私有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作为基本经济制度,是认识上的提高,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因为马克思确实说过,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私有制,我们现在是把私有制也包涵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中了。当然是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我的看法,即使初级阶段结束以后,也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中国绝不能再搞以往那种公有制的一统天下了。当然,任何所有制形式都是历史的,多种所有制的内涵会有变化。但多种所有制是一个互补的关系,这一条不会变。

(二)

民营经济就是以民为主体的经济,老百姓办的经济。民营不是所有制概念,但这个概念是科学的。

(1)民营是相对于国有国营说的,因此,凡不是国有国营,就是民营,不是官办,就是民办。民营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2)民营不等于非公有。民营也不等同于私营。民营比私营还要宽。民营大体上相当非国有国营。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实中只有三块: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民营在现实中包括七块:个体、私营作为一块,乡镇企业一块,民营科技企业一块,股份合作制企业一块,这四大块中有交叉,但又独立存在,此外就是股份制企业中国家不控股的企业,“三资”企业中国家不控股的企业(“三资”企业中也有公有制成分,所以准确的说法是外资经济),国有民营、公有私营企业。

现在许多私营企业家愿意用民营,不愿意用私营,这可以理解,是长期“斗私批修”造成的。但用民营并不错。这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其实,私营也没有什么不好。(3)近些年来有人指责民营,不让用民营,是错误的,没有道理的。民营有什么不好?我看好得很。它突出了民间、民主、以民为本、以民为主体等含义,突出了经营,淡化了一点所有制概念,有什么不可!

民营也不是我们的独创。中国早在30年代初就有学者用民营的概念。在1942年也使用过这个概念,他把民营经济就看成是老百姓的经济嘛,包括合作社。国外也有这个概念。

老实说,中国几千年来都是民营,民营经济为主。国营、官营只占一小部分。没有民营,老百姓就吃不上饭,就活不下去。

(三)

民营经济应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我国经济的活力源。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看民营经济的发展。

(1)发展民营经济决不是权宜之计。它在我国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必要性,不让它存在它也要存在,谁反对也反对不了。为什么?因为它能发展生产力,它有群众基础,受到群众的拥护,只有它才能解决群众改善生活的愿望。温州、台州、汕头、清河、海城、顺德等就是一个个的证明。这些年来这些地方经济发展快的原因就在于民营经济发展。

(2)从战略的观点来看民营经济的发展,我形成四句话,四个意思。这就是:一是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保证;二是民营经济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三是民营经济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内容;四是民营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只要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就不能没有民营经济。(四)

民营经济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依托,是藏富于民的必然选择。

(1)发展民营经济是改变地方面貌,增强地方实力,改善地方财政状况的主要途径。因为地方经济的发展,靠国家投资是不现实的,只能依靠民间的投资,民间的力量,民间的积极性。

(2)现在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确有差距,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而差距的原因就在于市场发育程度的差距和民营经济发展上有差距。(3)民私营经济的优越性在于它们:产权关系清晰,灵活经营,面向市场,动力机制特别强,有自我约束力,没有“大锅饭”、“铁饭碗”等弊端,效率高,效益好。有人推算,前些年国有企业的利润率为3%,私营企业的利润率为15%。

私营经济是真正的能人经济。凡搞得好的,都能成长和集聚一些能人。能人效益非常明显。我的看法,中国真正的企业家、经营者队伍,只能由民私营经济中产生。国有经济中基本上是政府官员。

民营经济中也有产权不清晰的,有的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是管理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是不难解决的。(4)中国不是民私营经济多了,而是发展还很不够。总起来说,中国民私营经济是在夹缝中发展起来的。它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引起社会和人们的关注。它的健康发展,还要做大量的工作,不是想发展就能发展起来的。

(五)

今后民营经济的发展,既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素质。许多民营企业面临二次创业的形势。

(1)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已经没有民营经济了,现在的民营经济都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重新发展起来的,总的说它们还比较嫩、弱。

(2)现在私营经济的数量,已经大大地超过了对资改造前。发展迅速、积累规模迅速。但由于时间短等,素质普遍不高。多数还是作坊性质。但它代表了一种向上的力量,活力很强。

私营也好,民营也罢,素质不高的表现是:技术设备落后,经营规模偏小,产品有待开发更新,技术含量有待提高,管理普遍为家族式的。

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有半数左右的业主看不懂财务报表,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文化程度偏低。

(3)有鉴于此,广东早几年提出了“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口号。也有的民营企业提出了“二次创业”的目标。

(4)对于家族式管理,现在有不同看法。我认为,家族式企业与家庭式管理是两个有联系的概念。家族式管理不能否定,特别是小企业,初办的私营企业,家族式管理成本低,没有磨擦,内部信得过,有它的必然性。兄弟姐妹、老婆孩子、七姑八姨当家。家族式管理也有搞得好的。但家族式管理终究是一种落后的管理方式。企业大了,最好实行两权分离,过渡到科学管理。业主不妨只当董事长、资本家,掌握大权;而把经理、厂长的职能职务让渡给经营者、企业家来行使。

(5)为了提高民营企业的素质,经营者、业主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理论,学习政治,学习管理,学习文化知识。

(六)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既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又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wto有三项职能:制定规则,主要是贸易规则;开放市场,即互相开放市场,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解决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冲突、纠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仅意味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wto有了平等的发言权,而且意味着中国要进一步改革开放,意味着中国要参加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无疑地要遵守承诺,进一步开放市场,如汽车、电讯、保险业等等,要逐步降低关税。这样,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必然会大量地涌入,但是也有助于我们在平等的条件下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在许多方面同国际接轨,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合作,提高我们的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总起来说,加入世贸组织必然会给我国带来巨大的利益,但这种利益不是马上可以见效的,我们要从战略的观点,国家的长远观点来看这个问题。但是,随着外国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业的进入,也势必给国内一些行业和企业带来挑战和冲击。在基本失去高关税和进口数量限制的情况下,我国部分行业和企业将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市场上短兵相接。这是要承认和看到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中国民私营经济的发展,无疑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首先是挑战,这是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的。因为中国民私营企业起步不久,总起来说,人员素质低,科技含量不高,管理水平相对落后,面对外国的那些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我们确实是难以硬拼的,无疑地不是一个重量级,很难竞争得过人家。但是,我看中国民私营企业是决不会自甘落后的。要看到,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它可以进来,我还可以出去。我们可以在竞争中增强实力,学习先进,逐步提高。比如刚开放时,我们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家电行业,根本竞争不过人家,但是通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在岂不是大大提高,具有国际竞争能力了吗?所以,关键是要勇敢地接受挑战。最近几年,我接触过一些民营企业,象广东生产微波炉的格兰仕集团,浙江温州的正泰电器集团,湖南长沙的“远大”中央空调企业等等,它们都有一股迎接挑战,增强实力,不断创新,硬是要取胜的紧迫感。特别是广东的格兰仕,可以说是迎接挑战、壮大自己的一个典型。它们面对的竞争压力非常之大,但是它们总是想各种办法,稳定地占领市场,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所以我认为中国民私营企业是会勇敢地接受挑战的,它们的竞争力会大大提高的。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一些素质差、不思进取的企业垮下来。这也是正常的,优胜劣汰嘛,没有什么可怕。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外资进来,中国经济将面临大的产业结构调整。民私营企业自然会遇到这个问题,但只要增强预见性,就可以使我们付出的代价和时间更少。

其次谈发展的大好机遇。我认为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中国民私营经济的发展确实是大好的机遇。

机遇表现在哪里?

