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科技范文10篇-尊龙凯时最新

时间:2023-12-13 17:39:56

建筑与科技

建筑与科技范文篇1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按照国家和省政府“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有关要求,认真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各项技术规范、标准,以建筑节能工作为重点,以提升节能技术水平为目标,强化建筑节能在规划、设计、施工、验收、销售等环节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推动建筑节能与墙材革新工作健康发展,为我市建设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大力推广应用新型墙材,全市新型墙体材料产量达到18亿标砖,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型墙材应用比例达到100%。全面执行省公共建筑50%、居住建筑65%的节能设计标准,新建建筑在设计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在施工阶段执行率达到97%以上。结合农房建设和“建材下乡”,加强宣传和政策引导,突出抓好村镇建设中新型墙材和太阳能热水器的推广应用,

二、主要工作

(一)深入推进全市“禁粘”和墙材革新工作。在继续巩固全市“禁粘”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禁粘”工作向城市规划区以外的建制镇、村延伸。收好用好新型墙材专项基金,充分发挥政策调控作用。

(二)加强建筑节能工作全过程管理。认真贯彻执行《民用建筑节能管理条例》,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向纵深发展。严把施工许可关,节能设计不达标的,不得办理施工许可手续。加强施工过程建筑节能监管,确保工程施工严格执行节能标准。经审查批准的建筑节能设计,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降低节能设计标准,不得随意变更节能设计,确需变更的,必须通过原设计单位变更设计并经施工图审查机构复审合格。加强对工程项目竣工验收环节的管理,凡达不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工程,视为不合格工程,不得竣工验收,不得交付使用。对达不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工程,一律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切实落实省建设厅《关于建设奖项评选严格贯彻建筑节能要求的通知》要求,今后在建设领域各项评比活动和示范项目中,凡违反建筑节能和“禁实”规定的,实行“一票否决”。

(三)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进一步加强规划、图审、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等环节的监管,在全面贯彻落实《市民用建筑领域太阳能热水系统推广应用管理规定》文件的基础上,本年度县城以上城市规划区新建、改建、扩建高层建筑太阳能光热系统建筑一体化应用率达到70%以上,利用国家太阳能下乡政策,在集中连片建设的农房中推广太阳能热水建筑一体化应用,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积极做好2011年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县和太阳能光电示范项目的申报、争取工作,加强对现有示范项目的技术指导和跟踪管理,督促加快建设进度,完成国家示范验收。

(四)积极推进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工作。贯彻执行省建设厅《2011年公共建筑节能工作任务指标》,认真执行《民用建筑能耗和节能信息统计报表制度》,做好能耗调查统计工作,组织能源审计40万平方米,在媒体公示不低于30栋公共建筑的能耗情况,实施节能改造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抓好《公共建筑节能监测系统技术规范》的宣贯实施,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建筑节能新模式,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

(五)加强对新型墙材建筑节能技术产品的认定、推广和市场监管力度。新型墙材与建筑节能技术产品实行登记备案制度。各类新型墙材与建筑节能技术产品必须到市行政审批中心办理备案登记手续。各类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必须使用办理过登记备案的新型墙材与建筑节能技术产品。凡未办理登记备案的墙体材料和建筑节能产品,不得应用于我市建筑工程项目;已应用的不予按照新型墙体材料对待,不予返退已缴纳的新型墙材专项基金。加强新型墙材与建筑节能技术产品质量动态监管,规范产品市场秩序。重点抓好各类保温材料及节能技术产品施工现场的入场材料检测工作。抓好各类新型环保节能材料的试点工作,总结推广既有示范工程经验做法。

(六)贯彻落实《民用建筑节能信息公示办法》,加大社会公众监督。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监督作用,加强民用建筑节能监督管理,认真做好建筑节能信息公示工作。督促建设单位严格按照我市建筑节能信息公示的要求,在施工现场和销售现场对工程有关节能信息进行公示。进一步规范房屋买卖合同、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使用说明书中关于节能信息的说明,方便市民和消费者了解工程建筑节能信息。

(七)加大墙改与建筑节能执法检查力度。组织全市建筑节能专项监督检查,加强对各县区执行建筑节能节能强制性标准及建筑节能施工质量情况的检查,严格落实建筑节能主体与竣工验收两个环节的管理,严把工程建筑节能单项验收关,不断提高全市建筑节能执行率。7至8月份,组织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新型墙材应用与建筑节能执法大检查。

(八)加强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和使用管理。认真贯彻落实《省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加强新型墙体材专项基金的征收和使用管理,及时足额收好用好新型墙材专项基金,充分发挥墙改基金的调节作用。

建筑与科技范文篇2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以实施公共建筑、居住建筑节能和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为重点,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新型工业化为发展路径,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确保完成省、市下达的年度节能工作目标任务。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强化支撑、依法监管、提高能力”的总体工作思路,提高建筑业能源的利用水平,切实降低建筑使用能耗,促进我市能源、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十二五”建筑节能与科技取得新进展开好局、起好步。

二、切实抓好建筑节能

全面总结回顾“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工作的主要经验,科学分析建筑节能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深入贯彻《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体制机制建设,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一)继续深入抓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

1.健全完善市、县两级建筑节能管理机制。开展建筑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的目标考核,严格落实建筑节能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实现新建建筑的建筑节能设计阶段执行率达到100%,施工阶段执行率达到97%以上的工作目标。

2.加强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的监管。把有关建筑节能标准的贯彻落实作为质量检查、节能专项检查工作的重点,组织开展全市建筑节能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违反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行为。

3.加强建筑节能产品和技术市场监督管理机制建设工作,健全完善建筑节能产品备案制度,重点加强对施工现场使用建筑节能材料质量的监管。同时加大对新型建筑节能技术、材料、产品和设备推广应用实施过程的监管力度,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4.按照《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管理暂行办法》及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要求,加强能效测评机构能力建设,提高技术水平,开展能效测评标识试点工作。

5.促进建筑节能管理政策、标准规范应用与新技术推广的对接联动体系的完善,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制度,发挥专家指导作用。

(二)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

1.组织对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和应用潜力进行调查评估,因地制宜做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工作,研究制定推广办法、措施和鼓励推广的经济政策。

2.大力宣传贯彻《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标准》。加大太阳能推广应用的力度,重点是规划区范围内新建十二层及以下居住建筑,严格执行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强制性标准。

3.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化发展。积极组织申报2012年国家、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争取国家、省财政资金支持。同时加强已列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示范项目工程的实施管理工作,确保实现预期节能环保效益。通过项目实施,完善相关标准、技术导则,总结经验,召开现场会,发挥示范作用。

4.加大对浅层地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研究,带动市场需求,推进可再生能源与建筑结合的配套技术研发、集成和规模化应用以及产业化等工作。充分利用我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的放大效应,继续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带动市场需求,推进可再生能源与建筑结合的配套技术研发、集成和规模化应用以及产业化等工作。

(三)大力推进建筑业节能降耗工作

1.认真贯彻落实市住房城乡建委《关于推进全市建筑业节能降耗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大对建筑业节能降耗的监管力度,督促建筑施工企业开展节能降耗工作。

2.积极引导建筑施工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建筑业能源的利用水平,切实降低建筑施工过程的能耗。

3.逐步提高建筑施工的工业化水平。重点扩大适宜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建筑材料及构筑物使用范围和数量,充分利用工业化、专业化成果,减少现场制作加工作业量,达到保证质量、缩短工期、降低成本、保护环境、降低能耗的目的。

(四)推进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建节能监管体系建设

1.结合《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制定相应的地方配套法规、政策。继续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对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实施能耗统计、能源分项计量、能耗监测工作。

2.大力推广能耗监测技术和节能改造技术,推进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运行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开展试点。

3.探索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试点。抓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产业的培育,鼓励、支持开展节能改造试点及相关技术、标准、政策的研制制定工作。

三、加大绿色建筑推广力度

按照国家、省、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调结构、促转变”的部署,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发展。

(一)落实绿色建筑管理措施和评价标准。积极开展调研,结合我市实际,探索适应我市气候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节能环保材料、绿色施工等技术,加强引导,实施绿色建筑。

(二)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的要求,积极组织技术条件成熟的项目申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以及部、省组织的绿色建筑示范项目,逐步开展一、二星级评价标识和管理工作。

(三)加强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围绕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等各阶段的技术需求,开展与绿色建筑配套适宜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发,提升绿色建筑技术集成水平。

四、强化科技支撑作用

(一)强化建设领域节能环保“十大适用新技术”推广工作。进一步完善“十大适用新技术”相关应用技术导则。以示范项目为载体,推动节能环保“十大适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进一步优化墙材结构,提高质量技术水平。深入开展新型墙体材料认定工作,加强对施工现场墙材质量的管理,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出厂产品质量检测手段,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促进新型墙体材料企业“上规模、上水平”,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适时开展墙材产品质量抽检,向社会公开抽检结果。

(三)加强建筑节能新技术的研究。重点是太阳能系统、地源热泵系统、节能型门窗等方面的研究,使建筑节能在材料和工艺上有新的突破,满足我市推广应用建筑节能技术的需要。

(四)积极探索合同能源管理机制,适时举办建筑节能产品和技术展览、技术论坛和交流会。

五、全力做好各项综合性保障工作

(一)做好规划立法及任务分解工作

1.编制出台《市建筑节能“十二五”发展规划》、《市建设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十二五”发展规划》。