一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的科学管理,象会计制度,财务制度,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等等,提高我们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是有助于我们在企业制度方面与国际接轨,如股权结构的改善,治理结构的完善等等,这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是有长远意义的。

三是了解国外市场的变化,信息,动向,了解外面的需求,这对我们自己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特别是有利于外向型企业的发展。四是有利于我们平等地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发挥尊龙凯时最新的优势,走向世界,增强实力。

毫无疑问,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非常有利于中国民私营经济提高自己的素质,在发展中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民私营企业面对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机遇和挑战,我想只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

一是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增强竞争的勇气、毅力,为国争光,为民族经济争气,这很重要。

二是在技术创新方面要增强后劲,把精力用在技术进步上。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注意开发新产品。要创名牌、保名牌。要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尽快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加强企业管理,挖掘潜力,很好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四是研究市场,重视营销。

五是要重视联合。

(七)

继续创造一个宽松的投资环境,加强宏观管理,真正落实公有、私有一视同仁、平等竞争的政策,完善法规,非常重要。

(1)总的来说,在修改宪法后,发展民私营经济的环境条件越来越好。但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和特殊的历史背景,加上我们还处在转轨时期,改善环境条件是要有一个过程的。

(2)好的投资环境条件,包括硬件,更包括软件。

好的软环境条件,包括舆论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如融资贷款)、政策环境,特别是市场意识环境,民俗民风。

(3)我总认为,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应当写在宪法中。因为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不写在宪法中,投资者就会有顾虑。现在个体、私营业主中,不少人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不敢大干,不敢继续投资,扩大经营规模,就是怕共产党的政策变,甚至怕戴资本家的帽子。再就是乱收费、乱摊派的现象非常严重。不明确保护私有财产,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4)改善投资环境,既是社会各界的责任,更是政府的责任。

民营经济发展篇7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深圳经济的重要组成单元。随着深圳经济总量不断增长,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截至2001年底,全市民(私)营企业达54888家,总注册资金816亿元。民营企业占全市企业总数的46%,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份量。民营企业向国家纳税额也逐年增长,提供就业机会,配合国有企业的战略调整,促进出口和推进技术创新,在许多方面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深圳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在长期领先改革的深圳,从统计数字看,民营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加速度的过程。第一阶段是民营经济恢复发展时期(1979-1986年底)。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前,全市只有6户个体工商户,年营业额不足3万元。1979年以后,深圳按照“先繁荣后规矩,先活跃后有序”的思路,在允许和支持本地居民发展个体经济的同时,大胆实行“打开城门,积极引进”的方针,允许邻县、外省的个体户进入特区经营。到1985年底,全市个体户发展到2118户,其中一部分个体工商户无论在经营规模还是在雇工人数等方面,实际上都已突破个体经济的界限,开始向民营企业转变。第二阶段是民营经济的稳步发展时期(1987-1991年底)。随着国家1987年《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及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颁布,深圳市政府又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和优惠条件,吸引了全国各地大批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来特区创办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同时,在第一阶段积累了相当资金的个体工商户也正式注册为民营企业。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至1991年底,全市民(私)营企业已发展到1024户,总注册资金近15000万元。第三阶段是民营企业迅猛发展时期(1992年至今)。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国家确立了发展市场导向经济改革的总方向,深圳民营经济进入了迅猛发展的新阶段。这十年来,每年注册的民营企业户数增长速度都比较高。党的十五大关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和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宪法修正案,激励起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从1999年3月下旬开始,深圳出现了一股民营企业注册登记热潮,最高峰时每天诞生200多户。到2001年底,全市有民(私)营企业54888家,总注册资金816亿元,分别是1991年底的53.6倍和544倍。深圳民营经济的几个特点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在全国总体来看,有几个公认的特点。一是规模小。二是人才少,技术落后。三是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粗放。四是多集中在零售和餐饮等传统饮食服务业。导致这些问题的,当然与以往的政策对民营企业不利,民营企业融资难,因此难以吸引到优秀人才等相关的。但是与全国民营企业这些问题相比,深圳的民营企业反映出来的特点正好相反。第一,深圳民营企业规模比较大截至2001年底,全市共有注册资本超过千万元的民营企业有1940家,其中注册资金超亿元的企业有20家。民营集团公司有48家。实现连锁经营的企业为80家,而加盟连锁的门市超过2000间。“华为”、“中兴”等一批优秀民营企业成为带动国内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华为技术公司、安圣电器公司分别名列2000年全国民营企业纳税第1位和第2位,顺电实业公司、爱施德公司也进入全国民营企业纳税百强行列。第二,民营企业进入多种产业领域因为深圳改革领先,对民营企业进入的领域限制较少,因此深圳的民营企业进入的产业领域不断因改革而扩展。民营经济在其他地区的投资领域和经营范围,过去主要是的传统商业、饮食服务业。而在深圳,因为政策和立法的合理,民营企业进入的领域早已扩展到工业、种植业、服务业的各个领域,打破了过去只是为国有部门“拾遗补缺”的传统局面。近几年,民营企业占全市批发商业企业的80%以上,占零售企业和饮食企业的90%以上,工业生产型的民营企业增长迅速,目前约占民营企业总数的20%,每年的工业产值也占全市工业生产总值的将近20%。第三,民营企业进入高科技领域截止2001年底,深圳主要从事科技产业的民营企业超过2500家,经深圳市科技局正式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有113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60家。民营科技企业2001年的技工贸总收入达到282亿元,工业总产值为270亿元。近几年来,深圳民营科技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约10%,民营科技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的约20%。由于融资相对的便利和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的机制比较宽松,促进了深圳科技型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为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开辟了新的途径。深圳的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过程得以促进。深圳民营企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成为发展高新技术和实现产业升级的一支生力军。第四,民营企业注重研发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推进器,深圳民企已经成为技术开发创新活动的重要主体。1999年底,全市14家市级技术开发中心中,有4家落户在民营企业。全市科技研究开发人员,有40%以上集中在民营企业。深圳民营科技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占总数的64%。由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创造的产值占深圳民营科技企业总产值的88%。这充分改变了一般人对于民营企业就是技术构成低,设备落后的认识。第五,从个体户和小作坊转向现代企业制度深圳民营企业的生态分布很正常,有初级形态的个体户和小作坊,也有更多的在向有限责任公司演进和转化。而一些业绩良好而规模比较大的民营企业,大多注重管理模式的改进。比如华为技术公司每年都花大量时间,研究企业管理模式的改进,每年都要总结出一些“管理要点”。深圳许多民营企业都开始从提高管理效率中争效益。这五个特点,说明深圳民营企业在健康发展中,能够逐渐提高竞争能力,在国内外企业竞争激烈的深圳,具有充分的活力和生命力;也说明了国有企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政策,对于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正确的。政策和地方立法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深圳市委和市政府本着改革的精神,对民营经济的重视与有力支持,是深圳民营经济得以快速而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80年代中期,当许多地方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尚处于争论、观望阶段的时候,深圳市委、市政府就制定了《关于鼓励科技人员举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深圳经济特区民间科技企业登记注册办法》、《关于发展特区私营企业的若干规定》等重要政策。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后,市委、市政府及时总结深圳民营企业的发展经验,适时调整有关政策,了《深圳经济特区民间科技企业管理规定》、《深圳经济特区私营企业暂行规定》等两个特区规章,市政府各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党的十五大确立民营经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以后,市委、市政府又及时组织了两次旨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调研。2000年底,市委、市政府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意见》,使民营企业长期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得到解决。近几年,深圳市委和市政府都把发展民营经济的工作列入全市经济工作的日程。政府文件中部署民营经济工作的内容逐步得到落实执行,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在立法方面,深圳得邓小平南方讲话的风气之先,率先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民营经济提供了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国内比较早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而民营企业成为这一制度变迁的最大受益者。深圳早在国家出台公司法之前,就于1992年率先出台了《有限责任公司条例》、《股份有限公司条例》、《合伙条例》等引导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法规规章,催生了一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的民营企业,在组织形式上为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深圳自1992年获得全国人大授予的特区立法权之后,着重参照国际惯例来完善经济立法。一批促进市场导向改革的重要法规规章,都是在国家尚未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之前,就已经在深圳率先推出,率先实行。因此,各种企业面临的法治环境比较好。深圳市政府也通过推行审批制度改革和提高行政效率措施来为企业发展提供方便。深圳市政府通过审批制度改革,废除了一批审批项目,精简了办事程序,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办事效率,企业的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以民营企业注册登记一事为例,原来辗转许多部门,需要五、六个月时间才能办成,现在基本上一个月之内就可完成。2000年以来深圳民营企业的注册,以每天200-300家的速度增长,正是这种改革效果的生动反映。深圳的独特地理环境也是重要因素。深圳毗邻香港,购买力巨大的独特经济地理位置、海陆空全天候的交通运输条件、高素质的管理和专业人力资源、丰富的劳动力供应、需求旺盛的本地市场等优越的商业和投资环境,也是深圳民营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深圳民营企业发展的就业意义深圳从一个仅有三万余人口的边陲乡村农业渔业小镇,在短短二十年时间内成长为一个有700人口的重要区域性经济城市过程中,在人力资源方面,主要依赖高低两端对全国各地劳动力的较强吸引力。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悬殊的比例可以看出,深圳发展中,本地劳动力不可能是深圳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主要供给来源。人口统计表明,在深圳的各类企业中,外来劳动力占员工总数的3/4以上。据1997年的数据,深圳共有户籍人口103万,而流动人口则超过300万。在流动人口中,绝大多数是作为劳动力进入深圳的。200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深圳人口规模已达700.84万,户籍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8%,为121.48万人。非户籍的外来人口,有500余万人在深圳务工经商。除去在数十万在企事业单位担任中高级管理和技术工作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外,其余主要是外地民工,基本在流水线上务工。由此可见,深圳的劳动力市场是一个主要由外来劳动力为主体并作为主要供给来源的市场。在2001年的人口普查标准时间上,深圳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596人,比1990年增加了2771人,增长了3.36倍;其中深圳市的特区内人口密度为6532人,特区外为2858人,分别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增加了3860人和2390人,增长了1.44倍和5.11倍。这说明在过去的十年里,随着特区外主要以农业和工业发展为主的宝安、龙岗两区,农村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工业化水平得以明显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与大量的外来人口,尤其是外地民工的流入互为因果,使这一地区的人口密度迅速增加。这从侧面说明外来人口在深圳务工的比重。特区外人口总数远远超过特区内,由此可见深圳吸纳外来人口务工的规模。2001年人口普查深圳数据深圳人口和密度人数人/平方公里全市合计70084283596特区内总计25585516532福田区90932511652罗湖区7747669821南山区7220934395盐田区1523672162特区外总计4449877285宝安区27350333836龙岗区17148442032深圳人口结构的几个特点深圳十年来人口年龄结构更为年轻,15-64岁人口占90.39%,比1990年增加了7.24%,与全国和全省同口径人口比例相比,深圳分别高出20.24%和20.61%。这表明深圳人口是以劳动适龄人口为主。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虽然下降1.11%,但绝对量达7.8万人,比1990年增加4.1万人,增长了1.11倍。而非户籍人口则更为年轻,仅26.61岁。因为这一部分人口占常住人口的70%以上,是整个深圳人口年龄结构年轻的最重要原因。深圳竞争性很激烈的劳动力市场,拉动了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与1990年相比,深圳人口中平均每十万人中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明显增加。其中,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增幅最大,由4467人上升为8060人,上升80.43%;具有中专、高中教育程度的由19194人上升为22338人,上升了16.38%;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由43528人上升为52170人,上升了19.85%;受过小学教育程度的人口大幅减少,由21589人下降为12034人,下降了44.26%。深圳人口机械增长快于人口自然增长。从近十年户籍人口的增长趋势看,自然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1%的增长水平,机械增长速度却在5%以上,说明户籍人口的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人口机械增长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非户籍人口增加显著。全市普查时点上登记的人口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点上登记人口大幅增加了534.1万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深圳近十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活力较大,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流入深圳务工、经商,从而形成外来人口的显著增加。这部分人口并没有发生户口迁移,而只是居住地的改变。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深圳人口规模已达700.84万,户籍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8%,为121.48万人,其余的人口都是非户籍人口,来自全国各地。对外省市民工和下岗分流人员的就业深圳人口中,17-25岁年龄段占工人总数的75%,其中18-23岁年龄段占45%左右。按其来源地分类,来自大中城市的占4.1%;来自大中城市郊区的占4.4%;来自县城的占14.4%;来自乡镇的占29.8%;来自乡村的占47.3%。