2.根据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加强民用建筑节能管理的办法和措施。

3.做好建筑节能工作任务分解,印发《市住房城乡建设委2012年建筑节能管理工作任务分解表》,明确职责,年底对主要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二)做好各项重点任务宣传培训

1.加大《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意见》的宣贯力度,加强对建设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充分运用各类媒体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和良好的舆论环境。

2.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建筑节能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的同时,切实做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地方设计标准和外墙外保温新技术规程的宣贯实施工作。

3.加强对绿色建筑专家委员会成员以及设计、开发等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培训,适时开展专题报道等宣传活动,召开交流会,宣传绿色建筑发展的理念及实施途径。

4.适时开展能效测评、能耗统计等专项培训,着力提升各方主体推进建筑节能与科技工作的能力。

(三)强力推进建设事业科技创新

1.加强建设事业科技进步工作机制建设,制定出台推进我市建设事业科技创新的工作意见,逐步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

建筑与科技范文篇3

关键词: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激励机制

1科技创新的相关理论

1.1科技创新与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

“创新”是由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创新理论的价值,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研究科技创新的热潮。科技创新是提出新观点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的统称,包含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站在新的角度对已知事物进行再认识等。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1]。科技创新体系是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互相联系和制约的各种要素组成的统一体[2],包括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三大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可以通过不断的自我调整与完善,挖掘整合不同要素的潜能,使体系充分发挥整体效能。

1.2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特征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特征与其产品生产的特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在:由于建筑产品生产具有单次性、固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使生产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风险增大,从而使科技创新的组织与实施存在较大的困难。缺乏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建筑产品生产的特性造成了企业与用户的交流比较困难,增加了经营效益的不确定性,而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又面临着资金匮乏的压力,严重阻碍了企业引进新技术和改造新工艺的积极性。缺乏科技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受行业分割和管理体制的影响,建筑企业多限于某一具体工程项目的生产活动,导致其科技创新活动只不过是针对某一工程项目的工艺改造或管理改进,而缺少一些原创性的科技发明。

2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与制约因素

2.1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现状

近年来,中原地区建筑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势头迅猛,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缺少自主性的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的应用,缺少科技成果的进一步开发,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科技创新趋同现象严重,科技贡献率比重较低,普遍缺乏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多数企业的高层决策者缺乏创新意识。

2.2制约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因素

制约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受到建筑产品特定生产方式的制约。建筑业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其建筑产品生产产地的绝对唯一性和作业区域的相对扩散性,对企业之间的科技信息沟通产生了较大影响,建筑业产业链上的各个参与单位需要负担各自的创新费用并承担一定的风险,工程项目的外部环境往往复杂多变,从而制约了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发展。2)受到支撑条件匮乏的制约。资金、人才与信息是建筑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所必须具备的三大基本资源。目前建筑企业利润普遍较低,缺乏转化资金,没有可靠的投融资渠道,大量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被闲置,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复合型的创新人才严重匮乏,信息市场的建设比较落后,从而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实施。3)受到建筑市场竞争不规范的制约。建筑产品交易与其他商品交易的区别在于:建筑市场是先有商品交易而后才进行商品的生产,在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单个工程项目往往被肢解成几个工程,由多家建筑企业同时承担施工作业,扰乱了市场秩序,打破了科学的工艺流程,影响了工程质量,限制了新技术在工程项目上的应用。4)受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影响。由于建筑物和构筑物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建筑业一直以来都受到严密的行业管制和具体的操作规程限制,在建筑产品的整个生产和使用过程都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约束。这些限制和约束同样制约了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

3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3.1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模型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目标是通过持续不断创新,将企业转化成创新型企业,使研发制度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得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3]。因此,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应该是观念与知识、制度与管理、研发与技术等各种创新活动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而构成的有机整体[4](见图1)。

3.2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内容

1)观念创新是一种思维和理念的综合性创新。建筑企业的观念创新就是要打破企业多年以来形成的陈规陋习,克服旧的思维模式,树立全新的科技创新观念,使企业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在建筑企业观念创新的过程中,管理层需要进行观念创新,要善于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应围绕如何更好地开拓市场,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借鉴好的管理实践,研制开发新技术应用和新工艺流程,合理使用新材料,不断完善企业的经营理念、服务理念和管理理念,从而不断促进企业的观念创新。2)制度创新是在建筑企业现有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建立新的、更能有效激励员工行为的制度和规范,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5]。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依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激励,使其固化。建筑企业的制度环境包括宏观层面上的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微观层面上的由企业制定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制度。从调研中发现,在中原地区的许多建筑企业中仍存在产权结构混乱、组织机构不合理、缺乏激励机制等现象,这些已经严重阻碍了其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3)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发展机制共同构成了建筑企业的机制。其中,激励机制是科技创新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对企业员工的激励方式多种多样,这些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激励方式共同对科技创新人员起到作用(见图2)。4)知识创新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建筑企业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创建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体系,应该让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等积极地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从基础研究开始,将工程项目做为媒介,持续不断地提升科学研究、技术协作、科技培训等过程[6]。5)技术创新主要是企业在生产技术方面的创新,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者及其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个系统(见图3)。6)在建筑企业的管理创新中,应该以企业的管理者为核心,形成合理的决策,建立周密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与职工紧密协作开展创新活动。建筑企业应建立明晰的权力层级,明确的决策主体,妥善处理好责任、权利、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调整决策的形成过程,利用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和适度分权,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决策的及时有效性。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建筑企业结构越来越趋向于扁平化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企业获取较高的生产经营效益。因此,建筑企业需要尽早地整合优化企业的核心文化,改善组织结构和建设科技战略,强化管理创新体系的指挥和协调,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益。

4建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效途径

4.1发挥企业品牌与科技创新的整合效应

建筑企业在打造企业品牌的同时,要将其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发挥二者的整合效应。无论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还是基层员工,都要树立起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为此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尊龙凯时最新的售后服务质量,爱护企业信誉,打造企业品牌。可以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增强建筑企业社会影响力,做好形象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此外,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经营,使企业品牌打入多个相关领域,赢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4.2建立新型的人才管理机制

1)建立开放式的用人机制。目前建筑企业的员工普遍面临着工作环境苦、作业流动性强、工资待遇低等问题,企业很难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因此需要企业将人才引进与攻关课题研究相结合。2)建立优胜劣汰的人才使用机制。建立以岗位管理为主的人才使用机制,对每类人才进行跟踪管理,让员工时时处于一种良性竞争的动态环境中,使每个创新人才的潜力得到持续不断地自我挖掘和开发。3)建立以贡献大小和能力强弱为考评标准的评价机制。对企业的各类创新人才,应该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规定,建立以工程业绩为考核依据,以品德、知识、能力等为主要考核指标的评价系统,制定客观公正的人才考评制度,奖惩严明,发挥创新人才评价的真正作用。4)建立真正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激励机制。要采取各种各样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激励措施,积极寻求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基础知识、专利技术与科研成果之间的转化方式,构建以价值为导向的创新激励模式。5)建立能够培养有创新精神的的人才培训机制。把培训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强化岗前培训,建立完善的继续工程教育体系,打造学习型建筑企业。要健全创新人才交流制度,可以采取轮岗互换的形式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的创新人才。

4.3创建快捷有效的科技创新信息系统

科技创新信息系统是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企业的科技资源能够充分地汇集和共享而建立的快捷有效的科技创新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为建筑企业提供信息沟通的平台,使科技信息资源能够充分高效地进行共享与交流,为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服务,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全方位积极推进企业科技创新[7]。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善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方式及手段,加速工程项目的科技信息集成系统的建设与发展,提高科技开发与管理效率,为企业开展异地项目研发、扩大经营范围提供强大的科技信息支持。综上所述,该项目的研究通过对建筑经济学、科技创新学以及企业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的吸收与运用,探讨了在中原地区应该如何构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问题,并提出了构建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有关措施与建议。

作者:王 颂 刘汉州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1]金维兴,陆散弘,尚梅,等.21世纪中国建筑业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范维,王新红.科技创新理论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9(4):164-166.

[3]申立银,邓小鹏.建筑业企业竞争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叶建峰.建筑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战略途径[d].长沙:中南大学,2008:26-28.

[5]熊巍.大中型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2:31-36.