以本人文化程度来分类,接受了初中教育的占31.8%;接受了高中/技校/职高教育的有50.5%;受过中专教育的有7.4%;接受了大专或以上教育的也有8.5%。深圳人口结构的这几个特点,显然对于深圳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有积极的作用。随着深圳经济结构的提升,劳动力素质有相应的提高,能够满足产业发展对于劳动力素质的更高需求。其次,因为流水线劳动力供应的充裕和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劳动力成本的上涨能够得到控制而保持对外来投资商的吸引力。人口的年轻化表明,整个人口的供养系数很低,资源主要流向生产和建设。深圳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表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非常突出。据统计,深圳在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只占1.59%,第二产业占到55.99%,从事服务业的有42.42%。在外来人口占总人口82%的比重条件下,深圳的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给外地流入人口提供最多的就业机会。从全国看,农村劳动力主要输出省份为河南、四川、安徽、湖南、湖北、江西、河北、山西;主要接纳省份为: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沿海地区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新疆、近年来也在成为新的流入地。与其他省区比较,东北3省城市职工流出量相对比较大。根据深圳劳动部门的调查,深圳外来劳动力主要来自长江以南的省区:广东本省、湖南、四川、江西、湖北;近年来,山东、河南、安徽到深圳务工的人也有明显增加。这些省区,都是农业大省。河南和四川还是人口大省。显然,深圳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为这些地区外流的民工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减缓了这些省区的农业结构调整派生出了就业压力,并为这些地区农村居民增加了现金收入。上海财经大学兰宜生于2000年7—8月,在广东做了一次外省民工问卷调查。调查地点包括广州、深圳、珠海等14个城市,占广东全部22个地级市的2/3;所选企业均为外商投资出口企业。接受调查的民工分别来自黑龙江、甘肃、山西、陕西、河南、湖南、安徽、江西、湖北、贵州、四川、云南等12个中西部省区。返回的问卷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外地民工的月收入水平比其原本在家乡做工或务农的月收入水平平均提高3.23倍,由144元提高到611元;每个民工平均每年往家汇款2606元,占其家庭年总收入的28.7%。这说明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流入广东,既缓解了中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也对增加民工个人及其家庭收入有显著效果,对提高中西部省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在外省市因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等原因下岗分流的一部分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也在深圳获得了再就业机会,有的甚至自己开始创业。外来工人中来自大中城市和县城的占近20%,就是说明。从这两方面看,深圳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对富余的农村劳动力和城市下岗人员,都提供了就业机会,实际上配合了全国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再考虑到返乡创业的民工在就业方面的作用,深圳的见解作用也很大。少数民工学到技术和管理经验,营销渠道和手段,在在完成初步的资金积蓄后回乡创业。四川金堂回乡民工创业园,便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由于家乡政府的鼓励,一些长期在外务工经商的人员开始出现返乡创业发展的势头。在安徽、河南、湖北等省的一些市县,“民工 乡镇企业 农业综合开发”,已成为与“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等同具影响力的新的开发模式。1997年上半年四川回乡创业者总数超过40万。90年代末期的统计,安徽阜南县回乡创业者约占个体私营企业的75%。湖北咸宁地区通城县每年输出劳动力8万多人,每年民工“创汇”3亿元。由回乡打工仔创办的企业超过30家,累计投资18亿元,年产值3.4亿元。影响深圳民营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虽然民营经济在深圳的发展非常突出。但是限制性因素依然存在。国家的政策法规方面仍存在对民营企业的事实歧视和限制。在产权保护方面,民营企业及其投资人的财产仍未能得到与国有、集体企业同等的保护,民营企业内部员工的贪污、盗窃行为被界定为“侵占”,处罚明显偏轻,深圳民营企业员工贪污、盗窃1万元以下的行为,甚至可以不受到包括行政处罚在内的任何处罚。在产业政策导向方面,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年度工作安排中,都强调发展民营经济的工作,但政府有关部门却没有具体的民营产业指导方案,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方向和项目的选择的政策模糊,在产业进入方面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机性。此外,明文规定的有关促进民营经济的措施,因为缺乏可操作性而难以落实。在市场准入方面,对民营企业的限制政策仍然存在,一般垄断性的行业如金融、邮电、通讯、电力等目前仍禁止民营企业进入,在外贸等领域也对民营企业有不少限制。融资瓶颈仍是妨碍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在成文的贷款政策方面,对于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基本上做到了一视同仁,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国有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融资仍有相当的顾虑和限制。深圳目前已经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在帮助民营企业的融资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要求。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也受到限制,争取上市额度非常困难,已经壮大的民营企业只能通过收购国有企业或上市公司等方式“曲线上市”。而受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关注的“二板市场”又迟迟未能推出。个别政府职能部门办事的作风和效率以及办事的制度化、透明度等方面存在问题,提高了民营企业经营成本。一些政府部门在行政过程中歧视刁难民营企业的现象仍然存在而无法制止。有些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大企业和小企业有不同的区别对待,如在民营企业的劳动用工、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出入境政策方面,与其它类型的企业相比,都还存在一定的待遇差别。民营企业对于某些政府部门的具体做法,仍然存在较多意见。如民营企业员工的人事档案管理问题,现在需由人才服务中心管理,而该中心又收取较高的管理费。民营企业希望深圳市借鉴上海、珠海等地的做法,在民营企业自愿的前提下,改由总商会和有关单位管理,免收管理费用,以减轻企业负担。虽然体现出了五大特点有别于国内民营企业的整体特点,但是,国内民营企业的各种主要问题,在深圳也依然存在。自身的落后管理模式制约了企业的成长,投资--管理一体化的传统家庭式经营仍是深圳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主流。这种管理模式以业主个人产权为基础,家长式管理、经验型决策,用人唯亲,企业内部没有明确分工,决策不民主、管理不科学,缺乏有远见和专业能力的管理人员、理财人员等。此外,对信誉重视不够甚至恶意欺诈的情况也存在,这也是民营企业开拓市场困难,融资时获得担保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民营企业的所有-经营者的受教育程度与国有企业相比平均偏低,管理更加粗放,决策凭感觉。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前景。许多民营企业获得商业信息的渠道十分狭窄,从事餐饮和零售等传统行业的多数民营企业,几乎从不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发展民营经济大力促进就业民营企业在整体上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中小企业提供就业的能力,国际公认超出大型企业。法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扩大就业方面。近年来,法国政府在制定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中加大了扶持中小企业的力度,鼓励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缓解长期以来困扰法国的严重失业问题。80年代是法国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时期。据统计,目前职工人数在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有将近229万个,其中个体企业115万个,占总数的50.2%;雇用20名职工以下的小企业有104万个,占总数的45.4%。目前法国全国就业职工总数的70%被中小企业所吸纳,中小企业因此被誉为“创造就业岗位的机器”。近几年来,法国政府在振兴经济的努力中把扶持中小企业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1995年法国政府推出“振兴中小企业计划”,把向中小企业征收的利润税率从33%降低到19%,以刺激企业活力,扩大再生产;对中小企业的注册税和公司税的税率也相应降低,以鼓励创办企业。此外,政府还对扩大招聘职工的企业在福利税收方面予以减免优惠。1996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旨在维护中小企业利益的有关立法,保障众多小商业在竞争中的合法权益。同年还成立了中小企业发展银行,该银行由国家直接投资、联合部分民营投资银行入股,筹集300亿法郎(1法郎约合0.16美元)的资金投放给中小企业,以提高经营能力和扩大生产规模。1997年,法国政府颁布简化对中小企业行政管理的37项具体措施,以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美国同样如此。据1997年oecd的报告,美国中小企业数目占企业总数的98.0%。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口总数的53.7%。中小企业的gdp占全美国gdp的48%。又据美国商务部中小企业管理局(smallbusinessadministration,sba)1998年的不完全统计,美国的中小企业总数约为2330万,占美国企业总数的99%;其雇佣人数占美国企业就业人口总数的52%;他们雇佣的高新技术行业的员工占总数的38%;它们的产值占私营部门总数的51%。美国新增就业机会的60%左右是在中小企业。我国的情况也不例外,以北京为例,2000年北京市全部从业人员为6192927人,扣除农村劳动者1630273人,非农业从业人员为4562654人,其中在中小企业就业者为1439463人。占就业总人数的31.55%,说明每100个劳动者中就有32人在中小企业就业,可见中小企业在解决劳动就业方面所起的作用。随着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在就业中将要作出更大的贡献。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将可能释放出1.5亿,城市工业新增就业人口每年达数百万,城市下岗分流人员人员总数将达到3000万人左右。就业形势空前严峻。这时强调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对缓解就业压力,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在中国加入wto后,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一视同仁地给民营经济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是重要前提。首先是应当结合“入世”后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对尚存的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些歧视性规定予以清理。其次是政府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民间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对民营企业的投资方向进行适当指导,做到既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又有利于整体经济发展大局。第三是参照“世贸”规则,放开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在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也同样允许民间资本的进入。第四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从“管理”转向“服务”,严格贯彻“依法行政”的原则。第五是落实中央和有关部门关于增加和方便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的文件精神,学习国外可行经验,加快金融创新以满足合乎条件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各方面的融资需求。第六是通过产业政策来扶持有潜力的民营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加强中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应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力。第七是要打破意识形态上的传统思维定势,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实现两者优势互补。以切实可行的具体政策,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资、合作、兼并、收购、承包、租赁、托管等各种形式,广泛参与国有企业产权流动和资产重组,盘活国企存量资产,利用国企闲置设备,吸纳国企富余职工,与国有企业互补互助,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携手应对“入世”新形势。这不仅能够帮助国有企业渡过战略性调整的一时难关,更可以达到加快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目标。此外,为民营企业提供有效的商务信息服务,引导民营企业理顺产权结构、规范组织形式、改进管理方式;通过税务杠杆来减轻民营企业的财务负担,鼓励民营企业多提供就业机会,也都是很重要的举措。民营企业得到新的发展动力,就业能力就能提高。在社会层面上,为外来民工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是增强社会稳定性、优化地方投资软环境的重要内容。正因为工人的劳动和生活条件不佳。他们每天紧张、长时间的工作而摄入营养不良,居住拥挤,健康状况不佳。因此深圳劳动力的流动性很高,增加了企业对于员工培训的投入而提高了经营成本。据调查,目前深圳民工的基本生存条件不佳。因为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为保证汇款回乡,外来劳动力压缩自己的生活开支,将生活开支和日常消费压缩到最低限度。民工的工伤、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水平低,也迫使民工压缩消费。缺乏社会和企业的服务,民工的进修培训提高等需求难以满足。因为缺乏社会的服务,一些企业不得不为民工提供食宿等,造成了新的“企业办社会”现象,企业的管理和运作实际成本加大。据调查,到深圳工作后有跳槽经历的民工占30.1%。其中,跳槽1次的占46.7%,2次的占27.9%,三次的占18.9%。据不完全调查,深圳企业的平均流动率约为25%,在某些企业中,最高的流动率达40%以上。如:日资奥林巴斯企业有工人总数4000佘人,2002年春节后,因工人辞工而新招工数近2000人。企业因为过高比例的工人流动而大大加重了企业的招工成本和对工人的培训成本。有些企业几乎一年到头都在招募和培训工人。过高比例的工人流动影响了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甚至会使生产过程中断,而企业却无法在市场上及时补充到缺额工人。这种状况直接构成对企业效益的影响。因此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提供社会化的低利或免费服务,有助于企业的稳定和正常的经营,从而有利于扩大就业。

民营经济发展篇8

一、从“兴商”到“兴工”——邵东地方政府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

1.原始积累阶段(1978-1992年)。邵东从上世纪60年代初起就有搞手工业和多种经营(副业)的传统,曾多次被评为省社队企业先进县。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开始焕发生机,个体工商户继承了小手工制作、小商小贩的传统。集市贸易比较活跃,市场发展粗具规模,建立了药材、木材、小五金等36个市场,并带动了部分产业的发展。许多民营企业的建立和发展都是在国家政策调整的夹缝中进行,具有相当程度的政策性投机特征。这一阶段民营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的拾遗补缺者,依靠个人关系获取发展机会,通过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和设备、技术的引进来发展,追求产量以满足市场短缺需求,不少企业因此而赚取了第一桶金。

但是,上世纪80年代由于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当时人们的个别认识偏差,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反复,这一阶段是民营经济的曲折绯徊阶段,当时的民营经济发展还非常脆弱。该时期邵东地方政府的制度变迁主要表现在:

(1)地方政府和微观主体的利益契合,促使了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邵东人多地少,劳动力比较充裕,加之从事手工业的传统,因此,具有发展家庭手工业和小商品生产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原始冲动。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积极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2)上级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政策不定,邵东政府的制度变迁出现了一些反复。民营企业在“”时被取缔,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以社队企业的面貌出现,但没有获得法律地位。进入80年代初,我国从法律上肯定了个体经济存在的合理性,但在这一年代后期出现了大滑坡,乡镇企业没有受到地方政府正当地扶植和保护,邵东地方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政策处在市场中“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2.迅速发展阶段(1992-2002年)。从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这10年间,是邵东民营企业的快速成长机遇期。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要补充,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困扰人们的认识问题。

邵东县1992提出“兴商建县”战略,市场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以邵东工业品市场为龙头,26个专业市场为骨干,75家综合市场为网点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市场网络。市场繁荣带动了产业发展,形成了打火机、五金、药材等13个粗具规模的工业小区,集聚了3000多家企业。这一时期邵东地方政府的制度变迁主要表现在:

(1)市场驱动力成为邵东地方政府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市场是邵东的经济特色,也是邵东的传统优势。邵东的经济发展,走的是市场带动战略。

第一代市场是商贩自发形成的聚集地,通过肩挑手提、摆地摊的方式进行简易的商品流通,是资本积累、财富扩张和经商经验总结的初始阶段。第二代市场是吸引外地商品流通集散的摊位式市场。1983年,县工商部门在县城老体育场筹建了一座交易市场,吸引着十几个省市及本地商贩参市,从业人员达2500多人。第三代市场是摊位门面相结合、具一定规模的市场群。1992年,县政府适时提出了“兴商建县”战略,出台了《农村专业批发市场改革方案》。同时,在县城西侧兴建了邵东工业品市场,设摊位1万个,从业人员1万多人。1997年,成交额达40亿元,辐射面迅速向全省和西南地区延伸。

邵东市场经营的商品95%以上是小商品,以批量销售为主,产品档次较低,价格低廉,经营方式灵活多样。但就是这些个体工商户经营的小商品,建成了大市场,为邵东上世纪90年代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每年创造的税费占县税费总额的60%以上。

(2)东部地区的示范效应,成为邵东地方政府制度变迁的助推力。民营经济在温州、义乌取得的巨大成功,坚定了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心,迎来了邵东1995-1997年的高速发展时期。县里明确规定: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的经营范围除了法律政策明文禁止的,其余都是允许的。县里的政策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实行边发展边规范。全县各部门都不能完全以部门利益为主,以确保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得到实现。

邵东县城称为商贸城,是土生土长的民营经济聚集区。以邵东县工业品市场为中心,以布匹城、家电城、中南五金城等专业市场为依托,形成了以商贸城为龙头的全县商贸网络体系,使邵东成为名闻遐尔的商品集散地。

(3)本阶段末期存在地方政府制度供给不足、制度实施机制不力的状况。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以后,全国各地的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而邵东“大市场、小工业”的布局为邵东的快续发展带来了隐患,发展速度在1998年后趋于迟缓。邵东地方政府在“以商转工、科技兴县”战略的有效实施方面,在为民营企业提供人才、资金支持和管理、技术指导方面,都存在着一些欠缺和不足。

3.稳步创新阶段(2002-至今)。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邵东县适时提出了“兴工强县”战略,民营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国企改制顺利推进,民营规模工业产值快速增长,民间投资持续增加。邵东县全力打造“工业航母”,逐步形成了以县城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1814线、320国道为主线,以周官桥打火机出口基地、火厂坪机械配件基地、仙槎桥小五金生产基地、廉桥中药材加工基地、皮具加工基地、湖塘工业基地为主轴的“一区二线六基地”的发展格局,组建了打火机、皮革、五金等六个产业集团。这一时期邵东地方政府的制度变迁主要表现在:

(1)受上级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直接推动,加强了对民营企业的引导和指导。如邵东县委、县政府在《关于实施“兴工强县”战略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鼓励工业企业向县城和建制镇聚集,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扶强扶大企业集团,积极启动民间资本兴办产业实体,鼓励引导县金融机构增加对企业的投入,着力培训企业人才,切实引进外地优秀人才等。

(2)县域政府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种种约束,制约着邵东地方政府制度变迁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县域政府存在的权力小、财力弱、负担重等特征,县委领导的频繁调动,县里各职能部门的政策执行力度,各微观主体的局部利益冲突,都是影响制度变迁速度和效益的重要因素。邵东实施“兴工强县”战略几年来,“强商弱工”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还存在着产业结构失衡、大量资金外流、民营企业贷款困难、基础设施不完善、技术人才缺乏、产品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二、地方政府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

地方政府制度变迁是地方政府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但地方制度变迁不是自动发生的。作为区域制度变迁最重要的主体,地方政府是有其自身利益的。通过对邵东政府制度变迁的轨迹分析,地方政府制度变迁的动力主要来自下列三方面因素:

1.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公共选择学派认为政府也是“经济人”,存在自利性,有其自己的利益追求。市场经济体制承认政府官员的多重角色,允许他们追求公共利益以外的其他利益。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企分开的改革使地方政府拥有了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权力,尤其以财政包干为主要特征的财政体制改革,极大调动了地方政府增加本地收入的积极性。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从体制上保证了地方政府利益,也为地方政府增加自己的收入、做大“蛋糕”提供了动力。

地方政府利益主要包括两方面:

(1)地方公共利益:这是地方政府得以存在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各地政府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增进当地福利成为地方政府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

(2)地方政府自身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前者主要指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财政预算的扩大;后者主要指地方社会的稳定,地方官员职位的升迁,地方政府规格的上升等。特别是地方官员为了最大化“经营业绩”——政绩,为地方政府制度变迁提供了动力。