建筑与科技范文篇4

1.1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涉及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等多个要素,是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相互作用下的一种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科技创新正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是这个三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1]科技创新能促使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形成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是一个价值实现的漫长过程,技术进步要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必须采取产品的形式。[2]因此,建筑企业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来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建筑产品的附加价值,进一步促进企业增加科技创新的投入,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1.2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三大体系构成。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三个体系相互渗透,互相支撑,互为动力,推动着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管理和制度创新的新形态,促进了创新知识的循环流转,增强了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目前对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主要从国家、区域、产业、企业四个层面展开,研究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关于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则主要基于高新技术发展方面展开,忽视了经济中传统产业以及服务业的研究。[3]随着社会发展及科技创新范式的转变,建筑产业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传统产业,有必要站在行业发展和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研究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2复杂性科学视角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特征

在复杂性科学视角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具体结构和运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科技创新体系也具有一些新特征。

2.1系统复杂性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不是单纯发生在技术领域、经济领域或管理领域,而是一个涉及科技、经济和社会的综合过程。构建科学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就要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用系统的思想和观点,通过企业内外诸多科技创新要素的集成和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人力、财力与信息等科技创新资源的价值和效用。

2.2网络组织性

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研发部门,而应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运营环节当中。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涉及的活动主要有研发、技术管理、组织、设计、施工等。这些活动并不是按照线性方式序列进行,往往存在着多重循环、往复的交叉活动。所以,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应是由多个部门和人员组成并共同发挥作用的群集型网络化组织。

2.3动态开放性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完善,需要制度、组织、管理、资金、信息等诸多方面条件的支撑。在当代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里,建筑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同时,纷纷跨越边界,有选择地与其他企业或机构结成长期、稳定、互惠的关系,建筑企业的跨越区域边界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其创新和竞争能力的强弱。因此,强化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交流,淡化企业、部门等边界,使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及其子体系具有明显的开放特征。

3基于复杂性科学视角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3.1建立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建筑知识创新体系,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知识创新是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在建立知识创新体系中应该重视和发挥人才的作用,并借助现代科技的支撑,通过科学技术研究的组织与管理实现知识的集成与创新,使知识的创新源动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建筑企业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需要依托专家等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参与,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强科技研究、科技交流与合作、科技教育与培训。首先,建筑企业应建立开放的、具有活力的人才流动机制。开展知识创新活动的关键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研究人才是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而开放并具有活力的人才流动机制,一方面可以引入知识创新所需的各类高素质专业人才,为企业知识创新活动提供充分的人才资源,促使原有人才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形成人才结构上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知识创新激励机制,逐步淘汰不适应企业知识创新要求的人员,形成动态激励机制,从而使知识创新体系充满生机与活力。[4]其次,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活动还需要与外部进行广泛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企业可以从外部环境不断获取信息,如相关行业最新的研究动态、最新的科技成果等,以增加和丰富企业的知识供给;也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到本企业工作或开展讲座,通过交流合作来开阔知识创新人员的视野和思路;还可以经常性地对知识创新人员进行科技教育与培训,以掌握先进的技术和实验方法。通过开放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使企业知识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再次,在建立建筑企业知识创新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研究体系为指导,加强知识管理。充分利用系统工程、集成管理、信息技术等各领域专家的智慧,面向建筑市场的需求,科学认识建筑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及其作用机理,促使建筑企业的科研工作、技术研发、标准化、信息化等工作围绕市场需求展开。

3.2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建筑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关系网络以及保证体系有效运行的制度和机制。技术创新体系是由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配置相关的、与利用创新资源相关的各种机构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包括技术创新活动的参与者(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其运作机制构成的系统,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建筑企业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法律规范、经济杠杆和政策引导为调控手段,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咨询机构、中介服务等参与者紧密结合的建筑技术创新体系(如图2所示)。一是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速创新资源包括人才、技术、资金等向企业转移。二是要建立和完善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基础研发系统。加强产学研的联合研发,形成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新机制,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工艺研发优势和高校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研究优势。三是要建立和完善以建筑施工企业和勘察设计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成果的技术推广应用系统。利用勘察设计企业的深化设计优势和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化能力优势,支持骨干企业建设技术中心,扶优扶强,提高企业的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四是建立和完善以建筑技术教育、培训、咨询机构为主体的中介服务系统。通过大力促进建筑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快建筑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各类中介机构的发展。五是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支持协调系统,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标准化是建筑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在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随着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实践的不断推进,标准化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标准化的动态演进过程体现了科技创新的演进,标准化与知识产权结合带动建筑企业的自主创新,标准化与试验、检验相结合有助于推动建筑企业的开放创新。因此,建筑企业构建以标准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标准化的实施,可以整合和引导企业资源配置,激活科技要素,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加速企业的技术积累、科技进步、成果推广、产业升级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3建立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管理创新体系,进行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信息化建设

创新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创新过程中各层次、各环节以及各要素之间复杂交互作用中,不仅有技术性要素,更有大量的非技术要素,并且非技术要素带动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有时会起到决定性作用。[5]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业务整合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由其引领的管理创新成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企业管理创新的信息化有助于及时获取信息,依托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完善建筑企业的数据标准、信息规范、技术交底以及方案优化等,通过制度与管理的重塑实现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科学管理和高效的良性互动。建筑企业管理创新体系是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面向市场需求,整合信息资源,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企业科技创新战略、组织、运行一体,决策、执行、监督协力,政府、企业、高校互动,最终实现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信息化、标准化、动态化与智能化。一是建立市场导向和全员参与的科技创新战略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意识。战略是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如何界定独特定位、做出明确取舍、加强各项活动之间配称性的谋略。卓越的技术及持续创新是建筑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建筑企业只有通过提供高质量、技术先进、全面和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客户。依靠全员参与的科技创新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的职责,为企业科技进步、创造新的生产力提供充分的施展舞台。建筑企业需要强化科技创新意识,营造一种浓厚的创新氛围,使科技创新主体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全体员工都致力于维护企业的创新精神,不断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二是组建高效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中心的职能。建筑企业要形成以企业负责人为主要领导、企业总工程师为直接责任人的科技进步决策层和领导层,以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为科技进步实施的组织和管理层,以工程项目为科技课题实施的操作层的三级科技创新组织体系。[6]建筑企业管理创新体系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科技创新的管理决策层,主要针对能长期影响企业发展的事项。在这一层面中,企业科技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分析预测创新项目及其经济效益,最后由创新委员会审查决定需启动的创新项目。第二层面是科技创新的组织和管理层。建筑企业应设立研发计划部和研发管理部,全面负责企业的科技创新、产品开发和设计任务。在这一层面中,科技中心需制定科技创新战略和实施计划,提出完善的科技研究、开发和试验条件,总结和完善企业科技标准体系,形成具有竞争优势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第三个层面是与项目相关的科技创新实施的操作层。建筑企业的研发成果必须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凸显价值。许多情况下,复杂的大型项目都会面临科技创新的挑战,因此,科技中心必须为客户量身定制设计、技术、材料等创新方案。三是强化研发资源体系的管理,保障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筑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应承担科技创新的重任,对科技创新进行持久性的投入。对于新型结构和技术难度大的工程项目,应争取多方资金支持。在稳定的研发经费投入基础上,建筑企业要拥有充足的科技研发人才,形成由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一般技术人才组成的科研人才梯队。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创新氛围;加大对科技创新有突出贡献人员的奖励力度;加强培训,改善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使之成为新型创新人才;注重对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使科技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四是建立畅通的科技创新信息系统,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合作。建筑企业要重视相关科技及产品信息的收集与管理,根据科技研发工作的性质和客观环境,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科技创新合作组织形式。在企业内部建立畅通的信息系统,实现各项目信息在企业内部网络的共享、远程的信息分享与交流,同时注重与外部机构的创新合作。开发创新网络,与大学及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研究项目。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产业链的各环节之间以及与外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第三方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五是建立完整的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体系,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环节。建筑企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广体系,在知识产权战略委员会和知识产权负责人的引导与管理下,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和专利并不断推动标准的演进,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最大化。

3.4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由建筑知识创新、建筑技术创新、建筑管理创新三大体系构成(如图4所示)。其中,知识创新体系依托不同领域专家的参与,以科学研究为先导,强调开放与自主创新,强化科学研究、知识管理、教育培训与科学传播的融合;技术创新体系由技术进步与推广应用来驱动,以标准化为核心,强化产学研一体、政策和服务支撑的需求与价值的实现;以现代信息技术引领的管理创新体系则以信息化为载体,强化管理与制度的重塑。在现代科技发展催生知识社会的背景下,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互融合,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三个体系也是相互渗透,互为支撑,互为动力的,推动着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新形态。

4结语

建筑与科技范文篇5

一、完善住宅标准体系,提升住宅标准质量

强调“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话语权;谁掌握标准,谁就占据制高点”。随着标准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为民生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更加突出,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创新创优更加重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通过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成为行业共识。江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住宅标准体系,截至目前,涉及住宅的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共计52项,包含《住宅设计标准》等基础标准15项、《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系统技术规程》等专项标准37项,详见附表。1.《住宅设计标准》作为与江苏人民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标准,历来受到各方关注,自2000年实施以来,历经3次修编,最新版即将实施。《江苏省住宅住宅品质提升的江苏实践设计标准》db32/380-2000于2000年3月1日,2000年5月1日实施。该版主要针对多层和中高层住宅,对套型进行了分类,重点规定了套型的房间数量和面积,并且内容涵盖了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等专业。《江苏省住宅设计标准》dgj32/j26-2006于2006年7月12日,2006年9月1日实施。随着国家《住宅设计规范》及相关规范的修订,随着江苏省经济、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功能和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为更好的适应江苏省住宅建设,本着“增、留、删、改和定性定量并重”的基本原则,针对高层住宅防火问题增设了消防标准;针对行业发展,增加了节能标准;针对民生问题,制定了保障性住房内容,保障了基本居住要求。《住宅设计标准》dgj32/j26-2017于2017年4月7日,2017年7月1日实施。标准聚焦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为解决老年人上下楼梯困难问题,设置了强制性条文,规定:四层及四层以上住宅或住户入口层在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10m时,必须设置电梯并满足无障碍使用要求。标准在可再生能源应用、工业化建造技术和模数协调技术、消防安全、室外空调机位、智能快递箱设置等方面提出了细化要求,特别明确建筑高度100m以上的超高层住宅应是成品房交付。标准对提升我省居住建筑品质、满足百姓对居住条件的更高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引导作用。《住宅设计标准》(2020年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时代建筑方针,系统总结肺炎疫情应对住宅设计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该版修订以住宅安全健康、性能提升、品质改善、适老适幼、产业化等为重点,强调地域文化传承和建筑风貌塑造,关注住区(组团)总平面设计、配套设施和场地环境,突出运营管理服务和应急防控能力。通过对住宅的全寿命、全员、全过程和全流线开展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2017版标准基础上进行提档升级,以高标准推动江苏住宅高品质建设,高标准促进住宅建设高质量发展,不断推动江苏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2.《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适用于新建民用建筑绿色设计,通过将绿色建筑管理由事后评价转为事前控制、构建绿色建筑设计监管制度等措施,为全国第一部绿色建筑地方法规《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全面强制推广一星级绿色建筑奠定了坚实基础。该标准荣获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颁发的第一届“标准科技创新奖”一等奖,是10个一等奖中唯一的地方标准。《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启动于2012年江苏美好城乡建设行动推进之时,成稿于2014年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之后,应用于2015年江苏省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按一星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要求之日,为加强绿色建筑管理,推动绿色建筑创作,提高绿色建筑品质,发挥了重要的约束引导作用。截至目前,江苏绿色建筑面积累计达5.07亿平方米,规模长期位居全国前列。随着新版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实施,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于2019年开始修订,预计2020年底正式。新版标准全面响应了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总结了江苏绿色建筑设计实践,针对疫情防控期间人民群众对绿色、健康住宅和宜居住区的更高需求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有效回应,体现了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有利于江苏省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助推江苏美丽宜居城市建设。3.《江苏省居住建筑热环境与节能设计标准》江苏省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了建筑节能试点工作,2001年编制了《江苏省民用建筑热环境与节能设计标准》(db32/478-2001),将建筑节能指标从试点阶段的30%提高到50%,考虑到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其控制性指标要求比当时国家行业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略高。2008年江苏省对上述标准进行了修订,更名为《江苏省居住建筑热环境和节能设计标准》(dgj32/j71-2008),调整了部分城市的气候分区,重新设定了节能50%的强制性控制指标,并增加了节能65%的推荐性控制指标,调整了其他部分设计参数。“十二五”期间,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开展了江苏省建筑节能65%技术路线的研究,并将新建居住建筑全面执行节能65%的标准作为“十二五”的重要工作目标,2014年对标准再次进行了修订,实施了《江苏省居住建筑热环境和节能设计标准》(dgj32/j71-2014)。标准根据夏热冬冷地区冬季需要保温、夏季需要隔热的气候特征,在综合能耗满足行业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对居住建筑类型进行了细分(层高、主被动等),考虑到江苏地区建筑围护结构不同部位的节能贡献,分别规定了节能技术要求。标准实施以来,有力地推动了江苏省建筑节能发展,改善了住宅室内环境。为进一步提高江苏建筑节能水平,根据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制定的《江苏省“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的要求,“十三五”期间应开展75%建筑节能工程的试点;提出适宜江苏省的75%节能设计标准的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为2021年起在全省民用建筑中全面执行75%节能设计标准做好技术储备。《江苏省居住建筑热环境和节能设计标准》(提升至75%节能)同步开始修编。标准针对江苏地区气候特点,在外墙热工性能、建筑外窗气密性等方面做了加强,同时要求设置新风系统,以期进一步改善居住建筑物室内空气质量,促进居住建筑高品质发展。目前,标准已进入报批阶段。4.其他相关标准涉及到住宅的相关标准还有很多,如《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标准》属于全国首创,从设计、材料、施工、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了综合控制措施,对强化和规范江苏省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治工作,促进住宅工程质量水平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绿色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为全国首部绿色建筑验收规范,对绿色建筑闭合监管起到重要的作用;《成品住房装修技术标准》是国内第一部住房装修技术强制性标准,涵盖了成品住房装修的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和质量保证等关键技术环节,提出了装修与设计、施工、管理、验收一体化理念,该标准突出了百姓关注的重点和新成果的应用,获得了“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居住建筑标准化外窗系统应用技术规程》在全国首次提出了标准化外窗系统、遮阳一体化外窗系统、标准化附框安装等新概念、新技术,并提供了装配式建筑外窗安装尊龙凯时最新地址的解决方案。

二、推广住宅适宜技术,促进住宅性能提升

科技创新成果能够尽快的转化应用是对提出“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的有效落实。为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等法律法规,江苏省完善了建设科技成果推广制度,通过技术公告、评估认定、推广交流与展示,不断推动住宅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居住建筑品质。1.技术公告定期编制和“推广应用新技术和限制、禁止使用落后技术公告”是建设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江苏相继了《江苏省建设领域“十二五”推广应用新技术和限制、禁止落后技术目录(第一批)公告》(2012年)和《江苏省建设领域“十三五”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和限制、禁止落后技术目录(第一批)公告》(2016年),“十二五”公告推广技术91项,限制技术6项,其中与住宅相关技术共计71项。“十三五”公告推广技术153项,限制技术6项,禁止技术6项,其中与住宅相关技术共计92项。技术公告的为江苏建设重点领域工作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同时也为住宅建设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技术选择。2.评估认定推广应用是转化科技成果的必然要求,评估认定是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重要环节。为进一步提高建设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评估认定质量和水平,体现评估认定的建设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具有“高水平、新技术、有特色、有实效”特征,2017年以来,根据全省建设科技创新发展要求和建设工程应用需求,定期评估认定目录清单。截至2019年底,共计了19类建设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评估认定条件,其中涉及住宅的推广技术共计14类,如建筑外遮阳一体化系统窗技术、装配化装修技术、同层排水技术、预制三板技术、喷涂抹灰石膏技术、居民住宅小区输配水技术、浮筑楼板法分户楼板保温隔声技术等,共计评估认定涉及住宅的建设科技推广项目205项。3.推广交流与展示针对重点推广的住宅建筑技术,开展推广交流活动。为加快住宅中“预制三板”的应用,2017年12月,在第十届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大会上召开“预制三板”推广应用技术培训交流会,专家们围绕“预制三板”政策、评估认定要点、技术概况及相关标准设计图集、工程应用案例等进行了培训交流,推动“预制三板”规模化应用;为推动浮筑楼板法分户楼板保温隔声技术的应用,提高住宅隔声保温性能,2018年11月,在第十一届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大会上召开居住建筑楼地面保温隔声技术推广专题活动,邀请专家从浮筑楼板保温隔声系统设计、施工、验收等方面做了重点介绍。在开展推广交流活动的同时,同步开展住宅适宜推广项目的宣传展示,编制年度推广项目画册,集中展示相关推广技术。

三、推动试点示范,引领高品质住宅建设

建筑与科技范文篇6

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学问,技术是改造世界的学问,科学技术就是利用“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我所用,为人类所用的知识。我们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和发展而来的方法和技能的总和,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建筑施工科学与技术建筑施工科学技术就是指在建筑施工领域的科学和技术,主要包括建筑科学和建筑技术两个方面。建筑科学是主要研究建筑“是什么”其表现形式是建筑的知识体系;而建筑技术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科技人员运用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并借助现代建筑物质手段以达到控制和改造自然的目的,他侧重于研究“如何办”,其表现形式是解决生产问题的手段和办法。事实上,建筑科学技术对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正在逐年增加,建筑科学技术已经作为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影响着建筑业本身,它需要企业的科技工作者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将它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一方面,在建筑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每一个环节上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管理和组织工作,通过一系列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中的工艺流程安排,将科技成果逐步的应用到施工的生产过程中;另一方面,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也会发现一些新的难题,这些难题又常常会涉及到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需要建筑知识的进一步研究和创新,形成理论,再应用到施工生产过程中,推动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

2科技管理的影响因素

科技管理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科技发展的先进程度、科技管理制度、科技的组织工作和科技管理者,这四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科技管理首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科技发展的先进程度,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实用的技术方法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科技管理第二个影响因素是企业的科技管理制度。同样的科技在不同的施工企业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有的运用的好,有的运用的差,这之间的差别就是管理制度的不同。科技管理的第三个影响因素是科技的组织工作。主要表现为施工企业的管理机构如何有效的开展管理活动。科技管理的第四个影响因素是科技管理者,人是企业科技管理中起最终决定因素的。上面的三个影响因素最终都要靠人来完成,所以具有高素质的科技工作队伍是建筑企业制胜的关键性因素。建筑科技管理的内容从管理工作的展开分析,主要有建立科技政策管理、科技管理体系、科技经费管理、科技人才管理、科技成果管理、新技术推广应用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这是企业的具体科技工作。

2.1科技政策管理

分两个方面,一是贯彻执行国家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政策。企业的科技管理必须服从国家的科技路线、方针和政策。二是企业根据有关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科技管理政策并执行。

2.2建立科技管理体系

建立科技管理体系就是建立科技管理的组织机构,要明确组织机构及人员的职责,建立和完善科技管理制度。管理组织机构是建立在企业科技管理领导体系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科技管理工作的情况,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纵向是从企业总部到子公司或分公司,再到项目部。横向是从管理职能部门到科技管理岗位或人员设置。

2.3科技经费管理

科技工作的开展主要靠经费的支持。经费的管理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技管理活动所需筹措的资金,另外一方面是对现有资金的合理使用。前者的方式主要有政府或上级拨款、企业自筹和社会筹募等。衡量一个企业科技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科技研发资金的投入比例。后者是对现有资金的计划管理,它以必要性、合理性为原则,确保科技支出的合理有效。