2.微观主体的共同诉求。微观主体包括企业、个人、家庭、基层组织等。不同的微观主体之间也存在着利益之间的冲突。因此,地方政府一般会根据其目标,考虑微观主体的共同诉求,推动诱致性制度变迁,对促进效率的制度变迁给予支持、总结和推广。同时,应兼顾各微观主体之间的利益,实现和谐发展。

3.上级政府的直接推动。上级政府直接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也是地方政府制度变迁的动力之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利益之间的矛盾,表现为地方政府在贯彻执行上级政府的政策法规时会存在着一定的灵活变通性。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推进,中央政府在下放财权的同时也下放了一部分事权,使地方政府独立的目标大大强化,进而地方政府具有了主动谋取潜在制度收益的动机和行为。

上级政府直接推动的强制性变迁具有降低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等优点,但也有不少局限。具体说来,第一,上级政府同样受到有限理性的限制。上级政府提供的制度供给,很难适应于所有地方、所有领域。地方政府在不违背基本原则的情况下会对政策做一些修改。第二,强制性制度变迁一般会违背“一致性同意原则”。当强制性并不“强制”时,地方政府往往会“修正”上级政府的制度供给,并使这种制度更适合自己实现利益最大化原则。如果这种修正没有带来负的外部效应,反而提高了本地区的经济效率,这可视为一种“帕累托改进”。第三,限于财力因素,上级政府一般把新制度安排的实施成本“转移”给地方。所以,地方政府将根据实施成本的大小对新制度安排做出调整。

三、邵东地方政府制度变迁的经济绩效

制度作为提供激励和减少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因素,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不完全市场、不完全信息、交易成本和不完全竞争的存在,邵东地方政府制度变迁在邵东民营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个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偏远小县,外无重点工程的投资拉动,内无经济特区的政策优惠,却出现货畅其流、万商云集的盛况,这种迅速发展的状况被称为“邵东现象”。

1.制度供给超前,促进了邵东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邵东超前确立了发展县域经济的“民营经济主体战略”,使邵东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使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的邵东成为湖南乃至西南的小商品流通中心。究其原因,一是邵东远离全省政治经济中心,瞩目度低,政府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阻力相对较小。改革开放后,当其他地方还在争论个体私营经济有益还是有害、是补充还是组成部分的时候,邵东便务实地确立了“民营经济主体战略”,形成了宽松的政治环境。这样,邵东以极小的投入在谋篇布局中抢得先手,主动拆除流通“藩篱”,率先进行市场建设,构建全国性小商品交易平台,极大地节省了客商的交易成本,外地流通商由此对邵东形成依赖。二是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现实迫使邵东人只能离乡背井,生活来源主要靠贩买贩卖,因而形成了邵东人特有的经商意识,“哪里有生意,哪里就有邵东人”。三是邵东国有经济基础薄弱,地方政府出于自身财政收入考虑,对地方“村社经济”发展采取默认态度,小商品工业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平台。到1995年,民营工业企业占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率就超过了50%。从2000年以来,这个比率一直维持在80%以上。民营企业产值增长率一直快于国有企业,1980-2005年,民营企业产值增长了16.3倍,年均增长率为11.8%。民营经济真正成为了县域经济的主体。

民营经济发展篇9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政务高效、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引导民营经济从主要依靠数量扩张向更加注重质量提高转变,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从相对分散向更加注重集群式发展转变,力争经济总量有新突破、发展领域有新拓宽、增长方式有新转变、产业布局有新调整、企业素质有新提高、服务方式有新改进,促进民营经济新一轮腾飞,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聚集更强的发展动力。

二、发展目标

(一)发展规模目标: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2年,民营经济占全市gdp比重从*年的35.5%提高到40%以上;民营经济税收年均增长18%以上,占全市税收比重从*年的34.6%提高到40%以上。

(二)企业发展目标:到2012年,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超35万户,其中私营企业超14万户;力争有20—25户企业进入省百强民营企业,有5户企业进入全国百强民营企业。

(三)技术创新和品牌目标:到2012年,民营企业中获认定的国家、省、市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超过120家,占全市比重达到60%以上,专利拥有量占全市工业企业的70%以上。在全市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比重超过80%;在全市获得国家、省、市驰(著)名商标及名牌产品中,民营企业所占的比重超过90%。

三、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放宽放开经营领域

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办理市场准入登记,真正做到凡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未禁止或限制的行业,均允许企业平等进入。对不需要取得前置许可的经营项目,只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均允许登记,任何部门均不得擅自另行设立前置审批条件。

支持自然人与企业法人出资设立产业投资公司和创业风险投资公司等投资公司,投资产业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等股权投资基金,出资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等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支持民营企业以独资、参股、控股、合作和联营等方式,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有关部门可将投资权、建设权和经营权一并授予符合特许经营资格的民营企业。

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参股兴办影视制作发行放映、演艺、娱乐、体育经营等文化体育企业,与国有文化体育企业同等待遇。符合国家税收规定的,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兴办除法律法规限制以外的各级

各类教育事业。探索建立非公有制的教育基金会,充分发挥基金会的作用。

支持民营企业兴办民营医疗机构,多渠道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扩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

支持民营企业拓宽经营领域,加快发展服务外包、综合商社、国际保理、国际物流、非金融租赁等新兴产业、新兴业态。

(二)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放宽非货币财产出资方式。允许以股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资产作价出资;放宽非货币出资比例限制,非货币财产出资比例最高可达公司注册资本的70%。公司增加注册资本时,新增注册资本中的非货币财产出资比例可以不受限制。

放宽新型企业组织注册登记。对申请人申请设立公司制、合伙制等企业组织的,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办理注册登记。

放宽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企业组织注册登记。对申请人申请开办商品市场、要素市场、专业企业市场和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市场实体的,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及时办理注册登记。

按照“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要求,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入股的改革。支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

(三)鼓励各类人员自主创业

鼓励机关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创业。经单位同意,上述人员可以辞职创办民营企业或到民营企业工作,由同级财政部门按相关文件规定给予一定的补助。除机关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外,允许其他在职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向企业投资或出资入股。

鼓励科技人员、留学回国人员、高校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征地农转非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员自主创业。在农村大力开展“农民创家业、能人创产业、乡村干部创事业”活动。对各类自主创业人员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扩大创业培训服务范围。

(四)加大对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

认真贯彻《市政府关于加快*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宁政发〔*〕148号),加快完善创业投资体系。设立创业投资引导专项资金,通过参股、融资担保、提供配套投资和奖励等方式,吸引国(境)内外、社会资金来我市开展创业投资业务。鼓励国(境)内外创业投资机构特别是国际投资机构来*设立创业投资公司或直接投资*的民营产业项目。允许创业投资企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债权融资方式增强投资能力。力争3年内,新增专业创业投资机构10家,全市创业投资规模达到30亿元,初步建成功能配套完善的创业创新金融尊龙凯时最新的服务支持体系。争取5年内,新增专业创业投资机构、创业投资资本规模、项目投资数量、培育上市企业数量再翻一番。

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市政府每年安排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专项资金,重点为高成长、自主创新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推动其发展壮大。同时,推动有条件的区县加大对属地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支持,不断提升担保机构的业务能力。积极发展互担保机构,采取股份制或会员制形式,由社会团体、行业协会、民营企业共同出资,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规范有效的融资担保。争取在3年内,培育7—8家担保服务能力在8—10亿元的担保机构,全市重点担保机构业务总额突破150亿元。

支持民营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择优选择50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高成长性和上市意愿的中小企业作为培育对象予以重点扶持,力争3年内有10—15家民营企业实现上市融资。对新上市的中小企业,各级政府要依据相关文件给予一定奖励和有关费用减免。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已上市民营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同时,鼓励企业采取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租贷融资、信托融资、基金融资等其他形式实现直接融资。积极支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支持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鼓励民营企业创办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对于农村信用合作社经银监会批准改制为股份公司的,允许其改制登记时发起人(股东)超过200人。允许有条件的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