2.4科技人才管理

科技管理离不开人才,最宝贵的也是人才。随着现代建筑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特点,建筑施工企业需要运用最新的建筑科技知识和成果,将这些知识和成果转化为技能,并应用到建筑实际,这些都需要依靠科技人才。科技人才管理包括人才的招募、培训、岗位实践、绩效考核、薪酬等方面,核心内容是要有计划的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和激励人才,最大的发挥科技人才的效用。

2.5科技成果管理

建筑企业科技成果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科技人员及相关人员通过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既可以是有形的物质成果,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成果。成果管理可分为三个阶段:策划、研发、推广应用,策划是指企业应围绕可能产生成果的环节,探索可能创新成果的途径,研发是指利用技术部门组织力量,解决在创新过程中的科技问题,推广应用是指企业把创新成果在企业的内外部进行的广泛的有效的运用。

2.6新技术推广应用管理

新技术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企业内部新技术,一个是企业外部新技术。内部新技术指企业在自身研发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技术或工艺;外部新技术指例如建设部号召推广的新技术或业内其他企业发明的新技术。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将企业内外部新技术通过内部的工作,使企业的科技人员理解、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推广新技术的手段主要有学习交流、研究研讨、科普讲座等形式,让科技人员掌握新技术,在生产实践中运用新技术,这就需要企业配备必要的人员、专项资金、设施,并最终通过项目的应用来检验推广的成果。

2.7知识产权管理

知识产权管理是指企业在科技研究开发过程中形成并拥有自主排他性成果。产权的主体是企业或个人。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主要有产权登记、产权保护、开发利用等。随着产权意识的增强,建筑施工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产权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应设立专门机构或安排专职人员进行产权管理,以便于更好的管理企业的科技成果。

3结语

建筑与科技范文篇7

这次会议是厅党组研究确定召开的。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总结交流各地今年以来建设科技教育与墙改建筑节能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部署2009年工作任务和措施。今天上午,省建设科技协会第二次大会胜利召开,杨焕彩厅长做了重要讲话,阐述了建设科技教育工作对促进全省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各设区市还要介绍交流各自经验,下面,我先讲两点意见。

一、全省建设科技教育墙改建筑节能工作取得突出成绩

今年以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省建设科技墙改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20*年,全省县城以上城市规划区内建设工程全面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基本实现"禁实"目标;预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4600万平方米,新型墙材生产量305亿标块,占墙材生产量的比例达到79%;实现节能236万吨标煤,节地5万亩,利废35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10万吨、二氧化硫4.7万吨,为全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筑节能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各市进一步加强对建筑节能工作的领导,调整充实了建筑节能领导小组,完善了建筑节能工作协调机制,将建筑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纳入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考核。省建设厅印发了20*年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重点与分工,明确责任,齐抓共管。建立实施了建筑节能目标考核制度、全过程监管制度、督察督办制度、执法检查制度、"禁实"与建筑节能"一票否决"制度等。省市制定出台规范性文件90余件,完善了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政策体系。加大督察力度,今年省墙改节能督察办受理举报60余件,会同各地处理墙改建筑节能违法案件40余件。今年10月份,在各地自查基础上,省建设厅会同省监察厅等五部门组织开展了全省建筑节能执法检查,共检查设区城市17个,县(市)17个,抽查工程(小区)68个,下达整改意见书17份,提出整改意见36条,对12个工程项目责令限期整改或提请当地依法予以处理,有力推动了全省墙改建筑节能工作的健康发展。大力开展宣传培训,省、市组织开展建设科技墙改节能大型宣传活动40余次,在新闻媒体播放专题片、刊登专版、发表宣传文章130余篇,组织举办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和生产应用技术等各类培训活动80余次,培训15000余人。

(二)加大监管力度,建筑节能实现新突破。各地认真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实施节能设计审查备案制度、节能材料进场复验制度、节能施工检查制度、节能建筑认定评审制度,推行建筑节能闭合管理模式,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严把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现场监管、节能评审和验收备案等关口,确保了节能标准的执行,全省施工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85%以上。组织开展了第九批省级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共36个工程(小区)500多万平方米。根据国家要求,省建设厅会同省财政厅分解下达了1900万平方米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任务和第一批奖励资金,制定印发了《山东省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实施方案》,全省确定了第一批、第二批节能改造项目317个,共计935万平方米,已完成改造面积1.86万平方米,正在施工49.58万平方米。积极开展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工作,省直机关和试点城市民用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工作基本完成,建立了6栋机关办公建筑的能耗监测平台。

(三)积极推进"禁实",墙材革新工作取得新成效。各地认真贯彻省政府181号令的要求,有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在工程建设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加大了对违规使用实心粘土砖工程的查处力度,城市规划区基本实现"禁实"目标,全省"禁实"工作由"禁用"向"禁产"、由"禁实"向"禁粘"、由城市向农村推进。各地积极调整新型墙材产品结构,大力发展节能利废新型墙材,20*年全省关停、改造实心粘土砖厂400余家,新上新型墙材生产线163条,新增生产能力47亿块标砖。修订印发《山东省新型墙材建筑节能技术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调整充实了认定管理目录,规范了认定程序。各地认真执行新型墙材建筑节能技术产品全省统一认定制度,加强产品质量动态管理,规范了技术产品市场,经省认定的技术产品达到1900余项,形成了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品种配套齐全的新型墙材生产体系,产品质量和档次水平明显提高。修订印发了《山东省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将基金征收范围扩大至建制镇规划区,提高了征收标准和返还门槛,规范了基金返还条件、程序和使用管理等,政策调控力度显著增强。各地强化专项基金征管,20*年全省基金征收额3.5亿元,扶持新型墙材与建筑节能科研开发项目80余项,带动社会资金投入6.5亿元。

(四)强化科技创新,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明显加快。各级加大科研开发和科技推广应用力度,今年以来,省市组织举办了中德建筑节能技术研讨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论坛等技术研讨会、展览会、论坛等活动60余次,推广先进适用建设新技术70余项,办理建设工业产品备案509个。研究开发了50余项新型墙材和建筑节能技术产品,其中30余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研究编制了《蒸压粉煤灰砖砌体技术规程》、《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技术导则》等20余项技术标准和导则,为建筑节能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通过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开展集成技术研究,完善应用技术体系,组织新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加强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全省城镇太阳能热水器安装面积达到600万平方米,浅层地能建筑应用面积300多万平方米。组织力量研究编制了《山东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与重点。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试点,8个项目列入国家20*年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名单。积极开发推广各类复合外墙保温技术和新型节能建筑体系技术,加大"浆料类外墙外保温"和"膨胀珍珠岩、蛭石类屋面保温"等技术的淘汰力度,确保了节能工程质量,促进了建筑节能技术健康发展。

(五)重视人才培养,建设教育培训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山东省城市建设职业学院等建设类高中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我省建设类职业教育的培养能力不断增强;物业管理、市政工程等方面的关键岗位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培训管理进一步规范,培训质量得到提高;围绕建筑节能等重点工作,组织开展了各类技术培训,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素质得到提高;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稳步发展,建设系统职工队伍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坚持了厅机关和直属单位教育培训工作的计划管理,教育培训管理进一步加强。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建设系统各级领导和在座各位共同努力的结果。

我省建设科技教育与墙改建筑节能工作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是"禁实"基础不牢固。有的县(市)工作措施不得力,新型墙材发展缓慢,个别地方存在实心粘土砖反弹现象。全省关闭实心粘土砖厂任务十分繁重;二是节能标准执行不到位。建筑节能设计审查不严格,细部构造节能措施薄弱,节能施工监管不到位,有的地方外墙外保温工程低价竞争现象比较突出,节能工程质量不高,工程建设全过程节能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专项基金征收管理不规范。个别县市(区)随意减、缓、免征专项基金的现象比较突出,有的地方没有按规定入库,有的地方专项基金使用不及时,使用重点不突出,没有充分发挥专项基金政策导向作用,有的地方尚未实施今年修订出台的专项基金管理实施办法;四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难度较大。促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经济激励机制未形成,量大面广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进展不快,全面推进难度较大;五是建筑节能管理基础工作薄弱。有的地方尚未建立统计考核体系,统计力量弱,统计数据相互矛盾,影响工作决策;六是建设科技教育工作创新不够,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建立等。

二、抓住机遇,推动建设科技教育墙改建筑节能工作再上新台阶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趋缓,国家启动了拉动内需政策,节能减排成为国家、省拉动内需投入的重点领域。当前,全省上下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节能减排工作创造了良好环境。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实施,必将为建设科技墙改建筑节能工作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颁布施行,对建设科技墙改建筑节能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我省建设科技墙改建筑节能工作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和更加繁重的任务。

今后一段时期,全省建设科技教育与墙改建筑节能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山东省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与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和国家、省有关政策要求,抢抓机遇,加大措施,推动全省建设科技教育与墙改建筑节能工作再上新台阶。2009年,墙改与建筑节能工作的重点任务,初步概括为"12345",即:制定1个《条例》--《山东省建筑节能条例》,开好2个大会--全省建设科技创新大会和全省建筑节能工作会议,组织3项检查督察--全省建筑节能执法检查、专项基金政策执行情况专项督察、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进展情况和拉动内需建筑节能项目实施情况专项督察,建立4项制度--建筑节能市场准入制度、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制度、节能持证上岗制度、建筑节能信息公示制度,突出抓好5项工作--"禁实"、新建建筑节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围绕上述重点任务,要下大气力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前一阶段已经完成了《山东省建筑节能条例》的起草工作,并配合省人大进行了两次条例立法调研,省人大常委会专门听取了情况汇报,并把制定《条例》列入2009年立法计划。这是明年的一项重点工作,要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做好调研论证,尽快提交省政府常务会议和省人大常委会审议,争取明年出台。同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关于推进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的意见》、《关于推进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的意见》,提请省政府印发。制定出台《山东省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管理办法》、《山东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实施意见》、《山东省建筑节能推广、限制和禁止使用技术产品目录》等政策文件。组织研究编制我省《建筑节能工程施工技术规程》、《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技术导则》、《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等技术标准,为建设科技墙改建筑节能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二)深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已经基本"禁实"的地区,要加强监督检查,建立长效机制,巩固"禁实"成效,防止实心粘土砖反弹。有条件的地方,在巩固"禁实"成果的基础上,要积极开展"禁粘"工作。要按照省政府181号令要求,从今年7月1日起,建制镇城市规划区工程建设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凡使用实心粘土砖的工程,不得签发《村镇建设工程项目开工申请审批表》。认真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逐步禁止生产实心粘土砖(瓦)的通知》精神,加强组织协调,会同国土资源等部门,进一步加大关闭拆除实心粘土砖(瓦)窑场力度,并做好砖厂转产改造工作。随着经济增长趋缓,预计今后几年建筑工程量、建材需求量也会相应减少,我们要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抓住机遇,着力调整优化新型墙材产品结构,将工作重点转到"三上一提高"(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上来,积极发展规模大、档次高、节能利废效果明显的新型墙体材料。要严格执行新型墙体材料建筑节能技术产品全省统一认定制度。今年以来,根据执法检查和举报反映的情况,个别地区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变相提高门槛和标准,拖延办理登记备案手续,造成很坏影响。新修订的认定管理办法和技术产品目录已经印发实施,近期将进一步完善认定程序,提高认定条件和标准。各市要维护认定制度的严肃性,不能变通,不能走样,严格把关,充分发挥认定制度在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方面的调控引导作用。要切实加强产品质量动态监管,积极推行产品标识制度,对认定后达不到产品质量要求的要责令整改;对转借、伪造认定证书的要严肃查处。明年,将组织开展全省"新型墙材建筑节能50强"评选活动,引导企业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严格执行修订出台的《山东省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管理实施办法》。今年,国家取消了大量收费项目,经过努力,专项基金政策予以保留。专项基金政策是我省墙改与建筑节能工作的主要经济调控手段,我们要十分珍惜,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大基金征收力度,不得随意减、免、缓征专项基金。要及时进行工程查验和认定,及时办理基金返还结算手续。严格基金使用管理,不予返还的基金要专款专用,既不能挪作他用,也不能滞留不用,要按规定及时使用,重点用于支持新型墙材和建筑节能科研开发和试点示范项目,充分发挥专项基金政策的调控和引导作用。要严格执行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系统入库制度,应上缴省财政的专项基金要及时足额上缴。明年上半年,将会同省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专项基金政策执行情况专项督察活动,重点对是否按规定标准和范围征收到位、是否按规定入库、是否按规定返还和使用等进行督察。

(三)切实抓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要集中精力抓监管、抓规范、抓深化,在提高素质上下功夫,努力把我省新建建筑节能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建立建筑节能市场准入制度、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制度、节能持证上岗制度、建筑节能信息公示制度等4项制度,完善建筑节能技术推广淘汰制度,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审查监督程序,认真实施节能建筑评审制度,切实提高节能工程质量,确保节能标准落实到工程建设各环节、全过程。达不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工程,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不准交付使用。全面推行建筑节能公示制度,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认真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规定,所有新建商品房销售时要在买卖合同、质量保证书、使用说明书等文件中载明节能措施、耗能量等信息。积极探索开展建筑能效测评和标识试点工作,在大型公共建筑和机关办公建筑工程建设中推行建筑能效专项测评制度。

我省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太阳能应用等产业发展规模大、水平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有良好的条件。要发挥优势,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研究开发和推广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抓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建设,2009年全省建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1000万平方米以上。

(四)积极稳妥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居民生活、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国家对节能改造工作高度重视,目前,我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同国家要求和与先进省市相比已经落后,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改造进度。要完善节能改造政策和技术标准支撑体系,坚持统筹规划、示范先行、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完善投融资机制,建立政府财政支持、企业自筹、社会资金投入、受益居民投入的节能改造融资机制。《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对设立建筑节能资金有明确要求,各地要积极协调,争取设立专项资金对节能改造予以支持。明年是完成国家下达的1900万平方米节能改造任务的关键一年,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各市务必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分工。要建立健全节能改造工作协调机制,统一研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热源和供热管网的改造以及围护结构达到国家节能要求、仅对室内供热计量系统改造的,统一由各地供热主管部门负责,这部分共1400万平方米;围护结构和室内供热计量系统同步实施改造的,由各地建筑节能办牵头负责,会同供热主管部门组成工作班子,统一组织实施,这部分共500万平方米。为保证国家下达我省工作任务的完成,明年将组织开展对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进展情况和列入国家拉动内需建筑节能项目实施情况的专项督察。积极推进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在重点做好省直机关和济南、青岛两个试点城市工作的基础上,总结试点经验,明年在全省推开,实施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等制度,分批建立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启动高耗能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五)加强科研开发和科技管理工作。计划明年上半年召开全省建设科技创新大会,总结经验,研究部署今后一段时期建设科技创新工作任务。要加强新技术推广应用,调整充实建设新技术新产品备案范围,规范建筑用钢、卫生洁具的备案工作,完善建设工业产品备案工作。为充分调动全省建设领域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厅长办公会研究同意,将以省建设科技委员会和省建设科技协会的名义设立省建设科技创新奖。

(六)加强建设人才培养。在继续做好职业教育、岗位培训、成人学历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做好3项工作:一是会同省人事厅出台建设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规定,部署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二是组织开展建筑节能关键岗位管理人员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三是运作好山东省建设职业教育集团,有效整合全省建设教育资源,发挥学校、企业、中介组织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建设系统职业教育的发展。

(七)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加强对建设科技教育墙改建筑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要进一步健全管理机构,强化人员力量。

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进一步完善目标考核制度,强化执法监察,充分发挥墙改与建筑节能督察机制作用,加大对"禁实"情况、建筑节能情况、新型墙材专项基金征管情况和主管部门执法等情况的督察力度。对今年执法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突出问题,各地要认真整改。对责令整改项目,要追踪落实整改情况,确保整改到位。对违反国家和省专项基金管理规定的相关责任县(市、区)或部门要限期纠正。对超过整改时限未整改的,将逐一进行重点督办。明年,除了组织对重点工作进行两次专项督察外,年底前,将继续会同省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全省建筑节能执法检查,检查的结果将作为考核各地落实省节能目标责任制情况的依据之一。

要加大对建设科技墙改建筑节能工作的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的科技与节能意识。近一段时期,要以学习宣传贯彻《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为主线,充分利用主流宣传媒体,组织开展集中宣传活动,形成声势,广造舆论。要加强各级管理人员和房地产开发、设计、施工图设计审查、施工、监理、质量监督等单位人员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人员素质,为建设科技墙改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要加大对协会工作的支持。上午,第二届省建设科技协会会员代表大会是一次成功的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领导机构,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协会工作目标与重点。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事)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传承政府政策、反映会员诉求的重任,大家一定要支持好协会工作。

建筑与科技范文篇8

传统的建筑工程技术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古代建筑工程技术时期,二是近代建筑工程技术时期。从古代建筑工程技术时期到近代建筑工程技术时期,技术越变越好。

1.古代建筑工程技术时期

在古代建筑工程技术是比较单一和简单的,对技术含量要求很低。房子一般由树木、石头等材料构成,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由材料搭建起来,一个可以遮风挡雨和休息的地方就可以了,主要是实用性很强,观赏性以及艺术性几乎没有。

2.近代建筑工程技术时期

在近代建筑工程技术就比古代的建筑工程技术有了明显的发展,由于人口的增多,原始的材料(比如石头、树木等)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这个时候,混泥土技术就被用于建筑中。这种技术相比于古代建筑工程技术好了很多,但科技含量仍然不高,人工操作砖块和水泥就可以建筑成功,这种技术对环境破坏很大,在目前的建筑中也依旧在使用。

二、现代建筑工程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用来居住,还用来进行体育活动、娱乐活动,以前的建筑工程技术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了。为了适应发展,就催生了现代建筑工程技术,他具备环保、绿色、智能的特点。

1.环保化建筑

环保化建筑就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他包括很多方面的知识,比如建筑学、设计学、材料学、环境学等,他把这些知识都运用在其中,并为我们创造健康、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2.绿色化建筑

绿色化建筑是指人们的居住环境与大自然环境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这种建筑要求减少对大自然的污染,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平衡,在这情况下,尽最大努力为人们提供自然的、舒适的使用空间。

3.智能化建筑

智能化建筑是指科技含量很高的建筑物,在其中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信息技术、遥控技术等手段为建筑物设计电力系统、安全系统(包括自动报警系统以及见明火报警等)等系统,为人们提供便利、安全的居住环境,实现对建筑物管理的基本自动化。

三、发展趋势

纵观传统的建筑工程技术到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科技技术越来越好,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这就是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还将继续,继续往科技含量更高的计算机信息化、集成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1.计算机信息化发展趋势

现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发展很快,同时也发展得比较成熟,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安装以及装修工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对建筑、安装以及装修工程实时监控,如果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发挥其时效性的特点,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从上可知,建筑工程技术向计算机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