全面开展股权出质登记和动产抵押登记工作。支持企业办理股权出质登记和动产抵押登记,为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工商部门为企业办理公司股权出质登记和动产抵押登记时,不收取任何费用。鼓励银行提供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买方贷款、出口信贷、无形资产担保贷款、票据贴现等多样化金融产品。鼓励支持金融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信贷、结算、财务、咨询、投资管理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促进银行、担保机构和民营企业间的良性互动。

(五)积极拓展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

加强民营企业用地保障,将民营企业统一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根据*市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和年度土地供应计划所确定的供地规模,结合民营经济在我市各经济成分中所占份额,根据市场需求拿出一定比例的新供用地,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公开方式,用于解决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问题。

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可用于支持重点民营企业用地。对一次性缴纳工业小区内用地土地出让金有困难的民营企业,经市、区县政府批准,可采取土地使用权短期出让或租赁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盘活土地存量,通过改造利用闲置场地、厂房建设民营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升级改造旧工业区,支持区县发展都市型工业和产业功能区,加快实施厂房再造、产业置换,对具备区位和设施配套条件的旧工业区,通过政府统一规划引导,对旧厂房进行修缮或改建,提升园区的整体品质,吸引设计、研发、动漫、广告等高附加值产业的民营企业进驻。在中心城区以外利用工业集聚区、中心镇工业区或村镇集体经济发展用地建设标准厂房,通过厂房租赁提供支撑性、共享式服务。对创业基地的多层标准厂房建设要优先供地,市政府安排一定数量的用地指标,对多层标准厂房建设与使用成效显著的地区予以奖励。

(六)加大对民营领军骨干企业重点培育的力度

制定《*市民营领军骨干企业认定办法》,筛选出一批掌握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行业领先地位、跨国经营能力强的企业,认定为民营领军骨干企业。建立民营领军骨干企业库,实行动态滚动管理,重点扶持。

建立市领导与民营领军骨干企业联系点制度,实行长期跟踪、定点指导,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加强政府与民营领军骨干企业的对话沟通,建立对话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建立专人、专线联系制度,随时倾听企业诉求,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七)大力提升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层次

加快民营企业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升级。鼓励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和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开发项目、重大专利新产品产业化项目、重点节能减排技术开发项目等按《市政府关于大力促进企业创新的若干意见》(宁政发〔*〕171号)的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和奖励。鼓励民营企业加快发展软件、多媒体、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游戏、动漫产业、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层次。根据《市政府关于实施*加快发展服务业行动纲要的若干意见》(宁政发〔*〕132号)文件,对非高耗能、高耗水的服务业企业,逐步缩小与一般工业企业的水、电、气价格差距。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建立自主研发机构,对新获得的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给予相应的补助。加大对民营企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民营企业申报各类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充分调动民营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支持民营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对民营企业开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进口设备,按有关规定给予支持。

鼓励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技术中心等,组建多种形式的技术联盟。对由民营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政府科技计划给予重点支持。加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加大政府资金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投入,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和科技资源保障平台。支持有条件的投资者和相关机构建立公共技术平台、检测服务平台和科技合作交流咨询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设计、测试、检测等服务。

大力推动民营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促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设立标准化创新奖励,对企业主导制订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分别给予相应奖励。鼓励民营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通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形成具有*特色和优势的技术标准。加大驰(著)名商标和各类名牌产品的培育和奖励力度,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加大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等国际通行的先进管理模式的推行力度,通过质量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提升整个产业的质量水平。

(八)创新民营企业人才发展战略

引进和培育民营企业人才。加大民营企业紧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储备库,打造人才高地。构筑公共人事人才服务体系,完善各层次人才培训体系。民营企业接受应届毕业生、海外留学生和技能人才实行优先保障和绿色通道制度。鼓励和协助民营企业与境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培训机构建立人才培训的渠道与平台,在重点领域积极引进境外高质量的培训机构和项目。鼓励民营企业配合标准化建设开展专业化认证培训。

加强人才载体建设。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创新创业人才信息服务、继续教育、创新成果交流、技术成果交易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和资助国(境)内外组织和个人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我市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建设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和支持海内外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投资主体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支持建立一批高新技术重点发展领域的专业孵化器。对经市以上科技主管部门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给予重点扶持。

鼓励采用政府补贴及低价租赁等方式,为用人企业确无能力解决住房的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提供住房保障。鼓励企业采取购买商业保险、交纳补充养老保险等方式,提高创新人才福利待遇。完善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建立以知识为基础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办法,鼓励技术入股、专利入股,允许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兼职兼薪,实现收入构成的多元化。

加快民营企业对国外智力和留学生引进。支持民营项目发展所需的人才引进,通过举办“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招商咨询,外国专家及留学人员专场招聘会和项目推介会等系列活动,争取每年引进一批外国专家或留学人员,加快提升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此外,市人事、外事、公安、劳动保障等部门应及时办理高层人才的因公出境申请,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及其家属优先办理入户手续,主动为民营企业高层人才的子女入学提供优质服务等。

(九)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开拓市场

定期编制并公布我市通过认定的国家、省、市自主创新产品、节能产品、重点推广新产品及本地配套名优产品目录,并在技术、服务等指标满足采购需求的前提下优先采购我市列入国家、省、市《政府采购清单》中的节能环保、自主创新产品、无线局域网产品和其他名优产品。在政府采购招标中对通过国家、省、我市认定的自主创新产品,分别给予5%—10%幅度不等的价格扣除或4%—8%幅度不等的技术加分;对通过国家、省、我市认定的节能产品,给予评分标准总分1%—3%的加分;对国家环境标志产品给予评分标准总分1%—3%的加分;对列入国家、省、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首购产品,实行政府首购;由政府出资或立项研究开发的重大创新产品、技术和软科学研究课题,可实行政府订购。

加强指导和服务,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鼓励具备条件的本地民营企业参与市政和重点项目建设工程投标。定期重要商品信息、建立市场投资咨询平台,组织专家顾问团做好民营企业项目的核准、备案和报批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民营企业相关项目的扶持,为民营企业提供市场拓展、投资方面的咨询、辅导等服务。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鼓励企业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培育本市跨国公司,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从事境外投资及工程承包,开展跨国并购、跨国经营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鼓励行业协会整合行业的整体力量,在国外建立营销渠道,通过设立境外加工企业、建立海外零售网点和进入国外主流流通网络等形式,拓展产品的国际市场空间。搭建政府合作平台,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际经贸洽谈会和展销会,指导企业制定“走出去”发展战略。对于符合国家有关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扶持条件的民营企业,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申请专项资金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申请使用商务部、财政部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拓展国际市场。

(十)加快发展民营总部经济

认真贯彻落实《*市鼓励境内外大型企业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宁政发〔*〕46号)要求,鼓励境内外大型民营企业在*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促进我市民营总部经济快速发展,不断提升*民营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积极引进国内大型民营企业来宁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充分利用企业总部与*现有产业结合紧密的有利条件,鼓励国内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在*设立物流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中介服务中心、培训中心、旅游和会展服务中心。鼓励和支持具有市场发展潜力、产业规模优势和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的大企业集团根植*,加快企业和城市国际化进程。

发展一批本市总部企业。扶持综合实力强的本市民营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逐步形成一批市场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规模效益明显并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优势总部企业。对于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关联带动力强、发展层次高的本市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支持*优势企业积极拓展异地业务,发挥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优势,通过资本经营、战略合作和业务重组等方式,参与异地企业改组改造,在营造适合自身总部企业培育、发展和根植的内聚效应的同时,积极“走出去”,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和资源空间,全面打造适合*产业发展特色的经济腹地。

(十一)落实公平公正的政策待遇

继续清理现行各种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地方法规和部门政策性规定。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核准或备案、科研立项、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知识产权保护、土地使用、信贷和保险服务、资格认定、证照办理、对外经济贸易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实行公平待遇政策。认真贯彻《市政府关于当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宁政发〔*〕168号),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型微利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对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各项政策的执行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市政府安排20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用于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灵活推进劳动保障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分类指导企业依法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劳动标准管理办法。

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全市统一的行政审批政务大厅,进一步完善“一门受理、并联审批”制度。积极推行“大部门”制的改革,打造全市政策统一和整体协调的服务平台。各区县不得为增加税源而强拉企业注册,不得为保护税源而阻碍企业变更注册地;对申请变更注册地而受到阻碍的企业,可由市级行政部门直接办理变更手续。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切实加大跨部门协调服务力度,加快项目审批进度,对符合产业导向、投资总额超1亿元的项目或产业链缺失环节、关键环节的投资项目,要按照我市年度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办法办理相关手续,简化建设审批程序,完善周边配套设施,力争使项目尽快建成投产。

大力开展民营企业人才培训工程。实施“企业家培训工程”,为企业家提供较高层次的专业培训;实施“紧缺人才培育计划”,每年为成长型民营中小企业定向培育一批紧缺人才;实施“中小企业培训工程”,为企业培训高素质经营性管理人才;举办改制、国内外上市政策法律法规解读等专题培训,培育企业资本运作专门人才。

(十二)创造依法行政的发展环境

清理各类企业年检。凡法律法规规定的年检项目,统一分为强制性年检和程序性年检。强制性年检要依法完善,规范程序;程序性年检要简化程序,延长年检有效时限,减少各类年检要件,并限时办结。凡法律法规规定以外的年检一律取消,改为日常监管。

严禁乱收费。认真贯彻国家、省关于取消和停止征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的有关规定,加快推进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工作,对决定取消和停止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各地和有关部门不得继续征收,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有权拒缴。对生产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需要缴纳的各种规费,有关部门应在职权范围内酌情减免或予以缓交。对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设立的收费项目一律取消。严禁擅自立项收费、严禁提高收费标准、严禁年检搭车收费。

严禁乱罚款。各级政府不得对所属部门、上级单位不得对下级单位下达罚款指标。严格实行罚缴分离制度,所有行政处罚罚没款一律上缴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严禁乱检查。除涉及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生产安全、公共安全、金融安全、环境保护等事项外,无特殊情况,同一执法部门对同一企业的例行检查,原则上一年不得超过一次。

严禁乱摊派。各部门、各区县和各单位对民营企业不得组织强制性监测和培训等活动,不得摊派赞助、接待、广告和报刊杂志等费用,不得要求购买指定产品和接受有偿服务。

严禁新闻媒体为拉广告而乱曝光,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严禁强制要求中小企业参加各种协会、学会等社团组织。

(十三)引导民营企业提高自身素质

民营企业要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全面推进各类民营企业依法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自觉遵守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有关规定,主动调整和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加强民营企业党建工作。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结合民营企业的特点,积极探索民营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不断增强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渗透力、影响力和覆盖面,更好地发挥其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扶贫开发、社会救济和“光彩事业”等社会公益性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十四)切实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民营经济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研究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发展私营个体经济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分析民营经济发展的经济运行态势,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统筹有关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一次民营经济工作会议,总结分析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提出当年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每两年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对优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进行一次表彰。

各商会、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正确传递政府信息,有序引导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积极组织企业应对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切实维护我市民营企业利益;要高度关注行业动态,及时反映企业呼声,提出建设性意见解决企业困难,主动做好安商稳商工作,共同协助企业在宁扎根发展。

加强法制建设。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财产权、知识产权和自主经营权等各项合法权益;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出资人的名誉、人身和财产等各项合法权益;依法保护职工的劳动、工资和社会保障等各项合法权益。

民营经济发展篇10

真正实践科学的发展观,就应当一方面让地方政府退出投资主体的地位,另一方面,通过保护产权,平等准入,让民营企业能够真正充分竞争,茁壮成长。

最近,中央一再强调科学发展观,这对我们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尊龙凯时最新地址的版权所有

从经济学的角度审视,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增长速度的统一,应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而一旦讲到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增长速度的统一,就不能给民营经济以充分的肯定。

我们做出这一判断的首要原因在于民营企业是典型的市场主体。作为市场主体,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盈利,是其基本的行为准则。于是,如同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所揭示的那样,第一,他们必须使自己的产品和劳务符合国内国际市场的需要,只有符合国内国际市场的需要,他们盈利的目的才能得到实现,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第二,他们必须进行投入和产出的比较,进行投入中各种生产要素的比较,当用劳动力更便宜的时候就使用劳动力,当用机器更便宜的时候就使用机器,他们会努力减少成本,减少消耗。于是,当他们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成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这样的gdp的增长质量是高的。

“比较优势”原理是经济学,从而是市场经济下的、构成分工的基本原理。把自己的比较优势与市场需求有效地对接,是一切市场主体的行为准则。富有富的比较优势,穷有穷的比较优势,先进有先进的比较优势(出卖知识产权和高端技术),落后有落后的比较优势(出卖劳动密集型产品)。

经济学的这一原理,在民营企业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人们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凡是发展的好的民营企业,都是发挥了自己的比较优势。据观察,浙江的一些民营企业技术含量不高,规模不大,然而有着极强的滚动发展能力,有着极强的盈利能力。原因就在于这恰恰是他们的资源优势,符合他们的传统,符合人们的素质,是所谓的老天爷经济,老祖宗经济。

“比较优势”原理是市场经济下真正的市场主体的行为准则,我们甚至可以用是否自觉遵循比较优势原理,作为衡量是否是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的标准。传统体制下的国有企业,现行体制下的地方政府,不顾自己的比较优势,不惜成本地追求不是自己的比较优势的亮点,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恰恰说明了他们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

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不断提升,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然而,所有这些提升都是市场主体与市场需求不断博弈的结果,市场主体的盈利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实际上,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们向往高质量生活的需求永远不会停止。聪明的市场主体总是不断地把人们潜在的需求变为现实的需求,把抽象的需求变为具体的需求。民营经济作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提升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例如,改革开放之初的十分粗糙的服装,现在成了品牌服装,曾经因为只能穿一个礼拜因而被当众烧毁的皮鞋,今天成了品牌皮鞋,昔日被通报的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低压电器产品更是上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

与传统体制下盲目扩张,患有投资饥渴的国有企业,与在现行体制下不计成本,片面追求“亮点”的地方政府相比,民营企业所以必须生产市场有强烈需求的产品,所以要进行投入和产出的比较,所以不能贪大求洋,浪费资本,其原因在于产权是明确的,约束尊龙凯时最新地址的版权所有是硬化的。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商品交换是一个惊险的跳跃,如果跳不过去,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生产者自己。即如果生产了市场不需要的产品,入不敷出,那就会资不抵债,就会破产。破产是破财产所有者自己的产。在这种情况下,民营经济不得不如履薄冰地经营自己的企业,这是产权安排使然。同理,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的扩张,现阶段地方政府的扩张都在于缺少产权约束,扩张者只会从扩张中得到好处,不会、也没有资格承担扩张失误的责任。对此,亚当•斯密曾经深刻地写到,“关于可以把资本用在什么种类的国内产业上,其生产能力有最大价值的这一问题,每一个人处在他当时的地位,显然能判断的比政治家或立法家好得多”。他强调:“把这种权利交给一个大言不惭的、荒唐的、自以为有资格的人,是再危险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