2.集成化发展趋势

集成化就是把多种技术一起结合起来用于工程建设,比如把建筑安装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机械安装技术等进行有机结合,让其发挥最大的效用,进而提高建筑工程的水准,满足人们对居住房屋以及环境的要求。因此在未来集成化也是建筑工程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3.精细化发展趋势

随着建筑工程技术越来越好,其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比如在钢结构的安装以及钢结构焊接方面体现的十分明显。这些技术的精细化,让钢结构控制以及钢结构焊接的精度和准度得以提高,从而确保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建筑工程技术向精细化发展趋势不可阻挡。

四、总结

建筑与科技范文篇9

关键词:科学技术;居住环境;艺术价值

一、现代居住建筑的时代背景

现代社会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人们的交流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短,出国旅游、工作、学习变得平常,各种用户体验不断出现,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各种视觉冲击、各种不同的切身体验丰富着人们的感受。在这样的潮流下,人们的居住建筑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居住建筑与现代化配套建设的有机结合,在和谐、实用、安全的基础上也追求着艺术美。人们在这样一个物质充裕、生活富足的时代,追求的早已不局限于实用价值,在实用性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人们追求的更多是美观和与众不同。

二、现代居住建筑的艺术价值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们的审美是有差异的,而且时间跨度越大,差异就越大。以时间顺序举例说明,在原始社会,人们居住在山洞等自然形成的居住环境中,接着出现一些茅草屋、木头搭建的房子,然后出现石头房子、土房子、混合结构的房子。时代向前发展,居住建筑和环境就会随之产生变化。每个时代的房子差异很大,但是在各自的时代各具美感。回首过去,依然有很多值得称道的东西,现代的复古风就是其体现之一。如今,我们掌握了太多的信息,过去的历史以种种不同的形式被我们借鉴,被我们以现代手法同化,甚至加入了一些超现代的东西,也就产生了现代居住建筑。所以,现代居住建筑是一个古今结合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博采众长、汲取了百家长处的作品。正因为如此,现代居住建筑并不局限于实用性,而是加入了现代和古代的美,各种美的结合产生了新的美,人们在独特的大环境下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过去的影子,感到美不胜收。现代城市居住环境形成了规模越来越大的城市群,当居住环境和公共环境交叉并存的时候,政府有关部门作了详细而富有远见的规划。在实用的基础上,建筑师设计出更多满足审美需要的建筑,使艺术价值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就会发现周围存在各种各样伟大的艺术品。

三、现代居住建筑审美特征的几个方面

1.恒久不变的对居住舒适的追求

不管居住的是山洞、草房、石头房还是现在的高楼大厦,建筑的首要目标始终不变,那就是要求遮风挡雨并且为家人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长久居住场所。现代居住建筑在这方面无可挑剔,无论四季如何变化、气候怎样反复,居住空间始终可以风雨不动安如山。人们现在可以把建筑建在山顶、山坡、海边、河边、海岛甚至船上,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依靠现代居住建筑的庇佑,可以抵挡恶劣的天气,这在以前是很难实现的。远古时代的人们居住在山洞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搬出了山洞建起了村子,向着舒适、安全的环境迁移。现代的居住建筑让人们可以返回自然风光秀丽的地方居住,无论天气恶劣与否,有了现代居住建筑都能实现。我们可以大胆设想,太空也许会成为人们今后的居住环境,把建筑建在那里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2.现代科技的运用

现代居住建筑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不论是复古还是超现实,都是外观上的体现,内在的基础结构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现代居住建筑通过运用现代设计手法、高科技和设计师天马行空的想象,可以不着痕迹,这正是现代居住建筑的伟大之处,也是现代科技的成功之处。运用现代科技可以做到很大程度的趋利避害。木质结构的轻便、美观毋庸置疑,但自古以来木质材料的防火都是一个难题。现代科技的进步让这个缺点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运用防火涂料、各种检测系统,可以让人们在享受木质材料优点的时候解决这个缺点,这也是现代科技的成功之处。国家体育馆的整体构想和表现类似一个鸟巢,其空间足够运动员竞技比赛,也足够观众加油助威。巨大的鸟巢安然立在那里,看似随意的造型却令人百看不厌,走近细看,鸟巢是一个规模庞大的钢结构建筑,这样的钢结构建筑,通过精准计算各种压力、荷载、扭矩和承载能力,最终伫立在那里,没有让人感到蹩脚、不耐看,而是安全且美观,每个结构、每个空间都物尽其用,从构思到实现都可以用令人叹为观止形容,这正是现代科技的成功体现。

作者:杨哲 单位:河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建筑与科技范文篇10

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俄罗斯联邦于1997年7月颁布了第117号联邦法律,即《水工建筑物安全法》.该法律贯彻实施2年多来,对水工建筑物安全实施国家监察,做了大量工作,使水工建筑物的安全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1俄罗斯联邦《水工建筑物安全法》

近些年来,俄罗斯有关部门研究了在新经济条件下,如何改进和加强水工建筑物安全工作.在总结水工建筑物安全实行部门监察的实践和广泛吸收世界各国大坝安全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各方面的专家起草了俄罗斯联邦《水工建筑物安全法》草案,1997年6月23日获国家杜马通过,1997年7月21日由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签发生效[2].这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部在国家意义上调整水工建筑物安全问题的法律文件[3]。

该法律适用于因其破坏可能导致发生紧急情况的水工建筑物.所谓紧急情况是指由于水工建筑物失事,在一定范围内可能引起或已经引起人员伤亡、健康受损害或者周围自然环境遭到破坏、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破坏人类生存条件的情况[2].

该法律规定了俄罗斯联邦政府、俄罗斯联邦主体行政机关、实施水工建筑物安全国家监察的机关和俄罗斯水工建筑物注册登记局的职权;规定了保障水工建筑物安全的总要求和水工建筑物业主和运行单位的义务.水工建筑物业主或运行单位对水工建筑物存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安全负责;确立了水工建筑物安全报告制度、水工建筑物设计、施工和运行活动的许可证制度和由于水工建筑物失事引起损害的民事责任风险义务保险制度(义务保险的具体办法由将要出台的联邦法律进行调整);该法律强调对违反水工建筑物安全法规的行为必须依法追究责任.该法律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是俄罗斯联邦一些行政机关受俄罗斯联邦政府委托,对水工建筑物安全实施国家监察.法律赋予监察机关广泛的权力,直至按照法律的规定,作出禁止不可靠建筑物的运行以及拆除或维修的决定,作出关于注销建筑物运行许可证的决定[2]。

为了更好地贯彻《水工建筑物安全法》,1997年8月以来,俄罗斯联邦政府组织制定了一批标准法规,如:《水工建筑物安全国家监察的组织》、《俄罗斯联邦水工建筑物注册登记局的组建和运作办法》、《对有关联邦<水工建筑物安全法>的俄罗斯政府部分法规进行修改和补充》及《关于批准水工建筑物安全报告条例》等.今后还将根据情况制定一些法规.

俄罗斯联邦政府通过法规责成国家监察机关根据水工建筑物的等级、使用特点、结构和运行条件以及特殊的安全要求,制定出各部门的保障水工建筑物安全的标准法规文件和技术标准文件[4,5].

2水工建筑物安全监察体系

为保证《水工建筑物安全法》的贯彻落实,必须实行水工建筑物安全的国家监察.俄罗斯联邦政府决定由以下联邦行政机关承担国家监察职能[1,4,6]:俄罗斯燃料能源部负责对燃料能源综合体的水工建筑物实施监察;俄罗斯运输部负责对航运水工建筑物实施监察;俄罗斯矿山技术监督局负责对工农业生产的残液池的围护水工建筑物实施监察;俄罗斯自然资源部负责对不受上述主管部门监察的一切水工建筑物实施监察.俄罗斯燃料能源部又将对水工建筑物安全实施国家监察的职责委托给俄罗斯燃料能源部国家能源监察与能源保护司,又称国家能源监察局[1,4]。

为了组织对能源建筑物的监察并提供科技保障,俄罗斯燃料能源部成立了国家机关——大坝与能源建筑物监察科技中心(俄罗斯燃料能源部能源监察科技中心),在国家能源监察局领导下,独立开展工作.1999年第4季度起俄罗斯燃料能源部着手在能源监察科技中心成立俄罗斯水工建筑物注册登记局燃料能源综合体工程水工建筑物分局[1,4,6].

国家能源监察局在各地区设有地区管理局,各俄罗斯联邦主体也没有国家能源监察管理局.它们的职能主要是对运行单位执行保障水工建筑物安全措施的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会同国家能源监察局科技中心参加水工建筑物的定期检查和巡视检查,其中包括对事故和事故状态的调查;在国家能源监察局组织下,开展培训工作,提高监察人员的业务素质[4]。

3水工建筑物安全报告制度

1998年11月6日俄罗斯政府颁布了《水工建筑物安全报告条例》,规定了水工建筑物安全报告的内容、编制方法和对其实施国家鉴定的方式.

水工建筑物安全报告是论证水工建筑物安全性并根据它的等级确定水工建筑物保障程度的文件.已运行水工建筑物,其中包括废弃的和改建、大修、修复或者停用后的水工建筑物的安全报告由业主或者运行单位编制.正在设计和在建的水工建筑物的安全报告由履行发包职能的法人或自然人编制.在编制已运行和在建建筑物的安全报告之前,由业主或运行单位组织,并且必须有监察机关代表参加的水工建筑物检查[7]。

已运行水工建筑物的安全报告应由报告人提交监察机关,不得少于5年一次.根据监察机关的决定或报告人的主动要求,如出现了故障和紧急情况,经过改建、大修后以及法规和技术标准发生变化时也应提交安全报告;设计中的水工建筑物安全报告应在设计进行国家审查期间提交监察机关;在建水工建筑物安全报告应在建筑物规定移交日期的4个月前提交监察机关[7]。

安全报告的国家鉴定由国家监察机关组织进行.俄罗斯燃料能源部指定国家能源鉴定局和国家能源监察局科技中心两家作为鉴定中心对能源系统的安全报告进行有偿鉴定[8].鉴定中心成立鉴定委员会,聘请经过俄罗斯燃料能源部进修学院和国家能源监察局培训并确认的高级专家参加委员会的工作,鉴定委员会的工作规则和对委员会专家成员的技术素质要求由国家能源监察局制定[4].

鉴定中心应在规定期限内向监察机关提交鉴定结论,经监察机关批准后,该结论就具备国家鉴定的资格.经监察机关批准的安全报告是进行俄罗斯水工建筑物注册登记和发放水工建筑物运行、启用、废弃、停用和拆除许可证的依据.在安全报告有效期内由监察机关发给上述许可证[7]。

《1999年下半年和2000年的燃料能源综合体水工建筑物安全报告计划》规定将编制133座电站的建筑物安全报告,但相当多的电站将推迟完成,其原因是缺少由设计总负责人参与制定的水工建筑物安全准则,而且各设计、科研单位对安全准则这个概念持有不同观点,故目前尚无统一的部门标准文件;一批老工程缺少部分设计文件和行政文件;许多能源企业的财务状况不好,不能为编制报告及其国家鉴定提供必需的业务经费[4]。

4水工建筑物的维修加固

水工建筑物安全的部门监察系统在电力部门运作的28年中,对水工建筑物状态进行定期(每5年一次)检查[5,6],检查结果表明属于“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的水电站水工建筑物的状态基本上能胜任工作,是符合联邦法律要求的.但是许多工程在运行中发生的变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处理,以防产生不良后果[5].建筑物有严重缺陷的工程十分重视维修加固工作,近年来许多水利枢纽都做了大量工作.在《1998年俄罗斯联邦电力系统设备和建筑物维修改造计划》中包括有44座水电站和65座火电站,在这些电站中共有215项水工建筑物维修措施,总工作量为2.496亿卢布[5],其完成情况如下:溢流坝、水电站厂房的混凝土维修工作完成了39项计划中的20项,完成的工作量为2432.34万卢布(计划4962.06万卢布);土工建筑物(土堤和主坝)完成了19项计划中的10项,完成的工程量为588.62万卢布(计划962.62万卢布);渠道和输水建筑物尽管只完成28个计划中的14个,费用却达9164.95万卢布,已超出计划;机械设备的更新和防锈保护完成了原定1968万卢布的695.57万卢布.

最近5年来联邦级水电站用于水工建筑物维修和改造的费用的可比价值上升了2倍多.一方面说明电站工作人员重视水工建筑物的安全,进行了大量的维修改造工作;从另一方面讲,说明建筑物的老化问题已显示出来,有些故障和缺陷必须立即排除.预计这方面的费用还将增加[8].

在联邦级水电站用于维修建筑物的费用平均占电价的12.5%的情况下,有些水利枢纽却只占电价的3%~5%,况且它们的建筑物状态远未达到最佳状态,应引起电站领导人员的重视[8].

5水工建筑物安全的科技工作

水工建筑物安全问题的科技工作是围绕俄罗斯燃料能源部和“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的部门《科技纲要》的0.05节“水电站和能源建筑物”和0.11节“能源工程的抗震性”来进行的[5,6]。

1998年10月1日俄罗斯燃料能源部审查批准了国家能源监察局与“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共同制定的部门《能源建筑物安全纲要》.这个纲要由下列第一层次的课题组成[1]:①完成制定和报送标准法规文件和联邦《水工建筑物安全纲要》和《危险工业生产工程安全纲要》;②制定和推行能源建筑物安全评价和监控方法;③在俄罗斯国家能源监察系统中,组织对能源建筑物安全的国家监察;④编写检查和监测能源建筑物状态的现代化的技术大纲性材料;⑤制定建筑物失事及其后果的预报和防止方法,包括制定在建筑物上进行预防失事工作的操作方法;⑥研究和实施当能源建筑物的状态不符合安全运行准则时,防止其失事的工程技术措施.上述纲要中的课题必须在2000年前完成,而且与完成俄罗斯联邦《水工建筑物安全法》的要求紧密关联.但是由于1998~1999年间缺乏资金,为保障法律实施的科技工作已显得滞后了.目前科研单位要完成的最迫切的任务是:①以现代监测仪器与监控建筑物和地基的计算机系统为基础,研制监测电站主要建筑物状态的新方法和新设备;②研制分析和预报建筑物状态及其安全水平的计算机软件,包括研究运行中建筑物及其地基的数学模型,根据原型观测资料校正模型和保证监测静动应力-应变状态、渗透流状态和建筑物与地基物理力学性质变化的模型;③研制和应用检查水工建筑物及其地基与设备的现代方法和技术手段;④编制和鉴定计算挡水建筑物失事发生、发展和预报冲击波扩散区可能造成破坏的软件,对具体水电站和火电站水工建筑物包括对灰渣坝进行计算和预报;⑤研究在自然和技术因素作用下,建筑物和结构的构件材料和建筑物地基的性质随时间变化时,它们的可靠性指标的评价方法;⑥研究失事风险的计算方法,其中包括用计算和实验-计算的方法评价各种失事方式的概率方法;⑦研制和应用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监测地震对建筑物和地基的作用以及监测它们的应力-应变状态参数的现代方法和设备;研究和改进计算建筑物和地基的抗震强度和抗震稳定性的方法和软件;⑧对能源工程的建筑物和地基进行专门研究,以确定它们的强度和稳定性出现负面变化的原因、形式和数量特征,并研究实施维修工作的方法和工艺;⑨在电站编制水工建筑物安全报告和对其进行国家鉴定时,提供科技帮助[5]。

6水工建筑物业主民事责任风险义务保险

法律规定建筑物业主或运行单位对失事后果和公民、法人造成的损害承担民事责任[5].通过投保,建立因水工建筑物失事引起损害的民事责任的资金保障.业生的民事责任赔偿金,一部分是业主的自有资金,另一部分来自按照现行法律和标准法规,与保险公司签订的保险合同确定的保险金额.如果实际赔偿总额超过该两项总和时,损害赔偿的办法由俄罗斯联邦政府制定[2]。

根据俄罗斯燃料能源部的要求,目前正在加快制定联邦《因水工建筑物失事引起损害的民事责任义务保险法》,在联邦法律出台之前,先着手实行民事责任风险的自愿保险.现已制定了《关于水工建筑物业主民事责任风险自愿保险的规定》,并已在俄罗斯财政部进行注册登记.“能源担保人”保险股份公司已取得了俄罗斯财政部颁发的第一份有权进行水工建筑物业主和运行单位民事责任保险的许可证.俄罗斯燃料能源综合体保险家协会的其它保险机构正在办理类似的许可证,依据许可证建立起对其他俄罗斯保险机构开放的保险者联营体[4,5].

目前正在制定上述保险形式的标准法规以及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及其安全等级确定保险收费的原则,为具体能源企业办理保险手续,把办理保险的费用列入电力成本,以及在保险公司内建立保障能源建筑物安全的预防措施基金,作为水工建筑物安全工作的附加资金来源[5].法律规定的民事责任义务保险是促使业主向提高水工建筑物安全措施投资的有效手段.

但是保障建筑物安全工作的资金、建立用于预防和消除失事的物质和资金储备、建立失事后果的民事责任资金保障,其中包括在自愿保险基础上的资金保障等问题目前均未解决[6].

7结语

俄罗斯正处在经济、政治体制变革的年代,但依然十分重视水工建筑物的安全工作,从法律、监督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科技、经济等多方面保障水工建筑物的安全.他们不仅着眼于运行,还注意到对设计、施工阶段的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管理.既致力于预防失事的发生,还考虑到一旦发生事故时的报警、紧急状态消除和赔偿处理等环节.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俄罗斯的水工建筑物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其中有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参考,以促进我国大坝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варнавскийбп.оботраслевойпрограмме“б

еэопасность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ихсооружений”и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мнадэореэабеэопасностьюгидротехническихсооружений[j].гидротехническое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2000(2):10~12,

[2]王正旭泽.俄罗斯联邦水工建筑物安全法[s].水利水电快报,1999(9):14~18.

[3]дьяковаф.реалиэацияи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оеобеспечениефедеральногоэакона“обеэопасностигидротехническихсооружений”[j].гидротехническое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2000(2):2~3.

[4]интервьюсруководителемдепартамента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огонадэораиэнергергосбереженияминтопэнергороссииборисомпетровичемварнавским[j].гидротехническое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1999(5):2~5.

[5]бритвинов.основные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иеправовыеиорганиэационно-финансовыепроблемы,вытекающиеиэфедеральногоэакона“обеэопасностигидротехническихсооружений”,путиихрешения[j].гидротехническое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2000(2):4~9.

[6]бритвинов.оходереалиэациии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омобеспеениифедераьногозакона“обеэопасностигидротехническихсооружений”[j].гидротехническое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2000(2):20~23.